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学必考的14个名词解释
公共政策学(名词解释)
1、公共政策学(或公共政策分析):以社会政治生活中的政策领域即现实的政策实践、政策系统及政策过程作为研究对象,它的基本目标是端正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改善公共决策系统,提高公共政策制定质量。
2、公共政策:由国家(政府)、执政党及其他政治团体在特定时期为实现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目标所采取的政治行动或所规定的行为准则,它是一系列谋略、法令、措施、办法、方法、条例等的总称。
3、政策过程:政策过程是由若干个政策制定、政策执行、政策监督、政策评估和政策终结五个主要环节构成的政策周期所组成的政策运动、发展的政治过程。
4、政策指标是衡量政策目标的量及质的尺度,是对政策目标的具体说明。
如国民生产指数、总需求指数、人均GDP 等。
5、标准:评估标准又称为绩效标准或决策标准,它是用来衡量和比较各种备选方案产生的结果的依据,它为政策目标的实现程度提供定量或定性的衡量尺度。
政策目标本身往往包含评估的标准或规则,但将一般性的目标分解成可操作性的标准,是非常困难甚至是不可能的事情。
如效益、效率、充分性、公正性、适当性等。
6、理论预测是根据理论假定以及现在和历史的数据对未来社会状况做出判断。
7、直觉预测指的是分析者从一个猜测的事态出发,然后寻找支持这一猜测的数据和假定,其过程是一个回溯推理的过程。
8、技术可行性:包含了两层含义:一是现有的技术或方法能否使得目标的实现成为可能;二是备选方案(在技术上)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实现政策目标9、经济可行性既指一项政策方案的执行能获得财经资源的充分支持,又指方案或项目的执行能取得令人满意的经济效益或效率,它主要测量方案或项目的成本和收益。
10、成本-效益分析:根据方案或项目的预期结果的成本与收益(经济价值)来评估每种方案或项目的效果,并用货币单位来计量收益情况,需计算每个备选方案的现金流入量和现金流出量,主要用来解决变动的成本和效能的问题。
11、内部收益率,就是资金流入现值总额与资金流出现值总额相等、净现值等于零时的折现率。
国家开放大学《公共政策概论》名词术语
国家开放大学《公共政策概论》名词术语B1.补贴——是指由政府或由政府指令的个人、公司或组织给予其他个人、公司和组织的各种形式的财政转移。
转移的目的是资助一项预期的活动,从而影响社会行为主体对不同备选方案成本与收益的估计。
C1.层级分析——是一种用于查明问题情境的可能原因的技术。
层级分析可以帮助分析者分清三种原因:可能的原因、似然的原因和受控的原因。
2.成本-收益分析方法——成本—收益分析方法对政策的货币成本和总的货币收益量化进行比较,该方法使用统一的价值单位来衡量所有因素,通常以货币作为共同的计量单位来衡量成本和收益。
D1.多角度分析——多角度分析是一种系统运用个人、组织和技术来获得关于问题及其解决办法的方法。
它与在计划、政策分析、技术评估、社会效果评估及其他领域中被绝对强调的所谓理性技术方法相反,是被明确地用来处理结构不良的问题的。
2.大众传媒——大众传媒主要包括广播、电视、报纸、书刊、电影、国际互联网等传播工具,其信息量大、覆盖率高、影响面广、冲击力强,对政策制定过程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在西方有人将其称作与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并列的“第四种权力”。
多数规则——所谓多数规则(majority rule),就是采取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以得票最多的政策方案作为正式的公共政策方案的规则。
第三代政策执行研究——第三代政策执行研究试图建立能够结合由上而下与由下而上模式的整合性概念架构,其主要目的在于界定和解释为何政策执行会随着时空、政策、执行机关的不同而有差异,因而可以预测未来出现的政策执行类型。
E1.二级论证——政策问题的二级论证是由政府的决策机构做出的论证。
政府是对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主要机构,政府对社会进行公共管理的主要手段就是选准政策问题,制定并实施科学、合理的公共政策来解决这些问题。
F1.复杂动态性——即社会问题是由多种维度的因素相互渗透、相互缠绕纠结而成;这些不同维度的问题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不同维度的问题又不断变化、发展,不断改变社会问题发生发展的方式与方向。
(完整word版)公共政策学名词解释
公共政策学名词解释(部分)1.公共政策:是以执政党和政府为主的公共机构,在一定的政治背景下,经论辩、竞争、合作的民主途径,以科学的方法选择合适的工具,采取行动解决社会公共问题、求得社会进步的活动过程。
P52.政策分析(狭义):是指在政策规划和决策阶段,有政策专家所作出的分析。
P233.政策行动主体:是指参加到整个公共政策过程之中的,对政策规划、决策、执行和评估起到实际作用的具体组织机构和代表组织机构的个体机构的能动体系。
P364.政策工具:将政策的价值、目的和目标与是时候试图大袋的理想状态有机结合起来的手段和方法。
P925.自愿性政策工具:是指通过个人、家庭、社会组织或市场发挥作用,在资源的基础上解决公共问题的手段、途径与方法。
P976.强制性政策工具:叶蓓成为直接政策工具,它借助于国家和政府的权威及强制力,迫使目标群体及个人采取或不采取某种行为,以此来实施公共政策,解决社会公共问题。
P997.政策目标:政策制定者希望通过政策实施所达到的效果p1108.公共政策议程:是由一系列程序构成的过程,指的是社会公共问题进入由政策行动主体构成的政策子系统的范围并成为政府特别关注的、在深思熟虑后下决心要加以解决的公共政策问题的过程。
P1259.系统性议程:是指一定范围内的政策相关者所共同持有的、可供讨论的值得公众关注的也是现存政府合法管辖范围之内涉及的所有议案。
P12910.制度性议程:有权威的决策者明确表示要积极而慎重地加以解决的社会公共问题。
11.政策之窗:1.提案支持者们推广其解决方法或吸引别人重视他们的特殊问题的机会。
2.是指决策的内外部环境经过一系列的酝酿而形成的决策压力。
P13212.公共政策规划:是政策行动主体在对政策问题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经过民主的程序和方法,运用专业知识和技术,提出相应的解决政策问题的办法或方案,为政策决策提供必要前提的过程。
