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社会学复习概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村社会学

一、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乡村建设运动

1.晏阳初的定县平民教育实验。

他认为中国的主要缺点是“愚’’贫’’弱’’私’’。解决的办法是开展文艺教育以救愚,生计教育发展生产力以救贫,卫生教育以救弱,公民教育培养团结力以救私。

2.梁漱溟的乡村建设。邹平实验县。

二、大力开展社区研究时期的中国农村社会学研究。

1.吴文藻大力倡导社区研究,并为之奠定理论和方法论的基础。提倡运用功能学派的理论和方法,认为“现代”社区的核心为文化,文化的单位为制度,制度的运用为功能。

2.费孝通。其社区研究的几个步骤:1936年进行“江村”调查时,已经开展了社区研究。第二步是比较研究。代表作《江村经济》主张微型研究。其他著作《禄村农田》、《易村手工业》、《玉村商业和农业》、《云南三村》、《乡土中国》。

三、社会学恢复、重建以后的农村社会学研究

1.关于小城镇问题的研究。小城镇的研究之所以引起如此广泛的关注,从费孝通的初衷看,是有社会学研究方法的原因的,即从村级微型社区的“微型”研究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对小城镇的研究是在“微型”研究的基础上更为拓展的研究,由此再扩大为一定的区域和发展的比较研究。更重要的原因还是由于小城镇在中国社会结构转型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

2.关于农村社会发展模式的比较研究。主要有“苏南模式”“温州模式”“珠江模式”“侨乡模式”“民权模式”。

3.关于中国社会分层的研究。陆学艺认为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这表现在“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化,农村社会向城市社会转化,自给半自给的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化,封闭半封闭的社会向开放的社会转化,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化”。他强调分层的原因是商品经济的大发展。对农民阶层分化的研究无疑对了解社会转型期的国情,深化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具有重大意义。这一课题又是农村社会学学科的极为重要的课题。它将农村社会学的理论研究推向深入,也为制定农村各项政策,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四、对农民特性的认识。

1.晏阳初认为农民的四大根本性缺陷是“愚贫弱私”,因此,主张“以文艺教育以救愚,以生计教育以救穷,以卫生教育以救弱,以公民教育以救私”使农民人人都成为“有智识力、生产力、强健力和团结力”的新民。

2.费孝通认为农民的特性首先是“乡土性”,这里主要指农民对土地的依赖。其次是世代定居于一处,流动小,使得区域血缘化,“地域上的靠近可以说是血缘上亲疏的一种反映”。第三是自我主义。他认为,中国乡土社会的结构是“差序格局”。

五、二元结构

1.二元结构。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刘易斯在1954年提出的。其主要意思是指发展中国家存在着这样两类差别很大的经济部门:一类是依靠传统方法和方式进行生产的农业经济部门,这些部门边际劳动生产率低,只能维持最低的生活水平(或生存水平),它们分布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另一类则是以现代方法进行生产的工业部门,具有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分布在城市地区。我国的二元社会结构是通过一系列制度作保障,使之制度化了的。维系二元社会结构的具体制度多达十四项,有户籍制度、粮食统购统销制度、副食品与燃料供给制度、住宅制度、生产资料供给制度、教育制度、就业制度、医疗制度、养老保险制度、劳动保护制度、人才制度、兵役制度、婚姻制度和生育制度等等。在这些制度中有三项最基本的制度,其中核心是户籍制度。

其次是粮食统购统销制度,这种制度使农民逐渐失去了自由支配生产成果的权力,只能将粮食售给国家,他们也只能从国家指定的价格中实现劳动成果的价值,长此以往,工农业产品之间的“剪刀差”问题就产生了。

第三是就业分配制度。二元结构的种种制度,不仅束缚了农民自身的发展,损害了农民自身的利益,而且也延缓了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六、分层制度

1.毛泽东关于社会分层的双重标准,既强调经济标准,也强调政治思想标准。

2.“红五类”和“黑五类”。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政治分层标准更是成了区分人们层次类属的绝对尺度。前者指:工人、贫下中农、革命干部、革命军人、革命烈军属,后者指:地主、富农、反革命分子、坏分子、右派分子。“红五类”“黑五类”这些术语不仅仅是指划分这些成分的本人,这表明“文化大革命”期间的分层不仅是一种政治分层,而且还是“血统论”分层方式。

