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必过之社会学基础期末复习总结

合集下载

社会学期末复习要点

社会学期末复习要点

社会学期末复习要点1、社会学的学科特点:整体性、综合性、现实性、实证性2、社会学的社会作用:理论作用:(1)社会学的认识作用。

(2)意识形态作用。

实践作用:(1)进行社会发展战略研究,参与社会发展的计划与规划,为政府宏观决策和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2)开展社会问题研究,帮助政府科学地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的协调发展;(3)为社会工作和社会管理提供必需的社会学知识;(4)普及社会知识,促进公民的社会适应与社会参与,指导人们建立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

3、社会学创始人孔德的思想:孔德第一个把社会学作为一门关于人类社会的学科;提出了社会学研究的实证方法;试图把社会学理论系统化。

4、文化的概念:(1)广义理解的文化:是指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2)狭义理解的文化:是指人类所创造的精神财富的总和。

5、文化的特性:象征性、复合性、多样性、共享性。

6、文化的构成:(1)根据文化所包含的内容的性质,分为外层、中间层、里层;(2)根据文化所包含的内容的复杂程度和范围大小,分为文化特质、文化丛、文化模式;(3)根据各种不同的文化在整个文化系统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分为主文化、亚文化、反文化。

7、传统文化和现代化的关系:现代化从理论上讲就是一个社会文化的现代化。

关系之一:对传统文化在批判的基础上继承,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

(扬弃)关系之二: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以及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适应。

对传统文化的糟粕进行抛弃,保留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并加以适当选择,去粗存精,以端正的心态借鉴西方先进的技术和制度是发展中国家应当借鉴的经验。

8、社会化的影响因素:家庭的影响、学校的影响、社会的影响9、社会化过程中的问题:早期社会化的困境、社会化的偏差和失败、代差10、初级群体的基本特征:(1)成员有限,规模较小。

(2)成员之间有直接的、面对面的互动。

(3)成员间相互扮演多重角色,表现了全部个性。

(4)成员之间的交往富有感情,成员难以替代。

社会学复习资料

社会学复习资料

社会学复习资料社会学复习资料一、选择填空社会学创始人:法国哲学家孔德,名著《实证哲学教程》在孔德看来,对社会现象的研究主要包括社会静学和社会动学孔德的研究四方法:观察法、实验法、比较法、历史法迪尔凯姆(又译涂而干)是法国社会学家,名著《自杀论》文化元素指文化中的最小而有意义的单位(多)文化的功能:整合功能、导向功能、维持秩序功能、传续功能(填)人的社会化是一个人学习社会的文化、增加自己的社会性、由生物人变为社会人的过程(多)人社会化的必要条件:人有较长的依赖生活期、人有较强的学习能力、人有语言的能力负向社会化(代沟):年轻一代用新知识新观念影响前辈帕森斯对社会行动的结构做了深入分析,他认为作为“单元”的社会行动包括下列要素:行动者、目的、手段、条件和规范社会互动的三种类型:合作、竞争、冲突“集体行为”这一概念是由美国社会学家帕克提出的(例:地铁里的乘客为偶发集合体)库利提出“镜中自我”的概念(熟读)托马斯认为,人们在自觉的行动之前总有一个审视和考虑的阶段,即要对他所面对的情景作出解释,赋予这一既定情景以意义,他称此为“情景定义”。

托马斯认为,一个人对情景的主观解释(或定义)会直接影响他的行为戈夫曼提出“印象管理”加芬克尔提出“常人方法学”(选)现代社会交换论的代表人物是霍斯曼和布劳霍尔提出“空间距离”由个人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的多种角色叫做角色集美国社会学家萨姆纳为了描述群体成员对自己人与他人的感情而使用了“内群体”和“外群体”两个概念(又称心理归属)库利提出“初级群体”初级群体的特征:规模较小、持续的直接而全面的交往、人际关系亲密、非正式控制(后两个并称规范)主干(直系)家庭指:三代或四代同堂,每代至多只能有一对夫妻但最小一代上面那一代的一对夫妻必须健全家庭功能包括:生物功能、经济功能、抚养功能、赡养功能、休息与精神满足韦伯提出科层制(又称“官僚制”)社会分层是一种客观现象,各阶级、各阶层对相对稀缺的社会价值物在占有量、获得机会和满足需求的程度上存在明显差异性社会分层的机智——平等的机制,即机会平等理想结构模型——在发达国家,社会结构是形成一个庞大的中产阶级,而极富有群体和极贫穷群体都相对较小。

社会学概论期末考试复习总结

社会学概论期末考试复习总结

社会学概论期末考试复习总结社会学概论期末考试复习总结一、分章节概括:1、Chapter 1:1.社会学是对人类社会和社会互动进行整体的、客观的研究的一门学科。

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孔德于1838 年正式提出了“社会学”一词。

2.功能论的视角基本观点:社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构成社会的各个部门都对社会系统的存在和发展发挥着一定的功能,都是为了保持社会的稳定而构建起来的。

对群体的整合与内聚有贡献的是正功能;推助群体破裂的则是负功能。

正功能产生的是积极的作用和效果,负功能产生的是消极的作用和效果。

2、Chapter 2:1.文化的含义:文化是为一个社会的内部成员共同拥有的、通过学习获得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和意义体系,包括使这些价值观念和意义具体化的物质实体。

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文化是与自然相对的概念,指人在实践中所创造的一切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

前者如公路、服装等物质文化,后者如语言、价值观、习俗等非物质文化。

狭义的文化仅只非物质文化,是人类在精神和观念方面的创造。

2.文化的特征(一)集体创造性文化是人类在长期共同生活中创造出来或衍生出来的。

纯自然的东西不是文化,只有人类制造出来或经过人类加工出来的东西才是文化。

如,石头不是文化,石器是文化;水不是文化,自来水是文化。

(二)后天习得性文化不是先天遗传的本能,而是后天通过学习和模仿获得的知识、经验、技能和习惯等。

(三)象征性文化的象征性表现在文化能够表达其自身本义以外的多重意义,文化现象总是具有广泛的意义。

(四)多样性:文化多样性是指各群体和社会借以表现其文化的多种不同形式。

民族文化多样性地域文化多样性。

3.文化震惊:是指生活在某一种文化中的人,当他初次接触到另一种文化模式时所产生的思想上的混乱与心理上的压力。

文化震惊是一种客观现象,并没有善恶之分,但是对文化震惊的处理却可能产生两种不同的效果。

4.文化的功能教化功能:文化形塑了丰富多彩的社会人;规范功能:文化使社会有了系统的行为规范;界分功能:文化是人与动物区分的重要标志;整合功能:文化使社会团结有了重要的基础。

