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人教版)

合集下载

2024年九年级下册化学教案人教版(五篇)

2024年九年级下册化学教案人教版(五篇)

2024年九年级下册化学教案人教版(五篇) 九年级下册化学教案人教版一金属是现代生活和工业生产中极为普遍的一类物质。

利用身边的具体事例,培养学生关注环境和参与社会的意识,认识化学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具体课标要求1、了解金属的物理特征,能区分常见的金属和非金属2、认识金属材料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3、了解常见金属的特性及其应用,认识加入其他元素可以改良金属特性的重要性;知道生铁和钢等重要的合金。

教材分析金属是现代生活和工业生产中极为普遍的一类物质。

教材把金属知识安排在酸碱盐等化合物之后,让学生在积累了大量物质的感性和理性认识的基础上,再来比较全面的认识金属的相关知识,既有助于形成比较系统的元素化合物体系、全面认识物质之间的相互关系,又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本节从金属的存在形式、分类、物理性质、合金组成与性能以及应用角度,勾画出认识化学物质的基本框架,即从物质存在、分类、组成结构、性质等视角对物质进行全面系统的认识。

对金属以及金属物理性质的学习,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获知:一是通过日常生活经验和金属制品的性能反推其具有的物理性质,如铜用作导线,推知铜具有良好的导电性;二是通过实验探究比较铜片与黄铜片的硬度大小、锡片和焊锡熔点的高低;三是通过“在线测试”让学生分析数据信息,获取金属物理性质及相应的用途。

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认识物质物理性质的途径和方法,而且锻炼了学生分析,推理,实验探究的能力。

教材还注重引导学生建立三个基本观点:第一个是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不同的金属既有物理通性,又有各自特性,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又受共性的制约;第二个基本观点是:物质的组成与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又决定物质的用途;第三个基本观点是通过混合能改变物质的性质,从而更好的为我们的生活生产服务。

教材先从学生身边的金属制品入手,最后又介绍了广泛使用的合金,凸显了化学与社会的联系,体现了“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

初三化学课件教案人教版(优秀9篇)

初三化学课件教案人教版(优秀9篇)

初三化学课件教案人教版(优秀9篇)初三化学课件ppt 篇一初三下册化学课件盐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学习使用酸、碱、盐溶解性规律判断某些复分解反应能否发生。

2.掌握碳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

过程与方法会观察实验现象,并能通过讨论、分析、归纳,整理实验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前人的事迹,激发学习兴趣,进一步增强学好化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重点对碳酸盐的特性的认识、复分解反应概念的形成。

难点复分解反应发生条件的判断。

教学工具1.多媒体课件、投影仪。

2.[实验11—1]与[实验11—2]:试管、带导管的单孔橡皮塞、碳酸钙、碳酸钠、碳酸氢钠、稀盐酸、澄清的石灰水。

3.增加的演示实验:碳酸钙与盐酸的反应。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天安门前的华表、人民大会堂前的柱子、豪华酒店的地面等都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生:大理石。

二、新课教学师:碳酸钠在工业上广泛用于玻璃、造纸、纺织和洗涤剂的生产等。

碳酸钙大量用于建筑业,天然存在的石灰石、大理石的主要成分都是碳酸钙,它们都是重要的建筑材料。

天安门前的华表、人民大会堂的许多柱子就是用大理石做的。

碳酸钙还用作补钙剂。

碳酸氢钠是焙制糕点所用的发酵粉的主要成分之一;在医疗上,它是治疗胃酸过多症的一种药剂。

你们能写出这三种物质的化学式,说出它们的俗称吗?生:碳酸钠:Na2CO3,俗称纯碱、苏打;碳酸氢钠:NaHCO3,俗称小苏打;碳酸钙:CaCO3,俗称石灰石。

师:我们知道,纯碱在化工生产中具有重要的用途,那我国是不是最早生产纯碱的国家呢?[投影]我国制碱工业的先驱——侯德榜纯碱工业始创于18世纪,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制碱技术把持在英、法、德、美等西方发达国家手中。

19正在美国留学的侯德榜先生为了发展我国的民族工业,应爱国实业家范旭东先生之邀毅然回国,潜心研究制碱技术,成功地摸索和改进了西方的制碱方法,发明了将制碱与制氨结合起来的联合制碱法(又称侯氏制碱法)。

侯德榜为纯碱和氮肥工业技术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初中化学下学期教案人教版

初中化学下学期教案人教版

初中化学下学期教案人教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在本学期内,学生将学会掌握有关化学方面的基本知识,了解一些化学实验和应用,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综合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对实验规范操作的重视和实验结果的自主分析能力。

二、教学内容
本学期教学内容主要包括:
1. 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
2. 化学反应和化学方程式;
3. 电化学;
4. 金属及其性质;
5. 非金属及其性质;
6. 化学能;
7. 化学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化学反应和化学方程式、金属及其性质、非金属及其性质。

2. 教学难点:电化学、化学能。

四、教学方法
1. 理论教学:通过教师讲解、板书、多媒体展示等方式,呈现化学知识点。

2. 实验教学:开展化学实验,培养学生实验操作技能和实验思维能力。

3. 综合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与化学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资源
本教学计划主要借助以下教学资源:
1. 教科书、教师讲义;
2. 实验器材、化学试剂;
3. 多媒体设备、教学软件。

