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高一-人教必修一《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7
2024年高一语文·荆轲刺秦王·教案
2024年高一语文·荆轲刺秦王·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古代记叙散文》中的《荆轲刺秦王》。
详细内容包括:课文整体感知、词语积累、句子解析、文章结构分析、主题思想探讨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重要词语、句子的含义,提高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
2. 分析文章的结构和写作手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掌握荆轲刺秦王的故事背景、人物形象、主题思想,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课文中的古文句式、词语用法;文章的结构分析。
重点:荆轲刺秦王的背景、人物形象、主题思想;文言文阅读方法的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影视剧《荆轲刺秦王》片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课文整体感知: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感知荆轲刺秦王的背景。
3. 词语积累:讲解课文中的重要词语,让学生做好笔记,加强记忆。
4. 句子解析:分析课文中的古文句式,解释句意,提高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
6. 主题思想探讨:讨论荆轲刺秦王的人物形象、主题思想,深入理解课文。
7.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设想自己是荆轲,面临刺杀秦王的抉择,展开课堂讨论。
8.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例题,讲解答题方法,巩固所学知识。
9.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完成,检验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黑板左侧:课文结构图、荆轲刺秦王的背景、人物形象、主题思想。
2. 黑板右侧:重要词语、句子解析、例题解答。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根据课文内容,分析荆轲刺秦王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不少于600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史记·刺客列传》中关于荆轲刺秦王的相关内容,加深对荆轲的了解,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的古文阅读能力提升;2. 教学难点中的古文句式、词语用法和文章结构分析;3.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4. 板书设计中的重要词语、句子解析和例题解答;5. 作业设计中的分析荆轲刺秦王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的作文。
人教版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一必修《语文》第一册,第四单元《古代人物传奇》,具体内容为《荆轲刺秦王》。
本篇课文详细描述了荆轲刺杀秦王的经过,展现了荆轲英勇无畏的精神风貌,同时体现了当时历史背景下的政治斗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结构,了解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和经过。
2. 领悟荆轲英勇无畏、忠诚爱国的品质,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理解荆轲英勇无畏的精神品质。
教学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荆轲刺秦王的经过及其意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文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荆轲刺秦王的图片,引发学生对荆轲的兴趣,进而导入本节课。
2. 阅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情节。
3. 讲解课文:分析课文的结构,讲解荆轲刺秦王的经过,解读荆轲英勇无畏的精神品质。
4. 例题讲解: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对比、排比等,并进行讲解。
5. 随堂练习:针对课文内容,设计一些选择题和简答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6.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和意义,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1. 《荆轲刺秦王》2. 内容:(1)课文结构:背景介绍、荆轲刺秦、结果与影响(2)荆轲精神:英勇无畏、忠诚爱国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情节。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并举例说明。
2. 答案:(1)荆轲刺秦王:荆轲受命刺杀秦王,历经艰险,最终失败。
(2)修辞手法:对比、排比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课文,让学生了解了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情怀。
但在课堂实践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与荆轲相关的其他文学作品,如《史记·刺客列传》等,加深对荆轲的了解。
人教版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精品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一必修《语文》第一册,第四单元《史记》选读,《荆轲刺秦王》。
详细内容包括:了解作者司马迁及其《史记》的背景;学习《荆轲刺秦王》的情节结构和人物形象;分析文章的艺术特色和历史价值。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情节,理解荆轲、秦王等人物形象特点;学会分析文言文的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提高文言文阅读和理解能力;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荆轲英勇无畏、忠诚报国的精神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析文章的艺术特色,理解荆轲、秦王等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掌握《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情节,学会分析文言文的艺术特色。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文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通过播放电视剧《荆轲刺秦王》片段,激发学生兴趣。
