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语文课文第25课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第25课《王戎不取道旁李》课文原文预习及知识点梳理
第25课《王戎不取道旁李》课文原文预习+知识点梳理目录课文朗诵下载 (2)课文写字表 (2)课文词语表 (2)课文原文文字版 (2)课文原文电子版 (5)课文知识点梳理 (8)同步练习及答案 (17)课后习题答案 (21)优秀教案 (21)课文朗诵下载下载地址: https:///s/18Dmw_hWwYYlbaQmKBaxw-g 提取码: 2tex课文25.《王戎不取道旁李》写字表从戎品尝诸位竞赛唯一第25课《王戎不取道旁李》生字组词戎:戎马戎装兵戎戎狄投笔从戎尝:未尝尝试何尝品尝尝鲜浅尝诸:诸子诸位诸侯诸多付诸实施竞:竞选竞争竞技竞赛竞相开放唯:唯一唯独唯恐唯利是图唯唯诺诺课文原文文字版王戎不取道旁李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
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取之信然。
知识点生字组词:戎:戎马戎装兵戎戎狄投笔从戎尝:未尝尝试何尝品尝尝鲜浅尝诸:诸子诸位诸侯诸多付诸实施竞:竞选竞争竞技竞赛竞相开放唯:唯一唯独唯恐唯利是图唯唯诺诺课文主题:本文写的是年仅七岁的王戎能够根据情况分析出道旁李是苦李的事,表现了王戎的聪慧过人,也启发我们:遇事要仔细观察,动脑思考,根据有关现象进行推理判断,不能盲目跟风。
[注解]①王戎:“竹林七贤”之一,自由聪慧。
②尝:曾经。
③折枝:压弯树枝。
④竞走:争着跑过去。
竞,争着,争相。
走,跑,疾行。
⑤唯:只有。
⑥信然:的确如此。
译文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耍。
(他们)看见路边有株李树,结了很多李子,枝条都被压弯了,那些小朋友都争着跑过去摘,只有王戎没有动。
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这树长在大路边上却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
(那人)摘来一尝,的确如此。
”课内问题:1、文中哪句话解释了王戎“不动”的原因?答: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2、说说为什么“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答:如果李子甜,早被路人摘光了。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王戎不取道旁李》课文预习和知识总结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王戎不取道旁李》知识点总结中小学金牌教师第25课《王戎不取道旁李》知识点01生字组词戎:róng(戎机、戎装、戎马)尝:cháng(未尝、何尝、尝试)诸:zhū(诸位、诸君、诸侯)竞:jìng(竞争、竞赛、竞技)唯:wéi(唯一、唯恐、唯独)02多音字看:kàn(看见)kān(看护)折:zhē(折腾)zhé(打折)shé(折本)03理解诗意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意思:王戎七岁的时候,和一些小朋友们一道玩耍。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意思:看见路边有株李树,结了很多李子,压得树枝都弯下去了。
那些小朋友都争先恐后地跑去摘,只有王戎没有动。
先恐后地跑去摘,只有王戎没有动。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意思:王戎告诉小朋友如果李树长在路边而且长满树的话,那肯定是很苦的李子。
取之信然。
摘来一尝,果然是这样。
04问题归纳1.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本文讲了王戎和小朋友看到路边树上有很多李子,其他孩子争相摘李子,王戎却认为李子必然是苦的。
2.王戎那天和诸小儿玩了什么呢?请大家展开想象的翅膀,尝试着用小古文说一说!捉迷藏、爬山、打陀螺、玩老鹰捉小鸡、捉蝴蝶、跳绳、抓蛐蛐儿、爬树……3.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这篇文言文告诉我们要仔细观察,善于思考,凡事都要多动脑筋,能根据有关现象进行推理判断。
不犯不必要的错误,少走弯路。
4.王戎事先就知道李子是苦的。
这给我们什么启示?因为王戎根据“道边”“多子折枝”事先判断出李子是苦的。
启示:首先要善于观察,对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且有丰富的想象力;其次观察事物时要善于动脑筋,能根据有关现象进行推理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05课文主题本文讲了王戎和其他孩子在路边看到李树上有很多李子,其他孩子争着跑过去摘李子,王戎却认为这必是苦李,结果不出王戎所料的故事。
统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王戎不取道旁李》优质课件
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本文主要写了七岁的王戎玩耍时看见路边 李树上果实累累,许多孩子都奔过去摘李子, 只有王戎通过判断没有去摘的故事。告诉我们 要善于思考,仔细判断。
25 王戎不取道旁李
仔细观察 善于思考
路旁的李树果实累累,小伙伴们都去摘着 吃,而王戎却他认为李子是苦的,没有摘,那 么他说的对吗?让我们一起去课文中看一看吧!