六、教学评价
本学期教学将采用综合评价方式,主要包括课堂表现、实验技能、综合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

通过定期测试、考试和学生实际表现来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

七、教学活动安排
具体的教学活动安排将根据教学进度和教学实际情况而定,灵活安排各项教学活动,确保学生的学习效果。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溶液》教案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溶液》教案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溶液》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溶液》是初中化学的基础知识之一。

本单元主要介绍了溶液的定义、组成及性质,溶液的制备方法,溶液的浓度计算,以及溶液在日常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溶液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操作,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已经掌握了化学基础知识,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

但部分学生对溶液的概念和性质理解不够深入,对溶液制备方法和浓度计算存在疑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重点讲解溶液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溶液制备方法和浓度计算,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理解溶液的概念,掌握溶液的组成、性质及制备方法。

2.学会计算溶液的浓度,能运用溶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溶液的概念及性质2.溶液的制备方法3.溶液浓度的计算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溶液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运用实验教学法,让学生动手操作,掌握溶液的制备方法。

3.利用案例分析法,培养学生运用溶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烧杯、玻璃棒、量筒、滴定管等。

2.实验试剂:水、酒精、盐、糖等。

3.教学课件:溶液的相关图片、视频、动画等。

4.教学参考资料:溶液的制备方法、浓度计算实例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溶液的日常生活图片,如饮料、药剂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质是什么状态的?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从而引出溶液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介绍溶液的定义、组成及性质,通过PPT展示相关知识点,让学生了解溶液的基本特征。

3.操练(15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制备不同浓度的溶液,观察溶液的变化,从而加深对溶液性质的理解。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29644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29644

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课题1 金属材料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金属的物理性质,了解常见合金的成分性能和用途。

2、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用实验的方法认识事物的性质,培养学生科学的认知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情景设置,使学生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能够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

通过学生动手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培养学生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的意识,能够对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和生活问题做出合理的解释。

指导学生用实验的方法认识事物的性质,培养学生科学的认知方法。

从生活中的金属制品,感受其丰富多彩的形状、颜色美。

教学重点1、金属材料的物理性质2、物质性质与用途的关系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运用探究方法得出相关结论的能力2、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探究法:按照问题—实验—观察—分析—结论的程序实行探究式讨论教学。

仪器、药品铁片、铜片、铝片、干电池、小灯泡、导线、酒精灯、火柴、砂纸、黄铜、铜,与钛有关的资料和新型的合金的资料。

【板书设计】第八单元课题1 金属材料一、物理性质1、共性:常温下大部分为固体(汞是液体),有金属光泽,大多为电和热的良导体,有延展性,密度较大,熔点教高。

2、特性:二、性质决定用途三、合金1、常见合金──生铁和钢。

2、常见合金的主要成份、性能和用途。

课后反思:课题2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2)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盐酸、硫酸的置换反应,以及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能用置换反应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3)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对有关的置换反应进行简单地判断,并能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2、过程与方法(1)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能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

(2)课堂中,教师组织、引导和点拔,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和讨论交流,认识金属的化学性质及其活动性顺序。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9.3溶质质量分数(第四课时)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9.3溶质质量分数(第四课时)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9.3溶质质量分数(第四课时)一、教学目标1.了解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掌握通过实验测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方法。

3.能够利用溶质质量分数计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

二、教学重点1.理解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掌握通过实验测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1.利用溶质质量分数计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

四、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天平、容量瓶、量筒、试管等。

2.实验药品:氯化钠、葡萄糖等。

3.教师准备:课件、示范实验操作。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引入相关实例和问题,引发学生对溶质质量分数的思考和讨论。

例如,某种药物的溶液经过测试,测得质量分数为5%,请问这个含义是什么?2. 概念讲解(15分钟)教师在课件上呈现“溶质质量分数”的定义和计算公式,并逐步解释。

溶质质量分数定义:溶质质量分数指的是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与溶液总质量之比。

计算公式:溶质质量分数(%)= 溶质的质量 / 溶液的质量× 100%3. 实验操作(30分钟)教师进行一次示范实验,演示如何通过实验测定溶质质量分数。

实验步骤:1.取一容量瓶,称量一定质量的溶质(如氯化钠),记录溶质的质量。

2.加入适量的溶剂(如水),溶解溶质,使其完全溶解。

3.容量瓶加水至刻度线,并充分摇匀。

4.取适量的溶液,定量倒入试管中。

5.将试管放在天平上,记录试管的质量。

6.计算溶质质量分数。

4. 讲解与讨论(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计算溶质质量分数,并与实验结果进行比较和讨论。

同时,教师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问,补充相关知识点。

5. 练习与巩固(10分钟)教师布置练习题,要求学生计算不同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并思考和讨论应用问题。

6. 小结与展望(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展望下节课的学习内容。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操作的方式,能够更加生动直观地引导学生理解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教案:8.3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第二课时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教案:8.3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第二课时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教案:8.3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了解金属资源的重要性和利用现状;2.掌握金属资源的保护方法;3.能够分析和解决金属资源利用和保护的问题。