(2)引导学生谈论对荆轲刺秦王这一历史事件的了解,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 课堂讲解(1)分析文章的艺术特色:对比、烘托、悬念等。
(2)讲解荆轲、秦王等人物形象特点。
4. 例题讲解讲解一道关于课文艺术特色的题目,帮助学生巩固所学。
5. 随堂练习(1)学生完成一道关于荆轲、秦王等人物形象分析的练习。
(2)学生互评、教师点评,共同提高。
6. 合作讨论分组讨论文章的艺术特色和历史价值,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引导学生思考荆轲刺秦王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
六、板书设计1. 《荆轲刺秦王》2. 内容:司马迁、《史记》荆轲、秦王等人物形象文章艺术特色:对比、烘托、悬念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分析《荆轲刺秦王》中的人物形象。
(2)谈谈你对荆轲刺秦王这一历史事件的理解。
2. 答案:(1)荆轲:英勇无畏、忠诚报国。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一《荆轲刺秦王》教案
第5课《荆轲刺秦王》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 积累文中重点实词及特殊句式。
2. 分析重点人物的形象。
【教学重点】积累文中重点实词及特殊句式。
【教学难点】分析重点人物的形象。
【教学方法】提问、讲解、质疑、讨论、探究、提要勾玄法【教学课时】三课时【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以《荆轲刺秦王》故事导入新课。
同学们通过对课文的感悟,对荆轲刺秦王这个故事进行了演绎,总体来说,表演很生动,很有创造力。
借着这个契机,我们继续学习这篇优秀的古代记叙散文——《荆轲刺秦王》。
(板书:荆轲刺秦王)我们先来看文章的题目:《荆轲刺秦王》从课文来看,同“烛之武退秦王”一样,本文标题“荆轲刺秦王”也是一个主谓短语,主语是荆轲,谓语是刺,宾语是秦王。
如果说《烛之武退秦师》一文是围绕着“退”一词构篇行文,那么《荆轲刺秦王》一文则是围绕哪一词谋篇布局?“刺”由“刺”引发了你哪些思考?为什么刺?行刺前的准备怎样刺?廷刺秦王刺的结果?这便是全文的写作思路。
接下来我们更深一层次来了解本文的谋篇布局。
在诵读全文的基础上,根据结构导图的提示,在空缺处填出相应内容。
二、理清文章层次①行刺缘起②廷刺秦王③遇难身亡④求取信物⑤准备武器⑥配备副手⑧易水诀别理清了文章思路,我们来学文言知识,由于文言知识较多,不可能全部。
三、说文释义微任务活动一准确翻译重点句子(先译重点词,再谈句式,最后翻译。
)1.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2.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3.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4.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
唯大王命之。
5.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四、思考&讨论1、荆轲刺秦王为什么会失败?2、设想:荆轲怎样才能成功刺杀秦王?3、历史上对荆轲的评价,历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在你看来,荆轲是一个怎样的人?重诺守信知恩必报。
刚毅不屈坦荡直率。
智勇双全机智过人。
不畏强暴,不避艰险。
不怕牺牲,视死如归。
2023最新-高一语文必修1《荆轲刺秦王》教案(优秀5篇)
高一语文必修1《荆轲刺秦王》教案(优秀5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可爱的给家人们整理的高一语文必修1《荆轲刺秦王》教案(优秀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荆轲刺秦王》优秀教案篇一1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实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及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培养文言理解和翻译的能力。
2、学习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
3、学习荆轲同情弱小和反抗_的义侠精神;通过合作交流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能力以及合作、互助的学习习惯。
2学情分析我校地处郊区,学生基础较差,理解文意,掌握重点实词、虚词3重点难点1、理解文章内容并从中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
2、学习古代散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评论(0)教学目标掌握文中实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及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培养文言理解和翻译的能力。
评论(0)学时重点理解文章内容并从中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
? 文言理解和翻译的能力。
评论(0)学时难点学习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
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荆轲刺秦王二、导入新课在春秋战国的历史画卷上,有一位人物,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北宋苏询称其“始速祸焉”,朱熹认为他“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
”但司马迁却为他立传,并在《史记》结尾评价其“名垂后世”。
还有其他人,如陶潜,称其“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
他是谁?为什么前人对他会做出各种评价?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荆轲刺秦王》,去一感荆轲的侠士形象。
在正式进入课文之前,先让我们了解下这篇文章的出处。
1、简介《战国策》《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
后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
全书共三十三篇,分国别编辑,依次是:西周一篇,东周一篇,秦五篇,齐六篇,楚四篇,赵四篇,魏四篇,韩三篇,燕三篇,宋、卫合一篇,中山一篇。
人教版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精品教案精选
人教版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精品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在人教版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这一章节中,深入学习文言文阅读技巧和历史文化知识。
