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祠导游词

合集下载

司马迁祠堂景点简介

司马迁祠堂景点简介
扩建
为了满足游客的需求和提升景区的吸引力,近年来对司马迁祠堂进行了扩建和改造,增加了新 的游览项目和文化展示内容。
03
景点文化价值
司马迁的历史地位与贡献
重要的历史学家
司马迁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历史 学家之一,他编写的《史记》是 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
史学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卓越的文学家
司马迁的文学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 也占有重要地位,他的《史记》被 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
优惠政策
对残疾人、现役军人、60岁以上老人 凭有效证件可享受免费或半价优惠。
景点开放时间及游览路线
开放时间
全年开放,每日8:00-17:00。
游览路线
游客可从大门进入,经由司马迁祠、墓园、陈列馆等区域,感受古老的历史文 化氛围。
景点停车及配套服务设施
停车设施
景区内设有停车场,可容纳约500辆车,方便游客停车。
02
景点历史沿革
景点的历史渊源与变迁
01 秦汉时期
司马迁祠堂起源于秦汉时期,相传为纪念伟大的 史学家司马迁而建。
02 唐宋时期
在唐朝和宋朝时期,司马迁祠堂得到了广泛的修 建和保护,成为当时文人墨客的朝圣地。
03 元明清时期
元明清时期,由于战乱和自然灾害的影响,司马 迁祠堂经历了多次损承文化
司马迁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者 ,对于保护和传承中华文明起到了 重要作用。
景点与司马迁文化的关系
01
纪念司马迁
司马迁祠堂是纪念司马迁的重要场所,游客可以 在这里感受到司马迁的历史地位和卓越贡献。
02
传承文化
景点作为文化传承的载体,通过展示司马迁的历 史地位和文学作品,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文明

拜谒司马迁祠

拜谒司马迁祠

拜谒司马迁祠处暑过,微凉,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拜谒了坐落于韩城芝川镇的司马迁祠。

司马迁,先论其人其文。

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前87?年)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韩城市,古时也叫XX或禹门)人。

据考证,这儿高门原(古时的华池村和徐村,便是他的出生地。

先前,司马迁父亲司马谈,为西汉王朝第一任太史令,他对东周以来500余年史书中断深感遗憾,决心继《春秋》之后而作《史记》,并作了大量准备性的工作。

然而壮志未酬。

公元前110年,司马谈随汉武帝前往泰山封禅,行至洛阳病入膏肓。

他临终前曾托付要求司马迁著书立说,以继续完成他的愿望。

公元前108年,司马迁正值38岁时,重继父亲之职太史令,于此后4年,又开始了著史工作。

约在公元前126——123年,司马迁曾多次漫游祖国各地,领略名山大川,瞻仰历史古迹,考察民俗民情,收集轶闻趣事,为创作《史记》做了许多预备工作。

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秋季,由于"李陵事件"(即匈奴发动侵汉战争,李陵迎战兵败被俘之事。

),司马迁身受摧残。

原因主要是他上朝秉公直言,为李陵说了公道话。

却因此触怒了汉武帝。

汉武帝认为司马迁是“推言陵功”,替李陵辩解,于是以“诬罔主上”之罪名,将他打入大牢,处以宫刑。

此后,司马迁怀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非凡报负,忍辱含垢,不懈坚持,历经14年于公元前91年,完成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总计130篇,52.65万字,“史记”是古代史书的通称。

),它创立了五体结构的述史形式,奠定了历史的独立地位,开创了史学发展的新时代,成为我国历代史书的典范之作;同时又开辟了以写人为中心的传记文学,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不愧是中国和世界文史上一座辉煌的里程碑。

司马迁不仅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和文学家,也是世界杰出的历史文化名人。

为此,后人称他为“史圣”。

特别是宋人郑樵曾肯定说:《史记》使“百代而下,史官不能易其法,学者不能舍其书。

司马迁祠墓

司马迁祠墓

司马迁祠墓好在这山高不过百来米,我空着手沿缓坡石砌“司马古道”慢慢地走上去,并没觉得困难。

大门上书“汉太史司马迁祠墓”为启功所题,两旁一副对联“五州学子仰慕文圣史圣有口皆碑,四海游客赞叹名城名祠不虚此行”。

进得门来,先后看过石刻走兽和碑文,还有已故韩城名画家秦惠浪所绘司马迁生平事迹、史记故事国画展和史记研究成果展,之后过“高山仰止”,登99级台阶,入“太史祠”。

献殿内碑石林立,寝宫正中神龛内,宋塑司马迁像端坐其中。

司马迁身着红袍,五缕长须,面色安详。

按说,司马迁受了宫刑,便不该再有胡须了。

也许这是受刑之前的太史公,也许是后人出于对他的景仰,不愿意让他的塑像也表现出酷刑所带来的痛苦吧。

寝宫的后面,是司马迁墓,这就是太史公的长眠之所了。

石砌的坟丘,上面雕刻有花草及八卦图案,据传为忽必烈敕命建造,墓碑则是清乾隆年间陕西巡抚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毕沅所题。

如同当年在洛阳关林一样,我也绕着司马迁墓走上一圈。

老人家在《为人民服务》里曾经引用过司马迁的话:“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司马迁遵父亲遗命撰写《史记》,虽被酷刑,仍矢志不移。

所谓“诟,莫大于宫刑”,司马迁的仗义执言,触怒了汉武帝,本来是可以选择死亡的。

这样死了可称烈士,后人依然会称颂于他,世间的痛苦和烦恼也都可以抛在脑后。

但是他选择了生,选择了失去作为一个男人的权利的生。

因为如果他在这个时候撒手尘寰,就没有人能够继续他的工作。

他活下来,忍受着肉体和精神上巨大的痛苦,终于完成了《史记》,“使百代而下,史官不能易其法,学者不能舍其书”。

假如那个时代便有记者采访司马迁在《史记》成书后的感受,相信太史公必是这样回答:“仆诚已著成此书,…虽被万戮,岂有悔哉!”司马迁墓西枕梁山,东临黄河,太史公就安卧在这山水之间。