教学重点1.金属资源的利用现状;2.金属资源的保护方法。

教学难点1.分析金属资源利用和保护的问题;2.解决金属资源利用和保护的问题。

教具准备1.教科书、黑板、粉笔;2.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复习上节课所学的金属资源概念和分类;2.提问引导学生思考:金属资源对人类有什么重要性?二、新课讲解(10分钟)1.给学生介绍金属资源的利用现状,如在建筑、交通工具、电子产品等领域中的应用;2.分析金属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如浪费、污染等;3.引导学生思考金属资源的保护意义和必要性。

三、小组讨论(15分钟)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金属资源(如铁、铝、铜等),讨论该金属资源的利用现状和问题;2.引导学生分析该金属资源的保护方法,并列举相关措施。

四、汇报和讨论(15分钟)1.每个小组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2.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对于各组的保护措施进行补充和改进。

五、案例分析(15分钟)1.教师提供一个具体的金属资源利用和保护的案例,如电子废弃物的处理;2.学生们分组讨论该案例,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六、总结归纳(10分钟)1.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金属资源的重要性和保护的必要性;2.学生们对金属资源利用和保护的关键问题进行总结归纳,写在个人笔记中。

课后作业1.阅读相关资料,深入了解一个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案例;2.完成相应的作业题目,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节约使用金属资源。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的方式,提高了学生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有一些学生对金属资源的保护方法理解不深,需要在后续课程中加强。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教案(三篇)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教案(三篇)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教案〔三篇〕年级化学人教版教案一一、教材分析和教材处理;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空气氧是初中化学重点内容之一,也是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的一个新课,它对以后学习化学知识和学习化学的兴趣,有着重要的影响。

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的化学知识,讲好这局部知识,对今后学习化学知识有着重要意义,对于学习化学根底知识的重要性质打下一个良好的根底。

1、教学目的知识目的:掌握实验室制氧气的药品、反响原理、仪器装置、收集方法、验满、检验及操作考前须知。

了解工业制取氧气的方法和原理。

了解催化剂、催化作用的概念。

理解分解反响的概念及应用。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阅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归纳总结问题能力。

德育目标:通过氧气的制法的性质,对学生进行量变能引起质变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激性,使学生乐学、好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重点和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教学难点:对催化剂、催化作用的理解。

二、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目标的达成,需要优选一定的教学方法,本着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的原那么。

本节课采用了复习、归纳、阅读、讲解、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多种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提高学生的素质。

教学手段:本节课设计投影机辅助教学,利用有利的条件使学生充满乐趣,并且把知识具体化、形象化,这样既表达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又突破教学难点。

二、教学程序1、新课导入:空气中按体积计算氧气占21%,工业上就是利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自然资源——空气制取氧气的。

那么医院用的氧气是不是利用空气制取的呢?如果不是化学实验室里是怎么样把氧气制取出来的呢?又是怎么样收集的呢?设置这些问题是为同学们创造探索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性趣。

这样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汾当中被老师带入了新课的教学内容。

2、新课讲解:为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他们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教案】实验活动4 金属的物理性质和某些化学性质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教案】实验活动4 金属的物理性质和某些化学性质
教学板书
实验活动4金属的物理性质和某些化学性质
一、金属的物理性质
二、金属的化学性质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学生自主实验为主,教师在旁指点辅导,要求学生规范地操作,难度不大,但注意事项多,同时要注意药品安全,教师应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再由学生操作,最后由学生总结实验探究收获和体会。
九年级化学(下)教案
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
实验活动四金属的物理性质和某些化学性质
一、【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1、巩固和加深对金属性质的认识
2、培养实验设计能力
3、通过认识金属的性质,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并用文字和化学语言表达有关信息。
4、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勤于动手动脑的科学探究精神,激发求知欲和探究激情,感受科学探究对知识构建的重要意义。
培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验探究】
应用实验台上现有的物品探究金属的导电性·导热性和延展性。
【设计实验】
1.导电性:将金属铜(或铝)接入电路中,如果灯泡能亮就证明金属有导电性。
2.导热性:剪一段金属,加热一端,如果另一端也能感受到变热,证明金属有导热性。
3.延展性:在空气中持续对铁丝加热至红炽,并在两端用镊子轻拉,铁丝明显伸长,则证明金属有延展性。
动手实验并观察现象,
现象:紫红色的铜片逐渐变黑。
结论:金属能与氧气反应。
培养学生观察问题的能力
【实验】二
向5支试管中分别放入少量镁条、铝片、锌粒、铁片、铜片,然后分别加入5mL稀盐酸(或稀硫酸),观察现象
【交流回答】
镁条、铝片、锌粒、铁片表面均有气泡产生,铜片表面无明显现象,镁、铝表面的气泡比锌粒、铁片表面的气泡多一些。可判断生成的气体为氢气。

人教版初三化学下册教案5篇

人教版初三化学下册教案5篇

人教版初三化学下册教案5篇教案中对每个课题或每个课时的教学内容,教学步骤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板书设计,教具或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各个教学步骤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等等,都要经过周密考虑,精心设计而确定下来,体现着很强的计划性。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人教版初三化学下册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人教版初三化学下册教案1一、课标要求:1、认识醇的典型代表物的组成和结构特点,知道醇与醛、羧酸之间的转化关系。

