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温的变化与分布》名师教学设计(第2课时)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3.22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3.22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第二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0b588e42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fc79c3b.png)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3.22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第二课时)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主题是“气温的变化与分布”,属于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气候”的第二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气温的定义、单位、测量方法,以及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和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
教材内容丰富,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气温的相关知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气候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气温方面,可能对气温的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和思考,掌握气温的变化与分布规律。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气温的定义、单位、测量方法,掌握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和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和思考,培养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气温的定义、单位、测量方法,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和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
2.难点:气温分布规律的成因和影响因素。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和案例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小组讨论,共同完成任务,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准备相关图片、地图、案例等教学素材。
2.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等。
3.学生活动材料:笔记本、彩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案例,引导学生关注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展示气温的定义、单位、测量方法,以及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和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
通过地图和数据,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世界气温的分布情况。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气温分布规律的成因和影响因素。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2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2](https://img.taocdn.com/s3/m/99ee5a65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3c.png)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主题是“气温的变化与分布”,属于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内容。
教材从全球气温分布的角度出发,让学生了解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以及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球有一定的认识。
但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涉及到一些复杂的地理现象和气候规律,需要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对于气温的概念、单位以及气温计的使用方法可能还不够熟悉,需要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和操练。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掌握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提高其地理素养。
3.帮助学生掌握气温的概念、单位以及气温计的使用方法。
四. 教学重难点1.气温的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2.气温计的使用方法。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气温的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2.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实际案例,加深对气温变化规律的理解。
3.采用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动手操作气温计,掌握气温计的使用方法。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地图、图片、案例资料等教学资源。
2.准备气温计实物,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实践操作。
3.设计好针对本节课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球气温分布图,引导学生关注全球气温的变化。
提出问题:“请问同学们观察到图中有什么特点?气温是如何分布的?”2.呈现(10分钟)呈现教材中关于气温分布规律的文字和图片资料,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提问:“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总结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3.操练(10分钟)分发气温计实物,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
指导学生正确使用气温计,并观察气温计的读数。
提问:“同学们,请你们试着解释一下气温计的读数是如何产生的?”4.巩固(10分钟)针对气温计的使用方法,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进行巩固。
七年级地理上册3_2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第2课时气温的分布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3_2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第2课时气温的分布教案新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bea605c36c175f0e7cd137f8.png)
第2课时气温的分布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目标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说出气温分布的规律。
2.过程与方法: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阅读分析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理解世界气温分布的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分析气温与人类生产生活关系的例子,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的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说出气温分布的规律。
主要通过冷暖色调差异来判读气温的地区分布差异。
教学方法启发式读图教具准备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绘图:绘画热带、北温带、北寒带的气温变化曲线简图,如右图A、B、C线。
复习:据气温变化曲线图,比较三个温度带气温年较差的大小。
活动:(1)在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上(用不同颜色的磁铁)标出A、B、C地的大致位置。
(2)在黑板上大致绘画南极的气温变化曲线简图。
设问:图上红色代表什么?活动:在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上找出赤道,看看赤道穿过的地方是什么颜色,气温怎样。
找出北极和南极,看看气温又怎样。
设问:气温从赤道向两极怎样变化?为什么?归纳板书:1.气温分布规律:低纬度地区气温高,高纬度地区气温低。
讲解:列出低纬度(0°~30°)中纬度(30°~60°)高纬度(60°~90°)的纬度分布范围。
设问:本地属于哪个纬度范围?活动:(1)在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上找出广州和北回归线,说出北回归线的纬度。
(2)指出20℃以上地区和低于-10℃地区的分布范围。
思考:为什么每年秋天都能看到“雁南飞”?活动:再一次沿赤道找,是不是赤道所经之处全都是红色20℃以上区域?设问:为什么有的地方气温低,而且还有积雪?归纳板书:2.气温垂直递减率:在山地,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
活动:计算P56图中提出的问题思考:夏天哪里比较凉快?(上山下海)解释:(1)“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原因是:名山多是避暑胜地。
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3.2《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第2课时教学(2024版新教材)
![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3.2《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第2课时教学(2024版新教材)](https://img.taocdn.com/s3/m/c8b170c4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4336474.png)
➢ 从等温线的疏密程度看,1月和7月有什么差异?南、北半球有什么差异?
