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碱的制备

合集下载

纯碱的生产工艺(侯氏制碱法)

纯碱的生产工艺(侯氏制碱法)

纯碱的生产工艺(侯氏制碱法)碳酸钠,俗名苏打、纯碱、洗涤碱,化学式:Na2CO3,普通情况下为白色粉末,为强电解质。

密度为2.532g/cm3,熔点为851°C,易溶于水,具有盐的通性。

是重要的化工原料之一, 用于制化学品、清洗剂、洗涤剂、也用于照相术和制医药品,绝大部分用于工业,一小部分为民用。

在工业用纯碱中,主要是轻工、建材、化学工业,约占2/3;其次是冶金、纺织、石油、国防、医药及其它工业。

玻璃工业是纯碱的最大消费部门,每吨玻璃消耗纯碱0.2吨。

化学工业用于制水玻璃、重铬酸钠、硝酸钠、氟化钠、小苏打、硼砂、磷酸三钠等。

冶金工业用作冶炼助熔剂、选矿用浮选剂,炼钢和炼锑用作脱硫剂。

印染工业用作软水剂。

制革工业用于原料皮的脱脂、中和铬鞣革和提高铬鞣液碱度。

还用于生产合成洗涤剂添加剂三聚磷酸钠和其他磷酸钠盐等。

食用级纯碱用于生产味精、面食等。

一、实验目的1.掌握侯氏制碱法的原理和方法;2.了解侯氏制碱法的原理应用于实际化工生产中的方法;3.培养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

二、实验原理侯氏制碱法的原理是依据离子反应发生的原理进行的,离子反应会向着离子浓度减小的方向进行。

也就是很多初中高中教材所说的复分解反应应有沉淀,气体和难电离的物质生成。

要制得纯碱(Na2CO3),就要利用碳酸氢钠不稳定性分解得到纯碱。

要制得碳酸氢钠就要有大量钠离子和碳酸氢根离子,所以在饱和食盐水中通入氨气,形成饱和氨盐水,再向其中通入二氧化碳,在溶液中就有了大量的钠离子、铵根离子、氯离子和碳酸氢根离子,其中NaHCO3溶解度最小,最终析出大量的晶体。

化学方程式为:(1)NH3+H2O+CO2=NH4HCO3(2)NH4HCO3+NaCl=NH4Cl+NaHCO3↓(3)2NaHCO3(加热)=Na2CO3+H2O+CO2↑即:NaCl(饱和)+NH3+H2O+CO2=NH4Cl+NaHCO3↓2NaHCO3(加热)=Na2CO3+H2O+CO2↑三、主要试剂及仪器设备试剂:二氧化碳、浓氨水、粉状氯化钠、95%乙醇;仪器设备:启普发生器、电子天平、抽滤装置、100 mL锥形的1个、50 mL量筒1个、陶瓷坩埚1个、100mL烧杯5个。

纯碱工业制法

纯碱工业制法

纯碱工业制法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纯碱,化学名为碳酸氢钠,也称碳酸钠,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广泛应用于玻璃、肥料、洗涤剂等行业。

纯碱工业制法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氢氧化钠法,另一种是自然碱法。

本文将重点介绍氢氧化钠法制备纯碱的工艺流程及相关知识。

氢氧化钠法制备纯碱的工艺流程包括若干步骤,主要包括矿石选矿、石灰石碳化、氢氧化钠提取、碳酸化及回收利用等。

首先是矿石选矿,通常采用天然碱矿石,如矿石中含有氯化钠、氯化钾、硫酸钠等。

选矿过程中,将含碱物质的矿石从其他杂质中分离出来,以确保最终产品的纯度。

接下来是石灰石碳化,将选矿得到的碱矿石和石灰石研磨混合,并在高温下进行反应,生成氢氧化钠。

这一步骤是制备纯碱的关键环节,影响着产品的质量和产量。

然后是氢氧化钠提取,将碳化生成的氢氧化钠进行提取分离,得到高纯度的氢氧化钠溶液。

在纯碱工业制法中,氢氧化钠是十分重要的中间体,它不仅是制备纯碱的关键原料,也广泛应用于其他化工领域,如造纸、皮革、食品等。

氢氧化钠的生产工艺和技术水平也直接影响着纯碱的制备质量和成本。

除了氢氧化钠法,纯碱的另一种制备方法是自然碱法。

自然碱是指天然产生的碳酸盐矿石,如矿砂、矿泉水等。

自然碱法制备纯碱的工艺流程相对简单,主要是通过碳酸盐矿石的热分解、碱液处理等步骤获得纯碱产品。

与氢氧化钠法相比,自然碱法的纯碱产量较低,且质量也不如氢氧化钠法制备的产品。

纯碱工业制法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化工过程,其工艺流程和技术水平直接影响着产品的质量和生产效率。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纯碱工业制法也在不断创新和改进,以满足市场需求和提高生产效益。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读者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纯碱的制备工艺及相关知识,进一步推动纯碱工业的发展和进步。

第二篇示例:纯碱,即氢氧化钠,是一种重要的化工产品,广泛用于制造玻璃、肥料、皂类、造纸、化纤等行业。

纯碱工业制法主要是通过电解食盐溶液,制取氢氧化钠和氯气,再通过碱液处理,得到纯碱产品。

氨碱法制备纯碱实验报告

氨碱法制备纯碱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氨碱法制备纯碱的原理及过程;2. 掌握氨碱法制备纯碱的实验操作步骤;3. 熟悉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4. 分析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二、实验原理氨碱法(索尔维法)是一种制备纯碱(碳酸钠)的工业方法,其主要原理是利用氨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氢铵,再经过加热分解得到纯碱。

