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环境监测——教学大纲

环境监测——教学大纲

《环境监测》课程教学大纲(150学时)一、课程性质和任务《环境监测》课程是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环境监测与评价、环境监测与治理及相关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课程。

其任务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环境监测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掌握常规监测项目的测定方法,为学生从事环境监测工作奠定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一) 知识教学目标1. 掌握环境监测中的基本概念。

2. 理解环境监测优化布点原则。

3. 掌握常规监测项目的采样仪器、采样方法、分析测定方法。

4. 掌握监测结果的数据处理、表述和质量保证方法。

(二) 能力培养目标1. 正确使用环境监测工作中常用的采样、分析仪器。

2. 掌握常规监测项目的采样、分析测定原理和方法。

3. 正确进行监测数据的处理。

4. 具备一定的环境监测方案设计能力。

(三) 思想教育目标培养热爱科学、实事求是的学风和热爱环保、献身环保专业的精神。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理论教学模块(一) 绪论1. 环境监测理解环境监测的概念及其目的。

了解环境监测的主要内容、基本程序、分类、特点、基本原则与要求以及环境监测的主要测试技术。

2. 环境监测分析方法了解环境监测分析方法体系的构成及常用的环境监测分析方法。

(二) 环境监测过程中的质量控制1. 了解环境监测质量控制的有关名词术语、意义和内容2. 理解误差的分类及产生原因,掌握减少误差的方法,能够写出各种误差的表示方法正确修约环境监测数据,判断数据的可靠性3. 了解实验室的管理和岗位责任制,能正确使用环境监测实验室的试剂、仪器4. 掌握实验室内和实验室间的质量控制方法,能正确绘制和使用质量控制图,使环境监测数据规范、可信5. 了解误差的检测方法,标准分析方法和分析方法标准化以及实验室间的协作试验(三) 水体监测1. 概述理解水体、水质和水体污染的概念。

了解饮用水、地面水、地下水和海水水质标准,了解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了解水体中物理性、化学性和生物性主要污染物,了解地面水和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等污染源的主要监测项目。

《环境监测》教学大纲

《环境监测》教学大纲

《环境监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环境监测学分:4.0学时:64(理论课:34学时实验课:30学时)先修课程:普通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

适用专业:环境工程教材:《环境监测》,(奚旦立,孙裕生,刘秀英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开课系部:环境与安全工程系撰写人:严文瑶撰写时间:2005年10月审定人:冯俊生批准人:一、课程的性质与目的《环境监测》是环境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程,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了解环境污染的原因,污染物质的来源和环境监测的目的和任务;掌握各项主要水质指标和大气环境指标的物理意义及主要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验技能,为学生将来从事环境监测、环境保护及污染防治工作和研究奠定基础。

二、课程的基本内容及要求第一章绪论1、教学内容(1)本课程的性质、研究对象与方法、学习目的和任务;(2)环境监测的概念、目的、分类;(3)环境标准分类,主要环境标准简介。

2、基本要求了解本课程的性质、研究对象、学习目的和方法;理解环境监测的目的、分类;掌握环境监测的对象和特点;了解环境标准的分类、分级及其与环境监测的关系。

第二章水和废水监测1、教学内容(1)概述:水体污染、水质监测的目的和对象;(2)采样布点、水样的采集、保存和预处理;(3)水的物理性质的监测;(4)水中无机物的测定:金属化合物、非金属元素无机物的测定;(5)水中有机化合物的测定。

2、基本要求理解并掌握水样采集和保存的基本原则和主要方法;掌握主要预处理方法的基本原理;理解主要测定方法的基本原理;掌握代表性的有害金属的主要测定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定量分析方法;掌握酸度、碱度和pH值的测定原理和三者间的关系,掌握DO、含氮化合物、硫化物、氰化物的主要测定方法的原理;掌握COD、BOD和高锰酸盐指数的概念和主要测定方法。

第三章空气和废气监测1、教学内容(1)概述:大气污染源、大气中的主要污染物;(2)大气污染物样品的采集:环境空气、污染源中污染物的采集;(3)颗粒物样品的采集和测定:总悬浮颗粒物采集及飘尘浓度的测定;(4)大气污染物的测定:NOx 、SO2等的测定;2、基本要求理解大气污染监测布点的基本原则、要求和主要方法;掌握大气采样的主要方法和采样效率的评价,了解大气污染物浓度的表示方法和采样体积的换算;掌握表示大气中颗粒物的指标TSP的测定原理;掌握主要污染物的测定方法和原理、测定要点;了解固定源和流动源排气样品的采集和监测。

