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中国贫困人口的分布具有典型的区域特征

合集下载

现阶段中国城市贫困人口问题分析

现阶段中国城市贫困人口问题分析

现阶段中国城市贫困人口问题分析贫困问题是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问题。

在中国说到贫困,一般人都会想到农村、农民的贫困,政府的扶贫开发工作也主要针对农村贫困来进行。

由于各种原因,近些年来我国城市的贫困人口呈上升趋势。

尤其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约合体制改革将我国带入了个复杂的社会转型期,城市贫困化的趋势日益显著,成为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

一、城市贫困人口的概念(一)城市贫困的定义在国内学者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定义认为,中国城市贫困是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城市部分社会成员由于缺乏必要的资源而在一定程度上被剥夺了正常获得生活资料和参与经济和社会活动的权利,并使他们的生活持续性地低于社会的常规生活标准。

(二)城市贫困人口的概念根据国家标准,通常认为城市贫困人口是指,收入低于所在城镇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的非农业人口。

而对最低生活保障线的确定有多种方法,包括恩格尔系数法、市场菜篮子法和生活形态法等,这些方法都是从绝对标准出发的。

而相对标准通常是根据居民家庭抽样调查的资料,按家庭收入水平从高到低顺序排列,然后按照一定的百分比分成若干等,最末等即为贫困户。

二、现阶段城市贫困人口的现状(一)城市贫困人口的构成状况1 社会构成。

大体可分为四类人员:第一类是“三无”人员,即长期以来由政府民政部门给予救济的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无法定扶养人或法定扶养人无扶养能力的居民,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民政对象,第二类是贫困的失业人员,即在领取失业救济金期间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贫困线标准的居民,第三类是贫困的在职和下岗人员以及离退休人员,即在职人员领取工资、下岗人员领取基本生活费、离退休人员领取离退休金或养老保险金后其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贫困线标准的居民;第四类是其他的贫困人员,即由于除上述以外的其他原因而使其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贫困线标准的居民。

2 性别与年龄构成。

一般来说,由于城市女性人口在实际生活中与男性人口相比就业机会较少、收入较少、教育程度较低、专门技能较差,而老年丧偶者又较多(因女性平均预期寿命高于男性)等原因,因而大城市贫困人口总体上是性别比偏低,即女性比重较高。

论西部农村乡土人才资源开发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论西部农村乡土人才资源开发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的增 长 。
据世界银行测算 , 在依靠教育普及 、 知识扩展 、 技术等带来劳 动者素质提高而形成 的人力资源这 种生产要素增 长对 经济增长 的贡献作用中, 发达国家为 4 %, 9 发展 中国家为 3 %。从西奥多・ 1 舒尔茨 、 贝克尔到罗莫、 卢卡斯 , 资源在国民经济发展 中的作 人力 用, 已被许 多国家经济腾 飞的实例所验证 。改革开放 3 0年来 , 中 国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发展 ,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实现 了人力资源 的 资本化转化和人力资本 的优 化转化。正如 20 06年 1 2月底 , 国务 院发布 《 于全面加强人 1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 口问题的 关 : 3 决定》 所指出: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所 面临的重大问 “ 题, 无不与人 口数量、 素质 、 结构 、 分布密切相关 , 在人 口问题上 的 任何失误 , 都将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难以逆转 的长期影 响” 积极 。 开发农村乡土人才资源既是人才资源开发中极具 潜力的一个新 的增长点 , 又是 推进社会 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的迫切要求 , 而加 大农村 乡土人才开发则是解决人才需求总量不足的有效办法 , 是 把农村人才优势转化为农村 经济发展优势 的重要途径。因此 , 应 加大对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力度 , 引导农 民学习科学技术 , 强力 打造一批有文化 、 懂技术 、 善经营 、 会管理 的技能 型乡土人 才 , 进 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农业现代化 的宏伟 目标 。
馏 £