详细内容包括:文章背景、生僻字词、句式结构、文章主旨、人物形象分析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文章内容,掌握相关历史文化知识。
2. 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学会分析人物形象。
3. 培养学生爱国情怀和勇于担当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文章中生僻字词和句式结构。
重点:分析荆轲和秦王人物形象,理解文章主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荆轲刺秦王视频,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主题。
2. 文章背景介绍:简要介绍战国时期历史背景,让学生解荆轲刺秦王背景。
3. 生僻字词讲解:讲解文章中出现生僻字词,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
4. 例题讲解:分析文章中重点句子,讲解句式结构,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翻译文章中几个重点句子,巩固所学知识。
6. 人物形象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荆轲和秦王人物形象,理解文章主旨。
7.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文章中人物形象和文章主旨,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六、板书设计1. 文章《荆轲刺秦王》2. 重点字词:生僻字词、句式结构3. 人物形象:荆轲、秦王4. 文章主旨:爱国情怀、勇于担当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翻译文章中五个重点句子。
(2)分析荆轲和秦王人物形象,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理解。
2. 答案:(2)荆轲:忠诚勇敢,有担当;秦王:阴险狡诈,权谋手腕高。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对文言文阅读技巧掌握程度如何,对文章主旨理解是否深入。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阅读其他关于荆轲刺秦王文章或史料,加深对这一历史事件理解。
同时,推荐学生观看相关电影、纪录片,丰富历史文化知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教学过程中,有几个细节是需要我重点关注。
人教版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一必修《语文》第二册第五单元《先秦诸子选读》中的《荆轲刺秦王》。
具体内容包括:课文整体阅读理解,对荆轲、荆轲母亲、太子丹等人物形象的分析,以及对课文中重要句子、词语的解读。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把握人物形象特点。
2. 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评价人物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
3. 通过课文学习,教育学生树立忠诚、勇敢、担当的品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荆轲、荆轲母亲、太子丹等人物形象的分析。
教学重点:课文中的重要句子、词语的解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课文朗读音频、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课文预习、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课文朗读音频,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课文整体阅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
4. 句子、词语解读:教师选取课文中的重要句子、词语,进行详细解读。
5.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设想自己是荆轲,面对国家危机,如何作出抉择。
6. 例题讲解:分析一道关于荆轲刺秦王的文学鉴赏题,讲解答题技巧。
7. 随堂练习:学生完成一道关于课文人物分析的练习题,教师点评指导。
六、板书设计1. 课题:《荆轲刺秦王》2. 人物形象分析:荆轲:忠诚、勇敢、担当荆轲母亲:深明大义、坚定太子丹:犹豫、优柔寡断3. 句子、词语解读:“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谈谈你对荆轲这一人物的理解。
2. 答案要点: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荆轲的人物特点,自己的感悟。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史记·刺客列传》,了解其他刺客的故事,提高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人物形象分析2. 句子、词语解读3. 实践情景引入4. 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5. 作业设计一、人物形象分析1. 人物的性格特点:荆轲忠诚、勇敢、担当,荆轲母亲深明大义、坚定,太子丹犹豫、优柔寡断。
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优秀5篇
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优秀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一必修《语文》第二册第六单元《古代记叙散文》,具体章节为《荆轲刺秦王》。
文章详细叙述了荆轲刺杀秦王的经过,以及荆轲英勇就义的壮烈事迹。
二、教学目标1. 了解《荆轲刺秦王》的背景,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 学习古代记叙散文的写作手法,分析作者如何塑造荆轲这一英雄形象。
3.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理解荆轲的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把握故事情节,学习古代记叙散文的写作手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朗读录音、课文注释、课外拓展阅读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电视剧《荆轲刺秦王》片段,引发学生对荆轲这一历史人物的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朗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教师巡回指导。
3. 课堂讲解:(1)分析课文背景,介绍荆轲刺秦王的史实。
(2)讲解课文内容,分析荆轲的人物形象。
(3)讲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对偶、排比、设问等。
