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输线参数
2.1 传输线分布参数、传输线方程及解
(2-9)
四、无耗传输线的边界条件
对于终端边界条件场合,我们常喜欢采用z’(终端出 发)坐标系z’,计及Euler公式
jz ' e cos z ' j sin z ' jz ' cos z ' j sin z ' e
最后得到
U ( z ') U (l )cos z' jZ0 I (l )sin z ' U (l ) I ( z ') j sin z ' I (l )cos z' Z0
(2-3)
式(2-3)是均匀传输线方程或电报方程。
二、传输线方程
如果我们着重研究时谐(正弦或余弦)的变化情况,有
u( z , t ) Re U ( z )e jt jt i ( z , t ) R I ( z ) e e
(2-4)
(2-4)式中,U(z)、I(z)只与z有关,表示在传输线z处 的电压或电流的有效复值。
一、低频传输线和微波传输线
这时,使我们更加明确了Guide Line的含义,导线只 是起到引导的作用,而实际上传输的是周围空间 (Space)(但是,没有Guide Line又不行)。D和d是特 征尺寸,对于传输线性质十分重要。
J 传 输 空 间
D
H S E
d
J
图 2-4
双导线
二、传输线方程
传输线方程也称电报方程。在沟通大西洋电缆 (海底电缆)时,开尔芬首先发现了长线效应:电报 信号的反射、传输都与低频有很大的不同。经过仔 细研究,才知道当线长与波长可比拟或超过波长时, 我们必须计及其波动性,这时传输线也称长线。 为了研究无限长传输线的支配方程,定义电压u 和电流i均是距离和时间的函数,即
传输线及S参数-PPT
反射系数 (reflection coefficient)
反射系数 :传输线上任意一点处的反射波电压(或电流)与入射波电 压(或电流)之比,即
(z) U r (z) Ir (z) Ui (z) Ii (z)
对无耗传输线 j ,终端负载为Zl,则
(z)
A2e jz A1e jz
Zl Zl
21
散射参量(S)
实际的射频系统不能采用终端开路(电容效应)或短路(电感效应)的测量方
法,另外终端的不连续性将导致有害的电压电流波反射,并产生可能造成器
件损坏的振荡。
S 参量的定义
a1 b1
S
a2 b2
定义归一化入射电压波:an
Vn 2
Z0In Z0
定义归一化反射电压波:bn
Vn 2
Z0In Z0
+ -
v3
iN-1 N-1端口+- vN-1
其中
阻抗
Znm
矩阵
多端口 网络
vn i ik 0
m
i2 v2
+ -
2
端口
i4 v4
+ -
4
端口
iN vN
+- N
端口
for k m 19
同理:
i1 i2
Y11 Y21
iN YN1
Y12 Y22
YN 2
Y1N v1
Y2
N
相加:Vn an bn Z0 相减:In an bn / Z0
:
an Vn /
Z0
, I
n
Z0
bn Vn /
Z0
I
n
Z0
参量:
传输线基本概念
传输线基本概念
传输线是电气工程中的一个基本概念,通常用于电信和电能传输。
以下是传输线的基本概念:
1.导体:传输线中的导体是负责传输电流的部分,通常由金属材料制成,如铜或铝。
2.绝缘体:绝缘体用于包裹导体,防止电流外泄,同时防止导体与其他导体之间的直接
接触。
3.波动模式:传输线可以支持不同的波动模式,如横波(横电磁波)和纵波(纵电磁波)。
4.特性阻抗:传输线有一个特性阻抗,表示单位长度上的电阻和电抗。
特性阻抗是传输
线参数的一个关键特征。
5.传输速度:信号在传输线上传播的速度,通常接近真空中光速。
6.电压和电流的分布:传输线上电压和电流的分布受特性阻抗、波动模式以及传播方向
等因素影响。
7.传输线长度:传输线的长度对于信号的传播和特性阻抗的影响很大,尤其在高频情况
下。
8.返波系数:当信号在传输线的末端遇到不匹配时,部分信号将被反射回去,返波系数
描述了这种反射的程度。
传输线理论是电磁场理论的一部分,对于高频信号和微波传输具有重要的应用。
传输线的特性和参数对于电信、网络、电力系统等领域的设计和分析都至关重要。
传输线波长计算公式
传输线波长计算公式传输线波长计算公式是用来计算传输线上的波长的。
在电磁波传输中,波长是指波的一个完整周期所占据的空间距离。
波长的计算公式可以通过传输线的特性参数来确定。
下面将介绍传输线波长计算公式的相关内容。
传输线波长的计算公式是根据传输线的特性阻抗和频率来确定的。
在电磁波传输中,传输线的特性阻抗是指单位长度的传输线上的电压和电流的比值。
传输线波长的计算公式可以通过以下公式来表示:波长 = 速度/频率其中,速度是指电磁波在传输线上传播的速度,频率是指电磁波的振动次数。
传输线的特性阻抗可以通过以下公式来计算:特性阻抗 = (电感 + 电容) / (电导 + 电阻)其中,电感和电容分别是传输线的电感和电容参数,电导和电阻分别是传输线的电导和电阻参数。
传输线波长的计算公式可以通过以上公式来确定。
根据传输线的特性阻抗和频率,可以计算出传输线上的波长。
传输线波长的计算公式可以帮助工程师们在设计和优化传输线时,了解电磁波在传输线上的传播情况,以及传输线的特性参数对传输性能的影响。