2、结合生产、生活实际了解烃的衍生物对环境和健康可能产生的影响,关注有机化合物的安全使用问题。

二、山东考试说明:(与课标要求一致)1、认识醇的典型代表物的组成和结构特点,知道醇与醛、羧酸之间的转化关系。

2、结合生产、生活实际了解烃的衍生物对环境和健康可能产生的影响,关注有机化合物的安全使用问题。

三、课标解读:(教学目标)1、依据导学案的预习内容,自主学习醇的概述介绍,了解醇的物理性质、用途和一些常见的醇。

依据烷烃的命名规则,能用系统命名法对简单的饱和一元醇进行命名。

2、通过小组“交流研讨“活动,初步掌握根据结构分析性质的一般方法;通过分析醇的结构,知道其化学反应主要涉及分子中碳氧键和氢氧键的断裂,并能分析出发生反应类型与对应化学键的断裂关系。

3、根据醇的结构特点,预测可能发生的反应,回忆以前学习的醇的相关性质,整理归类反应类型。

4、结合前面的学习,认识醇与烯烃、卤代烃、醛、酯等有机物之间的转化关系。

5、结合甲醇、乙醇在生产、生活实际中的应用,了解醇对环境和健康可能造成的影响,体现知识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教学评价:课标评价:根据课标要求设计出5个教学任务,但5个任务不是均等的,从课标可以看出本节课的重点是醇的化学性质,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侧重醇的化学性质的探讨,设计足够的时间给学生理解醇反应的断键规律,并加强对应练习,充分体现本节课的重难点;对于其他几个教学目标要求知道的层次,能够说出常见几种醇的结构、物理性质、用的即可。

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

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

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化学教案设计是改善课堂教学实践的一种更高层次的探索,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一项必要工作,它可以促进教学的系统化,而使老师掌握讲课节奏。

下面是为大伙整理的5篇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信息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1分子和原子一、教材本节内容属于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汉英词典课题1的内容。

本节课从学生熟悉的典型生活经验出发,解释运用宏观现象帮助理解微观的基本概念,反过来,微观的原理也可用于解释这些现象。

将探究活动聚焦于“物质由反物质构成”这一核心问题。

本节课对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分析抑制作用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学情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临床经验已经认识了物质发生的不少不可思议变化,并且有了“物质之间为什么会发生变化”“物质到底由什么构成”等疑问。

这些问题正是本课题的切入点,也是学生学习的动力。

对初学化学的中学生来说,分子、原子这些肉眼找不出、手纵然的微观粒子的确非常抽象,因此在课的授课中应该注意形象直观,能够帮助学生建立微粒的观点。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能说出分子的三条性质。

2.能够运用微粒的观点解释生活中某些常见怪象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胶体通过运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现象,学习日常现象与课本理论相结合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数据、游艺资料等分析分子的性质,提高对奇妙的化学世界的探索爱好,认识到化学与生活的关系密切。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分子的性质。

【难点】运用分子的性质特点,解决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五、说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情境创设法、讲授法六、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主要包括了四个环节:导入新课、新课讲授、巩固提升、小结作业。

我将会这样展开我的教学:环节一:新课导入在这一环节中,我会结合实际创设问题现像:在学习氧气的性质时,做过硫在氧气中才燃烧的实验,虽然实验是在实验台上完成的,但是很多人都闻到散发出了硝酸盐的刺激性气味。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精选5篇)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精选5篇)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精选5篇)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精选5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由给大家带来的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5篇,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学生认识分子的真实存在及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2.了解分子的概念和基本性质;3.学会用分子的观点来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4.理解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并会判断典型的纯净物和混合物。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查阅资料、观察及抽象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实验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

教学建议教材分析本节教材分成"分子"和"混合物和纯净物"两部分。

前一部分着重于描述物质由分子等粒子所构成,讨论分子的基本性质。

教材一开始从人们所熟悉的一些日常现象入手,如:人经过花圃或酒店,会嗅到花或酒的香气;湿的衣服经过晾晒就会干燥;糖块放在水里,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了甜味等。

通过对这些日常生活现象的思考,使学生自然而然的建立起物质是由人们看不见、摸不着的粒子构成的结论(分子是构过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通过酒精和水混合后总体积缩小,及晶体碘的升华与凝华等实验现象,使学生在建立起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的结论基础上进一步得出分子是运动的及分子之间有间隔的推论(即分子的性质)。

之后,教材以水变成水蒸气,蔗糖溶于水及硫或碳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或二氧化碳几个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运用初步介绍的分子知识对物质发生变化时分子本身是否发生改变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进行了实质性的分析。

从而给分子下一个比较准确的定义。

教材为了进一步让学生确信分子存在的客观性,展示了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拍摄的苯分子照片,同时用生动的比喻、引导读者去想象分子的大小和运动状态。

使学生在感性和理性上都建立起对分子的认识。

教材的第二部分首先以空气的组成及硫粉和铁粉混合实验为基础从宏观上对混合物和纯净物两个概念做了区分。

九年级人教版化学教案(优秀9篇)

九年级人教版化学教案(优秀9篇)

九年级人教版化学教案(优秀9篇)九年级化学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化肥的种类和特性2.学会对铵根离子的检验3.了解常见化肥使用的注意事项过程和方法:1. 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2. 增强学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日常生活中处处有化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强学好化学的自信心。

重点:1.化学肥料的种类和特性2.铵根离子的检验难点:1.铵根离子的检验2.化学肥料成分的记忆。

课前准备:教师:以举出所知道的化肥引出课题,对常见的化肥的物理性质,让学生通过观察、看书自己总结;对铵根离子的检验的教学通过实验,激发兴趣,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实验去探究;学生:通过设置一定的问题让学生看书、讨论、实验探究,重点掌握化肥的种类和特性。

