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的学习观

合集下载

《论语》中的学习观

《论语》中的学习观

《论语》中的学习观摘要:终身学习是当代人的基本生活方式,如何更有效的学习是在信息时代的我们必须考虑的问题。

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文献《论语》中体现了丰富的关于学习的思想,包括:为什么学习?如何学习?怎样学习?学什么?向谁学习?等等,对于处在信息时代的我们仍有很多借鉴意义,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学习。

关键词:论语学习学习观引言:《论语》记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其中很多记述是孔子及其弟子关于如何学习的观点、做法、经验,包含了丰富的关于学习的思想,也就是儒家的学习观。

本文试图从学习目的等七个方面总结《论语》所体现的学习观,为今天人们的学习提供借鉴。

一、学习目的观学习的目的就是成为对社会有用的“君子”,所谓“女为君子儒”;成为君子为了什么?“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学以致用,也就是说“学而优则仕”,治国平天下,改造社会,使“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而君子的标准是什么?《论语》中提到“君子”一词共108次。

但成为君子的核心是“仁”,“仁”的核心是“忠、恕”之道,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价值观、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自律,“仁”的表现归结起来就是做好人、会做人、做好事、会做事。

二、学习内容观“君子不器”,要全面学习、全面发展。

在孔夫子看来,学习的内容是丰富而生动的,包括:孝、文、仁、礼、乐、艺(子以四教文行忠信,依于仁、游于艺),书本知识仅仅是学习的内容之一而不是全部,更重要的是社会实践知识的学习,“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可见,在孔子那里,是要求德、智、体、美全面学习、全面发展的。

各种学习内容的地位是不同的,“孝”是学习的基础,“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

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只要做到了“孝”,“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学习“文”,主要是指学习书本知识,包括:《诗》、《春秋》等。

但是书本知识的学习必须是先“做好”人了以后,“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书本知识的学习不是死记硬背,而是要活学学用,学习了《诗》,就要做到“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浅谈《论语》学习观的人本意识

浅谈《论语》学习观的人本意识

浅谈《论语》学习观的人本意识《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论语》中包含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宝贵遗产。

在当今社会,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和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论语》,以求得到其中的智慧和启发。

而在学习《论语》的过程中,人本意识是非常重要的。

人本意识是指从人的角度出发,以人为本,将人的尊严、权利和利益作为价值取向的一种观念和思维方式。

在学习《论语》的过程中,人本意识对于理解其思想精髓和融入当代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孔子的人本思想出发,结合当今社会的现实情况,探讨《论语》学习观的人本意识。

一、孔子的人本思想孔子是中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贯穿《论语》的始终,其中蕴含着深刻的人本意识。

在《论语》中,孔子强调了人的价值和尊严,提倡以人为本,尊重人的自由和权利。

孔子强调了人的价值和尊严。

在《论语》中,孔子说:“君子周怨,不逢人之恶而不忘。

”这句话表达了孔子对人的价值和尊严的重视。

他认为,人应该以善良的态度对待他人,不要因为别人的恶行而报复,要保持自己的尊严和廉耻。

这种将人的尊严放在重要位置的思想,体现了孔子的人本意识。

二、当今社会的现实情况在当今社会,尤其是在中国,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学习逐渐增多,特别是对于《论语》的学习。

《论语》中蕴含了丰富的人文智慧,对于当今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深远的影响。

当今社会的人们对于人本意识的重视越来越高。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更加注重自身的尊严和权利,追求更高层次的自由和平等。

这种对人本意识的重视,与孔子的人本思想不谋而合,为当今社会的文化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当今社会的社会治理和道德建设需要更多的人本意识。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变革,社会治理和道德建设成为了当今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

而《论语》中强调的人的价值和尊严、以人为本、尊重人的自由和权利等人本思想,对于解决当今社会的种种问题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第二节《论语》中的学习观

第二节《论语》中的学习观

毋意,毋必,毋固, 毋我。 ——《论语·子罕》
总结
孔子的一生历经挫折, 但去世后,他的思想却 薪火相传数千年,很大 程度归功于他的学习和 教育思想,不仅培养出 一大批能够活学活用、 在不同领域事业有成的 弟子,而且历久弥新, 在不同时代,给不同读 者以新的启发和感悟。
谢谢聆听
废寝忘食、孜孜不倦的态度
•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述而》) • 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述而》) •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述
而》) • 孔子在齐国听到《韶》乐后,三个月吃肉感觉不到肉的香味。感叹道:
没想到听《韶》乐能达到如此境界啊!《韶》乐,史称舜乐,是中国 的一种传统宫廷音乐,起源、乐、舞为一体的综合古典艺术
孔子不止传授 文化知识
《论语•子路》篇中说 “子以四教:文,行, 忠,信。”可见,在孔 子的教学中,“文”只 是其中的一少部分,更 多的内容还是做人做事 的道理、准则和方法。
《论语》中其它关于学习的句子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
知之为知之,不知 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
壹 以学为荣、以学为乐的精神
贰 废寝忘食、孜孜不倦的态度
叁 超越生死的执著
以学为荣、以学为乐的精神
• 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公冶长》 •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孔文子是郑国大夫,死后应当授予谥号,
当子贡问为什么封他“文”这个谥号时)孔子认为他: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 以谓之文也。《公冶长》 •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 而》) •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 当别人问“弟子孰为好学?”时,孔子说: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雍也》 •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 •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写出论语十二章在学习方法或学习态度上的一个过观点并就其中一点谈谈你的体会

