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人教版)】土壤(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高一【地理(人教版)】土壤(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高一【地理(人教版)】土壤(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重点:归纳总结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教学难点:结合资料,总结土壤的形成因素
教学过程
时间
教学
环节
主要师生活动
25分钟
引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火星上是没有土壤的。结合科幻电影《火星救援》的情境,电影主人公要想在火星存活下去,必须要先在火星上制造出土壤才可以。那如何才能让火星土成为土壤呢?
活动1:如何制造火星土壤?(提出问题)
课程基本信息
课例编号
学科
地理
年级
高一
学期
第一
课题
土壤(第二课时)
教科书
书名: 普通高中教科书 地理必修第一册
出版社: 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9年6月
教学人员
姓名
单位授课教师指导教师Fra bibliotek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运用图文资料,结合观察活动,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要素,并据此解释常见的土壤现象;结合实例,了解土壤的功能和养护途径,体会养护土壤的重要性。
2.四川盆地有的地方的岩石是紫色的,土壤也呈紫色。
3.山顶土壤的颗粒较粗,山前平原的土壤的颗粒较细。
活动
反馈
活动1:如何制造火星土壤?(解决问题)
1.给出四种制造火星土壤的材料,组织学生讨论利用这四种材料能否成功制造火星土壤,并说明理由。
2.总结四种材料在制造火星土壤中的作用。
3.小结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活动5案例分析——黄淮海平原盐碱地的综合治理
小结
梳理知识结构。
土壤的形成
过程
展示示意图,引导学生思考:在自然状态下,地表疏松的土壤,是怎么形成的,由谁转变来的呢?
讲述土壤的形成过程。
提问:土壤的矿物质、有机质、空气、水分这四大组成部分中,什么物质的出现,标志着地表土层发生了质的变化,使其可以称之为土壤了呢?

第五单元植被与土壤(二)土壤教学设计高一地理上学期大单元教学系列(人教必修第一册)

第五单元植被与土壤(二)土壤教学设计高一地理上学期大单元教学系列(人教必修第一册)
4.结合课堂所学,撰写一篇短文,谈谈自己对土壤资源保护的认识和体会,以及如何将土壤保护理念融入日常生活。
5.阅读拓展资料,了解我国土壤资源现状、土壤科学研究进展等,提高对土壤学科的兴趣和认识。
(四)课堂练习
1.教师设计以下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a.判断题:土壤剖面中,A层是最肥沃的一层。
b.选择题:土壤质地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以下哪项说法正确?
c.填空题:土壤水分对植物生长具有重要作用,植物生长需要的水分主要来自土壤中的______。
d.问答题:简述人类活动对土壤环境的影响及保护措施。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难点一:土壤的形成过程及土壤剖面的认识
学生在此前的学习中,对土壤的认识可能仅停留在表面,对于土壤的形成过程、土壤剖面的结构及各层次的特点理解不够深入。因此,这部分内容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2.重难点二:土壤特性的理解和应用
土壤质地、水分、温度等特性对植物生长具有重要影响,但学生在实际应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时可能会遇到困难,需要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践活动加以突破。
7.注重情感教育,通过讲解土壤资源保护的重要性,使学生认识到保护土壤、生态环境的责任和使命。
8.定期进行教学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困难,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9.鼓励学生参与土壤保护的实践活动,如植树造林、垃圾分类等,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3.引导学生运用比较法、归纳法等方法,总结土壤的特性及其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4.结合实际案例,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表达、沟通能力。

【地理】土壤教学设计(2课时) 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

【地理】土壤教学设计(2课时) 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

《土壤》教学设计(2课时)1.教材分析本课选用人教版高中地理新教材必修第一册中“土壤”这一节的内容进行UbD模式指导下的地理教学设计。

选用“土壤”这一节的原因是人教版高中地理旧教材没有将“土壤”这部分内容单独列为一个小节,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通常也只是简单带过,而在2019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地理新教材中,“土壤”成为单独的一节内容。

基于UbD模式的地理教学设计主要分为明确预期的学习结果、确定合理的教学评价方式、规划设计教学过程这三个阶段。

【第一课时】观察土壤1.导入教师活动:播放一则有关土壤与植物生长的视频,回顾上一节课所教的“植被”这节内容,作为本节课的教学导入。

学生活动:结合视频内容及教师提示展开思考。

设计意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将植被与土壤密切联系起来,体现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2.新课讲授教师活动:用投影仪展示几张土壤的照片并让学生自己总结土壤的概念。

