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陆变迁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4篇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4篇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4篇《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4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对海陆变迁及大陆分离的过程的分析,培养学生观察、感知、分析、归纳、表达等认知能力。

能力目标通过对相连证据的探究,提高学生研究手段的科学性、指向性。

情感目标通过从材料到总结分析的研究,提高学生对探究事物本质的科研兴趣;通过名人的故事,激发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要求: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了解大陆漂移假说以及其形成的条件教学重点:利用大陆漂移假说解释一些地质现象教学难点:寻找大陆源移的证据教学方法:材料演示由现象到推理总结出的本质原因的过程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海陆是变迁的师: 世界都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

陆地和海洋也不例外。

"沧海桑田"这个成语就是古人的智慧提问:"沧海桑田"是什么意思?生:大海变成田地,田地变成大海。

比喻万事多变化大。

师:它的原意就是指海陆的变迁。

古人久已觉察到海陆是变迁的。

二、海陆变迁的方式师:海陆变迁的原因是什么呢?出示海陆变迁的图片活动。

(观察、分析、讨论)提示:1、地中海的面积不断缩小,最终将消亡。

2、喜马拉雅山上的岩石中发现了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了什么问题?3、我国东部海底发现古河道及古井等人的总称活动的遗迹反映了该海域已往是什么状态?)4、荷兰的国土面积在已往的百年中为何在不停扩大?师:请同学们总结海陆变迁的方式?(总结)生:变迁方式有三种:1.地壳变更;2.海平面升降;3.人类的活动师:海陆是变迁的,七大洲四大洋是不是就是固定不变的呢?20世纪地理科学史上发生了激烈的争论。

阅读《魏格纳与大陆飘移假说》。

《海陆变迁》教案

《海陆变迁》教案

《海陆变迁》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特点;(2)掌握海陆变迁的原因及实例;(3)能够运用地图和地理信息系统分析海陆变迁现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地图,分析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2)运用地质学知识,探讨海陆变迁的原因;(3)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展示海陆变迁的实例。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地球表面环境的兴趣和好奇心;(2)培养学生珍视自然资源,关注环境保护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特点;(2)海陆变迁的原因及实例;(3)运用地图和地理信息系统分析海陆变迁现象。

2. 教学难点:(1)海陆变迁的原因及实例的理解;(2)地理信息系统的运用。

三、教学准备1. 教学资源:(1)地球表面海陆分布地图;(2)地质学知识资料;(3)地理信息系统软件。

2. 教学设备:(1)投影仪;(2)计算机;(3)地图挂图。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展示地球表面海陆分布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上的海洋和陆地分布特点;(2)学生分享观察到的海陆分布特点,教师总结。

2. 探究海陆变迁的原因(1)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地质学知识,分析海陆变迁的原因;(2)学生分享分析结果,教师总结。

3. 实例分析(1)教师展示海陆变迁的实例,如:台湾海峡的形成;(2)学生通过地理信息系统软件,观察和分析海陆变迁实例;(3)学生分享分析结果,教师总结。

4.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五、课后作业1. 根据本节课所学内容,绘制一张海陆变迁的示意图;2. 调查身边的海洋和陆地环境,了解其变迁情况,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对海陆变迁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态度、交流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海陆变迁教案优秀5篇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海陆变迁教案优秀5篇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海陆变迁教案优秀5篇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海陆变迁教案优秀5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下面我们来聊一下七年级教案吧。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海陆变迁教案篇1知识目标1、初步认识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并能说明依据;2、能结合地图描述亚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及范围。

能力目标1、初步掌握使用地形图和地形解剖面图及相关资料的能力,学会总结归纳亚洲地形和河流特点;2、理解河流分布与地形之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目标1、培养学生热爱我们所居住的大洲——亚洲的良好情感,激发学生的自豪感;2、通过参与观察,分析,讨论,竞赛,辩论等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1、亚洲的位置特点;2、亚洲地形与河流分布的关系。

教学准备资料图片,幻灯片,投影片教学过程:师生活动导入:点出上学期从全球角度,按照地理要素来研究问题。

这个学期以大洲为研究对象,去研究某一个区域的地理环境状况。

通过一系列提问,让学生回答,引出亚洲。

(展示“东西两半球图”)复习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位置师:要认识一个大洲,首先要明确它的位置。

观察一下亚洲位于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中的哪个半球?小结:亚洲主要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这是它的纬度位置。

完成P3活动一(1)(2)引导:了解一个地区的位置还要了解其海陆位置。

观察亚洲周围的大洋,各位于亚洲的方位。

亚洲周围的大洲,各位于亚洲的方位。

学生看图回答。

小结:这样我们就明确了亚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完成P3活动二(1)(2)(展示“亚洲的范围图”)引导:亚洲和其他大洲之间,有些是以海洋作为天然洲界,有些大陆相连的地方则是人为划定的洲界线。