写出论语十二章在学习方法或学习态度上的一个过观点并就其中一点谈谈你的体会

写出论语十二章在学习方法或学习态度上的一个过观点
并就其中一点谈谈你的体会
一、学习方法:
1.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二、学习态度:
1.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三、体会:
孔子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最有效的读书法。

一味读书而不去思考,就会被书本牵着鼻子走,而失去主见的,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反之一味空想而不去学习和实践,终究一无所得。

四、《论语》简介:
是一本以记录春秋时思想家兼教育家孔子和其弟子及再传弟子言行为主的汇编,又被简称为论、语、传、记,是儒家重要的经典之一。

一共20卷。

论语以记言为主,因其对话众多,而着重挑选具有教育意义的对话言论。

论是选择、探讨、交流的意思,语是话语在汉武帝时期,董仲舒建议汉武帝采纳儒家思想,于是便有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口号。

论”读音为“lùn”,从字面上理解,《论语》即为言论的部分汇编。

东汉班固的《汉书·艺文志》:“《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

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文选·辨命论注》引《傅子》也说: “昔仲尼既没,仲弓之徒追论夫子之言,谓之《论语》。

”。

论语对于学的观点

论语对于学的观点

论语对于学的观点标题:论语对于学的观点简介:本文将探讨《论语》中对学习的观点,解析其中的智慧和价值观,帮助读者理解《论语》对于学习的重要意义。

正文:《论语》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及其学生言行的记录,对于中国文化和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对于学的观点是《论语》的核心之一。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解析《论语》中的学习观点,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其智慧和价值观。

首先,《论语》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

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这句话表达了对于学习的欣喜之情。

他认为学习是一种持续的过程,只有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才能取得进步,并获得内心的满足感。

这种观点告诉我们,学习不仅是为了获得知识,更是为了个人的成长和提升。

其次,《论语》强调了学习的方法和态度。

孔子说:“温故而知新。

”这句话告诉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新知识的学习,更要不断温习已有的知识。

这样才能夯实基础,提高学习的效果。

此外,孔子还提到了“三思而后行”,强调了学习之前要先思考,避免盲目行动。

他还提倡“学而不厌”,即学无止境,永远保持学习的热情和好奇心。

这些观点告诉我们,在学习中要保持谦虚、认真和坚持不懈的态度。

第三,《论语》强调了学习的目的和意义。

孔子认为,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自身的成长,更是为了服务于社会。

他强调了为人处世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道德原则。

这些观点告诉我们,学习应该与修身养性、为人处世相结合,注重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总之,《论语》对于学习的观点具有深刻的智慧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论语》,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智者孔子和他的学生们对于学习的理解和认识。

这些观点不仅对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也对于社会的进步和和谐有着积极的影响。

因此,我们应该珍视《论语》中的学习观点,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不断追求知识和智慧,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通过学习和践行《论语》中的学习观点,我们可以成为更好的人,建设更美好的社会。

浅析《论语》中的学习观

浅析《论语》中的学习观

文史纵横丨浅析《论语》中的学习观张琴诗(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 湖南湘潭 411100)【摘 要】 本文阐释了孔子《论语》中的学习观:乐学原则——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注重道德实践的原则——行有余力,则有学文;时习总结的原则——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思结合原则——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虚心向学的原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知不知,是知也;终身学习的原则——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先立己再立人的原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关键词】 孔子;《论语》;学习观后人常称“半部《论语》治天下”,从这一句话可窥知其价值之大。

《论语》一书记载了孔子一生的言行及其思想,而孔子作为我国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论语一书中包含了大量的学习以及教育方面的思想,单是这个“学”字,出现的次数高达64次,而“好学”这个词出现了15次。

因此,在本书中关于学习和教育方面的讨论占据了极大的比重。

当今时代,探讨论语中的学习观,对中学生乃至大学生的教育、教学都非常重要。

本文试从《论语》一书入手,简要探讨其书中蕴含的学习原则,兼及论述对当代中学生教育的启示。

一、乐学原则——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的开篇就是“学而篇”,而开篇的第一句话又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之后,经常复习它,不也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吗?对于古人来说,确实如此。

因为古人对于学习,完全是发自内心的自觉、自愿、喜爱,他们的读书并不以取得任何功名为目的,是一种脱离功利性目的的学习。

而且他们的学习不单单仅是指课本上的道德学问,还有生活中的各种学习实践,他们的学至少包含了这两方面。

随着时代的发展,今天的学习与古人的学习已经有大大的不同了,并不是说今天的学习富含功利性目的,而是我们的学习已经被逼着向功利性目的进发。

在每一个阶段,我们都会面临升学压力,小升初、初升高,高中考大学,每一个阶段,但凡你考不上,没学上,家长们都会问:“考不上学,不读书,你能干什么呢?”为什么不上学,就没有出路呢?因为我们已经被时代的发展改变了,我们成为了手无缚鸡之力的读书人,除了读书,一直读下去,没有任何别的出路。

论语中的教育理念

论语中的教育理念

论语中的教育理念一、设立私学,“有教无类”孔子以前,学在官府,但一般平民百姓的子弟是上不起学的,文化的传播范围是很有限的。

孔子恐怕是创办私立学校的第一人,而且,他的学生中大多出身贫贱。

为什么穷人的孩子能上得起学?因为孔子收费十分低廉。

《述而》篇中记载:“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脩,即干肉,十条为束,“束”即十条干肉。