传输线波长的计算公式的应用非常广泛。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传输线波长的计算公式可以用来确定天线长度和传输线长度,从而保证无线信号的传输质量。
在光纤通信系统中,传输线波长的计算公式可以用来确定光纤的长度,从而保证光信号的传输质量。
在微波电路设计中,传输线波长的计算公式可以用来确定微波传输线的长度,从而保证微波信号的传输质量。
传输线波长的计算公式是一种重要的工具,可以帮助工程师们设计和优化传输线,以保证电磁波的传输质量。
通过传输线波长的计算公式,可以确定传输线上的波长,从而了解传输线的传输特性。
传输线波长的计算公式在无线通信、光纤通信和微波电路设计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希望本文对传输线波长的计算公式有所了解,对读者有所帮助。
传输线 单端 差分 s参数差异
传输线单端差分 s参数差异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传输线是一种用于在电子设备间传输信号的重要元件,其中包括单端传输线和差分传输线。
传输线s参数计算公式
传输线s参数计算公式传输线是一种用于传输电信号的导线或导缆,常见于通信、电力等领域。
为了描述传输线的性能和特性,人们引入了S参数,即传输线的散射参数。
传输线的S参数是通过测量电压和电流的幅值和相位来描述信号在传输线上的传播情况。
S参数可以提供关于传输线的反射、透射和散射等信息,是设计和分析传输线的重要工具。
传输线的S参数计算公式如下:S11 = Γ1+ = (ZL - Z0)/(ZL + Z0)S12 = Γ1- = 2Z0/(ZL + Z0)S21 = Γ2+ = 2ZL/(ZL + Z0)S22 = Γ2- = (Z0 - ZL)/(ZL + Z0)其中,S11表示输入端的反射系数,S12表示输入端的透射系数,S21表示输出端的透射系数,S22表示输出端的反射系数。
Z0为传输线的特性阻抗,ZL为传输线的负载阻抗。
通过计算S参数,可以得到传输线的特性阻抗、反射系数和透射系数等重要参数。
这些参数对于传输线的设计和分析非常关键。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或仿真软件来测量或计算传输线的S参数。
首先,需要准备好测试仪器或仿真软件,设置好测试条件。
然后,将传输线连接到测试仪器或仿真软件,并进行信号的输入和输出。
最后,通过测量或计算得到传输线的S参数。
在传输线设计和分析中,S参数计算公式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工具。
通过计算S参数,我们可以了解传输线的性能和特性,进而优化传输线的设计。
同时,S参数计算公式也可以用于传输线的故障诊断和故障定位,提高传输线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传输线的S参数计算公式是一种重要的工具,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传输线的性能和特性。
通过计算S参数,我们可以得到传输线的反射系数、透射系数等重要参数,进而优化传输线的设计和分析。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可以利用实验或仿真软件来计算传输线的S参数,以提高传输线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传输线参数
1
2
驻 波 参 量 (续二)
V (d ) V (d ) 1 G L max I (d ) max I (d ) 1 G L
V (d ) V (d ) 1 G L min I (d ) min I (d ) 1 G L
GL e
2 d
e
j ( L 2 d )
2.2 5
GL
Z L Z 0 Z L Z 0 jL e Z L Z0 Z L Z0
2.2 6
终端反射系数
反射系数在单位圆内的变化
G(d ) G L e2 d e j (L 2 d )
G( d ) G L e
1 2 1 2
R1 G1 g j L1C1 1+ 1+ 2 j L1 2 j C1 1 C1 L1 = R1 +G1 ; = L1C1 2 L1 C1
书上给出了: 双导线、 同轴线、 平行板 的近似结果
分布参数阻抗
j (L 2 d )
有耗:G(d)轨道为单位圆向内螺旋线上 无耗:G(d)轨道为同心圆、相位-2d旋转 (顺时针旋转)
阻抗与反射系数的关系
线上任意点上的电压、电流:
V (d ) V (d ) V (d ) V (d ) 1 G(d ) I (d ) I (d ) I (d ) I (d ) 1 G(d ) 2.2 8
2
cos (
2
L
2 d ) sin (L 2 d ) 2 G L cos(L 2 d )
2
1
电磁场与电磁波课件7.4传输线理论
如 f = 300MHz时,l=1m, f = 3GHz时,l=0.1m
l
场和等效电压的相位变化2p的相应距离为一个波长。 而传输线的长度一般都在几米甚至是几十米之长。 因此在传输线上的等效电压和等效电流是沿线变化的。 ——→与低频状态完全不同。
传输线理论 长线理论
传输线是以TEM导模方式传 输电磁波能量。
