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飞红滴翠记黄山》优质教案

合集下载

九年级《飞红滴翠记黄山》教案

九年级《飞红滴翠记黄山》教案

九年级《飞红滴翠记黄山》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飞红滴翠记黄山》的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表达手法。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通过课文学习,了解黄山的风光和黄梅戏的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写作特色和表达技巧。

(2)学会欣赏自然风光和传统文化,提高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风光和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2)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二、教学重点1. 课文中生字词的学习和运用。

2. 分析课文中的写作特色和表达技巧。

3.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黄山风光和黄梅戏的喜爱之情。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所涉及的黄山风光和黄梅戏的专业术语的理解。

2. 课文中写作特色的分析和表达技巧的运用。

四、教学准备1. 课文《飞红滴翠记黄山》的相关资料。

2. 黄梅戏的音乐资料。

3. 投影仪或白板。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黄山风光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黄山的美景。

(2)播放黄梅戏的音乐,让学生感受黄梅戏的独特魅力。

(3)简介课文《飞红滴翠记黄山》的内容和作者。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认读和理解。

(2)学生合作学习,共同解决生字词和学习难点。

3.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和难点内容。

(2)分析课文的写作特色和表达技巧,引导学生欣赏课文的表达之美。

4. 课堂练习(1)学生进行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学生表达对黄山风光和黄梅戏的喜爱之情,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6. 布置作业(1)课后复习课文,巩固生字词和知识点。

(2)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写一篇关于家乡风光或传统文化的作文。

六、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欣赏其他描写黄山风光的文学作品,如诗词、散文等。

2. 组织学生观看黄梅戏的表演,进一步了解黄梅戏的艺术特点。

《飞红滴翠记黄山》教案

《飞红滴翠记黄山》教案

《飞红滴翠记黄山》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黄山的基本概况,激发学生对黄山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为后续学习做铺垫。

1.2 教学内容黄山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

黄山的著名景点:云海、日出、奇松、怪石。

1.3 教学活动教师展示黄山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讲解黄山的基本概况,引导学生提问并解答。

第二章:黄山的奇松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黄山奇松的形成原因及其特点。

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欣赏能力。

2.2 教学内容黄山奇松的形成原因:地质作用、气候条件。

黄山奇松的特点:形态各异、挺拔秀丽。

2.3 教学活动教师展示黄山奇松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其特点。

教师讲解黄山奇松的形成原因及其特点,引导学生提问并解答。

第三章:黄山的怪石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黄山怪石的形成原因及其特点。

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欣赏能力。

3.2 教学内容黄山怪石的形成原因:地质作用、气候条件。

黄山怪石的特点:形象逼真、千姿百态。

3.3 教学活动教师展示黄山怪石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其特点。

教师讲解黄山怪石的形成原因及其特点,引导学生提问并解答。

第四章:黄山的云海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黄山云海的形成原因及其特点。

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欣赏能力。

4.2 教学内容黄山云海的形成原因:气候条件、地形特点。

黄山云海的特点:波澜壮阔、变幻莫测。

4.3 教学活动教师展示黄山云海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其特点。

教师讲解黄山云海的形成原因及其特点,引导学生提问并解答。

第五章:黄山的日出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黄山日出的形成原因及其特点。

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欣赏能力。

5.2 教学内容黄山日出的形成原因:地理条件、气候特点。

黄山日出的特点:霞光万丈、壮观瑰丽。

5.3 教学活动教师展示黄山日出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其特点。

教师讲解黄山日出的形成原因及其特点,引导学生提问并解答。

第六章:黄山的气候与生态6.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黄山特殊的气候特点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飞红滴翠记黄山》教案

《飞红滴翠记黄山》教案

《飞红滴翠记黄山》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黄山的地理位置、地貌特征和生态环境。

(2)培养学生对黄山自然景观的审美能力。

(3)引导学生理解黄山的历史文化内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黄山的自然美景。

(2)采用小组讨论、探究学习等方式,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3)运用写作、绘画等表达方式,提高学生对黄山美景的感悟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2)增强学生保护自然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

(3)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黄山的地貌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2)黄山的生态环境及其保护。

(3)黄山的历史文化内涵。

2. 教学难点:(1)黄山独特地貌的形成原因。

(2)黄山生态环境的保护措施。

(3)黄山文化的历史渊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黄山自然风光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黄山的美景。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黄山的了解和印象。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黄山的基本情况。

(2)学生通过查找资料,深入了解黄山的地貌特征和生态环境。

3. 课堂讲解(1)讲解黄山的地理位置、地貌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2)介绍黄山的生态环境及其保护措施。

(3)阐述黄山的历史文化内涵。

4.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黄山的自然美景和历史文化。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学习心得。

5. 实践活动(1)学生进行写作练习,描绘黄山的美丽景色。

(2)学生进行绘画练习,表现黄山的独特风貌。

四、作业布置1. 完成课后练习,加深对黄山美景的理解。

2. 搜集更多关于黄山的资料,进行拓展学习。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对黄山美景的认知和感悟能力。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黄山的基本情况有了全面的了解,能够描述黄山的地理位置、地貌特征和生态环境。

九年级语文上册《飞红滴翠记黄山》教案设计

九年级语文上册《飞红滴翠记黄山》教案设计

九年级语文上册《飞红滴翠记黄山》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理解课文《飞红滴翠记黄山》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

