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第一节 中国的地形 第1课时 教案(湘教版八年级上)
2019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2.1《中国的地形》教案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课前准备“三个一”:一本书,一图册、一学案
3.学生准备中国空白轮廓图
4.按固定程序小组内复习提问(1分钟时间)
5.教师随机提问检查上节课知识掌握情况,并给每组加分
第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流程一:
激趣导入
出示目标
一、激趣导入(3分钟)
1.播放“中国地形的概况录像”短片,教师根据视频提问,引导学生直观了解中国的地形概况,激发学生兴趣。在放视频文件过程中,引出课题《中国的地形》,板书课题。
(一)知识与能力
1.学会读图了解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及各级阶梯的分界线。
2.了解山脉纵横交错构成了我国地形的骨架,掌握主要山脉的名称、走向及其在地图上的分布。
3.培养学生读图和分析各类地形图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启发学生回顾已知的地形知识和还想知道哪些有关地形的知识来调动他们的思维、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然后通过分组分享教学法,将学生分成若干组,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并结合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资源,使学生获取有关中国地形的知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我国壮丽山河的学习激发学生的自豪感,进一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
2.主要山脉的走向和分布。
(二)教学难点
1.分析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优越性。
2.识别主要山脉的走向和分布。
教学方法
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结合学校条件和自身特质,本节课采用的教法是“多媒体教学法”和“小组合作积分法”,采用的学法是“读图分析法”。
3、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中国的自然环境这一章的第一节,体现了地形作为自然环境基础的重要地位。中国的地形特征对于中国的气候、河流以及中国的经济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另一方面,学生在学习世界地理的过程中已经初步掌握了了解一个区域的基本方法。这一节是从地势特点和地形种类两个方面来研究中国地形特征的。
《中国的地形》教案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中国的地形山东省诸城市辛兴初中孔令刚【学习目标】1、读地形图及地形剖面图,理解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基本特点,能说出这种地势特点对我国气候、河流的影响。
2、记住我国主要山脉的走向及其分布;认识山脉是地形的“骨架”。
3、理解我国地形复杂多样、高原山地面积广大的特点以及地形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4、能在中国地形图上准确找出并填注主要地形区,了解其主要特征。
【导入新课】在第一章里,我们学习了中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中国的人口与民族,对中国在世界中的位置、中国的34个省级行政区划及中国的人口分布、人口问题、民族情况等都有了了解,那么中国的地形地貌如何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第二章第一节。
【自学提纲】一、地势西高东低1、交流展示学习提示:读P20页图2-1,归结并交流下面问题:(1)我国地势的主要特征是什么?(2)我国地势可分为几级阶梯?每级阶梯的平均海拔高度大约是多少米?(3)青藏高原、四川盆地和长江中下游平原分别位于哪一级阶梯上?2、小组探究学习提示:结合P20图2-1与P21图2-2及P23图2-9,分组讨论探究下列问题:(1)第一、二阶梯的分界线是沿着山、山、山一线。
(2)第二、三阶梯的分界线是沿着山、山、山、山一线。
(3)第一阶梯的主要地形区有高原与盆地。
(4)第二阶梯的主要地形区有三大高原:、、与三大盆地:、、等。
(5)第三阶梯的主要地形区有三大平原:、、与三大丘陵:、、等。
(4)第四阶梯是大陆架,主要包括渤海与黄海的全部、东海的大部分及南海的一部分。
3、拓展练习学习提示:阅读下列材料,分组探究问题: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势特点使得我国的江河大多自西向东流淌。
这些大江大河沟通了我国东西的交通,加强了内地与沿海的朕系。
在阶梯的交界处河流落差较大,水能资源丰富,我国的大型水电站大多建设在这些地带。
此外,西高东低的地势还有利于海洋上的湿润气流深入内地,形成降水。
2.1.1 中国的地形(第1课时)八年级上学期地理(湘教版)
统称山区。
吊桥
想一想
我国山区面积广大,对经济的发 展有哪些影响?
我国地形的有利影响
有利于农业多种经营,山区利于发展林业、牧业、旅游业、采矿业等。
我国地形的不利影响
山区不利于发展种植业; 地面崎岖,交通不便; 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
因 地 制 宜
课堂检测
中国的地形(一)
①
第二章 第一节
湘教版 八年级上册
专题
运用相关地图描述一个区域的地形特征
——以中国为例(1)
学法指导 如何描述某地的地形特征呢?
单一或复杂多样? 地形以什么为主? 什么地形分布在哪儿?
地面起伏大小? 哪儿高哪儿低?