这是古代用来作为初次拜见的礼物,但这礼物是微不足道的。

孔子提倡“有教无类”(《卫灵公》),能面向所有学生,不分贫贱、地域,一视同仁。

孔子设立私学而不以赢利为目的,又能平等地对待他的学生,有利于文化在下层人民中间的传播。

这一办学指导思想是值得今天各级各类学校特别是民办私立学校的'办学者们学习的。

二、“启发式”教学原则和“寓教于乐”思想孔子教学不是单纯的灌输,他善于根据学生实际相机而发,注重引导学生去“乐学”。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述而》)可能是孔子的首创,至尽仍被视为经典之论。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学而》)、“发愤忘食,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述而》)等,都充分体现了孔子的“乐学”思想。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而且运用在他的教育实践中,产生了很好的效果。

颜渊就曾感慨过:“……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子罕》)。

“启发式”是“乐学”的前提,“乐学”是学习的最佳境界。

孔子弟子能达到三千人之多,且“贤者七十二”,这与他的“启发式”教学原则和“乐学”思想有着直接的关系。

再反省当代许多人奉为法宝的“苦学”一味“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是不是应该从孔子身上学到点什么?三、“因材施教”的原则孔子说过:“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

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雍也》)他也确实是这样实践的。

《颜渊》篇中记载了颜渊、仲弓、司马牛三人问“仁”,而孔子针对三人不同的性格和学识,便有三种回答。

在《先进》篇中,子路和冉有都问“闻斯行诸?”孔子竟然用完全相反的话回答他们,公西华提出疑问,孔子说道:“求也退,故进之。

孔子的学习观

孔子的学习观

孔子的学习观作者:赵学文来源:《作文周刊·高二版》2016年第41期一、志于学孔子在晚年总结自己的一生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其中的“十有五而志于学”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一是从十五岁就立志于学习;二是从十五岁起就再也没有放弃过学习,学习终其一生。

第二层意思在《论语》中可以找到许多佐证。

孔子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人生境界之所以不断提升,“志于学”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

孔子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所以,“志于学”在什么时候都为时不晚。

只要学,就与不学不一样,就会有收获,就会有进步,你的人生就会更加充实和精彩。

这是现代人应当警醒的。

二、乐于学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这是孔子对只有“乐之”才能达到最好学习效果的基本判断,但孔子看重的“乐”,是由身体之苦而达到的精神之乐。

孔子在学习中,正是以苦为乐,苦中作乐。

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孔子也有自己的烦心事,但他能从学习中找到快慰。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在粗茶淡饭、简陋居住的条件下,这必定是苦的,但“乐亦在其中矣”就在于有学习之乐。

三、勤于学学习要付出努力才能有所得,“学海无涯苦作舟”,勤是学习之舟。

孔子一生从多个方面勤于学,才得以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集大成者。

1.典籍是吾师。

在《论语》中,学习典籍的有效办法有两个:(1)默而识之。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默而识之”是孔子在学习中总结出来的一种极具效率的学习方法。

“默而识之”就是把最经典的东西,刻到学生的心中,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刻上的经典会始终产生影响,熠熠发光而照亮人生。

(2)温故而知新。

孔子教学倡导“学而时习之”。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和他的弟子,都强调学习要“温故知新”。

《论语》中的学习方法与价值观分析

《论语》中的学习方法与价值观分析

《论语》中的学习方法与价值观分析《论语》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儒家经典之一,记录了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研究儒家学说的重要参考之一、《论语》中不仅包含了丰富的道德伦理思想,还提供了一种独特的学习方法和价值观。

本文将从学习方法和价值观两个方面对《论语》进行分析。

首先,从学习方法的角度来看,《论语》以孔子的教育思想为主线,提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学习方法。

其中最重要的学习方法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篇》)。

这句话强调了持续不断的学习和反思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学习应该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只有不断地复习和巩固,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

同时,《论语》中还提到“温故而知新,敦实而不愚”(《论语·为政篇》),强调了对已学知识的反复温习和总结的重要性。

只有通过温故而知新,才能真正理解知识的深入内涵。

此外,孔子还强调了追求真理的方法:“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论语·述而篇》)。

他认为学习应该注重实际操作和实践,而不是纸上谈兵和空谈理论。

只有在实践中不断追求真理,才能真正做到“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其次,从价值观的角度来看,《论语》强调了仁爱、诚实和尊重这些重要的价值观。

仁爱是孔子强调的最核心的价值观,他认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篇》),即不要做自己不希望别人对自己做的事情。

这种仁爱的价值观是指导个人行为和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要求每个人都应该关心他人、尊重他人的权益和尊严。

此外,《论语》还强调了诚实的重要性,“好谋而成,其能也,不知其仁也”(《论语·公冶长篇》)。

诚实是基础,是一切品德和行为的基石。

只有诚实的人才能在事业上获得成功,也才能得到他人的信任和尊重。

另外,《论语》中还提到了尊重的价值观,“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论语·为政篇》)。

这句话强调了对他人的尊重和对自己的反省。

通过尊重他人,可以学习到别人的长处,从而改进自己;通过自省,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的不足,并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

