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
语文课文唐雎不辱使命教案
![语文课文唐雎不辱使命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0d17e5b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d0.png)
语文课文《唐雎不辱使命》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唐雎不辱使命》的基本内容,了解故事背景和人物形象。
学生能够掌握一些重点词汇和句型的用法。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和表演,提高口语表达和表演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理解忠诚、勇气和智慧等价值观,并能够在现实生活中进行应用。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介绍《唐雎不辱使命》的故事背景和主要人物。
简要概述课文的主要情节和冲突。
2.2 课文分析:对课文进行逐段分析,解释难懂的词汇和句子。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第三章: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课文的整体理解和主要情节的把握。
重点词汇和句型的学习和应用。
3.2 教学难点:课文中的文言文表达和古代文化背景的理解。
对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深层含义的解读。
第四章:教学方法与手段4.1 教学方法:阅读理解:学生通过自读和小组讨论,理解课文内容。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故事情节,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写作练习: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写作练习,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应用。
4.2 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课件和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提供相关的背景资料和阅读材料,丰富学生的知识。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评价方法:学生课堂参与度和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和表现,评价其阅读理解和口语表达能力。
写作练习和作业:评估学生的写作质量和对课文知识的应用能力。
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评价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和沟通能力。
第六章:教学步骤6.1 导入新课:通过引入相关的历史背景或故事引子,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导入课文学习。
6.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注意理解课文内容和人物关系。
学生通过查找资料或提问,解决自己在阅读中遇到的问题。
6.3 课堂讲解与讨论:对课文进行详细的讲解,解释重点词汇和句子。
唐雎不辱使命鲁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
![唐雎不辱使命鲁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eee6ef10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0f6f809.png)
唐雎不辱使命鲁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唐雎不辱使命》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分析唐雎的性格特点和其在事件中的表现。
3.领悟文章中所蕴含的忠诚、勇敢、智慧等品质。
4.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思辨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故事情节。
2.分析唐雎的性格特点。
3.学习文言文阅读方法。
三、教学难点1.理解文言文中的一些生僻字词和特殊句式。
2.分析唐雎的心理变化和应对策略。
四、教学准备1.多媒体设备。
2.学生预习教材。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谈论“使命”的含义,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不辱使命”。
2.简要介绍《唐雎不辱使命》的背景。
(二)课文阅读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2.教师辅导学生解决阅读中的疑难问题。
(三)故事情节梳理1.学生讲述故事情节,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
2.分析故事中的关键事件,引导学生关注唐雎的表现。
第二课时(一)分析唐雎的性格特点1.学生分组讨论,列举唐雎在故事中的表现。
(二)学习文言文阅读方法1.教师讲解文言文阅读的基本方法。
2.学生运用所学方法阅读课文,提高阅读能力。
(三)课堂讨论1.学生就唐雎的性格特点展开讨论。
第三课时(一)分析唐雎的心理变化1.学生结合课文,分析唐雎在不同阶段的心理变化。
2.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唐雎的心理变化背后的原因。
(二)课堂表演1.学生分组,选取故事中的精彩片段进行表演。
2.教师点评表演,引导学生关注人物形象。
2.教师对全文进行点评,强调文章所蕴含的价值观。
第四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唐雎的性格特点和故事情节。
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的文言文知识点。
(二)文言文知识点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生僻字词和特殊句式。
2.学生做好笔记,加强记忆。
(三)课后作业1.学生完成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2.教师批改作业,了解学生学习情况。
六、教学反思2.学生反馈学习收获,提出意见和建议。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能理解《唐雎不辱使命》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分析唐雎的性格特点,领悟文章所蕴含的忠诚、勇敢、智慧等品质,同时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思辨能力。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fd51c87f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2b.png)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准确背诵《唐雎不辱使命》全文;(2)能够分析并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3)能够运用文中的词句和表达方式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提高语文素养;(3)培养学生的朗读、感悟、表达和创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忠诚、勇敢、智慧等品质的重要性;(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3)激发学生追求真理、勇于实践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理解《唐雎不辱使命》全文;(2)分析人物形象,体会文章主题思想;(3)运用文中词句和表达方式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
2. 教学难点:(1)文中一词多义、句式复杂的句子理解;(2)人物形象的分析与把握;(3)古典文学的鉴赏方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唐雎不辱使命》的背景及作者;(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堂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美;(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形象。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主题思想;(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难点、重点句子;(2)分析人物形象,揭示文章主题思想。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运用文中词句进行口语表达;(2)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写作训练。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强调课文背诵和鉴赏古典文学的重要性。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唐雎不辱使命》;2. 分析并总结文章主题思想及人物形象;3. 运用文中词句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训练。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课堂进行反思,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语文教案唐雎不辱使命教学教案