• 1月等温线比较密集,7月等温线比较稀疏; • 北半球等温线比南半球等温线密集,且弯曲程度较大。
气温的分布
➢ 海陆因素影响气温分布
A
0℃ B
﹣10℃<A<0℃ 10℃<B<20℃
( No 限时2分钟) Image
合作探究
A
B
20℃
D.同纬度的地区气温完全一样
3.我国的南方气温比北方高主要原因是(
)
A.纬度因素的影响 B.海陆因素的影响 C.地势高低的影响 D.季风的影响
4.在等温线图上,等温线密集的地方,说明气温( )
A.高
B.低
C.差异大
D. 差异小
气
温 的 变
( 第 二
化课
与时 分)
布
等温线的判读
气温的分布
气温的纬度分布 气温的海陆分布 气温的垂直分布
等温线图的判读
等高线
120
110 100
130 120110 100
把地图上_海__拔__相等的各点连接成线
等温线
4℃ 8℃ 12℃ 16℃
把地图上_气__温__相等的各点连接成线
等温线图的判读
等温线像这样呈 封闭形状时,如 果中心气温低, 表示这里是低温 中心;反过来, 就是高温中心。
等温线大致沿东 西方向延伸,说 明南北方向存在 气温差异。
2022年2月4日至2月20日 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 在北京市和张家口市联合举 行,请你查询资料,分析两 地举办冬奥会的有利条件有 哪些。再见源自小结纬度因素 海陆因素
地形因素
1.一年当中,某地最高月平均气温是1月,最低月平均气温是7月,则该地位于 (
人教版(2024)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名师优质教学设计(第2课时)
![人教版(2024)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名师优质教学设计(第2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3a78658c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2c.png)
【提问】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75页第一自然段。提问:什么是等温线?
【学生活动】回答:根据气温观测记录,在地图上把气温相同的点依次连接成线,就是等温线。
【过渡】我们通常用等温线图表示世界或某个区域的气温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学会阅读等温线图,可以帮助我们分析世界或某个区域的气温分布规律。
2.等温线图的阅读方法
【过渡】现在我们掌握了等温线图的读图方法。能不能根据世界等温线图发现世界气温分布的规律呢?让我们一探究竟!
(二)世界气温的分布
1.全球气温分布
【布置任务】引导学生读教材图4.13,小组合作完成下列任务。
(1)用红色笔描画年平均气温20°C和﹣10°C等温线。观察这些等温线分别接近哪些重要的纬线。
(2)观察描画的等温线大致沿什么方向延伸。
3.同一纬度气温分布
【布置任务】展示喜马拉雅山脉的景观图,引导学生观察山顶和山麓景观的差异,并启发学生思考原因。
【学生活动】观察景观图,比较山麓和山顶景观,讨论得出结论:这一差异主要受地形因素影响。
【小结】陆地上等温线受山地或高原等地形因素的影响,比较复杂。受地形因素的影响,气温的垂直递减率为0.6°C /100 m,即气温具有垂直方向上的分布规律。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地理
年级
七年级
学期
秋季
课题
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第2课时)
教学目标和要求
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描述和简要归纳世界气温分布特点。要求学生能够通过世界年平均气温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描述和简要归纳世界气温分布特点。
内容要点说明
【气温的分布】
1.在“气温的分布”标题下,只讲述气温的水平变化,未讲述气温的垂直变化。垂直变化的原因分析,在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中讲述。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第2课时)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第2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81044937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5c5962f.png)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第2课时)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是学生在学习了经纬网、半球和时区等基础知识后,进一步深入探讨地理知识的重要章节。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气温分布的规律以及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
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气温变化的规律,了解世界气温分布的特点,为今后学习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等知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经纬网、半球和时区等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气温变化与分布这一知识点较为抽象,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同时,气温变化与生活息息相关,学生对其有一定的兴趣。
然而,由于年龄和生活经验的限制,学生对于气温变化规律和分布规律的理解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了解世界气温分布的特点,理解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增强学生关爱环境、保护地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
2.世界气温分布的特点。
3.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实例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气温变化与分布的特点。
2.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3.讲解法:对于抽象的知识点,采用讲解法进行详细阐述,帮助学生理解。
六. 教学准备1.图片、地图、实例等教学素材。
2.多媒体教学设备。
3.教学PPT。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实例展示气温变化的场景,引导学生关注气温变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展示我国冬季南北气温差异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呈现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以及世界气温分布的特点。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精品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精品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5ed5b122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ab.png)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精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了解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掌握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以及气温变化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对气温的变化和分布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提高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气候、天气等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涉及到一些抽象的概念和复杂的地理现象,需要学生通过实例分析和思考来理解和掌握。
