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历史思辨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思辨能力

《历史课程标准》中规定:“要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进而培养学生学会辩证地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从历史中汲取智慧”,要“初步形成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概言之,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历史思辨能力。历史教师应立足新课标,从学习者个体发展的需要和认识规律出发,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在新课改中开阔视野,全方位认识历史事件,勇于质疑,寻找资料论证新结论,形成持久热情和动力,培养创造性的学科思维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思辨能力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供大家参考和指正。

一、培养学习兴趣是前提

首先,我认为应以历史教育的实用性和社会性来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使他们的思维活跃起来。历史是前人生活的再现,包含了前人一切成功和失败的经历,是人类经验和教训的总汇,以史为鉴,古为今用,正是历史学社会功能的突出表现,因此整个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力求做到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尽量选择一些与教材有关的具有代表性、又是学生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教育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进行分析,科学地使历史感和现实感融为一体,这样学生通过历史课的学习,就会觉得历史并非过眼云烟,而是完全可以和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接轨;其次,丰富多样的教法也能促使学生思维活跃。如增加一些趣味性较强的历史故事、古诗,示唱相关歌曲,如给同学朗读余光中的《乡愁》、闻

一多的《祈祷》,演唱《七子之歌》,就使同学很受感动。又如,发挥直观教具的功能,利用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等手段效果更佳,比如我在讲授《商鞅变法》一课中,利用幻灯片展示了《商鞅舌战图》、《南门徙木图》、《焚书图》等图片刺激学生的感官,在讲到对商鞅变法的评价时,我安排学生分支持与反对(正方与反方)两方展开辩论,通过辩论,既增进了认识理解,又活跃了氛围。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无论教师讲得多么好,不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是无论如何也学不好的。”因此,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各种方法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努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二、掌握基础知识是根本

在课堂教学中,历史教师应加强历史概念教学,注意准确、科学地表达历史概念,并要理解和掌握历史概念。因为历史概念是对历史事实和历史现象的抽象与概括,反映其本质特征。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和理解历史概念的过程,就是训练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发现规律的过程,大到一个时期、一个阶段的历史事实及其特征和规律,小到一个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值得注意的是,讲授历史知识必须与有计划的培养学生能力相结合,知识和能力是相辅相成的,知识是能力的基础,能力的形成又是进一步获取知识的条件。因此在教学中既不能单纯讲知识而不培养能力,也不能单纯培养能力而脱离知识,而应在讲授历史知识时贯穿能力培养,在能力培养

的基础上获得新知。高中教材,有一个明显特征,即从全新的角度,全新的要求增加大量历史的原始材料,配之以相应的思考题,要求学生要充分利用有效信息,综合所学知识,对有关问题进行论证、讨论。这些是培养学生分析能力的最好工具,所以要充分利用教材里的材料,或者加以适当补充,进一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建构知识网络,初步掌握历史学科学习方法,使学生尽快适应专题模块化的学习。

历史发展是有线索性的,这大概也是别的学科所没有的特点。它有一个时间的纬度,在这个时间纬度上的这些东西,学生是不是能够把它很好串联起来,有这么一个纲,做到纲举目张,这是非常关键的。一旦抓住了这条主线,线条上的林林总总的东西最后都能得出来。这就要求学生一定要把某一个时段的历史线索搞清楚,把一课一课的内容,跟整个这条纲连在一块。解读教材时,不能割裂来看,一定要把课时、单元、模块联系起来看,要分析大的时代背景,要形成大的框架,形成体系。只有对人类历史的发展有个整体的把握,分析历史时才会深刻,才能辩证的看待历史的发展!

三、注重层层设疑是关键

课堂改革最核心的理念是“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古语曰:“疑者,觉悟之机也”,知识积累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置疑而后释疑的过程。问题激起好奇心,怀疑推动求知欲,旧疑获释,新疑又生,迫使学生不断探索、追求,这样且思且疑,且疑且思,学生的知识就不断得到增长。由此,我们课堂设问的原则一方面要充分调动学

生的思维,变“老师一味讲授、学生被动接受”为学生积极参与,在思考、讨论的过程中加深过程的体验,增强对知识的认知;另一方面,又要符合学生认知习惯,由浅入深,有层次性,考虑到学生情绪。所以老师不能随意设问,必须依据课堂目标和学情确定:哪些学生稍一思索即可解决,哪些需要小组间的交流与合作以及老师的点拨、提示才能解决,哪些是落实知识、提升能力的,哪些是升华情感、进行思想教育的;同时,我们还要避免两大误区:一、由原来“满堂灌”式的讲变为“满堂问”,要注意问题的精度;二、设问要紧扣三维目标,避免游离于教材之外。

如在“一国两制”一节教学中,我事先设计了一连串的问题,清晰地展示讲课思路:1.新中国成立之初,为什么没有马上收回香港?党的第二代领导人为什么能够成功地收回香港、澳门呢?2.为什么要用“一国两制”的办法来解决香港、澳门问题呢?它是不是解决港澳台问题的最佳途径?在香港、澳门为什么保留现有社会制度?3.请结合史实说明台湾是我们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4.台湾问题为什么显得如此复杂?影响台湾和平统一的因素有哪些?放弃

台湾任其独立行不行?5.面对今天的局势,解决台湾问题,和平统一和武力统一什么方法更好?通过引导学生对教材内容进行系统

整理归纳,培养学生从宏观上把握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特点的能力。这样,一方面通过逐层分析,步步深入,提高了学生的思维逻辑性,尤其对于比较抽象的历史概念,把每一个概念分解为若干小问题,层层推进,使学生能借助已有知识、教材信息资源、教师提供的材

料,经过思考、讨论构建论据和独立思考,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归纳、比较、概括,并做出解释,深刻地理解概念。另一方面,于看似无疑处设疑,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反复地提出和解决问题过程中,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逐渐养成对课本、教材质疑问难的习惯,并且活跃了思维,为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打下一定基础。

四、树立科学观念是保障

历史思辨能力说到底就是历史观的问题,即你对历史的发展持有什么样的观点。持有什么样的历史观是与时代紧密相关的,之前人们对历史的认识受到阶级意识的影响,阶级论成为认识判断事物的标准;今天随着人类联系的加强,文明史观、整体史观应成为我们应有的史学态度,站在人类文明史的角度去审视人类历史,你会看到宏阔的画面!在培养学生思辨能力时,应注意养成如下几种正确观念:

(一)、发展变化观点。历史不是静止的,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只有在发展变化中分析和掌握历史,才能真正的把握历史的内在本质,洞察历史发展的脉络,因此学习历史要用发展变化的观点,不要静止地对待历史,既要看到它的过去,也要看到它的现在和将来。例如对新航路开辟的的分析,就不能只看到它对外残酷掠夺扩张的现实,还要看到它对整个人类由孤立发展到整体世界和在传播西方文明过程中所起的巨大作用。

(二)、辩证全面分析。历史的发展具有多面性,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往往也是多方面的,分析历史现象要坚持辩证全面分析的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