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社会学复习概要

合集下载

《乡村社会学》复习资料

《乡村社会学》复习资料

《乡村社会学》复习资料一、单项选择题1.以乡村社会为研究对象的分支学科是(乡村社会学)2.乡村社会学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3.被认为是首创的、合乎科学的、系统的乡村社会学研究报告—《一个农业社区的解剖》的作者是(加尔平)4.在我国最早的乡村社会学研究的标志是(《中国乡村生活—一个社会学的研究》)5.被认为是中国乡村社会学诞生标志的书是(《乡村社会学》)。

6.在实际研究乡村并做出理论性总结方面,对我国乡村社会学的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人(费孝通)7.20世纪20-30年代由知识分子倡导并参加的、以建设和复兴中国农村和解决农村问题为主旨的社会改良运动是(乡村建设运动)8.乡村建设运动的最有名的是山东乡村建设运动和华北平民教育运动,其领导人为(梁藗溟晏阳初)9.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乡村社会调查,1949年前,毛泽东关于农民问题的最著名的著作为(《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10.社会学在我国高等学校和研究机构恢复的时间是(1979年)11.在传统农村农业活动主要是指(农田种植)12.从我国行政管理体系来看,被认为是乡村的标准范围是(县以下)13.在乡村,尽管人们有多种方式获得维持自己生存的无知产品,但最主要的谋生手段是(农业)14.乡村社会成员的主体是(农民)15.一个人从出生到他成为一个基本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是(基本社会化)16.一位村干部与乡镇干部、其他村干部和村名等人建立的角色关系,叫(角色丛)17.一个人同时担任了几个角色,而这些角色对个人的期待发生了矛盾,难以协调,这种现象称之为(角色冲突)18.人们通过相互交往形成的、由特定额相互关系联系在一起的共同体是(社会群体)19.人们群体生活主要是社会交往的结果,更具有(社会性)20人们通过直接的社会联系和心理沟通所形成的、人际关系比较亲密的社会共同体是(初级社会群体)21.与社会组织相比,初级社会群体的主要特征是(人际关系亲密)22.由父母与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是(核心家庭)23.由一对已婚子女及孙子女等组成的家庭是(主干家庭)24.由已婚的兄弟姊妹家庭组成的是(联合家庭)25.目前在我国乡村,干扰乡村基层政权的最主要的是(家族)26.执行一定的社会职能,完成特定的社会目标,有计划地联合起来的次级社会群体是《社会组织》27.建立在下级对上级的个人效忠,服从和信赖基础上的管理方式是《家长制》28.认为工人来厂做工的仅仅是为了挣钱,因此通过物质刺激激励工人勤奋工作,29提高效率的理论是《泰罗制》30.《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一书的作者是(法约尔)31.关于社会组织内部位分层、权利分等、分科设层,各司其职的组织结构形式和管理方式是(科层制)32.以土地入股、同意经营的农业经济合作组织是(初级社)33.乡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始于(1977年)34.乡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始于(安徽)35.乡村基层政权组织的主体是(乡镇人民政府)36.乡村自治组织是指(村民委员会)37.居住在某一地方的人们结成多种社会关系和社会群体,从事多种社会活动所构成的社会区域共同体是(社区)38.社区的发展变化是社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决定性的因素是(生产力)39.社区与社会相比,二者(社区外延小于社会)40.人类社会最原始的关系是(血缘关系)41.乡村城镇化的表现像是多种多样,其中最显著的特征是(乡村人口变为城镇人口)42.在许多发达国家出现大城市居民向小城镇或乡村迁移的现象,这种现象被称为(逆城市化)43.当前我国乡村城镇化的道路选择是(以大中城市为龙头,以小城镇为主体)44.标示生活方式的质的方向的范畴,反映生活方式质的规定性及其本质的和必45.然的特征是(生活质量)46.生活方式的最基本的构成要素是(生活主体、生活条件)47.决定生活方式的最主要因素是(社会制度)48.生活方式的自然基础因素是(自然环境)49.乡村居民社会生活的最基本方式是(文化娱乐方式)50.在发达国家和地区,人们的生活方式已经达到了(富裕型)51.国家通过立法由政府和社会对因社会、经济等原因使其基本生活受到损害的社会成员进行,以保障其基本生活的进行及增进其福利的制度是(社会保障)。

农村社会学重点精简

农村社会学重点精简

农村社会学第一章绪论及简要历史1.农村社会学的含义农村社会学作为社会学的分支学科,是通过农村社会中个人的社会化及其行为来研究农村社会关系、社会结构及其特殊规律性的科学。

2.农村社会学的产生时代背景南北战争后,农业资本主义化和现代化后果:1.促进了美国农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2.导致农民急剧分化和广大小农的破产3.改良主义的“乡村建设运动”A梁漱溟:“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认为中国近代社会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传统文化的失调、固有礼教的衰退、法制礼俗的否定。

民族自救的关键在于乡村建设。

实现农村复兴的方式是“从正面培养文化、补充文化、建造文化”。

B晏阳初: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定县实验”晏阳初将中国农村的问题归为“愚、穷、弱、私”四端,主张以“四大教育”分别医治之。

他们所实施的工作包括:以文艺教育救“愚”:通过学习文化、艺术教育和普及科学知识开发民智。

以生计教育治“贫”:进行农业科学研究,举办实验农场,改良猪种和鸡种;对农民进行“生计训练”,如农推广良种、防治病虫害、科学养猪、养鸡、养蜂,组织农民的自助社、合作社、合作社联合会,开展信用、购买、生产、运输方面的经济活动。

以卫生教育救“弱”:实施卫生教育,创建农村医药卫生制度,村设保健员,联村设保健所,县设保健院。

以公民教育救“私”:晏阳初认为平民教育的基础是识字教育,中心是公民教育,以养成人民的公共心与合作精神。

4.农村社会学研究的方法论(实证主义方法论,非实证主义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方法论。