W
ln d
d
2.传输线方程
传输线方程是研究传输线上电压、电流的变化规律及 其相互关系的方程。
1)一般传输方程
传输线上的电压和电流是 距离和时间的函数, 则线元 Dz<<l上电压和电流的差为
v(z z,t) v(z,t) v(z,t) z z
i(z z,t) i(z,t) i(z,t) z z
Dz传输线上的等效电路
ez , ez 分别表示向+z和-z方向传播的波。
用双曲函数来表示
V (d ) V0chd Z 0 I 0 shd
I (d)
V0 Z0
shd
I 0chd
写成矩阵形式:
V (d)
I
(d )
chd
shd
Z0
Z 0 shd chd
V0
I
0
③信号源和负载条件解
第二章 传输线理论
已知
v(z Dz,t) v(z,t) v(z,t) Dz z
应用基尔霍夫定律:
i(z Dz,t) i(z,t) i(z,t) Dz z
第二章 传输线理论
L上: v L di ,C上: i C dv
dt
dt
v(z,t) z
z i(z,t) z
z
Rl z i(z,t) Gl z v(z,t)
传输线参数计算
传输线参数计算概述传输线参数计算是电磁场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内容,用于分析和设计电磁场传输线的性能。
传输线参数包括电阻、电感、电容和导纳等信息,通过计算可以了解传输线的信号传输特性,以及影响信号传输的因素。
传输线参数的计算方法电阻计算传输线的电阻主要由导线材料的电阻造成。
根据导线的材料和尺寸,可以使用以下公式计算传输线的电阻:\[ R = \rho \cdot \frac{l}{A} \]其中,\( R \) 是电阻,\( \rho \) 是导线材料的电阻率,\( l \) 是导线的长度,\( A \) 是导线的横截面积。
电感计算传输线的电感主要由导线的长度和形状造成。
对于简单的传输线,可以使用以下公式计算电感:\[ L = \mu \cdot \frac{l}{\pi} \cdot \ln\left(\frac{2l}{d}\right) \]其中,\( L \) 是电感,\( \mu \) 是导线材料的磁导率,\( l \) 是导线的长度,\( d \) 是导线的直径。
电容计算传输线的电容主要由导线之间的电场分布造成。
对于两根平行导线之间的电容,可以使用以下公式计算:\[ C = \frac{\varepsilon \cdot \varepsilon_0 \cdotl}{\ln\left(\frac{d}{r}\right)} \]其中,\( C \) 是电容,\( \varepsilon \) 是导线材料的相对电容率,\( \varepsilon_0 \) 是真空中的电容率,\( l \) 是导线的长度,\( d \) 是导线之间的距离,\( r \) 是导线的半径。
导纳计算传输线的导纳是电流和电压的比例,表示传输线对电流的传输能力。
可以使用以下公式计算传输线的导纳:\[ Y = G + j\omega C \]其中,\( Y \) 是导纳,\( G \) 是传输线的电导,\( \omega \) 是角频率,\( C \) 是传输线的电容。
S参数的含义
S参数的含义以二端口网络为例,如单根传输线,共有四个S参数:S11,S12,S21,S22,对于互易网络有S12=S21,对于对称网络有S11=S22,对于无耗网络,有S11*S11+S21*S21=1,即网络不消耗任何能量,从端口1输入的能量不是被反射回端口1就是传输到端口2上了。
在高速电路设计中用到的微带线或带状线,都有参考平面,为不对称结构(但平行双导线就是对称结构),所以S11不等于S22,但满足互易条件,总是有S12=S21。
假设Port1为信号输入端口,Port2为信号输出端口,则我们关心的S参数有两个:S11和S21,S11表示回波损耗,也就是有多少能量被反射回源端(Port1)了,这个值越小越好,一般建议S11<0.1,即-20dB,S21表示插入损耗,也就是有多少能量被传输到目的端(Port2)了,这个值越大越好,理想值是1,即0dB,越大传输的效率越高,一般建议S21>0.7,即-3dB,如果网络是无耗的,那么只要Port1上的反射很小,就可以满足S21>0.7的要求,但通常的传输线是有耗的,尤其在GHz以上,损耗很显著,即使在Port1上没有反射,经过长距离的传输线后,S21的值就会变得很小,表示能量在传输过程中还没到达目的地,就已经消耗在路上了。
对于由2根或以上的传输线组成的网络,还会有传输线间的互参数,可以理解为近端串扰系数、远端串扰系统,注意在奇模激励和偶模激励下的S参数值不同。
需要说明的是,S参数表示的是全频段的信息,由于传输线的带宽限制,一般在高频的衰减比较大,S参数的指标只要在由信号的边缘速率表示的EMI发射带宽范围内满足要求就可以了。
信息电子产品的运算速度与传输信息量大幅提升,相关电子零部件的高频特性也愈显重要。
如PCB、缆线、连接器等过去被视为单纯桥接作用的零部件,为满足高频应用的需要,现有规格逐渐纳入了衰减、特性阻抗、串音、传输延迟、传输延迟时滞、隔离效果、信号抖动等高频特性的项目。
传输线s参数
