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物理《分子热运动》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第十三章第1节分子热运动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第十三章第1节分子热运动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ba793f86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95.png)
b.分子间作用力对物质性质有何影响?
c.举例说明分子热运动在生活中的应用。
2.讨论:各小组成员发表自己的观点,共同探讨问题的答案。
3.分享:各小组选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补充。
(四)课堂练习
1.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如:
d.拓展延伸:介绍分子热运动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4.教学评价:
a.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观察、实验、讨论等,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b.终结性评价:通过单元测试、期中考试等方式,全面评估学生对分子热运动知识的掌握程度。
c.自我评价: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明确自身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制定针对性的改进措施。
在本章的学习中,学生需要掌握分子间作用力、分子热运动的宏观表现等概念,以及分子动理论的应用。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师应采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具体实验和实例,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物理概念。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以致用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此外,学生在团队合作中表现出较强的交流欲望,教师可充分利用这一点,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享观点,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引导学生认识到物理学科的美妙与实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c.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观点,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3.教学内容组织:
a.导入:以生活中的现象为例,引出分子热运动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b.知识讲解:详细讲解分子间作用力、分子热运动的宏观表现等基本概念,结合实验和实例,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
c.习题讲解:针对本章知识点,设计具有代表性的习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九年级物理《分子热运动》教案、教学设计
![九年级物理《分子热运动》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d0936e5a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fe.png)
1.重点:分子热运动的基本概念、分子间作用力、温度与分子热运动的关系、热力学第一定律。
2.难点:分子间作用力的类型及其与距离的关系、理想气体模型的应用、热力学第一定律的理解。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a.采用实验、观察、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分子热运动。
b.运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知识之间的联系。
2.分子间作用力:讲解分子间作用力的类型(如引力、斥力等),并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分子间作用力的存在。
3.温度与分子热运动:阐述温度与分子热运动的关系,解释为什么温度升高时,分子的运动速度会加快。
4.热力学第一定律:引入热力学第一定律的概念,结合实例进行讲解,使学生理解能量守恒的原理。
(三)学生小组讨论
4.培养学生珍惜能源、保护环境的责任感,树立绿色发展的观念。
5.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引导学生关爱他人,乐于助人。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理基础,对分子、原子等微观概念有初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他们对《分子热运动》这一章节的学习充满好奇。但由于年龄和认知特点,学生在理解抽象的分子热运动理论时,可能会遇到一定的困难。此外,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可能难以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以下几点:
1.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2.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从已知知识出发,逐步拓展到新知识。
3.创设生动、直观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抽象概念。
4.针对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因材施教,给予个性化指导。
5.强化实践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物理学的魅力,提高知识运用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分子热运动》教案
![《分子热运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2b5108c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e3f2ada.png)
《分子热运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分子热运动的概念,知道分子在热运动中的特点和规律。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分子热运动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分子动理论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 增强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分子热运动的概念2. 分子在热运动中的特点和规律3. 实验观察分子热运动4. 分子动理论在生活中的应用5. 拓展练习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分子热运动的概念,分子在热运动中的特点和规律,分子动理论在生活中的应用。
2. 教学难点:分子热运动的微观机制,实验观察分子热运动的方法。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分子热运动的规律。
2. 利用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 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学会运用分子动理论解释现象。
4.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五、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显微镜、载玻片、染色剂、热源等。
2. 教学资源:PPT、实验指导书、参考资料等。
3. 教学环境:实验室、教室。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分子热运动的存在和特点。
2. 新课:介绍分子热运动的概念,讲解分子在热运动中的特点和规律。
3. 实验:指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分子热运动,分析实验结果。
4. 应用:引导学生运用分子动理论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5.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分子热运动的特点和规律。
七、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的内容,整理实验观察到的分子热运动数据。
