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中览古教案
《越中览古》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越中览古》。
(2)理解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领会诗文的意境和情感。
(3)了解作者陆游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诗文的历史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越中古迹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情感。
(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珍惜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
二、教学重点:1. 诗文内容的解读,理解诗文的意境和情感。
2. 掌握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 了解作者陆游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诗文的历史背景。
三、教学难点:1. 诗文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和运用。
2. 诗文的意境和情感的体会。
3. 对作者生平和创作背景的了解。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文的朗读和背诵录音。
2. 准备相关的参考资料,如作者陆游的生平介绍、诗文的历史背景等。
3. 准备黑板、投影仪等教学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诗文的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文的韵律和情感。
(2)引导学生简单介绍作者陆游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文,理解诗文的大意。
(2)学生合作探讨,解决诗文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含义。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诗文的内容,解释关键词语和句子。
(2)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诗文的意境和情感,理解诗文的历史背景。
4. 实践活动:(1)学生进行诗歌朗诵,表达自己对诗文的理解和感受。
(2)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2)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
6. 布置作业:(1)要求学生背诵诗文。
(2)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诗文内容的心得体会。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诗文的朗读和背诵情况。
2. 学生对诗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学生对作者生平和创作背景的了解程度。
《越中览古/李白》教学设计(湖北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
《越中览古/李白》教学设计(湖北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越中览古》的诗句。
学生能够分析李白的诗歌风格和特点。
学生能够解释诗歌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朗读、讨论和分析,提高对诗歌的理解能力。
学生通过写作和表达,培养对诗歌的欣赏和创作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领略中国古典诗歌的魅力,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学生能够培养对文学和历史的兴趣,提高综合素质。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介绍李白及其诗歌创作的背景。
简述《越中览古》的内容和主题。
2.2 诗歌分析分析《越中览古》的韵律、节奏和意象。
解释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
2.3 历史背景介绍越中地区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
分析诗歌中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图片或故事引入李白和《越中览古》的背景。
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3.2 朗读与理解学生朗读《越中览古》,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诗歌的意义和主题,解答学生的疑问。
3.3 分析与欣赏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学生欣赏李白的诗歌风格,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和表现。
评估学生在讨论和回答问题时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4.2 作业完成评估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包括诗歌背诵和写作练习。
评估学生的作业质量和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深度。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湖北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教材。
5.2 辅助材料李白的诗集和其他相关文学作品。
历史资料和图片,以丰富教学内容。
5.3 技术设备投影仪或白板,用于展示诗歌和相关材料。
音响设备,用于播放诗歌的朗读录音。
第六章:教学活动6.1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诗歌中的主题和意象。
学生通过合作和交流,深入理解诗歌的意义。
6.2 创意表达学生选择一种艺术形式(如绘画、音乐、舞蹈等),表达对诗歌的感受和理解。
《越中览古》教学设计A 教案教学设计
《越中览古》教学设计A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越中览古》。
(2)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领会诗的意境和主题。
(3)了解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认识唐代的诗歌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越中览古》。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热爱文学、热爱祖国的情感。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国家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越中览古》。
