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交流平台与习作例文》教学设计教案及反思

合集下载

2020年春期新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交流平台与习作例文

2020年春期新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交流平台与习作例文

2020年春期新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习作例文》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回顾本组课文,引导学生用心体会作者是如何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2.学会根据自己的不同心境表达不同的感受。

3.默读例文,学习作者细微的表达情感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1.学会根据自己的不同心境表达不同的感受。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交流平台与初试身手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南梁时的文学理论批评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曾说“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意思是说作者的情感是随着景物的不同而变化的,文辞又是随着作者情感的变化而抒发的。

我们这个单元的一组课文,就是写实感抒真情的文章。

在学习的过程中相信大家曾被朱自清对时间飞逝的惋惜和感叹深深打动,也曾为儿童时期史铁生第一次盼望的失落而心酸……今天我们再一起重温一下吧。

二、交流平台1.小组交流,回顾本组课文内容。

(1)《匆匆》和《那个星期天》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作者是如何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的?2.集体交流。

各小组选代表参加集体交流,增强大家的学习感受,巩固所学知识。

老师适时指导,归纳总结写作时如何表达内心的真实情感。

明确:(1)融情入人。

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来表达情感。

《腊八粥》中“八儿”对妈妈的催问、计划分粥的天真语态等,都表现出“八儿”盼着早点儿吃到腊八粥的急切心情。

(2)融情入事。

通过颇具情节的事例来表达感情。

《那个星期天》中“我”站在街门口等母亲、站在门后等母亲等各种小事例、小举动把“我”焦急而又兴奋的情感一一呈现出来。

(3)融情入景。

这个“景”可以是环境,可以是景物。

这样的例子有很多,《穷人》的开头通过对环境的描写写出了桑娜对外出捕鱼未归的丈夫的牵挂和担忧;《那个星期天》中作者写道:“我感觉到周围的光线渐渐暗下去,渐渐地凉下去沉郁下去,越来越远越来越缥缈……”将景物的特色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融合在一起,让读者感同身受。

“凉下去、沉郁下去越来越缥缈”的不仅仅是光线,更是自己的“第一次盼望”。

RJ六年级语文下 交流平台与习作例文(教案+反思)

RJ六年级语文下 交流平台与习作例文(教案+反思)

交流平台与习作例文[教学目标]1.回顾本组课文,引导学生用心体会作者是如何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2.学会根据自己的不同心境表达不同的感受。

3.默读例文,学习作者细微的表达情感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1.学会根据自己的不同心境表达不同的感受。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交流平台与初试身手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南梁时的文学理论批评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曾说“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意思是说作者的情感是随着景物的不同而变化的,文辞又是随着作者情感的变化而抒发的。

我们这个单元的一组课文,就是写实感抒真情的文章。

在学习的过程中相信大家曾被朱自清对时间飞逝的惋惜和感叹深深打动,也曾为儿童时期史铁生第一次盼望的失落而心酸……今天我们再一起重温一下吧。

二、交流平台1.小组交流,回顾本组课文内容。

(1)《匆匆》和《那个星期天》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作者是如何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的?2.集体交流。

各小组选代表参加集体交流,增强大家的学习感受,巩固所学知识。

老师适时指导,归纳总结写作时如何表达内心的真实情感。

明确:(1)融情入人。

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来表达情感。

《腊八粥》中“八儿”对妈妈的催问、计划分粥的天真语态等,都表现出“八儿”盼着早点儿吃到腊八粥的急切心情。

(2)融情入事。

通过颇具情节的事例来表达感情。

《那个星期天》中“我”站在街门口等母亲、站在门后等母亲等各种小事例、小举动把“我”焦急而又兴奋的情感一一呈现出来。

(3)融情入景。

这个“景”可以是环境,可以是景物。

这样的例子有很多,《穷人》的开头通过对环境的描写写出了桑娜对外出捕鱼未归的丈夫的牵挂和担忧;《那个星期天》中作者写道:“我感觉到周围的光线渐渐暗下去,渐渐地凉下去沉郁下去,越来越远越来越缥缈……”将景物的特色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融合在一起,让读者感同身受。

“凉下去、沉郁下去越来越缥缈”的不仅仅是光线,更是自己的“第一次盼望”。

(4)直抒胸臆。

把心里的话直接写出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带反思-第3单元-习作-统编新教材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带反思-第3单元-习作-统编新教材

让真情自然流露1.引导学生就生活中经历的事情,写出自己的情感体验。

2.能够把印象深刻的内容写具体,表达真情实感。

3.写完之后,能把自己认为写得好的部分与小组同学交流。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文章中最能打动人的莫过于真实的情感,本单元的几篇课文有的直接表达主人公的情感,有的通过细致的叙述表达情感。

