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程序升温分析技术(上)
程序升温反应
质量分析方式一(磁偏转) 带电粒子在均匀磁场中的偏转
电场加速后的粒子动能 ½ M v2 = e V
洛伦兹力 H e v = M v2 / r
M / e = H2 r2/ (2 V)
经量纲变换后 M / e = H2 r2/ (20740 V)
M质量数;e电荷数; H高斯;r厘米;V伏特
质量分析器
质量分析方式二(飞行时间)
定 峰数目(物种种类) 性 峰位置(物种反应性)
程序升温反应 曲线包含信息
定 量
峰面积(物种相对密度)
动 峰形(能量因素,机理 力 以及反应位微观构成) 学
表面物种覆盖度及吸附量的变化速率
当升温速率恒定,则 代入,得
TPD&TPSR
当载气流速恒定时,尾气中脱附产物浓度变化率与覆盖度变化率 有简单比例关系,所以,在脱附极大时。
CH3-CH32+ CH3-CH3+
CH2+ CH3+
S
构造简单,能够用于气体样品的离化 离化率稳定,可满足定量分析的需要
碎片与离化程度不易控制 进样方式受限
离子源
法拉第杯(10-15A)
电子倍增管(10-18A) 离子-电子-闪烁计数器(10-21A)
离子检测器
四极质谱计的特点
分析器在纯电场下工作,没有笨重的磁铁,结构简单,体积小, 重量轻,成本低 对入射离子的初始能量要求不严,可采用有一定能量分散的离子 源 仪器的主要指标能用电学方法方便地调节,改变U/V0即可调变分 辨率和灵敏度 改变高频电压幅值V0就可以扫描质谱,且扫描质量与V0有线性对 应关系,谱峰容易识别 由于电场扫描.不象磁场有磁滞效应,故扫描速度可以非常快, 离子加速电压不高(几十伏左右),没有高压放电的危险 离子在四极场内受连续的聚焦作用力,不易受中性分子散射的影 响.对真空度要求不高 体积小,容易达到超高真空
程序升温技术
TPD理论
均匀表面的TPD理论 不均匀表面的TPD理论
d
催化循环包括扩散,化学吸附,表面反应,脱附和反向扩散五个步骤。化学吸附是 多相催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而且反应分子在催化剂表面上的吸附,决定着反 应分子被活化的程度以及催化过程的性质,例如活性和选择性。
化学吸附与催化的关联(1):一个固体物质产生催化活性的必要条件,是至少有一个 反应物在表面进行化学吸附(一个固体物质只有当其对反应物分子(至少一种)具有化 学吸附能力时,才有可能催化其反应)。(2) 为了获得良好的催化活性,固体表面对 反应物分子的吸附要适当(如果一个反应能被若干固体物催化,则单位表面上的反 应速率,在相同覆盖度时与反应物的吸附强度成反比)。
程序升温分析方法是由Amenomiya和Cvetanovic在闪脱技术的基础上 发展和完善起来的一种非稳态分析测试方法。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 TPD和TPR方面。当被气体覆盖的催化剂以一定的速度进行升温时, 吸附在催化剂表面的气体分子逐渐脱附,表面覆盖度逐渐随之下降, 在某一脱附温度下会达到最大值。
总 结
表面吸附中心的类型,密度和能量分布;吸附分子和吸附 中心的键合能和键合态 催化剂活性中心的类型,密度和能量分布;反应分子的动 力学行为和反应机理
活性组分和载体以及助催化剂之间的相互作用
各种催化效应:协同效应,溢流效应,合金化效应,助催 化效应,载体效应等,密度和能量分布;吸附分子和吸附中心的键合能和键 合态 2)催化剂活性中心的类型,密度和能量分布;反应分子的动力学行为和反应机 理 3)活性组分和载体,活性组分和活性组分,活性组分和助催化剂,助催化剂和 载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4)各种催化效应-协同效应,溢流效应,合金化效应,助催化效应,载体效应等
5)催化剂失活和再生
程序升温毛细管色谱法
程序升温毛细管色谱法程序升温毛细管色谱法分析白酒中微量成分的含量一、目的要求1 .了解毛细管色谱法在复杂样品分析中的应用。
2 .了解程序升温色谱法的操作特点。