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培养对自然景观的欣赏和描述能力。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

1.2 教学内容课文《飞红滴翠记黄山》的阅读与理解。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描绘技巧。

讨论课文中表达的主题和情感。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课文《飞红滴翠记黄山》的阅读与理解。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描绘技巧。

2.2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抽象描写和深层次含义。

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描绘技巧进行写作练习。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

使用案例分析法,对课文中的描绘进行具体分析。

运用小组讨论法,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3.2 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黄山的美丽图片和视频资料。

提供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第四章:教学过程与步骤4.1 教学过程引入新课:介绍黄山的基本情况和美丽景色。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分析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描绘技巧。

写作练习:学生根据课文中的描绘,进行写作练习。

4.2 教学步骤步骤一:引入新课,展示黄山的美景图片和视频资料。

步骤二: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回答相关问题。

步骤三: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描绘技巧,进行案例分析。

步骤四: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步骤五:学生根据课文中的描绘,进行写作练习,展示自己的写作成果。

第五章:教学评价与反馈5.1 教学评价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进行评价,包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对学生的写作能力进行评价,包括对课文描绘技巧的运用和创造力的发展。

5.2 教学反馈教师对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进行点评,提供积极的反馈和指导。

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和反馈,促进学习的交流和进步。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教学活动活动一:黄山美景图片展示,学生分享对黄山的印象。

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飞红滴翠记黄山

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飞红滴翠记黄山

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飞红滴翠记黄山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飞红滴翠记黄山》。

(2)理解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了解黄山的地理位置、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的写作特色和表达技巧。

(2)学会欣赏自然美,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飞红滴翠记黄山》。

2. 理解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 分析课文的写作特色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2. 课文的写作特色和表达技巧的分析。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黄山的美景图片,引导学生欣赏。

(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黄山知识。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黄山的美景。

(2)要求学生圈出生僻词语,并查找其含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的写作特色和表达技巧。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师生共同总结。

4.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黄山的地理位置、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5. 作业布置(1)要求学生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飞红滴翠记黄山》。

(2)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写一篇关于家乡美景的作文。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对黄山美景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六、教学内容与要求1. 教学内容:(1)掌握课文《飞红滴翠记黄山》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分析课文中描述黄山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段落。

(3)理解作者对黄山美景的赞美之情。

2. 教学要求:(1)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分析课文的结构,掌握文章的写作思路。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

飞红滴翠记黄山教案

飞红滴翠记黄山教案

飞红滴翠记黄山教案有关飞红滴翠记黄山教案飞红滴翠记黄山教案篇1教学内容本文是一篇解说词。

课文通过对黄山雄奇壮丽的景色的描写,揭示了黄山的独特的美。

教学目标晦知识与能力1、了解解说词的一般写法。

2、掌握课文中使用的多种表达方式。

3、学习变换角度从多方面描写景物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1、以课文为例熟悉解说词的一般写法,学习对景物进行解说。

2、从黄山的自然景观中认识大自然的伟大创造。

3、通过讨论交流学习变换角度从多方面描写景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大自然的伟大的创造力。

2、培养珍惜和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重点1、掌握课文中使用的多种表达方式。

2、学习变换角度从多方面描写景物的方法。

难点1、体会黄山雄奇壮丽景色呈现出来的美,提高品鉴自然美的能力。

2、培养学生珍惜和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的意识。

教学突破1、通过讨论交流学习变换角度从多方面描写景物的方法。

2、理清作者思路给课文划分层次,体会文中作者的感情脉胳。

一、导入新课1、导人:“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这是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对黄山的赞誉。

可见黄山在众山中的地位之高。

很多同学没见过黄山,一定想知道黄山是什么样子的,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关于黄山的课文《飞红滴翠记黄山》。

请同学把收集到的有关黄山的诗句或传说在班上交流。

2、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3、请一位同学结合注释介绍作者情况。

教师补充:本文是一篇解说词,是为多部电视风光片《话说长江》中黄山部分而写的。

二、设置问题,讨论探究1、给学生5分钟时间自由朗读课文,让学生边读边理清课文的线索和层次。

教师提示:课文设置了三条线索一时间线索、空间线索和逻辑线索。

等学生思考后,点名让一两位学生回答。

2、补充:逻辑线索如体现黄山特点的景物:奇峰、古松、怪石等是逐一带出的,彼此间相互独立。

课文第二部分还可以分为五层,分别写黄山奇峰、黄山松、莲花峰、黄山烟云、黄山日出,请找出它们的起始段落。

九年级《飞红滴翠记黄山》教案

九年级《飞红滴翠记黄山》教案

九年级《飞红滴翠记黄山》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掌握课文中的一些生词和短语,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黄山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了解黄山的历史和文化。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图片展示、视频播放等方式,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黄山的美景。

(3)通过小组讨论、课堂分享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2)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认同感。

(3)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勇于探索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掌握课文中的一些生词和短语。

(3)了解黄山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一些长句子的理解和翻译。

(2)黄山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渊源的理解。

三、教学准备1. 教材:《飞红滴翠记黄山》。

2. 教学辅助材料:图片、视频、PPT等。

3. 教学设备:电脑、投影仪、音响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2)通过展示黄山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黄山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自主学习课文中的一些生词和短语。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内容,解释生词和短语的含义。

(2)教师讲解黄山的相关知识,包括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4.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黄山的景色特点和文化背景。