上节课,我们用几句话表达了不同情境下的情感,今天,让我们再来回忆一下生活中的经历,把它写成一篇习作,让真情自然流露。

板书:让真情自然流露二、回忆经历,拓展思路。

1.回忆自己的生活经历,想想都有哪些情感体验,用一个词说一说。

(学生自由交流)2.教师展示表示情感的词语。

畅快感动欣喜若狂归心似箭激动盼望欣慰……惧怕愤怒难过追悔莫及忐忑不安愧疚沮丧……3.给这些词语归类,区分词语的感情色彩。

(表示“好”与“不好”)三、联系生活,思考题材。

1.生活中你有什么令你难忘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回忆生活。

2.说说是什么事让你产生了这种情感。

3.你内心真实的想法是什么?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四、交流感受,总结写法。

1.引导学生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事说一说。

2.各抒己见,细说自己的感受。

(1)同桌互相说一说:先回顾事情的经过,回忆当时的心情,然后理清思路。

(2)集体交流,互相评议。

3.教师点评总结。

要把印象最深刻的内容写具体,把情感真实自然地表达出来。

如果在事情发展的过程中,情感有所变化,要把情感的变化也写清楚。

写作方法指导:(1)精描细绘见真情。

用心捕捉生活中令人感动的细节,发挥想象,适当地添加外貌、动作、神态、语言、心理描写等,展现人物形象,抒发人物情感。

(2)万事求实显真情。

注重反映生活中真实的事情,反映自己真实的生活经历,如实记录、叙述这些事情,是写出真情实感的基础。

(3)直抒胸臆见真情。

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大胆地抒发自己的真情,用真挚的情感唤起读者的共鸣,打动读者。

(4)巧妙地安排结构。

可以通过设置悬念、欲扬先抑等手法,选取一个典型的事物作为线索贯穿全文,使文章跌宕起伏,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交流平台及初试身手教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交流平台及初试身手教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交流平台及初试身手教案教学内容:本单元的主题为“人与自然”,教学内容包括交流平台和初试身手两个部分。

交流平台主要通过阅读、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激发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和保护的意识。

初试身手则是通过写作、展示等方式,让学生尝试运用所学知识,表达自己对自然的理解和感悟。

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增强环保意识。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讨论交流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

2. 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写作质量。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课件、图片等辅助教学。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笔等学习用品。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通过图片、视频等展示自然的美丽,引导学生关注自然。

2. 学生分享自己对自然的认识和感受。

二、交流平台1.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相关文章,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

2.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自己的看法和体会。

3. 各组代表发言,全班分享。

三、初试身手1. 教师给出写作主题:“我眼中的自然”。

2. 学生根据主题进行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3. 写作完成后,学生进行展示和交流。

四、总结与反思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3.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反馈。

板书设计:一、导入自然之美二、交流平台人与自然的关系三、初试身手我眼中的自然四、总结与反思收获与感悟作业设计:1. 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写一篇关于自然的作文。

2. 收集一些关于环保的资料,下节课分享。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交流平台和初试身手两个环节,让学生深入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讨论交流、写作表达等多方面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有所收获。

同时,教师还要注重课堂纪律的维护,确保教学效果。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交流平台·初试身手.习作例文 精品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交流平台·初试身手.习作例文 精品教案
学习中国语文的情感和态度发生了怎 样的变化,作者是怎样表达的。
畅谈交流:
➢ 《别了,语文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例文讲了“我”以前不喜欢国语课,
临近移民,在老师的教育下,我明白了 祖国语言的美好,决心自修继续学习祖 国语言的事。
➢ 借助旁批,说说“我”对学习中国语文的情 感和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作者是怎样表 达的。 变化:“我”从开始不爱学习国语、默 书不合格,到将要移民时,开始悔恨、懊恼, 并逐渐喜欢上国语,最后下决心好好自修国
语。作者先利用几个具体事例来表达“我” 对中国语文课的情感表达变化,借助真实的 内心独白让情感表达更加强烈,最后选择最 有代表性、最突出的事例来表明自己对国语 课的喜爱和自修国语的决心。
钓 鱼
去,仿佛在和我比谁更悠闲自在。那
条红色的鲤鱼最淘气,总在鱼钩附近
转悠,偶尔还会快乐地吐出几个水泡。
心情不好

鱼塘里的鱼儿也和我作对,硬是不
鱼 咬钩,有时还戏弄我,轻轻地碰一碰鱼
钩就跑了,根本不给我起钓的机会。我
收起渔具,怏怏不乐地回家了。
各显身手
1. 选择其中的一个情境,就心情“好”与 “不好”这两种状态,分别写几句话, 把当时的情感自然地表达出来。
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悦,欢叫起来迎接主
人回家。
心情不好
走 在
我闷闷不乐地独自走在小巷中,
小 那灰黑的墙壁板着脸,也似乎要训斥
巷 里
我一番;墙角的一只狗“汪汪”地嚎
叫着,仿佛在嘲笑我一样。
心情好

夏天到了,田野上一片葱绿,我
跑 在
像一只从笼中放出来的小兔向前奔跑
田 着。一阵风吹过,花香一个劲儿地往
野 中
初试身手
我们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当心 情不同时,对身边事物的感受也会有所 不同。如: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8.匆匆
9. 那个星期天
习作
习作困难的学生发言、展示,激发其写作的积极性。

)四、互评互改
导语:好作文是改出来的,欣赏了这些同学的亮点,你是否也有所触动,迫不及待地想修改自己的习作了呢?(板书:互评互改)接下来,我们分小组互评互改习作。

