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的14个基本问题

合集下载

新型应用型本院校发展的14个基本问题

新型应用型本院校发展的14个基本问题

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的14 个基本问题陈小虎杨祥一、引言从20 世纪末到21 世纪初,随着我国科技进步和经济的飞跃发展,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使生产过程的技术含量大幅度增加,接受国际先进技术和经验的步伐不断加快,对劳动力整体的技术素质要求日益提高,社会经济成分的多样性、利益主体的多元性、生产目的和消费需求的多层多类性以及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对人才培养提出了多类型、多层次的需求。

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高等教育必须紧密跟进,要培养“数以千万计的各类专门人才”。

当前,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人力资源强国、高等教育强国以及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的需要,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提供了土壤和历史机遇。

为了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规模和质量需求、优化高等教育的布局结构,自1999 年开始,高等教育较快速地展开了扩招,同时一批新建本科院校应时而生。

截止2012 年,我国新建(或新升格)本科院校已达325所、独立学院303 所,在校本科生人数达全国本科在校生人数的一半以上(含独立学院),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有生力量。

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提出的“到2020 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40%”的目标,高等教育还要新增650 万以上的学生,新增规模的主体要由新建本科院校以及今后新建的本科院校来承担。

由于我国各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的不均衡性,《纲要》提出的毛入学率40%只是一个最低标准,多数省市都会超出这个比率。

北京、上海、天津毛入学率2005 年已经超过50%,达到普及化标准了,有一批省份在2015 年毛入学率也会超过或达到50%。

可以说,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序幕已经拉开了。

普及化的到来迫切需要一大批新建本科院校承担,也可以说新建本科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走向普及化的主力军。

新建本科院校分布范围广,从中心城市到少数县级城市,其中60%以上在地市级城市。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校企合作作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和就业市场,然而在实际运作过程中,校企合作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本文将探讨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1. 资源匮乏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相对于一流大学而言,资源有限,校企合作所能够提供的实习机会、项目合作等资源也相对匮乏。

这导致学生在校企合作中的实践机会有限,难以获得符合实际要求的培养。

2. 师资短缺一些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缺乏具备行业经验和实践能力的教师,这使得校企合作过程中的指导和教学质量难以保障。

3. 缺乏市场需求导向一些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校企合作项目缺乏市场需求导向,很难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和企业的实际用人需求,导致学生培养方向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

4. 管理不规范一些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在校企合作项目管理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包括合作协议不合理、人员配备不足、工作流程不清晰等,这些都影响了校企合作的顺利进行。

5. 难以实现双赢校企合作的目的之一是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更好的成长和锻炼机会,但是一些校企合作项目往往只顾及企业的利益,忽视了学生的培养需求,导致学生无法真正受益。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应积极与各大企业建立深入的合作关系,争取更多的资源支持,包括实习机会、项目合作、师资支持等,从而丰富校企合作资源,提高实践机会。

学校应该加强师资团队的建设,培养一批具备行业经验和实践能力的教师,为校企合作提供更为专业的指导和教学支持。

学校应加强与企业的沟通,深入了解企业的用人需求和市场的发展动向,调整培养方向,使之符合市场需求,提高学生实用能力。

学校应建立健全的校企合作管理体系,制定相关规范和流程,合理安排人员及时间,明确工作职责,确保校企合作项目的顺利进行。

学校和企业在开展校企合作项目的过程中需要共同努力,既要关注学生的培养需求,也要兼顾企业的实际利益,以实现双赢的局面。

我国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研究

我国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研究

我国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研究随着新时期的到来,我国的教育改革也得到了强劲的推进。

其中一项重要的举措是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

这些院校以不同的专业为核心,注重培养实践能力强、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

尽管这些新建院校受到了一定的关注,但是它们的发展状况和存在的问题尚未得到深入探讨。

本文将对我国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历程我国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很早就开始发展了。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一些职业技术学院转型升格为本科院校,如北京工商大学和上海对外经贸大学。

2003年,国务院发布《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意见》,提出了“重点发展应用型本科院校”这一重要举措。

2005年,教育部发布了《应用型本科高等教育管理暂行办法》,规定了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大致办学方向。

此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格局进一步清晰。

2014年,国务院印发《全面深化教育改革总体方案》,进一步明确了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目前,我国有200多所应用型本科院校,基本覆盖了各个省、市、自治区。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经历了初期的尝试阶段,以及转型、提升和升级的多个阶段。

未来,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前景广阔,有望为中国社会和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优势相较于综合性大学和研究型机构,应用型本科院校存在着许多显著的优点:(一)专业特色鲜明。

应用型本科院校所涉及的行业和领域不同,其专业设置也有所不同,但都拥有各自的特色和优势。

这样的设置不仅有助于区分不同院校之间的差异性,独树一帜,更有助于拓展教育领域,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培训方向。

(二)培养能力全面。

应用型本科院校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实用能力。

实践能力包括知识的应用、现场操作、项目管理等,而实用能力则是指通过课堂和实践学习,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综合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等。

这样的培养模式,有助于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和市场需求,增强其竞争力。

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改革发展中的十个困惑与思考

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改革发展中的十个困惑与思考

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改革发展中的十个困惑与思考摘要:新建本科院校在改革发展实践中仍然存在一系列观念性困惑和激烈的争议,这些困惑和争论阻碍新建本科院校改革、建设和发展。