(2)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领会诗的意境和主题。
(3)了解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认识唐代的诗歌特点。
2. 教学难点:(1)诗中一些生僻字词的认读和理解。
(2)诗的意境和主题的深入领会。
(3)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杜甫及其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中的词语和句子。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深入解读诗歌的意境和主题。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欣赏:(1)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艺术美感。
(2)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热爱文学、热爱祖国。
四、作业布置1. 熟读并背诵《越中览古》。
2. 写一篇关于《越中览古》的读后感。
五、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总结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
2. 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3. 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的朗读和背诵情况,确保学生能够流利地朗读和背诵《越中览古》。
越中览古》教学设计
越中览古》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研究诗歌通过意象、意境来表现情感的写法;研究通过对比表达情感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结合优美的诗歌作品进行赏析指导;培养学生自主赏析和合作探究能力,使其能对诗歌进行多元化的富有创意的解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阅读中国古代优秀诗歌,感受其思想和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领悟中华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重点把握意象,赏析重点字词;研究对比、虚实结合、借古讽今手法。
教学难点怀古诗的一般特点。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教学步骤一、窥一斑1.导入他曾高呼“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他曾宣称“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他曾自言“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他是谁?他就是伟大的诗人XXX。
2.解题越中:指会稽,春秋时代越国曾建都于此。
故址在今浙江省绍兴市。
览:游览。
古:古迹。
这是一首怀古之作,亦即诗人游览越中(今浙江绍兴),有感于其地在古代历史上所发生过的著名事件而写下的。
在春秋时代,吴越两国争霸南方,成为世仇。
从公元前510年吴正式兴兵伐越起,吴越经历了XXX、夫椒之战,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以及进攻姑苏的反复较量,终于在公元前473年越灭了XXX。
此诗写的就是这件事。
3.赏析⑴朗读:学生个人朗读诗歌;教师范读。
⑵思考:诗歌不是汗青小说,绝句又分歧于长篇古诗,所以诗人只能选取这一汗青事件中他感受最深的某一部分来写。
我们来看看诗人写了哪部分,同学们思考并会商:①诗歌的前三句作者选取了哪两个镜头来描述?各自表现了什么?②前三句极写得胜之盛,与第四句有什么关系?③从第四句中你读出了什么样的感慨?④诗歌中用了什么表现手法?⑶解析:①作者选取了哪两个镜头来描述?各自表现了什么?明确:镜头一,战士凯旋,卧薪尝胆二十载,终究得雪前耻,XXX上到将领、下到士兵,所有给予奖赏,不穿铠甲穿锦衣(华美的衣裳)。
只“尽锦衣”三字,就将越王及其战士得意归来的喜悦和自满的神气烘托出来。
《越中览古》教学设计A 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越中览古》。
(2)理解《越中览古》的诗意,掌握生字的写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感受诗歌的意境,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2)通过分析诗中的意象,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历史,珍惜现在,努力创造未来。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认读和翻译。
2. 诗歌意境的感悟和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某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 诗歌意境的深入领悟。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含诗歌内容、生字词、相关图片等。
2. 准备《越中览古》的原文和译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越中览古》的作者及背景。
(2)引导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 学习诗歌内容(1)学生自读诗歌,注意生字的认读和理解。
(2)教师讲解生字词的含义,解释诗中的意象。
3. 感悟意境(1)学生讨论诗歌的意境,分享自己的感受。
(2)教师引导分析诗歌的意象,讲解诗歌的意境。
4. 欣赏与拓展(1)学生欣赏诗歌的韵律美,体会诗人的情感。
(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诗歌对现实生活的启示。
5. 小结与作业(2)学生回家后背诵诗歌,深入理解诗中的意境。
六、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思考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措施,以提高今后的教学质量。
七、作业设计:1. 背诵《越中览古》。
2. 写一篇关于《越中览古》的读后感,不少于300字。
八、评价建议:1. 在课堂上,关注学生的朗读、讨论和回答问题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文学素养。
2. 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检查,评价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九、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阅读其他古代诗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 组织诗歌朗诵活动,让学生感受诗歌的美妙。
十、课后服务:1. 针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提供个别辅导,帮助其理解诗歌内容,提高学习成绩。
