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层板的铺制 活化 点板 展层 显色及Rf的计算
薄层色谱法测定标准操作规程
薄层色谱法测定标准操作规程目的:建立薄层色谱法测定标准操作规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版附录)范围:适用于薄层色谱法的测定。
职责:检验员,QC主管。
内容:1 简述:薄层色谱法,是将适宜的固定相涂布于玻璃板上,成一均匀薄层。
等点样、展开后,与适宜的对照物按同法所得的色谱图作对比,用以进行药品的鉴别,杂质检查或含量测定的方法。
2 仪器与材料:2.1 薄层板:2.1.1市售薄层板市售薄层板分普通薄层板和高效薄层板,按固定相种类又可分为硅胶G、硅胶GF254、硅胶H、微晶纤维素、硅藻土、氧化铝、聚酰胺薄膜等薄层板。
2.1.2 自制薄层板在保证色谱质量的前提下,如需对薄层板进行特别处理和化学改性,以适应供试品分离的要求时,也可用实验室自制的薄层板,自制薄层板系指手工(或借助涂布器)将固定相涂布于玻璃板或其他适宜载板上使成为有一定厚度的均匀薄层。
常用的固定相有硅胶G、硅胶GF254、硅胶H、微晶纤维素等,其粒径一般为10~40um。
2.2 点样器:采用手动、半自动或全自动点样器材,手动点样时一般采用微量毛细管。
2.3 展开容器:应使用适合薄层板大小的平底或双槽薄层色谱专用展开缸,并配有严密的盖子。
水平展时使用专用水平展开缸。
2.4 显色与显色装置按各品种项下规定。
可采用喷雾显色、浸渍显色或蒸气熏蒸显色,喷雾显色应使用玻璃喷雾瓶或专用喷雾器,要求用压缩气体使显色剂呈均匀细雾状喷出;浸渍显色可用玻璃容器或适宜的展开缸代替;蒸气熏蒸显色可用双槽展开缸或适宜大小的干燥器代替。
2.5 检视装置为装有可见光或紫外光(254nm及365nm)光源及相应的滤光片的暗箱,可附加摄像设备供拍摄色谱图用,暗箱内光源应有足够的光照度。
3 操作方法:3.1 薄层板制备:3.1.1 市售薄层板临用前一般应在110℃活化30min,聚酰胺薄膜不需活化。
铝基片薄层板或聚酰胺薄膜均可根据需要剪裁,但须注意剪裁后的薄层板底边的涂层不得有破损,如在储放期间被空气中杂质污染,使用前可用甲醇、二氯甲烷与甲醇的混合溶剂在展开容器中上行展开预洗,取出,晾干,活化后使用。
tlc适宜的rf值 -回复
tlc适宜的rf值-回复TLC适宜的RF值指的是薄层层析法(Thin Layer Chromatography,TLC)实验中,具体化合物在薄层板上的迁移距离与溶剂前端移动距离之比。
在TLC实验中,RF值的测定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用来确定化合物的迁移性质,帮助鉴别和定量分析样品中的化合物。
本文将一步一步回答关于TLC 适宜的RF值的各种问题。
第一步:理解TLC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步骤在进行TLC实验之前,我们需要先了解该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步骤。
薄层层析法是一种色层分离分析技术,它利用薄层板(通常是硅胶或铝箔)作为固定相,涂布在玻璃底板上,称为薄层板。
将涂有样品的点称为起点,然后将薄层板放入含有溶剂的容器中,让溶剂从底部渗透上升,溶剂前端移动到顶端。
在渗透过程中,样品中的化合物会在薄层板上分离出不同的斑点,这些斑点就是要鉴别和定量分析的化合物。
第二步:明确RF值的定义和计算公式RF值是指具体化合物在薄层板上的迁移距离与溶剂前端移动距离之比。
计算RF值的公式为:RF值= 化合物的迁移距离/ 溶剂前端移动距离通过测量化合物的迁移距离和溶剂前端移动距离,即可计算得到RF值。
第三步:确定适宜的RF值范围在进行TLC实验时,RF值的适宜范围是由实验数据和相关文献确定的。
一般来说,适宜的RF值范围应该在0.2至0.8之间。
如果RF值太小,说明化合物的迁移性不好,可能与固定相之间的相互作用太强,需要调整溶剂体系或固定相的选择。
如果RF值太大,说明化合物的迁移速度太快,可能与固定相之间的相互作用太弱,也需要调整溶剂体系或固定相的选择。
第四步:优化溶剂体系和固定相的选择为了使TLC实验得到准确和可靠的结果,我们需要对溶剂体系和固定相进行优化选择。
这涉及到溶剂选择、溶剂混合比例和固定相种类的选择。
一般来说,优化的溶剂选择应考虑溶剂的挥发性、溶解度和极性。
选择合适的溶剂体系可以提高化合物的分离效果,同时也能够调整化合物的迁移速度,从而获得适宜的RF值。