香甜 争着去摘
早就没了
苦酸 没人去摘
剩了很多
王戎真是聪明啊!
人们听了王戎的话是怎样的表现?
摘下 的确如此 取之,信然。
代指李子 译文:摘下李子一尝,的确如此。
“取之,信然。”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 作用?
这句话证实了王戎推理的正确性,照应 前文,说明王戎是一个聪明、机智、善于动 脑,能根据有关现象进行推理判断的孩子。
因为王戎根据“路边、多子折枝”就判断 出李子树在路边,如果是甜的,树上的果子早就 被别人摘光了。
学习目标
1.掌握本课5 个生字。(重点) 2.能把文言文读正确,读出节奏,读懂意思,并能背诵。
(难点)
自读提示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我会认
róng
装
提示:点击生字进入详细讲解。
zhū
多
jìng
走
多音字
读一读下面的句子,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加点的字 是多音字!
前面老师已经对这篇课文进行了详细的讲 解,接下来请同学们开启你的智慧之门,探究 以下问题。
从这个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从这个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看事物不能只看表面,要仔细观察、 认真思考,那样就不会被事物的表面现象 所蒙蔽。
你能发挥合理想象,续说这个故事吗?后 面还会发生怎样的事情呢?有兴趣的还可以分 角色演一演这个故事!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25课 王戎不取道旁李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 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 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 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主人公?
地点是?
请你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这篇文章讲了王戎在道边的 什么故事?
王戎七岁, 尝尝与诸小儿游。
曾经
诸小儿在游玩的 时候看见了什么?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
李树是什李树么样的?
我会写
róng cháng zhū jìng wéi
戎尝诸 竞 唯
戎尝
左右 结构
诸
竞
半包围 结构
唯
上下 结构
整体感知 自己小声读课文,边读边想: 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王戎看见路边李子多而不摘的故事。
请同学们熟读课文,体会这 篇文章和我们以前学习的文章有 什么不同。
互动课堂
请同学们分组朗读课文, 借助注释,了解文章大意。
25 王戎不取道旁李
作者简介
王戎 魏晋时期名士,竹林七贤之一,自幼聪颖,神彩秀
美。据说能直视太阳而不目眩。裴楷称赞他说:“戎眼烂烂, 如岩下电。”王戎六七岁时,在宣武场看表演,当时猛兽在 栅槛中咆哮,众人都被吓跑,只有王戎站立不动,神色自如。 魏明帝曹叡在阁上看见后,称赞王戎是奇童。
《世说新语》是我国南朝宋时期 (420-581年)产生的一部主要记述魏 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是由南 朝临川王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 记述自汉末到刘宋时名士贵族的遗闻 轶事,主要为有关人物评论、清谈玄 言和机智应对的故事。
多子折枝
诸儿看到满树的李子是 怎么做的?找出相关语句, 用“ ”画出来。
诸儿竞走取之,
争着跑过去 李子
思考:王戎与诸 儿的做法一样吗?
唯戎不动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第25课《王戎不取道旁李》课件
4. 给下面加点的“之”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诸儿竞走取之. ( B )
( .)
B
(3)取之,信然 (
)
. (2)C人 问 之
A. 代指王戎。
B. 代指李子。
C. 代指王戎不去摘李子这件事。
点拨: 本题考查代词“之”。我们要结合上下文来理解字义。
“诸儿竞走取之”和“取之,信然”中的“之”意思相同, 都代指李子。而“人问之”之前说“唯戎不动”,所以这 里的“之”指的是王戎不去摘李子这件事。
B.
曾
经
。
.