SI-PI講堂\ S-parameter更新日期: 09/15/2012 01:47:401.简介:从时域与频域评估传输线特性2.看一条线的特性:S11、S213.看两条线的相互关系:S31、S414.看不同模式的讯号成份:SDD、SCC、SCD、SD C5.以史密斯图观察S参数6.仿真范例-- 地回路有没有slot对S11, S21的影响-- 有效介电系数如何取得1.简介:从时域与频域评估传输线特性良好的传输线,讯号从一个点传送到另一点的失真(扭曲),必须在一个可接受的程度内。
而如何去衡量传输线互连对讯号的影响,可分别从时域与频域的角度观察。
S参数即是频域特性的观察,其中"S"意指"Scatter",与Y或Z参数,同属双端口网络系统的参数表示。
S参数是在传输线两端有终端的条件下定义出来的,一般这Zo=50奥姆,因为VNA port也是50奥姆终端2.看一条线的特性:S11、S21如下图所示,假设port1是讯号输入端,port2是讯号输出端S11表示在port 1量反射损失(return loss),主要是观测发送端看到多大的的讯号反射成份;值越接近0越好(越低越好,一般-25~-40dB),表示传递过程反射(reflection)越小,也称为输入反射系数(Input Reflection Coefficient)。
S21表示讯号从port 1传递到port 2过程的馈入损失(insertion loss),主要是观测接收端的讯号剩多少;值越接近1越好(0dB),表示传递过程损失(loss)越小,也称为顺向穿透系数(Forward Transmission Coefficient)。
3.看两条线的相互关系:S31、S41虽然没有硬性规定1、2、3、4分别要标示在线哪一端,但[Eric Bogatin大师]建议奇数端放左边,且一般表示两条线以上cross-talk交互影响时,才会用到S31。
传输线的特征参数
传输线是一种用于传输电信号和电能的导线结构,常见于电力系统、通信系统和电子设备中。
传输线有许多特征参数,这些参数决定了传输线的性能和适用范围。
下面将详细介绍传输线的特征参数。
1. 电阻(Resistance):传输线的电阻是指单位长度内电流通过导线时产生的电压降。
电阻取决于导线的材料、截面积和长度。
电阻会引起传输线内部的功率损耗,并且会导致信号的衰减和失真。
2. 电感(Inductance):传输线的电感是指单位长度内传输线对电流变化的响应。
电感取决于导线的几何形状和材料。
电感会导致传输线内部的电流分布不均匀,从而引起信号的反射和干扰。
3. 电容(Capacitance):传输线的电容是指单位长度内传输线的电荷存储能力。
电容取决于导线之间的绝缘材料和几何结构。
电容会引起传输线内部的电压分布不均匀,从而引起信号的衰减和失真。
4. 传输速度(Propagation velocity):传输线的传输速度是指电磁波在传输线中传播的速度。
传输速度取决于传输线的介质特性和几何结构。
传输速度会影响信号在传输线中的延迟时间和相位。
5. 传输损耗(Transmission loss):传输线的传输损耗是指信号在传输线中由于电阻、电感和电容等因素引起的功率损失。
传输损耗会导致信号的衰减和失真,影响传输线的有效距离。
6. 阻抗(Impedance):传输线的阻抗是指单位长度内传输线对电压和电流变化的响应。
阻抗取决于传输线的电阻、电感和电容等特性。
阻抗匹配是实现信号传输的重要问题,不匹配的阻抗会引起信号的反射和干扰。
7. 信号反射(Signal reflection):当信号在传输线上到达终端时,如果终端的阻抗与传输线的阻抗不匹配,部分信号将会被反射回传输线上。
信号反射会导致传输线上出现干扰和信号失真。
8. 串扰(Crosstalk):在多条传输线并行排列时,其中一条传输线上的信号可能会通过电磁场的相互作用影响到其他传输线上的信号,这种现象称为串扰。
电力系统中的传输线参数分析
电力系统中的传输线参数分析电力系统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而电力传输线作为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电能的传输和分配任务。
在电力传输线的设计和运行过程中,对传输线参数的准确分析与评估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传输线参数的定义、分析方法以及参数的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传输线参数的定义传输线参数是指描述电力传输线特性的电学量,主要包括电阻、电感和电容。
电阻是电流通过传输线时产生的电压降,电感则是电流变化时产生的电压变化,而电容则是电压变化时产生的电流变化。
这些参数的准确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传输线的性能和特点。
二、传输线参数的分析方法1. 传输线模型传输线模型是对传输线进行电学建模的重要工具。
常见的传输线模型包括等效电路模型和传输线方程模型。
等效电路模型将传输线简化为电阻、电感和电容的串联或并联组合,方便进行电路分析。
传输线方程模型则通过微分方程的形式描述传输线上电压和电流的变化规律,更加精确地反映了传输线的特性。
2. 参数测量传输线参数的准确测量对于系统的运行和维护至关重要。
常用的参数测量方法包括电阻测量、电感测量和电容测量。