2. 结合生活实例,运用分子动理论解释现象。
3. 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八、教学反思1. 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分析学生的掌握情况。
2. 对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3.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性地进行辅导。
九、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如设计实验观察其他物质的分子热运动。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13.1《分子热运动》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13.1《分子热运动》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c04fc5ff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e0.png)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13.1《分子热运动》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人教版九年级物理教材的第13.1节《分子热运动》。
本节主要介绍了分子热运动的概念、分子的无规则运动以及温度与分子运动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分子热运动的概念,理解分子的无规则运动以及温度与分子运动的关系。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子热运动的概念、分子的无规则运动以及温度与分子运动的关系。
难点:分子热运动的微观机制的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笔记本、实验器材。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如热胀冷缩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分子运动与温度之间的关系。
2. 知识讲解:(1)分子热运动的概念: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2)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分子在运动中碰撞,改变方向和速度。
(3)温度与分子运动的关系: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3. 例题讲解:通过例题,让学生理解分子热运动的概念,以及如何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4. 随堂练习:设计一些简单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5. 实验操作:安排学生进行实验,观察不同温度下物质的分子运动情况,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分子热运动的概念2. 分子的无规则运动3. 温度与分子运动的关系七、作业设计1. 请解释为什么物体在受热时会膨胀。
答案:物体受热时,内部分子的热运动加剧,分子间的距离增大,从而导致物体体积膨胀。
2. 请用所学知识解释为什么夏天饮料容易溢出。
答案:夏天温度高,饮料中的分子运动加剧,分子间的距离增大,导致饮料体积膨胀,容易溢出。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结束后,要引导学生反思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同时,可以拓展延伸一些相关知识,如分子动理论在其他领域的应用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教版九年级全册第13章第1节《分子热运动》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全册第13章第1节《分子热运动》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e14160b0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8fb39bf.png)
(一)导入新课
1.教师以生活中的实例引入新课,如热胀冷缩、热水冷却等现象,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
2.提问学生对分子热运动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3.通过多媒体展示微观世界的精彩画面,如分子热运动的动画,让学生对分子热运动产生直观的认识,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1.学生在认知方面,对分子热运动的概念和特性理解不够深入,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和实验现象,帮助他们建立直观的认识。
2.学生在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方面,能力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对实验操作不够熟练,需要加强个别指导;部分学生在数据分析方面存在困难,需要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生在情感态度上,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热情有待提高。教学中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关注生活中的物理学现象,提高学科认同感。
4.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归纳、演绎等方法,从不同角度分析分子热运动规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使其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2.通过学习分子热运动,使学生认识到微观世界的奥妙,增强对自然界的敬畏之心。
3.让学生了解物理学在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作用,培养社会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
4.学生在合作交流方面,部分学生表现出不善于倾听他人意见、团队协作能力较弱的问题。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他们的人际沟通能力。
5.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学中应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制定分层教学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分子热运动的概念和特性,掌握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九年级分子热运动教案
![九年级分子热运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030353c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cc59125.png)
九年级分子热运动教案分子热运动是物体都由分子、原子和离子组成,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分子的热运动跟物体的温度有关,物体的温度越高,其分子的运动越快。
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九年级分子热运动教案5篇,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九年级分子热运动教案1学习目标1.知道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2.学会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解释扩散现象。
3.了解分子热运动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
4.了解分子之间存在引力和斥力。
自主探究1.物质是由构成的,分子的直径大约是,通常用来量度的单位是。
2. 的现象,叫做扩散。
3.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由于分子的运动跟有关,所以这种无规则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
温度越,分子运动越。
4.分子间存在和。
合作探究1一、物质的构成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2的内容,了解物质的构成。
提出问题:1.如果把分子看成球形,它的直径大约有多少米?通常用什么单位来量度分子?2.如果把1 cm3空气中的分子用每秒计算1010次的计算机计数也需80年。