环境监测 教学大纲

环境监测  教学大纲

环境监测Environmental monitoring一.基本信息课程学分:【2.0】面向专业:【环境工程环境科学】课程性质:【学科基础必修课】开课院系: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使用教材:环境监测(第四版)奚旦立主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先修课程:【环境分析化学】二.课程简介环境监测是环境工程专业的一门必修基础技术课,它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通过测定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确定环境质量。

主要包括我国现行环保标准的介绍、水和废水的监测、大气和废气的监测、目前发展迅速的自动监测技术以及环境监测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内容。

三. 选课建议在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环境学导论等课程的基础上,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并运用有关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正确进行环境污染物质的采样及分析。

四.课程任务和教学目标1、掌握环境监测的目的、分类以及相关标准。

2、掌握水质、大气和生物监测的原理及方法。

3、熟悉连续自动监测技术与应急监测方法的原理及方法。

五.课程基本内容及要求(一)课程基本内容第一章绪论(2学时)第一节环境监测的目的和分类第二节环境监测的特点和监测技术概述第三节环境保护标准、分类和作用本章重点:掌握环境监测的目的和分类,知道环境保护标准的分类并能灵活应用第二章水和废水监测(14学时)第一节水质监测的对象和内容第二节监测方案的制订第三节水样的采集和保存第四节水样的物理性质测定第五节金属化合物的测定第六节非金属无机物的测定第七节有机化合物的测定本章重点:掌握地表水水质监测方案的制订,掌握水样中的各项重要指标的监测方法第三章大气和废气监测(8学时)第一节大气污染基本知识第二节大气监测方案的制订第三节大气样品的采集方法和采集仪器第四节气态和蒸气态污染物质的测定第五节颗粒物的测定第六节污染源监测第七节标准气体的配制本章重点:掌握大气监测方案的制订,掌握大气中六项指标的监测方法第四章环境污染生物监测(3学时)第一节水环境污染生物监测第二节空气污染生物监测第三节土壤污染生物监测第四节生物污染监测第五节生态监测本章重点:掌握水和空气污染生物监测方法第五章连续自动监测技术(3学时)第一节空气污染连续自动监测系统第二节水污染连续自动监测系统第三节工厂企业环境自动监测系统第四节简易监测方法本章重点:掌握大气自动监测中各项目的原理,了解水质自动监测的原理,掌握简易监测方法第六章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2学时)第一节突发事件和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第二节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应急监测本章重点:掌握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特点,应急监测方法(二)课程基本要求作为学科基础必修课,要求学生上课认真听讲,能与教师互动,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能积极思考,具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完整版)环境监测课程教学大纲..

(完整版)环境监测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监测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环境监测课程性质:XXX总学时:64 学分:4适用专业:环境工程开课单位:XXX先修课程: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环境微生物学一、课程性质、目的环境监测是环境科学、环境工程、资源与环境、给水与排水工程等相关专业本科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中具有综合性、实践性、时代性和创新性的一门重要的理论与方法课程。

本课程是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和环境管理各领域的基础,是环境保护和环境科学研究不可缺少的,对环境保护的各个方面具有重大影响。

按监测对象学习,本课程主要讲述水和废水监测、大气和废气监测、固体废物监测、土壤污染监测、生物污染监测、噪声监测、环境放射性监测等内容。

按测定项目学习,包括汞、镉、铬、铅、砷等重金属,氰化物、氟化物、硫化物、含氮化合物,水中溶解氧、生化需氧量、化学需氧量、酚类、油类,大气中SO2、NO X、TSP、PM10、CO、O3、烃类等气态污染物,光化学烟雾等二次污染物,颗粒物,多环芳烃类、二噁英类等重要有机污染物,以及酸雨项目监测等。

按监测程序学习,本课程主要讲述各类环境监测的方案设计,优化布点、样品的采集、运输及保存,样品的预处理及测定,数据的处理及信息化,监测过程的质量保证等的内容。

按监测方法学习,主要讲述化学分析、仪器分析以及生物方法;主要为标准方法和正在推广的新的常规监测技术,还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简易监测技术,及迅速发展的连续自动监测技术等内容。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对上述内容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使学生掌握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相关法规,监测方法的科学原理和技术关键、各类监测方法的特点及适用范围等一系列理论与技术问题;掌握监测方案设计,优化布点、样品的采集、运输及保存,样品的预处理和分析测定、监测过程的质量保证、数据处理与分析评价的基本技能;了解环境监测新方法、新技术及其发展趋势。