C
2. 取之,信然。(
)
C. 辨别滋味。
A. 随.便.。
C
B. 信 任 , 不 怀 疑 。
C. 的确。
3. 诸儿竞走取之。(
)
点拨: 本题考查对字词的理解。如果课上已经掌握了这些字
词的意思可直接选出。如果没有可采用代入法。如第1 题中 把每个选项都代入“尝与诸小儿游”中,发现“尝”解释 为“曾经”时,句子的意思是通顺的。因此答案选B。
点拨: 本题考查推理判断的能力。结合课文中王戎的判断方法
可知,如果桃子不甜,那么树上的桃子应该还有很多,而现 在的情形是只有树的最高处大家很难够到的地方还结着桃子, 树上其他地方的都被摘光了,所以典典断定这棵树上的桃子 很甜。
回忆第13课《精卫填海》,说一说: 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有哪些?
借助注释 利用插图 联系生活实际
语文 四年级 上册
人名
道路两旁
李
子,
25 王戎不取道旁李 一 种
王戎不去摘道旁树上的李子
水 果。
王戎 魏晋时期名士,竹林七贤 之一,自幼聪颖,神采秀美。据 说能直视太阳而不目眩。王戎六 七岁时,在宣武场看表演,当时 猛兽在栅槛中咆哮,众人都被吓 跑,只有王戎站立不动,神色自 如。魏明帝曹叡在阁上看见后, 称赞王戎是奇童。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爬山虎的脚》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7篇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爬山虎的脚》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7篇爬山虎的脚教案篇一第二十五课爬山虎的脚教案教学要求:1.学会本课9个生字,正确读写“爬山虎、空隙、拂过、漾起、叶柄、弯曲逐渐、瞧不起”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至第四自然段。
3.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4.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观察事物的能力。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激趣导入:爬山虎,是一种攀援植物,它不用像葡萄或葫芦等植物那样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
这是什么原因呢?今天,我们学习25课《爬山虎的脚》,就能找到答案了。
(板书课题)2.检查预习情况二、了解爬山虎叶子的特点1.轻声读第二自然段,理解“刚长出来”和“长大了的”叶子各有什么特点。
2.填空:刚长出来的叶子的特点、。
长大了的叶子的特点、、、。
3.看插图,理解课文怎样写长大了的叶子。
(抓住“新鲜”“一顺儿”“均匀”)4.朗读指导:读出美感来。
三、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引言: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会这样生机勃勃铺满墙,跟它的脚关系密切,它的脚到底是怎样的呢?请自学第三自然段,边默读边画出写爬山虎脚的有关句子。
1.屏幕显示描写爬山虎的脚的句子,学生说说每句话讲了什么,了解爬山虎的脚的位置、样子、颜色。
2.让全班学生选择适当的彩笔,边默读描写爬山虎脚的句子,边画爬山虎的脚。
3.对照课文有关内容,小组评议画的情况。
4.观察实物,再一次默读课文有关内容,进一步了解爬山虎的位置、样子、颜色。
5.结合板书小结:因为作者“注意”了,所以对爬山虎脚长的位置、样子、颜色才了解得这么仔细,那么它是怎么爬的呢?请自学课文第四自然段。
第二课时一、了解爬山虎是怎么往上爬的1.老师范读,学生一边听,一边圈出写爬山虎怎么爬的动词。
2.学生汇报,老师板书:触巴拉贴3.学生自主探究爬山虎是怎么爬的,注意“变”“弯”与“贴””的因果关系的理解。
【精选】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25课《王戎不取道旁李》基础知识+课文讲解
【精选】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25课《王戎不取道旁李》基础知识+课文讲解一、我会写组词戎:róng(戎机、戎装、戎马)尝:cháng(未尝、何尝、尝试)诸:zhū(诸位、诸君、诸侯)竞:jìng(竞争、竞赛、竞技)唯:wéi(唯一、唯恐、唯独)二、多音字看:kàn(看见)kān(看护)折:zhē(折腾)zhé(打折)shé(折本)三、理解诗意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意思:王戎七岁的时候,和一些小朋友们一道玩耍。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意思:看见路边有株李树,结了很多李子,压得树枝都弯下去了。
那些小朋友都争先恐后地跑去摘,只有王戎没有动。
先恐后地跑去摘,只有王戎没有动。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意思:王戎告诉小朋友如果李树长在路边而且长满树的话,那肯定是很苦的李子。
取之信然。
摘来一尝,果然是这样。
四、问题归纳1.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本文讲了王戎和小朋友看到路边树上有很多李子,其他孩子争相摘李子,王戎却认为李子必然是苦的。
2.王戎那天和诸小儿玩了什么呢?请大家展开想象的翅膀,尝试着用小古文说一说!捉迷藏、爬山、打陀螺、玩老鹰捉小鸡、捉蝴蝶、跳绳、抓蛐蛐儿、爬树……3.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这篇文言文告诉我们要仔细观察,善于思考,凡事都要多动脑筋,能根据有关现象进行推理判断。
不犯不必要的错误,少走弯路。
4.王戎事先就知道李子是苦的。
这给我们什么启示?因为王戎根据“道边”“多子折枝”事先判断出李子是苦的。