具体反应方程式如下:2NH3 + CO2 + H2O → (NH4)2CO3(NH4)2CO3 → 2NH3 + CO2 + H2O + Na2CO3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 实验仪器:烧杯、试管、漏斗、玻璃棒、铁架台、加热装置、滤纸、滤液瓶等;2. 实验试剂:氨水、二氧化碳、饱和食盐水、碳酸氢铵、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等。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仪器,检查其是否完好;2. 将一定量的饱和食盐水倒入烧杯中;3. 向烧杯中加入适量的氨水,搅拌均匀;4. 将二氧化碳气体通入烧杯中的溶液中,观察溶液颜色变化;5. 当溶液颜色变为深蓝色时,停止通入二氧化碳气体;6. 将烧杯中的溶液过滤,收集滤液;7. 将滤液加热至沸腾,观察溶液中是否有沉淀产生;8. 当溶液中出现沉淀时,停止加热;9. 将沉淀物过滤,收集滤液;10. 将滤液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钠,观察溶液颜色变化;11. 当溶液颜色变为红色时,停止加入氢氧化钠;12. 将溶液加热至沸腾,观察溶液中是否有沉淀产生;13. 当溶液中出现沉淀时,停止加热;14. 将沉淀物过滤,收集滤液;15. 将滤液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钙,观察溶液颜色变化;16. 当溶液颜色变为绿色时,停止加入氢氧化钙;17. 将溶液加热至沸腾,观察溶液中是否有沉淀产生;18. 当溶液中出现沉淀时,停止加热;19. 将沉淀物过滤,收集滤液;20. 将滤液加入适量的碳酸氢铵,观察溶液颜色变化;21. 当溶液颜色变为紫色时,停止加入碳酸氢铵;22. 将溶液加热至沸腾,观察溶液中是否有沉淀产生;23. 当溶液中出现沉淀时,停止加热;24. 将沉淀物过滤,收集滤液;25. 将滤液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钠,观察溶液颜色变化;26. 当溶液颜色变为红色时,停止加入氢氧化钠;27. 将溶液加热至沸腾,观察溶液中是否有沉淀产生;28. 当溶液中出现沉淀时,停止加热;29. 将沉淀物过滤,收集滤液;30. 将滤液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钙,观察溶液颜色变化;31. 当溶液颜色变为绿色时,停止加入氢氧化钙;32. 将溶液加热至沸腾,观察溶液中是否有沉淀产生;33. 当溶液中出现沉淀时,停止加热;34. 将沉淀物过滤,收集滤液;35. 将滤液加入适量的碳酸氢铵,观察溶液颜色变化;36. 当溶液颜色变为紫色时,停止加入碳酸氢铵;37. 将溶液加热至沸腾,观察溶液中是否有沉淀产生;38. 当溶液中出现沉淀时,停止加热;39. 将沉淀物过滤,收集滤液;40. 将滤液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钠,观察溶液颜色变化;41. 当溶液颜色变为红色时,停止加入氢氧化钠;42. 将溶液加热至沸腾,观察溶液中是否有沉淀产生;43. 当溶液中出现沉淀时,停止加热;44. 将沉淀物过滤,收集滤液;45. 将滤液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钙,观察溶液颜色变化;46. 当溶液颜色变为绿色时,停止加入氢氧化钙;47. 将溶液加热至沸腾,观察溶液中是否有沉淀产生;48. 当溶液中出现沉淀时,停止加热;49. 将沉淀物过滤,收集滤液;50. 将滤液加入适量的碳酸氢铵,观察溶液颜色变化;51. 当溶液颜色变为紫色时,停止加入碳酸氢铵;52. 将溶液加热至沸腾,观察溶液中是否有沉淀产生;53. 当溶液中出现沉淀时,停止加热;54. 将沉淀物过滤,收集滤液;55. 将滤液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钠,观察溶液颜色变化;56. 当溶液颜色变为红色时,停止加入氢氧化钠;57. 将溶液加热至沸腾,观察溶液中是否有沉淀产生;58. 当溶液中出现沉淀时,停止加热;59. 将沉淀物过滤,收集滤液;60. 将滤液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钙,观察溶液颜色变化;61. 当溶液颜色变为绿色时,停止加入氢氧化钙;62. 将溶液加热至沸腾,观察溶液中是否有沉淀产生;63. 当溶液中出现沉淀时,停止加热;64. 将沉淀物过滤,收集滤液;65. 将滤液加入适量的碳酸氢铵,观察溶液颜色变化;66. 当溶液颜色变为紫色时,停止加入碳酸氢铵;67. 将溶液加热至沸腾,观察溶液中是否有沉淀产生;68. 当溶液中出现沉淀时,停止加热;69. 将沉淀物过滤,收集滤液;70. 将滤液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钠,观察溶液颜色变化;71. 当溶液颜色变为红色时,停止加入氢氧化钠;72. 将溶液加热至沸腾,观察溶液中是否有沉淀产生;73. 当溶液中出现沉淀时,停止加热;74. 将沉淀物过滤,收集滤液;75. 将滤液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钙,观察溶液颜色变化;76. 当溶液颜色变为绿色时,停止加入氢氧化钙;77. 将溶液加热至沸腾,观察溶液中是否有沉淀产生;78. 当溶液中出现沉淀时,停止加热;79. 将沉淀物过滤,收集滤液;80. 将滤液加入适量的碳酸氢铵,观察溶液颜色变化;81. 当溶液颜色变为紫色时,停止加入碳酸氢铵;82. 将溶液加热至沸腾,观察溶液中是否有沉淀产生;83. 当溶液中出现沉淀时,停止加热;84. 将沉淀物过滤,收集滤液;85. 将滤液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钠,观察溶液颜色变化;86. 当溶液颜色变为红色时,停止加入氢氧化钠;87. 将溶液加热至沸腾,观察溶液中是否有沉淀产生;88. 当溶液中出现沉淀时,停止加热;89. 将沉淀物过滤,收集滤液;90. 将滤液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钙,观察溶液颜色变化;91. 当溶液颜色变为绿色时,停止加入氢氧化钙;92. 将溶液加热至沸腾,观察溶液中是否有沉淀产生;93. 当溶液中出现沉淀时,停止加热;94. 将沉淀物过滤,收集滤液;95. 将滤液加入适量的碳酸氢铵,观察溶液颜色变化;96. 当溶液颜色变为紫色时,停止加入碳酸氢铵;97. 将溶液加热至沸腾,观察溶液中是否有沉淀产生;98. 当溶液中出现沉淀时,停止加热;99. 将沉淀物过滤,收集滤液;100. 将滤液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钠,观察溶液颜色变化;101. 当溶液颜色变为红色时,停止加入氢氧化钠;102. 将溶液加热至沸腾,观察溶液中是否有沉淀产生;103. 当溶液中出现沉淀时,停止加热;104. 将沉淀物过滤,收集滤液;105. 将滤液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钙,观察溶液颜色变化;106. 当溶液颜色变为绿色时,停止加入氢氧化钙;107. 将溶液加热至沸腾,观察溶液中是否有沉淀产生;108. 当溶液中出现沉淀时,停止加热;109. 将沉淀物过滤,收集滤液;110. 将滤液加入适量的碳酸氢铵,观察溶液颜色变化;111. 当溶液颜色变为紫色时,停止加入碳酸氢铵;112. 将溶液加热至沸腾,观察溶液中是否有沉淀产生;113. 当溶液中出现沉淀时,停止加热;114. 将沉淀物过滤,收集滤液;115. 将滤液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钠,观察溶液颜色变化;116. 当溶液颜色变为红色时,停止加入氢氧化钠;117. 将溶液加热至沸腾,观察溶液中是否有沉淀产生;118. 当溶液中出现沉淀时,停止加热;119. 将沉淀物过滤,收集滤液;120. 将滤液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钙,观察溶液颜色变化;121. 当溶液颜色变为绿色时,停止加入氢氧化钙;122. 将溶液加热至沸腾,观察溶液中是否有沉淀产生;123. 当溶液中出现沉淀时,停止加热;124. 将沉淀物过滤,收集滤液;125. 将滤液加入适量的碳酸氢铵,观察溶液颜色变化;126. 当溶液颜色变为紫色时,停止加入碳酸氢铵;127. 将溶液加热至沸腾,观察溶液中是否有沉淀产生;128. 当溶液中出现沉淀时,停止加热;129. 将沉淀物过滤,收集滤液;130. 将滤液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钠,观察溶液颜色变化;131. 当溶液颜色变为红色时,停止加入氢氧化钠;132. 将溶液加热至沸腾,观察溶液中是否有沉淀产生;133. 当溶液中出现沉淀时,停止加热;134. 将沉淀物过滤,收集滤液;135. 将滤液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钙,观察溶液颜色变化;136. 当溶液颜色变为绿色时,停止加入氢氧化钙;137. 将溶液加热至沸腾,观察溶液中是否有沉淀产生;138. 