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的教学设计第三课时

合集下载

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教案设计

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教案设计

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叶绿体和线粒体的特点和功能;2.掌握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的方法和技巧;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二、教学准备:1.高倍显微镜及相关配件;2.镜片、载玻片、取样夹等实验用具;3.新鲜叶片和肝脏组织样本;4.显微镜使用说明书;5.PPT教学课件。

三、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介绍显微镜的作用和结构,并让学生回顾一下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2.知识讲解(20分钟)通过PPT展示叶绿体和线粒体的结构,并讲解其功能和重要性。

重点讲解叶绿体的光合作用和线粒体的细胞呼吸作用。

3.实验操作(30分钟)3.1实验准备将新鲜叶片切成薄片,然后用镊子或取样夹将其固定在载玻片上;将肝脏组织样本切成薄片,同样固定在载玻片上。

3.2观察叶绿体将载玻片放置在显微镜的载物台上,调节镜头至最近焦距,然后逐渐转动粗调,使得图像变清晰。

观察叶绿体的形态、大小、位置等特点,并记录下来。

3.3观察线粒体将载玻片中的肝脏组织样本放置在显微镜上,调节焦距至清晰。

观察线粒体的形态、数量、位置等特点,并记录下来。

4.实验总结(10分钟)总结叶绿体和线粒体的特点和功能,并和学生进行讨论。

引导学生思考叶绿体和线粒体在细胞代谢中的重要作用。

5.实验报告(10分钟)要求学生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和记录的数据撰写实验报告。

报告要包括实验目的、材料与方法、观察结果及讨论等部分。

6.课堂交流(15分钟)学生互相交换实验报告,并就其中的问题和展示作出评价和提问,老师予以指导和提醒。

四、教学延伸:可以结合图书和互联网资源,进一步了解叶绿体和线粒体的研究进展,以及其在生物学和医学领域的应用。

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和实验设计。

五、教学评价:1.实验报告的撰写质量;2.学生对叶绿体和线粒体结构和功能的理解;3.学生观察和操作显微镜的能力。

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教案设计

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描述叶绿体和线粒体的形态、结构和功能。

学生能够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

学生能够解释叶绿体和线粒体在细胞中的作用。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的图像,培养观察和描述能力。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合作和交流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培养对生物学实验的兴趣和好奇心。

学生认识到叶绿体和线粒体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1. 叶绿体和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叶绿体的形状、结构和功能线粒体的形状、结构和功能2. 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显微镜的使用方法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的步骤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叶绿体和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

2. 教学难点:叶绿体和线粒体的形态和结构的描述。

显微镜的调节和使用技巧。

四、教学方法1. 观察与描述:学生通过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的图像,培养观察和描述能力。

2. 小组讨论: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合作和交流能力。

3. 实验操作:学生通过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培养实验操作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叶绿体和线粒体的图像和实物样本。

2. 教师准备显微镜和解说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3. 学生准备实验报告纸和笔。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叶绿体和线粒体的图像,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新课内容:教师讲解叶绿体和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引导学生理解其重要作用。

3. 观察实践:学生分组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记录观察结果。

4. 小组讨论:学生就观察结果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发现和疑问。

5. 解答疑问:教师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叶绿体和线粒体的特点。

七、课堂练习1. 教师布置练习题目,要求学生描述叶绿体和线粒体的形态、结构和功能。

2. 学生完成后,教师进行批改和反馈,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八、拓展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叶绿体和线粒体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教案设计

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教案设计

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叶绿体和线粒体教案一、教材分析本次验是混合实验,主要内容是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叶绿体和线粒体,要求学生复习使用高倍显微镜的正确理论方法,尝试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最后设计制作临时装片,能够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到叶绿体和线粒体的形态结构。

二、学情分析1、学生已学知识:在第一章学习生物系统层次和细胞的多样性时,由于大量的图片摄入,学生对于细胞有了一定的平面认识。

学生在初中阶段应该使用过低倍显微镜,对显微镜的构造有相关了解,并且在实验前已学习用高倍镜观察几种细胞的理论知识,对使用步骤有一定的记忆。

2、学生未学知识:学生并未亲自动手操作过用高倍显微镜观察细胞,也没有制作过临时装片。

3、学生的生物学素养:这是高一学生的第一次进实验室做实验,学生对实验过程有一定的向往,但是对实验室的一般规章制度不了解,对生物学实验的常规注意事项不明确。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叶绿体和线粒体。