4. 例题讲解:分析课文中的难点句子,解释其意义和修辞手法。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课文中的其他句子。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荆轲刺秦王的原因和意义,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1. 《荆轲刺秦王》2. 主要内容:(1)荆轲刺秦王的背景(2)荆轲的人物形象(3)课文中的修辞手法3. 教学重点与难点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举例说明。
(2)谈谈你对荆轲这一人物形象的认识。
2. 答案:(1)示例: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有对偶、排比、设问等。
如“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2)示例:荆轲是一位英勇无畏、忠诚爱国的英雄,他为了国家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但课堂时间有限,未能深入探讨荆轲的人物形象。
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优秀5篇
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优秀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一文,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
详细内容包括:课文整体感知、文章主题思想、写作特色、重点词汇解析、句子翻译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
2. 掌握重点词汇和句子翻译,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3. 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培养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文章的写作特色及主题思想的理解。
重点:重点词汇和句子翻译,文章结构的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朗读录音、古汉语词典、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引发学习兴趣。
2. 课文整体感知: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3. 课文解析:a. 分析文章结构,讲解重点词汇。
b. 对文章进行逐句翻译,解答学生的疑问。
c. 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写作特色。
4. 例题讲解:结合课文内容,讲解典型例题,巩固所学知识。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与课文相关的练习,检验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荆轲刺秦王》2. 内容:a. 课文结构b. 重点词汇c. 句子翻译d. 文章主题思想e. 写作特色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根据课文内容,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
b. 选取课文中的一个段落,进行翻译。
2. 答案:a. 文章主题思想:表现荆轲英勇无畏、忠诚爱国的精神。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反思教学方法是否得当,学生掌握情况如何,对不足之处进行改进。
2. 拓展延伸:a. 布置课后阅读任务,让学生阅读与本文相关的文章,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b. 组织课后讨论,让学生针对文章的主题思想、写作特色等进行深入探讨。
c. 鼓励学生参加古诗文朗诵比赛,提高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详细解析2. 教学目标的具体设定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明确4.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5. 板书设计的合理布局6. 作业设计的深度与广度7.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内容的详细解析《荆轲刺秦王》一文的详细内容解析应包括对历史背景的介绍,荆轲刺秦王的动机、过程和结果的分析,以及文章中所蕴含的爱国主义、忠诚、勇敢等价值观的探讨。
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优秀5篇)
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优秀5篇)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积累整合:积累文中的文言词句并进行归类整理。
感受鉴赏:正确分析鉴赏荆轲这个人物形象。
思考领悟: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思考领悟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
发现探究: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引导学生对荆轲刺秦王的行为作进一步的探究,从而正确评价轲刺秦王的行为。
(二)过程与方法《荆轲刺秦王》是篇文言课文,记叙的是荆轲刺秦王的历史故事,人物形象刻画非常成功。
司马迁撰写《史记刺客列传》时,几乎照录全文。
这样的课文对于学生来说可读性很强,且很感兴趣,只要结合文中的注释便可顺利阅读全文。
如果按照传统的文言授课方式来处理课文,势必会让学生容易疲累,以至失去阅读兴趣,从而影响教学质量,因此本课教学笔者从新课程理念出发,改变以往的传统教学方式,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鼓励个性化解读,调动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积极性。
1、让学生提前预习课文,利用早读时间听课文录音,感知课文并熟读课文。
2、荆轲刺秦王一幕文中最精彩的部分,也是高潮之处,所以这一部分安排了一个片段剧的表演,让同学把这一部分改为课本剧,由他们自编自演,教师可作适当的指导。
3、要求同学在编剧排演的过程中要认真,最后通过竞选方式择优录选好的剧本好的演员。
4、片段剧的表演,实际上就是对文章的剪裁,将记叙描写精彩部分,也是重点部分抽出来,形成点面结合拓展开来,分析探究,并在此间穿插文言字词句的练习讲解。
5、在提示上展开评述或辩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荆轲同情弱小和反抗强暴的义侠精神2、通过表演、评述或辩论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能力以及合作,互助的学习习惯。
二、重点及难点分析荆轲人物形象及其刺秦王的行为。
三、课时安排: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幻灯片)这是骆宾王《于易水送人》一诗,请大家猜猜看看,诗中的燕国壮士指的是谁?(荆轲)那么荆轲是何许人呢?他为燕国做了什么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荆轲刺秦王》。
人教版高一语文上册《荆轲刺秦王》教案
人教版高一语文上册《荆轲刺秦王》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一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先秦诸子选读》中的《荆轲刺秦王》。