启示:首先要善于观察,对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且有丰富的想象力;其次观察事物时要善于动脑筋,能根据有关现象进行推理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五、课文主题本文讲了王戎和其他孩子在路边看到李树上有很多李子,其他孩子争着跑过去摘李子,王戎却认为这必是苦李,结果不出王戎所料的故事。
本文表达了作者对王戎观察仔细,准确推理判断的赞赏之情。
四年级语文上册新改版第25课
村医
第25课村医
一、课文
孟六老两个孩子,一个叫孟鸿,一个叫孟燕,都是春天出生的。
孟家住在一个偏僻的小村。
他们家有几床被褥,几头牛,几只猪,以及一口水井,还有一栋破旧的房子。
这个小村距离城里很远,类似的小村子很多,远方都是绿色的田野。
有一年冬天,孟家村子里有一个孩子病了。
他就叫孟鸿。
孟家一家人努力照料孩子,但是孩子病情总是不见好转,日子一天天的过去,孩子的身体也越来越虚弱。
父母都很担心,就决定去找村里的村医。
村医名叫黄先生,他在村子里住了很多年,他可以给患病的孩子做检查,也会给有病的孩子开药。
黄先生给孩子做了详细的检查,最后给孩子开了药,同时,他叮嘱孩子家长要严格执行,少吃一些甜食,多吃蔬菜、水果和粗粮。
从那以后,小孩慢慢地康复了,每天能吃着正常的饭。
孟家一家人都心怀感激,从不忘感谢黄先生,因为他救了孟家孩子的性命。
二、单词
1. 偏僻 adj. isolated
2. 破旧 adj. dilapidated
3. 病情 n. condition
4. 虚弱 adj. feeble
5. 村医 n. village doctor
6. 详细 adj. detailed
7. 给 v. give
8. 叮嘱 v. admonish
9. 执行 v. implement
10. 心怀 v. cherish。
小学四年级语文25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小学四年级语文25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每个人对于读书都有不一样的理解。
下面是店铺网络整理的小学四年级语文25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内容以供大家学习。
小学四年级语文25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原文:12岁那年,周恩来离开家乡,来到了东北。
当时的东北,是帝(dì)国主义列强在华争夺的焦点。
他在沈(shěn)阳下了车,前来接他的伯父指着一片繁华、热闹的地方,对他说:“没事可不要到那个地方去玩啊!”“为什么?”周恩来不解地问。
“那是外国租界地,惹出麻烦来可就糟了,没处说理去!”“那又是为什么呢?”周恩来打破沙锅问到底。
“为什么?中华不振啊!”伯父叹了口气,没有再说什么。
不久,周恩来进了东关模范(fàn)学校读书。
他始终忘不了大伯接他时说的话,经常想:“租界地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一连串的问题使周恩来疑惑(huò)不解,好奇心驱使着他,一定要亲自去看个究竟。
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周恩来背着大伯,约了一个要好的同学闯进了租界。
嘿!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xún)警。
正当周恩来和同学左顾右盼时,忽然发现巡警局门前围着一群人,正大声吵嚷(rǎng)着什么。
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lán)褛(lǚ)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
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yà)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chēng)腰,惩(chéng)处这个洋人。
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zhào)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
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
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这时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
四年级上册语文25课黄冈随堂笔记
四年级上册语文25课的黄冈随堂笔记可以包括以下内容:
1. 课文标题:《王戎不取道旁李》
2. 作家作品:本文选自《世说新语笺疏》,作者是南朝刘义庆。
3. 文章主题:本文讲述了魏晋时期名士王戎小时候的故事,表现出王戎的聪明才智。
4. 生字生词:
* 生字:戎(róng)、尝(cháng)、诸(zhū)、竞(jìng)、唯(wéi)
* 生词:王戎、道旁李、竞走、唯戎不动、树在道旁、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取之信然
5. 重点句子:
* 道旁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 取之信然。
6. 段落大意:
* 第一段:描述王戎和其他小朋友看到路边李树多子折枝,其他小朋友争相去摘,只有王戎不为所动。
* 第二段:描述王戎的聪明才智,通过他的观察和推理,判断出李子是苦的。
7. 中心思想:本文通过讲述王戎小时候的故事,表现出他的聪明才智和细致的观察力。
同时,也告诉我们遇事要善于观察、善于分析、善于思考,这样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8. 课后问题解答:
* 问题一:王戎为什么不去摘李子?
