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心得)之“做中学”在小学科学教学的实践探究
“做中学”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做中学”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策略【摘要】小学科学教学中,“做中学”是一种重要的教学策略。
通过实践和亲身体验,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科学知识和方法。
本文从概念、具体实践策略和效果等方面探讨了“做中学”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具体包括模拟实验和观察法、小组合作和实践活动以及跨学科整合和教学应用等内容。
这些策略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未来,值得进一步探索如何更好地结合“做中学”和科学课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通过“做中学”,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小学科学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学、做中学、实践策略、模拟实验、观察法、小组合作、实践活动、跨学科整合、教学应用、效果、未来发展方向、总结1. 引言1.1 小学科学教学的重要性小学科学教学在小学生的学习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科学思维的重要途径,更是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的起点。
通过小学科学教学,学生可以从小培养观察、实验、分析和推理的能力,培养他们质疑、探索、创新和解决问题的科学精神。
而科学知识的系统性、普适性和生活性又使得小学科学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基础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的重要途径。
在当今信息时代,科学技术发展迅速,科学知识更新换代的速度也越来越快。
小学科学教学不仅要注重传授学生一定的科学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思维,使他们具备终身学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小学科学教学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培养学生未来的科技创新人才,更体现在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
加强小学科学教学,提高教育质量,培养更多对科学充满热爱和探究精神的学子,是当下教育工作者共同的责任和使命。
1.2 “做中学”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意义“做中学”是指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实践经验来构建知识,培养能力和素质。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采用“做中学”的方法有着重要的意义。
“做中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科学课“做中学”模式应用(精选五篇)
科学课“做中学”模式应用(精选五篇)第一篇:科学课“做中学”模式应用科学课“做中学”模式应用摘要: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提出了《‘做中学’科学项目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实践研究》这一研究课题,其目的就是寻找优化小学科学教学的重要策略,以提升小学科学的教学实效,促进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更丰富的科学知识。
“做中学”模式在科学课堂中的应用推广,体现了“实践出真知”的哲学思想。
关键词:科学课做中学应用例小学科学教学,大部分内容都需要学生亲手操作、实验、验证,才能获取科学知识,形成科学技能,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现以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地球的卫星――月球”一课的教学为例,谈一谈如何优化“做中学”教学策略,以提升科学教学实效。
一、课堂目标设计合理,让学生达成“做中学”有两位教师在设计这课的教学目标时,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来设计。
第一位教师设计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利用多种渠道搜集有关月球的信息,除了让学生了解月球在运动方式、体积大小、引力大小、表面特征等诸多方面同地球不同外,还要让学生研究月球表面土壤的结构、月球的形成等,并按照科学探究的要求进行信息交流、讨论,整理有关的信息,发展对宇宙天文探索的兴趣。
而第二位教师对本课所设计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知道月球是地球的卫星,月球是绕着地球运动的。
并从科学史角度,阐述了从古到今,人类就在不断对月球进行探索,了解有关月球的一些基本情况。
月球对于学生来说也许并不陌生,但是人类对月球的探索,学生也许只能从神话传说中略知一二,而对于人类探月手段的不断更新,对月球的认识不断丰富却了解不多。
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不是让学生了解多少有关月球的信息,而是让学生感受到人类对月球的探索经历。
第一位教师教学目标的设计对于六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有点难,很难激发学生“做中学”的兴趣。
学生可以通过搜集资料来了解月球体积的大小、引力的大小、表面特征等,但是月球的土壤结构,月球是如何形成的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是很难理解的,这样的教学目标就拔高了,不利于学生开展“做中学”。
“做中学”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做中学”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策略一、什么是“做中学”“做中学”是一种教学方式,强调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实践和实际操作来获取知识和技能。
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通过实践获得经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创造力。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利用“做中学”的策略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科学知识的乐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1.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真实的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科学知识的魅力。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安排实际的实验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探索实验规律。
通过实验活动,学生可以亲身体验科学知识的神奇和乐趣,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探索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2. 引导探究,培养思维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引导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
在生物学习中,教师可以提出一些生物现象或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并给予适当的指导。