教学难点:制作临时装片、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的形态。

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说出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细胞的五步骤并运用起来。

2、学会制作临时装片3、掌握活细胞线粒体染色观察法4、能描述叶绿体和线粒体的形态过程与方法1、制作临时装片锻炼自我动手能力,加强实验思维的形成。

2、在生物实验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分工合作、对比实验成果、反思实验步骤。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显微镜观察,探究微观生物世界,领悟到世界的奇妙精彩。

2、通过自我动手实验,得到真实的实验结论,认同科学来源于实验的真理。

五、教法和学法指导教法:实验法、讲授法、演示法学法:实验法、合作学习法、观察法六、教学过程七、板书设计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叶绿体和线粒体一、实验室要求二、高倍显微镜的使用方法三、观察3种装片四、制作临时装片,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在细胞中的形态和分布八、教学效果评估设计效果评估练习题请看附件1附件1: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叶绿体和线粒体导练【课前预习】1、参考课本第8页,根据以下五个动词提示,完整写出高倍显微镜的使用步骤。

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教案设计

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教案设计

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叶绿体和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

学生能够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

学生能够描述叶绿体和线粒体在细胞中的分布和作用。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的图像,培养观察和描述能力。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合作和交流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培养对生物学实验的兴趣和好奇心。

学生理解生物学实验的重要性和科学方法。

二、教学内容:1. 叶绿体和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

2. 高倍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3. 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的实验步骤。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叶绿体和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

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的实验步骤。

2. 教学难点:高倍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1. 教具:显微镜。

叶绿体和线粒体的图像。

实验材料。

2. 学具:学生显微镜。

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的实验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引入叶绿体和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叶绿体和线粒体在细胞中的作用。

2. 知识讲解:教师讲解叶绿体和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

教师演示高倍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3. 实验操作: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的实验。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

4. 结果展示与讨论:学生展示实验结果,描述叶绿体和线粒体的形态和分布。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观察到的现象和感受。

学生反思实验过程中的观察和描述能力的发展。

1. 学生对叶绿体和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的理解程度。

2. 学生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的技能。

3. 学生对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的描述和表达能力。

七、教学拓展:1. 学生可以进一步研究叶绿体和线粒体在其他生物体内的分布和作用。

2. 学生可以探索叶绿体和线粒体在能量转化和细胞代谢中的作用。

八、教学参考资源:1. 叶绿体和线粒体的图像和资料。

2. 生物学实验指导书籍。

3. 科学杂志和学术文章关于叶绿体和线粒体的研究。

最新实验五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教案

最新实验五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教案

课题实验五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第三章第2节)讲课人林杨华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观察了解叶绿体、线粒体在细胞中的分布和形态(2)说出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叶绿体、线粒体的步骤和注意事项(3)指出线粒体的专一性染料及其作用2.能力目标:(1)学习如何制作藓类叶片(黑藻叶片)临时装片((2)学会如何制作用来观察线粒体的人口腔上皮细胞装片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体验临时装片的制作过程(2)增加线粒体、叶绿体和胞质环流的感性认识重点、难点 1.重点:(1)观察了解叶绿体、线粒体在细胞中的分布和形态(2)说出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叶绿体、线粒体的步骤和注意事项(3)指出线粒体的专一性染料及其作用2.难点:(1)说出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叶绿体、线粒体的步骤和注意事项课前准备PPT、用高倍镜观察叶绿体线粒体视频、黑藻、健那绿、显微镜等实验材料板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时间分配)教师行为学生行为设计意图、教学方法等导入:(0-1min)讲解新知识:这节实验课是叶绿体、线粒体的观察,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这节课的实验目的。