)A实证主义方法论(孔德)1.相信社会与自然的同构性,认为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没有根本区别,社会发展过程在本质上与生物发展过程相同,只不过更为复杂而已。

2.相信科学的方法是统一的、同一的3.一切事实的知识都以经验的实证材料为证据,实证主义以观察和经验为证明的原则。

4.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不同,科学研究讲究价值无涉B非实证主义方法论韦伯:只有深入行动的主观方面理解其意义与动机,才能说明行动的原因、过程和结果;只有把知觉的经验,通过理解结合到因果的理论结构中去,经验知识才能变成有用的知识。

农村社会学考点

农村社会学考点

农村社会学考点整理第一章绪论一、社会学产生于19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法国,首先由法国古典社会学家孔德《实证哲学教程》提出,由涂尔干发展到顶峰。

二、社会学:从变化着的社会系统整体出发,通过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来研究社会的结构、功能、发生与发展规律的综合性社会科学。

三、农村社会学:研究农村社会整体与各要素之间关系的学科。

通过农村社会整体与格部分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揭示农村社会的本质与其变迁规律,促进农村社会系统地协调健康发展。

第二章农村社会学的简要历史一、农村社会学产生于19世纪20年代的美国,标志是1908年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下令成立农村生活委员会。

二、改良主义者的农村社会学实践—乡村建设运动晏阳初主持的“定县实验”。

(1930-1936年)1、1923年与陶行知、朱其慧、蔡元培等成立“平教会”2、“平教会”认为中国农村的根本问题是广大农村人口的“愚”、贫、弱、私。

3、采取的措施:a)以文艺教育治“愚”。

扫除农村青年文盲,开展乡村文艺活动;b)以生计教育治“贫”。

传授和推广农业生产技术,组织农村合作社;c)以卫生教育救“弱”。

建立一整套医疗保障制度;d)以公民教育救“私”。

农村公民训练等。

4、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政富教合一”、“生活教育”第三章农村社会是主体—农民一、农民的定义:1、作为职业的农民:传统“士农工商”的延续,农民也可称为农业生产者、农业劳动力或农业劳动者。

2、体现居住空间的农民:从城乡地域分布来界定,农村人口,包括了居住在农村的所有人。

3、作为社会身份的农民:采取户籍意义上的划分,具有农业户口的都是农民。

4、从国情上看,单独从任何一个角度来认识农民都是不全面的,当前中国农XX要是一种社会身份。

二、当代中国农民的特征:1、从人口数量看,农民依然是中国最大的社会群体;2、从文化素质看,农民整体素质有所提高,但内部仍存在一个庞大的文盲、半文盲群体;3、从职业结构看,农民已经突破单纯的农业生产界限,几乎在社会各个生产、服务与管理部门都有农民就业;4、从生活状况看,农民生活水平由较大提高,但相对水平有下降趋势;5、从价值观念看,农民的价值观点正由传统向现代转变,但传统的文化价值观念仍深深影响着农民的言行;6、从经济生产地位看,农业仍然承担着社会经济发展和转变的基础作用和支撑作用,农民的经济生产地位不容忽视;7、社会地位上看,农民的实际地位与其应获得的社会地位之间仍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农村社会学

农村社会学

农村社会学*第一章:绪论一、学习要点:重点掌握农村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二、关键点:农村社会学研究的具体方法;农村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农村社会学的研究方法是科学认识农村社会的有效工具,它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描述和解释农村社会现象,认识农村社会现象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由于农村社会学是社会学的分支学科,所以说社会学的研究方法论同时也适用农村社会学研究。

社会学自产生之日起所形成的主要方法论包括三种:实证主义方法论、非实证主义方法论和马克思主义方法论。

实证主义方法论是社会学研究方法中最早形成且占主要地位的一股思潮。

其主旨是提倡用自然科学的观点和方法来研究社会。

他把观察法作为最主要的研究方法,其次是实验法和比较法。

非实证主义方法论,即人文主义方法论,其主旨是强调人文科学的特殊性及其与自然科学的区别,反对把实证主义的自然科学方法论绝对化。

马克思开创的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对社会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他的唯物史观是考察整个社会的具有普遍意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其次,农村社会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决定其研究要重视四个方法论原则,即系统分析、实事求是、宏观与微观相统一、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统一。

再次,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要求农村社会学研究应该多层次、多角度进行。

农村社会学研究可以概括为三个层次,即宏观层次、中观层次(社会单位层次)和微观层次。

层次不同,展现在研究者视野中的研究主题也会有所差异。

农村社会学研究的具体方法农村社会学研究的具体方法可分为实地研究、调查研究和文献研究三个方面。

实地研究也叫田野调查研究,是农村社会学研究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在农村实地调查研究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选择研究地点,选择实地研究地点有三个相关因素需要注意:资料的丰富性、熟悉的程度、进入的可行性;二是获准进入;三是建立友好关系;四是收集和整理资料。

调查研究,即采用自填式问卷或结构式访谈的方法,系统地直接地从一个取自某种社会群体的样本那里收集资料,并通过对资料的统计分析来认识社会现象及其规律的社会研究方法。

农村社会学复习概要

农村社会学复习概要

农村社会学一、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乡村建设运动1.晏阳初的定县平民教育实验。

他认为中国的主要缺点是“愚’’贫’’弱’’私’’。

解决的办法是开展文艺教育以救愚,生计教育发展生产力以救贫,卫生教育以救弱,公民教育培养团结力以救私。

2.梁漱溟的乡村建设。

邹平实验县。

二、大力开展社区研究时期的中国农村社会学研究。

1.吴文藻大力倡导社区研究,并为之奠定理论和方法论的基础。

提倡运用功能学派的理论和方法,认为“现代”社区的核心为文化,文化的单位为制度,制度的运用为功能。

2.费孝通。

其社区研究的几个步骤:1936年进行“江村”调查时,已经开展了社区研究。

第二步是比较研究。

代表作《江村经济》主张微型研究。

其他著作《禄村农田》、《易村手工业》、《玉村商业和农业》、《云南三村》、《乡土中国》。

三、社会学恢复、重建以后的农村社会学研究1.关于小城镇问题的研究。

小城镇的研究之所以引起如此广泛的关注,从费孝通的初衷看,是有社会学研究方法的原因的,即从村级微型社区的“微型”研究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对小城镇的研究是在“微型”研究的基础上更为拓展的研究,由此再扩大为一定的区域和发展的比较研究。

