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上册地方课程教案
二年级地方课程教案
![二年级地方课程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c0cebd8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ffd1a7a.png)
二年级地方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自己所在的地方,包括地理位置、气候特点、文化传统等。
2.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增强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
3. 提高学生的地方文化素养,拓宽知识视野。
二、教学内容1. 第四章:我们的家乡1.1 地理位置与气候1.2 传统节日与习俗1.3 特色美食与手工艺2. 第八章:家乡的历史与文化2.1 历史名人故事2.2 民间传说与神话2.3 地方艺术与建筑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文化传统等。
2. 难点: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提高地方文化素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讨论法、讲解法、观察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家乡的特点。
2. 通过图片、视频、实物等教学资源,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组织实地考察活动,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家乡。
五、教学课时本章共计4课时,每课时40分钟。
第一课时:我们的家乡(1)1. 导入:教师出示家乡的图片,引导学生回忆家乡的特点。
2. 新课导入:介绍家乡的地理位置与气候特点。
3. 课堂活动:学生分组讨论家乡的特色美食与手工艺。
第二课时:我们的家乡(2)1. 导入:教师出示家乡的图片,引导学生回忆家乡的特点。
2. 新课导入:介绍家乡的传统节日与习俗。
3. 课堂活动:学生分享自己家乡的节日习俗。
第三课时:家乡的历史与文化(1)1. 导入:教师出示家乡的图片,引导学生回忆家乡的特点。
2. 新课导入:介绍家乡的历史名人故事。
3. 课堂活动:学生分组讨论家乡的历史名人。
第四课时:家乡的历史与文化(2)1. 导入:教师出示家乡的图片,引导学生回忆家乡的特点。
2. 新课导入:介绍家乡的民间传说与神话。
3. 课堂活动:学生分享自己家乡的民间传说与神话。
六、教学内容1. 第四章:我们的家乡1.4 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1.5 地方经济发展与变化2. 第九章:家乡的风土人情2.1 民俗活动与传统2.2 民间艺术与体育2.3 礼仪习惯与道德观念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让学生了解家乡的自然资源、环境保护、经济发展等。
二年级上册地方课程《动物王国》教案
![二年级上册地方课程《动物王国》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2514cde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3d2665f.png)
二年级上册地方课程《动物王国》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学生能够认识和了解各种不同的动物,包括它们的特征和生活习性。
(2)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分析,掌握动物分类的基本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调查、访问等方法,培养学生对动物的探究能力。
(2)通过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动物的兴趣和爱好,增强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关注。
(2)培养学生关爱动物,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第1课:认识动物1. 教学目标:(1)认识常见的动物,如鸟类、哺乳动物、爬行动物等。
(2)了解动物的特征和生活习性。
2. 教学内容:(1)介绍几种常见的动物,如鸡、狗、猫、鱼、青蛙等。
(2)分析动物的特征,如体型、颜色、生活环境等。
第2课:动物分类1. 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掌握动物分类的基本方法。
(2)培养学生对动物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2. 教学内容:(1)介绍动物分类的方法,如按照体型、生活环境等。
(2)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不同动物的特征,进行分类。
第3课:动物的家园1. 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了解动物的生活环境。
(2)培养学生对动物生活环境的关注。
2. 教学内容:(1)介绍动物的生活环境,如森林、草原、水域等。
(2)引导学生关注动物生活环境的变化和保护。
第4课:动物的食物链1. 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了解动物的食物链。
(2)培养学生对生态系统的基本认识。
2. 教学内容:(1)介绍动物的食物链,如草→兔子→狼。
(2)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食物链中的相互关系。
第5课:保护动物1. 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了解保护动物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关爱动物,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1)介绍保护动物的原因,如动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2)引导学生关注和参与保护动物的行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观察、讨论、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动物的特点。
二年级上册地方课程教案
![二年级上册地方课程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dae374e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3bddf64.png)
二年级上册地方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我国不同地方的特色文化、地理环境、历史背景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调查、讨论、参观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尊重多元文化的情感态度,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第一单元:家乡的人情风貌1. 课程内容:让学生了解家乡的风土人情,感受家乡人民的热情、善良、勤劳等特点。
2. 教学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家乡风情调查,访问家乡的老人,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民俗等。
第二单元:家乡的地理环境1. 课程内容:让学生认识家乡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气候特点等。
2. 教学活动:带领学生参观家乡的名胜古迹,观察家乡的地理特征,制作地理知识卡片。
第三单元:家乡的特色文化1. 课程内容:让学生了解家乡的特色文化,如民间艺术、传统节日、美食等。
2. 教学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家乡的文化活动,如剪纸、泥塑、传统美食制作等,感受家乡文化的魅力。
第四单元:家乡的历史名人1. 课程内容: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历史名人,传承家乡的优秀传统。
2. 教学活动:开展历史名人故事分享会,让学生了解家乡名人的事迹,培养学生的自豪感。
第五单元:家乡的现代发展1. 课程内容:让学生了解家乡的经济发展、社会事业、科技创新等方面的现状。
2. 教学活动:组织学生参观家乡的企业、学校、科研机构等,了解家乡的现代发展成果。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具体的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和体验家乡的特色文化。
2. 小组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调查、访问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3. 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的家乡发展案例,让学生分析、思考,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如参与度、合作意识、实践能力等。