具体内容包括:课文整体阅读理解、段落分析、词句解析、主题思想探讨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重点词汇和句型,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2. 分析荆轲刺秦王的背景、过程和结果,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
3. 探讨课文中所体现的忠诚、勇敢、智慧等品质,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课文中的古文句式、词汇和背景知识。
2. 教学重点:分析荆轲刺秦王的过程,理解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文本、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梗概,激发学生的兴趣。
2. 阅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感受古文的韵味。
3. 课文解析:分析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句式和背景知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4. 段落分析:逐段讲解课文,分析荆轲刺秦王的背景、过程和结果。
5.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例题,讲解解题方法和技巧。
6.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7. 主题探讨:引导学生从忠诚、勇敢、智慧等角度分析荆轲刺秦王的意义,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
六、板书设计1. 黑板左侧:课文、作者、背景知识。
2. 黑板右侧:重点词汇、句式、人物形象分析。
3. 黑板中央:课文结构图、主题思想。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翻译下列句子: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2)分析荆轲刺秦王的成败原因。
(3)谈谈你对荆轲忠诚、勇敢、智慧品质的认识。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故事导入、课文解析、主题探讨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提高了古文阅读能力。
但在课堂互动方面,仍有待加强。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史记·刺客列传》中的荆轲传,了解荆轲的其他事迹,拓宽知识面。
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优秀5篇
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优秀5篇教案:《荆轲刺秦王》一、教学内容教材:高中语文必修1章节:第二单元第四课《荆轲刺秦王》内容:1.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寓意。
2. 学习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
3. 分析作者通过对荆轲刺秦王的描写,表达出的爱国主义情怀。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熟练朗读并理解课文《荆轲刺秦王》。
2. 学生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3. 学生能够通过课文学习,感受到作者的爱国主义情怀,培养自己的爱国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文言文的理解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重点:课文内容的掌握和作者爱国主义情怀的体会。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课前引入:通过播放相关的历史背景音乐,引导学生思考秦国的统治和荆轲刺秦王的事件。
2. 课文朗读:学生齐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魅力。
3. 内容讲解:教师对课文内容进行详细讲解,解释生僻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4. 修辞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解释其作用。
5. 实例讲解:教师通过实例讲解,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中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
6. 课堂练习: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相关的练习题目。
7.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六、板书设计板书《荆轲刺秦王》板书内容:人物形象:荆轲、秦王故事情节:刺秦王的经过修辞手法:比喻、拟人爱国主义情怀:作者的表达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请简要概括课文《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情节。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并举例说明其作用。
3. 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作者爱国主义情怀的理解。
答案:1. 课文《荆轲刺秦王》讲述了荆轲为了报国仇家恨,刺杀秦王的故事。
2.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有比喻和拟人等,如“荆轲之剑,刺秦王之胸,犹如虎口拔牙,鼠口夺食。
”形象地描绘了荆轲刺秦王的英勇和危险。
3. 通过课文学习,我理解到作者通过对荆轲刺秦王的描写,表达了对国家的忠诚和热爱,让我深受感动,也让我更加珍惜祖国的和平与繁荣。
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优秀5篇
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优秀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人教版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一文,该文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文章背景介绍、生字词学习、文章内容梳理、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分析。