培养学生今后在监测数据收集、整理和评价等方面达到独立开展工作的能力,培养学生具有综合应用多种方法处理环境监测实践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培养与时俱进、发展新方法和新技术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环境监测》教学大纲

《环境监测》教学大纲

《环境监测》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二、教学目标及任务环境监测是高等院校环境科学专业的主干必修专业课。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并配合相应的实践环节,使学生掌握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主要污染物指标的监测方法、监测结果的计算和统计方法;对布点、采样、监测技能等方面得到基本训练,为污染源调查、环境质量评价、污染治理评价奠定基础。

三、学时分配教学课时分配四、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结合我国环境监测特点,使学生了解环境监测在环境科学和环境保护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了解环境监测的对象以及监测项目的选择原则。

掌握水、气、固废、土壤、生物等常规的布点采样方法,样品的预处理、保存方法,监测指标监测方法的原理、方法及步骤,并能在实际中应用。

掌握噪声监测的方法原理及实验步骤,熟悉监测过程中的质量保证。

结合网上最新资料,了解当前国内外环境监测的前沿技术及其发展趋势。

使学生具备制订监测方案的能力,并能对污染源的调查、环境质量评价、污染治理评价提供可靠的数据。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环境监测的目的和分类1.环境监测的目的2.环境监测的分类习题要点:环境监测分类。

第二节环境监测的特点和监测技术概述1.环境监测的发展和特点2.监测技术概述3.环境标准习题要点:环境污染和环境监测的特点。

第三节环境监测的原则和一般工作程序1.环境监测的原则2.环境监测的一般工作程序习题要点:环境监测的原则。

本章重点:环境监测的分类,环境污染和环境监测的特点,环境监测的原则。

本章难点:环境污染的特点,监测特点和优先监测原则的理解。

本章教学要求:了解环境监测的目的、环境监测的特点、常用的环境标准。

理解环境污染的特点和优先监测原则;掌握环境监测的分类、环境监测的工作程序。

第二章水和废水的监测第一节水质监测的对象和内容和方法选择1.水质监测的对象2.水质监测的内容3.水质监测分析方法的选择习题要点:水质监测分析方法体系与选择原则第二节水样的采集与保存1.采样断面和采样点的设置2.水样的采集3.水样的保存习题要点:采样断面和采样点的设置;水样的采集;水样的保存方法。

《环境监测》教学大纲

《环境监测》教学大纲

《环境监测》教学大纲一、课程及教师基本信息
注1:平时考核(%)=课程作业(%)+研讨交流(%)+期中考核(%);
2:平时考核应占总成绩的40-70%。

二、教学进度及基本内容
2. 学习内容包括课前阅读、课程作业、课后复习、文献综述、课下实验、课程论文等;
3.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进度及基本内容”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有小幅度调整。

三、推荐教材及阅读文献(包括按章节提供必读文献和参考文献)
1. 奚旦立, 孙裕生,赵秀英. 环境监测(第三版).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 国家环保局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编委会编. 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 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
3. 蒋展鹏. 环境工程监测.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1990
课程负责人(签字):
基层教学组织(教研室)负责人(签字):
学院(系)、部主管领导(签字):
学院(系)、部(盖章)
_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

环境监测教学大纲

环境监测教学大纲

环境监测教学大纲一、课程背景环境监测是环境科学与技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自然环境及其变化进行长期、系统、动态的监测,以获取环境信息并为环境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环境监测理论与技术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为他们未来从事环境科学与技术相关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二、课程目标1. 理解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掌握环境监测的常用方法和技术;3. 能够设计和实施环境监测方案;4. 具备环境监测数据处理与分析能力;5. 培养环境监测相关工作的实践能力。