中药化学2.2 色谱分离技术
聚酰胺吸附力的影响因素: 1:形成氢键的能力与溶剂有关 水中>有机溶剂中>碱性溶剂中 常用溶剂对聚酰胺洗脱能力顺序如下: 水<甲醇或乙醇<丙酮<稀氢氧化钠液或稀氨溶 液<甲酰胺或二甲基甲酰胺<尿素水溶液。
注意温度超过150 ℃则游离硅醇基之间脱 水形成硅氧醚结构丧失游离硅醇基的吸附能力。 为酸性吸附剂适于分离中性或酸性成分。
常用硅胶:
硅胶H(不含黏合剂) 硅胶G(含黏合剂) 硅胶GF254(含煅石膏,另含有一种无机荧 光剂)。硅胶GF254nm紫外光下呈强烈黄绿色 荧光背景,在荧光背景下通过紫外光照射成分 斑点为暗斑,常用于一般显色手段不易显色的 成分的分离。
3、 洗脱:
洗脱操作的目的是要将加入的样品中各个 组分先后从上往下带出来,并能分开收集各成 分。 洗脱的过程中,上端溶剂不能干,分段收 集是关键;作定性检查合并相同成分。 TLC时Rf为0.2-0.3的溶剂系统是最佳的 洗脱系统,梯度洗脱。
4. 应用 柱色谱分离能力比薄层分离能力更强, 效果更好,尤其对结构相似、性质接近、 采用薄层难以分离的成分分离效果好。
(一)吸附剂
4、常用的吸附剂
(1)硅胶SiO2•xH2O 多孔性的硅氧烷交链结构,极性吸附剂, 吸附性较氧化铝稍低,既适于分离亲水性成分, 又可用于分离亲脂性成分。 其吸附作用的强弱取决于游离硅醇基的数 目,也与含水量有关,含水量达17%以上,则 失去吸附性,所以需110℃活化30分钟。
(一)吸附剂
例:求图中A、B、C三斑点Rf大小并判断三成分 极性大小顺序。
实验---薄层色谱法
(3)测定:紫外分光光度法:洗脱液调整至一定体积,在此化合物最大吸收波长处测定。同时把样品斑点相应位置薄层吸附剂同样取下做空白对照。
比色法:选择灵敏度高、专属性好的比色反应测定化合物含量,是比较常用的方法。
其它方法:极谱、库仑滴定、荧光测定等。
2 直接测定法:
(1) 目测法:样品经色谱分离后,直接观察所得斑点的大小和颜色的深浅,并与标准品在相同条件下展开所得到的一系列已知不同浓度的标准斑点相比较,而近似地判断样品中所测成分的含量。
薄层色谱法:
通常指以吸附剂为固定相的一种液相色谱法。即将固定相在玻璃、金属或塑料等光洁的表面上均匀地铺成薄层,试样点在薄层的一端,流动相借毛细作用流经固定相,使被分离的物质展开。
比移值(Rf)
Rf=原点至组分点中心的距离/原点至流动前沿的距离
组分A的Rf=a/c
(2)双波长扫描:是采用两种不同波长的光束先后扫描所要测定的斑点,并记录下此两波长吸光度之差。
扫描轨迹:
直线扫描、锯齿状扫描、圆形扫描
双底展开槽
水平展开槽
4.展开方式:
(1)近水平展开:将点样后的薄层板下端浸入展开剂0.5cm,薄层上端垫高使薄层与水平成5-10o的角。
(2)上行展开:将点样后的薄层放在盛有展开剂的直立型的展开槽中,展开剂由薄层下端借毛细管作用上升至前沿。
(3)下行展开
极性较小的溶剂降低极性大的溶剂的洗脱能力,使Rf值降低。
中等极性的溶剂往往起着使极性相差较大溶剂混合均匀的作用。
在展开剂中加入少量酸、碱可以使某些极性物质斑点集中,提高分离度。
用粘度太大的溶剂时需要加入一种溶剂以降低展开剂的粘度,加快展开速度。
(四)点样:
薄层板的铺制、活化、点板、展层、显色及Rf的计算
实验项目一1、实验项目名称:薄层板的铺制、活化、点板、展层、显色及R f 的计算。
2、实验项目性质:验证性。
3、实验要求:必修。
4、计划学时数:6 学时。
5、实验内容:(1)硅胶薄层板的铺制薄层层析是将吸附剂或者支持剂(有时加入固化剂)均匀地铺在一块玻璃上,形成薄层。
把欲分离的样品点在薄层板的一端,然后将点样端浸入适宜的展开剂中, 在密闭的层析缸中展开,使混合物得以分离的方法。
由于层析在薄层上进行故而得名。
薄层层析是一种微量、快速的层析方法。
它不仅可以用于纯物质的鉴定,也可用于混合物的分离、提纯及含量的测定,还可以通过薄层层析来摸索和确定柱层析时的洗脱条件。
先做一下准备工作:玻板(约io x 6cm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溶液配成0.5%溶液,CMC-Ns一般是要煮的,煮的时候应该缓缓加入CMC-Na 否则容易结成团块,影响浓度;煮好后一般放个两三天后,取上层清液使用,如果急着使用,也可以用过滤的方法。
硅胶H (小于260 目)硅胶:CMC-Na=1g:3mL研磨匀浆的时间,根据经验来定,与空气湿度有关,一般通过拿起研棒时匀浆下滴的情况来判断,越稠越难下滴。
匀浆的稀稠除影响板的平滑外,也影响板涂层的厚度,进一步影响上样量。