说出中国主要的地形特征。
中国地形
丘陵10%
盆地19% 平原12%
山地33% 高原26%
中国地形类型构成
第一节
中国的地形
◀山脉纵横交织 ◀地形复杂多样 ◀地势西高东低
山 脉 纵 横 交 织
① 西北-东南
③ 东-西
山脉走向பைடு நூலகம்
指山脉在地表总体或大 致的延伸方向
② 东北-西南
④ 南-北
⑤ 弧形山脉
读图2-1,活动
依次找出
东西走向 南北走向、 东北—西南走向、 西北—东南走向的主要山脉。
古人在一篇游记中写道;“登高南望,俯视太行诸山,晴岚可爱。北顾但寒沙
衰草……”读图,完成下题。
1.“俯视太行诸山”,该山脉大致走向是( )
A.东西走向
B.东北-西南走向
C.南北走向
D.西北-东南走向
2.图中序号①代表的山脉是( )
A.阴山
B.南岭
C.天山
2.1 中国的地形教案(湘教版八年级上)
第二章第一节中国的地形教案【教学目标】1、运用中国地形图说出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
2、举例说明我国多种多样的地形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3、掌握阅读并运用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等各类地形图的技能。
4、通过地形对人类的影响,使学生初步树立因地制宜的观念,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环境观,并让学生感受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1、运用地形图分析总结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
2、使自己认识到不同的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不同影响,以及人类如何利用和改造地理环境。
【教学难点】地势对其它地理因素的影响。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交流合作、讨论探究法【教学手段】活动、多媒体辅助【教学过程】一、引入:(1)放映一段反映祖国秀丽山河的录像,引导学生观察片中展示的各类地形。
(2)认一认,下面分别是哪种地形的景观(请把各自的地形类型名称写在图下面的横线上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3)请说出你家乡所在的地形区,并描述其地形特征。
二、新授(一)地势呈阶梯状分布1、课件演示:出现一张分层设色地形图,沿北纬320 画出一条地形剖面。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小组讨论,共同分析下列问题,并进一步观察分析我国地势特点。
(1)图中深浅不同的绿色和浅黄色各代表哪种地形?它们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什么部位?颜色加深的黄色主要出现在我国的什么部位?代表的是哪几种地形?(2)总结我国地势特点图表解析:图中深浅不同的绿色和浅黄色各代表的是平原和丘陵,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东部;颜色加深的黄色主要指的是山地、高原及盆地等地形,主要分布在我国的西部地区。
由此可见我国的地势具有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
板书: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2、引导学生读2.2 中国地势三级阶梯示意图,并根据示意图画一张简略示意图,完成以下活动。
填写表格(明确三级阶梯的分界线是由哪些山脉构成,三级阶梯的海拔高低分别是多少,每级阶梯分别以什么地形类型为主。
2.1中国的地形教案 03(湘教版八年级上)
第二章第一节中国的地形教案(湘教版八年级上)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运用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让学生总结出我国地势特征以及各级阶梯的主要特征,并能识记各级阶梯分界线的名称,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2、过程与方法:A、组织学生讨论地势特征对气候、河流、交通等的影响。
使学生初步掌握评价地理事物的方法。
B、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观察判断能力和主动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节的学习,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同时渗透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激发学生爱国热情。
二、教学重点:本节的核心是让学生认清中国地势的整体特征,因此中国地势特征是本节的重点。
三、教学难点:中国地势特征对气候、河流、交通等的影响是本课的难点。
四、学习方法指导学生用观察法、讨论法、综合分析法解决问题。
五、教学流程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首先多媒体放映“中国各大地形区”图片,同时播放歌曲《歌唱祖国》,从学生的最熟悉的图片入手,接着复习两个概念:地形和地势。
以前学过亚洲的地势,让学生回想亚洲地势特点,那么,中国的地势有什么特征呢?从而导入新课。
2、读图分析,探索新知设疑:用什么图能更形象地表示我国地势西东低的特点呢?――那就是地形剖面图。
然后多媒体展示“我国东西(北纬36°)地形剖面图”请同学们根据这幅图在本上画一幅简略示意图,请两名同学在黑板上画。
其他同学做出纠正与评价。
从图可以看出我国地势的特点是什么?(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3、巩固练习,强化新知我国地势呈阶梯分布,那么,我国地形的阶梯有哪几级?它们是怎样分布的呢?请同学们对照书上的图2.1、2.2看一看。
(我们从图上可以看出,我国陆地上自西向东有三级阶梯。
