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概论 各章重点
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 总结版
第二章一、人类与环境之间关系答:1、环境对人类来说是一种特殊的资产。
首先,环境被视为可提供多种服务的复合型资产,能够提供多种多样的服务。
其次,环境可为人类经济提供了可以通过生产过程转化为消费品的原材料以及这种转化顺利进行的能量。
最后,环境还能直接向消费者提供服务2、如果对环境定义广泛,则经济系统与环境形成了一个封闭系统,没有能量和物质等的输入,没有废弃的输出,这可以从热力学第一定理和热力学第二定理解释:A、在热力学定理角度看,能量和物质不能被创造和消失;B、在热力学第二定理来看,能量从一种形式向另一种形式转化是单向转化而且不是有效率的转化,当没有新能量输入时,封闭系统将会耗竭其能量,生命也会停止。
但是,我们的环境并不是一个封闭系统,而是一个开放系统,能量和物质能够自由地输出系统,太阳是环境或部分能量的来源,因此经济活动不会停止。
3、经济系统不可能独立于环境,而是依赖于自然环境。
生长过程就受限于太阳能的可获得性和我们将其投入于有效工作的能力。
二、经济决策标准答、1、可行性标准,采用经济分析方法,行动方案都收益和成本。
如果收益超过了成本,那么这一行动方案就是人们所愿意的,可行的。
另一方面,如果成本超过了收益,这一方案就不采纳。
可将其形式化,预定行动方案的收益以B来表示,成本以C来表示,决策原则如下,如果B>C,就支持这一方案;反之反对。
只要B与C为正的,与之等价的公式即为,如果B/C>1,就采纳,反之反对。
2、最优产出标准,就是从诸多可行性方案中选出最好的方案A、静态的效率:在同一时点上,不同的分配方案之间做出的主要的规范经济标准,被称为静态的效率或只称为效率。
在资源的分配中,如果这些资源的使用所得的净收益在某一分配方案中是最大化的,就称这项分配方案满足了静态有效标准。
B、动态的效率:当方案涉及到时间,求解最优分配的传统标准被称为动态效率。
在n期内分配这些资源的所有途径中,如果跨越n个期间的一项资源分配方案能将所得到的收益的现值最大化,这项资源分配方案就满足了动态效率标准,可以采用贴现的方法,如果方案净收益贴现后的总和最大,这项方案就动态有效地。
30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 (9)
2020/4/5
14
福斯特曼公式(续四)
• 小块林地的生长-砍伐周期并不止一个。 假定种植与砍伐成本c和影响原木价值的 价格保持不变,林地的生产率也保持不 变,砍伐立木的年份依次为T1、T2、 T3、…、∞,则立木的净现值为
• PV=e-rT1[V(T1)-c]+e-rT2[V(T2 -T1)-c]+e-rT3 [V(T3 -T2)-c]+… (9-4)
2020/4/5
5
森林资源的特点之二(续三)
• 而在非商业用途方面,森林占有十分突 出的地位。这就使得森林成为具有多种 用途的可再生资源的代表。
2020/4/5
6
森林资源的特点之三
• 鱼的生长周期比较短,而且无论大鱼小 鱼都有价值,因而鱼的年龄对鱼商业价 值的影响比较小。树木的生长周期比较 长,而且一定树龄以下的树木没有商业 价值。因而树龄对木材商业价值的影响 比较大。
2020/4/5
9
森林资源的特点之四(续)
• 皆伐后,可以通过自然生长或人工造林, 恢复某一小块林地上的森林植被。因此, 某一小块林地上的立木将经历反复的生 长-砍伐过程。
• 换句话说,森林资源利用存在着多次性 砍伐即轮伐现象。因而森林资源经济学 的研究必须考虑森林的最优轮伐期。
2020/4/5
10
• (9-8)式称为福斯特曼公式。 • M. 福斯特曼是德国黑森大公国的守林人,
上述公式是他于1849年发表的《林地和 未成熟林立木价值的计算》一文中提出 的。20世纪50年代后,这篇论文的观点 被经济学界所接受,被认为是林业经济 学的奠基之作。
2020/4/5
18
福斯特曼公式(续八)
• 将(9-8)式与(9-3)式比较,(9-8)式右边多 了一个分母1-e-rT。这个分母就是得到萨 缪尔逊高度评价的体现生长周期的重复 性和无穷性的因子。由于1-e-rT<1,因而 考虑最优轮伐因子,意味着砍伐年份T将 提前。
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概论作业
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概论作业1、什么是环境经济学的主要研究领域?环境经济学是环境科学和经济学之间交叉的边缘学科,主要研究领域包括:a如何估算对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包括直接物质损失、对人体健康的损害和间接的对人的精神损害;b如何评估环境治理的投入所产生的效益,包括直接挽救污染所造成的损失效益,和间接的社会、生态效益;c如何制定污染者付费的制度,确定根据排污情况的收费力度;d如何制定排污指标转让的金额。
环境经济学研究如何充分利用经济杠杆来解决对环境污染问题,使环境的价值体现得更为具体,将环境的价值纳入到生产和生活的成本中去,从而阻断了无偿使用和污染环境的通路,经济杠杆是目前解决环境问题最主要和最有效的手段2、什么是支付意愿和谓消费者剩余?a\支付意愿(willing to pay,WTP))是指消费者接受一定数量的消费物品或劳务所愿意支付的金额。
是消费者对特定物品或劳务的个人估价,带有强烈的主观评价成分。
在环境质量公共物品的需求分析和环境经济影响评价中,支付意愿被广泛应用。
根据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消费者在一定收入水平下,对享有环境质量的边际支付意愿也符合递减规律,用支付意愿表示的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b\所谓消费者剩余是指消费者消费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与这些商品的实际市场价格之间的差额。
马歇尔从边际效用价值论演绎出所谓“消费者剩余”的概念。
范里安提出了关于消费者剩余的几种计算方法。
消费者剩余是衡量消费者福利的重要指标,被广泛地作为一种分析工具来应用。
产业的社会福利等于消费者剩余加上生产者剩余之和,或者等于总消费效用与生产成本之差。
1977年a.k.迪克西特和斯蒂格利茨将内在规模经济引进一般均衡模型,推出了市场考虑最适度边际利润而社会考虑消费者剩余的结论。
一般认为,消费者剩余最大的条件是边际效用等于边际支出。