谈《论语》的学习观

谈《论语》的学习观

谈《论语》的学习观篇1《论语》所记载的,是孔夫子从生活中演绎出来的为人处世的经验,和他对弟子的教导。

诚然,经过两千多年历史淬炼的经典著作值得一代代人去重温,经典著作之所以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为一代代人去阅读赏鉴。

中国古代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我们今天学习它,研究它,非但不是开倒车,更要以最新的观念去理解它。

古人云:开卷有益。

这些先哲圣贤有价值的生活经验是我们现代人形成健全人格的良药,有时这剂良药是大泻之药,泻掉身上一些不良的东西。

有时候则是大补之药,补上身体一些不可或缺的人格根本要素,提升精神文化层次和素养。

要想使自己具有深厚文化内涵、想让自己人格健全、想让自己有所出息,就必须喝上这些大泻药和大补药。

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个不忧不惑不惧的君子,才能担当创新创优的重任。

学习《论语》,就是荡涤我们的思想浮尘,升华我们的道德因子。

一切从修身立德开始。

确实,诚以为人,诚以立业,诚以威国。

诚实守信是文明社会不可缺少的道德规范,也是社会行为导向和价值取向的重要体现。

才能推动经济社会健康和谐发展。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士欲宣其义,必先读其书。

”加强学习是现在的首要的任务;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领会学习与思考的辩证法很重要,一个人要增长知识和才干,必须认真读书并进行思考,两者不可偏废,即“学以治之,思以精之”。

我对学习方法的理解,核心在一个“悟”字,自我修炼、自我思考、自我循环、自我完善过程求的就是一个“悟”。

能“悟”,才能提高,才能在自我成长的过程中事半功倍;得“悟”,就会豁然开朗,对于新问题就会有办法,而不是束手无策。

当然这也是我对自己的要求。

要使自己学习后的蓝天更加辽阔,还要及时总结,总结是提高的基础。

每个人都要求养成经常思考问题和总结自己的好习惯,通过自身的知识储备和思维,形成自己有理有据的判断,并不是每一个问题都请示汇报。

随时将自己对某一问题的感悟记录下来,虽然有时只是只言片语,但却是有感而发,是自己对某一观点的总结。

浅谈《论语》中的学习观

浅谈《论语》中的学习观

浅谈《论语》中的学习观《论语》是一本由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等人撰写的著作,包含了孔子的学说、理论、思想和实践教育等。

作为一部涉及到儒家思想的著作,《论语》中的学习思想,也是孔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容,为当今时代的学习者提供了宝贵的启迪。

首先,《论语》中强调要“革新”。

孔子说:“学习之道,在于革新”。

“革新”是指一种持续不断地探索知识、学习知识、改善知识的思想,强调要求不断地钻研,追求卓越,为了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而不断努力。

同时,还要求学习者反思自己的学习,通过思考和反思,把学习的过程改进和创新,使自己的学习变得更有效,并不断取得进步。

其次,《论语》强调要“精打细算”,要求学习者不能偷懒,而要做到“省吃缩用”、“勤奋做事”,节省时间和精力。

把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安排得井井有条,把自己的精力集中在学习上,抓住每一分钟把学习的机会利用起来,用最有效的方式学习,这是《论语》中介绍的学习态度。

此外,《论语》中还强调要“多思考”,要求学习者不能单纯的死记硬背。

孔子曾说:“温故,知新。

”这意味着,学习者应该不断思考,反复思考知识,对知识进行分析和比较,以得出更深刻和完整的理解,充分发挥思维,发掘知识的深层,从而使自己的学习更加深入。

此外,《论语》中也强调要“尊师重道”,要求学习者要尊重老师,重视学习。

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着重指出,学习者应该以尊重老师、珍惜机会、重视学习为原则,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挖掘老师的智慧,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并及时地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掌握学习的规律,从而获取最好的学习效果。

总的来说,《论语》中的学习观,是一种包含有许多智慧的思想观念,其中强调要求学习者革新、精打细算、多思考、尊师重道,以此来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知识积累,打下扎实的学习基础,为自己的未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希望当今的学习者可以从中学到有益的知识,将之融入自己的学习生活中,以此拓宽自己的视野,增强自身的素质,为把握未来做好准备。

敏而好学学以致用_谈_论语_的学习观

敏而好学学以致用_谈_论语_的学习观
20
问的关键在于爱学,只有真正热爱 学 习 、以 学 习 为 乐 的 人 才 能 学 有 所 成。“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 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孔子赞扬的 颜渊就有这种好学乐学的精神。
其 次 ,学 习 应 该“ 默 而 识 之 ,学 而不厌”,要踏实学习并且不轻易满 足。
第三,学习还应专心致志,知难 而进。读书人应立志于追求道义、真 理,专心致志,不为世俗所累。所以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 未足与议也。”
同 时 ,孔 子 提 倡“ 不 耻 下 问 ”的 学习精神。他认为“三人行,必有我 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 改之”“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 也”,这说明学无常师,应随时随地向 他人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二、学习的方法:勤于复习、学 思结合、精益求精
孔子在与弟子的交谈中多次提
及学习的方法,最著名的莫过于“学 而 时 习 之 ,不 亦 说 乎 ”和“ 温 故 而 知 新 ,可 以 为 师 矣 ”,强 调 复 习 对 于 学 习的重要性。同时,孔子提倡学思 结合,勇于实践。“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应将学习积累和钻 研思考相结合,不能偏废。另外,孔 子还非 常 重 视 精 益 求 精 ,“ 如 切 如 磋,如琢如磨”,反对一知半解、浅尝
女画。” 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以上《论语》选段反映了孔子怎样的学习观? 2. 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
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 何常师之有?”
从材料看,孔子的学问主要内容是什么?这则材料反映了孔子怎样的学 习精神?
辄止,这也是驱除浮躁学风的良方。 三、学习的目的:学以致用 孔子认为,学习必须有明确的