答案:因为王戎通过观察和推理,判断出李子是苦的,所以他不去摘李子。
* 问题二:为什么其他小朋友都认为李子是甜的?
答案:其他小朋友认为李子是甜的,是因为他们只看到了李子的外表和数量,
没有仔细观察和思考。
这说明我们不能被事物的表面现象所迷惑,需要深入思考和分析。
第25课《王戎不取道旁李》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然而,我也发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应该更加注重与学生的互动,鼓励他们提问和发表自己的见解。此外,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我需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指导,确保他们能够跟上教学进度。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王戎不取道旁李》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需要拒绝诱惑,坚持原则的情况?”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坚持原则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课文的基本情节和主题。本文讲述了王戎不取道旁李的故事,展示了他的坚持原则和自律精神。这种精神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具有很高的价值。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学生需掌握《王戎不取道旁李》的故事情节,明白王戎为何不取道旁李,理解其背后的寓意。
举例:讲解课文时,教师引导学生关注王戎的行为,分析其心理动机,从而理解文章主旨。
(2)掌握生字词:学生需要掌握本节课的生字词,如“戎”、“道旁”等,并能正确书写和运用。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尝试以下改进措施:
1.增加课堂互动,鼓励学生提问和发表意见,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2.对于古文理解方面的困难,我会提前准备更多的教学资源,如视频、动画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3.关注学习困难的学生,给予他们个别辅导,确保他们能够掌握课程内容。
4.加强课后作业的布置与批改,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调整。
统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王戎不取道旁李》优质课件
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许多小 孩一起玩耍。
课文精讲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 唯戎不动。
道边:路边。 李: 李子。 子:果实。 折枝:压弯树枝。 竞走:争着跑过去。走:跑。 唯:只有。
课文精讲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 取之,唯戎不动。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1.重点字词解释
尝:曾经。 诸:众多。 游:嬉戏玩耍。
2.翻译
王戎7岁时, 曾和几个小伙伴一 块儿外出游玩。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重点字词解释 ①子:李子。②折枝:压 弯树枝。③竞走:争着跑 过去。 竞:争逐;走:跑。 ④唯:只有。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易错提示:读音为“zhū”,不要读“zhě”。
生字讲解
wéi
唯
组词:(唯一)(唯有)
造句:我是叔叔唯一的侄子,他很疼 爱我。
易错提示:偏旁是“口”,注意区分 形近字“维”。
朗读课文 王戎不取道旁李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 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 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取之,信然。
翻译:他们看见路边李树上果实累累,压得 树枝都弯下去了,大家都争先恐后地奔过去摘李 子,只有王戎没有动。
人问之,答曰: “树在道边而多子, 此必苦李。”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翻译: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 答说:李树在路边竟然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 是苦李子。
取之,信然。
一部聪明人的故事集
王戎(234年-305年),西晋 琅琊(今属山东)人,自幼聪明 过人,为“竹林七贤”之一,官 至尚书令、司徒。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王戎不取道旁李》精品教学课件
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本文讲了王戎和小朋友看到路边树上有很 多李子,其他孩子争相摘李子,王戎却认为李 子必然是苦的。
我会写
提示:点击生字进入详细讲解。
课堂小结 初读课文后,你感受到了什么?
读完这篇课文,我们真切地感受到王戎善 于观察和思考的形象。
25 王戎不取道旁李
第 一 课时
助读资料
初读感知
当堂检测
如果我们大家在 郊外的时候,看到路 旁有水果树,上面结 着水果,比如枣子、 桃子、李子等,我们 会不会摘呢?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位古代的孩子,他在路旁看到李 子树上挂满了李子,却没有摘,这是为什么呢?