2 0 年 ( 3 卷 ) 2期 09 第 8 第
论 西部 农 村 乡土 人 才 资 源开 发 与 区域 经 济 的协 调 发展
林 雪
( 武汉 大学 经济与 管理 学院 , 北 武汉 湖
摘要 : 新知识经 济时代 , 力资本水平和 结构 已成为决定未 人 来核 心竞争力的关键 , 力资源资本化和人力资本优化是 实现我 人 国经济进一步提升 的有效途 径, 区域经济发展 的源泉和核心驱 是 动力。人力资源只有与 区域经济市场化程度相协调 、 与区域产业

中国的贫困线划分标准

中国的贫困线划分标准

中国的贫困线划分标准
中国的贫困线划分标准是根据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条件制定的,用于判断一个人或一个家庭是否处于贫困状态。

贫困线标准在不同的时间和地区可能会有所不同,因为它会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和物价水平的变化而进行调整。

以下是一般情况下中国的贫困线划分标准:
1. 绝对贫困线:绝对贫困线是根据居民的最基本生活需求来划分的。

在过去的标准中,绝对贫困线通常是指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年收入低于当时的一定金额。

这个金额会根据国家经济状况和物价水平进行调整。

2. 相对贫困线:相对贫困线是指相对于全国平均收入水平,低于一定比例的收入的居民被视为相对贫困。

这个比例通常是根据全国平均收入进行确定的。

3. 地区性贫困线:由于中国地域广大,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同地区的贫困状况也会有所差异。

因此,有时会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状况和生活成本,制定地区性的贫困线标准。

值得注意的是,贫困线划分标准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变化而不断调整。

中国政府会根据国家经济状况和居民的实际生活情况,定期进行贫困线标准的调整,以确保贫困防范和减贫工作的科学有效性。

相对贫困的标准设定、规模测算与国际比较

相对贫困的标准设定、规模测算与国际比较

2020年中国现行标准下的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得以消除,相对贫困作为一种发展分化现象,成为贫困的主要形式并且将长期存在。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而相对贫困治理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前有必要在实现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框架下设定相对贫困标准,测算并比较相对贫困规模。

一、相对贫困线设定的国际经验相对贫困是高收入国家面临的主要贫困形式。

近年来国际组织与高收入国家考虑相对贫相对贫困的标准设定、规模测算与国际比较李 莹【内容提要】相对贫困成为2020年后主要的贫困形式并将长期存在。

本文采用模拟收入分布的方法还原个体收入数据,借鉴国际上常用的设定标准,测算和比较不同标准下的贫困规模。

本文建议采用“方法城乡统一、基数分城乡与水平分城乡”的方式来设定相对贫困标准。

在可比口径下,我国相对贫困率基本符合经济发展阶段特征。

相对贫困阶段我国面临农村贫困人口规模大、城镇贫困人口增幅大的双重挑战,需调整扶贫对象、扶贫目标与扶贫方式,同时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缩小城乡差距。

【关键词】相对贫困 设定标准 贫困规模 国际比较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670(2021)5-0061-09比较研究困的具体特点,发布了一系列有借鉴意义的相对贫困线设定标准。

世界银行不断丰富贫困线类型,对贫困的审视更为仔细。

2015年世界银行将极端贫困线提高至1.9美元,随后将3.2美元和5.5美元分别作为中低收入国家和中高收入国家贫困线。

[1]2018年提出“社会贫困线”(图1),由绝对贫困线和消费(或收入)分布共同确定,用以说明不同发展水平下,满足个人所需的基本商品和服务需求所付出的成本不同。

越富裕的国家,社会贫困线水平就越高(表1)。

相比于极端贫困线,社会贫困线既考虑国家的发展水平,也反映出收入分配信息;既反映绝对贫困,也包含了共享繁荣的相对概念。

我国贫困人口的特征和解决途径

我国贫困人口的特征和解决途径

我国贫困人口的特征和解决途径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虽然在过去几十年取得了巨大的发
展和进步,然而仍有相当数量的人口生活在贫困中。