电阻测量可以通过四线法或电桥法进行,电感测量可以利用交流电桥或LCR表进行,而电容测量则可以使用LCR表或电容测量仪器进行。
三、传输线参数的影响因素传输线参数的数值大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传输线的几何结构、导体材料、环境温度和频率等。
传输线的几何结构包括导线的截面形状、导线间距以及导线的高度等,这些参数会直接影响传输线的电感和电容数值。
导体材料的电阻率和磁导率也会对传输线参数产生影响。
此外,环境温度的变化以及传输线所处的频率也会对传输线参数的数值产生一定的影响。
综上所述,传输线参数的准确分析对于电力系统的设计和运行至关重要。
通过传输线模型的建立和参数测量,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传输线的特性和性能。
同时,了解传输线参数的影响因素也有助于我们优化传输线的设计和运行,提高电力系统的可靠性和效率。
传输线参数测试方法研究
在 电路教材[ ] 1 中提到的传输线参数测试方法 是终端开路 、 短路测试法 , 即将终端分别开路和短路 时测 出始端 的 电压 和 电流 相 量 , 算 得 到 波 阻抗 和 计 传播 系数 。但对 于 高压 输 电线 , 当终 端 短 路 时其 短
路 电流很 大 。为 了减 小短 路 电流 , 以在 始 端 串联 可
第3 O卷 第 5期 20 0 8年 1 0月
电气 电子 教 学 学报 J OURNAL OF E EE
Vo. O No 5 13 . 0c. 0 8 t2 0
传 输 线 参数 测 试 方法 研 究
孙 立 山 , 洪 臣, 晓媛 刘 王
( 尔滨 工业 大学 电气工程 系, 哈 黑龙 江 哈 尔滨 1 0 0 ) 5 0 1
t lc rcp we q im e t u o tr ia h r ic i I h sp p r h r cia e tn t o f o ee ti o re u p n sd e t em n ls o tcru t n t i a e ,t ep a tc lt sig meh d o . ta s iso iep r me e Sp e e t di o m a u n n o dt n fl ecr u t. Th e tn eh d r n m s in l a a t ri r s n e n r l n i gc n ii so i ic is n n r o n et sig m t o s mp e y c r n u l h o tg n u r n fta s s in l e tr ia n tri g p r ih i a lss n h o o sy t e v la e a d c re to r n miso i e m n la d sa tn a t whc s n b s d o h e c ma k t e p o ie y Glb lP st nn y tm . Th r n miso i ep r mee s a e n t e b n h r i r vd d b o a o ii i g S se m o e ta s s in l a a tr n m a eo ti e yi r t ec mp tto f r n m iso n q a in a e nNe o - p s f t o y b an db e a i o u a ino a s s inl ee u t s s do wt n Pa h o sme h d. b t v t i o b Th aiiyo h eh d i e n tae y M alb sm u ain ev l t ft em t o Sd mo sr t d b ta i lto . d Ke wo d :r n m iso ie d srb td p r m ee a a ee e tn y r s ta s s in l ; itiu e a a t r p rm t rtsig n
传输线的特征参数
传输线是一种用于电信号传输的导线或导缆,由于其特殊的结构和材料选择,能够有效地传输信号并降低传输损耗。
传输线的特征参数是描述传输线性能的重要指标,它们包括传输线的电阻、电感、电容和传播速度等。
下面将详细介绍这些特征参数。
1. 电阻(Resistance):传输线的电阻是指单位长度传输线所具有的电阻值,通常用欧姆/米(Ω/m)来表示。
电阻会产生传输线的功率损耗,因此较低的电阻值意味着更好的传输线性能。
2. 电感(Inductance):传输线的电感是指单位长度传输线所具有的电感值,通常用亨利/米(H/m)来表示。
电感会导致电信号的反射和频率响应的改变,因此需要注意电感对传输线信号的影响。
3. 电容(Capacitance):传输线的电容是指单位长度传输线所具有的电容值,通常用法拉/米(F/m)来表示。
电容会导致电信号的延迟和传播速度的改变,因此需要注意电容对传输线信号的影响。
4. 传播速度(Propagation Velocity):传输线的传播速度是指信号在传输线上的传播速度,通常用米/秒(m/s)来表示。
传播速度受到传输线材料和结构的影响,不同的传输线具有不同的传播速度。
