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中历史第一到四章知识点整理复习课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从史前时期到夏商王朝
主题解读:
距今1万年前后,我国远古先民已学会栽培稻、粟,进入农业时代。夏朝完成了从原始社会到阶级社会的历史转折。到商朝,国家形态是以商王为天下共主的方国联盟。农业,手工业与商业的发展,特别是精美的青铜器制作技术和成熟的甲骨文字,说明商朝时当时世界上发达的文明古国之一。
考点解析:
一、原始农耕:(A)
1.时间一万年前开始原始农耕。
2.标志人类实现第一次伟大经济变革;
3.意义:食物持续供给,定居有了保障。随着生产能力的提高和人口的增加,人们聚族定居,形成农耕聚落。
4.特征:南稻北粟,
5.典型:姜寨遗址。共同耕作,平均分配。
二、炎黄传说(A)
中华文明的源头,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早期先民创世的集体记忆,是以神话传说的形式,经一代代人的口耳相传而得以保留传承的。在华夏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有关炎帝、黄帝的传说,在春秋战国以来的历史文献中占有突出地位。近年来,中国人普遍以炎黄子孙自称。
三、特征与核心区域(A)
特点:满天星斗,八方雄起。
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起源核心地区。
知识链接:
陕西临潼姜寨遗址表现出中心为公共墓地,周围分布着对称的几十个小房屋。大房屋可能用于聚会,小房屋居住,遗址布局体现出集体生产、共同分配的特点。
考点解析:
一、《礼记.礼运》中的夏朝(A)
文献记载说:夏建立之前是“大同之世”,夏建立之后是“小康之世”。“大同之世”是“天下为公”的社会,“小康之世”是“天下为家”的社会。世袭制取代禅让制,设官分职,有军队、设监狱,制刑法。
二、二里头文化(A)
在时间与地域上与文献记载的夏朝最吻合的考古遗址是二里头文化,宫殿式建筑说明二里头
社会已经分化,经济生活农业为主,出现礼器。为夏史探究提供了重要而丰富的资料。
考点解析:
用文献与考古相互印证的方法探究历史(二重证据法)
20世纪初,历史学家王国维利用甲骨卜辞的记载,证明《史记·殷本纪》有关商王世系的记载基本正确。他在总结自己的研究方法时说:“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由此种材料,我辈固得据以补正纸上之材料,亦得证明古书之某部分全为实录。即百家不雅驯之言,亦不无表示一面之事实。此二重证据法,唯在今日始得为之。”研究历史的途径
所谓“二重证据法”和“多重证据法”(商朝—文献、甲骨卜辞和考古资料多重印证为信史)。
1.考古。包括出土的文物、遗址、当代的物品等等
2.文献资料。可以是第一手的也可以使第二手的。例如:史记、甲骨文、当时人的日记、博物馆的书籍、专家学者的评论等等
3.神话传说。这个用的比较多的是史前和夏商左右时间的研究。
4.调查访问等等。
考点解析:
1、什么是第一手资料?
指某历史事实发生时产生的资料,有些本身就是该历史事实的直接遗存,有些可能是亲历者或见证人的记录。如文物遗迹、原始文件、档案等。
2、什么是第二手资料?
又叫转手资料,它是相对于第一手资料而言的反映该历史事实的转载或复制资料。如历史学家的研究著作、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等。
考点解析:
甲骨文具备汉字“六书”规律,(象形、指事、会意、形声、专注、假借)是比较成熟的文字。
一、信史(B)
公元前1600年,商部落首领汤完成了灭夏事业,建立了商朝。由于甲骨文的发现和解读,以及河南安阳殷墟等一系列考古资料的发现,商朝已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直接文字记载的王朝,商朝的历史也因文献、甲骨卜辞和考古资料的多重印证而成为信史。
二、方国联盟(A)
内外服制。内服是商王管地;外服是方国首领管地,商王间接管辖。商与周边方国存在着一种松散的联盟关系,商王是方国联盟的共主。方国则臣服或归附于商。
三、青铜器与甲骨文(A)
1.青铜器:代表司母戊大方鼎,主要是礼器,专用于礼典祭祀,是等级身份和政治地位象征,有沟通天地和支持政治权力功能。
2.甲骨文:是我国目前所发现的比较成熟文字,真实地记载了商朝社会各个领域的历史状况,是探究商史的第一手资料。
考点解析:
在商的青铜器上,动物纹中最常见的一种,叫“饕餮(tāo tiè)纹”。
雄伟的建筑感是司母戊鼎与同类方鼎的主要审美特点。而饕餮、虎头的纹饰,也在庄严的氛围中给人以威慑感。
青铜器:代表司母戊大方鼎,主要是礼器,专用于礼典祭祀,是等级身份和政治地位象征,有沟通天地和支持政治权力功能。
试题分析:
1、文献与考古中的商朝
材料一: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礼记·表记》
材料二:己巳王卜,贞岁商受(丰收)年?王占曰:吉。东土受年?南土受年?吉。西土受年?吉。北土受年?吉。——甲骨卜辞《粹》材料三:商代青铜器
兽面纹爵兽面纹铙兽面纹鬲(gé)
问题:(9分)
(1)依据材料一,殷商在统治思想上有何特点?(2分)
思想:崇尚神灵和祖先,实行礼治。(2分)
(2)对于研究商代历史来说,材料一和材料二哪一则历史价值更高,为什么?(3分)
材料二。因为材料二是一手史料;材料一是二手文献。(3分)
(3)依据所学知识,材料三中的“兽面纹饰”在当时被认为具有哪些功能?(2分)
与祖先或神灵沟通,庇护商代人在世间的权利和财产。(2分)
(4)材料二、三对于认识材料一有何帮助,并作简要说明。(2分)
考古发现印证文献:材料二中占卜的记录和材料三中兽面纹饰可以印证材料一中尊神敬鬼的观点。(2分)
第二单元从周王朝到秦帝国的崛起
主题解读:
西周确立的封邦建国体制,周公倡导的德治与礼制。历经春秋战国,中央集权官僚体制取代了西周世袭贵族制。急剧的社会变动,推动了“百家争鸣”的出现。秦始皇建立大一统帝国,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一个新阶段。
考点解析:
一、西周的建立(A)
BC1046年.周武王在牧野打败商军,史称“牧野之战”,武王建立了周朝.定都镐京(今陕西西安),史称“西周”。
二、封邦建国体制的内容(A)
1.分封对象:主要是同姓诸侯;还有殷人后裔和原殷邦方国的首领。
2.作用:“封建亲戚.以藩屛周”,实现了对殷人合围、提高王权。
三、礼乐制度(A)
1.创立:周公
2,内容:礼指典章、规则、礼节、仪式;乐指音乐、舞蹈、史诗、歌咏;
3.作用:贵贱有等,上下“和同”。
4.实质:敬天保民。
考点解析:
一、社会大变革(B)
1.BC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后人称东周。包括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2.经济变革:铁制农具和犁耕技术;最深刻的变革。
3.政治变革:由封邦建国到中央集权大一统。
4.思想变革:由礼乐制度到百家争鸣。
二、百家争鸣(B)
1.背景: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为思想文化提供物质基础。社会转型,“士”最为活跃,为治理社会提出各不相同的方案,形成了诸子百家竞相争鸣的局面。
2.内容:
儒家:孔子,主张仁;孟子:主张仁政;荀子:主张礼法合一;
道家: 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法家: 韩非、李斯,主张:提倡法治;君主集权制;重视功利。
3.地位:对中国后世的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中国乃至世界古代史上学术思想最为灿烂的一页。
一、战国七雄(A)齐楚秦燕赵魏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