三、教学内容1. 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 环境监测的定义与分类- 环境监测的意义与作用2. 环境监测的基本原理- 环境监测过程与要素- 环境监测方法与技术3. 环境监测技术- 大气环境监测技术- 水环境监测技术-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4. 环境监测数据处理与分析 - 数据采集与处理- 数据分析与解读5. 环境监测方案设计与实施 - 监测方案制定- 监测实施与监测报告撰写四、教学方法1. 理论授课2. 实验实践3. 案例分析4. 课程设计五、考核安排1. 平时表现(出勤、课堂讨论)2. 作业与实验报告3. 期中考试4. 期末考试六、教学资料1. 主教材:《环境监测原理与技术》2. 参考书目:《环境监测实践指南》、《环境监测数据处理与分析》3. 实验指导书:《环境监测实验指导》七、教学评价1. 基于课程目标对学生进行综合考评2. 鉴定学生对环境监测理论与实践应用的掌握程度3. 通过考核检验学生的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八、教学计划1. 第一周:环境监测概述2. 第二周:环境监测原理3. 第三周:大气环境监测技术4. 第四周:水环境监测技术5. 第五周:土壤环境监测技术6. 第六周:环境监测数据处理与分析7. 第七周:环境监测方案设计与实施8. 第八周:复习与期中考试9. 第九周:课程设计指导10. 第十周:课程设计与实施11. 第十一周:教学总结与复习12. 第十二周:期末考试九、备注1. 学生应按教学大纲要求参加课程学习与考核2. 教师负责按时发布课程安排与通知,并及时反馈学生学习情况3. 学生有任何疑问或困难应及时向教师反馳,以便得到帮助和指导。

《环境监测》实验教学大纲

《环境监测》实验教学大纲

《环境监测实验》教学大纲学时:45 学分:2.5 课程性质:必修实验个数:14 面向专业:环境科学专业、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一、实验课程的性质与任务本课程为环境科学专业必修专业课之一,授课对象是针对环境科学专业三年级的学生,主要讲授大气、水体、土壤、噪声、植物体等主要污染物的监测分析技术方法,监测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加深对理论教学的理解,锻炼学生的独立操作、独立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从事环境监测、环境污染防治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实验目的与要求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具有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及仪器分析等课程的基本知识,以《环境监测》理论教学为基础,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加深对课程所学理论知识的深入理解。

学完本课程后学生对环境监测中遇到的问题应有独立分析与解决的能力,针对实验中涉及的项目应能熟练操作,掌握质量控制的方法、实验的关键环节、干扰消除方法,能正确地进行数据处理,提高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为学习后继课程和未来的科学研究及实际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实验项目及内容提要四、实验内容的安排实验一实验基础及环境水样的采集1.目的要求(1)掌握环境监测方案的制定程序和注意事项。

(2)学习简易采样瓶的制作。

2.实验内容拟订监测方案,包括监测布点、样品采集、样品保存、样品预处理、采用方法、质量保证等有关内容。

要求学生选定不同环境要素根据不同的监测目的和要求制定出监测方案。

简易采样瓶的制作,水样的采集和布点,水样的现场测定及保存3.主要的实验仪器设备实验台、大玻璃瓶、乳胶管。

实验二水样物理性质的测定1.目的要求(1)学习水样物理性质常规指标的监测方法。

(2)掌握、pH计、电导率仪等仪器的操作。

2.实验内容水温、总残渣、电导率、pH值、色度测定。

3.主要的实验仪器设备分析天平、pH计、电导率仪。

实验三水样COD的测定1.目的要求(1)掌握COD测定的原理和意义。

石大《环境监测》教学大纲

石大《环境监测》教学大纲

《环境监测》教学大纲课程英文名称: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课程编码: Z101212总学分: 2 总学时: 32 理论学时: 32 实验学时: 0 课程性质:学科基础课必修开课单位:农学院大纲制定者:大纲审定者:审定日期:课程简介:本课程主要学习水、大气、固体废弃物、土壤、生物、噪声、放射性、室内等环境要素的污染监测,环境监测质量保证以及监测方案设计等,其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监测方法,了解各种方法的科学原理、监测技术的关键、适用范围等,培养在监测数据收集、整理和评价等方面开展工作的能力,培养学生具有综合应用多种方法处理环境监测实践问题的能力。

一、课程的地位与作用环境监测课是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既是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又是环境工程、环境评价、环境规划与管理等课程的基础课程,且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环境监测课程是农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本科专业基础必修课,在培养学生环境监测技术、环境污染与防治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二、课程的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1. 教学目标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国内外环境监测技术的最新发展动向,环境监测的分类、作用、目的、任务、特点等基础知识,自动监测方法与系统的原理和应用;掌握监测过程中的质量保证的技术和方法,水和废水、大气和废气、固体废物、土壤、生物、噪声等环境要素的监测技术和方法;重点掌握环境污染物(主要是水质、大气)监测的基本原理和技术方法。