本文从十个方面阐述了笔者的思考和认识,希望对新建本科院校探索建设新型应用型本科能够有所裨益。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改革发展;困惑;思考笔者根据自己的经历,总结了创办新型应用型本科所遇到的十个争论困惑、热点和焦点,认为这是目前阻碍这些学校创新发展的内部观念性障碍,是属于思想束缚方面的问题,也可以说是当前这类学校真正办出类型特征、深化改革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

就这十个问题,笔者进行了分析,阐述了自己的思考和认识,希望能够对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改革与发展、创建新类型有所裨益。

一、专业与学科建设之争的困惑与思考1. 争论困惑的焦点专业与学科是本科院校的基本要素,专业建设与学科建设是什么关系?到底是学科建设为专业建设服务,还是专业建设为学科建设服务,谁是龙头,谁更重要,谁是指挥棒?这是新建本科院校争论最为激烈的问题之一,似乎有一个既定的东西,又难以说清,争来争去,耗时耗力,从而严重影响了学校的改革创新与发展。

2. 问题分析要弄清楚学科专业之间的关系,先从词源学出发。

“专业”在辞海中的解释为:“在教育上,指高等学校或中等专业学校根据社会专业分工的需要设立的学业类别。

各专业的教学计划,体现本专业的培养目标与要求”[1]。

“学科”在辞海中的解释为:“1、学术的分类。

指一定的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

如自然科学中的物理学、生物学;社会科学中的史学、教育学等。

2、教学科目的简称,亦即‘科目’”[2]。

高校中所称的“学科”概念往往是既包含学术的分类,也包含教学科目之意。

比较两者可见,其一,从教育领域学业的类别(专业)与学术的分类、教育的科目来看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学业类别与学术类别没有本质区别,其内涵也是基本一致的。

其二,从广泛的社会功能看,专业与学科都是为人才培养服务社会和服务自身发展创新的业务平台。

高职院校向应用型本科转型的几点思考

高职院校向应用型本科转型的几点思考

高职院校向应用型本科转型的几点思考1. 引言1.1 高职院校面临的挑战高职院校面临的挑战主要包括专业设置单一、教学资源不足、科研水平相对较低、师资队伍结构亟待优化等问题。

由于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相对局限,难以适应社会多元化的职业需求,导致学生就业面临困难。

教学资源有限,无法满足学生的教育需求,影响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高职院校科研水平相对较低,缺乏科研成果和创新能力,影响学校在学术领域的声誉和地位。

师资队伍结构亟待优化,部分高职院校存在教学能力和水平不足的教师,影响了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体验。

高职院校面临着专业设置单一、教学资源不足、科研水平低、师资队伍结构亟待优化等多方面的挑战。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需要进行转型升级,提高办学质量,培养更多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1.2 应用型本科的优势应用型本科相比传统本科,更加注重实践教学和职业能力培养。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通过实习、实训等方式接触真实的工作环境,学以致用,提高职业技能。

应用型本科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出来的学生更具有市场竞争力。

应用型本科还与地方产业密切结合,有利于地方产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结合,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应用型本科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为学生未来的就业和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2. 正文2.1 高职院校向应用型本科转型的必要性一、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快速进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

传统的高职教育模式往往难以满足社会的需求,应用型本科更能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更符合社会的需求。

二、提高培养质量和人才素质。

应用型本科教育更加注重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际操作能力,提高人才的就业竞争力。

三、拓展学生的职业发展空间。

应用型本科教育更注重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能够更好地为学生提供职业发展方向和发展空间,使学生在未来的职业道路上更加顺利。

《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

《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

2015年11月16日 17:52教育部网站日前,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印发《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

《指导意见》主要从四个层面提出了转型发展改革的十四项主要任务。

以下为权威图解和全文大放送!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发展改革委、财政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发展改革委、财务局: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以下简称转型发展)的决策部署,推动高校转型发展,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重要意义当前,我国已经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体系,为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

但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人才供给与需求关系深刻变化,面对经济结构深刻调整、产业升级加快步伐、社会文化建设不断推进特别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高等教育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同质化倾向严重,毕业生就业难和就业质量低的问题仍未有效缓解,生产服务一线紧缺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尚未完全建立,人才培养结构和质量尚不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要求。

积极推进转型发展,必须采取有力举措破解转型发展改革中顶层设计不够、改革动力不足、体制束缚太多等突出问题。

特别是紧紧围绕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大众创新万众创业、“一带一路”等国家重大战略,找准转型发展的着力点、突破口,真正增强地方高校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为行业企业技术进步服务的能力,为学习者创造价值的能力。

各地各高校要从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服务创新驱动发展的大局出发,切实增强对转型发展工作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摆在当前工作的重要位置,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动部分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发展。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1.指导思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主动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主动融入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坚持试点引领、示范推动,转变发展理念,增强改革动力,强化评价引导,推动转型发展高校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转到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转到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全面提高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