实验目的是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线粒体的形态和分布。

在叶肉细胞中叶绿体散布在细胞质中,叶绿体呈绿色,叶绿体形状是呈扁平的认真听讲介绍本实验的实验目的,让学生明确这节课要做什么。

巩固新知识:(1-2min)结束:(0-1min)显微镜下观察它的形态和分布。

本实验中用黑藻叶片来观察叶绿体,黑藻叶薄而小,由单层细胞构成,方便直接制片观察,且黑藻的叶绿体体积大,在显微镜下可清楚观察到它的形态分布。

线粒体普遍存在于动物细胞核植物细胞中,线粒体的形态多样,有短棒状、圆球状、线形、哑铃形等。

线粒体本身没有颜色,需要用健那绿染液染色后才能观察的到。

为什么选用健那绿染液而不是其他的染液呢?我们看一下课本47页实验部分的第二段第三行。

健那绿染液是将活细胞中的线粒体染色的专一性染料,为什么说它是专一性染料呢?我们接着看课本,健那绿可以使活细胞中线粒体呈现蓝绿色,而细胞质接近无色,因此,我们说健那绿染料是线粒体的专一性染料。

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教案设计

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教案设计

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叶绿体和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

2. 学会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叶绿体和线粒体的结构与功能2. 高倍显微镜的使用方法3. 叶绿体和线粒体的观察步骤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叶绿体和线粒体的结构与功能,高倍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2. 难点:叶绿体和线粒体的观察步骤。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叶绿体和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

2. 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学会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细胞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你们知道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中都有哪些能量转换器吗?”2. 新课:讲解叶绿体和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展示相关图片和模型。

3. 演示实验: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

4. 学生实验:分组进行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记录观察结果。

6. 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叶绿体和线粒体结构与功能的掌握情况。

2. 评价学生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的操作技能。

3. 评价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七、教学准备1. 准备叶绿体和线粒体的图片和模型,用于讲解和展示。

2. 准备高倍显微镜和相关实验材料,确保实验设备正常运行。

3. 准备实验报告表格,供学生记录观察结果。

八、教学资源1. 叶绿体和线粒体的图片和模型。

2. 高倍显微镜和相关实验材料。

3. 实验报告表格。

九、教学拓展1.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或研究人员进行讲座,加深学生对叶绿体和线粒体的理解。

2. 组织学生进行叶绿体和线粒体相关实验的设计和操作,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

3. 引导学生进行叶绿体和线粒体相关的研究,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

十、教学反思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方法,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

高中生物《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教案

高中生物《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教案

高中生物《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2.理解叶绿体和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3.掌握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的方法和技巧。

二、教学重点1. 如何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2. 叶绿体和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

三、教学难点使用显微镜观察时需要注意的细节和技巧。

四、具体操作步骤1. 准备工具:高倍显微镜、盖玻片、切片刀、切片夹、试管、滴管等。

2. 准备样品:可选择新鲜的植物叶片或动物肝脏等组织作为观察的样品。

将样品切成0.1mm左右的薄片。

3. 制作玻片:将切好的组织块放在盖玻片上,用刀片压平,将盖玻片盖在上面。

4. 调整显微镜:将盖玻片放在显微镜上,先用低倍镜观察,调整焦距,找到感兴趣的细胞。

5. 调整高倍镜:保持焦距不变,转换到高倍镜,使用调节螺丝微调镜头,调节至清晰度最佳。

6. 观察细胞:在高倍下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可以看到叶绿体是绿色的类圆形体,线粒体是长条形体,通常有棕色的颜色。

7. 记录观察结果:使用笔和纸记录观察过程,包括观察的组织、细胞、细胞器等等。

五、教学注意事项1. 使用显微镜时,要小心谨慎,避免对设备和样品造成损害;2. 观察时,要尽量保持镜头和组织样本的干燥和清洁;3. 调节像差调节螺丝时,要缓慢转动,以免影响视觉效果。

六、教学扩展可以设计实验,比较不同植物或动物的叶绿体和线粒体的形态和数量,探究它们之间的关系。

还可以让学生通过制作玻片、使用显微镜等活动提高其实验操作能力,培养其科学思维及观察表述能力。

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教案设计

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教案设计

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叶绿体和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

