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大学》读后感
《大学》读后感优秀8篇
《大学》读后感优秀8篇大学读后感篇一《大学》原本是名列五经的《礼记》中第四十二篇,宋朝的程氏兄弟把它抽出来单列,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注释,称为《四书》,从此《大学》成为儒家经典。
《大学》是四书五经当中最短的一篇,共十一章,仅有1700字左右。
虽然很短,但却讲出了一个人由凡转圣的途径,若人能够依照大学的教诲,进修德行、钻研学问就有一个明确的方向,一生受益无穷。
退可善其身,进可报天下。
《大学》第一句话“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我觉得这条可以作为所有大学的校训,不正是我们所追求的人生的意义吗?再看看当今的大学,仿佛离这三条基本的方向还相差的挺远,大学的教育不仅仅是授人以技,更重要的是授人以道。
之后这本书还说了实现这三条基本方向,实现天下大治的方法“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这八条途径又以修身为本,“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意修身为本。
”如果修身搞不好,治国平天下那是不可能的。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其物而穷其理也。
”是给我感悟最深的一句话,它的意思是“说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是指要想获得知识,就必须接触事物而彻底研究它的原理。
”我们从小学到现在,寒窗苦读十几年多数是为了金榜题名。
但上了大学我又不免迷茫,我们要如何获得自己想要的知识呢?再没有老师象以前那样时刻监督自己了,我们只能靠自觉。
所以我们要去认识事物,接触事物。
只有彻底研究事物的原理我们才可能获得有用的知识。
关于做学问,《大学》里引用了一句《诗经》中的话“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意思是做学问就像磨制一块精美的玉器那样,需要反复的为之,精益求精。
做学问如此,磨练德行也是如此。
接着又提到了诚意的根本“勿自欺也”,所以说君子在独处的时候,更要小心谨慎,不敢随便。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财富可以装饰房屋,品德却可以修养身心,使心胸宽广而身体舒泰安康。
《大学》的读后感(精选5篇)
《大学》的读后感(精选5篇)《大学》的读后感【篇1】初次接触《大学》,不求甚解,读完一遍以后的感受即是感动。
可能有人觉得奇怪,《大学》讲的并不是声情并茂的煽情故事,为何会感动呢?此时的感动不只源于文中所讲,还源于着书者及注疏者。
总结一下,让我感动的有三点。
首先,我读的版本是朱熹的《大学章句集注》,一直对宋朝的学者无好感,尤其是朱熹,印象中总觉得他是个迂腐古板,呆滞严厉的学者,毫无灵气可言,看过这篇集注之后才发现人家并非徒有虚名。
他的注疏严谨而详尽,对原文的理解深刻而通透。
想来能千古留名果然是有它的道理的。
朱熹只是古代学者的一个典型代表,从他身上可以看到古代文人学者极为严谨的治学态度。
他们毕恭毕敬,兢兢业业地学习钻研孔圣之道,几乎是带了一种虔诚的。
这种对待学术的虔诚也许在今天的学者身上很难再发现,这是一种不计功利的严肃和认真,也是最让我感动的地方。
它纯粹源于治学者本身。
接下来是第二点,《大学》讲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就是个人道德修养与治理天下之间的辩证关系。
前面很大一部分讲的是个人道德修养,“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此句同孔子的“君子日三省乎己”道理是一样的。
古人对于道德修养的重视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他们对自己提出了严格,甚至是几近苛刻的要求。
“治骨角者,既切而复磋之。
治玉石者,既琢而复磨之。
”君子自身的-恐怕比治骨角,治玉石更要严厉。
这种对于完美人格的执着追求,令人肃然起敬。
这是令我大为感动的第二个地方。
在当今这个标榜个性的时代,人们我行我素,安于自己的本来状态,“个性”在张扬其魅力的同时也为不少不思进取者提供了放任自己的理由。
古人对于完美的极致追求也许并不会实现,实际上实现的人确实很少,但是他们这种对美的人格的不懈追求却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尊敬,敬重。
《大学》的读后感【篇2】从小学四年级起,我开始接触了四书五经里的《大学》,在第一次接触《大学》时,只能说自己是无知的,什么也看不懂,什么也听不懂,只是在那里死记硬背,虽然背下来了,但只是在脑子里轻轻划了一道浅浅的痕迹,《大学》读后感。
《大学》读后感范文(精选4篇)_心得体会
《大学》读后感范文(精选4篇)_心得体会《大学》读后感1中科院院士韩启德先生曾言:“我们中国在传统上是把治学和做人完全结合成一体的。
”是的,在儒学体系统治中国的2000多年来,大众接受的教育主要是关于怎样做人的。
从仁、义、礼、智、信到格物、致知、正心、诚意,儒家思想的不断发展,似乎为我们塑造了一个理想的人格系统,同时,也从思想文化的高度上,为华夏文明铺开了为人处世的漫漫长征。
而《大学》是在这条征途中闪烁的一颗璀璨明珠。
它可能没有孔子那样声名赫赫的作者,但在我看来,它意义非凡。
它似乎极早地系统而直白地把做人放在了思想的核心、学习的基础——“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不仅直接地告诉了我们修身之于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必要性,更是摆出了一条如何修身的明智之途。
这样的思想高度,是前人所未达之所,亦是后来之人无法企及的。
朱熹曾指出:“《大学》是修身治人的规则。
如人起屋相似,须先打个地盘,地盘既成,则可举而行之矣。
”然而,随着现代工业文明的崛起,人们似乎把做人和治学逐渐分离,学习的内容更多地倾向于应用科学,即格物、致知。
久而久之,社会上的一部分人失去了做人的规则,甚至还出现了应试教育这样僵化了的育人系统,令人不胜唏嘘。
实际上,这样的学习风气从根本上就已经失去了方向——格物、致知的目的是正心、诚意,是修身,故而,缺乏思想道德修养的求学是无法树人的,也是无法进步的,因为这样的人做不到真心诚意地热爱学问,而只是虚情假意地将学问当做是成功的工具,那么求索又怎么可能竭尽全力、精益求精呢?“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教育引导青年学生自觉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伟大事业中。
”坚持治学与做人的统一,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现代教育不可逆转的涡流。
同时,也只有不断追求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修身之道,方可成就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信念。
《大学》读后感2初次接触《大学》,不求甚解,读完一遍以后的感受即是感动。
《大学》读后感精选(5篇)
《大学》读后感精选(5篇)读完《大学》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
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大学》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学》读后感篇1近日无事,便拿起闲置已久的《大学》细细品读。
品读中,被其中儒家先贤的大智慧所折服,产生写读后感的冲动。
奈何个人水平有限,在此便与诸君讨论其中皮毛。