)让学生读“中国地势三级阶梯图”,明确三级阶梯的界线,把三级阶梯的界线填在空白图上,并请两名同学在屏幕上指出三级阶梯的界线,学生继续“读中国地形图”,结合列表比较法,通过对三级阶梯的海拔、地形的对比,加深学生的印象4、课外延伸,学以致用在中国地形图上找出我们生活的地区位于第几阶梯,所在区域是什么颜色,说明海拔高还是低? 5、合作交流,熟悉国情以上分析了我国地势特征: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这一特点对我国自然环境其它方面以及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有什么影响呢?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向海洋倾斜对气候的影响,让学生看大屏幕湿润气流深入内陆图片。
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教案
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教案,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优秀教案八开镇初级中学:刘芬湘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中国的地形”教案第2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一节中国的地形1、教学目标1.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我国山脉的分布,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2. 知识与技能:熟练掌握我国主要的山脉及走向、学会读图了解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及各级阶梯的分界线。
3. 过程与方法:灵活运用地图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2、教学重难点重点:我国主要山脉的分布。
难点:我国山脉的走向3、教学方法小组合作学习法、读图分析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4、教具、学具地图册5、课时安排第一课时6、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当我们了解了我国疆域和行政区划之后,下面要进一步认识我们的祖国地形。
复习地形的种类(五种基本地形)。
由我国各种地形所占比例图引导出我国地形中比重最大的山地,山地由山脉及周边的地区构成。
(2)讲授新课诗说明山,图阅天下根据图2—2 中国地形分布在下列诗句中找出相关山脉的位置并作出标记。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李白:《关山月》)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出塞》)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谭嗣同《狱壁中题》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苏轼《惠州一绝》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岳飞《满江红》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李白《行路难其一》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元稹《离思五首·其四》讲解要点:山脉纵横交错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脉纵横交错,构成地形的骨架,高原、平原、盆地、丘陵、山地镶嵌其中。
根据走向,我国山脉可划分为以下五种类型:1、东西走向的山脉主要有三列:靠北的一列是天山和阴山,中间的一列是昆仑山和秦岭,靠南的一列是南岭。
2.1中国的地形 学案 (湘教版八年级上册)1(1)
科目地理年级八班级周次课题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一节中国的地形课时主备人辅备人备课组建议读图分析归纳我国地形特点,将地理空间分布的生收集、归纳资料,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为学生的学体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供中国地形分布图和填结合,指导学生思考分析问题。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举例说明我国多种多样的地形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2.运用中国地形图说出我国地势三级阶梯的分布和特点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等各类地形图的技能。
3.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温和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其影4.了解我国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范围以及主要的灾害性5.举例说明我国的主要气候类型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6.了解我国主要的河流和湖泊,以及长江和黄河的开发(二)过程与方法运用中国地形图说出我国地势三级阶梯的分布和特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等各类地形图的技能。
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温和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其(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重点1、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以及地响。
2、中国地形多种多样的特点,对不同地形区应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分析地势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培养学生树立因地制宜的观点。
教学准备投影仪、投影片、中国地形图挂图、板图。