学生能够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的显微图像,提高观察和分析能力。

学生通过实验操作,提高实验技能。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培养对生物学实验的兴趣和热情。

学生培养科学探究的精神和团队合作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叶绿体和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

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的方法。

2. 难点:叶绿体和线粒体的形态和结构的细微差异。

高倍显微镜的使用技巧。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叶绿体和线粒体的显微图像。

高倍显微镜和相关实验器材。

2. 学生准备:预习叶绿体和线粒体的相关知识。

了解高倍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细胞器的知识。

教师介绍叶绿体和线粒体的功能和结构。

2. 探究活动: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

学生记录观察到的叶绿体和线粒体的形态和结构。

3. 展示与交流:学生展示观察结果,分享观察到的叶绿体和线粒体的特点。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比较叶绿体和线粒体的异同。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自评:学生评价自己在实验过程中的观察和记录能力。

学生评价自己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

2. 同伴评价:同伴评价对方的观察结果和分享内容。

同伴评价对方的实验操作技能。

3. 教师评价:教师评价学生的观察结果的准确性。

教师评价学生的实验操作的规范性。

六、教学步骤:1. 教师演示:教师使用高倍显微镜演示如何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

教师讲解显微镜的操作方法和观察技巧。

2. 学生操作:学生分组,每组使用一台高倍显微镜进行观察。

学生按照教师的演示步骤,自行操作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

3. 观察记录:学生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的形态、大小、颜色等特征。

学生将观察结果记录在实验报告纸上。

七、实验注意事项:1. 操作规范:学生操作显微镜时要轻柔,避免剧烈晃动。

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教案设计

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教案设计

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叶绿体和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

掌握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细胞器的方法。

2. 技能目标能够正确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细胞。

能够识别和描述叶绿体和线粒体的形态特征。

3. 情感目标培养对生物学实验的兴趣和好奇心。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叶绿体和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

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细胞器的方法。

2. 教学难点正确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细胞器。

描述叶绿体和线粒体的形态特征。

三、教学准备1. 实验室设备:高倍显微镜、显微镜台、载物台、切片器、盖玻片、载玻片等。

2. 实验材料:植物叶片、口腔上皮细胞、染色剂(如健那绿)等。

3. 教学资源:教案、PPT、实验指导书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理论讲解:讲解叶绿体和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强调它们在细胞中的重要作用。

3. 实验操作:a. 引导学生分组,每组配备一台高倍显微镜。

b. 演示如何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细胞器,包括调节镜头、调整光线等。

c. 指导学生使用切片器切取植物叶片和口腔上皮细胞,制作切片。

d. 引导学生将切片放在载物台上,用盖玻片覆盖,轻轻压紧。

e. 调节显微镜镜头,使切片进入视野。

f. 引导学生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的形态特征,并用染色剂进行染色。

4. 结果讨论:引导学生描述叶绿体和线粒体的形态特征,讨论它们在细胞中的功能。

五、课后作业1. 完成实验报告:记录实验过程、观察到的叶绿体和线粒体的形态特征,以及它们的功能。

2. 复习高倍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准备下一节课的实验。

3. 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了解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

六、教学评估1.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对实验过程、观察到的叶绿体和线粒体的形态特征以及它们功能的记录和理解。

2.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叶绿体和线粒体概念、作用以及高倍显微镜使用方法的掌握情况。

高中生物《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教案

高中生物《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教案

高中生物(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教案高中生物(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从物质与能量的观念,认识叶绿体和线粒体的分布及形态特点,加深对叶绿体和线粒体重要性的认识。

2.通过对叶绿体和线粒体的观察实验,运用归纳和总结的思维,进一步稳固装片制作方法及高倍显微镜使用的考前须知。

3.能够依据叶绿体及线粒体的分布特点,制订观察试验方案,画出两者的形态图片,提高探究能力。

4.激发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

难点:相关实验材料临时装片的制作。

三、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教师提问:细胞内的能量转换车间指的是什么(线粒体、叶绿体)两者的形态及功能特点是什么(两者都是双层膜结构,线粒体内膜向内折叠形成嵴,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园地;叶绿体内部有光合色素附着在类囊体薄膜上,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园地。