把握内涵 科学定位 创新模式——建设应用型本科院校需要研究的几个基本问题

把握内涵 科学定位 创新模式——建设应用型本科院校需要研究的几个基本问题

把握 内涵 科 学定 位 创 新 模 式

建设 应用型本科 院校 需要研 究 的几个 基本 问题
李德 才 李 军 ,
( 肥学院 a 管理系 ; 合 . b学报 编辑 部 , 合肥

20 0 ) 3 6 1
要: 应用型本科院校是 随着 高等教育大众化 而兴起 的一种 新型大 学. 它与研 究型大 学及 高职 高专 院校 既相
第 2期
李 德才 , : 等 把握 内涵 科学定位 创新模式——建设应用 型本 科院校需要研究的几个基本 问题
5 7
1 应 用型 本 科 院校 的 内涵 与外 延
近年来 , 于建设 应用 型 高等 院校 成为 一个 热 门话 题 . 是 , 于应 用 型 高 等 院校 内涵 和外 延 界定 这 关 但 对
进入 2 1世 纪 , 随着 社会 经济 的发展 , 人们 对接 受 高等 教育 的渴求 不 断 增强 , 于是 高 等 教育 从 “ 英 教 精
育” 大众化教育” 向“ 转变. 目前为止 , 国已有 应用型本科院校 20 到 全 0 余所 , 成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 成部分. 十年来 , 应用型本科院校为我 国培养了大批颇具特色的一线建设人才 , 对推动行业发展 、 特别是对 地方 的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但也不可否认 , 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发展过程 中还存在不少 问题 , 其
e u a in I i i e e t f m h e e r h u i e s y a d t e p o e s n l c l g n t e a e s o d c t . t S df r n r o f o t e r s a c n v r i n h r f si a o l e i h r a f t o e e u a in c n e ta d g a ,tp ft ln s d c t n a d tan n atr . h e wo d “ p l d d c t o c p n o l y e o a e t ,e u a i n r i i g p t n T e k y r s a p i — o o e e

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方案

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方案

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方案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建设成为了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为了促进我国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发展,制定科学合理的建设方案至关重要。

一、总体目标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应用型、专门化、复合型的高素质人才,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推进高等教育创新发展。

二、建设原则1.以质量为本,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提升。

2.紧扣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适应未来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

3.加强学科和专业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

4.注重本科生的个性化发展,鼓励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

6.加强校企合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

三、建设重点1.学科和专业建设:积极争取国家相关学科和专业的认证和评估,提升学科和专业的教学水平。

鼓励学科交叉与融合,推进专业特色化、差异化发展。

2.教学质量提升: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加强教育教学改革和管理创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果。

3.学生职业素质提升:加强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自我发展能力。

4.校企合作加强:加强校企合作,推进产学研一体化,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

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企业输送高素质人才。

四、保障措施1.提高资金投入:加大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建设投入,保障学校的正常运转和发展。

2.政策支持:加强政策支持和保障,为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的教学和科研能力。

4.加强管理和服务:加强学校管理和服务,提高学校的整体素质和形象。

5.加强社会支持:积极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关注,为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通过以上建设方案的实施,可以有效促进我国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发展,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浅议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议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议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摘要】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是当前教育领域中的一个重要议题,然而在实践中存在着一系列问题。

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脱节,导致学生无法真正理解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学生动手能力不足,缺乏实际操作经验。

评价体系不合理,无法客观评判学生的实践能力。

为解决这些问题,可以通过优化教学内容、加强实践环节和建立科学评价体系来改进教学质量。

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需要不断探索和完善,帮助学生更好地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能力,以应对未来工作的挑战。

展望未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将更加贴近社会需求,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问题、对策、教学内容、实际工作脱节、学生动手能力、评价体系、优化、实践环节、科学评价体系、总结、展望未来1. 引言1.1 背景介绍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中的一种重要教学形式,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能够顺利地投入到社会实践中。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我们也不可避免地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

对于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我们需要认真思考并找到有效的对策,以期能够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和学生能力。

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之间存在脱节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当前一些教学内容过于理论化,与实际工作脱节严重。

学生的动手能力不足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缺乏实际动手操作经验,导致他们在实际工作中无法熟练运用所学知识。

评价体系不合理也是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中的一大难点。

当前的评价体系普遍过于注重理论考核,忽视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需要通过优化教学内容、加强实践环节、建立科学评价体系等对策来解决问题,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能力培养和实践能力发展。

通过对问题的深入分析和有效对策的实施,我们相信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将会取得更好的发展和进步。

1.2 问题意义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存在问题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的问题意义在于其影响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目录一、内容概要 (1)二、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1)1. 培养目标定位模糊 (3)2. 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 (3)3. 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5)4. 教师队伍建设滞后 (6)三、存在问题的原因探析 (8)1. 教育理念陈旧 (8)2. 育人模式单一 (9)3. 资源配置不均 (10)4. 社会认知偏差 (11)四、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对策研究 (13)1. 明确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 (14)2. 强化实践教学,提升学生动手能力 (15)3.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16)4. 改革育人模式,创新人才培养方式 (18)五、结论与展望 (19)一、内容概要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部分应用型本科高校过于追求学科数量和规模,忽视了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导致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影响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教学方法陈旧:传统的教学方法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在实际工作中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师资队伍建设不足:部分应用型本科高校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缺乏具有行业背景和实践经验的教师,影响了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