3.社会界关于社会成员的分化有不同的认识,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种:

(1)一种是运用职业标准来描述农村社会成员的分化状况。

(2)另一种是以经济收入作为划分的标准。

(3)还有一种是从农村社会成员对生产资料的占有与使用的权力差别、职业差别、经济收入的多少综合分析现阶段农村社会的分层结构。划分8个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农民工阶层、雇工阶层、农民知识分子阶层、个体劳动者和个体工商户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乡镇企业管理者阶层、农村管理者阶层。

4.社会流动的类型。

(1)纵向流动。即一个人从较低的阶级、阶层转入较高的阶级、阶层或从较高的阶级、阶层转向较低的阶级、阶层。

(2)横向流动。就是个人在社会分层结构体系中,处于相同等级层次间的流动。

(3)代际流动。两代人之间的流动即子女从父亲所在的阶级、阶层转向另一阶级、阶层的流动。

(4)结构性流动与自由流动。结构性流动是指由于生产技术方面或社会方面的变革而引起的大规模阶级、阶层结构或人口地区分布的变化。自由流动是指个别发生的流动,是由个人原因造成的地位、职业的变化或地区间的流动。

5.现代性的农民社会流动的原因:(1)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大批农业劳动者脱离农业生产提供了扎实的物质基础,而且,代表现代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工业化生产的发展,特别是与此相伴随的城市化浪潮,使得大批农业劳动者实习职业转化,流向二、三产业成为可能,而且也是整个社会发展的需要。

(2)封建制度的解体与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劳动力作为一种商品,其拥有者可以自由买卖,从制度上保证了人们的自由流动。

(3)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逐渐树立起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现代观念,利益成了驱动人们流动的巨大动力。

6.当代世界各国农民社会流动的状况与趋势,当今世界各国的农民社会流动划分为以下五大类别:(1)A类或最高水平类。包括除日本之外的所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流动。

(2)B类或次高水平类。主要指那些经济社会的发展虽还不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但却与它们比较接近并大体上已完成过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国家和地区的农民社会流动。

(3)C类或中上水平类。这是指那些工业化、城市化与现代化虽然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但却尚未完全实现由农业国到工业国根本转变的国家和地区的农民社会流动的情况。

(4)D或中下水平类。这些指那些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和现代化诸进程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整个社会还未摆脱农业社会状态的国家和地区的农民社会流动。

(5)E或最低水平类。属于这一类的是目前世界上国民经济收入最低或最贫穷国家的农民社会流动情况。

七、社会转型。

1.社会转型的分类。由传统社会向着现代社会、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向着商品经济、封闭半封闭社会向着开放社会、单一的种植结构向着多种经营的产业结构转变。

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的中国社会经济改革,是以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突破口,由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乡镇企业的崛起而引向深入的;随着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建立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再次把农村改革推向高潮,并促进着农村社会内部结构的分化与整合,以及城乡关系向着协调发展发展。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社会转型的影响。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普遍实施,结束了多年来各级政府对农村基层生产单位的层层平调和剥夺;铲除了瞎指挥的根源;从制度上保障了农民集体经济对生产资料和产品的所有权;使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劳动农民得到解放,真正成了生产条件和生产成果的主人,从而极大的调动了8亿农民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和创造性,极大地提高了农村劳动生产率,加快了社会主义农业经济的发展,并为农村的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由于在劳动产品分配上采取“交足国家的,留够集体的,余下是自己的”这种直截了当的大包干分配方式,避免了过去了那种少数人多吃多占,巧立名目的非生产性开支和花样繁多的不合理摊派,充分照顾和维护了劳动者个人的经济利益,从而更大限度地激发了劳动者从事生产经营运动的积极性、创造性,使得农村经济高速增长和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

(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广大农民获得了生产上的自主权,改变了过去以粮为纲的政策下,单一的种植业结构,农村多种经济经营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与此同时,在农村改革中涌现出了一批从事专业化商品经营的农村专业户,他们作为农村新型农民的代表,是农村实行家庭经营制和大力提倡发展商品经济的结果。

(4)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的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的农村改革,确定了农民的生产主体地位,增强了广大农民生产经营和择业的自主性,调动了广大农村劳动力的生产积极性,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刺激农村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也导致了大批农村剩余劳动路的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