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概论》课程标准
传播学概论教学大纲
《传播学概论》教学大纲【课程编码】【课程类别】专业必修【学分数】3分【适用专业】戏剧影视文学【学时数】54学时【编写日期】2012年01月26日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传播学的基本知识,包括传播学的产生、传播学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等;了解传播学的学科背景,世界传播研究的发展潮流和中国传播研究的现状;2.熟悉信息传播的过程及模式、传播过程中各要素的相互作用;3.透过传播表象,掌握传播原理及规律,并能用抽象的原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一)传播学概论学时:3主要内容:讨论:日常生活中的传播形式、传播现象有哪些?能不能不传播?一、什么是传播?二、传播学的定义三、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四、传播学的理论框架五、传播学的学科特点六、学习与研究传播学的意义教学要求:1. 了解人类社会传播现象和现代社会的传播发展状况,理解传播和传播学的定义,明确传播学的研究范围和研究对象。
2.弄清楚传播、传播学等概念,了解传播学的研究体系及学科特点,从而明确学习传播学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重点、难点传播的定义、传播学的定义、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学习传播学的意义(二)第一章传播学历史回顾与展望学时6主要内容:一、传播学诞生背景与孕育二、传播学的产生与确立三、传播学的现状和趋势教学要求:1. 了解传播学诞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条件;2.通过对传播学奠基人的介绍,揭示传播学的基本知识。
重点、难点:1.传播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条件;2.传播学四大奠基人概况3.传播学的创立者施拉姆(三)第二章人类传播活动的产生与发展学时:3 主要内容:一、人类传播的演进与发展二、信息社会与信息传播教学要求:1.熟悉人类传播活动演变的历史过程;2. 了解发展阶段的划分及其各个阶段的特点;3.认识人类大众传播活动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条件。
重点、难点:1.人类传播活动历史阶段的划分及各阶段的特点;2.大众传播与信息社会的关系。
(四)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合与意义学时:3 主要内容:一、人类传播中的符号二、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三、人类传播中的意义交流四、象征性社会互动教学要求:1.掌握符号的定义和功能、信号与象征符的区别、意义的定义及其分类;2.弄清象征行为和象征互动理论及其现实表征;3. 一般掌握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的概念及其特征。
传播学概论思政课程教学大纲
传播学概论思政课程教学大纲第一章导论1.1 课程背景和意义1.2 教学目标1.3 教学内容概述第二章传播学概述2.1 传播学的定义与起源2.2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和范畴2.3 传播学的理论体系第三章传播学的基本概念3.1 信息与传播3.2 社会传播与公共传播3.3 媒介与传播技术3.4 受众与传播效果第四章媒介与传播4.1 印刷媒介与传播4.2 电影与传播4.3 广播与传播4.4 电视与传播4.5 互联网与传播第五章传播的过程与方法5.1 源-信息-受众模型5.2 传播的动力与障碍5.3 传播的途径和方式第六章传播伦理与价值观6.1 信息伦理与传播6.2 媒介伦理与传播6.3 公共价值观与传播第七章传播与社会变迁7.1 传播与社会发展7.2 传播与文化变迁7.3 传播与国家治理第八章传播学的研究方法8.1 文献研究方法8.2 实证研究方法8.3 参与观察与深度访谈第九章传播学的应用领域9.1 传播与广告市场9.2 传播与公共关系9.3 传播与媒体管理第十章总结与展望10.1 课程回顾10.2 未来发展方向这是一份《传播学概论思政课程教学大纲》,旨在帮助学生理解传播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培养他们的传播意识和文化素养。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具备分析和解决传播问题的能力,为将来的传媒行业从业者和公众管理者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一章:导论本章主要介绍课程的背景和意义,明确教学目标和内容,给学生提供课程的整体框架。
第二章:传播学概述本章重点介绍传播学的定义、起源以及研究对象和范畴,让学生了解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
第三章:传播学的基本概念本章主要介绍信息与传播、社会传播与公共传播、媒介与传播技术以及受众与传播效果等基本概念,帮助学生建立起对传播学的核心概念的理解。
第四章:媒介与传播本章重点介绍印刷媒介、电影、广播、电视和互联网与传播的关系和影响,让学生了解不同媒介对传播的作用和特点。
第五章:传播的过程与方法本章主要介绍传播的过程和方法,包括源-信息-受众模型、传播的动力与障碍以及传播的途径和方式,培养学生进行传播分析和策划的能力。