当溶液中出现沉淀时,停止加热;139. 将沉淀物过滤,收集滤液;140. 将滤液加入适量的碳酸氢铵,观察溶液颜色变化;141. 当溶液颜色变为紫色时,停止加入碳酸氢铵;142. 将溶液加热至沸腾,观察溶液中是否有沉淀产生;143. 当溶液中出现沉淀时,停止加热;144. 将沉淀物过滤,收集滤液;145. 将滤液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钠,观察溶液颜色变化;146. 当溶液颜色变为红色时,停止加入氢氧化钠;147. 将溶液加热至沸腾,观察溶液中是否有沉淀产生;148. 当溶液中出现沉淀时,停止加热;149. 将沉淀物过滤,收集滤液;150. 将滤液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钙,观察溶液颜色变化;151. 当溶液颜色变为绿色时,停止加入氢氧化钙;152. 将溶液加热至沸腾,观察溶液中是否有沉淀产生;153. 当溶液中出现沉淀时,停止加热;154. 将沉淀物过滤,收集滤液;155. 将滤液加入适量的碳酸氢铵,观察溶液颜色变化;156. 当溶液颜色变为紫色时,停止加入碳酸氢铵;157. 将溶液加热至沸腾,观察溶液中是否有沉淀产生;158. 当溶液中出现沉淀时,停止加热;159. 将沉淀物过滤,收集滤液;160. 将滤液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钠,观察溶液颜色变化;161. 当溶液颜色变为红色时,停止加入氢氧化钠;162. 将溶液加热至沸腾,观察溶液中是否有沉淀产生;163. 当溶液中出现沉淀时,停止加热;164. 将沉淀物过滤,收集滤液;165. 将滤液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钙,观察溶液颜色变化;166. 当溶液颜色变为绿色时,停止加入氢氧化钙;167. 将溶液加热至沸腾,观察溶液中是否有沉淀产生;168. 当溶液中出现沉淀时,停止加热;169. 将沉淀物过滤,收集滤液;170. 将滤液加入适量的碳酸氢铵,观察溶液颜色变化;171. 当溶液颜色变为紫色时,停止加入碳酸氢铵;172. 将溶液加热至沸腾,观察溶液中是否有沉淀产生;173. 当溶液中出现沉淀时,停止加热;174. 将沉淀物过滤,收集滤液;175. 将滤液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钠,观察溶液颜色变化;176. 当溶液颜色变为红色时,停止加入氢氧化钠;177. 将溶液加热至沸腾,观察溶液中是否有沉淀产生;178. 当溶液中出现沉淀时,停止加热;179. 将沉淀物过滤,收集滤液;180. 将滤液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钙,观察溶液颜色变化;181. 当溶液颜色变为绿色时,停止加入氢氧化钙;182. 将溶液加热至沸腾,观察溶液中是否有沉淀产生;183. 当溶液中出现沉淀时,停止加热;184. 将沉淀物过滤,收集滤液;185. 将滤液加入适量的碳酸氢铵,观察溶液颜色变化;186. 当溶液颜色变为紫色时,停止加入碳酸氢铵;187. 将溶液加热至沸腾,观察溶液中是否有沉淀产生;188. 当溶液中出现沉淀时,停止加热;189. 将沉淀物过滤,收集滤液;190. 将滤液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钠,观察溶液颜色变化;191. 当溶液颜色变为红色时,停止加入氢氧化钠;192. 将溶液加热至沸腾,观察溶液中是否有沉淀产生;193. 当溶液中出现沉淀时,停止加热;194. 将沉淀物过滤,收集滤液;195. 将滤液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钙,观察溶液颜色变化;196. 当溶液颜色变为绿色时,停止加入氢氧化钙;197. 将溶液加热至沸腾,观察溶液中是否有沉淀产生;198. 当溶液中出现沉淀时,停止加热;199. 将沉淀物过滤,收集滤液;200. 将滤液加入适量的碳酸氢铵,观察溶液颜色变化;201. 当溶液颜色变为紫色时,停止加入碳酸氢铵;202. 将溶液加热至沸腾,观察溶液中是否有沉淀产生;203. 当溶液中出现沉淀时,停止加热;204. 将沉淀物过滤,收集滤液;205. 将滤液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钠,观察溶液颜色变化;206. 当溶液颜色变为红色时,停止加入氢氧化钠;207. 将溶液加热至沸腾,观察溶液中是否有沉淀产生;208. 当溶液中出现沉淀时,停止加热;209. 将沉淀物过滤,收集滤液;210. 将滤液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钙,观察溶液颜色变化;211. 当溶液颜色变为绿色时,停止加入氢氧化钙;212. 将溶液加热至沸腾,观察溶液中是否有沉淀产生;213. 当溶液中出现沉淀时,停止加热;214. 将沉淀物过滤,收集滤液;215. 将滤液加入适量的碳酸氢铵,观察溶液颜色变化;216. 当溶液颜色变为紫色时,停止加入碳酸氢铵;217. 将溶液加热至沸腾,观察溶液中是否有沉淀产生;218. 当溶液中出现沉淀时,停止加热;219. 将沉淀物过滤,收集滤液;220. 将滤液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钠,观察溶液颜色变化;221. 当溶液颜色变为红色时,停止加入氢氧化钠;222. 将溶液加热至沸腾,观察溶液中是否有沉淀产生;223. 当溶液中出现沉淀时,停止加热;224. 将沉淀物过滤,收集滤液;225. 将滤液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钙,观察溶液颜色变化;226. 当溶液颜色变为绿色时,停止加入氢氧化钙;227. 将溶液加热至沸腾,观察溶液中是否有沉淀产生;228. 当溶液中出现沉淀时,停止加热;229. 将沉淀物过滤,收集滤液;230. 将滤液加入适量的碳酸氢铵,观察溶液颜色变化;231. 当溶液颜色变为紫色时,停止加入碳酸氢铵;232. 将溶液加热至沸腾,观察溶液中是否有沉淀产生;233. 当溶液中出现沉淀时,停止加热;234. 将沉淀物过滤,收集滤液;235. 将滤液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钠,观察溶液颜色变化;236. 当溶液颜色变为红色时,停止加入氢氧化钠;237. 将溶液加热至沸腾,观察溶液中是否有沉淀产生;238. 当溶液中出现沉淀时,停止加热;239. 将沉淀物过滤,收集滤液;240. 将滤液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钙,观察溶液颜色变化;241. 当溶液颜色变为绿色时,停止加入氢氧化钙;242. 将溶液加热至沸腾,观察溶液中是否有沉淀产生;243. 当溶液中出现沉淀时,停止加热;244. 将沉淀物过滤,收集滤液;245. 将滤液加入适量的碳酸氢铵,观察溶液颜色变化;246. 当溶液颜色变为紫色时,停止加入碳酸氢铵;247. 将溶液加热至沸腾,观察溶液中是否有沉淀产生;248. 当溶液中出现沉淀时,停止加热;249. 将沉淀物过滤,收集滤液;250. 将滤液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钠,观察溶液颜色变化;251. 当溶液颜色变为红色时,停止加入氢氧化钠;252. 将溶液加热至沸腾,观察溶液中是否有沉淀产生;253. 当溶液中出现沉淀时,停止加热;254. 将沉淀物过滤,收集滤液;255. 将滤液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钙,观察溶液颜色变化;256. 当溶液颜色变为绿色时,停止加入氢氧化钙;257. 将溶液加热至沸腾,观察溶液中是否有沉淀产生;258. 当溶液中出现沉淀时,停止加热;259. 将沉淀物过滤,收集滤液;260. 将滤液加入适量的碳酸氢铵,观察溶液颜色变化;261. 当溶液颜色变为紫色时,停止加入碳酸氢铵;262. 将溶液加热至沸腾,观察溶液中是否有沉淀产生;263. 当溶液中出现沉淀时,停止加热;264. 将沉淀物过滤,收集滤液;265. 将滤液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钠,观察溶液颜色变化;266. 当溶液颜色变为红色时,停止加入氢氧化钠;267. 将溶液加热至沸腾,观察溶液中是否有沉淀产生;268. 当溶液中出现沉淀时,停止加热;269. 将沉淀物过滤,收集滤液;270. 将滤液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钙,观察溶液颜色变化;271. 当溶液颜色变为绿色时,停止加入氢氧化钙;272. 将溶液加热至沸腾,观察溶液中是否有沉淀产生;273. 当溶液中出现沉淀时,停止加热;274. 将沉淀物过滤,收集滤液;275. 将滤液加入适量的碳酸氢铵,观察溶液颜色变化;276. 当溶液颜色变为紫色时,停止加入碳酸氢铵;277. 将溶液加热至沸腾,观察溶液中是否有沉淀产生;278. 当溶液中出现沉淀时,停止加热;279. 将沉淀物过滤,收集滤液;280. 将滤液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钠,观察溶液颜色变化;28。