社会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社会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社会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第一节社会互动的含义及理论一、社会互动的含义一般来说,社会互动是指社会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具有相互依赖性的社会交往活动。

•社会互动必须发生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一个离群索居的人不能发生社会互动。

•个人之间、群体之间只有发生了具有相互依赖性的行为时才存在互动,并不是任何两个人的接近都能形成社会互动。

•社会互动以信息传播为基础。

大多数互动过程中,人们不仅交流信息,而且还交流思想和情感。

•社会互动可以是面对面的,也可以在非面对面的场合下发生。

•社会互动总是在特定的情境下进行的,同一行为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场合具有不同的意义。

•社会互动还会对互动双方及他们之间的关系产生一定的影响,并有可能对社会环境形成一定的作用。

•人们的互动往往遵循一定的行为模式,具有一定的互动结构。

二、社会互动的理论(一)符号互动论1.符号,是指能够有意义地代表其他事物的事物。

符号沟通是将人从动物界区分开来的主要标志。

2.基本观点•人的行为是有意义的行为,要理解某个行动,就要对行动者赋予其活动的意义做出解释;•意义不是固定不变的,它的确定有赖于互动的背景和情境,是在互动过程中产生、修正、发展和变化的•在互动过程中,人们往往从他人的角度来解释其思想和意向,并以此来指导自己的行为•人们从自己所认识到的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和看法中来认识自己,形成并修改自我概念。

3.两个主要派别・以布鲁默为首的芝加哥学派注重用人文科学方法来研究互动过程・以库恩为首的艾奥瓦学派主张用实证主义方法来研究互动结构。

4.批评:•它将社会关系简单地归结为人际关系,忽视了宏观社会结构•忽视了互动的内容和社会经济条件对互动形式的重要影响•它所使用的一些概念没有明确的定义(二)角色理论角色与互动的关系1.互动是角色之间的互动。

2.角色的形成和扮演也是在互动中完成的(三)参照群体理论1.〃参照群体〃是指个体在心理上所从属的群体,是个人认同的为其树立和维持各种标准、提供比较框架的群体。

社会学复习知识梳理超级(含所有知识点)

社会学复习知识梳理超级(含所有知识点)

社会学复习知识梳理超级(含所有知识点)
社会学复知识梳理超级完整版(含所有知
识点)
1. 什么是社会学
社会学是研究社会现象和社会行为的学科。

它关注社会中人们
的相互关系、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和社会变迁等问题。

2. 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 实证研究方法:通过数据收集和分析来验证相关理论或假设。

- 理论研究方法:通过构建社会学理论来解释和理解社会现象。

3. 社会学的主要理论观点
- 结构功能主义:强调社会结构的稳定性和功能的平衡。

- 冲突理论:认为社会是由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冲突和斗争构
成的。

- 符号互动主义:关注个人对符号和意义的理解和解释。

4. 社会学的研究领域
- 社会组织:包括社会机构、社会角色和社会规范等。

- 社会化:研究个人在社会中的成长和发展过程。

- 社会不平等:关注社会中的阶级、种族、性别等不平等问题。

- 文化与社会:研究文化对社会行为和社会结构的影响。

5. 社会学的重要概念
- 社会结构:指社会中的各种组织形式和人们的社会地位。

- 社会化:个体在社会中研究和内化社会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的
过程。

- 角色:指在特定社会环境中个体所扮演的行为和责任。

- 文化:社会共享的符号、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的总和。

以上是社会学复习知识梳理的超级完整版,包含了社会学的基
本概念、研究方法、主要理论观点、研究领域和重要概念等内容。

希望对你的复习有所帮助!。

社会学原理 复习资料

社会学原理 复习资料

1、社会学:从社会整体出发,通过社会关系和社会行动来研究社会结构及其功能、社会过程及其原因和规律的社会科学。

由来: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孔德在1838年10月出版的《实证哲学教程》第4卷中正式提出。

孔德使用“社会学”这个术语,是为了证明这是一门用实证方法研究社会现象基本规律的独立学科,以区别于那种思辨的社会哲学或历史哲学。

2、社会学的功能:(1)描述功能:社会学使用科学的方法,客观而忠实地记录、搜集和整理关于社会现象及其过程的信息,为深入地认识和有效地管理社会提供可靠的感性经验资料。

(2)解释功能:社会学借助概念、范畴进行理论抽象,将描述功能得出的感性资料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对社会现象的形成、发展及其过程作出科学的解释。

社会学的解释功能是社会学理论综合能力的表现。

(3)预测功能:预测功能是前两种功能的进一步运用。

对社会关系及其表现的发展趋势、前景、可能性和后果进行研究。

(4)社会管理和社会控制功能:研究实现、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协调发展的各种条件和因素是社会学的重要任务。

(5)社会批评功能:社会学对陈旧过时的、错误的思想和观念,对阻碍社会进步的事物、行为进行揭露,尽量站在科学、客观、中立的立场上,实事求是地进行理论分析和现实剖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革旧立新、改正错误、克服不足和解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

(6)教育功能:社会学所提供的科学知识,相当一部分是现代国家的公民常识;社会学的观点、视角和方法,能够使人们更好地面对生活中面临的各种问题和挑战。

(7)社会学与职业发展:教学、科研、政府及企事业单位。

3、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和学科地位: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郑杭生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提出:把社会科学分为:一般、特殊和个别三个层次。

属于第一个层次的是像历史唯物论这样的哲学科学;属于第二个层次的是社会学、历史学这样的综合性社会学科;属于第三个层次的是经济学、政治学、教育学、法学等专门社会学科。

教育社会学期末复习整理资料

教育社会学期末复习整理资料

教育社会学期末复习整理资料1、社会学的创始人是法国的涂尔干。

2、“教育社会学”概念是美国社会学家沃德在其《动态社会学》一书中首次提出。

并提出了著名的“社会导进论”,并设专章阐述了教育与社会进步的关系,认为教育在促进人类进步、建设美好社会中起着重要作用。

3、教育社会学是主要运用社会学原理与方法对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的社会学层面进行“事实”研究的一门学科,是社会学与教育学的中介学科。

