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67吴昌硕《篆书小戎诗册》(1)_PDF密码解除
故宫藏吴昌硕篆刻作品
![故宫藏吴昌硕篆刻作品](https://img.taocdn.com/s3/m/929bea13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98.png)
故宫藏吴昌硕篆刻作品清吴昌硕刻“菩薛戒忧媻塞员顿蒯寿枢”田黄石章3.1×3.1厘米通高五厘米故宫博物院藏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吴昌硕篆刻作品,都是其为不同地域、阶层的各色人等所治,通过与他们的「金石之交」,对吴昌硕艺术发展有很大影响,兹介绍其中几位。
「马衡」、「马衡印信」、「叔平」三印是吴昌硕为马衡所刻。
马衡(一八八一年〜一九五五年),字叔平,号无咎,浙江鄞县人,曾长期担任故宫博物院院长。
于金石学、考古学、篆刻、收藏等方面皆有显著成就。
能诗词,工篆隶,精篆刻,尤以治印称名于世。
马衡的斋名「凡将斋」,是因汉代司马相如所作《凡将篇》得名。
一九〇五年,马衡请吴昌硕为其书写斋名,「凡将斋」三字是吴昌硕独有的石鼓文风格篆书,迎首处钤「一月安东令」印,后附行书跋九行,说明了斋号来历,勉励其「笃学嗜古」,跋后钤「俊卿之印」、「昌硕」二印。
马衡对此十分珍惜,后请工匠将其制成斋堂匾。
上世纪八十年代马衡后人将这两件(匾额与书法)见证了吴、马交往的珍贵文物捐献给了故宫博物院。
马衡评价吴昌硕篆刻「其刻印亦取偏师,正如其字。
且刻成之后,椎凿边缘,以残破为古拙」,但对于追随其「以残破为古拙」的人马衡却批评「是亟宜纠正者也」。
吴昌硕为马衡所刻的三方印虽未写明时间,但从边款使用的名号及风格看,应与「凡将斋」匾额书写时间相近。
清吴昌硕刻“马衡“ 青田石章1.9×1.9厘米通高5.7厘米故宫博物院藏清吴昌硕刻“马衡印信”青田石章1.9×1.9厘米通高6.2厘米故宫博物院藏清吴昌硕刻“叔平”青田石章1.9×1.9厘米通高6.3厘米故宫博物院藏「成多禄印」、「多禄长寿」、「澹厂父」、「澹堪居士」、「澹厂上书」、「竹山」六印是吴昌硕为成多禄所刻。
成多禄(一八六四年〜一九二八年),字竹山,晚号澹堪(又作澹厂、澹庵、淡厂),吉林人,以诗歌、书法闻名于世,同宋小濂、徐鼐霖共同被誉为「吉林三杰」,诗歌作品见于《澹堪诗草》。
吴昌硕(可编辑修改word版)
![吴昌硕(可编辑修改word版)](https://img.taocdn.com/s3/m/ac830cbe1ed9ad51f11df28b.png)
一-吴昌硕篆刻的章法简论吴昌硕篆刻章法的构成,是他篆刻艺术的重要组成元素之一,也是他篆刻风格形成的基本条件。
他的篆刻艺术震憾人心使人久久难以忘怀,究其原因,这与他印章中章法有着重要的关系。
吴昌硕治E卩时对章法也十分重视,他常说,“一方印章犹如一个人体,肢体躯干必须配置得当,全身血脉精气尤应贯通无阻,否则就易注于畸形呆滞,其至半身不遂。
”又说:“刻印犹如造屋,在奏刀之前,必须做到全屋在胸,预先打好完整的图样。
何处为厅堂,何处为侧屋,何处开门,何处启窗,应当一一作最恰当的部署,达到无可移易的境地,才可以动手造屋,否则倾欹草索,顾此失彼,就难以结构成完美无疵的房屋。
诸乐三先生是吴昌硕的入室弟子,生前曽告笔者,他曾请教昌硕先生“如何能得章法之秘” ?答曰:“全印不管一字或数字,均应使之团结一气,如同一家人则可矣。
”此话言短意深,简明生动,也道出了吴昌硕篆刻章法的另一特征,即全印能团结一气。
二、章法构成的基本原则(一)平而不板吴昌硕篆刻作品中,大多是方正之形的卬面。
方正之形,容易给人造成平稳.正大、厚实、安定之感,但同时也易产生呆板、沉滞、乏味之嫌。
吴昌硕篆刻作品中的章法构成,大多采用了汉印的模式与文字,但他能取其精神,得其长处而避其所短,有时其至可以化短为长。
这就使得他在章法上构成他自己的特点、稳厚、大方、平而不板。
1•平中寓奇在平整的汉印文字中,平中寓奇有多种手段。
仅以线的粗细变化而言,如“江淀”(图1 ), 一是线的两端略尖,中段略粗(不是完全等同);二是字画结体密处略细,宽处略粗。
2•破除板滞破除板滞的方式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
一种情况是根据字的笔画多少简繁而使之有长有短,有疏有密,从而使印中各字匀称平整,同时又有疏密空口的不同变化来破除。
如“陶文冲五十以后书”(图7), “书”字画多,又使长之,“陶”与“以”、“后”字的上半部皆密,“冲“与“后‘‘字下半部皆使之长,从而形成印中的疏处,以与其他空口处相呼应,破除平板,从而生动。
吴昌硕篆书《西泠印社记》
![吴昌硕篆书《西泠印社记》](https://img.taocdn.com/s3/m/6de64200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94.png)
吴昌硕篆书《西泠印社记》
篆刻原文:西泠山水清淑,人多才藝,書畫之外,以篆刻名者,丁鈍丁至趙悲盦數十餘人。
流風餘均,被于來葉,言印學者,至今西泠尤盛。
同人結社,並立石勒鈍丁、悲盦諸先生像,爲景仰觀摩之所,名曰西泠印社。
社地與梅嶼柏堂近,風景幽絕。
集資規畫,創於甲辰,成於癸丑。
堂舍花木,位置點綴,咸得其宜。