三友纯碱生产工艺

三友纯碱生产工艺

三友纯碱生产工艺三友纯碱是一种常见的化工原料,广泛应用于玻璃、化肥、造纸、洗涤剂等行业。

其生产工艺包括石灰石煅烧、石灰乳净化、电解制碱等步骤。

本文将详细介绍三友纯碱的生产工艺及其主要步骤。

一、石灰石煅烧石灰石煅烧是制备三友纯碱的首要步骤。

首先,将石灰石块破碎成适当的颗粒大小,然后放入石灰窑中进行煅烧。

煅烧过程中,石灰石中的碳酸钙会分解为氧化钙和二氧化碳。

氧化钙是制备纯碱的主要原料。

二、石灰乳净化石灰乳净化是为了去除煅烧过程中产生的杂质和不纯物质。

将煅烧后的石灰石与水进行混合,生成石灰乳。

然后,将石灰乳经过过滤、沉淀等工艺步骤进行净化。

通过这些处理,可以使石灰乳中的杂质和不纯物质得到有效去除,得到纯净的石灰乳。

三、电解制碱电解制碱是三友纯碱生产的关键步骤。

首先,将净化后的石灰乳加入电解槽中,作为阳极液。

然后,在电解槽中设置阴极和阳极,通过电流作用,使石灰乳中的氯化钠发生电解反应。

在这个过程中,氯化钠会被分解成氯气和氢气,并生成氢氧化钠溶液。

氢氧化钠溶液经过后续的处理和浓缩,即可得到高纯度的三友纯碱。

四、其他工艺步骤除了上述的主要步骤,三友纯碱的生产过程还包括其他辅助工艺步骤,如石灰石破碎、石灰乳澄清、氯化钠浓缩等。

这些工艺步骤的目的是进一步提高纯碱的纯度和质量,并确保生产过程的安全和稳定。

总结:三友纯碱生产工艺主要包括石灰石煅烧、石灰乳净化、电解制碱等步骤。

通过这些步骤,可以从石灰石中提取出纯净的三友纯碱。

这种生产工艺具有较高的效率和可靠性,能够满足市场对三友纯碱的需求。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三友纯碱生产工艺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加先进和高效的生产工艺出现,为三友纯碱的生产带来更大的突破。

纯碱工业制法

纯碱工业制法

纯碱工业制法
氯化钠、石灰石(经煅烧生成生石灰和二氧化碳)、氨气为原料来制取纯碱。

先使氨气通入饱和食盐水中而成氨盐水,再通入二氧化碳生成溶解度较小的碳酸氢钠沉淀和氯化铵溶液。

将经过滤、洗涤得到的NaHCO3微小晶体,再加热煅烧制得纯碱产品。

放出的二氧化碳气体可回收循环使用。

含有氯化铵的滤液与石灰乳[Ca(OH)2]混合加热,所放出的氨气可回收循环使用。

氨碱法的优点是:原料(食盐和石灰石)便宜;产品纯碱的纯度高;副产品氨和二氧化碳都可以回收循环使用;制造步骤简单,适合于大规模生产。

但氨碱法也有许多缺点:首先是两种原料的成分里都只利用了一半——食盐成分里的钠离子和石灰石成分里的碳酸根离子结合成了碳酸钠,可是食盐的另一成分氯离子和石灰石的另一成分钙离子却结合成了没有多大用途的氯化钙,因此如何处理氯化钙成为一个很大的负担。

氨碱法的最大缺点还在于原料食盐的利用率只有72%~74%,其余的食盐都随着氯化钙溶液作为废液被抛弃了,这是一个很大的损失。

NaCl +NH3+H2O +CO2=NaHCO3+NH4Cl 。

2NaHCO3=Na2CO3+H2O +CO2。

纯碱生产—氨碱法生产纯碱工艺流程

纯碱生产—氨碱法生产纯碱工艺流程
✓出现结合氨,对碳化不利。
✓没有结合氨; ✓消耗了最终产品纯碱。
常用石灰-碳酸铵法
3、氨盐水的制备
作用:制备碳酸化所要求浓度的氨盐水。吸氨用的氨来自蒸氨塔(用石灰乳处理碳酸 化后母液所回收的氨,含有CO2和水蒸气)。
NH3(g)+H2O (l) =NH4OH (l); 氨气中的CO2也会溶入溶液,并反应生成碳酸铵:
氨碱法生产纯碱工艺流程
氨碱法是以氨作为中间媒介生产纯碱的一种方法,该法原料价廉易得,产 品纯度较高,且部分二氧化碳和氨可循环使用;整个制作步骤简单,适用 大规模生产。 本节课学习氨碱法生产纯碱的工艺流程。
氨碱法生产纯碱的工艺流程
原盐:制备饱和食盐水,除去Mg2+, Ca2+ ,得精制食盐水。 精制食盐水送吸氨塔吸收氨气(氨 气来自蒸氨塔回收),得氨盐水,送 往碳酸化塔。 氨盐水吸收CO2得到NaHCO3和 NH4Cl,生成的NaHCO3经煅烧分解 为Na2CO3 、 CO2和H2O。
6、氨的回收
加入石灰乳时,结合氨分离成游离氨,并从液相驱出: 2NH4Cl+Ca(OH)2=2NH3+CaCl2+2H2O 母液中存在NaCl和CaCl2,CaCl2与氨化合降低氨分压,NaCl可提高平衡氨 分压,两者的作用近似抵消。 蒸馏游离氨时,物系可简化为NH3—CO2—H2O体系,蒸馏结合氨时,物系 可简化为NH3—H2O体系。
1 • 石灰石煅烧及生石灰消化 2 • 食盐水的制备和精制 3 • 氨盐水的制备 4 • 氨盐水的碳酸化 5 • 碳酸氢钠的过滤与煅烧 6 • 氨的回收
1、石灰石煅烧及生石灰消化
作用:石灰石煅烧得到的CO2用于氨盐水的碳酸化;生石灰消化后用于回收氨。 石灰石内配入一定比例的无烟煤送入石灰窑内,在窑底送入空气供燃料燃烧。 石灰石在窑内被加热,分解生成CaO和CO2。 窑气经过泡沫塔冷却、除尘和静电除尘两级净化后送压缩工序。 生石灰在化灰机内加入海水使生石灰消化制成石灰乳,送往蒸氨塔。

