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欣赏美学论文范例采编欣赏(共2篇)
建筑欣赏论文范文
建筑欣赏论文范文建筑欣赏摘要:本文通过对多个建筑作品的欣赏和分析,探讨了建筑艺术的美学价值和社会意义。
建筑不仅是人们生活的空间,也是一种艺术表达的形式,它结合了美学、工程学和社会文化的因素,对人们的情感和意义都具有重要影响。
通过对建筑作品的欣赏和研究,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建筑艺术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关键词:建筑欣赏,美学价值,社会意义引言建筑是人类创造的一种艺术形式,它不仅是实用的空间,更是一种富有美学价值和社会意义的艺术表达。
从古至今,各个时期的建筑作品都承载了当时社会文化和审美观念的特点,通过对建筑的欣赏和分析,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建筑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一、建筑的美学价值建筑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其美学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建筑具有形式美。
建筑的形式是建筑师通过几何结构和比例关系的运用创造出来的,它反映了人们对空间和比例的审美追求。
例如,古代希腊的柱廊式建筑采用了严谨的几何结构,并通过柱子和横梁的比例关系营造出整体的和谐美。
其次,建筑具有空间美。
建筑是人们居住和工作的空间,它的设计和布局对人们的情感和体验具有重要影响。
例如,教堂的尖顶和拱形天花板营造出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与信仰和宗教活动的内涵相吻合。
再次,建筑具有装饰美。
建筑的装饰是建筑师通过雕塑、壁画和装饰细节等手法对建筑外观进行装点,以增加建筑的美感。
例如,巴西里斯那斯冰岛教堂的外墙装饰采用了独特的几何图案,增加了建筑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氛围。
二、建筑的社会意义建筑作为社会的一部分,承载着丰富的社会意义。
首先,建筑是社会文化的表达。
不同时期和地域的建筑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传统和审美观念。
例如,中国古代的皇家建筑以宏伟壮丽和庄严肃穆为主,体现了中国古代王朝的权威和尊严。
其次,建筑是城市发展的标志。
城市的建筑风格和建筑物的规模都与城市的发展水平和人口规模有关。
例如,现代城市的高楼大厦和摩天轮成为城市标志,展示了城市的现代化和繁荣。
再次,建筑也是社会生活的载体。
浅谈中国古现代建筑美学欣赏论文
浅谈中国古现代建筑美学欣赏论文中国传统建筑在世界古代建筑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这是由于中国建筑美的特点。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中国建筑美论文,供大家参考。
中国建筑美论文范文篇一:《试论中国传统建筑空间之美》内容摘要:文章就中国传统建筑空间的灵动美、虚实美、流动美、序列美展开论述,并通过中西方建筑美学之比较,意在说明我们应传承中国传统建筑之精髓。
关键词:中国传统建筑空间美学一、建筑空间之美学概述建筑,从广义的角度来理解,可以把它看成是一种人造的空间环境。
这种空间环境,一方面要满足人们一定的功能使用要求;另一方面还要满足人们精神感受的需要。
即建筑不仅是一种物质性产品,它同时也是一种精神性产品,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或曰是精神对物质的超越。
为此,不仅要赋予它以使用要求,而且还应当赋予它以美的属性。
回顾建筑史册:希腊庙宇神堂的尺度、罗马万神庙内部的完整、哥特教堂中庭的运动感、文艺复兴时期室内的和谐以及巴洛克建筑的诡谲变幻,都说明了建筑空间之美。
从众多建筑名作中可以看到,诗意的空间一方面来自实体美的建构,这主要是与建造逻辑相符的建筑结构、材料、构造等建筑元素自身美的创造;另一方面则来自对富于内涵和象征意义的空间观念的创造,它源于人与自然的一些原始体验,在建筑中主要表现为对自然元素的妙用。
而空间观念的实现必须借助于实体的构成。
二、中国传统建筑空间之美(一)灵动空间之美中国传统的室内居住空间都具有功能上的灵动、可变美。
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建筑结构上的灵活性。
中国传统建筑在结构上是以“柱”为主要承重构件的,支撑屋顶和楼层的木构架和室内分隔空间的墙体在结构上是分开的,这使得墙体不承担重量,而且为灵活分隔室内空间提供了可能性。
在古建筑中,分隔室内空间的方式有两大类:一类是完全分割,即在柱子之间砌薄墙或镶板;另一类是半分隔,即在相邻空间之间设置隔扇、屏风、碧沙橱、帐幔、罩、博古架和其他陈设来分隔,造成空间若断若续、若分若合、若开若闭的层次和丰富的变化,使相邻空间之间相互沟通,又彼此隔离,成为一个互相渗透的有机体。
中国建筑风格美学论文范例欣赏(共2篇)
中国建筑风格美学论文范例欣赏(共2篇)中国建筑风格美学论文范例欣赏(共2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第1篇:从当代中国知名建筑设计看传统美学思想的演变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的迅速崛起,促成了本土建筑设计的蓬勃发展,涌现出大量优秀的建筑设计师和建筑作品。
中国新一代的建筑设计师攀附于中国的崛起之身,于世界建筑师中脱颖而出,设计了一批知名的建筑。