于是丁君輔之、王君維季、吳君石潛、葉君品三修啓立約,招攬同志,入社者日益小S诩滓旁麻_社,份份秩秩,觴詠流連,洵雅集盛事也。
印之佩見于六國,著于秦,盛于漢。
有官印私印之別。
動窆D金,間以犀角象齒。
逮元時始有花乳石之制,各以意奏刀,而派亦遂分。
鈍丁諸人尤爲浙派領褎。
浙派盛行于世,社之立蓋有由來矣。
顧社雖名西泠,不以自域。
秦璽漢章與夫吉金樂石之有文字者,兼收並蓄,以資博覽攷證,多多益善。
入其中如探龍藏,有取之無盡用之不竭之概。
嘗觀古人之印,用以招信,故曰印信。
上而詔令文移,下至契約牋牘,罔不重之。
書畫至風雅,亦必以印爲重。
書畫之精妙者,得佳印益生色,無印輒疑爲僞。
印之與書畫固相輔而行者也。
書畫既有社,印社之設,又曷可少哉。
予少好篆刻,自少至老,與印不一日離,稍知其原流正變,同人謬重予。
社既成,推予爲之長。
予備員,曷敢長諸君子,惟與諸君子商略山水間,得以進德脩業,不僅以印人終焉,是則予之私幸耳。
甲寅夏五月二十又二日,安吉吳昌碩記並書。
吴昌硕篆书对联精选
![吴昌硕篆书对联精选](https://img.taocdn.com/s3/m/ee34ca4f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c4fe32d.png)
吴昌硕篆书对联精选
吴昌硕(1844.8.1-1927.11.29),初名俊,又名俊卿,字昌硕,又署仓石、苍石,多别号,常见者有仓硕、老苍、老缶、苦铁、大聋、缶道人、石尊者等。
浙江省孝丰县鄣吴村(今湖州市安吉县)人。
晚清民国时期著名国画家、书法家、篆刻家,'后海派'代表,杭州西泠印社首任社长,与任伯年、蒲华、虚谷合称为'清末海派四大家'。
他集'诗、书、画、印'为一身,融金石书画为一炉,被誉为'石鼓篆书第一人'、'文人画最后的高峰'。
在绘画、书法、篆刻上都是旗帜性人物,在诗文、金石等方面均有很高的造诣。
吴昌硕热心提携后进,齐白石、王一亭、潘天寿、陈半丁、赵云壑、王个簃、沙孟海等均得其指授。
小圃游白鹿,归舟乘黄鱼。
仰承先志广庇羁魂孝义萃一堂巾帼独崇桑梓惠,慨助巨资共钦高谊馨香祝千古春秋常荐菊兰芳。
释文:仰承先志广庇羁魂孝义萃一堂巾帼独崇桑梓惠,慨助巨资共钦高谊馨香祝千古春秋常荐菊兰芳。
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
择高处立就平处坐向宽处行。
释文: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
择高处立就平处坐向宽处行。
释文:太傅溯家风,耕读相传,奕叶箕求承厚德。
吴兴占山色,祠堂新建,馨香俎豆妥先灵。
释文:黄花多如栗里,古寺高出柳阴。
释文:司马名高文纪汉,隃麋光重字临王。
释文:万顷桃花千树竹,半潭秋水一房山。
释文:游鱼归渊翰马辞勒,高柳出云大花若椶。
释文:鸣禽游鱼滋永真乐,朝花夕拾时逢瀞蒦。
吴昌硕的篆书经验:艺不在多,贵在精!
![吴昌硕的篆书经验:艺不在多,贵在精!](https://img.taocdn.com/s3/m/9c22ef04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aef1069.png)
吴昌硕的篆书经验:艺不在多,贵在精!吴昌硕(1844-1927),清末著名书画家,篆刻家。
原名俊卿,字昌硕,别号苦铁,浙江安吉人。
少年时他因受其父熏陶,即喜作书,印刻。
他的楷书,始学颜鲁公,继学钟元常;隶书学汉石刻;篆学石鼓文,用笔之法初受邓石如,赵之谦等人影响,以后在临写《石鼓》中融汇变通。
吴昌硕堪称书画印三绝,其艺术成就主要得力于《石鼓文》。
纵观一生,他对《石鼓文》一直不离不弃,这对我们不能不说是一种启示——艺不在多,贵在精!这里从本站选取部分日本私人藏品,以飨读者。
篆书六言联樽本树村藏释文:多驾鹿车游汗写来鲤简识平篆书七言联私人藏篆书八言联味春草堂藏释文:近德之难如舟上水藏身于密若木经冬篆书四言联眠琴山房藏释文:神仙一局奴婢千头篆书自作诗轴戒斋藏释文:凿山万丈采黄金海底涛翻洞壑深想见仙人齐历劫渔翁失路到而今临石鼓文轴私人藏吴昌硕《致沈石友诗稿札》张允中藏致沈石友明星片吴昌硕《行书录李白诗句轴》日本戒斋藏释文:雲想衣裳花想容。
吴昌硕《行书自作诗轴》日本戒斋藏篆书诗经四屏远藤疆藏六月栖栖,戎车既饬,四牡騤騤,载是常服。
玁狁孔炽,我是用急,王于出征,以匡王国。
比物四骊,闲之维则,维此六月,既成我服。
我服既成,于三十里,王于出征,以佐天子。
四牡修广,其大有顒,薄伐玁狁,以奏肤公。
有严有翼,共武之服,共武之服,以定王国。
玁狁匪茹,整居焦获,侵镐及方,至于泾阳。
织文鸟章,白旆中央,元戎十乘,以先启行。
戎也既安,如輊如轩,四牡既佶,既佶且闲。
薄伐玁狁,至于大原,文武吉甫,万邦为宪。
吉甫燕喜,既多受祉,来归自镐,我行永久。
饮御诸友,炰鳖脍鲤,侯谁在矣,张仲孝友。
吴昌硕题画诗(23)
![吴昌硕题画诗(23)](https://img.taocdn.com/s3/m/a760003a67ec102de2bd894e.png)
吴昌硕题画诗(23)2401.吴昌硕篆书横幅题识:甲午仲春,薄笴京师。
下榻义成坫。
夜雨闷人,赋此自遣。
云仲先生属篆,录奉一笑。
吴俊卿。
2402.吴昌硕篆书八言联立轴题识:载如仁兄属篆。
己未先秋分三日,集阮氏翻刻天一阁北宋本石鼓字。
七十六叟吴昌硕。
唐云题签:吴昌硕八字篆联。