3、私人物品与公共物品含义与区别?私人物品是指那些物品数量将随任何人增加对它的消费而相应减少,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特点的产品。
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概论-3-公共经济学基础
公共选择规则
与市场均衡类似,公共选择也会达到政治均衡,即根据既定的 规则,社会成员就一种或多种 公共产品的供给量及税收价格的分 配达成一致
政治均衡的实现条件:个人承担的税收价格等于该公共产品带 给他的边际效益
在政治均衡点上,人们获得的满足程度最大
多数投票:即少数服从多数,主要包括全体一致投票、简单多 数投票和2/3多数投票
公共选择的核心问题:
个人的公共产品偏好 公共选择规则
个人偏好
公共决策与私人决策不同 个人对那些私人利益相关性较强的公共产品(如教育、医疗)具有更强
的偏好,对那些私人利益相关性较弱的公共产品(如环境、生物多样 性)具有较低的偏好
公共产品的供给存在竞争时,公共选择的结果往往是政府优先供给私 人利益相关性较强的公共产品,环境和生态这类私人利益相关性较弱 的公共产品往往不会充分供给
第三章 公共经济学基础
第一节 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 一、 公共物品 二、 公共产品的总体需求 三、 公共服务 第二节 公共财政 一、 公共财政的特征 二、 财政收入 三、 财政支出 四、 环境财政 第三节 公共选择理论 一、 公共选择的核心问题 二、 决定公共支出的方法 三、 公共选择的参与主体
的均衡
三、公共选择的参与主体
参与主体 社会成员
特征(缺陷) 参与投票的热情普遍较低
政治家 政府部门
特殊利益集团
通过选票最大化实现自我利益,公共利益和社 会资源的有效配置并不是其追求的最终目标
追求公共权力最大化导致政府预算规模最大化, 引起公共产品或服务的供给量过剩,造成社会 福利损失
操纵公共选择过程,使其成为谋取局部利益或 个人私利的手段,导致公共选择过程不能保证 公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概论_各章重点.doc
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概论_各章重点..第一章1.环境经济学:这是研究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从本质上讲,它是一门经济学的分支。
2.库式曲线:3.环境经济学是基于资源的稀缺性而建立的。
4.环境的四种功能分别是,自然资源的提供者、废弃物的接受者、舒适的提供者、生命支持系统。
5.画图说明经济发展与环境损害之间有哪三种关系,并说明每种关系的含义。
ACDEF:典型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适用于发达国家、实行先污染后治理。
ACG:不可持续发展曲线。
经济发展—环境恶化;退化超过阈值时,仍不采取保护措施,导致环境急剧恶化,同时经济发展也恢复到零点。
环境损害BFECADABEF:在经济发展初期,人们就采取预防性措施保护环境,环境质量始终保持在良好状态,真正实现环境、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6.对环境库式曲线的评价。
①客观上鼓励先污染,后治理,代价惨重。
②许多国家要达到$1XXXX年龄为t的人活到t+i年的概率Et+i —在年龄为t+i时的预期收入r —贴现率T ——从劳动力市场上退休的年龄11.某城市因水资源短缺,引起工业生产减少或停产,造成经济损失,设该城市工业用水1×10 t,可创造产值10×10元,若因水体污染致使该城市工业用水短缺0.2×10 t,用机会成本法估算水体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
(10×10 /1×10 ) ×0.2×10 =2×10 (元)12.意大利米兰是欧洲城市古建筑比较集中的城市之一,这些古建筑在无污染时50年才修复一次,其费用为10亿意大利里拉,近30年,由于工业污染使许多大理石建筑物被大气中SO2腐蚀,致使每10年修复一次,每次费用5亿意大利里拉,用重置成本法计算污染带来的该经济损失。
(50/10)×5-10=15(亿里拉)13.某污染区人口一万人,环境未受污染前,该区域人口中得某种疾病的比例为10%,环境污染后,得该疾病比例增加至40%。
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
1资源的静态有效配置
概念:是指在同一时间.对若干资源的 值方案进行选择,若某一资源配置使资 源使用的净收益最大化,资源的这一配 置就称为静态有效配置。
静态有效配置的条件
P D
n
Q
需求曲线与总收益
静态有效配置的条件
C
供 给
MC
曲
S
线 与
总
成
本
Q
寻找最有效的资源配置
PL M
P*
N Q1
R T U
影响因素:
A.决策者不可控因素
B.市场失灵
政府失灵:
政府干预的必要性 市场失灵 政府干预的效果好于市场机制的效果 政府干预的收益大于干预的成本
手段: 税收、管制、建立激励机制、制度改
革。
政府失灵
政府失灵的原因:
目标的多维性
结果的不可预测性
政策作用对象的理性
政策影响的相互性
政府失灵
政府失灵的类型:
任一时期资源的价格:Rt=Pt-Ct Pt=Ct+Rt
Pt=Ct+MUCt Rt=MUCt
Ct时刻的边际开采成 本
MUC边际使用者成本 P
Q0不考虑使用者成本 的开采量
MCt+MUCt
MCt
Q*考虑使用者成本 的开采量
Pt
Q* Q0 Q
2影响非再生资源开采的因素分 析:
贴现率 资源替代品 的价格 资源存量 开采成本 资源的需求
破坏的贡献 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日益引起环境退化 对于地球上最贫穷的国家而言,贫困是
当地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1)市场失灵 (2)政府失灵
(1)市场失灵
市场的运作
D P
S P*
《环境与资源经济学》教学大纲
《环境与资源经济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及教师基本信息注1:平时考核(%)=课程作业(%)+研讨交流(%)+期中考核(%);2:平时考核应占总成绩的40-70%。
二、教学进度及基本内容2. 学习内容包括课前阅读、课程作业、课后复习、文献综述、课下实验、课程论文等;3.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进度及基本内容”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有小幅度调整。
