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咪替丁与兰索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出血的临床疗效对比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咪替丁与兰索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出血的临床疗效对比分析

[摘要] 目的:比较西咪替丁和兰索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8年3月至2011年3月我院收治的消化性溃疡患者58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兰索拉唑治疗组和西咪替丁治疗组。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止血药、输液、输血、抗菌治疗,兰索拉唑治疗组患者在此基础上予以兰索拉唑注射液静滴治疗,西咪替丁治疗组患者在此基础上予以西咪替丁注射液静滴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1d、2d、3d后的胃内pH值、出血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治疗3d后的总疗效,综合以上指标判断西咪替丁与兰索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出血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1、2、3d后,出血情况及胃内pH值均有改善,但兰索拉唑组前3d的止血率明显高于西咪替丁组,平均止血时间明显低于西咪替丁组,pH值上升至4.0以上的患者比率明显高于西咪替丁组,P值均<0. 05,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治疗3d后的总有效率比较,兰索拉唑组明显高于西咪替丁组,两组比较差异明显,P <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拉索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出血的临床疗效优于西咪替丁。[关键词]消化性溃疡出血;兰索拉唑;西咪替丁;临床疗效

消化性溃疡是上消化道出血最为常见的病因,其形成的原因是胃酸一胃蛋白酶的自身消化,当胃液pH升高到4以上时,胃蛋白酶就失去活性[1,2]。迅速有效地抑制胃酸分泌,是控制消化性溃疡出血的关键。我们分别采用第二代质子泵抑制剂兰索拉唑和H2受体拮抗剂西咪替丁对58例消化性溃疡出血患者进行治疗,比较两种药物的疗效,现将结果总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08年3月至2011年3月我院收治的消化性溃疡患者58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入院后均通过询问病史、临床症状检查、实验室检查及胃镜检查确诊为消化性溃疡出血。其中男性37例,女性21例,年龄21岁-67岁,平均年龄为46.5岁。其中37例患者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16例为胃溃疡,5例为复合性溃疡。出血量最小为350ml,最大为1300ml,平均出血量为850ml。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兰索拉唑治疗组和西咪替丁治疗组,每组29例。使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既往消化道出血病史、出血量等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方法:患者一经确诊,根据患者身体实际情况及病情,及时予以对症治疗,如:常规止血、输液、输血、抗感染等治疗。兰索拉唑治疗组患者予以兰索拉唑静滴治疗,将治疗量的

注射用兰索拉唑溶于0.9%的氯化钠注射液中静滴,每日两次。西咪替丁治疗组患者予以西

咪替丁注射液静滴治疗。将西咪替丁注射液用0.9%的氯化钠注射液溶解静滴,每日2次。

均连续治疗3d。若患者经上述方法治疗无效时,应根据情况及时选择手术治疗。统计两组

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d、2d、3d的出血停止情况、胃液pH值变化情况。统计疗效情况并比

较。

1.3疗效评定标准:患者治疗后,1d内止血判为显效;2d-3d内止血判为有效;3d后仍有活

动出血征象判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大便潜血试验为阴性即可判定止血 [3]。

1.4统计学处理

对文中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5.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1d后、2d后、3d后的出血停止情况及pH值变化情况结果

将两组患者治疗1d后、2d后、3d后的出血停止情况、pH值变化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见表1 表1两组患者治疗1d后、2d后、3d后的出血停止情况及pH值变化结果[例,(%)]

组别

治疗1d后治疗2d-3d 治疗3d后

止血PH值>4 止血PH值>4 止血PH值>4 兰索拉唑组(n=29)13(44.83)11(37.93)14(48.27)14(48.27)2(6.7)3(10.34)西咪替丁组(n=29)8(27.59)7(24.13)13(44.83)10(34.48)7(24.14)5(17.24)从表1可以看出,两组患者经过1d、2d治疗后,出血停止率、pH值升高至4以上比率,兰索拉唑组较西咪替丁组有明显具有优势,P均<0.05,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2.2两组患者治疗3d后的总有效率及出血停止的平均时间

将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和出血停止平均时间进行比较,结果见表2

表2 二组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和出血停止平均时间

组别

显效[例,

(%)] 有效[例,

(%)]

无效[例,

(%)]

总有效率% 平均止血时

间(h,x±s)

兰索拉唑组(n=29)13(44.83)14(48.27)2(8.33)93.10 37.9±4.3 西咪替丁组(n=29)8(27.59)13(44.83)8(27.58)72.42 48.7±6.5 从表2可以看出,两组患者经过3d治疗后,兰索拉唑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西咪替丁组,出血停止平均时间明显低于西咪替丁组,两组比较差异明显, P均<0.05,均具有统计学意

义。

3讨论

消化性溃疡出血具有起病紧急、病情危重、且病情易发生转化等特点,随时可能会出现再出血及死亡的危险。引起了广大患者及临床医生的高度重视。近年来,随着内镜技术及设备的不断发展,对消化性溃疡出血的治疗取得了重大的进展[4]。形成了以药物提高胃内的pH 值,控制胃酸的分泌,促进血小板的凝血作用,以防止再出血的危险,同时结合内镜对活动性的溃疡出血进行治疗的基本原则[5]。活动性出血常见于消化性溃疡重度出血,本组研究中,58例患者仅有3例重度出血,其余均为轻中度出血。在止血过程中,pH值对止血的效果高度敏感,一般认为,pH值接近中性的环境对止血效果最为有利,而胃内胃酸的分泌使得消化道环境处于酸性,对止血效果很不利,酸性环境还可使已经形成的血栓溶解而导致再次出血。因此,提高胃内pH值,是治疗消化道溃疡出血的关键。目前,常用的治疗消化性溃疡的药物主要有H2受体阻断剂和质子泵抑制剂。西咪替丁为H2受体阻断剂的典型代表,是临床较常使用的制酸剂,但西咪替丁的制酸方式单一,且胃酸分泌的组织作用不充分,在使用时还可因迅速产生耐受性,而造成胃内酸度反跳性增高,较难形成合适的胃内环境[6]。兰索拉唑是近年来推出的第二代质子泵抑制剂,对各种刺激物所致胃酸分泌及基础胃酸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且其抑制作用明显优于H2受体拮抗剂。本组研究资料结果显示,采用兰索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出血的止血平均时间、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西咪替丁治疗,说明其临床综合疗效明显优于西咪替丁。

参考文献

[1] 吕静.四种药物治疗消化性溃疡出血的疗效比较[J].当代医学,2009,10.15(28):183.

[2]殷新元,杨志宏.顾金森,等.胃内pH变化与消化性溃疡出血治疗效果的临床研究[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1,:12-14.

[3]陈顺洪.奥美拉唑和西咪替丁治疗消化性溃疡出血疗效对比[J].福建医药杂志,2001,23(1):84.

[4]李梅莉.消化性溃疡的治疗进展[J].海南医学,2009,20(5):287—289.

[5]李丽芬.消化性溃疡病因研究进展[J].中国乡村医药杂志,2008,15(3):57—58.

[6]艾米日古丽.亚森,古丽巴哈尔.约麦尔.消化性溃疡出血的内科治疗[J].医学信息,2009。22(12):295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