5. 传输损耗(Transmission Loss):传输线的传输损耗是指信号在传输过程中的功率损耗,通常用分贝/米(dB/m)来表示。
传输损耗受到电阻、电感和电容等因素的综合影响,较低的传输损耗意味着更好的传输线性能。
6. 阻抗(Impedance):传输线的阻抗是指传输线上电压和电流之间的比值,通常用欧姆(Ω)来表示。
阻抗匹配是保证信号传输效果良好的重要因素,传输线的阻抗需要与连接设备的阻抗匹配。
7. 带宽(Bandwidth):传输线的带宽是指能够传输的信号频率范围,通常用赫兹(Hz)来表示。
带宽受到传输线的电容和电感等因素的影响,较大的带宽意味着传输线能够传输更高频率的信号。
8. 端接方式(Termination):传输线的端接方式是指传输线与连接设备之间的连接方式,常见的端接方式有匹配负载端接和反射负载端接。
均匀传输线的原参数和副参数
无畸变 条件
另外,当信号的角频率ω很高时,α和β近似满 足无畸变条件,此时传输线也接近于无畸变线。
此时
1
v
L0C0
v c
r r
➢对于架空线 r 1 和 r 1 ,即波的传播速度实际上
等于真空中的光速。
➢对于电缆 r 4 5 ,所以波速比真空中的光速低。
➢在有损耗线中,波速总是比光速低。
三、均匀传输线的特性阻抗
Zsc / Zoc
代入上式
1
1 ln(
2l 1
Zsc / Zoc ) Zsc / Zoc
实际中可利用空载和短路试验,测出 Zoc和Zsc 后,
求出传输线的特性阻抗 Zc 和传播常数 。
四、终端接任意负载Z2
距终端为x处的电压U和电流I为
U I
U 2chx U 2 shx
ZC
Z C I2shx I2chx
➢ 行波是为了便于分析引入的,实际传输线上存在的是
由入射波和反射波叠加而成的电压和电流。仅在特殊
情况下 Z2 ,Z传c 输线上电压电流才表现为单一行波。 ➢ 采用行波的概念后,传输线上电压电流瞬时值可表示
u u u
i
i
i
从参考方向的角度理解
➢电压电流的相量表达式或瞬时值表达式很容易区分入射
波分量和反射波分量。若以始端作为计算距离的起点,则x
j
l
l
因此有 P1 U1I1COS U2 I2e2lCOS P2e2l ( x l )
传输效率
P2 e2l
P1
二、终端开路
1、输入阻抗
终端开路时 (Z2=,I2=0)
U I
U 2 U 2
ZC
chx shx
传输线基本公式
传输线基本公式1、电报方程对于一段均匀传输线,在有关书上可查到,等效电路如下图所示。
Z i V1V2Z2等效电路根据线的微分参数可列出经典的电报方程,解出的结果为:V1=21(V2+I2Z0)eγχ+21(V2-I2Z0)e-γχI1=Z21(V2+I2Z0)eγχ-Z21(V2-I2Z0) e-γχ式中,x是传输线上距离的坐标,它由负载端起算,即负载端的x为0。
γ为传输线的传输系统,γ=α+jβ,α为衰减常数,β为相移常数。
无耗时γ=jβ。
一般情况下常用无耗线来进行分析,这样公式简单一些,也明确一些,或者说理想化一些。
而这样做实际上是可行的,真要计算衰减时,再把衰减常数加上。
Z0为传输线的特性阻抗。
Z i为源的输出阻抗(或源内阻),通常假定亦为Z0;若不是Z0,其数值仅影响线上电压的幅度大小,并不影响其分布曲线形状。
上述两式中,前一项x 越大值越大,相位也越领先,即为入射波。
后一项x 越大值越小,相位也越落后,即为反射波。
由于一般只对线上的电压、电流的空间分布感兴趣,因此上式中没有写时间因子e j ωt (下同)。
2、无耗线上的电压电流分布上面式(1.1)和式(1.2)中,下标2为负载端,下标1为源端,而x 可为任意值,那么V 1、I 1可以泛指线上任意一点的电压与电流,因此下面将V 1、I 1的下标1字省掉。
V=21(V 2+I 2Z 0)e j βχ +21(V 2-I 2Z 0) e -j βχ =21(V 2+I 2Z 0)e j βχ{1+Γe -j (2βχ-ψ)} I=21{ (V 2+I 2Z 0)/ Z 0}e j βχ{1-Γe -j (2βχ-ψ)} 式中,发射系数Γ=Γ∠ψ=022022Z I V Z I V +-=0202Z Z Z Z +- Γ≤1,要想反射为零,只要Z 2 =Z 0即成。
上式中,首项不是x 的函数,而e jβχ为相位因子,不影响幅度。
只是末项影响幅度分布。
1.3传输线的特性参量
传输线的特性参量主要包括:传播常 数、特性阻抗、相速和相波长、输入阻 抗、反射系数、驻波比 ( 行波系数 ) 和传 输功率等。
1.3 传输线特性参量
一、特性阻抗
V ( z ) A1e z + A2e z 1 I ( z ) ( A1e z A2e z ) Z0
min max
1.3 传输线特性参量
I I
min max
1 1+
1
传输线上反射波的大小,可用反射系数的 模、驻波比和行波系数三个参量来描述。
反射系数模的变化范围为 驻波比的变化范围为 行波系数的变化范围为
对于微波传输线,由于, L1C1
vp 1 L1C1
所以有:
(2.3-7)
双导线和同轴线上行波的相速度均为:
vp 1
1
0 0 r
v0
r
1.3 传输线特性参量
定 义 相波长,为波在一个周期 T 内等相位
面沿传输线移动的距离,即:
0 p v pT f r
(1)传输线上任一点的阻抗与该点的位置和负载阻 抗有关,分布于沿线各点,是一种分布参数阻抗 。 (2)传输线段具有阻抗变换作用,Z L 通过线段 d变换成 Z in (d ) ,或相反。