书中,我最喜欢这段:“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这便是儒家所追求的,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出处。
在这段话中,明德天下者,既大贤与圣人,必先治国。
国不能安定,何以明德?而治国又必须齐家,齐家在于管理好家族,使家族和睦。
家人知礼而友善,从而社会人人皆仁。
齐家在于以小见大,以家印国,一家不治,何以治大国?齐家又在于修身,以身印家,以身作则,做好表率。
如何修身?明心见性,格物致知,养成一腔浩然正气,此谓养性!宋有大儒张载,修一身仁义之躯,养一身浩然正气。
以此发下大宏愿:“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立那“天理之心”,立那仁孝之心;做那安身立命之事,做那国泰民安之事。
到了新时代,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如何齐家是未来我们必然要面临的问题;对于有意官场的大学生来说该如何治国又是一个问题。
现在我们自问,届时该如何齐家?又该如何治国?回首过去,我们是否修身?又是否养性?这些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作为当代青年,我认为,我们要做,就做那,修得一身仁义礼智信,养的一身浩然正气,做事问心无愧又胸怀壮志并且心系国家的人。
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我等生来不凡,何必平庸一生?我等壮志凌云,何苦今生无悔!《大学》读后感篇2我这个人不喜欢看书,特别是那种很厚的书,看几页就不想看了。
国学《大学》感悟心得体会(3篇)
第1篇一、修身《大学》开篇即提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将修身放在首位,强调了个人修养的重要性。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过于关注外在的成功,而忽略了内心的修养。
通过阅读《大学》,我明白了修身的重要性,以下是我的一些体会:1. 培养良好的品德。
品德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也是治国平天下的基石。
《大学》中提到:“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
”这四种品德是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我们要时刻保持,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
2.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价值观是人们行为的指南,决定了一个人的人生方向。
《大学》中强调:“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我们要关注事物的本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才能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保持清醒的头脑。
3. 培养良好的心态。
心态决定一切,一个积极乐观的心态有助于我们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困难。
《大学》中提到:“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这说明,我们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保持内心的平静,才能做出明智的决策。
二、齐家《大学》认为,治国平天下之前,必须先齐家。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家庭的和谐与否直接影响社会的稳定。
以下是我对齐家的感悟:1. 爱国爱家。
家庭是国家的基础,我们要珍惜家庭,关心家人,为家庭付出。
《大学》中提到:“一家仁,一国兴;一家让,一国治。
”家庭和谐是国家兴旺的基石。
2. 尊老爱幼。
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要尊重长辈,关爱晚辈。
《大学》中提到:“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礼之礼,所以厚人伦也。
”这表明,我们要遵循传统礼仪,传承家族美德。
3. 传承家风。
家风是一个家族的精神支柱,我们要传承家族的优秀传统,弘扬家族文化。
《大学》中提到:“教民以孝,则民有所归;教民以仁,则民有所依。
”这说明,我们要注重家庭教育,培养良好的家风。
三、治国治国是《大学》的核心内容,它强调国家治理要以仁政为本。
以下是我对治国的感悟:1. 实施仁政。
仁政是治国安邦的根本,我们要关心民生,关注百姓疾苦。
国学经典《大学》读后感(精选9篇)
国学经典《大学》读后感国学经典《大学》读后感(精选9篇)读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读后的基础上发感想。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介绍的国学经典《大学》读后感,欢迎阅读。
国学经典《大学》读后感篇1大学之道讲的既是成人之道,更是儒家“入世”之道。
作者曾子本人就是传承道统的中坚骨干,所以将人伦作为维系整个社会行为和政治规范的微观基础。
《大学》卷首开宗明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所谓“明明德”,前一个明是动词,意指理解掌握;而后一个明为形容词或名词,强调儒家的道统而非其它的歪门邪道。
明明德与亲民、至善一直被认为是《大学》之重要的三纲。
明德是根本,亲民为路径,至善则是境界,是个体行为的理想目标。
这对于一名教师就比较重要了。
因为教师通常肩负明德和明明德的双重责任。
所谓明德是规范的体例,说起来并非难题;关键在于明明德,这又是一个双向的行为过程。
作为一名教师就需要循循善诱,通过传道释疑解惑,激发学生对真和善的渴求,使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得到最高的发展,同时,在言传的同时更可以身教。
以教师自身的良好言行感染学生使其可以不断地明明德,日积月累而达到教学双方自立并立人。
亲民、至善——大学之道强调的不仅是人的道德本性和道德实践,它还要求把个人的道德修养应用于社会政治实践,是一个推己及人的过程。
亲民,说到底就是将自己的道德修养普遍地施及于天下百姓,并使天下百姓都能体认到自己心灵中所具有的诚明德性,由此同样再去施之于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共同创造出一个和谐社会,这样就能做到大学之道所谓的“止于至善”了。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试想一下,如果我们确实可以吾日三省吾身,明明德,亲民,至善既不难;同时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完美修身而齐家治国平天下亦不难。
这就是通过《大学》篇学习受到的教益和启迪。
国学经典《大学》读后感篇2“学而优则仕”,取得一定的成绩就得给予相应的官职,否则便是重视不够关怀不到。
国学经典《大学》读后感(精选26篇)
国学经典《大学》读后感(精选26篇)国学经典《大学》读后感篇1《大学》原为《礼记》中的一篇,在唐宋时期开始受到重视。
朱熹把它从《礼记》中抽出,单独成篇,并把《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注释,称为《四书》,从此《大学》成为儒家经典。
大学开篇便提出了自己宗旨,即“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朱熹把它称之为“三纲领”。