![语文教案唐雎不辱使命教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229fedd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ea.png)
语文教案《唐雎不辱使命》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唐雎不辱使命》。
(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3)掌握一些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用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主题和人物形象。
(2)学会通过分析课文中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理解人物的心理和情感。
(3)培养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主人公唐雎的忠诚和智慧,学习他为国家利益而奋斗的精神。
(2)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1. 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和人物形象的把握。
2. 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用法。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深层含义。
2. 运用课文中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理解人物的心理和情感。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有关使臣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提问:同学们认为什么样的使臣才能称得上是优秀的使臣呢?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和节奏。
(2)让学生通过课文注释和查阅工具书,自主解决生字词和句式的问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各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总结课文主题和人物特点。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用法。
(2)分析课文中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理解人物的心理和情感。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进行朗读练习,提高朗读能力。
(2)让学生进行写作练习,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创作一个小故事。
6. 总结与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继续巩固课文内容。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课文《唐雎不辱使命》。
2. 运用课文中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创作一个小故事。
3.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思考如何将课文中的精神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
2024年语文教案-唐雎不辱使命
![2024年语文教案-唐雎不辱使命](https://img.taocdn.com/s3/m/379ca6fa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171b002.png)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唐雎不辱使命》。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其含义。
(3)了解唐雎的背景和故事,理解其不辱使命的精神。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口头表达能力。
(2)通过写作和展示,培养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兴趣和自豪感。
(2)培养学生坚定的信念和责任感,鼓励他们在面对困难和压力时,勇敢地承担责任,不辱使命。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唐雎不辱使命》的朗读和背诵。
(2)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和解释。
(3)唐雎的背景和故事的理解,以及其不辱使命的精神的领悟。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文言文的解释和理解。
(2)唐雎的坚定信念和责任感的培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之前的课文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起学生的学习好奇心。
2. 朗读与背诵:(1)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唐雎不辱使命》,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的掌握。
(2)鼓励学生背诵课文,提高学生的记忆力。
3. 理解与解释:(1)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其含义。
(2)讲解课文中的文言文,帮助学生理解。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包括朗读、讨论和提问等。
2. 朗读与背诵:检查学生对课文《唐雎不辱使命》的朗读和背诵情况,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的准确性。
3. 理解与解释:通过提问和讨论,检查学生对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和解释情况。
五、教学延伸:1. 写作练习:让学生以唐雎为榜样,写一篇关于自己的使命和责任的文章。
2. 展示活动:鼓励学生以小组形式,展示自己对课文《唐雎不辱使命》的理解和感受,包括朗读、表演和讨论等。
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通过讲解其他不辱使命的例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唐雎的精神。
唐雎不辱使命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唐雎不辱使命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https://img.taocdn.com/s3/m/d9393538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6f.png)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唐雎不辱使命教案教学设计1唐雎不辱使命教案教学设计概述:唐代杰出的政治家、文化名流唐雎,曾被封为“荣国公”,他具有深厚的学识和卓越的才干,被誉为唐代“学问之神”。
《新唐书·志》中有他的传记,记录了他治理河洛地区、崇尚儒学、提倡教育等重要历史影响。
如何在课堂上通过对唐雎的介绍,学习中国的历史、文化、教育等多个方面的知识呢?本文将从主题、教学目标、教学步骤、课时安排、教学重点和难点等方面展开探讨。
一、主题唐雎不辱使命二、教学目标1. 了解唐雎的生平事迹和贡献,了解唐代的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
2. 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和文化自觉,培养学生的爱国、尊师、诚信等品质。
3. 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丰富课堂教学,提升教学质量。
三、教学步骤1. 上课通过图画、实物等多种途径,引导学生对唐代时期的场景以及故事情节进行想象、描绘,使学生对唐雎有了初步了解。
2. 教学(1)唐雎一生的事迹通过讲述唐雎的崇学、进士、治世、著书等方面的事迹,引领学生走入唐雎的生命历程中,感受唐代政治、文化、教育等多个领域的文化遗产。
(2)唐雎的政治贡献讲述唐雎治理河洛地区的措施、保护文化艺术的政策、提高教育水平的举措等,讲解唐雎在唐代政治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3)唐雎的文学成就介绍《荣国公集》等唐雎自己的著作,讲解唐代文学的发展、叙事文学的特点等。