释文:辞不平时若蜀水出;花逢多处作吴宫游。
2403.吴昌硕红梅扇面题识:花明晚霞烘,簃老生铁铸。
岁寒有同心,空山赤松树。
老缶。
2404.吴昌硕岁朝清供立轴题识:岁朝清供。
子坚老兄雅属, 扶病成之。
癸亥岁十一月,八十老人吴昌硕。
2405.吴昌硕墨笔玉兰立轴题识:晨钟未报楼阁曙, 墙头扶出玉兰树。
南邻老翁侵晓起,对华赋诗冒脱去。
持赠一枝带晓雾,卷帘遥望忽却步。
疑来蜀后宫中遇,江梅落尽春月明。
复讶玉人雕琢成,妻孥传观笑拍手,今日堂前光土缶。
癸丑花朝,吴昌硕。
2406.吴昌硕玉兰立轴题识:梅溪山中有红玉兰、紫梅花,宋时极盛,而今则无之矣。
辛酉冬,吴昌硕年七十八。
2407.吴昌硕秋山行吟图立轴题识:涧水鸣秋石点, 数声清磬白云开。
老僧行脚还持偈,知汝来从来处来。
庚申夏日,安吉吴昌硕年七十七。
2408.吴昌硕富贵神仙立轴题识:如赋洛神, 如调清平。
华堂大厦,枫树不生。
乙丑冬,吴昌硕时年八十二。
2409.吴昌硕书画合璧对屏题识:(1)游灵隐寺。
辛酉人日, 吴昌硕年七十八。
(2)摘得葫芦依样画, 画成掩口笑葫芦。
此中别有真天地,何必壶公卖药壶。
长柄葫芦众共珍,我将乞种种芜园。
藤长百尺寿千寿,世上葫芦皆子孙。
辛酉人日,奇寒,呵冻成之。
吴昌硕年七十八。
释文:樵路出诸天, 亭空幺冷泉。
险疑山欲赴,清到磬无边。
果落溪绲啸,封石佛眠。
何当段禅榻,尘梦涤秋烟。
2410.吴昌硕紫藤立轴题识:枝烂漫, 藤弗斩。
老缶戏墨。
知亭先生属。
吴昌硕。
2411.吴昌硕石榴立轴题识:口迸明珠打雀儿。
庚申春王正月,寒气逼人,炙研为之,尚无恶态。
吴昌硕年七十七。
2412.吴昌硕竹石图立轴题识:不与参差杂树群,龙孙凤尾拂青云。
吴昌硕篆刻作品赏析
![吴昌硕篆刻作品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20ad6471f01dc281e53af090.png)
吴昌硕篆刻作品赏析
作者:
来源:《江苏教育·书法教育》2016年第01期
吴昌硕(1844.8.1—1927.11.29),原名俊,字昌硕,别号缶庐、苦铁、老缶、缶道人等,浙江湖州安吉人。
清末民初时期的著名画家、书法家、篆刻家。
杭州西泠印社首任社长,与任伯年、赵之谦、虚谷合称为“清末海派四大家”。
他集“诗、书、画、印”于一身,融金石书画为一炉。
在绘画、书法、篆刻上都是旗帜性人物,均有很高的造诣。
其作品真气弥漫,不拘一格,苍古奇肆,雄健朴厚。
他领导艺坛,名震南北。
其中,他的篆刻更为胜长,风靡海内外,至今兴盛不衰。
观赏吴昌硕篆刻作品,追溯其篆刻艺术发展的脉络,总结其出新成就,这对当代篆刻创作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因受所在地区篆刻流风的影响,吴昌硕的篆刻最早是从“浙派”入手,曾对“浙派”诸家广泛涉猎并加以摹刻。
后专攻先秦、秦汉印,从玺印、封泥、砖瓦、篆额、镜铭等文字寻其源、审其变;另一方面他酷爱石鼓文字,力求篆得好,刻得好,在此期间受邓石如、吴让之、赵之谦等人的影响,遂将多种书体,尤其是石鼓文的特点参合于印中。
吴昌硕“印从书出”,“印外求印”,目的是融会贯通、以正其瞻,是为了求其通、出其新。
由于字体纯一而了然于心,得心应手,故能随心所欲。
他的篆书个性极强,印中的文字饶有笔意,刀笔交融。
所以他的篆刻最终表现出雄而媚、拙而朴、丑而美、古而今、变而正的特点,再创造性地以“出锋钝角”的刻刀,将钱松、吴让之切、冲两种刀法相结合治印,终成为一代宗师。
作为一代宗师,吴昌硕以其自身感召力和作品感染力,深深影响了近百年来几代人,且至今仍在延续。
全集丨吴昌硕(中国美术馆馆藏作品152幅)
![全集丨吴昌硕(中国美术馆馆藏作品152幅)](https://img.taocdn.com/s3/m/0357d97c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e4.png)
全集丨吴昌硕(中国美术馆馆藏作品152幅)《剪取两竿风带雨》吴昌硕 1912年152.7×37.8厘米纸本水墨《国色国香》吴昌硕 1927年89.9×133.9厘米纸本水墨设色《汗漫悦心册墨鸥》吴昌硕 1927年31×35×12厘米纸本水墨设色《汗漫悦心册鸟》吴昌硕 1927年31×35×19厘米纸本水墨设色《红梅》吴昌硕 1919年140.5×39.5厘米纸本水墨设色《眉寿图》吴昌硕 1912年139.7×34.1厘米纸本水墨《红牡丹》吴昌硕 1917年137.3×41.7厘米纸本水墨设色《绿梅(右)》吴昌硕 1916年148.5×161厘米纸本水墨设色《兰花月影》吴昌硕 1899年132.3×65厘米纸本水墨《绿梅》吴昌硕 1916年148.5×160cm×4 纸本水墨《藐姑仙人冰雪肌》吴昌硕 1899年179.5×97.8厘米纸本水墨设色《凉荷》吴昌硕 1910年 177.2×47.3厘米纸本水墨《墨鸥山水画年册十二开之一》吴昌硕 1927年30.8×36.3厘米纸本水墨《破荷》吴昌硕不详《牡丹》吴昌硕 1919年32.7×36.9厘米纸本水墨设色《墨鸟山水画年册十二开之八》吴昌硕 1927年30.4×35.5厘米纸本水墨《墨梅》吴昌硕 1921年133.4×41.2厘米纸本水墨《墨叶白莲》吴昌硕 1911年108×27厘米纸本水墨设色《牡丹佛手》吴昌硕 1916年179.7×44.2厘米纸本水墨设色《墨荷》吴昌硕 