3 .进一步熟悉内标法定量。
二、基本原理程序升温是指色谱柱的温度,按照适宜的程序连续地随时间呈线性或非线性升高。
在程序升温中,采用较低的初始温度,使低沸点组分得到良好分离,然后随着温度不断升高,沸点较高的组分就逐一“推出”。
由于高沸点组分能较快的流出,因而峰形尖锐,与低沸点组分类似。
显然在初始温度期间,高沸点组分几乎停留在柱入口,处于“初期冻结”状态,随着柱温升高,移动速率逐渐加快,某组分的浓度极大值流出色谱柱时的柱温称为该组分的保留温度Tr。
这是一个可用于定性分析的特征参数。
在程序升温测酒时,可以用双柱双气路,即用两根完全相同的色谱柱、两个检测器并保持色谱条件完全一致,这样可以补偿由于固定液流失和载气流量不稳等因素引起的检测器噪声和基线漂移,保持基线平直。
当使用单柱时,可先不进样运行,将空白色谱信号(基线信号)储存起来,然后进样,记录样品信号与储存的空白色谱信号之差。
白酒中微量芳香成分十分复杂,可分为醇、醛、酮、酯、酸等多类物质,共百余种。
极性和沸点变化范围很大,传统的填充色谱法不可能做到一次同时分析它们。
色谱技术并结合程序升温操作,利用PEG一20M 固定液的交联石英毛细管往,以内标法定量,就能直接进样分析白酒中的醇、酯、醛、有机酸等几十种物质。
三、仪器与试剂1 .GC1120型气相色谱仪,色谱柱Econo Cap Caxbowax, 30m×0.32mmID×0.25μm, 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N2000色谱工作站,微量注射器。
2 .试剂乙醛、乙酸乙酯、甲醇、正丙醇、正丁醇、异戊醇、己酸乙酯、乙酸正戊酯和乙醇(均为分析纯)。
四、实验步骤1 .按GC112A型气相色谱仪操作方法使仪器正常运行,并调节至如下条件:进样口温度:250 ℃。
催化剂程序升温技术
2020年4月12日星期日
小分子气体(O2, H2, CO2, N2, CO和C2H4)在金属或 氧化物表面的吸附,其催化作用与其表面对反应物的 化学吸附紧密相关,通过研究吸附态分子与表面的作 用以及吸附态分子的相互作用来揭示催化作用的本质 。
一、氢吸附, VIIIB金属上进行加氢和脱氢反应。化 学吸附热QH最小。解离吸附。常用HREELS和EELS 研究,得到H2在金属表面吸附的光谱特征。
❖没有再吸附发生的情况下,TPD方程为:
n=1时,
(1-7) (1-8)
F。c无关Tm,和即Fc有得关式时(1,-7)T、PD(1过-8程)。伴这随时着,在T吸PD附变,成如单果纯加的大脱F附c使过Tm程和 ❖通过改变可以判断TPD过程有无再吸附发生以及消除再吸附 现象的发生。 ❖对于脱附动力学是二级(n=1)的,TPD谱图呈现不对称图形 , ❖脱附动力学是二级(n=2)的,TPD谱图呈现对称形,因此可 以从图形的对称与否,判定n的值。
二、CO吸附,偶极活性大。红外光谱表征,线式、 桥式和孪生吸附态。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程序升温分析技术
❖ 定义:当固体物质或预吸附某些气体的固体物
❖
质,在载气流中以一定的升温速率加热
❖
时,检测流出气体组成和浓度的变化或
❖
固体(表面)物理和化学性质变化的技术。
❖ 可分为:程序升温还原(TPR)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1.1 均匀表面的TPD理论
❖Amenomiya进一步推导出实用的TPD方程
Tm为TPD谱图高峰出的相应温度; △Ha为吸附热焓 ( -△Ha=Qa及吸附热);Vs为吸附剂体积;Vm为单层饱和吸附体 积;Fc为载气流速。
程序升温技术
由于化学吸附象化学反应一样只能 在特定的吸附剂吸附质之间配对进行, 所以具有专一性(specificity),并且在表 面上只能吸附一层 。相反,物理吸附 由于是范氏力起作用,而范氏力是在同 类或不同类的任何分了间都存在的,所 以是非专一性的.在表面上上可吸附多 层。
物理吸附与化学吸附的主要差别
v-t作图法:利用N2吸附公共曲线.就可以
把某样品的氮吸附实验数据V-p/ps转换成v-t 关系,如图:
• 上面的右图是一条通过原点的直线,这