教法提示教学过程二次备课札记第一课时课〕当我们了解了我国疆域和行政区划之后,下认识我们的祖国。
提问〕我们已经学过了一些国家的地理,请同学地理环境都包括哪些要素呢?回答〕地形、气候、河流、动植物等。
地形情况也是中国自然地理环境的主要内容之们就来学习。
〕第一节中国的地形形的第一个特点是从地势的角度描述的,所以地高低起伏的总趋势,换句话说也就是中国那边高,题。
提问〕这是一张分层设色的中国地形图,图上不表的海拔高度大约是多少,请同学们读图分析中高那边低?谈谈你是如何分析的。
由此你能得出请同学们各抒己见。
图、讨论、回答:西部棕黄色的区域代表海拔4000部浅黄色的区域代表海拔1000――2000米,东部代表海拔500米以下。
2.1中国的地形 第1课时 教案(湘教版八年级上)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一节中国的地形(第1课时)教学目标:1、我国地形的两大特点2、三级阶梯的分界线及大致海拔高度3、我国地形特征对降水、河流及人民生活和生产的影响4、初步学会运用比较法分析三大阶梯差异。
重点与难点我国地形的两大特点: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教具《分层设色中国地形图》、教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吗v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当我们了解了我国疆域和行政区划之后,下面要进一步认识我们的祖国。
〔复习提问〕我们已经学过了一些国家的地理,请同学们思考自然地理环境都包括哪些要素呢?〔学生回答〕地形、气候、河流、动植物等。
我国的地形情况也是中国自然地理环境的主要内容之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
二、讲授新课欣赏歌曲《歌唱祖国》,从而激发学生的热情。
从歌词中我们了解到什么?提出什么问题?通过学习这一节来了解中国的地形特征。
1、地势的概念——地表高低起伏的总趋势。
从以上的问题可得出:2、中国的地势西高东低承接:想一想比较图A与图B,这两幅图所反映的地势有什么不同?哪一幅图比较接近实际?得出结论:3、中国的地势呈阶梯状分布。
二、中国的地形在地图册分层设色的中国地形图上:1、指出青藏高原、塔里木盆地、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
2、说出青藏高原的大部分地区海拔在多少米以上,塔里木盆地和黄土高原原海拔在多少米之间,华北平原的海拔大约是多少米?3、说出从青藏高原向东、向北、我国的地势有什么变化?(一)中国地势的特点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二)三级地势阶梯的概况阶梯名称及界线平均海拔主要地形类型第一级4000米青藏高原界线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东缘第二级1000—2000米塔里木盆地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四川盆地、云贵高原界线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第三级500米以下华北平原(三)我国近海大陆架的分布第三级阶梯继续向海洋延伸,形成近海的大陆架。
范围:渤海、黄海的全部,东海的大部,南海的一部分。
地理初二上湘教版第二章第一节中国的地形教案
地理初二上湘教版第二章第一节中国的地形教案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分布的特点及各阶梯的大致海拔高度和分界线。
(2)使学生明白得山脉走向的概念和山脉是地势的“骨架”,以及记住我国要紧山脉的名称和大致分布。
(3)培养学生地理读图和析图能力(分层设色地势图和剖面图)。
(4)学会分析西高东低的地势对我国气候、河流和经济等方面的阻碍。
过程与方法(1)在启发式谈话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在主观思维中把握新课知识,并尝试运用已知(已获)的知识,对地理事物经历的优化。
(2)通过课前的资料收集和课堂上的交流展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收集地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祖国壮美河山的学习,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同时引导学生学会辩证地看待周围地理事物。
(地势的优劣势分析)学习重点(1)我国西高东低,三级阶梯的地势特点和我国要紧山脉的名称和分布(2)培养学生判读地势图和析图能力学习难点我国地势对其他地理要素的阻碍及学生读图、析图能力的培养学习过程一、预习交流展现填空题1.位于中尼边境的,海拔8848米,是世界第一高峰,我国有“世界屋脊”之称的高原是。
2.我国地势高低,呈三级阶梯。
二、课堂合作探究(一)地势西高东低读教材图2-1完成活动题。
(二)山脉纵横交错1、我国是一个多的国家,山脉纵横交错,构成地势的,、、、镶嵌其中。
2、依照走向,我国山脉可分为:东西走向的三列:(1)南北走向的山脉: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三、收成展现选择题构成我国地势分布骨架的是( )A 河流 B山脉 C高原 D盆地综合题1.读下图,我国地势三级阶梯分布示意图,填绘下表:地势阶梯:第一级阶梯,界线①山②山③山第二级阶梯,界线④岭⑤山⑥山⑦山第三级阶梯:2.读下图,我国沿北纬36度邻近地势剖面图,完全成下问题:(1)我国地势 __________ 高 __________ 低,呈 ___________ 状分布。
八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第一节《中国的地形》教案 湘教版
中国的地形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能够运用地形剖面图概括我国地势特点。
2.阅读中国地形图掌握三级阶梯的海拔、主要地形区、各级阶梯的界线和主要山脉的分布。
3.掌握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的特征。
4.学会分析我国地势特点对气候、河流、交通的影响,分析山区开发利用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