具体涉及教材的章节为《古代散文欣赏》第二单元第一课。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正确朗读课文,掌握重点词汇和句式,理解课文内容,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教师引导,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人的英勇无畏和家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难点:理解荆轲刺秦王的背景和意义,把握人物形象和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文、字典、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电视剧《荆轲刺秦王》片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关注故事背景。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解决生字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文章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教师巡回指导。
4. 例题讲解: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句式,分析荆轲刺秦王的背景和意义。
5. 随堂练习:学生当堂完成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回顾,强调重点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荆轲刺秦王》2. 主要内容:背景介绍生字词文章内容主题思想艺术特色3. 重点句子和句式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概括文章的主题思想。
分析文章的艺术特色。
选取一个人物,分析其形象特点。
2. 答案:主题思想:文章通过荆轲刺秦王的故事,表现了古人的英勇无畏和家国情怀。
艺术特色:文章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对比、排比等,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人物分析:荆轲勇敢、忠诚、智勇双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荆轲刺秦王》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荆轲刺秦王》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荆轲刺秦王》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1.了解《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及艺术价值。
2.能够读懂、分析古文《荆轲刺秦王》并理解其意义。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
4.引导学生激发生活中的情感,深入理解文本中所展示的正义感。
二、教学内容1.历史背景秦国时代,社会背景及国家状况,秦国的变化、影响。
2.文化内涵正义感和革命情感对于古代故事的解读,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古代文学所展示的特点和价值。
3.艺术价值辩证思维、语言表达、情感表达、写作技艺等方面的体现,以及文学形态美学研究的启示。
三、教学方法1.课前讨论,导入文章。
2.整体讲解《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及艺术价值。
3.分段解读,注重文章的语言艺术、修辞手法及文化内涵等。
4.让学生积极参与,学生发言、分享自己对文本的见解。
5.结合图片或视频,让学生对文本中的故事情节进行形象理解及感受。
6.出题、对答案,让学生集体、独立完成小练习。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a.历史背景及文化内涵的讲解,培养学生学术性思维。
b.读懂文本内容并理解其意义。
c.剖析文本所展示的情感、表达方法及修辞手法。
2.教学难点a. 让学生理解并领会古文作品的精华。
b.引导学生在读懂文本的同时,表达自己的感受及见解。
五、课堂反馈1.出题让学生在课后思考回答。
2.教师针对学生阅读、分析水平进行小组或个别评价。
六、课堂设计第一部分:导入教师用幻灯片或图片展示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情节,先让学生了解故事大致内容,并发表一些看法,在交流中引导学生进入正式课堂,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
第二部分:讲解1.历史背景及文化内涵的讲解(15分钟)a.秦国时代的社会背景及国家状况。
b.秦国的变化、影响。
c.正义感和革命情感对于古代故事的解读。
2.文本讲解(30分钟)a.分段解读,注重文章的语言艺术、修辞手法及文化内涵等。
人教版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一必修《语文》第一册,第四单元《史记》选读。
《荆轲刺秦王》为本单元第二篇,详细讲述了荆轲刺杀秦王的经过,以及荆轲英勇就义的壮烈事迹。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结构,了解《史记》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2. 领悟荆轲英勇无畏、视死如归的精神品质,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3. 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学会分析人物形象和把握文章主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析荆轲的人物形象,理解文章的主旨。
2. 教学重点:掌握文言文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荆轲刺秦王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同时注意文言文的朗读技巧。
3. 讲解:分析文章结构,讲解重点词语,解析荆轲的人物形象。
4. 例题讲解:以课文中的典型句子为例,讲解文言文句式、词类活用等知识点。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翻译课文中的句子,巩固所学知识。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荆轲的精神品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8. 课后作业布置: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荆轲刺秦王》教案精选2. 内容:文章结构:起承转合重点词语:荆轲、刺杀、英勇、无畏、爱国例句解析:文言文句式、词类活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翻译课文中的句子。
分析荆轲的人物形象,谈谈你的看法。
课后阅读《史记》中其他篇章,了解历史人物。
2. 答案:参见课后习题答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注意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学生的疑问及时解答,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组织学生观看与荆轲刺秦王相关的影视作品,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
引导学生阅读《史记》中的其他篇章,了解更多的历史人物和故事,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高一语文必修1《荆轲刺秦王》教案(精选6篇)