是因为多层吸附在无空间阻碍时,表面的 吸附液膜体积vl(ml/g),应该等于吸附层 厚t(nm)和表面积St(m2/g)的乘积,其中 103是单位换算因子。 • vl=v*0.001547=St*t/103 • 即 St=1.547*v/t=(vl/t)*103 • 式中St是用v-t作图法算得的比表面。 0.001547是标准状态下1ml氮气凝聚后的 液态氮毫升数。
分子的相互作用比吸附质和吸
附剂之间的强造成的。
BET公式C小于2,可以描述这
种吸附等温线。
现代催化剂表征方法-辛勤主编,page16
吸附等温线形状分析
VI型等温线,反应无孔均匀表
面多层吸附的结果,如结晶的
金属表面和石墨表面。催化中
很少用。
现代催化剂表征方法 - 辛勤主编,page16
毛细凝聚现象和回滞环
• 大量实验结果显示在IV型等温线上会出现滞后环,及吸附量随 平衡压力增加时测定的吸附分支和压力减小时所测定脱附分支 不能重合。
这一现象发生在中孔材料的吸 附上,BET公式不能处理回滞 环,必须用Kelvin公式(毛细 凝聚现象)来理解和处理
了解回滞环 对理解孔的类型和 特点非常重要
催化剂程序升温技术课件
技术原理和基本流程
基本流程 1. 准备阶段:选择合适的催化剂和反应物,设定升温程序。
2. 升温阶段:按照设定的程序,将催化剂和反应物加热至设定温度。
技术原理和基本流程
3. 反应阶段
在设定温度下,测量催化剂对反应物的催化活性。
4. 数据记录与分析
记录不同温度下的催化活性数据,并进行分析,绘制催化剂活性与 温度的关系曲线。
5. 结果评估与应用
根据分析结果,评估催化剂的性能,并应用于实际生产中。
03 催化剂程序升温数据清洗
在进行分析前,需要对原 始数据进行清洗,去除特 殊值和噪声,确保数据的 准确性和可靠性。
数据预处理
对清洗后的数据进行预处 理,包括数据平滑、归一 化等操作,以便于后续的 数据分析和处理。
特征提取
根据催化剂程序升温技术 的特点,提取与催化剂性 能相关的特征参数,如升 温速率、峰值温度等。
历史发展
自20世纪初催化剂被发现并应用于工业以来,催化剂程序升温技术逐渐发展起 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现代化的催化剂程序升温技术可以实现更精确的 温度控制和数据采集。
技术优点和应用范围
优点 • 高效性:可以在较短时间内评估催化剂的活性,提高研发效率。
• 精确性:通过程序控制温度,可以精确测量催化剂在不同温度下的活性。
根据实验需求,设定催化剂程序升温的温度程序,包括初始温度 、升温速率、最终温度等参数。
5. 反应气体供应
打开反应气体供应系统,控制反应气体的流量,使反应气体进入 催化剂床层。
色谱程序升温
2.柱室:
与恒温色谱相反,对程序升温的柱室,要 求其热容量低且绝热性好,可以使升温 降温速度快且保温较好,热惰性小。其 构成材料为高强度的耐火材料或有空气 夹层的金属材料。柱室的门要便于手动 或自动地打开或关合(便于降温)
2001.6.
程序升温色谱
21
3.载气:
2001.6.
程序升温色谱
13
3.有效柱温
从图6-18可以看出,如果某组份的保
留温度为TR,当柱温为TR-30℃时,
色谱带位于柱长1/2处,在这个区间可 以认为色谱带以TR-15℃的平均温度, 移动了柱长的后半段即1/2L
2001.6. 程序升温色谱 14
4.柱效能评价
评价柱效率的两个指标仍然是理论板数
2001.6. 程序升温色谱 2
2001.6.
程序升温色谱
3
宽沸程多组份混合物,可采用程 序升温色谱法( PTGC )
PTGC——在色谱进样后,柱温按预定的加
热程序改变的色谱分析方法。
混合物中所有组份能在其最佳柱温(保留温度)
下流出色谱柱。只要初始温度足够低,低沸点 的组份即最早流出峰就能得到良好的分离,随 着柱温增加,每一个较高沸点的组份被升高的 柱温“推出”色谱柱,高沸点组份也能较快的 流出,并和低沸点组份一样也能得到良好的尖 峰。
2001.6. 程序升温色谱 18
(2)分离度R
2(VR 2 VR1 ) R W1 W2
注意: 此处VR为组分的保留体积,W为其
相应的以体积表示的峰宽,且因各峰等 峰宽,故可用平均峰宽描述。
2001.6.