更重要的原因还是由于小城镇在中国社会结构转型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

2.关于农村社会发展模式的比较研究。

主要有“苏南模式”“温州模式”“珠江模式”“侨乡模式”“民权模式”。

3.关于中国社会分层的研究。

陆学艺认为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这表现在“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化,农村社会向城市社会转化,自给半自给的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化,封闭半封闭的社会向开放的社会转化,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化”。

他强调分层的原因是商品经济的大发展。

对农民阶层分化的研究无疑对了解社会转型期的国情,深化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具有重大意义。

这一课题又是农村社会学学科的极为重要的课题。

它将农村社会学的理论研究推向深入,也为制定农村各项政策,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四、对农民特性的认识。

农村社会学重点

农村社会学重点

农村社会学的特点:整体性、实用性、本土性。

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内容:(一)农村社会的构成要素研究1.按照由个体到群体,由简单到复杂的原则分类:农村社会的个人,农村的社会群体,农村的社会组织,农村环境。

2.按照经济、社会、文化的标准,可以对农村社会结构要素作横向分类:农村产业,农村人口,乡村文化。

(二)农村社会变迁研究1.农村社会流动2.农村社会分化3.农村社会问题(三)农村社会发展与管理研究1.农村社会制度2.农村社会保障3.农村社会控制学习和研究农村社会学的意义:一、农村社会学丰富了人类理论认识的内容1.农村社会学可以帮助我们科学地认识中国国情2.农村社会学有助于帮助我们树立科学发展观3.农村社会学拓展了社会学研究认识空间二、农村社会学为农村发展的科学决策做出贡献第二章农民特征与新型农民培养农民:就是指长期居住在农村社区,并以土地等农业生产资料长期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

农民的内涵:1.农民是一种职业2.农民生活在农村中国农民的特征:1.农民人口数量多,就业不充分.2农民的职业分化简单,具有较高的同质性3.农民的文化素质比较低4.传统观念浓厚5.农民问题突出农民生活方式:是指农民在农村社会客观条件制约和农民已经形成的主观意识支配下从事的各种生产活动和社会生活活动的方式,它包括农民的劳动生活方式、消费生活方式、交往生活方式、婚丧嫁娶生活方式、文化娱乐生活方式等。

农民生活方式的主要特征:1.农业是其生活体系的基础2家庭是其生活格局的基本单元3.居民生活同质程度高,个体差异小4生活节奏比城市缓5.生活的自给性强,社会化服务程度低影响农民生活方式的主要因素:1.生产方式2.地理环境3.民族传统4.科学技术农民生活方式的主要内容:一、农民的劳动方式二、农民的消费方式三、农民的交往方式四、农民的婚丧嫁娶方式五、农民的文化娱乐方式社会分层:指的是依据具有社会意义的属性,一个社会的成员被区分为高低有序的不同等级、层次的过程与现象。

农村社会学陆益龙考研重点

农村社会学陆益龙考研重点

农村社会学陆益龙考研重点摘要:一、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和范畴1.农村社会学的定义2.农村社会学的范畴二、农村社会结构与变迁1.农村社会结构的特征2.农村社会变迁的影响因素三、农村社会组织与社区发展1.农村社会组织的类型2.农村社区发展的现状与挑战四、农村社会分层与流动1.农村社会分层的特点2.农村社会流动的机制与趋势五、农村社会保障与福利1.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2.农村福利政策的实施与效果六、农村教育与文化传承1.农村教育的现状与问题2.农村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与途径七、农村社会问题与政策建议1.当前农村社会面临的主要问题2.针对农村社会问题的政策建议正文:农村社会学是一门研究农村社会现象、发展规律及农村社会问题的学科。

本文将从农村社会学的定义、范畴、农村社会结构与变迁、农村社会组织与社区发展、农村社会分层与流动、农村社会保障与福利、农村教育与文化传承以及农村社会问题与政策建议等方面进行阐述。

首先,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农村社会结构、农村社会组织、农村社会分层、农村社会保障、农村教育等方面。

通过对这些方面的研究,可以揭示农村社会的发展规律,为农村社会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其次,农村社会结构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农村社会的经济结构、人口结构和组织结构等方面。

随着我国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社会结构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这些变化对农村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再次,农村社会组织和社区发展对于农村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农村社会组织可以有效地整合农村社会资源,促进农村社区发展。

当前,我国农村社区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如人口流失、资源短缺等,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此外,农村社会分层与流动也是农村社会学关注的重要问题。

农村社会分层受多种因素影响,如家庭背景、教育程度等。

当前,农村社会流动的机制逐步完善,为农村社会成员提供了更多的上升空间。

在农村社会保障与福利方面,我国政府已经制定了一系列的福利政策,如新农合、低保等,旨在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减轻其生活负担。

《农业知识综合四》考研大纲

《农业知识综合四》考研大纲

《农业知识综合四》考研大纲一、《农村社会学》考研大纲一、总体要求掌握关于农村社会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研究方法,能够应用相关理论和方法认识农村社会现象,对现实发展中遇到的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进行分析和解释。