2. 成果性评价:评价学生制作的地理知识卡片、历史名人故事分享、实践活动报告等。
二年级上册地方课程《动物王国》教案
![二年级上册地方课程《动物王国》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f03fe1c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a8.png)
二年级上册地方课程《动物王国》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学生能够认识和了解各种动物的特点和生活习性。
(2)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观察和描述能力,能够用词语和句子描述动物的外形、生活习性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讨论、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合作意识。
(2)通过讲述、表演、制作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动物的喜爱和保护意识,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2)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积极探究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内容第1课:《认识动物》1. 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认识和了解常见的动物,如兔子、小鸟、小鱼等。
(2)学生能够用词语和句子描述动物的外形和生活习性。
2. 教学方法:观察、讨论、讲述。
第2课:《动物的家园》1. 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了解动物的生活环境和习性。
(2)学生能够讲述动物的家园特点和保护家园的重要性。
2. 教学方法:观察、讲述、讨论。
第3课:《动物的食物》1. 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了解动物的食物来源和食物链。
(2)学生能够讲述不同动物的食物特点。
2. 教学方法:观察、讲述、讨论。
第4课:《动物的繁殖》1. 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了解动物的繁殖方式和特点。
(2)学生能够讲述不同动物的繁殖行为。
2. 教学方法:观察、讲述、讨论。
第5课:《保护动物》1. 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了解动物保护的重要性和意义。
(2)学生能够提出保护动物的建议和措施。
2. 教学方法:讲述、讨论、实践活动。
三、教学资源1. 实物资源:动物图片、视频、模型等。
2. 图书资源:关于动物的图书、画册等。
3. 网络资源:动物相关的网站、视频等。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问、回答问题的情况。
2. 作业完成情况:学生完成观察日记、动物介绍等作业的情况。
3. 小组合作: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的表现,如观察、讨论、分享等。
五、教学时间第1课:《认识动物》:2课时第2课:《动物的家园》:2课时第3课:《动物的食物》:2课时第4课:《动物的繁殖》:2课时第5课:《保护动物》:2课时六、教学内容第6课:《动物的适应能力》1. 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了解动物的适应能力和生存策略。
二年级地方课程教学计划教案
![二年级地方课程教学计划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c12eb3a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368fddd.png)
二年级地方课程教学计划教案第一章:地方文化介绍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和认识自己所在的地方文化,培养学生的地域认同感。
通过图片、故事、游戏等形式,激发学生对地方文化的兴趣。
1.2 教学内容:介绍学生所在地区的特色文化,如传统节日、风俗习惯、特色美食等。
通过图片展示和讲解,使学生了解地方文化的独特之处。
组织学生进行地方文化体验活动,如制作地方特色手工艺品、品尝地方美食等。
1.3 教学方法:使用图片、故事、游戏等多种教学手段,增强学生对地方文化的兴趣。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提供地方文化体验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地方文化的魅力。
第二章:地方自然资源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自己所在地区的自然资源,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引导学生关注自然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提高学生的环保素养。
2.2 教学内容:介绍学生所在地区的自然资源,如水资源、土地资源、植物资源等。
讲解自然资源的重要性和合理利用的方法,如节约用水、保护植被等。
组织学生进行自然资源调查活动,了解自然资源的现状和问题。
2.3 教学方法:使用图片、视频等教学手段,生动展示自然资源的特点和利用方法。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组织学生进行自然资源调查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第三章:地方历史与传说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自己所在地区的历史和传说,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通过历史和传说的讲解,激发学生对地方历史的兴趣和好奇心。
3.2 教学内容:介绍学生所在地区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脉络,讲解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讲述地方传说和故事,引导学生了解地方文化的源远流长。
组织学生进行历史遗迹参观活动,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地方历史。
3.3 教学方法:使用图片、视频等教学手段,生动展示地方历史和传说的人物和事件。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组织学生进行历史遗迹参观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二年级地方课程教案
![二年级地方课程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fe9e814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3815755.png)
二年级地方课程教案【篇一:地方课教案二年级】二年级人自然社会的教学计划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不断进步,人们对知识的渴望越来越激烈,对人的自身素质越来越高,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学好语文,数学,还要学好人、自然、社会知识。
人、自然、社会课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阶段新开设的一门地方课程。
为了更好地理解教材,上好人、自然、社会课,特拟定如下计划;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内容及其编排本册教材是依据浙江省教育厅新颁布的《浙江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标准(通用部分)》编写的,共有26课,主要涉及《浙江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标准(通用部分)》内容纲要中的主要内容有浙江沿革、浙江环境、浙江经济、浙江文化、和谐浙江等五大主题内容。
(二)教材的主要特点《人、自然、社会》国家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我省实际情况,省教育厅将地方课程分为“通用课程”和“专题课程”两类。
地方课程中的“通用课程”主要包括浙江沿革、浙江环境、浙江经济、浙江人文、和谐浙江。
旨在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以及了解地方社会和文化的需要,是省内中小学教育中普遍适用的地方课程。
每课的编写特点:由于二年级学生识字量少,本册教材采用图文结合,以图为主组织编写,编写中突出教材是学生的学本,强调活动性与体验性,让学生在活动中去认知、感受、了解相关的知识,获得更多方面的发展。
《人、自然、社会》的学习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已知经验和学习积极性。
重视实践活动,根据学习内容的特点,将查找资料、实地调查、参观访问、出黑板报、组织辩论赛,课本剧表演、实地体验等活动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以优化教学效果。
与学校的班队活动、户外活动紧密结合、与地图、电影、电视及其他学科的学习有机地整合,拓展地方课程的时空领域。