通过引导探究的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 启发创新,培养能力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启发创新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
在物理学习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简单的实验设计,让学生自由发挥想象,设计并完成实验,通过实践获得经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力。
通过启发创新的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科学的乐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
4. 实践应用,提升技能1.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运用“做中学”的策略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可以从实践中获取实践经验,提升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 提高学习效果。
“做中学”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做中学”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策略“做中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实践操作和实际经验来促进学习的教学策略。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采用“做中学”的策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以下是一些运用策略:1. 实践探究: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让学生亲身参与,发现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学习植物生长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种植一些简单的植物,观察它们的生长规律,并帮助学生总结出影响植物生长的因素。
2.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到校外或附近的自然环境中进行考察,观察和了解生物、地理等相关知识。
在学习动物的栖息地时,可以带学生去动物园或者森林公园,观察不同动物的栖息地和生活方式。
3. 小组合作:引导学生分小组探究某一问题,在小组合作中共同学习和解决问题。
在学习物质的性质时,教师可以将物质分为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类,然后让学生分组找出身边常见物质的性质,并进行讨论。
4. 问题导向:通过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他们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思维能力。
在学习水的沸点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为什么水要煮沸后才能变成水蒸汽?”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5. 教材解读:在课堂上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并帮助他们理解和应用其中的知识。
在学习电流的概念和特性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教材内容回答一些问题,巩固学习效果。
6. 制作实物:让学生参与实际制作实物,提高学习的可视化效果。
在学习太阳系的组成和运行规律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用纸板、纸杯等材料制作太阳系模型,从而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相关知识。
7. 游戏化学习:将学习内容转化为游戏形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和学习的趣味性。
在学习食物链时,可以设计一个“动物拼接游戏”,让学生拼凑出一个完整的食物链,并评选出最佳拼接作品。
“做中学”是一种积极、主动、体验式的学习方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并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目标,合理运用以上策略,创造积极的学习氛围,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科学知识。
小学科学教学工作心得体会(4篇)
小学科学教学工作心得体会小学科学教学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环节。
我在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一些心得体会,具体如下:首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对科学充满好奇心,但由于知识的抽象性和复杂性,容易产生学习的障碍。
为了克服这个问题,我在教学中注重引入实例,利用生活中的例子解释抽象的概念,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同时,我鼓励学生进行实践探究,让他们亲手操作和观察,从而增强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其次,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科学思维是科学学习的核心,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
我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在教学中,我提倡学生进行小实验,观察现象,提出问题,思考原因,并通过实验验证答案。
帮助学生形成科学思维的习惯,并提醒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科学思维。
再次,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小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情感体验对于他们的学习效果起着重要的影响。
我注重创设情境,设计有趣的教学活动,让学生能够在愉悦的情境中进行学习。
同时,我也注重与学生的互动,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
在课堂上,我会鼓励学生发言,并对他们的回答给予肯定和鼓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最后,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综合性。
小学科学教学是一个由浅入深,由局部到整体的学习过程。
我在教学中注重科学知识的系统性和综合性的展示。
在教学过程中,我会将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和扩展,帮助学生建立起知识的框架,并能够灵活运用。
同时,我也注重知识与生活、知识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的整体认识。
综上所述,小学科学教学需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综合性。
只有通过这些方面的努力,才能够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他们的科学学习能力。
我相信,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会继续努力,不断总结和提高,为学生的科学学习提供更好的教学环境和服务。
小学科学教学工作心得体会(二)小学科学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学科。
小学科学教学实践课体会(3篇)
第1篇作为一名小学科学教师,我深知科学教育对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性。
近年来,我国教育部门高度重视科学教育,不断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有幸参加了一次小学科学教学实践课,收获颇丰。
以下是我对这次实践课的体会。