程序升温色谱
19
四、程序升温的色谱系统 1.柱系统:
程式升温分析技术在催化剂表徵中的应用
程式升溫分析技術在催化劑表徵中的應用多相催化過程是一個極其複雜的表面物理化學過程,這個過程的主要參與者是催化劑和反應分子,所以要闡述某種催化過程,首先要對催化劑的性質、結構及其與反應分子相互作用的機理進行深入研究。
分子在催化劑表面發生催化反應要經歷很多步驟,其中最主要的是吸附和表面反應兩個步驟,因此要闡明一種催化過程中催化劑的作用本質及反應分子與其作用的機理,必須對催化劑的吸附性能(吸附中心的結構、能量狀態分佈、吸附分子在吸附中心上的吸附態等)和催化性能(催化劑活性中心的性質、結構和反應分子在其上的反應歷程等)進行深入研究。
這些性質最好是在反應過程中對其進行研究,這樣才能捕捉得到真正決定催化過程的資訊,而程式升溫分析法(TPAT)則是其中較為簡易可行的動態分析技術之一。
當然除TPAT 技術之外,還有原位紅外光譜法(包括拉曼光譜法)、瞬變應答技術以及其它原位技術均可以在反應或接近反應條件下有效地研究催化過程。
程式升溫分析技術(TPAT)在研究催化劑表面上分子在升溫時的脫附行為和各種反應行為的過程中,可以獲得以下重要資訊:l表面吸附中心的類型、密度和能量分佈;吸附分子和吸附中心的鍵合能和鍵合態。
l催化劑活性中心的類型、密度和能量分佈;反應分子的動力學行為和反應機理。
l活性組分和載體、活性組分和活性組分、活性組分和助催化劑、助催化劑和載體之間的相互作用。
l各種催化效應——協同效應、溢流效應、合金化效應、助催化效應、載體效應等。
l催化劑失活和再生。
程式升溫分析技術具體、常見的技術主要有:u程式升溫脫附(TPD)將預先吸附了某種氣體分子的催化劑在程式升溫下,通過穩定流速的氣體(通常為惰性氣體),使吸附在催化劑表面上的分子在一定溫度下脫附出來,隨著溫度升高而脫附速度增大,經過一個最大值後逐步脫附完畢,氣流中脫附出來的吸附氣體的濃度可以用各種適當的檢測器(如熱導池)檢測出其濃度隨溫度變化的關係,即為TPD技術。
程序升温技术-..
化学吸附
• 化学吸附在多相催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因为多相催化反应是多步骤过程,其中某些步 骤是在吸附相中进行的。分子在吸附相中的行 为决定着催化过程的本质。 • 多相催化反应的实现要通过五个步骤:(1) 反应 物向催化剂表面扩散;(2) 反应物在催化剂表面 吸附;(3) 在吸附层中进行表面反应;(4) 反 应生成物由催化剂表面脱附;(5) 生成物扩散后 离开邻近催化剂的表面区。
征该氧化物的性质。
两种氧化物混合在一起,如果在TPR过程中每一种氧化 物保持自身还原温度不变,则彼此没有发生作用。 反 之,发生了固相反应的相互作用,原来的还原温度也要 变化。
TPR应用1
CeO2-ZrO2间的 固相反应
随着球磨时间增加, 高温峰下降,低温 峰上升且向高温移 动 XRD:长时间球磨 后,CeO2-ZrO2间发 生相互作用 固熔体Ce0.5Zr0.5O2 形成
TPR应用2
5%,两个TPR峰 5%,出现第三个峰, 表示 和不变, 峰温和强度随 负载量剧增。
15% 10% 5% 3%
XRD:5%后出现晶相CuO
和峰为小晶粒CuO,高分 散,CeO2相互作用大 是大晶粒CuO,还原温度高
2%
CuO/CeO2催化剂的TPR谱
20oC(5%O2 )再
在反应升温速率受控的条件下,连续检测反应体系
输出变化的一种表征方法
一种较为简易可行的动态分析技术
技术前提:程序升温技术、即时检测技术
作用
在研究催化剂表面上分子在升温时的脱附行为和各种反 应行为的过程中,可以获得以下重要信息: 表面吸附中心的类型、密度和能量分布;吸附分子和 吸附中心的键合能和键合态 催化剂活性中心的密度和能量分布;反应分子的动力 学行为和反应机理 活性组分和载体、活性组分和活性组分、活性组分和 助催化剂、助催化剂和载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各种催化效应——协同效应、溢流效应、合金化效应、 助催化效应、载体效应等
程序升温
程序升温(1)在等温色谱分析(isothermal chromatographic analysis)中,对化学组成相似的化合物来说,保留时间与溶质沸点成指数关系。