举头,可见苍天辽阔,正象司马迁宽广的胸怀。

站在太史祠门前,远望夏阳古渡,那里正在兴建芝川黄河特大桥,附近山坡上,立有“八路军东渡黄河出师抗日纪念碑”。

韩城司马迁祠导游词

韩城司马迁祠导游词

韩城司马迁祠导游词司马迁祠座落在韩城城南10千米芝川镇南门外,位于黄河西岸的梁山东麓。

下面要为大家分享的就是,希望你会喜欢!篇一:韩城司马迁祠导游词司马迁整个祠庙建在高耸的龙亭原上,东瞰黄河,西枕梁山,北为立壁,南临深壑,下有古车马道,凭高远望,气势宏伟。

司马迁祠始建于西晋永嘉四年(310)。

1982年2月,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经过芝阳桥,直通祠、墓前,路用大石辅设,依山势坡度逐级上升。

大路上有汉太史公祠墓牌坊。

祠用砖石依山势筑成四个高台,面积一个比一个广大。

每个高台之间有石级相连,层层上升,前面三个台上都有建筑物,归后一层是砖砌的司马迁墓。

墓圆形,系元代修建。

墓前有清乾隆年间毕沅?汉太史公墓墓碑,上有古柏,蟠若蛟龙。

在太史公墓第三台砖砌的牌坊上题有河山之阳四个字,系出自司马迁自传中耕牧河山之阳之句。

祠庙正殿有司马迁塑像,方脸,长须,两眉入鬓,现出严肃抱负不凡的气概。

司马迁祠墓建筑自坡下至顶端,依崖就势,层递而上。

登其巅,可东望滔滔黄河,西眺巍巍梁山,南瞰古魏长城,北观芝水长流,可谓山环水抱,气象万千。

壮观的自然形势和秀丽的风光,映衬出司马迁的高尚人格和伟大的业绩。

司马迁(约公元前145—?年)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韩城南人,是我国著名气史学学、文学家和思想家。

他曾参与共订太初历,对历法进行改革。

他在遭受腐型情况下,发愤著《史记》,共130篇,达52万字,是我国最早的通史。

鲁讯盛赞《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篇二:韩城司马迁祠导游词司马迁墓又称“司马迁祠”,亦名“太史公祠”。

我们用《记者证》免去了每人35元的门票,轻轻松松进了大门。

我发现,在陕西各地,《记者证》很管用。

各个名胜古迹对作家、记者大多秉持尊重的态度,免费放行。

就连参观每人门票贵达90元的秦兵马俑纪念馆也不例外。

这说明了胸襟博大的陕西人对文化、对文化人的一种尊重,也足见司马遗风悠久绵长。

在铜臭味十足的南方城市,什么地方都要钱,哪个部门都收费。

游司马迁祠

游司马迁祠

相册
背景音乐: 把根留住
司马迁祠位于陕西省韩城市南十公里芝川镇东南的山岗上,距西安二百余公里。

司马迁,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

中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任太史令。

因李陵事件受宫刑,后任中书令。

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记”,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故司马迁祠又称太史祠。

游客服务中心
祭祀大道
大道两旁塑有”史记”中故事的大型石雕
黄帝、颛顼(zhuān xū,专须)、帝喾(kù,酷)、尧、舜五帝
秦始皇泰山祭祀
高祖雄风
西楚霸王
祭祀广场。

广场背后的山岗上建有司马迁祠和司马迁墓。

最早建于西晋永嘉四年,距今近1700年。
















的“史记”就记述了从黄帝至汉武帝近三千年,真是功不可灭。

给我的旅游伙伴李老师拍个照
芝秀古桥
历代碑文
里面展出介绍司马迁生平的图片
司马古道。

其上的石头足有几百公斤重。

木制牌坊“高山仰止”
高峻挺拔、气势雄伟的太史祠,和周围环境非常协调。

太史祠山门
司马迁祠门匾上书有“史圣千秋”四个大字,里面供奉着司马迁塑像。

向东望去,京昆高速横贯南北,不幸的是,它正好挡住了黄河的身影。

这次旅游是和同院的李老师一块去的,早上七点出发,晚上九点到家,在景区只玩了两个多小时,其余时间都花在路上了。

就这样我也觉得“值”。

谢谢观赏
二零一四年六月继联拍摄制作更多精彩请访问。

荒祠临后土,孤冢压黄河——访司马迁祠瞻拜太史公

荒祠临后土,孤冢压黄河——访司马迁祠瞻拜太史公

荒祠临后土,孤冢压黄河——访司马迁祠瞻拜太史公荒祠临后土,孤冢压黄河——访司马迁祠瞻拜太史公文/毛学恒“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淮阴人大多知道这句话出自《史记·淮阴侯》,《史记》记录了淮阴侯韩信,淮阴人也记住了《史记》,记住了司马迁。

小时候父亲用司马迁虽遭不幸仍自强不息的故事勉励我读书,中学时代语文老师告诉我,鲁迅先生评价《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在心中对司马迁充满了无限的敬意。

从那时起就在心里有和太史公做近距离接触的愿望。

2003年和2005年两次到过韩城,心里惦记着去司马迁祠堂拜谒太史公,因时间紧,交通不便,想去而不得,总感到失落,充满了遗憾。

地域上山西乡宁、河津和陕西的韩城、宜川位于黄河东西两岸,当地老百姓俗称河东河西。

去年去乡宁,过黄河去司马迁祠堂看看的想法终于实现。

早年走过两次的黄河禹门口黄河公路大桥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传说中的鲤鱼跳龙门和姜太公钓鱼的典故留下了无尽的遐想和思考,我特地没走河津直通韩城的京昆高速过黄河,而是走北边的老国道过黄河,禹门口壮观的铁索桥、公路桥、铁路桥并立,分别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和七十年代,三座大桥如今还在造福黄河两岸的人民。

黄河西岸沿108国道过龙门镇,韩城南20里芝川镇东南的一处山岗就是司马迁祠墓所在地了。

通过现代化的广场,司马迁祠山门及门楣上的“汉太史司马迁祠墓”匾额映入眼帘。

司马迁祠建筑群自坡下至顶端建在4个高台上,,依崖就势层递而上。

高台之间有石台阶连接,逐阶升高。

进山门是第一道,就是现在改建的广场。

然后沿着一条磨盘石板路上行,这条道古时候叫韩奕坡,现在的韩城人叫它司马坡,沿司马坡上行九十九级台阶,就到了第二个高台,尽头矗立着一座石牌坊,上刻“高山仰止”的牌坊。