一、教学理念的创新这次实践课的教学理念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首先,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在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科学的魅力。
其次,教师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实践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最后,教师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在课堂活动中,教师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给予个性化的指导,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锻炼和提高。
二、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在这次实践课中,教师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使课堂氛围活跃,学生参与度高。
以下是一些典型的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法:教师通过讲解具体的科学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的科学原理,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2. 小组合作学习: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完成一个科学实验或项目,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 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科学家、实验员等角色,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科学家的研究过程。
4. 实践操作:教师带领学生进行科学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的魅力,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技能。
5. 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网络等信息技术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三、教学评价的多元化在这次实践课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方式多样化,既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又关注学生的能力培养。
以下是一些评价方式: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合作等方面,评价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 实验操作评价:根据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规范、实验结果等方面进行评价。
3. 作业评价:通过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4. 期末考试评价:以笔试、实验操作等形式,全面考察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小学科学教育“做中学”的实践探索
小学科学教育“做中学”的实践探索作者:李莹来源:《北京教育·普教版》2010年第07期我国宋代著名爱国诗人陆游,写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名篇佳句,告诉我们:只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是片面的,重要的是要亲身实践。
国际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也曾经说过:“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面对儿童这种与生俱来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探索性学习需求,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无疑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
小学科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如何在“做中学”、“做中探究”时,通过亲身体验感受学习科学的过程?这些问题需要一线科学教师反复思考与实践。
科学教育中的探究式学习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对探究的定义是:“探究是多层面的活动,包括观察;提出问题;通过浏览书籍和其他信息资源发现什么是已经知道的结论;制定调查研究计划;根据实验证据对已有的结论做出评价;用工具收集、分析、解释数据;提出解答,解释和预测以及交流结果。
探究要求确定假设,进行批判的和有逻辑的思考,并且考虑其他可以替代的解释。
”在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探究也指学习过程。
它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是让学生自己思考怎么做甚至做什么,而不是让学生接受现成的结论。
笔者认为,探究性学习指的是仿照科学研究的过程来学习科学内容,从而在掌握科学内容的同时,体验、理解和应用科学研究方法,掌握科研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
我国《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当中也明确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
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
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提高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
“做中学”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做中学”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策略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小学科学教学也在不断创新与改革。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们大多是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了解和实践的机会,导致学习效果欠佳。
越来越多的教育者开始提倡“做中学”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去完成实验、观察、整理数据等活动,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接下来,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做中学”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做中学”是一种注重学生实践的教学方法,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我们首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课堂上,可以设置一些简单的实验,如测量重量、观察生长过程、观测变化等,让学生们亲自动手去实践操作,通过实践操作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实践中,学生们可以自己动手搭建实验装置,进行实验,整理数据,并根据实验结果得出结论,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做中学”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这正是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的好机会。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可以通过让学生参与实验、观测、探究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他们的主动学习意识和学习兴趣。