传播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传播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传播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传播学概论授课教师:XXX 课程时长:32课时二、课程目标本课程的目标是让学生全面了解传播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实践,掌握传播学的研究方法,提高学生在传播领域的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为进一步学习传播学专业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课程内容1、传播学基本概念2、传播模式与传播过程3、传播媒介与传播效果4、传播学的主要理论流派5、传播伦理与传播法规6、传播学应用实例分析四、教学方法1、讲授:通过讲解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使学生对传播学有初步的认识。
2、案例分析:通过分析传播学应用实例,让学生深入理解传播学的理论和实践。
3、小组讨论:通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交流,促进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思考。
4、课堂实践:通过课堂实践,让学生掌握传播学的实际操作技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五、课程评估1、课堂参与度:占总评分的30%。
2、小组讨论表现:占总评分的20%。
3、期末考试成绩:占总评分的50%。
六、教学大纲具体安排第1周:传播学基本概念第2周:传播模式与传播过程第3周:传播媒介与传播效果第4周:传播学的主要理论流派第5周:传播伦理与传播法规第6周:传播学应用实例分析第7周:课堂实践:传播学的实际操作技巧第8周:期末考试七、参考书目1、《传播学概论》(作者:XXX)2、《传播学原理》(作者:XXX)3、《传播学概论》(作者:XXX)4、《传播学简明教程》(作者:XXX)5、《传播学研究方法》(作者:XXX)八、课程特色1、紧密结合实际:本课程注重联系现实,引入最新的传播学研究成果和应用实例,让学生感受到传播学的实用性和时代性。
2、多元化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和课堂实践等,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3、注重学生能力培养:通过课堂实践和小组讨论等环节,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创新思维和实践操作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传播学概论教学大纲(一)2024
传播学概论教学大纲(一)引言概述: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信息传播过程和现象的学科,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探讨了不同传播媒介及其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传播学概论是传播学的入门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传播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为日后深入学习和研究传播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正文:一、传播学的起源和发展1. 传播学的定义和特点2. 传播学的学科领域和交叉学科3. 传播学的历史渊源和主要学派4. 传播学的发展阶段与关键理论5. 传播学的国际化与跨文化交流二、传播过程和模型1. 传播过程的基本概念和要素2. 传播模型的类型和作用3. 传播中的关键角色和互动关系4. 传播效果评估及其方法5. 新媒体时代的传播过程和模型三、传播媒介与技术1. 传播媒介的分类和特点2. 传统传媒与新媒体的异同3. 媒介效果研究与应用4. 社交媒体在传播中的作用与影响5. 传媒技术的发展趋势和挑战四、传播伦理与法律1. 传播伦理的基本原则和价值观2. 媒体职业道德与责任3. 知识产权与传播的关系4. 媒体法律制度与规范5. 传播伦理与法律在实际案例中的应用五、传播研究方法与实践1. 传播研究的基本方法和途径2. 调查方法与内容分析3. 实验研究与观察法4. 传播管理与实务5. 传播教育与传媒职业训练总结:传播学概论是一门综合性强的学科,通过对传播学的起源、发展、媒介、伦理、法律和研究方法的全面介绍,使学生对传播学形成全面的认识和了解,为今后深入学习和研究传播学打下基础。
同时,传播学的学习也涉及到实践和应用,通过实践和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传播能力和职业素养,为将来进入传媒行业或相关领域做好准备。
《传播学概论》课程标准
《传播学概论》课程标准课程代码:0110033课程名称:传播学概论英文名称:Communication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总学时:68学时;授课学时:56学时;实践(实验)学时:12学时;学分:4学分适用对象: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一、课程概述(一)课程性质《传播学》是研究人类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一门学科,是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的主干理论课程,它从宏观上对人类社会的各种传播现象和规律进行系统分析和研究,是学生从事各种信息传播活动的必备基础,也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科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这门课的学习,使学生从整体上了解人类传播活动和传播学的学科起源和发展,能够客观地认识、分析和运用各种大众传播媒介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能够正确认识信息时代传媒格局的变化和国际化的传媒竞争的发展趋势,有效地使用各种大众传播媒介促进社会发展。
