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清戏曲复习
元明清时期的戏曲考点
元明清时期的戏曲考点元曲四大家1.关汉卿元代杂剧作家,是中国古代戏曲创作的代表人物,其代表作为《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拜月亭》《鲁斋郎》《单刀会》《调风月》等。
2.马致远我国元代时著名大戏剧家、散曲家,代表作《汉宫秋》《青衫泪》。
3.郑光祖元代著名的杂剧家和散曲家,所作杂剧在当时“名闻天下,声振闺阁”。
其作品现存《周公摄政》《王粲登楼》《翰林风月》《倩女离魂》《无塩破连环》《伊尹扶汤》《老君堂》《三战吕布》等八种,其中《倩女离魂》最著名。
4.白朴元代著名的文学家、杂剧家,代表作主要有《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裴少俊墙头马上》、《董秀英花月东墙记》、《天净沙·秋》等。
元明戏曲家1.汤显祖被誉为“东方的莎士比亚”,其戏剧作品《还魂记》《紫钗记》《南柯记》和《邯郸记》合称“临川四梦”,其中《还魂记》(即《牡丹亭》)是他的代表作。
2.王实甫其作品全面地继承了唐诗宋词精美的语言艺术,又吸收了元代民间生动活泼的口头语言,创造了文采璀璨的元曲词汇,成为中国戏曲史上“文采派”的杰出代表。
著有杂剧十四种,现存《西厢记》《丽春堂》《破窑记》三种。
元曲四大悲剧、爱情剧与四大古典戏曲1.四大悲剧①《窦娥冤》关汉卿(刊行于明万历十年,即1582年)这出戏展示了下层人民任人宰割,有苦无处诉的悲惨处境,控诉了贪官草菅人命的黑暗现实,生动刻画出窦娥这个女性形象。
②《梧桐雨》白朴该剧通过描写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揭示出唐王朝盛极而衰的历史教训,其中也渗透了剧作家白朴在金元更易之间的乱离身世之感和山川满目之恨。
③《汉宫秋》马致远作品的主要内容描写了汉元帝对王昭君的爱情,同时,又写出了王昭君对祖国的感情,并把这两方面的描写交织在一起。
此外还批判了封建社会昏庸无能的文武百官,痛斥他们存大敌压境时的怯懦态度;批判了他们在太平时可以共享太平宴,国难时却不如一个女子。
④《赵氏孤儿》纪君祥该剧的人物形象的塑造颇具特色,剧中的一批正面人物形象,作者赋予他们不畏强权、见义勇为、视死如归的崇高品格。
中国古代文学史 期末考试复习题 元明清戏曲部分
一、名词解释1、四折一楔子2、南戏3、散曲4、台阁体5、章回小说6、历史演义7、四大声腔8、明清传奇9、三言二拍10、性灵说11、神韵说12、桐城派13.诗界革命??二、默写《牡丹亭·游园》中《皀罗袍》、《好姐姐》二曲。
《西厢记•长亭送别》中最后两支曲子《一煞》、《收尾》。
三、简答题1、简述元杂剧的体制特征。
2、简述《西厢记》的戏剧冲突。
3、《琵琶记》“三不从”关目及其作用。
4、简述汤沈之争。
5、简述《三国志演义》成书过程。
6、《西游记》的题材演化过程。
7、什么是拟话本?有哪些著名作家作品?8、公安派的主要作家及其主要理论主张。
9、简述《桃花扇》的戏剧结构特点。
(与论述题6同,只要讲一题)10、试述《聊斋志异》花妖狐魅的形象特点。
11、简述《红楼梦》的两大版本系统。
12、简介桐城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理论。
四、论述题。
1、以《窦娥冤》为例分析关汉卿的悲剧创作2、为什么说明代四大奇书清晰地展示了古代长篇小说艺术发展的历程?3、试比较《三国志演义》《水浒传》人物形象塑造特点。
4、论述《牡丹亭》的艺术特征。
5、试析杜丽娘形象特征及其社会意义。
6、孔尚任在《桃花扇凡例》中说:“剧名《桃花扇》,则桃花扇譬则珠也,作《桃花扇》之笔譬则龙也。
穿云入雾,或正或侧,而龙睛龙爪,总不离乎珠,观者当用巨眼。
”试谈谈你的认识。
7、论述《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8、试举例说明《红楼梦》的人物形象塑造艺术。
元明清文学史期末复习资料
元明清文学史期末复习资料、填空题。
1、元代的戏剧类型分为:杂剧、南戏。
2、元诗四大家:虞集、杨载、范椁、揭傒斯。
3、中国古代最早白话小说:宋元话本。
4、说话艺术包括四大家:小说、说经、讲史、合生(声)。
5、元曲四大家以及代表作:白朴《梧桐雨》、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汉宫秋》王实甫《西厢记》/郑光祖《倩女离魂》。
一“白马关王(郑)”6、元末四大南戏:《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记》、《杀狗记》。
一“荆刘拜杀”7、马致远的雅号:曲状元。
他的《秋思》被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中称为“秋思之祖”之作。
8、“曲中李杜”:张可久、乔吉。
9、元末最具艺术性的诗人:杨维桢。
10、唐宋派:王慎中、唐顺之、归有光、茅坤。
一“唐王归茅”11、公安派: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
一“公安三袁”12、台阁体:杨士奇、杨荣、杨溥。
一“三个杨台”13、三言二拍:《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和《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
14、临川四梦(玉茗堂四梦):《紫钗记》、《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
其中《紫钗记》和《牡丹亭》属于儿女风情戏,《南柯记》和《邯郸记》属于官场现形戏或政治问题戏。