当代中国的建筑设计,既受到中国强大的传统思想文化的深刻影响,受到全球化后现代浪潮的巨大冲击,展现出全新的设计风格和美学特征,正在逐步形成中国特色的建筑语言和美学思想体系。
一、中国传统建筑美学思想的当代解读中国辽阔的土地和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造就了中国建筑独特的审美传统和地域风格。
中国传统建筑的主要类型有宫殿、坛庙、寺观、佛塔、民居和园林建筑等,其建筑设计的组群布局、空间、结构、建筑材料及装饰艺术等方面有着鲜明的东方特色和民族风格,享誉全球。
中国传统建筑美学依附于东方文化与哲学,思想庞杂,内涵丰富。
它反映了中国人独特的宇宙观和价值观,并且超越了“器”或“式”的层次,更侧重于“道”或“法”的深度。
中国传统建筑美学思想与价值体系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以弘扬君权为核心的儒家思想受中国几千年君权至上和儒家伦理道德的影响,建筑上表现为以弘扬君权的宫殿及与宫殿密切相关的都城规划为主,且成就最高。
如北京故宫建筑群,强调巨大的体量、对称的布局、富有节奏的空间序列、富丽堂皇的色彩等设计要素,对中国建筑审美文化的影响十分深远。
中国特有的“礼制建筑”(坛庙、神祠、宗庙、宗祠)和帝王陵墓的建设规划,则体现了社会等级秩序、上下尊卑的宗法礼教文化。
这种重视权力、主次分明的建筑特征,在审美心理上形成一种庄重、崇高的感受,集中体现中国建筑审美的主流思想。
2.多元、丰富、内敛的民族建筑文化中国属内陆国家,漫长的历史与封闭的社会形态,塑造了中国人的内敛性格。
世界中外建筑艺术欣赏论文
世界中外建筑艺术欣赏论文让我国具有民族风格的建筑艺术立于世界建筑之林,必须扎根于传统文化的土壤,和着新的时代脉博去探索、去创造。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世界建筑艺术论文,供大家参考。
世界建筑艺术论文篇一:《试论建筑艺术赏析》【摘要】本文通过对中国和西方的建筑艺术的比较,发掘古今中外建筑艺术的特点,对因社会背景和民族文化的差别而形成的不同的建筑文化作了详细的论述。
【关键词】中国建筑艺术西方建筑艺术建筑欣赏建筑是时代的一面镜子,它以独特的艺术语言熔铸、反映出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审美追求,建筑艺术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显示出人类所创造的物质精神文明,以其触目的巨大形象,具有四维空间(包括顶面)和时代的流动性,讲究空间组合的节律感等,而被誉为“凝固的音乐”、“立体的画”、“无形的诗”和“石头写成的史书”。
建筑艺术是通过建筑群体组织、建筑物的形体、平面布置、立体形式、结构造型、内外空间组合、装修和装饰、色彩、质感等方面的审美处理所形成的一种综合性实用造型艺术。
而中国和西方的建筑艺术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本篇论文就将中西各个时期的建筑文化入手,通过介绍各种建筑,分析其体现的内部特征。
一. 中国建筑艺术的概况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灿烂的文化历史,这是世界公认的事实,而建筑艺术便是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从陕西半坡遗址发掘出的方形或圆形房屋发展到今天,已有六、七千年的历史,这其间有在崇山峻岭中蜿蜒万里的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长城;有在科学技术同艺术的完美结合上,早已走在世界桥梁科学前列的隋代的安济桥;有世界现存最高的木结构建筑,高达67. 1米的山西应县佛宫寺木塔;而座落在北京的明清两代的皇宫故宫,则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建筑精美、保存完整的大规模古建筑群;至于我国的古典园林,由于独特的艺术风格,更使它成为中国传统文化遗产中的璀璨明珠。
这一系列技术高超、艺术精湛、风格独特的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自成系统,独树一帜,大放异彩,是中华民族留给世界的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
建筑美学与赏析论文
建筑美学与欣赏论文指导教师:***专业班级:********姓名: ********学号:********(1)中国古建筑建筑,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保存了大量的文化艺术瑰宝,反映了人们审美方面的需求,同时,古代建筑又象征着阶级社会的法权。
中国建筑是东方最为显著的独立的工程技术,与西方建筑比较起来,也是极其特殊的。
许多建筑物不仅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丰碑,而且是艺术的大宗遗产。
建筑美学是研究建筑与现实审美关系的一般规律的美学门类,是研究建筑领域中美学问题的科学。
古典美学家把建筑列入艺术部类的首位,建筑和绘画、雕塑合称为三大造型艺术。
建筑艺术的特征具有象征性、功能性、地区性、时空交汇性、技术性。
建筑使用者在实用过程中获得美感、得到享受。
人们对建筑的美学感受是全身心的,不同的人可以用不同的视角对建筑加以审美判断。
中国建筑的美学特征除了呈现在结构方面,还表现在屋顶、色彩和匀称的平面布置等方面。
中国建筑的发展阶段及类型。
中国建筑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保持着自身的独特性格。