越中览古说课稿[5篇范文]
越中览古说课稿[5篇范文]第一篇:越中览古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简析及该课所处的地位作用《越中览古》是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推荐作品中的一篇。
本本册选修教材的前三个单元都是诗歌单元,旨在集中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本课在第二单元末尾,对于巩固之前的学习内容和继续后一单元的诗歌学习有重要的作用。
这首诗是一首七言绝句,内容比较简单,李白漫游中国时南游吴越,到了古吴国的旧地,见到此刻衰败,遥想当年繁盛,不胜感慨,写下这样一首怀古之作。
2 教学目标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教学目标应包括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与态度目标这三个方面,而这三维目标又应是紧密联系的一个有机整体,学生学会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告诉我们,在教学中应以知识与技能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把前面两者充分体现在过程与方法中。
借此,我将三维目标进行整合,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知识目标:、首先学习通过诗歌的意象分析本诗的情感和写作手法。
其次通过与《苏台览古》的对比,帮助学生掌掌握高考古代诗歌比较阅读的角度和解答方法。
能力目标:通过下发导学案,以及课堂小组的形式,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自己完成对诗歌的分析,并且分组展示,由组内讨论引导至组间讨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诗歌的能力和展示自己学习成果的能力。
情感目标:怀古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大分类。
期望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尝试为怀古诗分类。
体会怀古诗中蕴含的千古兴亡之叹,反求于己身之伤怀。
本课的重点在于学生自主学习理解诗歌内容难点在于通过与《苏台览古》的对比鉴赏,并且总结对比鉴赏的方法。
二.说教法基于上面的教材分析,我根据自己对研究性学习“启发式”教学模式和新课程改革的理论认识,结合本班学生实际,本课我主要用了启发式、讨论式以及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
以学生为主体,通过下发导学案和分组,充分调动学生求知欲,并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
《越中览古/李白》教学设计(辽宁省市级优课)
《越中览古》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观点分析诗歌,理解诗人情感。
2、学习通过多种途径表现诗人情感的方法,了解咏史怀古诗。
3、掌握高考古代诗歌比较阅读的角度和解答方法。
【教学重点】1、分析本诗的情感和写作手法。
2、掌握高考古代诗歌比较阅读的角度和解答方法。
【教学难点】1、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观点分析诗歌,理解诗人情感。
2、掌握高考古代诗歌比较阅读的角度和解答方法。
【教学步骤】一、自主学习1、知人论世(1)作者: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李白生活在唐代极盛时期,具有“济苍生”、“安黎元”的进步理想,毕生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
它的大量诗篇,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繁荣气象,也揭露和批判了统治集团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
在艺术上,他的诗想象新奇,感情强烈,意境奇伟瑰丽,语言清新明快,形成豪放、超迈的艺术风格,达到了我国古代积极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
存诗900余首,有《李太白集》。
(2)背景:诗人游览越中(唐越州,治所在今浙江绍兴),有感于其地在古代历史上所发生过的历史事件而写下的。
2、怀古咏史诗就是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是非,引发出对时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鸣,或借古以喻今,或借古以讽今之作。
思想内容主要包括三方面:抒发感慨,感伤兴衰,怀古咏史,别有寓意,感慨身世,关照自我。
鉴赏这类题材的诗歌首先要弄清史实,其次要体悟感情,再次要分析技巧。
3、知识链接(1)以意逆志:在解说、欣赏诗歌的时候,不能就表面意思去理解字词,更不能拘于个别字眼去理解诗句,而应该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揣测作者的本意。
(2)知人论世:在欣赏、吟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应该深入探究他们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与作者成为心灵相通的好朋友。
二、自主探索,独立思考1、自由诵读诗歌。
《越中览古/李白》教学设计(湖北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
《越中览古/李白》教学设计(湖北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越中览古》。
理解诗歌中的历史典故和地理知识。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
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越王勾践的敬仰之情,对历史的思考和对古迹的惋惜。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越中览古》的字词理解。
2. 诗歌中的历史典故和地理知识的掌握。
3. 诗歌的意象分析和表现手法的鉴赏。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一些生僻字词的准确理解。
2. 对诗歌中所涉及的历史事件的深入了解。
3. 诗歌意境的感悟和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诗人李白及其创作背景。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越中览古》,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诗歌,理解字词意思。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诗歌中所提到的历史典故和地理知识。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意象和表现手法。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诗歌鉴赏:教师引导学生感悟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学生分享对诗歌的感悟和欣赏心得。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越中览古》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