第三个小平台是个砖砌牌坊“河山之阳”,出自司马迁自序“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

蜿蜒石阶的尽头,为第四高台“太史祠”。

朱红山门殷勤相迎,即到了山顶的祠院,祠院内古木参天,环境幽静。

一年级叙事游览司马迁祠

一年级叙事游览司马迁祠

游览司马迁祠
星期六一大早,爸爸带我们去韩城的司马迁祠游览。

一下车,一大片开阔的广场映入了我的眼帘。

广场的两边,是一组组雕像,有五帝群雕,大禹治水,秦始皇本纪,楚汉项羽高祖等等,一路走过去,就像穿越了中华的历史长河。

广场的尽头,矗立着一座高大儒雅的司马迁雕像。

绕过雕像,就来到了司马迁祠墓的脚下。

沿着厚实的石板铺就的司马古道一路拾阶而上,就像在阅读另一部书写在石头上的史记。

古道经历了上千年的风侵雨蚀,车轮碾扎,见证了每一段历史的变迁。

越往上走路越陡,我们走完九十九级台阶,终于爬到了山顶。

司马迁昭君故里游导游词范文

司马迁昭君故里游导游词范文

司马迁昭君故里游导游词范文女性朋友们、先生们:大家好!热烈欢迎大家赶到漂亮宜都!不清楚大家听闻过沒有:来湖北是看四人,也就是作家(司马迁)、佳人(王昭君)、土著人(神农架野人)和死尸(荆州博物馆的汉朝软体动物男尸)。

而在大家漂亮的宜都就会有三人旅游线,也就是作家、佳人和土著人。

不难看出,宜都是湖北省的精粹,今日大家即将去游玩的便是精粹中的精粹——作家和佳人的家乡,也就是屈原故里和昭君故里——秭归。

就现在还没有到到达站,我先对大家简略的介绍一下秭归吧!秭归位于湖北中西部,湘江西陵峡畔三峡工程坝上库首,是杰出爱国志士司马迁的故居,也是历史时间四大美人之一王昭君的家乡。

秭归有悠久的历史,是湖湘文化发源地之一。

地区现有很多有关司马迁的遗址和传说故事,如归州的屈原祠、衣冠冢、司马迁史料馆、屈原故里石牌坊和乐平里的“三间八景”及其纪念屈原的龙舟竞赛、民俗文化歌舞表演等。

秭归的名胜古迹多与司马迁相关,秭归县城东门外,屹立着一又高又大的石牌坊,奏疏“屈原故里”四字,系郭末若手书。

边上也有二块碑石,各自刻“楚成年人屈原故里”和“汉王昭君王嫱故居”。

秭归与香溪中间有一海滩,传说故事是司马迁尸体下葬处,后取名字“司马迁沱”。

沱上面有屈原祠,最开始兴建于唐代块和十五年(公年820)。

每一年端午,秭归老百姓都需要在司马迁沱上龙舟比赛。

这一慰藉司马迁忠魂的古俗代代相传并延迄今日。

连秭归地名的由来,传说故事都和司马迁相关。

屈原投江后,其姐女嬃赶来汨罗江,将弟尸体捕捞起來,亲自接送回家乡。

屈姊那深深地真情使村里人大幅打动,因此将县名改成“姊归”,之后“姊”演化为“秭”了。

司马迁的遗址和传说故事尤其多,古代人曾集为“八景”,例如照面井,念书洞,玉半三坵等。

屈原祠再次整修后,内有司马迁雕像,司马迁珍贵文物史料馆,司马迁墓,司马迁诗词碑廊。

端午的来历端午的初始形状是庆丰收。

五月,是农忙时节夏收结束,提前准备丰收的衔接時间,大家便在这个日程安排一个稍为修整和游戏娱乐的“端午”。

陕西韩城各大景点导游词-汉太史司马迁祠墓

陕西韩城各大景点导游词-汉太史司马迁祠墓

→汉太史司马迁祠墓欢迎大家来到汉太史司马迁祠墓,在这里我们不仅可以欣赏到集自然、人文景观于一体的晋、宋、元、清建筑群和浩淼雄浑的黄河风光,更重要的是可以感受到司马迁那种幽而发奋、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司马迁伟大的人格力量也会带给我们内心深处的震撼。

司马迁是我国西汉时期伟大的文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和卓越的历数学家,他编著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黄帝一直到汉武帝太初元年大约3000多年的历史,文中用书、表、世家、列传、本纪等五种体材构建了一个多姿多彩、有雪有肉的历史画面。

其中的纪传体将活生生的历史人物同编年体的叙事结合起来,让历史更加丰满,也开创了纪传体叙史的先例,为后世的纪传体史书和纪传体文学著作奠定了体例。

司马迁任太史令时曾主持编撰了著名的《太初历》,对指导当时的农业生产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现在我们已经踏上了这条拜谒历史伟人的路,这条路在古时叫韩奕坡,过去是韩城通往古都长安唯一的一条国道,后因司马迁祠墓建在它的旁边,于是人们又叫它司马坡。

这条路上的这些大石条是北宋年间铺砌的,历经800多年的人行马踏、车轮辗压、水浸风化形成了今天这样凸凹不平、坎坎坷坷的样子。

其实司马迁走过了一条更为坎坷的路。

经过了汉初的“文景之制”,到了汉武帝时期,国力已达到了全盛,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准备实现自己一统天下的梦想了。

公元前99年,汉武帝派宠妃李夫人的哥哥李广利和飞将军李广的孙子李陵从酒泉出发,去进攻匈奴。

当时李陵率5000步兵作为先遣部队前去迎战,却遇到了匈奴主力三万骑兵,而担任主将的李广利却按兵不动,李陵率兵奋力拼杀,最终因寡不敌众而兵败被俘。

消息传到朝廷时,汉武帝大为恼火,大臣们不敢指责李广利,就把所有的责任都推到李陵身上。

司马迁生性耿直,就说:“这次兵败的主要责任在李广利,李陵兵败被俘,实属权宜之计,他以后一定会找机会报答汉朝恩德的”。

胸才大略的汉武帝也有他刚愎自用的一面,他本来就对司马迁在《太史公书》中记载他父亲汉景帝和自己的过错而怀恨在心,此时又听司马迁指责国舅李广利,便大为恼火,以诽谤皇亲国戚罪把司马迁打入天牢。