)追问:两种细胞器主要分布在什么细胞中呢,它们真实的形态是什么样的呢引入新课——(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

(二)新课教学1.制定方案教师提问:叶绿体和线粒体本身是否有颜色,需不需要染色观察(叶绿体本身含色素不需染色,线粒体本身无色,需染色观察。

)教师讲解线粒体的染色方法:用1%的健那绿染液将线粒体染成蓝绿色。

追问:能否用绿色植物的叶肉细胞作为观察线粒体的实验材料引导学生思考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所需的实验材料(观察叶绿体用绿色植物的叶肉细胞;观察线粒体用动物细胞,比方人的口腔上皮细胞)。

教师展示实验材料及器具:提前处理的黑藻,载玻片,盖玻片,镊子,牙签等。

引导学生回忆制作临时装片的步骤(擦、滴、撕(刮)、展(涂)、盖、染),制订并完善实验方案。

以提问的方法回忆高倍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并找学生代表演示讲解。

(先在低倍镜下找到物象→将物象移到视野中央→转动转换器更换高倍物镜→调节细准焦螺旋及反光镜,直至物象清楚。

)2.实施方案,开展实验提供黑藻、菠菜、葫芦藓叶片以及大白鼠胰腺的铁苏木精染色玻片标本等材料,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实验,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的分布及形态,并绘图,教师巡视指导。

高中生物《高倍显微镜的使用和观察叶绿体》教学教案

高中生物《高倍显微镜的使用和观察叶绿体》教学教案

高中生物《高倍显微镜的使用和观察叶绿体》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高倍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2. 让学生了解叶绿体的结构特点和功能。

3.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高倍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叶绿体的结构特点和功能。

2. 教学难点:高倍显微镜的使用技巧,叶绿体的观察和识别。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高倍显微镜、叶片标本、显微镜操作演示视频等。

2. 学生准备:预习高倍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和叶绿体的相关知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低倍显微镜的使用方法,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高倍显微镜的使用方法:1) 教师演示高倍显微镜的使用步骤,包括取镜、安放、对光、观察等。

2)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操作,熟悉高倍显微镜的使用技巧。

3. 讲解叶绿体的结构特点和功能:1) 教师通过PPT展示叶绿体的结构图,讲解叶绿体的形态、分布和功能。

2) 学生认真听讲,记录关键信息。

4. 观察叶绿体:1) 教师发放叶片标本,学生分组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

2) 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叶绿体的形状、大小、分布等特征。

3) 学生将自己的观察结果与同组同学进行交流,共同分析叶绿体的特点。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高倍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和叶绿体的结构特点和功能。

五、课后作业:1. 绘制叶绿体的结构图,标注各部分结构的名称和功能。

3. 复习高倍显微镜的使用方法,为下次实验课做好充分准备。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讲解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的正确性以及课堂笔记的完整性,以判断学生对高倍显微镜使用方法和叶绿体知识的掌握情况。

2. 实验操作评估:通过观察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步骤、技巧运用和观察记录的准确性,评估学生对高倍显微镜操作和叶绿体观察的实际应用能力。

3. 课后作业评估: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包括叶绿体结构图的绘制、实验报告的内容完整性以及高倍显微镜使用方法的复习情况。

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教案设计

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教案设计

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叶绿体和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2)学会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细胞结构;(3)能够识别叶绿体和线粒体在细胞中的分布和形态。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的显微图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2)学会制作临时装片,掌握高倍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生物学实验的兴趣和积极性;(2)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叶绿体和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2)高倍显微镜的使用方法;(3)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的实验步骤。

2. 教学难点:(1)叶绿体和线粒体在细胞中的分布和形态;(2)高倍显微镜的调节和使用技巧。

三、教学准备1. 实验材料:藓类植物、哺乳动物的红细胞、生理盐水、染色剂等。

2. 实验器材:高倍显微镜、显微镜载物台、切片刀、镊子、滴管等。

3. 教学资源:叶绿体和线粒体的显微图像、实验操作视频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复习细胞的基本结构,引入细胞器的学习;(2)提问:什么是叶绿体和线粒体?它们在细胞中有什么作用?2. 知识讲解:(1)讲解叶绿体和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2)介绍高倍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3. 实验操作:(1)分组讨论实验步骤,明确实验目的;(2)学生动手制作临时装片,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3)指导学生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细胞结构。