提醒学生注意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和意象,为课后学习做准备。
五、课后作业:1. 准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越中览古》。
2. 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写一篇短文分享自己的感悟。
3. 深入了解诗歌中所提到的历史典故和地理知识,结合现实生活,思考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学习态度。
3. 诗歌鉴赏:评估学生在诗歌鉴赏环节的表达能力和对诗歌意境的理解深度。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考虑教学方法的有效性,以及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
《越中览古/李白》教学设计(部级优课)
1、此诗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2、请结合相关诗句,分析这首诗歌的情感主旨。
1、寄寓感慨,发昔盛今衰、时空流转、世事无常之感慨——伤世
2、怀古伤己,抒志士壮志难酬之幽思——伤己
3、借古讽今、曲意讽谏,起忧愤讽喻之劝——伤今
第三部分:习题检测
根据诗歌题材去读诗是一个很好的方法,我们已经对咏史怀古类诗歌的特点做了归纳和总结,接下来请大家用总结出来的成果尝试去读下面这首诗。
苏台览古(李白)
二、咏史怀古诗特点归纳
标题特点
主要内容
艺术手法
咏史怀古诗三大主题
1、
2、
3、
写后,集体进一步补充
标题特点
含“览古”、“怀古”、“古迹”、或直接以人物、历史地域等为题。
主要内容
临古地,咏古事,怀古人,抒己情。
(景) (史) (情)
艺术手法
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用典/对比、虚实结合、借古讽今等。
咏史怀古诗三大主题
生:借古讽今,讽谏玄宗以史为鉴,慎始慎终,以防越国江山社稷倾覆的悲剧在唐王朝重演。破万世为王的帝王执念正是其积极之处!
小结板书:
标题:越中览古(李白)
手法
景:鹧鸪飞荒凉衰败寓情于景
内容:
古今对比
虚实结合
史:勾践破吴繁盛奢靡用典
主题:寄寓感慨
借古讽今
四、诵读提示
好,理解了诗歌的内容、情感之后,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去诵读诗歌。同学们注意:
生:李白于唐玄宗天宝初年供奉翰林。但在政治上不受重视。又受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南游吴越,写下《越中览古》,他的政治抱负未能实现,使他对当时政治腐败,获得较深认识。
越中览古 教案
越中览古教案教案:越中览古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越中文化,了解越中文化的渊源和特点。
2. 能力目标:通过实地参观越中文化遗址,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发现问题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倡导尊重历史文化,传承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了解越中文化的渊源和特点。
三、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发现问题能力。
四、教学方法实地考察、讲解、讨论、小组合作。
五、教学过程Step 1:导入(10分钟)通过简要介绍越中文化的背景和特点,引起学生对越中文化的兴趣,并预告今天将要参观的越中文化遗址。
Step 2:观察考察(30分钟)带领学生参观越中文化遗址,展示其中的文物和建筑,引导学生观察并提出问题,例如:这些文物和建筑的历史年代是多少?它们有什么特点?这些文物和建筑能为我们了解古代越中文化的特点提供什么信息?Step 3:讲解与展示(15分钟)根据学生的观察和问题,讲解越中文化遗址的历史背景、文物的特点和建筑的风格等内容。
同时,展示相关图片和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Step 4:小组合作(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文物或建筑,自行查找相关资料并进行介绍。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共同探索和分享。
Step 5:总结和反思(15分钟)学生小组进行展示,分享各自的发现和感受,同时进行讨论和交流。
教师总结整理学生的发言内容,强调越中文化的重要性和传承意义,鼓励学生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传承传统文化。
六、教学资源实地越中文化遗址、相关图片和资料。
七、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感想,记录自己对越中文化遗址的观察和思考,并展示到班级分享。
八、教学反思通过实地参观越中文化遗址,学生可以直观地了解古代越中文化的特点和渊源,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发现问题能力,激发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鼓励学生的思考和发言,并及时总结和引导,使学生的学习更具有针对性和深入性。
《越中览古》教学设计A 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越中览古》。
(2)理解《越中览古》的历史背景、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3)分析诗中的意象、抒情的线索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越中览古》。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越中览古》。
(2)理解诗文内容,把握诗文结构。
(3)分析诗中的意象、抒情的线索和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1)诗中历史事件的背景理解。
(2)杜甫创作风格的特点。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杜甫及其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越中览古》,感知诗歌节奏和韵律。
(2)让学生结合诗文注释,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抒情的线索和艺术特色。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品鉴:(1)引导学生欣赏诗中的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2)分析杜甫创作风格的特点,讨论其艺术价值。
5. 情感升华:(1)引导学生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越中览古》。
2. 结合课下注释,用自己的话复述诗文内容。
3. 分析诗中的意象、抒情的线索和艺术特色,写一段鉴赏性文字。