三、推荐教材及阅读文献(包括按章节提供必读文献和参考文献)1、马中主编,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W.P David etal.1990. Economics of natur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Printed in Great Britain.3、Tom Tietenberg, 1992. Environmental & Natural Resource Economics, 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4、A.Myrick Freeman III, 1993. The Measurement of Environmental and Resource Values :Theory and Methods, Washington,D.C : Resource for the Future .5、Thomas Sterner, 2003. Policy instruments for environmental and natural resource management. The world bank.6、Kerry Turner, David Pearce & Ian Bateman,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Harvester Wheatsheaf, Cornwall, 1994.7、William J.Baumol and ,The theory of environmental polic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4.8、Roger Perman、Yue Ma & James Mcgilvray, Natural Resource &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Longman Singapore,1996.9、陈振明,政策科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环境科学概论各章主要内容
环境科学概论复习提纲第一章绪论一、名词概念环境——是指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的总体,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综合体。
环境问题——是指全球环境或区域环境中出现的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现象。
环境要素——又称环境基质,指构成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而又相互联系的基本物质组分。
公害病——因环境污染引起的地方性疾病。
公害事件——因环境污染造成在短期内人群大量发病和死亡的事件。
二、填空题1、环境要素的特点①最差(小)限制律。
环境的质量不是由环境各要素的平均状态决定,而是取决于环境要素中处于最差(低)状态的那个要素。
②等值性。
各环境要素无论规模或数量有何不同,对环境质量的限制作用无质的区别,即任何环境要素对于环境质量的限制,只有当它们处于最低状态时,才具有等同性。
③整体性大于各个体之和。
环境质量不等于组成该环境的各要素性质之和,而是在量变(各个环境要素个体效应)基础上的质变。
④互相联系、互相依赖。
各要素在地球演化过程中出现有先后,但又是互相联系、互相依赖的,某些要素的出现同时又孕育着其他要素。
2、世界环境日(每年6月5日),2009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联合国环境署确定的主题和中国主题)。
世界主题:你的星球需要你——联合国际力量,应对气候变化;中国主题:减少污染——行动起来3、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
——环境科学是以“人类—环境”系统为具体的研究对象。
4、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和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的召开时间、地点。
1972年6月5日至16日,联合国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人类环境会议,并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
1992年6月,在里约热内卢召开了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5、中国环境保护发展历程——①中国环保事业起步阶段(1973-1978)②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阶段(1979-1992)③可持续发展阶段(1992-)6、1979年9月13日,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和1989年12月26日,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环境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Environmental Economics一、课程基本信息(一)知识目标:通过课程学习,要求学生掌握环境问题产生的经济学根源及其矫正方法,理解环境价值构成及各种评估方法的适用范围和条件,理解和掌握不同污染治理政策手段的优缺点及其条件。
— 1 —(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应用相关理论框架和方法(如外部性理论、公共物品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等),来理解和探析实际中遇到的环境问题的概念化能力和实际操作技巧,具备环境政策制定和环境价值评估的基础知识,为以后的从事环境科学实践和科研工作奠定较好基础。