针对贫困人口的特征
和解决途径,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解决贫困问题的途径可以从多个角度考虑。

第一,发展经济。

经济发
展是解决贫困问题的根本途径。

政府可以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农村产业
发展和就业机会的支持,从而提高贫困地区的经济条件和人民的收入水平。

第二,教育扶贫。

教育是改善贫困人群生活质量和实现自我发展的重要手段。

政府可以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提供免费的义务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使贫困人群拥有更好的教育资源和提升自我发展的能力。

第三,社会
保障体系的建立。

建立全面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减少贫困人口的重要手段。

政府可以通过提供基本医疗保险、低保救助和社会救助等方式,保障
贫困人群的基本生活需求。

第四,农村土地。

农村土地制度问题是导致贫
困人口存在的重要原因之一、政府可以推动农村土地制度的,加强对农民
土地权益的保护,并鼓励农民参与农民合作社、农田水利和农业合作等新
型农村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的经营收入和发展空间。

综上所述,贫困人口的特征和解决途径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需要政府、社会各界以及个人的共同努力来解决。

通过加大经济发展力度、提供教育
机会、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以及推动农村土地等方式,我们可以逐步改善贫
困人口的生活状况,实现全面脱贫目标。

农村贫困的界定标准

农村贫困的界定标准

确定新的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主要标准有:贫困人口的数量、年人均纯收入的水平和基本生活水平。

还包括财政收入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等指标。

(一)农村贫困的界定标准贫困,是人们生活、收入差距的一个相对概念。

在当今世界,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绝对贫困,也称极度贫困,是指难以生存的问题。

世界银行把每人每天的消费支出低于一美元视为绝对贫困。

一类是相对贫困,是指当一部分人或一个家庭的收人比社会平均收入水平低到一定程度时所维持的生活状况,即不公平的问题。

世界银行认为,一个社会成员的收入只有(或少于)社会平均收入的1/3,便可视为相对贫困。

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贫困现象普遍存在的发展中国家。

缓解和消除贫困,尤其是消除农村的绝对贫困,是关系全局的当务之急。

本世纪末,我国农村扶贫工作的主要目标,就是消除绝对贫困,即基本解决现有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

各个国家由于国情、国力和贫困人口的分布不同,对绝对贫困人口的收入界定标准是不一样的,但都以能维持生存、参与生产的最低需要,参照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60%以上),作为界定的基本依据。

我国农村的贫困人口,主要是指物质生活特别困难(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房不避风雨),只能维持萎缩性再生产或简单再生产的那一部分绝对贫困的群体。

根据中国营养学会测算,中国居民维持正常生活的日摄热量应为2400大卡,最低限为2000大卡。

我国政府考虑到农村居民主要从事体力劳动的实际情况,选择了2100大卡作为最低热量输入量。

按此标准,国家统计局计算,1985年全国农村人均最低生活费支出平均为206元。

但是,由于我们国家大,贫困人口分布面广,各地的食物结构、消费水平和物价指数的不同,以及其他特殊因素,因此,1986年在第一次确定国定贫困县时,分别提出了不同的标准。

即:以县为单位,1985年年人均纯收入低于150元的县和年人均纯收人低于200元的少数民族自治县;对民主革命时期作过重大贡献,有较大影响的革命老区县,给予重点照顾,放宽到人均年纯收入250、元一300元。

2022-2023学年四川省成都市【国家公务员】公共基础知识真题(含答案)

2022-2023学年四川省成都市【国家公务员】公共基础知识真题(含答案)

2022-2023学年四川省成都市【国家公务员】公共基础知识真题(含答案) 学校:________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考号:________一、单选题(10题)1. 广州恒大淘宝足球俱乐部11 月9 日宣布,聘请()为球队主教练,任期5 年。

恒大集团董事局主席许家印表示,球队2018 年的目标是中超八连冠和亚冠三冠王;此外,2020 年实现全华班的目标不变。

A.安切洛蒂B.穆里尼奥C.卡纳瓦罗D.齐达内2.第7题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公有制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国有经济处于主导地位,绝不是人为的,而是由 )决定的。