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应用型本科高校与企业、科研机构的合作不够紧密,缺乏有效的产学研一体化培养模式,使得学生在实际工作中难以发挥所学专业的优势。

学生就业指导不足:部分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学生就业指导方面投入不足,缺乏针对市场需求的职业规划和就业培训,影响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现状分析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应用型本科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人才培养定位不够清晰:部分应用型本科高校在人才培养定位上缺乏行业特色和地域特色,未能紧密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这导致人才培养与实际需求脱节,毕业生难以适应市场需求。

课程设置与产业需求脱节:应用型本科高校的课程设置往往滞后于产业发展,未能及时跟上新技术、新产业的发展步伐。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是指那些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强调实践性、应用性和技能性的本科院校。

校企合作是指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通过共建实习基地、开展科技合作、共同培养人才等方式,共同推动学校教学和科研与企业发展需求相结合。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还存在许多问题,本文将会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存在的问题1.资源匹配不足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人才、科研设备、实习基地等方面的资源相对匮乏,与企业相比,有一定的资源短缺。

这导致学校与企业在合作中资源无法匹配,难以达到合作的最佳状态。

2.合作形式单一目前,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与企业的合作形式主要是依靠实习基地,双方在实习基地上开展合作。

这种合作形式相对单一,难以满足双方的多样化需求,也无法充分发挥双方的优势。

3.合作机制不完善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与企业合作的机制不够完善,双方在合作中缺乏有效的协调与管理,导致合作过程中出现沟通不畅、效率低下等问题。

4.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脱节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的人才与企业的需求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学校教学内容与企业技术需求不够贴合,导致学生毕业后就业难、职业技能不匹配等问题。

5.企业参与度不高受企业自身发展状况、资源投入等影响,部分企业对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的参与度不高,这导致校企合作无法充分发挥出双方的优势,成效不理想。

二、对策建议1.资源整合共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可以通过与企业资源整合共建的方式来解决资源匹配不足的问题。

通过与企业合作,共同建设实验室、实习基地等教学科研设施,充分利用双方资源,提高教学科研水平。

3.建立完善的合作机制学校与企业需要建立完善的合作机制,明确双方的合作责任、权利和利益分配,制定合作协议,建立合作管理工作机构,确保合作的有效实施与管理。

4.产教融合,贴合企业需求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要充分倾听企业的需求,调整教学内容与课程设置,开设与企业相关的专业课程,加强实践教学和实习环节,培养更加符合企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的若干问题

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的若干问题
( 齐齐 哈 尔职业 学 院 , 哈 尔 110 ; 齐 齐哈 尔第三 十二 中学 校 , 齐 哈尔 110 ) ① 齐齐 6 05② 齐 60 6 ( )ihr oaoa Cl g ,ii r 605C i ; )i hr o3 i l Sho, ii r 60 6C i ) (Qq a V ct nl oeeQqh 10 ,h a(Qq a N .2Md e colQqh 10 ,hn  ̄ i i l a1 n  ̄ i d a1 a
中 图分 类 号 : 6 7 G 4
文 献 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号 :0 6 4 1 (0 0)3 0 3 — 2 10 - 3 12 1 3 — 2 8 0
划符合专业、 企业、 学校和学生 的实际情况 , 才有可能培养 出深受企 在 发达 国家 的工 业 化进 程 中 ,应 用 型 高 等 教 育 得 到 大 力 发 展 。 业 欢 迎 的应 用 型 专业 人 才 。 齐 哈尔 职 业 学 院 的 曹永 安院 长 在 一届 齐 如 美 国 的社 区学 院 、 国 的应 用 型本 科 院 校 、 国 的 多 科 性 技 术 学 三 次教代会的工作报告 中提 出了 :在新一轮 的教学计划修订时 , 德 英 提 实 选 突 创 院 等 , 是 工业 化 进 程 的 产 物 。 随着 经 济 的 高速 发展 与 国 家 的工 业 高 核 心 课程 、 践 课 程 、 修 课 程 的 比例 , 出 实 践 能 力 、 新 能 力 、 便
关 键词 : 用型本 科 院校 ; 学计 划; 应 教 双师型教 师
K e r :a l ain re td unv riis ta hn ln; u lqu lf d la h r y wo ds ppi t -oin e iest ;e c ig pa d a aie e国工业化进程而出现的一种新型的高等教育。应用型本科院校是本科层面的应用性大学, 是我 国高等教育 的 重要 组 成部 分 , 是我 国高等教 育 的主体 本 文试述 了应 用型 本科 院校在 发展 中存 在 的 问题 以及 在发展 中的 几点 建议 , 而推 进应 用型 本科 院 进

新时代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困境与突破

新时代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困境与突破

新时代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困境与突破随着教育改革和社会发展的不断深化,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在新时代所面临的转型发展问题也日益凸显。

这些院校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各种历史原因以及外部环境的变化,这些院校在转型发展过程中遇到了诸多困境。

为了更好地应对困境,实现转型发展,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需要积极探索突破之道。

一、困境分析1. 专业设置滞后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专业设置方面往往存在滞后的问题。

一方面,一些院校的专业设置过于保守,跟不上社会发展的需求,导致毕业生就业难、就业率低;一些院校的专业设置过于同质化,缺乏特色和优势,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位置。