P15213.政策网络:指政策预案提议的最初阶段上,解决政策问题的各种方案还在酝酿之中,还没有形成界限分明的政策主张而定时候出现的一种政策规划主体的组合。
《公共政策学》名词解释
公共政策:指国家及地方的权威机构为了解决特定的社会问题、促进公共利益和社会进步而制定的相关规定或公共指导准则,这些相关规定或公共指导准则往往是以法律法规、路线方针、谋略策略、法令、决策、方法、办法、规章制度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公共政策主体:指在公共政策制定、实施、反馈评估与监督的整个运作过程中对公共政策问题、公共政策过程、公共政策目标群体施加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官方与非官方的所有行动者。
公共政策客体:指公共政策作用的对象,或者说,公共政策主体就哪些问题制定公共政策,即公共政策周期运行过程所能预测、协调和控制的一切对象。
公共政策环境:指影响公共政策产生、存在和发展的一切因素的总和。
公共政策工具:指被设定为旨在实现一定公共政策目标的各种措施、策略、方法、技术、行动、作为以及配置的人力、资金、设备、资源等手段。
公共政策问题:指统治集团(政府)或社会大多数人,感觉现实中出现的某种情况与他们的利益、期望、价值和规范有相当严重的矛盾和冲突,进而通过团体或组织活动,要求有关社会公共组织和政府采取行动加以解决,并被后者列入公共政策议程的社会问题或公共问题。
公共政策议程:指将公共政策问题提上政府议事日程、纳入决策领域的过程。
公共政策制定:指公共部门为解决社会公共问题而提出的一系列可接受的方案或计划,并在政策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论证和审查备选方案,最后形成正式政策的过程。
政策合法化过程:指一种有法律程序、历史习惯或权威领导批示而形成的仅是政策获得合法批准而实施的过程,而且,还包括政策上升为法律的过程。
公共政策执行:指公共政策执行者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利用相关的政策资源和政策工具,采取宣传、解释、协调、控制等行动形式,将政策付诸实现,从而推荐政策内容转化为现实效果,以有效实现政策目标的过程。
政策执行偏差:指由于受到各种要素束缚的影响和制约,政策的执行活动发生偏离原定政策目标并产生了不良政策执行后果的现象。
公共政策评估:指政策评估主体依照一定的标准,运用特殊的方法,对政策的科学性、可行性及其实施后的效果、效益与效率进行的分析、比较与综合后所做出的一种价值判断,以此作为决定政策继续、调整、创新或终结的依据。
公共政策学期末复习要点
公共政策学期末复习要点一、名词解释:公共政策——由国家(政府)、执政党及其他政治团体在特定时期为实现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目标所采取的政治行动或所规定的行为准则,它是一系列谋略、法令、措施、办法、方法、条例等的总称。
实质性政策——与政府将要采取的行动有关的,会直接带给人们收益或不便,并分配相关收益或支付成本的政策类型。
程序性政策——只涉及怎样采取行动或由谁来采取行动,但其可能会有实质性结果的政策类型。
如利用程序性问题推动、推迟或阻止实质性的决定或政策。
公共政策分析——是对政府为解决各类公共政策问题所选择的政策的本质、产生原因及实施效果的研究;其目的在于通过整合性与科际性的分析,发现问题的要害和症结所在,帮助决策者减少决策失误,改善公共部门在决策上的低效状况,增强决策的预期性和取向性。
政策主体——指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政策制定、执行、评估和监控的个人、团体或组织。
在西方,人们习惯于将政策主体尤其是政策制定者分为官方的主体和非官方的主体两大类,官方决策者一般包括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
非官方参与者包括利益集团、政治党派、大众传媒、思想库和公民个人等。
公共政策工具——在公共政策的制定中,要确定采取何种手段、通过何种机制来执行政策,这种手段和机制就是公共政策工具。
政策工具的选择与政策选择本身同等重要,关系到公共政策能否达成预期政策目标。
政策规划——政策规划是指在既定原则下寻求优化方案的一系列分析和抉择活动。
既需要决策者的积极参与,又需要政策分析人员的密切配合。
常被视为狭义的政策分析过程。
且政策规划主体既有单一型又有多元型。
听证制度——指权力机关特别是行政机关作出涉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利益的重大事项或者重大决定之前,充分听取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意见的制度。
公共政策的合法性——指公共政策从制定到执行的整个过程都要合乎法律的要求,不能违背法律的意旨,即公共政策过程的合法性。
政策执行——政策执行就是指“在一个议案成为一项政策之后所发生的事情”。
[终稿]公共政策学考试重点整理
公共政策学考试重点一、名词解释:1.公共政策:就是指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而在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选择、综合、分配和落实的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2.政策研究组织:是由具有不同学科知识背景的专家、学者和有经验的前政治家、行政人员所组成的综合性的政策研究和咨询机构,其主要工作是进行跨学科的综合性的政策理论研究、政策规划、政策分析、政策评估等工作,以帮助改进执政党及政府部门的政策质量。
3.政策系统是由政策主体、政策客体及其与政策环境相互作用而构成的社会政治系统。
4.政策主体(政策活动者)可以一般地界定为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政策制定、执行、评估和监控的个人、团体或组织。
5.政策客体指的是政策所发生作用的对象,包括政策所要处理的社会问题(事)和所要发生作用的社会成员(人)两个方面。
6.公共政策问题是指客观存在的已经被社会上多数人觉察、认同、感觉出来的,已经与既定的价值、规范、利益发生冲突,并且由社会中的团体与个人表达出来属于政府管辖的范围并且能被列入政府的政策议程的社会问题。