二、复习要点第一章绪论1、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对象2、农村社会学的产生第二章中国的农村社会学1、中国农村社会学的建立和发展2、乡村建设运动第三章农民1、农民的涵义和特征2、农民的社会化第四章农村的婚姻与家庭1、农村的婚姻观2、农村家庭结构、功能和家庭关系3、农村家庭网络第五章农村社会组织1、我国农村社会组织的演变2、我国农村社会组织的主要类型和功能3、农村社会组织存在的问题与建设第六章农村社会分层与流动1、农村社会分层的标准2、农村社会分层的现状和特征3、农村社会流动第七章农村社区1、农村社会及其特点2、农村社区的类型和结构3、农村社会发展第八章农村社会问题及社会控制1、农村社会问题2、农村社会控制第九章农村社会保障1、农村社会保障的涵义及其主要内容2、中国农村社会保障的演变3、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现状和发展第十章农村社会变迁1、农村社会变迁及其特点2、影响农村社会变迁的因素3、中国农村改革与社会转型第十一章农村可持续发展1、可持续发展观和农村可持续发展目标2、中国农村可持续发展目标3、中国农村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第十二章中国农村城市化与现代化1、农村城市化的理论2、中国农村城市化的实践3、中国农村社会现代化目标和内容4、中国农村社会现代化的战略及实践三、参考书李守经主编. 《农村社会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二、《发展经济学》考研大纲一、主要参考教材《发展经济学》,中国科技出版社,2004,赵邦宏、宗义湘、张润清主编二、总体要求掌握发展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体系、研究方法和分析工具,要求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在掌握发展经济学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对中国的经济发展问题有较系统的了解和把握。

三、章节目录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发展经济学的产生与演变1、发展经济学的产生2、发展经济学的演变第二节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对象1、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对象2、“发展中国家”的由来及称谓3、发展中国家分类4、发展中国家特征第三节发展经济学的性质、研究内容1、发展经济学的性质2、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内容第四节发展经济学的研究意义和方法1、发展经济学的研究意义2、发展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第二章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第一节经济发展的结构主义思路1、代表人物及产生背景2、结构主义思路的主要观点3、结构主义思路的政策建议第二节经济发展的新古典主义思路1、代表人物及产生背景2、新古典主义思路的观点3、新古典主义思路的政策建议第三节经济发展的激进主义思路1、代表人物及产生背景2、激进主义思路的主要观点3、激进主义思路的政策建议第四节经济发展的新制度主义思路1、代表人物及产生背景2、新制度主义思路的主要观点第五节简析四种基本思路1、各种思路的特点2、各种思路的优缺点第三章经济增长理论第一节古典经济增长理论1、亚当·斯密(Adam Smith)2、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3、马尔萨斯(Thomas Robert · Malthus)4、约翰·穆勒(John Atuart · Mill)5、弗里德里希·李斯特(F · List)6、阿尔弗雷德·马歇尔(Alfred Marshall第二节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1、哈罗德——多马模型的基本思想2、哈罗德——多马模型的假设前提3、哈罗德——多马模型的表达及数学推导4、哈罗德——多马模型的应用5、对哈罗德——多马模型的评价第三节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1、索洛模型的基本思想2、索洛模型的前提假设3、索洛模型的数学推导4、对索洛模型的评价第四节新剑桥学派的经济增长模型1、新剑桥学派经济增长模型的前提假设。

农村社会学复习资料

农村社会学复习资料

农村社会学复习资料农村社会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社会学是一门通过研究人们的社会关系与社会行动以揭示社会结构和社会过程的规律性的社会科学。

2.农村社会学是通过分析农村社会成员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动,研究农村社会的结构、过程以及农村社会与城市社会的关系,从而揭示农村社会形成、发展、变迁的规律,最终推动农村社会乃至整个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

3.农村社会成员是在农村地缘关系基础上,通过农村社会各种社会关系而组织与构成农村社会各类社会集团、群体及组织的农村居民。

4.社会身份是人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所担任的职务或拥有的职位。

5.社会地位指人在社会生活中与他人相互交往时所处的位置,也就是由人们的社会身份所决定的在特定社会关系体系中所处的位置。

6.人的社会化,就是人在社会活动中,个体从自身的自然形态向社会形态转变的过程,是社会把一个自然人转化为能适应社会生活需要、具有一定的文化技术知识、能履行一定的角色行为的社会人的过程。

7.社会群体是二人以上有较为稳定的互动活动和相互关系有结构的人群共同体。

8.婚姻,即一定社会制度所确认的男女两性的结合及由此而形成的夫妻关系。

它在形式上表现为男女两性的生理或生物结合,在本质上是男女两性的一种特定的社会结合。

9.家庭,是指通过婚姻、血缘以及收养等关系组成的社会群体。

其本质是人们的一种社会关系。

10.农村邻里是农村居民在地缘关系的基础上,经久相处,友好往来而自然形成的共同生活的社会群体。

11.社会组织,是人们依一定的章程、组织形式、管理机构而建立起来的,并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履行一定的社会职能,完成特定的社会目标的独立的社会群体。

12.社会是人们伴以一定的相互关系,依一定的行为规范,彼此结合,相互作用,10.社会角色扮演中的几种失调现象:角色不清、角色混同(自我混同、他人混同)、角色紧张、角色冲突(角色间冲突、角色内冲突)11.少并消除失调现象:角色学习、角色整合、角色评价12.社会化的形式:有意的社会化、无意的社会化13.农村社会成员的社会化特点:封闭性和传统性是其最主要的特征。

20XX年自学考试《农村社会学》简答题复习资料-自学考试.doc

20XX年自学考试《农村社会学》简答题复习资料-自学考试.doc

点击查看:2017年自学考试《农村社会学》复习资料整理简答(一)简述农村社会系统的经济特性。

1.农村社会系统的主导产业—农业是弱质产业。

首先,农业生产抗风险能力较弱。

由于是自然与经济再生产产业,所以面临自然灾害与市场经济供求状况带来的双重风险;其次,农产品生产周期长、季节性强,相对于二、三产业,竞争能力较弱,有时还会蒙受较大的经济损失;再次,农业劳动时间小于种养物生长时间,即农业劳动时间小于生产时间。