15、明代四大奇书:《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金瓶梅》。
其代表了中国古代小说的四种类型,即:历史演义小说、英雄传奇小说、神魔小说、世情小 ^说。
16、《四声猿》:《狂鼓史渔阳三弄》、《玉禅师翠乡一梦》、《雌木兰替父从军》、《女状元辞凰得凤》。
一“玉女雌狂”17、吴江派:沈璟、顾大典、吕天成、卜世臣、王骥德、叶宪祖、冯梦龙。
18、临川派:汤显祖、来集之、冯延年、陈情表、阮大铖、吴炳、孟称舜。
19、冯梦龙整理的两部民歌集:《山歌》、《挂枝儿》。
20、桐城派:方苞、刘大魁、姚鼐。
21、阳羡词派:陈维崧、曹贞吉、万树、蒋景祁。
22、浙西词派:朱彝尊、李良年、李符、沈皞日、沈登岸、龚翔麟。
23、常州词派:张惠言、周济、恽敬、李兆洛。
中国古代文学元明清部分复习精讲
1、戏曲:是以歌唱舞蹈为主要表现手段来反映生活的一种文学样式,以语言表演为中心,是文学、音乐、舞蹈、杂技、美术等众体皆备的综合艺术。
2、戏剧:是一种以演员通过说、唱、歌舞当众表演故事的艺术形式。
包括戏曲、话剧、歌剧、舞剧等,是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各方面的综合艺术。
3、曲:指可以歌唱的乐府,是广义的概念;具体的讲是金元时期产生的一种文体,“曲”又称“词余”、“乐府”。
4、散曲:是宋元时期吸收民间曲词和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地区乐曲渐而形成的一种新的诗歌形式。
(分套数和小令)5、小令:即叶儿,文学上是一支曲,一首词,独立的一支曲叫小令。
6、词与曲的异同(区别):同:①长短句的形式②都可配乐③讲究不同声韵,讲究自成声韵异:①音乐不完全相同②名同实异(如《满庭芳》)③用韵加密,句句押韵,一韵到底,平上去互叶④曲有衬字⑤曲没有双调、二迭、三迭⑥大量词牌和曲牌名的不同7、套数:是有两支以上同一宫调相连而成的一组曲,具有小令的特点,但保留自己的特点:有尾声、曲子只能在同一宫调中选用、一韵到底、调数可多可少。
8、元杂剧:在金元本和诸宫调的积极影响下,吸收了其他多种表演艺术形式而形成的一种比较完整的戏剧形式,它包括文学、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等六方面的元素,人称第七艺术。
(在元杂剧中产生了散文和韵文相结合的剧本)9、元杂剧繁荣的原因:①社会原因:ⅰ元代民族矛盾尖锐ⅱ知识分子地位低下ⅲ金元表变乱中有一部分文化素养较高的妇女沦为优伶ⅳ城市经济发展为杂剧繁荣提供条件ⅴ元代疆域扩大,民族交融促进元杂剧发展ⅵ元朝统治者崇尚歌舞娱乐,对元杂剧流传采取放任态度②文艺内部原因:极重观点:巫觋说、俳优说、歌舞说、多元说、傀儡戏说ⅰ戏曲起源:起源为形式,来源为内容、古代戏曲起源为劳动(劳动说),是古代劳动人民对劳动过程的模仿。
唐前孕育期(如《东海黄公》《踏摇娘》)、唐宋金形成期(有杂剧、滑稽戏、参军戏)、元成熟期、明清高峰期(《桃花扇》、《长生殿》)10、杂剧体制Ⅰ剧本要素⑴曲词①曲调:是旧时乐曲音调的总称,以道光为界分为两类,道光前称曲联,道光后称板腔五宫四调:仙吕宫、南吕宫、中吕宫、黄钟宫、正宫、大石调、南吕调、双调、越调⑵宾白(即情节):两人说唱曰宾,一人自说曰白⑶科范:剧本规定的主要表情、动作和舞台效果Ⅱ结构⑴杂剧分折:一本四折、五本二十一折(《西厢记》)、正名、题目⑵楔子(原指小木片):介绍人物⑶角色:旦、末、净、杂11、元杂剧作家作品剧目:《太和正音谱》、《元曲选》、《元人杂剧选》、《元刊古本杂剧》、《元曲外编》分期:以1300年为前后分期(大德年间)特点:A:前期(关汉卿、马致远、白朴、王实甫等人作品)特点①元杂剧有80种左右,带有强烈的时代气息,真实地反映了社会现实、塑造了一系列勇于反抗、活生生的人物形象②元杂剧的语言以北方话和中原地区的口语为基础,吸收民间讲唱艺术的营养,具有质朴、自然、生动、泼辣的特点③元杂剧是当行本色,由于其与舞台的演出联系十分密切,接近生活语言,少用典故和华丽的修辞手法,艺术风格极炼如不炼,出色而本色。
元明清戏剧专题
又号清远道人,江西临川人。
• 作品:“临川四梦”(“玉茗堂四梦”):
《牡丹亭》、《紫钗记》、《南柯记》、 《邯郸记》
《牡丹亭》
• 全名《牡丹亭还魂记》,又简称《还魂
记》,是用力最深、也最能表现其文学思
想和艺术才能的一种,在文学史上,与元
• 汤显祖却于《题辞》中说: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
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
皆非情之至也。” • 剧中杜丽娘日常的行为举止,丝毫不违背她作为名门闺秀 的身份,她去游玩空寂无人的花园,还想到“步香闺怎便 把全身现”,这是现实环境造成的她的性格的一面;但在 另一面,当杜丽娘独处深思时,却不由自主地发出对“才 子佳人”“密约偷期”的倾慕;在更深的一层,当完全摆
元明清戏剧专题
元代戏剧
元杂剧
戏曲的形成与发展 • 先秦—宋代:孕育发生期 先秦:原始歌舞、巫觋活动、祭祀仪式
《尚书》记载:夔曰:“吁,击石,拊石,百
兽率舞。”(夔一足而已。) 春秋:优孟衣冠
• 汉代:百戏杂陈,如角觝戏《东海黄公》出
现了简单的情节,出现了假定性因素。 • 唐:歌舞小戏、参军戏:参军、苍鹘 《踏摇娘》:苏某、苏妻 《兰陵王》:北齐王高长恭(面具后的悲情王
二支曲,不限何种角色演唱。
• 宾白:元杂剧以唱为主,以说白为宾,故曰之,其有散韵
之分,散用口语,韵白用诗词或顺口溜式韵文。
• 科范:简称“科”,在剧本中表示舞台效果和演员所要做 的动作,表情等。 • 角色 :旦、末、净、杂四类,末是男角,净扮演刚强、凶 恶或滑稽的人物,有男有女。杂包括“孤”(官员), “孛老”(老头儿),“卜儿”(老妇),“徕儿”(小 孩子),“细酸”(书生,穷秀才)等。