A.社会主义制度B.经济规模和经济结构C.共产党的领导D.国有经济本身的性质3.大型猫科动物和小型猫科动物最大的区别除了体型之外,就是能否( )。

A.爬树B.吼叫C.游泳D.捕猎4.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它体现着()分配领域中社会主义性质的分配关系。

A.全国生产资料B.个人消费品C.全部社会产品D.全部劳动产品5.下列关于失业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摩擦性失业是指劳动者在非正常流动过程中所产生的失业B.结构性失业是指因经济结构的变化、产业兴衰而造成的失业C.通货膨胀与失业率之间存在着反向变动关系D.周期性失业是指在经济周期中的衰退或萧条阶段因需求下降而造成的失业6.成语“白驹过隙”比喻:A.速度飞快B.时光飞逝7.2018年中央财政支持轮作试点面积达到( ),试点区域按照每亩150元的标准安排补助资金;休耕试点面积达到400万亩,试点区域按照不同休耕模式每亩补助500—800元。

A.1000万亩B.1500万亩C.2000万亩D.2500万亩8.第15题在行政诉讼中,人民法院对下列具体行政行为不服提起的诉讼不予受理 )。

A.某个体摊贩对罚款、吊销执照不服B.某企业认为某行政机关侵犯其合法的经营自主权C.某国家机关一处级干部对撤销其职务不满D.人民行政机关要违法履行义务的9.下列关于我国古代文学的说法,错误的是( )。

让各族群众共享跨越式发展成果——专访省扶贫和移民工作局局长何大清

让各族群众共享跨越式发展成果——专访省扶贫和移民工作局局长何大清
族 地区 、 疆地 区和 山区 。在 全国的 贫困人 口中 , 部地 边 西 区所 占比重 超过 6 2% , 家扶 贫开 发工 作重 点县 中 , 国 西 部地 区占了 6 % 多 。可见 , O 西部 地区的扶 贫开发对我 国 的整体发 展具有多么 大的作用 。 “ 0 5年 , 球 有 1 20 全 4亿 人 生 活 在 极 端 贫 困 中 , 比 19 9 0年的 1 8亿人有所减少 , 但是 , 如果除去 中国 , 贫困人 口的数量在 1 9 0年到 2 0 9 0 5年间 , 实际上是增加 了 3 0 65 万人 。 联合国经济与社会事务部助理秘书 长乔 奠 -桑达 ”
目标 , 坚持 开发式扶 贫方针 和走可 持续发 展道路 , 大力组
织实施各项 “ 民工程 ” 实行综合开发 、 惠 , 全面治理 , 使贫 困 地 区的社会 、 经济落 后状况 逐步 改变 , 困群众的 生产生 贫 活条件得到较大改善 , 活质量 和综合素质进一步提高 。 生
辩 论会 上的 说法 , 国还有 15亿 人生 活在 联合 国设 定 中 . 的 贫困标准之 下 。而 我国的贫 困人 口分布具有 明显 的区 域 特征 , 大多 数贫 困人 口和 贫困地 区集 中在 西部 少数 民
如何抓 住这个机 遇 , 如何 让 “ 民”这个 十七届五 中 富 全会和 省委九 届八次全 会确立 的主题得 以彰 显? 如何从 根本 上 改变贫 困地 区的 落后 面貌? 岁末 年初 , 对话 省扶 贫和 移 民工作 局局 长何 大清 , 一起 探讨 从贫 困到 富裕 的 求索之路 。
经 过 十 年 的 努 力, 2 1 至 0 0年 底 , 省 解 决 了 全 2 74 3 .2万绝对 贫困人 口的温饱 问题 ; 改善 了 6 8 7 5 . 8万 低收入 贫困人 口的生产生 活条件 , 提高 了生活质置 ; 贫困