中国建筑的发展大致可归纳为三个阶段:商周到秦汉,这一阶段是建筑的萌芽与成长期,秦和西汉是发展的第一个高潮;魏晋隋唐到宋朝是中国建筑逐步发展至成熟的阶段,唐代的成就更为辉煌,是第二个高潮;元至明清是充实与总结的阶段,明至清前期是第三个高潮。
这三个阶段分别以秦汉、隋唐、明清时期的建筑为代表。
中国的传统建筑以汉族建筑为主流,主要包括如城市、宫殿、坛庙、陵墓、寺观、佛塔、石窟、园林、衙署、民间公共建筑、景观楼阁、王府、民居、长城、桥梁等大致十五种类型,以及如牌坊、碑碣、华表等建筑小品。
它们有着共同的发展历程,但在时代、地域和类型风格上又有着不同之处。
中国古建筑的美学特征。
独特的木结构建筑,这种结构不但具有工程技术的意义,并因其巧妙的组合而显现出独特的结构美和装饰美,表现出建筑美的内容。
尤其木结构体系,它本身的复杂与精微是砖石结构建筑所无法比拟的,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人的智慧。
建筑美学论文
○浅○谈中国传统建筑姓名院系时间虽然游历的地方不是很多,但是结合自己所看的书籍,和在《建筑美学》这门课中的所学,还是有一定的自己得浅薄的看法,便一同写在了这篇文章中。
(1)人类最早的大概就是穴居了,简单来说就是挖洞而居,就中国而言,最早出现的年代一定不可考了,大概某种智人就已经学会了这种居住方式,是元谋还是别的,我也不知道,是天然形成的洞呢,还是有那个老前辈突发奇想挖的,我也不得而知。
但是,唯一知道的是,这种方式在清代,鞭子王朝的龙兴之地-东北地区还是有存在的。
在那远古或者先秦的久远的时代中,当时的建筑肯定更多的是看中其实用性,坚固性,而后人所看重的美观性并没有占太多的因素。
原因一如孔子所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在没能填饱肚子之前,什么都是推后的,饿到了易子而食的地步,也就没有什么人性可言了。
同样,在连住处都没有,光着脚丫子到处跑的时候,脑子里铁定是不会有造金屋而藏娇的混帐想法的。
在中国,几乎每一件物品存在的时间一定会和政治挂钩。
现代中国存在最多的不是古代宫殿建筑,而是佛寺,道观。
不是当权者喜欢他们,而是喜欢他们的人太多。
所以破坏的时候还是有所忌讳的。
甚至在疯狂的文革时期,也有众多的佛寺得以保全。
五千年悠悠,纵观中国漫长的历史,大凡是政权稳定,人民富足的王朝才能留下那些灿烂的值得后人借鉴和带着欣赏的目光去观看的建筑,是因为在这样的王朝中,当权者在自己的统治愈加稳固,没有了眼前的威胁的时候,才能有时间去忙些建造宫殿佛寺陵寝的事情,而这些东西才是最有可能留下来的。
然而呢,中国的政治一直有种极其霸道的风格,那就是有你无我,有我无你,只要有一个敌对的,甚至是不是绝对顺从的政治,军事势力存在,战争就不会真正的结束。
楚汉之争,宋灭南唐,近代的国共内战都直白了说明了这一点,当某个人想龙登九五,做天下人之主时候,什么其他也就不放在眼里了。
中国数量众多的连年的战争,而伴随战争的是关于战争的多如繁星的记载,大批的至今都有很高实用性的军事著作的遗留也从侧面说明了这个现实。
中国建筑艺术论文范文2篇
中国建筑艺术论文范文2篇中国建筑艺术论文范文一:中国建筑设计欣赏论文岭南建筑是中国建筑艺术的一朵奇葩,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和个性特征,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近年来,关于岭南建筑艺术特征的探索正从各个层面展开,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和日益重视。
本文仅就岭南建筑的界定及其人文品格作一管窥蠡测,以期抛砖引玉.一岭南建筑的由来与界定1949年建国以前,直至建国后的头10年,建筑界虽偶有广东建筑的称呼,但尚无岭南建筑的提法。
岭南建筑的称呼是伴随着新中国建筑的发展与广东建筑突出成就的取得而逐渐为人们所接受的。
建国之初,百业待兴,中国建筑迎来了大发展的良好机遇。
50年代中期,当时的建筑界盛行复古主义,刮起一股“大屋顶”之风,产生了“凡建筑须盖大屋顶"的无形规定。
面对滚滚而来的复古主义潮流,深受岭南文化熏陶、“敢为天下先”的广东建筑师们并未随波逐流、人云亦云。
他们在行动上表现出灵活的变通性(如由林克明先生设计1956年落成的广东科学馆、由夏昌世先生设计于1954年落成的现华南理工大学二号楼在屋顶形式和斗拱运用上就作了变通处理),在思想上开始有意识地探索广东建筑的地方特色和艺术特征。
1959年,时任我国建筑工程部部长的刘秀峰同志在全国建筑艺术座谈会上提出“要创造中国的社会主义的建筑新风格"的要求和倡议.自1960年开始,广东建筑界围绕“新建筑”、“新风格"展开了热烈、认真的讨论。
讨论的中心话题是:广东建筑是否应有自己的特色?大家在讨论中一致认为,广东有自己的特点,广东建筑也应该有自己的特色,即应有岭南建筑的特点。
与此同时,广东建筑界也开始尝试着对以往建筑实践进行总结和归纳。
从学理层面上说,正式提出“岭南建筑”的时间是在1957年。
其标志是时任华南工学院(1988年更名为华南理工大学)建筑系教授的夏昌世先生1957年在《建筑学报》上发表了题为《通风、隔热、遮阳》的论文。
夏昌世教授指出:岭南建筑应有自己的特点,满足通风、隔热、遮阳的要求。
中国传统建筑的论文(2)
中国传统建筑的论文(2)中国传统建筑的论文篇2浅析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美学摘要:文章通过对中国传统建筑的空间美学以及传统文化对建筑的影响展开论述,并通过东西方建筑美学的对比,说明我们要更好地继承和发扬我们传统的建筑美学艺术。
关键词:中国传统建筑;美学;传统文化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美无处不在,人们无时无刻不在感受着建筑之美。
建筑有一种独特之美,她既不同于雕塑之美,也不同于绘画之美。
建筑美是一种多向度的美,她反映了一个时代的技术条件、社会特征和人们的审美需求以及地域、文化、材料等各个方面。