1912年26.8×34.6厘米纸本水墨《墨笔瓶花》吴昌硕 1890年112.5×38.7厘米纸本水墨《墨玉兰》吴昌硕 1921年148×40.3厘米纸本水墨《牡丹》吴昌硕 1925年132×32.9厘米纸本水墨设色《牡丹兰花》吴昌硕 1903年178.7×48.3厘米纸本水墨设色《墨松》吴昌硕 1919年150.9×54.1厘米纸本水墨《浓艳灼灼》吴昌硕不详年187.7×48.6厘米纸本水墨设色《青莲》吴昌硕 1911年110.4×53.6厘米纸本水墨设色《三秋》吴昌硕 1911年136.1×65.5厘米纸本水墨设色《古梅》吴昌硕 1914年152×82厘米纸本水墨《采菊东篱下》吴昌硕 1925年104.5×24.5厘米纸本水墨设色《傲霜图》吴昌硕 1915年104.9×48.3厘米纸本水墨《东篱野色》吴昌硕 1918年136.5×67.3厘米纸本水墨设色《白菜》吴昌硕 1912年26×43.5厘米纸本水墨《高风艳色》吴昌硕 1917年148.4×79.3厘米纸本水墨设色《赤城霞》吴昌硕 1910年97.1×45厘米纸本水墨设色《东风吹作梅花蕊》吴昌硕 1910年174.6×47.2厘米纸本水墨设色《风壑云泉》吴昌硕 1918年135.4×66.6厘米纸本水墨《富贵牡丹》吴昌硕 1920年179×47.3厘米纸本水墨设色《粉白荷》吴昌硕 1903年159.4×79厘米纸本水墨设色《桂花》吴昌硕 1917年136.1×41.7厘米纸本水墨设色《荷花》吴昌硕 1919年32.7×36.9厘米纸本水墨《灯下观书》吴昌硕 1908年106×40厘米纸本水墨《春风满庭》吴昌硕 1904年186.3×47.5厘米纸本水墨设色《桂花花卉蔬果册十二开之九》吴昌硕 1912年25.2×42.7厘米纸本水墨设色《错落珊瑚珠》吴昌硕 1905年31.5×85.4厘米纸本水墨设色《桂花》吴昌硕 1912年23.1×32.1厘米纸本水墨《风竹》吴昌硕 1924年131.6×33.3厘米纸本水墨《花开黄金色》吴昌硕 1915年136×66厘米纸本水墨设色《汗漫悦心册幽兰》吴昌硕 1927年31×35×16厘米纸本水墨设色水墨设色《红菊》吴昌硕 1912年138.8×42.9厘米纸本水墨设色《芰荷香》吴昌硕 1890年72.3×34厘米纸本水墨《荷塘》吴昌硕不详纸本水墨设色《荷花》吴昌硕 1912年26.8×34.6厘米纸本水墨设色《汗漫悦心册柳雀》吴昌硕 1927年31×35×15厘米纸本水墨设色《花影流芳》吴昌硕 1910年89.8×47.3厘米纸本水墨设色《劲节临风》吴昌硕 1899年139.1×42.3厘米纸本水墨《汗漫悦心册双石》吴昌硕 1927年31×35×14厘米纸本水墨设色《汗漫悦心册芍药》吴昌硕 1927年31×35×17厘米纸本水墨设色《金凤娇姿》吴昌硕 1917年139.2×41.7厘米纸本水墨设色《今花犹见今人红》吴昌硕 1900年177.2×47.3厘米纸本水墨设色《红梅》吴昌硕 1910年134.8×67厘米纸本水墨设色《老少年》吴昌硕 1919年32.7×36.9厘米纸本水墨设色《荔枝(花果条屏1/4)》吴昌硕 1920年152×40.1厘米纸本水墨设色《汗漫悦心册山林秋色》吴昌硕 1927年31×35×20厘米纸本水墨设色《芦橘黄肥》吴昌硕 1901年144.7×40.7厘米纸本水墨设色《篱菊》吴昌硕 1890年103.1×55.5厘米纸本水墨设色《栗里高风》吴昌硕 1917年150×81.4厘米纸本水墨设色《葫芦》吴昌硕不详年145.1×41厘米纸本水墨设色《灵芝》吴昌硕 1912年25×43.4厘米纸本水墨设色《墨笔白莲》吴昌硕不详年147.5×81厘米纸本水墨《葫芦》吴昌硕 1890年187×47.8厘米纸本水墨设色水墨设色《秋菊骨相》吴昌硕 1923年105.5×42.8厘米纸本水墨《芍药》吴昌硕 1919年32.7×36.9厘米纸本水墨设色《秋菊灿然》吴昌硕 1920年113.6×44.8厘米纸本水墨设色《三千年结实之桃》吴昌硕 1918年96×45厘米纸本水墨设色《十二洞天梅花册十四开之三》吴昌硕 1923年27.2×16.9厘米纸本水墨《秋光》吴昌硕 1910年69.9×38.1厘米纸本水墨设色《芍药山水画年册十二开之六》吴昌硕1927年31×35.1厘米纸本水墨《珊瑚累累》吴昌硕 1900年100.8×66.7厘米纸本水墨设色《山中九秋》吴昌硕不详年137.5×68.6厘米纸本水墨设色《枇杷(花果条屏3/4)》吴昌硕1922年149.5×40.2厘米纸本水墨设色《十二洞天梅花册十四开之二》吴昌硕 1923年 27.2×16.8厘米纸本水墨《山茶白梅》吴昌硕 1910年145×40.9厘米纸本水墨设色《墨菊》吴昌硕 1927年107.2×50.7厘米纸本水墨《瓶梅芝蒲》吴昌硕 1920年106×40.2厘米纸本水墨设色《乾坤清气》吴昌硕 1914年134.2×33.8厘米纸本水墨《牡丹水仙》吴昌硕 1925年130×42.8厘米纸本水墨设色《蒲塘秋艳》吴昌硕 1925年150.5×41.8厘米纸本水墨《墨葡萄》吴昌硕 1890年67.3×33厘米纸本水墨《葡萄(花果条屏2/4)》吴昌硕 1920年151×40.3厘米纸本水墨设色《蟠桃》吴昌硕 1912年26.8×33.6厘米纸本水墨设色《秋草》吴昌硕 1919年32.7×36.9厘米纸本水墨设色《墨竹》吴昌硕 1902年178.4×46.7厘米纸本水墨《拟张十三峰笔意》吴昌硕 