古代文学史古代戏曲复习整理
古代文学史古代戏曲复习整理第一章元曲概说一、名词解释1、戏曲:它是以歌唱、舞蹈为主要表演手段来反映生活的一种文学样式。
它是以演员表演为中心,是文学、音乐、舞蹈、杂技、美术艺术等众体皆备的综合艺术。
2、戏剧:它是一种由演员通过说、唱、歌、舞当众表演故事的艺术形式,包括戏曲、话剧、歌剧、舞剧等,是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各方面的综合艺术。
3、曲:可以歌唱的乐谱,具体讲是金元时期产生的一种文体,又称词、词余、乐府。
4、散曲:是宋金时期吸收民间曲词和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乐曲,逐渐形成的一种新的诗歌形式。
5、小令:原名叶儿,是文学上的一支曲或一首词,具体地说是独立的一支曲。
6、套数:和小令相对,是两组以上(不包括两组),用同一宫调的曲子相邻而成的组曲。
(特点:有尾声,曲子只能在同一宫调中选用)7、带过曲:是由两组曲组成的曲子。
8、杂剧:是在金院本和诸宫调的直接影响下,吸收了其他多种表演形式形成的一种比较完整的戏曲形式,它是一种综合艺术,吸收文学、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等,被称为“第七艺术”。
9、曲词:是在诗、词和民间说唱文学的基础上形成的新诗体,一般都本色自然而又有着强烈的感情色彩,它一面有严格的韵律,一符合演唱的要求;一面又可以增句或加衬字,有利于比较自由地表情达意。
10、曲调:旧乐府音调的总称。
11、唱词:旦本戏,末本戏。
12、宾白:两人相说曰宾,一人自说曰白。
宾白包括人物的对白和独白,由白话和部分韵语组成。
13、科范:是剧本规定的主要表情动作和舞台效果,简称为“科”,如“把盏科”、“做眼泪科”、“调阵子科”、“内作起风科”等。
14、折:既是音乐组织的单元,又是故事情节的自然单位。
15、楔子:是一折戏,放在一本戏的开头叫开场戏,放在中间叫过场戏(用来简单介绍人物和故事情节)。
16、角色:表现不同类型的人类。
由于杂剧以正色为主角,形成“一角众脚”。
正末、正旦就分别成了末本和旦本的角色。
此外,视剧情的需要,还有净、副末、贴旦、搽旦、孤、卜儿、孛老、倈儿等。
中国古代文学史(元明清)期末复习精讲
元代:1、杂剧——元杂剧又称北杂剧,是在诸宫调和金院本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成熟的戏剧形式,由“四折一楔子”构成。
折是音乐单元,一折用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组成,四折可选用四种不同宫调。
楔子的篇幅较短,是对剧情起交代或连接作用的短小的开场戏或过场戏。
元杂剧“以唱词为主,以宾白为宾”,伴以“科范”,通过“旦、末、净、外、杂”各类角色表演出来。
在表演上由一人主唱,其他角色只有宾白。
南戏——南戏又称南曲戏文,因流行于浙江温州(永嘉)一带,所以又称为“温州(永嘉)杂剧”。
元代南戏,在艺术上早已摆脱了“村坊小曲”的原始状态,吸收了大曲、诸宫调、滑稽戏等民间说唱技艺,并受北杂剧影响,逐步形成了完整的戏剧样式。
它的宫调和套曲运用十分灵活;一本戏根据人物出场和退场,分成若干场,没有场次限制。
它内容多以家庭为主,曲调轻柔婉转,以管乐伴奏为主,剧中各个角色可以对唱、接唱甚至合唱,不同于杂剧。
代表性作品有高明《琵琶记》。
散曲——散曲一般称为乐府或词,包括小令和套数两类。
小令是单支的曲子,也称“叶儿”,按不同的宫调曲牌创作。
套数又称套曲,由两支以上同宫调曲牌的曲子写成。
散曲格律富于变化,允许在规定格律下自由发挥,并且语言通俗,由此形成了散曲活泼灵动、浅俗坦露、毫无间隔感的总体风貌,使之成为当时极为流行的雅俗共赏的新诗体。
代表作有关汉卿《不伏老》、马致远《秋思》等。
2、关汉卿一、公案剧(社会剧)——揭露社会黑暗和统治者残暴,歌颂人民反抗斗争《窦娥冤》、《鲁斋郎》、《蝴蝶梦》。
“为善的,更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
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元来也这般顺水推船。
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窦娥悲剧原因:⏹ 1.高利贷残酷剥削。
⏹ 2.元代知识分子卑下的社会地位和困苦的生活处境,使窦天章遭到高利贷剥削的逼勒,连唯一的小女儿也无法保住,致使窦娥年幼抵债,骨肉分离。
⏹ 3. 流氓地痞的欺凌。
像张驴儿一类恶棍无赖,在元代为数众多,他们到处横行,无恶不作。
元明清复习提要2.docx
元明清复习提要一、文史知识元代1、元代的戏剧活动,实际上形成为两个戏剧圈:北方戏剧圈和南方戏剧圈(1)北方戏曲圈及其代表作家北方戏剧圈以大都为屮心,包括长江以北的大部分地区,流行杂剧。
杰出的剧作家有:大都一一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纪君祥、张国宾、杨显之、石子章、王仲文等河北——白朴、李文蔚、尚仲贤山东一一高文秀、张时起、李好古、康进之山西一一石君宝、李潜夫、吴昌龄(2)南方戏剧圈以杭州为中心,产生与浙江永嘉(温州)一带,又被称为“7k嘉杂剧”。
作家有曾瑞、施惠、秦简夫、萧徳祥、宫天挺、余仁杰、杨梓、范康等。
郑光祖一一《倩女离魂》乔吉一一《两世姻缘》《金钱记》2、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白朴3、元人钟嗣成:钟嗣成,元代文学家。
字继先,号丑斋,大梁(今河南开封)人,久居杭州。
屡试不中。
顺帝时编著《录鬼簿》(元代的戏曲史料性著作)二卷,有至顺元年(1330)自序,载元代杂剧、散曲作家小传和作品名目。