提高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合作学习的能力、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
二、教学目标本学期对学生进行细致耐心地说服教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自觉完成老师交给的学习任务。
二年级上册地方课程《动物王国》教案
![二年级上册地方课程《动物王国》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777cd41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418ce49.png)
二年级上册地方课程《动物王国》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各种动物的特点和习性,提高学生的动物知识水平。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讨论、游戏等方法,培养学生对动物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爱动物的情感,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认识哺乳动物教学重点:了解哺乳动物的特点和常见种类。
教学难点:掌握哺乳动物的特征。
2. 第二课时:鸟类大家庭教学重点:认识常见的鸟类及其特点。
教学难点:了解鸟类的适应特点。
3. 第三课时:爬行动物之谜教学重点:了解爬行动物的特点和常见种类。
教学难点:掌握爬行动物的特征。
4. 第四课时:两栖动物的奇妙生活教学重点:认识两栖动物的特点和常见种类。
教学难点:了解两栖动物的生活习性。
5. 第五课时:昆虫的世界教学重点:认识常见的昆虫及其特点。
教学难点:掌握昆虫的特征。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观察、讨论、游戏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
2. 利用图片、实物、多媒体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直观地认识各种动物。
3. 创设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热情和合作意识。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3. 知识测试:通过测试了解学生对动物知识的掌握情况。
五、教学资源1. 图片:各种动物的图片,用于课堂展示和讨论。
2. 实物:动物标本或模型,用于直观展示。
3. 多媒体课件:制作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4. 教学手册:提供相关教学内容和活动指导。
5. 作业纸:用于布置课堂作业。
六、第六课时:水生动物的适应策略教学重点:认识水生动物的特点和适应策略。
教学难点:理解水生动物如何适应水下生活。
七、第七课时:小型动物的奥秘教学重点:了解小型动物的特点和生存智慧。
教学难点:掌握小型动物的生存技巧。
二年级地方课程教案
![二年级地方课程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0385f21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f3.png)
二年级地方课程教案第一章:家乡的自然环境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特点,培养学生的家乡情怀。
2. 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3.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家乡的地理位置2. 家乡的气候特点3. 家乡的自然资源4. 家乡的生态环境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家乡的自然环境特点2. 难点:家乡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四、教学方法1. 图片展示法2. 案例分析法3. 小组讨论法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展示家乡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自然环境。
2. 讲解家乡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分析其对家乡发展的影响。
3. 分析家乡的自然资源,引导学生了解家乡的生态优势和劣势。
4. 讨论家乡生态环境的保护措施,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第二章:家乡的历史文化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底蕴,培养学生的家乡情怀。
2. 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3. 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家乡的历史背景2. 家乡的历史人物3. 家乡的历史事件4. 家乡的文化传统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家乡的历史文化特点2. 难点:家乡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评价四、教学方法1. 故事讲解法2. 案例分析法3. 小组讨论法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讲述一个家乡的历史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家乡的历史背景,分析其对家乡发展的影响。
3. 介绍家乡的历史人物,评价其对家乡的贡献。
4. 分析家乡的历史事件,引导学生了解家乡的变迁。
5. 讨论家乡的文化传统,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第三章:家乡的经济发展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家乡的经济发展状况,培养学生的家乡情怀。
2. 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提高学生的经济意识。
3. 培养学生运用经济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年级上册地方课程教案
![二年级上册地方课程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3a1a335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4a1b12e.png)
二年级上册地方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我国不同地方的特色文化、地理环境、自然资源等;(2)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调查、访问、收集资料等途径,了解家乡的自然、人文景观;(2)学会合作交流,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家乡的自豪感,增强民族认同感;(2)培养学生尊重、珍惜和保护家乡资源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第一课时:家乡的自然景观1.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等;(2)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2. 教学内容:(1)介绍家乡的地理位置,如省份、城市、乡镇等;(2)介绍家乡的地形地貌,如山脉、河流、湖泊等;(3)介绍家乡的气候特点,如温度、湿度、降水等;(4)引导学生欣赏家乡的自然景观,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
第二课时:家乡的人文景观1.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2)培养学生尊重和传承家乡文化的意识。
2. 教学内容:(1)介绍家乡的历史文化,如名人、古迹、传说等;(2)介绍家乡的民俗风情,如节日、习俗、美食等;(3)引导学生欣赏家乡的人文景观,培养尊重和传承家乡文化的意识。
第三课时:家乡的自然资源1.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家乡的资源类型、特点和利用状况;(2)培养学生珍惜和保护家乡资源的意识。
2. 教学内容:(1)介绍家乡的自然资源,如矿产、土地、水资源等;(2)分析家乡资源的特点和利用状况,如丰富程度、开发利用程度等;(3)引导学生关注家乡资源的保护,培养珍惜和保护家乡资源的意识。
第四课时:家乡的经济发展1.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家乡的产业结构、优势产业等;(2)培养学生为家乡经济发展出谋划策的能力。
2. 教学内容:(1)介绍家乡的产业结构,如农业、工业、服务业等;(2)分析家乡的优势产业,如特色产业、优势资源等;(3)引导学生为家乡经济发展出谋划策,培养为家乡发展贡献力量的意识。
二年级地方课程教案
![二年级地方课程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d10a3b1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486b9e2.png)