这说明了什么?归纳总结:常见的物质是由大量的构成的。
二、分子热运动探究活动:在装着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上面,倒扣一个空瓶子,使两个瓶口相对,之间用一块玻璃板隔开,抽掉玻璃板后观察。
提出问题:通过观察发现密度比空气大的二氧化氮进入上面的瓶子,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课件展示:2 (1)在量筒里装一半清水,用细管在水的下面注入硫酸铜的水溶液。
硫酸铜溶液在量筒的下部,清水和蓝色的硫酸铜溶液之间的界面明显。
静放几天,界面就逐渐变得模糊不清了。
(2)把磨得很光的铅片和金片紧压在一起,在室温下放置五年后再将它们切开,可以看到它们相互渗入约1 mm深。
生活实例:在腌咸菜的时候,菜往往要十天左右才会变咸,而在炒菜时,只需要几分钟后菜就咸了,这是什么原因呢?探究实验:在一个烧杯中装一些凉水,在另一个相同的烧杯中装等量的热水,用滴管分别在凉水、热水中同时滴入一滴红墨水。
比较两杯中红墨水的扩散现象。
《分子热运动》教案
![《分子热运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5ef2540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31.png)
《分子热运动》教案分子热运动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固体、液体、气体的本质区别及特性;2.了解分子的运动状态;3.学会用KMT理论解释分子热运动的规律;4.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锻炼实验操作的技能。
二、教学重难点1.学会用KMT理论解释分子热运动规律;2.了解固体、液体、气体的各自特性及本质区别。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2.实验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引入老师通过引入问题,如“为什么水能变成冰块,又能变成水汽;为什么气体、液体、固体的特性不同?”来激发学生对科学问题的好奇心。
第二步:小组探究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选一种物质体系(如水,气体等),通过实验探究,搜集能够说明物质状态的数据,如密度、分子运动状态等。
第三步:总结规律老师组织学生比较不同物质的特点和规律。
第四步:KMT理论讲解老师通过KMT理论来解释分子热运动规律。
第五步:举例分析老师通过实际案例,如气压计,瓶子密闭等,来进一步说明KMT 理论。
第六步:实验操作老师带领学生进行如下实验操作,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分子热运动规律的认识:实验一:固体的热膨胀;实验二:液体的表面张力;实验三:气体的扩散。
第七步:案例讲解老师通过实际案例(如工业生产,医疗保健等)来进一步说明分子热运动的重要性。
第八步:概括总结老师对整节课进行总结、概括,并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
五、教学评价1.学生自主探究、讨论问题的能力;2.实验操作技能;3.分析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六、拓展延伸1.与生活相联系,比如气压计、汽车制动等的实际应用;2.资料挖掘,探究物质的状态变化规律。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册13.1《分子热运动》教学设计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册13.1《分子热运动》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fb387d53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eaa17dd.png)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分子的基本性质,掌握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理解分子间作用力的存在及表现形式。
2.学会运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如扩散、蒸发等。
3.能够运用分子间作用力的知识,分析物质的聚集状态、相变等现象。
4.掌握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基本概念,了解能量守恒在微观世界中的体现。
本章节教学设计以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册13.1《分子热运动》为基础,结合教学实际,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科学素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同时,提高综合能力。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在前两年的物理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力学、电学等领域的基本概念和规律。在此基础上,学生对微观世界的认识有一定的基础,但对分子热运动的理解尚处于表面。此时,学生的认知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均有较大提升,具备进一步探索分子热运动的内在规律的条件。此外,学生对生活中的现象充满好奇,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因此,在本章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些特点,引导他们通过观察、实验、思考等方式,深入理解分子热运动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实际应用能力。同时,针对学生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疑问和困惑,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识阶段,教师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分子热运动的基本概念:介绍分子、原子、离子等微观粒子的基本性质,阐述分子热运动的定义,让学生了解分子热运动的基本特征。
2.分子间作用力:通过多媒体演示和实验观察,让学生了解分子间作用力的存在及表现形式,如吸引力和排斥力,并解释这些作用力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13.1《分子热运动》教学设计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13.1《分子热运动》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11556e2b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d2.png)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物质由分子组成,分子具有热运动,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2.掌握分子热运动的基本概念,理解温度与分子热运动的关系,了解扩散现象及其与分子热运动的关系。
3.学会使用分子动理论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如热胀冷缩、物态变化等。
2.分析为什么热水比冷水更容易溶解固体物质。
3.讨论不同温度下,气体体积的变化,并解释其原因。
(五)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会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包括分子热运动、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扩散现象以及温度与分子热运动的关系。同时,强调这些知识点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掌握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2.理解温度与分子热运动的关系,以及扩散现象与分子热运动的联系。
3.学会将分子热运动知识应用于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提高问题分析能力。
针对这些重难点,教学设想如下:
(1)采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和实例,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分子动理论。例如,将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比作弹簧,引导学生形象地感知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分子热运动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的,并简要阐述其原理:
a.水在煮沸时为什么会冒泡?
b.为什么在寒冷的冬天,汽车玻璃上会出现霜花?
c.为什么湿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干得快?