铺好的板,用手捏起来,平着一放,摔一摔,让玻板上的硅胶铺得更均匀。
铺好的硅胶板,放置过夜,就可使用,想活化的也可活化。
即移入烘箱,缓慢升温至 105-110 C 恒温活化半小时,取出放入干燥器中备用。
(3)硅胶薄层板的展层用点样毛细管取少量溶液点于硅胶板(离板底部大约0.5cm )。
将点好样品的薄层板 放入展开缸的展开剂中,浸入展开剂的深度为距原点 2-3mm 为宜(切勿将样点侵入展开剂 中),密封顶盖,待展开至溶剂前沿达到规定的展距,取出薄层板,晾干。
(4)硅胶薄层板的显色及 R f 的计算分离的化合物若有颜色,很容易识别出来各个样点。
但多数情况下化合物没有颜色,要识别样点,必须使样点显色。
薄层色谱法rf值计算
薄层色谱法rf值计算
薄层色谱法是一种常用的分离技术,常常用于化学物质的分离和纯化。
在薄层色谱中,我们通常需要计算样品和标准品的rf值来确定它们的相对迁移率。
rf值可以帮助我们确定样品物质的纯度和分离效果。
rf值的计算公式为:rf = 色谱点距离 / 色谱板长度。
其中,色谱点距离是指样品从起点到色谱点的距离,色谱板长度是指色谱板的长度。
在实际操作中,我们需要先准备好样品和标准品,然后将它们分别滴在薄层色谱板上,待样品和标准品均干燥后,将色谱板置入含有适当溶剂的容器中。
溶剂从底部上升,将样品分离开来。
当溶剂前端到达离开色谱板的位置时,将色谱板取出并晾干。
然后,使用紫外线灯或紫外线检测器检测在色谱板上的色谱点。
最后,计算样品和标准品的rf值。
薄层色谱法rf值的计算对于化学物质的研究和分离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化学物质的性质和纯度,从而更好地进行研究和应用。
- 1 -。
薄层色谱rf值计算
薄层色谱rf值计算薄层色谱(Thin-layer chromatography,缩写为TLC)是一种常用的分离和鉴定有机化合物的方法。
其中一项重要的参数是RF值(Retention Factor),是评估分离效果和帮助鉴定化合物的指标。
本文将详细介绍RF值的计算方法及其应用。
一、薄层色谱原理简介薄层色谱是一种基于物质在固定相(例如硅胶或者其他吸附剂)和流动相(例如有机溶剂或者混合溶液)间的分配行为而进行的分离方法。
在进行薄层色谱时,将待测样品通过一个均匀的色层覆盖在在固定相上,然后将色层浸入流动相中。
样品中的化合物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的分配不均匀,密度最接近流动相的化合物会更容易被流动相带走,而密度较高的化合物则留在固定相上。
二、RF值的定义与计算方法RF值是指化合物在色谱条件下在固定相与流动相之间的相对迁移距离比。
它是一个无单位的值,通常表示为小数或百分数。
RF值的计算方法如下:RF值=色点前行距离/迁移剂的前行距离在进行计算时,迁移剂的前行距离是指从样品点到薄层底端的距离。
色点前行距离是指从样品点到色点的最远距离。
通常情况下,样品上有多个色点,需要分别测量各个色点的迁移距离,并计算其RF值。
三、RF值的应用1.评估分离效果RF值可以作为评估薄层色谱分离效果的指标之一、一般来说,RF值越接近0或1,表示分离效果越好。
若两个化合物的RF值非常接近,说明它们在薄层色谱条件下很难分离。
在优化分离条件时,可以通过调整固定相和流动相的组成,改变化合物在色谱上的迁移距离,从而调整RF值,以达到较好的分离效果。
2.帮助鉴定化合物RF值可以被用来帮助鉴定化合物。
对于已知化合物,可以通过与标准物质进行对比,判断待测化合物是否一致或相似。
对于未知化合物,可以根据其RF值与已有数据进行对比,初步判断其可能的化学结构或者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4.分析混合物中的成分在分析混合物中的成分时,可以通过比较不同化合物的RF值,快速鉴定出其中的主要成分。
薄色谱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掌握薄层色谱的基本原理,了解其在有机物分离中的应用,学会使用薄层色谱法对混合物进行分离和鉴定。
二、实验原理薄层色谱(Thin-Layer Chromatography,简称TLC)是一种常用的分离和鉴定有机化合物的方法。
它是利用吸附剂对不同组分吸附能力的差异,在固定相(吸附剂)和流动相(展开剂)的相互作用下,使各组分在薄层板上进行分离。
实验中,将含有多种有机物的混合物点在薄层板上,然后涂布吸附剂。
当展开剂沿薄层板移动时,由于不同组分对吸附剂的吸附能力不同,它们在板上的移动速度不同,从而实现分离。