所作杂剧今知有《章台柳》、《钱神论》、《蟠桃会》等七种,皆不传。
所作散曲今存小令五十九首,套数一套。
4、曲状元:马致远(秋思Z祖)(万花丛里马神仙)5、温州杂剧:在元代以南曲为唱腔的戏文,最早出现于浙江温州,称为“温州杂剧”,又称“永嘉杂剧”, 亦称南词。
后人为有别于北曲杂剧,简称之为南戏。
代表南戏艺术最高成就的剧日是元末高明《琵琶记》。
6、元代散曲代表作家元代散曲创作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散曲作家分三类:一是书会才人作家一一关汉卿、王和卿二是平民及胥吏作家一一白朴、马致远三是达官显宦作家一一卢挚、姚燧7、元散曲后期最有成就作家:张可久和乔吉(曲中李杜)8、旦本与末本及代表作元曲包括杂剧和散曲两部分,元杂剧体制一般是一木四折一个楔子。
元杂剧剧木主要由曲词和宾口两部分组成。
剧本根据角色分旦本和末本两大类,全剧只能有正末和正旦一人主唱,正末主唱的称“末本”,代表作《汉宫秋》;正旦主唱的称“旦本”,代表作《望江亭》9、关汉卿代表作历史剧:《单刀会》《哭存孝》《西蜀梦》公案剧:《窦娥冤》《蝴蝶梦》《绯衣梦》《鲁斋郎》社会剧:《拜月亭》《望江亭》《谢天香》《救风尘》《调风月》《金线池》《玉镜台》(爱情剧一一《窦娥冤》《救风尘》《调风月》)10、《永乐大典》三种戏文:《小孙屠》《宦门子弟错立身》《张协状元》11、元代两部悲剧:关汉卿《窦娥冤》和纪君祥《赵氏孤儿》(其他两部《汉宫秋》《梧桐雨》)12、元末南戏四大传奇:荆、刘、拜、杀《荆钗记》(柯丹邱)《刘知远白兔记》《拜月亭记》(施惠)《杀狗记》(徐)13、三大传奇:(明代)李开先《宝剑记》、梁辰鱼《漩沙记》、王世贞《鸣凤记》14、元代水浒戏专家:高文秀、张时起、李好古、顾仲清、张寿卿康进Z《梁山泊黑旋风负荆》和高文秀《黑旋风双献功》一一元代水浒戏双臂15、元代四大爱情剧:王实甫《西厢记》、关汉卿《拜月亭》、白朴《墙头马上》、郑光祖《倩女离魂》16、散曲、套数、杂剧:元曲是元代文学的主流和标志,包括杂剧和散曲。
中国古代文学史(元明清部分)复习提要(版)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提要2016.7.5一、名词解释题1.戏曲:①原指戏中之曲,为一种韵文样式,又称“剧曲”,后人用此专指中国传统戏剧剧本,是一种综合运用曲词、念白和科介等表现手法展开故事情节和塑造人物形象的文学体裁。
②元明清三代是古代戏曲的全盛期,其时的戏曲主要有三大类:南戏、杂剧和传奇。
③二十世纪初,王国维首先运用“戏曲”一词来指为演剧而写的剧本,认为应具有两个特征:其一是敷衍一个故事;其二是代言体。
也注意到其综合性的特点,即“以歌舞演故事也”,点明了戏曲的基本特征:综合运用歌舞等手法展开故事情节。
2.元杂剧:①又称北杂剧,是在诸宫调和金院本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成熟戏剧形式。
②主要特点:由“四折一楔子”构成;一折里用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楔子的篇幅叫段,一般放在第一折前交代剧情,起“序幕”的作用;在表演上由一人主唱,如以正旦为主的戏里,只由正旦一人独唱到底,其他角色都不唱,只用宾白。
③金、元之交,北杂剧的创作就已达到相当高的艺术水平,其前期创作呈现出繁荣的局面,成为中国戏剧文学史上最为光彩夺目的黄金时代。
④代表作家作品有:白朴的《墙头马上》、马致远的《汉宫秋》。
3.南戏:①又称“永嘉杂剧”、“南词”、“南曲戏文”。
产生于南宋初年的浙江永嘉一带,在东南地区广泛流行。
它的故事题材和演唱艺术受到北杂剧的影响,逐渐成为一种较为成熟的戏剧样式,也成为明清传奇的开山之祖。
②艺术特点:是我国最早成熟的戏曲形式,它用南方方音演唱,音乐采取不太严格和规范的曲牌联套体,主要角色是生、旦,另有净、丑等,各种角色都可歌唱,形式比较自由。
③《张协状元》是今存南戏最早的一种,其他的代表作品还有:号称“荆刘拜杀”四大传奇的《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以及高明的《琵琶记》。
4.散曲:①元人称其为“乐府”或“今乐府”,是继诗、词之后兴起的一种新诗体。
其名最早见于明初朱有燉《诚斋乐府》。
②散曲的分为小令、套数两种形式。
古代文学复习资料(元明清戏曲小说等)
元部分话本小说:特点:1、目的满足市民听众的文化娱乐需要2、内容题材与人物形象也以城市下层生活为主3、语言为白话,通俗性强4、故事性强,故事完整,生动曲折4、结构形式表现手法为入话穿插诗词,白话固定套语。
现知最早的话本小说总集是靖康年间洪楩编刊的《清平山堂话本》(又称《六十家小说》)拟话本:它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一种,是由文人模仿话本形式编写的小说。
它们的体裁与话本相似,都是首位有诗,中间以诗歌为点缀,词句多俚俗。
但与话本又有所不同,“近讲史而非口谈,似小说而无捏合”,“故形式仅存,而精彩遂逊”。
鲁迅认为它们是由话本向后代文人小说过渡。
杂剧:剧种:曲词、宾白、科(介)结构形式:旦本戏末本戏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四大爱情剧:《墙头马上》《倩女离魂》《西厢记》《拜月亭》戏剧的源流与演变:我国的戏剧,其起源、形成,经历了漫长的时期。
从先秦歌舞、汉魏百戏、隋唐戏弄,发展到宋代院本,表演要素日臻完善。
金末元初,文坛在唐代变文、说唱诸宫调等叙事性题材的浸润和启示下,找到了适合于表演故事的载体,并于舞蹈、说唱、伎艺、科诨等表演要素结为一体,发展成戏剧,它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脱颖而出。