教学过程:一。

化学肥料1、氮肥氨水NH3•H2O 易溶于水低温密封碳酸氢铵NH4HCO3硝酸铵NH4NO3氯化铵NH4Cl硫酸铵(NH4)2SO4尿素CO(NH2)2【小结】氮元素可使植物细胞加速分裂和生长,促进植物枝叶茂盛。

磷元素使植物提早开花结果,增强抵抗力。

钾元素有利光合作用,促进作物生长健壮。

这三种元素都是植物生长不可缺少的成分。

【结论】有刺激性气味的氨气逸出,这是快速检验铵盐的方法。

2、磷肥它是含有磷酸根的盐。

主要有磷矿粉(主要成分是磷酸钙)、钙镁磷粉(主要成分是磷酸钙和磷酸镁)、过磷酸钙(主要成分是磷酸二氢钙和硫酸钙)、重过磷酸钙(主要成分是磷酸二氢钙)磷酸二氢铵NH4H2PO4 磷酸氢二铵(NH4)2HPO43、钾肥硫酸钾(K2SO4) 氯化钾(KCl)碳酸钾(K2CO3)(草木灰的主要成分)4、复合肥料硝酸钾KNO3磷酸二氢钾KH2PO45、微量元素肥料如B、Mn、Cu、Zn等6、农家肥料二、农药1、作用2、危害三、随堂检测题l.氨水见光后易挥发和分解,所以容器口必须___,且放在棕色瓶中。

2.硝铵在高温或猛烈撞击时会爆炸,碳铵在受热时会全部分解成气体。

初三化学人教版下册全部教案5篇

初三化学人教版下册全部教案5篇

初三化学人教版下册全部教案5篇全面贯彻“三个面向”战略指导思想,渗透和灌输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

以素质教育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和自学能力。

那么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有哪些教案会比较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初三化学人教版下册全部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初三化学人教版下册全部教案1《酸的通性》一、教材分析《酸的通性》是在学生学习稀硫酸、稀盐酸后对一类物质化学性质的概括,而且是学生第一次概括一类物质的化学性质,它对学生今后学习“碱的通性”、“盐的化学性质”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于培养学生从诸事物的个性中概括出共性并达到认识事物的能力,使学生在增长知识的同时,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比较、归纳能力。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特点以及在教材中的特殊地位,确定如下的教学目标:㈠知识目标:1、了解酸的涵义。

2、了解酸的通性(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3、了解金属活动性顺序(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及其意义。

㈡能力目标:1、使学生逐步懂得从个别到一般的认识事物规律的过程(即从现象到本质)。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㈢情意目标:1、使学生初步认识一般规律有其局限性。

二、教法学法设计为了更好地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对教法和学法作如下设计:1、贯彻“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原则,在教学中采用问题和演示实验为教学情境,配以讲授、讨论、归纳、对比等方法的综合运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提问、思考、议论(讨论)、讲解、练习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动口、动脑,引导学生分析、讨论、释疑,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解释一些简单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过程是特殊的认识过程,只有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才能如期完成教学目标。

因此,教学过程是学生认知过程和情意活动的有机结合。

结合本课的实际,对教学过程作如下的设计:㈠总体思路:⑴导入→⑵回忆已学知识→⑶归纳酸的通性→⑷分析变化的本质→⑸酸的通性的本质→⑹酸的涵义→⑺巩固练习及迁移(编有酸与金属不能发生反应的题目)→⑻质疑→⑼金属与酸反应→⑽金属活动性顺序→⑾本质→⑿巩固迁移1、以信息加工理论为基础的设计思想本课的总体设计思想是根据基于现代认知(信息加工)理论的学习和记忆基本模式构建的。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整册最新适用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整册最新适用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整册最新适用教案课题1金属材料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金属的物理性质,了解常见合金的成分性能和用途。

2.能力目标:通过情景设置,使学生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能够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

通过学生动手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指导学生用实验的方法认识事物性质,培养学生科学的认知方法。

二、教学重点1、金属材料的物理性质2、物质性质与用途的关系三、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运用探究方法得出相关结论的能力四、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按照问题—实验—观察—分析—结论的程序实行探究讨论教学。

五、实验准备药品:铁片、铜片、铝片、黄铜、铜仪器:干电池、小灯泡、导线、酒精灯、火柴、砂纸六、课时安排1课时七、教学内容1、【引入】展示生活中常见金属制品,得出:人类生活离不开金属材料的结论。

2、【新授课】人类使用金属材料的小知识1.人类最早使用的金属材料—青铜(铜锡合金)2.现在应用最多的金属—铁3.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世界上金属产量第二位—铝一、金属材料1、金属材纯金属(90多种)合金(几千种)2(1)常温下一般为固态(汞为液态),有金属光泽。

(2)大多数呈银白色(铜为紫红色,金为黄色)(3)有良好的导热性、导电性、延展性【阅读P3相关内容,讨论】物质的性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物质的用途,但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