如亚洲与非洲,亚洲与欧洲之间。

提问:参照地图能描述出亚洲与周围其他大洲的界线吗?学生读图讨论回答:亚洲西北以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和土耳其海峡与欧洲分界;西南临非洲,以苏伊士运河为洲界;东北隔着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东南与大洋州隔海相望。

《海陆变迁》教案

《海陆变迁》教案

《海陆变迁》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

2. 使学生掌握海陆变迁的基本原因。

3. 培养学生从地图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让学生探讨海陆变迁的原因。

2. 利用地图和地质资料,分析地球表面形态的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地球表面形态变化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 使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提高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地球表面形态的运动与变化。

2. 海陆变迁的原因。

难点:1. 理解地壳运动引起的海陆变迁。

2. 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观察法、分析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

四、教学准备:1. 教学地图和地质资料。

2. 案例素材。

3. 投影仪和白板。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球表面形态变化的自然现象,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讲授:讲解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引出海陆变迁的概念。

3. 探究:分组讨论海陆变迁的原因,引导学生从地图和地质资料中获取信息,分析地壳运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

4. 案例分析:呈现人类活动导致海陆变迁的案例,如填海造陆、海岸侵蚀等,引导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

6.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绘制一幅海陆变迁示意图,阐述自己的观点。

7. 板书设计:海陆变迁原因:地壳运动、人类活动影响:生态环境、社会发展六、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分析学生的参与程度、理解程度以及教学方法的适用性。

针对学生的反馈和教学效果,调整教学策略,以便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七、评价与反馈:1. 通过学生作业、课堂表现、小组讨论等方式,评价学生对海陆变迁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对学生的疑惑进行解答,及时给予反馈,促进学生的思考和理解。

3. 组织一次课堂小测,检验学生对海陆变迁知识的掌握程度。

《海陆变迁》教案

《海陆变迁》教案

《海陆变迁》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海陆变迁的概念,知道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

2.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自然现象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二、教学内容1. 海陆变迁的定义2. 地球表面形态的运动与变化3. 板块构造学说4. 海陆变迁的实例5. 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海陆变迁的概念、原因及实例。

2. 教学难点:板块构造学说及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海陆变迁的原因。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海陆变迁实例。

3. 利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地球表面形态的运动与变化。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表面形态的运动与变化视频,引发学生对海陆变迁的思考。

2. 讲解海陆变迁的定义,引导学生了解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

3. 介绍板块构造学说,解释海陆变迁的原因。

4. 分析具体海陆变迁实例,让学生学会运用地理知识解释自然现象。

5. 讨论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培养学生关注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6.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布置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海陆变迁知识的理解。

7. 课堂反馈:课后收集学生作业,及时了解学生对海陆变迁知识的掌握情况,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内容:学生对海陆变迁概念的理解、原因的掌握及实例的分析。

2. 评价方法:课堂问答、作业完成情况、小组讨论。

3. 评价指标:理解力、分析能力、团队合作能力。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海陆变迁的现象。

2. 邀请地理专家进行讲座,深入讲解海陆变迁的原理。

3. 开展课外阅读,介绍海陆变迁在人类历史和文明发展中的作用。

八、教学资源1. 教材:《地理学科教程》2. 参考书籍:《地球表面形态的运动与变化》、《板块构造学说》3. 多媒体资源:视频、图片、PPT4. 网络资源:相关科普文章、学术论文九、教学时间1. 课时安排:本节课计划授课时间为45分钟。

七年级地理上册《海陆的变迁》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地理上册《海陆的变迁》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地理上册《海陆的变迁》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球上海陆分布的特点,认识大陆、岛屿、半岛、海峡等地理概念。
2.掌握板块构造学说,了解板块运动与海陆变迁的关系。
3.知道地壳运动、火山、地震等自然现象对海陆变迁的影响。
4.学会使用地理工具,如地图、地球仪等,观察和分析海陆变迁现象。
-回顾板块构造学说、地壳运动、火山、地震等自然现象。
-梳理海陆变迁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提出疑问,全班共同探讨。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提高课堂氛围。
-教师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巩固所学知识。
3.布置课后作业,巩固课堂所学。
-设计具有挑战性的课后作业,让学生在课后继续探究地理知识。
2.地壳运动、火山、地震等自然现象
-讲解地壳运动的原因、特点及其对海陆变迁的影响。
-分析火山、地震的形成机制,以及它们与海陆变迁的关联。
3.海陆变迁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举例说明海陆变迁对地理环境、气候、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影响。
-讨论海陆变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如城市规划、交通、旅游业等。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热爱,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欲望。
2.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关注地球环境变化。
3.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学会用科学的方法和态度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
4.增强学生的国家意识,了解我国地理特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心国家大事的情感。
5.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学会与他人合作、分享和交流,提高人际沟通能力。
此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存在以下问题:空间思维能力不足,对地理现象的理解和想象存在困难;对地理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有待提高;合作学习时,部分学生可能过于依赖他人,缺乏独立思考。因此,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注重引导学生将地理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海陆的变迁教案