分离后的各组分在板上的位置可用比移值(Rf值)表示,Rf值是原点至层析斑点中心的距离与原点至溶剂前沿的距离的比值。
三、实验仪器与药品1. 仪器:5.0cm×15.0cm硅胶层析板两块,卧式层析槽一个,点样用毛细管,铅笔,剪刀,镊子,烘箱,干燥器等。
2. 药品:硅胶(层析用),待分离的混合物,展开剂(如正己烷、乙酸乙酯、丙酮等),显色剂(如碘蒸气、紫外灯等)。
四、实验步骤1. 薄层板的制备:称取2~5g层析用硅胶,加适量水调成糊状,等石膏开始固化时,再加少许水,调成匀浆。
将匀浆平均摊在两块5.0cm×15.0cm的层析玻璃板上,再轻敲使其涂布均匀。
固化后,经105℃烘烤活化0.5h,贮于干燥器内备用。
2. 点样:在层析板下端2.0cm处,用铅笔轻划一起始线,并在点样处用铅笔作一记号为原点。
取毛细管,分别蘸取待分离的混合物,点于原点上。
注意点样用的毛细管不能混用,以免污染。
3. 展开剂的选择:根据待分离组分的极性,选择合适的展开剂。
一般而言,极性小的化合物选择非极性展开剂,极性大的化合物选择极性展开剂。
4. 展开过程:将点好样的层析板放入展开槽中,使层析板下端浸入展开剂中。
注意展开剂液面不得触及层析板上的样品点。
待展开剂前沿距层析板顶部约1.0cm时,取出层析板,晾干。
实验三 薄层色谱
实验三薄层色谱一.实验目的要求1.学习薄层色谱分离原理及方法。
2.学习薄层色谱的基本操作技术。
3.掌握手工涂布、薄板活化、点样、展开、显色等基本操作。
二.实验原理薄层色谱属于固—液吸附色谱。
样品在涂在玻璃板上的吸附剂(固定相)和溶剂(移动相,又称展开剂)之间进行分离。
由于各种化合物的吸附能力各不相同,在展开剂上移时,它们进行不同程度的解吸,从而达到分离的目的。
比移值(Rf值):是表示色谱图上斑点位置的一个数值,他可用下式计算:Rf=a/b。
图3—1 色谱中斑点位置鉴定图3—2直立式展开式中:a—溶质的最高浓度中心至样点中心的距离;b—溶剂前沿至样点中心的距离。
良好的分离,Rf值应在0.15~0.75之间,否则应该调换展开剂重新展开。
三.实验步骤1.吸附剂薄层色谱的吸附剂最常用的是硅胶和氧化铝,其颗粒大小一般为260目以上。
颗粒太大,展开时速度快,分离效果不好;反之,颗粒太小,溶剂移动太慢,斑点不集中,效果也不理想。
吸附剂的活性与其含水量有关,含水量越低,活性越高。
化合物的吸附能力与分子极性有关,分子越强,吸附能力越大。
国产硅胶:硅胶G、硅胶H&硅胶F254,后者使用之后可在紫外灯下观察,有机化合物在亮的荧光板上盛暗色斑点。
硅胶常用于湿法铺层。
本实验用硅胶G2.展开剂选择薄层色谱展开剂的选择,主要根据样品中各组分的极性、溶剂对于样品中各组分溶解度等因素来考虑。
展开剂的极性越大,对化合物的洗脱力也越大。
选择展开剂时,除参照资料提供的溶剂极性来选择外,更多地采用试验的方法,在一块薄层板上进行试验:①若所选展开剂使混合物中所有的组分点都移到了溶剂前沿,此溶剂的极性过强;②若所选展开剂几乎不能使混合物中的组分点移动,留在了原点上,此溶剂的极性过弱。
当一种溶剂不能很好地展开各组分时,常选择用混合溶剂作为展开剂。
先用一种极性较小的溶剂为基础溶剂展开混合物,若展开不好,用极性较大的溶剂与前一溶剂混合,调整极性,再次试验,直到选出合适的展开剂组合。
薄层色谱rf值计算
薄层色谱rf值计算薄层色谱(Thin Layer Chromatography,TLC)是一种常见的分离和分析技术,主要用于化学物质的分离和鉴定。
TLC是基于不同化合物在薄层固定相上的分配系数(K值)不同而进行分离的。
在TLC分析中,最重要的参数是相对前移率(Relative Front,Rf 值),它是母液和固定相之间分离的距离与总距离的比值。
通过计算Rf 值可以确定物质分离的程度和快慢。
Rf值的计算公式为:Rf=(移动距离(从基线到每个斑点的中心点))/(总距离(从起点到终点的距离))为了计算Rf值,首先需要准备好TLC板和样品。
将样品溶解在适当的溶剂中,并将溶液单点或连续点于TLC板上。
将TLC板放入含有适当溶剂的容器内,溶剂会沿着板上升,溶解样品并使其移动。
当溶剂移动到合适的位置时,将板从容器中取出并在板上标记前移距离。
然后,将板放入显色染剂中,以便将斑点可视化。
然后再次标记斑点的距离。
根据标记的前移距离计算Rf值。
举例来说,假设某物质的前移距离为2.5cm,总距离为5cm,则Rf值为:Rf = 2.5cm / 5cm = 0.5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物质的Rf值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可以用于鉴别和确认物质。