由于宋金对峙,南北阻隔,便出现了南戏和杂居两种类型,它们各有自己的表演特色,分别在南方和北方流行。
当时,许多文人积极参与剧本的创作,是这种叙事性的文学体裁,臻于成熟,成为文坛的主干。
《西厢记》语言艺术:《西厢记》的语言具有非常鲜明的个性化的特点。
即使是唱词,作者也考虑到人物身份、地位、性格的不同,使之呈现不同的风格。
例如同为男性角色,张生的语言显得文雅,,郑恒则鄙俗,惠明则粗豪。
同为女性角色,莺莺的语言显得婉媚。
莺莺是大家闺秀,她的唱词节奏舒展,色彩华美,感情含蓄,与婉约派此风相似。
总之,文采与本色相生、藻艳与白描兼备,具有强烈的喜剧效果,是《西厢记》语言的一大特色。
怎样看待才子佳人的婚恋模式:才子佳人的形象多是:才子儒雅俊俏、风流倜傥、才华横溢,佳人魅力聪慧、知书达礼、善解人意。
中国文学史 元明清复习
中国文学史元明部分1、杂剧(北曲杂剧):即蒙古灭金(1234)前后,以宋杂剧和金院本为基础,融合宋金以来的音乐、说唱、舞蹈等艺术样式而形成的戏曲艺术。
并在唐宋以来词曲和讲唱文学的基础上,产生了韵文和散文相结合的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
2、南戏:南戏是南曲戏文的简称,又称戏文、南词。
是宋元时用南方歌曲演唱的戏曲形式。
它最初流行于浙东温州(永嘉)等地,故亦称“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
3、散曲:是元代出现的新诗体,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歌形式,因此多用北方歌曲演唱,也叫北曲。
也叫散曲小令为街市小令、叶儿。
4、铁崖体:“铁崖”为元代诗人杨维桢的号,杨氏有意不蹈袭前人法则,句法长短疾徐,用语瑰丽险怪,甚至多用辙语僻词,些人之所不敢写,言人之所不敢言,自成一体,一时名震东南,又称“铁体”。
5、四大南戏:元代南戏著名的作品《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被后人称为四大南戏,在明清时期传演甚广,影响深远。
这些剧本,明徐渭在《南词叙录》“宋元旧篇”内有著录。
“四大南戏”是南戏在元末明初的代表作品,也叫“四大传奇”,简称荆、刘、拜、杀。
6、元曲四大家:中国历史上的元曲四大家分别是: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
他们也是历史公认的元曲四大家。
奠定他们在曲坛地位的代表作为:关汉卿-《窦娥冤》;白朴-《梧桐雨》;马致远-《汉宫秋》;郑光祖-《倩女幽魂》。
7、《董西厢》:“董西厢”又称《西厢记·诸官调》、《弦索西厢》,是金代戏曲家董解元根据元稹《莺莺传》所创作的叙事体诸宫调小说作品。
该作品对于原作进行了大量修改:改变了原来故事结局,重新确立了矛盾冲突,大大扩充了故事内容,丰富了人物语言,比较完整地塑造了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该作品对王实甫《西厢记》有重要影响。
1、杂剧的体制特点(1)一般“一本四折”。
“折”是由同一宫调的若干曲子连缀而成的一个单元。
四折成为一本,许多剧本还有楔子。
(2)剧本分曲词、宾白、科(介)三部分。
中国古代戏曲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戏曲复习资料一、单选(一)元杂剧作家及其作品中国戏曲史“黄金时代”“元人四大悲剧”: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汉宫秋》、白朴《梧桐雨》、纪君祥《赵氏孤儿》。
元杂剧四大爱情戏:王实甫《西厢记》、关汉卿《拜月亭》、白朴《墙头马上》、郑光祖《倩女离魂》“元杂剧五大历史剧”:关汉卿的《单刀会》、白朴的《梧桐雨》、马致远的《汉宫秋》、高文秀的《渑池会》和纪君祥的《赵氏孤儿》并称作“五大历史剧”。
(二)南戏又称“戏文”“南词”“温州杂剧”“永嘉杂剧”四大南戏:《荆钗记》王十朋、钱玉莲,《白兔记》刘知远、李三娘,《拜月亭》王瑞兰、蒋世隆,《杀狗记》孙华、孙荣,合称“荆刘拜杀”“四大南戏”“古戏四大家”。
加上高明《琵琶记》称“五大南戏”。
徐渭《南词叙录》——中国最早的、也是宋元明清四代唯一的专论南戏的著作。
《戏文概论》中国戏曲史上继明徐渭的《南词叙录》后第一本关于宋元戏文的概论性著作。
《张协状元》为最可靠的南戏早期剧本,是研究中国古代戏曲的重要史料,被现代史学界誉为“中国第一戏”和“戏曲活化石”。
《永乐大典》是中国最著名的一部大型古代典籍,是一部类书。
《琵琶记》:高明著,南戏之祖。
是高明根据民间流传的南戏《赵贞女》改编的。
(三)明代杂剧前期:从明初至成化年间(1368—1487),紧承元杂剧余绪,出现过短暂的繁荣,随即渐趋萧条。
主要由两部分人组成:由元入明者,著名的有王子一、刘东生、贾仲明等;明初长成的,主要是两位藩王朱权和朱有燉,形成宫廷派杂剧创作群体。
产生了《琵琶记》和“荆刘拜杀”等著名剧作,呈现出“南戏中兴”的局面。
成就最高:徐渭《四声猿》1.朱权:还是一位著名的曲学家,《太和正音谱》集元人曲学之大成,戏剧史上重要的理论专著。
作品:《冲模子独步大罗天》、《卓文君私奔相如》2.朱有燉:杂剧创作数量在明初称最。
作品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类:(1)喜庆宴赏戏,如《八仙庆寿》、《仙官庆寿》、《牡丹仙》、《牡丹园》等(2)神仙道化戏,如《小桃红》、《十长生》、《夜半朝元》等(3)忠义节烈戏,如《继母大贤》、《团圆梦》、《义勇辞金》等(4)水浒英雄戏,如《豹子和尚》、《仗义疏财》(5)烟花妓女戏,如《香囊怨》、《复落娼》、《桃园景》等中期:处于转变期1.康海:《中山狼》,讽刺世情的寓言剧。
《元明清戏曲专题》讲义