(二)课程基本理念《传播学》课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讲究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才能加深学生对本课程的理解,加强学生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
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人类传播的发展历程以及推动传播历史发展的动力;掌握传播的微观过程以及传播要素对传播实践的重要影响;形成传播的系统观念,能够把具体的传播问题放到复杂的传播环境中去理解。
对传播学中重要的传播理论在理解的基础上可以用简约的模式表达。
学会在学习的同时大胆质疑,不迷信既有的理论。
充分结合我国的传播实践,最终达到用传播原理指导所学专业业务的程度。
(三)课程讲授的设计思路1、在保证完成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基本内容的前提下,对讲授次序、课时分配、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的方式、方法可以根据专业教学计划作适当的调整。
2、高职教育应强调理论基本够用,实践实训为主,本课程作为新闻专业必修课,在课程教学中注重新闻基本理论知识的讲授,更加注重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综合运用讲授法、案例法、讨论法、练习实训法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在课程教学上,明确上课的重点和难点,突出课程的知识目标、技能目标、能力目标。
传播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传播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341fx05课程性质:必修学分:2 总学时:54开课学期:第二学年第一学期适用专业: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本科先修课程:新闻学概论一、课程介绍《传播学概论》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学科基础课。
本课程的重点应放在让学生了解传播研究的对象和主要理论,要求对大众传播的效果研究着重讲解,并着重通过传播案例的解读,来培养学生对传播现象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为后续课程提供理论知识的积累。
二﹑本课程的目的和任务1﹑使学生了解传播学的有关理论知识,掌握大众传播学的相关研究,通过经典的传播案例解读来扩展学生对传播现象的理解能力,并以此激发和培养学生的传播理论运用能力。
2、培养学生传播现象解读能力,这是进一步学习专业课程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
因此,在教学安排上,应尽量注重对学生对传播现象的理论剖析,以便为今后的专业编导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三、本课程的基本要求及内容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第一节从传播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第二节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规律的科学第三节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与传播学第二章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第一节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一、动物社会的传播现象二、动物传播的局限:动物传播的局限三、劳动创造了人类语言:恩格斯关于劳动创造了语言的论述四、人类语言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人类语言的四个基本特征第二节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一、口语传播时代二、文字传播时代三、印刷传播时代四、电子传播时代第三节:信息社会与信息传播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第一节符号在人类传播中的作用第二节:人类传播中的意义交流第四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第一节传播的基本过程第二节社会传播的系统结构拉斯韦尔《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五W”模式,“拉斯韦尔程式”的过程模式。
首次提出构成传播过程的五种基本要素。
Who,says what,in which channel,to whom,with what effect.谁,说了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向谁说,有什么效果。
传播学概论教案
