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巴顿将军》看管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巴顿将军》看领导力之一:别开生面的现场联合办公
2008-7-2 5:09:00
文:jk02
好来坞电影《巴顿将军》堪称最经典的“领导力”培训教科书,俯拾皆是领导力核心内容的典型案例,本文只选其中一幕为证。
这一幕发生在电影开始后不久,看似漫不经心的,却又意味深长。
美军三星上将巴顿受命到北非抗击纳粹,迎接他的是一次盟军空前的惨败和德军的大胜,数千美军被俘,战线溃退数百里。
前任指挥官的低能和美军的士气让他感觉到,要想战胜对手绝非易事。
在他驾着吉普车开往军部的路上,已经想好两件大事,一是恢复美军的士气,二是寻求英军的空中保护。
待他整顿好士气低落的美军第二军后,立即召集部下将官们商讨打击德国隆美尔非洲军团的方略,手下人来报英军空军少将肯尼汉和布福德到访。
巴顿非常热情地接待了二人。
之前,英、美两军发生了一些争吵,美军指责英国皇家空军未提供足够的空中掩护,致使地面部队不断遭到德机的轰炸。
而英军却认为这是美国人在为失败找借口,英国空军在地中海沿线拥有绝对的空中优势,德国人在北非不可能有飞机能起飞。
面对英国人,巴顿出人意料地热情,完全没有往日骂娘的作风(有点反常),他只是提出了希望英国朋友适当地派出一些飞机保护美军地面部队的建议。
看到巴顿的客气,肯尼汉将军立马把官腔打得更高了,反复强调他的下级报告的是英军的空中优势是如何如何的强大,德国飞机早被打得不敢上天了。
他还向满脸微笑的巴顿(是不是有点阴)夸下海口,说从此以后再也看不到德机了,哪怕你很想看。
这时,两架德机不请自来“参加”巴顿的办公会,把会场内外炸得一塌糊涂,第二军毫无还手之力,在机关枪和炸弹面前三位将军也只有抱头鼠窜的份,好容易躲到会议桌下。
在桌下,三位将军继续“开会”,巴顿笑着对肯尼汉说,你刚才不是说再也看不到德国飞机了吗?肯尼汉一脸狼狈,说不出话来。
其实,巴顿的部队,包括他的指挥部几乎天天都挨德国人的轰炸,而英国人却不承认这一事实。
所以,巴顿精心安排了这次“炸弹下的会面”,让英国人重视了他的意见。
这位美军历史上最有性格的将军也第一次按住了心中的火气,让事实教育了古板高傲的英国人,为今后双方的合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这个小插曲堪称“现场联合办公”的典型,巴顿狡黠的微笑背后隐藏了无穷的智慧。
在酒店里,时常会遇到类似的情况。
有时候向兄弟单位\部门提出协助的请求时,对方的领导往往会说,我早已安排下属全力配合你了。
他说的可能是对的,但也许只是真相的一部分。
领导的姿态不一定能打破单位之间的官僚藩篱,有时反而会是滋生推诿的温床。
你不能去插手指挥对方的下属,而从上司那里传来的反馈往往又对你不利。
眼看着就要成为一只替罪羊了。
这时,你心中是多么的无助啊!
如果当面指责对方,结果可能是在对方下属的心中埋下了怨恨的种子,毕竟是他的下属在与你的下属合作,不是双方领导人在合作。
巴顿想告诉我们的是,在合作中遇到问题,指责是没有用的,无论是指责对方的领导,还是他的下属,召集一个别开生面的现场联合办公会也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当然没有必要像他那样冒生命危险,把会场设在枪林弹雨中。
从《巴顿将军》看领导力之二:没有纪律何来战斗力?