农业的弱质性不利于农村经济发展,但可以通过一些技术、经营方式以及政策方法来客服。

2.农村社会系统的生产能力较弱。

农业不能像工业一样进行工厂式生产,人地资源矛盾和许多国家长期采取的“城乡分治、一国两策”的二元治理模式及重工的政策等政治因素的限制,使世界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较低;世界各国农村社会系统的工商业不发达,必然导致农村社会系统出现生产能力较弱的经济特性。

3.农村社会系统的农户家庭经济收入水平较低。

大多数农户以农为主,农业比较收益很低。

4.农村社会系统的产业复杂化。

人类进入工业社会以来,由于受农业比较收益偏低的推动和工商业比较收益偏高的拉动作用,农村由单一产业经济结构向第一二三产业齐发展的经济结构转变。

5.农村社会系统的农业功能日益综合化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化学农业以及基因农业的负外部性日益严重以及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使农业走上经济、生态、社会、人文四种功能齐头发展的多功能化经营轨道。

(二)谈谈你对大学生村官计划的看法大学生村官计划是中央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而实施的一项重大举措,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当代大学生的契机。

主观发挥(三)简述我国当前农村组织中的“非组织化”特征1.“低工业化、低集体化”——宗法组织特别发达这类社区农业比重大,农业人口占绝对优势。

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生产资料和集体财产都已分散到农民手中,原来的乡村基层组织失去了对资源的垄断和分配权,行政控制能力严重弱化,陷入瘫痪、半瘫痪状态。

农村社会学陆益龙考研重点

农村社会学陆益龙考研重点

农村社会学陆益龙考研重点摘要:一、引言1.农村社会学的定义与重要性2.陆益龙的研究背景和贡献二、农村社会学的基本理论1.农村社会的结构与功能2.农村人口流动与城乡差异3.农村经济与发展三、农村社会问题及其对策1.农村贫困与扶贫政策2.农村教育与人才培养3.农村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四、农村社会治理与创新1.农村基层组织与治理模式2.农村公共事务与公共服务3.农村法治建设与乡村治理现代化五、农村社会变迁与未来发展1.农村改革与城乡融合发展2.农村人口变迁与农村社会结构调整3.农村振兴战略与路径正文:一、引言农村社会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涵盖了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等多个领域,研究农村社会的发展、问题及其解决方案。

在我国农村研究领域,陆益龙教授是一位具有影响力的学者,他的研究不仅丰富了农村社会学的理论体系,还为我国农村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建议。

本文将围绕陆益龙农村社会学研究的重要内容进行梳理,以期为农村社会学的学习和研究提供参考。

二、农村社会学的基本理论1.农村社会的结构与功能农村社会结构是指农村社会中各种要素之间的关系,包括家庭、村落、乡镇等微观组织和宏观制度。

农村社会功能则是指农村社会在满足农民需求、保障农民权益、促进农村发展等方面所发挥的作用。

研究农村社会的结构与功能,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农村社会的运行规律,为农村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2.农村人口流动与城乡差异农村人口流动是农村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对于农村经济发展、社会结构调整和城乡一体化具有重要意义。

陆益龙教授的研究表明,农村人口流动在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同时,他还关注了城乡差异问题,认为缩小城乡差距是我国农村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

3.农村经济与发展农村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农民增收和农村社会稳定。

陆益龙教授的研究强调了农业现代化、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产业链延伸等方面的重要性。

此外,他还关注了农村金融、农村合作社等议题,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农村社会学重点知识点

农村社会学重点知识点

农村社会学重点知识点第一章 绪论1.农村社会学的含义、研究对象与基本内容;2.新常态下我国农村发展的重要任务。

1.农村社会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2.学习农村社会学的意义。

1.我国农村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2.新时期我国的农村社会学。

重点掌握掌握了解第二章 农村居民与社会交往1.社会的构成要素;2.农村社会成员的含义与构成3.人的社会化的含义及必要性;4.社会交往的含义和农村居民交往的特点。

1.农村社会的结构;2.农村儿童-青少年社会化遇到的问题;2.社会角色的含义与扮演。

1.农村社会的类型;2.社会交往的基本类型。

重点掌握掌握了解第三章 农村初级群体1.社会群体的含义;2.初级社会群体的含义与功能;3.农村家庭的功能;4.家族的功能;5.邻里的功能。

1.社会群体的特征;2.农村家庭的结构与特点;3.家族的含义、特点;4.邻里的含义、特点;5.农村家庭建设。

1.我国农村家庭变迁重点掌握掌握了解第四章 农村社会组织1.社会组织的含义、构成要素;2.农村经济组织的管理方式;3.村民委员会的性质、主要职能。

1.社会组织的目标、类型及运行。

1.现阶段乡(镇)政权组织的构成及其特点;2.农村基层行政与社会组织的历史演变。

重点掌握掌握了解第五章 农村社区与城镇化1.社区的含义、构成要素;2.农村社区的特点、主要类型与发展;3.农村城镇化的含义、必然性及其道路。

1.社区的类型;2.我国农村城镇化发展的对策。

1.城镇化中的社会规划。

重点掌握掌握了解第六章 农村生活方式1.生活方式的含义与构成要素;2.决定或影响生活方式的主要因素;3.实现农村生活方式现代化的主要途径。

1.农村劳动方式、消费方式、婚姻方式、文化娱乐方式。

1.农村丧葬方式和农村生活方式的发展目标。

重点掌握掌握了解第七章 农村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1.社会分层的含义、功能与理论;2.社会流动的含义、类型与功能。

1.农村社会流动的动因和我国农村社会流动的结构性特征。

考研农村社会学重点背诵

考研农村社会学重点背诵

农村社会学一.农民的社会化及其特征1.农民社会化的主要内容(1)学习生活、生产技能生活技能是人们在社会化过程中首要的学习内容,主要包括生活自理能力和日常生活知识。