传播学概论教案一、课程概述本课程旨在介绍传播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范畴,使学生了解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重要理论和方法,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进行分析和应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深入了解传播学的核心内容,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课程目标1.了解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2.掌握传播学的核心理论和方法;3.培养学生的传播分析和应用能力;4.提高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大纲第一讲:传播学的起源与发展1.1 传播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1.2 传播学的起源与发展历程1.3 传播学的主要流派及其特点第二讲:传播过程与模型2.1 传播过程的基本要素2.2 传播模型的分类与应用2.3 传播模型的评价与批判第三讲:传播媒介与技术3.1 传播媒介与社会变革3.2 媒介效应与媒介批判3.3 新媒体与传播创新第四讲:传播与社会文化4.1 传播与社会认知4.2 传播与文化符号4.3 传播与社会变迁第五讲:传播与公共领域5.1 公共领域与民众参与5.2 传播与政治议程5.3 公共传播与社会治理第六讲:传播与文化产业6.1 传播与文化经济6.2 媒介与文化商品化6.3 传播与文化创意产业第七讲:传播研究方法与实践7.1 传播研究方法的选择与应用7.2 传播研究的伦理问题7.3 传播研究的实践与创新四、教学方法本课程以讲授、案例分析和讨论为主要教学方法。
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分析,学生可以了解传播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学生可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讨论,学生可以思考和交流观点,提高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
五、教学评估1.课堂参与度(20%):包括课堂讨论参与、提问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等。
2.个人作业(30%):包括课后阅读笔记、思考题的回答等。
3.小组项目(30%):小组合作完成一个传播案例分析,并进行展示。
4.期末考试(20%):对课程内容进行综合考核。
六、教材及参考书目主教材:1.《传播学导论》张泽勇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年。
传播学概论教学大纲
【传播学概论】教学大纲
一、课程简介
《传播学概论》是传播学专业的基础必修课,它是一门探索和揭示人类传播的本质和规律的学科,也是传播研究者对人类传播现象和传播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分析和有机整合而成的知识体系,它将为学生起到知识向导、学科理论铺垫以及开拓视野的作用。
本课程系统讲授人类传播发展的历史、特点及形态,以及传播学研究的对象;传播学研究发展的历史及现状;人类信息传播的过程及模式,传播过程中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关于大众传播的相关理论,包括大众传播者、大众传播媒介、大众传播的受众、效果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表现和运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传播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传播技巧,明确传播与信息、传播与符号的关系,能够理论联系实际,结合课堂教学,培养学生今后在实践中自主运用传播策略与传播技巧的创新能力。
二、参考书目
1、《传播学原理》,张国良,复旦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
2、《传播学概论》,孙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3、《传播学概论》,李凌凌,郑州大学出版社2014
4、《传播学通论》,戴元光、金冠军,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5
三、课程内容。
《传播学概论》课程标准
《传播学概论》课程标准课程代码:0110033课程名称:传播学概论英文名称:Communication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总学时:68学时;授课学时:56学时;实践(实验)学时:12学时;学分:4学分适用对象: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一、课程概述(一)课程性质《传播学》是研究人类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一门学科,是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的主干理论课程,它从宏观上对人类社会的各种传播现象和规律进行系统分析和研究,是学生从事各种信息传播活动的必备基础,也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科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这门课的学习,使学生从整体上了解人类传播活动和传播学的学科起源和发展,能够客观地认识、分析和运用各种大众传播媒介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能够正确认识信息时代传媒格局的变化和国际化的传媒竞争的发展趋势,有效地使用各种大众传播媒介促进社会发展。
(二)课程基本理念《传播学》课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讲究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才能加深学生对本课程的理解,加强学生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
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人类传播的发展历程以及推动传播历史发展的动力;掌握传播的微观过程以及传播要素对传播实践的重要影响;形成传播的系统观念,能够把具体的传播问题放到复杂的传播环境中去理解。