1912年96×67厘米纸本水墨《神仙福寿》吴昌硕 1917年74.1×134.3厘米纸本水墨设色《十二洞天梅花册十四开之八》吴昌硕 1923年27.2×16.14厘米纸本水墨《瓶花佛手》吴昌硕 1915年153.1×82.5厘米纸本水墨设色《十二洞天梅花册十四开之七》吴昌硕 1923年27.2×16.13厘米纸本水墨《三色牡丹》吴昌硕 1918年136.8×58.4厘米《十二洞天梅花册十四开之六》吴昌硕 1923年27.2×16.12厘米纸本水墨《天竹梅花》吴昌硕 1920年126.3×51.1厘米纸本水墨设色《十二洞天梅花册十四开之十二》吴昌硕 1923年27.2×16.7厘米纸本水墨《天风和吟》吴昌硕 1910年178.4×48.8厘米纸本水墨《十二洞天梅花册十四开之十四》吴昌硕1924年27.2×16.16厘米纸本水墨设色《水仙》吴昌硕 1919年32.7×36.9厘米纸本水墨设色《蔬菜》吴昌硕 1912年28.4×31.4厘米纸本水墨《铁网珊瑚》吴昌硕不详年178.5×48.8厘米纸本水墨设色《铁骨红》吴昌硕 1918年107.2×51.1厘米纸本水墨设色《香遍大千》吴昌硕 1910年102.4×48.6厘米纸本水墨《十二洞天梅花册十四开之五》吴昌硕 1923年27.2×16.11厘米纸本水墨《水流花开》吴昌硕 1908年137.7×39.4厘米纸本水墨《寿松图》吴昌硕 1916年152.2×81.8厘米《芜园梅》吴昌硕 1898年121×38.1厘米纸本水墨设色《田园风物》吴昌硕 1910年31.8×147.7厘米纸本水墨设色《松枝山水画年册十二开之七》吴昌硕1927年30.7×35厘米纸本水墨《梧桐芭蕉》吴昌硕 1912年28.2×31.7厘米纸本水墨《玉兰》吴昌硕 1919年32.7×36.9厘米纸本水墨《萧斋清供》吴昌硕 1925年33.1×36.3厘米纸本水墨设色《新篁看欲活》吴昌硕 1914年90.4×48.7厘米纸本水墨《朱竹》吴昌硕 1921年138.3×33.3厘米纸本水墨设色《又一邨看梅诗意》吴昌硕 1894年67.2×33厘米纸本水墨《一花一世界》吴昌硕 1920年138.5×39.5厘米纸本水墨《幽兰》吴昌硕 1899年133.3×37.3厘米纸本水墨《枝藤烂漫》吴昌硕不详年137.5×39.4厘米纸本水墨设色《雪蕉书屋图》吴昌硕 1922年141.7×40.8厘米纸本水墨《蔬果》吴昌硕 1908年96.2×44.6厘米纸本水墨设色《十二洞天梅花册十四开之十一》吴昌硕 1923年27.3×16.9厘米纸本水墨《石榴》吴昌硕 1925年135.7×51厘米纸本水墨设色《十二洞天梅花册十四开之十三》吴昌硕1923年27.2×16.15厘米纸本水墨《十二洞天梅花册十四开之一疆邨先生像》吴昌硕1923年27.2×16.7厘米纸本水墨《十二洞天梅花册十四开之十》吴昌硕 1923年27.2×16.7厘米纸本水墨设色《双石山水画年册十二开之三》吴昌硕 1927年31.4×35.3厘米纸本水墨《双松》吴昌硕 1908年185.7×48.2厘米纸本水墨《五色牡丹》吴昌硕 1916年148.3×80.6厘米纸本水墨设色《寿桃图》吴昌硕 1924年111.8×58.3厘米纸本水墨设色《岁朝图》吴昌硕 1906年110.2×45.4厘米纸本水墨设色《岁朝清供》吴昌硕 1902年149.2×80.6厘米纸本水墨设色《竹梅》吴昌硕 1909年140.9×30.6厘米纸本水墨设色《雪焦书屋图》吴昌硕 1922年141.7×40.8厘米纸本水墨《幽兰山水画年册十二开之五》吴昌硕 1927年30.8×36.2厘米纸本水墨《珠光》吴昌硕 1920年139.5×69.5厘米纸本水墨设色《珠颜容光》吴昌硕 1921年118×43.3厘米纸本水墨设色《忆芜园梅花》吴昌硕 1903年113.5×31.3厘米纸本水墨设色《缀珠》吴昌硕 1896年127.3×59.6厘米纸本水墨设色《竹吟图》吴昌硕 1916年153×81.6厘米纸本水墨《竹影婆娑》吴昌硕 20 代年125.1×50.7厘米纸本水墨吴昌硕,浙江孝丰县人。
吴昌硕一生只写一种书体足以传世
![吴昌硕一生只写一种书体足以传世](https://img.taocdn.com/s3/m/48f5c552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8eb9f51.png)
吴昌硕一生只写一种书体足以传世吴昌硕(1844-1927),清末著名书画家,篆刻家。
原名俊卿,字昌硕,别号苦铁,浙江安吉人。
少年时他因受其父熏陶,即喜作书,印刻。
他的楷书,始学颜鲁公,继学钟元常;隶书学汉石刻;篆学石鼓文,用笔之法初受邓石如,赵之谦等人影响,以后在临写《石鼓》中融汇变通。
吴昌硕堪称书画印三绝,其艺术成就主要得力于《石鼓文》。
纵观一生,他对《石鼓文》一直不离不弃,这对我们不能不说是一种启示——艺不在多,贵在精!这里从本站选取部分有纪年的篆书作品,按年代先后为序,以飨读者。
吴昌硕《篆书小花园横幅》纸本篆书 46×185cm 1909年西泠印社藏释文:小花园。
款署:己酉春仲,客沪上书,俊卿。
钤印:仓硕(白文)吴昌硕《篆书西泠印社横幅》纸本篆书46×174cm 1915年西泠印社藏释文:西泠印社。
款署:已(应为“乙”)卯十月,吴俊卿篆额。