4、教育社会学研究对象的特点在于它既姓“教”,又姓“社”。

所谓姓“教”是指教育社会学研究对象必须是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所谓姓“社”是指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必须具有社会学意味。

因此,教育社会学研究的是特殊的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即具有社会学意味的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或者说是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的社会学层面。

5、教育社会学学科发展过程?教育社会学的学科发展(五个阶段及其代表事件)理论奠基时期(19世纪后半叶至20世纪初)教育学视野的拓宽(教育哲学的考察;“教育科学”的考察)社会学兴趣的扩展(教育社会学概念的提出;教育社会学研究的展示)学科成形时期(20世纪初至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学科制度的成形(有关大学普遍开设课程或系列讲座;成立全国性学术团体;出版学术刊物)研究范式的成形(规范性研究范式)范式转换时期(二次大战结束到60年代中期)验证性研究范式的确立功能主义学派的垄断学派争鸣时期(20世纪6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冲突论学派的抗衡解释论学派的冲击取向修正时期(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的结合(客观上促进了定性方法与定量方法的互补)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并存(对教育活动的开展发挥作用)6、结构经济的划分及教育职能:农业社会经济结构与教育职能:生活水平低下,社会需要教育承担现存的不平等生产关系以及相应的整个社会关系的再生产职能。

教育的社会职能主要社会防范职能或社会控制职能,而培养精英与教化庶民则是这一职能的两项具体内容。

社会学概论总复习重点

社会学概论总复习重点

欢迎阅读社会学概论总复习重点一、社会学的含义:郑杭生定义: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王思斌定义:社会学是从社会整体出发,通过社会关系和社会行动来研究社会结构及其功能、社会过程及其原因和规律的社会科学。

戴维波普诺定义:社会学是对于人类社会和社会互动进行系统、客观研究的一门学科。

老师PPT定义:社会学是一门对社会秩序和社会进步进行实证研究的学科。

二、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的联系:1.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由最初的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转变成为既密切又相互独立的并列关系。

2.社会学为社会工作提供重要的理论知识基础。

3.社会工作拓展了社会学理论知识的应用平台、并在实践中检验与丰富社会学理论知识与方法。

三、社会的定义:1.社会唯实论(斯宾塞、迪尔凯姆、齐美尔)社会是由各种制度和规范构成的有机整体,社会外在于个人,并对个人具有强制性。

“结构—功能角度)2.社会唯名论(韦伯、吉丁斯)社会只是单纯的名称,是人们的主观想象或抽象,而不是一个实体,只有个人才是真实存在的。

(“社会行为”角度)3.外在形态:社会是指享有共同地球和共同文化的相互交往的人口有机结合而成的人类共同体。

4.内在本质:社会是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是一个社会关系体系或系统。

四、文化的含义:1.广义: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

2.狭义:文化是人类的精神和观念方面的创造。

五、文化的特点:(老师PPT观点)1.集体创造性(纯自然的东西不是文化只有人类制造的加工出来的东西才是文化。

)2.普遍性(具有广泛性,不是个人行为。

)3.象征性(具体的事物或者现象具有特定的文化含义。

)4.多样性(民族文化)5动态性(具有传递性和变迁性)六、“文化滞后”1.英国社会学家威廉奥格本提出。

2.文化是各个组成部分相互依赖的,当文化发生变革时,各部分变革速度不同就会不平衡,从而造成社会问题。

3.一般物质文化先于非物质文化发生变革。

社会学期末复习(修正版).docx

社会学期末复习(修正版).docx

Tips:1.名词解释和简答题部分的斜体字部分为书中内容,综述题中的斜体字为例子,例子请自行替换成自己想的~2•名词解释中的性存在,老师说是在社会化里面讲过的,书上是在家庭婚姻部分(但是我没找到)。

性存在的斜体字部分,来自伟大的互联网~一、名词解释1.社会社会唯名论:社会是个人的叠加,否定社会的整合作用,强调了个人的重要性。

社会唯实论:社会是客观存在的实体,个人特点在社会条件下形成,但忽略了个人的主观能动性。

马克思对社会的解释:社会正是在人们的相互作用、相互关系中构建出来的。

社会首先是群体生活,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结成逐渐形成的一个生活共同体,这个共同体通过确立规范和执行规范的权威來保证这个共同体的运行。

补会是市相关的补会关系积累、联结而成的,社会是社会关系的体系,这些社会关系是在具体情况下人们共同活动的规范。

2.血缘关系血缘关系是指以血缘的或生理的联系为基础而形成的社会关系,是人类最早形成的社会联系。

血缘关系是先天的关系,有人为的限制,对人的白主性不利,不利于社会公平。

如官二代、富二代等的出现。

血缘关系包括种族、氏族、宗族和家族等概念。

3.地缘关系地缘关系是指人类社会的区位结构关系或空间与地理位置关系。

早期地缘关系是封闭型的:人类活动范围比较小,集中在较小的区域内;工业革命之后,随着交通、通讯的发达,使得地缘关系变为开放型。

4.业缘关系业缘关系是指人们广泛的社会分工为基础而形成的复杂的社会关系。

好处是每个人都有较大的主动性,其反功能是会把一个人局限在某一职业领域中。

业缘关系会受到血缘关系的影响。

例如,子承父业。

5.反文化反文化是一种特殊的亚文化,是对现存秩序的背离和否定,是对现存文化的抵制和对抗。

反文化没有特定的性质指向,它的价值界定和它所对应的竹文化的性质有关。

如:嬉皮士文化(20世纪60年代)、我国的新文化运动6.亚文化亚文化指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社会群体特有的文化。

社会学概论复习资料

社会学概论复习资料

社会学概论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社会化:是指人接受社会文化的过程,也就是从一个“自然人”或“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并逐步适应社会生活的全部过程。

2、角色集:在社会中,角色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与其他角色联系在一起的。

这样一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角色,我们称之为“角色集”。

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仅仅承担某一种社会角色,而总是承担着多种社会角色,他所承担的多种角色又总是与更多的社会角色相联系,这就构成了角色集。

3、社会:就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类生活共同体。

4、社会运行:指社会有机体自身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表现为社会各要素之间、各个层次之间、各个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它们在各方面功能的发挥。