同时,学生对于气温变化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可能缺乏直观的感受,需要通过实例和案例来引导学生认识和思考。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掌握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了解气温变化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分析、图表展示和思考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探究欲望,使学生认识到气温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气温变化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2.难点:气温变化规律的背后的原因,气温变化对生产、生活的具体影响。
五. 教学方法1.实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案例,让学生了解气温变化的现象和影响。
2.图表展示法:通过气温分布图、统计图表等,直观地展示气温的分布和变化规律。
3.思考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气温变化的原因和影响,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相关的教学PPT,展示气温分布图、统计图表等。
2.案例材料:收集相关的案例材料,用于实例分析。
3.小组讨论:提前分组,准备小组讨论的问题和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张世界气温分布图,引导学生关注气温的变化和分布,引发学生的思考。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第2课时 教学设计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第2课时 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c34259d1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90.png)
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第2课时【教学目标】1、初步掌握气温曲线图、气温分布图的判读方法及日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气温日较差、气温年较差的计算方法。
2、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并说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并学会分析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3、学会使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并能读出气温的变化规律,培养学生的绘图和读图分析能力【教学重点】1、学会分析和绘制气温变化曲线图;2、学会阅读气温分布图、【教学难点】1、理解气温变化规律;2、理解气温分布规律。
【教学过程】3.(多媒体展示)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请大家注意观察:A、B两点纬度位置相同,但温度差别很大,为什么?(引导学生去观察A、B两分别是我国的什么地形,海拨高度相差怎么样等方面)的确!海拔和气温变化是有关系的。
那么海拔和气温的变化到底是什么关系呢?请大家看多媒体演示。
(多媒体演示)海拔和气温请大家计算下,前后温度的变化与海拔每增加100米的关系。
(指导怎么去计算)气温分布规律之三: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下降,海拔每上升100米,气温约降低℃气温约降低℃4.阶段归纳:通过我们的探究,我们得出了气温分布的三个规律:(1)赤道及其附近地区气温最高,由赤道向两极,气温逐渐降低。
(2)同纬度地区,北半球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相反。
(2)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每上升100米,气温降低约℃。
激励过渡我们很轻松的解决了气温分布的规律,并且了解了原因。
想不想再挑战下自己?完成一个有点难度的问题啊?想!拓展延伸请同学们小组讨论,依据一条等温线,填出另外一条等温线。
(多媒体展示)讨论,回答。
读板书,活收获!依据板书逐一进行总结!沙场点兵多媒体展示思考。
作答.。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第2课时)参考教案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第2课时)参考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2d13b6a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a38e66d.png)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方案第2课时教材分析上一节刚学过的天气知识,是学习本节气温变化知识的基础。
本节教材讲述气候的要素之一——气温,主要分气温与生活的关系、气温的变化和气温的空间分布三方面。
本节教材与下一节教材一起,是对第一节有关天气知识的引申,更重要的是作为第四节气候知识的基础。
教材讲述气温,内容上更多是指向气候而非天气。
在逐渐深入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气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更好地树立人地协调观。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 知道气温的测定方法。
2. 通过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描述和简要归纳世界气温分布特点。
3. 根据某地区气温数据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并据此说出气温随时间变化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1. 让学生充分动手实践、动口表达,引导学生逐步学会看图、制图。
学会合作、探究、讨论、评价,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之中。
2. 教学过程中,分析问题时注重科学方法的体现,充分体现比较法的科学价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 通过分析家乡气温资料的过程,进一步加深对家乡的了解和认识,增进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 通过对不同气温条件的辩证分析,了解自然规律的美,建立正确的人地关系理念。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学会使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等温线图,并会通过读图总结气温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等温线图的判读、分析。