司马迁祠解说词

司马迁祠解说词

司马迁祠解说词哎,各位朋友,今儿咱们聊聊那司马迁祠,那可是个有故事的地儿,历史味儿浓得跟老酒似的,越品越有味儿。

一踏进这门槛儿,您啊,就像是穿越了时空隧道,嗖的一下子,回到了那烽火连天的古代。

您瞅瞅这四周,古木参天,那树啊,估计比咱们爷爷的爷爷岁数还大呢,它们就这么静静地站着,守着这片土地,也守着司马迁老先生那份不屈的精神。

往里走,嘿,您看到那尊雕像没?那就是咱们的司马迁老先生,一脸的坚毅,眼神里透着一股子倔强劲儿。

您知道吗?老先生写《史记》那会儿,可是受了大罪的。

宫刑之痛,搁谁身上都是难以承受的,但老先生愣是咬牙挺过来了,为啥?就是为了把咱们华夏几千年的历史,原原本本地记录下来,留给后人。

这份儿执着,这份儿担当,咱得给老先生点个大大的赞!再往里走几步,就是那著名的《史记》石刻长廊了。

一块块石头,上面刻着密密麻麻的字,那都是《史记》里的精华啊。

您要是对历史感兴趣,可得细细品读一番。

这些字儿,就像是会说话似的,能带着您走进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感受那些英雄豪杰的悲欢离合。

对了,还有个小插曲儿得跟您说说。

您知道吗?这司马迁祠啊,还有个别名儿,叫“韩城太史公祠”。

为啥叫这名儿呢?因为司马迁老先生就是咱们韩城人嘛!他用自己的笔杆子,为家乡争了光,也为咱们中华民族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所以啊,每次来这儿,我都觉得特别亲切,就像是回家了一样。

说到这儿,我得提醒您一句,来这儿啊,别忘了带上相机。

为啥?因为这儿的风景太美了!春天的时候,满园花开,香气扑鼻;夏天呢,绿树成荫,凉快得很;秋天嘛,枫叶如火,美得让人心醉;就算是冬天,也有那皑皑白雪覆盖着古老的建筑,别有一番风味。

而且啊,这司马迁祠还是个修身养性的好地方。

您要是觉得累了,不妨找个安静的地方坐坐,闭上眼睛,深呼吸几口这清新的空气,听听那远处传来的鸟鸣声,保证让您心情大好,所有的烦恼都烟消云散了。

总而言之啊,这司马迁祠啊,就是咱们华夏儿女心中的一座圣殿。

它不仅仅是一个景点儿那么简单,更是一种精神的寄托和传承。

陕西韩城各大景点导游词-汉太史司马迁祠墓

陕西韩城各大景点导游词-汉太史司马迁祠墓

→汉太史司马迁祠墓欢迎大家来到汉太史司马迁祠墓,在这里我们不仅可以欣赏到集自然、人文景观于一体的晋、宋、元、清建筑群和浩淼雄浑的黄河风光,更重要的是可以感受到司马迁那种幽而发奋、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司马迁伟大的人格力量也会带给我们内心深处的震撼。

司马迁是我国西汉时期伟大的文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和卓越的历数学家,他编著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黄帝一直到汉武帝太初元年大约3000多年的历史,文中用书、表、世家、列传、本纪等五种体材构建了一个多姿多彩、有雪有肉的历史画面。

其中的纪传体将活生生的历史人物同编年体的叙事结合起来,让历史更加丰满,也开创了纪传体叙史的先例,为后世的纪传体史书和纪传体文学著作奠定了体例。

司马迁任太史令时曾主持编撰了著名的《太初历》,对指导当时的农业生产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现在我们已经踏上了这条拜谒历史伟人的路,这条路在古时叫韩奕坡,过去是韩城通往古都长安唯一的一条国道,后因司马迁祠墓建在它的旁边,于是人们又叫它司马坡。

这条路上的这些大石条是北宋年间铺砌的,历经800多年的人行马踏、车轮辗压、水浸风化形成了今天这样凸凹不平、坎坎坷坷的样子。

其实司马迁走过了一条更为坎坷的路。

经过了汉初的“文景之制”,到了汉武帝时期,国力已达到了全盛,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准备实现自己一统天下的梦想了。

公元前99年,汉武帝派宠妃李夫人的哥哥李广利和飞将军李广的孙子李陵从酒泉出发,去进攻匈奴。

当时李陵率5000步兵作为先遣部队前去迎战,却遇到了匈奴主力三万骑兵,而担任主将的李广利却按兵不动,李陵率兵奋力拼杀,最终因寡不敌众而兵败被俘。

消息传到朝廷时,汉武帝大为恼火,大臣们不敢指责李广利,就把所有的责任都推到李陵身上。

司马迁生性耿直,就说:“这次兵败的主要责任在李广利,李陵兵败被俘,实属权宜之计,他以后一定会找机会报答汉朝恩德的”。

胸才大略的汉武帝也有他刚愎自用的一面,他本来就对司马迁在《太史公书》中记载他父亲汉景帝和自己的过错而怀恨在心,此时又听司马迁指责国舅李广利,便大为恼火,以诽谤皇亲国戚罪把司马迁打入天牢。

司马迁祠堂景点简介

司马迁祠堂景点简介

祠的北侧,断崖壁立,高约一百公 尺。在祠前凭高俯视:黄河绕其前 芝水漾乎左,西枕梁山之岗,南临 千仞之祠院四周都是用砖砌起的数 仞高的朵墙,远瞻俯瞰,备极雄伟。 院内有数十株参天古柏,再加上竞 芳花木,充分显示司马迁的伟大人 格与万代名香。
展室规模
• 从芝川镇到祠墓三公里远的 油路已经铺通,路两旁有松柏 观赏树,现在这里除参观祠墓 外,有四个展览室: 第一展室为司马迁生平展览。 设在迁来的三圣庙正殿。占地 面积84.252平方米。 第二展为司马迁故事展室, 设在迁来的三圣庙献殿,占地 面积142.559平方米。 第三展室设在迁来的彰耀 寺正殿, 第四展室,设在迁来的禹 王庙正殿。占地面积90.32平方 米,
祠墓简介
• 司马迁
司马迁祠我 们俗称司马庙,是为纪 念我国著名史学家司马 迁而建的祠墓。其坐落 在韩城市南10公里芝川 镇的韩奕坡悬崖上,始 建于西晋永嘉4年。1982 年2月,国务院公布为全 国重点文物保护位。司 马迁祠墓建筑自坡下至 顶端,依崖就势,层递 而上。登其巅,可东望 滔滔黄河,西眺巍巍梁 山,南瞰古魏长城,北 观芝水长流,可谓山环 水抱,气象万千。壮观 的自然形式和秀丽的风 光,映衬出司马迁的高 尚人格和伟大的业绩。
Seoul is the hometown of sima qian, always had a sacrifice in the history of the tradition of sima qian, but, more formal worship started in 2005 until now.
• 司马迁祠位于陕西省韩城 市南十公里芝川镇东南的 山岗上,东西长555米, 南北宽229米,面积4.5万 平方米。它东临黄河,西 枕梁山,芝水萦回墓前, 开势之雄,景物之胜,为 韩城诸名胜之冠。据韩城 县志记载:芝水原名陶渠 水,相传汉武帝采灵芝于 陶渠水之阳,改名芝水。 现吕庄村西尚有“灵芝庵” 遗址,2014年晋升为国家 AAAA级旅游景区。