论语中的教育思想与学习方法

论语中的教育思想与学习方法

论语中的教育思想与学习方法论语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经典文献之一,其中包含了许多关于教育思想和学习方法的重要内容。

通过研读论语,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古代圣贤的教育观念,借鉴他们的学习方法,对于培养自己的素质和提升学术能力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 教育思想论语中的教育思想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道德教育和智育教育。

孔子提倡的道德教育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人在做任何事情时都应遵守道德准则。

他认为只有通过良好的道德修养,才能成为真正的人。

孔子也强调智育教育,他认为要注重学习,并提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观点,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和持续性。

2. 学习方法论语中还包含了一些关于学习方法的宝贵经验。

首先,学习要持之以恒,不断地反复学习,以巩固所学知识。

孔子提倡“温故而知新”,他认为要善于温习旧知识,使其成为自己的储备,才能更好地吸收新知识。

其次,学习要有目标和计划,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需要,制定合理的学习目标和计划。

孔子认为“三思而后行”,提出要对学习内容进行反复思考,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此外,论语中还强调了师徒关系的重要性,孔子教育弟子强调要有良师益友,他认为只有有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师长的悉心指导,才能更好地学习和成长。

3. 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论语中的教育思想在现代教育中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首先,道德教育是现代教育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现代社会价值观多元化,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使其具备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其次,学习方法要求更加科学和系统化。

现代教育倡导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学生不仅要学会学习,还要学会创新和应用。

此外,现代教育中也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合作性,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并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综上所述,论语中的教育思想与学习方法对我们现代人的学习和教育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学习上,我们要持之以恒,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和计划,注重反复温习和思考;在教育中,我们要注重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同时也要注重智育教育,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

《论语》中的学习观

《论语》中的学习观

《论语》中的学习观一、学习的态度1、爱学乐学(勤奋刻苦地学)6.20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孔子说:“[对于任何学问和事业,]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启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6.11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⑴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译文】孔子说:“颜回多么有修养呀,一竹筐饭,一瓜瓢水,住在小巷子里,别人都受不了那穷苦的忧愁,颜回却不改变他自有的快乐。

颜回多么有修养呀!”【注释】⑴箪——音单,dān,古代盛饭的竹器,圆形。

孔子曾站在河岸上感叹道:“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9·17),消逝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地流着。

因此,他劝勉学生说“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泰伯8·17)意思是学习像追逐什么而赶不上那样,即使追赶上了还担心再失去它。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准买寸光阴,要惜时如金地、夜以继日地抓紧学习,这就要勤奋,“发愤忘食”,就要刻苦,“乐以忘忧”。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述而》)“学而不厌”,讲的是好学精神,学无止境,从不感到满足“诲人不倦”,讲的是教学态度,要热情地教导学生。

孔于的一生都是这样做的,所以他说:“对我来说,有什么呀?”这句话的意思是:学习而不知满足,教导别人而不知疲倦,这对我来说有什么呀。

2、脚踏实地7.2 子曰:“默而识⑴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⑵?”【译文】孔子说:“[把所见所闻的]默默地记在心里,努力学习而不厌弃,教导别人而不疲倦,这些事情我做到了哪些呢?”【注释】⑴识——音志,zhì,记住。

⑵何有于我哉——“何有”在古代是一常用语,在不同场合表示不同意义。

像《诗·邶风·谷风》“何有何亡?黾勉求之”的“何有”便是“有什么”的意思,译文就是用的这一意义。

也有人说,《论语》的“何有”都是“不难之辞”,那么,这句话便该译为“这些事情对我有什么困难呢”。

论语中学习态度

论语中学习态度

论语中学习态度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即真正爱好它的人,为它而快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

孔子赞扬的颜渊就有这种发愤好学的乐观精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其次,要“默而识之,学而不厌”。

即学习要有踏踏实实的精神,默默地记住学到的知识,努力学习而不满足。

第三,专心致志,知难而进。

孔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读书的人要立志于追求道义、真理,要专心致志,不要为世俗所累。

同时,他还认为追求学问是一个艰难的过程,要敢于知难而进,“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针对冉求在学习问题上认为自己能力不够的思想,孔子认为所谓能力不够的人,是走在中途就停止下来,你现在以能力不够划地自限,实际上是没有坚持到底的缘故。

在这里孔子勉励冉求要知难而进,只有这样才能得道。

事实上孔子自己就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人。

第四,要虚心求教,不耻下问。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这说明学无常师,作为人应随时随地注意向他人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同时,孔子提倡和赞扬“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学习精神,“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体现了孔子严谨的治学态度。

关于学习的方法。

孔子在和弟子的交谈中多处提及学习方法问题,最著名的莫过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与此同时,孔子还特别强调学思结合,勇于实践。

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只读书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精神疲殆。

要求人们把学习积累和钻研思考相结合,不能偏废。

另外,孔子还非常重视精益求精,“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反对一知半解,浅尝辄止。