学生活动:回答教师的问题,听教师讲解并在教材上做好批注。

设计意图:让学生给土壤下定义,而不是直接向学生灌输土壤的概念,符合UbD模式所倡导的“追求理解的学习”理念。

教师活动:拿出课前准备的不同颜色、不同质地的土壤教具,让学生进行观察并说出自己的观察所得。

学生活动:观察土壤并回答教师的问题。

教师活动: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向学生讲授土壤观察方法。

设计意图:运用直观教具对学生进行教学,使学生获得最直观的感受。

3.活动教师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到教学楼下观察土壤,并做好记录,课后各小组整理好本组成员的观察记录后上交。

学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到室外观察土壤并做好记录,课后将观察记录交给教师。

设计意图:让学生到室外亲身观察,应用与检验书本知识,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4.课堂小结教师活动:请一位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对学生进行点评。

学生活动: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第二课时】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及土壤的功能和养护1.导入教师活动:请一位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5.2土壤优秀教学案例(第2课时)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

5.2土壤优秀教学案例(第2课时)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
2.探究式学习与小组合作相结合:本案例采用探究式学习方式,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自主解决问题,并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融合:本案例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目标有机融合,使学生在学习土壤知识的同时,能够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培养环保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
4.鼓励学生主动寻找答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小组合作
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负责研究一种土壤类型。鼓励学生相互合作,共同完成研究任务。
2.设计小组讨论活动,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培养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3.组织小组竞赛,如土壤知识问答、土壤实验操作等,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队精神。
4.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和评价,给予肯定和鼓励,提出改进建议,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展示一张土地的照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片土地给我们留下了什么印象?你们对土地有怎样的了解?
2.提出问题:土地的表面覆盖着什么?这种覆盖物有什么作用?
3.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总结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土壤。
2.掌握土壤的分类体系,能够识别和描述主要土壤类型的特征。
3.了解土壤的功能,包括生产功能、环境功能和生态功能,并能结合实际例子进行分析。
4.学会使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土壤观察和分析,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地考察,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土壤的形态和分布,培养观察和描述能力。
2.利用实验分析,让学生亲手操作,探究土壤的组成和性质,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4.通过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感受土壤的分布和利用情况,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人教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 土壤(第2课时)示范教案

人教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 土壤(第2课时)示范教案

《土壤》教学方案教学目标和要求1.通过实地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了解土壤的组成、颜色、质地和剖面结构。

2.运用图文资料,结合观察活动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并据此解释常见的土壤现象。

3.结合实例,了解土壤的功能和养护途径,体会养护土壤的重要性。

4.通过案例分析,明确人类活动与土壤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及人类在生产生活中对土壤的合理利用方式。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教学难点】1.理解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2.说明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

第2课时教学过程【课程引入】师:早期的欧洲殖民者在巴西亚马孙河流域发现,当地印第安人在一种与自然土壤迥异的黑色土壤上耕作。

出示图片:亚马孙河流域的土壤师:据研究,这种黑色的土壤是人工土壤,主要成分是利用农作物秸秆等在一定条件下制作而成的生物炭。

当地人用生物炭改良贫瘠的土壤,可能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

你能举出改良土壤的其他案例吗?生:(可能的答案)我国南方地区红壤改良、华北地区盐碱地的改良……师:可见在土壤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人类活动可以对其产生影响,还有哪些要素能够影响土壤的形成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今天开始学习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土壤的功能和养护等相关知识。

【讲授新课】(板书)第五章植被与土壤第一节土壤出示图片:土壤形成过程示意图师:请大家认真观察图片,并思考回答:示意图中提到的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有哪些?生:(可能的答案)岩石、植物、降水、时间……板书:环境(绘制箭头由环境到土壤,箭头上书写综合作用;绘制箭头由土壤到环境,箭头上书写组成要素)师:大家说的很好,土壤既是环境的重要组成要素,也是环境各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有很多。

除了大家刚刚提到的几个要素之外,还有哪些要素可能会影响土壤的形成呢?生:(可能的答案)地形、人类活动……出示图片:四川盆地紫色岩石与土壤照片师:请大家认真观察图片中岩石与土壤的颜色,试着推测一下岩石是如何影响土壤形成的呢?生:(可能的答案)岩石破碎后逐渐变成细小颗粒……师:大家给出了自己的推测,我们从土壤的形成过程中试着寻找一下结论,看看与大家的推断是否一致。