7.政策议程:又称政策日程,是指政策制定者就某个广为关注的公共问题进行讨论,以决定是否需要对其采取行动、何时采取行动及采取什么行动。
8.公众议程:公众进行讨论的议程;是指公共问题引起公众的广泛关注与热烈讨论,从而形成一股强大的社会力量,要求政策制定者将其列入自己的议事日程。
9.政府议程:指政府相关部门根据特定程序而把公共问题列入自己的议事日程,进行讨论、研究和处理的过程。
政府议程本质上是一种行动议程,是决策机关和人员对有关问题依照特定程序予以解决的实际行动过程。
10.方案规划:指发展一个计划、方法和对策,以满足某种需求,解决某项问题。
11.政策规划者是指参与政策方案的设计、研究、审议等活动的各种机构和人员,他们可分为政策系统内部的规划者和政府系统外部的规划者。
12.方案审议指有关机构、团体和人员对围绕某个政策的所有备选方案进行鉴定、评估和考察。
公共政策学的名解
1公共政策分析:是一个综合地运用各种知识和方法来研究政策系统和政策过程,探求公共政策的实质、原因和结果的学科,它的目的是提供政策相关知识,改善公共决策系统,提高公共政策质量。
2公共政策:是国家机构及公共团体为了实现特定的公共目的,对社会价值进行合理配置的决定与实施过程。
3公共政策模型:不是实验中的实物模型,而是理论研究中以科学概念、科学假说和数学模型出现的理论模型(概念模型),是指在合理架设的基础上,将问题抽象为一组概念或命题,按照其内在逻辑和本质结构组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一个相似于原型的、结构严整的逻辑体系。
4主体:是指一个社会中具有自我意识机能与自觉能动性并从事认识和实践活动的人。
公共政策主体:指直接或间接参与公共政策制定、实施、监控、评估过程的个人、团体或组织。
5利益团体:利益团体是基于某种共同价值、共同利益、共同态度或者是某种职业和行业而形成的正式、非正式团体和群体等社会组织。
6公共政策客体:是指公共政策所要处理的问题和发挥作用时所指向的对象。
由社会公众围绕利益关系相互作用所形成的某种与“应有”和“规范”不相一致的状态子系统,它是一个立体结构,包括了政策所要改变的状态、政策直接作用的人与事、政策所要调节的公众利益三个层面的内容。
7目标群体:公共政策客体中人的方面的因素构成了政策的目标群体。
它是公共政策直接作用与影响的公众群体。
政策目标群体系统中既存在具有相同利益的个人组合的统计群体,它不是一种实体性存在,只具有统计上的意义;也存在由于利益相同而产生出来的相互联系的临时性团体,这是一种实体性群体;另外还有组织严密的利益集团。
8政治社会化:是指人们在社会化的过程中,政治观念的树立(对国家、政党、制度、权威、意识形态、权利义务的认识)和政治行为模式的形成(遵纪守法,拥护社会制度等)。
9利益:是一切社会矛盾运动和发展的最终动因。
利益相关者:是指特定的活动中所有相关的受益或受损的活动主体公共政策的利益取向:是以总体系统观为指导的总体利益,这样既能发挥对部分进行整合的整体优势,又能调动系统所有组成部分的积极性,从而使系统具有较大的总体利益。
公共政策概论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1.公共政策是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在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选择、综合、分配和落实的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2.公共政策主体是指参与、影响公共政策全过程;对公共政策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决定作用的组织或个人..3.公共政策主体能力公共政策主体是指参与、影响公共政策全过程;对公共政策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决定作用的组织或个人..4.决策权力;一种法律权力;或者是在一系列可能行动中做出选择的权力;或者是影响政策主体、推动其选择自己所偏好的某一行动的权力..5.集权制是指权力集中于上级决策组织;上级组织包揽较多的决策事务;下级只能依照上级指令行事的决策机制..6.分权制是指各级决策组织在各自管辖的范围内享有决策权;上级无权干预下级决策活动的决策体制..7.公共政策监控系统是指由政策系统之外的人员和机构组成;对政策行为、政策方案的内容和执行;进行监督和控制的机构..8.行动理论认为政策执行是指对某一项公共政策所要采取的广泛行动..9.组织理论认为政策执行都需要组织;没有组织就没有执行..在人们所建立的各种组织中;执行组织是最严密的..因为它适应了执行中所需要的迅速准确之特点..负责执行的组织;其正式的与非正式的属性;往往影响到该组织执行政策的能力..10.因果理论大致包括三类内容:1把政策决定看成是一种假设;一张“指导人们从当前情况导出设计目标的地图”..政策执行是按地图所指引的方向到达目的地;2把政策中的潜在因果假设分为两个因素:贯彻影响力和技术能力..11.管理理论认为主要负责政策执行的行政机构;不仅受其合法委任权的影响;而且还要受到与之相关的利益集团的影响;政策系统中立法机关干预的影响;以及特定的政治环境中其它各种因素的影响..该理论把“管理”与“执行”在很大程度上看成了同义语..12交易理论认为政策执行是一个政治上讨价还价的过程..这中间;政策执行者与政策对象之间通过不同方式的交易;在各种力量的互动过程中;达成某种妥协、退让或默契..依据某种价值标准制定的政策目标与方案是较为理想的结果;而在实际中是行不通的..13.系统理论认为政策执行过程的分析;可以基本掌握为外界环境对政策系统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输入;系统产生了政策输出;由政策结果和反馈提供了政策的评价与再输入过程..14.演化理论认为在提出政策问题、制定政策目标、拟定政策方案过程中;都存在着许多不确定性和模糊性;多重目标实际上会产生矛盾与冲突..政策方案是粗线条的设计..因而在实际执行中;会对原有目标不断地重新设计..政策制定是反复的形成、执行、再形成的演化过程..15.公共政策评价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对公共政策的效益、效率、效果及价值进行判断的一种政治行为;目的在于取得有关这些方面的信息;作为决定政策变化、政策改进和制定新政策的依据..16.正式评价指事先制定完整的评价方案;并严格按规定的程序和内容执行;并由确定的评价者进行的评价..17.