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先生高尚的人格魅力_1000字
季羡林作文议论文

季羡林作文议论文各位读友大家好!你有你的木棉,我有我的文章,为了你的木棉,应读我的文章!若为比翼双飞鸟,定是人间有情人!若读此篇优秀文,必成天上比翼鸟!我眼中的季羡林是平易近人的。
他虽然是精英中的精英,但他自己却从不这样认为,他甚至一直想去掉自己头上的“三顶帽子”——国宝、国学大师与学界泰斗。
他想要的从来就不是“帽子”,而是像精英一样做学问,像平民一样做人。
这就是平民精神与精英文化精神的完美融合。
还记得有一次,季老的学生请他去参加一个学术大会,季先生乐呵呵地答应下来。
可是当他要出发去会场时,突然发现自家的门被反锁了——家人以为他不会出去,出于安全起见而为之。
会议就要开始了,急得季老先生满头大汗,在家里踱来踱去,家人的电话怎么也打不通,最后季老只好跳窗而出,赶赴会场,完全没有大师的傲慢与懈怠。
要知道,当时的季羡林已是八十好几的老人了,而且还住在二楼。
我想,就是一般的年轻人也不敢这么做吧!季老先生的守信与平易近人,也就由此可见一斑了。
我眼中的季羡林也是乐观的。
他虽然年过耄耋,已不再是盛夏“听雨荷花”了,但他仍梦想着、期待着下一个青春,与冯友兰先生一样——何止于米,相期以茶!或许他的人终将老去,但他的精神将永垂不朽。
我眼中的季羡林还是豁达睿智的。
他就像比昂松一样,在文学中追求有意义的生命。
他意气风发,有足够的胆识与能力,没有该讲而不敢讲的话,没有什么该做而不敢做的事,更没有什么心虚畏惧之处。
正如“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纵浪大化中”所述一样,季先生一生追求真、善、美,他的人格影响应该与学术陈旧是不相上下的吧。
季先生是当之无愧的带领人类前行的舵手!各位读友大家好!你有你的木棉,我有我的文章,为了你的木棉,应读我的文章!若为比翼双飞鸟,定是人间有情人!若读此篇优秀文,必成天上比翼鸟!。
传记《书坛北派泰斗-季羡林先生的人格魅力》

传记:《书坛北派泰斗-季羡林先生的人格魅力》,1911年8月6曰出生于山东省临清市康庄镇,字希,又字齐奘。
著名的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译家、佛学家、作家。
他精通12 国语言。
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
季羡林在北大是闻名遐迩的名教授,在全国是誉满天下的学术大师^可是在一般人眼里,他却远远"配不上”这些头衔^他衣着平常,经常穿一身洗得发白的卡其布中山装,圆口布鞋,出门时提着一个50年代生产的人造革旧书包。
他走在人群中,绝不会引起任何人的注意。
他像一个工友,说话平常,总是面带笑容;他像一个老农,声音低沉,平易近人。
他的家谁都可以推门而入,同他谈话,如春风,决不会感到紧张局促。
总之,他没有一点“大人物”的架子,但是,他却受到人们的普遍敬仰。
季羡林走在校园里,经常会碰到这样的事情:忽然一辆自行车停在他面前,一个学生模样的年轻人,从车上下来,问道:“你是季羨林教授吗?” “是我。
” “季先生,我没有什么事,我只想当面向您说一句:我很敬佩您。
”说完,年轻人向季羨林鞠躬,转身上车,飞驰而去。
甚至正开着车的年轻人,认出了迎面走来的是季羨林,便立刻停下来,打开车门,走出汽车,双手合十,向季羡林深深鞠躬。
人们这种发自内心的崇敬心情,在今天的社会中是十分罕见的。
没有“大人物”架子的季羨林,却得了群众的极大尊敬,他靠的是什么呢?那就是人格的魅力。
人格,乃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但高桂于人格之树并常开不败的人格之花,首推不是性格,不是气质,也不是能力,而是品德。
这是人格之本。
金钱买不来品德,权力换不来品德,邪恶压不住品德,历史忘不了品德,而且越是在金钱和权力面前,越是在邪恶猖的时候,越是在浩浩的历史长河之中,品德越是闪光,越是具有不可战胜的伟大力量。
一位哲人说过:“伟大来自平凡。
”这个平凡的真理,在季羡林身上得到了证实。
他平凡,平凡到不需要任何装饰,所以才会令人感到他的伟大。
季羡林传读后感