马作文之游司马迁祠作文

马作文之游司马迁祠作文

游司马迁祠作文【篇一:司马迁祠墓】司马迁祠墓司马故里,文化古城,陕西韩城欢迎你!尊敬的各位评委,现场的观众朋友,大家好!用虔诚守望那一片热土,是我无上的光荣。

用青春诠释司马迁的伟大,是我崇高的使命。

用热情服务与游客,是我最大的幸福。

我来自司马迁祠文管所,是一名讲解员。

今天我讲解的是汉太史司马迁祠墓。

司马迁,西汉夏阳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文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及卓越的历数家。

他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伟大理想完成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史记记载了上至轩辕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元年,近3000年历史,并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鲁迅先生称赞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祠墓坐落在韩城市芝川镇东南一高山岗上,依山而建,古朴自然,清晰壮观。

它东临黄河,西枕梁山,北绕芝水,南接韩塬,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陕西省著名的风景名胜景区。

司马迁祠墓有文字可拷的历史文献是:西晋永嘉四年(公元310年)后来经过隋唐宋元明清历朝历代的多次翻修和扩建,才形成我们今天看到的这个局面。

所以司马迁祠每个朝代的古迹都有,是全国唯一一处缅怀和纪念史圣司马迁的地方。

祠墓整体分四层,九十九个台阶,修建于康熙年间的“高山仰止”牌坊比较有代表性。

高山仰止出自“诗经小雅”这里赞誉司马迁人格如山,令人敬仰。

穿过朝神道,登上九十九级台阶,即抵祠院,祠院建于北宋,是每年清明节祭祀的主要场所,院中古柏参天,香烟袅袅。

祠堂碑石林立,述说着历史的变迁,心酸的历程。

寝宫供奉的司马迁塑像,正襟威坐,长须飘逸。

寝宫之后便是司马迁的墓,形状像个蒙古包,之所以像蒙古包是因为元世祖忽必烈给司马迁修的。

元世祖忽必烈为什么给司马迁修墓呢?因为司马迁在史记中写有匈奴列传一文,客观公正的记载了匈奴的历史发展,功德源原。

司马迁有大民族精神,他认为,我国不应该分民族大小,受不平等的待遇和歧视。

人们都是炎黄子孙,要一视同仁。

他的观点特别符合金元统治的政治需要,元世祖忽必烈非常感激司马迁,给他修了豪华的蒙古包形状的墓,供司马迁死后得以享用。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渭南司马迁墓祠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渭南司马迁墓祠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渭南司马迁墓祠
司马迁墓和祠位于渭南韩城市芝川镇
建于西晋永嘉四年
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去司马迁祠可在韩城老城区南关搭乘发往芝川、芝阳的中巴车,在通往司马迁祠的路口下车后,距离景点还有2公里左右,可徒步前往或乘坐三轮车。

司马迁墓和祠在一座小山之上,规模不大,但山下建了一个超大的广场,从售票处到小山下,真是够远的,弄不明白决策者是什么思路。

司马迁墓和祠建筑自坡下至顶端,依崖就势,层递而上。

登其巅,可东望滔滔黄河,西眺巍巍梁山,南瞰古魏长城,北观芝水长流,可谓山环水抱,气象万千。

壮观的自然形式和秀丽的风光,映衬出司马迁的高尚人格和伟大的业绩。

一部《史记》成就了司马迁。

史圣的祠墓也像一座丰碑,历经千百年沧桑而愈显雄伟。

过芝秀古桥,进入汉太史司马迁祠墓群,过古牌坊,便是石条铺就的司马古道。

凹凸不平的石道印记着千余年来仰慕者攀登者的足迹。

司马迁祠主体建筑有寝宫,献殿,祠门,山门,牌坊等十八座。

通往司马迁祠的芝秀桥,原为古韩城交通要冲,最早修建于明隆庆年间,因水毁曾多次重修。

木牌坊为清代重建,上书“汉太史司马祠”
山门
古刹永垂碑
古石板路
“高山仰止”牌坊
记忆着岁月的古道
祠门
献殿是祭祀时陈列祭器,致敬尽礼的地方。

寝宫在献殿之后,建于北宋。

司马迁墓位于祠后,筑于西晋,经金、元、清四次修葺,至今完好。

墓冢砖砌,圆形。

墓壁周围嵌有砖雕八卦图案和花卉图案,墓顶有一株枝干苍劲的古柏。

墓前竖立着一块石碑,上刻“汉太史司马公墓”。

司马迁墓导游词范文3篇_导游词

司马迁墓导游词范文3篇_导游词

司马迁墓导游词范文3篇司马迁墓祠座落在韩城城南10千米芝川镇南门外,位于黄河西岸的梁山东麓。

下面是为大家带来的司马迁墓导游词范文,希望可以让大家喜欢。

篇一:司马迁墓导游词范文司马迁墓祠座落在韩城城南10千米芝川镇南门外,位于黄河西岸的梁山东麓。

整个祠庙建在高耸的龙亭原上,东瞰黄河,西枕梁山,北为立壁,南临深壑,下有古车马道,凭高远望,气势宏伟。

司马迁祠始建于西晋永嘉四年(310)。

1982年2月,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经过芝阳桥,直通祠、墓前,路用大石辅设,依山势坡度逐级上升。