加热小苏打制备纯碱的化学方程式

加热小苏打制备纯碱的化学方程式

加热小苏打制备纯碱的化学方程式
(1)热小苏打制备纯碱的反应原理
热小苏打制备纯碱是一种提纯碱的有效方法,热小苏打是硫酸钠和碳酸钠,它们混合后发生反应,生成碳酸钠和碳酸二氢钠,其反应原理主要如下:
Na2CO3 + H2SO4 → CO2↑ + Na2SO4 + H2O
碳酸钠和硫酸之间发生反应,使硫酸中的氢离子和碳酸中的氧离子发生反应,形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产生碳酸钠和硫酸钠。

(2)热小苏打制备纯碱的化学方程式
热小苏打制备纯碱的化学方程式是:Na2CO3 + H2SO4 → CO2↑ +
Na2SO4 + H2O,即碳酸钠和硫酸之间发生反应,形成CO2↑ 、H2O、Na2SO4和Na2CO3 。

(3)热小苏打制备纯碱的操作步骤
(1)准备好小苏打粉末
首先,将碳酸钠(小苏打)放入一定数量的搅拌容器中,如水夹、实
心转子混合器等。

(2)准备好硫酸
然后,将硫酸(按比例)添加到上述搅拌容器中,搅拌均匀。

(3)加热混合物
接着,将搅拌好的混合物(小苏打粉末和硫酸)放入加热容器中,并加热混合物,以触发制备纯碱过程。

由于反应具有较高的活化能,操作温度建议在150℃以上,反应时间大约2—4小时。

(4)过滤
最后,将混合物置于冷却室,待其完全冷却,再进行过滤,将混合物中非纯碱部分过滤出来,即可得到纯碱。

侯氏制碱法化学式

侯氏制碱法化学式

侯氏制碱法化学式
侯氏制碱法是一种制备纯碱的化学方法,该方法最初由中国的侯
宗濂先生在明朝中叶发明。

它的化学式为Na2CO3 + Ca(OH)2 → 2NaOH + CaCO3,下面来详细介绍一下这种方法。

侯氏制碱法的最基本原理是利用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相互反应
来制备纯碱。

在这个过程中,首先需要准备好适量的氢氧化钠和氢氧
化钙,然后将它们混合在一起,开始反应。

反应会生成纯碱和碳酸钙
两种物质,其中碳酸钙会沉淀在底部。

整个制碱过程通常分为两步,首先是碳酸钠与石灰石反应生成碳
酸钙和氧气,这个反应是酸碱反应,化学方程式为Na2CO3 + CaCO3 → 2NaOH + CO2↑。

接着,氢氧化钙与剩余的碳酸钠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化学方程式为Ca(OH)2 + Na2CO3 → CaCO3↓ + 2NaOH。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得到纯碱,而碳酸钙则可以被丢弃。

侯氏制碱法的优点是它可以在较低的温度下进行,使用上也不需
要特别复杂的操作条件,同时,这个过程还有助于减少环境污染和资
源浪费。

而且,这种方法生产出来的纯碱质量也很高,符合不同场合
的要求。

总之,侯氏制碱法因其简单易行、效果显著而被广泛应用于纯碱
制备的领域。

通过这种方法制备的纯碱品质较高、成本较低,有着广
泛的应用前景和推广价值。

纯碱是怎样生产出来的原理

纯碱是怎样生产出来的原理

纯碱是怎样生产出来的原理
纯碱,也称为氢氧化钠或苛性钠,是一种重要的化学品,在很多工业生产中都有广泛应用。

纯碱的生产主要是通过氯化钠(食盐)的电解制备而来。

具体的生产过程如下:
1. 食盐水电解:将食盐水注入电解槽中,通入电流,产生氢气和氯气,同时在阳极处生成氧化钠。

2. 氧化钠加水:将生成的氧化钠加入水中,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

3. 氢氧化钠烧结:将氢氧化钠烧结成纯碱,去除水分和杂质。

总的来说,纯碱的生产就是将食盐水通过电解分解产生氧化钠,再经过加水和烧结等步骤制得。

三种制碱方法的工艺流程图

三种制碱方法的工艺流程图

三种制碱方法得工艺流程图纯碱主要得生产工艺分为三种:天然碱法、氨碱法、联碱法。

三种制碱工艺中,氨碱法对环境污染较大,且消耗大量得自然资源,原盐得利用率较低,生产得副产品氯化钙用途较小,大部分作为废渣处理;联碱法较氨碱法污染较小,原盐利用率较高,且与合成氨工业相互匹配,且副产品氯化铵可以用作生产复合肥得原料,在我国大规模生产有很好得适用性;天然碱法不仅对环境污染较小,且相比较成本低30—40%。

下面介绍一下这三种制碱工艺得工艺流程.天然碱法天然碱加工法采用大自然碱矿物为原料来制取纯碱。

天然碱得加工方法主要有鹵水碳化法、一水碳酸钠法、倍半碳酸钠法。

卤水碳化法就是用天然碱湖水得卤水为原料。

通过碳酸化过程,先把卤水中碳酸钠与其她钠盐转化成碳酸氧钠,再把碳酸氢钠从溶液中结晶出来,再过滤、煅烧得到纯碱。

一水碳酸钠法用天然碱为原料.先粉碎再煅烧,碳酸氧钠分解之后再进行溶解、精制,得到一水碳酸钠结晶体,再经锻烧得到重质纯碱。

倍半碳酸钠法就是以天然碱矿中最常见得组分倍半碳酸钠为主要原料。

先将天然倍半碱矿粉碎,再加水溶解,去掉泥沙后再用活性炭脱去溶液中有机物杂质,再过滤、蒸发、结晶、煅烧可得纯碱产品。

倍半天然碱法工艺流程图如下:氨碱法氨碱法,又称索尔维制碱法,就是由于1862年比利时人索尔维(Ernest Solvay,1832—1922)以食盐、氨、二氧化碳为原料,成功制得碳酸钠而命名。