【出示课件16】
1.结合讲评,自评自改。

2.同桌互相修改,互相欣赏。

3.将修改后的片段集中再次讲评,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五、金玉良言
1.教师采访通过修改后习作水平进步明显的学生:你有什么成功的经验?
2.小结:好的作文是修改出来的──“三分文章七分改”,要“不断修改,反复推敲”,还要“多读、多思、多改”。

这样,我们的写作兴趣在修改中会得到激发,写作水平在修改中也会得到提高。

六、誊抄作文
将这篇习作工工整整地抄在作文本上,可以投寄给班级的班刊或平时阅读的刊物,体验成功的喜悦,让更多人分享你的真情实感。

【出示课件17】
要求:
1.书写一定要整洁、美观、大方。

2.注意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3.全部写完后,通读整篇习作,再次检查错字及标点符号。

七、习作例文【出示课件18、19、20】
流年里的父爱
不知从何时起,放学单独回家成了一件自然而然
语文园地。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语文园地三教案+教学反思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语文园地三教案+教学反思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语文园地三教案+教学反思语文园地三二、选择题2.部编语文小升初【阅读理解】训练、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20篇阅读理解题和答案第一讲、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技法指导】要理解句子或文章的意思,我们往往需要借助一些重点词语来体会。

那我如何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呢?1.联系上下文词句的字面义来理解词语意思。

有的词语,前面或后面的句子已经充分地表达了它的意思,我们只要从这个词语的上下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去理解提炼就可以。

如《草原》一课中的“洒脱”一词。

它出现在句子“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中,我们联系下文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就能理解“洒脱”的意思是“不拘束”。

2.联系语境,结合词语的感情色彩来理解词语意思。

如《窃读记》中的贪婪”一词。

这个词语一般情况下是贬义词,形容非常贪心,但在本文中我们就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理解。

¨贪婪”岀现在“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这个句子中,通过本段的阅读我们知道这是形容作者非常急切地读书,从而表现了她非常喜欢看书。

3.近义词替代理解词语的意思。

有些词语的意思我们可以直接用近义词来解释,也就是把它的一个近义词放进文句中,看看有没有改变原句的意思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中“我既腼腆又得意扬扬”一句中的“腼腆”一词,我们就可以直接用它的近义词“害羞”来解释。

4.组词理解词语的含义。

有的词语,我们可以直接用这个词语中的每个字去组词,然后通过所组的词语去理解它的含义。

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中“我敬仰我的父亲”一句中的“敬仰”一词,就可以分别用“敬”和“仰”去组成“尊敬”“仰慕”这两个词语,这两个词语就可以解释“敬仰”的意思。

【典例分析】童年趣事每个人都有童年,而童年趣事就像海边那各色各样的贝壳,在海水的陪伴下闪闪发光,散发着五颜六色的光彩,数都数不完。

而至今,我的手上还握着那一枚最闪亮的贝壳,那也正是我最难忘的一件童年趣事。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语文园地--交流平台教案1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语文园地--交流平台教案1

语文园地-------“交流平台”微课教案一、教学目标:结合单元课文内容,分清文章哪些写得详细,哪些写得简略,领会作者要表达的主要意思。

二、教学重点:结合课文内容,分清文章哪些写得详细,哪些写得简略,领会作者要表达的主要意思。

三、教学难点:学习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并且学习运用。

四、教具准备:教学PPT五、教学设计:(一)、谈话导入:同学们好,今天我们要走进语文园地的“交流平台”。

本次“交流平台”要求大家读文章的时候,一定要分清文章的主次,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领会作者所要表达的主要意思。

一篇文章中,往往有些内容写得很详细,有些内容写得很简略,这样写有什么样的好处呢?让我们结合本单元课文和以前的语文学习,相互交流:在阅读中,如何分清文章的主次;在写作中,如何把详略安排得当(二)在阅读中,分清文章的主次(PPT)1、我们以这个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北京的春节》为例,课文讲的是当年北京地区过春节的独特习俗。

而最能表现北京独特习俗的莫过于这几天了。

这几天可以说是春节的高潮,所以要详写。

其他的日子大体相似,特点不突出,就略写。

()教师总结:这篇课文充分告诉我们,文章主要写什么,次要写什么,是根据作者想要重点表达的意思决定的。

我们写文章也要这样,先想好文章的主次,才能安排好详略,这样才会重点突出,才能更好地让别人了解自己想表达的意思。

2、《腊八粥》一课也是,把八儿等待粥熬好的过程进行了详写,写得特别具体,而全家人吃粥的部分寥寥几笔略写,可见作者的主要意图不是突出腊八粥多么好吃,而是为了突显一家人其乐融融的亲情,表现八儿一家温馨和睦的氛围。

表现出作者对普通百姓生活的热爱和对家庭亲情的眷恋之情。

教师总结:这一课我觉得可以通过反复阅读文章来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再来分辨主次。

分清文章的主次,就能领会作者要表达的主要意思。

3、这个单元中的《藏戏》这一课也是有详有略地进行描写的。

其中介绍藏戏面具的特点及作用的部分是文章的主要部分,作者进行了详写,突出藏戏的特点,然后其他方面,比如舞台、唱腔、动作等都是次要部分,作者就略写了。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精品教案(含教学反思)第三单元口语交际·习作教案1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精品教案(含教学反思)第三单元口语交际·习作教案1