(2)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其他组进行评价和补充。

5. 总结与拓展:(1)教师对课堂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2)学生进行课后拓展,例如查找黄山的其他相关资料,或者写一篇关于黄山的短文。

五、作业布置1. 熟读课文,巩固生词和短语。

2. 查找黄山的其他相关资料,了解黄山的历史和文化。

3. 写一篇关于黄山的短文,可以描述黄山的景色,也可以讲述黄山的传说故事。

《飞红滴翠记黄山》教案

《飞红滴翠记黄山》教案

《飞红滴翠记黄山》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黄山的基本概况,包括地理位置、海拔高度、占地面积等。

激发学生对黄山的兴趣,为后续学习做铺垫。

1.2 教学内容介绍黄山的地理位置、海拔高度、占地面积等基本信息。

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黄山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的兴趣。

1.3 教学方法使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材料,帮助学生形象地了解黄山。

采用问题引导法,引导学生思考黄山的特点和魅力。

第二章:黄山的地质与气候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黄山的地质特点,包括岩石、地貌等。

让学生了解黄山的气候特点,包括温度、降水等。

2.2 教学内容介绍黄山的地质特点,包括岩石、地貌等。

介绍黄山的气候特点,包括温度、降水等。

2.3 教学方法使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材料,帮助学生形象地了解黄山的地质与气候特点。

采用问题引导法,引导学生思考黄山地质与气候对景观的影响。

第三章:黄山的名胜古迹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黄山的名胜古迹,包括迎客松、猴子观海等。

培养学生对黄山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3.2 教学内容介绍黄山的名胜古迹,包括迎客松、猴子观海等。

介绍黄山的文化背景,包括历史、传说等。

3.3 教学方法使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材料,帮助学生形象地了解黄山的名胜古迹。

采用故事讲述法,引导学生了解黄山的文化背景。

第四章:黄山的动植物资源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黄山的动植物资源,包括珍稀动物、特有植物等。

培养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

4.2 教学内容介绍黄山的动植物资源,包括珍稀动物、特有植物等。

介绍黄山生态环境的保护情况。

4.3 教学方法使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材料,帮助学生形象地了解黄山的动植物资源。

采用问题引导法,引导学生思考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第五章:黄山的旅游与文化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黄山的旅游资源,包括景点、旅游设施等。

让学生了解黄山的文化活动,包括民间艺术、传统节庆等。

5.2 教学内容介绍黄山的旅游资源,包括景点、旅游设施等。

《飞红滴翠记黄山》教案

《飞红滴翠记黄山》教案

《飞红滴翠记黄山》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黄山的基本概况,激发学生对黄山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为后续学习做铺垫。

1.2 教学内容:黄山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

黄山的著名景点及特色。

1.3 教学方法:图片展示:展示黄山的美景图片,引起学生兴趣。

提问讨论:引导学生提问并讨论黄山的特点。

1.4 教学活动:展示黄山图片,让学生发表对黄山的初印象。

引导学生思考黄山的特点,如奇松、怪石、云海等。

第二章:黄山奇松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黄山奇松的形态特征及其背后的故事。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2.2 教学内容:黄山奇松的形态特征及其背后的故事。

欣赏黄山奇松的诗词和画作。

2.3 教学方法:图片展示:展示黄山奇松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其形态特征。

讲故事:讲述黄山奇松背后的故事。

诗词欣赏:让学生朗读并欣赏有关黄山奇松的诗词。

2.4 教学活动:展示黄山奇松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其形态特征。

讲述黄山奇松的故事,引导学生思考其象征意义。

让学生朗读并欣赏有关黄山奇松的诗词。

第三章:黄山怪石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黄山怪石的形成原因及其独特造型。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激发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

3.2 教学内容:黄山怪石的形成原因及其独特造型。

欣赏黄山怪石的图片和传说故事。

3.3 教学方法:图片展示:展示黄山怪石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其独特造型。

讲故事:讲述黄山怪石的传说故事。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黄山怪石的想象空间。

3.4 教学活动:展示黄山怪石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其独特造型。

讲述黄山怪石的传说故事,引导学生思考其寓意。

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展示黄山怪石的想象空间。

第四章:黄山云海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黄山云海的形成原因及其壮观景象。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激发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

4.2 教学内容:黄山云海的形成原因及其壮观景象。

欣赏黄山云海的图片和诗词。

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飞红滴翠记黄山

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飞红滴翠记黄山

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飞红滴翠记黄山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飞红滴翠记黄山》。

(2)理解课文中的生僻词汇和成语,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描绘的黄山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体会作者对黄山的赞美之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学会通过查阅资料、图片等,了解黄山的历史、文化、地理等方面的知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保护意识,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飞红滴翠记黄山》。

(2)理解课文中的生僻词汇和成语。

(3)分析课文中描绘的黄山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2. 教学难点:(1)黄山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特点及其相互关联。

(2)如何运用课文中的词汇和成语描述其他自然景观。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黄山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黄山的自然景观。

(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对黄山的了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生僻词汇的读音和词义。

(2)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了解黄山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特点。

3. 合作学习:(1)分组讨论:黄山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之间的联系。

(2)每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分享和交流。

四、作业布置1. 抄写并背诵课文《飞红滴翠记黄山》。

2. 运用课文中的词汇和成语,描述自己最喜欢的自然景观。

五、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飞红滴翠记黄山》,了解了黄山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我们分析了黄山景观的特点及其相互关联。