2. 教学资源不足受经费投入和地方支持力度的限制,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学资源相对不足。

师资力量、教学设施、科研条件等方面存在明显差距,限制了院校的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的提升,也制约了院校的转型发展步伐。

3. 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往往存在模式单一的问题。

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使得毕业生往往缺乏职场适应能力,难以满足社会需求。

4. 院校发展定位不清一些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发展定位上存在模糊不清的问题。

缺乏明确的办学宗旨,不清楚自己应该扮演的角色,导致办学方向不明确、目标不清晰,难以形成有效的发展战略。

二、突破之道1. 加强与地方产业对接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应积极与所在地的产业对接,深入了解当地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开设与当地产业相适应的专业或课程。

与企业合作,开展产学研合作,促进教学内容与生产要求的贴近,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2. 优化教学资源配置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应通过多种途径增加教学资源投入,包括加大财政投入、拓宽经费来源渠道、引进高水平教师、改善教学设施和实验条件等。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为学校的转型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我国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研究

我国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研究

我国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作为一种新兴的高等教育机构,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这类院校在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然而,与此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如定位不明确、特色不鲜明、师资力量不足等问题。

因此,本文旨在深入研究我国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以期为这类院校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本文首先将对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概念、特点和发展历程进行概述,明确研究对象和范围。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分析,总结当前我国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主要发展成果和经验教训。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深入探讨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如办学理念、学科专业、师资队伍、实践教学、社会服务等方面的挑战。

结合国内外先进的办学理念和经验,提出促进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的对策建议,以期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做出贡献。

二、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特征与定位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作为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股新兴力量,其特征与定位既体现了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也反映了社会对高等教育的实际需求。

特征方面,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具有鲜明的应用性和职业性。

这些院校在教育教学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

同时,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学科专业设置上更加灵活,能够紧密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定位方面,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以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主要目标,致力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这些院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都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和行业优势,成为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也注重与国内外高校、企业和研究机构的合作与交流,不断提升自身的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

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特征与定位体现了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和社会对高等教育的实际需求。

全国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监测报告

全国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监测报告

全国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监测报告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高等教育的普及,应用型本科高校在我国教育体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为了深入了解全国范围内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建设情况,本报告通过对相关数据的分析和研究,对全国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建设进行监测和评估。

一、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数量和规模根据统计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国范围内已有近300所应用型本科高校,总规模超过100万人。

这些学校涵盖了各个省市,并且在部分地区的经济建设中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其中,一些重点建设的应用型本科高校不仅在规模上有所突破,还在专业设置和教学质量上有着较好的表现。

二、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专业设置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专业设置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紧密相关。

根据监测数据显示,全国的应用型本科高校涵盖了工科、理科、文科、商科、艺术等多个学科门类。

其中,工科专业是应用型本科高校的重点发展方向,各种工科专业涵盖了机械、电子、计算机等多个领域。

此外,应用型本科高校还注重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积极开设实习实训课程,提供实践机会,为学生的就业和创业打下坚实基础。

三、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师资力量师资力量是衡量一所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根据监测报告显示,全国范围内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大部分学校拥有一支具备丰富实践经验和专业知识的教师队伍,其中不乏具有中高级职称和博士学位的教师。

同时,应用型本科高校注重教师的培养和发展,通过各种培训和学术交流活动,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四、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教学质量教学质量是衡量一所高校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根据监测报告显示,全国范围内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在教学质量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这些学校注重强化教学过程中的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学校还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开设选修课程和开展学科竞赛活动,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五、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社会影响力应用型本科高校在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优势特色学科建设的困境与发展策略分析

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优势特色学科建设的困境与发展策略分析

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优势特色学科建设的困境与发展策略分析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是指主要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地方本科院校,其办学定位和特色主要体现在应用型人才培养、应用型科研和社会服务等方面。

然而,在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的优势特色学科建设中存在一些困境,但也有一些发展策略可以解决这些问题。

首先,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在优势特色学科建设中面临的困境是资源相对不足。

与一些重点大学相比,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在学科建设所需的教师、实验设备和科研经费等方面往往相对薄弱。

因此,这些院校需要通过扩大内部资源调配和与外部合作伙伴的合作,寻求更多的资源支持。

其次,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在优势特色学科建设中面临的困境是师资力量相对薄弱。

很多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的教师队伍结构不够合理,不仅缺乏高层次、高水平的教师,而且教师队伍的结构单一,缺乏应用型人才培养和应用型科研的专业领域的专家学者。

因此,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需要采取积极措施,吸引和培养高水平的教师,形成一支结构合理、能力突出的师资队伍。

再次,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在优势特色学科建设中面临的困境是人才培养模式滞后。

传统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注重理论知识的教学,忽视实践能力的培养。

这与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的办学宗旨不相符。

因此,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需要不断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建立实践教学基地,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使学生毕业后能够快速适应社会需求。

最后,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在优势特色学科建设中面临的困境是学术氛围不浓厚。

一些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的教师和学生在学术研究方面的积极性不高,科研成果相对较少。

这主要是由于学术研究水平和条件相对较差,缺乏科研经费和科研支持等原因所致。

因此,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需要加强学术研究的导向,提供更好的科研支持和机会,激发教师和学生的科研热情,推动学术研究的开展。