课前准备1.多媒体课件;2.气温计。
教学过程【课程引入】课件展示夏季北极景观图和海南景观图。
气温分布在空间分布上有什么规律?影响因素是什么?今天我们学习气温的分布。
板书:三、等温线图【讲授新课】师:世界各地冷热不同,气温的分布有很大差别。
通常用等温线图来表示气温的水平分布。
师:气温相等的点的连线称为等温线(即:同一条等温线上的点气温相同)。
它的特点:①同线等温;②等温线是平滑的曲线;③等温线不能交叉;④两条相邻的等温线的温差相同,即等温差。
师:等温线如何绘制呢?在地图上将气温相等的各点连接成的平滑曲线。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3-2气温的变化与分布》说课稿(2课时)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3-2气温的变化与分布》说课稿(2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91e4d65a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02dae66.png)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3-2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说课稿(2课时)一. 教材分析《3-2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是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的一节课。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以及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形象生动,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世界气温的分布特点,了解纬度、海陆、地形等因素对气温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气候、地形等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气温的变化与分布较为复杂,需要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
此外,学生在生活中对气温的感受较深,但缺乏系统的理论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掌握影响气温变化的主要因素。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关爱环境、关注气候变化的观念,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影响气温变化的主要因素。
2.难点:气温分布规律的成因,气温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气象资料等教学资源,生动展示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冬季和夏季气温分布图,引导学生关注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2.讲授新课:a.讲解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引导学生掌握纬度、海陆、地形等因素对气温的影响。
b.分析气温分布规律的成因,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
c.探讨气温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引导学生关注气候变化对环境的影响。
3.案例分析:以我国东北地区和海南省的气温分布为例,分析纬度对气温的影响。
4.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海陆、地形等因素对气温分布的影响,分享讨论成果。
5.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气温变化与分布的关键因素。
初中晋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4.1《气温和气温的分布》名师学案(第2课时)
![初中晋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4.1《气温和气温的分布》名师学案(第2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6a32f12f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332faec.png)
气温和气温的分布?名师学案〔第2课时〕一、学习目标二、目标导航1.〔二〕预习热身2.在地图上将海拔一样的各点连接起来的线叫,同一条等温线上各点的气温都。
3.等温线密集的地方,气温差异;等温线稀疏的地方,气温差异。
等温线呈闭合状,表示有或中心。
教师点拨:仔细阅读教材哦,相信上面的题目一定难不倒你!思考感悟:三、活动与探究〔一〕活动的内容及方式内容:了解海陆分布对气温的影响。
方式:出示自学提纲,大家分组探讨学习。
〔二〕探究的方法及所得规律分析图“世界一月、七月平均气温的分布〞,步骤如下:1.观察图中从低纬度向两极,气温有什么变化?你能说出判断的理由吗?2.观察20℃等温线从左到右有什么变化?变化的地方在哪里?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3.再继续观察图“世界一月平均气温的分布〞,图中10℃等温线为什么在亚洲陆地上出现了一个拐弯?这里是什么地形?有何特点?说明了什么问题?〔三〕评价与交流〔启示〕四、稳固提高〔一〕达标自测5.在等温线分布图上,等温线越密集的地方说明:〔〕A.气温差异越大 B.气温差异越小C.降水差异越大 D.降水差异越大6.有关气温分布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A.气温由回归线向南北两极逐渐降低B.气温由赤道向南北两极逐渐降低C.等温线与与纬线大致平行D.1月同纬度大陆气温高于海洋气温〔二〕稳固提高1.世界上最冷的地区分布在:〔〕A.北极地区 B.欧洲北部 C.南美南部 D.南极大陆2.世界上最炎热的大陆是:〔〕A.亚洲 B.非洲 C.大洋洲 D.南美洲3.以下有关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规律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A.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B.低纬度气温低,高纬度气温高C.海洋气温高,陆地气温低D.海洋气温低,陆地气温高4.“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诗句所描述的自然现象的主要成因是:〔〕A.地形因素 B.海陆因素 C.洋流因素 D.纬度因素5.非洲的乞力马扎罗山,山麓郁郁葱葱,山顶白雪皑皑,形成“赤道雪景〞的奇特景观,主要原因是:〔〕A.纬度位置 B.地形位置 C.海陆位置 D.洋流位置6.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完成以下要求。
人教版地理七上3.2《气温的分布和变化》教学设计(2课时)
![人教版地理七上3.2《气温的分布和变化》教学设计(2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0151d8016529647d272852e0.png)
3.2《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一、课标:1、能够运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说出气温随时间的变化特点。
2、能够通过阅读世界年平均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世界气温分布特点。