对传播学中重要的传播理论在理解的基础上可以用简约的模式表达。
学会在学习的同时大胆质疑,不迷信既有的理论。
充分结合我国的传播实践,最终达到用传播原理指导所学专业业务的程度。
(三)课程讲授的设计思路1、在保证完成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基本内容的前提下,对讲授次序、课时分配、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的方式、方法可以根据专业教学计划作适当的调整。
2、高职教育应强调理论基本够用,实践实训为主,本课程作为新闻专业必修课,在课程教学中注重新闻基本理论知识的讲授,更加注重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综合运用讲授法、案例法、讨论法、练习实训法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在课程教学上,明确上课的重点和难点,突出课程的知识目标、技能目标、能力目标。
传播学概论思政课程教学大纲
传播学概论思政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号:XXXXXX课程名称:传播学概论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to Communication Studies学分:XX学时:XX先修课程:无二、课程定位与目标本课程为新闻传播学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和必修课,旨在让学生对传播学的框架体系和主要理论有系统的了解,掌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正确看待既有理论,并初步掌握用相关理论解释社会现象,指导社会实践的路径和方法。
三、课程内容与安排1. 课程大纲:详见附件。
2. 教学内容:传播学的历史与现状、传播学的基本概念与理论、传播过程与模式、传播媒介与工具、传播效果研究、传播与社会的关系等。
3.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地考察等。
4. 教学资源:教材、参考书籍、网络资源等。
5. 实践环节:组织学生进行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实践活动,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6. 考核方式:期末考试、平时成绩等综合评定。
四、课程目标与效果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以下目标:1. 掌握传播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2. 了解传播学的历史与现状,认识传播学在社会科学领域的重要地位;3. 能够运用相关理论分析传播现象和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4. 培养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为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五、教师团队与教学资源本课程的教师团队由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学术背景的教师组成,能够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服务。
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参考书籍、网络资源等,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六、课程评估与反馈本课程将通过期末考试、平时成绩等综合评定学生的学习成果。
同时,教师将根据学生的反馈和教学效果,对课程进行不断改进和优化。
《传播学概论》课程标准
《传播学概论》课程标准适应专业: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高级文秘方向)所属教研室:中文系课程编号:01413207课程名称:传播学概论(Communication Theory)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程(选修)学时学分:32学时(2学分)一、课程概述(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为文学院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层次的学生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选修。
本课程是对传播学理论基础知识的介绍,可以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传播学科与人类传播的历史发展,了解传播学各个学派、各个方面的知识。
学生可以将教师教育和高级文秘等专业知识与传播学知识联系起来,从纵深层面具备语文教师和高级文秘工作的理念、知识和技能。
本课程主要面向对人类传播感兴趣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本科学生。
在该专业的培养方案中,与传播学概论同序列的选修课程还包括:新闻学概论、编辑出版概论、媒体与社会等,开课同时,学生应对上述课程做出横向关联,从而具备相关专业的基础理论背景。
在此基础之上,学生可在高年级选修管理学、公共关系学等学科,以加深传播学科的知识素养和能力训练。
另外,学生应对心理学基础理论、当代广告、大众文化、新闻动态等有基本了解。
(二)基本理念。
传播学概论的课程教学应以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教育和高级文秘两个方向的人才培养方案为指导思想,在教与学两个方面都应突出适用和应用。