(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分析不同地形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初步树立因地制宜的观念。
2.通过对我国壮丽山河的学习,激发学生的自豪感,进一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1.运用地形图总结我国地形、地势特点。
2.主要山脉、地形区在图上的落实。
教学过程(一)导入用《歌唱祖国》歌曲导入。
(二)“过关斩将”第一关:总体把握中国地形特点1.地势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纵横交错,构成我国地形骨架(1)东西走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2)南北走向: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3)东北-西南走向: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4)西北-东南走向:________、 _________。
(5)弧形山脉:_________。
3 地形__________, _______面积广大(1)四大高原的分布、特点(2)四大盆地的分布、特点(3)三大平原的分布、特点(4)三大丘陵的分布(5)山区包括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占我国总面积的________。
第二关:观察地势对照“沿32。
N我国地势剖面图”和“中国地形图”,完成下列要求:(1)从图中可看出我国地势有什么特点?第三关:找准山脉读“中国山脉图”,自己查找各种走向的山脉并确定它在全国及所在省区的位置,然后完成:(1)填空白图。
(2)第一、二级阶梯分界线、第二、三级阶梯分界山脉分别是什么走向的?(3)哪列山脉与淮河构成我国东部地区重要的地理分界线?(6)新疆地形特征为“__________”,分别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湘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 第2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 中国的地形 教案 山脉纵横交织
第1课时山脉纵横交织【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能够从中国主要山脉分布图中,掌握我国主要的山脉名称和走向。
★过程与方法能够结合中国主要分布图,并适当地运用数据,概括我国山脉分布的主要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对我国“基本地形国情”的好奇心,提高学习地形的兴趣,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我国主要山脉的名称和走向。
【教学难点】识记我国主要山脉的位置。
【教学方法】读图、析图、比较、讨论、探究、多媒体辅助。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多媒体展示:名山图片。
二、新课学习(一)东西走向的山脉★多媒体展示:中国主要山脉分布图,颜色显示天山山脉、阴山山脉、昆仑山脉、秦岭、南岭。
引导:引导学生明确山脉的走向:东西走向。
(二)南北走向的山脉★多媒体展示:中国主要山脉分布图,颜色显示贺兰山、六盘山、横断山区的部分山脉。
引导:引导学生明确山脉的走向:南北走向。
(三)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多媒体展示:中国主要山脉分布图,颜色显示西侧的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中间的长白山、武夷山;东侧的台湾山脉。
引导:引导学生明确山脉的走向:东北——西南走向。
(四)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多媒体展示:中国主要山脉分布图,颜色显示阿尔泰山、祁连山。
引导:引导学生明确山脉的走向:西北——东南走向。
(五)弧形山脉★多媒体展示:中国主要山脉分布图,颜色显示喜马拉雅山脉。
引导:引导学生明确山脉的走向:弧形。
(六)位于省级行政区域单位交界处的山脉★多媒体展示:中国主要山脉分布图,颜色显示祁连山、太行山、武夷山和南岭。
提问:找出山脉两侧的省级行政区域单位。
学生回答:祁连山:甘肃省和青海省;太行山:河北省和山西省;武夷山:福建省和江西省;南岭:广东省和湖南省。
绘图填图:引导学生在空白行政区划图上用铅笔画出这四个山脉的位置并填写两侧的省级行政区域单位。
★多媒体展示:连接所有山脉。
提问:我国山脉的分布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纵横交织。
绘图填图:引导学生在空白行政区划图上用铅笔画出所有山脉的位置。
2023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一节中国的地形说课稿(新版)湘教版
3.中国地形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地形的特性和重要性。
过程:
选择几个典型的中国地形案例进行分析。
详细介绍每个案例的背景、特点和意义,让学生全面了解中国地形的多样性或复杂性。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案例对实际生活或学习的影响,以及如何应用地形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中国地形的特征:分析中国地形的总体特征,如地形复杂多样、地势西高东低等。
3.中国主要地形区:介绍中国的主要地形区,包括高原、平原、盆地、山地等,并简要阐述各地形区的特点。
4.地形对生活的影响:分析地形对我国农业、人口、城市分布等方面的影响。
5.地形与经济:探讨地形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如地形对交通、工业布局等方面的作用。
-理解地形与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培养观察地形图、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