即使对沸点范围不宽的样品,保留时间与峰宽也会随着组分沸点的增加而迅速增加。
结果是早流出的峰挤在一起,分离很差;晚流出的峰矮胖,因而可检出度很差。
这个问题可以用程序升温的方法来解决。
即使柱温按一定的规律升高。
在最简单的情况下,程序升温是使温度沿着一根线性的温度一时间曲线上升,即单位时间内使温度上升一定度数。
也可以在程序的开始和结束部分使温度在一定时间中保持一定值。
这种等温阶段也可以是在程序的中间。
当样品的沸点范围较大时,只有程序升温法才能使我们在适当的时间内得到最好的分离。
程序升温法趋向于消除保留时间与组分沸点之间的对数关系,在有些最佳条件下这个关系成了近似线性的。
在温度升高的过程中,各组分的峰宽只是缓慢地增加。
在气相色谱中程序升温是应用最广泛的技术。
在程序升温中温度可用机械的方法或微处理机来控制升高。
在选择一个程序时,各参数要通过反复试验方法(trial and error)确定。
普遍的原则是:在选择起始和终了温度时,应考虑色谱图中最初流出的峰的分离(起始温度不太高),同时避免使分析时间不必要地延长(终了温度不太低)。
升温速率(dT/dt)应兼顾最大分离度(这要求dT/dt小)和最短分离时间(这要求dT/dt大)。
应调节终了温度丁,使最后一个峰恰在柱温在T时流出。
程序升温结束后柱温维持为丁时继续流出的峰宽度迅速增加,但分离度可能比程序升温时好些。
在程序升温中,对温度上升范围的唯一实际的限制是固定相的热稳定性和载气流量的变化。
利用耐高温的或交联键合的固定相,最高使用温度范围可大大改善。
对于恒压控制的仪器,当温度上升时载气流速将下降,这会影响流量敏感性检测器的响应。
为了这个原因对于程序升温操作用恒流量控制的仪器较好。
利用两根一样的柱子同时用不同的方式检测,在对组分敏感的检测器的响应中扣除对组分不敏感的检测器的响应。
色谱第6章 程序升温色谱技术
2.载气流速(流速曲线):选择与IGC的相同,由H--u中 uopt 的 即 最 低 实 用 流 速 即 可 , ( 采 用 填 充 柱 ) 其 他 条 件 L,r可不必另选。
over
3.起始温度 :由样品中最易挥发的最低沸点组分确定。 T0=b.pmin 4.终止温度:由样品中最高沸点组分和固定液最高使用温度 来确定。
over
(1).与在固定液中蒸发焓或溶解度有关。
(2).与升温速率,载气流速有关。
(3).与起始温度,终止温度有关。
1.初期冻结(P123):在PTGC中,进样后因柱的起始温度很 低,进对低沸点物进行分离。大多数组分在低柱温下,七 蒸汽压低,大都溶于固定相中。其蒸汽在柱中迁移速度慢, 几乎停留柱入口处不移动。即凝聚在柱头,此为PTGC所特 有的现象,叫初期冻结。 所以,PTGC中组分在色谱柱的运动情况是:样品中的每个 组分,进样后在未达到最适宜的流出温度之前,主要冻结 凝聚在色谱柱入口处。当柱温升至TR后,才移动至色谱柱 一半的位置。一直达到适于流出的有效温度TR,才迅速从 柱中流出。
over
2.有效柱温:对二难分离组分,采用的与恒
q
0.92Tr
假设要分离庚烷和丙烷,可采用恒温方法,先在0.92b.p 温度下分离丙烷,再升温至3.92b.p,再恒温分离庚烷
四.操作条件的选择
1.升温方式:对沸点范围宽的同系物样品采用单阶线性 升温。对复杂含多种类型化合物采用多阶升温方式。
六.实例
over
over
七.PTGC与IGC的主要区别
PTGC
IGC
b.p范围 进样量
<100℃ <1--5μl
100--400℃ ≤10μl
峰容量
气相色谱程序升温
气相色谱程序升温
气相色谱程序升温。
1.概述
气相色谱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分析化学领域的分离技术。
在气相色谱分析中,升温程序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步骤,它可以影响到样品在柱子中的分离效果。
因此,控制气相色谱程序升温是气相色谱分析中必不可少的一项技能。
2.升温过程
升温过程指的是气相色谱柱子温度从初始温度到最终温度的过程。
这个过程通常由气相色谱系统自动控制。