二、教学目标:第一课时:1、能够准确理解气温、气温的日较差、气温的年较差等概念;2、通过计算,理解平均气温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简单了解气温的观测,培养科学素养;3、通过联系生活以及运用气温资料,能够归纳气温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4、学会绘制气温的变化曲线图;5、能够正确阅读气温曲线图。
第二课时:1、通过等高线知识的迁移,学会阅读等温线地图;2、通过读图并结合实例分析,归纳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的特点;3、通过读图并联系生活,分析对比南半球和北半球等温线分布的特点;4、通过案例分析,理解气温的垂直分布规律,并记住气温垂直递减率,能在实际计算中运用。
三、教学重难点:第一课时:重点:①气温、平均气温的概念;②气温日变化和年变化的规律;③绘制气温的变化曲线。
难点:①气温日变化和年变化的规律;②绘制气温的变化曲线;③阅读气温曲线图。
第二课时:重点:①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的特点;②南北半球等温线分布的特点;③气温的垂直分布规律。
难点:等温线的阅读要领。
四、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问题解决法、案例分析法五、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气温的变化教学环节一:情景导入,感受气温变化创设情境1:投影图片“大树穿衣”“大树打伞”。
为什么有时候我们需要为大树穿上衣服,有时候需要为大树打伞呢?创设情境2:同学们夏天喜欢吃什么?冬天呢?归纳总结:这些现象都反应了气温随着时间的变化对我们的影响,这节课我们进入气温的学习。
教学环节二:科学计算,理解相关概念(一)气温提出问题:什么是气温?气温的单位是什么?归纳总结:顾名思义,气温是大气的温度,单位是℃补充材料:气温的观测。
(播放视频)(二)平均气温创设情境:气温是天气预报中一个重要的内容。
比如:11月24日,广州,晴,19℃到28℃。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优秀教案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优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a99ac89af1ffc4fff47ac81.png)
四、
1世界平均气温分布规律:
气温大致由低纬向高纬递减。
(纬度因素)
北半球:1月→大陆<海洋
7月→大陆>海洋
(海陆因素)
2气温的垂直变化规律:
在山地和丘陵,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
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
学生读气温日变化曲线图,计算气温日较差,并尝试总结一天中的气温变化规律。
(南半球相反)
二、气温的观测
观测工具:将温度计放置在百叶箱中。 测量次数:每天4次;在每天的8时、14时、20212时各进行一次。
三、气温的分布:
等温线图来表示气温的水平分布。
等温线:气温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
教师点拨: 同一条等温线上各点气温相等。 等温线密集气温差异大;
等温线稀疏气温差异小。
等温线闭合,中心气温低,是低温中心;中心气温高,为高温中心。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气温观测,培养气象观测兴趣和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及时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阅读气温日变化曲线和年变化曲线,说出最高低气温及气温日较差、年较差。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世界气温的分布特点;阅读北半球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说出不同地区气温的季节差异。
B一般地说,等温线较平直,反映影响气温的因素较单一
C等温线的稀疏和密集不能说明温差大小
D等温线向低纬方向突出时,说明突出地区的气温低于同纬度相邻地区
4气温分布的一般规律是( )
A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B低纬度气温低,高纬度气温高
C中纬度气温高D各地气温高低与纬度没有关系
一、气温的变化
气温日变化
气温年变化
教学设计2:3.2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教学设计2:3.2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https://img.taocdn.com/s3/m/c573c4aa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a736db5.png)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1.举例说明气温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2.学会使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并能读出气温的变化规律。
3.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并说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教学重点1.学会阅读气温变化曲线图及气温分布图。
2.绘制气温变化曲线图。
●教学难点理解气温的变化规律及分布规律。
●教学过程导入同学们,我们每一天都会关注当天的天气情况,那么,每天的天气状况又包括哪些内容呢?其中哪个因素的变化决定了我们的衣着变化?气温是反映一个地方天气状况的重要要素之一,今天我们来学习气温的有关知识。
板书: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一、气温的变化过渡:日常生活中,我们比较关心一天中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
那么,气温是如何测量的?出示百叶箱图,讨论完成下列问题。
1.测定气温的工具是。
2.温度计放置的高度,距离地面米。
3.气温的单位是,读作。
4.一天之中,通常观测次,一般是在北京时间时、时、时、时。
提问:一天观测气温四次,如何计算这一天的日平均气温?结论:日平均气温=一日内气温观测值之和÷观测次数提问:能不能用同样的方法,计算出一地的月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气温?结论:月平均气温=一月内日平均气温之和÷当月天数;年平均气温=一年内月平均气温之和÷月数展示:读图分析,气温与人们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关系?A.宽大的藏袍方便穿脱B.急剧降温致使汽车发动机冻结交流:A说明气温与生活的关系;B说明气温与交通的关系。
讨论分析,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各有什么特点。
小结: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叫做气温日较差。
一年中,在北半球,陆地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分别在7月和1月;海洋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分别在8月和2月。
一年内月平均最高气温与月平均最低气温的差,叫做气温年较差。
展示:A、B、C、D三地气温曲线图,回答下列问题。
(1)A地气温变化有什么特点?位于哪个温度带?(各月气温都很高,热带)(2)B、C二地的气温曲线有什么特点?位于哪个半球?(呈波峰状,北半球)(3)D地气温与B、C有什么不同?位于哪个半球?(呈波谷状,南半球)二、气温的分布过渡:各个地方年平均气温的状况,是用等温线表示的。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第二课时)》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9a1e8f4c0975f46526d3e129.png)