她既要满足人们一定的功能使用要求,又要满足人们精神感受的需要。
因此说,建筑不仅具有物质性,还具有其精神性,是精神与物质的有机统一。
为此,我们不仅要赋予建筑以使用要求,还应该赋予她以美的属性。
美学的应用在我国建筑史上应用较为广泛,建筑不仅反映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更体现了美学不断发展的过程。
一、传统建筑美学的特点传统建筑美学的第一个特点是“创新”,只有新颖的设计才会迈出成功的第一步。
第二个特点是“合理”,从古至今的组群建筑都是按这个特点来设计的,我国的传统建筑不管是从整体到局部,还是从个体到群体都非常重视尺度、体量的合理搭配。
二、传统建筑之美回顾人类建筑史册:罗马万神庙内部的完整、文艺复兴时期室内的和谐、希腊庙宇神堂的尺度、哥特教堂中庭的运动感以及巴洛克建筑;中国清朝的颐和园,西湖三潭映月,以及拙政园著名的小飞虹等,这些建筑的诡异变幻说明了传统建筑所蕴含的空间之美。
(一)虚实空间之美实空间即实体,虚空间即实体的扩展。
我国的传统建筑一般以虚为主,但局部又采用了实墙体,则可借虚实的对比而获得空间的变化。
这种虚实空间之美早在计成《园冶》中就有记载:“砖墙留夹,可通不断之房廊;板壁长空,隐出别壶之天地。
亭台影罅,楼阁虚邻。
”一些构思精妙的佳境常常隐藏起来,使人们在“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境况下,一抬头,一转身就出乎意料的发现了柳暗花明的美丽景色。
建筑艺术赏析论文
建筑艺术赏析论文浅谈建筑的艺术性这学期的公选课,我选择了建筑艺术赏析这门课程。
老师在上第一节课的时候问了大家一个问题:为什么你要选这个课,有人回答是因为跟自己学的差不多,有的人说抱着欣赏的态度来学的。
我是为什么呢,首先,我是学土木工程的,我们的学习和建筑是分不开的,在学习力学结构及管理的同时还勿忘紧跟时代脉搏,掌握时尚的建筑式样。
其次,也十分喜欢建筑大师们彷如神来之作的优美华丽的建筑,想在课堂里徜徉在建筑的美丽海洋中。
课堂时间是短暂的,我通过自己搜集的一些资料,来浅谈一下何为建筑的艺术性。
老师说过,一个建筑,如果不能融合于当地的历史文化底蕴中,这个建筑做的再美,在建筑师的眼中,它还是失败的~所以建筑的艺术性就是在技术手段的支持下,融合当地的文化底蕴及风俗习惯,在保证建筑的正常使用状态下,表现思想、情感及满足人的心理需求,并非仅限于营造美观的形式,艺术表现力产生于设计创新,严生于形式、使用功能与建构技术等综合方面。
所以,由于各地的文化底蕴背景不同,风俗习惯不一,导致东西方甚至各地区建筑的风格的迥异。
反过来,同样可以从建筑的差异中了解各地的文化的差异性~德国学者恩斯特?卡西尔在他的《人论》中说:“人类文化分为各种不同的活动,它们沿着不同的路线进展,追求着不同的目的。
”中西文化在形成渊源与缘由、发展逻辑和空间、构建理念与目的等方面的差异,必然会融入、体现在建筑文化或建筑风格上。
因此,中西建筑文化的不同,从根本上应理解为中西文化传统的不同。
一般认为:中国文化重人,西方文化重物;中国文化重道德和艺术,西方文化重科学与宗教;中国文化重融合、统摄,讲究并存与一体性,西方文化重不同时代的独特精神,凸显各种流派的个性特质等等。
中西丰富多彩的建筑文化所蕴涵的建筑特色、艺术形式、发展源流以及人文理念等差异或不同,都能从历代建筑物以及流传下来的建筑学著作中得到印证和反映。
法国著名文学家维克多?雨果高度概括过东西方两大建筑体系之间的根本差别。
建筑欣赏美学论文范例采编欣赏(共2篇)
建筑欣赏美学论文范例采编欣赏(共2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建筑的艺术美学赏析应置身于中国审美文化的背景之下,以此为基础审视中国传统建筑的历史发展,追求和探索其间的美学魅力,使其成为中国传统艺术中的不朽文化集。
下面是千里马论文网的小编整理的关于建筑欣赏美学论文范例,欢迎大家阅读欣赏。
第1篇:建筑美学教学方法思考与探索一、建筑美学在教学体系中的作用天津大学建筑学院的本科生建筑美学课程,主要面向建筑学、城市规划与环境艺术专业三年级学生开设。
在此之前,学生已通过两年的专业基础学习,初步掌握了规划、建筑以及环境设计基本功,具有了一定的入门专业思维。
这个阶段是一个重要的转化期,是学生将较为单一的要素转换到综合性较强的设计领域的过程,学生的城市与建筑观逐渐开始形成。
选择在三年级开设建筑美学课程的目的是为了扩大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的文化、艺术与美学素养,帮助学生了解城市与建筑艺术的发展历程,以及城市规划思想、理念和建筑观念、流派、风格的发展嬗变过程,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建立正确的城市与建筑美学观。
二、建筑美学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建筑美学理论部分的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主要采用理论讲解与分析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对建筑艺术的审美本质和审美特征、建筑艺术的形式美法则、建筑艺术的创造规律和应具有的美学品格理论有较清晰的认知。
但是,美学理论难免晦涩难懂,学生理解吃力、缺乏兴趣。
在教学中发现,学生较偏重设计课的学习,平时花费的时间也较多,教师也多以此来判断学生的学习水平。
但恰恰是设计课,多数学生始终“不入其门,不得要领”。
在设计课学习中,常常出现对某位建筑大师、某种规划理念、建筑风格、形式的盲目模仿,而对其背后的社会因素、技术发展、艺术观念、流派、风格的发展嬗变并不了解,在学生自己的设计中忽视对各种社会发展、基地、功能、自然条件、文脉等相关因素的综合分析,难免出现“画虎不成反类犬”的尴尬。
中国现代建筑赏析论文