《元明清戏曲专题》讲义第一讲中国戏曲的起源、形成及其民族特征一、中国戏曲的起源与形成(一)以往戏曲起源谱说(1)王国维《宋元戏曲考》引屈原《九歌》认为古代巫觋表演歌舞,即“后世戏剧之萌芽”。
(2)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庄岳委谈》认为“优伶戏文,自优孟抵掌孙叔敖,始滥觞。
”即源于春秋“优孟衣冠”。
(3)清纳兰性德《渌水亭杂识》认为戏剧始于南朝宫廷乐舞,“梁时大云之乐,作一老翁演述西域神仙变化之事。
优伶实始于此。
”(4)许地山《梵剧体例及其在汉剧上的点点滴滴》认为元杂剧演出体制与隋唐西域传入内地梵剧相似,故戏剧受印度梵剧影响,而梵剧又源出傀儡戏。
(5)孙楷节《傀儡戏考源》汉代傀儡戏哺育了后起戏曲艺术。
(6)日本青正儿《中国近世戏曲史》谓认为戏剧起湖于原始民众歌舞。
(7)周贻白《中国戏曲史纲要》认为戏剧起源于汉代角抵戏《东海黄公》。
(8)吴梅《中国戏曲概论》认为宋金诸宫调,“实为元明以来杂剧传奇之鼻祖。
”(9)明王骥德《曲律》认为古优有白而无歌舞,诸宫调只一人说唱,故真正戏剧应始于元代。
(10)吴国钦《中国戏剧史漫话》认为最初的戏剧应是秦汉时《蚩尤戏》等角抵戏。
以上诸说,就萌芽因素而言,似皆有据;但戏曲起源决非单一因素。
(二)从表演上看中国戏曲的三大来源:甲、滑稽戏系列:先秦两汉俳优(男性一人,向帝王讽谏时事,如优孟、优旃)——汉魏六朝俳优(男性二人,一逗一捧,如东汉和帝令二优演石耽贪赃事,一说十六国石勒令演周延贪赃事)——唐五代参军戏(由参军、苍鹘二人发展到三、四人,由男优发展到女优,由单纯说白发展到歌舞穿插,甚至唐庄宗父子、徐知训君臣也扮演参军戏)——宋金杂剧(固定为五人:未泥、引戏、副净、副末、装孤;体制定型为四段:艳段、正杂剧二段、散段;内容已有简单的故事性;形式也兼容歌舞)——南宋末已产生永嘉杂剧《张协状元》,是今存最早的剧本。
滑稽戏对元杂剧的影响:1、戏谑调笑成为元杂剧中的插科打诨、讽刺喜剧的要素;2、参军、苍鹘、末泥、引戏、装孤分别演变为元杂剧中的副净、副末、正末、正旦、官员五种固定角色;3、四段体制演变为元杂剧中一本四折的固定结构。
最新元明清小说戏曲研究答案
精品资料元明清小说戏曲研究答案........................................《元明清小说戏曲研究》作业题1、元杂剧创作繁荣的原因是什么?答:元杂剧创作繁荣的原因是:(1)宋金元经济和城市的持续发展繁荣,是元杂剧成熟与兴盛的必要物质基础。
(2)文人地位的变化:专业作家群的形成是使得元杂剧发展成熟、繁荣兴旺的一个关键因素。
(3)戏剧艺术发展自身的延续性。
元杂剧是我国各种表演艺术长期发展的结果。
(4)还有一批演员把戏曲表演艺术推进到了新的阶段。
2、关汉卿杂剧创作在戏剧冲突的设置上有什么特点?答:关汉卿的戏剧创作成就极高,他一生创作了六十余种杂剧,现存18种(包括残缺的本子)。
从内容上看,关剧中一些剧目揭露了社会的黑暗及统治者的残暴,歌颂了人民的反抗斗争。
如《窦娥冤》、《蝴蝶梦》、《鲁斋郎》等;其次,关剧中反映妇女生活的剧目占了相当大的比重。
现存18个剧本中“旦本”戏占了12个。
除《窦娥冤》之外,还有《救风尘》、《望江亭》、《调风月》等。
此外,关剧中还有不少历史剧,如《单刀会》、《西蜀梦》、《哭存孝》等,都赞颂了英雄业绩,赞美了正义的事业,表现了作者的鲜明爱憎,也抒发了作者渴望建功立业的情怀。
在艺术上,关汉卿将现实主义手法与浪漫主义手法完美地结合起来。
以《窦娥冤》为例,作品真实地反映了社会的不公、官吏的贪暴、百姓的不堪压榨,用的是现实主义手法;同时又借六月降雪、鬼魂诉冤等超自然的情节,反映了人民的愿望和呼声,从而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
在人物塑造方面,关汉卿以人物心理刻画见长。
3、《西厢记》成书前崔、张故事大致经历了怎样的流传?答:唐代以后,这个爱情故事的结局,令许多人感到遗憾和不满,斥责张生为“薄情年少如飞絮”。
逐渐在民间流传并将结局改变,宋代以后,由于北方游牧民族不断入侵和汉族同化,封建礼法观念在普通人民中间逐渐淡化,金代出现了董良(一说为董琅)所写的诸宫词《西厢记》,诸宫词是当时的一种说唱艺术,类似现代的评弹,用琵琶和筝伴奏,边说边唱。
元明清戏曲专题讲义汇总
《元明清戏曲专题》讲义第一讲中国戏曲的起源、形成及其民族特征一、中国戏曲的起源与形成(一)以往戏曲起源谱说(1)王国维《宋元戏曲考》引屈原《九歌》认为古代巫觋表演歌舞,即“后世戏剧之萌芽”。
(2)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庄岳委谈》认为“优伶戏文,自优孟抵掌孙叔敖,始滥觞。
”即源于春秋“优孟衣冠”。
(3)清纳兰性德《渌水亭杂识》认为戏剧始于南朝宫廷乐舞,“梁时大云之乐,作一老翁演述西域神仙变化之事。
优伶实始于此。
”(4)许地山《梵剧体例及其在汉剧上的点点滴滴》认为元杂剧演出体制与隋唐西域传入内地梵剧相似,故戏剧受印度梵剧影响,而梵剧又源出傀儡戏。
(5)孙楷节《傀儡戏考源》汉代傀儡戏哺育了后起戏曲艺术。
(6)日本青正儿《中国近世戏曲史》谓认为戏剧起湖于原始民众歌舞。
(7)周贻白《中国戏曲史纲要》认为戏剧起源于汉代角抵戏《东海黄公》。
(8)吴梅《中国戏曲概论》认为宋金诸宫调,“实为元明以来杂剧传奇之鼻祖。
”(9)明王骥德《曲律》认为古优有白而无歌舞,诸宫调只一人说唱,故真正戏剧应始于元代。
(10)吴国钦《中国戏剧史漫话》认为最初的戏剧应是秦汉时《蚩尤戏》等角抵戏。
以上诸说,就萌芽因素而言,似皆有据;但戏曲起源决非单一因素。