5、社会互动:是指社会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相互依赖性的社会交往活动。

6、符号:符号就是指能够有意义地代表其他事物,例如:声音、语言、文字、图画、手势、姿态、表情等等都是符号,它是一种意愿标志。

7、集合行为:又称集体行为、大众行为。

是指一种人数众多的自发的无组织行为。

帕克认为,集合行为是“在集体共同的推动和影响下发生的个人行为,是一种情绪冲动。

8、初级群体:所谓初级群体又称为直接群体、基本群体或首属群体,指它的成员相互熟悉、了解,是以感情为基础结成亲密关系的社会群体。

典型的初级群体有家庭、邻里、朋友和亲属等等。

9、群体凝聚力:又称为群体内聚力,是指群体吸引成员,把成员聚集于群体之中并整合为一体的力量。

10、社会组织:对社会组织一般有两种理解:一是广义的组织,泛指一切人类共同活动的群体,包括家庭、家族、村社等初级群体;另一种是狭义的组织,它是相对于初级群体而言的次级群体,又称为正式社会组织。

它是指人们为了达到某种共同的目标,将其行为彼此协调与联合起来,形成的社会团体。

11、组织管理:指运用权威来协调组织内部的人力、物力以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其主要目的是提高组织的活动效率,这种效率除了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之外,还有赖于组织自身的管理。

社会学基础,考前必看,吃透必过,笔记整理

社会学基础,考前必看,吃透必过,笔记整理

社会学基础考前必看,吃透必过,笔记整理1.社会角色:由社会地位所决定的社会期望和个体的行为模式之间的统一。

1)社会角色与社会地位密切相关;2)角色是一种社会的客官期待;3)角色是一种个人的主管表演。

2.继续社会化:一个人在完成基本社会化之后,为适应社会环境,继续学习社会知识,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的过程,是一种成年期的社会化。

3.群体领袖:社会群体中提供了这样一种职位,使某部分人能对另一部分人实施权利,称这部分人为群体领袖。

4.家庭暴力:指家庭成员之间,以压制对方或发泄敌对情绪为目的,直接或间接的身体接触,包括推揉拉扯殴打残害等方式,分为理性暴力和非理性暴力两重性。

5.角色丛:围绕主要社会地位而存在的诸多社会角色的集合。

为了说明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角色行为的多样性,社会学家用角色丛这个词来描绘与行动者的各个身份相联系的所有角色的集合。

6.再社会化:有意放弃原已习得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重新学习和接受新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

1)强制性(监狱,劳动改造等)2)非强制性(改革开放后,新兵入伍,移民国外)7.差序格局:中国社会是一个以关系为本位的社会,人们的社会关系是以个人为中心逐渐推出去的,整个社会就是私人关系构成的网络,费孝通成此为差序格局。

8.同辈群体:由一些年龄,兴趣爱好,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类似的人组成的,非正式初级群体。

不一定是亲密的朋友。

9.角色失调:人们扮演角色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可能会出现矛盾,障碍,甚至失败。

1)角色冲突2)角色紧张3)角色中断4)角色失败10.社会互动:社会成员,针对他人采取的行动,或对他人的行动做出反应的过程。

11.社会群体:社会成员之间按照一定的社会关系组成的,彼此有共同行为模式的共同体。

12.社会行动:行动者为实现一定目标,而采取手段,并对客观情境条件加以控制和利用,并遵循一定规范的行动。

13.群体凝聚力:又称群体内聚力,是社会群体的特征之一。

是指群体对其成员,群体成员彼此之间的吸引力。

《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第一章社会的基础与条件)

《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第一章社会的基础与条件)

《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第一章社会的基础与条件)第一章社会的基础与条件(人口、环境、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文化)第一节人口(定义:特定时间、特定地域所存在的人的集合,这样呈现出一定的数量、质量和构成特征,并由此对社会运行和发展产生基础性影响)一、人口规模(数量)与人口结构1、人口规模是指一定时间和地域内的人口总数2、人口性别结构性别比:表示人口中的男性与女性人数之比,通常是女性人口中男性人口数的百分比(人口性别比=男性人数/女性人数*100%)人口性别比根据统计对象的不同又可以分为出生人口性别比、婴儿性别比、结婚年龄性别比男女两性的平衡发展是一个国家和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前提二、人口分布与人口迁移1、人口分布:人口分布是指一定时点人口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状态世界人口分布受到三条气候线的决定性影响,即寒冷线、干燥线和湿热线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包括人口自身及其变动、自然环境及其变动和社会经济条件及其变动2、人口迁移(动态的人口分布)人口迁移理论主要研究:迁移者、迁移动机、迁移过程和迁移结果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人口环境容量;人口经济容量“迁移利益差异比较选择原理”:从迁移中获得的利益是否会大于将损失的利益三、人口转变与老龄化1、人口转变理论(人口转变论/人口转变)是关于人口发展从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转变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之过程的一种理论2、老龄化:对社会运行和发展的冲击(1)、老年抚养系数提高,影响劳动就业和社会福利制度安排抚养比=(非劳动年龄人口/劳动年龄人口)*100%(2)、由此影想到相关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围绕高龄老人的社会服务业(3)、有可能导致社会经济活力不足、创新不足(4)、日益严重的老龄化最终必然导致人口再生产转向静止型甚至是缩减型,由此带来人口发展不可持续的危机,直接威胁到社会的存在倡导健康老龄化,挖掘人力资本潜力四、人口健康1、人口预期寿命:是综合反应人口健康水平的平均指标,指的是同批人出生后平均每人一生可存活的年数2、健康老龄化和积极老龄化为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联合国在1990年提出了健康老龄化:(1)、老年人个体健康,老年人生理和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良好(2)、老年人口群体的整体健康,健康预期寿命的延长以及与社会整体相协调(3)、人文环境健康,营造老年友好的社会环境积极老龄化: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积极老龄化的概念,是指老年人为了提高生活质量,使健康、参与和保障的机会尽可能获得最佳的过程第二节环境一、环境及其社会功能1、环境的定义:是指以人类为中心的外部生物物理世界,即人类生存、繁衍所必需的相应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两大部分2、环境社会学家邓拉普曾经试图用模型呈现环境系统对人类社会运行何发展的功能,他认为:环境服务于人类的功能包括:供应站、居住地、废物库ps:三种功能彼此竞争空间,常常相互冲突二、环境与社会关系的演变1、关于环境与社会关系的理论:邓肯POET(人口-组织-环境-技术)模型(生态复合体)该模型中:(1)、每个要素都与其他三个要素相互关联(2)、任何要素的变化都会对其他三个要素产生影响人口(P)的增加可以创造技术(T)变迁的压力以及扩大城市化(O)的需要,由此导致更多污染(E)的产生从人口、技术、文化、社会、心理等多种因素及相互作用角度来分析环境与社会的互动关系,开启了环境社会学中的人类生态学派2、关于人类社会对环境系统的影响的理论:IPAT(环境影响-人口-富裕程度-技术)模型I=PAT该模型表明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人口增长或资源消费增加,制造污染的技术使用增加,都将导致环境影响和破坏的扩大同时表明,富裕的生活方式比不富裕的生活方式消费了更多的资源,制造了更多的污染。