季羡林传读后感
《季羡林传》是一部以季羡林先生的一生为主线,全面展现了他的学术成就、
家庭生活和人格魅力的传记。
通过阅读这部传记,我对季羡林先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受益匪浅。
首先,季羡林先生的学术成就让我深感敬佩。
他是中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文化
学者和翻译家,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深厚的造诣。
他不仅在学术研究上有着卓越的成就,还致力于将中国古代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的学识渊博、思想开放,不断追求真理,这种学术精神让我深受启发。
其次,季羡林先生的家庭生活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和妻子的爱情故事
让人感动,他们相濡以沫、相互扶持,共同度过了一生中的风风雨雨。
季羡林先生对家庭的责任感和爱心让我深受感动,他在学术上取得了巨大成就的同时,也能够顾及家庭,这种平衡让我深感敬佩。
最后,季羡林先生的人格魅力也让我印象深刻。
他待人真诚、谦和,乐于助人,深受学生和同事们的敬重和爱戴。
他的豁达和宽容让我深受感染,也让我对自己的人生态度有了新的认识。
通过阅读《季羡林传》,我对这位伟大学者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受益匪浅。
他的学术成就、家庭生活和人格魅力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深受启发。
我愿意向他学习,不断追求真理,做一个有责任感、有爱心的人。
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也能够为社会做出一些贡献。
感谢《季羡林传》,让我有机会了解这位伟大学者的一生,也让我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新的认识。
季羡林读书与做人读后感1000字5篇

季羡林读书与做人读后感1000字5篇季先生在书中写道:“如果读书也能算是一个嗜好的话,我的唯一嗜好就是读书。
下面是学习啦的小编为你们整理的文章,希望你们能够喜欢季羡林读书与做人读后感本书分为两部分,如题,第一部分主要介绍季老“读书与学**”的经历与感悟,第二部分主要介绍“做人与处事”的态度与精神。
第一部分对于季老的读书精神及治学态度,在下实为叹服。
文中季老虽无惊人之语、骇听之言,但字里行间、文墨深处无不彰显一代大师笔书不辍的研**精神及孜孜以求的学术素养,书中季老对求学经历的描述朴实平易、感发真情;对治学之道的阐述旁征博引、深入浅出,在看似素简的语言中屡屡道出实言真语,给人以彻悟之感、发人深省,甚至令人心向往之,篇篇皆佳文。
第二部季老以学者自居,梵学成就近乎泰斗之尊,国学修养等同大家之范。
但海外求学、十年浩劫的重大人生事件,使得季老不但心胸豁达,而且洞察世事、率真性直。
听季老论人生,信笔拈来,娓娓道出,以近于期颐之历练与心态,平和面对人世问的种种苦难,深于情,而不矫揉造作;明于理,而以平实朴素笔调发之,给人以启迪与心灵的抚慰,实为当今世人之典范。
对于一个人来说,精神领域的归宿原本是至关重要的,但在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关乎心灵和信念的方面内涵似乎被淡化了。
社会到处充斥的拜物欲和贪享欲,并正在同质化一批又一批心智不坚的人们。
对于我们普通人而言,也许不具备传播道义和维护真理的能力,但至少自己应有所认识和警醒,做到洁身自好、出淤不染。
读过季老的书后,灵魂仿佛得到净化和升华一般,使我对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了重新的审视。
季老的研读精神和人文风骨深深的打动了我。
学海无涯、学无止境,唯有不断学**才能不断的提升,以致于具备了真才实学,才能做一个对社会有意义的人、对人类有贡献的人。
就以一首季老书中引用的诗来描述吧: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季羡林读书与做人读后感20xx年寒假之初,学校给每一位老师发了200元的购书券,在新华书店选书时发现了一本书-----《季羡林:读书与做人》。
悼念季羡林先生:深到骨子里的高贵,是没有距离感

悼念季羡林先生:深到骨子里的高贵,是没有距离感有关于北大,有个流传很广的逸闻。
说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有一年,一位刚入学的北大新生看见一个老头在报名处,就对他说:“大爷,你替我看一下行李,我去办手续。
”老头也不拒绝,欣然答应。
新生忙着注册报到、分宿舍、领钥匙、买饭票……直到一个多小时后才回来,却发现老头竟然还在原地,天气很热,阳光很晒,老头竟坐在原地从容看书。
次日,开学典礼,新生在开学典礼上看到那老头坐在主席台上,大吃一惊。
一打听才知道,他竟然就是北大鼎鼎有名的副校长,东方学术大师季羡林。
堂堂北大副校长、一届学术大师,面对学生“有眼不识泰山”帮忙看包的请求,依然能够欣然同意、热情帮忙。
这是风度,也是气度。
一个人真正的高贵,不是别人给予的,而是自我的修炼与外在的呈现。
每个人的人生与灵魂都像是一本书,值得人们去细细品读。
今天是季羡林先生逝世的十周年,直到今日,在季老的身上,依然有着值得我们细细品读和记诵的地方。
露出真面目,皆大欢喜谈起季羡林,很多人立刻想到的就是什么国学大师、北大副校长、学界泰斗等等的称号,这些看上去令人望而生畏的称呼,很容易就让我们对季老产生距离感。
但实际上,季羡林绝对不是这样一个一板一眼、我们想象中的“老古板”,而颇有潇洒的真性情。
2003年,辽宁美术出版社出版了季羡林在大三大四时写的《清华园日记》,内容属实,绝无虚构,里头的内容惊掉了一大片人:三十日:“现在上起班来,生活实在觉着太单调。
早晨一早上班,屁股都坐痛了。
”六日:“到了弭家去拜年,过午秋妹来,又是打牌,大输。
晚上接着打,仍输。
”九日:“生活单调如故。
”这相似的风格,令人不禁想起了另一段流传相当之广的胡适日记:7月4日新开这本日记,也为了督促自己下个学期多下些苦功。
先要读完手边的莎士比亚的《亨利八世》。
7月13日打牌。
7月14日打牌。
7月15日打牌。
7月16日胡适之啊胡适之!你怎么能如此堕落!先前订下的学习计划你都忘了吗?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季羡林先生以小见大的作文