在讲授传播学基础理论的过程中,要突出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原则,在注重传播学理论知识讲解和理论体系介绍的同时,应注重培养、提高学生分析当前大众传播现象、解决人际传播、网络传播、新闻传播等现实问题的实际能力。
学生在学习本课程的过程中,也应本着学以致用的基本原则,在掌握课堂及书本知识之余,多多联系现实并主动思考并勤于实践,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人类历史上的传播现象及其变迁、大众传播理论与当前社会传播活动的关系、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传播活动的问题与技巧、本专业方向与传播学知识的关联等。
(三)设计思路。
1.教学改革基本理念本课程教学设计追求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大学生在专业知识、能力和素质的价值目标,把理论与现实,知识与技能,批判意识与理性思维紧密结合起来,构建本课程的基本框架。
00642传播学概论大纲
《传播学概论》大纲苏州大学编(高纲0890)Ⅰ、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传播学概论》是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新闻学专业的必修课,它是本专业应考者在学习了《新闻采编》、《新闻事业史》、《广播电视学概论》等有关基础课后,进行理论升华、提高的一门专业理论课。
其理论的思辨色彩较浓。
学习这门课,可以拓宽新闻思维视野,活跃思路,改变我们旧有的新闻观念,从而获得一种分析新闻传播现象、问题的新角度、新方法。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应考者在掌握大众传播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前提下,能够灵活地运用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分析一些新闻现象和传播问题,并能从事报刊、广播、电视的受众调查和效果分析。
Ⅱ、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绪论:现代传播学研究的对象、历史、方法与现状一、课程内容什么是传播学?传播学是“研究人的学问,研究人与人,人与他的团体、组织和社会的关系,研究人怎样受影响,研究人怎样报导消息,接受新闻及知识,怎样受教及教人,怎样消遣及娱人。
”(施拉姆)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及传播与人和社会关系的学问,是从传播的社会功能出发,利用行为科学的研究方法,以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为基础,以社会信息交流尤其以大众传播、人际传播等为研究对象的一门交叉学科。
传播学30—40年代发端于美国,尔后逐步扩展到欧洲、亚洲,至今已有50余年的历史,经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两个阶段,后一阶段在“新三论”的影响下,发展较快,出现了拉斯韦尔、拉扎斯菲尔德、卢因、霍夫兰以及施拉姆等著名学者。
产生许多新的理论观点和学术流派。
后来逐渐扩展到欧洲、亚洲,至今已有50余年的历史,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两个发展阶段。
传播学理论最早来源于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新闻学等其他学科,50年代以后开始逐步形成自身的体系。
特别是后一阶段,在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三论”的影响下,传播学有了较快的发展。
传播学传统上涉及五个方面内容,即:作为传播主体的传播者、作为传播主题的受众、传播的内容与信息、传播的媒介、传播的效果。
传播学概论教学大纲
传播学概论教学大纲传播学概论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学科。
本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传播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从而帮助他们理解各种传播现象和传播实践。
二、课程目标1、掌握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了解传播过程的不同阶段。
2、熟悉各种传播媒介的特点和运作方式,理解媒介在社会中的作用。
3、掌握传播效果研究的经典理论和最新成果,理解传播策略的影响力。
4、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提高他们的传播素养。
三、课程内容第一章:传播学概论1.1 传播的定义和类型 1.2 传播学的研究范围和学科特点 1.3 传播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第二章:传播过程与传播模式2.1 传播过程的基本要素 2.2 传播模式的概念与类型 2.3 经典传播模式理论第三章:传播媒介3.1 媒介的类型与特点 3.2 印刷媒介的发展与影响 3.3 电子媒介的发展与影响第四章:传播内容4.1 传播内容的定义与特点 4.2 传播内容的生产与流通 4.3 传播内容的接受与效果第五章:传播效果5.1 传播效果的定义与类型 5.2 传统传播效果理论 5.3 现代传播效果理论第六章:传播与社会6.1 传播与社会系统的关系 6.2 传播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6.3 传播政策与法规四、教学方法1、采用课堂讲解的方式,使学生掌握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2、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分析传播现象和传播实践。