其主要工艺流程如下:1、煅烧石灰石制得石灰与二氧化碳,石灰消化后得到石灰乳.ﻫ2、把盐水制备成氨盐水。

3、碳化氨盐水,制得重碱。

4、把重碱进行过滤与洗涤。

5、煅烧重碱即可得到纯碱成品与二氧化碳.6ﻫ、把母液中存在得氨进行蒸馏回收。

联碱法:联碱法又称侯氏制碱法,就是我国化学工程专家侯德榜于1943年创立得.就是将氨碱法与合成氨法两种工艺联合起来,同时生产纯碱与氯化铵两种产品得方法。

原料就是食盐水、氨气与二氧化碳-合成氨厂用水煤气制取氢气时得废气。

高考化学 “工业制碱“(侯氏制碱法)原理和注意

高考化学 “工业制碱“(侯氏制碱法)原理和注意

高考化学|“工业制碱“(侯氏制碱法)原理和注意事项复习!侯氏制碱法1. 制备原理:侯氏制碱法是依据离子反应发生的原理进行的,离子反应会向着离子浓度减小的方向进行(实质为勒夏特列原理).制备纯碱(Na2CO3),主要利用NaHCO3在溶液中溶解度较小,所以先制得NaHCO3,再利用碳酸氢钠不稳定性分解得到纯碱.要制得碳酸氢钠就要有大量钠离子和碳酸氢根离子,所以就在饱和食盐水中通入氨气,形成饱和氨盐水,再向其中通入二氧化碳,在溶液中就有了大量的钠离子、铵根离子、氯离子和碳酸氢根离子,这其中NaHCO3溶解度最小,所以析出,其余产品处理后可作肥料或循环使用.2. 化学反应原理:侯氏制碱法原理(又名联合制碱法)NH3+CO2+H2O=NH4HCO3NH4HCO3+NaCl=NaHCO3↓+NH4Cl (在反应中NaHCO3沉淀,所以这里有沉淀符号)总反应方程式:NaCl+CO2+H2O+NH3=NaHCO3↓+NH4Cl2NaHCO3Na2CO3+H2O+CO2↑(CO2循环使用)注意:NaCl(饱和溶液)+NH3(先加)+H2O(溶液中)+CO2(后加)=NH4Cl+NaHCO3↓(溶解度一般,因为不断添加原料达到溶液饱和才沉淀)(先添加NH3而不是CO2:CO2在NaCl中的溶解度很小,先通入NH3使食盐水显碱性,能够吸收大量CO2气体,产生高浓度的HCO3-,才能析出NaHCO3晶体.)3. 侯氏制碱法的优点:保留了氨碱法的优点,消除了它的缺点,使食盐的利用率提高到96%;NH4Cl可做氮肥;可与合成氨厂联合,使合成氨的原料气CO转化成CO2,革除了CaCO3制CO2这一工序.侯氏制碱法又称联合制碱法,是我国化学工程专家侯德榜于1943年创立的。

不仅对我国的化学工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在世界上也享有盛誉。

值得注意的是:”侯氏制碱法“中所制得的“碱” 并不是我们熟知的------”烧碱“氢氧化钠NaOH,而是--------”纯碱“Na2CO3。

纯碱的生产工艺(侯氏制碱法)

纯碱的生产工艺(侯氏制碱法)

纯碱的生产工艺(侯氏制碱法)碳酸钠,俗名苏打、纯碱、洗涤碱,化学式:Na2CO3,普通情况下为白色粉末,为强电解质。

密度为2.532g/cm3,熔点为851°C,易溶于水,具有盐的通性。

是重要的化工原料之一, 用于制化学品、清洗剂、洗涤剂、也用于照相术和制医药品,绝大部分用于工业,一小部分为民用。

在工业用纯碱中,主要是轻工、建材、化学工业,约占2/3;其次是冶金、纺织、石油、国防、医药及其它工业。

玻璃工业是纯碱的最大消费部门,每吨玻璃消耗纯碱0.2吨。

化学工业用于制水玻璃、重铬酸钠、硝酸钠、氟化钠、小苏打、硼砂、磷酸三钠等。

冶金工业用作冶炼助熔剂、选矿用浮选剂,炼钢和炼锑用作脱硫剂。

印染工业用作软水剂。

制革工业用于原料皮的脱脂、中和铬鞣革和提高铬鞣液碱度。

还用于生产合成洗涤剂添加剂三聚磷酸钠和其他磷酸钠盐等。

食用级纯碱用于生产味精、面食等。

一、实验目的1.掌握侯氏制碱法的原理和方法;2.了解侯氏制碱法的原理应用于实际化工生产中的方法;3.培养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

二、实验原理侯氏制碱法的原理是依据离子反应发生的原理进行的,离子反应会向着离子浓度减小的方向进行。

也就是很多初中高中教材所说的复分解反应应有沉淀,气体和难电离的物质生成。

要制得纯碱(Na2CO3),就要利用碳酸氢钠不稳定性分解得到纯碱。

要制得碳酸氢钠就要有大量钠离子和碳酸氢根离子,所以在饱和食盐水中通入氨气,形成饱和氨盐水,再向其中通入二氧化碳,在溶液中就有了大量的钠离子、铵根离子、氯离子和碳酸氢根离子,其中NaHCO3溶解度最小,最终析出大量的晶体。

化学方程式为:(1)NH3+H2O+CO2=NH4HCO3(2)NH4HCO3+NaCl=NH4Cl+NaHCO3↓(3)2NaHCO3(加热)=Na2CO3+H2O+CO2↑即:NaCl(饱和)+NH3+H2O+CO2=NH4Cl+NaHCO3↓2NaHCO3(加热)=Na2CO3+H2O+CO2↑三、主要试剂及仪器设备试剂:二氧化碳、浓氨水、粉状氯化钠、95%乙醇;仪器设备:启普发生器、电子天平、抽滤装置、100 mL锥形的1个、50 mL量筒1个、陶瓷坩埚1个、100mL烧杯5个。

纯碱工艺及控制方案

纯碱工艺及控制方案

纯碱工艺及控制方案纯碱在化工、建筑材料、烟草、造纸、纺织、皮革等领域拥有广泛的应用,是化学工业中的重要原材料。

本文将介绍纯碱生产工艺及控制方案。

一、纯碱生产工艺1. 传统工艺传统纯碱工艺采用氯碱法,使用氯化钠为原料,在电解槽中通过电解反应制备氢氧化钠,并进行钠化反应得到纯碱。

但由于其高能耗、高排放等问题,国家政策不断推进合理、节能、环保的新工艺。

2. 新型工艺新型纯碱工艺主要有石灰-硅灰煅烧法、盐湖卤水法、铝土矿法、石灰石法等。

其中,石灰-硅灰煅烧法是目前最为广泛采用的纯碱生产工艺。

该工艺的原料主要为碳酸钠、石灰和氧化硅,反应方式为:2Na2CO3 + CaO + SiO2 → Na2SiO3 + CaCO3Na2SiO3 + CaCO3 + CO2 → 2Na2CO3 + CaSiO3该工艺有以下特点:(1)工艺流程简单,易于掌握。

(2)原料广泛,生产成本低。

(3)废气可以回收利用,排放量小。

(4)生产的纯碱品质好,可以适用于高端市场。

二、纯碱控制方案1. 气体流量控制纯碱生产的热解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废气,其中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氢氧化钠等,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

因此,需要对气体流量进行控制,保证废气排放符合国家标准。

2. 原料配比控制纯碱生产的质量与原料的配比有着密切的关系,过少或过多的原料都会影响产品的质量和产量。

因此需要对原料的配比进行精确的控制,保证纯碱的质量和产量。

3. 温度控制纯碱生产中煅烧过程的温度是很关键的,如果温度过低,则不能达到完全煅烧的效果;如果温度过高,则会使产品的质量受到影响。

因此,需要对煅烧过程的温度进行精确控制,确保产品的质量和产量。

4. 水量控制纯碱生产中除尘水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其作用是抑制废气中二氧化硫的产生。

因此,在除尘水的制备过程中需要对水量进行控制,保证水的品质和除尘率,同时也要避免水量过多导致的原材料的浸泡不完全。

5. 电力控制纯碱生产中需要大量的电力,因此需要对电力进行控制,减少生产成本。

氧化钠制备纯碱的方程式

氧化钠制备纯碱的方程式

氧化钠制备纯碱的方程式氧化钠(Na2O)是一种无机化合物,由钠和氧两种元素组成。

它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和工业中常用的碱性物质。

纯碱是指氢氧化钠(NaOH),也称为氢氧化钠或烧碱。

纯碱是一种强碱,具有较高的溶解度和腐蚀性。

下面将介绍氧化钠制备纯碱的方程式,并进行解释。

氧化钠制备纯碱的方程式如下:2Na2O + 2H2O → 4NaOH解释:氧化钠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的方程式表明,每个分子的氧化钠与一个分子的水反应,生成两个分子的氢氧化钠。