2. 基本要求要求学生有环境科学课程的基础知识,熟悉使用 EXCEL,以污染物为主线,学习水和废水、大气和废气、固体废物、土壤、生物、噪声、环境放射性污染监测及监测过程的质量保证,连续自动监测技术与简易监测方法。

领会环境监测在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中的重要基础地位,为环境保护和评价提供扎实的理论与实践技术。

三、课程知识单元与知识点0.1 环境监测的目的和分类0.2 环境监测的方法和技术0.3 环境标准0.4 环境监测分析的发展趋势11.1 概述1.2 监测实验室技术要求1.3 监测数据统计处理1.4 实验室质量控制1.5 环境标准物质22.1 水体污染监测概述2.2 水质监测方案的制订2.3 水样的采集保存2.4 水样的预处理2.5 水样物理指标的测定2.6 水样化学指标的测定2.7 底质监测2.8 活性污泥性质测定33.1 大气及大气污染3.2 大气监测试样的采集3.3 大气气态污染物的测定3.4 大气颗粒物的测定3.5 工业烟道气的监测44.1 固体废物概述4.2 固体废物样品的采集和制备4.3 有害特性的监测方法4.4 生活垃圾和卫生保健机构废弃物的监测4.5 有害物质的毒理学研究方法55.1 土壤基本知识5.2 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方案5.3 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加工管理5.4 土壤样品的预处理5.5 土壤污染物的测定66.1 水环境污染生物监测6.2 空气污染生物监测6.3 生物污染监测6.4 生态监测77.1 噪声的概述7.2 噪声的物理量度和生理量度7.3 噪声的污染监测88.1 概述8.2 放射性监测方法8.3 电磁辐射污染监测。

(完整版)《环境监测》教学大纲

(完整版)《环境监测》教学大纲

《环境监测》教学大纲[适用于环境科学专业]第一部分说明一、本课程的目的和任务环境监测是高等学校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等专业本科生必修的一门专业技术基础课,通过环境监测能及时、准确、全面的反映环境质量现状及发展趋势,为环境规划、环境评价、环境治理和环境科学研究提供可靠的依据。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环境保护要先行,环境监测课程对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和环境管理各领域都是不可缺少的,对环境保护的各个方面影响重大。

环境监测的教学目的是为学生今后独立分析、设计、解决环境监测问题,进行环境保护工作和环境科学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环境监测强调理论联系实际,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掌握环境中水、大气、土壤、固体废弃物的布点采样方法、预处理技术及重要监测指标的分析技术;掌握制订监测方案的方法;掌握监测过程质量保证的内容和方法;了解环境监测新方法、新技术及其发展趋势;了解环境自动监测、生物监测、遥感遥测等最新环境监测技术与发展前沿。

通过学习环境监测,培养学生解决环境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从事本专业科学研究的能力,同时培养良好的科学作风,为该课程在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工程,特别在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和噪声污染控制工程中的应用打下基础。

二、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1、环境监测对象和目的。

这部分内容,是对“环境监测”这门学科的内容进行全面的概括,包括该课程的性质、特点、学习方法及与其它学科的关系,环境监测的概念,环境监测的目的和分类,环境标准的概念及分类、制订原则。

2、环境监测质量保证。

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实验室质量控制、标准分析方法、环境标准物质、监测数据的统计处理和结果的表述方法,为以后各环境要素的监测过程质量保证做好铺垫和准备。

3、各环境要素的监测。

这部分内容,是本课程的重点内容,共包含七章,水和废水监测、空气和废气监测、固体废物监测、土壤质量监测、环境污染生物监测、噪声监测、环境中放射性污染监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监测技术》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适用专业:安全技术管理专业授课学时:64学时(其中理论讲授学时:48学时;实践环节学时:16学时)课程学分:4学分一、课程性质、任务环境监测技术课程是安全技术管理专业学生须掌握的一项技术,是安全技术管理技术专业的一门重要技术课程。