实现三纲领的途径是“八条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在“八条目”中,“修身”是根本。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要做到修身,就必须心正意诚,改掉自己不好的习惯,养成美好的品德。
对于子女来说,修身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要孝敬父母。
一个人在家里孝敬父母,将来在工作上才能够做到忠和义。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这样的事例很多,比如,赵善应就是这样的人。
赵善应是宋朝人,是历史上有名的孝子。
有一次,赵善应的母亲得了一种怪病,他四处寻医为母亲医疗,但母亲的病还不见好转。
后来靠皇室亲族的关系,请来御医为母亲诊治,御医说要用人血和药,赵善应二话没说,便用刀刺破手臂,用他的血和药一起给母亲服下,不久,母亲的病就好了。
但却留下了心悸的病根,害怕雷鸣。
所以一到打雷下雨天,赵善应就去陪伴母亲。
曾经在一个寒冷的夜晚,赵善应出远门回来,手下人要敲门,却被赵善应给制止了,他说:“不要敲了,我怕惊动母亲。
”就这样,赵善应和手下人在门沿下过了整整一夜。
赵善应做到了“百善孝为先”,也正因为赵善应孝敬母亲,才被大家拥护称赞,在事业上有所成就。
这也正应了《大学》中的那句话:“孝者,所以事君也。
”只有在家孝敬父母,在外才能有所成就。
与《大学》提出的修身要求相比,与古代圣贤相比,我做得还远远不够,比如在家里,我有时会不听话、和家长顶嘴;有时家长让我写作业,我想出去玩;还有时会挑食。
在学校,我有时会因一些鸡毛蒜皮的事和同学闹不和,还有……。
《大学》提出:“为人子止于孝,与国人交止于信”。
《大学》读后感(15篇)_1
《大学》读后感(15篇)《大学》读后感1一提到四书五经,我们极有可能将愚昧、封建、老古董与其相联系。
这是由于当今社会的浮躁性,风行的快餐式、碎片化的阅读使得大多数人不能沉下心去研读经典。
但若你静下心来捧读经典就像品一壶好茶,意蕴绵长,回味无穷。
纵观浩瀚书海,中国的古典文学极具魅力,《大学》就是这样一部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大学”即大人之学,亦为未来之君主、栋梁领导天下的必修之学。
它主要讲述了如何做一个品德高尚、正直无邪的人和怎样治理好一个国家,怎样治理好社会。
被朱熹认为是古代大学教书育人的纲要和典范。
它也为个人、社会、国家的发展进行了阐述,引发读者深刻的思考。
《礼记》开篇指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大学》的宗旨在于显示本有的清明德行,在于把这种修养取得的成就恩泽人间百姓,从而使人人都达到至善至美的境界。
主要是为了说明弘扬人性美好的品质从古代就已开始,并不是现代发展下的标新立异,我则认为它包含了一种“人之初,性本善”的意蕴在其中,上帝赋予每个人的品性是一样的,但可能由于后天的环境和自身的修养而导致人的品性发生了改变,所以我们只有加强自身的修养,才能改变命运,把握自己的人生。
修身,即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与文化修养。
在我看来,修身是完成一切宏伟蓝图的基础,一个人的文化底蕴,充分彰显着人格魅力,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一个人的前途发展。
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才能拥有与世无争的魄力。
首先我们需要加强道德修养,当今社会出现了极其恶劣的道德滑坡现象,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亟待提高,这也给道德教育带来了极大的难题。
所以我们应当自觉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一个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社会主义好公民。
我们还应努力学习,提高自身文化素养积极践行所谓“学到老活到老”的终身学习观念。
齐家,即要求家庭和睦。
这是由于儒家从小农经济的基本单位--家庭出发,形成了家国一体的政治构想,家庭是各种人际关系的缩影,父子关系可推广为上、下级关系;兄弟关系可推广为朋友或平辈关系;夫妻关系可推广为异性关系。
国学经典《大学》心得体会
国学经典《大学》心得体会《大学》是孔子及其门徒留下来的遗书,是儒学的入门读物。
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关于国学经典《大学》心得体会的相关文章,希望对你有帮助国学经典《大学》心得体会篇一最近,我在国学堂学了《大学》这本书。
《大学》是孔子及其门徒留下来的遗书,是儒学的入门读物。
《大学》指出:“君子必慎其独也!”这句话告诉我们,君子在别人看不见的时候,在别人听不到的时候,也一定要做到言行谨慎,不能自己欺骗自己。
在这方面,古代圣贤给我们作出了榜样。
南北朝时期,齐国有一个叫甄彬的人,有高尚的品质和出色的才能。
有一次,他用一束苎麻到荆州长沙的当铺作抵押换钱,后来赎回苎麻时,发现在苎麻中包着五两金子。
甄彬看到金子后二话没说,立即送还当铺。
当铺的人非常吃惊,于是用一半金子作为酬谢,并让甄彬把名字详细的告诉他,两人往复推辞了十多次,甄彬坚决不肯接受。
从此,甄彬还金的美名远播。
甄彬的家庭并不富裕,却能做到拾金不昧,这就是“慎独”的功夫啊!如今已是21世纪,很多人都能做到慎独,一事当前,先替他人着想。
一次,我的好朋友小红看到老奶奶过马路很不方便,就赶紧跑过去搀扶,我应该向小红学习。
学习了君子要“慎独”这段话,我在独处的时候也能做到言行谨慎。
自己在家的时候,也不玩电脑,不看电视,自己完成作业。
在学校也不随便拿别人的东西。
到别人家串门,也不随便动别人的东西。
读了《大学》让我懂得,一个人首先要有良好的品德,才能成大事。
没有良好的品德,学的再多也没用。
我们之所以接受教育,为的就是将来能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国学经典《大学》心得体会篇二《大学》原属《礼记》中的一篇,在唐宋时期开始受到重视。
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注释,称为《四书》,从此《大学》成为儒家经典。
《大学》提出了“止于至善”的目标:“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每个人的身份不同,所处的地位不同,所止之善也就有所不同。
《大学》读后感(精选10篇)
《大学》读后感(精选10篇)《大学》读后感(精选10篇)《大学》读后感1《大学》中提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至止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简而言之,即三纲(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条(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七证(知、止、定、静、安、虑、得)。
这是它的核心。
再直白些,他讲的就是做人,做学问。
众人皆知,人性本善。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品行只是因为成长的环境不同。
但我们所崇尚的都是做一个有道德,修养,品行的君子。
做君子的基础首先要做到正心,诚意,修身。
首先我们在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场合都要摆正自己的心态,使自己有一颗正直的内心。
这样就算外界环境何其复杂,也不能扰乱你的判断,动摇你正确的态度。
俗话说:脚正不怕鞋歪。
再看看如今,不少官员因贪污受贿纷纷被抓。
其实他们缺钱而贪,而是没有正心,被欲望所迷惑。
盲目追求名利,脸面。
认为受贿很有成就感,是自己权力的体现。
再说现在的大学生,不少皆沉迷于网络,或是游戏,或是小说,或是不良影片。
这显然也是不正心的表现。
作为大学生最重要的任务当然仍是学习。