3.升温速率
升温速率是指气相色谱柱子温度升高的速度。
升温速率对于分离效果是至关重要的。
通常来说,升温速率应该根据样品的特性和柱子类型进行优化,比如说在存在带有羟基、氨基等官能团的化合物样品时,升温速率应该尽量慢,以免影响分离效果。
4.升温曲线
升温曲线用来描述在升温过程中柱子的温度变化情况。
升温曲线的形状应该根据样品的特性和柱子类型进行优化,比如说当某个化合物样品分离困难时,可采用快速升温曲线来提高分离效果。
5.升温结束
升温结束后,通常需要保持柱子在最终温度下恒温一段时间,以保证柱子内所有化合物分离完成。
6.升温注意事项
控制升温速率时应尽量避免过快或者过慢的速率;升温前需要确保柱子内没有杂质物质残留,以免影响样品分离效果;升温结束后需要保证柱子恒温一段时间,以保证各种组分都得到充分分离。
7.结语
升温程序是气相色谱分析中非常重要的一步,掌握好升温过程、升温速率及升温曲线对于样品分离效果是至关重要的。
只有控制好升温过程,才能获得高质量的气相色谱分析结果。
【气相色谱特辑6】程序升温
【气相色谱特辑6】程序升温对于沸点分布范围宽的多组分混合物,使用恒柱温气相色谱法分析,其低沸点组分会很快流出,峰形窄且易重叠,而高沸点组分则流出很慢,且峰形扁平且拖尾,因此分析结果既不利于定量测定,又拖延了分析时间。
程序升温若使用程序升温气相色谱法,使色谱柱温度从低温(如50℃)开始,按一定升温速率(如5~10℃/min)升温,柱温呈线性增加,直至终止温度(如200℃),就会使混合物中的每个组分都在最佳柱温(保留温度)下流出。
此时低沸物和高沸物都可在较佳分离度下流出,它们的峰形宽窄相近(即有相接近的柱效),并缩短了总分析时间。
程序升温气相色谱特别适用于气固色谱、痕量组分分析和制备色谱。
图1 表示程序升温常用的两种方式,即单阶或多阶线性程序升温操作。
表1 为恒温和程序升温气相色谱分析方法的比较。
图1 程序升温的方式表1 恒温和程序升温气相色谱方法的比较基本原理主要介绍保留温度、初期冻结、有效柱温及选择操作条件的依据。
保留温度在程序升温气相色谱分析中,每种溶质从色谱柱流出时的柱温,称该组分的保留温度T R,对线性程序升温可按下式计算:T R=T o+rt R式中:T0为初始温度;r为升温速率,℃/min; t R为组分的保留时间。
在PTGC中组分达保留温度时的保留体积V p为式中:F为载气流速,mL/min。
在线性PTGC中,T R和 t R的关系如图2 所示。
在线性程序升温中的Kovats保留指数I PT为式中:n为碳数,T R(x)、T R(n)、T R(n 1)为被测组分x和碳数分别为n 和n 1的正构烷烃的保留温度。
图2 线性程序升温中温度-时间图初期冻结在PTGC分析中,进样后因柱的起始温度很低,仅可对低沸物进行分离,其余大多数组分因在低柱温蒸气压低,大都溶解在固定相中,其蒸气带在柱中移动得非常慢,几乎停留在柱入口处不移动,即凝聚在柱头,此为PTGC所特有的现象,被称作初期冻结。
程序升温开始后,样品中不同沸点的组分随柱温升高而迅速气化,样品的蒸气带在柱中迅速移动,柱温愈接近组分的保留温度,其在柱中移动得愈快,当达到保留温度TR时即从柱中逸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向扩散;
或吸附剂具有双孔分布也都能引起多脱附峰的出现;。
不同的TPD峰彼此相互分离,则可把每个峰看成是具有等同能量的各个 表面中心所显示的TPD峰,中心的各种参数:Ed(或△Ha ),v,n等。
1.2.1 多吸附中心模型
ra为吸附速率。各中心的脱附速率方程为:
d1 n ka (1 1 ) n cG kd 11 dt
d1 X dt
2
d 2 ) dt
TPD过程的边界条件为: t=0, T=T0 0 若 θ < X ,即 θ = θ 和 θ 1=0
0
0
1
2
0
T
2
பைடு நூலகம்
X2
若 θ 1 > X2 ,即 θ
0
0
2
=1 和
θ 0T - X2 θ 1= X1
0
1.2.1 多吸附中心模型
不能通过独立的模拟每种中心的TPD规律来描述多中心TPD
吸附剂(含催化剂)表面不均匀主要表现在表面中心的能量有一定的分 布,即表面中心的能量是不均一的,各部位的能量不同。