大路上有"汉太史公祠墓"牌坊。

祠用砖石依山势筑成四个高台,面积一个比一个广大。

每个高台之间有石级相连,层层上升,前面三个台上都有建筑物,归后一层是砖砌的司马迁墓。

墓圆形,系元代修建。

墓前有清乾隆年间毕沅?quot;汉太史公墓"墓碑,上有古柏,蟠若蛟龙。

在太史公墓第三台砖砌的牌坊上题有"河山之阳"四个字,系出自司马迁自传中"耕牧河山之阳"之句。

祠庙正殿有司马迁塑像,方脸,长须,两眉入鬓,现出严肃抱负不凡的气概。

司马迁祠墓建筑自坡下至顶端,依崖就势,层递而上。

登其巅,可东望滔滔黄河,西眺巍巍梁山,南瞰古魏长城,北观芝水长流,可1 / 9谓山环水抱,气象万千。

壮观的自然形势和秀丽的风光,映衬出司马迁的高尚人格和伟大的业绩。

司马迁(约公元前145-?年)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韩城南人,是我国著名气史学学、文学家和思想家。

他曾参与共订太初历,对历法进行改革。

他在遭受腐型情况下,发愤著《史记》,共130篇,达52万字,是我国最早的通史。

鲁讯盛赞《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篇二:司马迁墓导游词范文司马迁墓又称“司马迁祠”,亦名“太史公祠”。

我们用《记者证》免去了每人35元的门票,轻轻松松进了大门。

我发现,在陕西各地,《记者证》很管用。

2019年整理--司马迁墓导游词

2019年整理--司马迁墓导游词

司马迁墓导游词经过芝阳桥,直通祠、墓前,路用大石辅设,依山势坡度逐级上升。

大路上有”汉太史公祠墓”牌坊。

祠用砖石依山势筑成四个高台,面积一个比一个广大。

每个高台之间有石级相连,层层上升,前面三个台上都有建筑物,归后一层是砖砌的司马迁墓。

墓圆形,系元代修建。

墓前有清乾隆年间毕沅?quot;汉太史公墓”墓碑,上有古柏,蟠若蛟龙。

在太史公墓第三台砖砌的牌坊上题有”河山之阳”四个字,系出自司马迁自传中”耕牧河山之阳”之句。

祠庙正殿有司马迁塑像,方脸,长须,两眉入鬓,现出严肃抱负不凡的气概。

司马迁祠墓建筑自坡下至顶端,依崖就势,层递而上。

登其巅,可东望滔滔黄河,西眺巍巍梁山,南瞰古魏长城,北观芝水长流,可谓山环水抱,气象万千。

壮观的自然形势和秀丽的风光,映衬出司马迁的高尚人格和伟大的业绩。

  骊山是我国古今驰名的风景游览胜地,因系西周时骊戎国国地,因此称为骊山,唐时临潼名昭应、会昌,骊山又曾因此改名为昭应山、会昌山。

周秦汉唐以来,这里一直是皇家园林地,离宫别墅众多。

骊山是秦岭山脉的一个支脉,东西绵亘25公里,南北宽约13.7公里,海拔1302米,山上松柏长青,壮丽翠秀,似一匹青苍的骊驹而得名。

《古迹志》云:骊山“崇峻不如太华,绵亘不如终南,幽异不如太白,奇险不如龙门,然而三皇传为旧居,娲圣既其出冶,周、秦、汉、唐以来,多游幸离宫别馆,绣岭温汤皆成佳境。

”    骊山美如锦绣,又名绣岭,以石瓮谷为界分为东绣岭、西绣岭。

骊山曾是帝王游幸之地,山上山下古迹随处可见,神话传说层出不穷。

“渭水秋天白,骊山晚照红。

”每当夕阳西下,骊山在落日斜阳里红霞万状尤显壮观,“骊山晚照”被誉为“关中八景”之一。

    “骊山云树郁苍苍,历尽周秦与汉唐,一脉温汤流日夜,几抔荒冢掩皇王”,郭沫若在此对骊山胜景及其历史地位做了恰当而准确地概括。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司马迁墓祠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司马迁墓祠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司马迁墓祠【因雪李陵为国士岂期武帝有宫刑】--- 司马迁墓及祠 ---也正是巧合,晚上读《汉书·李陵传》,手头还有一本小书《细说汉武帝》,这小书的作者,对汉武帝那所谓的“雄才大略”满是崇敬和肯定,而在写到李陵和司马迁的故事时,也“爱憎”分明,指责李陵叛降时,也对司马迁为李陵的辩护颇有微词。

看到这里,便想起之前去韩城寻访司马迁墓祠的往事,找出虽然拍的效果很不好的照片,一看时间居然正好是六年前的今天,不觉得一时感慨!韩城先后去过两次,但司马迁祠墓只去过一次,当时的具体细节已经遗忘殆尽,只记得交通很不方便,我和赵王是打车去的,当时还有点好奇:如此重要的历史纪念圣地,可谓是历史文化名城的旅游头牌,开放也已经多年,居然没有直通的班车。

【司马迁墓及祠·“国保”标志碑】【国保·司马迁墓及祠·远眺】【国保·司马迁墓及祠·芝秀桥】【国保·司马迁墓及祠·芝秀桥桥面】司马迁墓及祠,也叫作太史公祠,位于秦国韩城以南约10公里,黄河岸边的一块高耸峰台上,孤峰耸立,形势雄伟,气象万千,风景绝佳。

峰台前有芝水一条流经,水上建有五孔石拱桥,名曰芝秀桥。

跨过石桥就来到祠庙的大门口,牌坊门上写着“汉太史司马祠”。

购票进入大门后,是一条砖石铺砌的甬道,路面下凹,曲折起伏,唤作“韩奕坡古道”。

顺古道一直上行,就到墓园的门前。

墓园共有两道牌坊门,第一道是木结构,第二道是砖结构;两座坊门随地势高起,眼界大开,周围景致一览无余。

进入第二道坊门,祠庙内是一块不算太大的院落,正面建有献殿,献殿内保存着历代碑碣数十块,其中有两块宋碑,一块是治平元(公元1064)年闰五月,碑文是当时的太常博士知韩城县事写的缅怀太史公的两首诗,其中一首是:著书虽已先三史,论道如何后六经。