(4)周迪与唐雎的故事通过讲述唐雎与周迪的故事,引导学生了解“进士同年会”和“进士会试”的文化背景、生动活泼地传递了唐雎“尊师、诚信”的教育思想。
3. 课后让学生在家自行搜索唐雎相关信息,巩固所学知识,发扬唐雎的精神传统,将之融入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实现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的目标。
四、课时安排6课时五、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唐雎的事迹,展现唐代时期的政治、文化、教育等多个方面的历史以及文化价值。
教学难点:把握住历史背景,尤其是唐代社会背景和文化气息,理解唐雎的治理、学问、儒教教育等多个方面的精髓和时代特征可以说,唐雎是一位学者、政治家、文化促进者和教育家,他在唐代政治和文化领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语文教案唐雎不辱使命教学教案
![语文教案唐雎不辱使命教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aed131e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636281a.png)
语文教案《唐雎不辱使命》教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唐雎不辱使命》,使学生掌握文中出现的生字词,并能正确书写。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使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唐雎的忠诚和智慧。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课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文化的情感,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理解唐雎的形象。
2.2 生字词学习:讲解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让学生掌握并正确书写。
2.3 课文解析:分析课文,使学生理解唐雎的使命,以及他如何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完成使命。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课堂导入:以唐雎的形象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2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唐雎的形象。
3.3 生字词讲解:讲解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让学生掌握并正确书写。
3.4 课文解析:分析课文,使学生理解唐雎的使命,以及他如何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完成使命。
3.5 课堂小结:第四章:作业布置4.1 抄写生字词:让学生抄写本节课出现的生字词,加强记忆。
4.2 预习下节课文:让学生预习下节课要学习的课文,为学习做好准备。
第五章: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反思教学效果,查找不足,为改进教学方法提供依据。
第六章:教学策略6.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有利于学习《唐雎不辱使命》的氛围。
6.2 互动教学: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见解,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课堂互动性。
6.3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七章:教学评价7.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7.2 作业检查:检查学生抄写生字词的情况,了解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程度。
7.3 课后访谈:与学生家长沟通,了解学生在家的学习情况,以便更好地指导学生。
第八章:教学拓展8.1 相关故事介绍:介绍与《唐雎不辱使命》相关的其他故事,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语文教案唐雎不辱使命教学教案
![语文教案唐雎不辱使命教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0d26319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447a1d6.png)
语文教案《唐雎不辱使命》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唐雎不辱使命》。
(2)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3)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情节和人物性格。
(2)学会通过朗读和默读来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和情感表达。
(3)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2)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树立正义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3)培养学生团结合作、勇于担当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唐雎不辱使命》。
(2)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3)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教学难点:(1)分析课文中的情节和人物性格。
(2)通过朗读和默读来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和情感表达。
(3)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课文《唐雎不辱使命》的文本和注释。
(2)相关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知识资料。
(3)教学多媒体设备。
2.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
(2)查阅相关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知识。
(3)准备好笔记本,记录学习内容和感悟。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唐雎不辱使命》的背景和作者。
(2)学生分享预习时了解到的相关知识。
(3)教师提出学习目标,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
(2)学生通过注释和查阅资料,解决生字词和难点问题。
(3)学生总结课文中的重要信息和人物性格特点。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情节和人物性格。
(2)学生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3)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出问题进行探讨。
4. 朗读与默读(1)学生分组进行朗读,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和情感表达。
(2)学生进行默读,思考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价值观。
语文教案-唐雎不辱使命
![语文教案-唐雎不辱使命](https://img.taocdn.com/s3/m/71a7c3ad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d22f163.png)
语文教案-唐雎不辱使命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和合作学习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学习唐雎忠诚、勇敢的品质,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分析唐雎的形象特点。
2. 培养学生朗读和讨论的能力。
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成语和古文表达。
2. 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提炼出唐雎的品质特点。
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唐雎不辱使命》2. 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课文《唐雎不辱使命》的背景。
2. 学生齐读课文,了解学习内容。
二、朗读理解(15分钟)1. 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教师指导。
2. 教师提问,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 学生讨论,回答问题。