2.结合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分析以下问题:
(3)定期组织阶段测试,检验学生对分子热运动知识的掌握程度,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3.1《分子热运动》教案设计2024-2025学年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
![13.1《分子热运动》教案设计2024-2025学年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https://img.taocdn.com/s3/m/75ab1302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b9.png)
13.1《分子热运动》教案设计 20242025学年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我设计这节《分子热运动》的物理课,旨在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深入理解分子热运动的基本概念,以及温度与分子运动速度之间的关系。
同时,我希望通过这节课,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分子热运动的概念,理解温度与分子运动速度的关系。
2.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
二、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分子热运动的概念,温度与分子运动速度的关系。
2. 重点:实验操作,观察和分析实验结果。
三、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显微镜、分子热运动模拟实验器材、温度计。
2. 学具:实验记录表格、笔。
四、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简单的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如热水的温度比冷水的温度高,引导学生思考温度与分子运动的关系。
2. 讲解:介绍分子热运动的概念,解释温度与分子运动速度的关系。
3. 实验:分组进行分子热运动模拟实验,让学生观察不同温度下分子的运动情况,并记录实验结果。
5. 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如为什么热水会冒汗。
五、活动重难点1. 重点:实验操作,观察和分析实验结果。
2. 难点:分子热运动的概念,温度与分子运动速度的关系。
六、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是否能正确操作,观察和分析实验结果;学生是否能理解分子热运动的概念,以及温度与分子运动速度的关系。
2. 拓展延伸:让学生进一步研究分子的其他运动形式,如振动、旋转等。
通过这节课,我希望学生能深入理解分子热运动的概念,以及温度与分子运动速度的关系,并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同时,我也希望他们能从中感受到物理学的乐趣,激发他们对物理学的热爱。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分子热运动的概念1. 我向学生介绍了分子热运动的基本概念,分子热运动是指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这种运动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速度越快。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第十三章第1节《分子热运动》教学设计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第十三章第1节《分子热运动》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02d87319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01cf407.png)
4.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掌握分子热运动的实验方法,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问题导入、小组讨论、实验探究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分子热运动的相关知识。
2.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思维,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从实验现象中提炼出物理规律。
3.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创新意识。
2.教师展示一组关于分子热运动的图片和动画,让学生初步了解分子热运动的概念,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二)讲授新知
1.教师详细讲解分子热运动的基本概念、特性和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结合示意图,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抽象的物理知识。
2.介绍理想气体状态方程,解释压强、温度、体积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实例进行说明。
3.讲解分子热运动与温度的关系,让学生理解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的例,如热水壶冒出的蒸汽、热气球升空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激发学生对分子热运动的兴趣。
2.理论讲解,深入浅出: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和示意图,讲解分子热运动的基本概念和特性,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逐步引导学生理解抽象的物理知识。
3.实验探究,培养能力:设计具有针对性的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分子热运动的现象,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教师对学生的答题情况进行点评,指出错误和不足,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方法。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分子热运动的概念、特性、应用等关键点。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交流在学习和讨论过程中的收获和困惑。
3.教师针对学生的反馈,进行总结和归纳,强调重点和难点,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初中物理《分子热运动》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分子热运动》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021d468f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d0.png)
课 题 13.1 分子热运动 课 型 新 授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1、知道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和分子热运动。
2、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3、能识别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运动论的观点进行解释。
过程方法1、 通过演示实验说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2、 通过演示实验使学生知道物体的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
3、 通过演示实验以及与弹簧的弹力类比使学生了解分子之间既存在斥力又存在引力。
情感态度用演示实验激发学生对大千世界的兴趣,使学生了解通过直接感知的现象,可以认识无法直接感知的事实。