这个反应是一个化学反应,产生的产物是氢氧化钠。

在这个反应中,氧化钠是一种碱性物质,而水是一种中性物质。

氢氧化钠是一种强碱,它可以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

这个反应是一个酸碱中和反应的例子,氧化钠被水中的氢氧根离子(OH-)中和,生成氢氧化钠。

氧化钠制备纯碱的过程可以通过实验进行验证。

首先,将适量的氧化钠溶解在水中,搅拌使其充分混合。

随着氧化钠的溶解,溶液逐渐变成碱性。

然后,使用酸酞试剂或其他酸性指示剂将溶液中的氢氧化钠滴定至中性,指示剂的颜色由碱性变为中性。

滴定结束时,记录所添加的酸的体积,可以计算出溶液中氢氧化钠的浓度。

氧化钠制备纯碱的方程式反映了化学反应的物质变化过程。

在这个反应中,氧化钠分子中的两个钠离子(Na+)与水分子中的两个氢离子(H+)结合形成两个氢氧化钠分子。

氢氧化钠是一种具有碱性的化合物,它可以在水中解离产生氢氧根离子(OH-),使溶液呈碱性。

通过氧化钠制备纯碱的方程式可以看出,该反应是一个化学变化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氧化钠分子中的钠离子与水分子中的氢离子结合,形成了氢氧化钠分子。

这个反应是一个中和反应,氧化钠中的碱性物质与水中的中性物质反应生成了氢氧化钠。

氧化钠制备纯碱的方程式是描述化学反应过程的数学表示。

通过这个方程式,可以了解反应的物质变化和产物生成。

这个方程式对研究和理解氧化钠制备纯碱的过程非常重要。

同时,它也是化学反应方程式的一种典型例子,可以用于教学和实验中。

高中化学 必修第一册 第2章 第1节 研究与实践1 了解纯碱的生产历史

高中化学 必修第一册 第2章 第1节 研究与实践1 了解纯碱的生产历史

研究与实践1了解纯碱的生产历史【研究目的】纯碱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具有广泛的用途。

通过查阅资料,了解纯碱的生产历史,感受化学工业发展过程中技术进步的重要性,以及建设生态文明的意义。

【纯碱的生产历史】1.路布兰制碱法(1)原料:食盐、焦炭和石灰石等。

(2)制取原理与步骤(3)制取方法评价路布兰制取纯碱,主要生产过程在固相中进行,难以连续生产,又需硫酸做原料,设备腐蚀严重,产品质量不纯,原料利用不充分,价格较贵,所以在20世纪20年代被淘汰。

2.索尔维制碱法(氨碱法)(1)原料:食盐、氨、石灰石等。

(2)生产原理流程(3)制取方法评价此法食盐利用率比路布兰制碱法高,产品较纯净,成本低。

缺点:原料中一半成分未能转化为产品。

3.侯氏(联合)制碱法(1)原料:食盐、氨、二氧化碳。

(2)工艺流程与反应原理①产生NaHCO 3的反应:NH 3+NaCl +CO 2+H 2O===NaHCO 3↓+NH 4Cl 。

②产生Na 2CO 3的反应:2NaHCO 3=====△Na 2CO 3+CO 2↑+H 2O 。

(3)制取方法评价①符合现在提倡的“绿色化学的要求”,提高了原料(NaCl)的利用率,不产生无用的CaCl 2。

②利用了大规模联合生产的优越性,利用一个厂的废料,作为另一个厂的主要原料。

如合成氨厂的废料CO 2可以作为碱厂的主要原料;碱厂无用的Cl -可以代替价格比较昂贵的硫酸用来固定氨,制成氮肥,降低了成本,提高了综合经济效益。

1.侯氏制碱法中,向饱和食盐水中是先通NH 3还是先通CO 2?为什么?提示 应先通NH 3,再通CO 2,这样操作可增大HCO -3的浓度,利于析出更多的NaHCO 3。

2.低温下,向母液中通入NH 3并加入NaCl 细粒,为什么可促使NH 4Cl 析出?提示 低温下,NH 4Cl 的溶解度比NaCl 的小,通入NH 3并加入NaCl 细粒,可生成更多的NH 4Cl ,促使该物质析出,也提高了NaCl 的利用率。

第11讲 纯碱的制备与含量的测定-2024年高考化学一轮复习(新教材新高考)

第11讲 纯碱的制备与含量的测定-2024年高考化学一轮复习(新教材新高考)

真题演练
1.[2021·河北,14(1)(2)(3)(4)]化工专家侯德榜发明的侯氏制碱法为我验室中模拟并改进侯氏制碱法制 备NaHCO3,进一步处理得到产品Na2CO3和NH4Cl,实验流程如图:
回答下列问题: (1)从A~E中选择合适的仪器制备NaHCO3,正确的连接顺序是__a_ef_b_c_g_h__(按气流方向, 用小写字母表示)。为使A中分液漏斗内的稀盐酸顺利滴下,可将分液漏斗上部的玻 璃塞打开或___将__玻__璃__塞__上__的__凹__槽__对__准__漏__斗__颈__部__的__小__孔_。
(1)实验时向饱和食盐水中通入CO2、NH3的先后顺序是_先__通__入__N__H_3_,__然__后__通__入__C_O__2_。 (2)a通入_N__H_3_,然后b通入_C_O__2_,简述理由:_由__于__C__O_2_在__水__中__的__溶__解__度___比__较__小__,__ _而__N_H__3极__易__溶__于___水__,__为__防__止__倒__吸__,__通__入__N_H__3的__导__气__管__的__末__端__不__能__伸__入___到__溶__液__中__,__为__ _增__加__二__氧__化__碳__的__吸__收__率__,__通__入__C_O__2的__导__气__管__的__末__端__应__插__入__液__面__以__下__。 (3)c中放蘸有稀硫酸的脱脂棉,作用是_吸__收__氨__气__尾__气__,__防__止__污__染__空__气___。
(3)数据处理:纯碱样品中 Na2CO3 的质量为197 gn·mg ol-1×106 g·mol-1=110967n g,则
106n
纯碱样品中
Na2CO3

工业制烧碱的反应原理

工业制烧碱的反应原理

工业制烧碱的反应原理1. 制备原理:侯氏制碱法是依据离子反应发生的原理进行的,离子反应会向着离子浓度减小的方向进行(实质为勒夏特列原理).制备纯碱(Na2CO3),主要利用NaHCO3在溶液中溶解度较小,所以先制得NaHCO3,再利用碳酸氢钠不稳定性分解得到纯碱.要制得碳酸氢钠就要有大量钠离子和碳酸氢根离子,所以就在饱和食盐水中通入氨气,形成饱和氨盐水,再向其中通入二氧化碳,在溶液中就有了大量的钠离子、铵根离子、氯离子和碳酸氢根离子,这其中NaHCO3溶解度最小,所以析出,其余产品处理后可作肥料或循环使用.2. 化学反应原理:侯氏制碱法原理(又名联合制碱法)NH3+CO2+H2O=NH4HCO3NH4HCO3+NaCl=NaHCO3↓+NH4Cl (在反应中NaHCO3沉淀,所以这里有沉淀符号)总反应方程式:NaCl+CO2+H2O+NH3=NaHCO3↓+NH4Cl2NaHCO3Na2CO3+H2O+CO2↑(CO2循环使用)注意:NaCl(饱和溶液)+NH3(先加)+H2O(溶液中)+CO2(后加)=NH4Cl+NaHCO3↓(溶解度一般,因为不断添加原料达到溶液饱和才沉淀)(先添加NH3而不是CO2:CO2在NaCl中的溶解度很小,先通入NH3使食盐水显碱性,能够吸收大量CO2气体,产生高浓度的HCO3-,才能析出NaHCO3晶体.)3. 侯氏制碱法的优点:保留了氨碱法的优点,消除了它的缺点,使食盐的利用率提高到96%;NH4Cl可做氮肥;可与合成氨厂联合,使合成氨的原料气CO转化成CO2,革除了CaCO3制CO2这一工序.侯氏制碱法又称联合制碱法,是我国化学工程专家侯德榜于1943年创立的。