三、分析讨论(2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唐雎的形象特点。
2. 学生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
3. 教师总结,强调唐雎的忠诚和勇敢。
四、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学生复述唐雎的品质特点。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1.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上节课的学习内容的掌握。
2. 学生回答,复习唐雎的形象特点。
二、深入学习(2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中的成语和古文表达。
2. 学生讨论,提问,教师解答。
三、实践拓展(15分钟)1. 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运用课文中的成语和古文表达。
2. 学生完成作业,教师批改。
四、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 课堂讨论的参与程度,评估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3. 学生对唐雎品质特点的表述,考察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六、教学内容与目标第六课时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回顾上一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新课。
唐雎不辱使命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
![唐雎不辱使命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4779e17b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76fc16f.png)
唐雎不辱使命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学习唐雎的外交辞令,分析其语言风格和特点。
理解“不辱使命”的含义,学习唐雎的忠诚勇敢精神。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分析唐雎的外交策略。
学会抓住关键词句,概括文章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分析唐雎的外交辞令,学习其语言风格和特点。
理解“不辱使命”的含义。
2.教学难点:分析唐雎的外交策略。
概括文章内容。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唐雎不辱使命》的视频片段,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注意把握文章的结构、内容和语言风格。
3.合作探究(1)分析唐雎的外交辞令,讨论其语言风格和特点。
(2)探讨唐雎的外交策略,分析其成功的原因。
4.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内容,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大意。
(2)分析唐雎的外交辞令,重点讲解其语言风格和特点。
5.课堂练习(1)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
(2)让学生模仿唐雎的外交辞令,进行口语练习。
6.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2)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忠诚勇敢”的短文。
四、教学反思1.对部分学生的关注不够,未能及时发现和解决他们在学习中的问题。
2.课堂练习环节,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需要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节课以《唐雎不辱使命》为载体,通过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到了语文知识。
学生不仅掌握了课文内容,还学会了如何分析外交辞令和策略,提高了自己的语文素养。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将继续探索更有效的教学方法,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六、教学拓展1.让学生课外阅读《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2.组织学生进行“我眼中的忠诚勇敢”主题演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024年语文教案-唐雎不辱使命
![2024年语文教案-唐雎不辱使命](https://img.taocdn.com/s3/m/9b7ce995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20.png)
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唐雎不辱使命》;(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掌握其意义;(3)了解唐代文学背景,了解作者唐雎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内容;(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3)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的爱国情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3)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唐雎不辱使命》的朗读与背诵;(2)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3)了解唐代文学背景,掌握作者唐雎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古代文化常识;(2)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价值观的把握;(3)如何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唐代文学背景,引入课文《唐雎不辱使命》;(2)讲述作者唐雎的生平和创作风格,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美;(2)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 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共同探讨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意义;(2)组内分享,总结讨论成果,进行汇报。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古代文化常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2)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5. 练习与巩固:(2)课堂练习: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口语表达练习。
四、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和背诵课文的熟练程度;2. 对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程度;3. 对唐代文学背景和作者唐雎生平和创作风格的掌握程度;五、教学资源1. 课文《唐雎不辱使命》文本;2. 关于唐代文学背景和作者唐雎的资料;3. 注释资料;4. 读后感写作指导资料;5. 课堂口语表达练习素材。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有利于学习唐代文学的氛围;2. 启发式教学: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 案例分析:以唐雎的其他作品为例,进行比较分析,加深学生对作者创作风格的理解;4.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语文教案唐雎不辱使命教学教案
![语文教案唐雎不辱使命教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9092b41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e4.png)
语文教案《唐雎不辱使命》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如“不辱使命”、“针锋相对”等。
(2)能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人物形象。
(3)能够分析文中使用的描写方法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2)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培养学生欣赏文学的能力。