学习理论知识,学习为人处事,而不是学习如何花着父母的钱娱乐,消遣。
其余次之。
其次做人要讲诚意。
“所谓诚意,自欺也。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
此之谓自谦。
故君子心慎独也。
”王守仁说:“大学之要,诚意而己矣。
”又曰“君子之要,诚意为主。
”做人要诚意,可是诚心诚意去修养道德却很艰难。
它既需要人们对诚意的重要性有深刻的认识,愿意过有诚意的人生,同时还要逐渐养成习惯,以诚意人生为幸福,以违反诚意道德为痛苦。
这样才会实实在在去追求诚意。
从善改过,不断完善自己,在各种非诚意的诱惑面前不动心,这是对君子的要求。
而对大学生而言,诚意更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大学生是祖国的接班人。
如果连大学生都不讲诚意,那么整个国家还谈什么未来呢?最后,学会修身,做到进取和完善。
《大学》读后感
《大学》读后感《大学》读后感(精选68篇)《大学》读后感篇1今天,我读了《大学中庸》这一本书,这本书是将《大学》和《中庸》两本书合为一体,我读后,深有感触。
《大学》是孔子传下的书,是古人做学问时读的第一本书,也可以说是古人想学习道德的入门书。
《中庸》是孔门传授心得的方法,“中”是不偏不倚的.意思,指天下正道,“庸”是静止不变的意思,指天下定理。
《中庸》这本书开头讲了一个道理,中间把这个道理用各种方式讲述,最后又归回到开头的道理。
这个道理每读一次都会让你有新的收获,这收获,是让你终生受益的。
人要使自己永世垂青,就必须为人民做善事,但是,人要做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事,就必须有道德。
道德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和“修身”开始,将自己的根本修正了,才可以成大器、做大事,而道德,是要一生坚持、坚持不懈的,还要从思想上认识,从行动上实践,从小事上做起。
道德,不止是表面的样子,更是内心上的修为,也就是做到“自谦”和“慎独”。
干大事,就是懂得修身,为民找想,才能万众一心,让人民得到幸福。
《大学中庸》让我明白了许多,我一定会再重读这本书《大学》读后感篇2读完高尔基写的《我的大学》,我的心情久久难以平静。
薄薄的一本《我的大学》蕴藏了高尔基深厚的感情。
这本书的`内容大致是:高尔基在外流浪了一些年头,但在此期间他却从没有放弃过学习,最终得以去喀山大学读书。
于是他就这样来到了一半是俄罗斯人一般是鞑靼人居住的地方。
没过多久,他便认识了一个叫古里普列特涅夫的人,古里待他如亲人一般。
之后,他和朋友一起开了家面包店,又招来了一个面包师。
一个月能挣几十个卢布。
过后,由于经济原因,他曾想过自杀,便买了一把枪,超自己射去,他本以为自己会死。
但是由于射偏了,活了下来,他又来到乡村,经过辛勤的劳动,终于在渔场找到了一份新的工作。
读了《我的大学》,我发现了自己与高尔基的差别。
他遇到困难不放弃,敢于尝试。
而我遇到困难就退缩。
《大学》国学个人观后感800字5篇
《大学》国学个人观后感800字5篇《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春秋战国时期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大学》国学经典个人观后感800字,希望能帮到各位.《大学》国学经典个人观后感800字1《大学》总结了人一生实现远大理想抱负的模式,这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意思是所强调说的:如要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关键在于须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思想).〝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意思是所讲的要治好家族,关键就在于必先修养自身之品德.〝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意思是所说的要治理好国家,关键须先治理好家族.〝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意思是所说的.是要使天下太平,根本在于先要治理好国家.因此,把〝修身〞放在第一位,作为人生的第一大学问.〝修身〞就是我们所讲的〝做人〞.一个人只有先学会了做人,然后才能管理好自己的家庭,进而才有能力去治理一个国家,达到天下太平,人民安居乐业.如果一个人没有学会做人,连自己的事.自己家庭的事都管不好,那么,他就没有资格去做官.去治理国家,否则,将会给他人.给社会造成损害.所以说,一个人如果不知道怎样做人,不管他学富五车,有亿万财富,他的人生最终都是失败的人生.正如古人所说的:〝官品即人品,做官先做人〞.反过来讲,那些懂得做人,具有高尚的人格魅力的人,则永远被怀念.被学习.所以,古人说:〝才智,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师也〞.《大学》教导我们做人的道理,做人要以身作则,待人处事要心平气和.《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整的境界.上至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而且做事要分轻重缓急,否则本末倒置就糟糕了……大学短短的两千来字,就深刻阐明了人生和社会的大学问,以及做学问的最高境界.学问不在于某一具体的技术,不拘泥于世俗的琐事.学问在于明辨世间的大是大非,在于促进社会进步,为天下人树立榜样.〝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大学》国学经典个人观后感800字2《大学》是国学四书五经之首.相传《大学》最早是由孔子收集.整理编入《礼记》的文章之一.后人把它和其中的另一篇——《中庸》,从《礼记》中抽出来单独成书,并和《论语》.《孟子》合称四书 .四书是我国古代教育理论重要著作,其内容和著述目的不仅在告诉人民怎样做人?怎样齐家?而且还告诉有邦有国者怎样安邦治国?同时还提示天子怎样做才能国泰民安,明德于天下的基本原则和根本方法.此书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角度看,可谓一部全方位的理论教科书.因为他的教育对象下从庶民起,中到诸侯.士大夫.上到天子,都包括了.而且他的理论对谁都适用.首先想谈一下个人对《大学》这部经典的感悟,此经开篇便挑明主题: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完全围绕着发扬德性的原则,是为《大学》三纲,随后展开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为《大学》八目,而八目却是以修身为中心,阐发修身方法与修身目的的全部内容,由此可见,修身,是儒家极为重要的一个核心理念,唯修身才可齐家治国平天下,在修身中融入仁义礼智信孝悌忠等中心思想,才能成为真正的仁人.从成功与失败的古今人物身上我们不难发现,凡成功人士都曾自觉不自觉地遵照《大学》所说的修身是为人之本的要求修炼过自己.再远大的理想,再美好的打算,在没有实现之前一定要先把眼前的做好.知识能够让你更懂得怎么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去完善.比如;在工作中,我们要做的不是发怒不是指责,要从自身找不足,或是制定一个短期和长期目标,放在一个最显眼的位置,能够时时的看到,这样你就能比较容易的.实现目标.《大学》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国粹,它承载着中华五千多年的文化内涵.今后,我要多加学习,让国学经典中的智慧之光,引悟自己走出迷茫,使自己的人生轻松而洒脱.《大学》国学经典个人观后感800字3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五千多年历史的民族.〝读史可以明鉴〞,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从书中找到解决现状的办法.