二年级地方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我们的地方文化,培养学生的地域认同感。
2. 通过学习地方特色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3.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第一课时:家乡的自然环境1. 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自然资源等。
2. 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家乡的自然美景。
第二课时:家乡的人文环境1. 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历史沿革、名人故事、民间传说等。
2. 通过讲述、讨论等方式,使学生感受家乡的人文氛围。
第三课时:家乡的特色文化1. 让学生了解家乡的传统艺术、民俗活动、特色美食等。
2. 通过实地考察、动手实践等方式,使学生体验家乡的特色文化。
第四课时:家乡的保护与发展1. 让学生了解家乡的保护措施、发展现状、未来规划等。
2. 通过讨论、思考等方式,使学生提出保护家乡、促进发展的建议。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述、展示、讨论、实地考察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利用图片、视频、音频等媒体资源,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3. 设置小组讨论、动手实践等环节,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家乡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特色文化等方面的了解程度。
2. 学生对家乡的保护与发展问题的思考深度和提出的建议。
3.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合作精神、实践能力等。
五、教学资源:1. 图片、视频、音频等媒体资源,展示家乡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特色文化等。
2. 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感受家乡的自然美景和人文氛围。
3. 教材、参考书等,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学习资料。
六、教学活动设计:第一课时:家乡的自然环境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家乡的美丽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自然环境。
2. 讲述家乡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自然资源等,让学生对家乡的自然环境有全面的了解。
3. 组织学生讨论家乡的自然环境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第二课时:家乡的人文环境1. 引入新课:讲述家乡的历史沿革,引导学生了解家乡的人文背景。
二年级地方课程教案
![二年级地方课程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2c532fc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d0.png)
二年级地方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我国不同地方的特色文化、地理景观和风土人情,拓宽学生的视野。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和分析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和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二、教学内容1. 第四章:《美丽的自然景观》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内容:通过图片和文字,让学生了解我国各地的自然景观,如黄山、长江、桂林山水等,感受大自然的神奇魅力。
2. 第八章:《多彩的民俗风情》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内容:介绍各地的传统节日习俗,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让学生了解不同民族的传统文化。
3. 第十一章:《特色的美食文化》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内容:展示各地的特色美食,如北京烤鸭、四川火锅、广东早茶等,引导学生了解各地饮食习惯和饮食文化。
4. 第十五章:《家乡的变化与发展》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内容: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发展变化,包括城市建筑、交通、经济等方面,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5. 第十七章:《环境保护与我》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内容:教育学生关爱环境,从自己做起,倡导绿色生活,保护生态环境。
三、教学方法1. 采用图片、视频、实物等多种教学资源,生动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
2. 采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互动形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3. 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增强学生的体验感。
4. 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发展和环境保护。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和合作意识。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和思考问题的深度。
3. 实践报告:评估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和取得的成果。
4. 学生自评和互评:鼓励学生自我反思和相互学习,提高综合素质。
六、第五章《地域特色与文化传承》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内容: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各地域的特色文化,如齐鲁文化、江南文化、西藏文化等,探讨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和方式。
二年级上册地方课程《动物王国》教案
![二年级上册地方课程《动物王国》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b244ab6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9fb3904.png)
二年级上册地方课程《动物王国》教案第一章:认识动物王国教学目标:1. 了解动物王国的概念,知道动物王国的重要性。
2. 学习观察和描述动物的特征。
3. 培养对动物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教学内容:1. 动物王国的定义和特点。
2. 观察和描述动物的方法。
3. 保护动物的重要性。
教学活动:1. 引入话题:讲述动物王国的神秘和魅力。
2. 讲解动物王国的定义和特点,引导学生思考动物王国的意义。
3. 组织学生观察动物图片,引导学生用语言描述动物的特征。
4. 讲解保护动物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保护动物的意识。
作业:1. 观察身边的动物,用语言描述它们的特点。
2. 思考如何保护动物,写下自己的看法。
第二章:哺乳动物的特征教学目标:1. 了解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2. 学习观察和描述哺乳动物的特征。
3. 培养对哺乳动物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教学内容:1. 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2. 观察和描述哺乳动物的方法。
3. 保护哺乳动物的重要性。
教学活动:1. 引入话题:讲述哺乳动物的神秘和魅力。
2. 讲解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引导学生思考哺乳动物的特点。
3. 组织学生观察哺乳动物图片,引导学生用语言描述哺乳动物的特征。
4. 讲解保护哺乳动物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保护哺乳动物的意识。
作业:1. 观察身边的哺乳动物,用语言描述它们的特点。
2. 思考如何保护哺乳动物,写下自己的看法。
第三章:鸟类的世界教学目标:1. 了解鸟类的主要特征。
2. 学习观察和描述鸟类的特征。
3. 培养对鸟类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教学内容:1. 鸟类的主要特征。