中国现代建筑赏析一、钢结构建筑欣赏----水立方国家游泳中心又被称为“水立方”(Water Cube),位于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内,是北京为2008年夏季奥运会修建的主游泳馆,也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标志性建筑物之一。
其与国家体育场(俗称鸟巢)分列于北京城市中轴线北端的两侧,共同形成相对完整的北京历史文化名城形象。
虽都是钢结构,但“水立方”和“鸟巢”却大不相同。
“水立方”的钢结构最大的特点就是不规则,纵横交错中透着一股自然的纯美。
然而,正是这种自然的不规则形态给焊接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水立方”的墙面和屋顶都分内外三层,设计人员利用三维坐标设计了3万多个钢质构件,这三万多个钢质构件在位置上没有一个是相同的。
这些技术都是我国自主创新的科技成果,他们填补了世界建筑史的空白。
“水立方”的地下及基础部分是钢筋混凝土结构,地上部分是钢网架,钢结构与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通过焊接连接,共同形成了一个立方体的笼子。
屋面上,镶嵌、固定一块块充气枕的是槽形的钢构件,钢构件又宽又厚,与“水立方”四壁的钢网架焊接为一体,支撑着整个屋顶。
雷雨天气里,这些钢构件的作用更是非同小可。
它们一方面作为天沟,收集、排除屋面的雨水;同时又充当了接闪器,及时将雷电流引到“笼式避雷网”,保护整个建筑物的安全。
这是一个非常理想的“笼式避雷网”,完全依靠建筑物自身结构中的材料,无须单独架设避雷针、做引下线或接地体,屋面没有突出的避雷针或避雷带,既经济美观又安全可靠。
“水立方”的墙壁和天花板由1.2万个承重节点连接起来的网状钢管组成,这些节点均匀地分担着建筑物的重量,使其坚固得足以经受住北京最强的地震。
“水立方”的地下部分是钢筋混凝上结构,在浇筑混凝上的时候,在每根钢桂的位置都设置了预埋件(上部为钢块),钢结构的钢柱与这些预埋件牢固的焊接在一起,就这样,地上部分的钢结构与地下部分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形成一个牢固的整体。
正是靠着优越的结构形式和良好的整体性,“水立方”才拥有了“过硬的身体”,达到了抗震8级烈度的标准。
推荐优秀的外国建筑美学论文范例欣赏(共2篇)
推荐优秀的外国建筑美学论文范例欣赏(共2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外国建筑美学论文的写作有没有什么要求呢?下面就跟着小编一起来欣赏外国建筑美学论文的写作,本篇主要是向大家介绍了关于外国建筑美学论文范例,希望大家在以后的外国建筑美学论文写作当中做个参考。
第1篇:中国建筑美学和外国建筑美学差异0概述建筑是人造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它既要满足一定的使用功能,又要满足一定的审美要求。
中国传统文化讲求“天人合一”,崇高自然,与自然相融相生,所以,几千年来,中国建筑一直以木构架建筑房舍宫府,形成了我国独特的木建筑文化。
而西方古典建筑的特点是:建筑功能比较简单,建筑类型不多,从建造手段看主要是石结构,人们常把建筑看成是石头的史书。
我们可以看到,由于传统建筑文化和历史发展的差异,造成了中外建筑审美观念上的差异。
1中西方建筑美学差异中国古代的单体建筑形式比较简单,大部分是定型化的式样,孤立的单体建筑不构成完整的艺术形象,建筑的艺术效果主要依靠群体序列来取得。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创立了一整套等级森严的伦理规范,直接影响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型制和布局,传统建筑讲究中轴对称的平面布局和秩序井然的伦理营构,以组群布局的方式在平面上开也体现了“儒家”的尚大精神,进而形成中华传统建筑的尚大性格。
从古代都城、宫殿、寺庙、还是皇家园林以至居民的组群建筑莫不如此。
从群体到个体,从整体到局部,都十分关注尺度、体量的合理搭配,讲究空间秩序的巧妙组合,营造出一种和谐圆融之美。
使组群既能在远观时给人以整体性的恢宏气势和魄力,又能在近观时予人以局部的审美情趣与亲和感。
西方古典建筑,无论是埃及的金字塔、希腊的帕提侬神庙、罗马的凯旋门、印度的泰姬陵,还是西班牙最著名的吉拉尔达塔、君士坦丁堡的圣索菲亚大教堂、法国的巴黎圣母院、意大利的比萨主教堂钟塔,则更注重于单体的外部造型和体量上的巨硕突兀。
建筑类论文3000字左右
建筑类论文3000字左右篇一:建筑欣赏论文3000建筑与室内设计课程学习体悟当初选择这门课的时候,以为是侧重讲室内设计的课程,上了课才发现老师介绍的都是中外大牌建筑师的高深莫测的建筑和不同时期多种多样的建筑风格与体系。
作为一个门外汉,我不能说上完这门课后我深深感受到每一个美丽神奇的建筑物背后的故事与影响,但至少我对“建筑”这门艺术有了最基本的了解。
我是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学生,都是艺术都是相通的,所以,最重要的一点是,对建筑的涉猎可能会对我今后的设计思维创新提供一个新的出发点与平台。
这可以说是这门课程带给我最大的收获。
老师上课时给我们介绍了很多设计师,有设计了名古屋博物馆的黑川纪章、粗野主义风格的路易斯·康、设计中国国家大剧院和日本大阪海洋博物馆的保罗安德鲁、解构主义的雷姆·库哈斯和弗兰克·盖里等等等等。
然而,我对弗兰克·盖里、安藤忠雄、贝聿铭等人的建筑最为喜欢,所以下面,我搜集了一些他们的建筑的简析与点评,当然也包括我自己从中学到的各方面的艺术理念和人生真谛。
加拿大建筑大师盖里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个解构主义的建筑设计家,他说,建筑就像搭积木。
有记者问他灵感来自哪里?他的回答是,草图。