海陆的变迁教案

海陆的变迁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地球上海洋和陆地的变迁过程;2. 掌握地球变迁过程中的地质事件和动物生物演化;3.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地球的形成和演变;2. 海洋的形成和变迁;3. 陆地的形成和变迁。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地球形成和演变的视频或展示地球演化的图片,激发学生对地球变迁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探究地球的形成和演变(15分钟)分小组让学生回答以下问题,并进行展示和讨论:- 地球是如何形成的?- 地球经历了哪些重要的地质事件?- 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是如何变化的?3. 探究海洋的形成和变迁(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以下活动:- 通过阅读资料和参考文献,了解海洋的形成和变迁过程;- 组织小组讨论,学生分享他们的研究结果和发现;- 合作完成一份小组报告,介绍海洋形成和变迁的重点内容。

4. 探究陆地的形成和变迁(3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以下活动:- 通过观察实验和模型,了解陆地的形成和变迁;-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特定地区进行研究,收集该地区的地质数据和动植物化石;- 组织小组讨论,学生分享他们的研究结果和发现;- 合作完成一份小组报告,介绍该地区陆地形成和变迁的过程。

5. 总结和评价(10分钟)让学生回答以下问题,并进行讨论和总结:- 地球的形成和变迁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 通过本课学到的知识,你对地球的变迁过程有什么新的认识和理解?四、教学资源- 视频、图片和展板- 文献和参考资料五、教学评估通过学生小组报告的内容和展示,以及课堂讨论的质量进行评估。

同时,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合作能力。

六、拓展延伸如果时间充裕,可以邀请地质学家或生物学家来校外做讲座,给学生提供更深入的学习资源和机会。

七、教学反思本课程设计注重学生的参与和自主学习,通过小组合作和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

地理教学设计海陆变迁3篇

地理教学设计海陆变迁3篇

地理教学设计海陆变迁3篇地理教学设计:海陆变迁一一、设计理念二、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作用"海陆的变迁"一节是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讲述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原因,是承接第一节"大洲和大洋"对地球海陆面貌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让学生认识到地球表面是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过程中,对学生逐步树立海陆变迁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未来的学习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能举出实例说明海陆变迁,让学生树立起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观念。

(2)了解大陆漂移学说产生的背景,知道海陆分布格局的形成过程。

(3)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有关地理现象的成因。

(4)阅读地图,说出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分布规律,说明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2、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读图、阅读、讨论等,培养学生的读图、动手、想象、推理能力和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观点及科学兴趣和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

(三)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观点及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

(2)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一些地理现象,说出主要火山和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一些地理现象成因。

三、学情分析学生刚刚学习了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二章第一节"大洲和大洋",知道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大势,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必备的知识基础。

但初一学生根据其年龄、心理特点和已有知识水平,要顺利完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仍需采用直观演示的方法降低难度。

四、教法选用、学法指导现代教育对受教育者的要求,不仅是学到了什么,更主要的是学会怎样学习。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

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本节课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以启发探究为主,辅以读书指导法、讲解法和直观演示法等。

地理海陆的变迁教案

地理海陆的变迁教案

地理海陆的变迁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海陆变迁的概念,明确海陆变迁的原因。

2.掌握海陆变迁的证据,能够运用实例说明海陆变迁的过程。

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海陆变迁的概念、原因及证据。

难点:海陆变迁的过程及实例分析。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地球表面的基本组成,即陆地和海洋。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表面的陆地和海洋是如何形成的吗?它们在地质历史上有没有发生过变化呢?2.学习海陆变迁的概念(1)讲解海陆变迁的定义:海陆变迁是指地球表面陆地与海洋的相对位置和范围发生变化的过程。