中国城市贫困阶层聚居区的变迁、分类和特征——以广州为例

中国城市贫困阶层聚居区的变迁、分类和特征——以广州为例
市 北 部 近 山区 和 部 分 城 区 内 。 郡 城 之
在 德 国大城 市 中,社 会经 济重 组带 来
1城 市 贫 困阶层 聚居 区的 演变
的新贫 困问题和 聚 居 区位 与美 国类似 .
对 汉 堡 的 研 究 表 明 贫 困 人 口集 中在 内
城 市贫 困阶层 聚居 区的 演变历 程
中 国城 市 贫 困阶层 聚 居 区 的变迁 、 分类和特征
— —
以广州为例
Th EvoI t e i U on, TypoI gy a d Ch a e s of o n ar ct Pov t r er y Nei b h ds i Chi es Ci i s — A Ca e St d o gh 0r O0 n n e te — s u y f
鱼稻 丰足 .为广州特富之区 南富—— 沿 江岸 的城南 为商业 交通 发达 地 区 北 贫—— 北城 近 山区 .经 济落后 ,多 游览区、庙宇 书院所在 人 口构成以
农 民和 平 民为 主 。而 在 有 过 于 侈 华
商 务 区的过 渡地带 , 霍伊特 研究 指 出 低 收入 阶层可 能迁入 弃置 的原高 级住
21早 期一 一 清初、 . 清末 、 民国
因为小汽 车 的普及 、郊 区化 的过 度 蔓
延 和 公 共 住 房 的外 迁 澳 大 利 亚 主
要 城 市 贫 困 阶 层 由 市 中心 向郊 区 集 聚 。
清 初 ,广 州 一 口通 商 ” 对 外 贸易更趋 繁荣 ,城 市 已有 明显的社 会 空 间分 化 ,贫 困阶层 聚居 区集 中在 城
Ab t a t re t e e r h o r a o e t an y f c s so r s e t n a ay i o i rb to . n src: Cu rn s a c n u b n p v rym i l o u e n c o s s ci n l ss fd s i u in a d r o t n g e t o g t dn l n l sso v lto fp v ry n i h o h o s h sp p rti st y t m aia l e lcs ln i i a ay i fe o u in o o et eg b r o d T i a e r o s se t l u a e c y

1-我国城市新贫困人口的界定及特征.docx

1-我国城市新贫困人口的界定及特征.docx

1我国城市新贫困人口的界定及特征1.1 我国城市新贫困人口的界定从传统意义上讲,城镇的贫困人口是指计划经济体制下社会救助对象,即“三无人员”(无劳动能力、无法定赡养人、无固定生活来源的人员)。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由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国有企业的体制改革,导致城市中涌现出大批新的贫困人口。

城市新贫困人口可以界定为,在经济体制转轨和社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既有的经济秩序受到冲击,经济增长的安全性和社会发展的稳定性受到影响,导致城市中一部分适应能力较弱的人群陷入贫困,城市中部分居民的失业、不充分就业以及城市综合生活费用指数的上扬,造成他们的生活相对或者绝对贫困,成为新的贫困群体。

当前我国城市新贫困人口主要可划分为以下三类:(1)城镇贫困职工。

因体制性因素下岗的职工、企业破产的失业职工、企业停产或半停产的在职职工,这三种人员中的贫困人口以及他们的赡养人口,统称为“城镇贫困职工”。

这部分群体由于失业,丧失了获得主要经济收入和福利的物资生产条件,没有自我支配的任何生产要素,也就无法独自摆脱贫困的处境。

(2)失地农民。

这是近几年中国城市中新出现的一个群体。

在城市化的早期,失地农民的问题并不严重,因为国家的安置方式包括了就业安置,这在计划经济年代非常有效,农民能够很快在国营企业内转为工人身份。

然而,随着企业用工方式的市场化,政府再也无法采取就业安置的办法把农民塞进企业,土地征用补偿标准偏低,而且又没有社会保障措施配套,又由于其自身素质低、收入不高且不稳定、家庭负担较重,相当一部分人生活仍较困难,失地农民的出路问题于是凸显出来,逐渐演变为一个令人关注的社会问题。