因此,在进行TLC分析时,可以通过和已知化合物的Rf值进行对比来进行鉴定。
需要注意的是,Rf值的计算不仅受到样品的性质和固定相的选择影响,还受到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如温度、湿度等。
因此,在进行TLC实验时,需要控制这些因素以获得可靠的结果。
总的来说,薄层色谱的Rf值计算是一个简单而有用的方法,用于分离和鉴定化合物。
通过计算Rf值,我们可以了解物质的分离程度,并与已知化合物进行比较,从而确定目标物质的性质和纯度。
薄层板的实验技术
(由于cmc溶液在水溶液中溶解速度很慢,放 置两周或者更长的时间才可以溶解完全。 可以采用一次性配置较多的溶液,留待以 后多次使用。)尽管放置较长时间,CMC胶 粒也无法完全溶解,所以采用300目丝的滤 网过滤除去胶团 由于GF254硅胶为260-280
5
目,所以用300目丝网过滤后滤液中存在的较小的 胶粒,对于所铺薄层板的平整度不会造成任何影响。 检测CMC溶液是否均匀澄清,可以取一块干净的玻璃 板在表面倾倒少许CMC溶液,倾斜玻璃板使CMC溶液流 动,从侧面观察溶液表面,如果液面平整光洁则说明 CMC溶液中不含较大胶粒。)
20
• 在特定的色谱系统中,化合物的Rf值是一定 的,比较未知物和标准物的Rf值能够作为鉴 定未知物的依据。
21
②板上化学反应定性
• 三种方式: • <①>反应后生成特征颜色的化合物,借以鉴定反
应物 • <②>反应后生成复杂的、无法鉴定组分的混合物,
但可根据生成物的“指纹”特征加以鉴定 • <③>除此之外还有板上光谱定性、TLC与其他联
• 点样步骤一般占TLC全部分析时间的1/3左右。
12
4.薄层色谱流动相及展开机制
TLC展开就是流动相沿薄层(固定相)运动,以实 现样品混合组分分离的过程。
• 选择原则为“相似相容” • 强极性试样用强极性展开剂,弱极性试样用弱极
性展开剂,常用溶剂极性顺序为: 乙烷<二硫化碳<苯<四氯化碳<二氯甲烷
互不相溶的两液相中的溶解度不同,因此迁移速 率存在差异,在迁移过程中得到分离。
除此之外还有化学键合相展开和离子交换展开。
17
5.显色和分析
• 被分离物质如果是有色组分,展开后薄层 色谱板上即呈现有色斑点。
薄层板的铺制活化点板展层显色及Rf的计算
薄层板的铺制活化点板展层显色及R f的计算Coca-cola standardization office【ZZ5AB-ZZSYT-ZZ2C-ZZ682T-ZZT18】实验项目一1、实验项目名称:的计算。
薄层板的铺制、活化、点板、展层、显色及Rf2、实验项目性质:验证性。
3、实验要求:必修。
4、计划学时数:6学时。
5、实验内容:(1)硅胶薄层板的铺制薄层层析是将吸附剂或者支持剂(有时加入固化剂)均匀地铺在一块玻璃上,形成薄层。
把欲分离的样品点在薄层板的一端,然后将点样端浸入适宜的展开剂中, 在密闭的层析缸中展开,使混合物得以分离的方法。
由于层析在薄层上进行故而得名。
薄层层析是一种微量、快速的层析方法。
它不仅可以用于纯物质的鉴定,也可用于混合物的分离、提纯及含量的测定,还可以通过薄层层析来摸索和确定柱层析时的洗脱条件。
先做一下准备工作:玻板(约10×6cm)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溶液配成%溶液,CMC-Na一般是要煮的,煮的时候应该缓缓加入CMC-Na,否则容易结成团块,影响浓度;煮好后一般放个两三天后,取上层清液使用,如果急着使用,也可以用过滤的方法。
硅胶H(小于260目)硅胶:CMC-Na=1g:3mL研磨匀浆的时间,根据经验来定,与空气湿度有关,一般通过拿起研棒时匀浆下滴的情况来判断,越稠越难下滴。
匀浆的稀稠除影响板的平滑外,也影响板涂层的厚度,进一步影响上样量。
铺好的板,用手捏起来,平着一放,摔一摔,让玻板上的硅胶铺得更均匀。
(2)硅胶薄层板的活化铺好的硅胶板,放置过夜,就可使用,想活化的也可活化。
即移入烘箱,缓慢升温至105-110℃恒温活化半小时,取出放入干燥器中备用。
(3)硅胶薄层板的展层用点样毛细管取少量溶液点于硅胶板(离板底部大约)。
将点好样品的薄层板放入展开缸的展开剂中,浸入展开剂的深度为距原点2-3mm为宜(切勿将样点侵入展开剂中),密封顶盖,待展开至溶剂前沿达到规定的展距,取出薄层板,晾干。
薄层rf值的计算公式
薄层rf值的计算公式薄层色谱(TLC)中的 Rf 值(Retention factor)是一个用于描述化合物在色谱板上迁移程度的重要参数。