当前我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受关注。

直接关系人体健康的环境质量问题受到人们普遍关注,在环保事业不断发展的形势下,环境保护已经成为环保事业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安全管理技术专业,掌握环境监测技术,了解水体、大气、噪声、土壤和固体废弃物以及放射性各种污染物,以及各种污染的监测目的,监测标准,监测方法。

通过对环境监测技术系统的学习,熟悉环境监测技术理论知识,同时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为参与实践工作打下基础,并且提高学生们的环保意识,同时掌握环境监测技术并基本上能独立从事环境分析与监测工作。

二、课程培养目标:知识目标:●掌握各种污染物的基本性质●掌握环境监测分析的基本知识●掌握各种污染物境监测方案的制定●掌握各种污染物境监测项目的分析测定原理●掌握各种污染物境监测项目的分析测定方法技能目标:●能够熟悉环境监测重要性●独立从事环境检测工作●分析和解决实际环境检测问题素质目标:●培养学生拓展知识面。

●培养独立从事环境检测工作三、选用教材与参考资料教材版本信息:李弘主编.《环境监测技术》,化学工业出版社,教材使用评价:本教材是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全国中等职业教育审定委员会审定教材,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

针对我院学生基础知识的情况以及专业培养方向,该门课程的知识设置难易程度和知识面很适合安全技术管理专业学生,能使学生掌握基本环境监测技术和对环境监测技术有一定的认识。

选用的参考资料1、奚旦立.《环境监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聂麦茜.《环境监测与分析实践教程》,化学工业出版社;3、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编委会.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4版.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4、姚运先.《环境监测技术》.北京:化学工作出版社;5、吴忠标.《环境监测》.北京:化学工作出版社;四、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与分工先修课程:该课程主要以高中化学为基础以及涉及劳动卫生法后续课程:没有与其他课程配合与取舍情况:该课程与劳动卫生学中噪声危害,放射性元素的危害有一定的重复,因此在课程中只会讲环境中声级的加减和放射性元素的自动监测,对噪声和放射性元素的特性和危害将简单带过。

五、课程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第一章绪论目标与要求目标: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对《环境检测技术》学科及包含内容、作用和方法有初步了解,确立《环境检测技术》课程的学科地位,为以后学习明确方向。

要求:1、掌握环境监测的内涵、环境监测的主要任务和内容、环境监测目的、环境监测的一般过程、优先监测原则和环境标准的作用及分类、分级;2、了解环境监测的特点及发展方向。

重点:环境监测的内涵、环境监测的主要任务和内容、监测的一般过程、优先监测原则及环境标准作用、分类及分级难点:优先监测原则和优先监测污染物主要教学内容第一节环境监测第二节环境监测分析方法第二章水体监测目标与要求目标: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对水质监测内容和方法有初步了解要求:1、掌握一般掌握水环境监测分析方法,主要水环境监测方案的制订的原则、方法和程序。