希望大家能够运用所学,赞美我们祖国的大好河山。

六、教学拓展1. 黄山的历史文化:(1)让学生了解黄山的历史背景,如徽派文化、黄山道教等。

(2)引导学生关注黄山历史上的名人游客,如徐霞客、汤显祖等。

2. 黄山的传说与神话:(1)讲述黄山的一些著名传说和神话故事,如“黄山形成的神话”、“仙人指路”等。

《飞红滴翠记黄山》教学教案设计

《飞红滴翠记黄山》教学教案设计

《飞红滴翠记黄山》教学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1. 了解黄山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和自然环境。

2. 掌握文中生词和难点词汇的意思。

3. 了解黄山的花石、奇松、云海等景观特点。

1.2 能力目标1. 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理解并描述黄山的景观特点。

2.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能够运用所学词汇和句型进行景物描写。

1.3 情感目标1. 激发学生对黄山美景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2. 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内容学习课文《飞红滴翠记黄山》,了解黄山的美景和特色。

2.2 生词和难点掌握课文中的生词和难点词汇,如“云海”、“奇松”、“花石”等。

2.3 课文理解通过回答问题、小组讨论等方式,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阅读理解训练通过阅读理解练习,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理解并描述黄山的景观特点。

3.2 写作训练培养学生运用所学词汇和句型进行景物描写的能力,进行写作训练。

3.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第四章:教学评估4.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学生,检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4.2 阅读理解测试通过阅读理解练习,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4.3 写作评估评估学生的写作能力,对学生的作文进行批改和评价。

第五章:教学计划5.1 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介绍黄山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

2. 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 学习生词和难点词汇。

5.2 第二课时1. 复习课文内容,进行阅读理解训练。

2. 进行写作训练,让学生运用所学词汇和句型进行景物描写。

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5.3 第三课时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2. 进行阅读理解测试,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评估学生的写作能力,对学生的作文进行批改和评价。

第六章:教学资源6.1 教学课件制作精美的教学课件,展示黄山的图片和景观特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九年级语文上册《飞红滴翠记黄山》教案设计

九年级语文上册《飞红滴翠记黄山》教案设计

九年级语文上册《飞红滴翠记黄山》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 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了解黄山的风光和特点。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保护意识,提高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2. 教学内容2.1 课文朗读:让学生熟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2 生字词学习:讲解课文中的生字词,让学生能够正确书写和使用。

2.3 课文解析:分析课文中的描述手法,让学生理解黄山的美丽风光。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1 课文内容的掌握:让学生能够理解并描述课文中的黄山风光。

1.2 生字词的学习:让学生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正确运用。

2. 教学难点2.1 黄山风光的理解:让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课文中对黄山风光的描绘。

2.2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的运用:让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1.1 阅读理解:通过阅读课文,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1.2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1.3 写作练习: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2. 教学手段2.1 多媒体教学: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黄山的图片和视频,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2.2 板书教学:使用板书,对课文中的重点内容进行讲解和标注。

第四章: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介绍黄山的风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3. 生字词学习:讲解生字词,让学生掌握并正确书写。

4. 课文解析:分析课文中的描述手法,让学生深入理解黄山的风光。

第五章:作业布置与评价1. 作业布置1.1 熟读课文:让学生回家后熟读课文,巩固记忆。

1.2 写生字词:让学生书写课文中的生字词,巩固记忆。

1.3 课文解析:让学生写一篇关于黄山风光的短文,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飞红滴翠记黄山》教案

《飞红滴翠记黄山》教案

《飞红滴翠记黄山》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飞红滴翠记黄山》的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和表达手法。

(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通过对课文的阅读,了解黄山的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写作特色和表达技巧。

(2)学会欣赏自然景观,提高对美好事物的感知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2)激发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敬畏之心,增强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飞红滴翠记黄山》的内容理解和分析。

(2)生字词的学习和运用。

(3)黄山的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的了解。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的把握。

(2)对黄山自然景观的欣赏和感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黄山的基本情况,激发学生对黄山的兴趣。

(2)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对黄山有什么了解?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飞红滴翠记黄山》。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黄山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3. 课堂讨论(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对黄山的认识和感受。

(2)学生相互交流,共同探讨黄山的特色和魅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和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3. 课后访谈:与学生交流对黄山的学习感受,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教学拓展1. 组织一次黄山风光图片展览,让学生展示自己对黄山的理解和感悟。

2. 邀请当地导游或黄山风景区工作人员来校讲座,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黄山的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

3. 开展一次以“黄山之美”为主题的写作活动,鼓励学生用文字表达自己对黄山的喜爱之情。

六、教学内容与方法1. 教学内容:(1)深入分析课文《飞红滴翠记黄山》中的描写手法和修辞技巧。

九年级《飞红滴翠记黄山》教案

九年级《飞红滴翠记黄山》教案

九年级《飞红滴翠记黄山》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飞红滴翠记黄山》。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了解黄山的地理、地貌和自然景观。

(3)掌握课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2)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等环节,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欣赏能力和保护意识。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飞红滴翠记黄山》。

2. 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了解黄山的地理、地貌和自然景观。

三、教学难点1. 掌握课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2. 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等环节,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四、教学准备1. 课文《飞红滴翠记黄山》的文本。