还需考虑:价格、资源、是否美观、使用是否便利、废料是否易于回收、对环境的影像等等。

3、金属之最:(1)铝: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2)钙:人体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3)铁:目前世界年产量最多的金属(铁>铝>铜)(4)银:导电、导热性最好的金属(银>铜>金>铝)(5)铬:硬度最高的金属(6)钨:熔点最高的金属(7)汞:熔点最低的金属(8)锇:密度最大的金属(9)锂:密度最小的金属4、金属分类:黑色金属:通常指铁、锰、铬及它们的合金。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1课时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教案与反思)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1课时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教案与反思)

课题2 溶解度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原创不容易,【关注】店铺,不迷路!本课题分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与溶解度两部分。

第一部分通过实验导入饱和溶液的概念,并由学生讨论分析理解饱和溶液的两个条件,判断某物质的溶液是否饱和,最后分析总结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条件。

第二部分通过讨论与探究导入溶解度的概念,理解溶解度的相对大小,再以活动与探究绘制溶解度曲线,巩固和应用溶解度概念,最后又讨论引出了气体溶解度的概念。

第1课时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含义。

(2)通过实验探究,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3)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

(4)了解结晶现象。

2.过程与方法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含义,并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饱和”与“不饱和”的相对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条件的改变,让学生感受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存在和转化是有条件的,逐步建立用辨证的、发展的思想观点来看待事物的变化,和逐步培养由具体到一般认识过程的能力,并培养学生互相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态。

【教学重点】1.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

【教学难点】1.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正确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

【教具准备】水、氯化钠固体、硝酸钾固体、烧杯(若干)、多媒体课件、玻璃棒、酒精灯、铁架台、石棉网等。

【复习提问】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不同物质在同一溶剂中,溶解性不同;同一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性也不同。

那么一种物质在一种溶剂中能否无限溶解下去呢?【活动与探究1】请同学们按教材P33实验9-5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

【交流现象】由一组同学描述现象、结论,其他各组提出异议。

【分析小结】实验现象:第一次的5g氯化钠都溶解了;第二次的5g氯化钠不能全部溶解;加人15mL水后剩余的氯化钠固体又溶解了。

九年级下册化学教案

九年级下册化学教案

九年级下册化学教案(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工作资料、合同协议、条据文书、方案大全、职场资料、个人写作、教学资料、经典美文、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materials, contracts and agreements, clauses, documents, plans, workplace materials, personal writing, teaching materials, classic American essays, essays, other essay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the model essay!九年级下册化学教案2023九年级下册化学教案5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常常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老师们熟悉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全册)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全册)

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课题1 金属材料教学目标了解金属的物理特征,能区分常见的金属和非金属,认识金属材料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了解常见金属的特征及其应用,认识加入其他元素可以改良金属特性的重要性;知道生铁和钢等重要的合金。

通过比较学习,帮助学生形成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并构建出与金属材料相关联的知识体系。

通过资源共享,激励学生的合作参与意识;通过对金属物理性质与用途关系的学习,使学生体会到学习化学的价值。

重点和难点重点:认识金属物理性质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难点:如何合理开发金属物质的用途。

实验准备教师:镁条、黄铜片、纯铜片、纯锡、硫磺等。

学生:易拉罐(铝镁合金)、带封口的娃哈哈塑料瓶、焊锡、铁锅碎片、不锈钢制品以及自主选择的其他材料。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设计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课题2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目标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盐酸、硫酸的置换反应以及与化合物的溶液的反应。

通过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学习,能对有关的置换反应进行简单的判断,并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通过活动与探究,培养学生细致观察实验现象的良好行为习惯、从细微实验现象差别分析得出实验结论的能力,形成科学、严谨的治学精神。

重点和难点金属与氧气反应;金属活动性顺序;置换反应的判断实验准备教师:镁条、锌片、铁片、铜片、稀盐酸、稀硫酸、铝丝、铁丝、硫酸铜溶液、硝酸银溶液和多媒体课件。

学生:镊子、试管夹、试管架、试管、砂纸、火柴、酒精灯、小木条。

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设计变色(猜想)②猜想镁条、镰刀变色的原因。

③链接民间谚语:“真金不怕火炼”的具体含义是什么?学生讨论、小结:有的金属能与氧气发生反应,有的不能。

如(化学方程式):3Fe+2O2 Fe3O4。

第二课时复习巩固你知道了金属的哪些化学性质,并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①能与O2反应:4Al+3O2=2Al2O3。

②能与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Mg+2HCl=MgCl2+H2↑Fe+H2SO4=FeSO4+H2↑质疑激趣(小故事)奇怪的天平:趣味化学小组的张同学,从实验室借来一台天平,在天平两端秤盘里各放两只大小和重量都相等的烧杯,再在两只烧杯中分别倒入等质量的硫酸铜溶液和硫酸镁溶液,使天平保持平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1金属材料课题【学习目标】.通过日常生活广泛使用金属材料等具体事例,认识金属材料与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1的密切关系。

2.了解常见金属的物理性质,知道物质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物质的用途。

3.知道合金的组成,了解生铁和钢等重要合金。

4.会区别纯金属和合金,认识合金比纯金属具有更广泛的用途。

【学习重点】认识合金,了解生铁和钢等重要合金。

【学习难点】认识常见金属的物理性质,知道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

生成问题情景导入。

设疑:人类历史上使用铁、铜和铝21、图8—-1.用PPT 展示、描述教科书P2图8 金属材料的先后顺序是怎样的?为什么?.出示学习目标,由学生对学习目标进行解读。