2008-7-3 8:23:00
文:jk02
如果军队是企业,那么士兵就是员工。
军队要打胜仗,或者说少打败仗,士兵就一定要有比对手更强的战斗力;企业要想赢利,或者说少亏本,员工就一定要有比对手更高的综合素质。
但如何提高战斗力呢?且看巴顿是如何做的。
地球人都知道,最难带的兵是屡败或屡胜的兵,前者馁惧,所谓兵败如山倒,后者骄狂,所谓骄兵必败。
巴顿将军刚到北非时,欢迎他的就是几天前刚吃了大败仗(兵力损失三分之一,坦克、火炮、锱重过半)且参战以来一场战斗未胜的美国陆军第二军。
有史料说这支部队虽名为第二,但并不是战斗力排名第二,其战斗力之差,比垃圾好不了多少。
提到沙漠之狐——隆美尔,第二军官兵个个谈虎色变。
隆美尔本人也对部下说,美国人怕死,早晚会被他赶出非洲。
他在机场轻蔑地看了看上千美国战俘,对助手说,按我的计划打败巴顿,就坐上飞机回柏林休假去了。
巴顿是一头雄狮,现在却交给他一群羊,跟强悍的德国人作战,能保命就不错了,要取胜似乎不大可能,要大胜更是天方夜谈。
情形似乎不妙!
一到部队,巴顿就开始整顿军纪,从规范着装到统一早餐时间,从办公室整洁到军营墙壁文化,动辄就罚款。
士兵和将官们一下子就瞢了,开始怕了巴顿。
其实,他不过是把美军的正规条例拿出来逐一严格执行而已,不是他个人的发明。
因为他始终信奉一个准则,没有纪律就没有战斗力。
不到半月(电影里夸张一些,只用了一个上午),部队面貌一新。
奥妙在于,巴顿本人就是最职业化的军人,对钱财、女人全无兴趣,是一名标准的清教徒,是一名遵守军纪的模范。
他从军的唯一兴趣就是打败敌人。
领导示范,上行下效,军纪自然严谨。
十多年前,我刚进入酒店行业时,就听过一句话,酒店是半军事化管理,其中一条就是严格的纪律。
准时出勤是纪律,统一着装是纪律,讲普通话是纪律,礼貌礼仪是纪律,不准使用客用设施
是纪律,班前班后会是纪律,连走路跑步都是纪律……总之,但凡必须和不准(MUST & MUS T NOT)都是纪律,违反纪律就要签黄单(过失单)。
当我拿到一本印刷精美的《员工手册》时,里面尽是“不准”加“必须”,后面几大篇都是过失,还分成轻微过失、严重过失、重大过失三大类,或A类、B类、C类等。
当时的我想问一个问题,这个东西是哪个高人发明出来的?当然我没敢问出来。
什么东西都是要求出来的,尤其是“管理”这个东西。
你想得到什么,你就要要求什么,当然要从自己开始,而不是从别人开始。
开始我不习惯,更不理解,但为了生活也只有服从。
习惯成自然,习惯了总会慢慢地理解的,当我有一天可以超越纪律时(做到高管),才发现纪律已深入到我的骨髓中,不用死记,自然就会做必须做的事,不做不准做的事了。
一名管理者,无论职位高低都需要领导力,哪怕只是一名基层的领班,即领导一个团队完成一个使命的能力。
这个能力虽有若干内容,但锻造纪律却是其中最基础的。
有了它,才能令行禁止,才能逐一做到标准化。
如果规章制度只是挂在墙上的装饰品,那么计划和目标也会成为一张废纸,市场和利润更是镜中月水中花了。
但现实中,有多少管理者能像巴顿一样,用最原始的古希腊斯巴达人的古板精神来坚持纪律呢?
有多少管理者已经意识纪律的重要性,却是严以律人,宽以待已呢?