2. 与黄山相关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3. 生词和短语的学习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展示黄山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黄山的美景。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黄山的了解和印象。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飞红滴翠记黄山》。

(2)学生查找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并尝试理解其意义。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他们对黄山的理解和感受。

(2)学生互相帮助,共同解决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的问题。

4. 探究学习:(1)学生通过探究学习,深入了解黄山的地理、地貌和自然景观。

(2)学生通过探究学习,分析课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5. 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他们的学习收获和感受。

6. 作业布置:(1)学生回家后,朗读和背诵课文《飞红滴翠记黄山》。

(2)学生回家后,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黄山的短文。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教学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2. 运用情景教学法,通过展示黄山的美景图片和视频,让学生仿佛置身于黄山之中,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

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飞红滴翠记黄山

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飞红滴翠记黄山

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飞红滴翠记黄山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飞红滴翠记黄山》。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了解黄山的地理特征和自然景观。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图片和视频资料,增强学生对黄山景观的认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2)培养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朗读和背诵。

2. 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 黄山的地理特征和自然景观的了解。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生僻字词的理解和运用。

2. 对黄山独特景观的描绘和表达。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

2. 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黄山的美丽景观。

3. 分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黄山的美景图片或视频资料,引起学生的兴趣。

(2)简介黄山的地理特征和自然景观。

2. 朗读课文:(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表情。

(2)教师示范朗读,引导学生跟读。

3. 理解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4. 探究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课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和指导。

5. 应用拓展:(1)学生模拟导游,向其他同学介绍黄山的美景。

(2)教师评价学生的介绍,给予鼓励和建议。

6. 总结反馈:(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学生反馈学习情况和问题,教师解答和指导。

六、教学内容1. 课文《飞红滴翠记黄山》的细节理解。

2. 黄山的主要景点和自然特征的深入学习。

3. 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及其效果的分析。

七、教学步骤1. 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2. 针对课文的细节,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讨论。

《飞红滴翠记黄山》教学教案设计

《飞红滴翠记黄山》教学教案设计

《飞红滴翠记黄山》教学教案设计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黄山的基本概况,激发学生对黄山的兴趣。

培养学生欣赏自然美景的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1.2 教学内容黄山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及特点。

黄山的自然景观、文化底蕴和传说故事。

1.3 教学方法采用图片展示、视频播放等方式,直观展示黄山的美景。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黄山的认识和感受。

1.4 教学步骤1.4.1 展示黄山图片,引发学生好奇心。

1.4.2 介绍黄山的地理位置和形成原因。

1.4.3 讲解黄山的自然景观及文化底蕴。

1.4.4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黄山的认识和感受。

1.4.5 总结本节课的要点,布置课后作业。

第二章:黄山的奇松2.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黄山奇松的形态特点和生长环境。

培养学生对黄山奇松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2.2 教学内容黄山奇松的种类、形态特点及生长环境。

黄山奇松的传说故事和文学作品中对奇松的描绘。

2.3 教学方法采用图片展示、视频播放等方式,展示黄山奇松的形态特点。

引导学生进行实地观察,了解黄山奇松的生长环境。

2.4 教学步骤2.4.1 展示黄山奇松图片,引发学生兴趣。

2.4.2 介绍黄山奇松的种类和形态特点。

2.4.3 讲解黄山奇松的生长环境和传说故事。

2.4.4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观察,了解黄山奇松的生长环境。

2.4.5 总结本节课的要点,布置课后作业。

第三章:黄山的怪石3.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黄山怪石的形成过程和形态特点。

培养学生对黄山怪石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2 教学内容黄山怪石的形成过程、形态特点及寓意。

黄山怪石的传说故事和文学作品中对怪石的描绘。

3.3 教学方法采用图片展示、视频播放等方式,展示黄山怪石的形态特点。

引导学生进行实地观察,了解黄山怪石的形成过程。

3.4 教学步骤3.4.1 展示黄山怪石图片,引发学生兴趣。

3.4.2 介绍黄山怪石的形成过程和形态特点。

3.4.3 讲解黄山怪石的寓意和传说故事。

飞红滴翠记黄山的教案

飞红滴翠记黄山的教案

飞红滴翠记黄山第一章:课程导入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黄山的基本概况,激发学生对黄山的兴趣。

2. 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教学内容:1. 黄山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背景。

2. 黄山的著名景点及特色。

教学活动:1. 展示黄山风光图片,引导学生欣赏黄山的美景。

2.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黄山的了解和印象。

3. 教师讲解黄山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背景。

4. 学生观看黄山景点介绍视频,了解黄山的著名景点及特色。

第二章:黄山的地质与地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黄山的地质构造和地貌特征。

2. 培养学生对地质地貌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内容:1. 黄山的地质构造。

2. 黄山的地貌特征及形成原因。

教学活动:1. 教师讲解黄山的地质构造和地貌特征。

2. 学生观看黄山地质地貌科普视频,加深对黄山地质地貌的认识。

3. 小组讨论:学生分小组探讨黄山的地质地貌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4. 学生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总结黄山的地质地貌特征。

第三章:黄山的气候与植被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黄山的气候特点和植被分布。

2. 培养学生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教学内容:1. 黄山的气候特点。

2. 黄山的植被类型及特点。

教学活动:1. 教师讲解黄山的气候特点和植被分布。

2. 学生观看黄山气候植被科普视频,加深对黄山气候植被的认识。

3. 小组讨论:学生分小组探讨黄山的植被分布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4. 学生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总结黄山的气候植被特点。