(三)素质目标:拓展环境科学专业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具备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待环境问题的意识,理解解决环境问题对于维持保持生态环境系统,维系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意义,促使学生养成热爱环境、保护环境的社会公共品德和行为规范。
三、基本要求(一)了解环境问题的发生、发展;认识人类活动所引起的各环境要素(大气、水等)的污染、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规律以及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关系等问题。
(二)理解环境价值基本原理,理解环境政策设计原则及各种环境政策的特点。
(三)掌握分析环境问题的经济学原理,掌握环境费用效益分析方法原理和基本步骤,掌握各种环境价值评估方法的使用条件及基本步骤。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第一章绪论2学时第一节环境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1学时一、环境二、环境问题的发展和研究三、环境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知识点:环境问题产生的自然科学根源;关于人类未来的不同观点第二节环境经济学的内涵、研究内容及其作用1学时一、环境经济学的内涵二、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及内容三、环境经济学的作用知识点:环境经济学的内涵、研究对象、任务和作用本章小结重点:环境问题的产生、环境经济学的内涵、研究对象、任务及其作用— 2 —难点:环境经济学的研究任务与内容思考题:1、什么是环境?环境有何特性?2、环境问题是如何产生的?3、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内涵是什么?4、论述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及主要研究内容?5、环境经济学对现实经济发展有何作用?作业:教学方法:建议教学方法:理论与实际结合,以实际环境案例来讲解相关理论。
《环境科学概论》考试复习重点知识汇总-复习重点笔记(考前狂背版)
考试复习重点资料(最新版)资料见第二页封面第1页《环境科学概论》知识点汇总(各校通版)考试复习重点01章《环境与环境科学》01节环境及环境特征一、环境概念1.环境(概念'与一主体有关的周围客观事物的总和。
环境是一相对概念,随中心事物变化而变化。
中心事物与环境存在着对立统一。
人类环境指以人类为主体的生存空间,包括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发展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二条: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2.环境类型按环境主体分:人类环境自然人工生物环境按空间分:星际环境全球环境区域环境聚落环境{城市乡村院落等}二、环境要素及其特点1.环境要素:也称环境基质,是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
一般分为自然环境要素和社会环境要素(人工环境要素)。
但通常是指自然环境要素,包括水、大气、生物、岩石、土壤,以及声、光、电磁辐射等。
环境要素组成环境的结构单元,环境结构单元又组成环境整体或称环境系统。
地球表面各种环境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总和即地球环境系统。
2.特点(1)最小限制律:环境质量受诸要素中处于最劣状态的那个环境要素的控制。
(2)等值性:无论任何一个要素,只要它处于最劣状态,对环境的影响是相同的。
(3)整体性大于各个体之和(4)出现先后,互相联系,互相依赖三、环境效应及其特点1.环境效应:指环境受到污染后所发生的一系列反应。
包括(1)环境生物效应生态系统生态系统中诸要素变化,导致生态系统变化的效果。
(2)环境化学效应酸雨、光化学烟雾在环境条件的影响下,物质之间化学反应所引起的环境效果。
(3)环境物理效应噪声、沙尘暴、矿区沉陷由于物理作用引起的环境效果。
2.环境特性——由于人类的干扰和破坏,环境表现的特性(1)整体性:环境保护没有地区的界限(2)有限性①人类活动空间有限②环境稳定性有限环境自净能力(污染物进入环境以后引起一系列的物理、化学、生物变化,最终污染物被清除。
环境学概论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绪论环境:与某一中心事物有关的周围事物,就是这个中心事物的环境。
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
(名词解释)自然环境:人类目前赖以生存、生活和生产所必需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总称。
人工环境:是指由于人类的活动而形成的环境要素。
(选择或填空)环境要素:也称环境基质,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
分为自然环境要素和人工环境要素。
自然环境要素通常指水、大气、生物、阳光、岩石、土壤等。
环境的分类(按其范围由近及远):环境的功能特性:(大题+上解释答)(一)整体性人与地球环境是一个整体,地球的任一部分,或任一个系统,都是人类环境的组成部分。
各部分之间存在着紧密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关系。
局部地区的环境污染或破坏,总会对其他地区造成影响和危害。
(二)有限性(三)不可逆性能量流动的不可逆。
(四)隐显性除了事故性的污染与破坏(如森林大火、农药厂事故等)可直观其后果外,日常的环境污染与环境破坏对人们的影响,其后果的显现要有一个过程,需要经过一段时间。
(五)持续反应性环境污染不但影响当代人的健康,而且还会造成世世代代的遗传隐患。
(六)灾害放大性某方面不引人注目的环境污染与破坏,经过环境的作用以后,其危害性或灾害性,无论从深度和广度,都会明显放大。
环境问题的分类:(选择)1.原生环境问题:由自然因素造成的环境问题,又称第一环境问题,它主要是指地震、洪捞、干旱、滑坡等自然灾害问题。