从《巴顿将军》看领导力之三:勇于向对手学习
2008-7-4 9:41:00
文:jk02
还记得电影《巴顿将军》里的第一次战斗,这是他第一次面对德军坦克装甲兵团。
巴顿从望远镜里看着整个战场,德军坦克分队像他预料的那样穿过山谷,而他就看着那些坦克。
在第一辆坦克上,站着一位军官,手里拿着马鞭。
巴顿盯着他,说道:“隆美尔,我读过你的书。
”那不是隆美尔本人,此时他正在柏林养病。
但他确实读过隆美尔的书,很清楚隆美尔会怎么做。
然后,战斗打响了。
进攻,侧翼机动,佯装撤退,再次进攻,空中支援,后备队到达。
巴顿只是看着,根本没有下达哪怕一条命令,因为他早已部署停当。
美国人拍的电影,结局当然是美军全胜,德军丢盔卸甲,狼狈逃窜。
这是巴顿到达北非指挥第二军的处女战,为此他花费了不少功夫,其中最重要一点就是详细研读了对手隆美尔的著作《步兵进攻》和《坦克攻击战》两书。
特别是后者,是巴顿床头的必读书。
熟悉二战史的朋友知道,巴顿是美军坦克部队第一人,美国第一支坦克团是由他组建的,应该是这方面的专家了。
但专家也需要学习,尤其是向对手学习。
巴顿知道,他没有隆美尔之前在波兰、法国、北非战役的经验,特别是在德军对波兰发动闪电战中,隆美尔指挥的机械化部队发挥了极大的威力,波兰几乎一周就灭亡,后来强大的法国也是被德国的闪电战打得两周就亡国,让全世界一夜之间对坦克装甲部队有了重新的认识。
于是,他在受命北非之后,花了相当多的时间来研究隆美尔,读他的书,研究他的战法,为后来取得胜利打下了基础。
当然,之前美军在北非登陆后的惨败,盟军最高统帅艾森豪威尔差点成了德军坦克部队的俘虏,他只得请求美国总统,派出最不好管教的巴顿,才让他俩人一朝扬名立万。
在电影里,德国统帅部也研究了巴顿的特点,只是演得有点搞笑。
真实的情况未必如此,他们一定下了不少的功夫。
学习力也是领导力的重要内容。
二十一世纪最优秀的企业是学习型企业,一个企业的学习能力是靠领导带动出来的。
酒店业是不断发展的行业,每家酒店都在挖空心思讨好客人,服务手段花样百出。
完全靠自己苦想,搞原创毕竟是有限的。
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向别人学习,取百家所长,为我所用。
但如何学习呢?这是每个酒店人,尤其是管理层需要深思的问题。
我的建议是向同一城市中生意最好的酒店学习,既然别人的酒店生意好,一定是有让客人满意的成功经验。
客人为什么喜欢这家酒店?同样的问候,是不是他们做得更好一些?同样的客房,是不是他们的清洁更好一些?同样的餐饮,是不是他们的服务更好一些?……
现实中,虚心向同行求教往往被一些管理层看作是没面子的事情,明明没有别人做得好,心里却不太服气,找一些客观的理由来“掩耳盗铃”。
要么说别人的位置好,客源消费力强;要么说别人硬件好,有先天优势;要么说别人工资高,招得到更好的员工……太多的理由组合在一起就变成了两个字:借口。
但我们却忘了一本书的名字:《没有任何借口》。
不知道是不是这本书只发给员工看,管理人员只把它放在书柜里当摆设。
还有一种常见的学习心态,我称之为“酸葡萄”心态。
有些酒店也经常走出去考察,但回来之后却是总结别人的短处,哪怕是参观了一些行业内公认的好酒店,也要挑出别人的诸多不足来,对闪光点一律作盲。
这也是要不得的。
无论自己做得好不好,都应该向同行甚至竞争对手学习,学习对方的长处。
即使对方不如我们,也总有一些亮点是值得借鉴的,更何况天下之大,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啊!象巴顿这样的美军坦克之父不是也向比他小六岁的德国军事天才隆美尔虚心学习吗?
一天不学习,一天就不进步。
学习不是闭门造车,重要的是多向酒店外面的同行学习,学一种新菜是学习,学一种开夜床的方法是学习,学一种装饰是学习。
只要肯用心,处处皆学问。
话又说回来,向同行虚心求教也是需要一定的勇气的,特别是相当多的酒店人都有若干年从业资历,自信心是相当强的,不服输的心态也是相当强的。
其实,放下架子,收起面子向别人学习,将别人的成功经验为我所用,把自己的酒店经营管理好了,比什么都重要。
毕竟酒店成功了,自己才成功。
当你有一天把自己的酒店做成一个城市里生意最好的酒店时,你就要放眼全国,向其它城市的好酒店学习了。
从《巴顿将军》看领导力之四:必要时,亲力亲为
2008-7-6 7:52:00
文:jk02
镜头:意大利西西里岛中部山区,盟军仰攻德军重兵把守的高山阵地,久攻不克。
巴顿命令坦克部队从侧冀绕过去,先锋队开进至河边停滞不前,团长打开地图研究,命手下士兵找工具下河测水深,看坦克能否通过。
河对面传来巴顿的声音,往上游走100米,水深不足一米,部队可以通过。
这时德军一发炮弹落到河中,激起数米高的水花。
水花散尽,巴顿和他的吉普车已不见踪影。
团长骂道,狗娘养的,他是怎么过去的?