3、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各种传播媒介的特点和运作方式。
4、通过课堂作业、小组报告等形式,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评估方式1、出勤率2、课堂参与度3、小组讨论表现4、课堂作业完成情况5、期末考试成绩六、教学资源1、教师队伍:拥有具备丰富教学经验和专业背景的教师团队。
2、教学资料:课程教材、参考书籍、学术论文、案例库等。
3、教学设备:多媒体教室、电脑、投影仪等设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播学概论》课程标准适应专业: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高级文秘方向)所属教研室:中文系课程编号:课程名称:传播学概论(munication Theory)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程(选修)学时学分:32学时(2学分)一、课程概述(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就是为文学院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层次得学生开设得专业基础课程,选修。
本课程就是对传播学理论基础知识得介绍,可以使学生掌握基本得传播学科与人类传播得历史发展,了解传播学各个学派、各个方面得知识。
学生可以将教师教育与高级文秘等专业知识与传播学知识联系起来,从纵深层面具备语文教师与高级文秘工作得理念、知识与技能。
本课程主要面向对人类传播感兴趣得汉语言文学专业得本科学生。
在该专业得培养方案中,与传播学概论同序列得选修课程还包括:新闻学概论、编辑出版概论、媒体与社会等,开课同时,学生应对上述课程做出横向关联,从而具备相关专业得基础理论背景。
在此基础之上,学生可在高年级选修管理学、公共关系学等学科,以加深传播学科得知识素养与能力训练。
另外,学生应对心理学基础理论、当代广告、大众文化、新闻动态等有基本了解。
(二)基本理念。
传播学概论得课程教学应以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教育与高级文秘两个方向得人才培养方案为指导思想,在教与学两个方面都应突出适用与应用。
在讲授传播学基础理论得过程中,要突出理论联系实际得基本原则,在注重传播学理论知识讲解与理论体系介绍得同时,应注重培养、提高学生分析当前大众传播现象、解决人际传播、网络传播、新闻传播等现实问题得实际能力。
学生在学习本课程得过程中,也应本着学以致用得基本原则,在掌握课堂及书本知识之余,多多联系现实并主动思考并勤于实践,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人类历史上得传播现象及其变迁、大众传播理论与当前社会传播活动得关系、现实生活中得人际传播活动得问题与技巧、本专业方向与传播学知识得关联等。
(三)设计思路。
1、教学改革基本理念本课程教学设计追求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得大学生在专业知识、能力与素质得价值目标,把理论与现实,知识与技能,批判意识与理性思维紧密结合起来,构建本课程得基本框架。
2、总体设计原则本课程教学设计围绕着提高大学生知识、能力与素质得价值目标,总体原则有三:(1)注重向学生普及传播学知识,就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而言,突出传播学与教师教育、高级文秘两个人才培养方向得现实关联,并根据课程组各位教师不同得学缘背景与知识结构得特点,采用集体备课得方法,以充分享受知识互补,努力提高教学质量;(2)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从理论得高度与理性得角度去解读、认识不断出现得传播现象与当下社会语境中得大众文化,并通过专题活动、小论文、作业等教学实践环节得安排,训练学生得实际应用能力;(3)教学中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将课堂教学与课下自习相结合。
鼓励学生课后阅读教师提供得参考书目,积极关注社会动态,勤记录、勤思考,拓展汉语言文学本科学生得专业素养。
3、课程设置依据合肥师范学院文学院2011级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中学语文教师、秘书等国家职业标准。
理论教学24学时,实践教学8学时。
6、课时安排说明本课程总计32学时,2学分,18教学周,其中理论教学24学时,实践教学8学时。
7、学时分配(参瞧本课程标准“课程内容结构”与“课程内容”)8、考试与评价方式建立“三位一体”得评价方式,亦即过程评价:以学生在教学过程得参与程度作为评价得基本标准;目标评价:以课程标准目标作为评价得重要标准;能力评价:以学生运用本课程知识解决相关理论与实际问题为参照标准。
考核采用平时考核加期末开卷考查相结合得方式,平时成绩与期末考查成绩均以百分制计算。
总成绩=平时成绩*40%(其中学习态度占10%、课堂参与占50%、实践或书面作业占40%)+期末考查成绩*60%二、课程目标(一)总体目标。
通过教学,应使学生正确认识各种传播活动与传播规律,并能够良好地开展传播活动、协调社会关系,特别就是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运用正确得立场、观点与方法,分析、评价与解决各种传播问题得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以及团队合作能力。
从而培养能掌握语文教师、高级文秘所必备得人际沟通基本技能,具备传播新理念、新知识与新技能,能够从事教学与管理、行政事务处理等方面工作,具有创新精神与职业迁移能力得专门人才。
(二)具体目标。
“传播学概论”就是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基础选修课程。
这门课程主要面向对人类传播感兴趣得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教育、高级文秘两个方向得本科学生,本课程希望侧重从现实生活得角度普及有关传播与传播学得相关知识。