2.次生环境问题:由人为因素引起的环境问题,也叫第二环境问题,其表现形式为环境破坏和环境污染与干扰。
环境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次生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1.人口压力2.资源的不合理利用3.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书P9)环境问题的实质:是社会、经济、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问题以及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问题。
第二章全球环境问题环境问题有(全球):气候变化、臭氧层的破坏、水资源短缺、生物多样性锐减;酸雨、海洋污染、有毒化学品和危险废物越境转移。
“概论”课各章必讲知识点梳理
“概论”课各章必讲知识点梳理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是如何形成的?2、怎样理解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二者的关系?第二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1、新民主主义革命为什么是独创性的革命理论?(独创性体现在哪里?)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经验(即毛泽东是如何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胜利的?)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通过社会主义改造转变到社会主义社会,是新民主主义发展的历史必然(即社会主义改造的必然性和可能性是什么?)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中共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中形成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重要内容。
(即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和教训是什么?)第五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表现在哪些方面?(即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为什么我们还说自己仍然是发展中国家?)2、中共十七大和十八大,反复强调中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国情没有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也没有变,如何理解这两个“没有变”?第六章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1、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贯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思想的重大战略决策。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是什么?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1、为什么说改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2、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应如何不断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1、如何以科学发展为主体,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2、分配方式应如何调整才能更多地体现公平性?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4、全面深化依法治国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6、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7、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8、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第九章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与实践第十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下,中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事如何实施的?第十一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依靠力量有哪些?第十二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核心理论面对消极腐败的危险,如何更加科学的推进执政党的建设?。
第三章 环境恶化原因的经济学分析
章节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二章 微观经济学基础 第三章 环境恶化原因的经济学分析 第四章 环境资源的价值及其评估 第五章 费用效益分析 第六章 污染控制总论 第七章 排污收费 第八章 排污权交易 第九章 绿色GDP
第三章 环境恶化原因的经济学分析
第一节 市场机制与市场失灵 第二节 公共物品和公共资源 第三节 外部性
第二节 公共物品和公共资源
一,不同类型的物品 二,公共物品的市场失灵 三,公地的悲剧 四,环境资源的特点 五,产权
一,不同类型的物品
排他性( 排他性(excludable): )
– 只有对商品支付价格的人才能 够使用该商品. – 物品的所有者可以有效阻止人 们使用这些物品.
衣服? 海洋中的渔? 电视有线信号? 国防? 道路?