2. 观察和描述鸟类的方法。
3. 保护鸟类的重要性。
教学活动:1. 引入话题:讲述鸟类的神秘和魅力。
2. 讲解鸟类的主要特征,引导学生思考鸟类的生活习性。
3. 组织学生观察鸟类图片,引导学生用语言描述鸟类的特征。
4. 讲解保护鸟类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保护鸟类的意识。
作业:1. 观察身边的鸟类,用语言描述它们的特点。
二年级上册地方课程教案
![二年级上册地方课程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aea3b76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6ecdd69.png)
二年级上册地方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我国的地方特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 通过学习地方课程,提高学生对不同地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3.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实践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第一单元:家乡的人和物1. 第一课时:认识家乡的人教学目标:了解家乡的主要民族,认识家乡的名人。
教学方法:图片展示、故事讲解、小组讨论。
2. 第二课时:家乡的物产教学目标:了解家乡的主要物产,认识家乡的特色美食。
教学方法:图片展示、实物展示、品尝体验、小组讨论。
第三单元:家乡的自然环境3. 第三课时:家乡的地理位置教学目标:认识家乡的地理位置,了解家乡的气候特点。
教学方法:地图展示、故事讲解、小组讨论。
4. 第四课时:家乡的自然资源教学目标:了解家乡的自然资源,认识家乡的生态环境。
教学方法:图片展示、实地考察、小组讨论。
三、教学评价:1. 学生对家乡的认识和了解程度。
2. 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度和表现。
3. 学生实践活动的成果展示。
四、教学资源:1. 图片、视频等教学素材。
2. 实地考察所需的相关工具。
3. 小组讨论的问题清单。
五、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单元:2课时。
2. 第二单元:2课时。
3. 第三单元:2课时。
六、教学活动设计:第五单元:家乡的社会生活5. 第五课时:家乡的传统节日教学目标:了解家乡的传统节日,认识家乡的民俗活动。
教学方法:图片展示、故事讲解、小组讨论、实践活动。
教学步骤:1. 图片展示家乡的传统节日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节日特色。
2. 讲解家乡节日的来历和习俗,让学生了解家乡的文化传统。
3. 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家乡的节日习俗,互相交流和学习。
4.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节日实践活动,如制作节日手工艺品、品尝节日美食等。
6. 第六课时:家乡的变化与发展教学目标:了解家乡的发展变化,培养学生对家乡的归属感和责任感。
教学方法:图片展示、实地考察、小组讨论、实践活动。
教学步骤:1. 图片展示家乡的发展变化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发展。
二年级上册地方课程《动物王国》教案
![二年级上册地方课程《动物王国》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6ce6d32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bb.png)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常见的动物,对动物的特点和习性有一定的了解。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3.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爱动物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1. 认识常见的动物,如:狮子、猴子、长颈鹿等。
2. 了解动物的特点和习性,如:狮子的领地意识、猴子的聪明才智、长颈鹿的颈椎特点等。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力,如:观察动物的外形特征、生活环境,分析动物的适应能力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认识常见的动物,了解动物的特点和习性。
难点:培养学生观察力和思维力,引导学生关爱动物。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图片、视频等直观教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采用问题引导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4. 采用情景模拟法,让学生亲身体验动物的生活环境。
五、教学准备:1. 准备动物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 准备相关的问题和讨论话题。
3. 准备情景模拟的道具和场地。
教案内容需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调整,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六、教学进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动物王国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2. 认识动物:展示各种动物的图片,让学生说出动物的名称,简要介绍动物的特点。
3. 了解动物习性:针对每种动物,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分析动物的习性。
4. 观察与思考:让学生观察动物的生活环境,分析动物的适应能力。
5. 小组讨论:学生分小组讨论,总结动物的特点和习性,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6. 情景模拟:组织学生进行情景模拟,让学生亲身体验动物的生活环境,增强学生的体验感。
7. 总结与反思:让学生谈谈对本节课的学习体会,培养学生的总结反思能力。
七、教学评价:1. 学生能正确识别常见的动物,了解动物的特点和习性。
2. 学生能运用观察力和思维力分析动物的生活环境,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力。
3. 学生能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4. 学生能在情景模拟中表现出对动物的关爱,培养学生的爱心。
小学二年级地方课教案
![小学二年级地方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515521be009581b6ad9eb41.png)
小学二年级地方课教案【篇一:二年级上册地方课程教案[1]】二年级地方教案1、拒绝白色污染活动目标:1、学生通过自行调查初步了解了“白色污染”的现状及其危害,知道了日常生活中应如何有效地预防“白色污染”的产生。
从中获得了亲身参与、科学探究的体验。
2、学生通过自主参与调查工作,培养了自己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
通过查阅、整理资料,培养独立解决能力,增强实践。
活动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总1〕活动过程一、导入主题1、游戏:根据提供的四个词,猜出是什么物品?超市菜场、轻便结实、免费提供、袋装垃圾——塑料袋2、在我们生活中哪些地方需要用到塑料袋?3、塑料袋被评为了“20世纪最糟糕的发明。
”这是怎么回事?二、确定小主题1、关于塑料袋,你知道什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出示图片〔人们使用塑料袋、塑料袋的危害〕2、提出问题。
学生讨论交流,将各自想要研究的问题写在纸上,教师将纸条选择性地贴在黑板上,合并问题,得出以下三个主题:〔1〕塑料袋有哪些危害?〔2〕人们使用塑料袋的现状如何?〔3〕怎样减少塑料袋的污染?3、我们可以选用哪些途径对这些问题进行有效研究?第二课时〔总2〕活动过程一、小组汇报研究成果:主题一、塑料袋有哪些危害?1、实验:一个月前将一只塑料袋和一张白纸埋入泥土中,一个月后观察发生了什么变化?出示照片。
2、当场实验:点燃塑料袋,请大家闻闻气味证明。
3、上网查阅资料,整理后得出:〔投影出示〕4、小品:《地球爷爷生病了》主题二:怎样减少塑料袋的污染?1、首先应尽量选用无毒塑料袋。
邀请环保专家介绍怎样区分有毒、无毒的塑料袋。
〔现场实践〕2、上网查找资料。
编成小报《向白色污染挑战》二、教师生成整合:1、板书:“限塑令”,有谁对这个词有所耳闻?2、读了信息,你知道些什么?〔时间、内容〕。
了解“有偿使用”的含义3、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讲,我们可以做些什么来支持国家这个号召呢?〔讨论〕三、学生代表发言:关于现在孩子用塑料书面和自己家长小时候动手用旧挂历包书皮的情况分析,建议同学们用家中的废旧的挂历等纸张来包书面。
二年级地方课程教案
![二年级地方课程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305dfd0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f3.png)