口语交际•习作三学习目标1.通过相互倾诉自己的理想,继续培养学生倾听、应对和表达的交际能力,同时培植学生表达的自信心,树立良好的理想观。

2.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进行习作,表达自己内在的真实体验,并能对自己的习作进行修改、评议与欣赏,感受习作的快乐。

3.尝试前后照应的写法。

课时安排:3课时课前准备:组织学生收集以“理想”为主题的名言警句等,帮助学生积淀文化底蕴。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口语交际一、创设交际情境1.故事感染激发郝副营长的故事我们都很熟悉了。

“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底下学习,该多好啊!”正是这样美好的憧憬,这样朴实无华的理想火种,点燃着郝副营长勇往直前的心。

我们没有理由不说,郝副营长的理想是崇高的。

2.激发交流愿望⑴交流关于理想的名言。

⑵每个人都有自己心慕已久的理想,你有什么理想呢?二、提升交际能力1.自我倾诉,组织语言。

(着重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敏捷性)说说看,你的理想是什么?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理想?理想的种子在你心中生根了,你准备怎样做,让它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呢?2.指名交流,了解情况。

(在表达的自信上着重评价)3.师生交流,学习技巧。

(在表达的技巧上着重引导)⑴教师声情并茂地向学生讲述自己儿时的理想,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明白自己是如何有中心、有条理的讲述的。

⑵学生倾听、评价教师的发言:听:做到全神贯注,用神态做出反应。

想: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去理解。

说:在理解、尊重对方的基础上积极应对,与教师交流。

4.生生交流,运用技巧⑴学生在组内交流,教师参与。

对个别在组内交流有困难的学生,采用个别辅导或同桌互助的方法,鼓励他们积极发言。

⑵互听互评,互相修正,共同提高口语交际水平。

评价时注重评价表达是否自信,态度是否自然大方,表达的内容是否有条理,是否能表达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⑶推荐代表,准备参加全班交流。

三、全班互动交流1.指名倾诉自己的理想。

2.师生倾听、评价小结:今天,我们倾诉了自己的理想。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第三单元 交流平台与初试身手 部编版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第三单元 交流平台与初试身手   部编版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三单元交流平台与初试身手部编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交流平台与初试身手的基本概念和技巧。

2. 培养学生运用交流平台进行有效沟通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培养学生勇于尝试、积极进取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1. 交流平台的基本概念和使用方法。

2. 初试身手的技巧和策略。

3. 团队合作在交流中的重要性。

4. 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交流平台的使用方法和初试身手的技巧。

2.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交流平台进行有效沟通和团队协作。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PPT课件、教学案例视频等。

2. 学具:笔记本、笔、交流平台账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生动的案例引入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详细介绍交流平台的基本概念和使用方法,以及初试身手的技巧和策略。

3. 演示:通过实际操作演示交流平台的使用,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

4. 练习:让学生分组进行练习,亲身体验交流平台的使用和团队协作。

5. 讨论:引导学生分享练习中的心得体会,总结交流平台和初试身手的技巧。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交流平台和初试身手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六、板书设计1. 交流平台与初试身手2. 交流平台的基本概念和使用方法3. 初试身手的技巧和策略4. 团队合作在交流中的重要性5. 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七、作业设计1. 让学生回家后使用交流平台进行一次有效的沟通,并记录下来。

2.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如何运用初试身手的技巧解决问题。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演示、练习和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掌握了交流平台与初试身手的基本概念和技巧。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注重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确保教学效果。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拓展交流平台的应用场景,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其作用。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及解读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及解读

第三单元单元要素解读本单元是习作单元,语文要素是“体会文章是怎样表达情感的”,引导学生学习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

《匆匆》:能抓住关键句段,感悟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

《那个星期天》:比较本课与《匆匆》在情感表达方式上的异同。

交流平台:围绕写文章怎样表达真情实感展开交流。

初始身手:进一步感受把情感融入景物之中的表达方法。

习作例文:借助批注与课后练习,进一步感受可以怎样表达真情实感。

习作:能真实自然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单元课时安排和教学要点8匆匆[教学目标]1.会写6个生字,会写11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能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感受。

4.能抓住关键句段,感悟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

仿照第3自然段,表达自己对时光流逝的感触。

【语文要素】[教学重难点]1.能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感受。

2.能抓住关键句段,感悟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

仿照第3自然段,表达自己对时光流逝的感触。

[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6个生字,会写11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清课文脉络,初步感受作者对于时间流逝的叹惋之情。

一、直奔“匆匆”寻表达1.揭示课题。

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用诗文抒发过自己对时间的感悟。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朱自清先生的这篇关于时间的散文《匆匆》。

板书课题,指导“匆”字最后一笔的点不要写漏,最后一长点要贯穿两撇。

(板书:匆匆)2.启发想象。

读到“匆匆”二字,你的脑海里会浮现什么样的画面呢?(无数行色匆匆的场景和画面)3.思考问题。

朱自清是运用怎样的语言让这看不见、摸不着、匆匆而过的时间跃然纸上的呢?(默读课文,感知表达)二、学习字词,扫清阅读障碍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语句。