(2)展示地球海陆分布图,让学生直观感受海陆变迁。

3.学习海陆变迁的原因(1)讲解地壳运动、海平面升降、气候变化等海陆变迁的原因。

(2)举例说明地壳运动导致海陆变迁的过程,如台湾海峡、红海等。

(3)举例说明海平面升降导致海陆变迁的过程,如冰期和间冰期的交替。

(4)讲解气候变化对海陆变迁的影响,如全球变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

4.学习海陆变迁的证据(1)讲解地质学、古生物学、考古学等证据,证明海陆变迁的存在。

(2)展示地质学证据,如沉积岩、火山岩等。

(3)展示古生物学证据,如古生物化石。

(4)展示考古学证据,如古人类遗址。

5.分析海陆变迁的过程(1)以某一地区为例,讲解海陆变迁的过程。

(2)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该地区海陆变迁的原因和证据。

(3)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享各自的分析成果。

6.巩固练习(1)让学生列举海陆变迁的原因和证据。

(2)让学生分析某一地区海陆变迁的过程。

(2)鼓励学生积极提问,解答学生的疑问。

四、课后作业(1)搜集有关海陆变迁的资料,了解我国沿海地区的海陆变迁情况。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海陆变迁的概念、原因、证据和过程,帮助学生建立了海陆变迁的基本认识。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但教学过程中可能存在讲解过于详细,导致学生难以消化吸收的问题。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精选3篇)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精选3篇)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精选3篇)《海陆的变迁》篇1一、教材依据:初中地理(湘教版)七年级(上)第二章第四节《海陆变迁》二、设计思想:[指导思想]: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和观创新意识是素质教育对学生的基本要求之一。

本课即侧重于对学生进行科学史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探究精神的。

[设计理念]:“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学习有用的地理”。

本课教学内容的设计逻辑顺序:发现问题—思考假设—证明论证。

[教材分析]:“海陆的变迁”是第二章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析了地球面貌形成的原因。

通过学习本节海陆的变迁等实例,初步认识自然界的发展是无止境的,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利用自然的手段也是无止境的。

[学情分析]:世界海陆分布的原因探究一直是科学家们研究的热点问题。

就初中生的心理而言,本节内容可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兴趣,对学生有一定的吸引力。

本节重在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是在不断变化的,树立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认识海陆是变动的,并能用实例加以说明。

2.学会“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要点。

3.了解世界火山和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列举海陆变迁的实例,认识自然环境变化对人类可能造成的影响。

初步认识自然界的发展是无止境的,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利用自然的手段也是无止境的,培养学生科学的思考能力。

2.通过阅读示意图和模拟演示等,初步了解板块相互间的运动变化,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魏格纳和地图的故事,鼓励学生要有勇于探索、献身科学的精神,要不怕吃苦、不畏牺牲。

2.运用实例说明海陆的变迁,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

四、教学重点:“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世界火山、地震主要分布规律。

五、教学难点:“大陆漂移假说”;世界火山和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重难点突破: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做游戏,动画演示使学生有所感悟。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精选3篇)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精选3篇)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精选3篇)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精选3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

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的变迁。

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学说的基本观点。

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拼图和分析示意图,培养读图能力、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

运用板块运动学说,解释地球表面基本面貌的形成及发展变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大陆漂移—板块运动学说的发展变化,进行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通过从现象到本质的研究,提高学生对探究事物本质的科研兴趣;通过魏格纳的故事,激发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寻找大陆漂移的证据用板块运动学说解释一些现象。

2.教学难点火山、地震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方法】:演示、分析、讨论、推理为主的教学方法。

【教学设计】一、沧海变桑田引入:师:同学们听说过“沧海桑田”这个成语故事吗?“沧海桑田”原意指的是什么?学生回答:海陆变迁师:在地球上海陆变迁的例子很多,不仅有沧海变桑田,也有桑田变沧海。

(投影1)——喜马拉雅山中的海洋化石谁来说说为什么喜马拉雅山中会有海洋化石?学生回答:说明很久以前这里曾经是海洋。

师:对,地壳运动使这里从沧海变成了桑田。

(投影2)——东部海域的海底发现古河流的遗迹谁来说说为什么东部海域的海底会发现古河流的遗迹?学生回答:说明很久以前这里曾经是陆地。

师:对,海平面的上升使这里从桑田变成了沧海。

(投影3)——荷兰填海造陆谁来说说为什么欧洲的荷兰全国三分之一的土地是通过围海造陆获得的?学生回答:因为荷兰有四分之一的陆地低于海洋,人们通过自己的力量对地面进行改造。

《海陆变迁》教案

《海陆变迁》教案

《海陆变迁》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认识海陆变迁的现象。

2. 学生能通过资料分析,理解地壳变动、海平面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3.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地球家园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地表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

(2)海陆变迁的现象。

(3)地壳变动、海平面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2. 教学难点:(1)板块构造学说的含义。

(2)海陆变迁的证据。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海陆变迁的原因。

2. 利用多媒体展示海陆变迁的实例,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地球表面形态变化的视频,引导学生关注海陆变迁的现象。