(二)从表演上看中国戏曲的三大来源:甲、滑稽戏系列:先秦两汉俳优(男性一人,向帝王讽谏时事,如优孟、优旃)——汉魏六朝俳优(男性二人,一逗一捧,如东汉和帝令二优演石耽贪赃事,一说十六国石勒令演周延贪赃事)——唐五代参军戏(由参军、苍鹘二人发展到三、四人,由男优发展到女优,由单纯说白发展到歌舞穿插,甚至唐庄宗父子、徐知训君臣也扮演参军戏)——宋金杂剧(固定为五人:未泥、引戏、副净、副末、装孤;体制定型为四段:艳段、正杂剧二段、散段;内容已有简单的故事性;形式也兼容歌舞)——南宋末已产生永嘉杂剧《张协状元》,是今存最早的剧本。
滑稽戏对元杂剧的影响:1、戏谑调笑成为元杂剧中的插科打诨、讽刺喜剧的要素;2、参军、苍鹘、末泥、引戏、装孤分别演变为元杂剧中的副净、副末、正末、正旦、官员五种固定角色;3、四段体制演变为元杂剧中一本四折的固定结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元杂剧概述一、元杂剧的繁荣及原因作家作品《录鬼簿》;舞台表演勾栏瓦舍、山西金元舞台遗迹;杂剧演员《青楼集志》。
城市娱乐;社会矛盾;文人地位;文禁不严二、元杂剧的发展及风格1.前期鼎盛。
具有强烈的批判现实主义精神,题材多样2.后期衰落。
趋于和缓,多宣传封建伦理、因果报应、神仙道化三、元杂剧的体制文本体制:曲辞、宾白、科泛表演体制:四折一楔子;曲牌联套;一人主唱;分脚色行当。
砌末与化妆:砌末:道具和简单的布景。
如“取砌末上”(《杀狗劝夫》),砌末是指所埋的死狗。
“外旦取砌末付净科”(《货郎担》),砌末是指金银财宝。
化妆:青红粉墨涂面抹土搽灰挂髯四、元杂剧的重要作家与作品婚恋戏、历史戏(三国戏)、绿林戏(水浒戏)、公案戏(包公戏)、神道戏关汉卿:《窦娥冤》《救风尘》《单刀会》《拜月亭》王实甫:《西厢记》马致远:《汉宫秋》白朴:《梧桐雨》《墙头马上》纪君祥:《赵氏孤儿》郑光祖:《倩女离魂》其他:《柳毅传书》《张生煮海》《灰阑记》《秋胡戏妻》《李逵负荆》《双献功》五、杂剧在元代以后的演变明代:前期内容上贵族化、伦理化,体制上有突破(不囿于四折和一人主唱、音乐上南北合套);中后期文人的抒情剧、讽刺剧和爱情剧较多;出现“南杂剧”。
清代:进一步文人化,多案头剧。
徐渭《四声猿》等重要作家及作品。
关汉卿专题一、“激厉而少蕴藉”的剧作家号已斋叟,大都人,生卒年及生平均不详,主要活动在大都一带。
玉京书会掌门人。
“躬践排场、面敷粉墨……偶倡优而不辞”(臧懋循《元曲选序》)“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熊自得《析津志》)“我玩的是梁园月,饮的是东京酒,赏的是洛阳花,攀的是章台柳。
我也会吟诗,会篆籀,会弹丝,会品竹,……会围棋,会双陆。
”(一枝花套【不伏老】)杂剧存目60余种,占现存元杂剧全目的1/10,留存18种。
数量之多,质量之高,在已知的240余位元代剧作家中首屈一指。
二、作品类型按题材:公案剧(《窦娥冤》《鲁斋郎》《蝴蝶梦》)、爱情婚姻剧(《救风尘》《望江亭》《调风月》)、历史剧(《单刀会》《西蜀梦》》)三、《窦娥冤》与中国悲剧的讨论1.以西方悲剧理论进行解析:王国维《宋元戏曲史》:“赴汤蹈火,仍出于主人翁之意志”,意志不敌外力终究出现不完美结局;钱钟书《中国古典戏曲中的悲剧》“在灾难面前渴望生活,在悲痛中追求享受,这才是属于悲剧的东西”。
2.以政治判别求解悲剧精神认为《窦》剧不是一般的悲剧,窦娥的悲剧不是她赴汤蹈火的意志造成,而是罪恶的社会制度的陷害,是慷慨悲歌的悲壮剧。
3.“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不可能实现”之间的矛盾造就悲剧《中国十大古典悲剧集》“前言”:“代表新生力量的人物,他们的英勇斗争,赢得了许多先进人物的同情;他们的失败或牺牲就必然引起广大人民的悲痛。
作家或诗人把这种社会现实反映到文艺作品里就成为悲剧性的故事,故事中的矛盾斗争就成为悲剧性的冲突”4.从中国戏曲史及中国文化传统的角度解析周国雄《全面营造中国戏曲艺术范式——论关汉卿的杰出贡献》:“中国悲剧多从群体道德需要的角度表现悲剧人物的社会价值”“通过完整的悲剧结构高扬人伦道德之美”四、《窦娥冤》的艺术成就人物性格的丰富性与流动性矛盾冲突的集中性“哀而不伤”的观赏性语言的雅俗共赏性五、《救风尘》《望江亭》《调风月》等剧作的喜剧精神与西方喜剧的讽刺传统相较,中国喜剧更具歌颂的传统。
正面的肯定多于反面的讽刺与批判。
这是中国文化传统与戏曲发展历程共同塑造的结果。
参军戏、宋金杂剧多讽刺,元杂剧则转为以歌颂为主,正面主人公的喜剧性胜利是戏剧表现的主要内容,这是关汉卿的贡献。
六、关汉卿杂剧艺术的成就鲜明的生命意识引导下的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创作;自觉的文体意识引导下的悲、喜剧范式;自觉的场上意识引导下的本色当行语的创立。
王实甫专题一、王实甫生平及其作品早年为书会才人,晚年为幽居园林的隐士。
王实甫撰杂剧14种,现存3种:《西厢记》《丽春堂》《破窑记》。
残存《苏小卿月夜贩茶》《韩彩云丝竹芙蓉亭》各一折。
《西厢记》作者从元末至明初一直未见质疑,皆认定为王实甫,明成化弘治以来有关汉卿作、关作王续、王作关续等说法,但没有十分可靠证据。
现存版本皆明刻本,流传中有过修改,但基本保留了王作的风貌。
二、《西厢记》的故事源流唐代:元稹传奇小说《莺莺传》(《会真记》)。
宋代:赵令畴鼓子词《商调·蝶恋花》、宋杂剧《莺莺六么》。
金代: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金院本《红娘子》、南戏《张珙西厢记》。
其中影响最大的是赵令畴鼓子词《商调·蝶恋花》、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
前者对莺莺的同情改变了崔张故事的性质,将文人悔过之作注入新的思想;后者则在主题思想、人物塑造、结构艺术方面都更加完善。
三、打破了规矩、升华了风俗的爱与欲的故事“发乎情,止乎礼”是一个规矩。
莺莺的故事在以往文人那里只是一个处理得不完美的事故,始乱终弃是女性的悲惨结局,是男性“悔过”的必然选择。
《西厢记》打破了规矩,撕破了大防。