2.部分学生分段落合作读课文,其他同学检查字音是否读正确。

3.学习生字词:(1)指导“藏、蒸”两个字的写法。

(2)指导“徘徊”一词。

①强调读音,指导学生观察这两个字,从双人旁体会这个词语的意思与行走有关。

【特级教案】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习作例文》教学设计

【特级教案】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习作例文》教学设计

习作例文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阅读习作例文一侧的旁批,进一步了解表达方式。

2. 通过阅读习作例文,从独白、景物、事情以及线索等方面综合了解情感抒发的方式,进一步感知写作方法。

重点、难点重点阅读批注,进一步了解文章表达情感的方法。

突破方法通过学习习作例文和旁批,进一步归纳文章表达情感的方法,从而更好地运用方法。

难点选择合适的材料表达情感,并采用合适的表达情感的方法。

突破方法修改习作,了解自己运用写作方法的情况,以便更好地运用写作方法。

教法与学法教法对比法、点拨法。

学法表格学习法、合作交流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建议1课时。

一课时课时目标1. 学会阅读习作例文一侧的旁批,进一步了解表达方式。

2. 通过阅读习作例文,从独白、景物、事情以及线索等方面综合了解情感抒发的方式,进一步感知写作方法。

一、谈话导入师:同学们,诗人白居易曾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徜徉雨中,我们或许会有无可名状的哀愁;沐浴月光,我们或许会感到漫无边际的孤独;仰望苍穹,远眺大海,我们心胸开阔;俯视大地,近观流水,我们豪情万丈。

生活处处有美景,美景时时动人情,我们要善于发现美,学会抒发真情实感。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相信大家对如何表达真情实感已有了一定的了解,接下来我们从习作例文中进一步感知习作方法。

二、研读课文1. 默读课文,在《别了,语文课》一课中,“我”对学习语文的情感和态度有怎样的变化?教师点拨:对于语文课,“我”由开始的“厌恶”到后来的“喜爱”,最后因为知道自己无法再学习语文而“热泪盈眶”。

2. 从“我”的这些心理变化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教师点拨:结合一些海外华侨不忘学习中文的事例,谈自己的感受。

3. 朗读课文,在《阳光的两种用法》一课中,从两家人的生活中,你体会到了怎样的情感?教师点拨:母亲创造了阳光的第二种用法,其实是告诉我们母亲就是我们生命里那束不可或缺的阳光,母爱是我们幸福的来源。

三、例文引路,感知写法1. 对照课文和批注,阅读习作例文《别了,语文课》和《阳光的两种用法》,小组讨论交流,合作完成表格。

部编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交流平台与习作例文》教学设计教案及反思

部编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交流平台与习作例文》教学设计教案及反思

交流平台与习作例文[教学目标]1.回顾本组课文,引导学生用心体会作者是如何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2.学会根据自己的不同心境表达不同的感受。

3.默读例文,学习作者细微的表达情感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1.学会根据自己的不同心境表达不同的感受。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交流平台与初试身手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南梁时的文学理论批评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曾说“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意思是说作者的情感是随着景物的不同而变化的,文辞又是随着作者情感的变化而抒发的。

我们这个单元的一组课文,就是写实感抒真情的文章。

在学习的过程中相信大家曾被朱自清对时间飞逝的惋惜和感叹深深打动,也曾为儿童时期史铁生第一次盼望的失落而心酸……今天我们再一起重温一下吧。

二、交流平台1.小组交流,回顾本组课文内容。

(1)《匆匆》和《那个星期天》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作者是如何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的?2.集体交流。

各小组选代表参加集体交流,增强大家的学习感受,巩固所学知识。

老师适时指导,归纳总结写作时如何表达内心的真实情感。

明确:(1)融情入人。

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来表达情感。

《腊八粥》中“八儿”对妈妈的催问、计划分粥的天真语态等,都表现出“八儿”盼着早点儿吃到腊八粥的急切心情。

(2)融情入事。

通过颇具情节的事例来表达感情。

《那个星期天》中“我”站在街门口等母亲、站在门后等母亲等各种小事例、小举动把“我”焦急而又兴奋的情感一一呈现出来。

(3)融情入景。

这个“景”可以是环境,可以是景物。

这样的例子有很多,《穷人》的开头通过对环境的描写写出了桑娜对外出捕鱼未归的丈夫的牵挂和担忧;《那个星期天》中作者写道:“我感觉到周围的光线渐渐暗下去,渐渐地凉下去沉郁下去,越来越远越来越缥缈……”将景物的特色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融合在一起,让读者感同身受。