(2)学生分享生活中所见到的海陆变迁实例。

2. 自主学习:(1)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3. 课堂讨论:(1)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海陆变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讨论成果。

4. 实例分析:(1)教师展示海陆变迁的实例,如台湾海峡海底的古河道、喜马拉雅山上的珊瑚化石等。

(2)学生分析实例,总结海陆变迁的证据。

5. 总结提升:(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海陆变迁的现象和原因。

(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

五、课后作业1. 结合生活实际,观察周围地区的海陆变迁现象,下节课分享。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 调查我国近年来海陆变迁的情况,了解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六、教学评价1. 评价目标:(1)学生能理解海陆变迁的现象和原因。

(2)学生能分析生活中的海陆变迁实例。

(3)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2. 评价方法:(1)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海陆变迁知识的掌握程度。

(2)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海陆变迁现象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和成果。

初中地理《海陆的变迁》优质教案精选

初中地理《海陆的变迁》优质教案精选

初中地理《海陆变迁》优质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初中地理教材《海陆变迁》章节,主要详细内容包括:地球上海陆分布概述,海陆变迁原因和实例,以及海陆变迁对人类生活影响。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解地球上海陆分布基本情况;2. 使学生掌握海陆变迁原因和实例;3.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现实问题能力;4. 增强学生地理素养,激发对地理学习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海陆变迁原因及其对人类生活影响。

教学重点:地球上海陆分布特点,海陆变迁实例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地球仪、海陆变迁动态演示文稿、黑板、粉笔;2. 学具:地理教材、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地球仪,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地球上海陆分布特点。

2. 讲解:详细讲解海陆变迁原因,如地壳运动、气候变化等,并举例说明。

a. 展示动态演示文稿,让学生直观地解海陆变迁过程;b. 分析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为何多地震、火山,与海陆变迁关系;c. 通过讲解黄土高原形成,使学生解风力对海陆变迁影响。

3.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讨论海陆变迁对人类生活影响,如城市选址、交通建设等。

4. 随堂练习:发放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六、板书设计1. 地球上海陆分布特点2. 海陆变迁原因及实例a. 地壳运动b. 气候变化c. 风力作用3. 海陆变迁对人类生活影响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请简述地球上海陆分布特点;b. 请举例说明海陆变迁原因;c. 请分析海陆变迁对人类生活影响。

2. 答案:a. 地球上海陆分布不均,大部分为海洋,陆地主要分布在北半球;b. 海陆变迁原因有地壳运动、气候变化、风力作用等,如喜马拉雅山脉抬升、黄土高原形成等;c. 海陆变迁对人类生活影响表现在城市选址、交通建设、资源开发等方面。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地球仪、动态演示文稿等教具,让学生直观地解海陆变迁过程,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精选5篇)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精选5篇)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精选5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精选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1本节内容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上册的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的第二节“海陆的变迁”。

整个说课过程分为说教材,说学生,说教法,说教学,说板书,说巩固六部分。

第一部分——说教材一、教材内容:本节课主要讲述大陆的漂移和板块的运动两大部分内容,通篇文字语言优美、通俗、生动、易懂。

二、教材编排意图:本节内容是对第一节《大洲和大洋》的扩展和延伸。

教材在内容编排上注意了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为基本宗旨,内容安排简明、扼要,弹性大,给我们老师上课留有很大的发挥空间。

三、教材特色:1、教材图文并茂,对于知识点,不是简单地将现成结论强加给学生,而是先出图,图后附上思考问题,让学生通过观察、感知、然后分析得出合理的推论,这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掌握读图用图能力是非常有益的。

2、教材联系生活实际,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给学生提供了探究学习的机会。

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能用实例说明海陆处在不断地运动和变化之中。

(2)正确理解“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能运用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解释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的分布。

2、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阅读讨论“大陆漂移假说”的创立,培养发现问题、钻研问题的主动学习精神,感悟“假说”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作用,体会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在实践中不断深化。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从现象到本质的研究,提高学生对探究事物本质的科研兴趣;(2)通过讲述魏格纳创立大陆漂移假说的故事,使学生初步懂得科学探究的思路和方法,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海陆的变迁教案

海陆的变迁教案

海陆的变迁教案海陆的变迁教案海陆的变迁教案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海陆的变迁。

(1)原因: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2)理论依据:大陆漂移假说,板块运动学说。

2、思想目标:培养学生追求真理的勇气和探索精神。

3、重点、难点: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并能解释世界主要的山系及火山、地震的分布和它们之间的联系。