�
MB
MPC
Q* Q
伐木水平
存在外部性的情况下,市场不能使资源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 存在外部性的情况下,市场不能使资源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
第三节 外部性(续)
四,外部性的内部化
微观经济单位能够因其产生的外部经济性而向受益 者收取相应的费用;或者因其产生的外部不经济性而 向受害者支付相应补偿,从而使经济意义上的外部性 不复存在,被称为外部性的内部化. 外部性内部化的手段:
四,环境资源的特点
私人物品 空气 水 森林 矿藏 土地 野生动物 公共物品 公共资源 有排他性无竞 用性的物品
五, 产权
一,产权的定义
– 产权不是指人与物之间的关系,而是指由物的存在及 关于它们的使用所引起的人们之间相互认可的行为性 关系.(菲吕博滕与佩杰威齐1972)(《人口,资源 与环境经济学》张橡枢主编 2004) – 产权是经济当事人对其财产的法定权力,它表明个人 可能运用这些财产去做某些事情.(王玉庆 2002)
环境科学概论知识点总结
环境科学概论第一章绪论概念:环境:指以人类为主体①外部世界,环境就是人类生存环境,指①是环绕于人类周围①客观事物①整体,它包括自然环境,也包括社会环境。
或者为指围绕着人群空间,以及其中可以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①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①总体。
环境法中①环境: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①各种天然①和经过人工改造①自然因素①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环境科学:以“人类-环境”系统为其特定①研究对象,它是研究“人类-环境”系统①发生和发展、调节和控制以及改造和利用①科学。
其目①在于探讨人类社会持续发展对环境①影响及其环境质量①变化规律,从而为改善环境和创造新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环境要素:又称环境基质,是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①各个独立①、性质不同①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①基本物质组成。
环境问题:指自然过程突变或人类活动引起①环境破坏和环境质量变化,以及由此给人类生产、生活和健康带来①不利影响。
其原因是人类认识①局限性和环境①复杂多变性。
原生环境问题:又称第一类环境问题,是指由于自然环境自身变化引起①,没有人为因素或人为因素很少①环境问题。
次生环境问题:又称第二类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为因素所造成①环境问题。
第二章大气环境概念:干结空气:大气中除去水汽和固体杂质以外①整个混合气体。
主要成分是氮气(78.09%)和氧气(20.94%)。
其次是氩气(0.934%体积)和二氧化碳(0.033%体积)。
空气中水①体积百分含量在0.1-0.5%之间,其余①大气成分为稀有气体。
大气污染:指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过程引起某种物质进入大气中,呈现出足够①浓度,达到了足够①时间并因此而危害了人体①舒适、健康和福利或危害了环境①现象。
大气污染源:指向大气环境排放有害物质或对大气环境产生有害影响①场所,设备和装置。
包括:天然源(指自然界自行向大气环境排入污染物①污染源。
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
人类健康危害 建筑物腐蚀危害 植物、动物等危害 对工农业生产造成的危害
个量分析与总量分析
局部均衡分析与一般均衡分析 经济学假设:理性人和环境资源的稀缺性假设 经济模型分析 环境价值经济评估
环境问题与环境经济学-问题
资源与环境经济基本理论(资源稀缺性、外部 性理论、产权理论、公共物品等)-理论基础 环境管理方法(资源税、环境管制、环境税、 产权交易等)-环境管理与政策 环境价值评价方法-效果评价
自然环境本身变化引起(原生环境问题):火山、 地震、飓风、干旱、海啸等
人类活动引起(次生环境问题):工业和生活污染
物排放,资源过度开采、使用,生态破坏,资源衰 竭问题
次生环境问题与原生环境问题常常相互影响、 相互作用。如:大气污染引起全球气候变暖,气候变暖使海平
面上升,加重洪涝等自然灾害。
自然资源强调的是投入经济过程的物质及其来源;
环境则是指人类及经济活动存在的外在条件
资源:环境要素之一,有用的、稀缺的 环境:围绕在人类周围的自然系统,由各种资源 与非资源要素构成 包括大气环境、水环境、生物环境、地质环境等
自然资源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 自然环境本身又是一种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人类能够从自然界获取的具有社会 有效性和稀缺性的自然物质或自然环境的总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1.外部成本:2.外部性:一个经济主体的行为对另一个经济主体的福利产生了影响,而施加影响的主题却没有为此付出代价或因此获得补偿。