二年级地方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我们居住的地方,了解地方特色和文化。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调查、观察、访问等方法,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情感,增强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家乡的地理位置与特点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等。
教学难点:家乡气候特点的讲解。
2. 第二课时:家乡的自然资源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家乡的自然资源,如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
教学难点:自然资源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3. 第三课时:家乡的文化遗产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家乡的文化遗产,如古建筑、传统艺术、民俗等。
教学难点: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4. 第四课时:家乡的特色产业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家乡的特色产业,如农业、手工业、旅游业等。
教学难点:特色产业的发展与创新。
5. 第五课时:家乡的环境保护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家乡的环境问题,如污染、生态破坏等。
教学难点:环保意识的培养与实践。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问题。
2. 利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案例了解家乡的特点和问题。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 运用实地考察法,让学生亲身感受家乡的美丽与问题。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家乡的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在调查、访问等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的能力和态度。
3. 学生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和环保意识的培养。
五、教学资源1. 教材:《二年级地方课程教材》2. 辅助材料:家乡地图、图片、视频、案例等。
3.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家乡的景点、企业等。
4.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查找家乡的相关信息。
六、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家乡的美丽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地理位置与特点。
2. 讲解与讨论:讲解家乡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等,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了解和认识。
二年级地方课程教案
![二年级地方课程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822fe70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0c78368.png)
二年级地方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我国各地的特色文化、地理景观和风土人情。
2.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3. 提高学生的地方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第四章:家乡的习俗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家乡的节日习俗、饮食文化、传统手工艺等。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家乡习俗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2. 第七章:家乡的地理景观教学重点:让学生认识家乡的地理特点、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家乡地理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3. 第十章:家乡的名人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历史名人、文化名人及其成就。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家乡名人的敬仰之情,激发学生立志成才的意识。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讨论法、观察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
2. 利用图片、视频、实物等教学资源,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组织实地考察、社会实践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地方特色文化。
四、教学评价1. 采用课堂问答、小组讨论、作品展示等多种评价方式,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2. 关注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评估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五、教学课时1. 第四章:家乡的习俗,课时2课时。
2. 第七章:家乡的地理景观,课时3课时。
3. 第十章:家乡的名人,课时2课时。
六、教学内容1. 第五章:家乡的民间艺术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家乡的民间艺术形式,如剪纸、泥塑、戏曲等。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民间艺术的欣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2. 第八章:家乡的历史沿革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历史变迁、重要事件和人物。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家乡历史的认识和尊重。
3. 第十一章:家乡的自然资源教学重点:让学生认识家乡的自然资源、生态特点和环境保护。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自然资源的珍惜和保护意识。
七、教学方法1. 采用案例分析法、比较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家乡的特色。
2. 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家乡的美丽风光和特色文化。
二年级上册地方课程《动物王国》教案
![二年级上册地方课程《动物王国》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3b95b6b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3942318.png)
二年级上册地方课程《动物王国》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各种动物,增长学生的见识。
2. 通过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对动物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3. 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及合作分享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认识各种动物及其特征。
2. 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和生活环境。
3. 培养学生关爱动物、保护生态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1. 认识并了解各种动物的特征和习性。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合作的能力。
四、教学难点:1. 对动物特征和习性的理解。
2. 培养学生关爱动物、保护生态的意识。
五、教学方法:1. 采用直观演示、观察、讨论、分享等方式进行教学。
2. 利用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第一课时:认识动物朋友1. 导入:教师展示各种动物的图片,引导学生说出动物的名字。