(3)通过模仿文中描写方法,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2)培养学生勇敢、智慧、忠诚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2)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人物形象。
(3)分析文中使用的描写方法和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1)理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
(2)分析人物形象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使命”的意义。
(2)介绍唐雎的背景和特点,引发学生对文章的期待。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意。
(2)引导学生关注关键词语和句式,如“不辱使命”、“针锋相对”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文章主要内容和人物形象的理解。
(2)引导学生分析文中使用的描写方法和修辞手法。
四、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程度。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学生对文中关键词语、句式和描写方法的理解。
3. 作文练习:让学生以唐雎为题材,写一篇人物描写作文,以此考察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把握和描写方法的运用。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
针对学生的不同需求,可以适当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
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有利于学生沉浸的学习氛围。
2. 角色扮演: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增强对文章情感的理解。
2024年语文教案-唐雎不辱使命
![2024年语文教案-唐雎不辱使命](https://img.taocdn.com/s3/m/bf547565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ed5b300.png)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唐雎不辱使命》。
(2)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中出现的生词和短语。
(3)了解唐代文学家韩愈的生平和文学成就。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2)引导学生从课文中领悟忠诚、勇敢、智慧等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唐雎不辱使命》的朗读和背诵。
(2)课文中生词和短语的理解和运用。
(3)韩愈的生平和文学成就的介绍。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文言文表达和特殊句式。
(2)韩愈文学思想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内容。
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介绍韩愈的生平和文学成就。
3. 利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四、教学准备:1. 课文《唐雎不辱使命》的文本。
2. 韩愈的相关资料和文学作品。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对新课内容进行铺垫。
(2)介绍韩愈的生平和文学成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朗读课文:(1)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2)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纠正发音和朗读技巧。
3. 理解课文:(1)学生自主学习,解决生词和短语的理解。
(2)教师进行解答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4. 探究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课文中的主题和思想内涵。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分享和交流。
5. 课堂小结:(2)学生进行课堂笔记的整理和复习。
6. 作业布置:(1)要求学生背诵课文《唐雎不辱使命》。
(2)布置相关作业,巩固生词和短语的学习。
7. 课后反思:六、教学延伸:1. 对比学习:(1)教师引导学生对比《唐雎不辱使命》与其他古代文学作品,分析其艺术特色和风格。
人教版初中语文唐雎不辱使命教案文
![人教版初中语文唐雎不辱使命教案文](https://img.taocdn.com/s3/m/4c69638d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a89690d.png)
人教版初中语文《唐雎不辱使命》教案优秀文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能够理解文中的实词和虚词,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句式。
2. 能够理解并背诵课文《唐雎不辱使命》。
3. 能够分析并欣赏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描写方法。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 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和描写方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2.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内容1. 课文《唐雎不辱使命》的内容简介。
2. 课文中出现的重点实词和虚词的解释。
3. 课文中的重要句子和句式的解析。
2.2 人物形象1. 分析课文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唐雎、秦王等。
2. 讨论人物形象的特点和意义。
2.3 描写方法1. 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方法: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
2. 讨论描写方法的作用和效果。
第三章: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1. 课文《唐雎不辱使命》的内容理解和记忆。
2. 课文中重点实词和虚词的解释和理解。
3. 课文中的重要句子和句式的解析。
3.2 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文言文语法和句式的理解。
2. 人物形象和描写方法的分析和鉴赏。
第四章:教学方法与手段4.1 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3. 探究学习:学生通过提问和解答,深入探究课文内容。
4.2 教学手段1. 课本:提供课文《唐雎不辱使命》。
2. 投影仪:展示课文中的重要句子和句式。
3. 网络资源:提供相关的学习资料和视频。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评价方法1. 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参与和表现。
3. 作文写作:评估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5.2 评价标准1. 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正确回答问题,能够背诵课文。
语文课文唐雎不辱使命教案
![语文课文唐雎不辱使命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ac47406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4da02b4.png)
语文课文《唐雎不辱使命》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唐雎不辱使命》。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其含义。
(3)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词汇。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2)培养学生坚定的信念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唐雎不辱使命》的朗读和背诵。
(2)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3)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词汇的掌握。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中一些特殊词语的解释。