5.2土壤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5.2土壤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b)教学环境: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见解。
c)师资培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在土壤教学方面的专业素养。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将运用多媒体展示一组我国不同地区的土壤景观图片,如黄土高原的黄色土壤、江南水乡的黑色土壤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土壤的多样性和丰富性。随后,提出问题:“这些土壤有什么特点?它们是如何形成的?”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对土壤知识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b)结合案例分析法,让学生深入了解土壤问题的现状和解决途径,培养地理思维。
c)利用实验、实地考察等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对土壤特性的认识,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d)运用多媒体、网络资源,丰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2.教学过程:
a)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土壤景观,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接着,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学习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通过这种直观、生动的导入方式,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为新知识的接受打下基础。
(二)讲授新知,500字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将以土壤的基本概念、组成、分类和土壤形成过程为主线,进行系统讲解。
1.土壤的概念:土壤是地球表面生物、气候、母质、地形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课堂练习,500字
课堂练习环节,我将设计以下练习题,检验学生对土壤知识的学习效果:
1.判断题:判断土壤的组成、分类和形成过程等相关概念。
2.选择题:针对土壤特性、土壤问题及防治措施等方面进行选择题练习。
3.分析题: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土壤问题。
(五)总结归纳,500字

《土壤》教学设计人教版地理必修一

《土壤》教学设计人教版地理必修一
2.作业提交时,请注意字迹清晰、语句通顺,保持作业的整洁。
3.教师将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认真批改,给予评价和建议,帮助学生不断提高。
4.能够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技术手段,收集、整理和分析土壤数据,为土壤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依据。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本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用以下方法,引导学生学习:
1.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采用案例教学法,让学生从具体实例中总结规律,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1.学生对土壤知识的兴趣较为浓厚,教师可充分利用这一点,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针对学生对土壤资源保护意识较弱的问题,教师应加强引导,培养学生保护土壤、珍惜资源的价值观。
3.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有待提高,教师可通过组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4.部分学生对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技术手段较为陌生,教师应适时引入现代化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掌握相关信息处理技能,提升学生的地理素养。
8.信息技术辅助教学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网络资源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高教学效果,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出示不同类型的土壤样本,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特征。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土壤样本有什么不同吗?它们是如何形成的?”
3.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土壤》。
(2)分析土壤分布规律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3.土壤对农业生产、生态环境的影响
(1)教师阐述土壤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如土壤肥力、土壤质地等。
(2)介绍土壤侵蚀、污染等环境问题,以及土壤保护的重要性。

人教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土壤(第2课时)示范教案

人教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土壤(第2课时)示范教案

土壤》教学方案教学目标和要求1.通过实地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了解土壤的组成、颜色、质地和剖面结构。

2.运用图文资料,结合观察活动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并据此解释常见的土壤现象。

3.结合实例,了解土壤的功能和养护途径,体会养护土壤的重要性。

4.通过案例分析,明确人类活动与土壤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及人类在生产生活中对土壤的合理利用方式。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教学难点】1.理解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2.说明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

第 2 课时教学过程【课程引入】师:早期的欧洲殖民者在巴西亚马孙河流域发现,当地印第安人在一种与自然土壤迥异的黑色土壤上耕作。

出示图片:亚马孙河流域的土壤师:据研究,这种黑色的土壤是人工土壤,主要成分是利用农作物秸秆等在一定条件下制作而成的生物炭。

当地人用生物炭改良贫瘠的土壤,可能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

你能举出改良土壤的其他案例吗?生:(可能的答案)我国南方地区红壤改良、华北地区盐碱地的改良……师:可见在土壤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人类活动可以对其产生影响,还有哪些要素能够影响土壤的形成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今天开始学习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土壤的功能和养护等相关知识。

【讲授新课】(板书)第五章植被与土壤第一节土壤出示图片:土壤形成过程示意图师:请大家认真观察图片,并思考回答:示意图中提到的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有哪些?生:(可能的答案)岩石、植物、降水、时间……板书:环境(绘制箭头由环境到土壤,箭头上书写综合作用;绘制箭头由土壤到环境,箭头上书写组成要素)师:大家说的很好,土壤既是环境的重要组成要素,也是环境各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有很多。

除了大家刚刚提到的几个要素之外,还有哪些要素可能会影响土壤的形成呢?生:(可能的答案)地形、人类活动……出示图片:四川盆地紫色岩石与土壤照片师:请大家认真观察图片中岩石与土壤的颜色,试着推测一下岩石是如何影响土壤形成的呢?生:(可能的答案)岩石破碎后逐渐变成细小颗粒……师:大家给出了自己的推测,我们从土壤的形成过程中试着寻找一下结论,看看与大家的推断是否一致。