关于学习的内容。

孔子主张学习要博,要广,不能偏颇、单一。

他提出要用四种东西作为自己的学习纲要,这就是“文,行,忠,信”。

即文化知识,品德修养,忠诚笃厚,坚守信约。

论语十二章观点

论语十二章观点

论语十二章观点一、学习态度1. 好学乐学- 含义:了解知识的人不如喜爱知识的人,喜爱知识的人不如以学习知识为乐趣的人。

强调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只有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真正学好。

2. 谦虚诚恳- 含义:几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

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好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这体现了一种谦虚好学的态度,要善于向他人学习,无论他人身份地位如何,都有值得自己学习和借鉴之处。

3. 实事求是- 含义: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智慧。

告诫人们对待知识要诚实,不要不懂装懂。

二、学习方法1. 温故知新- 含义: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当老师了。

强调复习旧知识对于获取新知识的重要性,复习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能够从中有新的感悟。

2. 学思结合- 含义: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不解。

说明学习与思考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二者缺一不可。

三、修身做人1. 道德修养- 含义: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倡导人们要经常反省自己在道德方面的表现,注重自身的品德修养,如忠诚、诚信等。

2. 安贫乐道- 含义: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

赞扬颜回安于贫困、以追求道德学问为乐的高尚品质,也体现了一种在物质生活匮乏的情况下坚守道德理想的精神境界。

3. 坚守志向- 含义:一国军队,可以夺去它的主帅;但一个男子汉,他的志向是不能强迫改变的。

强调志向对于人的重要性,人要有坚定的志向,不能轻易被外界因素所改变。

《论语》中的学习观

《论语》中的学习观

“朝闻道,夕死可矣” ,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 “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论语》中关于好学的学习态度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一方面是学习的方法,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学习态度。
(2)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述而》) “学而不厌”,讲好学精神,学无止境,不感到满足。
我们学习贵在坚持,只有锲而不舍,持之以恒,才能 有所成就,如果总是半途而废,那么将会一事无成。
《论语》中国儒家文化经典中的一颗明珠,其中包 含了伦理、文化、教育、政治等方面的论述,它们并没 有因为时代的久远而泯灭其光芒。在《论语》中,我们 可以深切地感受到孔子那种好学与乐学的精神,从孔子 的学习主张中可以看出,虽然我们所处的时代与孔子所 在的时代截然不同,但《论语》里面所提到的孔子的学 习方法和学习态度对我们现在这个信息科技迅速发展的 时代仍有很大的借鉴作用。
1.好学的态度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 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矣。”
意思是“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 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 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孔子要求学生不要太在意物质生活,勤勉地学习做 事,谨慎说话,以有道之人为榜样,努力提高道德水 平。他还认为要学的并不单纯书本知识,还有社会实 践、道德修养。
《论语》 中的学习观
孔子的教育思想是以“仁”为核心理论体系的重要 组成部分,对中华民族教育观念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深 远的影响。一本《论语》把孔子的教育思想表现得淋 漓尽致,他的温故知新、学而时习之、学思想结合、 不耻下问、的学习方法和好学、乐学、实事求是、持 之以恒的学习态度等思想都对我们现在的教育有着很 大的借鉴作用,给了我们很大的帮助。

《论语》中的“学习”观

《论语》中的“学习”观

最后,《论语》中的“德”还包括了感恩和包容等品质。在孔子的思想中, “德”是一种感恩的心态,是人对自然、社会、他人的一种感激和敬畏之情的表 达。“德”也是一种包容的精神,是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性的基础上,实现和 谐共处的境界。这种感恩和包容的精神,对于促进社会和谐和人的全面发展具有 重要的现实意义。
再次,孔子提倡德治。在《论语》中,孔子提出了“为政以德”的思想,主 张以道德教化为基础,推行德治。他认为,政治的根本目的是要引导人们达到道 德上的完美,而这种引导不能仅仅依靠法律和刑罚,而应该依靠道德教育和道德 感化。这种德治思想,强调了社会治理者应该以身作则,引导人们形成良好的道 德习惯和道德行为。这对现实社会中的政治治理和社会管理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引言
《论语》是中国古代经典著作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对话,是 研究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和社会的重要资料。其中,“仁学”是《论语》的核心 思想之一,对中国的哲学、伦理、政治、教育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次 演示将围绕《论语》的“仁学”研究展开,探究“仁学”的思想内涵、发展演变、 对于现代社会的启示以及总结等内容。
此外,孔子还强Βιβλιοθήκη 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 的老师。”)的观点,认为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虚心向他人学习,不断吸取他人 的经验和智慧。同时,他也强调了“不耻下问”(“不以向地位或学问比自己低 的人请教为耻”)的精神,认为只有不断向他人学习,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水平。
四、总结
《论语》中的“学习”观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了学习的重要 性、学习的本质和学习的过程。在今天的社会中,这些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 意义。我们应该以《论语》为鉴,不断努力提高自己的学习水平,实现自我价值 和社会责任。

《论语》中的学习方法与价值观分析

《论语》中的学习方法与价值观分析

《论语》中的学习方法与价值观分析引言孔子的《论语》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力的经典之一,它被视为儒家学派的核心教义。

《论语》中,孔子阐述了他关于学习方法和价值观的观点,这些观点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对《论语》中的学习方法和价值观进行分析,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些智慧。