4. 结果分析:(1)学生描述叶绿体和线粒体的形态特征;(2)分析叶绿体和线粒体在细胞中的分布规律。

5. 总结拓展:(1)总结叶绿体和线粒体的功能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2)讨论高倍显微镜的使用技巧和注意事项。

五、课后作业1. 绘制叶绿体和线粒体的结构示意图;3. 观察其他细胞结构,如核糖体、内质网等,并简要描述其特征。

六、教学反馈1. 课堂提问:(1)询问学生对叶绿体和线粒体的理解和认识;(2)了解学生对高倍显微镜使用方法的掌握程度。

《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及线粒体》的说课重点学习的教案稿文本.docx

《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及线粒体》的说课重点学习的教案稿文本.docx

《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说课稿一、教学指导思想《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中的第5 个实验,本实验的主要内容是利用显微镜进行观察,在之前的 4 个实验以及初中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低倍与高倍显微镜的操作观察以及临时装片的制备方法,通过本实验学生可以进一步训练和巩固该能力。

本实验安排在《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章节中,由于细胞器不是肉眼能够观察到的,因此仅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学生无法切身体会到多样性细胞器的真实存在。

学生通过亲手操作观察,不仅巩固和训练了实验操作特别是显微镜使用技能,同时也促进了学生对细胞微观结构的认识,真实地感受到细胞器的存在。

“提高生物科学素养,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是高中生物课程的基本理念。

生物多样性与统一性是生物学一个重要特征,丰富多彩的自然界犹如万花筒,向人们展示着生命的独特之美。

本实验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利用身边的资源尽可能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生物材料进行观察,提升学生对生物多样性与统一性的感性认识。

选择不同的材料进行观察时,必然会遇到不同的操作难题,学生必须以已知的生物学知识以依托,发挥创新精神解决问题。

教学时不仅指导学生完成实验操作,更重视引导学生理解各种实验操作的深层原因,达到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的水平,然后才可能打破课本传统实验方法的束缚,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敢于质疑的勇气和不断创新的精神二、实验教学分析1、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高倍显微镜的操作以及临时装片的制作方法(2)观察活细胞中的叶绿体与线粒体的形态大小分布与运动教学难点:(1)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并染色,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线粒体(2)使用目镜测微尺测量叶绿体、线粒体大小的方法2、突破策略:教师做好预实验进行观察分析,并拍摄较好的实验照片以供学生观察;提前解决学生实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提供比较好的观察材料给学生选择;课前做好充分材料仪器准备;提前设置好板书以及实验导学案;通过多媒体展示图文材料;对学生进行分组并安排小组长,布置课前预习任务;通过实验导学案的问题串化解学生设计实验方法步骤中遇到的难题。

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课件

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课件
显微镜载玻片和盖玻片
用于放置和固定实验材料。
染色 剂
活体染色 剂
用于染色叶绿体和线粒体,如詹纳斯 绿B或台酚蓝等。
固定染色 剂
用于固定细胞,如卡诺氏液或甲醛等。
03 实验步骤
制作临时装片
准备实验材料:新鲜植物叶片、 线粒体提取液、载玻片、盖玻片、
滴管等。
将新鲜植物叶片放在载玻片上, 用盖玻片轻轻按压,使叶片呈透
明状。
用滴管吸取线粒体提取液,滴在 叶片上,将制作好的临时装片放在显微镜的载物台上,用低倍镜(10x) 观察。
寻找含有叶绿体和线粒体的细胞,并调整焦距,使细胞清晰 可见。
用高倍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
切换到高倍镜(40x或100x),进一步观察叶绿体和线粒 体的形态和分布。
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 和线粒体课件
• 实验目的