因雪李陵为国士,岂期武帝有宫刑。

丛生荆棘迷坟冢,旧画龙池照庙庭。

为览遗文来一奠,不知何在之长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司马迁祠导游词【篇一:汉太史司马迁祠墓导游词】汉太史司马迁祠墓导游词司马迁祠墓始建于公元310年,距今己有1600多年的历史。

祠墓是为了纪念世界文化名人,我国西汉时期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迁而修建的。

祠墓依山就势,建于4个平台之上,占地l04亩。

1982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家面前的这个门额汉太史司马迁墓大匾,是大书法家启功先生的墨迹。

这条古道全用石条铺成,上面有车轮碾轧、风雨侵蚀的痕迹,凸凹不平,是一个千年古道。

春秋时期,韩、赵、魏三家分晋之前,韩城属于晋国。

分晋之后,韩城就属魏国的西河之地了。

魏国在这里建了个少梁城,为了开通少梁与河西各地的交通,便在前面这个土崖上开凿了这条大道。

韩城是西周武王的封地,名曰韩侯国,因此这条道被称为韩奕坡。

奕即大的意思,是指这条道是韩城最宽、最长、最古老的一条道。

后来,司马迁祠修建在其北侧,韩城当地人也称其为司马坡、司马古道。

在韩城流传着一句俗语:下了司马坡,秀才比驴多,赞誉韩城地灵人杰,出人才,文人多。

古道最早为土坡,为了防止下雨路泥车滑,北宋时铺砌了石条。

石条上清晰的车辙说明历史上这里交通的繁忙。

古道最早修有3里多地,现保留完整的只剩下300余米。

古道通上去与108国道接壤,可以说它是108国道的前身,800多年前的高速路。

现在大家踏上的这条砖石小道,俗称朝神道。

1668年,韩城县令翟世琪率领芝川民众大规模扩建司马祠,在司马坡上架了一座天桥,把南原的土运到司马祠前,垫起了祠台堂基。

在堂基前方,把有数丈深的沟填平,筑了这条上祠之道——朝神道。

朝神道修得非常有特点,中间低,两边高,晴天作为人行道,下雨天是排水道,一路两用。

前面这些台阶有99级。

为什么要筑99级台阶呢?古人对于不同的数字赋予不同的意义。

古称九为数之极,九九则是至高无上了。

修99级台阶用以比喻司马迁历尽千辛万苦,在史学和文学方面取得了很高成就,有九九归一的意思。

现在请大家环顾四周。

东边,黄河滔滔,涤荡胸中滞气;西边,梁山苍苍,畜积天人灵光;南边,魏长城蜿蜒作围墙;北边,芝秀河潺潺作腰带。

一派俊秀河山!祠院大门上太史祠这3个字,是韩城县令王增琪在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题写的,字迹端庄雄健。

司马祠院是整个司马迁词墓的主体建筑。

祠院由献殿和寝宫组成。

献殿是司马迁后裔祭祖的地方,中间这一石桌是供桌,用来放置供品;桌面刻有琴棋书画和二龙戏珠图案。

献殿的对联上联是:刚直不阿留得正气凌霄汉;下联是:幽而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

横批是:文史祖宗。

现在,对司马迁其人及经历作一简单介绍:司马迁,天资聪颖,10岁就能诵读古书。

少年时期在家乡一面读书,一面进行耕牧活动。

19岁跟随父亲到了京城长安,拜孔安国学习《尚书》,拜董仲舒学习《春秋》。

20岁时,在父亲司马谈安排下,游历祖国的名山大川。

他北到九原 (内蒙古包头),南到九嶷山,东到浙江绍兴,西到甘肃崆峒山。

长途跋山涉水,收集历史传闻,考察地理环境,探究民俗风情,为撰写《史记》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23岁做了郎中,即皇帝侍卫官,任务是守护宫廷,保护皇上。

公元前110 年,司马迁36岁时,父亲司马谈跟随汉武帝到泰山封禅,途中病逝于洛阳。

临终嘱托,要完成《太史公书》。

公元前108年,司马迁38岁,他继承父亲的职务担任了太史令。

太史令是文官,地位不高,却是皇帝的近臣,负责记载国家大事,记录王侯将相的言行,起草皇帝的诏令,掌管天文、礼仪,制定历法。

是皇帝的顾问。

公元前104年,司马迁与天文历法家邓平、唐都、落下闳等合作,制定了太初历。

太初历推算19年有7个闰月,完备了二十四节气,对农业生产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这一年,司马迁修订了父亲的著作,决定上起黄帝,上至太初,著作《太史公书》。

司马迁著述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堪称我国历史学的奠基之作。

《史记》不仅记录了古代社会的多个方面,而且叙事简约生动,文笔华美。

鲁迅先生曾赞誉《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文史祖宗这个牌匾是1946年二月初八,司马迁生日那天,芝川镇徐村人敬献的。

还有这两边柱子上立的木刻对联,也是他们1981年敬献的。

那么,为什么单单徐村人为司马迁敬献牌匣呢?在汉朝,宫刑与杀头属同一个级别,满门抄斩,株连九族是其规定。

司马迁后裔为了躲避这场灾难,纷纷逃离家园。

跑到芝川附近的深山,改名换姓,过起了隐居的生活。

他们把司马两字分开,司加一竖为同,马加两点为冯,在新的住所以同、冯为姓了。

司马二门人以徐为姓,暗示余下二门人。

因此,现在的同、冯、徐三姓都是司马后裔。

这是寝宫,修建于1125年,距今有800多年的历史,保存得非常完整。

文革期间也没有遭到破坏。

重要的原因是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中引用了司马迁的一句话: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所以就保存下来了。

寝宫正中这个暖阁里,就是司马迁的彩色泥塑像。

像高140厘米,身着太史红袍,手握竹简,面朝北望。

司马迁面部略微朝北,当地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北望李陵,怀念苏武。

李陵的情况才已向大家介绍了。

那苏武的情况怎样呢?苏武也是司马迁的挚友同僚,汉武帝派他出使西域诸国,被匈奴扣留,遣送到北海牧羊,19年后才回到长安。

司马迁虽忍辱度生,心中还是思念着这两位老友,然而他至死也没有看到他们。

这儿是司马迁的墓冢。

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记叙了他考察司马迁祠墓的所见所闻,书中是这样记载的墓前有庙,庙前有碑。