不仅对我国的化学工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在世界上也享有盛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热稳定性
Na2CO3
苏打、纯碱 白色粉末
NaHCO3
小苏打 细小白色晶体
Na2CO3 10H2O 是无色晶体
在空气中会失去结晶水 变为无水碳酸钠
Na2CO3 10H2O Na2CO3 10H2O
俗名 色态 溶解性
热稳定性
Na2CO3
苏打、纯碱
NaHCO3
小苏打
白色粉末
细小白色晶体
碳酸钠比碳酸氢钠易溶于水
4、侯氏制碱法(联合制碱法)
侯氏制碱法(联合制碱法)原理:
NH3+CO2+H2O = NH4HCO3 NH4HCO3+NaCl = NaHCO3↓+NH4Cl 2NaHCO3 = Na2CO3+H2O+CO2↑
改进:在 5℃~10℃时,向母液中通人氨 气并加入食盐细粒,析出可做氮肥的 NH4Cl结晶,过滤后的滤液再循环使用。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用途
小结
1.侯氏制碱法(联合制碱法)原理 2.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 3.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用途
巩固练习:
1、除去碳酸钠固体中含有少量碳酸氢钠的方法

( A)
A、加热
B、加入生石灰并加热
C、将固体配成溶液并通入CO2
D、加入盐酸
2、欲除去碳酸氢钠溶液中少量碳酸钠的杂质,
适宜加入的物质是
侯氏制碱法与索维尔法的比较
索尔维法: 优点:原料经济,能连续生产,CO2和NH3能回收使用。 缺点:大量CaCl2用途不大,NaCl利用率只有70﹪。
侯氏制碱法: 优点:向母液中通人氨气并加入食盐细粒,析出可做氮 肥的NH4Cl结晶使食盐的利用率提高到96﹪;NH4Cl可 做氮肥。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
纯碱的工业制备史
1、天然碱加工法
人类获得碱开始是从草木灰中获得碳酸钾,后来 又从盐碱地或盐湖中获得碳酸钠。 随着工业革命的进 行,人类对碱的需求越来越大,远远不能够满足工业 生产的需要。
2、吕布兰制碱法
1791年法国医生路布兰发明了吕布兰制碱法。 其原理是:
4
该法的主要生产过程在固相中进行,难于连续生 产,又需硫酸作原料,设备腐蚀严重,产品质量不纯, 原料利用不充分,价格较贵,所以在投产50年后不敌 索尔维法的竞争,于20世纪20年代被淘汰。
( D)
A、Ca(OH)2
B、Ca(HCO3)2
C、盐酸
D、CO2
3、 如何除去二氧化碳气体中的少量氯化氢杂质?
通过盛饱和NaHCO3溶液的洗气瓶
4 、在天平的托盘上分别放等质量的两只烧杯,烧杯内
分别盛等质量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的稀硫酸,使天平 平衡。然后分别向烧杯中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入等质量的碳酸钠和碳酸 氢钠,充分反应后,结果天平指针偏向盛 碳酸钠 的烧 杯,其原因是 加入碳酸钠的烧杯中逸出的气体多 ; 在反应过程中见到的明显现象是 均有气泡冒出 ,而 上述现象的明显差别是 加碳酸氢钠的烧杯中气体 。
的生成速率快
5 、将某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混合物2.74 g 加热到质量 不再变化时,剩余物质的质量为2.12 g 。求混合物中 碳酸钠的质量分数。
差量法解题 38.7%
不反应
NaHCO3+NaOH= Na2CO3+H20
Na2CO3+H2O +CO2==2NaHCO3
探究 1、碳酸盐的溶解性
可溶性碳酸盐 不溶性碳酸盐
S正盐>S酸式盐 SNa2CO3>SNaHCO3 S酸式盐>S正盐 SCa(HCO3)2>SCaCO3
注:碳酸盐的正盐除Na+、K+、NH4+外,多 数是不溶于水的,而碳酸盐中的酸式盐却
3、索尔维法(氨碱法)
1862年比利时人索尔维发明了氨碱法制备碳酸钠。其 反应原理为:
NH3+CO2+H2O = NH4HCO3 NH4HCO3+NaCl = NaHCO3↓+NH4Cl 2NaHCO3 Na2CO3+H2O+CO2↑ 2NH4Cl(母液中)+CaO
= 2NH3↑+CaCl2+H2O
都溶于水。鉴别Na2CO3与NaHCO3溶液时, 我们即可据此用BaCl2或CaCl2做试剂来进 行鉴别。
思 考
向饱和Na2CO3溶液中通CO2有什么现象?
现象:有晶体析出
Na2CO3 (饱和)+H2O +CO2==2NaHCO3
解释:
①在相同温度条件下,NaHCO3的溶解 度比Na2CO3大 ②在反应的过程中要消耗溶剂水
稳定
2NaHCO3 Na2CO3 CO2 H2O
俗名
Na2CO3
苏打、纯碱
NaHCO3
小苏打
色态
白色粉末
细小白色晶体
溶解性
碳酸钠比碳酸氢钠易溶于水
热稳定性
稳定
受热易分解
与 酸 2HCl+Na2CO3=
反应
2NaCl+H2O+CO2
与碱 烧 反应 碱
不反应
HCl+NaHCO3= NaCl+H2O+CO2
第二单元 钠、镁及其化合物
纯碱制造
中国化学工业的先驱:侯德榜
在中国化工史上,有一位杰出的科 学家,以独创的制碱工艺闻名于世, 并撰写了《纯碱制造》一本书,他就是 被称为“国宝”的侯德榜。他的《纯 碱制造》被美国的威尔逊教授称为 “中国化学家对世界文明所作的重大 贡献我”国。邮电部还特地发 行了一枚侯德榜的纪念 邮票。
性质一 与酸反应的对比
原理:
Na2CO3+2HCl=2NaCl+H2O+CO2
NaHCO3+HCl=NaCl+H2O+CO2
演示
解释
结论:相同条件下,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快
性质二 热稳定性对比

原理:2NaHCO3
Na2CO3+CO2 +H2O
装置
结论:碳酸氢钠受热易分解, 碳酸钠一般不分解。
俗名 色态 溶解性
NaHCO3+NaOH= Na2CO3+H20
俗名 色态 溶解性
热稳定性
与酸 反应
与碱 烧 反应 碱
与CO2 反应
转化
Na2CO3
苏打、纯碱
NaHCO3
小苏打
白色粉末
细小白色晶体
碳酸钠比碳酸氢钠易溶于水
稳定
2HCl+Na2CO3=
2NaCl+H2O+CO2
受热易分解
HCl+NaHCO3= NaCl+H2O+CO2
③生成的NaHCO3的质量比Na2CO3的 质量大
讨论 2、如何鉴别Na2CO3和NaHCO3
热稳定性不同
和酸反应生成气体的速率的差异
BaCl2或CaCl2(稀溶液)
思考:能不能用Ba(OH)2 、 Ca(OH)2 区别?
2NaHCO3+ Ba(OH)2 (不足) =BaCO3↓ + Na2CO3 +2H2O NaHCO3+ Ba(OH)2(过量) =BaCO3↓ + NaOH +H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