第四章:黄山的动物世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黄山的动物资源和生物多样性。

2. 培养学生对动物世界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教学内容:1. 黄山的动物资源。

2. 黄山的主要动物种类及其特点。

1. 教师讲解黄山的动物资源和生物多样性。

2. 学生观看黄山动物世界科普视频,了解黄山的主要动物种类及其特点。

3. 小组讨论:学生分小组探讨黄山动物的栖息环境和生活习性。

4. 学生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总结黄山的动物世界特点。

《飞红滴翠记黄山》教学教案设计

《飞红滴翠记黄山》教学教案设计

《飞红滴翠记黄山》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掌握黄山的基本地理知识和景点特色。

(2)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课文的能力。

(3)提高学生对黄山美景的描绘和表达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黄山的美景。

(2)运用多媒体手段,展示黄山的自然风光,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词汇和句式表达黄山美景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2)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自豪感。

(3)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勇于探索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内容1. 课文讲解:飞红滴翠记黄山2. 黄山景点介绍:奇松、怪石、云海、温泉3. 课文讨论:黄山美景的特色和魅力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黄山的基本地理知识和景点特色。

(2)课文的阅读和理解。

(3)运用词汇和句式表达黄山美景。

2. 教学难点:(1)黄山美景的描绘和表达能力。

(2)运用课文中的词汇和句式进行表达。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让学生课前预习课文,了解黄山的基本知识和景点特色。

2.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黄山美景的特色和魅力,分享学习心得。

3. 多媒体展示:运用多媒体手段,展示黄山的自然风光,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4. 情境教学: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语境中运用词汇和句式表达黄山美景。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黄山的基本知识和景点特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黄山的美景。

3.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黄山美景的特色和魅力,分享学习心得。

4. 多媒体展示:展示黄山的自然风光,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5. 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词汇和句式,描述黄山的美景。

6. 总结反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黄山知识的掌握情况。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合作探究中的表现,了解学生的交流和合作能力。

《飞红滴翠记黄山》教学教案设计

《飞红滴翠记黄山》教学教案设计

《飞红滴翠记黄山》教学教案设计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黄山的美丽图片,引起学生对黄山的兴趣。

1.2 教师简要介绍黄山的基本信息,包括地理位置、景点特色等。

1.3 教师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即通过阅读《飞红滴翠记黄山》,了解黄山的美景和文化内涵。

第二章:作者介绍2.1 教师介绍作者柯蓝,包括其生平背景、代表作品等。

2.2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作者写作《飞红滴翠记黄山》的背景和动机。

第三章:课文阅读3.1 教师组织学生阅读《飞红滴翠记黄山》。

3.2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美景描写,如云海、奇松、怪石等。

3.3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第四章:课堂讨论4.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黄山美景的理解和感受。

4.2 教师引导学生从课文出发,探讨黄山的美景对人们的影响和文化意义。

第五章:作业布置5.1 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黄山美景的短文。

5.2 教师提醒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注意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方法和修辞手法。

第六章:课文深入分析6.1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中的具体描写,如课文中对日出、云海、奇松、怪石的详细描述。

6.2 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帮助学生理解作者如何运用词汇和句式来表现黄山的独特美景。

6.3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讨论黄山美景背后的自然形成原理和文化故事。

第七章:文化意义探讨7.1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黄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如文人墨客对黄山的赞美诗词。

7.2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黄山相关的艺术作品,如绘画、摄影等,帮助学生感受黄山的美。

7.3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黄山作为旅游景点的意义,以及它对当地经济和文化的推动作用。

第八章:写作技巧训练8.1 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中的写作技巧,如如何通过细节描写来丰富画面感。

8.2 教师提供一些黄山美景的图片或视频,要求学生模仿课文的写作风格,进行现场写作练习。

8.3 教师对学生的小作文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上册《飞红滴翠记黄山》优质教案导读: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能抓住景物特点,根据写作角度的变化,有序介绍黄山的景色。

2.根据文章有关介绍,归纳黄山之美形成的独特原因。

3.根据提供的图片,展开想像,为黄山奇石命名并从中体会人类的审美力。

教学过程导入在长江之滨,耸立着一座堪称人间仙境的名山——黄山。

它是一幅天然的画卷,一首无声的诗歌,一曲凝固的旋律。

它是首批国家级十大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199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受世界保护的人类自然遗产目录,更成了全人类的瑰宝。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美文《飞红滴翠记黄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人间仙境,一起去领略黄山那份独特的美。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要能够了解,黄山,到底美在哪里,为什么会这样美以及课文是怎样来表现这种美的。

课件显示教学目标教学板块之一:一品黄山神游仙境下面就先请同学们用13分钟时间以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并完成以下任务:【课件显示】1、标画:用()标示出课文中所写的景物及转换写景角度的词语,用“”圈画能表现这些景物特征的语句。

2、思考:在认真标画的基础上,归纳出黄山的美主要体现在哪些地方,各有什么特点?3、表达:根据归纳出来的景物及特点,适当参考文中写景角度的变化,用连贯的语言有序地向同学们简要介绍一下黄山的美丽。