Rf 值的计算公式其实很简单,就是溶质移动的距离与溶剂前沿移动距离的比值。
比如说,我们在一块 TLC 板上进行实验。
先在起始线上点上了我们要研究的混合物样品,然后把这块板小心地放入展开剂中。
展开剂就像是一个神奇的“搬运工”,会带着混合物中的各种成分沿着板子往上跑。
假设展开结束后,溶剂前沿从起始线移动了 10 厘米,而我们关注的某个化合物移动了 5 厘米。
那么这个化合物的 Rf 值就是 5 厘米除以10 厘米,也就是 0.5 。
可别小看这个简单的计算公式,它能告诉我们很多有用的信息呢!比如说,如果两个化合物的 Rf 值不同,那就说明它们在这种展开剂中的迁移能力不同,很可能是不同的物质。
在实际的实验操作中,要得到准确的Rf 值可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儿。
有时候,展开剂的选择就很让人头疼。
不同的展开剂对化合物的“推动力”不一样,可能会导致 Rf 值发生很大的变化。
我记得有一次做实验,怎么都得不到理想的 Rf 值。
我换了一种又一种展开剂,结果不是化合物跑得太快,Rf 值接近1 ,就是几乎不动,Rf 值接近 0 。
那感觉就像是在和这些化合物玩捉迷藏,怎么都抓不住它们的规律。
后来我才发现,原来是我在点样的时候出了问题。
样点太大,导致化合物在起始线附近就扩散开了,这样跑出来的结果当然不准确啦!从那以后,我每次点样都格外小心,轻轻地点上一小滴,尽量让样点又小又集中。
而且,测量距离的时候也得仔细。
要用尺子精确地测量溶剂前沿和化合物移动的距离,哪怕有一点点误差,都会影响到 Rf 值的准确性。
总之,薄层 Rf 值的计算虽然简单,但是要想得到可靠的结果,还需要我们在实验的每一个环节都认真对待,不能有丝毫的马虎。
只有这样,Rf 值才能真正成为我们分析和鉴定化合物的有力工具!。
薄层色谱rf值计算
薄层色谱rf值计算薄层色谱(Thin Layer Chromatography,TLC)是一种常用的分离和检测技术,广泛应用于化学分析、生物化学与药学等领域。
在TLC中,用于分离的试样溶液施于薄层担体上,随后通过溶剂的上升、扩散、吸附和洗脱等过程,分离出不同组分。
而rf值(Retention Factor)则是一种常用的评价TLC分离性能和计算物质迁移率的指标。
rf值的计算公式为:rf = 移动距离(色谱点至出发点的距离)/ 担体上色谱点至出发点的距离在实际操作中,可以通过一些步骤来计算rf值。
第一步是准备试样溶液和担体。
将待测物溶解在合适的溶剂中,得到一定浓度的试样溶液。
一般情况下,可以选择经过活性炭活化的薄层硅胶、铝箔或玻璃等作为担体。
第二步是施样。
将试样溶液以毛细管或自动样品施样器施于担体的一端,形成一个较小的样品斑点。
第三步是静置。
将施样后的担体在通风处静置片刻,使样品溶液充分渗透并与担体固定。
第四步是溶剂系统的组成和溶剂前处理。
选择合适的有机溶剂或有机溶剂的混合物作为溶剂系统进行溶剂的上升和分离。
如果其中一些有机溶剂不含水,可先用去离子水蒸馏或经纯化的无水溶剂拌匀。
第五步是上色。
将担体的一侧放在适量的上色溶液中,上色溶液稍高于担体的一端,使溶液由低处向上渗透。
第六步是从上色线的下端放置于封闭的槽中,使溶剂向上均匀渗透。
同时,密封槽可以减少有机溶剂的挥发,使溶剂系统的浓度保持恒定。
第七步是等待溶液前端达到担体的上端,将试片取出,然后迅速在未干燥的状态下烘干或观察。
干燥后可使用紫外灯观察施样迁移点和担体的均匀程度。
第八步是测量移动距离。
用尺规测量样品斑点至出发点的距离(即移动距离)和担体上色谱点至出发点的距离,分别记作d1和d2,然后代入rf值计算公式计算出rf值。
在计算rf值之前,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问题:(1)rf值是相对数据,可以用来比较不同化合物的迁移速度以及同一化合物在不同实验之间的迁移变化。
rf值的计算公式
rf值的计算公式
rf值的计算公式
RF值又称比移值,是指薄层色谱法中原点到斑点中心的距离与原点到溶剂前沿的距离的比值。
薄层色谱简单原理:薄层色谱又叫薄板层析,是色谱法中的一种,是快速分离和定性分析少量物质的一种很重要的实验技术,属固—液吸附色谱,它兼备了柱色谱和纸色谱的优点,一方面适用于少量样品的分离;另一方面在制作薄层板时,把吸附层加厚加大,因此,又可用来精制样品,此法特别适用于挥发性较小或较高温度易发生变化而不能用气相色谱分析的质。
先制备薄层板,即在大小适当的玻璃板上,均匀涂上吸附剂,厚度在一毫米以内,然后在距底边1。
5厘米处点上样品溶液,形成一个小点,称为“原点”。