(如:吃饭、穿衣、睡觉、日常用语等)生产技能主要指劳动技能、生产经验、科学知识等(如:割草、放牛、喂鸡、帮助父母做一些辅助性的劳动、男子干田里的农活、女子做针线活及管理家务)(2)学习社会规范任何社会要维持它的正常运转,都必须有一套完整的维持社会秩序的工具,这就是社会规范。

它是一个社会向它的全体成员所提出的行为规则的总和。

这些规范包括一般日常生活规范(如饮食用餐习惯、家庭生活的规矩、待人接物旳礼节、风俗时尚等)、道德规范、法律规范等。

(3)内化价值观念个人要将社会中的某种信仰、规范内化为自己崇尚和追求的观念与目标,形成个人特定的政治态度,思想观念价值标准和人格追求。

价值观念的内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它同样是社会文化对人们引导,指点和影响的结果。

(如:生产中的“以人为本,以土为命,重农轻商”的观念;生活上的“知足者常乐”的观念;择偶时尊崇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生育问题上讲究“早育多育,多子多福,重男轻女”;亲子关系上提倡“父慈子孝”等。

)(4)培养社会角色社会化过程的最后成果,是为社会培养和训练出一个符合于社会要求,可以参与正常的社会生活的成员,使其能够在社会的大舞台上担当一定的角色。

(农村社会角色:干部、农民、乡镇企业的工人、教师、农业技术人员等)评价一个农民社会化过程是否成功和顺利,关键是要看他是否承担起了社会赋予的社会角色。

2.农民社会化的因素在社会学中,通常把影响个体的全部社会环境,称为社会化因素。

(1)家庭(最重要的因素)在农村社会里,家庭是农民生活的中心和最重要的活动场所,有独特的功能,比如生产的功能,养老的功能,农业是一般农村家庭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收入来源。

家庭对农村儿童来说,是社会化的主要场所。

(2)学校学校是社会专门建立的负责对年轻一代进行社会化的正式机构。

农村社会学重点

农村社会学重点

农村社会学重点
农村社会学是社会学的一个分支,研究农村社会的结构、关系、变
化和问题。

以下是农村社会学的重点内容:
1. 农村社会结构:研究农村社会的组织结构,包括家庭、亲属关系、村庄组织等。

重点关注农村社会的层级关系、角色分工和权力结构。

2. 农村社会变迁:研究农村社会的变化过程,包括农业发展、工业化、城市化对农村社会的影响。

重点关注农村社会的现代化和转型
过程。

3. 农村社会问题:关注农村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包括农民生计
问题、教育问题、医疗问题、老龄化等。

重点关注农村社会的社会
保障和公共服务。

4. 农村社会关系:研究农村社会的互动关系,包括社会网络、社会
资本和社会信任等。

重点关注农村社会的互助和共享机制。

5. 农村社会文化:研究农村社会的价值观念、信仰体系和文化传统。

重点关注农村社会的文化认同和文化变迁。

以上是农村社会学的重点内容,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可以更好
地理解和解决农村社会的发展与问题。

乡村社会学期末复习重点

乡村社会学期末复习重点

乡村社会学期末复习重点复习范围第一章绪论重点名词:乡村社会学乡村建设运动重点掌握的问题:1.农村、农业、农民三者的关系第二章乡村社会与乡村居民重点名词:乡村社会基本社会化重点掌握的问题:1.乡村个人社会化的必要性和基本内容2.乡村居民社会化的特点第三章乡村初级群体重点名词:社会群体初级社会群体重点掌握的问题:1.初级群体的特征与功能第四章乡村社会组织重点名词:社会组织科层制村民委员会重点掌握的问题:1.社会组织的构成要素2.村民委员会的职能第五章乡村社区重点名词:社区乡村城镇化重点掌握的问题:1.社区的构成要素2.集镇的作用3.乡村城镇化的必然性、道路选择与实现的途径第六章乡村生活方式重点名词:现代化生活方式恩格尔系数重点掌握的问题:1.自然环境、科学技术对生活方式的影响2.我国乡村生活方式发展的目标和实现的主要途径第七章乡村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重点名词:社会分化社会流动重点掌握的问题:1.社会流动的原因2.乡村社会流动的原因与功能第八章乡村社会问题重点名词:社会问题人口问题重点掌握的问题:1.乡村社会问题的特点2.乡村人口问题第九章乡村社会控制重点名词:社会控制越轨行为重点掌握的问题:1.社会控制的功能第十章乡村社会保障重点名词:社会保障社会救助重点掌握的问题:1.社会保障的功能2.建立乡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必要性与任务、基本原则第十一章乡村现代化重点名词:社会现代化可持续发展战略重点掌握的问题:1.社会现代化的内容2.依附理论3.可持续发展战略考试时间本课程考试时间是2013年1月12日8:30---10:00 考核方式和时间长度本课程考试时间为90分钟。

闭卷复习参考本课程的考核内容是本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本考核说明规定的主要内容,要以本考核说明为主。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依据教学大纲规定的“重点掌握、掌握、了解”三个层次来把握。

重点掌握的部分:是指本课程中的重要原理或与我国乡村社会、经济建设密切相关的内容,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其它专业知识和其从事乡镇管理等工作密切相关的内容,对于这一部分内容,要求学生要准确记忆、深刻理解并能运用于现实经济生活。

农村社会学复习材料

农村社会学复习材料

⏹格兰其运动:19世纪末美国爆发的以反对垄断盘剥、捍卫自身利益为目的的农民运动。

这一运动自1867年始,延续了20多年。

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美国农民建立了保卫农民利益、表达农民愿望和要求的秘密组织——格兰其。

到1875年,格兰其运动扩展到美国33个州,参加者达80多万人。

格兰其运动及随之产生的全美农民协会、农民政党的斗争活动,不仅冲击了垄断资本主义经济,也打乱了美国农村的社会秩序。

⏹农村居民:农村居民是一个纯地域划分的概念,它是指居住在农村地区的一切人。

有些人虽然居住和生活在农村地区,但他们不属于农村社会系统,而属于城市社会系统,是城市人口,是市民而不是农民。

⏹农民:农民是指那些在地缘基础上,通过农村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等复杂的社会关系与联系而使之成了农村各种社会共同体成员的人们。