西晋永嘉四年,汉阳太守殷济,瞻仰遗文,大其公德,遂建石室,立碑树柏。

从那时到现在,司马迁墓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了。

现在看到的类似蒙古包的墓冢,传说是元世祖忽必烈在1275年敕命建造的,迄今也有720多年了。

墓冢上镶嵌八卦砖雕,比较少见。

八卦是文字产生之前占卜者用来传达神灵意愿的神秘符号,后周文王诠释其意,才有《易经》。

以后八卦被道家、兵家、阴阳家所使用,成为中国社会一种囊括一切的哲学体系。

据《易经》所载,八卦的原意是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有研究天地万物变化规律之意。

而司马迁著述《史记》的宗旨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将《易经》的基本理论应用到撰史中来,也可以说是对《易经》理论的实践和发展。

这大概就是镶嵌八卦符号的用意吧!墓顶这一古柏,分为五枝,人称五子登科。

墓地植柏,是希望逝者英灵如同柏树一样万古长青;命以五子登科的美名,是寄寓子孙后代考中状元,多出人才。

墓前的汉太史司马公墓碑,是陕西巡抚毕沅1776年题写的。

司马迁祠中,有很多碑文。

最早一通是宋代太常博士韩城县知事李奎题写的。

碑上有这样几何话:一言遭显戮,将奈汉君何?为览遗文来一奠,不知何在子长灵?这通碑是中国现代杰出的史学家、诗人、政治活动家郭沫若先生的题词:龙门有灵秀,钟毓人中龙,学殖空前富,文章旷代雄。

怜才磨斧钺,吐气作霓虹。

功业追尼父,千秋太史公。

对司马迁做了很高评价,也是评价司马迁的千古绝唱。

其他的碑多是功德碑、纪事碑。

2005年是司马迁诞辰2150周年,韩城举办了风追司马大型活动。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纪念司马迁的活动,活动共分三个会场,分别在司马迁祠、太史公文庙和徐村举行。

国内诸多专家名人出席了此次纪念活动。

来自西安各个大学的上千名学子进行长跑签名活动,以此表示对司马迁的尊敬。

这次活动也吸引了大量来自全国各地司马迁的后裔及司马迁的崇拜者近2万人。

【篇二:司马迁墓导游词】司马迁墓导游词司马迁墓祠座落在韩城城南10千米芝川镇南门外,位于黄河西岸的梁山东麓。

整个祠庙建在高耸的龙亭原上,东瞰黄河,西枕梁山,北为立壁,南临深壑,下有古车马道,凭高远望,气势宏伟。

司马迁祠始建于西晋永嘉四年(310)。

1982年2月,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经过芝阳桥,直通祠、墓前,路用大石辅设,依山势坡度逐级上升。

大路上有汉太史公祠墓牌坊。

祠用砖石依山势筑成四个高台,面积一个比一个广大。

每个高台之间有石级相连,层层上升,前面三个台上都有建筑物,归后一层是砖砌的司马迁墓。

墓圆形,系元代修建。

墓前有清乾隆年间毕沅?quot;汉太史公墓墓碑,上有古柏,蟠若蛟龙。

在太史公墓第三台砖砌的牌坊上题有河山之阳四个字,系出自司马迁自传中耕牧河山之阳之句。

祠庙正殿有司马迁塑像,方脸,长须,两眉入鬓,现出严肃抱负不凡的气概。

司马迁祠墓建筑自坡下至顶端,依崖就势,层递而上。

登其巅,可东望滔滔黄河,西眺巍巍梁山,南瞰古魏长城,北观芝水长流,可谓山环水抱,气象万千。

壮观的自然形势和秀丽的风光,映衬出司马迁的高尚人格和伟大的业绩。

司马迁(约公元前145-?年)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韩城南人,是我国著名气史学学、文学家和思想家。

他曾参与共订太初历,对历法进行改革。

他在遭受腐型情况下,发愤著《史记》,共130篇,达52万字,是我国最早的通史。

鲁讯盛赞《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篇三:贵阳阳明祠导游词3篇】贵阳阳明祠导游词3篇阳明祠位于贵阳城东扶风山麓,始建于清嘉庆十九年。

下面是贵阳阳明祠导游词,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篇一:贵阳阳明祠导游词各位团友大家下午好,欢迎大家来到我们美丽的避暑之都——林城贵阳。

我是大家本次旅游的导游,我叫王雪,大家在以后的日子里叫我小雪就好了,我旁边的这位司机师傅呢,已经有15年的驾龄了,所以呢,他开车,大家可以非常的放心```呵呵。

好了,自我介绍完了,因为我还是第一次和大家见面,还不知道大家的名字呢,所谓前世500次的回眸才换来今生的擦肩而过,我们今天能坐在一起,不知道前世回眸了多少次了,所以,我能有幸知道大家的名字吗?(等游客回答和介绍自己的名字)我真的好高兴,大家能够告诉我自己的名字,小雪真的好幸运啊。

好了,我们大家回归正题,今天呢,小雪要带大家到一个非常利于修身养性的地方,呵呵,小雪先卖个关子,大家猜猜是什么地方,猜到有小礼品相送哦呵呵。

(等游客猜)哎呀,大家真的好聪明哦。

答对了,就是那里,就是那里,我们美丽的阳明祠。

好了,小雪献上小礼物给大家,那就是小雪自己绣的十字绣,有绣得不好的地方请大家多多指教哦。

告诉大家一个小秘密,这个不包括在团费里哦,呵呵。

小小意思不成敬意。

阳明祠呢,位于市东扶风山麓,始建于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此祠是为纪念明代哲学家、教育家王守仁(1472年一1528年)而建。

以后几度重修,现为省、市两级文物保护单位。

四合院结构,主体建筑为享堂(大殿),堂前有正气亭、桂花厅与两侧游廊相通。

享堂正中,塑有王阳明先生汉白玉雕坐像。

祠内殿廊相接,林木葱茏,清幽宜人,诗文碑刻甚多,文物荟萃,引人注目。

好了,现在我们到了阳明祠的大门了,来,我们一起抬头看看吧```上面写着楼霞腾镜四个大字,是不是写得很洒脱啊。

它是贵州的一个书法家写的,还没查明是谁呢?好了,现在我们一起走到阳明祠里吧,最多5分钟就到了哦,大家在坚持一下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