• 实验材料

• 实验步骤 • 结果分析
• 实验结论
01 实验目的
掌握高倍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01
熟悉显微镜的结构和操作步骤, 掌握调节焦距、照明和观察等基 本技能。
02
了解高倍显微镜的特点和优势, 以及使用时的注意事项。
了解叶绿体和线粒体的形态和分布
通过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的切片样本, 了解它们的形态、大小、数量和分布 特点。
比较不同细胞或组织中叶绿体和线粒 体的形态差异,分析它们在细胞中的 位置和作用。
理解叶绿体和线粒体在细胞中的功能
了解叶绿体和线粒体 的基本功能,如光合 作用、呼吸作用等。
探讨环境因素对叶绿 体和线粒体功能的影 响,以及在细胞中的 保护机制。
细胞造成损伤。
在实验结束后,需要对实验器 材进行清洗和整理,确保实验

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教案设计

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教案设计

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叶绿体和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2)学会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细胞结构;(3)能够正确识别叶绿体和线粒体。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的图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3)通过讨论分析,培养学生的思考和合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生物学实验的兴趣;(2)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叶绿体和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2)高倍显微镜的使用方法;(3)如何正确观察和识别叶绿体和线粒体。

2. 教学难点:(1)叶绿体和线粒体的形态特征;(2)高倍显微镜的操作技巧。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准备叶绿体和线粒体的图像资料;(2)准备实验材料和仪器;(3)设计实验步骤和教学活动。

2. 学生准备:(1)预习相关知识;(2)准备好实验报告。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叶绿体和线粒体的图像,引导学生关注它们的结构和功能;(2)介绍高倍显微镜的使用方法,激发学生对实验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叶绿体和线粒体的形态特征;(2)学生动手操作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

3. 合作探究:(1)学生分组实验,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的形态特征;(2)学生互相交流观察结果,分享实验心得。

4. 总结提升:(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叶绿体和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2)学生展示实验报告,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思考。

五、课后作业:1. 绘制叶绿体和线粒体的结构示意图;3.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对叶绿体和线粒体结构与功能的掌握情况。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巩固情况,以及对实验心得的反思。

七、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包括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学生的反馈等方面,以便对教学进行改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的教学设计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观察了解叶绿体、线粒体在细胞中的分布和形态。

2、说出在光学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的步骤。

能力目标
1、进一步学会设计实验方案的方法。

2、学会制作临时装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临时装片的制作过程。

2、增加对叶绿体和线粒体的感性认识。

3、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和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用高倍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

三、教学难点:
1、实验方案的设计。

2、用高倍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

三、实验原理
【引导学生分析】
(1)植物绿色部位的细胞中含有叶绿体。

如果将叶片的横切片制成临时装片,就可以在显微镜下观察到叶绿体。

某些植物幼嫩的叶也可直接用于观察叶绿体。

(2)线粒体是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健那绿是一种碱性染料,专一性地对线粒体进行染色,可以使活细胞中的线粒体呈现蓝绿色,而细胞质接近无色。