五、教学反思: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如何,教学过程中有没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反馈,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悉《越中览古》的教学内容,了解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如PPT、诗文注释、相关的历史资料等。
越中览古教案
越中览古教案关键信息项:1、教学目标2、教学重难点3、教学方法4、教学过程5、教学资源6、教学评价1、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古诗《越中览古》的词句含义,准确背诵全诗。
能够赏析诗歌的艺术手法,如对比、用典等。
1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小组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和方法。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感受诗人对历史兴衰的感慨,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人文情怀。
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和热爱,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教学重难点21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主题和诗人的情感。
分析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22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中蕴含的历史沧桑感和人生哲理。
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和评价。
3、教学方法31 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32 讲授法讲解诗歌的背景知识、词句含义、艺术手法等,帮助学生掌握诗歌的要点。
33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34 点拨法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适时进行点拨和引导,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4、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与古代越国相关的图片或讲述越国的历史故事,引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导入《越中览古》这首诗。
42 作者及背景介绍简要介绍诗人李白的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以及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为学生理解诗歌奠定基础。
43 初读诗歌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教师正音,强调朗读的节奏和韵律。
然后教师范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情感基调。
44 词句理解学生结合注释,自主理解诗歌的词句含义。
教师对重点词句进行讲解和点拨,帮助学生疏通文意。
45 诗歌赏析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如昔日的繁华与今日的荒凉形成对比,突出了历史的兴衰变化。
探讨诗歌中用典的作用,增强诗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感染力。
46 情感体悟组织学生讨论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情感,是对历史的感慨,还是对人生的思考,或者是其他的情感。
越中览古教学设计
越中览古教学设计这是越中览古教学设计,是优秀的语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越中览古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习诗歌通过意象、意境来表现情感的写法。
学习通过对比,表达情感的写法。
理解作者是中的情感教学重点把握意象。
教学难点诗歌通过意象、意境来表现情感的写法。
教学方法吟咏,赏读结合,讨论、讲析相互结合学法设计问题探究法教学过程一、导入“卧薪尝胆”的故事我们都很熟悉,当李白南游吴越想起这段历史的时候,他的感情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越中览古》。
二、作者信息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李白诗歌散失不少,今尚存900多首,内容丰富多采。
其七绝作品语言明朗精练,声调和谐优美,写景抒情,深入浅出。
像《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早发白帝城》、《赠汪伦》等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三、教师范读,学生背诵四、诗歌讲解1、一般的绝句,一、二句为一组,或写景或叙事,三、四句为一组,或议论或抒情,用现代汉语的方式去划分层次的话,一般是一、二句为一层,三、四句为一层,本诗在结构上与以前学过的绝句有何不同?诵读时应注意些什么?这首诗前三句一气直下,直到第四句才突然转到反面,显得格外有力量、有神采。
在诵读时,本诗二、三两句间的停顿宜短一些。
最后一句,“只今惟有”四字要重读,其后应作一顿,然后徐徐吐出“鹧鸪飞”三字,以示其中含无限感慨之意。
2、作者选取了哪两个镜头?镜头一,战士凯旋,大家都得到了赏赐,所以不穿铁甲,而穿锦衣。
只“尽锦衣”三字,就将越王及其战士得意归来的喜悦和骄傲的神情烘托出来。
镜头二,越王回宫,不但耀武扬威,而且荒淫逸乐起来,于是,花朵儿一样的美人,就站满了宫殿,拥簇着他,侍侯着他。
都城中到处都是锦衣战士,宫殿上站满了如花宫女,这是多么繁盛、美好、热闹、欢乐!3、可是这样的镜头现在都没有了,“只今惟有鹧鸪飞”,诗人表达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这是一首怀古之作,流露出对人事变化、盛衰无常的慨叹。
越中览古教案
越中览古教案越中地区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地区,曾经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之一。
这里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尤其是许多古代教育机构的遗迹。
以下是一份越中览古教案,帮助学生了解越中地区的古代教育。
一、教育概况越中地区历史悠久,早在公元前2世纪,这里就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和教育体系。
古代越中地区的教育主要以儒学为中心,注重礼仪、道德教育和文化传承。
教育机构多为私立学校和家庭教育,学生主要由士族子弟组成。
二、越中古代教育机构1. 国子监国子监是古代越中的最高学府,也是唯一一所拥有学士资格的学校。
这里培养了大量的政治家、学者和文人,对越中地区的教育和文化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国子监建于西晋时期,规模庞大,设有多个科目供学生选择。
在国子监学习的学生往往都是来自富裕家庭的子弟。