再将薄层板置于盛有动相溶剂的玻缸内(此溶剂称为“展开溶剂”,玻缸称为“展开槽”)。
当溶剂沿薄层扩散到距原点以上一定距离时(一般10—12厘米),取出薄层板,记录展开溶剂扩展前沿距原点的距离A。
然后用喷洒显色试剂或紫外光线照射的方法使被分离的化合物显色,此过程称为“显谱”。
观察并记录所显斑点的中心距原点的距离。
斑点在薄层板上的位置通常用比移值(Rf)表示。
Rf值为斑点中心距原点的距离与溶剂展开前沿距原点距离的比值
:
斑点中心至原点的距离
Rf=───── ─────
溶剂前沿至原点的距离
Rf值是与物质在两相中分配系数相关的数值,因此,在特定条件下为一常数。
不同的物质由于在特定色谱条件下的两相间分配系数的差异,而有着不同的Rf值,这样就达到薄层色谱分离的目的。
tlc适宜的rf值 -回复
tlc适宜的rf值-回复什么是TLC?薄层色谱(Thin Layer Chromatography,简称TLC)是一种常用的色谱分离技术,主要用于对化学物质进行分离和检测。
与其他色谱技术相比,TLC具有简便、快速、便宜和易于操作的优势。
通过TLC可以对样品中的多个成分进行分离,然后通过观察和测量这些成分在色谱材料上的移动情况,来确定样品组成及纯度。
RF值的意义和计算方法在TLC中,RF值(Retention Factor)是对TLC分离过程中各成分相对迁移能力的定量描述。
RF值可以用来判断化合物在介质中的相对亲和性,从而帮助鉴别和分析不同的化合物。
RF值的计算公式为:RF值= 色谱前进距离(溶质中心到最终达到的前迁动距离)/ 色谱起始距离(溶质中心到起始点的距离)RF值是一个无单位的数值,通常为小数或百分比。
不同的溶剂和色谱材料会对RF值产生影响,因此,为了准确比较不同试剂的RF值,需要使用相同条件下的相同溶剂和色谱材料。
TLC适宜的RF值范围在TLC中,不同的类别和性质的溶质在相同的溶剂和色谱材料下具有不同的RF值范围。
一般来说,一个适合的RF值范围应使得试剂能够较为独立地迁移,而不至于过于靠近溶剂前线或太远离开起始点。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化合物类别及其适宜的RF值范围:1. 脂溶性化合物(如脂肪酸、脂溶性维生素等)的RF值通常在0.1-0.4之间。
2. 极性化合物(如醇类、酮类、酸类等)的RF值通常在0.4-0.7之间。
3. 极性较强的化合物(如多酚类、酚酸类等)的RF值通常在0.7-0.9之间。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数值仅供参考,具体的RF值范围可能会受到实验条件、试剂性质和色谱材料等因素的影响。
如何调整RF值?如果试剂的RF值过低,即靠近溶剂前线,可以尝试以下方法来调整RF 值:1. 更换色谱材料:尝试使用其他类型的色谱材料,如不同粒径大小或不同极性的材料,以改变试剂在色谱板上的迁移性能。
2. 调整溶剂配比:尝试改变TLC溶剂的配比,如调整溶剂的极性或混合不同溶剂,来改变试剂在色谱板上的迁移速度。
薄层色谱rf值的计算公式
薄层色谱rf值的计算公式薄层色谱(Thin Layer Chromatography, TLC)是一种用于分离化合物的常见技术,广泛应用于化学、药学、生化学、环境科学等领域。
在薄层色谱中,化合物被沿着一张涂有吸附剂的硅胶或氧化铝薄片上运移,通过化学吸附、物理吸附、离子交换或其他选择性相互作用进行分离。
而薄层色谱在实际应用中,对于每个化合物的检测与鉴定有一个关键指标,即“rf值(移动率)”。
rf值的计算公式rf值指的是一种运动速度比值,即化合物前进距离与溶剂前进距离之比。
换句话说,rf值是一个化合物相对其他化合物在薄层色谱上运移的速度,而非绝对运动速度。
在薄层色谱中,化合物在运移过程中,会受到来自基质、溶剂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并且化合物的极性、分子量、溶剂极性等因素也会影响其在薄层色谱上的运移速度。
因此,要求出一个准确的rf值,需要事先选择合适的溶剂、基质,并控制温度、湿度等条件,同时对化合物进行正确的结晶、离子对形成和紫外吸收筛选等操作。
具体而言,rf值的计算公式为:rf = Df / Ds其中Df(化合物前进距离)是从基线(起始线)到化合物上沿的垂直距离,Ds(溶剂前进距离)是从基线到溶剂前缘上沿的垂直距离。
在实际中,为了计算rf值而测量Df和Ds,需要使用刻度尺或线性仪等工具。
评价时为了计算rf值,我们需要正确地确定Df和Ds的值,下面将简单介绍一些关键点。