“凉下去、沉郁下去越来越缥缈”的不仅仅是光线,更是自己的“第一次盼望”。

(4)直抒胸臆。

把心里的话直接写出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三单元 习作例文与习作1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三单元 习作例文与习作1
三、例文引路,学习写法
1.学习写法:如何抒发真情实感。
2.学习写法:运用具体的描写表达真情。
3.片段赏析,体会细致描绘对表达真情的作用。
(1)出示《我懂得了母爱》片段,全班齐读。
可是那是一种奇怪的感觉,我每次走近母亲——倚靠在路灯旁的母亲,我就会有这种感觉。淡淡的灯光洒了母亲一身,那是我喜欢的橘黄色。尘埃在灯光下飞舞,盘旋着,跳跃着,再轻轻地落到别处。母亲的影子被她悄然不顾地踩在了脚下,颓然无声。每次迎接我的都是母亲的笑颜,在暗淡的灯光中慢慢绽开,酒窝里包含了无尽的爱意。每次走近母亲,我都会暂时忘却辛劳,温馨溢满了我的心灵,把我融化了。背后那股暖暖的灯光还在零星地跳跃着,是它见证了这浓浓的母爱。
个人批注
作业布置:
完成习作
过渡:今天,我们就来把上面讨论的内容付诸实践,本次习作训练的主题就是“让真情自然流露台”的讨论回顾课文《匆匆》和《那个星期天》的写作方法。
2.师生评读“初试身手”中学生的作品,引导学生掌握相关写法。
预设:在“初试身手”的教学中,学生初步掌握了融情入景(事)的写法。此时可再请几名学生读一读自己的写作片段,师生共同评改,以加强学生对这种写法的理解和运用,教师要鼓励学生将这种写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
(2)学生讨论、交流。
提示:这个片段之所以能够打动我们,就是因为运用了具体的描写,再现了动情点。
4.教师总结。
小结: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要从生活中去抓住“动情点”,在此基础上运用具体的描写让真情自然流露,达到以“我手写我心”的目的。其实人的一生中,许多往事随着时间的流逝已被忘却,但有一些不起眼的瞬间却依然清晰、动人。那么就让我们用心去感受、品味那些动人的瞬间吧!让真情在我们笔尖涌动!
通排课时: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语文园地三教学设计、反思及同步练习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语文园地三教学设计、反思及同步练习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语文园地三教学设计及同步练习1.交流学习本组例文是怎样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的。

2.尝试表达不同情况下的真情实感。

3.理解习作例文的情感的表达方法,并仿照例文进行习作,让真情自然流露。

在习作中能够用恰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

PPT。

2课时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

你知道刘勰《文心雕龙》中有“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是什么意思吗?人的感情跟随景物而变化,文章便是这些感情的抒发。

写文章,就像说话一样,要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今天我们就来通过一次习作来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让真情自然流露于我们的笔尖!(板书:让真情自然流露)二、新课。

(一)交流平台同学们,无论是朱自清的《匆匆》,还是史铁生的《那个星期天》都让我们体会到作者在文章中那份真情的流露。

那么,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情感的呢?结合这两篇课文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同学A:作者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具体的人、事或景物中。

如在《那个星期天》中,作者把等待母亲回来时“焦急又兴奋”心情融入到“我”“挨时光”的举动中。

他写道:“我踏着一块块方砖跳,跳房子,等母亲回来。

我看着天看着云彩走,等母亲回来……”同学B:我发现把心里想说的话直接写出来,抒发自己的情感,也是非常好的方法。

如《匆匆》第4自然段,作者用一连串的设问,表达了对时间飞逝的惋惜和感叹,很能打动读者,容易使读者产生相同的感受。

(二)初试身手在同学的交流中,我们已了解了在写文章时几种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的方法。

下面我们重点谈一谈“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具体景物中”(借景抒情)这一写法。

我们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当心情不同时,对身边事物的感受也会有所不同。

请看下面的内容:路旁的花儿、树上的小鸟。

(同一环境)一直想养一只小狗,妈妈今天终于答应了。

(高兴)或者(心情好)一直想养狗,妈妈不答应。

(生气、难过)(心情不好)路旁的花儿向我微笑,树上的小鸟唱着歌儿向我祝贺!路旁的花儿耷拉着脑袋,树上的小鸟叽叽喳喳嘲笑我!由此可见:同样的环境,因为心情不同,因而导致你的感受也不同(作者所描绘的景物的状况就不同)。

统编版新教材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习作例文教案(含教学反思)

统编版新教材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习作例文教案(含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1.能就“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的学习收获和其他同学进行交流。

2.认真聆听其他同学对于本单元学习内容的交流。

3.能用几句话描写自己的心情,表达自己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能就“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的学习收获和其他同学进行交流教学过程一、学习“交流平台”。

1.回顾课文,说说从课文中的发现。

师:同学们,回顾《匆匆》《那个星期天》这两篇课文,它们分别讲了什么?2.学生讲述从课文中的发现。

教学预设:《匆匆》第4自然段,作者用一连串的设问,表达了对时间飞逝的惋惜和感叹,很能打动读者,容易使读者产生相同的感受。

《那个星期天》中,有一段叙述了“我”“挨时光”:“我踏着一块块方砖跳,跳房子,等母亲回来。

我看着天看着云彩走,等母亲回来……”借助写“跳房子”“看着云彩走”这些举动,真实自然地表达了“我”等待时“焦急又兴奋”的情感。

3.学生围绕“抒发真情实感”进行交流。

教师指导学生从以下两个方面说说自己的发现。

(1)把情感融入具体的人、事或景物之中,在叙述中自然而然地流露情感。

(2)把心里想说的话直接写出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4.课件展示抒发情感的精彩片段。

《我的老师》片段:像这样的老师,我们怎么会不喜欢她,怎么会不愿意和她亲近呢?我们见了她不由得就围上去。

即使她写字的时候,我们也默默地看着她。

连她握笔的姿势都急于模仿。

直接抒情的部分:像这样的老师,我们怎么会不喜欢她,怎么会不愿意和她亲近呢?在叙述中流露感情的部分:我们见了她不由得就围上去。

即使她写字的时候,我们也默默地看着她。

连她握笔的姿势都急于模仿。

5.教师总结在文章中抒发真情实感的好处。

我们要想写好一篇文章,让读者感动,就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要抒情,就需要运用一些表达情感的方法,或直接抒情,或将情感融入具体的人、事或景物之中。