3.科斯定理认为,外部性存在的根本原因是产权没有界定清晰。
4.克服外部性的方法中,看得见的手是指政府干预。
5.克服外部性的行为中,看不见的手是指市场机制本身。
6.外部性根据影响结果可分为外部经济性和外部不经济性。
7.庇古税设计的理论基础为使边际社会成本=边际私人成本。
8.克服外部不经济性的方法有庇古手段、科斯手段和企业合并。
9.外部性根据影响的产生可分为生产外部性和消费外部性。
10.当边际社会成本大于边际私人成本时,是负外部经济性;当边际社会收益大于边际私人收益时,是正外部经济性。
11.科斯第一定理的缺陷?①交易成本不可能为0 ②公共财产不能明确产权③下一代受害者不能亲自保护自身利益④解决不了搭便车的问题⑤外部性涉及人数众多,成本巨大12.产权的特点?①产却必须是明确定义的②专一性或排他性③必须安全④可实行的13.举例说明界定的产区额如何实现资源的最优配?①受害者有免受污染权0→docd受害者开始损失oabd污染者开始收益污染者付给受害者大于ocd小于oabd的补偿②污染者有污染权Qπ→d受害者损失fhiQπ降低污染者收益fgQπ降低受害者可给污染者小于fhiQπ大于fgQπ的补偿③E为帕累托最优14.庇古手段的局限性?①信息失真:难以确定边际外部成本、政府部门难以准确了解企业②排污收费的公平性:庇古手段费率或税率一般是固定的,而且经常低于治理污染的边际成本,它对所有厂商的标准一样,造成厂商之间的不公平。
③政府管理有时成本太大:庇古手段需要政府实施收费或补贴,管理成本较大。
15.庇古手段与科斯手段的区别。
①庇古手段多依赖政府。
②庇古手段需政府实施收费或补贴,管理成本较大:科斯手段需政府界定产权。
③实施庇古手段,除了是社会获得环境效益外,还可使政府获得经济收益;科斯手段则一般只获得环境效益。
④庇古手段一般提供不了刺激,因为费率或税率一般是固定的,而且经常低于治理污染的边际成本。
⑤如果被税收保护的人企图通过自己的行为影响税负和税收,实施庇古税可能导致另一些外部性。
第四章1.资源稀缺性:指在给定的时期内,与需要相比较,其供给量是相对不足的。
2.资源稀缺的特征:相对性、差异性、绝对性、瞬变性。
3.资源稀缺性的经济度量包括资源产比价格、开采成本和租金等,4.资源稀缺性的物理度量包括储量和总量、矿物的品味、储量用量化。
5.自然资源按其能否再生可分为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
6.可更新资源的特点?①再生和自我恢复的能力,但是能力有限②可持续性手人类利用方式的影响③可再生资源具有可储蓄性第八章1.舒适性资源:指能够为人类提供舒适性服务,满足人类精神需求的自然环境资源。
2.可更新的公共资源的特点有非竞争性和消费无排他性。
3.资源储量的利用程度取决于经济可行性、技术可能性。
4.舒适性资源过度利用表现在两个方面:拥挤问题和污染问题。
5.可更新的商品资源的特点是明确的产权、专有性、可转让性、可实施性。
6.舒适性资源的特点?①唯一性②真实性③使用方式的非消耗性④不确定性⑤破坏的不可逆性第九章1.贴现:为了比较发生在不同时间的费用和效益,在项目评估中,通常都要通过一定的方式吧发生在未来不同时间的费用和效益转化为现值,这种计算现值的方法叫做贴现。
2.环境经济评价:Ps环境和自然资源价值计量和货币化的技术方法。
3.选择价值:相当于消费者为一个未利用的资产所愿意支付的保险金,仅仅是为了避免在将来不能得到它的风险。
4.存在价值:指从仅仅知道这个资产存在的满意中获得的现值,尽管并没有要使用它的意图。
5.贴现的原因:时间偏好和资本的机会成本。
6.环境资源之所以有存在价值的原因是:馈赠动机、礼物动机、同情动机。
7.CBA中通过净现值、收益率、净现值率来比较费用和效益。
8.环境评估方法选择的依据:影响的相对重要性、信息的可得性、研究经费和时间。
9.费用效益分析中,比较贴现后的费用和效益常用的指标有哪些?各个指标的公式?n TBi-TCi经济净现值ENPV= Σ——————i=0﹙1+r﹚^i经济净现值率ENPVR=ENPV/I pn TBi-TCi经济内部收益率Σ————=0i=0﹙1+EIRR﹚^i10.费用效益分析的定义及其步骤。
定义:基于折现的效率和费用的量值大小来判断和评价公共部门和非营利部门投资的资源配置效率的一种方法框架。
步骤:①识别项目的费用和效益②把发生在未来的费用与效益贴现为现值③对经过贴现的费用和效益进行对比11.资源减耗成本、环境退化成本的计量、环境防御成本的计量三者的区别?①评估基础不同虚拟估算方法实现环境成本计量:资源减耗成本、环境退化成本(应该付出的代价)实际估算:防御成本(实际发生的环境保护成本为估价基础)②计量对象不同资源物质性功能:资源减耗成本环境的服务性功能:环境退化成本、环境防御成本12.如何利用环境经济评价的结果。
①环境价值至少决策参考要素之一②环境价值评估的不完备性③将环境经济评价的结果引入经济运行体系④审慎利用不同评价方法提供的结果第十章1.支付意愿WTP:指消费者对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意愿付出的最高价、格或成本。
2.受偿意愿WTA:3.重置成本:估算环境被破坏后将其恢复原状所需支付的费用,属于直接市场评估法。