它是一个庞大的特殊人群,与城市生产、生活有着密切联系的城市新贫困人口组成部分。

(3)由农村流入城镇的农民工。

进城农民工中相当一部分人处于失业或半失业状态,贫困农民工除农村户口外,具备了城市贫困居民的一切特征,是最地道的城市贫民。

伴随农村土地集约经营的发展,民工潮由过去单身外出向接家眷定居发展,由离土不离乡向离乡弃土、离家带口发展,各城市出现“富人区”的同时,城郊接合部“贫民区”即“棚户区”大量出现。

我国贫困人口的特征和解决途径

我国贫困人口的特征和解决途径

WORD格式整理我国贫困人口的特征及解决途径摘要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贫困却依然存在,全球75%的贫困人口生活在农村地区,因此农村贫困问题不仅关系到社会稳定,更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首先界定了农村贫困人口,然后总结了贫困人口的规模、分布、状况等方面的现状特征,最后对贫困地域、教育、政策三个方面进行了原因分析,并分别从这三方面进行思考,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贫困人口;特征原因;对策一、引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国内生产总值跃居全球第二,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使得城市人口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主要表现在中国农村贫困地区的绝对贫困人口已经基本脱贫,达到温饱生活的水平线,这是一个举世瞩目的功绩。

同时,我们还应对目前贫困人口问题的现状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才能实事求是地对待中国贫困人口问题,为消除贫困扫除人口障碍。

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计划农业向市场农业的转型过程中,关注“三农问题”,坚持可持续发展观,强调新农村建设,农村经济有了快速发展,收入也大大提高。

到200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2年的7,703元增加到2007年的13,786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2,476元增加到4,140元。

但经济转型过程中,由于体制及自身的制约,导致农村贫困现象仍然严重,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受到制约。

目前农村尚有少数农户仍难以摆脱贫困的束缚,生活依然十分拮据。

在九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胡锦涛同志强调指出:“一定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极端重要性”。

有关统计资料显示,目前我国还有农村绝对贫困人口2820万,初步解决温饱但还不稳定,还有可能返贫的农村低收入人口5825万。

切实解快农村贫困问题,必须首先弄清其致贫因素,并据此采取有针对性的对策措施。

二、农村贫困问题的界定我们一般认为贫困就是物质生活资料无法满足个人或家庭的生存需要的现象。

随着时代的发展,贫困的定义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精神贫困也被包括在内,本文着重探讨农村贫困问题,旨在分析农村物质资料匮乏、农民生活困难产生的原因。

中国经济地理

中国经济地理
(一)气候资源决定了我国农业生产结构、种植制度和作物种类 (二)全球气候变暖将对农业生产产生影响
Zhong Guo Jing Ji Di Li
Zhong Guo Jing Ji Di Li
第3节 水资源 一、水资源特征
1、水资源相对贫乏,水资源安全问题提上日程 2、我国北方和南方,东、中、西部水资源分布与区域经济发展不一致
(一)以三级制和四级制为主导的行政区划体系
(二)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行政区划系统重要组成部分 (三)市管县制度曾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也显现出较多弊端
Zhong Guo Jing Ji Di Li
第3篇 城市与区域系统
第11章 分区描述
第1节 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一、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有利条件 二、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战略的实施 三、东部地区IT产业集群发展与分区
一、西部地区的优势
二、实施西部大开发,缩小与东部地区的差异
3、净迁入的东部沿海和净迁出的中南部省级行政区在空间上呈“互补关系”
4、省级人口迁流存在辐散流场和辐合流场
Zhong Guo Jing Ji Di Li
第3节 贫困人口的变化及其空间分布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贫困人口的改变
二、贫困人口呈现出区域集中分布的特征
Zhong Guo Jing Ji Di Li
Zhong Guo Jing Ji Di Li
Zhong Guo Jing Ji Di Li
第1篇 条件系统
第2章 人口
第1节 人口增长、分布、健康水平及结构特征
一、人口增长与空间分布 二、人口健康水平及其国际比较 三、人口结构特征
1、已经进入老龄社会,人口老龄化超前于现代化 2、人口出生性别比严重偏高,造成婚姻性别挤压 3、城镇人口比例持续提高