运用这样的方法,可以使文章主题更突出、人物形象更生动。

二、学习“初试身手”。

1.创设情境:临时抽查课文背诵,询问被抽查的同学和其他同学的心情。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交流平台 初试身手教案与反思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交流平台 初试身手教案与反思

交流平台初试身手在精读课文《匆匆》和《那个星期天》之后,安排了“交流平台”和“初试身手”。

这样安排,目的是以精读课文为例,梳理归纳“体会文章是怎样表达情感的”方法。

“交流平台”和“初试身手”,一个指向在阅读中理解表达,一个指向在练习中练习表达。

“交流平台”由两部分组成,先引入《文心雕龙》中的名言“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意思是人的情感会随着周围景物而变化,文章是这些情感的抒发,说明写文章要抒发自己的真实情感。

接着以两篇精读课文中的具体以内容为例,说明表达情感的两种方法:一是“把情感融入具体的人、事或景物之中,在叙述中自然而然地流露情感”;二是“把心里想说的话直接写出来”。

这是对文章表达情感的方法总结。

“初试身手”引导学生试着运用学到的情感表达方法进行练习。

教材提供了两个示例,展现的是一个人心情“好”与“不好”时,对身边事物的两种不同的感受,目的是让学生尝试把情感融入到景物之中来进行写作。

教材提供了四种不同的情景,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自由选择情景,还可以选择教材以外的情境。

教学目标1.结合课文内容,梳理归纳文章表达情感的方法。

2.选择一两个情景,运用把情感融入景物之中的方法写几句话。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回顾本单元所学课文,总结抒发真情实感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选择一个情景,写出心情“好”与“不好”这两种状态,要求自然真实。

教学策略1.依托课文“交流平台”的教学,可与精读课文《那个星期天》课后练习第三题的教学紧密联系在一起。

在引导学生体会《匆匆》与《那个星期天》情感表达方式的异同时,可先让学生自己比较、发现;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阅读“交流平台”,反观自己的发现,进一步明晰这两篇精读课文情感表达方式的不同。

不能只是把“交流平台”的内容读一遍,而是要回到课文中,结合具体的课文内容理解“交流平台”中梳理的方法。

可以采用师生、生生互动的方式进行,如教师或学生说情感表达方式,学生说课文中相关内容。

在本节课即将结束时,教师要总结本节课讨论归纳出来的方法,并让学生说说本节课的收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交流平台与习作例文
[教学目标]
1.回顾本组课文,引导学生用心体会作者是如何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2.学会根据自己的不同心境表达不同的感受。

3.默读例文,学习作者细微的表达情感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学会根据自己的不同心境表达不同的感受。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交流平台与初试身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南梁时的文学理论批评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曾说“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意思是说作者的情感是随着景物的不同而变化的,文辞又是随着作者情感的变化而抒发的。

我们这个单元的一组课文,就是写实感抒真情的文章。

在学习的过程中相信大家曾被朱自清对时间飞逝的惋惜和感叹深深打动,也曾为儿童时期史铁生第一次盼望的失落而心酸……今天我们再一起重温一下吧。

二、交流平台
1.小组交流,回顾本组课文内容。

(1)《匆匆》和《那个星期天》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作者是如何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的?
2.集体交流。

各小组选代表参加集体交流,增强大家的学习感受,巩固所学知识。

老师适时指导,归纳总结写作时如何表达内心的真实情感。

明确:
(1)融情入人。

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来表达情感。

《腊八粥》中“八儿”对妈妈的催问、计划分粥的天真语态等,都表现出“八儿”盼
着早点儿吃到腊八粥的急切心情。

(2)融情入事。

通过颇具情节的事例来表达感情。

《那个星期天》中“我”站在街门口等母亲、站在门后等母亲等各种小事例、小举动把“我”焦急而又兴奋的情感一一呈现出来。

(3)融情入景。

这个“景”可以是环境,可以是景物。

这样的例子有很多,《穷人》的开头通过对环境的描写写出了桑娜对外出捕鱼未归的丈夫的牵挂和担忧;《那个星期天》中作者写道:“我感觉到周围的光线渐渐暗下去,渐渐地凉下去沉郁下去,越来越远越来越缥缈……”将景物的特色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融合在一起,让读者感同身受。

“凉下去、沉郁下去越来越缥缈”的不仅仅是光线,更是自己的“第一次盼望”。

(4)直抒胸臆。

把心里的话直接写出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3.交流自己在本单元学习中的收获。

三、初试身手
1.出示例句一:一直想养一只小狗,妈妈今天终于答应了。

(1)指名朗读,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什么是“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当心情不同时,对身边事物的感受也会有所不同。

