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货币政策传导中的利率机制(一)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我国货币政策传导中的利率机制(一)

一、利率机制是货币政策最重要的传导机制

在我国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中,虽然信用机制是当前传导机制中的主导性渠道,但利率是金融理论界公认的最为重要的传导机制,也是西方发达国家日益倚重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它的重要性已逐步凸现出来。从货币政策的角度看,利率是连接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桥梁,既与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密切相关,又是中央银行可以控制的金融变量;同时,从理论上看,宏观经济的运行在实物领域取决于投资、消费和外部需求,在金融领域取决于货币供应量的变化,而利率则能够把实物领域和金融领域连接起来。所以,利率是连接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宏观运行与微观运行的纽带,是反映资本稀缺程度和运行状况的重要货币政策指标,在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中处于重要地位。中央银行可以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来调控利率水平,从而引导投资和消费,影响国民收入的变动,实现预定的政策效果.综观世界各国,利率能否在一国经济中发挥有效作用,关键在于利率机制.利率机制是利率要素互相联系,相互制约,并对整个社会经济生活产生重要影响的运行方式,它是利率运动规律的表现形式。利率机制的传导过程是,当中央银行增加货币供应量时,货币市场中供给方之间的竞争将使得利率降低,而利率下降意味着厂商的投资成本下降,同时现期消费的机会成本也下降,于是厂商的投资支出和消费者的消费支出都将增加,投资和消费的增加通过乘数效应导致均衡国民收入的成倍增加,从而促使就业的上升和失业的下降。相反,中央银行减少货币供应量,会使利率上升,增加厂商的成本和减少消费者的支出,从而影响国民收入产生相反的效果。

目前我国利率政策的制定、利率水平的调整并不是以客观经济规律和资金的供求关系来决定,而是侧重于央行、财政、商行、企业等方方面面利益的调整上,甚至把利率调整当作减轻企业负担的工具,缺乏主动灵活的调节机制,导致宏观利率政策的实际效果并不令人满意。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除了我国正处于体制转轨时期,经济运行有诸多特殊性之外,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特别是利率机制存在障碍,在于利率形成机制和运行机制的行政管制即非市场化,从而影响了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二、利率行政管制是制约我国利率机制有效性的关键

第一,利率管制严重制约着中央银行运用利率机制进行宏观调控的有效性。利率作为货币政策手段,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对利率的调节来影响金融市场的资金供求,引导社会投资和消费,达到预期的货币政策目标。但我国的利率管制,使利率兼有调节国民收入再分配和资金供求的双重职能,利率调整直接关系到各方面的利益,中央银行不能完全独立地根据货币政策的需要自主决定,有时的利率调整很可能与货币政目标不一致。并且每一次的调整都是各方讨价还价的结果,决策过程复杂,时间长,决策滞后,跟不上金融经济形势的变化,大大降低了利率机制的有效性,甚至导致相反的政策效果。同时,目前人民银行调整利率的技术方法是“试错法”,确定利率水平和结构的基础数据是工业企业、外贸企业、财政、银行和个人等各经济主体存贷款平均余额、储蓄余额、成本数据、税率和利润率等等,根据这些数据测算不同的利率调整幅度对各经济主体财务收支的影响,将利率调整幅度控制在各经济主体可以承受的范围内。这种调节手段,即使在中央银行具有足够的独立性的情况下,也难以及时准确地掌握足够的信息,把利率调整到市场均衡的水平,往往达不到预定的效果。

从商业银行来看,利率管制也使得商业银行难以自主地根据企业的资信程度、风险大小进行足够幅度的利率浮动。商业银行的利润和风险的补偿主要来源于存贷款利差收入,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利率调整看,基本上是存款利率调整的次数多,贷款利率调整的次数少,且存贷款利差有逐步缩小之势。这样就导致一个相互矛盾的现象是,中央银行试图通过降低利率来刺激经济增长,同时又降低了利差,使得商业银行缺乏发放贷款的利益驱动,出现“惜贷”现象。加上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约束机制的逐步建立,对贷款进行严格限制,使得中央银行货

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严重受阻,从而削弱了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第二,利率管制破坏了利率内在的平衡机制。由市场形成的利率机制,其自身具有一种内在的平衡机制。但在利率管制的情况下,利率的内在平衡机制就遭到了干扰,经济扩张时,商业银行贷款的扩张不会推动利率的下滑,必然导致通货膨胀压力增大和信贷过度扩张;在经济萎缩时,商业银行信贷的缩小也不会推动利率上升,从而导致信贷过分萎缩。这样,利率的灵活调节功能就不能发挥作用,中央银行扩大货币供给的意图很难从利率传导机制中体现出来。

同时,利率管制使利率水平不能正确反映资金的供求状况和国内的资金短缺现象,人为地歪曲了资产的价格,破坏了社会信用的基础。因为利率管制下利率水平的调整并不是以客观经济规律和资金的供求关系来决定,而是侧重于有关各方利益的分配与调整,利率水平由行政命令决定,因而资金信贷在很大程度上是配给式的、不平等的,能够获得信贷的多为享有特权的国有企业,对它们来说,利率的高低与经营状况没有多大联系,即使是亏损,也照样能得到贷款,能不能还钱是以后的事,从而加剧了信贷中的道德风险,破坏了信用基础,不利于建立良好的社会信用制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