5.2土壤的形成第二课时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一

5.2土壤的形成第二课时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一
4.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鼓励学生提出不同观点,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通过设置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积极探究。同时,我还会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关注和指导,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潜能。
此外,我还会创设多种教学活动,如小组讨论、实验操作、实地考察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我会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进行学习,如比较法、分析法、文献资料法等,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
2.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的地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如土壤侵蚀、土壤污染等,并提出解决措施。
3.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观点,组织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
(三)小组合作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土壤的形成过程、土壤的分类和土壤的功能。
2.设计小组合作活动,如共同完成土壤调查报告,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主动探索土壤的奥秘。例如,我可以设计一个问题:“为什么这片农田会有不同的土壤类型?”引导学生思考土壤形成的原因。同时,我还会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各种土壤类型的图片和视频,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土壤的形成过程和分类。
4.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情况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了符合他们认知水平的学习任务。同时,我还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关注和指导,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潜能。这种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情况相结合的方式能够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5.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土壤,让他们认识到土壤的重要性,从而培养他们关爱环境、保护资源的意识。同时,我还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营造一个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愉悦的情感状态下学习。这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还能够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5.2土壤教学设计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5.2土壤教学设计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土壤的形成过程、土壤剖面的结构与性质、土壤类型的分布及其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2.难点:土壤质地、水分、养分等土壤属性的综合分析,以及土壤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策略。
(二)教学设想
1.利用多媒体和实物展示,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土壤的形成过程,采用动画、图解等形式,降低学习难度。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以生活中的实例为切入点,如:“为什么在不同的地方种植的作物会有不同的收成?”引发学生对土壤问题的思考。
2.通过展示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了解土壤的重要性以及土壤类型、分布的多样性。
3.提出问题:“土壤是如何形成的?它有哪些特点和性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4.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讨论土壤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策略,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话题讨论:针对我国土壤资源现状,探讨如何解决土壤退化、提高土壤质量等问题。
5.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关注土壤环境保护,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与校园或社区土壤保护活动,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提高实践能力。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表达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和感悟。
3.教师强调土壤资源在人类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性,呼吁学生关注土壤环境保护,为实现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4.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拓展学生视野。
五、作业布置
1.结合课堂学习内容,请同学们完成以下作业:
a.绘制土壤剖面示意图,标注各层次的名称和特点,加深对土壤结构的理解。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提出讨论话题:“如何根据土壤性质选择适宜的作物种植?”
2.学生分成小组,利用教材、网络资源等,查找相关资料,进行讨论。

5.2 土壤(教学设计)高一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5.2 土壤(教学设计)高一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易错点: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与土壤肥力的关系有机质含量的多少是土壤肥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

但并非有机质含量越高肥力就越高;养分、水分、空气和热量也是土壤肥力的影响因素。

二、土壤的观察野外对土壤的观察,一般从土壤颜色、土壤质地、土壤剖面构造等方面进行。

1、土壤颜色●土壤颜色是土壤最重要的外部特征之一,有些土壤就是用颜色来命名的,如黑土、红壤等。

●土壤的颜色是由土壤的物质组成决定的。

矿物质、腐殖质是影响土壤颜色的主要因素。

土壤中腐殖质呈黑色,通常情况下,土壤黑色的深浅与腐殖质的含量呈正相关。

一般而言,土壤腐殖质含量越高,土壤越肥沃。

2、土壤质地●土壤中的矿物质颗粒按照粒径大小可以分为石砾、砂粒、粉粒、黏粒等。

●不同粒级的矿物质在土壤中所占的相对比例称为土壤质地,也可大致理解为土壤颗粒粗细的情况。

●按照质地一般可以分为砂土、壤土和黏土。

在实验室,可以借助设备准确测定土壤质地,但是野外可以通过手指研磨的感觉近似的判断。

例如,砂土颗粒较粗,研磨时刺手;黏土颗粒较细,研磨时有黏滑感。

不同质地土壤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土壤质地3、土壤剖面结构●土壤剖面是指从地面垂直向下的土壤纵剖面,由一些形态特征各异的、大致呈平行展布的土层所构成,其垂直方向上的物质组成和颜色各异。