教学辅助教具:1、小黑板,正反面分别绘好“南美洲、非洲轮廓图”和“六大板块示意草图”(不画板块界线)。

2、用较厚的纸剪好的七大洲轮廓图片两套。

3、可活动的平木板和一些干净的细沙和泥糊两套。

教学方法:教师提问,学生活动、讨论、分析。

教师再讲解、总结、归纳法。

教学过程设计:(1课时)一、复习第1节“大洋和大洲”,导入新课:展示没有画出板块边界的“六大板块示意草图”,让学生指认四大洋、七大洲的位置及名称,并能说出它们之间的相对位置。

(目的:为下面讲授新课奠定基础)二、讲授新课:板书: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提问:同学们现在看到的海洋、陆地,从古至今都是这个样子吗?都是处于这个位置吗?会不会曾发生过变迁?学生讨论。

一种说法是不会发生变迁;一种说法是会不断变迁。

教师讲授:同学们的讨论得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早在20世纪上半叶时,地理学科科学史上已争议很久了,那么接下来,我们用一些实例来证明,看哪一种说法是正确的。

学生活动:看图2、10“喜马拉雅山上的海洋生物化石”、图2、11“我国东部海底的古河流遗迹”和图2、12“荷兰的围海大坝”,用科学研究实例证明海陆变迁是不变的事实,学生边看边讨论,再由老师讲解“沧海桑田”的意思,使学生从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的认识:地球表面的海陆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不断变迁的。

板书:一、沧海桑田提问:海洋、陆地是如何变迁的?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阅读材料”:“偶然的发现,伟大的假说”。

展示小黑板上“南美洲、非洲轮廓图”,要求同学们观察它们的轮廓,并参照课本2、14图“难道是巧合吗?”、图2、16“拼合大陆几种古老地层的相似性”和图2、17“海洋、鸵鸟在非洲和南美洲的分布”等图,看看两大洲的凸凹部分有什么特点。

《海陆变迁》教案

《海陆变迁》教案

《海陆变迁》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海陆变迁的概念,知道地球表面形态处于不停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2. 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掌握海陆变迁的主要证据和原因。

3.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自然现象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海陆变迁的概念: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的相互转化。

2. 海陆变迁的主要证据:地层、化石、地形地貌等。

3. 海陆变迁的原因:地壳运动、气候变化、海平面升降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海陆变迁的概念、主要证据和原因。

2. 难点:海陆变迁原因的理解和运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海陆变迁的奥秘。

2. 利用多媒体演示、图片观察、实例分析等方法,生动形象地展示海陆变迁的现象和原因。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表面形态变化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海陆变迁的现象。

2. 讲解海陆变迁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形态处于不停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3. 分析海陆变迁的主要证据,如地层、化石、地形地貌等,让学生学会观察和分析这些证据。

4. 讲解海陆变迁的原因,包括地壳运动、气候变化、海平面升降等,帮助学生理解这些原因。

5.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对海陆变迁现象的理解和看法。

7. 课堂小结:通过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掌握海陆变迁的概念、主要证据和原因。

8.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观察身边的自然现象,探究其与海陆变迁的关系。

10. 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课后实践成果,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评价。

六、教学资源:1. 网络资源:有关海陆变迁的科普文章、视频、图片等。

2. 图书资源:地球科学、地理学等相关书籍。

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白板、教学卡片等。

4. 实践材料:地球模型、地形模具、彩泥等。

七、教学进度安排:1. 课时:本节课计划用2课时完成。

海陆变迁教学设计(多篇)

海陆变迁教学设计(多篇)

海陆变迁教学设计(多篇)第1篇:海陆变迁教学设计《海陆变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用实例说明海陆的变化,包括各种不同的作用。

(2)正确理解“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

(3)能对照“六大板块示意图”与“世界地形图’”和“世界火山、地震分布图”解释世界著名山系、海洋和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讨论“大陆漂移假说”的创立,培养发现问题、钻研问题的主动学习精神。

(2)感悟“假说”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作用,体会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在实践中不断深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海陆变迁的实例,树立海陆是不断变化的唯物主义科学观点,并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辨证关系。

【教学重点】1.海陆变迁的原因2.大板块示意图3.世界火山与地震分布【教学难点】世界火山与地震分布及原因【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讨论法,讲解法【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四节海陆变迁导入新课:成语“沧海桑田”故事引入一、海陆变迁的原因(板书)1.通过实例研究海陆在变迁:完成(33页)活动题:喜马拉雅山岩石中含有海洋生物化石→说明过去的海洋变成现在的陆地台湾海峡有古河流及森林遗迹→说明过去的陆地变成现在的海洋总结:喜马拉雅山发现海洋生物化石是由于地壳的变动;我国东部海底出现人类活动的遗迹是由于海平面的升降;荷兰围海造陆说明人类活动也会引起海陆的变化。