高一语文必修1《荆轲刺秦王》教案(精选6篇)《荆轲刺秦王》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一)运用历史唯物的观点,正确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二)学习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
(三)掌握文言常用实词:亲、深、解、救、教、敢、还、资、振、图、室、诏、被、穷、兵、阵、私;通假字:淬、决、卒;古今异义词:涕、币、提、股。
二、教学过程:1、《战国策》又称《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编著,全书共三十三篇,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谋臣的策略和言论。
这部书记事写人十分生动,既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2、历史背景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
当时,秦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灭赵是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
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人质。
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
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或者刺杀秦王赢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
荆轲刺秦王失败之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226年破燕,公元前222年灭燕。
3、两位主人公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
祖先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原叫庄坷,到了燕国以后,才叫荆轲,他喜欢读书击剑,结交名人勇士。
课文中提到的击筑的高渐离,就是朋友之一。
燕太子为了刺秦王,先找智勇双全的燕国处土田光。
田光觉得自己老了,无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
田光为了激励荆轲,便*了。
荆轲接受了任务,太子丹高兴万分,马上封荆轲为上卿,精心奉侍……以后,就是课文记叙的情况。
秦始皇,秦孝公的第六世孙,秦庄襄王异人的儿子。
他出生于赵国,所以又叫赵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必修一《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思想内容,学习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2、结合课文学习,进一步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培养文言标点和翻译的能力。
3、体会课文的写作特色,提高鉴别欣赏能力。
学习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
4、掌握文言常用实词:亲、深、解、救、教、敢、还、资、振、图、室、诏、被、穷、兵、阵、私;通假字:淬、决、卒;古今异义词:涕、币、提、股。
5、背诵“易水送别”。
【教学重点】一、要了解战国末期燕国与秦国的斗争形势,从整体出发,再来观察燕太子丹遣荆轲刺奏王的意义。
二、要历史地看待古人,看待英雄人物,要实事求是地分析评价。
三、要理解学习本文历史的真实性和表达的艺术性。
四、要理解掌握古汉语的特点。
【教学难点】学习通过人物物语言、行动、表情、神态描写,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荆轲同情弱小和反抗强暴的义侠精神2、通过表演、评述或辩论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能力以及合作,互助的学习习惯。
【教学设想】一、大体读懂全文后,由学生根据文中的情节,归纳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个阶段,并加以简述。
二、因历来对荆轲刺秦王之举评说不一,教师可在介绍有关观点后,引导、组织学生讨论,根据观点的不同组成两个队或三个队,有准备地进行辩论。
【教具准备】录音机、教学磁带。
【课时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课文今天,我们来上新课《荆轲刺秦王》,关于荆轲,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北宋苏询称其“始速祸焉”,朱熹认为他“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
”但司马迁却为他立传,并在《史记》结尾评价其“名垂后世”。
还有其他人,如陶潜,称其“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
为什么前人对他会做出这种评价。
相信我们学了这篇课文,也会对荆轲有更深入的了解。
二、复习《战国策》知识《战国策》又称《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期的史料编订的(补充:某日夜暗独坐,忽有一个黄衣老人,手持青藜手仗,叩门进来,吹燃藜杖,以藜光照明,传授刘向《五行洪范》之文。
刘向问老人姓名,老人说:"吾乃太乙之精,天帝悯卯金之子,特派我来传道给你。
"并把怀中竹牒和典天文地图之书赠给了刘向。
正是因为有此神授,刘向才能成为一代经学大师。
),共33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宋、卫、中山十二策。
它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记录了各国谋臣的策略和言论。
它语言流畅,写人记事真切、生动。
读这本书真是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它具有宏肆激越的风格,铺陈伟丽,叱咤雄豪,艺术上有很高成就,对后代文人的影响不小。
原书没有标题,课文题目都是后加的。
三、【背景介绍】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
当时,秦已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在公元前228年破赵,秦统一天下的大局已定。
燕国是一个地处北方的小国。
当初燕王为了讨好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为人质。
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
公元前228年,秦将王翦破赵以后,引兵向北,直逼燕境。
燕太子丹为了抵抗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当初在秦被凌辱之仇,决定派荆轲劫持秦王,想要挟秦王归还秦侵占的各国土地;如果要挟不成,便刺死秦王,造成秦国内部的混乱。
但事与愿违,荆轲刺秦王失败,秦大举进攻燕,公元前222年灭燕。
四、整体感知课文1、补充注释(略)正音正字淬(cuì)怜(wǔ)徵(zhǐ)陛(bì)卒(cù)提(dǐ)创(chuāng)揕搭(zhèn)拊(fǔ)樊於(wū)期夏无且(jū)2、复述故事(略)学生梳理故事情节序幕(“秦将王翦破赵”——“至燕南界”):简介背景,秦军大兵压境,燕国危在旦夕。
开端(“太子丹恐惧”——“愿足下更虑之”):太子丹请荆轲商量对策,荆轲提出办法,太子丹又不愿执行。