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在巨大的压力下成长与生活,逐渐变得浮躁,急于成功,基本的东西抛之脑后.人要不断的学习,并确立明确的目标,然后为之奋斗,一步一步的实现自己的理想.没有理想的人是可怜之人,因为漫无目的的生活着,是在消磨时光,没有真正的价值.在当今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几乎每个人都想成功,都想实现自己的理想,但是有很多人由于各种原因将自己的理想搁置,而在忙着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作为一名大学生,我觉得压力很大,不是因为现在就业难,而是无法定下心来学习书本上的知识.我认为,现在大学生就业难虽然是一个严重的问题,但是根本原因是现代学生的整体水平在下降,已经满足不了市场对人才的要求,据我了解,每年都有空缺的岗位,不是企业不招人,而是没有适合企业招的人.通过阅读《大学》,我懂得〝大学之道,在于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善〞.只有现拥有光明正大的品德,弃旧图新才能达到最完善的境界.在文章中,我找到了解决自己浮躁的方法,即知止而后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只有确定目标,志向坚定,才能镇静不躁的心安理得的思虑,进而得到收获.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我相信,每个人在努力之后,都会实现自己的理想.修身是〝八目〞中的核心,只有格物.致知.诚意.正心都做到了,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看事物要看实质,只有拥有良好的品德才能看到事物的本质,才能确立正确的目标.据调查显示,目前社会上对大学生的评价并不是很高,本来受人敬仰的大学生如今多半遭人唾弃,这值得我们反思.而且,近年来知识侵权的问题也很严重,一个不会学习的的民族最终会被社会淘汰只有不断的学习,在学习中是自己成长,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在广阔的天空下拥有自己的一片土地.有志者事竟成,只要心中有一个目标,低着头去努力,也许某一天,当你抬起头的时候,目标就在咫尺之间,不要远望目标,那样只会让自己感觉遥不可及,要〝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在做学问的时候,只要像打磨美玉一样,反复琢磨,就能将自我修炼成人生的最高境界.生活在水泥森林中,压力确实很大,我相信,只要我们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充实自己,就能创造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大学》国学经典个人观后感800字4小时候读书,老师会要求写读后感,只是那时的读后感过分八股,几乎千篇一律,后来也喜欢上了看书,每看完一本书就会想很多.只是今天所写的大学并非一本书那么简单,或者说不仅仅是一本书.都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但是真正的去读万卷书或许会发现,不但没有行万里路,反而在原地停留,大学四年,并不算长,但这四年走过的,却影响了一个人的终生.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读书自然不是为了统治国家或者从政,说亲民可能扯的过远,古代的大学指君子之学,为人君,止于仁,恐怕现在人或者学生早已忘了何为仁,当然我也承认,我从没有认真考虑过仁是什么含义;我读大学,并没从其中悟得太多哲理,只是学会了一种处世心态.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如此漠然的处世态度,可能很少有人可以做到,毕竟我们所处的社会太过复杂,太过现实,似乎已经很少有人会或者有机会去体会修身的意义所在.我们总是以仰望的姿态去面对人生,或许仰望意味着追求,意味着理想,却未曾想过仰望的同时却已经将自己贬了值,人确实该有理想,该有追求,但是这种追求这种理想应该如何去体现呢,我们总是在应对这社会所带来的一切,却有多少人能对所谓的社会现实泰然处之,以一个平和的态度去面对人生呢.之前看过一本书叫《善待自己.善待生命》,书中有一段话说人用自己的实践一次又一次证明,人是一种可以重塑的生命形式,人是自己自主选择和创造的产品,但走到现实中,我们却把这种重塑生命的机会交给了所谓的现实社会.你用明亮的眼睛看着世界,世界是明亮的;你用美好的眼睛看着世界,世界是美好的,愉快而幸福的生活来自心灵愉快和幸福暗示.我没有很好的理解我所处的世界,所以只好以书中原话来表达我对其的态度,或者我希望我拥有的态度.我想这种态度在现今社会中也算得上是大学中所谓的止于至善罢.《大学》国学经典个人观后感800字5初次接触《大学》,不求甚解,读完一遍以后最大的感受即是感动.可能有人觉得奇怪,《大学》讲的并不是声情并茂的煽情故事,为何会感动呢?此时的感动不只源于文中所讲,还源于著书者及注疏者.总结一下,让我感动的有三点.首先,我读的版本是朱熹的《大学章句集注》,一直对宋朝的学者无好感,尤其是朱熹,印象中总觉得他是个迂腐古板,呆滞严厉的学者,毫无灵气可言,看过这篇集注之后才发现人家并非徒有虚名.他的注疏严谨而详尽,对原文的理解深刻而通透.想来能千古留名果然是有它的道理的.朱熹只是古代学者的一个典型代表,从他身上可以看到古代文人学者极为严谨的治学态度.他们毕恭毕敬,兢兢业业地学习钻研孔圣之道,几乎是带了一种虔诚的.这种对待学术的虔诚也许在今天的学者身上很难再发现,这是一种不计功利的严肃和认真,也是最让我感动的地方.它纯粹源于治学者本身.接下来是第二点,《大学》讲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就是个人道德修养与治理天下之间的辩证关系.前面很大一部分讲的是个人道德修养,〝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此句同孔子的〝君子日三省乎己〞道理是一样的.古人对于道德修养的重视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他们对自己提出了严格,甚至是几近苛刻的要求.〝治骨角者,既切而复磋之.治玉石者,既琢而复磨之.〞君子自身的修炼恐怕比治骨角,治玉石更要严厉.这种对于完美人格的执著追求,令人肃然起敬.这是令我大为感动的第二个地方.在当今这个标榜个性的时代,人们我行我素,安于自己的本来状态,〝个性〞在张扬其魅力的同时也为不少不思进取者提供了放任自己的理由.古人对于完美的极致追求也许并不会实现,实际上实现的人确实很少,但是他们这种对美的人格的不懈追求却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尊敬,敬重.第三,〝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从这句话中,我看出的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即有所作为,换句话说,就是用行动去改变现实,将目标一步步分解细化,从而逐步实现.与此同时,在实现目标的时候也要注意方法,分清本末然后循序渐进.〝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正因如此,古人认真而严肃地经营人生,严格要求自己,修身养性.相比之下,我们现代人面对问题要消极得多,颓废与无奈也多得多.许多时候,我们也给自己树立光辉高远的理想,然而却仅仅是止于口头,懒于行动.只是说说而已,真到要为理想吃苦的时候却畏畏缩缩,止步不前.想想古人,再看看我们自己,真是汗颜.以上三点是我最有感触的地方.此外,《大学》是世界观人生观与方法论的综合,它的〝三纲领〞,〝八条目〞论述了一个理想的目标,以及为实现目标该采取的行动.实际上,理想也是《大学》的一个主题.还有,文中字字珠玑,包蕴万千,读来让人受益匪浅.《大学》国学经典个人观后感800字。