(2)句子结构和语法规则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唐雎不辱使命》的背景和作者。
(2)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通过查阅字典和参考资料,解释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2)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关键词语或句子进行讲解和分享。
4. 探究学习:(1)学生自主思考,分析课文中的主题和寓意。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积极性。
(2)评估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中的表现。
2. 作业评价:(1)检查学生提交的作业,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评价学生的书写质量和答题准确性。
3. 短文评价:(1)评估学生在短文中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
(2)评价学生对课文主题和寓意的理解和感悟。
五、教学资源1. 课文《唐雎不辱使命》文本。
2. 注释和参考资料。
3. 字典和词典。
4. 学习小组合作工具。
5. 书写纸张和文具。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音乐或故事导入,创建与课文相关的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使用历史背景资料,让学生了解唐雎所处的时代环境。
语文教案-唐雎不辱使命
![语文教案-唐雎不辱使命](https://img.taocdn.com/s3/m/36812ef5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9f.png)
语文教案-《唐雎不辱使命》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唐雎不辱使命》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学生能够掌握并运用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阅读理解和口语表达能力。
学生通过角色扮演、表演等方式,提高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理解忠诚、勇敢、智慧等品质,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2.1 课文解析:简介作者和作品背景,引导学生了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分析故事情节,引导学生理解唐雎的使命和其所面临的困境。
讲解文中的难点词汇和句式,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课文内容。
2.2 课堂活动: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表情,培养朗读能力。
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扮演故事中的人物,体会人物的心情和性格特点。
学生分组讨论,讨论故事中的情节和人物,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步骤:3.1 导入:教师通过引入相关的历史背景或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
3.2 朗读与理解:学生朗读课文,教师指导发音和语调。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3.3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选择自己喜欢的人物扮演。
教师指导学生表演,注意表情和语气。
3.4 讨论与思考:学生分组讨论,讨论故事中的情节和人物,提出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四、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朗读、讨论和角色扮演等。
4.2 阅读理解能力:通过提问和讨论,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4.3 口语表达能力:评估学生在角色扮演和讨论中的口语表达能力。
五、教学资源:课文原文和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
录音机或音响设备,用于播放课文朗读。
角色扮演道具,如服装、面具等。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学生的反馈进行调整教学方法和进度。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口语表达能力,通过多种形式的课堂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教学扩展:6.1 相关故事介绍:介绍与《唐雎不辱使命》相关的其他故事,如《孔子见南子》、《荆轲刺秦王》等,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
初中语文_《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df01f2a5f12d2af90342e6ae.png)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和能力1.了解《战国策》和相关的背景知识。
2.积累文言文基础知识,掌握重点文言字词句的读音、意思。
3.理解文意,把握故事情节,了解人物形象(二)过程和方法1.通过分角色朗读、演读,理解文意、体会人物性格特征。
2.以问题带动课文内容的理解,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感受人物形象特征(三)情感和价值观:学习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文基础知识,掌握重点文言字词句的读音、意思。
2.通过分角色朗读、演读,理解文意、体会人物性格特征。
3.教学难点:理解文意,把握故事情节,体会不同人物的思想性格。
教学过程:一、导入战国时代,是春秋以后更激烈的大兼并时代,国与国之间,讲的是以势相争,以智相夺。
各个国家为了使自己更强大,或者“转危为安,运亡为存”,争相养士,利用这些人在内政外交上出谋划策。
西汉刘向根据战国史书把这些纵横家为其所辅之国所采取的政治主张和外交策略整理编辑成书,是为《战国策》。
这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共33篇,分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12策。
二、检查预习1.读准下列字音唐雎()怫然()韩傀()免冠徒跣()缟素()轻寡人与()色挠()以头抢地()休祲()寡人谕()矣2.先解释划线词语,再翻译句子(1)虽然,受地于先生,愿终守之,弗敢易!(2)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3)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4)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
3.一词多义: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以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以君为长者()使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4.找出通假字并解释:(1)故不错意也(2)仓鹰击于殿上5.词类活用天下缟素三、整体感知1.唐雎是哪个国家的人?这个国家怎样?(明确:唐雎是安陵国的使者。
安陵国是魏国的附属国,是一个仅有五十里地的小国。
)2.唐雎的使命是什么?(追问:从原文的哪个地方可以看出秦王易地是一个阴谋?)(明确:挫败秦王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的阴谋。
初中语文唐雎不辱使命教案【三篇】
![初中语文唐雎不辱使命教案【三篇】](https://img.taocdn.com/s3/m/014d351a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36c3196.png)
【导语】这篇记叙⽂,写了唐雎的英雄⽓概,揭露了秦王的的本质,虽不假修饰,却⼗分鲜明⽣动,在刻画⼈物性格⽅⾯,取得了很⾼的成就。
⼩编整理了初中语⽂唐雎不辱使命教案【三篇】,希望对你有帮助!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 ⼀、新课导⾔ 战国时代是⼀个弱⾁强⾷的时代,⼤国吞并⼩国,那是平常⽽⼜平常。
有⼀天,秦国想⽤⽅圆500⾥的⼟地来换⽅圆50⾥地的安陵国。
其阴谋那是显⽽易见的。
在强⼤的秦国⾯前,⼩⼩的安陵国如何⾃保,安陵国的命运有会如何呢?今天我们⼀起来学习《唐雎不辱使命》,⼀起去感受两千年前那震撼⼈⼼的⼀幕。
⼆、板书课题 三、初读课⽂,感知⽂章的内容。
1、学⽣⾃由⼤声读⽂,提出读不懂的字⾳、节奏等问题。
2、订正字⾳、节奏,强调重点句⼦的读法。
3、指⽣逐段读⽂,检查朗读的效果。
4、齐读全⽂。
四、整体感知,了解⽂章的⼤意。
读了⼏遍课⽂后,⼤家能谈⼀谈你们的初读感受吗?请试着⽤以下两种⽅式来谈: 1、你能⽤⼀句话来概括⽂章的内容吗? 2、你能⽤⼏句话来说说这个故事吗? ⽣谈之并适当点评。
学⽣可能出现的情况有:唐雎不辱使命 唐雎揭穿秦王易地的阴谋,出⾊完成出使任务的事。
(对学⽣的发⾔可以进⾏适当的点评,但不可浪费太多的时间,以致耽误下⾯的教学。