非正式评价指对评价者、评价形式、评价内容没有严格规定;对评价的最后结论也不作严格要求;人们根据自己重点掌握的情况对公共政策做出评价..18.完全理性思维中存在一个基本的假定;即人类的行动是或者应当是合乎理性的;或者能够从实用主义的观点把人类的行动解释为合乎理性的..拥有完全理性思维特征的公共决策者追求完美主义类型的决策..他们认为;决策者可以搜集完备所有的决策因素;并且决策系统有足够的能力处理分析这些信息;因此可以选择一个最佳的决策方案..19.经济合理性思维是对完全理性思维方式的一种改进或具体化;并且是现实公共决策中经常使用的思维方式..这一思维方式将决策者的注意力集中到经济可行性这个核心问题上;用经济的数量规则来限定无限的理性追求;将对于完全理性政策的美好愿望限制在预算约束之内..20.渐进思维指导下的公共决策者通常认为;政策制定和贯彻是而且应当是通过缓慢的进展和小心的改变实现的;目标应当用可行的手段去衡量和加以调整;他们认为所谓最优化纯粹是乌托邦;能够较为满意就已经不错了;他们怀疑人类是否有能力来剧烈地改造未来;主张走一步看一步..渐进思维是对完全理性思维的又一种修正..21.顺序决策思维主要用于当知识和意见的一致性尚不充分的时候;在第一阶段;决策者往往同时较多地选择一些处理方法或决策;在取得新的认识和更为一致的意见后再过渡到下一阶段;然后选择比较可行的决策..这种思维有利于在十分不确定的情况和无所适从的条件下进行公共决策..22.剧烈变革思维主要运用于重新设计;或者是终止和替换现有系统的决策类型..剧烈变革思维强调决策的迅速和彻底性;要求在较早的时间内和较大规模下改变系统的运行情况..当系统的问题很多而且积重难返;关系盘根错节时;就可以运用这种思维方式进行决策.. 23.头脑风暴法是一种专家会议法;可用来产生有助于查明问题和使之概念化的思想、目标和策略..它是1948年由创造性思维专家奥斯本首先提出的一种加强创造性思维的手段..它可以用来产生大量关于解决问题的潜在办法的建议..它通过召集一定数量的专家通常在10~15人之间一道开会研究;共同对某一问题做出集体判断..24.德尔菲方法是一种直觉预测技术..它是1948年由兰德公司的研究人员首先发明的;以古希腊神话中的神谕之地、可预卜未来的阿波罗神庙原址“德尔菲”命名..这种技术最初是为军事策略问题的预测而设计的;后来逐步为政府部门和工商业部门所采用;并扩展到教育、科技、运输、开发研究、太空探测、住宅、预算和生活品质等领域.. 25.系统指由两个以上要素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与外部环境发生联系的有机整体..26.所谓系统方法;就是按照事物本身的系统性把对象放在系统的形式中加以考察的一种方法;即从系统的观点出发;始终着重从整体与部分要素之间;从整体与外部环境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关系中;综合而精确地考察对象以达到最优地处理问题的一种方法..27.“系统分析”最早是由美国兰德公司于20世纪40年代提出并使用的..系统分析就是对一个系统内的基本问题;用系统观点进行思维推理;在确定和不确定的条件下探索可能采取的方案;通过分析对比;为达到预期目标选出最优方案;也可以说;系统分析就是为政策主体选择一个行动方向;通过对情况的全面分析;对备选方案择优;为政策主体提供可靠的依据..28.决策支持系统是指辅助决策工作的一种计算机系统;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米切尔S.斯科特和彼德G.W.基恩于20世纪70年代首次提出的..它是以管理科学、运筹学、控制论和行为科学为基础;以计算机技术、模拟技术和信息技术为手段;面对半结构化的决策问题;支持决策活动的具有智能作用的人-机计算机系统..29.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知识经济是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相对应的一种经济形态;是以知识资源为基础的一种新型经济形态;是以信息的生产和利用为核心;以人力资本为动力;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支柱;以强大的系统化和高新化、高效化的科研体系为后盾;以追求知识价值的不断更新为目标的经济..30.扁平式组织削减了许多内部层级;使自身结构变得相对简单;这种组织结构强调信息共享;重视横向联系与协作;重视权力分散、自我管理和民主管理;强调人力资源开发..扁平的学习型组织因其有利于信息传输的优点而成为公共组织的变革趋势..31.所谓公共政策体制;不仅指公共政策权力在政策主体之间进行分配所形成的权力格局;而且指政策主体在政策过程中的活动程序.. 32.公共政策案例是公共管理领域内某个管理问题或政策问题的描述和记录..33.公共政策案例分析;是案例分析方法的一种..它是指运用定性或定量的方法;对公共政策案例进行辨析;发现和解决公共政策问题;以促进对公共政策认识和研究的深化;改进公共政策实践的一种研究方法..34.公共问题是指那些社会成员在公共生活中共同受其广泛影响;具有不可分性、与公共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性社会问题..35.公共利益是个人与其他社会成员所共享的资源与条件..36.公共责任意指社会成员对参与公共生活的使命感、责任心和自觉性;也意指他们对其行为结果承担责任的程度..2、元政策:是指用以指导和规范政府政策一套理念和方法的总称..3、基本政策:是用以指导方面政策的主导性政策..构成基本政策的主要因素..1在层次上;制定和发布政策机关的规格或级别2在范围上;政策的适用面是否广泛..3在时间长度上;政策是否具有相当的稳定性..4在权威性上;政策是否构成相关政策的依据..4、方面政策:方面政策亦称为部门政策或具体政策;主要指针对特定而具体的公共政策问题作出的政策规定..5、社会政治法权主体:是指那些虽然在一定的程度上通过多种方式参与了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并且法律对他们的合法参与提供保护;但由于地位的限制;他们自己并不拥有合法的权力去做具有强制力的政策决定的社会行为主体..6、社会非法权主体:是指那些其宗旨不在于参与制定公共政策;却有能力在需要的时候直接和强有力地影响公共政策的社会行为主体..7、国家公共法权主体:是指居于法律规定的法权地位、获得法律授权、享有公共权威以制定公共政策的机关和职位个人..通常;他们被称之为官方的决策者..8、系统议程:又称为公众议程;主要是指社会政治系统成员普遍认为值得公众注意;同时又与现存政府的法定职权内的事务直接相关的一切问题..9、政府议程:又称为正式议程;是指那些引起了政府官员的深切关注并在政府议程过程中被提起的政策问题..