季羡林先生以小见大的作文《季羡林先生以小见大》说起季羡林先生,那可真是个了不得的大人物。
他不仅是咱们中国的国学大师,还是个国际上响当当的人物。
说起他的学问,那可是深不可测,就像大海一样广阔无垠。
要说季先生的小故事,那可就多了去了。
比如说他小时候,有一次去学校,老师问:“你们知道‘井底之蛙’是什么意思吗?”季先生一听,心里就乐了,心想这还不简单,不就是青蛙住在井里,只能看到井口那么大的一块天嘛!他立马站起来,大声说:“老师,我知道!就是形容那些见识短浅、自以为是的人。
”老师听了,点点头,夸他回答得对。
还有一次,季先生在火车上,看到一个小孩子在画画。
那画儿虽然不怎么样,但小孩儿却特别认真。
季先生看着看着,就想起了自己小时候学画画的情景。
他突然有了个主意,拿出随身带的小本子,开始给那孩子讲起画画来。
他说:“小朋友,你看这个太阳,它就像是一个大大的圆盘,上面还挂着几颗亮晶晶的星星呢!”小孩儿听得津津有味,连声说好。
季先生的故事多着呢,比如他小时候帮家里做农活,累得满头大汗,但他依然坚持读书学习。
他说:“学习就像种庄稼,需要辛勤耕耘才能收获满满的知识果实。
”这些话说得大家都心悦诚服,觉得季先生真是个了不起的人。
季先生不仅学问高深,而且为人处世也特别让人佩服。
记得有一次,有个朋友跟他抱怨工作上的事情,季先生耐心地听他说,然后给他出主意。
他说:“做人要像水一样,遇到障碍物就绕过去,遇到困难就想办法解决,这样生活才会更加美好。
”这话说得大家心里暖洋洋的,都觉得季先生真是我们的知心大哥。
季羡林先生是个了不起的人,他的学问和人格魅力都值得我们学习和尊敬。
我们要向季先生学习,做一个有知识、有品德、有爱心的人。
人格大师季羡林

人格大师季羡林人格大师季羡林季羡林是个怎样的人呢?关于季羡林的人格魅力大家是否知道呢?远在万里之外,突闻噩耗:敬爱的季羡林先生去世了!想到从此再也见不到先生亲切的面容。
不禁泪流满面。
新华社第一时间发布的短消息里,给了季先生三个头衔“著名学者、国学大师、北京大学资深教授”。
虽然这是最简练的盖棺论定,但“大师”是最不能省略的。
季先生一生勤奋黾勉,每天清晨4时半即起。
或读书或著述。
90年来天天如此,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从不敢懈怠”。
从“水滴石穿”的工夫做起,一生创获良多,最后得《季羡林文集》24卷,逾千万字,内容广博精湛深厚,真正是著作等身,真正是实至名归、享誉海内外的东方学大师。
然而,就在人人争说大师之时。
我却想到:季羡林先生首先是一位人格大师。
单以著作字数论,超过季先生的也还有人在。
但为什么只有季先生这么毫无诟病地、一致地受到普遍尊敬和真心爱戴呢?元他,第一位的因素就是先生高尚无瑕、几乎是至人的品格。
我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接触季先生的。
至1991年他为“光明日报文荟副刊”所搞的“永久的悔”无奖征文写来开篇,始得熟稔,从此近水楼台,聆听教诲,得益良多!季先生那篇文章叫《赋得永久的悔》,一天时间写成。
把他对母亲的深爱写得至真至纯。
一时感动中国万万读者,至今仍时常被人提及。
分明是他文章写得经典,然而他却把功劳归于编辑“题目出得好”,“令我感激涕零”,这就是季羡林先生的一大特点:他总是把功劳归于别人,看人也总是先看到别人的优点。
对他的前辈学人是如此。
比如他在许多文章中。
都满腔感激地怀念着胡适、汤用彤等先生;对与他同时代的大师是如此,记者就曾多次听他盛赞许国璋、张中行、启功、任继愈诸先生,夸他们的学问,更赞他们的人品;对晚生后学,甚至对普通人,他亦是如此,这方面的例子更多:比如在北京大学久久流传着这样一件事,一个来报到的新生抓住一位穿蓝布衣衫的“老工人”,让他给自己看着行李,说完就匆匆离开了。
旁边的人目瞪口呆,原来那就是季羡林先生!但季先生一点也没生气,一直负责任地守候到一个多小时后那新生回来。
关于季羡林的作文