资料介绍
王戎,字浚冲,晋初任荆州刺史。因平吴有 功,封为安丰侯。王戎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竹 林七贤”之一。“竹林七贤”包括嵇康、阮籍、 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魏氏春秋》 说,此七人“相与友善,游于竹林,号为七贤。” 他们常在竹林之中肆意酣畅,大都崇尚老庄之学, 不拘礼法,生性放达。透过“七贤”的文章创作, 可窥到他们各自的志向意趣。
25 王戎不取道旁李
第 二 课时
品读释疑
结构主旨
课堂拓展 当堂检测
学习目标
1.理解重点句子“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的意思。 懂得遇事要仔细观察,善于思考,根据有关现象进行 推理判断,避免不必要的错误,少走歪路。(重点)
2.学习作者运用对比的写作手法来表现人物特点。 (难点)
《王戎不取道旁李》这篇文言文,讲的是什么事?
翻译:他们看见路边李树上果实累累,压得 树枝都弯下去了,大家都争先恐后地奔过去摘李 子,只有王戎没有动。
人问之,答曰: “树在道边而多子, 此必苦李。”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王戎不取道旁李课堂笔记近义词反义词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王戎不取道旁李课堂笔记近义词反义词反义词:多少苦甜近义词明亮众多反义词明暗众少反义词来去里外小大近义词满意满足收拾整理仔细认真反义词高兴难过仔细马虎近义词新奇新鲜伙伴同伴嬉戏玩耍保护爱护反义词新奇平常伙伴对手保护破坏近义词壮强披穿喜乐反义词高低暖寒香臭耐寒耐热近义词包围包抄、出卖背叛、收买拉拢、威胁威逼、愤怒生气、恼羞成怒气急败坏反义词包围突围、威胁安慰、愤怒开心、恼羞成怒心平气和近义词慢慢缓慢急忙连忙飞快迅速感谢感激责怪埋怨容易简单伤心难过仍然依然反义词飞快缓慢容易困难责怪赞扬伤心快乐断断续续接连不断近义词照例照常流利流畅霎时瞬间清楚明白糊里糊涂稀里糊涂反义词流利结巴详细简略近义词快乐一一欢乐观察一一观测喜爱一一喜欢仔细一一认真一本正经一一不荀言笑反义词盛开一一凋谢仔细一一马虎合拢一一分开一本正经一一嬉皮笑脸引人注目一平淡无奇近义词理睬一一搭理喧闹一一热闹整洁一一洁净反义词寂寞一一热闹喧闹一一安静整洁一一杂乱近义词经常一一常常婉转一一动听喜爱一一喜欢果然一一果真仰望一一张望可惜一一惋惜或者一一或许诚实一一老实反义词高大一一矮小喜爱一一讨厌仰望一一俯视肯定一一否定诚实一一虚假严寒一一酷热13、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王戎不取道旁李》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王戎不取道旁李》课后习题答案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有一次和伙伴们一起外出游玩,看见路边李树上结满了李子。
伙伴们都争先恐后地跑过去摘李子,只有王戎没有动。
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李树长在路边竟然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
大家摘来一尝,李子果然是苦的。
14、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王戎不取道旁李》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王戎不取道旁李》课后习题答案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老师指导:先结合注释,反复朗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
四年级上册人教版第25课
四年级上册人教版第25课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25课《王戎不取道旁李》,是一则启迪智慧的文言文,下边整理分享这篇课文的原文、译文和主题思想。
王戎不取道旁李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
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取之信然。
【译文】
王戎七岁的时候,和一些小朋友们一道玩耍。
看见路边有株李树,结了很多李子,压得树枝都弯下去了。
那些小朋友都争先恐后地跑去摘,只有王戎没有动。
有人看见了(觉着很奇怪)就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果子),王戎回答说:“如果李树长在路边而且长满树的话,那肯定是很苦的李子。
”别人摘来一尝,果然是这样。
【课文主题】
本文通过比较少年王戎与其他孩子在对路边李树果实的两种行
为与观点,表达了作者对王戎观察仔细、善于推理、准确判断的赞赏之情。
第1页(共1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年级上册语文课文第25课篇一:新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25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目标1、认识 8 个生字,会写 12 个生字。
正确读写“帝国主义、伯父、模范、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巡警、吵嚷、得意扬扬、惩处、抱负、胸怀、喝彩、振兴中华”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并联系实际,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
教学重难点重点: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难点: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教学准备学生:了解课文的时代背景,预习课文,熟读课文。
教师:多媒体。
教学过程一、预习探究,板书课题。
1、出图:周恩来。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谁吗?你们了解他吗?我们二年级学过一篇课文,《傣族的泼水节》就是写周恩来的事情。