(2)如果是你,此时你的心情是怎样的?你会想到哪几个词来表达自己此时的心情?(开心、快乐、感觉高兴得要飞起来一样……)
(3)你现在正走在放学回家的路上,想到回去就能看到妈妈给你买回来的心爱的小狗,你的心情一定愉快极了,这时你看路旁的景物会是怎样的?(色彩上是明丽的,情态上是可爱的、活泼的……)
(4)有一位同学这样写道:路旁的一朵朵花儿好像在向我微笑,树上的鸟儿也在欢唱,树叶沙沙作响,好像也在为我高兴。

是不是和自己的心境很相衬?如果让你写,你会怎样写?
2.出示例句二:打篮球的时候,我有几个好机会没把握住,结果我们输给了二班。

路旁的花儿耷拉着脑袋,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

树上的小鸟叽叽喳喳地叫着,也像是在讥笑我。

(沮丧、伤心、难过……)
3.小结:看了刚才的两个例子,我们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是否有了一定的感受了呢?花还是路边的花,鸟还是树上的鸟,但却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情态,只是因为观景人的心情不同罢了。

“我”看景物,景物就染上了“我”的情感色彩,这就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第二课时
习作例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前面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了“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接下来我们来看看习作例文,看看作者何紫对学习语文的情感和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作者又是怎样把这种变化表达出来的。

二、阅读习作例文一——《别了,语文课》,讨论:
1.例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本文叙述了一个五年级的学生陈小允原来讨厌上语文课,不喜欢语文课,但当他即将移民海外,不再有学习国语的机会时,他的心理产生了微妙的变化,他感受到了国语的美好,对故土、对母语的依依不舍,从而下定决心即使到了海外,也要好好自修国语。

2.读完全文,“陈小允”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我”开始时调皮、天真、不爱学习国语、默书不合格,将要移民时,开始悔恨、懊恼并逐渐喜欢上国语,下决心要好好自修国语。

3.作者是怎样写出他的这种情感的变化的?
(1)前后对比写出情感变化。

以前上课时总是“懒洋洋提不起劲”,现在“全神贯注地听张先生授课”;以前“不喜欢国语课”,现在觉得“课文内容饶有趣味”……
(2)用几个具体事例写出“我”对国语课的真实情感。

①一口气读完张先生送给“我”的图书《怎样学好语文》,感受到中国语文的丰富和优美。

②想起自己再也没有学习国语的机会,心里很难过,希望把整本国语书一下子全学会。

(3)语言、动作、心理活动描写表达感情。

4.过渡:《别了,语文课》中作者用质朴生动的表达方式,通过生动细致的神态、语言、动作描写,前后态度的转变、直抒胸臆的内心独白,写出了一个少年儿童即将离开故土的难舍之情,让我们看到了涌动在他心间的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

相信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也曾经经历过这样那样的事情,一定也带给我们各种各样的情感体验,请大家说说:你的印象中有哪些难忘的经历?让你觉得开心或难过、感动或愤怒、激动或害怕的是什么事情呢?
三、阅读习作例文二——《阳光的两种用法》,讨论:
1.请分别用一句话简要概括文中描绘的两件有趣的事。

(1)冬天,母亲把“老阳儿”叠在被子里。

(2)夏天,毕大妈把“老阳儿”煮在水里面。

2.“老阳儿”起到了贯穿全文情感脉络的作用。

说说你对“老阳儿”深刻内涵的理解。

“把老阳儿叠起来”“把老阳儿煮在水里”“阳光成了居家过日子的一把好手”,“老阳儿”带给“我们”温暖与快乐。

母亲这种“智慧与温暖的心”,尤其是“在艰苦日子里磨练出的一点儿本事”,成为“我们”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太阳(老阳儿),母亲就是照亮和温暖“我们”生命的阳光(老阳儿),是“我们”所有幸福和感恩的来源。

因此,更深一层“老阳儿”指的是人们在艰苦的生活中创造出智慧,渡过一个又一个难关。

3.说说从两家人的生活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样的情感。

从母亲在冬天把“老阳儿”叠在被子里给“我”取暖,体会到了母亲爱孩子、热爱生活的情感。

从毕大妈夏天把一缸水放在太阳底下煮热,给孩子们洗澡,我体会到了毕大妈是一个温暖而又有智慧的人。

在艰苦的生活里,她们都有一颗慈爱、智慧的心,带给孩子们温暖和快乐。

4.和同学交流:作者是怎样表达情感的?
通过讲述母亲把“老阳儿”叠在被子里和毕大妈把“老阳儿”煮在水里面这
两件事,把情感融入其中,自然地流露了内心的情感。

四、小结
写文章就像说话一样,要抒发自己的真实情感。

有时,我们可以通过情感的变化来表达,如,《别了,语文课》一文中,通过几个具体事例的前后对比写出“我”对国语课的情感变化。

有时,我们不仅可以把情感融入具体的事情中,还可以把心里想说的话直接写出来。

下节课,我们可以将这些方法运用到习作当中去。

[教学板书]
交流平台情以物迁
辞以情发抒发真情实感
初试身手心情不同感受不同
[教学反思]
“不精不诚不能动人”,这个单元的教学是围绕着说真话抒真情展开的,但一直以来能够做到以“真”动人却是学生们的难点,难就难在说着容易“做”着难。

在交流平台和初试身手环节,大家说得都很好,能够顺畅地说出“情”“景”和“感受”之间的关系,句子练写也能很快完成,这是值得肯定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