2生成能力自学互研几种重要的金属知识模块一内容,思考:金属材料的种类有哪些?跟非金属相比,金属具有3.阅读教科书P2-1哪些相似的物理性质?大多金属具有相似的物理性质:常温下,点拨:金属材料包括纯金属以及它们的合金;汞却为液体),具有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有金属光泽。

数金属都是固体(中的“讨论”。

举例说出你所知道,联系生活经验,完成P41.阅读教科书P3表8-2的金属之最,思考物质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

(1)为什么菜刀、镰刀、锤子等用铁制而不用铝制?点拨:因为铁硬度大,密度大,铝硬度小,密度小。

(2)银的导电性比铜的好,为什么电线一般用铜制而不用银制?点拨:因为银资源短缺,价格昂贵,用银作导线,资源少,成本高。

为什么灯泡里的灯丝用钨制而不用锡制?如果用锡制的话,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3)如果用锡作灯光里钨是熔点最高的金属,点拨:因为灯泡里的灯丝在照明时温度很高,的灯丝的话,灯丝很容易熔断,灯泡不耐用。

为什么有的铁制品如水龙头等要镀铬?如果镀金怎么样?(4)是为了增强金属制品表面的美点拨:铬的硬度最大,不易生锈,水龙头等铁制品镀铬,观,如果镀金,不仅成本高,而且容易损坏,达不到预期目标。

合金知识模块二5,思考:1.阅读教科书P4-什么是合金?合金是纯净物吗?(1)点拨:合金是在金属中加热融合某些金属或非金属,就可以制得具有金属特征的合金。

合金不是纯净物,是混合物。

(2)铁常见的两种合金是什么?其组成如何?。

,钢的含碳量为4.3%0.03%~2%~点拨:铁的合金是生铁和钢,生铁含碳量为2%,并完成下表:1]-8实验[观察老师演示2.(1)通过上述实验现象及结论总结纯金属与合金性质有何不同?(2)通过观察教科书P6[表8-2]你得出什么结论?知识模块三新型合金1.阅读教科书P6-7内容,了解钛和钛合金的主要成分、性能及用途。

2.什么是形状记忆合金?提示:略交流展示生成新知知识模块一:几种重要的金属知识模块二:合金知识模块三:新型合金检测反馈达成目标一、当堂检测1.下列物质的性质都属于金属物理性质的是(B)①导电性②熔点低③延展性④导热性⑤有光泽A.①②⑤B.①②③④⑤C.②④⑤D.②③⑤2.日常使用的金属材料多数属于合金,下表列出了一些常见合金的主要成分和性能。

合金合金的主要性能主要成分及纯金属的性能锡:熔点232℃;铅:熔点327183℃℃焊锡熔点铝、铜、镁、硅等。

硬度小、质软强度和硬度好硬铝铁、铬、镍等。

纯铁抗腐蚀性不如不锈钢抗腐蚀性好不锈钢由表推断,与组成合金的纯金属相比,合金的优点一般有②④(填序号)。

①强度更低②硬度更高③熔点更高④抗腐蚀性更好3.生铁和钢的主要区别是(B)A.是否为纯净物B.含碳量不同C.机械强度不同D.铸造性不同4.有两包黑色粉末,分别是铁粉和木炭粉末。

请你设计实验,用两种不同的方法鉴别这两种粉末。

简要写出实验的步骤、现象、结论。

略二、课后检测(见学生用书)课后反思查漏补缺1.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困惑以及你还想获得的知识有哪些?2.课后反思:方法改进:存在困惑:课题2金属的化学性质第1课时金属与氧气和酸的反应【学习目标】1.认识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反应的性质。

2.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盐酸、稀硫酸及与某些化合物溶液的置换反应,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学习重点】常见金属的化学性质。

【学习难点】认识金属与盐酸、稀硫酸及与某些化合物溶液的置换反应。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1.导语:大家熟悉的金属铁、铜、铝,你知道它们的哪些化学性质?你能否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出来?从化学的角度解释“真金不怕火炼”。

2.出示学习目标,由学生对学习目标进行解读。

自学互研生成能力知识模块一金属与氧气的反应阅读教科书P9,写出镁、铝、铁、铜等金属与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比较上述各反应的条件及反应的现象,按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将其排列。

提示:镁、铝、铁、铜等金属与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Mg+O===2MgO4Al+3O===2AlO 3222点燃△2CuOO=====O 2Cu+3Fe+2O=====Fe2432点拨:根据金属与氧气反应的难易程度及反应的剧烈程度可以判断金属的活动性强弱,铜。

>铝>铁>即:镁金属与盐酸、稀硫酸的反应知识模块二思考与讨论:2.(1)上述实验过程中,为什么金属颗粒大小要基本相同?酸的量及酸的质量分数要相等?点拨:根据金属与酸是否能发生反应及反应的剧烈程度来判断金属的活动性强弱,在比较的过程中要注意控制好变量,即反应条件,要保证在相同条件下进行,结果才有意义。

(2)上述四种金属中能跟酸反应的有几种?反应剧烈程度如何?不跟酸反应的有几种?由此排列出四种金属活动性强弱顺序。

点拨:见上述表格。

金属活动性强弱顺序:镁>锌>铁>铜。

3.(1)比较能与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找出反应物、生成物的共同特点,总结什么叫置换反应。