钤印:俊卿之印(朱文)、仓硕(白文)吴昌硕《篆书临石鼓文轴》纸本篆书149.5×82.3cm 1915年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释文:田車孔安鋚勒既簡左驂旙旙右驂騝騝以于原止宮車其寫秀弓寺射麋豕孔庶麀鹿雉兔其又何其大出各亞旲執而勿射庶麋豕君子逌樂右臨獵碣第三吾家賴父先生嘗謂:臨石鼓宜重嚴不(而)不滯,宜虛宕而不弱,近時作者唯臯文張先生能之,缶願學焉而已。
乙卯夏五月客滬上,吳昌碩。
本幅临石鼓第三鼓“田车”篇,末款“吳昌碩”,下钤“俊卿之印”、“昌碩”印二方。
此轴书于1915年,吴昌硕时年71岁。
本幅无藏印。
此轴笔法沉厚浑朴,笔力雄健,线条粗细富于变化,既师原文之意,得其形,又独具风骨。
近人向燊评其书云:“昌硕以邓法写石鼓文,变横为纵,自成一派。
”此轴结字以上下左右参差取姿,用笔遒劲,气息沉郁雄壮,自具新意。
(撰稿人:马季戈)吴昌硕《篆书临石鼓文轴》纸本篆书174×80cm 1917年上海博物馆藏款识:丁巳孟月峰顾我饮毕泼墨自谓尚有生气也七十四叟吴昌硕钤印:俊卿之印(朱)仓硕(白)吴昌硕《集石鼓文七言联》纸本篆书114.7×25.3×2 1917年江苏省美术馆藏释文:贤如宣子识嘉树,古有栗里多黄花。
西泠印社:首任社长吴昌硕作品欣赏
![西泠印社:首任社长吴昌硕作品欣赏](https://img.taocdn.com/s3/m/6454921e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f8.png)
西泠印社:首任社长吴昌硕作品欣赏“天下第一名社”七任社长是谁?西泠印社的创立:1904年,浙派金石书画家丁辅之、王福庵、叶为铭、吴隐等四人在孤山买地建房,修契立约,发起创建创立西泠印社。
至今,印社共吸纳有近600位海内外社员,入社者均为精擅篆刻、书画、鉴赏、考古、文字等之专家。
尤其是七任社长,德高望重,领袖群伦,均为金石书画界巨擘。
今天和大家一同来欣赏七任社长的风采。
吴昌硕(1844~1927),1913年被公推为西泠印社首任社长。
吴昌硕,晚清民国时期著名国画家、书法家、篆刻家,“后海派”代表,杭州西泠印社首任社长,与任伯年、蒲华、虚谷合称为“清末海派四大家”。
他集“诗、书、画、印”为一身,融金石书画为一炉,被誉为“石鼓篆书第一人”、“文人画最后的高峰”。
在绘画、书法、篆刻上都是旗帜性人物,在诗文、金石等方面均有很高的造诣。
吴昌硕篆刻作品作为西泠印社社长,他的篆刻开宗立派,立千年以来未有之雄强大气,在百年间还没有人能超越他在篆刻方面的顶峰地位。
而在印学之外,他的书法与绘画,也皆达到了前无古人的无法企及的高度。
吴昌硕并不局限于个人的成就,他更以开放的心态参与各社团组织的活动,并积极推动与日本的书画篆刻交流,又以门生子弟遍布天下的号召力,使他不仅成为一个技艺精湛的大师,还是一个观念超前的改革家。
篆书“西泠印社” 西泠印社藏篆书《诗·秦风·小戎》三首西泠印社藏篆书《壬子题名》西泠印社藏篆书“龠庐” 西泠印社藏篆书“观复斋” 西泠印社藏篆书“雪庐” 西泠印社藏篆书“小花园” 西泠印社藏《临石鼓文》西泠印社藏《文房图》西泠印社藏《荔枝图》西泠印社藏《篮菊菖蒲图》西泠印社藏《观瀑图》西泠印社藏临石鼓文吴昌硕纪念馆藏《墨菊》吴昌硕纪念馆藏《梅石图》吴昌硕纪念馆藏来源:壹书法于思编辑整理。
吴昌硕篆书唐人绝句三则
![吴昌硕篆书唐人绝句三则](https://img.taocdn.com/s3/m/567b9cea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76.png)
吴昌硕篆书唐人绝句三则
吴昌硕(1844—1927),“诗、书、画、印”四绝的一代宗师,被誉为“石鼓篆书第一人”、“文人画最后的高峰”。
在绘画、书法、篆刻上都是旗帜性人物,在诗文、金石等方面均有很高的造诣。
吴昌硕书法中篆书最为著名,他所临石鼓文,参以两周金文及秦代石刻,融合篆刻用笔。
他的书法凝炼遒劲,貌拙气酣,极富金石气息。
《枫桥夜泊》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赤壁》唐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次潼关先寄张十二阁老使君》唐韩愈
荆山已去华山来,日出潼关四扇开。
刺史莫辞迎候远,相公新破蔡州回。
吴昌硕篆书对联
![吴昌硕篆书对联](https://img.taocdn.com/s3/m/de93b32110a6f524ccbf85b6.png)
吴昌硕篆书对联篇一:吴昌硕题画诗(20)吴昌硕题画诗(20)2101.吴昌硕(1844?1927)菊石图立轴款识:鸟已鸣秋听嘲哳,虎能幻石见离奇。
东篱绕屋无人到,漉酒湌(餐)英纪义熙。
辛酉春吴昌硕时年七十八。
2102.吴昌硕(1844~1927)墨梅图立轴款识:倚虬枝寄遐赏,山荒荒月初上。
壬子花朝大雨。
吴昌硕大聋。
2103.吴昌硕(1844~1927)节临石鼓文〃石鼓文七言联四屏〃纸本?对联屏条识文:又鯆又其望孔庶脔之其鱼隹可隹鱮隹鲤可以之隹杨及柳汧殹沔丞丞皮淖渊处之之君子之又其游帛鱼其氐鲜黄帛銮车乘弓孔硕彤矢四马其写六辔徒孔庶宣搏眚车(载)道徒如章原湿阴阳趍趍马射之(同前)如虎兽鹿如多贤禽吾允异又临猎碣。
款识:_知危先生正譌。
戊午孟陬月客海上芦子北隅禅甓轩,时盆梅吐萼香古气清,七十五叟吴昌硕。
对联识文:小囿雉鸣逢雨夕,瀞流鱼出乐花朝。
款识:_知危先生属集旧拓石鼓字,时戊午惊蛰,七十五叟吴昌硕。