观察者可通过视觉和触觉等来认识土壤的特征。

●土层是土壤形成过程中物质转化、迁移和积累的结果。

土层厚、层次多或分层明显,表明土壤发育程度高。

自然土壤中,森林土壤剖面构造最为复杂。

●按性质可分为自然土壤和耕作土壤。

森林土壤剖面及各土层特点耕作土壤剖面及各土层特点土壤的形态包括土壤的颜色、质地、结构、松紧度、孔隙状况和干湿度等⏹结构土壤颗粒的胶结情况,有团粒结构、块状结构、核状结物、柱状结构和片状结构等。

⏹松紧度土壤疏松和紧实的程度。

⏹孔隙土粒之间存在的空间。

它是土壤水分、空气的通道和仓库,决定着气液两相的共存状态,并影响着土壤的养分和温度状况。

⏹干湿度土壤的干湿程度,反映土壤中水分含量的多少。

“土壤”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章第二节

“土壤”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章第二节

“土壤” 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章第二节一、教学分析(一)课程标准分析本节课教材为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章《植被与土壤》第二节“土壤”。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于本节课标的内容要求是“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本节内容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力,还可以从地理教育的角度落实人地协调观,形成学生尊重自然、和谐发展的态度。

(二)教材内容分析本节内容主要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观察土壤,包括对土壤颜色、土壤质地、土壤剖面构造等三个方面进行观察分析。

第二部分是围绕土壤形成的自然因素如成土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等进行描述。

土壤的成土因素是本节教材的重点,教材从土壤的影响因素出发,介绍了成土母质、气候、生物、地貌、时间以及人类活动都是土壤形成发育的空间因素。

(三)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已经学习了必修一的前四章内容,系统学习和初步掌握了地球的宇宙环境、内外部圈层以及大气圈、水圈、岩石圈以及生物圈各自的主要现象特征和各圈层之间的联系,学生已经认识到气候、地形、生物等自然要素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因此对于本章中的土壤形成因素,知识点比较简单直观,学生比较容易理解。

对于相对陌生的成土母质这一知识点,需要教师更多的引导和讲解。

(四)教学目标结合各地土壤标本,知道影响该地土壤发育的主要因素。

(区域认知)能够运用自然要素的相互作用原理,掌握和理解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和发育过程。

(综合思维)观察、识别与土壤有关的自然现象,具备一定的运用考察、实验、调查等方式进行科学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地理实践力)认识土壤对生物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树立因地制宜利用当地土壤发展生产的观念。

(人地协调观)(五)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土壤的观察、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以及人类活动与土壤之间的关系,教学难点是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二、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播放一条简短的新闻视频,视频内容为“蟾宫折桂”嫦娥五号完成我国首次月球采样返回任务,科研人员经研究发现月壤不含任何有机养分,不能种菜。

高一地理必修_第一册_《土壤》教学设计

高一地理必修_第一册_《土壤》教学设计

第五章植被与土壤第2节土壤【学习目标】1.通过实地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了解土壤的组成、颜色、质地和剖面结构,掌握观察土壤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2.运用图文资料,结合观察活动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要素,并据此解释常见的土壤现象。

3.结合实例,了解土壤的功能和养护途径,体会养护土壤的重要性。

【素养目标】综合思维:能够运用自然要素的相互作用,掌握和理解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和过程。

区域认知:能够结合各地土壤标本,知道影响该地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

地理实践力:观察、了解土壤的构成及特点。

人地协调观:认识土壤对生物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树立因地制宜利用当地土壤发展生产的人地协调观。

【教学重难点】本节内容的教学重点是“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难点是“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和“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

【教学过程】课时建议2课时。

实施建议第一课时【导入】教学中,引入的情境要实现两个功能。

一是吸引学生观察土壤特征的变化或差异。

二是引发学生疑问:这些变化或差异是怎么产生的?具体方式可结合教学实际灵活安排。

方式一:从回忆热带雨林特征切入,利用教科书提供的情境“亚马孙人用生物炭改良当地土壤”,引导学生观察、对比教科书中的图片。

而后提问:繁茂的热带雨林之下,自然土壤为何非常贫瘠?生物炭除了改变了土壤的颜色,还可能改变了什么?可以安排学生讨论,但不必深究,只要引出“土壤的特征”和“土壤的形成因素”即可。

确切的解答可在后面内容的学习中逐一展开。

方式二:结合类似“万物土中生”等俗语或诗句,联系家乡的物产营造情境,展示本地土壤照片,引发学生对家乡土壤的关注。

然后展示一些典型的土壤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对比、发现差异。

进而提出问题:家乡的土壤与其他类型的土壤有什么不同?是哪些因素导致了这些差异?由此埋下伏笔,转入“观察土壤”的教学。

【观察土壤】从知识层面上看,这部分内容的核心是土壤的概念及特点。

课本以“观察土壤”为题,意在强调转变学习方式,即必须以观察、实验等实践性活动为基础展开教学,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第五单元 植被与土壤(二)土壤(教学设计)高一地理(人教2019必修第一册)