关于季羡林的作文关于季羡林的作文【篇1】关于季羡林的作文在文化的长河中,季羡林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以其深邃的思想和广博的学识,照亮了无数求知者的心灵。
他曾说:“我走过的漫长的道路并不总是铺着玫瑰花的。
”这句话不仅道出了他对人生的深刻理解,也为我们提供了面对挫折的智慧。
季羡林的文学作品如同悦色人生的画卷,描绘出他对世界的独特见解。
他的文字中蕴含着对文化的热爱,对生命的思考,以及对人类命运的关怀。
在他的笔下,文化不仅是历史的积淀,更是心灵的洗礼。
他的作品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人类心灵深处的渴望与追求。
正如国学大师季羡林所言,人生的道路充满了挑战与机遇。
面对挫折,我们应当以积极的态度去迎接,以智慧的眼光去审视。
季羡林用他的一生,诠释了如何在困境中保持内心的宁静与坚定。
他的经历告诉我们,人生的意义不仅在于追求成功,更在于如何面对失败,如何在逆境中找到前行的力量。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季羡林的思想如同一股清流,提醒我们珍视文化的力量,正确看待人生的起伏。
他的作品不仅是文学的瑰宝,更是我们心灵的指南。
通过他的文字,我们得以窥见一个更加广阔的世界,一个充满智慧与哲思的境界。
季羡林不仅是一位学者,更是一位思想家。
他的学术成就横跨多领域,涵盖了东方学、佛教研究、语言学等多个方面。
他的研究不仅丰富了我们的知识体系,也为中西文化的交流搭建了桥梁。
他的学术贡献如同一座灯塔,指引着后人不断探索未知的领域。
在季羡林的世界里,文化是无国界的。
他主张文化的多样性与包容性,认为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碰撞能够激发出新的思想火花。
他的这种开放的文化观念,为我们今天的全球化时代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总之,季羡林以其卓越的学识和深邃的思想,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精神遗产。
他的作品和思想不仅是对过去的总结,更是对未来的指引。
在他的影响下,我们学会了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坚定,如何在文化的交融中寻找属于自己的方向。
季羡林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成为我们心灵深处的一盏明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季羡林先生高尚的人格魅力_1000 字
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
曾经的红衣少年,如今的白发先生,留德十年寒窗苦,牛棚杂忆密辛多。
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
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
——题记
曾被誉为“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的季羡林先生,以
他独有的高尚品质和人格魅力为人所敬仰。
季羡林先生身为“学界泰斗”、北京大学的副校长,可他从不摆什
幺架子,穿着打扮普通得近似农民,光从外表你根本无法判断出他竟然是高级知识分子和领导。
一身洗得发白的卡其布中山装、圆口布鞋、老式的人造革书包是季羡林先生的一贯装束;他言语平常,总是和善地微笑着。
虽是知名学者,却同他谈话,如沐春风。
季羡林先生不仅学识渊博,而且品德高尚。
现在社会上有很多人追名逐利,他们挖空心思、费尽心机,甚至不惜花费代价而达到自己的目的。
但季先生却恰恰相反,他把外界“加”在自己头上的“国学大师”、
“学界泰斗”、“国宝”这三项桂冠公开辞掉。
他说:“三顶桂冠一摘,
还了我一个自由自在身,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欢喜。
”这种不计名利,洒脱博大的胸怀,的确是常人所无法企及的。
据说有一年秋天,北大新学期开始了,一个外地来的学子背着大包小包走进了校园,实在太累了,就把包放在路边。
这时正好一位老人走来,年轻学子就拜托老人替自己看一下包。
而自己则轻装去办理手续。
老人爽快地答应了。
近一个小时过去,学子归来,老人还在尽职尽责地看守自己的行李。
谢过老人,两人分别!几日后是北大的开学典礼,这位年轻
专注下一代成长,为了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