2.演示海陆变迁的动态效果,探究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讨论)(1)地壳变动(2)海平面升降(3)人类活动二、大陆漂移假说(板书)1.阅读魏格纳的故事(学生讲读)2.通过拼合游戏,研究怎样寻找大陆相连的证据(学生实验)3.通过对各种证据的筛选和“大陆漂移假说”的演示,使学生掌握并会运用这一假说解释一些现象(讨论)4.总结:“大陆漂移假说”的内容:魏格纳认为,2亿年前地球上的各大洲是相互连接的一块大陆,它的周围是一片汪洋。

后来原始大陆分裂成几块陆地,缓慢地漂移分离,逐渐形成了今天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状况。

七年级地理《海陆的变迁》教案

七年级地理《海陆的变迁》教案

七年级地理《海陆的变迁》教案七年级地理《海陆的变迁》教案范文七年级地理《海陆的变迁》教案范文1一、教材分析本节教材,主要讲述“沧海桑田”的变化,以及形成这种变化的原因。

学习本节知识,要求能运用实例说明海陆的变迁,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学说的基本观点,并能解释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的分布;通过大陆漂移——板块运动学说的发展过程,进行科学史教育及培养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二、学情分析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千变万化的自然界充满好奇心,教师在教学中设置探究性和悬念性很强的问题,开启学生求知欲望;根据学生已掌握的地理技能,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氛围。

三、设计思路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的变迁。

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学说的基本观点。

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拼图和分析示意图,培养读图能力、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

运用板块运动学说,解释地球表面基本面貌的形成及发展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大陆漂移—板块运动学说的发展变化,进行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2.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海陆变迁的原因。

板块相对运动形成的地表形态。

3.教学方法演示、分析、讨论、推理为主的教学方法。

四、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地中海曾经有座美丽的小岛,它有一个神秘而古怪的名字“幽灵岛”,大家想一想,为什么这么美丽的小岛却有一个古怪的名字呢幽灵岛究竟从何而来,又因何而去呢难道真的是幽灵在作怪吗今天我们就揭开幽灵岛的对幽灵岛的名称的由来发表见解。

通过悬念的设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神秘面纱。

在我们生活的美丽星球上,万事万物都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

陆地和海洋也不例外。

有些地方陆地会变成海洋,有些地方海洋会变成陆地。

究竟什么会引起海陆变迁呢实验探究水在这里代表海洋,露出水面的沙土代表陆地。

《海陆变迁 》教案

《海陆变迁 》教案

一、教案概述《海陆变迁》是一门探讨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分布变化的科学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了解海陆变迁的基本概念、成因和影响因素,掌握地球表面形态变化的过程,提高对地球科学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海陆变迁的基本概念;(2)掌握海陆变迁的成因和影响因素;(3)了解地球表面形态变化的过程。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分析地理现象,探究海陆变迁的成因;(2)运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展示海陆变迁的过程。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地球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2)培养学生关爱地球、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海陆变迁的基本概念;(2)海陆变迁的成因和影响因素;(3)地球表面形态变化的过程。

2. 教学难点:(1)海陆变迁的成因和影响因素;(2)地球表面形态变化的过程。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关注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的变化;(2)提问:“你们知道海陆变迁是什么吗?”2. 讲解:(1)介绍海陆变迁的基本概念;(2)讲解海陆变迁的成因和影响因素;(3)讲解地球表面形态变化的过程。

3. 实践:(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海陆变迁的实例;(2)学生运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展示海陆变迁的过程。

(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2)强调海陆变迁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整理知识点;2. 收集有关海陆变迁的实例,下节课分享;六、教学评价1. 学生自评:学生通过反思学习过程,评价自己在知识掌握、实践操作、团队合作等方面的表现。

2. 同伴评价:学生之间相互评价,考察对方在课堂表现、作业完成、团队合作等方面的表现。

3. 教师评价: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实践操作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

七、教学拓展1. 开展实地考察活动,如参观海洋博物馆、地质公园等,增强学生对海陆变迁的认识。

3. 邀请专家讲座,介绍海陆变迁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应用领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的关系。
教学 方式
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运动 难 点 和变化之中。举例说明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
点。
启发式 合作探究 自主学习
教科 教书
具 电子 白板
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 流程
教学内容
教师调控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 道世界上有七大洲、四大 洋,你能指图说出吗?
启示
5,
2.大陆漂移说 用撕开的报纸演示拼合的 对大西洋两 通过报纸演
猜想,
岸的大陆轮 示、动画演示
课件展示动画:大陆漂移的 廓拼合展开 引导学生积
过程
想象,
极思考,由形
归纳:古地磁学、深海探测 结合教材中 象思维到抽
和大量精密测量等研究结 的活动题理 象思维
果,有力的证实了---大陆 解大陆漂移
探讨题: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
课题
教 学 目 标