2104.吴昌硕(1844?1927)菊石图立轴款识:折来秋色雁初飞,采得黄华蟹正肥。
我料泉明犹未老,手携尊酒对烹薇。
丁巳后花朝数日,安吉吴昌硕大聋。
2105.吴昌硕(1844?1927)竹石图立轴识文:平生憙画竹,弄笔拌起早。
研池水溶溶,窗纸日杲杲。
万个岂云多,一枝不嫌少。
竿矗如矢直,叶横若剑埽。
风夝兼雨露,滋润杂乾燥。
纵横破古法,与可安足道,堂名题墨君,作记笑坡老。
天机活泼泼,此意有谁晓。
恍惚游潇湘,扁舟傍幽莜。
我心师竹虚,岁寒节同抱。
臃肿类散樗,惭愧为小草。
世事纷乱麻,何日见羲暤。
款识:戊午岁十二月安吉吴昌硕年七十五。
2106.吴昌硕(1844?1927)篆书七言联对联识文:作事留馀谋始善,与人无竞敕终良。
款识:伯鹰仁兄大人雅属,癸未长夏作于缶庐,吴俊2107.吴昌硕(1844?1927)桃花图立轴款识:渔人误认桃源路,更逐晴霞踏乱云。
此题红梅句也,予移以题桃花,谓桃源之说,诚荒唐耳。
吴俊卿。
2108.吴昌硕(1844?1927)临石鼓文立轴(二幅)识文:(1).猷作原作导徒我除帅及坂暮为世里微迺罟栗柞棫其棕祗祗鸣亚箬。
吴昌硕篆书《七言联》
![吴昌硕篆书《七言联》](https://img.taocdn.com/s3/m/d8d2620f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14e3f84.png)
吴昌硕篆书《七言联》纸本行书纵133. 5厘米横32.5厘米南京博物院藏上联题款“壬子四月”,钤白文方印“缶无咎”。
下联落款“吴俊卿”,钤朱文印“俊卿之印”、白文印“仓硕”各一枚。
行书七言联刊于《中国书法》2006年第10期篆书七言联 146x38cmx2 憨斋吴南生私人收藏释文:马关弓乐永夕,矢鱼泛舟涉静流。
叔唐仁兄属篆,为集北宋本石鼓字,时庚戌暮春,安吉吴俊卿。
吴昌硕《行书七言联》纸本,1922年作145×34cm×2 释文:倒卷黄河作飞雨,招呼明月到芳尊。
款识:石荪先生雅属,壬戌冬十月书於禅甓轩,七十九叟吴昌硕。
钤印:人书俱老(朱文)、俊卿之印(朱文)、仓硕(白文)中贸圣佳国际拍卖有限公司2004春艺术品拍卖会《近三百年名家楹联墨迹选集》专场估价:30,000-40,000(元)成交价:132,000(元)拍卖日期:2004-06-06声明:本站不能保证所有拍卖作品的真实性,图片仅供学习参考吴昌硕《篆书七言联》纸本,1926年作115×26cm×2释文:淖来小囿花为帛,日射高原柳不黄。
款识:梦白仁兄大雅属篆,集猎碣字应之,时丙寅秋,安吉吴昌硕年八十三。
钤印:其安易持(白文)、俊卿大利(白文)、昌硕(白文)中贸圣佳国际拍卖有限公司2004春艺术品拍卖会《近三百年名家楹联墨迹选集》专场估价:26,000-36,000(元)成交价:44,000(元)拍卖日期:2004-06-06声明:本站不能保证所有拍卖作品的真实性,图片仅供学习参考吴昌硕《篆书七言联》纸本,1920年作115×26cm×2 来自西泠拍卖释文:文:小圃雉鸣逢雨夕,瀞流鱼出乐华朝。
款识:鹈饲无情先生属书集石鼓文字时庚申十月,七十七叟吴昌硕。
钤印:俊卿之印仓硕古鄣说明:吴昌硕先生自题画盒签署:楹联,甲子秋日八十一翁吴昌硕题。
钤印:吴昌石出版:《吴昌硕书画集》P91,二玄社印行。
吴昌硕篆刻印章欣赏
![吴昌硕篆刻印章欣赏](https://img.taocdn.com/s3/m/62f9c6cc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4318f19.png)
吴昌硕篆刻印章欣赏
吴昌硕篆刻
吴昌硕(1844.8.1—1927.11.29),初名俊,又名俊卿,字昌硕,又署仓石、苍石,多别号,常见者有仓硕、老苍、老缶、苦铁、大聋、缶道人、石尊者等。
浙江省孝丰县鄣吴村(今湖州市安吉县)人。
晚清民国时期著名国画家、书法家、篆刻家,“后海派”代表,杭州西泠印社首任社长,与任伯年、蒲华、虚谷合称为“清末海派四大家”。
他集“诗、书、画、印”为一身,融金石书画为一炉,被誉为“石鼓篆书第一人”、“文人画最后的高峰”。
在绘画、书法、篆刻上都是旗帜性人物,在诗文、金石等方面均有很高的造诣。
吴昌硕热心提携后进,齐白石、王一亭、潘天寿、陈半丁、赵云壑、王个簃、沙孟海等均得其指授。
吴昌硕作品集有《吴昌硕画集》《吴昌硕作品集》《苦铁碎金》《缶庐近墨》《吴苍石印谱》《缶庐印存》等,诗作集有《缶庐集》。
吴昌硕篆刻赏之《吴昌硕印存》丨篆刻人
![吴昌硕篆刻赏之《吴昌硕印存》丨篆刻人](https://img.taocdn.com/s3/m/760d6020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f4.png)
吴昌硕篆刻赏之《吴昌硕印存》丨篆刻人
吴昌硕(1844~1927)作《吴昌硕印存》。
本印谱是朵云轩将历年珍藏吴昌硕篆刻印章五十二方,组织专人原印精拓成谱,共三百部,本印谱为编号第52号编号本。
吴昌硕(1844.8.1 —1927.11.29),原名俊,字昌硕,别号缶庐、苦铁、老缶、缶道人等等,浙江湖州安吉人。
晚清民国时期著名国画家、书法家、篆刻家,“后海派”代表,杭州西泠印社首任社长,与任伯年、赵之谦、虚谷合称为“清末海派四大家”。
他集“诗、书、画、印”为一身,融金石书画为一炉,被誉为“石鼓篆书第一人”、“文人画最后的高峰”。