-学会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提高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增强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地理素养。
-认识到地形对生活的重要性,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内容逻辑关系
①重点知识点:地形的定义、分类及其在地理学中的重要性。
②关键词:地表形态、高原、平原、盆地、山地、丘陵。
③教学语句:地形是指地球表面形态的总称,包括高原、平原、盆地、山地、丘陵等基本类型。
2.中国地形的特征与分布
①重点知识点:中国地形的特征、主要地形区的分布及特点。
②关键词:地形复杂多样、地势西高东低、地形区。
教学资源
1.软硬件资源:教室、投影仪、计算机、地图、地形模型、教学挂图等。
2.1 中国的地形教案 (湘教版八年级上)
第一节中国的地形【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运用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总结出我国地势呈阶梯状分布的特征以及各级阶梯的主要特征,记住位于阶梯分界线的山脉名称。
2.使学生理解山脉走向的概念,并在地形图上熟悉我国不同走向的山脉,理解山脉在我国地形分布中所起到的“骨架”作用。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阅读分层设色地形图的能力。
组织学生讨论地势特征对其他自然地理要素以及我国人民的生产、生活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使学生初步掌握评价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
2.通过读地形图总结我国地形多种多样的特点。
分析不同地形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初步树立因地制宜的基本观念。
3.通过阅读统计图表,总结出我国山区面积广大的地形特征。
讨论山区开发、利用的有利和不利条件,了解山区常见的自然灾害以及这些灾害的形成原因和治理方法。
初步树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基本地理观念。
【教材分析】1.教材用中国地形图斑斓的颜色引入新课,对于初中学生来说非常形象、直观。
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不同颜色代表不同的高度,利用颜色的深浅不同可以大致判断出这个地区的地势走向。
2.一般来讲,我们将地形分为五种类型:高原、平原、山地、丘陵和盆地。
总结出这五种地形的特征:山地的绝对高度较大,顶部高耸,坡度很陡,沟谷幽深;丘陵的相对高度较小,地势起伏和缓,坡度较小;高原的绝对高度大于500米,相对高度小,顶面面积较大,起伏和缓,四周较陡;平原的绝对高度一般在200米以下,地面广阔平坦,起伏小;盆地周围高中间低,内部是平地或和缓的丘陵。
3.山脉的走向是以地图上的方向为基础的,但与方向的表示方法略有不同,不能表示为向南走向或向北走向,而应该是南北走向。
4.山脉是构成地形的骨架,这是中国地形分布的一大特点。
除了教科书活动中所提出的山脉,教师还可以进行适当的补充。
祁连山北侧为内蒙古高原,南侧为柴达木盆地;秦岭北侧为黄土高原,南侧为四川盆地等。
除了自然地理界线以外,山脉有时还是人文地理的界线,例如长白山是中国和朝鲜的界山;喜马拉雅山是中国和印度、尼泊尔、锡金、不丹的界山;武夷山是福建省和江西省的界山等等。
中国的地形教案
湘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节《中国的地形》教案第一课时地势特点和主要山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能运用地形图,总结出我国地势特征以与各级阶梯的主要特征,并能识记各级阶梯分界线的名称。
(2)理解山脉走向的概念,能确认几条重要的山脉走向和位置。
(3)了解中国的名山。
(4)学会分析我国地势的优越性。
2、能力目标进一步培养、训练学生查阅分层设色地形图的技能与运用中国地形图的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画图的能力3、情感目标通过山脉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教育,同时激发学生为国家做贡献的奉献精神。
[教学重点]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以与地势对中国地理环境的影响[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分析地势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教学用具]教学课件、多媒体教室、板图、自制图片[教学方法]讲练结合法、读图指导法、个别指导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一)诗词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古代诗人有很多脍炙人口的诗歌,你们知道这样一句话吗?“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大家思考一下这些河流的流向,(向东),这种流向说明我国的地势有什么特点?所谓地势,是指地面高低起伏的总趋势;(西高东低)二、讲授新课(过渡)这是我们从经验上得出的结论,实际是如此吗?1、同学们请看大屏幕,这幅地图上有很多种颜色,大家知道这种按不同的海拔着上不同颜色的地图叫什么地图?(分层设色地形图)根据颜色我们很容易看出,西面的海拔比东面的要高。
(西高东低)2、〔转折过渡〕如何用图更好的表现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的特点呢?下面我要给同学们介绍一种特殊的地图――地形剖面图。
〔分析讲解〕什么是剖面图呢?我们来举一个例子:假设在我的讲台上放着一个哈密瓜,竖着,沿哈密瓜中部切开,同学们将看到的形状,就是两个一半的哈密瓜,切口呈圆形,而不是我们平常所看到的椭圆形,这就是一个哈密瓜的剖面图。
地形剖面图的原理也是如此。
只不过这一刀不是切在哈密瓜上,而是切在地形上。
八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 第一节 中国的地形 地势西高东低教案 (新版)湘教版-(新版)湘教版初中八年