2. 私塾私塾是越中地区古代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是由私人或士族设立的小型学校。
私塾注重个性化教育,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学习的科目。
私塾常年招收学生,师生关系更加密切,学生可以借助老师的帮助进行学习。
著名的越中私塾有春秋笔记和反正书院等。
3. 家庭教育在古代越中地区,家庭教育也是重要的教育形式之一。
士族家庭会聘请知识渊博的教师为子弟进行家庭教育,注重礼仪、节制和文化的传承。
这种教育方式使得士族子弟能够在家庭中接受系统的教育,培养出杰出的文化素质。
三、越中古代教育内容越中古代教育注重礼仪和道德教育,主要传授儒家文化和经典。
学生需要掌握经典著作,如《论语》、《大学》、《中庸》等,同时要深入理解和应用这些经典中的道德、伦理原则。
此外,学生还需要学习音乐、书法、绘画等文化艺术,培养自己的审美和艺术修养。
四、越中古代教育的意义越中古代教育强调道德、伦理和文化的传承,为后世的文化繁荣和社会和谐做出了巨大贡献。
古代越中地区培养了大量的政治家、学者和文人,他们的思想和作品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古代越中地区的教育也为当代教育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
越中览古教案
《越中览古》教案【学习目标】1、诵读、理解诗歌,学习对比手法的运用2、感悟本诗对人事变化、盛衰无常的感慨3、了解咏史怀古诗的相关知识【重点难点】1、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2、《越中览古》与《苏台览古》的异同点分析比较3、咏史怀古诗的相关知识【课前预习】1、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杜甫曾说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2、相关背景:在春秋时代,吴越两国争霸南方,成为世仇。
越王勾践于公元前494年,被吴王夫差打败,后卧薪尝胆,誓报此仇。
公元前473年,他果然把吴国灭了。
这首诗就是李白游览越中时,有感于此事而写下的。
一、导入有这么一句话,叫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相信同学们都知道这说的是什么故事。
对,勾践灭吴。
当我们的伟大诗人李白游览越国都城的时候,有感于这件事件,写下了一首诗,它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越中览古》。
二、齐读学习目标,明确本节课重难点三、课堂探究1、朗读《越中览古》,学生用自己的话进行翻译。
2、前两句诗展现了越王勾践及其将士的什么面貌?越王勾践灭掉吴国之后,将士们受了赏赐,脱去铠甲,穿着精美华丽的衣服,昂头挺胸,班师回朝,就三个字“尽锦衣”,把越国得胜之后,那种得意、骄傲的神情全部刻画了出来。
3、第三句“宫女如花满春殿”又刻画了宫中的什么场景?越国胜利之后,是继续图谋国家大计吗?可以说是整日的听歌看舞,宫殿里那叫一个夜夜笙歌、歌舞升平啊,开始了荒淫逸乐的生活。
4、整首诗通过什么手法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感慨?这首诗前三句实际上都是在写越国昔日的繁盛,而最后一句却是在写现在的荒凉,所以前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抒发了诗人对人事变化、盛衰无常的感慨。
5、朗诵《苏台览古》,解释诗意。
6、比较《越中览古》和《苏台览古》两首诗歌在手法上、情感上有什么异同?同:(手法上)都将昔日的繁华和今日的衰败加以对比,(感情上)抒发了诗人对人事变化、盛衰无常的感慨。
《越中览古》教学设计A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越中览古》教学设计A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越中览古》教学设计A 教案教学设计1《越中览古》教学设计A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节课是《越中览古》这一章节中的第一节课,主要学习目标有以下几个方面:1. 了解“越”与“中”这两个词的起源和含义。
2. 学习越南史前文化的演变和越南史前文化三期的内涵。
3. 了解中越文化交流的历史和对中越文化交流的态度。
4. 接触并学会使用相关名词。
二、教学内容1. 知识点(1)“越”与“中”这两个词的起源和含义。
(2)越南史前文化的演变和越南史前文化三期的内涵。
(3)中越文化交流的历史和对中越文化交流的态度。
(4)相关名词。
2. 教学方法(1)讲授法。
以教师授课为主,介绍相关的知识点。
(2)问答法。
巩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创设情境。
使学生有真实的感受和体验。
3. 教学媒体(1)录制的教学视频。
(2)电子课件。
(3)教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2分钟)老师先播放录制好的视频《越中览古》片段,引起学生的兴趣,并提问“你们知道越中览古中的越和中指的是什么吗?”鼓励学生发表自己对于越和中的认识。
2. 新知阐述(15分钟)根据课堂教学需要,教师应结合教学短片和电子课件,将其具体、生动、形象地向同学们展示出来。
但是这里仅仅给出基本的阐述:越是由越南古老的民族之一——越人称呼自己的国家。
据《尚书》记载,有“中越”之称,最初是代指其他部族与中原的区别。
后来,越南的越与中国的中逐渐形成对比。
其中,越指越南,中指中国。
随着时代的变迁,越中之间的关系也不断发生变化。
越南的史前文化已有数千年,存在着遗址、遗物、文字、器物和图案,对于日后的社会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史前文化被一些学者分为:石器文化、青铜器文化和铁器文化,时代跨越了数千年。
其中青铜时期是越南史前文化的鼎盛期,铜质文化品也普及于此时。
中越文化交流历史悠久。
随着交流不断加强,中越两国间的关系也越来越紧密。
在这个过程中,中华文化及中华文明对越南文化的影响是全面的。
《越中览古》教学设计
《越中览古》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今昔对比所蕴含的情感。
2.了解李白的浪漫主义创作风格。
3.培养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诗歌的主旨。
2.感受李白的浪漫主义创作风格。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在唐代,有一段时间,诗人李白被称为什么?(诗仙)李白你们熟悉吧?(熟悉)那么诗仙这个称号与李白所处的时期和他的诗歌有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李白的诗歌《越中览古》,相信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你会有更多的收获。
二、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2.指名朗读,正音。
3.划分诗歌层次,概括内容。
三、研读课文:1.诗的前两句由今引向昔,又由昔回归到今,节奏鲜明,音韵和谐。
那么表现了怎样的主题呢?明确:对古代越王争霸的悲叹,对越王失败的惋惜。
2.“宫女如花满春殿”除了写人以外还写了什么?是从什么角度来写的?明确:还写了越王班师回朝的盛况。
从美人的角度。
写宫女的美从侧面衬托了越王得意洋洋的骄态,国家的“繁荣”景象,发人深思。
3.“只今惟有鹧鸪飞”,将眼前所见与历史陈迹联系起来,写今日之衰。
而今安在哉一句有什么深意?与前文有什么联系?首尾圆合,回应紧密。