政府议程包括界定问题议程、规划议程、议价议程和循环议程..10、政策执行:是政策方案被采纳之后;把政策所规定的内容转变为现实的过程..11、政策决定是指经由完整的法定程序;由法定的公共权力主体用自然语言表述出来并昭示公众的、关于某一特定政策问题的具有社会公共权威性的规定..12、政策执行环境:是指除政策执行机构自身之外的诸多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的总和..13、政策的合法性:主要指既定政策的两种属性:即是否符合法律;是否符合传统..14、政策可行性:是指既定的政策具备执行所需要的基本的客观条件;经过政策执行者的主观认同和努力;可以属性客观与主观的统一;即实现既定的政策目标..15、政策终结:是政策决策者通过对政策进行慎重的评估后;采取必要的措施;以终止那些多余的、不必要或无效的政策的过程..政策终结在政策过程中具有双重的地位..16、政策议程:称之为政策日程;通常是指某一引起公共政策决定者深切关注并确认必须解决的公共问题被正式提起政策讨论;决定政府是否需要对其采取行动、何时采取行动、采取什么行动的政策过程..17、政策问题:是指由于客观情势发生了变化;特定的主体感受到了这种变化;并由于自觉价值标准、经济利益、自我意识等受到伤害而发生困惑、不满、愤怒等;于是向政府提起有关政府公共政策的既定诉求..18、政策诉求:是指国家政治体系中的非官方的社会行为主体或者公共权力主体;就上述某一面临的问题向政府提出来的、要求政府采取行动或不采取行动的要求..19、政策分析:是指政府面对复杂的政策诉求和复杂的价值标准;按照一定的原则组合起以政策问题专家为主体的政策分析者的组织;而政策分析者会根据一定的理念、应用一定的方法进行比较研究、预测研究、可行性研究;并以此作为政策选择和决定的选择基础..20、政策选择:是指在政策分析者所提出的可供选择的政策方案的基础上;政策决定者根据自己的价值偏好、人生态度、谋略思想判断客观情势、权衡利弊、确定价值;择优选择自认为最佳的政策方案.. 21、政策决定:是指政策决定者最终作出的、用以“确立公共政策行动的法律地位、指导公共政策的活动方向、确定公共政策的活动内容的决定”..22、政策宣示:是指在政策决定最终作出之后;通过一定的法定的或约定俗成的方式..23、政策规划:指的是为解决某个政策问题而提出~系列可接受的方案或计划;并进而制定出政策的过程..24、政策可行性:是指;既定的政策具备执行所需要的基本的客观条件;经过政策执行者的主观认同和努力;可以属性客观与主观的统一;即实现既定的政策目标..。
公共政策名词解释
《公共政策概论》复习资料(名词解释)1、公共政策:是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在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选择、综合、分配和落实的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2、公共政策主体:是指参与、影响公共政策全过程,对公共政策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决定作用的组织或个人。
3、公共政策主体能力:是指政策主体能否成功地适应环境挑战及其程度,即在环境的挑战下,政策主体能否应付或适应这些挑战,以及取得成功的程度。
4、决策权力:可以定义为一种法津权力,它或者是在一系列可能行动中做出选择的权力,或者是影响政策主体、推动他去选择自已所偏好的某一行动的权力。
5、集权制:是指权力集中于上级决策组织,上级组织包揽较多的决策事务,下级只能依照上级指令行事的决策机制。
6、分权制:是指各级决策组织在各自管辖的范围内享有决策权,上级无权干预下级决策活动的决策体制。
7、监控系统:是指政策系统之外的人员和机构,对政策行为、政策方案的内容和执行,进行监督和控制的机构8、行动理论:认为政策执行是指对某一项公共政策所要采取的广泛行动。
9、组织理论:认为政策执行都需要组织,没有组织就没有执行。
在人们所建立的各种组织中,执行组织是最严密的。
因为它适应了执行中所需要的迅速准确之特点。
负责执行的组织,其正式的与非正式的属性,往往影响到该组织执行政策的能力。
10、因果理论:大致包括三类内容(1)把政策决定看成是一种假设,一张“指导人们从当前情况导出设计目标的地图”。
政策执行是按地图所指引的方向到达目的地;(2)把政策中的潜在因果假设分为两个因素:贯彻影响力和技术能力。
11、管理理论:认为主要负责政策执行的行政机构,不仅受其合法委任权的影响,而且还要受到与之相关的利益集团的影响,政策系统中立法机关干预的影响,以及特定的政治环境中其它各种因素的影响。
该理论把“管理”与“执行”在很大程度上看成了同义语。
12、交易理论:认为政策执行是一个政治上讨价还价的过程。
这中间,政策执行者与政策对象之间通过不同方式的交易,在各种力量的互动过程中,达成某种妥协、退让或默契。
《公共政策学》复习资料
《公共政策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行政法规:行政机关依据国家宪法规定和全国人大授权制定的行政法规,习惯上称为政府立法活动和行政立法活动。
2、再分配性政策:是政府有计划地积极行动,涉及在社会各阶层和团体中财富、收入、财产和权利的转移性分配。
3、利益集团:是由具有相同价值需求和利益倾向的个人所组成的团体或团体间的联盟。
4、政治社会化:是指人们在社会化的过程中,政治观念的树立和政治行为模式的形成。
5、公共权力:一般指由立法、行政、执法、司法等国家和社会的公共机构行使的权力,它在保证社会稳定、维持良性互动和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任何非公共的私人权力都无法取代的重要作用。
6、政策环境:是指作用和影响公共政策的外部条件的总和。
7、政策执行:是政策方案被采纳后,政策执行者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运用各种政策资源,经解释、实施、服务和宣传等行动方式将政策观念形态的内容转化为现实的效果,从而使既定的政策目标得以实现的过程。
8、政策终结:是指政策制定者经政策评估后,发现一些政策已经过时、多余、失败,或引发了重大的不良后果,采取必要措施予以终止的行为。
二、不定项选择题1、西方国家三权分立体制下的公共政策的主要形式有(ABCD )A、国会立法B、总统决策C、政府机构决策D、司法决策2、根据所要分配的利益类型,公共政策可分为(BD )A、实质性政策B、物质性政策C、程序性政策D、象征性政策3、利益集团影响政策的方式和途径有哪些?(ABCD )A、院外活动B、舆论宣传C、政治捐款D、抗议示威4、美国学者罗杰。