第一节中国的地形——地势西高东低激情互动1、从图中可看出我国地势特点是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
2、完成下列表格:及界限平均海拔主要地形类型级阶梯4000米以上高原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脉级阶梯1000米~2000米之间高原、盆地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级阶梯500米以下平原、丘陵三、合作探究(生生互动,你行我也行)第一、二级阶梯分界线、第二、三级阶梯分界山脉分别是什么走向的?探究结论:第一、二级阶梯分界线:昆仑山---东西走向;祁连山---西北—东南走向;横断山—南北走向;第二、三级阶梯分界山脉均为东北—西南走向。
(2)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分布对我国气候、河流、交通有什么影响?探究结论:问题合作探究归纳发言思考完成练习拓展延伸(1)有利于海洋湿润气流伸入内陆,形成降水。
(2)使我国许多大河滚滚东流,沟通东西交流,加强了沿海与内地的经济联系。
(3)使许多河流从高一级阶梯流入低一级阶梯的地段(在阶梯交界处,)河流落差大,水流湍急,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
(简单概括为“三水”:降水,水运,水能。
)三、自主检测(我过关,我快乐)(一)基础过关1、中国的大江大河大多由西向东流,这主要是因为我国( D )A、降水东多西少B、地形复杂多样C、季风气候显著D、地势西高东低2、下列四幅地形剖面示意图,正确表示我国地势变化特点的是( D )3、下列山脉属于我国第二、三级阶梯分界线的是(C )A、天山B、秦岭C、巫山D、横断山脉4、下列位于我国第二级阶梯上的地形区是(B )A、柴达木盆地B、塔里木盆地C、青藏高原D、长江中下游平原(二)拓展提升: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代表发言合作探究讨论归纳代表发言1、从上图可以看出我国地势的主要特点是: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
2、沿32°N自西向东主要经过我国的地形区是:青藏高原、某某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
3、这种地势对我国气候、河流、交通有什么影响? 答:(1)有利于海洋湿润气流伸入内陆,形成降水。
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一节《中国的地形》教学设计
湘教版初中地理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中国的地形》教学设计陵水南平学校陈耀珍2015年9月30日一、教学设计思路分析二、教学设计方案三、教学过程设计教师活动【新课导入】播放歌曲《长城长》欣赏歌曲,回想之前学过的亚洲地形的特点。
【读图分析,探索新知】 1、展示我国分层设色地形图和我国北纬32°地形剖面观察“我国分层设色地形图”思考为什么会化。
观察“我国北纬地形剖面”纸上简单的绘制。
【板书设计】板书体现了教学主线,点,一目了然。
附:本节课可用“手示法”加强学生的理解记忆【方法点拨】巧用“手示图”记忆“四大高原”图1 图2图3 图4(1)手示方法拳的三个面(拳背、拳面、拳心),以及拳背与拳面交界棱面共四个图,拳心食指和中指在拳中伸直,构成视觉画面不平效果。
(2)手示含义形象表示我国四大高原特点。
拳面为黄土高原(图1),指缝示意为沟壑纵横地貌;拳背为内蒙古高原(图2),手背示意平坦开阔,一望无垠;拳心为云贵高原(图3)及崎岖不平(石灰岩地形)的特征;拳背与拳面交界的棱面为青藏高原(图4),其特点是海拔高,相对高度小,起伏呈现的是“远看是山,近看是川”的特点。
手示记忆“三大平原”(1)手示方法左手掌伸平,面对掌心,指尖并在一起向右倾,约40°。
(2)手示含义形象地表示我国三大平原。
手指部分为最大的平原东北平原,指根部分为华北平原;横掌纹附近为长江中下游平原,横掌纹为长江;掌右下部分为珠江三角洲。
食指为东北──西南走向的大兴安岭,指尖连线呈西北──东南走向的小兴安岭,食指尖为我国最北点漠河村。
2.1中国的地形教案 04(湘教版八年级上)
2.1中国的地形教案(湘教版八年级上)一、教材分析本节是中国的自然环境这一章的第一节,体现了地形作为自然环境基础的重要地位。
中国的地形特征对于中国的气候、河流以及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这一节是从地势特点和地形种类两个方面来研究中国地形特征的。
教材中的三个小标题“地势呈阶梯状分布”、“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是符合学生由形象到抽象的认知规律的。
“地势呈阶梯状分布”实际上是一种比喻,学生从地形剖面图上可以形象地看出来,“地形复杂多样”就需要学生在读地形图的基础上加以总结概括,而“山区面积广大”的结论需要学生阅读扇形统计图表,甚至经过计算才能得出。
表面上看起来平行的三个特点,在结构上有着递进的关系。
在这一节的课文和图像中出现了大量的地形名称,这些名称不是都要求学生背下来。
本节的教学目的之一是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地势、地形基本特征,但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如何从各种地理图像中总结出这些特征,以及引导学生讨论这些特征对其他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影响和人类如何去适应、利用、改造这样的地理环境。
二、学情分析学生已经掌握地图和地形的基本知识,初步了解地形图的判读方法。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我国地形、地势的基本特征;了解我国地势三级阶梯的分布和分界线及其特点;初步说明地形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对分层设色中国地形图、地形剖面图和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分析,初步学会根据收集到的地理信息,形成地理概念,理解地理事物分布的规律;尝试掌握评价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树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因地制宜的观念,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初步树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地理观念。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地形的基本特点及其影响主要地形区的分布阅读各类地形图的能力的培养【教学难点】部分地形区的地理分布五、教学方法讨论法为主,辅以讲授法、读图分析六、教具准备计算机课件教材及地图册中的各种地形图、示意图七、课时2课时八、教学过。