明确:盛衰无常,“人事如花雨满楼”,人们对此无可奈何。
这是历史的结论,也是历史的规律。
这就使得全诗不仅只是对历史的评价问题,而是及对现实和未来的警示问题,是立意高远、气势雄浑的。
结构严谨、脉络清晰。
运用对比的手法突出主题。
运用的手法有:对比、衬托、用典、以小见大。
突出主旨的是最后一句“只今惟有鹧鸪飞”。
既包含了对历史的讽喻,也包含了对现实的感伤和警示。
四、拓展延伸:比较阅读余冠英先生的《越中览古》和李白的《越中览古》。
谈谈你的看法和感受。
(学生自由发挥)教师总结:两位大师的诗歌各具特色,各有所长。
余先生的诗写得平实朴素,以叙事为主,抒情为辅;李白的诗歌则写得瑰丽奇特,以抒情为主,叙事为辅。
从思想性上来说,两位大师的诗作都能给人以启迪和教育作用,但余先生的诗更具有历史的价值,而李白的诗歌更具有艺术的魅力。
越中览古教案
越中览古教案教案标题:越中览古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越南和中国两国的历史文化背景;2. 学习越南和中国的古代建筑和文物;3.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4. 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流和理解能力。
教案步骤:1. 导入(5分钟)a. 引入话题:介绍越南和中国两国的历史文化背景,激发学生对古代建筑和文物的兴趣。
b. 提问学生是否了解越南和中国的历史,以及两国之间的关系。
2. 学习越南古代建筑(15分钟)a. 分享越南古代建筑的图片和资料,如世界文化遗产的“下龙湾”和“芽庄教堂”等。
b. 向学生介绍越南古代建筑的特点和历史背景。
c. 分组讨论并列举越南古代建筑的共同特征。
3. 学习中国古代建筑(15分钟)a. 分享中国古代建筑的图片和资料,如世界文化遗产的“长城”和“故宫”等。
b. 向学生介绍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和历史背景。
c. 分组讨论并列举中国古代建筑的共同特征。
4. 比较越南和中国古代建筑(15分钟)a. 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比较越南和中国古代建筑的异同点。
b. 每个小组选出代表进行汇报,展示他们的观点和发现。
5. 观察和分析文物(15分钟)a. 学生观察越南和中国的古代文物图片,如陶器、书法等。
b. 引导学生分析文物的特点、用途和历史价值。
c. 学生自由发言,分享他们对文物的观察和分析。
6. 跨文化交流(10分钟)a. 学生分组进行跨文化交流,讨论越南和中国古代建筑和文物的异同点,以及对两国历史文化的理解。
b. 每个小组选出代表进行汇报,分享他们的学习成果和交流心得。
7. 总结和评价(5分钟)a.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强调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的跨文化交流和理解的重要性。
b. 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回答以下问题:本节课学到了什么?还有哪些问题需要进一步了解?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 图片和资料展示- 小组讨论和汇报- 观察和分析文物- 跨文化交流评估方式:- 学生在小组讨论和汇报中的参与度和质量;- 学生对越南和中国古代建筑和文物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学生对跨文化交流和理解的理解程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越中览古》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解诗句含义,领悟诗的意境。
2、学习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体会景物描写所蕴涵的深层含义3、了解咏史怀古诗的有关知识及其鉴赏要点。
4、培养学生欣赏、感悟诗词语言的能力,,探索作品丰富意蕴。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诵读,整体感知作品的内涵和意蕴。
2、通过涵咏、品味作品语言,体会景物描写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丰富意蕴。
3、通过探究,把握此类诗歌主旨表达的一般方法。
4、归纳总结,积累诗歌鉴赏经验。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诗人所处的背景,理解诗人对时代的反思和生不逢时的感慨。
2、通过对咏史怀古诗的学习,学会对历史事件进行评说。
3、感受我国古代文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意识,继承其优秀的文化传统,增强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4、感受诗歌的魅力,接受文学艺术的熏陶,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了解咏史怀古诗的有关知识及其鉴赏要点。
2、学习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体会景物描写所蕴涵的深层含义。
3、归纳总结所学知识。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欣赏、感悟诗词语言的能力,体会景物描写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丰富意蕴。
●学法指导在阅读过程中理解诗歌;学会归纳总结,积累诗歌鉴赏经验;借景抒情的诗歌要抓住景物特征体会情感,借事抒情诗歌根据事的内容理解主旨。
●教学方法阅读法、合作探究法、分析归纳法、拓展探究法●教材分析本课题选自于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之《诗歌之部》,选修课教法不同于必修课,我们以专题的形式组织课堂教学。
●学情分析学生有一定的诗歌阅读经验,但零散不系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他们进行系统归纳总结。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对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成舟,百二秦关终属楚(项羽)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我们都很熟悉,春秋时期,吴越两国争霸南方,成为世仇。
越王勾践于公元前494年被吴王夫差打败,回到国内,卧薪尝胆,誓报此仇。
公元前473年,他终于灭掉了吴国。
李白南游越中、凭吊古迹,这段历史引发了他怎样的感想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越中览古》。
二、作者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东),于唐武后长安元年(公元701年)出生在西域的碎叶(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
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县)青莲乡。
少年即显露才华,吟诗作赋,博学广览。
从二十五岁起离川,长期在各地漫游,对社会生活多所体验。
其间曾因吴钧等推荐,于天宝初供奉翰林。
但在政治上不受重视。
又受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政治抱负未能实现,使他对当时政治腐败,获得较深认识。