( 3 ) 无 耗 线 的 阻 抗 呈 周 期 性 变 化 , 具 有 / 4 变换性和 / 2 阻抗重复性。
(3) 由于在微波频率下,电压和电流缺乏明 确的物理意义,不能直接测量,故传输线阻抗 也不能直接测量,但可以间接测量。
没有反射波,则:Zin(d)=Zo。
1.3 传输线特性参量
传输线s参数
SI-PI講堂\ S-parameter更新日期: 09/15/2012 01:47:401.简介:从时域与频域评估传输线特性2.看一条线的特性:S11、S213.看两条线的相互关系:S31、S414.看不同模式的讯号成份:SDD、SCC、SCD、SD C5.以史密斯图观察S参数6.仿真范例-- 地回路有没有slot对S11, S21的影响-- 有效介电系数如何取得1.简介:从时域与频域评估传输线特性良好的传输线,讯号从一个点传送到另一点的失真(扭曲),必须在一个可接受的程度内。
而如何去衡量传输线互连对讯号的影响,可分别从时域与频域的角度观察。
S参数即是频域特性的观察,其中"S"意指"Scatter",与Y或Z参数,同属双端口网络系统的参数表示。
S参数是在传输线两端有终端的条件下定义出来的,一般这Zo=50奥姆,因为VNA port也是50奥姆终端2.看一条线的特性:S11、S21如下图所示,假设port1是讯号输入端,port2是讯号输出端S11表示在port 1量反射损失(return loss),主要是观测发送端看到多大的的讯号反射成份;值越接近0越好(越低越好,一般-25~-40dB),表示传递过程反射(reflection)越小,也称为输入反射系数(Input Reflection Coefficient)。
S21表示讯号从port 1传递到port 2过程的馈入损失(insertion loss),主要是观测接收端的讯号剩多少;值越接近1越好(0dB),表示传递过程损失(loss)越小,也称为顺向穿透系数(Forward Transmission Coefficient)。
3.看两条线的相互关系:S31、S41虽然没有硬性规定1、2、3、4分别要标示在线哪一端,但[Eric Bogatin大师]建议奇数端放左边,且一般表示两条线以上cross-talk交互影响时,才会用到S3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2
2
1
2
V (d ) 1 G L
U(z)=j2A1sinβz I(z)= 2 A1 cosβz (1- 3- 4) Z0 设A1=|A1|e jφ0, 考虑到时间因子e 流瞬时表达式为
jωt,
则传输线上电压、 电
u(z,t)=2|A1|cos(ωt+φ0+
]sinβz 2
i(z, t)= 2 A1 cos(ωt+φ0)cosβz Z0 Zin(z)=jZ0tanβz (1- 3- 6)
Z0
1 GL 1 GL
Z0
故在d=dmin点上:
Z L Z0
jZ 0tg d min Z0
Z0 j
tg d min
1 j tg d min Z0 jtg d min
可见当Z0确定时,负载阻抗与一一对应, 于是可以通过测量dmin和来确定ZL
2
1
2
驻 波 参 量 (续二)
V (d ) V (d ) 1 G L max I (d ) max I (d ) 1 G L
V (d ) V (d ) 1 G L min I (d ) min I (d ) 1 G L
j (L 2 d )
有耗:G(d)轨道为单位圆向内螺旋线上 无耗:G(d)轨道为同心圆、相位-2d旋转 (顺时针旋转)
阻抗与反射系数的关系
线上任意点上的电压、电流:
V (d ) V (d ) V (d ) V (d ) 1 G(d ) I (d ) I (d ) I (d ) I (d ) 1 G(d ) 2.2 8
1 2 1 2
R1 G1 g j L1C1 1+ 1+ 2 j L1 2 j C1 1 C1 L1 = R1 +G1 ; = L1C1 2 L1 C1
书上给出了: 双导线、 同轴线、 平行板 的近似结果
分布参数阻抗
② 电压和电流在任意点上都同相;
③ 传输线上各点阻抗均等于传输线特性阻抗。
2. 纯驻波状态
纯驻波状态就是全反射状态, 也即终端反射系数|Γl|=1。 在 此状态下, 由式(1- 2- 10),负载阻抗必须满足
Z1 Z 0 G1 1 Z1 Z 0
由于无耗传输线的特性阻抗Z0为实数, 因此要满足式(13- 3), 负载阻抗必须为短路(Zl=0)、开路(Zl→∞)或纯电 抗(Zl=jXl)三种情况之一。在上述三种情况下, 传输线上入射
波在终端将全部被反射, 沿线入射波和反射波叠加都形成纯驻
波分布, 唯一的差异在于驻波的分布位置不同。下面以终端短 路为例分析纯驻波状态。 终端负载短路时, 即负载阻抗Zl=0, 终端反射系数Γl=-1, 而 驻波系数ρ→∞, 此时,传输线上任意点z处的反射系数为Γ(z)=-e
j2βz,
将之代入式(1 - 2- 7)并经整理得
反射参量(便于测试 )
1) 反射系数(reflection coefficient)
反射波电压与入射波电压之比 传播方向:-z --- 反射波 egz +z --- 入射波 e-gz d=l-z 符号刚好相反
V (d ) G v (d ) V (d ) 2.2 3
由2.1 11可知:G I ( d )=-G v ( d )