学习方法的重要性学习方法是提高学习效果的关键。

在《论语》中,孔子强调了学习方法的重要性,他认为只有正确的方法才能帮助人们获得真正的知识和智慧。

例如,在《论语·为政》一章中,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孔子强调通过反复学习,人们可以增加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他还用“有朋自远方来”比喻学习的过程,强调了学习的乐趣和奇妙之处。

孔子还强调了动手实践和实践经验对于学习的重要性。

在《论语·为政》一章中,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孔子认为光有理论知识是不够的,人们必须通过实践运用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

只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人们才能取得成功。

在《论语·为政》一章中,还有一个有趣的例子是孔子的徒弟子贡问他如何才能快速学习。

孔子回答说:“听见新道,多问敏学。

” 孔子强调了两点,第一是要善于倾听和接受新知识,第二是要有好奇心并勇于提问。

只有通过主动学习,人们才能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

价值观的培养与践行《论语》中还强调了价值观的培养与践行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学习与修身齐头并进,只有培养正确的价值观,才能成为一个有品德和能力的人。

例如,在《论语·学而》一章中,孔子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孔子强调了对知识的渴望和虚心学习的重要性。

他认为一个人应该保持敏锐的学习态度,不要怕向他人请教。

只有保持谦逊和虚心,人们才能不断进步。

孔子还强调了义理和道德的重要性。

在《论语·为政》一章中,孔子说:“今天发明了一项崭新的技术,它可以帮助人类解决一个重要的难题。

孔子的学习观及给我们的启示

孔子的学习观及给我们的启示

孔子的学习观及给我们的启示在《论语》一书中,孔子多次直接谈到学习问题。

孔子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学而》)意思是说,君子吃饭不贪求过饱,居住不追求安逸,做事勤快敏捷,说话小心谨慎,向有道德的人看齐,时时改正自己的缺点错误,这样做,就可以说是一个好学的人了。

鲁哀公问孔子,他的学生中谁最好学,孔子回答说,有一个叫颜回的很好学,他从来不拿别人出气,不犯同样的过错(《雍也》:“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正因为这样,孔子进一步指出:“德之不修,学之不讲,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述而》)可见,孔子把学习主要定位在做人方面,定位在道德修养方面,定位在现实行为方面。

在孔子看来,书本知识的学习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道德的学习与实践。

他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学而》)就是说,青少年在家要孝顺父母,出门要尊敬兄长,做人言行要谨慎、讲信用,广泛地与众人友爱,亲近有仁德的人,这样做了还有馀力,就要用来学习文献知识。

显然,孔子更强调的是品德的学习,即德行优于知识,行为先于语言。

孔子的学生子夏对这一思想理解得颇为透彻,他说:“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学而》)意思是说,重视德行替代重视容貌,侍奉父母能尽力而为,为君主做事能有献身精神,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能讲信用,这样的人即使说没有专门学习过什么,我也一定要说他是学习过了。

孔子在自述其成长过程时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他认为“学”是修身之本,是一切美德的基础,自己是通过“学”才不断成长的。