第五单元 植被与土壤(二)土壤(教学设计)高一地理(人教2019必修第一册)

一、单元信息二、单元目标5.1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主要植被,说明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5.2 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三、教学设计第五单元植被与土壤第2课时土壤—————— 北京世园会土壤修复主题活动【教学内容】土壤【教学课时】1课时【导入】本次世园会首次围绕土壤修复而组织主题活动,旨在通过让公众了解土壤知识、参与科普互动,认识土壤对生态不可或缺的意义,传递保护土壤资源,享受绿色生活,构建美丽家园的理念。

开展土壤污染防治宣传教育和科学普及,增强公众土壤污染防治意识,引导公众依法参与土壤污染防治工作。

首先我们来到世园会广场,这里设置了土壤科普展板和漫画图文,再往前走是北京建工园展厅,里面设置了实物展示,来自北京建工修复公司和污染场地安全修复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的土壤相关专业的技术工程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现场观众讲解土壤的形成过程、主要功能、土壤环境容量和土壤污染现状等知识,揭示隐藏在土壤中的秘密。

接下来让我们先前往北京建工园展厅,通过里面的实物展示一起开启这场土壤科普之旅。

【板书】一、观察土壤现在我们来到了展厅,映入眼前的是土壤剖面标本,在观察各类土壤剖面我们该从哪些方面观察呢?【思考】野外对土壤的观察角度土壤是指陆地表层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野外对土壤的观察,一般从土壤颜色、土壤质地、土壤剖面构造等方面进行。

我们继续来观察这些土壤标本。

【板书】1.颜色红壤与黑土就是用颜色来命名的砂土、壤土、黏土是从土壤质地来命名的。

土壤矿物质颗粒按照粒径大小可分为石砾、砂粒、粉粒、黏粒等。

不同粒级的矿物质在土壤中所占的相对比例,称为土壤质地。

从土壤质地看,土壤一般分为砂土、壤土和黏土(图5.16),在野外可根据手指研磨土壤的感觉近似地作出判断。

【板书】2.质地这里有土壤标本,同学们可以用手指研磨一下砂土、壤土和黏土,感受它们质地的区别。

【教学设计】土壤 高一地理同步备课系列(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教学设计】土壤 高一地理同步备课系列(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第五章植被与土壤第二节土壤【教材分析】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2019)地理1第五章《植被与土壤》第二节土壤。

根据课标准的要求,本节教材重点落实的内容是“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方法是“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

本节教材依次安排了“观察土壤”“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和“土壤的功能和养护”三个标题的内容。

本节教材安排内容切实以观察、实验为基础展开教学,增强学生对土壤的感性认识,落实“地理实践力”的培养。

突出土壤与自然环境各要素的联系,梳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体现综合思维。

关注土壤与人类的关系,体会养护土壤的重要性,渗透人地协调观。

【教学目标和要求】1.认识土壤的物质组成和土壤剖面。

(重点)2.能够描述土壤的形成过程,并理解土壤形成的影响因素。

(重点)3.了解不同区域土壤的类型,学会分析其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

(难点)【课堂导入】课件呈现“捏把黑土冒油花,插双筷子也发芽”图文。

学生思考: 图文说明了什么道理?设计意图: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将植被与土壤密切联系起来,体现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教学内容】一、观察土壤1.课件呈现土壤概念:土壤是指陆地表层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教师强调:具有肥力、疏松表层。

2.最适宜植物生长的土壤的体积组成:课件呈现“最适宜植物生长的土壤的体积组成示意图”。

学生活动: 根据示意图,简述土壤的组成?分析水分和空气的关系。

教师小结: 土壤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

土壤中的水分和空气是此消彼长的,其比例变化对土壤肥力的影响很大。

当水分过多时,空气受排挤,造成土壤缺氧和土温下降;而空气过多时则水分减少,造成养分、水分供应不足。

3.土壤的颜色:课件分别呈现“黑土”、“黄土”、“红土”、“紫色土”的图片及分布图。

学生活动: 根据土壤景观及分布图指出不同土壤的显著特征,描述其在我国的主要分布地区。

教师小结: 课件呈现不同土壤的主要特征。

4.土壤的质地:教师讲述: 土壤质地的概念及其分类。

第二节土壤-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2019版)教案

第二节土壤-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2019版)教案

第二节土壤-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2019版)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土壤的形成和组成;2.掌握土壤与植物生长的关系,并了解土壤的肥力变化和调节方法;3.了解土壤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1.土壤形成和组成;2.土壤的肥力变化及调节方法。