不同能量中心在表面的分布情况很复杂,比较简单的情况比如表面上只 有两种不同的中心,两种中心的能量强度相差悬殊,这时在TPD图上显 示的是彼此分离的两个峰。
1.2.3 脱附活化能分布与TPD曲线的关系
n 1
(1-7) (1-8)
n=1时,
Tm和Fc有关时,TPD过程伴随着在吸附,如果加大Fc使Tm和Fc无关, 即得式(1-7)、(1-8)。这时,TPD变成单纯的脱附过程。 通过改变Fc可以判断TPD过程有无再吸附发生以及消除再吸附现象的发生。 对于脱附动力学是一级(n=1)的,TPD谱图呈现不对称图形, 脱附动力学是二级(n=2)的,TPD谱图呈现对称形,因此可以从图形的 对称与否,判定n的值。
Tm为TPD谱图高峰出的相应温度;△Ha为吸附热焓 ( △Ha=Qa及吸附热);Vs为吸附剂体积;Vm为单层饱和吸附体 积;Fc为载气流速。
1.1 均匀表面的TPD理论
没有再吸附发生的情况下,TPD方程为:
Ed m Ed ( nv ) exp( ) 2 2 RTm RTm
Ed 1 Ed 2 lg Tm lg lg 2.303 R Tm vR
第六章 程序升温分析技术(上)
分子在催化剂表面发生催化反应要经历很多步骤,其中最 主要的是吸附和表面反应两个步骤,因此要阐明一种催化过程 中催化剂的作用本质及反应分子与其作用的机理,必须对下列 性能进行深入研究。
催化剂的吸附性能:
吸附中心的结构、
能量状态分布、 吸附分子在吸附中心上的吸附态等.
1.3 发生层次扩散的TPD过程
所谓次层扩散是指升温过程中分子从表面到下一层的扩散,
对负载型金属催化剂,金属组分高度分散在载体到下一层金
属原子上。
为次层部位占 rp为次层扩散速率;rD为次层逆扩散速率; 有率;kp为次层扩散速率常数;kD为次层逆扩散速率常数。
1.3 发生层次扩散的TPD过程
dθ = nka (1 - θ ) n cG - nkdθ n - kpθ (1 - ξ ) + kD(1 - θ )ξ dT
(1-18) 右边前两项分别表示吸附速率和脱附速率,等于净脱附速 率,第3、4项分别表示脱附分子从表面渗透进次层的速率和从 次层扩散回表面的速率。 气相中分子的浓度为
NS (kdθ n ) FC cG = NS 1+ [ka(1 - θ ) n ] FC
N = -β dθ dT
-β
令 则
ln N = n ln θ + ln v(θ ) -
Ed(θ ) RT
N和TPD曲线高度成正比,θ 同TPD曲线面积A成正比,见图 5a。 则lnN∝lnh, ln θ ∝lnA, 式(1-17)表明,脱附速率和覆盖度有关。
1.2.3 脱附活化能分布与TPD曲线的关系
1.1 均匀表面的TPD理论
Amenomiya进一步推导出实用的TPD方程
VSVM (1 m ) n 1 Ha Ha exp( ) n 1 2 2 FCv n m RTm RTm
VSVMHa (1 m ) n 1 Ha 1 2 lg Tm lg lg n 1 2.303R Tm FCRvn m
吸附剂(或催化剂)在很多情况下其表面能量分布是不均匀的,或者说其表
面存在性质不同的吸附中心或活性中心。
研究吸附剂或催化剂的表面性质是催化理论研究重要课题。 出现两个或多个更多的峰(分离烽或重叠峰),一般来说这正是表面不均
匀的标志;
存在吸附分子之间发生横向作用或吸附分子在表面和次层之间发生正逆方
各种催化效应一协同靛应、溢流效应、台金化效应助催化效应、载体效 应等。
催化剂失活和再生。
TPAT具体有以下技术
程序升温脱附(TPD)、程序升温还原(TPR ) 程序升温氧化(TPO)、程序升温硫化(TPS)、 程序升温表面反应(TPSR)等。
TPD过程中,可能有以下现象发生:
分子从表面脱附,从气相再吸附到表面; 分子从表面扩散到次层(subsurface),从次层扩 散到表面; 分子在内孔的扩散。
第六章 程序升温分析技术(上)
催化性能:
催化剂活性中心的性质--结构--反应分子在其上的反应历程
TPAT在研究催化剂表面上分子在升温时的脱附行为和各种反应行为的过程 中,可以获得以下重要信息: 表面吸附中心的类型、密度和能量分布;吸附分子和吸附中心的键合能 和键合态。 催化剂活性中心的类型、密度和能量分布;反应分子的动力学行为和反 应机理。 活性组分和载体、活性组分和活性组分、活性组分和助催化剂、助催化 剂和载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各种催化效应-协同效应、溢流效应、合金化效应、助催化剂效应、载体 效应等。