但对于确实不知道该如何概括的要指导:⼈、事、果。
要注意全⾯、完整等原则) 五、深⼊理解 这到底是⼀次怎样的出使,在秦国的朝廷上⼜有着怎样的⼀场谈判?请⼤家疏通⽂章,看⽂章是怎样⼀步步给我们展⽰整个过程的。
可以采⽤⾃⼰翻译,也可以采⽤⼩组合作的⽅式,也可以采⽤集体合作的⽅式(⼀⼈读⼤家翻译)翻译各节。
翻译完⼀节概括⼀节的内容。
(⽅式要灵活多样,可以接⼒,可以采⽤其他有趣的⽅式) 1、交代唐雎出使秦国的背景。
2、唐雎坚决抵制秦王的骗局,表现出维护国⼟的严正⽴场。
3、唐雎⼀秦王展开针锋相对的⽃争,以“布⾐之怒”反击“天⼦之怒”,并以死相拼。
4、唐雎取得了⽃争的胜利。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14篇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14篇](https://img.taocdn.com/s3/m/a312b1d4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cd143fb.png)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14篇《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及古文知识积累,初步体会课文大意反复诵读,尤其读准多音字体会文章选材善于突出重点、突出中心的写法。
教学重点:体会唐雎有胆有识,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勇士形象。
文章对“士”的作用的强调;选材的突出重点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独立思考的思雎品质。
拓展有关《战国策》的知识。
教学方法:朗读(多种形式):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在两千年以前,我国历史上出现了诸侯割据、群雄纷争的战国时代,各个国家或者为了使自己更强大,或者为了“转危为安,运亡为存”,争相养士,利用这些人在内政外交上出谋划策,“扶危持倾”,课文中唐雎这个人物,就可以使我们由一斑见金豹。
多种形式读课文,读准字音,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1.齐读(边听边纠正读音)2.分角色朗读及指导3.全班分成四组,分角色朗读。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交代唐维出使秦国的`原因。
秦王“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为诱惑,企图吞并安陵国,遭到拒绝,秦王不悦,表明安陵危在旦夕。
这部分是情节的开端。
第二部分(第2、3段)具体叙写唐推出使泰国,与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
这部分分为两层:第-层(第2段)唐唯义正辞严地驳斥秦王所谓不同意“易安陵”就是“逆寡人”“轻寡人”的谬论,并表示鲜明的态度‘“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这是情节的发展。
第二层(第3段)唐雎以“布衣之怒”与秦王“天子之怒”针锋相对,并效法‘三子”,挺剑而起。
这是情节的高潮。
第三部分(第4段)通过侧面描写“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及他所明白的道理,反衬患难出使胜利,点明了主题。
这部分是情节的结局。
三、解答学生不理解的语句要求学生课下预习课文第二课时一、分析唐雎的人物形象,了解写作意图1.全文采用对话来反映人物的精神面貌。
把唐雎的话与安陵君的话作比较,看相同点与不同点是什么。
初中初三上册语文《唐雎不辱使命》教案三篇
![初中初三上册语文《唐雎不辱使命》教案三篇](https://img.taocdn.com/s3/m/f089d5a70975f46527d3e16d.png)
初中初三上册语文《唐雎不辱使命》教案三篇篇一【教学目的】1、积累常见的文言字词;2、通过对话分析人物形象;3、学习唐雎不畏*的精神。
【教学重点】字词及人物形象【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二、明确教学目标三、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找出不理解的字、词、句四、讲解字、词、句五、归纳重点词语的用法1、因2、其3、以六、齐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七、由学生复述课文八、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性格九、思考、讨论问题1、找出表现秦王嬴政前后不同态度的句子,想想秦王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2、文中的“三怒”各有什么具体表现?你觉得在当时的环境下,谁的“怒”更厉害?3、秦王如果不改变主意,唐雎会怎么做?为什么?4、秦王和唐雎的性格怎样?十、课堂练习篇二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复述、翻译、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通过对文中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的剖析,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体会《战国策》的语言风格。
3.感受唐雎布衣之怒的英雄豪气,体味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教学重点:疏通课文的基础上理解人物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1.通过人物对话理解人物性格特点。
2.重点文言词句的准确理解。
3.外交辞令中委婉含蓄,隐藏着的“潜台词”的准确理解。
课时安排:四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本课时重点:1.熟悉课文、能自由诵。
2.理解课文大意,勾划出重点词句。
一、激趣导入:中国历有“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的说法。
战国最后十多年,秦以秋风扫落叶之势相继消灭了各诸侯国。
公元前330年灭韩,前225年灭魏。
安陵是魏的附属小国,在它的宗主国魏被消灭之后,一度保持着独立的地位。
这一次,秦就想用欺骗的手段轻取安陵。
出小饵以钓大鱼以骗取利益,是秦君的故伎。
秦惠文王曾派张仪入楚,许诺给楚六百里地,条件是让楚与齐断交,结果傻头傻脑的楚怀王上了当。
秦昭襄王以十五城与赵文王交换和氏璧,结果*被蔺相如识破,偷鸡不成蚀把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教材语文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学校:年级:任课教师:语文教案 / 初中语文 / 八年级语文教案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语文的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交流能力,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和工作,为了满足人类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初中八年级语文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
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教学建议一、主题思想本文通过记叙唐雎奉安陵君之命出使秦国,面对暴秦勇敢无畏、义正辞严地同秦王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终于使秦王折服而保全国土的经过,颂扬了唐雎忠于使命、誓死捍卫国家利益的精神。
二、结构内容全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写唐雎出使秦国的原因。
第二部分(第2、3段),写唐雎同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
这场斗争有两个回合,可分两层。
第一层(第2段),写唐雎揭示秦王的骗局,表现了维护领土的严正立场。
第二层(第3段),写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
第三部分(第4段),写斗争的结局。
三、参考译文秦王派人对安陵君说:“我打算用五百里的土地换取安陵,希望安陵君能答应我!”安陵君说:“承蒙大王给予好处,拿大块土地来换取小的,那很好;虽然这样,可我从先人手里继承了这块土地,愿意始终守住它,不敢拿它交换。
”秦王不高兴,安陵君因而派唐雎出使秦国。
秦王对唐雎说:“我用五百里的土地来换取安陵,安陵君却不听从我,为什么呢?再说,秦国灭掉了韩国和魏国,而安陵君凭着五十里的地方能保存下来,是因为安陵君是个年高德劭的人,所以我不想打他的主意。
如今我拿十倍的土地(来交换安陵),扩大他的领土,可安陵君却违抗我,(这)岂不是小看我吗?”唐雎答道:“不,不是像您说的这样!安陵君从先王那里继承了上地,并且守住它,即使拿一千里土地来,也不敢交换,何况(您)只拿来五百里呢?”秦王勃然大怒,对唐雎说:“你听说过天子发怒吗?”唐雎回答道:“小臣没有听说过。
”秦王说:“天子一发怒,将会有百万人死亡,血流千里。
”唐雎说:“大王曾听说过平民发怒吗?”秦王说:“平民发怒,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走,拿脑袋撞地罢了。
”唐雎说:“这是庸人发怒的样子。
志土发怒可不是这样。
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