他在两个不同比例的模型上开始工作,以保证自己不至于被单一的模型所迷惑或者沉迷。
盖里早期的建筑锐意探讨铁丝网、波形板、加工粗糙的金属板等廉价材料在建筑上的运用,并采取拼贴、混杂、并置、错位、模糊边界、去中心化、非等级化、无向度性等各种手段,挑战人们既定的建筑价值观和被捆缚的想像力。
其作品在建筑界不断引发轩然大波,爱之者誉之为天才,恨之者毁之为垃圾。
1978年,恰值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建筑阵营论斗正酣之际,弗兰克·盖里的自宅改造在洛杉矶的圣塔莫尼卡悄然完工。
该设计甫一发表,就如水溅沸油,立刻引起了美国乃至国际建筑界的轩然大波。
因为这一作品,彻底颠覆了现代建筑的空间中心主义建筑观,其以物质为中心的创作态度,也与当时甚嚣尘上的后现代主义建筑截然相异。
中国建筑鉴赏论文
世界名建筑鉴赏中国古代建筑的一些特色中国悠久的历史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而古建筑便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涌现出许多建筑大师和建筑杰作,营造了许许多多传世的宫殿、陵墓、庙宇、园林、民宅等等。
中国古代建筑不仅是我国现代建筑设计的借鉴,而且早已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成为举世瞩目的文化遗产。
欣赏中国古建筑,就好比翻开一部沉甸甸的史书。
那洪荒远古的传说,秦皇汉武的丰功,大唐帝国的气概,明清宫禁的烟云,还有史书上找不到记载的千千万万劳动者的聪明才智,都一一被它形象的记录了下来。
在世界建筑体系中,中国古代建筑是源远流长的独立发展的体系。
该体系大约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期就已初步形成,其风格优雅,结构灵巧。
一、巧妙而科学的建筑结构这是中国古代建筑在建筑结构上最重要的一个特征。
因为中国古代建筑主要是木构架结构,即采用木柱、木梁构成房屋的框架,屋顶与房檐的重量通过梁架传递到立柱上,墙壁只起隔断的作用,而不是承担房屋重量的结构部分。
“墙倒屋不塌”这句古老的谚语,概括地指出了中国建筑这种框架结构最重要的特点。
这种结构,可以使房屋在不同气候条件下,满足生活和生产所提出的千变万化的功能要求。
同时,由于房屋的墙壁不负荷重量,门窗设置有极大的灵活性。
在所有的建造结构中,抬梁式和穿斗式是最具科学的。
1,抬梁式,就是在屋基上立柱,柱上架梁,梁上放短柱,其上再放梁,梁的两端并承檩;这样层叠而上,在最上层的梁中央放脊瓜柱以承脊檩。
这种结构的建筑,室内少柱或无柱,空间较大,在我国应用很广,特别是北方用得更多。
2,穿斗式,这种结构的特点是由柱径较细柱距较密的落地柱与短柱直接承檩,柱间无梁而用若干穿枋联系,并以挑枋承托出檐。
这种结构用料小,但室内柱密,空间不够开阔,在我国南方使用很普遍。
由于是以木构架为主,柱承重,墙不承重,所以门窗可自由布置,体现了形式与结构的统一。
在皇家建筑和重要的坛、庙建筑中,还以斗拱支撑在柱头、屋檐间,使得建筑出檐深远,保护木结构的屋身。
建筑欣赏模版
建筑欣赏模版当我们走进一座建筑物,我们不仅仅是在欣赏它的外表,更是在探索它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和价值。
建筑不仅是一种物质形式,更是一种精神表达。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索古老与现代的建筑如何交融,带给我们无限的惊喜和启发。
古老的建筑常常给人一种沉稳、厚重的感觉。
它们承载着古代文明的痕迹,让人不禁感叹古人的智慧和创造力。
比如中国的古建筑,它们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精湛的工艺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
古老的建筑不仅是一种历史的见证,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它们让我们感受到时间的流逝和文明的延续,给我们以启迪和教益。
与古老建筑相对应的是现代建筑,它们常常给人一种新潮、时尚的感觉。
现代建筑以其创新的设计和先进的技术成为城市的地标,吸引着无数的目光。
比如迪拜的哈利法塔,它以其独特的外形和壮丽的气势成为了迪拜的一张名片。
现代建筑不仅是一种技术的展示,更是一种审美的享受。
它们给我们带来了新的建筑理念和设计理念,让我们重新审视建筑的意义和价值。
然而,古老与现代的建筑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常常在城市中相互交融,形成了独特的城市风貌。
比如在欧洲的一些城市,古老的教堂和城堡与现代的摩天大楼和购物中心和谐共存,展现出了城市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古老的建筑在现代的城市中承载着历史的记忆,而现代的建筑则为古老的建筑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生机。
这种古老与现代的交融不仅丰富了城市的文化底蕴,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建筑视角。
在建筑欣赏中,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建筑本身的美感,更可以从中感受到历史、文化和社会的变迁。
古老与现代的建筑交融,给我们带来了无限的惊喜和启发。
让我们一起去探索这些建筑背后的故事,感受古老与现代的交融之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筑欣赏美学论文范例采编欣赏(共2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建筑的艺术美学赏析应置身于中国审美文化的背景之下,以此为基础审视中国传统建筑的历史发展,追求和探索其间的美学魅力,使其成为中国传统艺术中的不朽文化集。