社会学概论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

社会学概论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

三一文库()*电大考试*社会学概论1、社会: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产物,是人们按照自己不断增长和提高的劳动和生活的需要,创造性地结合成不同的社会关系,进行不同社会活动的共同体。

2、角色冲突:是在角色扮演过程中,一个人因同时担当两种以上角色,这此角色又对他提出出相互矛盾的要求时所出现的现象。

3家庭:所谓家庭,是指建立在婚姻和血缘关系之上的成员之间的亲密合作、共同生活的群体。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人们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

4、人的社会化:是指人从出生到成长为一个社会成员,能够独立地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

5、社区:是聚居在一定的地域内、相互关联的人群形成的生活共同体,即地域性社会生活共同体。

6.城市化:所谓城市化,主要是指城市数目不断增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

在某种意义上说,城市化主要是指农村人口改变其居往地的过程。

7、社会交往:是指个人与个人、个人与团体、团体与团体之间为了满足某种需要而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活动与过程。

8.情景定义:情景定义:情景定义是社会学家托马斯用来解释人们社会互动机制或过程的概念。

它指人们在行动之前。

对自己所处和面对的情景进行的审慎考虑和主观解释,这种解释对人们采取何种行动有直接影响。

9、社会制度:有宏观、中观和微观之分。

社会学研究社会制度着眼于中观尺度,认为社会制度是为了满足人类的社会需要,在一定的历史和现实条件下形成的社会关系及与此相联系的社会活动的规范体系。

10、社会学:是从变动着的社会系统整体出发,通过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研究社会的结构、功能、发生、发展规律的一站综合性的社会科学。

再社会化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有越轨行为,被司法机关公安部门收容,强制性地进行教化的过程。

11、社会需要:是人们需要是人们在一定情景下,对客观事物产生的匮乏感受,而要求得到满足的社会心理反应。

12、社会组织结构:是指组织由哪些部分构成及各部分之间所确立的关系形式。

在这里,前者是从外观上来描述社会组织的结构,后者则是从实质上来分析社会组织的结构。

社会学原理期末考试总结

社会学原理期末考试总结

社会学原理期末考试总结一、名词解释1、亚文化:当一个社会的某一群体形成既包括主流文化的某些特征,又包括一些其他群体所不具备的文化要素的生活方式时,这种群体文化被称为亚文化。

2、社会互动:又称为社会相互作用或社会交往,它是人们对他人采取社会行动和对方做出反应性社会行动的过程,是发生于个体之间、群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相互的社会行动的过程。

社会互动是社会活动的基本形式,没有社会互动,人的社会性就无从表现出来,社会也不复存在。

1、不同行动主体之间的社会互动1)人际互动:人际活动是作为行动者的个人之间有意识、有目的的相互作用的过程。

2)群体互动:是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2、不同性质的社会互动1)合作:是不同个体和群体之间为了达到共同的目的而互相配合的互动方式。

2)竞争:是不同个体和群体为了各自获得同一目标而进行的互动方式。

3)冲突:是人与人或群体与群体之间为了各自获得共同珍视的目标而采取的斗争、压制、破坏以致消灭对方的互动方式。

3、集体行为:一种特殊的社会互动。

在现代社会中,在某种特殊场合下会发生一种无规则的、以当时的场景为基础的互动现象,如时尚、赶时髦、骚动等。

3、符号互动论:符号互动论也称作符号互相作用理论。

是一种通过分析在日常环境中的人们的互动来研究人类群体生活的社会学理论派别。

它主要研究的是人们相互作用发生的方式、机制和规律。

人类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地学习由社会建构并由大家共享的象征意义,同时,人类还与他们自己交流这些意义。

按照米德的观点,人类互动是基于有意义的符号之上的一种行动过程。

布鲁默全面系统的论证了符号互动理论,总结了它的基本理论,研究集中在他所认为的人类行为的基本单位,即行动。

在符号互动论看来,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借助着各种符号进行着互动。

4、拟剧论:拟剧论是从符号互动论中发展出来的、具有自身特点的、说明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理论。

其倡导者是美国社会学家艾文?戈夫曼,他把社会比作舞台,社会成员比作演员,来解释人们的日常生活。

社会学知识点总结

社会学知识点总结

社会学知识点总结第一章1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及其依据:对象: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依据: 1、历史时代依据2、现实社会依据第二章1、人口规模和人口结构的概念及内涵扩展人口规模:是指一定时间和地域内的人口总数,可以看作人口数量的同义词。

人口规模受人的生育、死亡和迁移因素而发生变化。

人口结构可分为:人口的自然构成、人口的地域构成和人口的社会经济构成。

2、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包括人口自身及其变动、自然环境及其变动和社会经济条件及其变动。

3、现代社会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城镇化:从乡村到城镇的人口迁移逆城镇化:城市人口向乡村居民点和小城镇回流的现象4、人口老龄化的概念和对社会的影响;概念:总人口中老龄人口的比重,相对于年轻人口所占比重而言,呈持续增长。

影响:(可自述)5、反映人口健康的重要指标;1、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是综合反映人口健康水平的基本指标,指的是同批人出生后平均每人一生可存活的年数。

2、死亡率:粗死亡率和标准化死亡率、新生儿死亡率,是反映人口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