军团司令都过去了,自己还等什么。
马上开着坦克过河去吧。
这就是巴顿的作风,雷厉风行,说了就做,打仗不怕死,怕死不打仗,不要命往前冲,甚至冲到先头部队的前面给他们开路。
这样的部队能不打胜仗吗?
有些人或许会说,指挥官应该呆在他的指挥部,不能随便跑到最前线去,万一有闪失,部队将群龙无首,损失更大。
巴顿一般也是这样做的,呆在作战室里指挥若定,问题是现在打不动了,按原来的方案,伤亡太大,只得想别的办法,开辟第二战场。
让他烦恼的是,大家都对他的建议表示怀疑,认为侧面就算没有德军的埋伏,也有一条大河阻隔,坦克难以通过。
于是,倔强的巴顿在说不服大家后,自己跑到河边去探路,而且还把该死的地图扔到一边去了。
关键的时候,地图是害死人的,自己用脚走出来的路更踏实。
德国人用了地图,在此没有设防,美国人也用了地图,不敢跨过那条河。
但德国没有不信邪的巴顿,美国人有,于是美军绕到了德军后面,击败了敌人。
身为酒店的管理者,不用事事亲力亲为,但你要知道什么时候,遇到什么样的情况时,有必要亲力亲为一下。
培养创新精神,你需要亲手做一个示范吧。
如果最高领导不带头创新,下属怎敢出头,毕竟创新是有风险的,搞不好先锋就成了先烈。
培养细节精神,你需要亲手做一个示范吧。
如果领导不重视细节,没有人会重视的,因为细节是挑刺的工作,是得罪人的事情。
最有本钱得罪众人的人一定是总经理才行,其他人这样做了必定会被孤立起来的。
培养执行力,你需要亲手做一个示范吧。
执行力是一种文化,只能至上而下地建立,高层不追中层,中层也不会逼基层,大家都得过且过,不去抓落实,组织就没有执行力了。
管理者之所以与众不同,是因为他需要做决定,对于高层而言决定就是决策,这是一定要亲力亲为才可以的。
亲力亲为的事情往往是打破常规的,是没有现成的“地图”可参照的,是有风险的,甚至是风险极大的。
但这也是管理者身上最重要的气质之一,是优秀与平庸的差别所在。
亲力亲为的事情往往也是不能只听下属汇报的,需要到实地考虑一番,获得第一手的资料,毕竟同样的现象,高层的识别力一般要强过下属的。
成天坐在办公室里做决策,还指望英明,除非你是超级天才,再不然就是假设下属比你还行。
记得六年前我的上司说过一句话,印象非常的深。
我问他,什么是总经理?只用一句来说窝。
他想了想,说,眼前只有两条路可选,左边是死路,右边也是死路,你必须选一条。
怎么选?选择一条死得稍微不那么难看的死路吧!总经理每天就是这样过的。
这是我听过的对总经理最形象描述了,胜过一万本教科书。
当时的我只是一个经理,问了一个非常幼稚可笑的问题,那可不可以不选呢?
他说,如果不选,你马上就得死(下课)。
选了,你兴许还有一点机会。
那时的我还不懂,现在有点明白了。
领导的职责就是“选择”,就算知道可能会有错,也必须得“选”。
巴顿将军已做出了选择,你呢?