下面是千里马论文网的小编整理的关于建筑欣赏美学论文范例,欢迎大家阅读欣赏。
第1篇:建筑美学教学方法思考与探索一、建筑美学在教学体系中的作用天津大学建筑学院的本科生建筑美学课程,主要面向建筑学、城市规划与环境艺术专业三年级学生开设。
在此之前,学生已通过两年的专业基础学习,初步掌握了规划、建筑以及环境设计基本功,具有了一定的入门专业思维。
这个阶段是一个重要的转化期,是学生将较为单一的要素转换到综合性较强的设计领域的过程,学生的城市与建筑观逐渐开始形成。
选择在三年级开设建筑美学课程的目的是为了扩大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的文化、艺术与美学素养,帮助学生了解城市与建筑艺术的发展历程,以及城市规划思想、理念和建筑观念、流派、风格的发展嬗变过程,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建立正确的城市与建筑美学观。
二、建筑美学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建筑美学理论部分的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主要采用理论讲解与分析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对建筑艺术的审美本质和审美特征、建筑艺术的形式美法则、建筑艺术的创造规律和应具有的美学品格理论有较清晰的认知。
但是,美学理论难免晦涩难懂,学生理解吃力、缺乏兴趣。
在教学中发现,学生较偏重设计课的学习,平时花费的时间也较多,教师也多以此来判断学生的学习水平。
但恰恰是设计课,多数学生始终“不入其门,不得要领”。
在设计课学习中,常常出现对某位建筑大师、某种规划理念、建筑风格、形式的盲目模仿,而对其背后的社会因素、技术发展、艺术观念、流派、风格的发展嬗变并不了解,在学生自己的设计中忽视对各种社会发展、基地、功能、自然条件、文脉等相关因素的综合分析,难免出现“画虎不成反类犬”的尴尬。
在数字技术进入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领域之后,计算机强大的数据控制能力、图形分析能力,使其从设计的辅助角色向整个设计过程的整合角色转换。
诸多先锋建筑师都在其作品中彰显了数字化的强大表现力及对其工具性的依赖。
学生们借助简单的软件,如SketchUp、3DMAX等,很容易迅速地制造出复杂、新奇的建筑设计与城市设计作品。
传统形式美的准则与数字化的城市和建筑观出现冲突,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数字技术下建筑美学的转变,是当下建筑美学教学的又一突出问题。
三、教学方法探析针对当前建筑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了增强学生对建筑美学的兴趣,让美学与哲学理论、形式美的法则理论等更浅显易懂,切实帮助学生做好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正确认识当前数字技术对设计观念与审美价值的冲击,学院对建筑美学课程教学方法作出调整。
(一)调整教学内容比例建筑美学课程主要包括建筑美学的基本概念、建筑美学的发展史纲以及建筑美学的理论体系三大部分。
教学内容比例的调整主要原则为:减少纯美学理论比例;增加学生关注内容;延续形式美研究传统;关注当代信息化与生态美学新思潮。
根据三年级学生的专业知识面与自身特点,对于建筑美学的含义与范畴、建筑美的哲学定位、建筑美的审美本质和审美特征等美学基本概念作适当压缩。
在讲解时尽量做到简单明晰,不过多展开演绎。
针对学生比较喜欢当代建筑师、规划师的作品,较为关注时尚前沿的建筑设计,认为这些建筑作品在时间和空间上更真实,而大师的设计思想和方法更能为自己所模仿的情况,在建筑美学发展史纲的讲授中,对于西方古代城市与建筑的艺术观念与美感特征等部分内容适当压缩,着重讲述建筑的审美拓展、当代建筑的审美变异与现代城市规划思潮。
在建筑美学理论体系中,重点讲述传统形式美的法则,以及当代信息与生态技术影响下的建筑美学理论。
对传统形式美法则的研究是天津大学建筑学院的优势,以学院彭一刚院士为带头人,从建筑形式与内容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切入,揭示建筑形式美的基本规律和设计图式化的构图原理,把解决好建筑形式美问题当作建筑创作中的基础环节之一。
彭一刚院士的《建筑空间组合论》是学生设计入门的必读书籍。
而当代信息与生态技术影响下的西方建筑审美变异,是以学院曾坚教授为代表的团队主要研究的成果,是学生最为感兴趣的热点话题。
(二)进行横向主题式教学横向主题式教学改革主要针对建筑美学发展史纲部分与形式美法则教学内容。
传统的美学史纲,从古希腊的和谐优美开始到古典主义的严谨理性,再到现代主义的功能主义、后现代的多元多义。
这种通史化教育尽管逻辑清晰,结构谨严,但其鸿篇巨制的诠释性架构体系对学生而言理解较为吃力,同时,面对活生生的最新建筑设计研究时往往显得“交流”困难,过于机械、僵硬、形式化。
尝试在简洁梳理建筑美学思想史的基础上,把形式美法则:“以简单的几何形状求统一”“重点与一般(主和从、对比与微差)”“比例和尺度”“均衡与稳定”“韵律与节奏”“渗透于层次”等作为不同主题,每节课围绕一个或两个主题,横向展开比较,分析各个不同时期设计作品的美学意义。
如在“均衡与稳定”主题中,包括了诸如西方古典城市规划的均衡完整构图与中国古代“九经九纬,经途九轨”的营国思想,以及扎哈·哈迪德极具动感的参数化城市设计方案的比较;避暑山庄烟雨楼建筑群不对称的布局与具有稳定感的金字塔群的比较;肯尼迪机场候机楼的动态平衡与CCTV大楼突破传统稳定观念的惊人形式的比较等。