科学咨询/教育科研 2019年第30期(总第649期)·112·【课标分析】本节课内容节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中的内容。
【学情分析】地理对七年级学生来说,是一门新学科,与小学的知识衔接较少。
因此,只要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找到合适的学习方法,学生就能在地理上学有所获。
学困点是七年级学生的知识储备少,理解能力较差。
【教学目标】1.学会阅读等温线气温分布图掌握分析气温分布规律的方法。
2.学会阅读世界平均气温分布图,分析总结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教学重难点】学会阅读世界平均气温分布图,分析总结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先导入福州12月1日至12月7日的天气预报,指导学生计算出一周的平均气温,再导出黑龙江漠河镇同一周的天气预报,计算出平均气温,最后将两幅图进行比较,提出为何不同地区气温有如此大的不同?展示一幅福建省年平均气温分布图,让学生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图上的数值代表了什么含义?数值的分布有何规律?2.图上线条的疏密程度与气温的差异有关系吗?具体什么关系?3.线条闭合处代表了什么含义?闭合处与闭合处之间有不一样的地方吗?学生活动:学生观看并计算出两者的平均温度,感受到不同地区气温分布的差异,并对其原因进行思考。
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结合课本55页内容,前后左右四个同学进行讨论,并且分别指派一个同学进行回答。
总结:1.数值代表的是温度,每一条线上的数值相等,线与线之间的差值相等,即相邻两条等温线间的差值相等。
2.每条线代表了一个温度,等温线密集的地方说明气温变化大,即温差大;等温线稀疏的地方说明气温变化不大,即温差小。
3.线条闭合处代表了高温中心和低温中心,从中心向四周温度降低则为高温中心,从中心向四周温度增高则为低温中心。
设计意图:运用福州的天气预报图贴近了学生生活,学生有一定的了解,进而给出黑龙江漠河镇的天气预报图,有利于使学生感受到不同地方气温分布的差异变化,引发思考。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3-2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教学设计(2课时)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3-2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教学设计(2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7a81f7a9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88.png)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3-2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2课时)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主题是“气温的变化与分布”,属于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单元“天气与气候”的第二课时。
教材通过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插图以及丰富的实例,向学生介绍了气温的概念、气温的测量单位、气温的分布规律以及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
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应该能够理解气温的基本知识,掌握气温的分布规律,并能够分析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天气和气候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气温的变化与分布,他们可能还存在着一些模糊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直观的图片和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气温的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气温的概念,掌握气温的测量单位,了解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分析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气温分布图,分析气温的分布规律;通过实例分析,了解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天气和气候的兴趣,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气温的概念,气温的分布规律,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
2.难点:气温分布规律的成因,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的分析。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气温的变化,理解气温的概念。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
3.图表教学法:通过观察气温分布图,让学生掌握气温的分布规律。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
2.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黑板。
3.教学素材:气温分布图、实例资料。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与气温相关的图片,如夏季炎热的气温、冬季寒冷的气温等,引导学生思考气温的变化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然后,教师提出本节课的主题“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气温分布图,让学生观察并总结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名师教学设计(第2课时)
【核心素养】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
【教材分析】
本课研究的是气候要素之一:气温。
这一部分内容安排简明扼要,弹性大,给教师上课留有很大的发挥空间,更重要的是:内容处理的基本模式是地图与活动题配合使用,活动题没有现成的答案,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提高学生读图、析图、用图的能力是非常有益的。
【学情分析】
地理对初一孩子来说,是一门新学科,与小学的知识衔接较少,所以只要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找到合适的学习方法,学生就能在地理上学有所获。
学困点是初一学生的知识储备少,理解能力较差。
【课标要求】
阅读世界年平均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世界气温分布特点。
【教学目标】
1.回顾等高线的判读方法,学会正确阅读等温线分布图。
2.根据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总结气温的分布规律。
3.结合气温的分布规律,分析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
【教学方法】
比较法、计算法、探究讨论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讨论下面3个实例,思考气温分布在空间分布上有什么规律?影响因素是什么?