(现场老师组织学生朗读、展示、评价。

时间约10分钟)相信同学们经过认真的学习,已经很好地完成了学习任务。

老师也围绕这几个问题作了个尝试,现在与同学们交流一下,希望同学们批评指正。

【课件显示】奇峰——高耸入云险峻万分古松——苍翠奇特万古常青怪石——巧石林立千姿百态云海——澜翻絮涌皎洁柔美日出——瑰丽辉煌令人神往温泉——温度适宜温馨解乏老师是这样介绍黄山的:从高空看黄山,可谓千峰竞秀,万壑藏云,郁郁葱葱,飞红滴翠。

沿着起伏曲折的山道,仰视俯瞰,远眺近观,处处可欣赏到黄山的美景。

黄山之美,美在峰奇:“天都峰”刀辟斧削,险峻万分;“莲花峰”鹤立群峰,含苞跃放。

黄山之美,美在古松:“迎客松”破石而出,展枝招客;无名松傲雪凌霜,昂首苍穹。

黄山之美,美在石怪:“飞来峰”侧视成峰,正看似桃;“猴子观海”阴观云海,晴眺太平。

黄山之美,美在云海:或千里烟海,澜翻絮涌;或皎洁柔美,静中有动。

黄山之美,美在日出:瑰丽辉煌,令人神往。

黄山之美,美在温泉:冷热适宜,温馨解乏。

正是:今生不作黄山客,枉来世上走一遭。

同学们,沉浸在这美丽迷人的风光里,怎不让人遐思飞动、心旷神怡!老师真忍不住要大声地赞美这壮丽的河山,可又怕惊动了它那安恬的梦!那就让我轻轻地诵读起来吧。

请大家捧起书来,听老师朗读课文的第4段到第6段。

同学们,听了老师刚才的朗读,你们是不是也跃跃欲试呢?下面,就请同学们自己选择两三段话,用3分钟左右的时间美美地诵读一下吧。

(现场老师组织学生诵读,时间3分钟。

)(彩显天都峰图片,加背景音乐)教学板块之二:二品黄山仙境探秘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课文的阅读,神游了这座奇特的名山,充分领略了黄山“是祖国大地上的一块瑰宝”的深刻含义。

那么,黄山这种独特的美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呢?在课文的有关章节中,作者作了专门的介绍,请同学们找出这些章节并认真阅读,从中归纳出形成黄山之美的独特的原因。

【课件显示】找出揭示黄山之美成因的有关章节分析黄山之美的形成原因(现场老师组织学生阅读、发言、评价。

时间约5分钟)刚才同学们对黄山之美形成的原因进行了独立的探究,有心的同学不难发现,课本的“探究·练习”一实际上已经对这个问题作了很好的概括。

【课件显示】1、自然的鬼斧神工:日晒雨淋,水流侵蚀——“雕刻”“装饰”气候变冷,冰川侵蚀——造型奇特2、人类智慧的点化老师之所以不作预先的提醒,是想让同学们养成一个良好的读书习惯——不依赖老师和资料,独立思考的习惯;改变一个观念——只重视结论而轻视过程的观念。

教学板块之三:三品黄山装点仙境下面,我们想通过一个创造性的想像活动,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来进一步体会为什么说人类的智慧的精心点化,也是黄山之美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

请大家先把课文的第13自然段齐声朗读一下(教师跟读),再欣赏一段黄山奇石的影片,然后根据老师提供的三幅黄山奇石的图片,试为这些图片上的奇石起一个恰当的名字并选择其中之一写一段解说词。

【课件显示】播放黄山峰石的介绍片。

影片最后说,黄山上还有许多没有名字的稀奇古怪的石头,等着你去命名呢。

下面我们就来试试吧。

【课件显示】1、为这3幅图片上的奇石各起一个名字。

2、模仿课文或影片的描述,选择其中一个写一段解说词。

为了便于同学们的学习,老师先提供一个范例。

【课件显示】左图右话:金鸡叫天都【课件显示】出示黄山奇石图片,分别播放后,最后定格在同一画面。

请同学们先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以四人小组的形式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时请同学们注意几个问题:1、推选一位组长,由组长安排发言顺序,在每位同学发言的基础上就这个问题展开讨论,并推选出一位同学代表本组进行汇报;2、同学们在讨论时应注意倾听,尊重他人,学会欣赏他人,取长补短。

希望同学们在15分钟时间内完成任务。

(现场老师组织学生阅读、讨论、评价。

约6分钟)刚才同学们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为黄山上几块还没有名字的奇石起了很多精彩的名字,倘若有一天真的用上了你取的名字,黄山会因你智慧而加深美的内涵,即使没能用上,黄山在你的心目中也会变得更加美丽,老师衷心为同学们发挥出来的聪明才智喝彩。

好,本课的学习暂时就到这里,请同学们课后将课文再反复读上几遍,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再见。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积累文中词语,能读、会写、会运用。

2、能分析精彩语段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及各种表达方式的含义或作用。

3.通过多项拓展性读写活动,能用语言文字表达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教学过程教学板块之一:词海拾贝黄山以它独特的外在美与内在美吸引了中外游客,我们从上一节课的学习中充分领略到了它的美,现在就让我们用5分钟时间再一起简单回顾一下。