6、人类社会与环境关系的演变过程。

第一个时期是采集狩猎时期,持续约两三百万年。

第二个时期是农业时期,持续大约1万多年。

第三个时期是工业时期,距今不过两三百年的时间。

7、邓肯的POET模型。

1、邓肯POET(人口-组织-环境-技术)模型: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该模型也被称为“生态复合体”2、在模型中:(1)每个要素是与其他三个要素相互关联的;(2)任一要素的变化都会对其他三个要素产生影响。

例如:人口(P)的增加可以创造技术(T)变迁的压力以及扩大城市化(O)的需要,由此导致更多污染(E)的产生。

8、环境保护战略的演变。

1、末端治理、源头和过程控制2、可持续发展思想:在不损害后代人满足他们自己需要的能力和条件的前提下,满足当代人需要的发展。

3、生态现代化理论:工业化、技术进步、经济增长不仅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具有潜在的兼容性,而且也可以是推动环境治理的重要因素和机制。

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

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

社会学概论重点第一章:社会学的研究社会学的功能:描述功能、解释功能、预测功能:社会运行的物质基础人口与社会运行人口规模直接因人的生育、死亡和迁移因素而发生变化人口的自然构成主要包括性别构成和年龄构成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包括人口自身及其变动、自然环境及其变动和社会经济条件及其变动人口发展过程:原始阶段、中期阶段和现代阶段老龄化:老龄化,即总人口中老龄人口的比重,相对于年轻人口所占的比重而言,呈持续增长。

环境与社会运行环境服务于人类的三种总体功能:供应站、居住地和废物库环境的三种功能彼此竞争空间,常常相互冲突邓拉普的模型有助于简明地概括环境的社会功能及其随时间演进而发生的变化环境与社会关系的演变:第一时期是采集狩猎时期;第二时期是农业时期;第三时期是工业时期环境保护经历的主要阶段:末端治理、源头和过程控制、可持续发展、生态现代化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与社会运行:两种生产,即人口自身的生产和物质资料的生产第三章:社会系统与社会运行一、什么是社会与社会系统(一)社会主要有两大派别:1、社会维实派:也叫社会实体派。

他们认为,社会不仅是个人之集合,也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东西,是真实存在的实体2、社会维名派:社会是代表具有同样特征的许多人的名称,是空名,而非实体,真实存在的只是个人3、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曾对社会做过多方面的论述:第一:社会不是单个个人的堆积或简单相加,它是人们的联系或关系,是人们相互交往的产物,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第二:在全部社会关系中,生产关系是最为根本的关系第三:社会系统思想。

社会系统是由四个子系统构成的,即经济系统、政治系统、社会生活系统和思想文化系统(二)社会的特点:1、社会是由人群组成的2、社会以人与人交往为纽带3、社会是有文化有组织的系统4、社会是以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的5、社会系统具有心理的精神的联系6、社会系统是一个具有主动性、创造性和改造能力的活的机体(三)社会的功能:整合功能、交流功能、导向功能、继承和发展功能二、社会运行(一)什么是社会运行:社会有机体自身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表现为社会多种要素和多层次子系统之间的交互作用以及他们多方面功能的发挥。

社会学基础知识点总结

社会学基础知识点总结

一、社会学的知识领域(第1周)复习知识点:社会学的学科定位;社会学诞生的历史条件和发展阶段及重要理论家。

社会学的学科定位:社会学是研究关于社会运行和协调发展的规律性的综合的人文社会科学。

社会学以综合性的、整体性的视角来研究现代社会。

社会学诞生的历史条件:(百度来的)①历史背景(时代条件):资本主义发展起来,其弊端也开始暴露出来。

生产力的发展、带来整个社会的急剧变化,资本主义发展中产物的许多新的社会矛盾、阶级矛盾和社会问题。

人们急切寻求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来对这一变化进行科学解释.②科学条件:当时自然科学取得了重大成果,特别是物理学的发展给立志研究社会运行规律的社会思想家以深刻启示,能否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来研究社会的运行规律。

所以说社会学从产生开始受到自然科学方法论的影响。

③思想渊源: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对于资本主义社会批判和分析,以及对圣西门试图用物理学研究社会的想法都对社会学的建立有直接影响。

发展阶段和理论家:创立时期(1839-19世纪末):孔德《实证哲学研究》斯宾塞《社会学研究方法》为社会学提供基本概念1839年孔德发表《实证哲学研究》标志社会学的诞生形成时期(二战前):韦伯迪尔凯姆涂尔干齐美尔滕尼斯多元发展时期(二战-20世纪80年代)80年代后:吉登斯(现代化)福科布迪厄埃利亚斯哈贝马斯等社会学理论及相关理论家:实证主义学派(发现规律性):孔德、斯宾塞、迪尔凯姆孔德:社会静力学、社会动力学(前者研究社会秩序问题,后者研究社会进步问题)社会秩序由人性、家庭、宗教、劳动分工组成社会动力学:社会分为3个阶段: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实证阶段斯宾塞:社会与个人关系迪尔凯姆:社会事实、个人事实个人注意学派:马克思·韦伯研究对象:人、精神,发现个性化、特性、理性化,重视个体精神世界,强调对精神世界的理解,提出解释性理解方法形式社会学:齐美尔结构功能主义(综合学派):帕森斯(美现代社会学之父)批判学派:弗洛姆批判是社会学的基本路程(先批判后研究)冲突功能主义:科塞(冲突促进均衡)社会交换论:布劳总结:实证主义取向:孔德斯宾塞迪尔凯姆人文主义取向:韦伯舒茨批判主义取向:法兰克福学派(霍克海默阿多诺马尔库塞和贝马斯)综合取向:帕森斯二、社会角色和社会化(第2周、第3周)复习知识点:社会角色社和会化的系列相关概念解释。

社会学期末个人总结

社会学期末个人总结

社会学期末个人总结第一篇:社会学期末个人总结社会学期末个人总结第一章社会学的对象与学科性质,主要阐述社会学的产生和发展、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社会学的学科特点与功能社会学就是对社会的研究,是关于社会的学问。

社会学是一门对人类社会进行总体性综合研究的社会科学。

具体说,社会学是从社会整体出发,通过社会关系和社会行动来研究社会结构及其功能,社会过程及其原因和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

社会学研究的基本问题:包括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社会结构与社会秩序,社会变迁等几个方面。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社会学研究的最基本问题。