如何选择基质基质是薄层色谱分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决定着分离的选择性和灵敏度。
基质种类很多,硅胶属于最常用的一种。
硅胶基质分为不同的等级,每级大小不等,通常数字越大,其粒径越小。
为了选择适合的基质,我们需要考虑以下因素:1. 化合物极性。
通常而言,基质的极性应该略低于化合物的极性,这样化合物可以被吸附在基质上。
因此,如果化合物是疏水性的,则硅胶G的选择是比较合适的,如果是极性化合物,则可以采用硅胶K。
2. 化合物分子量。
较大的化合物从表面吸附时间相对较长,因此较大的基质在筛选这些化合物时是比较有用的,如硅胶G、F254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项目一
1、实验项目名称:
薄层板的铺制、活化、点板、展层、显色及R f的计算。
2、实验项目性质:
验证性。
3、实验要求:
必修。
4、计划学时数:
6学时。
5、实验内容:
(1)硅胶薄层板的铺制
薄层层析是将吸附剂或者支持剂(有时加入固化剂)均匀地铺在一块玻璃上,形成薄层。
把欲分离的样品点在薄层板的一端,然后将点样端浸入适宜的展开剂中, 在密闭的层析缸中展开,使混合物得以分离的方法。
由于层析在薄层上进行故而得名。
薄层层析是一种微量、快速的层析方法。
它不仅可以用于纯物质的鉴定,也可用于混合物的分离、提纯及含量的测定,还可以通过薄层层析来摸索和确定柱层析时的洗脱条件。
先做一下准备工作:玻板(约10×6cm)
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溶液配成%溶液,CMC-Na一般是要煮的,煮的时候应该缓缓加入CMC-Na,否则容易结成团块,影响浓度;煮好后一般放个两三天后,取上层清液使用,如果急着使用,也可以用过滤的方法。
硅胶H(小于260目)
硅胶:CMC-Na=1g:3mL
研磨匀浆的时间,根据经验来定,与空气湿度有关,一般通过拿起研棒时匀浆下滴的情况来判断,越稠越难下滴。
匀浆的稀稠除影响板的平滑外,也影响板涂层的厚度,进一步影响上样量。
铺好的板,用手捏起来,平着一放,摔一摔,让玻板上的硅胶铺得更均匀。
(2)硅胶薄层板的活化
铺好的硅胶板,放置过夜,就可使用,想活化的也可活化。
即移入烘箱,缓慢升温至105-110℃恒温活化半小时,取出放入干燥器中备用。
(3)硅胶薄层板的展层
用点样毛细管取少量溶液点于硅胶板(离板底部大约)。
将点好样品的薄层板放入展开缸的展开剂中,浸入展开剂的深度为距原点2-3mm为宜(切勿将样点侵入展开剂中),密封顶盖,待展开至溶剂前沿达到规定的展距,取出薄层板,晾干。
(4)硅胶薄层板的显色及R f的计算
分离的化合物若有颜色,很容易识别出来各个样点。
但多数情况下化合物没有颜色,要识别样点,必须使样点显色。
通用的显色方法有显色剂显色(碘蒸气显色)、紫外线显色和荧光薄层板显色和硫酸-乙醇溶液显色。
碘蒸气显色:将展开的薄层板挥发干展开剂后,放在盛有碘晶体的封闭容器中,升华产生的碘蒸气能与有机物分子形成有色的缔合物,完成显色。
紫外线显色:用掺有荧光剂的固定相材料(如硅胶F,氧化铝F等)制板,展开后在用紫外线照射展开的干燥薄层板,板上的有机物会吸收紫外线,在板上出现相应的色点,可以被观察到。
荧光薄层板检测:荧光薄层是在硅胶中掺入少量荧光物质制成的板,在254nm紫外灯,整个薄层板显黄绿色荧光,被测物质由余吸收了部分照射在此斑点位置的紫外线,而呈现各种颜色。
硫酸乙醇溶液显色剂:用乙醇-硫酸液显色时,配制方法为把10ml浓硫酸加入在90ml 乙醇中。
注意要少量地慢慢混合。
均匀喷在薄层板上,然后通过加热,不同的化合物则显示不同的颜色。
比移值R f的计算:
Rf =原点至组分点中心的距离/原点至流动前沿的距离
组分1的Rf =d1/d
组分2的Rf =d2/d
柱层析条件的选择:以薄层层析第一个点的Rf为左右的展开系统为柱层析的洗脱条件。
6、项目需用仪器设备名称:
涂布器、层析缸、紫外灯、喷雾器、加热烤板。
7、所需主要元器件及耗材:
薄层层析硅胶、柱层析硅胶、层析柱、层析缸、点样毛细管、硫酸、乙醇。
8、实验项目目的和任务:
掌握薄层板的铺制、活化以及点样技术,掌握利用薄层层析筛选柱层析条件,熟悉薄层层析的原理、显色原理等。
思考题:
1. 吸附层折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2. 展开剂的高度若超过了点样线,对薄层色谱有何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