这么一位了不起的人物,在他 12 岁的时候,就立下了远大的志向。
2、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周恩来,了解他少年时代的一个故事。
看老师写课题——”崛起”的”崛”,是个生字,左边是个山字旁,右边是个”屈”字。
来,齐读课题。
3 、崛起,就是兴起,之,是”的”。
意思就是为中华的兴起而读书。
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课题。
4、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周恩来为什么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呢?带着这个问题,打开书的25课,自己读吧,不要齐读。
按照自己的速度读,自己读自己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一)课文读完了,会读词语吗?试试。
检查词语掌握情况。
出示词语, 读词、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
铿锵有力——大声读——这就是铿锵有力。
“惩处”放到句子中:“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
” (二)梳理课文内容。
快速浏览课文,思考;是什么让周恩来产生了这样的想法? 中华不振——一起读(板书:中华不振) 2理清课文层次,引导学生概括文中的 3 个小故事。
12让他疑惑不解。
起而读书”是什么让周恩来产生了这样的想法?中华不振——一起读(板书:中华不振)正因为中华不振,所以周恩来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
哪些地方写了中华不振呢?请同学来读读课文,凡是能表现中华不振的地方就画下来。
三、引导学生结合句子抓关键词、谈感受。
1、研读1——52、体会两人各自的心情,指导朗读。
312 ?他疑惑什么?在文中画出有关语句。
读出疑惑不解的语气。
我们带着这些疑问跟着周恩来到租界里走一走,看一看,到底看见了什么呢?二、研读七、八自然段,1、请自由读七、八两个自然段,走进租界,把看到的情景做上记号。
2、默读你目睹的发生在租界的这一幕幕,用心去体会,你的心情如何,请用一个词来说一说。
3、看到同学们如此感慨,故事中肯定有许许多多的地方刺痛了你的心。
请再默读这两段话,把它一一划出来,或者是一个句子,或者是一个词语。
4、第一幕“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说说你的感受,并读一读。
出示图片课件,介绍租界。
师:是啊,在当时,租界已经被洋人所统治,在租界里,洋人是为所欲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干了违反中国法律的事情,中国政府也只能听之任之,无权干涉。
5、分析第8自然段的一幕 12。
3,根据学生的发言随机讨论。
,那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学生默读,找句子你找到的是哪一句话?请你读一读,并说为什么刺痛你的心。
lánl读句子,说说为什么深深地刺痛了你的心。
她在哭诉着什么,想象,你想对她说什么把你的感情读出来。
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
A、读句子,说说为什么深深地刺痛了你的心。
B、那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中国巡警本来要怎么做,应该怎么做。
C、这句话作者用了一个关联词道出了一个是非颠倒的事实。
DE、我听出了你的忿忿不平,难怪他的伯父对周恩来说──“那是外,惹出麻烦来可就糟了,没处说理去。
今天,周恩来明白了伯父的话──那就是中华不振。
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
听得出来,同学们对“得意扬扬”这个词很有感触。
从“得意扬扬”中,你读懂了什么?师:这个仗势欺人、为所欲为的洋人太令人气愤了,指导朗读。
并用“不但??反而??”这个关联词说一说。
A、指导朗读这句话。
B、通过谁还想读。
师:读着读着,这句话中刺痛你的心的仅仅是洋人吗?这个故事中,还有哪些地方也刺痛了你的心?你也想读读的。
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
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师:“紧握着拳头”你读懂了吗?同学们,如果你也是他们其中的一,当时你也在场,你会怎么做?师:可他们这么做了吗?生齐:能说说你此时的感受吗?6、指导朗读第8自然段 78 :在外国租界里。
篇二:(含拼音)语文四年级下册第25课课文生字词 25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lüè xiě略写biàn lùn jiā 辩论家xìn fènɡ信奉wéi bèi违背shí bànɡ十磅shuān qǐ 拴起tuō zhù拖住jiě shì解释xuān bù宣布bǐ sà chénɡ 比萨城dǎn dà wàng wéi 胆大妄为gù zhí固执篇三:人教版语文上册四年级25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25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目标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正确读写“帝国主义、伯父、模范、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巡警、吵嚷、得意扬扬、惩处、抱负、胸怀、喝彩、振兴中华”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重点:1、掌握生字词。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激发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及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课文重点8自然段、9----16自然段感情朗读训练点人物对话读说结合训练点说一说自己为什么而读书。