《大学》读后感(精选18篇)
《大学》读后感《大学》读后感(精选18篇)《大学》读后感篇1“学而优则仕”,取得一定的成绩就得给予相应的官职,否则便是重视不够关怀不到。
当然,没有一官半职也无法说明你取得了成绩。
正是这一句辛辣的书评吸引了我,从头至尾,一气呵成!书中对人物的刻画可以说做到了极致,心理描写更彰显了人物百态,然而读罢给我最深的感觉却是:这里不是校园。
没有莘莘学子的朗朗读书声;没有青春校园的生机和活力;没有学术论坛的笔剑争锋。
这里是一个工厂,专门负责生产经营的地方;这里是一个围城,城里城外的人们各显神通;这里更是一个集市,到处都是呼喊叫卖的声音。
文章还在陆续的连载之中,我还没有读到故事的首尾,我不知道文章的作者会以什么样的结局来结束这所谓的大学。
暂且不去谈那些领导们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杜小春的见异思迁,高歌的形骸放荡,马长有的拾阶而上,这哪里是大学教师的模样!正如一位网友评论的那样,到底是我上了大学,还是大学上了我?在这样的校园里,这样的潜规则作用下,我不禁感到非常的悲哀。
文章开头的杜小春很像现实中的我,所以读到她出现的地方,我是一路同情,直到我再也不能忍受——因为我知道,我是永远不会成为杜小春那样的人。
我可以与名利无缘,我可以生活得辛苦贫寒,但我要永葆我心中的明灯不灭,走过悠长的黑暗,迎来的定会是灿烂的黎明。
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人生最好的境界莫过于此吧!《大学》读后感篇2大学之道讲的既是成人之道,更是儒家“入世”之道。
作者曾子本人就是传承道统的中坚骨干,所以将人伦作为维系整个社会行为和政治规范的微观基础。
《大学》卷首开宗明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所谓“明明德”,前一个明是动词,意指理解掌握;而后一个明为形容词或名词,强调儒家的道统而非其它的歪门邪道。
明明德与亲民、至善一直被认为是《大学》之重要的三纲。
明德是根本,亲民为路径,至善则是境界,是个体行为的理想目标。
这对于一名教师就比较重要了。
学习《大学》心得体会5篇
学习《大学》心得体会5篇----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学习《大学》心得体会1最近,我在国学堂学了《大学》这本书。
《大学》是孔子及其门徒留下来的遗书,是儒学的入门读物。
《大学》指出:“君子必慎其独也!”这句话告诉我们,君子在别人看不见的时候,在别人听不到的时候,也一定要做到言行谨慎,不能自己欺骗自己。
在这方面,古代圣贤给我们作出了榜样。
南北朝时期,齐国有一个叫甄彬的人,有高尚的品质和出色的才能。
有一次,他用一束苎麻到荆州长沙的当铺作抵押换钱,后来赎回苎麻时,发现在苎麻中包着五两金子。
甄彬看到金子后二话没说,立即送还当铺。
当铺的人非常吃惊,于是用一半金子作为酬谢,并让甄彬把名字详细的告诉他,两人往复推辞了十多次,甄彬坚决不肯接受。
从此,甄彬还金的美名远播。
甄彬的家庭并不富裕,却能做到拾金不昧,这就是“慎独”的功夫啊!如今已是21世纪,很多人都能做到慎独,一事当前,先替他人着想。
一次,我的好朋友小红看到老奶奶过马路很不方便,就赶紧跑过去搀扶,我应该向小红学习。
学习了君子要“慎独”这段话,我在独处的时候也能做到言行谨慎。
自己在家的时候,也不玩电脑,不看电视,自己完成作业。
在学校也不随便拿别人的东西。
到别人家串门,也不随便动别人的东西。
读了《大学》让我懂得,一个人首先要有良好的品德,才能成大事。
没有良好的品德,学的再多也没用。
我们之所以接受教育,为的就是将来能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学习《大学》心得体会2最近,我在紫阳国学堂学习了《大学》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使我懂得了许多修身的道理。
《大学》指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这句话是说,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的德行,在于使民众日新又新,并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那么,什么是光明的德行呢?我想,最基本的就是孝敬父母。
读了这段话,让我想起古代的一个故事。
赵善应是南宋的一名官员,是历史上有名的孝子。
有一次他的母亲患了重病,需要用人血和药进行治疗。
孔子《大学》感悟心得体会(3篇)
第1篇《大学》是儒家经典《四书》之一,由孔子的弟子曾子编撰,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宗旨,阐述了君子修身养性的道理,以及如何将个人修养扩展到家庭、国家乃至整个社会的治理之中。
在阅读《大学》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以下是我的一些感悟和心得体会。
一、修身养性,做人的根本《大学》开篇即提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这里的“明明德”即明德,指的是人的道德品质和道德修养。
在我看来,修身养性是做人的根本,是成就事业、治理国家的前提。
1. 坚定信念,追求道德《大学》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里的“修身”即是修养自己的道德品质,坚定信念。
一个人只有具备了高尚的道德品质,才能在家庭、国家乃至社会中发挥积极作用。
我们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守道德底线,追求道德至善。
2. 谦逊有礼,尊重他人《大学》中说:“君子必慎其独也。
”这里的“独”指的是一个人独处时,无人监督的状态。
在独处时,我们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做到谦逊有礼,尊重他人。
这样,我们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3. 自省慎独,不断进步《大学》中提到:“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必败。
”这里的“自省慎独”指的是一个人在独处时,要时刻反省自己的言行,做到慎独。
我们要不断反思自己的不足,勇于改正,从而不断进步。
二、齐家治国,肩负责任《大学》认为,修身养性是齐家治国的基础。
一个家庭、一个国家,都需要有德行高尚的君子来引领。
以下是我对齐家治国的几点感悟。
1. 家风传承,重视家庭教育《大学》中提到:“教民以孝,教民以悌,教民以忠。
”家庭教育是齐家治国的重要环节。
我们要注重培养下一代的道德品质,传承家风,让家庭成为国家发展的基石。
2. 仁爱之心,关爱他人《大学》强调:“仁者爱人。
”一个国家要想繁荣昌盛,必须具备仁爱之心。
我们要关心他人,关爱弱势群体,让社会充满温情。
3. 严谨治学,提高自身素质《大学》中说:“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必败。
《大学》读后感范文(通用31篇)
《大学》读后感《大学》读后感范文(通用31篇)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大学》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学》读后感篇1《大学》作为四书之一是古人必修的科目,千年之后,再读《大学》,也能从中感受到当时的思想风潮。
可以说它影响着千万古人,也形成了他们独特的具有中国色彩的思维方式与做人原则。
其中某些道理沿用至今,我们的思维方式仍受其影响。
《大学》中提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至止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简而言之,即三纲(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条(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七证(知,止,定,静,安,虑,得)。