针对上述困境,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可以采取以下发展策略。

首先,加强内部资源的整合和调配,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的14个基本问题

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的14个基本问题

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的14个基本问题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的14个基本问题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经济的高速增长,高等教育在中国变得越来越重要。

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作为现代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面临着许多发展的基本问题。

本文将探讨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的14个基本问题。

1. 办学定位问题。

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该通过与社会需求的对接来确定自己的办学定位,注重培养应用型人才,加强校企合作,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2. 专业设置问题。

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需要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合理设置专业。

要注重保持与经济发展的同步,紧跟技术变革的步伐,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素质技术人才。

3. 师资队伍问题。

师资队伍是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关键所在。

应该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引进和培养一批具有学术水平和实践经验的教师,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4. 教育资源问题。

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需要加大对教育资源的投入,提高教育资源的配置效率,优化实验室设施,提供更好的教学设备和材料,创造优质的教育环境。

5. 学科建设问题。

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需要注重学科建设,加强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提高学科的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形成自己的特色学科。

6. 实践教学问题。

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需要加强实践教学,通过实践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7. 学风建设问题。

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要注重学风建设,加强学风建设的引导和管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8. 教育评价问题。

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育评价应该注重质量而不仅仅是数量。

要发展全面评价体系,注重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评价。

9. 就业问题。

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引导学生就业,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就业服务,提高就业率。

10. 科研创新问题。

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需要加强科研创新,鼓励教师和学生进行科学研究,提高院校的科研水平和科研能力,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新时代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困境与突破

新时代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困境与突破

新时代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困境与突破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培养应用型人才、地方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由于受到多方面的制约和挑战,这些院校在转型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一系列的困境。

本文将从政策支持、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研能力等方面探讨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困境,并提出相应的突破之道。

一、政策支持方面的困境与突破政策支持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重要保障。

目前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政策支持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财政支持不足。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依靠地方财政支持比较多,但随着地方财政压力的增大,院校的资金投入受到了限制,导致教学条件和师资队伍的建设难以满足需求。

2.人才政策不够完善。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是其发展的重要任务,但目前人才政策不够完善,缺乏相应的扶持政策和激励机制,院校在引进和留住优秀人才方面存在一定困难。

针对以上问题,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可以通过加强产学研合作、拓宽资金来源、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等方式实现政策支持的突破。

院校也应该积极与地方政府合作,争取更多的政策支持和资源倾斜。

人才培养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根本任务,但当前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以下困境:1.人才培养模式单一。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往往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培养模式上,缺乏创新和实践教学,导致毕业生缺乏实际能力和竞争力。

2.专业设置不合理。

部分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专业设置过于单一,缺乏特色和优势,导致人才培养质量不高。

为突破上述困境,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可以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推动实践教学和工学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能力;院校还可以结合地方产业特点,调整专业设置,培养更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

学科建设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提升综合实力和办学水平的关键。

但目前在学科建设方面,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面临一些困境:1.学科结构单一。

部分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科设置比较单一,缺乏交叉学科和前沿学科,影响了学科建设的整体水平。

国家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要求

国家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要求

国家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要求应用型本科院校是指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级专门人才需求的要求,培养能够适应现代化生产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实用型、复合型人才为目标的本科教育院校。

国家对应用型本科院校有一定的要求,包括教学内容、师资力量、办学条件等方面的要求。

接下来将从这几个方面详细介绍国家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要求。

一、教学内容的要求1.教学内容要符合社会需求国家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学内容要求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围绕国家重点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进行布局设置。

要注重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培养适应现代化生产需要的高端技术人才和复合型人才。

2.教学内容要有实践性国家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学内容要求具有实践性,注重把理论联系实际。

课程设置要贴近产业发展的需求,教学要求学生注重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在校期间要参与实际项目的调研和实践活动,提升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教学内容要有创新性国家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学内容要求具有创新性,要注重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除了传授基础知识和技能外,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和创新创业活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师资力量的要求1.师资结构要合理国家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师资力量要求合理结构,教师队伍要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和科研能力。

教师队伍要有一定的专业背景,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能够向学生传授实际操作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师资队伍要稳定国家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师资力量要求师资队伍稳定,要有一支稳定的教师队伍来保障教学质量。

要鼓励教师参与科研项目和实际生产活动,不断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和科研水平,使之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

3.师资力量要有一定数量国家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师资力量要求一定的数量,要保证教师队伍数量能够满足教学和科研需要,确保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与对策

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与对策

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与对策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也在不断调整和完善。

在当前的人才培养中,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这也促使高校要不断优化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也存在一些问题,有必要思考并制定对策,以便更好地满足社会的需求,培养更多的应用型人才。

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脱节、实践教学环节不足、创新能力培养不足、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等。

针对这些问题,制定相应的对策至关重要,以提高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和水平。

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脱节是当前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中的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有些高校的课程设置还停留在传统的教学内容上,与时代的发展和社会需求脱节。

对此,可以制定针对性的对策,如加强与社会企业的合作,开展产教融合项目,邀请企业专家来校授课,以更好地了解当前的市场需求,调整和优化课程设置,确保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紧密衔接。