2、了解水质监测的对象和目的,水样的采集和保存和样品的预处理重点:1、水环境监测分析方法,主要水环境监测方案的制定及其的原则、方法和程序。

2、水污染源监测方案的制定;水样预处理方法难点:1、地表水监测方案的制订方法2、水污染源监测方案的制定和水样预处理方法主要教学内容第一节水质的概述第二节水体监测方案的制定第三节水样的采集和保存第四节样品的预处理第五节主要水环境监测项目的分析测定第三章大气监测目标与要求1、了解大气污染基本知识;2、掌握空气污染监测方案的制订方法和原则;3、掌握大气主要采样方法和采样仪器的结构4、了解酸雨监测和大气污染的生物监测重点:1、空气污染监测方案的制订方法和原则;2、监测网点的布设;3、浓缩采样法和采样器的结构难点:监测网点的布设和优化;颗粒物切割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主要教学内容第一节大气污染第二节大气污染监测方案的制定第三节大气污染物监测第四节大气污染源监测第五节室内空气监测第四章固体废物监测目标与要求1、了解固体废物的基本知识和监测方法;2、了解固体的组成和土壤污染的特点;3、掌握固体废物样品的采集、制备及预处理方法重点:1、固体废物和有害固体废物的基本概念;2、固体废物样品的采集、制备及预处理方法难点:1、固体废物样品的采集、制备及预处理方法2、采集固体废物样品时的布点方法和样品的代表性问题主要教学内容第一节固体与固体污染第二节固体污染样品采集与制备第三节样品预处理第四节固体污染物监测第五章土壤废物监测目标与要求1、了解土壤废物的基本知识和监测方法;2、了解土壤的组成和土壤污染的特点;3、掌握土壤样品的采集、制备及预处理方法重点:1、气相色谱法的原理;2、用气相色谱仪进行定性、定量分析3、采集土壤样品时的布点方法难点:气相色谱法的原理和气相色谱仪的使用主要教学内容第一节土壤与土壤污染第二节土壤污染样品采集与制备第三节样品预处理第四节土壤污染物监测第六章环境污染生物监测目标与要求1、掌握生物样品的采集制备和常用预处理方法;2、掌握生物样品中金属、农药的测定方法和步骤;3、了解生态监测的概念和方法;重点:1、掌握生物样品的采集、制备和常用预处理方法;2、掌握生物样品中金属、农药测定;3、了解生态监测的概念难点:1、采集生物样品时的布点方法和特点2、生物样品的采集、制备和常用预处理方法;主要教学内容第一节:空气污染生物监测第二节:生物污染监测第三节:生态监测第七章噪声监测目标与要求1、了解声学的基本知识和噪声的危害2、掌握分贝和声压级的定义,计权声级、等效连续声级的定义和计算方法;3、掌握环境噪声的监测方法;4、掌握噪声监测方案的制定原则和方法;重点:1、噪声的布点和监测方法;2、噪声叠加和相减的方法3、分贝和声压级的定义,计权声级、等效连续声级的定义和计算方法;难点:1、分贝和声压级的定义,计权声级2、等效连续声级的定义和计算方法;主要教学内容第一节声学基础第二节噪声及其评价第三节噪声监测第四节第八章环境放射性监测1、了解放射性的基本知识、环境放射性的来源、分布和危害;2、掌握放射性的量度单位、测量仪器的原理和环境放射性的监测方法重点:放射性的量度单位、测量仪器的原理难点:1、放射性的量度单位、测量仪器;2、放射性浓度与化合物浓度的关系主要教学内容第一节概述第二节放射性污染物样品的采集与处理第三节放射性监测第九章监测过程的质量保证目标与要求1、了解质量保证的意义和内容以及监测实验室基础2、了解实验室认可和计量认证的程序3、掌握监测数据处理(有效数字的修约、可疑数据的取舍)和结果表达方法重点:1、质量保证的意义和内容2、可疑数据的取舍,监测结果的表达方法难点:1、置信区间的意义;2、可疑数据与离群数据的区别与联系第一节质量保证的意义和内容第二节实验室认可和计量认证第三节监测实验室基础第四节监测数据处理和结果表达第十章自动监测与简易监测技术目标与要求1、掌握环境要素连续自动监测系统的结构和功能;2、了解连续自动监测的优点3、了解空气自动监测和水质在线自动监测系统的技术要求重点:连续自动监测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和连续自动监测系统的网络的建立难点:连续自动监测系统的网络的建立主要教学内容第一节空气污染连续自动监测系统第二节水污染连续自动监测系统第三节工厂企业自动监测系统六、教学学时分配七、课程考核要求及考核方法:理论考核:本课程主要以期末闭卷考试为主,平时考核平时作业相结合(1)教学过程占30%:出勤情况及课堂纪律、教学参与(课堂讨论、提问及实践环节参与情况)、平时作业(书面作业)。

(2)期末考试占70%:统一命题、制卷,闭卷考试。

技能考核:该课程注重实践仪器的使用和环境监测污染物的监测实际操作,技能考核占20%考核。

八、补充说明(一)教学要求1、本课程是一门专业技能很强的课程,掌握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及其各种检测方法基本操作方法的训练非常重要。

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多试验。

多操作。

2、在教学方法上,要以提高学生的基本能力为目的,采用“教、学、练”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注重注意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由于班级人员少,采取单独指导实验,让学生学生动手操作,任课教师应全程指导。

3、本课程教学要突出主题、明确重点、深入浅出、联系实际;实例分析要注意充分使用教材案例、精选案例和新案例。

(二)教学条件1、为保证基础理论与实际操作的密切结合,本课程要求学生实际操作,因此要学生到环境监测局进行实际参观与相关污染物的测定。

2、本课程的理论教学部分要求尽可能使用多媒体教室,以便展示图片及视频教学资料。

教学大纲编写组:组长(签名)本课程大纲执笔:黄春梅2011年8月14日系部专家审查组:(签名)年月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