今天我们学习气温的分布。
任务1 回顾等高线的判读方法,学会正确阅读等温线分布图。
讲述:世界各地冷热不同,气温的分布有很大差别。
通常用等温线图来表示气温的水平分布。
旧知回顾:等高线是如何定义的?(由等高线的定义引申到等温线)
等温线呢?(在地图上,将同一时间内气温相同的各点连成的线。
)
思考:如何阅读等温线图?(由等高线的判读引申到等温线的判读,让学生通过已知的知识进行理解)
总结等温线的判读方法。
1.根据等温线的延伸方向,判读气温递变的方向;
2.根据等温线的疏密程度,分析气温差异的大小;
3.根据等温线的闭合情况,判断高低温中心的分布。
等温线判读的练习。
承转:世界气温的分布有什么规律?主要影响因素有哪些?
任务2 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气温的分布规律。
指导学生读图3.17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
提问:①从赤道向两极,年平均气温有什么变化规律?
②指出年平均气温高于20℃和低于-10℃地区的主要纬度范围。
学生回答后,教师点拨:世界气温分布的基本规律是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逐渐降低。
指导学生读图3.19世界1月平均气温的分布和图3.20世界7月平均气温的分布,分组讨论完成下列问题。
①概括世界1月和7月的气温从低纬到高纬的变化规律。
②从等温线的疏密程度看,1月和7月有什么差异?南、北半球有什么差异?
③北半球同纬度的大陆和海洋相比,1月哪里气温高?7月哪里气温高?
学生回答后,教师点拨:①同纬度地区,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
冬季陆地气温低,海洋气温高。
提问:古诗云“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也有“高处不胜寒”,这说明气温与海拔高度有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后,教师点拨:在山地和丘陵,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
大致是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
计算练习。
总结:世界气温分布规律。
任务3 分析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
教师提问:从赤道向两极气温数值的变化,影响因素是什么?(纬度因素)同纬度大陆和海洋气温的差异,影响因素是什么?(海陆因素)
青藏高原地区形成一个低温中心,影响因素是什么?(地形因素)
练习
总结:影响气温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纬度因素:一般来说,低纬度地区气温高于高纬度地区。
海陆因素:同纬度地区,夏季陆地气温高于海洋,冬季相反。
地形因素:同一地区,海拔高气温低,海拔低气温高。
【课堂小结】
【课时检测】
一、单项选择题
1.读图“某地气温年变化曲线图”,据此判断该地位于()。
A.热带 B.北温带 C.南温带 D.寒带读图“某月等温线模式图”,完成以下3题。
2.该图的等温距是()
A.4℃ B.8℃ C.12℃ D.20℃
3.气温最高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4.A地成为低温中心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纬度位置 B.海陆位置
C.地形 D.河流
10.南半球的等温线较北半球平直,主要原因是()A.南半球陆地和海洋面积一样大
B.南半球海洋面积大,陆地面积较小
C.南半球大陆沿岸风平浪静
D.南半球大陆沿岸没有寒暖流经过
二、综合题
1.读图4“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图”,完成下列问题。
(1)从赤道向两极气温变化的规律是[__]原因是[__]。
(2)南、北极附近气温比较低是[__]。
(3)南美洲和非洲的气温分布的共同点是:大多在[__]℃以上,大部分地区位于五带中的[__]带。
(4) A地位于我国的青藏高原,其年平均气温比周围地区[__],影响因素[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