中国贫困地区的特征

中国贫困地区的特征

中国贫困地区的特征中国贫困地区的特征 从⾃然条件、⽣态环境和社会基础⽅⾯分析,中国贫困地区具有如下共同特征: 1、⾃然条件恶劣导致中国贫困地区贫穷落后的⾃然因素包括⽓候、地形地貌、地理位置等诸多⽅⾯。

我国位于世界上最⼤的亚欧⼤陆,地势西⾼东低,⼤陆性季风⽓候显著,⽓候复杂多变。

西部⼲旱少⾬,南北⽓温和温度相差较⼤,跨越热带、亚热带和寒温带三个⽓候带。

近海⼤陆多台风,内陆多寒潮,西北、华北多沙漠。

南⽅⾬多泥⽯流多,河流⾬季洪⽔多。

全国灾害⽓候多,旱、涝、冻、风、沙等灾害频繁不断。

贫困地区多处于条件差的区域,主要在西北、西南,呈块状、⽚状分布在⾼原、⼭地、丘陵、沙漠、喀斯特等地区。

这些地区或是⼲旱严重,降⽔量⼩⼜主要集中在夏季;或是地表⽔源不能利⽤,喀斯特地形地表⽔渗透严重;或是⾼寒阴冷,有效积温严重不⾜,不适合第⼀产业农业的耕作;或是⼭⾼坡陡,⽔⼟流失严重、灾害频繁。

⼤多数地区降⾃然条件外,都较为偏僻,远离经济中⼼地区,交通受阻,地理位置⼗分不利,如果按发达地区的⾃然条件衡量,相当多地区都被认为是处于⼈娄不适合⽣存的环境。

2、资源缺乏,基础设施薄弱 --⽔资源短缺。

中国贫困地区⼤多缺⽔严重。

80年代中期,全国农村有2.4亿⼈(占农村⼈⼝的27%)、1.5亿头⼤牲畜饮⽔困难,其中有8000多万⼈、6000多万头牲畜常年缺⽔,分布在贫困地区的就有70%。

--电⼒供应不⾜。

1992年,全国有195年县的户通电率⼩于50%,有1389个县(占全国总县数的58%)户通电率低于95%,有28个⽆电县,有1453个⽆电乡、63120个⽆电村、1.2 亿农村⼈⼝没有⽤上电。

28个⽆电县中,西藏21个、新疆6个、青海1个。

1.2亿⽆电⼈⼝主要分布在内蒙古东部、陕⽢宁、豫东皖西、本峡、贵州、滇桂、川青、西藏等。

这些全部都在中西部贫困地区。

--交通不便。

贫困地区多数处于偏远⼭区,交通不便。

我国最为落后的西部地区,虽然⼟地⾯积占全国的2/3以上,但铁路⾥程还不到全国的1/4。

2021年江苏省扬州市【国家公务员】公共基础知识测试卷(含答案)

2021年江苏省扬州市【国家公务员】公共基础知识测试卷(含答案)

2021年江苏省扬州市【国家公务员】公共基础知识测试卷(含答案) 学校:________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考号:________一、单选题(10题)1.监察机关对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的监督具有()的性质。

A.国家监督B.权力机关监督C.政府行政监督D.社会监督2.第11题养花专业户李某为防止偷花,在花房周围私拉电网。

一日晚,白某偷花不慎触电,经送医院抢救,不治身亡。

李某对这种结果的主观心理态度是什么?()3. 11 月16 日电,()自2014 年11 月17 日顺利开通3 年来,总成交金额达6.05 万亿元人民币,日均成交额87.19 亿元人民币。

A.深港通B.澳港通C.沪港通D.粤港通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把我们党倡导的基本理论、思想观念和( )系统凝练地整合在一起。