天宝三载,在洛阳与诗人杜甫结交。
安史之乱中,怀着平乱的志愿,曾为永王幕僚,因兵败牵累,流放夜郎。
中途遇赦东还,晚年飘泊困苦,卒于当途。
李白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
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
李白生活在唐代极盛时期,具有“济苍生”、“安黎元”的进步理想,毕生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
它的大量诗篇,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繁荣气象,也揭露和批判了统治集团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
在艺术上,他的诗想象新奇,感情强烈,意境奇伟瑰丽,语言清新明快,形成豪放、超迈的艺术风格,达到了我国古代积极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
存诗900余首,有《李太白集》。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早发白帝城》、《赠汪伦》等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三、解题:越中:指会稽郡治(今浙江绍兴),春秋时越国建都于此。
古:这里指越宫遗址。
这首绝句是怀古之作,亦即诗人游览越中(唐越州,治所在今浙江绍兴),有感于其地在古代历史上所发生过的著名事件而写下的。
什么是怀古诗?怀古诗是由作者身临旧地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
怀古诗的几个常见特点主题:多为吊古伤今,借古讽今。
即借咏古以表达盛衰之感、身世之叹、讽喻之意等。
选材:1、多选恒定不变之物(关山、明月、潮水、花草、林木、鸣禽等)2、多写寂寞荒凉之景。
手法:多用对比反衬之法风格:多含沉郁悲凉之气。
四、教师范读,1.师问:一般的绝句,一、二句为一组,或写景或叙事,三、四句为一组,或议论或抒情,用现代汉语的方式去划分层次的话,一般是一、二句为一层,三、四句为一层,本诗在结构上与以前学过的绝句有何不同?诵读时应注意些什么?答:这首诗前三句一气直下,直到第四句才突然转到反面,显得格外有力量、有神采。
诵读提示1、首句叙述历史事件,“破吴”要重读。
2、二、三两句属于“承”须连读,中间停顿应短一些。
3、最后一句写诗人眼前的景象,在章法上是“转”。
“只今惟有”四字要重读,其后应作一顿,然后徐徐吐出“鹧鸪飞”三字,以示其中含无限感慨之意。
五、整体感知阅读诗歌,理解字面意思译文:越王勾践把吴国灭了之后回来,,战士们回来时都身穿着鲜艳华美的衣服。
如花宫女站满了宫殿,(可惜)如今只有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了。
五、合作探究文本1、探讨这首诗写了什么:提问1、怀古诗多为吊古伤今,这首诗“古”写什么了,“今”写什么了?前三句写历史之事。
第一句写勾践破吴(三千越甲吞吴),第二句写越胜吴后战士衣锦还乡的得意(不穿铁甲穿锦衣),第三句,写越胜吴后吴王回宫生活(夜夜笙歌,歌舞升平)。
第四句写现今之景。
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飞来飞去。
(一片凄凉)2、探讨这首诗怎么写:提问2、怀古诗多用对比反衬之法,这首诗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诗人着重渲染的是昔日的繁荣(前三句),而以今日的凄凉反衬(末句)。
3、探讨作者为何写这首诗:提问3:怀古诗多为吊古伤今,借古讽今。
即借咏古以表达盛衰之感、身世之叹、讽喻之意等。
作者写这首诗的目的是什么呢?主题揭示:对比手法。
古越的热闹、繁华与现在的荒凉、衰败形成鲜明的对比,抒发了一种世事变化无常的感慨。
借古讽今。
通过揭示越国由繁华至衰败的原因——从下至上的奢侈,借此了讽谏当朝者不要重蹈古人覆辙李白在他22岁至46岁期间,曾以湖北安陆为中心漫游各地,吴、越一带山川形胜、历史悠久,自然也是他不可或缺的目的地。
越中,指会稽,春秋时代越国的国都,就是现在浙江省的绍兴市。
年富志昂的诗人即此,自然会想到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生聚教训二十年,最终消灭吴国,一雪前耻的历史:“隐忍以行铸伟业”的传奇,正是深具游侠气质的李白所向往和追求的,诗人一定早就在心中有了一幅异彩纷呈、酣畅淋漓的“越中图”。
然而,眼前鹧鸪乱飞的景象却给了诗人一个巨大的意外。
历史和当下的对照,想象与现实的落差,激活了蛰伏于诗人内心深处的道家思想,于是,诗人写下了这首览古抒怀之作,仿佛在自言自语地说:宏图伟业转眼成空,再怎么折腾也没用……板书:古今战士:尽锦衣惟有鹧鸪飞宫女:满春殿(繁华奢侈)(冷落荒凉)人事变化、盛衰无常六、鉴赏诗歌“炼字”题解题步骤:1、解释该字的意思。
2、描绘该句的景象3、分析该字的表达效果(1)“破”字体现出了越军斗志昂扬、摧枯拉朽的气势;“归”字隐含着得胜还朝、扬眉吐气的自豪和喜悦。
(2)“尽”在句中意为全部。
那些忠心追随越王艰苦奋战的将士,如今凯旋之后,成了复国功臣,个个都受到了奖赏,他们脱下厚重的战甲,穿上华美富贵的衣服,兴高采烈地回家了。
只“尽锦衣”三字体现越王雪耻复国之时的狂喜,更能体现他挥霍豪奢的本性,犒赏三军,概莫能外,连普通小兵都重重有赏,这是何等喜极欲狂的帝王气势?烘托出越王及其战士得胜归来的喜悦和骄傲神情(3)“满”字意为布满、占满。
像花一样的美人布满了整个宫殿。
“满春殿”描绘越王志满意得、开始沉溺声色的情景,“春殿”不是春天的宫殿,而是时时都富丽堂皇、美女成群的繁华宫殿。
越王回国以后,踌躇满志,不但耀武扬威,而且荒淫逸乐起来,于是,花朵儿一般的美人,就占满了宫殿,拥簇着他,侍候着他。
写出了勾践的什么特点?明确:这一句写的是如花似玉的宫女充满了宫殿,日日簇拥着勾践,时时陪侍在身旁。
“春”字在于表现繁盛、美好、热闹、欢乐的气氛,不一定就是指春季。
对宫女的描写、渲染,侧面烘托了勾践骄奢淫逸的形象特点。
什么卧薪尝胆的忧劳,什么励精图治的艰辛,此时都已经抛到了九霄云外了,享乐才是最重要的。
“尽”字、“满”字,写出了凯旋之后越国从士兵到君王之间的奢侈享乐生活。
(4)“鹧鸪”其实是诗人精心挑选的意象,绝不是信手实录当时的所见。
鹧鸪形似雌雉,鸣声如“行不得也哥哥”,哀怨而凄切,诗文中常用以表示思念故乡。
而且,常飞不止,雄性还非常好斗,常因争夺母鹧鸪而发生激烈的啄斗,直到头破血流。
诗人应该是用鹧鸪的声音来烘托哀伤凄婉的气氛,用鹧鸪好斗但又无法高飞的特性来隐喻“劳而无用”的人生真相,契合了深远影响诗人的“清静无为”的道家思想。
“鹧鸪飞”点出凄凉之境。
昔日的宫殿故址上,如今只有几只鹧鸪在漫无目的地飞来飞去……凄凉萧条的景象与前面繁盛欢乐的场景形成鲜明的对比,加强了人事代谢、盛衰无常的历史沧桑感,虚实相照,情景交融。
过去曾经存在过的胜利、威武、富贵、荣华,现在还有什么呢?人们所能看到的,只是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罢了。
这一句写人事的变化,盛衰的无常,以慨叹出之,过去的统治者莫不希望他们的富贵荣华是子孙万世之业,而诗篇却如实地指出了这种希望的破灭,这就是它的积极意义。
●课堂总结余秋雨先生说过,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
咏史诗就是以吟咏或评论历史故事或人物为题材,借此抒发情怀、讽刺时事的诗歌。
怀古诗则是由作者身临旧地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
这类作品内容与思想大都比较沉重,感情基调一般都比较苍劲悲凉。
诗人们对历史的处理往往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使诗作文短意长、含蓄蕴藉,令人回味再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