2. 教学活动:学生观察图片,了解动物的外形特征,如毛色、体型等。
3. 实践活动: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喜欢的动物及其原因。
第二课时:动物的家园1. 导入:教师展示动物的生活环境图片,引导学生了解不同动物的栖息地。
2. 教学活动:学生观察图片,了解动物的生活环境及其适应性。
3. 实践活动: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动物生活环境的认识。
第三课时:动物的饮食1. 导入:教师展示各种动物的饮食图片,引导学生了解动物的饮食习惯。
2. 教学活动:学生观察图片,了解不同动物的饮食特点。
3. 实践活动: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动物饮食的认识。
第四课时:动物的运动1. 导入:教师展示各种动物的运动方式图片,引导学生了解动物的运动特点。
2. 教学活动:学生观察图片,了解不同动物的运动方式及其适应性。
3. 实践活动: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动物运动的认识。
第五课时:关爱动物,保护生态1. 导入:教师展示动物受困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动物的生存状况。
2. 教学活动:学生观察图片,了解动物面临的困境及其原因。
二年级地方课程教案
![二年级地方课程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ca98f80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10a5379.png)
二年级地方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地方特色文化,拓宽视野,增强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调查、讨论、展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实践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传承地方文化的情感,提高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第四章:家乡的美食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家乡的特色美食,学会分享和品尝。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家乡美食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2. 第八章:家乡的民间艺术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家乡的民间艺术,感受其独特的魅力。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家乡民间艺术的传承和弘扬意识。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家乡的美食和民间艺术。
2. 运用小组合作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深入了解家乡的美食和民间艺术。
4. 利用实地考察法,让学生亲身体验家乡的特色文化。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本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探究家乡的美食:引导学生讨论家乡的特色美食,分享品尝经验。
3. 分析民间艺术:让学生展示家乡的民间艺术作品,分析其特点和魅力。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传承和弘扬家乡的美食和民间艺术。
5. 总结与反思:让学生谈谈对本章内容的理解和感悟,提出改进意见。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家乡美食和民间艺术的了解程度。
2. 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如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
3. 学生对传承和弘扬家乡文化的态度和实际行动。
4. 学生对教案内容的满意度和建议。
六、教学内容1. 第五章:家乡的自然风光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家乡的自然景观,培养对自然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家乡自然风光的描绘和表达能力。
2. 第九章:家乡的历史与文化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增强对历史的尊重和传承意识。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家乡历史文化的研究和传播能力。
七、教学方法1. 采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身临其境般地感受家乡的自然风光。
二年级上册地方课程教案
![二年级上册地方课程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0b4f5fe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517c654.png)
二年级上册地方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我国不同地方的特色文化、地理景观和风土人情。
2.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3. 提高学生对地方特色文化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第一课时:家乡的风景1. 学习描述家乡的自然风光、地理特点。
2. 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了解家乡的美丽景色。
第二课时:家乡的物产1. 学习介绍家乡的特产、美食。
2. 邀请家长或专业人士来校讲解家乡特产的制作过程。
第三课时:家乡的文化1. 学习介绍家乡的传统节日、习俗。
2. 学生展示家乡的文化特色,如舞蹈、歌曲、手工等。
第四课时:家乡的名人1. 学习介绍家乡的著名人物、历史人物。
2. 通过故事、影片等形式,让学生了解家乡名人的事迹。
第五课时:家乡的变化1. 学习描述家乡的发展变化。
2.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家乡的进步和变化。
三、教学方法:1. 采用图片、视频、故事、实地考察等多种教学手段,丰富学生的感官体验。
2. 采用分组讨论、小组合作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 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家乡特色的了解和认识程度。
2. 学生对家乡文化的兴趣和热爱之情。
3. 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如团队协作、沟通交流等。
五、教学资源:1. 图片、视频等资料,展示家乡的风景、物产、文化等特色。
2. 邀请家长或专业人士来校讲解家乡特产的制作过程。
3.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家乡的进步和变化。
六、第六课时:家乡的传统手工艺1. 学习介绍家乡的传统手工艺品,如剪纸、土陶、织锦等。
2. 邀请手工艺人现场展示并与学生互动,让学生体验手工艺的制作过程。
七、第七课时:家乡的民间故事与传说1. 学习讲述家乡的民间故事和传说。
2. 分析故事和传说中的道德观念和文化内涵。
八、第八课时:家乡的自然保护区与生态环境1. 学习介绍家乡的自然保护区和生态环境。
2. 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热爱大自然的意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拒绝白色污染(2课时)活动目标:1、学生通过自行调查初步了解了“白色污染”的现状及其危害,知道了日常生活中应如何有效地预防“白色污染”的产生。
从中获得了亲身参与、科学探究的体验。
2、学生通过自主参与调查工作,培养了自己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
通过查阅、整理资料,培养独立解决能力,增强实践。
活动过程第一阶段:确定研究主题,探讨研究方法。
(课内)一、导入主题1、游戏:根据提供的四个词,猜出是什么物品?超市菜场、轻便结实、免费提供、袋装垃圾——塑料袋2、在我们生活中哪些地方需要用到塑料袋?3、塑料袋被评为了“20世纪最糟糕的发明。
”这是怎么回事?二、确定小主题1、关于塑料袋,你知道什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出示图片(人们使用塑料袋、塑料袋的危害)2、提出问题。
学生讨论交流,将各自想要研究的问题写在纸上,教师将纸条选择性地贴在黑板上,合并问题,得出以下三个主题:(1)塑料袋有哪些危害?(2)人们使用塑料袋的现状如何?(3)怎样减少塑料袋的污染?3、我们可以选用哪些途径对这些问题进行有效研究?上网、查找书籍、问卷调查、实验、采访、统计、咨询……4、分小组第二阶段:各个小组在辅导员的带领下开展活动。
(课外)第三阶段:汇报、成果展示。
一、小组汇报研究成果:主题一、(第一组汇报)塑料袋有哪些危害?1、实验:一个月前将一只塑料袋和一张白纸埋入泥土中,一个月后观察发生了什么变化?出示照片。
2、当场实验:点燃塑料袋,请大家闻闻气味证明。