提出行刺秦王,故事开始。
发展(“荆轲知太子不忍”——“终已不顾”):从准备“信物”到寻制凶器,从配备助手到易水送别,故事一步步向前发展。
高潮(“既至秦”——“被八创”):荆轲廷刺秦王未遂,断左股,被八创。
结局(“轲自知事不就”——“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荆轲刺秦王彻底失败。
尾声(“左右既前,斩荆轲。
秦王目眩良久”):秦王被荆轲震慑。
3、《荆轲刺秦王》围绕“行刺”这一中心事件结构文章第一部分行刺的缘起(从“秦将王翦破赵”到“愿足下更虑之”)燕国危亡之际,太子丹就请荆轲谋策,荆轲想用樊於期的头取悦秦王,以便行刺,太子不忍,引出下文。
第二部分行刺的准备(从“荆轲知太子不忍”到“终已不顾”)交代入秦行刺三件准备工作及易水送别第三部分廷刺秦王(从“既至秦”到“约契以报太子也”)第四部分行刺失败“秦王目眩良久”五、研读课文第一、二部分:导问一:荆轲刺秦王是在怎样的形势下发生的?课文写当时形势的语言有何特点?提示:破、虏、收、进、略、至,六个动词展现给我们一个势如破竹、所向披靡的强大的秦国,秦国的长驱直入给弱小的燕国带来巨大的威胁,可谓是“危在旦夕”。
这是荆轲刺秦的大背景。
秦军破赵,势如破竹,大军压境,燕国危在旦夕。
“尽收其地”的“尽”,写出了秦军之“强”,也应了太子丹“今秦有贪利之心而欲不可是也,非尽天下之地,臣海内之王者,其意不厌”的判断。
太子丹认为“秦兵旦暮渡易水”,“日已尽矣”,因而催促荆轲实施刺秦王的计划,意图抵抗秦军的大举进攻,同时也报“见陵”之仇。
导问二:荆轲刺秦王的谋划,表现了怎样的性格特点?写太子丹“不忍”,有何作用?提示:荆轲的谋划抓住了如何见秦王这个关键问题。
他提出用樊将军首与督亢地图为信物骗取秦王信任,具有超人的胆识和气魄。
他在太子心急如焚时才提出这个计划,可见城府很深。
太子“不忍”,反衬了荆轲智谋非凡。
六、作业:熟读课文板书设计:荆轲刺秦王《战国策》第一课时;秦国破赵——燕国危难——刺秦准备——易水诀别——秦廷行刺——行刺失败★第二课时教学要点研读课文第二、三两部分。
教学步骤一、导入课文骆宾王《于易水送人》一诗: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最精彩部分二、研读课文第二部分:1、第二部分荆轲私见樊於期,为什么能使樊於期慷慨献身?提示:荆轲三问樊於期,首先从秦王的刻毒残忍说起,动之以情,进行初步试探;进而从“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方面晓之以义,引而不发,进一步观察反映;在樊将军急于知晓的情况下,他才和盘托出行刺打算,征询意愿。
荆轲胆大心细,自知知人,对樊将军有着深刻的了解。
荆轲舍身取义的精神,更使樊将军激动得“偏袒扼腕而进”。
樊将军自刎献身,既表现了他的义勇刚烈,也表现了对荆轲的理解与信任。
2.太子丹求“天下之刮匕首”并“以药淬之”、“令秦武阳为副”为何略写?提示:不是主要情节,因而只作必要的交代。
详略得当,剪裁合理。
3.荆轲怒叱太子的原因是什么?显示了什么性格?提示:荆轲“有所待”,遭到太子的猜疑。
太子的不信任对侠义之土来说,无异于人格侮辱。
“士可杀而不可侮”。
荆轲忍无可忍,怒叱太子,显示了刚烈的性格。
太子及宾客为什么“皆白衣冠以送之”?提示:与荆轲永诀,激励他冒死行刺,不负重托。
4.音乐描写有什么作用?提示:歌声由悲凉到慷慨,凝聚着荆轲多么激烈的思想斗争,生与死的搏斗,使重义轻生的英雄也产生了凄凉悲愤的感情。
易水辞诀这一场面的描写烘托了一种怎样的气氛?思路提示:易水辞诀场面的描写烘托了悲壮、凄怆的氛围,有力地突现了荆轲重义轻生的主导性格和英雄气概,表现荆轲的思想感情,渲染悲壮的气氛。
5.作者是怎样描写易水诀别这一场面的?提示:①抓住特点:如对送行者的描写,抓住“白衣冠”这个特点;②突出重点:在众多的人物中,重点写荆轲;“既祖,取道”略写,重点写慷慨悲歌;③顾及全面:太子、宾客、高渐离、士等在场人物都顾及到,而且通过写“士皆垂泪涕泣”“士皆?目,发尽上指冠”渲染凄凉悲怆的氛围和同仇敌汽的气势;④有条不紊:人物活动按时间顺序描写;⑤结合写景:“风萧萧兮易水寒”,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重点句子: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太子及知道这件事的宾客,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来为他们送行分析:易水送别描写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通过哪些方法渲染的这种氛围?明确:悲壮。
送行的人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这种特殊的颜色表达了送行者和荆轲一行生离死别的情感;环境描写“风萧萧兮易水寒”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氛围;音乐,变徵之声是一种悲凉的声音,让众人“涕泣”,慷慨羽声是一种激愤的声音,让众人“瞋目”“怒发冲冠”,这是对强秦的同仇敌忾。
6.小结:易水诀别,表现了荆轲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第二部分写行刺秦王的准备工作,包括求取信物、准备匕首、配备副手、怒叱太子、易水诀别五个场面,其中荆轲与太子丹有三次分歧。
这些分歧既表现了荆轲的足智多谋,果敢勇决,也暴露了太子丹浮躁多疑、谋事不周的弱点。
点拨重点字词:信:信物;购:悬赏;更:改变;遇:对待;顾:只是;活用:函:名词作状语;古今异义:穷困——走投无路;偏袒——袒露一只臂膀;句式: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被动句)2、人不敢与(之)忤视(省略句)重点字词:迟:认为他出发得迟;所以:……的原因;重点句子:1、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过了一会还没有出发,太子嫌他动身晚,怀疑他改变了主意后悔了;2、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我停留下来的原因,是等待我的朋友和我一起去;荆轲准备得充分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分析:荆轲的准备并不充分,因为他没有等到他的朋友就出发了。
秦武阳虽然是个勇士,但年龄尚小,这也许为刺秦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这里太子丹多疑、急功近利;荆轲“怒、叱”反映了荆轲性格中刚烈的一面。
三、背诵易水诀别四、研读课文第三部分:1.自读课文第三部分,思考:①秦廷行刺这一部分可分几个层次?②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一惊心动魄的场面的?2.讨论思考题。
明确:①秦廷行刺这一部分可分为五层:计见秦王(11—13自然段)顾笑武阳(14自然段)秦廷搏击(15—17自然段)倚柱笑骂(18自然段)遇难去世(19自然段)②描写这一惊心动魄的场面的方法:a.通过斗争双方的动作描写,展示生死搏斗的曲折过程:荆轲“取—奉—发—把—持—??—逐—提”,主动进攻未遂,仍进行最后一次努力;秦王“惊—引—起—拔—走—击”,由惊慌失措转为有效反击,动作描写,层次分明。
b.通过语言、神态、表情描写,栩栩如生地刻画人物形象。
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知事不就,倚拄而笑,箕踞以骂”,读之使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
c.运用间接描写的方法渲染气氛,衬托荆轲的英雄形象。
写“年十二”就杀人的秦武阳“色变振恐”,衬托荆轲镇定自若;写秦王“恐急”,“群臣惊愕”,“尽失其度”,“不知所为”,衬托荆轲英雄虎胆,威慑秦廷;最后荆轲事败身亡,秦王仍“目眩良久”,这寥寥数语,从反面衬托了荆轲的威武壮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