W。
科布提出政策议程的基本类型有(ABC )A、外在创始型B、政治动员型C、内在创始型D、利益动员型5、政策议程触法机制的影响因素(ABC )A、范围B、强度C、时间D、空间6、政策执行的资源条件主要涉及哪些方面(ABCD )A、经费资源B、人力资源C、信息资源D、权威资源7、政策执行的手段有哪些?(ABCD )A、行政手段B、经济手段C、法律手段D、思想教育手段8、政策评估方法有哪些?(ABCD )A、前后对比B、专家评估法C、目标群体评估法D、执行群体评估法三、简答题1、简述小组意识的特征。
公共政策学
公共政策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公共政策学:是尽可能地运用科学方法研究公共政策的内容、过程与产出,探索其固有规律,形成系统性知识,并运用这种知识进行政策分析,进而通过公共权力机关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政策实践。
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经由政治过程所选择和制定的为解决公共问题、达成公共目标、实现公共利益的方案。
政策一般:从无数项具体的个别的政策和众多的政策群、政策链中,抽象出所有的政策的共同的本质和属性。
融入:指研究之初,研究者很快进入角色,使自己的语言、行为举止和生活方式都能够与研究对象及其社区保持一种同化状态,以通过移情理解来加深对于研究对象的认识。
跳出:指研究者经过一段时间的移情理解之后,当需要对所观察到的政策现象进行判断、分析和解释时,研究者要跳出被同化的角色,恢复到政策研究者客观的、中立的立场上来,从局外人的角度,重新审视被观察的政策现象,归纳出理性的结论。
非介入性研究:也称为无回应性研究或者文献研究,是一种与其他几种研究方式在策略、思路、材料等方面都迥然有异的研究方式。
概率抽样:按照概率原则,从总体中抽取一定数目的单位作为样本进行观察,概率抽样是总体中每个单位都有一定的概率被选入样本,严格的统计学语言叫作使总体中的每一个个体都有一个已知不为零的被选机会进入样本。
分层抽样:它是先把总体中的所有单位按照某种特征和标志进行分类或者分层,然后再在各个层次中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或者系统抽样的办法抽取一个子样本;最后,将这些子样本结合起来构成总体的样本。
整群抽样:是采用简单概率抽样、系统抽样或分层抽样的方法,从总体中随机抽取一些小的群体,然后由所抽出的若干个小群体内的所有元素构成样本。
深度访谈法:是一种非标准化、非格式化的政策研究资料的收集方法。
元政策:是政策体系中管总的或具有统摄性的政策,对其他各项政策起指导和规范的作用,是其他各项政策的出发点和基本依据,是政策主体用以指导一定历史时期全局性行动的高度原则性的指针。
公共政策概论名词解释
公共政策概论名词解释名词解释4×51.公共物品:人人都能获得的物品或服务2、公共问题:公共政策要处理的是公共问题而不是私人问题,政府的职能是有限的而不是极大的3、公共权力:由立法、行政、执法、司法等国家和社会的公共机构行使的权力,它在保证社会稳定、保持良性互动、促进经济发展发挥着任何非公有制私人力量都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
公共权力的行使必须建立一种边界感4、实质性政策和程序性政策:实质性政策与政府将要采取的行动有关,如修建高速公路、实施福利计划、逮捕恐怖分子和其他实质性政策将直接给人们带来利益或不便,分配相关利益并支付必要的费用。
程序性政策只涉及如何以及由谁采取行动,包括一些法律,如《组织法》5、利益集团:是一种非官方政策主体,是由具有相同价值需求和利益倾向的个人所组成的团体或团体之间的联盟6、思想库:是现代政策研究组织的别称,是政策主体的一个十分独特又非常重要的构成要要素是现代决策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如兰德公司、胡佛研究所、野村研究所等。
智库从事理论和应用研究。
他们既关注学术问题,也关注实践问题。
它们大致可以分为官方智库、半官方智库、国际智库和民间智库。
7.政策环境:影响公共政策的外部条件的总和8、有限理性:现实生活中决策者的理性介于完全理性和非理性之间,称为有限理性,他们不是经济人,而是管理人。
行政人的价值取向和目标往往是多元的,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往往处于变化状态,表现出冲突的特点。
管理者的知识和能力水平有限,他们的决策行为往往受到心理因素的制约。
只要他们找到满意的解决方案,他们就不能也不期望找到最优的解决方案。
9、渐进主义:政策制定的实际过程并不完全是一个理性过程,而是对以往行为不断补充和在修订过程中,政策制定只能根据过去的经验,在现有政策的基础上逐步改变。
10.群体意识:因为参与决策的群体成员自觉或不自觉地以保持群体一致性、营造和谐氛围为基础目的,所以往往不能理智地分析各种备选方案,造成决策失误,詹尼斯称之为心理传染病或群体狂想症11.公共议程:指公众和社会团体普遍关注并向政府部门报告的社会问题门提出政策诉求,要求采取措施加以解决的一种政策议程12.政府议程:指一些引起决策者深切关注的社会问题,决策者认为有必要对其采取某些措施的行动,并把这些社会问题列入政策范围这样一种政策议程13.政策执行:政策计划通过后,政策执行者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使用各种政策资源,经解释、实施、服务和宣传等行动方式将政策观念形态的内容转化为现实效果,从而使既定的政策目标得以实现的过程14.政策评估:根据一定的价值标准和事实标准,通过一定的程序和步骤,对政策执行情况进行评估价值因素和事实因素进行分析,目的在于利用这些政策相关信息,对政策结果和政策未来走向作出基本的判断。
公共政策名词解释
公共政策名词解释1、公共政策的实质:有效增进和公平分配公共利益2、定义:公共政策是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通过对社会中各种利益进行选择与整合,在追求有效增进与公平分配社会利益的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3、政策的主体: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公共政策全过程的个人、团体或组织(公共政策主体不仅参与和影响公共政策的制定,而且在公共政策执行、评估和监控等环节都发挥积极的能动作用。