三、教学难点1.土壤与植物生长的关系;2.土壤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四、教学内容概述土壤是地球表面的薄层固体物质,由无机物、有机物、水、空气及生物体等构成。

土壤是植物生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保持生态平衡的重要环节。

土壤形成和组成土壤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自然过程,分为物理、化学和生物三个方面的作用。

土壤的组成包括矿物质、有机质、水和空气等四个部分。

土壤与植物生长的关系土壤是植物生长的生命环境,植物根系在土壤中生长发育,从中吸收水分和营养物质。

不同的土壤类型和性质适合不同的植物生长,土壤的缺陷会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土壤的肥力变化及调节方法土壤肥力是指土壤对植物生长所必需的养分的含量和可利用程度。

土壤肥力的变化会导致植物的生长和产量的不同。

对土壤肥力的调节方法包括施肥、翻耕以及合理轮作等。

土壤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土壤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十分重要。

它参与了植物生长、供水、贮存和转运等过程,也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教学方法1.讲解配合板书;2.报告案例;3.班级讨论。

六、教学时间2学时。

七、教学过程1.课前组织学生预习本节课内容;2.讲解土壤形成和组成,重点介绍土壤矿物质、有机质、水和空气等四个组成部分;3.讲解土壤与植物生长的关系,介绍不同土壤类型和性质适合不同植物生长的情况;4.讲解土壤肥力变化及调节方法,介绍施肥、翻耕以及合理轮作等方法;5.讲解土壤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介绍土壤参与的生态过程,强调其重要性;6.告诉学生如何保护土壤,减少土壤的污染和损失;7.班级讨论,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疑惑和问题,共同探讨。

八、教学评价评价学生是否能够正确地掌握土壤形成和组成、土壤与植物生长的关系、土壤肥力变化及调节方法,以及土壤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5.2土壤第二课时教案-2021-2022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1

5.2土壤第二课时教案-2021-2022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1

B、联系有机界与无机界的关键环节C、能够生长植物(1)土壤的功能1、土壤为植物生长提供了扎根立足的条件,地理环境和地球面貌发生了根本改变。

2、土壤具有重要的蓄水、保水功能。

3、土壤为农作物、植物种植提供物质基础,与人类关系密切。

教师讲解时重点突出土壤与人类关系密切(2)土壤的养护土壤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可利用的珍贵的自然资源。

土壤功能的可持续性与农业,乃至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

因此,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壤资源,对人类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

(3)改良土壤通过课本“我国黄淮海平原盐碱地的综合治理”进行解释,进而升华土壤可以改良,但一定要注意方法,常用的有休耕、种植绿肥、作物轮作、广施农家肥等。

通过表格进行土壤组成成分的比较,同时重点突出其与肥力的关系,既可作为拓展,又可解释引入提出的问题。

【课堂检测】读图,回答(1)~(3)题。

下图为各种成土因素作用示意图,读图回答(1)~(3)题。

(1)土壤的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是()A.地形B.人类活动C.气候D.生物(2)有关气候与土壤的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A.在寒冷的气候条件下,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较少B.在常年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化学分解作用和微生物分解作用都较快C.在常年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较多D.气候只能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3)陡峭的山坡上难以发育成深厚土壤的原因是()A.地表疏松物质的迁移速度快B.地表疏松物质的侵蚀速率较慢C.光热条件差D.水分条件差解析:第(1)题,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

第(2)题,在寒冷的气候条件下,土壤冻结时间长,化学分解和微生物分解作用缓慢,使有机质积累起来,因此土壤中有机质含量较多;在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植物生长旺盛,形成的枯枝落叶多,但化学分解和微生物分解都较快,因此土壤中的有机物含量较少;气候能够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还能够通过影响岩石风化过程、外力地貌形态以及动植物和微生物的活动,间接地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