通过让学生提出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实验和探究,让学生们在实践中掌握知识,养成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使他们在学习中能够主动思考、积极探究。
“做中学”教学方法不仅注重学生的个体实践,更注重学生的合作实践。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可以设置一些合作性的实验活动,让学生们分组合作,共同完成实验和观测,通过小组探究、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在实践中,学生们可以相互协作,交流想法,讨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中自然而然地形成团队协作的意识。
浅析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的“做中学”
2019年35期┆217教法研究浅析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的“做中学”闫 石小学科学是一门动手性很强、具有实践意义的学科,在科学知识的发现和学习中,通过动手“做”是最好的学习途径,可以有更多的发现,更加深刻的认识。
特别是对于小学生来说,通过做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探究能力。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针对“做中学”这一教学思路,教师采取的措施常常略显单薄,发挥的作用也是有限的。
如部分教师只安排学生完成操作任务,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只扮演了“操作工”,并未对问题有深入的思考和进一步地发现,与传统的教学区别不是很大;或者是教师对任务的布置不符合学生的现有学习基础,不能激起其学习兴趣,甚至打击其积极性;又或是教师对操作中出现的非预期效果关注不够,忽略乃至反感其出现,等等。
这些原因导致了目前小学科学“做中学”课堂教学还缺乏教育的指导性,这就需要教师对此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与拓展,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积极展开教学改革。
一、什么是“做中学”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的产生及应用,是完全针对科学教育来实施的,它的有效应用,能够促使学生在小学科学课堂学习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对知识展开探索。
自主探索的过程,可以促使学生更加善于发现问题,在教师指导下得到解决答案,学生将对知识产生更加深刻的记忆,因此这种模式同传统的教学相比,教学效率更高。
该教学模式的有效应用,还需要教师积极进行课堂情境的创设,能够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多种感官得到刺激,并对科学探究的过程产生更加深刻的记忆。
例如,在进行种子发芽相关知识的讲解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积极进行实验,首先从学生日常生活中相对熟悉的种子入手,如豆芽菜等,并积极鼓励学生大胆地进行尝试,自己动手种植豆芽菜,并对过程进行详细的观察和记录,教师针对教学内容给予学生一定提示,如重点观察种子发芽过程中,对温度、水及养分等因素的需求量,教师最后对知识进行总结,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完成了任务,将对知识产生更加深刻的理解。
二、“做中学”模式运用于小学科学教学中的意义 “做中学”模式是根据小学科学教学特点而被研究并有效应用的,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应用“做中学”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做中学”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做中学”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策略“做中学”是一种在教学中以实践和实践为主导的教学方法,其能够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学科知识。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通过运用“做中学”的策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运用该策略:第一,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
小学科学教学注重学生对知识的实践操作,通过自己动手的方式来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实验和观察活动,让学生亲自参与通过实践来体验科学的乐趣和真实性。
可以为学生设计一些简单的实验,比如观察水的三态变化、分辨不同材料的导热性等,让学生亲自操作,并引导他们从实践中总结和归纳科学规律。
第二,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和发现。
小学科学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科学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或者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和发现。
可以给学生看一张图片,让他们猜测其中隐藏的科学原理;或者给学生提供一些材料,让他们自行设计实验来验证某些现象。
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进一步提高他们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运用游戏和情境教学。
小学生喜欢游戏和情境,可以借此来帮助他们更好地学习科学知识。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科学游戏,比如制作科学小实验视频,让学生观看并回答问题;或者设计一些情境,让学生在其中扮演科学家的角色,通过观察和实践来完成各种任务。
通过游戏和情境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使他们在愉悦的氛围中理解和运用科学知识。
第四,注重学科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小学科学教学应该注重将学科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现科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通过观察附近的植物和动物,让学生了解它们的特点和适应环境的原理。
还可以鼓励学生将科学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比如指导学生在家中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或观察活动。
通过实际生活的案例,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科学知识,增强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做中学”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做中学”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策略“做中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实际操作和体验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的教学方法。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运用“做中学”策略。
第一,选取生活中和学科内容相关的实际问题。
小学生对于周围事物充满好奇和探索欲望,可以通过选取他们感兴趣的实际问题作为教学素材,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在学习植物的生长过程时,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和研究自己种植的小花盆中的植物,让他们亲身体验植物的生长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