教学重点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教学难点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教学用具分子内聚力演示器、烧杯、水、墨水等1教 学 过 程 设 计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 计 意 图情境引入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一些现象,例如墙里开花墙外香;炒菜时香气四处飘逸;到医院时闻到一股药味等同学们还能举出其它的一些例子吗这些现象为什么? 合作探究前面我们学过了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物理学中所说的分子包括多原子分子和单原子分子,分子很小, 是肉眼根本看不到的,在一个物体中,分子的数目是巨大的,这么多的分子在物体中处于什么状态呢? 提出你自己的猜想并说明自己的根据。
(例如这些分子是运动的或者这些分子是静止的。
) 一、扩散现象让学生观看教师用书的视屏资源学生体会各个例子,举例并力图解释这些现象。
从学生熟悉的例子入手, 学习新知。
思考、讨论、猜想回答,、 学会猜想必须是有根据的。
联系实际现象。
学生观看视频, 感受各种扩散现象的过程,总结扩散的定义,分析推理物体内部 分子的运动情况让学生感受各种情况的扩散 。
现象, 更(2)观察空气和二氧化氮的扩散现象;水和硫酸铜溶液的扩散;金和铅的扩散。
教师和学生一起分析各种扩散现象 向学生说明(1)气体的扩散现象二氧化氮是红棕色、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要注意把装有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放在空瓶子下面,由于二氧化氮气体密度大,这样可以排除重力的干扰。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上学期13.1《分子热运动》教学设计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上学期13.1《分子热运动》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45084573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856d513.png)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相关基础知识,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新课讲解:详细讲解分子热运动的概念、特点及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结合生活实例进行分析。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扩散实验,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感受分子热运动与温度的关系。
-知识应用: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分子热运动的概念及其与温度的关系,掌握扩散现象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运用分子动理论解释一些常见现象,如:热胀冷缩、湿衣服晾干等。
3.掌握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特点,理解物质性质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分子热运动的特点和规律。
结合生活实例,如:热水比冷水更容易结冰、湿衣服会晾干等,帮助学生理解分子热运动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在讲授新知后,我会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旨在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讨论主题:分子热运动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讨论要求:每个小组选取一个实例,分析分子热运动在该实例中的作用,并解释相关现象。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我会引导他们回顾之前学习的物质组成、微观粒子等方面的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然后,我会给出答案:“这是因为冰水中的分子热运动减缓,导致温度降低,所以我们感到凉爽。”由此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分子热运动。
(二)讲授新知,500字
在导入新课的基础上,我将系统地讲授分子热运动的相关知识。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设计了以下作业:
分子热运动教案
![分子热运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7605bc4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4318f97.png)
分子热运动教案分子热运动教案作为一名老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分子热运动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分子热运动教案1【教材分析】教材首先介绍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知识,并对分子大小进行讨论,使学生对分子的体积小、数量大留下深刻印象。
然后,通过演示扩散现象,使学生从宏观现象出发,通过推理来感知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通过红墨水在热水和冷水中扩散快慢的比较,让学生讨论得出温度越高,热运动越剧烈的结论。
最后通过演示实验和类比的方法,让学生了解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明确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2)能够识别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进行解释。
3)明确分子热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
4)明确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说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2)通过实验使学生推测出物体温度越高,热运动越剧烈。
3)通过实验以及与弹簧的弹力类比使学生了解分子之间既存在引力又存在斥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用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难点: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教具】自制铁树、酚酞试液、氨水、红墨水、烧杯、冷水和热水、胶头滴管、粉笔、自制分子作用力与分子间距演示器,扩散现象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提问:同学们,你们见过铁树开花吗?学生回答没见过。
然后接着说“今天老师就让你们开开眼界”,然后演示铁树开花并让学生观察。
接着问:“同学们,你们想不想知道铁树为什么会开花?”在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下请学生打开课本第十六章第一节---分子热运动。
二、新课教学:(一)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让学生回顾“多彩的物质世界”中学到的关于物质是由分子组成,并提问学生能否用肉眼直接观察到分子?然后讲解第一自然段,从而让学生感知分子很小,且在一个物体中分子数目巨大。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13.1分子热运动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13.1分子热运动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15708a93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3d.png)
1.采用情境导入法,激发学生对分子热运动的兴趣。通过生活实例,如蒸发、沸腾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微观原理。
2.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动画、图片等形式展示分子热运动的过程,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
3.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例如,让学生思考分子间作用力是如何影响宏观现象的,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3.分子热运动与宏观现象的联系:通过实例分析,使学生理解分子热运动在宏观现象中的作用。