教学准备教学目标1.学习生字、新词。
理解“风和日丽、疑惑不解、衣衫褴褛、铿锵有力”等词语的意思并且能够在实践中运用。
2.通过反复朗读,找出周恩来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4.了解伟人的成长过程,用讲故事、写文章、编短剧、办手抄报等方式,展示学习的收获。
教学流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生字、新词。
理解“风和日丽、疑惑不解、衣衫褴褛、铿锵有力”等词语的意思并且能够在实践中运用。
12.通过反复朗读,找出周恩来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
教学过程:(一)初步谈话,理解课题。
同学们,你们现在读书的目的是什么?回头看看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小时候为什么读书?(二)同学介绍搜集周总理的资料(三)观看录像,感受情景。
看有关周总理小时候的录像资料,特别是讲他在修身课上回答校长的情景。
(四)检查预习,反馈交流。
1.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强调要求:(1)读通课文,遇到不懂的字或者词语,借助工具书或者联系上下文解释。
(2)不懂的地方,多读几遍,并在书上作上记号,待会在全班交流。
(3)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几件事?周总理小时候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2.生字中“嚷、惩、铿、锵”是后鼻韵,“范、巡”是前鼻韵。
“范、惩”是上下结构,不能写成左右结构。
3.反馈交流,词语方面重点检查“焦点、耀武扬威、得意扬扬、铿锵有力、诸生“等词语的意思。
4.学生提出文章中不懂的地方,师生共同解决。
5.课文写了三件事。
第一件事讲12岁的周恩来刚到沈阳,就听伯父叹着气说“中华不振“,这使他疑惑不解;第二件事讲周恩来在租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侮,而围观的中国人敢怒不敢言,这使他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话的含义;第三件事讲周恩来在修身课上,表明自己的心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五)学生反复读课文,做到有感情地读课文。
试着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六)课堂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反复朗读,找出周恩来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3.了解伟人的成长过程,用讲故事、写文章、编短剧、办手抄报等方式,展示学习的2收获。
教学流程(一)学习课文的第一部分。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的第一部分。
思考:你从这部分中体会到了什么?你是从课文的哪些地方看出来的?2.指名学生朗读这一部分。
尤其要指导学生在朗读伯父与周恩来的对话时,“为什么”?“那又是为什么呢?”要读出不解和追问的语气。
“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要读出疑惑不解的语气。
3.尊重学生自身的体会,不要强求学生所有的体会都一样。
教师相机的作出指导。
如:从“为什么”?“那又是为什么呢?”体会到周恩来对这些事情的关注。
“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体会到周恩来是一个善于观察周边的事情。
4.全班朗读这部分,注意要有感情地朗读。
(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自由读第二部分,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景?2.学生读完课文后,想象当时的情景,四人小组演习当时情景。
给学生提供当时的情景:当时那位妇女是怎样哭诉的,那个警察又是怎样训斥她的,站在一旁的洋人会说些什么?3.学生演完后,谈一谈作为中国人看到同胞在自己的土地上受到这样欺凌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当时的社会现实:贫穷落后,受到列强的欺凌。
深刻理解“中华不振”的具体含义。
(三)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1.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思考:“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什么意思?2.让学生联系全文,体会周恩来从疑惑到静思到立志的心理变化过程。
3.学生想一想当时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他沉思什么呢?写一写当时他沉思什么?4.全班交流写的内容。
5.读这部分,你从周恩来小时候身上体会到了什么?(四)课外延伸。
1.阅读关于写周恩来总理故事的书,从而进一步了解伟人。
2.将你所了解的周恩来总理的故事用讲故事、写文章、编短剧、办手抄本等形式,展示学 3习的收获。
教学反思:426、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目标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正确读写“推荐、眼帘、删掉、规范、燥热、融洽、黄昏、客厅”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指导背诵喜欢的部分。
3、了解课文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4、初步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培养认真修改作文的习惯,懂得学作文应先学做人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