第二,增加实验和观察的机会。
实验和观察是“做中学”策略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科学现象和原理。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可以有针对性地设置实验或观察环节,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从中发现、总结规律,并通过师生交流和分享的方式进行学习。
在学习光线的传播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简单的光线传播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观察和验证光线传播的规律。
鼓励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可以通过提出开放性问题和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组织和展开探究活动,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习天气变化时,可以让学生分组观察天气状况,收集相关数据,并进行分析和总结,以探究天气变化的规律。
第四,引入科学实践活动。
科学实践活动是“做中学”策略的有机组成部分,可以加强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应用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可以通过开展科学实验、科学观察和科学作品制作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和参与科学实践,从中培养科学思维和方法。
在学习地壳变动时,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地质展览,进行地质标本的观察和鉴赏,或者进行小型地层剖面的制作,以加强对地质变动的理解。
“做中学”策略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可以增加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和理解,培养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选取生活中相关问题、增加实验与观察的机会、鼓励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和引入科学实践活动等方式,可以有效地实施“做中学”策略,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
“做中学”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做中学”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策略科学教学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
而“做中学”的教学模式借鉴了人类认知和学习的自然规律,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做中学”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一、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做中学”强调让学生自主发掘问题、探究,通过实践来获取知识与经验。
小学科学教学可以设置一些探究性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引导学生围绕实验主题提出问题、通过实验探究解决问题,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判断力。
同时,教师可以采用启发式提问的方法引导学生,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例如,在教授水的性质时,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探究水的各种性质,如颜色、味道、溶解性、比重等,引导学生逐步发现水的基本特征和性质。
二、建立情境教学“做中学”教学模式重视将学习融入到生活实践中,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深化和灵活运用,因此小学科学教学中的情境教学非常适合采用“做中学”模式。
建立情境教学可以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学习环境中学习科学知识,理解和掌握科学概念和原理,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科学知识。
例如,在教授声音的传播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进工厂、工地等较吵杂的环境,通过切身体验和感受,让学生理解声音传播的原理,从而更好地掌握这一知识点。
三、开展实践性活动“做中学”强调实践性教学,因此小学科学教学中可以增加一些实践性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体验真实情境,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实践能力。
实践性活动可以是户外实践,也可以是课堂内的操作实践,通过实践活动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
例如,在教授天气变化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次天气观测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天气变化的过程和气象参数的变化,理解并掌握天气变化的原因和科学知识。
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做中学”强调合作学习,鼓励学生相互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做中学”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做中学”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策略“做中学”是一种通过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来促进学习的教学策略。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这种策略的运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以下是一些小学科学教学中可以采用的“做中学”策略。
可以通过实验来引发学生的兴趣并培养他们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在学习动植物生长发育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亲自观察种子发芽的过程,并进行实验验证不同因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通过实际操作,学生可以亲眼见到种子在土壤中孕育出生命的奇迹,对植物的生长过程有更深刻的理解。
可以通过探究式学习来培养学生的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习物体运动规律时,可以设计让学生亲自进行实验、收集数据、分析规律等环节,让学生充分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
这种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逻辑思维和判断能力。
可以通过游戏和角色扮演来巩固和应用所学内容。
在学习地理方位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导航游戏,让他们在游戏中通过指示和地图找到目的地。
这样的活动不仅可以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巩固所学的地理知识,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可以利用实地考察和参观活动来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
在学习动物分类时,可以组织学生去动物园观察各类动物,并了解它们的特征和生活习性。
通过实地考察,学生可以亲自接触到真实的物体和生活现象,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学科知识。