每一个方面又包含许多具体内容。

社会学学科的知识体系社会学理论,对社会构成要素、社会关系、社会行动、社会结构、社会过程、社会制度、社会变迁作出理论分析。

社会研究方法,如实证主义和反实证主义方法、批判主义方法;调查、观察和文献收集方法;统计方法、内容分析方法和历史比较方法。

应用社会学,将社会学理论和方法运用于某一社会现象、社会问题的研究,揭示其内在逻辑。

社会学的学科特点1、整体性观点2、方法和知识的综合性3、科学性4.应用性5.建设和批判性第二章社会及其构成什么是社会,社会的构成要素,文化社会是由一定联系、相互依存的人们组成的超乎个人的、有机的整体,是人们社会生活的体系。

而文化是社会的重要组成要素,人类社会与动物群体的重大差异就在于人类有文化,文化对人类社会的维系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第三章人的社会化人的社会化是一个人学习社会文化,增加自己的社会性,由生物人变为社会人的过程。

中国国民性的特点1)中国国民性的农耕文化特征(2)基本社会化过程中中国人的个性特征:看重权威、保守、依赖性、顺从、礼让、谨慎、勤俭、忍耐、安分。

(3)中国人的儒家文化特征这都是传统文化影响下的国民性。

但随着经济和政治制度的变迁及外来文化的传入,特别是现代化进程加快,中国国民性在发生变化。

第四章社会互动人们对他人采取社会行动和对方作出反映性社会行动的过程,是发生于个人之间的相互社会行动的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社会角色:由社会地位所决定的社会期望和个体的行为模式之间的统一。

1)社会角色与社会地位密切相关;2)角色是一种社会的客官期待;3)角色是一种个人的主管表演。

2.继续社会化:一个人在完成基本社会化之后,为适应社会环境,继续学习社会知识,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的过程,是一种成年期的社会化。

3.群体领袖:社会群体中提供了这样一种职位,使某部分人能对另一部分人实施权利,称这部分人为群体领袖。

4.家庭暴力:指家庭成员之间,以压制对方或发泄敌对情绪为目的,直接或间接的身体接触,包括推揉拉扯殴打残害等方式,分为理性暴力和非理性暴力两重性。

5.角色丛:围绕主要社会地位而存在的诸多社会角色的集合。

为了说明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角色行为的多样性,社会学家用角色丛这个词来描绘与行动者的各个身份相联系的所有角色的集合。

6.再社会化:有意放弃原已习得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重新学习和接受新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

1)强制性(监狱,劳动改造等)2)非强制性(改革开放后,新兵入伍,移民国外)7.差序格局:中国社会是一个以关系为本位的社会,人们的社会关系是以个人为中心逐渐推出去的,整个社会就是私人关系构成的网络,费孝通成此为差序格局。

8.同辈群体:由一些年龄,兴趣爱好,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类似的人组成的,非正式初级群体。

不一定是亲密的朋友。

9.角色失调:人们扮演角色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可能会出现矛盾,障碍,甚至失败。

1)角色冲突2)角色紧张3)角色中断4)角色失败10.社会互动:社会成员,针对他人采取的行动,或对他人的行动做出反应的过程。

11.社会群体:社会成员之间按照一定的社会关系组成的,彼此有共同行为模式的共同体。

12.社会行动:行动者为实现一定目标,而采取手段,并对客观情境条件加以控制和利用,并遵循一定规范的行动。

13.群体凝聚力:又称群体内聚力,是社会群体的特征之一。

是指群体对其成员,群体成员彼此之间的吸引力。

这种吸引力达到一定程度时就可以说这个群体是具有凝聚力的群体。

群体凝聚力不仅反应在群体的团结,还可能出现对其他群体的排斥倾向。

意义:是维系群体存在的基础;保持群体的整体性,协调性,统一性;控制群体成员,使其有自信心和安全感。

14.趣缘群体:与地缘,血缘群体一样,是群体的一种类型。

形成的原因是有共同的兴趣爱好。

因此群体成员的多样性程度相对较高。

1.米德一般他人化:米得认为,社会化的最重要产物之一就是我们有能力预料他人的期待,并据此形成自己的行为,也就是具备了角色扮演的能力。

人们将一般化他人的期待内化,也就是将整个社会的观点和态度内化,这种能力是自我概念的形成和自我评价的基础。

米得认为,每个人都有两面性:主我和客我。

主我是本能的,任性的,自私自利的,未经社会化的自我,具有独创性和独特的个性。

客我是了解社会规范,行为标准,社会期望的自我,体现他人态度,是社会化的产物。

作为整体的自我是把他人普遍的,有规律的态度和个体的不可预料的自发性的态度结合起来。

尽管每个人都是这个世界的一部分,但每个人自己又以独特的方式对这个世界做出反应。

2.群体动力学,群体动力学中如何理解群体凝聚力:群体动力学主要是研究,个人行为整合成群体行为的这种群体凝聚力是如何产生的,凝聚力的大小强弱又与群体结构有什么关系。

群体动力学从两个角度研究群体凝聚力:1)全体功能:群体对于社会有什么作用,满足了社会哪些需求,人们为什么要组成群体。

2)群体结构:群体成员间人与人的互动关系。

3.如何看待中国改革开放前的二元结构及其变化:定义:所谓二元社会结构,是指我国建国后通过一系列分割城乡的制度安排,人为构建的,城乡隔离的社会机构。

主要内容:以二元户籍制度为核心,包括二元就业制度,。

福利。

,。

教育。

,公共事业投入制度的一系列社会制度安排。

这就使城市人和农村人从根本上具有不同的身份和社会待遇,具有不同的社会地位。

积极意义:具有一定的历史合理性,对于当时中国社会的发展有一定的作用。

1)有利于资本的积累。

在这期间,我国农村为城市工业化发展提供了大量资金,从而促进了中国工业化发展。

2)满足当时社会稳定的需要。

户籍管理制度将城市和农村分离,限制了城乡之间的人员流动,保证了农民在农村的稳定和城市社会稳定。

变化:改革开放前的二元结构具有明显的封闭性和刚性化的特征。

改革开放后,城乡二元社会之间的联系加强,沟通增多,原本封闭的,刚性化的城乡二元结构呈现出开放的,流动的弹性化趋势。

具体表现:1)户籍制度松动。

2)大规模农民工流动。

3)小城镇成为城市和农村的中介。

4.简述社会运动的发生机制:1)预备阶段:(社会表现)社会不安定:社会各个利益集团发生冲突;当局对社会问题无能为力;深受影响,心怀不满,耿耿于怀的人们找不到发泄情绪的对象。