三、实验探究
1.设计实验:让学生设计实验,观察分子热运动的特点。
2.实验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3.数据分析: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总结分子热运动的规律。
四、课堂小结
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分子热运动的基本概念和规律。
(二)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多种方式,探究分子热运动的特点和规律。
2.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进行实验设计、数据收集和分析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3.引导学生运用类比、归纳、推理等思维方法,从微观角度理解宏观现象,培养科学思维。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界奥秘的热情。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13.1分子热运动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分子热运动的基本概念,理解分子间作用力的存在和表现形式,掌握分子热运动的规律。
2.使学生能够运用分子热运动的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如蒸发、沸腾、扩散等。
3.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会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分子热运动的特点。
2.使学生认识到微观世界与宏观世界的联系,增强学生对自然科学的敬畏之心。
分子热运动教学设计_共10篇.doc
![分子热运动教学设计_共10篇.doc](https://img.taocdn.com/s3/m/cba7e55acc175527072208b2.png)
★分子热运动教学设计_共10篇范文一:《分子热运动》的教学设计与反思《分子热运动》教学设计与反思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能识别扩散现象,并能运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进行解释。
●知道分子热运动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
●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演示实验说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通过演示实验使学生推测出物体温度越高,热运动越剧烈.●通过演示实验以及与弹簧的弹力类比使学生了解分子之间既存在斥力又存在引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用演示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能力.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分子的热运动.难点:通过直接感知的现象,推测无法直接感知的事实.教学器材:装有二氧化氮气体的广口瓶、空瓶、铅圆柱、烧杯两个、红墨水、酒精、冷热水。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打开一瓶香水,回想一下,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生答: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能否直接用肉眼看到分子运动?为什么?二、进行新课(1)分子和分子运动①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是极小的微粒。
如果把分子看做球形,它的直径约10-10米,不仅肉眼看不到,即使用现代的显微镜也看不清分子。
由于分子极小,所以物体含分子数目大得惊人。
1厘米3空气的分子,如果每秒数100亿个,要数完这个数,也得用80多年。
②构成物质的分子永不停息地运动着。
由于分子太小,目前尚无法直接观察分子的行为,但我们可以从宏观的实验现象,来判断分子的行为。
(2)演示实验:扩散现象①打开酒精,很快就会闻到香味,这是什么跑到了我们的鼻子里了?②出示事先装有二氧化氮气体的广口瓶。
说明瓶内红棕色的气体是二氧化氮。
再出示一只空的广口瓶,其实瓶内装满了空气。
将装有二氧化氮的瓶子向空瓶倾倒,这时看到红棕色气体流入空瓶,开始先沉到瓶底。
此现象说明二氧化氮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
《分子热运动》教案
![《分子热运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6ec1ac3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a5.png)
《分子热运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分子热运动的概念,知道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2. 让学生掌握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包括分子之间存在空隙、分子之间存在引力和斥力、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3.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交流的能力,通过实验和现象观察,理解分子热运动的特点。
二、教学内容1. 分子热运动的概念及其特点。
2. 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3. 分子热运动的实际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分子热运动的概念、特点和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2. 教学难点:分子之间存在空隙、分子之间存在引力和斥力、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思考,理解分子热运动的特点。
2.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分子热运动的微观图像和实验现象,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开展小组讨论和汇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香味四溢的饭菜、湿衣服变干等,引导学生思考分子热运动的现象。
2. 新课导入:介绍分子热运动的概念,讲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3. 实验观察:安排学生进行分子热运动的实验观察,如布朗运动实验、气体扩散实验等,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分子热运动的特点。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围绕分子热运动的特点和实际应用展开讨论,分享各自的观察和思考。
5.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分子热运动的特点,强调分子动理论在科学研究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思考题和练习题,巩固学生对分子热运动的理解。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分子热运动概念和分子动理论的理解程度。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观察中的表现,包括观察到的现象、分析能力和结论。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4.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其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九年级物理《分子热运动》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九年级物理《分子热运动》优质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f36747aa84868762caaed544.png)
分子热运动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2)能识别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进行解释。