还可以通过项目学习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
在学习环境保护时,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节约用水、分类垃圾等项目,让学生通过实际行动来宣传环保知识,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实践能力。
在实施“做中学”策略时,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引导和指导作用,同时给予学生适当的自主空间和探索时间。
教师还应该注重对学生的反思和总结,引导他们从实践中总结经验和提炼规律,从而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做中学”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做中学”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策略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小学科学教育已成为我国教育系统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
然而,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常存在着理论与实践的脱节。
为了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教师们应该采用“做中学”这种方法来进行科学教学。
在本文中,将探讨“做中学”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建立实验室建立实验室是“做中学”教学方式的重要基础。
在实验室中,学生们可以尝试各种实验和操作,从而更深入地理解理论知识。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应建立起一个温馨、舒适、安全的实验室环境,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验器材和安全的实验操作流程。
在实验之前,教师应介绍实验方法、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等,让学生们了解实验的目的、意义和效果,并提高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和主动性。
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做中学”教学方式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在问题选择上,老师应挑选生活中最常见的实践问题,例如:环境保护、真菌和细菌、水循环、活动和食品,让学生自主探究。
在探究过程中,老师应引导学生制定合理的实验方案,细心地观察实验现象,记录观测数据,总结实验结果,得出结论,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实验技能。
三、创设情境教学过程中,情境的创设对于“做中学”教学方式来说极为重要。
情境的创设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可以更快地融入到学习状态中。
例如,在教学中可以创设“大自然环境”、“实验室环境”、“人工环境”等情境,让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探究问题,加深学习的印象,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水平。
四、多媒体教学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教学工具,例如电子白板、教学PPT等,从而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实验的过程和实验的结论。
多媒体技术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更深刻地体验实践。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取多种途径,例如图片、视频、动画、声音等,让学生在身临其境的场景中学习。
五、奖励与评价在“做中学”教学方式中,奖励与评价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最好反映。
“做中学”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做中学”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策略小学阶段是科学启蒙的关键时期,学生需要接受系统的科学教育,但是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如何引导学生学会“做中学”呢?下面结合个人教学实践,提出几点策略。
一、抓住学生兴趣,寓教于乐小学生在学习中的性格特点是好奇心强,兴趣浓,好动、爱动,所以在设计小学科学实验室课程时应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精心设置科学实验课程,让孩子们容易产生好奇心,感受到科技教育的文化内涵,从而更好地学习科学知识。
教师可以通过简单的实验操作,降低学生对科学实验的难度感,提升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和科学实验的操作技能。
二、坚持实践带动学习,尝试创新实验操作小学生在科学实验中往往只是执行规定的操作步骤,所以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能力和实际情况,进行创新性的实验设计和操作,让学生发挥创造力减轻了学习压力,更容易将知识转化为实践经验。
同时,教师在教学中应通过精心设计提供的操作过程,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总结实验现象,为他们学习科学打下坚实基础。
三、促进学生互动,共同完成实验研究教育教学是一个互动过程,教师应该更加注重小学科学实验室课程的互动性,让学生之间建立起紧密的互动关系,共同完成实验研究。
教师可以组织小组活动,让学生自由讨论,通过实践和实验来推广理论,学生参与增加了探索的乐趣与成功的喜悦,教师通过有计划地引导,增强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
四、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在小学科学探究中,教师应该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且根据学生的理解程度逐步深入。
无论是发散性问题还是评价性问题,教师都应该灵活运用,因材施教。
问答环节可以让小学生理解科学知识的内涵和思考逻辑,培养小学生的思维能力。
五、注重实践总结,深化学习小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的过程中,需要通过实验操作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然后通过对实验操作结果的分析总结,更好地理解科学实验知识的理论依据和实际应用。
教师在实验后应及时点评和总结,巩固学生知识点,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和理论学习相互印证、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
小学科学(心得)之“做中学”让学生爱上科学 小学科学优秀教学(心得)
小学科学论文之“做中学”让学生爱上科学小学科学优秀教学论文李慧怡石龙镇第九小学内容摘要: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但由于我们硬件设施不齐,课堂教学低效,淡化了科学教学目标的落实,降低了科学课堂教学的效率。
科学课要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去真正接触科学,才能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就需要落实“做”。
如何实现让学生在“做中学”?一、做器材,培养兴趣;二、做实验,落实“探究”,三、作研究,提升素养。
才能实现有效的、多向的和高质量的互动,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培养科学素养做中学培养兴趣落实“探究”提升素养21世纪初,教育部《国家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出台,拉开了科学教育发展的新序幕。