第五章第二节土壤(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第五章第二节土壤(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
方法
讲授法、问题教学法、情境教学法、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法
重点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难点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
设计
思想
本节课基于教学目标和要求重点讲解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由于还未学习选必一,该内容宽而浅的进行,多通过已有土壤反推成土因素,其次讲解土壤的功能和养护,落实立德树人的观念,渗透人地协调观的思想。
根据导入视频及课件图片,学生归纳土壤的功能。
黑土耕地是重要的农业资源和生产要素,同时,它也是十分珍贵的土壤资源,因此被称作“耕地中的大熊猫”。黑土地形成需要日积月累,保护也非一朝一夕。保卫黑土地注定是一场持久战。面对这一严峻形势,我们更要意识到保护土壤的重要性,坚决抵制偷盗土壤的行为。
土壤功能的可持续性、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壤资源对人类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我们该如何养护土壤?
教学
目标
和要求
1.通过实地观察或寻找土壤标本,了解土壤的组成、颜色、质地和剖面结构,掌握观察土壤的基本内容和方法。(地理实践力)
2.运用图文资料,结合观察活动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并据此解释常见的土壤现象。(综合思维、区域认知)
3.结合实例,了解土壤的功能和养护途径,体会养护土壤的重要性。(人地协调观)
学生总结气候与土壤形成的关系
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回答,根据上一个知识点推测
学生得出结论:土壤发育的时间越长,土壤层越厚,土层分化越明显。
根据生活常识进行回答
学生分组讨论并派小组代表回答
培养学生捕捉信息和图文转化能力。
培养学生自主思考和合作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新旧知识联系,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和对于人地协调观的认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给出亚马孙河流域的土壤剖面及土壤改良的文字资料,引导学生判断土壤剖面,并解释生物炭是如何起到改良土壤的作用的?
2.展示四种土壤养护的照片,让学生讨论并解释这些农耕行为是如何实现土壤养护的?
3.出示中国主要盐碱地分布图,提问:
什么是土壤盐碱化?
土壤中的盐分从哪里来?
土壤盐碱化是如何形成的?
如何治理土壤盐碱化?
案例
分析
活动3案例分析——城市“看海”
1.给出城市看海的材料,并提问:城市看海的现象,是因为雨水太大太强了,还是地表出了问题呢?
2.提供城市化前与城市化后的水循环示意图,辅助学生分析城市看海的主要原因。
土壤的主要
功能
展示图文资料,梳理土壤的主要功能。
土壤的改良与养护
活动4案例分析——亚马孙流域的土壤改良
2.四川盆地有的地方的岩石是紫色的,土壤也呈紫色。
3.山顶土壤的颗粒较粗,山前平原的土壤的颗粒较细。
活动
反馈
活动1:如何制造火星土壤?(解决问题)
1.给出四种制造火星土壤的材料,组织学生讨论利用这四种材料能否成功制造火星土壤,并说明理由。
2.总结四种材料在制造火星土壤中的作用。
3.小结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活动5案例分析——黄淮海平原盐碱地的综合治理
小结
梳理知识结构。
课程基本信息
课例编号
学科
地理
年级
高一
学期
第一
课题
土壤(第二课时)
教科书
书名: 普通高中教科书 地理必修第一册
出版社: 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9年6月
教学人员
姓名
单位
授课教师
指导教师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运用图文资料,结合观察活动,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要素,并据此解释常见的土壤现象;结合实例,了解土壤的功能和养护途径,体会养护土壤的重要性。
土壤的形成
过程
展示示意图,引导学生思考:在自然状态下,地表疏松的土壤,是怎么形成的,由谁转变来的呢?
讲述土壤的形成过程。
提问:土壤的矿物质、有机质、空气、水分这四大组成部分中,什么物质的出现,标志着地表土层发生了质的变化,使其可以称之为土壤了呢?
土壤的形成
因素
通过形成过程,提问:
1.土壤中的矿物质开始出现的环节?
教学重点:归纳总结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教学难点:结合资料,总结土壤的形成因素
教学过程
时间
教学
环节
主要师生活动
25分钟
引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火星上是没有土壤的。结合科幻电影《火星救援》的情境,电影主人公要想在火星存活下去,必须要先在火星上制造出土壤才可以。那如何才能让火星土成为土壤呢?
活动1:如何制造火星土壤?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提出问题)
2.土壤中有机质在哪个环节出现的?
活动2亚马孙热带雨林-“长着森林的绿色沙漠”
组织学生讨论:热带雨林区为何会植被茂密?为何又被称为“长着森林的绿色沙漠”?
梳理:气候、生物、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三者之间的关系。
解释常见土壤现象
1.对耕作而言,我国东北平原的土壤肥沃,而水热条件较好的南方低山丘陵区的土壤却相对贫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