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务知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年广州市城市污水处理率为95.17%。,城区227个地段排涝能力显著增强,城区河涌达20年一遇防洪排涝国家标准。

2011年,广州市继续推进城镇生活污染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河涌综合整治、中心城区内涝治理和雨污分流工作。

广州市供水水源原来主要来自珠江西航道和东江,2006年增加顺德水道日取水100万吨的北江水源。2010年9月29日西江引水工程完成后,市区江村、石门、西村三厂置换使用西江水源。

近三年已为越秀区、荔湾区、海珠区、天河区、白云区、黄埔区4050户低保家庭免费更换了11358个节水型水龙头和1361套节水型便器水箱配件。同时,从2009年开始,通过网上报名开展“为市民免费更换节水型便器水箱配件”活动,至今已为3000户市民家庭进行了免费安装,促进了城市居民节约用水。

省、市确定的18宗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于2009年全部完成,广州市珠江城区段已达200年一遇防洪标准,实施285宗“五小”水利工程建设,包括小水库63宗、小水闸44宗、小泵站67宗、小堤围52宗、小村落59宗,有效提高了农村防洪排涝能力,进一步巩固城乡水安全。至2010年底全市完成农田水利标准化建设面积累计113.01万亩, 全面完成市委市政府的建设目标任务。经过标准化建设的农田,形成了机耕路网络化、排灌渠硬底化、农田方格化,增强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强化了都市型农业发展设施基础。

国际大都市协会授予广州“第五届世界水论坛水治理奖第一名”。

今后五年,进一步提高城市水面率,增强区域除涝能力,打造一批集防洪除涝、景观休闲、文化旅游于一体的人工调蓄湖工程。包括完成天河智慧湖、知识城起步区人工湖、九龙海、花都湖、云岭湖、增城挂绿湖、金山湖等一批人工湖泊。同时,规划2012~2015年,结合城市景观规划设置和滨水空间,完成员村、沙贝湾、流溪湾、琶洲湾、南沙滨海、从化新温泉等一批公共沙滩泳场。

2012年,我局将推进城镇生活污水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人工调蓄湖工程、公共沙滩泳场工程、重点河涌和江河滨海岸线综合整治工程以及城乡内涝治理工程等重点项目。

目前广州市区一共有6个人工湖:50年代开挖的流花湖、荔湾湖、麓湖和东山湖四大人工湖;亚运治水建设的白云湖和海珠湖两大人工调蓄湖。

人工湖建设的意义:一是区域雨洪利用确保水安全。二是满足周边河涌引调水的需要。三是改善城市景观。

广州市政府早在1988年已确立了污水“以集中处理为主,分散处理为辅”的原则,重点建设大型集中污水处理厂,通过城市污水管网收集系统和截污系统,把污水输送到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

广州市的河涌截污工程,主要采取沿着河涌岸边建设截污干管或渠箱,在截污干管的适当位置上设置溢流井。晴天时,截留干管将污水送往污水处理厂处理;雨天时,随着雨水量的增加通过溢流井雨水排至水体。

全市共有1248行政村,其中410个已纳入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系

统,838个行政村需要建设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已完成315个。

2012年5月1日实施的《广州市水务管理条例》第三十五条规定:新建、改建、扩建的建设项目需要配套建设排水设施的,应当根据排水规划采取雨污分流、地表径流控制和雨水综合利用等工程措施,使建设后的地表径流量不超过建设前的地表径流量。

广州市已具备了抵御一般水旱灾害的能力,但是,遇到特大暴雨时仍会出现局部内涝。原因如下:一是极端天气增多。二是地势低洼。三是排水系统标准偏低。四是排水管理有待加强。

为应对突发强降雨等极端天气,这几年通过加强水务、气象、水文等会商,提早预警,建立市、区(县级市)、街道(镇)、社区(村社)四级内涝防御应急体系、应急抢险预案、抢险队伍布防体系和物资配置体系。

针对后汛期防涝形势,我市水务部门还不断完善治本措施。按照“滞”、“渗”、“蓄”、“调”、“排”的方针,一是采取多种措施,控制地表径流,例如立法控制开发地块径流量,采用透水性路面材料等办法,从源头减少雨水排放量。二是增加上游水库和人工湖的库容,提高雨洪调蓄能力。三是加强河道清疏和阻水构筑物改造,提高河道过水能力,配套加大排水管径,逐步提高我市排水标准。四是坚持自排与强排并重,在易涝河涌出口建设强排泵站,确保在遇到珠江高潮位或超标暴雨自排不足时,也可采用强排方式及时泄洪。

广州市实现西江引水之后,使广州市东有东江,南有北江,北有西江的三大优质水源的优势充分发挥,。

2008年12月14日,《广州市二次供水设施管理办法》正式颁布执行,进一步明确了二次供水设施管理相关各方的职责和权利,保障了二次供水水质。2010年制订了《广州市二次供水保洁规范》和《广州市供水行业服务规范》(试行)。

广州市按照国家有关法规,从2005年3月起开展城市供水水质监督检查工作,主要对广州市行政辖区内供水企业的水源水、出厂水、管网水、中心城区的二次供水进行定期抽样监督检验,定期公布城市的供水水质状况。

目前,我市在册城中村有138条,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各村采用总表供水的形式,即总表后的管道由村集体自行投资建设、管理和收取水费。

省、市确定的18宗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于2009年全部提前一年完成

“五小”水利工程整治中的“小”是指小水库、小堤围、小水闸、小泵站以及受洪水威胁的小村落。

至2010年底全市实际完成农田水利标准化建设面积累计113万亩, 全面完成市委市政府交给的建设任务。

今年实施的《广州水务管理条例》明确规定,除省、市管河道外,其余均为区(县)管河道。

流溪河是广州市唯一一条自源头到河口完整的河流。2000年以前,广州市60%的城市生活用水取水来自流溪河。2010年西江引水工程建成通水后,广州市供水水源格局有所调整,但流溪河仍然是从

化、花都、白云区的主要供水水源地以及广州市中心城区主要饮用水备用水源地。

广州市珠江堤防管理处负责对珠江堤防维护。为保护珠江堤防,在市区两岸设置的爬梯,主要是为堤防巡查维修服务,同时兼顾作为落水救生通道。在人口密度大的区域基本上是按100米间隔安装一个。2011年开始对加密安装的爬梯均涮了黄色反光漆或夜光漆。同时在岸上增设“江水湍急,珍惜生命,勿下江游泳”和“扶梯是堤防管理设施,禁止攀爬”的劝导标示。

广州水务工作走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就是要将广州打造成为水资源合理利用、水安全有效保障、水环境生态自然、水文化异彩纷呈、水管理高效科学、水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人水和谐的生态水城。

2011年我市居民生活用水量为225升/人〃日,高于全国城市居民生活用水量标准(220升/人〃日);我市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为88.5%,中心城区生活污水处理率为91.4%,

继续强化水资源管理。一是严格执行2011年中央1号文,落实用水总量、用水效率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2015年全市年淡水用水总量不高于71.5亿立方米,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和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明显降低;主要江、河、湖、库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70%以上。二是提高过境客水资源的利用率,加大储水力度,优化水资源配置工作。推进北江引水工程,配合省水利厅做好珠三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