政策主体主要包括立法机关、司法机关、行政机关、政党、利益集团、思想库、大众传媒和公民个人等)4、政策的客体:公共政策所发生作用的对象,包括公共政策所要处理的社会问题和所要发生作用的社会成员(目标群体)两个方面。
5、根据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过程中政府介入程度飞高低,将政策工具分为三类:自愿性工具(家庭与社区、志愿者组织和市场)、混合性工具(信息与规劝、补贴、产权拍卖、税收与使用者付费)和强制性工具(管制、公共企业和直接提供)6、政策的制定:社会问题被列入政策议程,如何制定一系列解决问题的备选方案,并从中优选方案。
7、政策的评估:设计出各种政策方案之后,就要对它们进行评估和论证。
一般来说,政策方案评估包括价值评估、效果评估、风险评价和可行性评估,其中,可行性评估是政策方案评估的重点内容。
8、公共政策合法化:广义:能够被公众认可、接受、遵从和推行的政策就是具有合法性的政策,而使政策能够被公众认可、接受、遵从和推行的过程就是公共政策的合法化过程。
狭义:主要偏重于从法律角度来解释公共政策合法化;包括决策主体的合法化、决策程序的合法化和决策内容的合法化。
9、政策执行就是政策方案被采纳以后,政策执行者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经解释、宣传、组织、实施、服务等活动将政策的观念内容转化为现实效果,从而使既定的政策目标得以实现的过程。
10、定量分析:分析一个对象内部几个因素之间或者几个对象之间的数量关系,建立能反映事物本质特征的模型,运用各种数量方法对数据进行加工和处理,获得解决问题的最佳(或满意)的方案及形成对人们有用的信息。
公共政策学必考的14个名词解释
1.公共政策学:它尽可能地运用类似于自然科学的研究程序和方法,对政策系统及其环境之间和政策过程诸环节之间及其与政策内诸影响因素之间进行因果关系和相关性分析,探索公共政策的固有规律,以期改进政策系统、提高政策质量。
2.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经由政治过程选择和确定为解决公共问题,达成公共目标,以实现公共利益的方案。
3.政策工具:指被设定为旨在实现一定政策目标的各种措施、策略、方法、技术、机制、行为、作为一级配置的人力、资金、设备、资源等手段。
4.公共政策的直接主体:即公共政策的法定生产者也就是那些获得宪法和法律授权,掌握公共权力,能够对社会价值进行权威性分配,从而主导政策过程的隔个人、团体或组织。
5.政府能力:指政府在其职责范围内,运用公共权力,正确制定并有效实施公共政策的能力。
6.公共利益:首先是利益获得者的群体范围,其次才是利益实现的程度。
公共利益是最大多数公民的利益,而不是最大多数公民利益的最大化。
7.公共政策问题:指统治集团和社会大多数人感觉到现实中出现的某一情况与他们的利益、期望、价值和规范有着相当严重的矛盾和冲突,进而通过组织或团体活动要求社会公共组织和政府采取行动加以解决,并被后者列入政策议程的社会问题或公共问题。
8.问题认定:对需要有公共政策来解决的公共问题进行性质、范围、涉及领域及相关利益关系的界定过程。
9.政策议程:通常是指有关公共问题受到政府和公共组织的高度重视,并被纳入其政策讨论和被确定为应予以解决的政策问题的过程。
10.政策目标:指有关公共组织特别是政府为了解决公共政策问题而采取的行动所要达到的目的、指标和效果。
11.公共政策执行:所谓公共政策的执行,就是政策执行主体为了实现公共政策目标,通过各种手段和措施作用于公共政策对象,使公共政策内容变成现实的行动过程。
公共政策的执行的本质是遵循政策指令所进行的变革,是将一种政策付诸实践的所有行动的总和。
12.政策执行再决策:指执行主体在政策执行过程中,根据信息反馈对现行政策方案所做的补充或修改。
公共政策学 自考复习
公共政策学一、名词解释1、公共政策:党和国家在处理公共领域内的公共事务时所制定的行为规范、准则或指南;在我国包括一系列的命令、通知、指示、条例、规定等。
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威部门为解决社会公共问题、调整和平衡社会利益关系,而遵循一定的制度和程序制定的行动指南和行为规范。
2、政策环境:指影响政策产生、存在和发展的一切因素的总和。
(采用第一种含义)分为自然和社会环境。
3、政策科学(德洛尔):研究如何运用有系统的知识、有结构的理性和有组织的创造性来改进社会政策制定,以制定更好的政策的一门跨学科的学科。
4、公共政策主体: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政策制定、执行、评估和监控的个人、团体或组织。
5、政策过程模型:政策过程看成是一系列的政治活动,模型的中心是要求政策制定者“如何”去形成政策,或者说是“应该”如何形成政策,而不要求政策制定者对公共政策的实质进行评判。
6、政策目标:政策制定者希望通过政策的实施所达到的效果。
7、政策合法化:政策方案经由特定国家机关的审议、修改、通过、批准、签署、公布等程序而获得合法地位或成为法律的行为过程。
8、政策法律化:也称为政策立法。
在现实生活中,政府的一些政策经过一段时间的实施和修改,已经适于成熟和稳定,为了增加政策的权威性,有必要经过立法程序使之上升为法律,这就是政策的法律化。
9、政策执行:在政策制定完成之后,将政策所规定的内容变为现实的过程,是为实现政策目标而重新调整行为模式的动态过程。
10、政策工具:人们为解决某一社会问题或达成一定的政策目标而采用的具体手段与方式。
11、公共政策评估(安德森):政策评价与政策(包括它的内容、实施及后果)的估计、评价和鉴定相关。
12、公共政策控制:政策监控者为了保证政策的权威性、合法性和政策的有效执行,达成特定的政策目标,对政策过程尤其是政策执行过程的偏差的发现与纠正的行为。
13、集团头脑风暴法:依靠一定数量专家的创造性思维来对决策对象未来的发展趋势及其状况做出集体判断的创造性思维方法。
公共政策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第一章1.决策科学:是以现代科学手段与分析工具研究决策原理、决策程序和决策方法并认识和把握正确决策的规律的综合性新兴科学。
2.个案研究法:公共政策学中的个案研究方法指的是致力于探讨具体的个别的政策的特殊性,并从中发现普遍性或验证某一普通性假设的研究方法。
3.行为主义:指的是一种关于观察个人、组织或动物等有机体在既定环境中或内外刺激下的表现和反应的学说;它强调上述受观察者可观察的、可计量的、有规律的,甚至能够操作和重复的各种行为表现的重要性,相信能够从这样的行为表现中发现事物本身固有的因果关系或某种相关性,并且认为任何研究结论都不能脱离作为记录这样的行为表现的证据而先验地推导出来。