从《巴顿将军》看领导力之五:硬骨头也能啃出肉来
2008-7-7 5:00:00
文:jk02
再说盟军把德国人赶出北非后,迅速在意大利南部的西西里岛登陆,打算以此为跳板进入意大利本土,从南面包抄,进而攻入德国。
那时,以英美为首的盟军还没有想过在法国诺曼底开辟第二战场的事。
登陆异常顺利,德、意联军基本放弃了滩头抵抗,盟军站住了脚跟。
接下来就要考虑下一步的战略了。
最高统帅艾森豪威尔决定分兵两路,一路由英军蒙哥马利元帅率领英第八军从大路进军,另一路由巴顿率领美第二军从山区进军,目标:围歼德、意联军,占领西西里首府巴勒莫。
接到命令后,巴顿简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人家的机械化大摇大摆地走公路,自己的坦克却被迫去爬山,好歹艾统帅还是美国人啊!而且跟自己称兄道弟十几年,怎么分配任务时也不照顾一下?
他向艾统帅反映,被打回来,直接向美军参谋总长马歇尔投诉,也被打回来。
正想向总统罗斯福反映,被下属劝回来。
手下人说,是罗斯福总统与丘吉尔首相共同决定的。
这时的巴顿一定是向天大喊三个字:“不公平”!!!
巴顿是职业军人,服从是天职,硬着头皮往山区开进,很快从德国人手中抢到了一条山区公路。
他像小孩子一样得意地说,统帅部不给我公路,我自己找。
正在得意时,接到艾统帅的电话,要他立即把公路让给蒙哥马利的部队,因为英军的公路被德国人占了,又打不过人家。
巴顿差点被气死,有本事自己去抢嘛,抢不到了就来抢自己人的,算什么英雄好汉?看着蒙哥马利在美国人流血换来的公路上潇洒地行进,巴顿真怀疑自己是不是后娘生的。
重新再回到山区,面对坚固的德军山地防线,巴顿打破常规,采用包抄战法(见前文从《巴顿将军》看领导力之四:必要时,亲力亲为),一举攻克德军阵地,德国人全线溃退,美军抢先占领西西里首府巴勒莫市。
英国人还不知道(估计是巴顿故意不报告的),几天后也进入巴勒莫,而且还搞了个盛大的入城仪式。
到了市政大厦,蒙哥马利才发现迎接他的是巴顿的第二军将士,而
不是投降的德军,当场就被气昏过去。
头功又被巴顿抢了,第二军热情的欢迎对英国人来说是无言的羞辱,英国皇家陆军的尊严何在!
按理说,盟军统帅部出于平衡英美关系考虑,把最容易走的路线分给英军,是想让蒙哥马利享受先占领巴勒莫的光荣,故意让巴顿的机械化部队陷在山区里。
山区易守难攻,而公路易攻难守,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巴顿都不可能跑到蒙哥马利前面。
但统帅部不知道的是,德国人弃山区而守平地,将主力全部放在英军的前进道路上狙击,山区只有少量杂牌部队据险固守。
巴顿开始也不知道,后来明白了,还打电话去感谢了艾森豪威尔,说他够兄弟。
艾统帅哭笑不得。
从最硬的骨头上啃出肉来,从最不可能战胜的敌人身上杀出一条血路,从最慢的路上最先抵达目的地,这就是巴顿的风采。
乌龟就是爬山也比兔子跑公路要快,这就是强者。
挑肥捡瘦,拈轻怕重是人的天性。
在酒店中,我们也会遇到类似的情况,同样是分配的任务,总会有让人觉得厚此薄彼的地方。
别人的轻松,自己的繁重;
别人的标准低,自己的标准高;
别人的时间宽裕,自己的时间紧迫;
别人的责任小,自己的风险大;
别人的手下好管教,自己的手下都是老大难;
别人的容易出人头地,自己的永远是幕后英雄……
这时我会想到巴顿,他也会抱怨,也会骂娘,而且骂得比谁都凶。
但他骂完之后,会开动大脑,从不利中看到有利的一面,从看似巨大的困难中看到重大的机会,反而把繁重的任务轻松、高效地完成了。
到最后,他甚至会感谢把最困难的任务交给他的上司,因为他得到了证明自己能力的机会。
身为管理者,要学会吃肉,也要学会啃骨头,啃硬骨头,还要从硬骨头里啃出最多的肉来。
我以为,这才是真正的领导力。
从《巴顿将军》看领导力之六:闲人的超凡力量
2008-7-8 7:37:00
文:jk02
说一段本文的主人公最不得志的经历,可能对诸多颇有才华却难有施展机会的人有点启发。
巴顿是战场上令人胆寒的对手,更是一位性格将军,是出了名的火爆“猛张飞”。
为了争取有利条件,他会跟上司吵架,骂娘,这些大家都能忍。
谁让你这个家伙尽打些漂亮仗呢?