(3)知道分子热运动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
(4)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演示实验说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2)通过演示实验使学生知道物体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
(3)通过演示实验以及与弹簧的弹力类比使学生了解分子之间既存在斥力又存在引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用演示实验激发学生对大千世界的兴趣,使学生了解通过直接感知的现象,可以认识无法直接感知的事实。
(2)培养学生利用类比法认识微观世界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对演示实验的观察、分析、推理,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
难点:指导学生从对演示实验的观察、分析、推理,用宏观的物理现象揭示物质的微观结构。
三、教学用具烧杯、热水、冷水、滴管、墨水、铅块、钩码、玻璃板、弹簧测力计、细线、多媒体课件等。
四、新课引入教师播放视频《气味是如何传播的?》,盛夏时节,百花绽放。
四溢的花香引来了长喙天蛾,它们悬浮在空中吸食花蜜。
花香是如何传播到远处的?为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这节课先从分子热运动开始学起。
五、新课讲解(一)物质的构成教师播放视频《什么是分子?》。
意大利物理学家、化学家阿伏伽德罗发现自然界中存在着能保持物质化学性质不变的最小微粒-分子,常见的物质都是分子组成的,以DNA(脱氧核糖核酸)大分子结构图为例介绍物质的结构。
学生观看视频认识物质的构成,物质是由我们人眼看不到的微小粒子——分子构成。
教师播放视频《分子的大小》,用扫描隧道显微镜在一个遗传分子上描绘的形状;人和原子在一个画面中进行对比;将一个空气分子设想成一个砂粒,1cm3空气中的分子形成的砂粒堆成山,它们可以把一个大工厂覆盖起来;通过视频,我们可以知道分子非常小,如果把分子看成小球,分子的直径大约只有10-10m,分子很小,用普通显微镜无法看到,需要用电子显微镜进行观察。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13.1《分子热运动》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13.1《分子热运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ef69ab1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9b.png)
教案:人教版九年级物理13.1《分子热运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九年级物理教材第13章第1节《分子热运动》。
本节主要介绍了分子热运动的基本概念、分子动理论的内容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具体内容包括:1. 分子热运动的概念: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且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2. 分子动理论: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3. 分子热运动的应用:如蒸发、扩散现象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分子热运动的概念,掌握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 提高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子热运动的概念及分子动理论的理解。
2. 教学重点:分子热运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在生活中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显微镜、分子模型等)。
2. 学具:教材、笔记本、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常见的蒸发、扩散等现象,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与分子热运动的关系。
2. 知识讲解:讲解分子热运动的概念,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并通过实例解释分子热运动在生活中的应用。
3. 实验观察:安排学生进行显微镜观察分子模型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分子结构,进一步理解分子热运动的概念。
4.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分子动理论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5. 知识拓展:介绍分子热运动在现代科技领域的应用,如纳米技术、材料科学等。
六、板书设计1. 分子热运动的概念2. 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3. 分子热运动在生活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分子热运动的概念及其与温度之间的关系。
(2)运用分子动理论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个扩散现象。
2. 答案:(1)分子热运动是指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且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2)扩散现象是分子间相互渗透、混合的过程,如香水扩散、食物变质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子热运动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2)能识别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进行解释。
(3)知道分子热运动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
(4)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演示实验说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2)通过演示实验使学生知道物体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
(3)通过演示实验以及与弹簧的弹力类比使学生了解分子之间既存在斥力又存在引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用演示实验激发学生对大千世界的兴趣,使学生了解通过直接感知的现象,可以认识无法直接感知的事实。
(2)培养学生利用类比法认识微观世界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对演示实验的观察、分析、推理,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
难点:指导学生从对演示实验的观察、分析、推理,用宏观的物理现象揭示物质的微观结构。
三、教学用具
烧杯、热水、冷水、滴管、墨水、铅块、钩码、玻璃板、弹簧测力计、细线、多媒体课件等。
四、新课引入
教师播放视频《气味是如何传播的?》,盛夏时节,百花绽放。
四溢的花香引来了长喙天蛾,它们悬浮在空中吸食花蜜。
花香是如何传播到远处的?为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这节课先从分子热运动开始学起。
五、新课讲解
(一)物质的构成
教师播放视频《什么是分子?》。
意大利物理学家、化学家阿伏伽德罗发现自然界中存在着能保持物质化学性质不变的最小微粒-分子,常见的物质都是分子组成的,以DNA(脱氧核糖核酸)大分子结构图为例介绍物质的结构。
学生观看视频认识物质的构成,物质是由我们人眼看不到的微小粒子——分子构成。
教师播放视频《分子的大小》,用扫描隧道显微镜在一个遗传分子上描绘的形状;人和原子在一个画面中进行对比;将一个空气分子设想成一个砂粒,1cm3空气中的分子形成的砂
粒堆成山,它们可以把一个大工厂覆盖起来;通过视频,我们可以知道分子非常小,如果把分子看成小球,分子的直径大约只有10-10m,分子很小,用普通显微镜无法看到,需要用电子显微镜进行观察。
构成物体的分子数目很多。
教师出示图片并介绍,在通常的温度和压强下,1cm3的水中含有大约3.35×1022个水分子,若把这些水分子均匀地分布在地球表面, 1cm2面积上可得5000多个水分子!现代大型计算机每秒可以计算100亿(1010)次,如果人们计数的速度也这么快,一个人要把1cm3空气中的分子数完,猜一猜,需要多长时间?(80多年)这说明构成物体的分子数目很多!