同时,在教学中采用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即学生从被动学习转换为主动认知。
教师仅对每个主题基本含义作重点讲述,归纳、比较,研究部分由学生完成,重点对不同时期建筑作品进行分析。
课后每一位学生都要收集、整理、分析资料,对符合该主题的作品进行课堂分享。
在此阶段,学生从资料搜集,到重点备课、课堂讲述,都要求做到环环相扣,重点突出。
学生的主动性被提升,对同一主题不同作品呈现出了多维的理解。
(三)多元结合的教学方式美学课程历来被认为理论性较强、晦涩难懂,一般以课堂讲授为主,强调采用分析方法,由含义解析、叙述、分析到图示、案例解析,与学生互动较少,学生参与度低。
同时,艰深晦涩的美学理论似乎与学生实际的设计课程学习完全无关,容易淡化学生对建筑美学课程的学习兴趣。
因此,尝试采用多元教学方式是美学课程体系发展的必然趋势。
尝试在美学课程单元的不同阶段,采用与教学内容相匹配的教学手段。
在教学中,动态的声像资料能够充分调动视觉和听觉两方面的信息,拉近学生与著名城市、建筑物之间的时空距离,使学生能尽可能地体验建筑的三维世界。
除在“建筑美学发展史纲”部分采用互动式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外,在建筑美学基本概念部分,由于主要为美学概念、哲学定位以及美的形态特点等理论性较强的内容,为了增强学生对经典美学意义与文化艺术信息的感性认识,提升学习兴趣,可进行赏析式体验。
比如:在讲授城市与建筑美学的时空特性时,可组织学生观看纪录片《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节选;在讲授城市与建筑美学的文化维度时,请学生欣赏俄国著名作曲家穆索尔斯基的《古堡》交响曲、欣赏唐代诗人杜牧的散文《阿房宫赋》、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动画版《清明上河图》等。
而在新增的当前学生最为感兴趣的、最前沿的“信息与生态技术影响下的美学理论”单元,对“参数化城市与建筑设计”感兴趣的学生可选择“基于参数化设计方法的城市形态生成”“参数化设计对建筑形态影响”“数字化城市的哲学与美学解读”等主题,或自选感兴趣的相关主题,汇报研究成果并展开广泛讨论。
根据知识点及内容特征分成若干课题,4~6名学生为一组,要求每组学生在课前做好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知识点的归纳总结,并针对选题内容为听者设置思考题。
课堂上以制作PPT、影片、手工模型等方式进行成果表达,亦有听者的随机提问,形成讨论互评。
由于“信息与生态技术影响下的美学理论”是较为前沿的美学理论与设计思潮,学生对这一互动环节表现出极高的热情。
学生们视野广泛、思考活跃、评断犀利,真正起到了教学相长的效果。
四、结语当今,全球城市面临不同的发展与转型问题,建筑现象纷繁复杂,建筑美学课程试图拓展学生规划思维与设计创作视野,为学生的设计能力培养提供美学理论与思维方法支撑。
同时,针对学生在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课程学习中感兴趣与出现困扰的问题,适当延伸和拓展教学内容比例;打破通史化教育模式,开展横向主题式教学;在注重天津大学传统美学理论“形式美的基本规律和设计图式化的构图原理”教学之外,增设了“现代建筑的审美拓展与当代建筑的审美变异”部分的讲授,以期达到增强学生分析能力、评判能力及理论思维能力,为学生设计课程提供理论指导的目的。
作者:蔡良娃等第2篇:中国传统建筑的艺术美学赏析中国传统建筑不仅仅是一类物质集合,同时它们还是一种精神价值的存在,想要更加深入的理解和解析中国传统建筑的价值,不能仅关注建筑的具体物质层面,还要从建筑的文化历史与艺术美学内涵进行解读,要充分结合建造者倾注其间的思想与精神进行探究与分析,只有这样才能更全面的了解中国传统建筑的真正价值。
而且传统建筑艺术必然涉及中国传统的审美观念与心理,再加上艺术美学的赏析需要采取感性的美学情感理解,因此,对于中国传统建筑的艺术美学赏析应置身于中国审美文化的背景之下,以此为基础审视中国传统建筑的历史发展,追求和探索其间的美学魅力,使其成为中国传统艺术中的不朽文化集。
一、中国传统建筑美学观人们无时无刻都可以感受到建筑的美,建筑的美与绘画、书法这样的艺术美不同,建筑在具有审美价值的同时,更加注重实用性的功能价值展示,是一种多向度的美的表达。
建筑的美是集合一个时代技术、文化、地域、社会、材料与审美等多方面内容的综合体现。
美学在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应用非常广泛,这不仅是一个时代生产力的展示,同时也是一部建筑美学发展史的总结,建筑中的艺术美学随处可见,可以通过感知去寻找和聆听时代的艺术之声。
二、中国传统建筑中的线性艺术美学赏析1.中国传统建筑中的线性艺术。
与西方艺术相比较,中国的传统艺术总会给人一种含蓄而细腻的美,虽不是写实艺术的自然展示,但是却给人一种精神上的领悟与内在上的气韵感受,而这种感受更加趋向与抽象的精神表达。
从中国传统建筑的外在特征来看,中国人更加偏爱用具有生命流动性的线条形式来展示自然与人物的神韵,其实对于线条与结构形式美的追求,是中国人审美意识中比较常见的一种艺术表达,这种行条艺术的美在书法中也被展示的淋漓尽致,通过书法家用笔全神贯注的对各种不同疏密、浓淡、断续线条的交织、重叠来抒发创作者的气质与性格,这就是书法家的艺术价值所在,是他人所不能模仿和表达的气质艺术。
而中国传统建筑也不像西方古典建筑那样专注与形体的装饰雕刻,要用立体的起伏形式来获取富有感染力的光影效果,而是通过抽象形式,将实体空灵化,将具象抽象化,凝练但完全的将蕴含自然生机的想跳在建筑形体的外观,乃至细节之中进行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