金元时期中原民族的风俗为爱欲找到出路,作家把风俗升华为精神的赞歌,创造爱的奇迹。
四、“假意儿”莺莺、“至诚种”张生、“擎天柱”红娘1.莺莺的“假意儿”奏响初涉爱河的不安:试探与摸索、任性与谨慎、纯真与执着;2.张生的“至诚”唱出风流与痴情、勇敢与怯懦的快乐恋曲;3.红娘的敢作敢当、机智善良,擎起莺莺与张生自由爱情的天宇。
五、艺术特色1.悬念迭起的戏剧冲突2.美丽温婉的戏剧意象3.鲜明动人的戏剧形象4.自然华美的戏剧语言5.灵活创新的杂剧体制宋元南戏专题一、南戏概说(一)南戏的形成与发展北宋末叶至元末明初在中国南方流行,以南曲为声腔的戏曲形式。
亦称戏文、南曲、南曲戏文、南戏文。
又称温州杂剧、永嘉杂剧。
(二)南戏的体制结构——以“齣”为单位,齣数不限;第一齣是开场戏,由副末登场介绍剧情和创作意图,称“家门大意”或“副末开场”;正戏从第二齣开始,注重冷热、张弛、脚色行当的配合。
音乐——以南曲为声腔(元末时南北合套);组曲不受宫调限制,一出戏可用不同宫调的曲子,不限韵。
演唱——各种脚色都可以演唱,可以独唱,还可以对唱、合唱、后台伴唱。
(三)南戏与北曲杂剧的差异剧作家身份的不同是造成二者差异的根本原因。
剧作内容:杂剧自娱、南戏娱人,前者表现文人的自我意识,后者关注大众情趣与观念;语言风格:杂剧通俗蕴藉,南戏通俗浅露;艺术形式:杂剧脚色体制上不完备,南戏趋于完备;南戏曲律多民间歌谣,杂剧多讲究音律流传形式:变异性与经典性(四)创作概况宋元南戏多为不得志的下层文人所作。
“书会才人”。
留存剧目约238种,全本流传17种,基本保留戏文原貌的有5种(《张协状元》《宦门子弟错立身》《小孙屠》成化本《白兔记》陆贻典抄本《琵琶记》);佚曲约134种。
题材内容:爱情婚姻(争取婚姻自由、婚变);家庭、社会问题。
著名作品:《琵琶记》;“荆、刘、拜、杀”。
二、《琵琶记》1.作者:高明2.版本:古本系统(原本)、通行本系统(阅读本)、舞台改编本系统(演出本)。
古本系统:清代陆贻典抄录《元本琵琶记》、明嘉庆年间刊本《新刊巾箱蔡伯喈琵琶记》、《风月锦囊》摘汇本《蔡伯喈》、凌初成朱墨刻本。
通行本系统:明中叶的删改本,是一种新的写定本,盛行于晚明,但并不承认自己是改写本,而是标称“古本”“元本”。
如汲古阁本。
舞台本系统:根据戏班演出需要删改,不以元本为号召,只关注声腔需要。
如众多的戏曲选本。
3.主题思想宣扬忠孝节义:“不关风化体,纵好也徒然”;抨击科举制度:“文章误我,我误爹娘”(作者认为科举制度的不合理性是造成忠孝难全的原因)伦理道德悲剧:君臣、父子、夫妻等伦理道德规范下的无奈4.人物形象赵五娘:美贞美孝的典型蔡伯喈:“三被强”与“三不从”的矛盾5.南戏中兴之祖人物心理刻画细腻;双线结构;曲白通俗而富有文采。
明清传奇专题一、明清传奇概述传奇:明清两代主要以南曲演唱的一种戏曲形式。
在宋元南戏基础上发展而来。
(一)明代传奇发展大致经过了三个阶段:1.明代前期——南戏向传奇过渡时期。
作品题材多来源于民间传说或元代杂剧,文辞质朴,音乐多样,南戏的痕迹较深,传奇模式尚未建立。
2.明代中期——传奇进入成熟阶段。
大批文人涉足文坛;文学体制基本定型;音乐体制逐渐规范;文辞典雅绮丽。
明中叶三大传奇:《浣纱记》《宝剑记》《鸣凤记》3.明代后期——传奇繁荣期。
作家作品大量涌现(作家近百人,作品近千种);曲论著作蔚然可观(对戏曲源流、表演、声律等都有精辟论述,尤其声律研究对明清传奇音乐唱腔的格律化和规范化贡献很大);风格流派激烈争论(临川派与吴江派之争:前者尚趣,后者守法;前者追求文学精神,后者主张格律至上;前者强调主观意趣,后者重视本色原貌;前者创新,后者保守)。
(二)清代传奇的发展以康熙末年为界分前后两期1.传奇全盛期(清初至康熙末约一百年)——专业作家异军突起(苏州派为代表);研究成果显著(李渔《闲情偶记》);南洪北孔(《长生殿》《桃花扇》)2.传奇衰落期(雍正至嘉庆)——体制宫廷化;内容伦理化;风格诗文化。
二、汤显祖与《牡丹亭》(一)汤显祖崇尚真性情,反对假道学;反对专制,主张宽厚爱民,嫉恨朝政腐败;拥护公安三袁,反对模拟,提倡创造,注重作家才情真性的自由发挥。
玉茗堂四梦:《紫钗记》《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二)个性解放精神与“至情”意识个性解放精神——对做作的道德与教条的反叛(两个内容:自我生命的把握与情欲的肯定)“至情”——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
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两个层次:情、欲;对此二者的执着与深情)三、洪昇与《长生殿》(一)洪昇生不逢时(1645年)、书香门第、天伦之变、为人疏狂、才高招妒、困顿潦倒诗词:《啸月楼集》《稗畦集》戏曲:名目可考者12种,仅传世《长生殿》《四婵娟》(谢道韫、卫茂漪、李易安、管仲姬;美满夫妻、恩爱夫妻、生死夫妻、离合夫妻)(二)题材来源与发展1.题材来源:白居易《长恨歌》、陈鸿《长恨歌传》、宋笔记小说《杨太真外传》、元人王伯成《天宝遗事诸宫调》、元代白朴《梧桐雨》、明代吴世美《惊鸿记》2.创作历程:1674年(29岁)《沉香亭》;1680年(35岁)《舞霓裳》;1688年(44岁)《长生殿》3.突破与发展:摒弃以往作品“不精不诚”的成分,专写“精诚不散,终成连理”的爱情;在爱情的悲欢离合中表达“情缘总归虚幻”的慨叹,反映出深厚的社会政治内容。
(三)主题思想政治主题说:兴亡之感与民族意识。
爱情主题说:强调李、杨爱情具有的人格独立、平等意识;情欲泛滥导致的幻灭。
双重主题说:借爱情理想来总结历史教训,表达兴亡之感。
多重意蕴:爱情的悲剧、政治的悲剧、人生不永的命运悲剧。
1.“至情”思想——今古情场,问谁个真心到底?但果有精诚不散,终成连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