但大家不能忍受他打士兵,特别是在美国这样一个号称天下最“民主”的国度里,打人是要受到惩罚的。
二战前他就犯过一次这样的错误,被迫闲赋家中多年,直到战局恶化,军中无猛将才被重新起用。
他向统帅部保证绝不再犯,但在攻占西西里首府巴勒莫后,得意忘行的他却卷入了闻名世界的“耳光门”事件。
其实,他是在慰问伤员时看到了一名逃兵,按耐不住心中的火气打了他一耳光,刚好被随军的《纽约时报》记者知道,发到国内报纸上。
国会里一些成天没事做的议员立刻向罗斯福总统施压,要求把不尊重人权的巴顿撤职查办,于是,刚刚赢得胜利的巴顿又“失业”了。
德国人听说后,差点没开香槟庆祝,认为美国人确实太有病了,居然为这么点破事就换掉最能打仗的将军。
事实证明,后来盟军在意大利几乎无所作为,跟巴顿的离开有很大的关系。
现在的巴顿跟国会议员一样没事做了,他只得向盟军最高统帅艾森豪威尔申请公费旅游,到地中海沿岸观光渡假。
他一会儿在靠近希腊的岛屿游泳,晒太阳,一会儿在塞普路斯考察民风民情,享受美食,顺带打听德军在希腊一带的部署情况,权当是满足一个老兵的兴趣爱好。
希特勒知道后,马上判断盟军可能会在希腊登陆,立即从意大利和苏联战场抽调几个精锐的装甲师增兵希腊。
艾统帅让巴顿休息了几个月后,让他立刻回到伦敦报到,巴顿以为又要复出,兴奋了几天。
结果却是让他继续休息,只是休息的地方换到了法国加来海岸对面的英国海边。
但他还是得到了一个第八集团军司令的头衔(空的),统帅几百名工兵,天天在英吉利海峡的海滩上修建木制坦克,一共建了上万个,德国飞机侦察到这一情况,立即报告了希特勒。
英明的元首又一次判断盟军打算在加来登陆,命令驻守法国的隆美尔元帅(巴顿的老对手)加强这一带的防线。
半年后,盟军在诺曼底登陆成功,修建木坦克的巴顿居功至伟,因为他一个人站在英国海滩上玩一玩就吸引了五十万精锐德军来防备他。
一个闲人的力量居然有如此超凡,在半年时间里用同样的骗术,骗了也算是相当聪明的德国人两次,已经不能用“牛人”两个字来形容了,让人不可思议。
人在某个职位上的时候,特别是公司高层,能量是很大的,因为有许多人围绕在你身边,可以指挥他们做成许多大事,这种感觉只有你当了高层领导之后才有真切的体会。
虽说不上一言九鼎,一脚定乾坤,至少你说的话会有人听,有人记,你的思想会贯彻到团队的行动中,你会看着你的计划一点一点地现实。
这种感觉就是当领导的感觉,是现在许多有志向的职业人梦寐以求的境界。
但你是不是真正了不起的领导呢?不妨试一下象巴顿那样被解职之后,到处旅游一番,看看有多少人还待见你?有多少人还重视你?或者以你的名义打个什么旗号之类的玩艺儿,把你像一尊佛一样供在某个地方,再看看有几个人仍然相信你有无边的法力,巨大的能量?
巴顿的朋友艾森豪威尔早就发现了他这个很“牛”的人,本想把他放到战场上大显身手,却苦于国会的压力,总统的无奈,只得让巴顿“闲一下”,结果“闲”出了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两个惊天骗局。
一个领导是不是真的了不起,不仅要看指挥千军万马的辉煌战绩,更要看他无兵无将,无权无势时还有多大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