(领袖)鼓动者而非组织者。

2)联合:表现为:对现实不满者意识到别人有相同的看法,看到通过社会运动来联合行动的可能性。

(领袖):预言家和革命者:预言家以权威感和自信心发表演讲,把他对于未来的看法灌输给群众。

革命者希望缓和社会紧张,把群众的注意力集中到具体问题和解决方法3)革命性意识形态的普及:意识形态促使他们意识到共同的身份和命运。

意识形态为社会运动指明了方向,将不满者团结起来。

(领袖)社会运动的组织领导机构。

4)社会运动被社会所接受,参与者的理想主义和热情趋于平淡或消失。

5.什么是人的社会化?社会化的功能?社会学家们认为,社会化就是人学习知识,技能和社会规范,获得个性,使自己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社会化具有双重意义:1)社会成员通过社会化方式获得独立参与社会生活的资本。

(扮演社会角色)2)社会通过社会化获得合格的社会成员来实现自身存在的延续(文化延续)(维持和发展社会结构)6.社会互动?1)互——至少发生在两人之间。

2)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孤立的个体间不存在互动。

3)以信息传递为基础的交互行动。

信息包含思想情感,思想情感的交互传递是持久互动的保证。

4)现代科学技术与发明创造将时空分离,实现了不在场互动(电话书信互联网)5)社会互动总是发生在一定情景中,同一行动在不同情景中有不同意义。

7.家庭宏观结构分析的意义:1)通过家庭结构分析了解社会异质性状况。

以家庭为单位考察种族,宗教信仰,社区属性,语言文化的差异,可以从侧面探寻社会的上述内容构成方式。

2)通过对家庭宏观结构的分析,帮助人们了解社会的不平等状况。

有助于了解家庭之间的等级差距,分析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从而为改进社会的不平等状况提供认知基础。

3)通过对家庭宏观结构的研究可以提供社会预警机制。

起到防范危机,化解危机的作用;为制定社会的家庭政策提供向导。

8.社会控制必要性没有社会控制的社会是混乱的,置身于社会控制之外的人是难以生存的。

1)秩序论:人类社会的秩序和文明要得以保障和延续必须依赖于人为的社会控制。

2)社会整合:触犯集体情感,违背社会常规的行为被制裁是必要的。

功能主义的观点。

3)冲突论:社会控制意在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

9.社会角色和社会地位的关系:社会地位和社会角色具有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

人占据地位,扮演角色。

角色和地位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角色是地位的动态表现,地位是角色的静态表述。

没有无角色的地位,也没有无地位的角色。

1)社会地位一经社会认可就产生与之对应的社会角色,并且产生了对该角色的行为期待。

2)社会地位决定了角色的舞台大小和行为规范。

3)社会地位决定了角色丛。

10.继续社会化和逆向社会化:继续社会化:人在完成最基本的社会化后,继续学习社会文化知识,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的过程。

继续社会化是成年期的社会化。

继续社会化的主要内容有:婚姻生活社会化,职业社会化。

1)新技术革命使人类的知识总量迅速增长,科学知识更新换代的周期大大缩短。

在这种情况下成年人必须不断学习,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个人生活是充满变数的。

职业的变动,社会地位的改变,婚姻和家庭方式的改变,诸多变化使人们必须接受继续社会化。

逆向社会化:传统的受教者向施教者传授社会知识,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的社会化过程。

1)当今社会迅猛发展,老一辈人陈旧落伍,年轻人更贴近时代,向长辈传授新的信息,新的生活方式生活理念。

2)逆向社会化并不是对一般社会化的否定。

而正体现了从传统社会单项社会化方式发展为当今社会双向乃至多向的社会化方式。

这正是社会日益开放和文明的表现。

11.如何理解差序格局?1)特异性和普遍性差异:中国互动特点:是以关系为本位的互动。

对待圈内人和圈外人的互动方式存在差异,即特异性和普遍性差异。

2)人情差序——关系本位的核心:表面上看,以关系为本位的互动是在先天赋予的血缘关系和亲缘关系,以及自制的亲密关系的基础上形成的,实际上起作用的是人情关系。

由于人情的存在,使得中国社会的互动呈现出丰富多彩,千姿百态的特点,它是中国文化的独特之处,具有一定的正功能。

3)非理性互动——关系和人情泛滥的负作用:1.互动成本高,造成社会资源浪费。

2.导致人情脱离本来情感,形式化。

3.社会关系混乱复杂,造成社会冲突,破坏社会互动的和谐和社会正常秩序。

12.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区别:正式制度:依据明确的稳定的社会规范所形成的组织化的行为模式。

非正式制度:没有长期固定并严格执行的规范,以人们的协商约定为规范的行为模式。

1)正式制度中成员的行为是有规范的要求,并对其严格执行。

非正式制度中,人们的行为没有固定的依据,只是基于现实和权衡而形成的共同的行为方式,容易重新调整和确定。

2)正式制度:合理性,效率性和模式化的特点。

非正式制度:灵活性。

3)正式制度:对复杂的社会环境缺乏灵活应变能力,遇到突发事件或非常态事件时,无法做出正确适当的反应。

非正式制度有利于人们针对现实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采取适当的制度行为,避免僵化的正式制度,发挥人们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参与解决问题,以使社会制度的运作达到更优。

4)正式制度中的组织成员对于自己的角色具有明确的认知和认同,可以毫无阻碍地模式化地互动。

非正式制度中的行为由于缺乏明确的规范约束,可能出现偏离甚至是背离正式规范的行为,使制度行为非模式化,缺乏可靠性,导致组织的效率低下,甚至还可能给成员腐败提供机会。

13. 如何理解库利的“镜中之我”理论?“镜中之我”就是指人是通过观察别人和自己行为的反应而形成自我意识,完成自我评价的。

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是别人的一面镜子,通过他人对自己的意见和态度,可以反观自身,形成自我的观念。

“镜中之我”标志着一个人能够把自己视为一个对象,站到别人的角度看自己。

库利认为自我认识有三个主要成分:对别人眼里我们的形象的想象;对别人对这一形象的判断的想象;某种自我感觉,如骄傲或耻辱。

14. 社会行动的含义?社会行动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含义:1)社会行动是一个与时间有关的过程性概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