4.行为科学的宗旨:行为科学的宗旨就是解释、预测、控制人的行为,以利于达到群体和组织预期的目标。
5.凯恩斯主义:主要是指凯恩斯宣扬的加强政策对国家经济进行干预的一系列主张。
凯恩斯主义主张抛弃自由放任政策,扩大国家的经济职能,实行国家调控、干预经济体系的运行。
凯恩斯主义的出台被奉为政府制定政策干预经济的理论依据,对公共政策学的产生有着巨大的影响。
第二章1.公共政策学:公共政策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它尽可能地运用类似于自然科学的研究程序和方法,对政策系统及其环境之间和政策过程诸环节之间及其与系统内外诸影响因素之间进行因果关系或相关性分析,探索公共政策的固有规律,以期改进政策系统,提高政策质量并成功地改造社会与自然。
2.政策一般:从无数项具体的个别的政策和众多的政策群、政策链中抽象出的所有的政策的共同的体质和属性,就是政策一般。
3.决策行为:指政策的直接主体决定做什么和怎么做,并预测和设计行为的结果,也就是选定目标和选取最优方案并付诸实施的行为。
4.政策过程研究:指分析哪些因素是怎样影响政策主体的选择行为的,是怎样影响政策过程的各个环节的,影响的性质和程度怎样。
5.公共政策学的次级概念:指的是核心概念的子概念或从属性概念。
公共政策学考试
公共政策学考试一、名词解释1、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经由政治过程所选择和制定的为解决公共问题,达成公共目标,实现公共利益的方案。
2、公共政策问题:是指统治集团或社会大多数人感觉到现实生活中出现的某种与他们的利益、期望。
价值和规范有相当严重的矛盾和冲突,进而通过团体或组织活动要求有关社会公共组织和政府采取行动加以解决,并被后者列入政策议程的社会问题和公共问题。
3、公共政策过程:就是政策的生命过程。
就是指一项政策从问题认定到政策终结的整个运行过程。
这个过程是一系列相互衔接的操作性程序的有机组合。
4、公共政策执行:就是政策执行主体为了实现公共政策目标,通过各种措施和手段作用于公共政策对象,使公共政策内容变为现实的行动过程。
5、政策调整:在公共政策实施的过程中,根据政策评估和监控所反馈的信息,对原有政策中不适应政策对象和政策环境变化的部分,采取渐进的方式,进行增删,修正和更新。
6、公共政策评估:就是评估主体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通过相关的评估程序,考察公共政策过程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对政策产出和政策影响进行检测和评价,以判断政策结果实现政策目标的程度的活动。
7、政策创新:是公共政策主体根据政策环境变化的需求,主动改变现存政策要素的组合形态或功能,创新新政策的行为和过程。
8、政策周期:是指公共政策经历了从问题认定到政策的出台,再经过执行,评估,监控,调整诸环节最终归于终结。
9、公共权力:基于特定政治共同体成员的同意或授权,为支配,管理,调控该政治共同体内部和对外的公共事物,而物化于法定的公共组织及其组成部分的职权关系中的一种公共权威力量。
10、政策终结:公共政策的决策者通过对政策进行审慎的评估后,采取必要的措施,以终止那些错误的,过时的,多余的或无效的政策,政策功能,政策工具或政策组织的一种行为。
11、政策论证:指政策方案的论证以有利的信息来强化自己的政策主张,并且对决策者和利益相关者已经提出或有可能提出的不同意见进行有理有据的抗辩,旨在推动决策者采纳自己的政策方案而拒绝其他政策方案的做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公共政策学:它尽可能地运用类似于自然科学的研究程序和方法,对政策系统及其环境之间和政策过程诸环节之间及其与政策内诸影响因素之间进行因果关系和相关性分析,探索公共政策的固有规律,以期改进政策系统、提高政策质量。
2.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经由政治过程选择和确定为解决公共问题,达成公共目标,以实现公共利益的方案。
3.政策工具:指被设定为旨在实现一定政策目标的各种措施、策略、方法、技术、机制、行为、作为一级配置的人力、资金、设备、资源等手段。
4.公共政策的直接主体:即公共政策的法定生产者也就是那些获得宪法和法律授权,掌握公共权力,能够对社会价值进行权威性分配,从而主导政策过程的隔个人、团体或组织。
5.政府能力:指政府在其职责范围内,运用公共权力,正确制定并有效实施公共政策的能力。
6.公共利益:首先是利益获得者的群体范围,其次才是利益实现的程度。
公共利益是最大多数公民的利益,而不是最大多数公民利益的最大化。
7.公共政策问题:指统治集团和社会大多数人感觉到现实中出现的某一情况与他们的利益、期望、价值和规范有着相当严重的矛盾和冲突,进而通过组织或团体活动要求社会公共组织和政府采取行动加以解决,并被后者列入政策议程的社会问题或公共问题。
8.问题认定:对需要有公共政策来解决的公共问题进行性质、范围、涉及领域及相关利益关系的界定过程。
9.政策议程:通常是指有关公共问题受到政府和公共组织的高度重视,并被纳入其政策讨论和被确定为应予以解决的政策问题的过程。
10.政策目标:指有关公共组织特别是政府为了解决公共政策问题而采取的行动所要达到的目的、指标和效果。
11.公共政策执行:所谓公共政策的执行,就是政策执行主体为了实现公共政策目标,通过各种手段和措施作用于公共政策对象,使公共政策内容变成现实的行动过程。
公共政策的执行的本质是遵循政策指令所进行的变革,是将一种政策付诸实践的所有行动的总和。
12.政策执行再决策:指执行主体在政策执行过程中,根据信息反馈对现行政策方案所做的补充或修改。
13.公共政策评估:评估主体根据一定的评估标准,通过相关的评估程序,考察公共政策过程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对政策产出和政策影响进行检测和评价,以判断政策结果满足目标群体需要、价值和机会的程度的活动。
14.公共政策监控:威力确保政策过程各项活动的合法性、合理性和有效性,及时纠正各个环节出现的偏差,提高决策目标的实现的程度,保障公民和组织的合法权益,有必要对政策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检查、督促、知道和纠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