(二)扩散
教师播放视频《空气和二氧化氮的扩散实验》,上面的瓶中装有空气,下面的瓶中装有密度比空气大的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
抽去中间的玻璃片后,处于上方充满空气的集气瓶颜色逐渐变深,处于下方充满二氧化氮气体的集气瓶颜色逐渐变浅,最后两瓶气体颜色一样。
你认为上述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学生讨论并回答,二氧化氮与空气接触后,彼此进入对方,结果充满空气的集气瓶颜色逐渐变深,充满二氧化氮气体的集气瓶颜色逐渐变浅,最后两瓶气体颜色一样。
教师指出:我们把不同的物质互相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扩散。
同时扩散也说明了气体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教师播放视频《水和硫酸铜的扩散实验》,将蓝色的浓硫酸铜溶液缓慢注入烧杯内水的底部,开始烧杯上部是无色透明的清水,下部是蓝色的硫酸铜溶液。
几天之后,上部清水逐渐变蓝,下部硫酸铜的颜色逐渐变浅,最终两种液体混合均匀了。
上述现象说明了什么?学生讨论并回答,水分子和硫酸铜分子彼此进入对方,说明液体之间也可以发生扩散现象。
液体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教师播放视频《铅板和金板的扩散实验》,把铅板和金板压在一起。
几年之后,金板上渗入一些铅,铅板上渗入一些金。
上述现象说明了什么?学生讨论并回答,铅原子和金原子彼此进入对方,说明固体之间也可以发生扩散现象。
固体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教师出示图片并提问:存放煤的墙角,几年后墙壁表面厚厚的一层都变黑了,这是为什么?学生讨论并回答,这是固体的扩散现象。
从以上事例中能否总结出扩散的条件以及扩散的结果?学生讨论并回答,扩散的条件:不同的物质互相接触。
扩散的结果:彼此进入对方(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隙)。
气体之间可以发生扩散现象;液体之间可以发生扩散现象;固体之间也可以发生扩散现象,这表明什么?学生讨论并回答:扩散现象表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三)分子的热运动
教师演示:两个相同的烧杯,一个装入半杯热水,一个装入等质量的半杯冷水。
同时用滴管在两个烧杯中分别滴入一滴蓝墨水,观察哪个烧杯中墨水扩散得快。
学生观察实验并讨论,实验现象是墨水在热水中扩散比在冷水中扩散的速度更快,说明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扩散进行地越快。
教师总结: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可见分子的运动跟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我们把分子无规则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
腌咸菜往往要十天半个月后菜才会变咸,而炒菜时加盐一会儿菜就咸了,这是什么原因?学生讨论并回答,炒菜时温度高,分子运动越剧烈,扩散进行地越快,菜很快就咸了。
腌咸菜温度低,分子运动较慢,扩散进行地较慢,往往要十天半个月后菜才会变咸。
(四)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教师演示实验:
表面光滑、干净的铅块吸引在一起,下挂钩码也不能把它们拉开,是什么力使得两块铅块结合在一起?学生观看实验现象并讨论,下面铅块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的作用,却没有掉下来,肯定受到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只能是上面的铅块给它的向上的力,说明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
教师指出,固体和液体中的分子不会分散开,而总是聚合在一起,保持一定的体积,是因为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
教师演示实验:
用细线把很干净的玻璃板吊在弹簧测力计的下面,记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使玻璃板水平接触水面,然后稍稍用力向上拉玻璃板。
在玻璃板离开水面之前,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化情况,这个现象说明什么?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讨论,在玻璃板离开水面之前,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大。
在水面处,玻璃板受到水的向上的浮力为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大,只能是水对玻璃板有向下的力,这个力只能是分子之间的引力。
教师出示图片并提问:
既然分子之间有间隙,为什么固体、液体很难被压缩呢?学生讨论并回答,固体、液体很难被压缩,说明分子有向外的作用力。
教师指出,这个向外的作用力就是分子斥力,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斥力。
固体既难被压缩也难被拉伸,说明什么?学生讨论并回答,说明分子间同时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教师播放视频《固体、液体、气体的分子模型》,展示固体及固体的分子模型;流动的河流及液体的分子模型;有颜色的气体及流动气体的分子模型。
从而介绍物质有固体、液体、气体三种状态及这三种物质状态的特点。
固体:固体分子距离小,作用力强,不易被拉伸或压缩。
液体:介于两者之间,难压缩,但具有流动性。
气体:分子间距大,分子间作用力微弱,容易被压缩,且具有流动性。
六、课堂小结
七、板书设计
分子热运动
1.物质是由大量分子、原子构成的。
2.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3.不同的物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扩散。
4.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