3、上网查阅资料,整理后得出:(投影出示)4、小品:《地球爷爷生病了》主题二:(第二组汇报)人们使用塑料袋的现状如何?1、影像资料:采访市场买菜者。
2、采访结束后,我们小组决定再进行一次问卷调查。
3、上网查找资料,发现一些惊人的数字:(投影仪出示)主题三:(第三小组汇报)怎样减少塑料袋的污染?1、首先应尽量选用无毒塑料袋。
邀请环保专家介绍怎样区分有毒、无毒的塑料袋。
(现场实践)2、上网查找资料。
编成小报《向白色污染挑战》二、教师生成整合:1、板书:“限塑令”,有谁对这个词有所耳闻?2、读了信息,你知道些什么?(时间、内容)。
了解“有偿使用”的含义3、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讲,我们可以做些什么来支持国家这个号召呢?(讨论)4、总结三、学生代表发言:关于现在孩子用塑料书面和自己家长小时候动手用旧挂历包书皮的情况分析,建议同学们用家中的废旧的挂历等纸张来包书面。
课后延伸:微型课请家长来现场包书皮。
废旧电池回收(2课时)教学目标:1、知道生活中常用的电池属于哪一类,能够指出电池各部分的名字,了解废旧电池的危害。
2、通过实践活动,确立回收废旧电池的意识,培养回收废旧电池的习惯。
教学准备:1、师生课前收集各种电池实物和图片。
2、准备好制作废旧电池回收箱的材料和工具。
教学过程:一、交流展示,引入学习:1、展示师生课前收集的各种电池实物和图片。
2、说说:电池在生活中的哪些地方使用?二、电池的分类:1、让学生观察课文中插图,说说:电池可分为哪几种类型?(干电池、充电电池、蓄电池、特种电池等)2、说说干电池的内部结构和各部分的名称。
二、了解废旧电池的危害:1、你知道电池的哪些部分容易引起污染?自己可不可以随意去解剖电池?2、学习课文在的短文,讨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一般是怎样处理废旧电池的?这样做会有什么后果?(污染环境,危害人类自身健康)三、了解回收废旧电池的方法与意义:1、为什么要提倡使用不含汞和镉的环保电池/2、为什么要进行废旧电池的回收/四、制作废旧电池回收箱:1、学生结合课文中插图读懂制作方法。
2、交流制作方法,教师补充说明。
3、学生动手制作,教师及时评价学生作品。
五、课外实践活动:1、校外开展收集废旧电池的活动。
2、要求学生把废旧电池回收箱放置在家中或社区、街道并注意及时将盛满的废旧电池送到回收站里去。
怎样保护牙齿教案(2课时)一、教学理念ﻫ根据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原则。
我在设计本堂课时结合现在学生中比较普遍的龋齿(蛀牙)问题,进行探讨。
让学生知道龋齿(蛀牙)的危害,并使之能自觉地养成良好的习惯。
为了引起学生强烈的共鸣,我通过较为形象的动画图片,让学生直观的了解,并引起触动,以起到更好的效果。
做到“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
二、教学目标: ﻫ1、知道整齐洁白的牙齿有益身体健康,懂得要保护牙齿的道理。
2、初步学会防治牙病,保护牙齿的方法。
3、养成保护牙齿的习惯ﻫ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初步学会保护牙齿最常用的几种方法。
2、难点:养成保护牙齿的习惯。
ﻫ四、教学准备课件动画、模型牙齿、模型牙刷ﻫ五、教学过程: ﻫ(一) 活动一:谜语激趣认识牙齿谜语导入:孩子们,我给你们带来了一个新朋友,不过它呀,就藏在谜语里,你们若是猜不着,它可就不和你们交朋友。
(上一排,下一排,整整齐齐白又白。
你要猜不着,张开嘴巴就明白。
)课件出示牙齿的图片。
ﻫ小朋友,刚才你们猜谜语猜的又快又好,老师奖励你们一份礼物,快看看是什么礼物?(花生)快尝一尝花生香不香。
师:你们是怎样吃花生的?(剥开来吃)师:花生一粒一粒又是怎么吃到肚子里的?(用牙嚼碎)师:别的东西又是怎样吃到肚子里的呢?(也是用牙嚼碎)师:小朋友吃花生要用牙齿嚼碎,小兔吃萝卜,小狗啃骨头要用什么嚼碎(牙齿) ﻫ如果没有牙齿,小狗还能啃骨头,小兔还能吃萝卜吗?(不能) ﻫ师小结:我们的牙齿又白有坚硬,它的用处可大了,能够咬断食物,嚼碎食物帮助消化,可牙齿吃完东西后是怎样的呢?是不是很脏?2、学生漱口,一起看漱口水。
发现水很脏,激起自己漱口的愿望。
教师小结:如果我们吃完东西后不去漱口,那些残留在牙缝里的食物就会变质,就把我们又白又坚硬的牙齿给腐蚀掉,就会有小虫子来吃掉我们的牙齿,如果不信,看完下面这个动画片就会明白. ﻫ放《老虎拔牙》课件动画:(老虎自认为牙齿锋利,结果因吃过多甜食,又不刷牙而导致蛀牙,全被拔光。
)师:看了动画,你想想为什么老虎的牙齿会拔光呢?生:太爱吃糖了。
生:每天不刷牙。
生:平时不注意卫生。
……师:对了,就是因为它没有保护好,所以牙齿才会——ﻫ生:蛀掉。
ﻫ师:(出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怎样保护牙齿”。
ﻫ(通过直观形象的动画,让学生明白蛀牙的危害,以起到警示作用。
) ﻫ (二)讨论研究ﻫ师:怎样才能保护好牙齿呢?小朋友四人小组讨论讨论。
ﻫ (生讨论)汇报:生:每次吃完东西漱漱口。
生:每天睡觉之前刷刷牙。
ﻫ生:平时少吃甜的东西。
生:要是吃了东西不刷牙,虫子就要爬出来,牙齿就要蛀掉。
ﻫ…… …… ﻫ师:刚才,小朋友们说的都很好。
但是蛀牙并不是虫咬的,而是吃了糖或甜的食物后,碎屑留在牙齿表面或牙缝中,在口腔中的变形链球菌等产酸菌的作用下产生酸。
牙齿中的钙、磷等成分渐渐被酸溶解破坏,出现了蛀洞。
馒头、米饭及糕点等食物残屑,经过唾液作用变成糖留在牙缝中,也会产生蛀牙。
师:现在让我们来看看牙齿是怎样蛀空的。
(看课件:牙齿一步步被蛀的过程。
)师:这样的结果,相信大家谁也不想遇到,可是就是有很多同学不注意口腔卫生,说说你平时是怎么对待牙齿的?今后怎么做?(学生自由发言)生:我平时睡觉之前不刷牙,今后我会每天刷牙的。
ﻫ生:我每次吃完饭都不漱口,以后我会漱口的。
生:我以后少吃点甜的。
ﻫ…… ……(通过探讨,观看课件,进一步引起学生对蛀牙的重视,并使之能自觉养成保护牙齿的习惯。
) ﻫ (三)保健预防ﻫ师:现在请你当当小医生,同桌互相检查一下,看看有没有病牙。
(同桌进行检查汇报) ﻫ师:如果你有病牙,或是牙面上有黑点,要及时治疗,防止蛀牙的进一步发生。
师:如果是健康的牙齿,就应及时预防,如果已经有病牙,更要注意口腔卫生。
最好的预防方法如饭后漱口,早晚刷牙,睡前不吃东西等。
刷牙的方法也是很重要的。
师示范:(出示一支大牙刷和牙齿模型)刷牙时要采用竖刷的方法,把牙缝中存留的残屑都清理干净,并使每个牙面都能刷到,刷牙不仅可以清洁牙齿,还对牙床有按摩保健作用。
(请学生学做) 学习刷牙的儿歌:小牙刷,刷呀刷,上牙从上往下刷;下牙从下往上刷,咬合面要来回刷.早晚坚持刷一刷,牙齿洁白人人夸!ﻫ学生两人一组进行刷牙练习,互相纠正.教师巡视帮助. ﻫ教师请不同学生上台示范,请学生自己评价.(通过师的讲解示范和儿歌练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明白应及时预防,并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
)(四)舞蹈:<刷牙歌>ﻫ师:学了这么多,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跳一个刷牙的舞蹈吧!跟着音乐一起来,看谁跳得棒!(教师带领学生跳) ﻫ (五)总结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想对那只被拔了牙齿的老虎说些什么?提些什么建议? ﻫ生:老虎,你要每天刷牙。
生:老虎,你不要吃那么多糖。
生:老虎,你吃完东西要漱漱口。
生:你不要那么贪吃。
…… ……师:我们从小就要保护牙齿,牙齿一旦生病,就会引起全身各个器官的毛病,影响人的健康成长,所以我们从小要——生:保护牙齿。
ﻫ(让学生在学完整堂课时,知道自己在今后的生活中该怎样做。
真正做到“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我与小鸟交朋友活动目的:1 、通过本次活动让学生了解更多的鸟类知识。
2 、在研究活动过程中,养成良好的探究习惯,懂得与他人合作。
3 、懂得如何爱护小鸟,体验人与鸟、人与自然的关系,体会到人与自然应和睦相处的道理。
活动重难点: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和习惯,懂得与他人合作。
活动准备:有关鸟类知识的图书资料:笔记本、彩色铅笔或蜡笔等,做鸟巢用的工具和材料等。
活动方法:提问法,讨论法。
活动过程:一、导入:小朋友你们知道全世界共有多少种鸟吗?二、活动步骤:1 、提问:( 1 )小鸟吃什么?( 2 )怎样才能成为小鸟的“朋友”呢?( 3 )你查到了哪些资料?2 、小组讨论:( 1 )怎样给小鸟做个巢。
( 2 )我们怎样爱护鸟?三、小结:这节课我们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鸟,了解了鸟的生活习性。
懂得了如何爱护小鸟,体验人与鸟、人与自然的关系。
体会到人与自然应和睦相处的道理。
教学后记:本课注重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来获取新知识。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了解了更多的鸟类知识。
我们的生活环境教学目标:1.以实例说明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
懂得保护环境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2.对破坏环境的人和事表示气愤。
愿意与世界人民共同携手,为保护环境做出自己的贡献。
3.不做污染环境、破坏环境的事。
积极参加保护环境的公益活动。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讲课以前,先播放歌曲《地球你好吗》第一段。
引入课题,同时也吸引了学生的兴趣。
让学生在歌声中走近我们身边的环境。
然后播放视频——《我们生存的环境》提问:看了这段视频,你知道世界十大环境问题是什么吗?学生回答世界十大环境问题有:1、气候变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