新的课程标准不仅从教学内容上对科学课的内涵给予了扩展,同时也在结合时代发展、科技进步、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给科学确定了学科定位:“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⑴。
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然而,我发现,在我们这儿,由于学校硬件设施不齐,实验仪器配套不全。
学生不爱上科学课,对科学课兴趣不浓,学生的学习方式及学习习惯还受传统习惯的影响,只能被动的接受知识,不能去主动探究新知。
教师上课只是带着学生读教材,很少做演示实验,更谈不上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学生没有兴趣,不爱学习。
课堂教学的低效性,淡化了科学教学目标的落实,降低了科学课堂教学的效率。
那作为一名小学科学教师,我们应该如何提高科学课堂教学效益,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及培养他们良好的科学素养呢?我觉得首先我们要把握教材内涵,合理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我们要知道科学教学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我们不能一味地照本宣科,尽量发掘身边一切可利用的资源,虽然我们因一些客观因素,在硬件方面先天不足,但我们可利用自己的教学智慧,化腐朽为神奇。
特别是我们要努力给学生创造可以亲身经历的探究活动。
小学科学(心得)之亲历“做中学”
小学科学论文之亲历“做中学”对于一个中国的师范生,“做中学”一词是书本上的一个概念。
它多次被我们所认识、评价、比较,但仍是纸上谈兵空议论。
这个学期的“小学科学课程论”这门课上,刘英健老师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机会,让我们亲身体验了“做中学”的教育方法——担任师大实验小学学生科学教育辅导员。
这是国家“做中学”科学教育计划的一项试验。
实验小学开展了“我把小鸡带回家”活动。
通过让学生领养小鸡,观察其生长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情感、增长知识、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五月还组织学生到植物园进行观察。
我们作为辅导员,都全程参加了这些活动,主要任务是协助教师辅导儿童进行观察,解答他们在观察中遇到的问题,指导他们做好观察记录。
这个过程加深了我对小学科学教育理念的一些理解。
一、孩子是观察的天才。
孩子的眼睛是敏锐的,有时他们的观察细致入微。
我们每次进行辅导,都要和学生“聊天”,让她讲讲她养的小鸡。
她每次都滔滔不绝,从体征、习性到由小鸡引起的故事、趣闻。
下面是一段我们辅导中的对话:师:你认为鸡有耳朵吗?生:有。
眼睛旁边有个小孔就是它的耳朵。
师:你怎么知道那就是耳朵?生:那周围有一圈毛跟别的地方的不一样,是硬的,向上竖着,那就是它的耳朵。
……她的回答让我们很受鼓舞。
虽然其中的一些说法缺乏科学性,但是观察力——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在孩子身上体现的那么明显。
类似的对话在我们的辅导过程中经常出现。
例如小鸡喜欢吃什么?它喝不喝水?它什么时候睡觉?它的羽毛最近有什么变化?这些问题她都能非常自如的回答出来。
说明通过观察,已经在她头脑中形成了丰富的信息。
这些观察都是非指导性的,自由的,没有教师和辅导员在场的。
这说明孩子的观察能力不是教师教会的,而是靠自己在实践中学会的。
在去植物园观察植物的活动中也体现了这一点。
我们辅导的小组中的三个学生完全自主的选择观察路线、选择观察地点,我们注意到:1、他们三个人分工合作。
他们自发的分配任务,一人拍照,一人画图,一人制作标本。
读小学科学教学实践心得(3篇)
第1篇作为一名小学科学教师,我有幸参与了一次科学教学实践,这段经历让我收获颇丰,不仅提高了我的教学技能,也让我对科学教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以下是我对这次实践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科学教育的意义科学教育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在这次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了科学教育的重要性。
首先,科学教育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科学知识,学生可以更好地认识自然、认识社会,从而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其次,科学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科学实验和探究活动中,学生需要动手操作、观察现象、分析问题,这些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最后,科学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科学知识的学习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实践中的亮点1. 教学内容贴近生活在这次实践中,我注重将科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
例如,在教授“水循环”这一课题时,我让学生观察周围的水源,了解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过程。
这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就在身边,激发了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2. 教学方法多样化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
例如,在讲解“植物生长”这一课题时,我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植物在不同条件下的生长情况。
通过实验,学生不仅掌握了植物生长的知识,还学会了合作、沟通和表达。
3. 注重学生个体差异在这次实践中,我关注到了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我设计了不同难度的学习任务。
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我鼓励他们进行深入探究;对于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我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指导。
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节奏。
4. 家校合作在这次实践中,我注重与家长的沟通,共同关注学生的科学学习。
我定期向家长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邀请家长参与课堂活动,共同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三、教学实践中的不足1. 教学资源有限在这次实践中,我发现学校提供的科学教学资源相对有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科学论文之“做中学”在小学科学教学的实践探究
陈罗绮莞城区运河小学【摘要】“做中学”、“做中探究”,力求让学生既能动脑又能动手。
运用“做中学”的科学教育理念和方法,指导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做来认识、理解科学问题,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锻炼学生的观察、思维、想象、创造以及动手的能力。
【关键词】科学教学“做中学”实践探究科学是小学阶段的一门重要基础学科,《新课标》明确规定了小学《科学课》的性质:小学科学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它对于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的四有人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国际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面对儿童这种与生俱来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探索性学习需求,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无疑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