在绘画、书法、篆刻上都是旗帜性人物,在诗文、金石等方面均有很高的造诣。
他集“诗、书、画、印”为一身,融金石书画为一炉,被誉为“石鼓篆书第一人”、“文人画最后的高峰”。
在绘画、书法、篆刻上都是旗帜性人物,在诗文、金石等方面均有很高的造诣。
他集“诗、书、画、印”为一身,融金石书画为一炉,被誉为“石鼓篆书第一人”、“文人画最后的高峰”。
在绘画、书法、篆刻上都是旗帜性人物,在诗文、金石等方面均有很高的造诣。
他集“诗、书、画、印”为一身,融金石书画为一炉,被誉为“石鼓篆书第一人”、“文人画最后的高峰”。
在绘画、书法、篆刻上都是旗帜性人物,在诗文、金石等方面均有很高的造诣。
他集“诗、书、画、印”为一身,融金石书画为一炉,被誉为“石鼓篆书第一人”、“文人画最后的高峰”。
在绘画、书法、篆刻上都是旗帜性人物,在诗文、金石等方面均有很高的造诣。
吴昌硕篆刻印面印蜕边款汇总
![吴昌硕篆刻印面印蜕边款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b5794f27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2f.png)
吴昌硕篆刻印面印蜕边款汇总前期通过微头条的方式发布了六期吴昌硕篆刻高清印面,且配有释文,现将图片汇总,供各位爱好者学习参考。
吴昌硕(1844年8月1日—1927年11月29日),初名俊,又名俊卿,字昌硕,又署仓石、苍石,多别号,常见者有仓硕、老苍、老缶、苦铁、大聋、缶道人、石尊者等。
浙江省孝丰县鄣吴村(今湖州市安吉县)人。
“后海派”代表,杭州西泠印社首任社长,与厉良玉、赵之谦并称“新浙派”的三位代表人物,与任伯年、蒲华、虚谷合称为“清末海派四大家”。
少年时受其父熏陶,即喜作书,印刻。
楷书始学颜鲁公,继学钟元常;隶书学汉石刻;篆学石鼓文,用笔之法初受邓石如,赵之谦等人影响,以后在临写《石鼓》中融汇变通。
行书得黄庭坚、王铎笔势之欹侧,黄道周之章法,又受北碑书风及篆籀用笔之影响,大起大落,遒润峻险。
篆刻从“浙派”入手,后专攻汉印,也受邓石如、吴让之、赵之谦等人影响。
在继承前人冲刀法和切刀法成果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将冲刀和切刀两种刀法融合在一起,形成了自己的冲切结合的刀法。
这种刀法灵活多变,或冲中带切,或切中带冲,甚至切中带削,把冲刀的猛利、挺劲、爽快与切刀的含蓄、浑朴融为一体,将书意和刀意表现得淋漓尽致,使他的篆刻刀法雄浑朴茂中寓秀逸的个性化特点凸现了出来。
残缺刀法是吴昌硕篆刻创作中的一种常用手法,在传统的冲、切刀法的基础上,辅之以敲、击、凿、磨或借用砂石、鞋底、钉头等,极大地丰富了篆刻艺术的表现手法,并创造性地将篆刻艺术中刀石效果产生的金石味,上升到残缺美的审美新境界。
陈巨来先生有一本书叫《安持人物琐忆》,书中有“吴昌硕轶事”一节,记载吴昌硕一件事。
昌老在七十前,曾纳一妾,未二年,即跟别人不别而行,昌老念念不已,后自作解嘲,笑谓先外舅曰:“吾情深,她一往。
”(陈巨来不喜吴昌硕,两者篆刻风格迥异)。
吴昌硕印存
![吴昌硕印存](https://img.taocdn.com/s3/m/ad9978e7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d3a884b.png)
吴昌硕印存《吴昌硕印存》连史纸线装,二册一函。
本印谱是朵云轩将历年珍藏吴昌硕篆刻印章五十二方,组织专人原印精拓成谱,共三百部,本印谱为编号第52号编号本。
吴昌硕(公元1844—1927),初名俊,又名俊卿,字昌硕,又署仓石、苍石,多别号,常见者有仓硕、老苍、老缶、苦铁、大聋、缶道人、石尊者等。
浙江省孝丰县鄣吴村(今湖州市安吉县)人。
晚清民国时期著名国画家、书法家、篆刻家,“后海派”代表,杭州西泠印社首任社长,与任伯年、蒲华、虚谷合称为“清末海派四大家”。
先生集“诗、书、画、印”为一身,融金石书画为一炉,被誉为“石鼓篆书第一人”、“文人画最后的高峰”。
在绘画、书法、篆刻上都是旗帜性人物,在诗文、金石等方面均有很高的造诣。
作品集有《吴昌硕画集》《吴昌硕作品集》《苦铁碎金》《缶庐近墨》《吴苍石印谱》《缶庐印存》等,诗作集有《缶庐集》。
先生的国画《梅花》,一朵朵像酒盅那么大。
有人讥讽,从不予理会,依旧随心所欲,因为他最恨画家墨守成规。
先生的《红梅花》也不守古法,常用西洋红画梅花。
为水墨画赋予五彩,将重墨绘成重彩。
他的梅花,冷艳、高傲、古拙中,有迸发的力度、美感、趣味相交融。
先生的荷花,古拙而丰腴。
他赋予中国绘画一种新的情感。
画家齐白石(《白石诗草》):①青藤、雪个、大涤子之画,能纵横涂抹,余心极服之,恨不生前三百年,或为诸君磨墨理纸。
诸君不纳,余于门外饿而不去,亦快事也。
”②青藤雪个远凡胎,老缶衰年别有才。
我欲九原为走狗,三家门下转轮来。
书法家于右任评:元明清以来及于民国,风流占断百名家。
《吴昌硕印存》连史纸线装,二册一函。
本印谱是朵云轩将历年珍藏吴昌硕篆刻印章五十二方,组织专人原印精拓成谱,共三百部,本印谱为编号第52号编号本。
吴昌硕(公元1844—1927),初名俊,又名俊卿,字昌硕,又署仓石、苍石,多别号,常见者有仓硕、老苍、老缶、苦铁、大聋、缶道人、石尊者等。
浙江省孝丰县鄣吴村(今湖州市安吉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