4.机会成本:使用一种资源的机会成本是指把该资源投入某一特定用途后所放弃的在其他用途中所能获得的最大利益。
5.防护费用法:根据人们为防止环境退化所准备之处的费用多少推断出人们对环境价值的估价,属于揭示偏好法。
6.生产率变动法:环境变化可通过生产过程影响生产者的产量、成本和利润,或是通过消费者的供给与价格变动影响消费者福利。
7.内涵资产定价法可非为资产价值法和工资差额比较法,其中资产价值法可用于房地产市场,而工资差额比较法适用于劳动力市场。
8.价值评估方法可分为哪三种类型?三种类型都会含有哪些具体技术方法?1)直接市场评价法:剂量—反应法、生产率变动法、人力资本法、疾病成本法、机会成本法。
2)揭示偏好价值评估法:内涵资产定价法、防护支出法、重置成本法、旅行费用法。
3)陈述偏好法:投标博弈法、比较博弈法、无费用选择法。
9.剂量—反应方法的数据来源。
1)实验室或实地研究2)受控试验3)采用统计回归技术将某种影响与其他影响分离开。
4)根据实际生活中大量的信息,建立各种关系模型。
T-tπt+i *E t+110.V=∑——————各个符号所表达的意思。
t=1 (1+r)^iπt+i—年龄为t的人活到t+i年的概率E t+i—在年龄为t+i时的预期收入r —贴现率T ——从劳动力市场上退休的年龄11.某城市因水资源短缺,引起工业生产减少或停产,造成经济损失,设该城市工业用水1×10^8t,可创造产值10×10^8元,若因水体污染致使该城市工业用水短缺0.2×10^8t,用机会成本法估算水体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
(10×10^8/1×10^8)×0.2×10^8=2×10^8(元)12.意大利米兰是欧洲城市古建筑比较集中的城市之一,这些古建筑在无污染时50年才修复一次,其费用为10亿意大利里拉,近30年,由于工业污染使许多XX石建筑物被大气中SO2腐蚀,致使每10年修复一次,每次费用5亿意大利里拉,用重置成本法计算污染带来的该经济损失。
(50/10)×5-10=15(亿里拉)13.某污染区人口一万人,环境未受污染前,该区域人口中得某种疾病的比例为10%,环境污染后,得该疾病比例增加至40%。
若得此病,人均失去劳动时间100个工作日,非医护人员护理每个病人需80个工作日,人均医疗费用2000元,污染区人均收入6000元/年,用疾病成本法求环境污染所带来的经济损失。
10000×﹙40%-10%﹚×﹛6000×﹙100+80﹚/365﹜+10000×2000×﹙40%-10%﹚≈15×10^6﹙元﹚14.在某一景点门口对旅行者进行调查获取游客的出发地、旅游率、旅游费用,得知到此旅游的人来自三个地域,每个地域总人口分别为1000人、2000人、4000人,旅游率V/1000=500-100C,旅游费用C,分别为1、3、4,求各分区消费者剩余及总的消费者剩余。
人口旅游费用总旅游人数一1000 1、2、3、4、5 400、300、200、100、0二2000 3、4、5、6、7 400、200、0、0、0三4000 4、5、6、7、8 400、0、0、0、0一区剩余400×4÷2=800二区剩余﹙200×2﹚×2÷2=400三区剩余﹙100×4﹚×1÷2=200总剩余800+400+200=1400第一章1.环境经济学:这是研究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从本质上讲,它是一门经济学的分支。
2.库式曲线:3.环境经济学是基于资源的稀缺性而建立的。
4.环境的四种功能分别是,自然资源的提供者、废弃物的接受者、舒适的提供者、生命支持系统。
适用于发达国家、实行先污染后治理。
采取保护措施,导致环境急剧恶化,同时经济发展也恢复到零点。
ABEF:在经济发展初期,人们就采取预防性措施保护环境,环境质量始终保持在良好状态,真正实现环境、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6.对环境库式曲线的评价。
①客观上鼓励先污染,后治理,代价惨重。
②许多国家要达到$1200-2000这一水平所用时间太长。
③发展过程中有些环境代价可以避免。
④有些环境破坏具有“一去不复返”的性质。
⑤国内环境可能改善,但问题也许转嫁到了国外。
7.为什么说环境经济学本质是经济学?①所有损害环境的行为都有经济上的驱动力,不消除这种驱动力,环境保护将不可能是有效的。
②一切较为普遍的,或长期存在的环境损害通常都有经济制度上的原因,这是有关环境问题的制度根源。
③与环保有关的技术经济学、产业经济学、投入产出分析等,是环境保护的技术和工程不可或缺的。
第二章1.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随着一种商品数量的连续增加,消费者为得到每一单位的这种商品所需要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是递减的。
2.帕累托最优:如果对于某种既定的资源配置,不可能在不使任何一个人的境况变差的情况下,改善某些人的境况,则称此时的资源配置已处于帕累托最优。
3.帕累托改进:对于一种既定的资源配置进行改变,改变的结果使得至少有一个人的境况变得更好,而没有任何一个人的境况变得更差。
这种重新配置就是帕累托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