1.2.3 脱附活化能分布与TPD曲线的关系
图7中曲线1呈现不对称峰形,是n=1是均匀表面的特征峰形; 曲线2表明Ed随呈线性变化; 曲线3, θ =0~0.8时,Ed和θ 无关,θ =0.8~1.0时,Ed随θ 的 增加而减少; θ =0~0.2时,Ed随 θ 的增加而减少, θ = 曲线4和曲线3相反, 0.8~1.0时,Ec和 θ 无关; 曲线5、曲线6和曲线3、曲线4相似,不同的是Ed随 θ 的变化是连 续的; 曲线7、8和图6中的曲线7、曲线8相对应,即对曲线7而言,在 θ 大时,和图6中的曲线3相似,小 θ 时,和图7中的曲线4相似; 曲线8的前半部分和图6的曲线4对应,后半部分和图6的曲线6相 对应。
1. TPD理论
程序升温分析技术(TPAT)在研究催化剂表面上分子在升温时的 脱附行为和各种反应行为的过程中,可以获得以下重要信息: 表面吸附中心的类型、密度和能量分布;吸附分子和吸附中心的键合能 和键台态。 催化荆活性中心的类型、密度和能量分布;反应分子的动力学行为和反 应机理。 活性组份和载体、活性组份和活性组份、活性组份和助催化剂、助催化 剂和载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1.2.1 多吸附中心模型
图2是基于假定两种不同中心的数目相等.起始覆盖度不同时模拟计算 的TPD图谱,(载气流速为100cm3/min(ST-P),升温速率为1 K/s. 说明: 当≤0.5时,只有一个TPD峰,它相 应于从吸附能量高的中心(中心2)脱附出 来的分子的脱附曲线; 当>0 5时,在弱吸附中心上的分子也 开始脱附,这时,TPD曲线出现两个峰。
d 2 ka (1 2 ) n cG kd2 2 n dt
1.2.1 多吸附中心模型
cG NS d1 (X1 X FC dt
2
d 2 ) dt
从反应床上的物料平衡来看,气相中 的分子浓度为:
rd ' ( X 1
Ns为吸附中心总数;X1、X2分别表 示中心1和2所占的分数,可以导出 净脱附速率:
(1-19)
1.3 发生层次扩散的TPD过程
次层上的物料衡算式为
dξ 1 = [kpθ (1 - ξ ) - kD(1 - θ )ξ ] dt M
(1-20) NB M = 式中,M表示次层的部位数目与表面部位数目之比( )。 NS 式(1-18)、(1-20)的边界条件是
t = 0, T = T 0, θ = θ 0, ξ = 0
图10 显示了载气流速对存在次层扩散时的TPD曲线的影响,随着载气流 速的增大扩散峰变小,这和存在两个吸附中心的情况不同。
图11显示了升温速度对存在次层扩散时的TPD曲线的影响.随着升温速 度的增大扩散峰变小,而存在两个吸附中心时两个峰都不变化。
2. TPR的理论
TPR是一种等速升温条件下的还原过程, 和TPD类似,在升温过程中如果试样发生还原、气相中的氢气浓 度将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把这种变化过程记录下来就得到氢气浓度随温度变化的TPR图。 一种纯的金属氧化物具有特定的还原温度,所以可以用还原温度 作为氧化物的定性指标。 当两种氧化物混合在一起并在TPR过程中彼此不发生化学作用, 则每一种氧化物仍保持自身的特征还原温度不变,这种特征还原 温度和TPD一样也用Tm表示。 各种金属催化剂多半做成负载型金属催化剂,制备时把金属的 盐类做成溶液后浸到载体上,干燥后加热使盐类分解成相应的 氧化物, 在这个过程中氧化物可能和载体发生化学作用,所以其TPR峰 将不同于纯氧化物。 金属催化剂也可能是双组分或多组分金属组成, 各金属氧化物之间可能发生作用,所以双金属或多金属催化剂 的TPR图也不同于单个金属氧化物的TPR图。
不发生再吸附时,n=1时,用1-8式
1.1.1 脱附动力学参数的测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