小学科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如何让学生提高科学素养? 如何在“做中学”、“做中探究”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师角色?下面就谈谈我的一些做法:一“做中学”在个人教学实践中的分析1、探究式学习中的“做中学”“做中学”是一种强调动手实践、倡导自主参与、突出科学探究的在国际上具有先进性和代表性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
在教学中,我改变传统教学方式中简单地向学生灌输知识,把自己放在学生科学活动中的组织者,支持者和指导者的角色中去。
引导学生去探索真理,让学生自己去寻找各种答案,获得新知。
在认真领会和研究了课标和教材的基础上,我尝试了让学生在科学课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做中探究”,运用“做中学”的科学教育理念和方法,指导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做来认识、理解科学问题,获得了一些有益的经验。
如在《健康饮食》的饺子里有什么?活动中,要求学生三至四人组成小组,教师提供饺子,各小组自行解剖饺子(教师指导观察的方法),并填好记录表。
由学生观察、比较、分析、讨论,从而了解食物含有丰富营养成分,营养均衡更健康。
接着自己设计我喜爱的饺子,回家跟爸爸妈妈一起做,还可以带回学校
跟同学一起品尝。
学生学会了观察、研究、分析的科学方法,教师不是无所不知的大师,而是成为陪同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教练。
2、“做中学”亲身体验成长过程,热爱生命科学科学课应给学生提供实验机会,我在教学过程中,让孩子们课后回家种种番茄、向日葵、豌豆、牵牛花、玉米等,养养小白兔、蚕、小蝌蚪、金鱼等,发展、培养学生对动植物的观察能力和学习兴趣,使小学科学教学更好地做到理论与实践相。
在教学《两栖动物》时,许多学生都对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表示不可理解。
因此,我布置学生课外饲养小蝌蚪,在做中仔细观察蝌蚪发育成为青蛙的过程。
结果,学生不仅全面具体地了解了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还发现了许多新问题,获得了许多新知识……,这些知识都是学生通过在“做”中学,“做”中长知识,“做”中长能力的活动掌握。
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动植物成长过程,加深对动植物的了解,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命科学。
3、“做中学”享受成果“做中学”科学教育强调要面向每一位孩子。
这就要让孩子在探究的过程中都能获得激励,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在学习了《物体的热胀冷缩》时,学生通过做实验,知道水具有热胀冷缩的特性,我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设计实验,继续去探究生活中的植物油、酱油等是不是具有热胀冷缩性质。
指导学生在家里把装有植物油、酱油等瓶子做个记号,先放在开水里泡30分钟,看看植物油有没有上升,在瓶子做个记号。
然后又把它们放到冰箱里冷却后,再看看植物油有没有下降,又在瓶子做个记号。
学生在实验中通过观察比较获得知识。
在进行科学探究过程中让学生体验成功,享受成果。
又如学习《材料的性质》活动1制作自动浇水器时,学生在做实验前觉得瓶子里的水是不会跑到花瓶里去的。
但是学生通过亲自做实验知道用有吸水的材料在花盆与水瓶之间搭“水桥”,水就可以从瓶子引到花盆了。
学生在做中完成了学习任务。
可见,科学教学的多样化,既巩固了学生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提高了思维能力,还促进了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培养了创新精神。
这样,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知识,把技能运用到自己的实际生活中,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学以致用。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让学生形成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风尚。
二“做中学”在个人教学实践中的做法1、看与心结合探究观察是小学生认识科学世界,获取科学知识的重要途径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和目标,准备充分的生
动而具体的视觉材料,为学生进行细致认真的观察提供条件。
为他们创设探究的情境,完成多方面的任务。
我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常用的教法是看、思考、做。
一方面,对眼睛所“看”到的现象要用“心”去思考,另一方面,要在用“心”思考的基础上指导眼睛有目的、有重点地“看”。
课堂上,教师指导学生有目的地观察,教给学生观察方法。
如教《植物也“喝水”》时,先布置学生到自然界去观察植物需不需要水?想一想植物如果没有水会怎么样?让学生动手做实验,在家里的阳台分别种两盘植物,一盘天天浇水,一盘不浇水,看看结果怎么样?并记录下来。
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
让学生明白水是生命之源,不但人和动物需要水,植物同样也离不开水。
2、手脑结合的探究动手操作,是一种独特的学习活动,是手脑并用的过程。
有名言说:我听过的,就忘了;我看过的就记住了;我做过的,就理解了。
在科学课程中,按照“看看”、“想想”、“做做”的程序展开教学,让学生动手,摸一摸,做一做,体会知识产生的过程,理解事物的性质。
例如教学《物质的特征》时,学生通过猜一猜,摸一摸,想一想,从中获得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更清楚地认识某些事物的性质、变化过程、变化原因与规律。
“做中学”科学教育,是要关注和重视学生在生活中感兴趣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并把它们作为科学教育内容的重要来源。
例如教学《材料的性质》时,教师将出示几种材料,让学生先猜一猜那种材料的吸水性最好。
用那种材料来搭“水桥”好呢?学生叽叽咋咋的说,但老师不急于公布答案,而是让学生们用桌上的材料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想法实验,这样,学生带着自己的疑问进人实验,兴趣更浓、注意力更集中,不仅加深了实验结论的记忆,更学会了多角度、创造性地思考问题的方法。
充分体现了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个别到一般的认知规律,较好地渗透了人类科学认识程序的教育,能让学生掌握科学认识的基本程序。
3、学与创的探究陶行知先生提出了“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论断,说明创新并不是高不可攀的,每个正常人生来都有创新细胞,关键是如何发挥潜能。
因此,教师在科学教学上就要学会创新,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提出大胆设想、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如学习《材料的性质》活动1制作自动浇水器时,在观察过期中,有学生提出质疑:“水桥”的水流的快,花盆的花可能会浸死;“水桥”的水流的慢,花盆的花可能会古死;瓶子的水最多能坚持多少
天?这时教师不能随便阻止或打断学生的思维,而应该积极鼓励孩子们去探究,让他们根据自己的想法试一试,带着这些疑问去做实验(四人小组),结果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及动手终于发现新知:如果“水桥”的水流的快,就换“搭桥”的材料(吸水性差一点的材料)。
如果“水桥”的水流的慢,就用两个瓶子搭两条桥……。
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的学习要方式,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锻炼学生的观察、思维、想象、创造以及动手的能力。
学生养成了做的习惯,“手脑并用,才会有创造”(陶行知语)。
【参考文献】李莹《小学科学教育“做中学”的实践探索》“北京教育.普教”2010年第7期邬继军《“教学做合一”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中国科技教育”2010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