这是它的核心。
再直白些,他讲的就是做人,做学问。
众人皆知,人性本善。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品行只是因为成长的环境不同。
但我们所崇尚的都是做一个有道德,修养,品行的君子。
做君子的基础首先要做到正心,诚意,修身。
首先我们在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场合都要摆正自己的心态,使自己有一颗正直的内心。
这样就算外界环境何其复杂,也不能扰乱你的判断,动摇你正确的态度。
俗话说:脚正不怕鞋歪。
再看看如今,不少官员因贪污受贿纷纷下台。
其实他们缺钱而贪,而是没有正心,被欲望所迷惑。
盲目追求名利,脸面。
认为受贿很有成就感,是自己权力的体现。
再说现在的大学生,不少皆沉迷于网络,或是游戏,或是小说,或是不良影片。
这显然也是不正心的表现。
作为大学生最重要的任务当然仍是学习。
学习理论知识,学习为人处事,而不是学习如何花着父母的钱娱乐,消遣。
其余次之。
其次做人要讲诚意。
“所谓诚意,自欺也。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
此之谓自谦。
故君子心慎独也。
”它既需要人们对诚意的重要性有深刻的认识,愿意过有诚意的人生,同时还要逐渐养成习惯,以诚意人生为幸福,以违反诚意道德为痛苦。
读《大学》心得体会(通用20篇)
读《大学》心得体会(通用20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计划、党团报告、合同协议、策划方案、演讲致辞、规章制度、条据文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plans, party and youth league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planning plans, speech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trinal document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读《大学》心得体会(通用20篇)读《大学》心得体会(通用20篇)在我们通过反思,对于生活有了更多的观点时,能够思量把它写到心得体会中,这样就能梳理出具体工作经验和看法。
《大学》读后感15篇
《大学》读后感15篇《大学》读后感1《大学》作为四书之一是古人必修的科目,千年之后,再读《大学》,也能从中感受到当时的思想风潮。
能够说它影响着千万古人,也构成了他们独特的具有中国色彩的思维方式与做人原则。
其中某些道理沿用至今,我们的思维方式仍受其影响。
《大学》中提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至止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简而言之,即三纲(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条(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七证(知,止,定,静,安,虑,得)。
这是它的核心。
再直白些,他讲的就是做人,做学问。
众人皆知,人性本善。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品行只是因为成长的环境不同。
但我们所崇尚的都是做一个有道德,修养,品行的君子。
做君子的基础首先要做到正心,诚意,修身。
首先我们在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场合都要摆正自己的心态,使自己有一颗正直的内心。
这样就算外界环境何其复杂,也不能扰乱你的决定,动摇你正确的态度。
俗话说:脚正不怕鞋歪。
再看看如今,不少官员因贪污受贿纷纷落马。
其实他们缺钱而贪,而是没有正心,被欲望所迷惑。
盲目追求名利,脸面。
认为受贿很有成就感,是自己权力的体现。
再说此刻的大学生,不少皆沉迷于网络,或是游戏,或是小说,或是不良影片。
这显然也是不正心的表现。
作为大学生最重要的任务当然仍是学习。
学习理论知识,学习为人处事,而不是学习如何花着父母的钱娱乐,消遣。
其余次之。
其次做人要讲诚意。
“所谓诚意,自欺也。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
此之谓自谦。
故君子心慎独也。
”王阳明说:“大学之要,诚意而己矣。
”又曰“君子之要,诚意为主。
”做人要诚意,但是诚心诚意去修养道德却很艰难。
它既需要人们对诚意的重要性有深刻的认识,愿意过有诚意的人生,同时还要逐渐养成习惯,以诚意人生为幸福,以违反诚意道德为痛苦。
这样才会实实在在去追求诚意。
从善改过,不断完善自己,在各种非诚意的诱惑面前不动心,这是对君子的要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学经典《大学》读后感导读:本文国学经典《大学》读后感,仅供参考,如果能帮助到您,欢迎点评和分享。
国学经典《大学》读后感1 《大学》是孔子及其门徒留下来的遗书,是儒学的入门读物。
《大学》这本书让我感受最深的一句话就是“君子必慎其独也”,这句话告诉我们,君子在独处独知的时候也一定要言行谨慎啊!读了这段话,让我想起了南北朝时期的一个故事。
南北朝时期,齐国有一个叫甄彬的人,有高尚的品质和出色的才能。
有一次,他用一束苎麻到荆州长沙的当铺作抵押换钱,后来赎回苎麻时,发现在苎麻中包着五两金子。
甄彬看到金子后二话没说,立即送还当铺。
当铺的人非常吃惊,于是用一半金子作为酬谢,并让甄彬把名字详细的告诉他,两人往复推辞了十多次,甄彬坚决不肯接受。
从此,甄彬还金的美名远播。
甄彬在别人不知道的情况下,把金子还给了当铺,就做到了“慎独”。
《大学》中说,君子必慎其独也,因为君子在人前人后表现如一。
而小人正相反,常常是人前一套,人后一套。
通过学习《大学》,我知道了,要做君子,不当小人,自己在独处独知的时候也要做到“慎独”。
比如,在朋友家,如果看到喜欢的玩具,不能偷偷拿走。
在商店里如果看见了喜欢的文具,又没有带零花钱,不能趁店主不注意偷偷拿走。
学习《大学》,让我明白了很多道理,学到了许多其他书本中学不到的知识。
今后,我要好好学习,做一个好孩子。
国学经典《大学》读后感2 《大学》总结了人一生实现远大理想抱负的模式,这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把“修身”放在第一位,作为人生的第一大学问。
“修身”就是我们所讲的“做人”。
一个人只有先学会了做人,然后才能管理好自己的家庭,进而才有能力去治理一个国家,达到天下太平,人民安居乐业。
如果一个人没有学会做人,连自己的事、自己家庭的事都管不好,那么,他就没有资格去做官、去治理国家,否则,将会给他人、给社会造成损害。
所以说,一个人如果不知道怎样做人,不管他学富五车,有亿万财富,他的人生最终都是失败的人生。
正如古人所说的:“官品即人品,做官先做人”。
反过来讲,那些懂得做人,具有高尚的人格魅力的人,则永远被怀念、被学习。
所以,古人说:“才智,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师也”。
大雁南飞就是一个团队合作的过程,是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互相协作、互相鼓励、直至实现共赢的过程。
它们总是喜欢排成“人”字飞行,在这种结构中,每只大雁翅膀的扇动都会给紧随其后的同伴增添一股向上的力量,支持它们顺利完成长途旅行。
有人这样总结说:一个团队的生命力,不是技术,不是人才,不是资金,而是共同的信念和团结一致的步调。
要做像白求恩一平的“高尚的人,纯粹的人,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爱岗敬业,乐于奉献。
我们都是为着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到这个集体中来的。