实践教学环节不足也是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中的一个突出问题。

这种情况下,学生往往缺乏真实的实践机会,导致理论知识无法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高校可以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如开设实践课程、推动学生参与实际项目实践等,确保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充分的实践锻炼和经验积累。

创新能力培养不足也是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一大难题。

随着时代的发展,创新能力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之一。

高校应当从课程设置、师资培训等方面入手,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和能力,注重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水平。

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也是当前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中的一个难题。

一些学校的师资队伍虽然数量众多,但专业结构和实践经验方面存在不足。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通过定期的师资培训、鼓励教师深入企业了解市场需求、引进一线实践的专业人才等方式,提升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确保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与社会需求保持同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的14 个基本问题陈小虎杨祥一、引言从20 世纪末到21 世纪初,随着我国科技进步和经济的飞跃发展,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使生产过程的技术含量大幅度增加,接受国际先进技术和经验的步伐不断加快,对劳动力整体的技术素质要求日益提高,社会经济成分的多样性、利益主体的多元性、生产目的和消费需求的多层多类性以及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对人才培养提出了多类型、多层次的需求。

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高等教育必须紧密跟进,要培养“数以千万计的各类专门人才”。

当前,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人力资源强国、高等教育强国以及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的需要,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提供了土壤和历史机遇。

为了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规模和质量需求、优化高等教育的布局结构,自1999 年开始,高等教育较快速地展开了扩招,同时一批新建本科院校应时而生。

截止2012 年,我国新建(或新升格)本科院校已达325所、独立学院303 所,在校本科生人数达全国本科在校生人数的一半以上(含独立学院),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有生力量。

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提出的“到2020 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40%”的目标,高等教育还要新增650 万以上的学生,新增规模的主体要由新建本科院校以及今后新建的本科院校来承担。

由于我国各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的不均衡性,《纲要》提出的毛入学率40%只是一个最低标准,多数省市都会超出这个比率。

北京、上海、天津毛入学率2005 年已经超过50%,达到普及化标准了,有一批省份在2015 年毛入学率也会超过或达到50%。

可以说,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序幕已经拉开了。

普及化的到来迫切需要一大批新建本科院校承担,也可以说新建本科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走向普及化的主力军。

新建本科院校分布范围广,从中心城市到少数县级城市,其中60%以上在地市级城市。

生源大部分来自地方,管理上以省市为主,有一部分为民办新建本科院校。

特殊的发展历程决定了这些学校的办学使命是以培养地方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和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根本宗旨(或主体任务)。

因此,这些新建本科院校在实践高校四大职能、办应用型本科教育上应有很多不同特征或更加鲜明的目标特征指向。

根据麦可思研究院对新建本科院校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的数据看,与老本科院校相比,整体上毕业生的质量指标没有一项指标比老本科院校好,少数新建本科院校比较好。

这整体上说明,我国新建本科院校尚未能办出特色,没有真正办出应用型本科应有的质量水平或特色指向。

我国应用型高等教育还不成熟,类型不明显,新建本科院校的定位到实践还有较大距离。

尽管个别学校比较成功,有了自己的特色,但整体上还未成为一个类型,尚不成型。

因而,《纲要》第22 条、第31 条非常明确地提出,要引导高校特别是新建本科院校办出特色,优化学科专业结构,紧密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树立多样化人才观,系统化人才观,大力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创新型人才等。

这是方向性指引,为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开阔了视野,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改革发展的动力。

由于老本科院校(1999 年前的)也在倡导应用教育,也有相当部分称为应用型或研究应用并存型。

笔者为便于区分,称“应用型的新建本科院校”为“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

认为所谓“新建”本科院校,应该不为办学时间较短这一客观存在所困,在完成使命、实践高等教育分类化、多样化上,要敢于轻装上阵,解放思想,充分体现创新性,即敢于用新理念、新思路、新定位、新模式、新方法等,开创性地建设一类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

基于此,根据笔者的经历和学习实践,以下14 个方面可以作为这类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中,现阶段重点突出创新、率先突破创新的问题指向,也可以称为这类学校的14 个主要特征。

二、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的14 个基本问题1.服务面向的地方性(区域性)、行业性特征服务面向是指高校在履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等职能时所涵盖的地理区域或行业范围。

新建本科院校一般由专科独立或合并升格而来,大多数位于地市级城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

由于这些学校其所生、所在、所长与地方或行业的客观紧密性,如何生于斯、长于斯、服务于斯,立足地方(行业)、融入地方(行业)、服务地方(行业)、共享地方(行业),成为推动地方(行业)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使命与责任,是其自身的价值取向。

这一地方性(行业性)服务价值取向是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立足之根、存在之基,是指引学校办学定位、发展理念、办学思路的前提。

如何做到与地方(行业)相融、相长、相促、相亲,形成共生共存的互利双赢的办学态势,是摆在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面前的新课题。

而其定位上对服务域和功能域的准确把握是这类学校的两个根本面向。

学校的办学方向必须鲜明地体现出来,这是为谁办的问题。

2.人才培养定位的职业适应性和规格多样性特征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定位上首先要彰显职业的适应性。