所以,“学”就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了自己,为了把自己从无知蒙昧、低级趣味中摆脱出来,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 帮 助 。
教 有 着 很 大 的 借 鉴 作 用 , 给 了 我 们 很 大
之 以 恒 的 学 习 态 度 等 思 想 都 对 我 们 现 在 的
的 学 习 方 法 和 好 学 、 乐 学 、 实 事 求 是 、 持
新 、 学 而 时 习 之 、 学 思 想 结 合 、 不 耻 下 问 、
关于好学,孔子的学生子夏还说过,“知其所无,月无忘其 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和“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 在其中矣。” (《论语· 子张》) 知其所无,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是从知新和 温故两方面具体说明好学要求的。 意思是每天应学得一些自己 不知道的新知识,每月应温习已经学会的知识,(使自己不致 于遗忘。)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意思是:广泛地学习,坚守自己的志趣,恳切 的发问,多考虑当前的问题,仁德就在其中了。
《论语》中国儒家文化经典中的一颗明珠,其中包含了 伦理、文化、教育、政治等方面的论述,它们并没有因为时 代的久远而泯灭其光芒。在《论语》中,我们可以深切地感 受到孔子那种好学与乐学的精神,从孔子的学习主张中可以 看出,虽然我们所处的时代与孔子所在的时代截然不同,但 《论语》里面所提到的孔子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对我们现 在这个信息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仍有很大的借鉴作用。
孔子把探求真理作为活着的追求,他认为“朝闻道,夕死可矣” 他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论语述而》)他 认为自己并不是生来就有知识的人,知识是他好学、勤奋敏捷去求 得来的,他自信地还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 好学也。”(《论语公治长》) 《论语》中关于好学的学习态度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这一句一方面可以看成是学习的方法,但在另一方面它也体现了孔 子好学的学习态度。 (2)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 述而》) “学而不厌”,讲的是好学精神,学无止境,从不感到满足“诲 人不倦” ,讲的是教学态度,要热情地教导学生。孔于的一生都是 这样做的,所以他说:“对我来说,有什么呀?” 这句话的意思是:学习而不知满足,教导别人而不知疲倦,这 对我来说有什么呀。
2、乐学的态度
孔子一生在政治上很不得志,所以他把自己的 心血全都灌注在学习与教学上了,他在学习中得到满足, 获得乐趣。他崇尚一种乐观积极的学习态度。他把学习 分为“知之”、“好之”、“乐之”三个层次中,其中以“乐之 为最高境界,认为只有“乐之者”学习效果最好,所以强调 “乐学”。 他常常称赞他的学生颜渊就有这种发愤好学的 乐观精神,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 人不忧,回也不改其乐。(《雍 也》) 在《论语》中,有许多的句子 都体现了“乐学”的学习态度。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 之。”这又在另一方面体现了孔子好学的态度,无论是什么 样 的人,无论身份地位的高低,只要他有好的一面,只要他有 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就可以成为我们学习的对象。 他的学 生子贡曾说过: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论语· 子张》 这句话的意思是:求学没有固定的老师。凡有点学问、长处 的人都是老师。 (4)学犹不及,犹恐失之。(《论语· 泰伯》) 这句话的意思是:学习好像追赶什么,总怕赶不上,赶上了 又怕被甩掉(忘记)。形容勤奋好学,进取心强。
1、温故知新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温,即温习,复习。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广泛地熟读典籍, 复习所学的知识,进而从中获得新的领悟,又能努力吸收 新知以求融会贯通,做到这样的程度了,才可称为老师。 它说明了复习的作用。 所以我们在学习时,应该采用这种方法,这样不仅可以 巩固我们学过的知识,还有可能有新的发现,新的收获。
1.好学的态度
孔子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 而正焉,可谓好学也矣。”此处的“好学”就是以学为目的(即敏事、 慎言且就正于有道),不以学为手段(即“求饱”与“求安”之类)。这句 话的意思是“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 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 说是好学了。 孔子要求学生不要太在意物质生活,勤勉地学习做事,谨慎说话, 以有道之人为榜样,努力提高道德水平。他还认为要学的并不单纯 是书本知识,还有社会实践、道德修养。
子 的 教 育 思 想 表 现 得 淋 漓 尽 致 , 他 的 温 故 知
和 发 展 有 着 深 远 的 影 响 。 一 本 《 论 语 》 把 孔
重 要 组 成 部 分 , 对 中 华 民 族 教 育 观 念 的 形 成
孔 子 的 教 育 思 想 是 以 “ 仁 ” 为 核 心 理 论 体 系 的
4、持之以恒的态度
孔子一生大半的时间都在学习,他曾对自己一生的各个阶 段做了一个总结: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 曾说过“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 虽覆一篑, 进,吾往也。”他把学习比作堆土山,即使是只差一 筐土便成山了,如果你没有坚持 下去,那就不能说成功了,如果 是在平地上堆山,你自己不想放弃,那么你 就会成功。 我们学习贵在坚持,只有锲而不舍,持之以恒,才能有所成 就,如果总是半途而废,那么将会一事无成。
2、学而时习之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 这句话的意思是:学了,然后按照一定的时间去实习它,运 用它,不也快乐吗?它强调的是学与行的关系。 只有把在书本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来,我们才能 更好的理解它,更好的去运用它,让它发挥更大的作用。如 果一个人只会死读书,读死书,那这样学了又有什么用呢, 他根本不会把学到的东西运用到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这样学 了根本就等于没学。
3、实事求是的态度
(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 为政 》) 这一句有五个“知”字,前四个都是“知道”的 意思,最后一个同“智”,聪明。知道就 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 聪明的态度。 孔子教导他的学生,在学习上应坚持老 老实实的态度,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 不能不懂装懂,要虚心向他人请教。在学习 过程中是这样,在其它各方面也要有这种实 事求是的态度。
4、不耻下问
“不耻下问”是我们了解情况、学习知识的一种主要的方法。
我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不懂的地方,要虚心向人请教,不要 不懂装懂,这样我们才能不断进步。 在《论语公治长》篇中有这样一句话:子贡问曰:“孔文子 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 之 ‘文’也。” “不耻下问”就是不以向比自己身份地位低的人请教 为耻。孔子的这句话在现代可以引申为,不管什么行业, 学历高低,经历多寡,其他人一定有自己不懂、 不知道的技能,正如韩愈在《师说》中所言:“闻 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所以我们要抛开身份地 位的束缚,不以向他人请教为耻, 才能有所长进。
3、学与思相结合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表明孔子的教学观念是要 求学生学习与思考相统一。 这句话的上半句是说学习时只有独立思考,才能学到有益的东西, 并把它们变成自己学识的一部分,而不至于造成思想的混乱,孟子 所说的“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就是针对读书不能独立思考而言的。 下半句是说只注重思考,而不进行有效学习,思考就变成了空想、 幻想,缺乏实际的依据,那样是很危险的。 孔子虽然主张学与思要相结合,但他也反对过于慎重的思考。他 的学生季文子对每件事多次思考才行动,孔子说:“再,斯可矣。” 这说明谨慎行事是对的,但过多的考虑使人想得太细,反而容易在 关键处发生偏差,最后会适得其反。
(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十八》) 对于任何学问和事业,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 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孔子把学习分为知之、好之、乐之三个 层次,并认为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 (2)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学而》) 学了,然后按照一定的时间去实习它,运用它,不也快乐吗?这不 仅体现了孔子所强调的学习方法,还体现了孔子的乐学的学习态度。 他认为学习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在《孟子公孙丑》中也提到孔子曾 说过“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表明学习和教学是他 永不厌倦的两件事) (3)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述而· 十六》) 孔子认为学习是一种乐趣,即使是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 头,也是有乐趣的。 (4)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述而· 十九》) 这句话的意思是:用功便忘记吃饭,快乐便忘记忧愁,不知道 衰老会要到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