点拨:置换反应是由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与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

(2)试写出一个前面曾经学习过的置换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高温↑2Cu+CO2CuO=====点拨:C+2.上述探究活动你获得了什么结论?4点拨:上述探究可以得出,镁、锌、铁的活动性比铜强,它们都能置换出盐酸或稀硫酸中的氢。

生成新知交流展示知识模块一:金属与氧气的反应知识模块二:金属与盐酸、稀硫酸的反应达成目标检测反馈一、当堂检测.公元二世纪我国炼丹专家魏殃著有《周易参同契》是世界上现在的最早的一部炼丹1)A专著,书中描写道“金入于猛火色不夺精光”。

这句话是指黄金的性质在强热条件下( .易还原D B.很活泼C.易氧化A.很稳定铜、铁器则锈迹斑斑,这表明金、.出土的文物中,金器保存完好,铜器表面有锈迹,2铁的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铁>铜>金。

合金中铜的质量分数,实验室只提供了一瓶稀盐酸和必要的仪-Zn3.小华欲测定Cu克气体,克与足量的稀盐酸充分反应,经测定,产生了0.4器。

小华取出该合金的粉末65 试计算该合金中铜的质量分数。

x。

解:设参加反应的锌的质量为↑++2HCl===ZnClHZn222 650.4gx26513g =,x=0.4g x52g 。

=×100%80%-合金中铜的质量为65g13g=52g,该合金中铜的质量分数为-CuZn65g 。

答:该合金中铜的质量分数为80%.某工厂排放的废水中含有废硫酸和硫酸铜,为了防止污染,变废为宝,在废水处理4将滤液蒸发后得到的固体得到的固体是铁和铜,池中投入过量的废铁屑,充分反应后过滤,↑。

+SOFe、+H===FeSOHCu+===FeSO+有关的化学方程式为是硫酸亚铁,FeCuSO244244)(二、课后检测见学生用书课后反思查漏补缺1.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困惑以及你还想获得的知识有哪些?2.课后反思:方法改进:存在困惑:第2课时金属活动性顺序【学习目标】1.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某些化合物溶液的置换反应,能对有关的置换反应进行简单的判断。

2.认识金属活动性顺序表,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学习重点】认识金属活动性顺序表。

【学习难点】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答有关的化学问题。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1.熟练书写镁、铁与氧气、盐酸、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设问:金属能与某些化合物溶液发生反应吗?2.出示学习目标,由学生对学习目标进行解读。

自学互研生成能力知识模块一金属与一些化合物溶液的反应阅读教科书P11,学生完成“探究”实验,填写下表。

思考教科书P12讨论:(1)上述能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的特点是什么?它们属于哪种反应类型?点拨: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物质种类相同,即都是单质和化合物,属于置换反应。

通过上述实验,你能得出铝、铜、银的金属活动性顺序吗?(2).点拨:铝、铜、银活动性顺序:铝>铜>银(3)通过以上学习探究,你获得了哪些判断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方法?点拨:根据金属与氧气、酸之间能否发生化学反应及反应剧烈程度进行比较。

知识模块二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及应用1.分析镁、锌、铁分别跟稀盐酸和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指出其反应类型。

(参考本书P3)2.写出铝跟硫酸铜、铜跟硝酸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Al+3CuSO===Al(SO)+3Cu__Cu+2AgNO===Cu(NO)+2Ag23433423.阅读教科书P12—13,记忆金属活动性顺序表,能说明其主要用途。

点拨:金属活动性顺序可以作为金属能否在溶液中发生置换反应的一种判断依据。

4.小组内检查化学方程式及金属活动性顺序。

点拨:在应用金属活动性顺序时应注意的问题。

①排在氢前面的金属可以置换出酸中的氢而不是氢气。

②强氧化性的酸如浓硫酸及硝酸与金属不是发生置换反应产生氢气而是产生水等。

③金属与其他金属的化合物溶液反应时需注意前金换后金,金属的化合物必须可溶于水形成溶液。

④对于钾、钙、钠等金属的活动性较强,与化合物溶液的反应比较复杂,一般不用其直接置换比其不活泼的金属。

交流展示生成新知知识模块一:金属与一些化合物溶液的反应知识模块二: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及应用检测反馈达成目标一、当堂检测1.下列各组金属中,活动性由弱到强的是(A)A.Cu、Fe、Zn B.Al、Mg、Zn C.Zn、Fe、Hg D.Mg、Zn、Al2.将甲、乙两种金属片分别放入硫酸铜溶液中,甲表面析出金属铜,乙没有发生反应。

据此判断,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是(A)A.甲>铜>乙B.铜>甲>乙C.乙>铜>甲D.甲>乙>铜3.请判断下列反应能否发生,能发生的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不能反应的请说明理由。

(1)银和稀硫酸:不能,银排在氢的后面,不能置换氢。

(2)铁和硫酸锌溶液:不能,铁排在锌的后面,不能置换出锌。

(3)铜和硝酸银溶液:Cu+2AgNO===Cu(NO)+2Ag。

233(4)镁和氯化银:不能,氯化银是难溶性物质。

(5)铝和硫酸亚铁溶液:2Al+3FeSO===Al(SO)+3Fe。

3244(6)锌和硝酸汞溶液:Zn+Hg(NO)===Zn(NO)+Hg。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