其中的每一个人,都必定属于农村社会特定的社会集团、群体和组织的成员,这样的人,即使长期不在农村地区生活和活动,也仍算是农民。

⏹自耕农:自耕农是拥有小块土地,从事个体农业生产活动的自由农民。

他们虽然像农奴主和地主一样高的社会地位,但他们有着底层农民羡慕的人身自由和一定的私人财产(包括土地、牲畜、农具和其他财产),生活基本可以自给自足,存在于各个社会历史时期,是社会的平民阶层。

⏹佃农:佃农是指那些没有自己的土地,靠租种地主的土地为生的农民。

除向地主交纳实物地租外,他们还要受封建专制国家的压迫和剥削。

尽管如此,佃农与地主的关系仍只是一种租佃关系,而不是奴婢关系。

佃农仍有较多的人身自由,并有自己的农具和其他的私人财产,甚至拥有少量的土地。

⏹二元经济结构:一元是依靠传统方法和方式进行生产的农业部门,这些部门边际劳动生产率,只能维持的最低的生活水平,它们分布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另一元是以现代方法进行生产的工业部门,具有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分布在城市地区⏹二元社会结构:我国的二元经济结构自建国以来得进一步加强,并从经济领域延伸到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构成了一个全方位的二元社会结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村社会学一、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乡村建设运动1.晏阳初的定县平民教育实验。

他认为中国的主要缺点是“愚’’贫’’弱’’私’’。

解决的办法是开展文艺教育以救愚,生计教育发展生产力以救贫,卫生教育以救弱,公民教育培养团结力以救私。

2.梁漱溟的乡村建设。

邹平实验县。

二、大力开展社区研究时期的中国农村社会学研究。

1.吴文藻大力倡导社区研究,并为之奠定理论和方法论的基础。

提倡运用功能学派的理论和方法,认为“现代”社区的核心为文化,文化的单位为制度,制度的运用为功能。

2.费孝通。

其社区研究的几个步骤:1936年进行“江村”调查时,已经开展了社区研究。

第二步是比较研究。

代表作《江村经济》主张微型研究。

其他著作《禄村农田》、《易村手工业》、《玉村商业和农业》、《云南三村》、《乡土中国》。

三、社会学恢复、重建以后的农村社会学研究1.关于小城镇问题的研究。

小城镇的研究之所以引起如此广泛的关注,从费孝通的初衷看,是有社会学研究方法的原因的,即从村级微型社区的“微型”研究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对小城镇的研究是在“微型”研究的基础上更为拓展的研究,由此再扩大为一定的区域和发展的比较研究。

更重要的原因还是由于小城镇在中国社会结构转型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

2.关于农村社会发展模式的比较研究。

主要有“苏南模式”“温州模式”“珠江模式”“侨乡模式”“民权模式”。

3.关于中国社会分层的研究。

陆学艺认为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这表现在“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化,农村社会向城市社会转化,自给半自给的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化,封闭半封闭的社会向开放的社会转化,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化”。

他强调分层的原因是商品经济的大发展。

对农民阶层分化的研究无疑对了解社会转型期的国情,深化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具有重大意义。

这一课题又是农村社会学学科的极为重要的课题。

它将农村社会学的理论研究推向深入,也为制定农村各项政策,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四、对农民特性的认识。

1.晏阳初认为农民的四大根本性缺陷是“愚贫弱私”,因此,主张“以文艺教育以救愚,以生计教育以救穷,以卫生教育以救弱,以公民教育以救私”使农民人人都成为“有智识力、生产力、强健力和团结力”的新民。

2.费孝通认为农民的特性首先是“乡土性”,这里主要指农民对土地的依赖。

其次是世代定居于一处,流动小,使得区域血缘化,“地域上的靠近可以说是血缘上亲疏的一种反映”。

第三是自我主义。

他认为,中国乡土社会的结构是“差序格局”。

五、二元结构1.二元结构。

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刘易斯在1954年提出的。

其主要意思是指发展中国家存在着这样两类差别很大的经济部门:一类是依靠传统方法和方式进行生产的农业经济部门,这些部门边际劳动生产率低,只能维持最低的生活水平(或生存水平),它们分布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另一类则是以现代方法进行生产的工业部门,具有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分布在城市地区。

我国的二元社会结构是通过一系列制度作保障,使之制度化了的。

维系二元社会结构的具体制度多达十四项,有户籍制度、粮食统购统销制度、副食品与燃料供给制度、住宅制度、生产资料供给制度、教育制度、就业制度、医疗制度、养老保险制度、劳动保护制度、人才制度、兵役制度、婚姻制度和生育制度等等。

在这些制度中有三项最基本的制度,其中核心是户籍制度。

其次是粮食统购统销制度,这种制度使农民逐渐失去了自由支配生产成果的权力,只能将粮食售给国家,他们也只能从国家指定的价格中实现劳动成果的价值,长此以往,工农业产品之间的“剪刀差”问题就产生了。

第三是就业分配制度。

二元结构的种种制度,不仅束缚了农民自身的发展,损害了农民自身的利益,而且也延缓了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六、分层制度1.毛泽东关于社会分层的双重标准,既强调经济标准,也强调政治思想标准。

2.“红五类”和“黑五类”。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政治分层标准更是成了区分人们层次类属的绝对尺度。

前者指:工人、贫下中农、革命干部、革命军人、革命烈军属,后者指:地主、富农、反革命分子、坏分子、右派分子。

“红五类”“黑五类”这些术语不仅仅是指划分这些成分的本人,这表明“文化大革命”期间的分层不仅是一种政治分层,而且还是“血统论”分层方式。

3.社会界关于社会成员的分化有不同的认识,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种:(1)一种是运用职业标准来描述农村社会成员的分化状况。