彗星的尾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有一道白光直冲太阳;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扑到宫殿上。
这三个人,都是平民中的有志之士,他们胸怀愤怒还没有发作的时候,天上就降下了征兆,加上我,就有四个人了。
如果志士真的发了怒,将会有两具尸体倒下,血流五步,天下的人都将穿上白色孝服——今天的情况就是这样。
”(说罢)拔出宝剑站了起来。
秦王(顿时)脸色沮丧,挺身跪起向唐雎道歉道:“先生请坐,哪里至于这样!我懂了,韩魏灭亡而安陵却凭着五十里的地方保存下来,仅仅是因为有您唐雎先生啊。
”四、通假字①秦王不说(“说”通“悦”,高兴。
)②故不错意也(“错”通“措”,放置,安放。
)③仓鹰击于殿上(“仓”通“苍”,青色。
)五、词类活用①轻寡人与(轻,形容词用如动词,意动用法,“认为……轻”,小看。
)②请广于君(广,形容词用如动词,使动用法,“使……扩充”。
)六、写作特色本文在写法上有以下三个特点:①采用反衬手法刻画人物。
本文篇幅虽短,却生动传神地塑造了唐雎和秦王的形象。
唐雎是一位有胆有识的谋士。
他不卑不亢,针锋相对地与秦王抗争。
秦王的骄横、狂妄、狡诈和前倨后恭、外强中干的形象反衬出唐睢的沉着、镇定、坚强、无畏的精神。
双方交锋两个回合。
秦王盛气凌人,威逼唐睢,唐睢镇定自若,据理力辩,回绝了秦狂妄无理的要求。
秦王理屈词穷,恼羞成怒,竟以“天子之怒”、武力杀伐相恫吓,企图使唐睢屈服于自己的淫威之下。
然而,在生死存亡的考验下,更显出正义的力量、英雄的本色。
唐睢引述古代侠士义举,指出“布衣之士”发怒的威力,暗示自己将以身效法,并“挺剑而起”,表现了为国献身、义无反顾的决心。
秦王在这大义大勇之下,“色挠”而“跪谢”。
这些行动、语言、胆识气概的层层对比,使古代爱国义士的形象和精神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秦王专横的性格将唐雎不畏强暴的英雄形象反衬得更加高大完美。
②通过人物对话来展示情节,刻画人物的性格。
这篇文章,主要是通过对话来展示情节,刻画人物性格的。
文章主要篇幅写人物对话,全篇除了五六句是直陈描写句外,其余均为人物的对话。
对话双方各自的语气符合各自的身份和个性,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性格。
秦王的话充满“天子”的压人威势,如文章开头第二句“寡人……安陵君其许寡人!”秦王以五百里之地易五十里之安陵,以大易小,这是显而然是欺诈:“其许寡人”一语,突出地表现秦王无可商量的横蛮态度。
第二段中,秦王责备安陵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这种问罪口吻,在欺诈的同时,加之以威胁。
唐雎回答:“否,非若是也”。
语气坚决,否定了秦王的“逆”和“轻”的说法。
第三段中秦王和唐雎的对话,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秦王的仗势骄横、色厉内荏和唐雎的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性格特征,在精彩的对话中,都得到充分的表现。
③结构严谨,重点突出。
文章虽短,但围绕“”这一中心事件,形成的“开端一发展一高潮一结局”的故事情节,开头和结尾简略地交代故事的缘由和结果,中间两段详尽细致地写唐雎与秦王的斗争,前有伏笔,后有照应,自然而紧凑、严谨而完整。
本文重点详写了唐雎与秦王的对话,而秦王与安陵君的对话一笔带过,这样写的目的是为了突出主人公——唐雎,突出文章重点。
七、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战国策》善于写辩论说辞,尤其是人物对话直接生动,个性化极浓。
《》写秦王从以大国自居、妄图欺侮弱小的安陵的野心到向唐雎长跪道歉、恭而折服的丑态;写唐雎为维护国家的尊严和领土的完整,不畏强秦,胆识过人的勇智,均是通过直接记录人物的对话表现出来。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野心狡诈,“安陵君不听寡人,……,轻寡人与?”狡诈恫吓,软硬兼施,“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骄横、狂妄,“先生坐!…,徒以有先生也”好话说尽,丑态毕露。
这是写秦王。
写唐雎呢,从第二段开始,用双重否定句和反诘句,其特点是据理力争,坚决果断,义正词严。
第三段的回答则是针锋相对,咄咄逼人,激昂慷慨,陈述句与反诘句、排比句和比喻句交叉运用,气势突兀,雄心尽示。
全文就是在这样主体对话并助以行动的描写中,用秦王的骄横、狂妄、狡诈和前倨后恭的种种表现反衬出唐雎的大无畏精神。
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在文章的笔法上最具特色,值得我们去学习、揣摩。
教学设计示例教学目标一、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了解人物形象。
二、培养学生复述、翻译、朗读的能力。
三、学习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教学设想一、以“说”为主学习课文。
二、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的评析,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
三、主要教学过程通读——说读——评读。
四、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
1.介绍《战国策》。
(师先提问,生答后再小结。
)《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事的记录整理编辑的,共三十三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
2.简述时代背景。
公元前230年和前225年,靠近秦国的韩国、魏国相继被秦国所灭,其余山东六国中的赵、燕、齐、楚,在连年不断的战争中,早已被秦国日削月割,奄奄待毙了,又过了几年,秦就统一了天下。
安陵国是魏国的附庸小国。
安陵在它的宗主国魏国灭亡之后,一度还保持着独立的地位。
秦国想用诈骗手段吞并安陵,于是安陵君就派唐雎到秦国谈判。
二、通读——说内容。
1.生齐读课文,教师听音。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2.请同学们注意下列字词的读音:雎(jū)怫(fú)跣(xiǎn)抢(qiāng)祲(jìn)缟(gǎo)傀(guī)挠(náo)3.请同学们说出下列词语的意思:加惠(给予恩惠。
)怫然(盛怒的样子。
)免冠徒跣(摘了帽子,光着脚。
冠,帽子。
跣,赤脚。
)抢地(撞地。
抢,碰、撞。
)休祲(吉凶的征兆。
休,吉祥。
祲,不祥。
)色挠(指变了脸色。
挠,屈服。
)谢(道歉。
)谕(明白,懂得。
)4.请同学们结合注释读课文。
(学生散读,老师巡视。
)5.请同学们用一句话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要求:能准确地概括出文章的主旨。
生思考后师提问。
)6.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
(要求:在准确的前提下,能复述出人物的精神特质。
生稍作准备后回答。
)三、说读——说译文。
1.学生分角色读课文。
(叙述者、唐雎、秦王各由一人担任,要能读出人物应有的语气。
)2.教师以句子为单位读一段课文,每读一句,学生就跟着集体杂然地翻译文句。
3.学生仿效老师的方式分组译读课文。
4.教师从二、三段中找出几个难句请学生口头翻译。
如:“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5.学生杂然地再读课文。
四、评读——说意味。
1.学生演读课文。
⑴演读分两组,每组各找两位同学分别饰演唐雎和秦王。
⑵演读内容分别为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和第三自然段。
⑶演读地点设在讲台。
⑷要求饰演者能在充分理解人物形象的基础上,演读出人物的精、气、神,能融入角色中。
2.每个同学以“……表现了……”(或“……写出了……”、“……反映了……”)说一句品析课文语言的话。
如:“秦王色挠,长跪而谢”,表现了秦王的外强中干;“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写出了秦王盛气凌人、以强凌弱的心态;“挺剑而起”反映了唐雎不畏强暴、宁死不屈。
(教师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然后请学生回答。
)3.教师评点。
(教师评点的原则,是以鼓励、夸赞为主,同时也要指出学生回答中的不当之处。
)4.教师小结。
这篇记叙文,写了唐雎忠于使命,不畏强暴,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英雄气概,揭露了秦王的骄横欺诈,外强中干,色厉内荏的本质,虽不假修饰,却十分鲜明生动,在刻画人物性格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五、作业。
查找资料,了解外交史上那些出使他国而“不辱使命”的人和故事。
附:板书设计《战国策》骄横欺诈敢于斗争狂妄无理善于斗争不可一世不畏强暴秦王唐雎前倨后恭胆识兼备色厉内荏有智有勇外强中干不卑不亢【说明】学习《》这篇课文,应着重了解人物性格,注意人物性格的反衬作用。
所以,本方案的教学角度拟为:说读——以说为主学习课文,了解人物形象。
具体操作步骤是通读——说读——评读。
设想能让学生在读、说中了解人物性格,锻炼学生的复述、翻译、朗读能力,提高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设想能让学生在自己的亲身饰演中,把握人物性格,并学习唐雎的那种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设想让学生学会通过对具体语句的分析,了解人物性格、把握人物形象的方法XX文讯教育机构WenXun Educational Institu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