u(z, t)= |A1|cos(ωt+βz+φ0) i(z, t)= A1 cos(ωt+βz+φ0) Z0
(1- 3- 1)
jωt,
则传输线上电压、 电
(1- 3- 2)
此时传输线上任意一点z处的输入阻抗为 Zin(z)=Z0
综上所述, 对无耗传输线的行波状态有以下结论:
① 沿线电压和电流振幅不变, 驻波比ρ=1;
一般采用易测的电压反射系数(记为G(d))
反射参量 ------- 已知终端负载时
VL I L Z 0 2g d 除以IL Z L Z 0 2g d G(d ) e e G L e 2 g d VL I L Z 0 Z L Z0 GL e e
j L 2 g d
相除有:
V (d )1 G(d ) 1 G(d ) Z in (d ) Z0 1 G(d ) I (d )1 G(d )
G(d)与Zin 一一对应 2.2 11 圆图的基础
也可解成:
Z in (d ) Z 0 G( d ) Z in (d ) Z 0
(Insertion loss) L1(dB)= - 20lg|T| dB 2.2-15
3. 驻 波 参 量
-由于上面参量为复数不易测试而引入
电压驻波比:(voltage standing wave ratio)
VSWR ( )
V V
max min
波腹:振幅最大的电压或电流处 波谷:振幅最小的电压或电流处 波节:振幅为零的电压或电流处
其倒数称为行波系数:
1 1 V K= = VSWR V
min max
2.2 17
驻 波 参 量 (续一) 由式(23.2-8),得到: V (d ) V (d ) 1 G L e j (L 2 d ) 2.2 18 I (d ) I (d ) 1 G L e j (L 2 d ) 取模有:(用欧拉公式ejx=cosx+jsinx)
为已知负载条件的解。(2.2-2) 距离负载d处向负载看去的阻抗 (imput impedance)
分布参数阻抗(无耗线)
此时:0; g=j; th(gd) = jtg(d)
Z in (d ) Z 0 Z L jZ 0tg d Z 0 jZ Ltg d
1) 传输线阻抗随位置而变,(分布参数阻抗)V 和I无明确的物理意义,无法直接测量,故传输线 阻抗也不能直接测量。 2) 传输线段具有阻抗变换作用,ZL通过线段d变 换成Zin(d),或相反。 3) 无耗线的阻抗呈周期性变化,具有λ/4变换性和 λ/2重复性。
配负载。
处于行波状态的传输线上只存在一个由信源传向负载的单 向行波, 此时传输线上任意一点的反射系数Γ(z)=0, 将之代入式
(1- 2- 7)就可得行波状态下传输线上的电压和电流
U(z)=U+(z)=A1e jβz
A1 jβz I(z)=I+(z)= e Z0 设A1=|A1|ejφ0, 考虑到时间因子e 流瞬时表达式为
(2)阻抗参量与驻波参量的关系
由输入特性阻抗表达式2.2-2
Z L jZ 0tg d Z in ( d ) Z 0 Z 0 jZ L tg d
可解得:
Z in (d ) jZ 0tg d Z L Z0 Z 0 jZ in (d )tg d
通常选取驻波最小点为测量点,其距负载的距离为dmin
2
cos (
2
L
2 d ) sin (L 2 d ) 2 G L cos(L 2 d )
2
1
2
V (d ) V (d ) [1 G L 2 G L cos( L 2 d )]
2
1
2
I (d ) I (d ) [1 G L 2 G L cos( L 2 d )]
GL e
2 d
e
j ( L 2 d )
2.2 5
GL
Z L Z 0 Z L Z 0 jL e Z L Z0 Z L Z0
2.2 6
终端反射系数
反射系数在单位圆内的变化
G(d ) G L e2 d e j (L 2 d )
G( d ) G L e
传输线上的电压和电流与电流之比
(分布参数阻抗--低频还原成集总参数)
1.阻抗定义:
Z L Z 0th g d V (d ) VL chg d I L Z 0 shg d Z in (d ) Z0 I (d ) I ch g d+V shg d Z 0 Z Lth g d L L Z0
显见:
Z0
V (d ) max I (d ) max
V (d ) min I (d ) min
Vmax I max 1 G L VSWR ) ( = Vmin I min 1 G L
也有一一对应关系: 可用来描述传输线状态
2.2 22
1 GL 1
2.2 23
1.3 无耗传输线的状态分析
对于无耗传输线, 负载阻抗不同则波的反射也不同; 反射波 不同则合成波不同; 合成波的不同意味着传输线有不同的工作 状态。 归纳起来, 无耗传输线有三种不同的工作状态:
① 行波状态; ② 纯驻波状态; ③ 行驻波状态。 下面分别讨 论之。
1. 行波状态 行波状态就是无反射的传输状态, 此时反射系数Γl=0, 而负 载阻抗等于传输线的特性阻抗, 即Zl=Z0, 也可称此时的负载为匹
z<0 z>0
V(z)=V0+(e-jz + Gejz) V(z)=V0+e-jzT
二者在分界面(z=0处)连续(e0=1;约去V0+)有
Z1 Z 0 2Z1 T 1 G 1 Z1 Z 0 Z1 Z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