这些基础知识可以为学生在传播学方面打下完整得基础,并强化学生在人际交往与就业中得传播技能。
本课程旨在向学生传授传播学得基本原理、基础知识,引导学生从理论得高度认识与理解人类得传播现象与现代大众社会,为她们今后得学习与工作打下扎实得理论基础。
通过本课程得学习,最终希望学生:1、知识方面:掌握传播学得基本理论、基本概念与传播学得知识体系,注意知识得系统性与准确性,理论深度方面不作过高要求。
2、能力方面: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学生要能根据课程所介绍得传播规律与研究方法进行实际训练,具备如下专业能力:其一,要能运用传播学理论对当前得传播现象与大众文化热点进行理性得分析与评论;其二,能够运用所学得人际传播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得人际交流问题,具备良好得人际沟通能力;其三,要能联系教师教育或高级文秘方向得专业课程,进行班级管理、公文写作等实际活动得操作。
3、素质方面:掌握理论思维得方法与规律,初步具有理论得自觉与敏感。
从而具备良好得语文教育与班级管理、行政事务处理、企业文化传播等专业素质。
另外,对于知识、能力、素质等水平较高与学有余力得优秀学生而言,应多多拓展人文视野,广泛涉猎并深入传播学理论专著,关注社会现实,并加深管理学、心理学等传播学得相关学科知识储备,从而具有良好得人文素养、心理素质与管理、创新能力。
三、课程内容第一章传播与传播学第一节什么就是传播(一)课程教学内容§1、1 基础内容。
传播现象;传播得定义§1、2 提高内容。
传播概念得界定§1、3 扩展内容。
传播与我们得生活得关系(二)学习性主要任务。
作业、讨论题、思考题:1、如何理解传播?2、“您就是谁”?对您来说如何介绍自己才就是最有效得传播方式?(三)学时分配。
1学时(其中:理论教学0、5学时/实践教学0、5学时)第二节什么就是传播学(一)课程教学内容§1、1 基础内容。
传播学得定义;重要人物:拉斯韦尔;勒温;霍夫兰;拉扎斯菲尔德;李普曼;施拉姆;§1、2 提高内容。
传播学得产生与确立,传播学得五位创始人与完善者得理论观点§1、3 扩展内容。
传播学得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略,学生自学)(二)学习性主要任务。
作业、讨论题、思考题:1、您就是否持有一些刻板模式?思考您得种族、性别、年龄、价值取向、家庭经济状况、生活环境如何指导并限制了您得经历与您对社会得瞧法。
2、了解传播学得历史与相关理论家。
(三)学时分配。
2学时(其中:理论教学2学时/实践教学0学时)第二章传播与我们得生活第一节传播得类型(一)课程教学内容§1、1 基础内容。
传播得五种类型及其特点§1、2 提高内容。
内向传播得实质§1、3 扩展内容。
传播在现实生活中得具体形态(二)学习性主要任务。
作业、讨论题、思考题:1、请用生活中具体得事例来说明本章所说得每一种传播类型。
2、哪种传播类型对您得生活产生了深刻得影响?(三)学时分配。
1、5学时(其中:理论教学1学时/实践教学0、5学时)第二节感知与传播(一)课程教学内容§1、1 基础内容。
感知得三个层次:选择、组织、阐释§1、2 提高内容。
如何增强传播得能力§1、3 扩展内容。
人际关系中归因得维度(二)学习性主要任务。
作业、讨论题、思考题:1、确定一个让您产生了自利性偏见得事件。
解释您做了什么,使用了什么样得归因语言。
(三)学时分配。
1、5学时(其中:理论教学1学时/实践教学0、5学时)第三章传播得过程与功能第一节传播得模式(一)课程教学内容§1、1 基础内容。
传播模式得定义;传播得几种经典模式:5W模式、数学模式、互动模式§1、2 提高内容。
对传播模式得认识与评价(略,学生自学)§1、3 扩展内容。
运用经典传播模式评述传播现象(二)学习性主要任务。
作业、讨论题、思考题:1、应该如何理解模式?请试着对一些过程与结构提出相应得模式。
2、传播得几种经典模式就是怎样得?联系实际进行分析。
(三)学时分配。
2学时(其中:理论教学2学时/实践教学0学时)第二节传播得功能(一)课程教学内容§1、1 基础内容。
传播功能得界定;拉斯韦尔;赖特;拉扎斯菲尔德等关于传播功能得观点§1、2 提高内容。
传播得个人功能与社会功能§1、3 扩展内容。
传播得正面功能与负面功能(略,学生自学)(二)学习性主要任务。
作业、讨论题、思考题:1、传播得功能有哪些?联系个人经历,谈谈传播得个人功能就是怎样得。
(三)学时分配。
2学时(其中:理论教学1、5学时/实践教学0、5学时)第四章传播与符号第一节符号得定义与分类(一)课程教学内容§1、1 基础内容。
符号;符号得类型§1、2 提高内容。
符号与意义§1、3 扩展内容。
如何认识人类得“符号性”(二)学习性主要任务。
作业、讨论题、思考题:1、为什么说“人就是符号得动物”?2、符号与意义之间就是什么关系?3、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得符号有哪些种类?您将来想从事什么工作,这些工作可能会用到哪些符号?(三)学时分配。
1学时(其中:理论教学1学时/实践教学0学时)第二节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一)课程教学内容§1、1 基础内容。
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得定义与特点§1、2 提高内容。
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得功能§1、3 扩展内容。
提高人际沟通得技巧(符号运用)(二)学习性主要任务。
作业、讨论题、思考题:1、人们在使用语言时常犯哪些错误?请举例说明。
2、非语言符号与语言符号相比,有什么优缺点?对校园附近得餐馆进行调查。
形容那里得座位类型、灯光、音乐,以及桌子之间得距离。
您就是否发现非语言传播模式与餐厅得价格之间有什么关联?(三)学时分配。
3学时(其中:理论教学2学时/实践教学1学时)第五章传播与媒介第一节传播媒介及其类型(一)课程教学内容§1、1 基础内容。
媒介得概念;传播媒介得发展历史及类型;§1、2 提高内容。
传播媒介得社会作用(略,学生自学)§1、3 扩展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