请大家灵活恰当地运用老师提供的一些词语,运用各种表达方式或修辞手法,撷取某一感受最深的景点,写一段100字左右的赞美黄山的话。

【课件显示】灵活恰当选用以下词语,就感受最深的景点写一段话赞美性的话。

仙山琼阁万壑藏云千姿百态昂首苍穹斧劈刀削如愿以偿神游天外思绪万千浮想联翩心往神驰大家写作时,要求不看书,并要注意词语的灵活运用,不必硬扣原文,可将课文中原来用来形容某处景物的词语,用来描写别处的景物。

(现场老师组织学生写作,时间约5分钟)大家写得都很认真,老师也技痒难忍,现在抛砖引玉,写了一段赞美黄山迎客松的文字,请大家按写作的要求来与老师做一个比照,看看是老师写得好还是你写得棒,可要有充分理由哦。

同时,也请大家把老师写的和你自己写的与课文作一比照,说说我们写的与课文写的,有什么不同,各有什么特点。

【课件显示】黄山的迎客松屹立在有仙山琼阁之称的玉屏楼上,千百年来一任风吹雨袭,冰雪欺凌,仍然昂首苍穹,秉一份执着,带一种谦虚,携一片热情,迎接着日落日出,见证了沧海桑田。

每当看到她的形象,总不免使我思绪万千、浮想联翩。

(现场老师组织学生评论,时间约4分钟)刚才大家讨论得很热烈,有的同学可能已看出了老师的问题,有的同学对老师写的可能有溢美之词。

其实,老师写得并不怎的好,主要问题有两个:一、在词语的选用上,虽然做到了灵活,但并不很恰当,有些生硬,“思绪万千”和“浮想联翩”连用,有重复之嫌;二、与原文对照,老师的语言过于抒情化,缺少具体的对黄山松形态的描写,这就使后来的抒情显得突兀,没有水到渠成的感觉。

教学板块之二:语段赏析黛玉曾写这么一句诗,叫“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好的文章读着都会使人有“口齿噙香”的感觉,就象屏幕上的这段文字,接下来就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语段作批注;用圈点勾画加批注的方法进行赏析。

【课件显示】破石而出,寿逾千年,一根长枝低垂伸展,仿佛一位殷勤的主人伸出手臂在迎接远方来客,招手致意。

这段文字把黄山松描写得神形兼备,“殷勤”,“招手致意”拟人手法运用得很贴切。

使人看后对千年老松顿生亲切之感。

寥寥数语把黄山松的形态、气质全都展示了出来,令人顿生敬佩之情,好一个黄山松!(现场老师组织学生比较、交流、评价,时间约9分钟)(现场老师组织讨论2分钟)相信同学们在课文上已经找到了答案。

【课件显示】飞红——黄山日出滴翠——青山苍松黄山那么多美景,为什么作者特别青睐黄山的日出和苍松呢?我们还是有必要把课文描写日出和苍松的有关段落再来读一读。

请同学们先把第16、17两个自然段再读一遍,边读边画出表示作者感情的语句,并从中归纳出作者为什么特别偏爱黄山日出的原因。

这次老师和大家一起读。

(彩显天都峰图片,加背景音乐)(主讲教师与学生同读课文,朗读时可显示日出、苍松等图片) 刚才我们一起又把课文美美得读了一段,不知大家对老师提出的问题思考得怎么样了?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作者在描写黄山日出时,除了进行正面描写外还与泰山日出做比较,文中这么写道:“如果说泰山的旭日东升是庄严神圣的话,那么黄山日出则是无比的瑰丽、壮观、辉煌!”这个句子实际上是把握作者感情的关键句。

为了帮助大家进一步理解,老师给大家链接了这么一段材料【课件显示】泰山名气太大,还在于历代帝王来泰山封禅祭祀,这使得泰山成为国泰民安的象征。

其实泰山“五岳之首”的荣耀并不仅仅在于泰山的“气通帝座”,而其尊贵之因也在于它雄踞于泱泱大国之东,迎喷薄朝阳、看沧桑巨变、拱护神州、不怒而威的非凡资质,更实实在在代表着炎黄儿女处惊不变、“泰然自若”的气度和彰显着华夏子孙捧日擎天、“稳如泰山”的风采。

——选自《泰山秋思》下面,就请同学们思考刚才提出的问题:【课件显示】1、作者为什么特别青睐黄山的日出和苍松?2、从中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现场老师组织学生阅读、讨论、评价,时间约6分钟)相信大家都已经找到了答案,文中描写苍松道“无论何种姿态,都显示出顽强的万古常青的生命力,不怕长年的风吹雨打,冰雪欺压,屹立于悬岩危石之上,昂首苍穹”,读了这段文字,深刻于我们脑海的相信一定是一种不屈的精神,一份顽强的意志,一种倔强的生命力!而通过刚才的诵读,我们不难发现黄山的日出“瑰丽、壮观、辉煌”,它“给天下万物以无限的生机和柔美的抚爱”“给那些勇于在困难中奋斗的人们以新的启迪。

”也正因此,作者在黄山如许景色中也就对日出和苍松格外青睐了。

与之同时,作者热爱自然,歌颂生命,勇于创新,志在超越的感情也就溢于言表、跃然纸上了。

教学板块之四:指点江山黄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江山如此多娇”是毛主席给它的题词,“风景如画”是朱德元帅对它的赞誉。

连我们的江泽民主席也曾为它题诗一首“遥望天都倚客松,莲花始信两飞峰。

且持梦笔书奇景,日破云涛万里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