八年级地理 第一节 中国的地形说课教案 湘教版 教案
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一节中国的地形(第一课时说课设计)一、说教材:1、教材内容分析本章教材主要讲述中国的地形、气候、河流三部分内容。
地形是构成我国自然环境的重要要素之一,同时对我国气候和河流有着重要的影响。
所以本节放在了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的第一节,学好本节,将会对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我国地形的总体特点是: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山多而高。
本节为地形的第一课时,学习的内容有两项同时也是本节的重点内容: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山脉纵横交错构成地形骨架。
对于地势特征要强调的是地势呈阶梯状分布,独特的阶梯状地势使我国大江大河在向东流的过程中形成多级落差,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
“主要山脉的走向和分布”这部分内容既是教材的重点又是教材的难点,对于这部分内容的设计思路是充分利用地图精讲多练,通过设计多种多样的活动吸引学生反复读图记图达到突破难点的目的,培养学生阅读地图和运用地图的能力。
通过学习,能够使学生对我国地形的总体特征和主要山脉的分布形成一个明确的认识。
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运用中国地形图说出我国地势三级阶梯的特点及各级地势阶梯的大致海拔和主要地形区,并记住阶梯分界线。
(2)认识山脉走向的含义,熟悉主要山脉的名称、走向和分布并能说明山脉起我国地形骨架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地图讨论我国地势对气候、河流、以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
(2)通过读图、记图,画图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掌握读图、记图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本节的学习,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决心为建设富强、某某的国家而学习的思想。
3、重点、难点结合教材分析确定中国的地势特点为本节的重点内容。
中国主要山脉的分布既是本节重点又是本节的难点。
二、说教法与学法:教法:从学生的身心特点来看,初二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喜欢得到别人的认可,乐于接受新知识;从知识基础上来看,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但空间想象能力较差;从教材内容来看,教材中大量地名的记忆对于学生来说有些枯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在地图中找出我国南北走向的山脉。(4)在地图中找出我国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
2.小组交流:小组内交流以上问题,并提出疑难:
3.合作探究:
探究问题:
阅读课本P24“图2--8中国地形分布图主要山脉”,尝试将图中的山脉按走向分类。
小结:小组谈收获。
1、我学习后的总体评价(很好、加好、一般、较差):
。
2、我学到的主要知识和技能:
。
3、我学到的主要方法:
。
4、我还存在的疑难问题是:
布置小组学习任务。
读图提问
看课件,思考问题。
总结学习内容
作业设置
熟记主要山脉及走向
教
学
反
思
等级评价
(A/B/C/D)
检查
签阅
第周,应备课时实备课时,共课时
课题
第二章第一节中国的地形
学习
目标
重点
难点
重点:能说出主要山脉的名称及其走向,并说明山脉是构成我国地形的骨架;
难点选择
观察法、合作探究法
课型
新授课
课前准备
地图册,多媒体课件
是否采用多媒体
是
教学
时数
3课时
教学
时数
第1课时
备课
总数
第6课时
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入新课
复习提问
指图提问
引导学生总结回答。
学生回答
学生读图、讨论、回答
小组合作,读图学习。
探究结论:填写下表:
走向
主要山脉
东西走向
南北走向
东北—西南走向
西北—东南走向
三、学以致用,拓展延伸:
1.教师出示地图,让学生看图回答,看看哪组说得最快、最准。
2.读课本22页,完成活动题。
3.阅读课本23页中华五岳。
。
评价:时间:签查(盖章):
同学们你知道我国的那个山脉请指出来并说出他的名称,(学生指图回答)。
承转:利用初一学过的地图知识判断出所指的山脉的方向。山脉按一定的方向延伸这就是山脉的走向,让我们一起学习了解我国的山脉。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一)山脉纵横交织
1.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21页和22页图2—1“中国主要山脉分布”图,完成下列问题:
填图:对照图2-8,将图中天山、阴山、燕山,昆仑山、秦岭、大别山,喜马拉雅山、南岭三组山脉用红笔描红;再将台湾山,长白山、武夷山,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贺兰山、横断山脉蓝色的笔描红。
教师点拨:
指导学生读图,在图中找出不同陆高界线的山脉名称,并用不同颜色的彩笔描出。
根据各个区域的海拔高低判断三个阶梯,并读图找出阶梯界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