这是一种缘分,更是一种机遇,一种在履行管理职责中实现个人价值的机遇。
而集体是我们每个人施展才能和抱负的舞台,是走向成功的载体,两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
不断增强工作的自豪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就能自觉地把个人融入集体这个大家庭里,与之同喜同乐,无私奉献,贡献出自己全部的力量。
身体力行去实践。
按照日常对自己的反思以及改正计划,要毫不迟疑地付诸于行动,把自己对做人的点滴领悟,迅速运用到实际工作和生活中,在运用中学习,在实践中体会,相信一定会有明显的收获。
人生最大的敌人是自己;人生最大的失败是自大;人生最大的无知是欺骗;人生最大的悲哀是嫉妒;人生最大的错误是自弃;人生最大的法宝是精进;人生最大的礼物是宽恕;人生最大的罪过是自欺欺人。
希望我们都能成为高尚的人、纯粹的人、有道德的人、对人民有益的人,团结携手建设我们的美好明天!国学经典《大学》读后感3 《大学》原属《礼记》中的一篇,在唐宋时期开始受到重视。
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注释,称为《四书》,从此《大学》成为儒家经典。
《大学》指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这句话告诉我们,从天子到平民百姓,一切都以修养身心为根本。
修身这个根本抓好了,长大以后就可以做到齐家治国平天下;如果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则是办不到的。
古代圣贤非常重视修身,为我们做出了榜样。
许衡是元代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
有一次,许衡在天气非常炎热的时候路过河南沁阳,当时非常口渴,路边正好有一棵梨树,路人纷纷去摘梨吃,惟独许衡静坐树下不动。
有人不解地问:“何不摘梨解渴?”许衡答道:“不是自己的梨,岂能乱摘。
”那人笑其迂腐:“世道这么乱,梨树哪有主人!”许衡正色道:“梨虽无主,难道我们的心也无主了吗?”许衡这种“我心有主”的精神是多么难能可贵呀!这种“我心有主”的精神,就是《大学》提出的修身之道。
修身的“身”,指言行而言,“修身”就是修养自己的言行。
人有身体,从具体的洒扫应对进退,到动静、周旋,所言所行都要合乎礼仪、礼节、与礼貌。
当今,社会上有一些干部以权谋私、贪污受贿,就没有做到“修身”,他们与《大学》的要求相比,与古代圣贤相比,是多么可耻,多么渺小啊!对于我们小学生来说,也要把“修身”放在第一位,按照圣贤经典的要求,规范自己的言行。
比如:当有客人到家里来做客,我会先给客人倒水。
放学时,有同学摔倒了,我会主动去把她扶起来。
到别人家里串门,或者到学堂上课,没有经过允许,不能动他人的东西。
读了《大学》我明白了许多道理。
今后我要努力学习,做一个好学生。
国学经典《大学》读后感4 最近,我学习了《大学》这本书。
读了《大学》后,我虽然不太懂其中的奥秘,但也从中学到了一些做人的道理。
我喜欢《大学》中的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我理解这三纲领就是去恶从善、改正缺点,弘扬光明的德行,使自己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那么,怎样才能达到止于至善的目标呢?诸葛亮告诉我们要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只有恬静才能修身,只有俭朴才能涵养品德,只有看轻世俗的名利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只有内心宁静才能高瞻远瞩。
《大学》这本书总结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道理,指出,修身是做人的根本。
要做到修身就必须从小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
在我国历史上就有这样一个故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清代的刘蓉少年时在屋子里读书,遇到不懂地方就仰头思索,在屋子里走来走去。
这屋有一处洼坑,每次经过,他总要被绊一下。
刚开始,感到很别扭,走着走着也就习惯了。
有一天,父亲看到他被绊一下也没感觉,就很生气,大声说:“你连一间屋子都不能治理,怎能治理国家呢?”是啊,如果一个人没有学会做人,连自己的事,自己家庭的事都管不好,那么,他就没有资格去做官,去治理国家。
否则,将给他人、给社会造成损害。
这就是《大学》这本书教给我们的道理,只有先修身,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
一个人要想做出一番事业,就必须从修身开始。
比如,你将来想做什么工作,而现在却不努力、不学习,天天只求想象,而不面对现实,到最后还是一事无成。
只有一直向着一个目标出发,不断努力,才会有好的结果。
我们从一开始就一定要有美好的目标!要在家孝敬长辈,在学校尊敬老师,在社会不为外界干扰和诱惑,不为名利所困,对朋友要守信。
我学《大学》,感到很有收获,今后,我要从一点一滴做起,努力学习,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国学经典《大学》读后感5 《大学》原为《礼记》中的一篇,在唐宋时期开始受到重视。
朱熹把它从《礼记》中抽出,单独成篇,并把《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注释,称为《四书》,从此《大学》成为儒家经典。
大学开篇便提出了自己宗旨,即“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朱熹把它称之为“三纲领”。
实现三纲领的途径是“八条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在“八条目”中,“修身”是根本。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要做到修身,就必须心正意诚,改掉自己不好的习惯,养成美好的品德。
对于子女来说,修身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要孝敬父母。
一个人在家里孝敬父母,将来在工作上才能够做到忠和义。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这样的事例很多,比如,赵善应就是这样的人。
赵善应是宋朝人,是历史上有名的孝子。
有一次,赵善应的母亲得了一种怪病,他四处寻医为母亲医疗,但母亲的病还不见好转。
后来靠皇室亲族的关系,请来御医为母亲诊治,御医说要用人血和药,赵善应二话没说,便用刀刺破手臂,用他的血和药一起给母亲服下,不久,母亲的病就好了。
但却留下了心悸的病根,害怕雷鸣。
所以一到打雷下雨天,赵善应就去陪伴母亲。
曾经在一个寒冷的夜晚,赵善应出远门回来,手下人要敲门,却被赵善应给制止了,他说:“不要敲了,我怕惊动母亲。
”就这样,赵善应和手下人在门沿下过了整整一夜。
赵善应做到了“百善孝为先”,也正因为赵善应孝敬母亲,才被大家拥护称赞,在事业上有所成就。
这也正应了《大学》中的那句话:“孝者,所以事君也。
”只有在家孝敬父母,在外才能有所成就。
与《大学》提出的修身要求相比,与古代圣贤相比,我做得还远远不够,比如在家里,我有时会不听话、和家长顶嘴;有时家长让我写作业,我想出去玩;还有时会挑食。
在学校,我有时会因一些鸡毛蒜皮的事和同学闹不和,还有……。
《大学》提出:“为人子止于孝,与国人交止于信”。
所以说,作为青少年,在家听家长的话,做力所能及的活;在学校,见到老师要问好,上课积极回答问题,认真学习考高分;与同学交往言而有信,同学之间互相帮助、学习。
做到这些,就做到“止于至善”了。
我爱《大学》这本书,爱里边的名句,爱圣贤的智慧,更爱《大学》提出的人生境界。
今后,我要努力钻研这本书,以古代圣贤为榜样,为国家、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