(2)另一种是以经济收入作为划分的标准。

(3)还有一种是从农村社会成员对生产资料的占有与使用的权力差别、职业差别、经济收入的多少综合分析现阶段农村社会的分层结构。

划分8个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农民工阶层、雇工阶层、农民知识分子阶层、个体劳动者和个体工商户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乡镇企业管理者阶层、农村管理者阶层。

4.社会流动的类型。

(1)纵向流动。

即一个人从较低的阶级、阶层转入较高的阶级、阶层或从较高的阶级、阶层转向较低的阶级、阶层。

(2)横向流动。

就是个人在社会分层结构体系中,处于相同等级层次间的流动。

(3)代际流动。

两代人之间的流动即子女从父亲所在的阶级、阶层转向另一阶级、阶层的流动。

(4)结构性流动与自由流动。

结构性流动是指由于生产技术方面或社会方面的变革而引起的大规模阶级、阶层结构或人口地区分布的变化。

自由流动是指个别发生的流动,是由个人原因造成的地位、职业的变化或地区间的流动。

5.现代性的农民社会流动的原因:(1)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为大批农业劳动者脱离农业生产提供了扎实的物质基础,而且,代表现代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工业化生产的发展,特别是与此相伴随的城市化浪潮,使得大批农业劳动者实习职业转化,流向二、三产业成为可能,而且也是整个社会发展的需要。

(2)封建制度的解体与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

劳动力作为一种商品,其拥有者可以自由买卖,从制度上保证了人们的自由流动。

(3)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逐渐树立起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现代观念,利益成了驱动人们流动的巨大动力。

6.当代世界各国农民社会流动的状况与趋势,当今世界各国的农民社会流动划分为以下五大类别:(1)A类或最高水平类。

包括除日本之外的所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流动。

(2)B类或次高水平类。

主要指那些经济社会的发展虽还不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但却与它们比较接近并大体上已完成过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国家和地区的农民社会流动。

(3)C类或中上水平类。

这是指那些工业化、城市化与现代化虽然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但却尚未完全实现由农业国到工业国根本转变的国家和地区的农民社会流动的情况。

(4)D或中下水平类。

这些指那些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和现代化诸进程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整个社会还未摆脱农业社会状态的国家和地区的农民社会流动。

(5)E或最低水平类。

属于这一类的是目前世界上国民经济收入最低或最贫穷国家的农民社会流动情况。

七、社会转型。

1.社会转型的分类。

由传统社会向着现代社会、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向着商品经济、封闭半封闭社会向着开放社会、单一的种植结构向着多种经营的产业结构转变。

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的中国社会经济改革,是以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突破口,由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乡镇企业的崛起而引向深入的;随着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建立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再次把农村改革推向高潮,并促进着农村社会内部结构的分化与整合,以及城乡关系向着协调发展发展。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社会转型的影响。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普遍实施,结束了多年来各级政府对农村基层生产单位的层层平调和剥夺;铲除了瞎指挥的根源;从制度上保障了农民集体经济对生产资料和产品的所有权;使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劳动农民得到解放,真正成了生产条件和生产成果的主人,从而极大的调动了8亿农民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和创造性,极大地提高了农村劳动生产率,加快了社会主义农业经济的发展,并为农村的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由于在劳动产品分配上采取“交足国家的,留够集体的,余下是自己的”这种直截了当的大包干分配方式,避免了过去了那种少数人多吃多占,巧立名目的非生产性开支和花样繁多的不合理摊派,充分照顾和维护了劳动者个人的经济利益,从而更大限度地激发了劳动者从事生产经营运动的积极性、创造性,使得农村经济高速增长和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

(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广大农民获得了生产上的自主权,改变了过去以粮为纲的政策下,单一的种植业结构,农村多种经济经营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与此同时,在农村改革中涌现出了一批从事专业化商品经营的农村专业户,他们作为农村新型农民的代表,是农村实行家庭经营制和大力提倡发展商品经济的结果。

(4)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的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的农村改革,确定了农民的生产主体地位,增强了广大农民生产经营和择业的自主性,调动了广大农村劳动力的生产积极性,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刺激农村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也导致了大批农村剩余劳动路的出现,为农村工业化与城市建设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来源。

(5)联产承包责任制打破了人民公社高度集中经营的僵化体制,建立了以家庭为基础的双层经营体制,把家庭的分散经营与集体的统一经营内在地有机的结合起来,促进了农村基层社会组织的变革。

八、农村城市化与社会现代化。

1.城乡融合是指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城乡之间的本质差别逐渐消失,最终融为一体的状况或过程。

其主要标志有经济、文化、政治、家庭和人口、生活方式、生态坏境、心理特征等七个方面。

2.农村社会现代化是指农村居民利用近现代工、农业科学技术,提高农村生产力水平,发展农村经济,优化农村社会结构,逐步缩小城乡差别,最终实现城乡融合的过程。

3.农村城市化与农村社会现代化的关系。

农村社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农村城市化,农村城市化是农村社会现代化的伴生物,是农村社会现代化的推动力,也是一个重要标志。

农村社会现代化与城市化相辅相成,即另一方面,随着农村社会现代化的推进,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力逐渐减少,大批农业劳动者转向其他行业,农村“职业非农化”趋势会日益明显,与“职业非农化”相伴而生的便是农村人口城市化;另一方面,农村社会现代化有赖于城市化的发展,因为农村各项事业的现代化、尤其是农业的现代化,必须依赖城市提供各种现代先进的物质、技术装备;再次,农村城市化程度是衡量农村社会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标志,农村社会现代化的目标是通过农村城市化实现城乡融合。

九、中国农村城市化的理论1.小城镇论。

代表人物是费孝通,思想萌芽于20世纪30年代的成名之作《江村经济》。

把大力发展小城市、小城镇作为我国农村城市化的起点的主要理由:一是由我国的国情所决定的,我国人口多,底子薄,地域广阔,农村社区千差万别,发展很不平衡,大中城市不可能容纳急需转移的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