第二章 陆地和海洋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
1
新授


(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知识与技能
(2)说出大陆漂移学说的提出者是德国的科学家魏格纳,讲述 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故事。 (3)简要说出“板块运动学说”的内容,并利用 “板块运动
学说”,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
1. 地 球 岩 石 圈 容,逐步解决问题
大板块和世 途径,锻炼学
是由六大板块
界主要火山、 生的思维能
组成
地震带及主 力和分析归
2. 各 大 板 块 处 巡视督导,关注学困生。 要山系的分 纳能力
在不断地运动

之中
3. 板 块 内 部 比 指导归纳板块构造学说的 归纳板块构
较稳定,板块与 基本观点,
尝试用板块 的能力。
构造的观点 激发科学兴
解释
趣和探究精
神,养成科学
态度
巩固 检测
小结
白板上展示习题 评价鼓励
口答 笔答 互相补充
巩固新知, 10, 检测学习效果
请大家回顾今天的这节课,
有意督促学
你都学到了哪些知识?有 哪些收获呢?师生根据板
谈收获,讲感 受,归纳知识
生有所收获 构建知识体
2,
书总结本课知识点
(1)通过学习沧海桑田,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 义运动观,形成科学世界观。
度 与价值
(2)通过讲述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故事,学习科学家的 勇于探索、献身科学的精神。

(3)通过大陆漂移学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过程和基本观
点,激发科学兴趣和探究精神,养成科学态度。
知道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运动和变 重 点 化之中,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说出
关系。
(1)提供陆地变海洋、海洋变陆地的实例说明海陆变迁,开阔 学生视野。
过程与方法
(2)观察、分析 2.13 图~~2.15 图,思考海陆变迁的事实依据, 并试着解释原因。
(3)读“六大板块与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图,说出六大板 块的名称,观察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 的关系。
情感态
变化之中
关注生活中的
3、人类活动改变地表形态
地理
海洋变陆地
课件展示相关图
(二)从世界地 提出阅读学习的要求:
读阅读材料, 激发学生勇
图 上 获 得 的 启 从故事中得到什么启示? 认 识 魏 格 纳 于创新的精

和 他 的 大 陆 神,初步形成
1.魏格纳
漂移说,概括 求真的科学 3,
魏格纳和他的大陆漂移说 说 出 获 得 的 态度
通 过 自 己 的 教材中的图
其 实 原 意 就 是 指明学生思考的方向
观 察 和 分 析 文资料训练
指海陆变迁
来 解 释 地 理 学生的观察、
你知道还有哪些海陆变迁 现 象 的 原 因 分析、归纳、
的例子?
并 用 语 言 表 表达等认知

能力
读图的结论:
举例说明海
1、海洋变陆地
陆处在不断
2、陆地变海洋
世界的海陆分布一直是 这样的吗?本节课我们就 来学习---海陆的变迁
指图说出七 大洲、四大洋 名称
复习已有的 2, 知识,为学习 新知识打下 基础。温故知 新。 带着问题开展 学习
新授
(一)沧海桑田 板书课题
按 老 师 的 要 利用教师提 3,
沧海桑田:比喻 提出读图要求
求读图,尝试 供的资料和
世事变化很大, 电子白板上展示相关图
确实在漂移

5,
1. 南 极 大 陆 发
现了煤层
指导学生读图结合大陆漂 独立思考或 理解地球表
2.卫星探测,大 西洋以每年 1.5 厘米的速度变 宽
移说来探讨
合作学习,解 决问题
面海洋和陆 地处在不断 运动和变化 之中。
(三)板块的运 提出学习目标:
读图 2.22, 为学生提供 5,

指导学生读图、阅读教材内 2二节 一、沧海桑田
1. 地壳的变动 海陆变迁的原因 2. 海面的升降
3. 人类的活动 4. 其他的原因
海陆的变迁 二、从地图上得到的启示
魏格纳——大陆漂移说
三、 板块运动 六大板块与山系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
造学说的基
板块交界地带
本观点
地壳比较活跃
探讨活动题: 1、东非大裂谷 的成因 2、地中海地带 的变化 3、喜马拉雅山 的形成
组织探讨活动: 课件提供相关资料 参与探讨,给予鼓励 重点指导中下等生进行分 析
试着分析裂 充分利用课 5,
谷带、山系的 件资源、教材
形成与板块 资源训练学
运动的关系 生解决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