职业适应性是指一个人在从事某项工作时所必须具备的素质特征,这些素质特征可以是某种技术、某种技能,也可以是创新能力,或者是复合应用能力等。

培养具有职业适应性的人才是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主要指向。

注重提高学生面向社会的适应性,一般应按照“社会需要、市场(就业)导向、德育为先、能力本位全面发展”来引导人才定位,以专业岗位或岗位群的需要,在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交流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指向上更加具体。

总体上人才培养定位是以专业能力甚至是职业能力的综合要求为指向。

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定位上要体现出规格多样性。

由于经济社会的多元化、多样化发展,使得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多类化、多样化,企业对人才的需要也多样化了。

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同一专业对人才的需要是多样化的,既需要技能型、技术型,也需要创新型,还需要复合型,等等;二是专业的多样性,这主要体现在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所需的各类专业人才,特别是一些新兴行业所需的专业人才;三是由于价值取向的多样性,也决定了人才培养服务模式的多样性。

多样性、多规格也是我国《纲要》的一个新的方向性指引。

3.专业导向性与专业设置的适切性和开放灵活性特征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专业学科建设上应坚持专业导向性。

应以专业建设为根本,以应用型学科建设为重点,以学科建设为支撑,积极探索以专业能力为主线的人才培养类型和层级体系,这是这类学校面临专业学科建设如何找到自身的功能服务域、创出自己特色平台的新问题,也是真正实现“教学是根本中心”的第一要求。

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要注重依据地方(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调整专业学科布局。

在面临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社会快速发展转型的新阶段、新形势下,学校专业需要及时做出响应,为地方经济社会建设和行业发展输送急需的各类应用型人才。

因此,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专业设置上应具有适切性特征,所设专业要快速适应所在服务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所办、所设专业与服务面向结合度高、融合度高、认可度高。

同时,专业设置要体现开放性,开放办专业就要敢于创新,只要是社会需要的、行业需要的,就要创新性的开办新专业;专业设置还要体现灵活性,要充分调查研究当今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灵活多样地开办复合型专业,专业可以灵活组合,也可以重新整合。

所谓“新办”,即办新专业,合办、整合办出新的专业,培养急需的新兴产业人才和复合型人才。

在专业学科发展上,应以专业学科一体化发展为策略,按照地方性(行业)专业学科、新兴产业所急需的应用型专业学科、一般性专业学科的不同情况,根据自己的校情,合理规划布局,将前两类专业学科作为学校特色发展、跨越发展的重中之重选择。

这是学校的最佳选择、最好途径,持续坚持发展实践会是捷径。

4.教师队伍的双能(素、师)型结构及多元化构成特征教师队伍的双能(素、师)型结构通常要求教师既要具备教师资格,又要具备职业师资格,这是一个狭义的教师队伍双师型结构理解。

高校中的教师构成是多样的,有的属于学术型、有的属于技能型、有的属于应用型,还有技术型,等等。

因此,不能要求所有的教师都是双师型的教师,既当运动员又当教练员。

一般对优秀的学术带头人、专业带头人、团队带头人可以有这样的要求;对团队中的其他教师更多的是强调以人为本,要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优势,不要求每个人是全才,而是个人以各自的特长在专业团队平台上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

教师队伍的双能(素、师)型多元化构成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业务构成多样化。

教师中有学术型的、有技能型的、有应用型的,对个体可以是双师型的,也可以是单一型的,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但是队伍的整体构成是多元化的,职称上有相当一部分的职业资格比例。

二是来源多元化。

教师可以来自企业、可以来自科研院所、也可以来自高校,特别是相当数量的业界经历的教师,以不同的方式成为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种结构的多元化不仅可以充分发挥每个个体的优势,而且又能达到教师队伍整体结构的多元化特征,为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提供相匹配的教师保障。

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要依托专业建设,依托专业教学团队,发挥团队合力。

教学团队建设是基础,要真正建立起很好地支撑高素质、强能力专门人才培养的教师队伍,并形成一套教师评聘运行机制,对这类学校来说任务艰巨。

5.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的职业能力(专业能力)核心性特征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学习评价都应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根本。

对一个专业来讲,四年的课程设置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但是在这个体系中有基础性的、有专业性的、有拓展性的,等等。

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的设置上要充分体现职业能力(专业能力)的核心性特征,要以社会需要、职业需要为核心,积极探索以能力为主线、实践体系为主、理论为其服务的新模式。

课程体系(教学内容)要紧紧围绕职业能力(专业能力)这个核心来构建、取舍、优化、整合。

专业建设上,不管定位何种人才,应用型、复合型、技术型、技能型、创新型、职业型,服务型等等,都应深刻厘清、理顺。

目标上要明确核心专业能力是什么,核心能力怎么定,核心课程怎么建,核心实践平台怎么支撑,教学团队及专业带头人怎么选聘,以及如何评判等问题。

对新型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要有明确重点,不能太泛化。

这是培养“职业化”大学生和使大学生“职业师化”的核心问题。

据麦可思分析数据可知,不同专业目标定位所要求的核心知识是不同的,核心能力是不同的,这是根据学生毕业后岗位工作的相关性、时效性关联程度调查而来的。

因此,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体系设计要以专业为导向,以学科为支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依据业界对应用型本科层次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打破学科专业壁垒,整合课程内容,构架课程体系,强化学生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