通过染色可以在高倍显微镜下观察到生活状态线粒体的形态和分布。

四、材料用具
1.材料藓类(或菠菜、黑藻的叶)、人口腔上皮细胞。

2.用具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滴管,镊子,消毒牙签。

3.试剂及配制方法
(1)试剂:清水,健那绿染液。

(2)试剂配制:
①等渗溶液称取0.85 g NaCl、0.25 gKCl、0.03 gCaCl2溶于100 mL蒸馏水中。

②健那绿染液先称取10 mg健那绿溶于1 mL等渗溶液中,用滤纸过滤。

再取滤液加入49 mL等渗溶液中,即为染色液。

五、操作要点
【重点讲解】
(1)制作临时装片
①在观察黑藻前10 min,用40 °C的水浸泡黑藻的叶。

这样的叶用于制作临时装片,便于观察到黑藻的叶绿体随细胞质而流动。

②制作藓类叶的临时装片,在洁净的载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

(目的?)用镊子取一片藓类小叶,或者取菠菜叶稍带些叶肉的下表皮(注意事项?),放入水滴中,盖上盖玻片。

③在适宜的温度下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

可以将健那绿染液保持在37 °C,尽可能使人的口腔上皮细胞在染色期间保持在生活状态。

(怎么做?)
④用健那绿染液染色时,要染色10~15 min。

在此期间要适当添加染液,以保证细胞不干燥。

(2)观察
①观察时,注意通过调整光圈来调节反射光线的强弱,使进入物镜的光线不要太强。

②按照正确的观察顺序,先用低倍镜找到观察的物像,通过移动临时装片选择单层的典型细胞,再转换高倍镜进行观察。

六、实验步骤
1.观察人口腔上皮细胞线粒体
⑴把清洁的载玻片平放在桌上,滴上数滴詹姆斯绿染液于载玻片中央。

⑵用消毒牙签的钝端在自己口腔颊粘膜处稍用力刮取口腔上皮细胞,(注意事项?)均匀地涂到载玻片的染液中。

盖上盖玻片,四周溢出的染液用吸水纸吸干。

⑶5分钟后用高倍镜或油镜观察,可以看到在接近无色的口腔上皮细胞的细胞质中,特别是在细胞核周围,散布着许多被染成蓝绿色的短棒状或颗粒状结构,即为线粒体。

2.观察洋葱鳞茎表皮细胞线粒体
(1)撕取5×5毫米一块新鲜洋葱鳞茎内表皮,展平在洁净载玻片中央。

(2)滴上数滴詹姆斯绿染液染色10分钟,盖上盖玻片,用吸水纸吸去周围溢出的染液。

(3)在高倍镜或油镜下可以观察到细胞质中的线粒体被染成蓝绿色,呈条状或颗粒状。

七、实验结果:
师:在显微镜下,有没有看到线粒体和叶绿体在细胞中的分布?
生1:有,在菠菜叶片临时切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绿色的扁平的椭圆型或球形的颗粒,分布在细胞质当中
生2:有,在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中可以看到蓝绿色的线粒体,细胞质接近无色
师:在高倍显微镜下,能观察到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内部结构吗?为什么?
生:不能,因为我们实验采用的是光学显微镜,其放大倍数不是很大,所以看不到,需要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看到线粒体和叶绿体内部的结构。

八、形成性测试
师:对于本节实验课,它们在形态、结构上有什么不同?在功能上如何分工?它们又是如何协调配合完成各种生命活动的呢?
生1:可能在染健那绿时,时间不够,导致现象不是很明显
生2:可能在制作人口腔上皮切片时,没有滴加生理盐水,在实验中上皮细胞会死亡,而健那绿染液是活性染液
【知识补充】
地球上绝大多数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最终源头是太阳能。

绿色植物是主要的能量转换者,完成这一能量转换的细胞器是叶绿体。

叶绿体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糖类等有机物,同时产生氧。

在高等植物细胞中叶绿体呈椭球形,长径5~10 μm,短径2~4 μm,厚2~3 μm。

高等植物的叶肉细胞中一般含50~200个叶绿体,可占细胞质的40%。

叶绿体的数目因同种植物不同细胞类型、生态环境、生理状态而有所不同。

在藻类细胞中,叶绿体形状多样,有网状、带状、裂片状和星形等,而且体积巨大,长径可达100 μm。

线粒体是动植物细胞中重要的细胞器,与能量转换有关。

线粒体一般呈粒状或棒状,因不同的细胞种类和生理状态而不同,可呈环形、哑铃形、线状、分支状或其他形状。

线粒体数目因细胞种类和生理状态不同有所差异,一般在一个细胞中有数百到数千个。

植物细胞因有叶绿体的缘故,线粒体数目相对较少;肝细胞中约有1 300个线粒体,占细胞体积的20%;巨大变形虫中线粒体数目可达50
万个;许多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中无线粒体;酵母细胞中有一个大型分支状的线粒体。

线粒体通常分布在细胞生命活动旺盛的区域。

例如,在肝细胞中呈均匀分布;在肾细胞中靠近微血管,呈平行或栅栏状排列;在精子中集中在尾的基部。

线粒体在细胞质中可以向生命活动旺盛的区域迁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