A.价值取向B.基本纲领C.基本路线D.方针政策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从西周初到春秋中叶近500年间的诗歌305篇B.元杂剧的代表作有关汉卿的《 窦娥冤》、王实甫的《 西厢记》和马致远的 汉宫秋》等C.巴金,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

小说《家》、 寒夜》及散文集 随想录》等都是他的代表作D.高尔基的小说《 童年》、 在人间》、 我的大学》是他的自传体三部曲6.7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举行了国家动物疫病防控高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认可证书授予仪式,标志着我国唯一的大动物()符合国家标准要求,开始投入运行启迪公考面试更好。

A.生物安全一级实验室B.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C.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D.生物安全四级实验室7.北京首次将《()列入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在2017年《()22万元/人的基础上,力争2018年将这一数字提升至25万元/人。

A.社会劳动生产率B.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C.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D.人均GDP8.监察委员会对违法的公职人员依法作出( )决定。

农村贫困人口分布空间分化成因及对策探析

农村贫困人口分布空间分化成因及对策探析

38 5 7元 ,而 城镇 居 民 的可 支 配 收 入 从 致 使 农 民 的 生 产 活 动 主要 局 限 于 本 地
制 度 上 的 二 元 主 义 是 我 国 经 济 结
17 9 8年 的 3 34元 上 涨 到 2 0 4 0 6年 的 区 的市 场 。在 信 贷 市场 上 , 民也 受到 构 的特 色 , 农 也解 释 了城 乡之 间 显 著的 贫 从 1 7 95元 , 1 5 两者 之 间 的 差距 也 从 原 先 歧 视 , 而使 他 们 不 能 为需 要 的技 术 进 困差异 。城市 居 民享受 到很 多特 权 。例
我 国农 村 的 贫 困人 口不 仅规 模 较 云 南 、 西藏 、 甘肃 、 海 、 青 新疆 等 省份 , 尤
大 , 且贫 困人 1 布 存在 着 明显 的 区 其 是 少 数 民族 、 区和 边 远 地 区 , 中 而 3分 山 其
域 差 异及 空 间分 化现 象 。 虽然 近三 十 年 居 住 在 山 区 的 绝 对 贫 困 人 口 占 5 %。 减 少 主要 由于 农村 改革 的成 功 。 0 虽然 大
_ 我 国 农 村 贫 困 人 ¨分 布 二、
的 卒 问 分化 及 其表 现
贫 进度 相 当缓 慢 , 困 人 口比例 不 但没 贫 有 下 降 反 而 上 升 。 例 如 ,0 5年 与 20
18 9 1年 相 比 。东部 地 区 的贫 困人 口比
4 37 而 目前 , 国农 村 的贫 困人 口主 要 集 例从 3 %下 降至 1 %, 中西部 地 区 我
贫 困 发 生 率 相 应 地 从 3 _% 下 降 到 中在 西部 地 区。2 0 07 8 55 08 0 1年 , 部地 区的人 却分 别从 1 %上升 至 3 .%和 5 .%。 西 20 .%。 然而 , 关研 究结 果 却 表 明 , 有 由 1总 量 占全 国人 口总量 只 有 2 %, : 3 9 但却 世 界 银 行 经 济 学 家 R v l n a d a al n i o

中国的农村扶贫开发

中国的农村扶贫开发

中国的农村扶贫开发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公布日期】2001.10.15•【文号】•【施行日期】2001.10.15•【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农业管理综合规定正文中国的农村扶贫开发(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01年10月15日)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口约占世界总人口的22%。

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里,由于诸多原因,贫困一直困扰着中国。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政府在致力于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进程中,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了以解决贫困人口温饱问题为主要目标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大规模扶贫开发,极大地缓解了贫困现象。

从1978年到2000年,中国农村没有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由2.5亿人减少到3000万人,贫困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的比例由30.7%下降到3%左右,中国政府确定的到二十世纪末解决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的战略目标基本实现。

这里就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的有关情况作一介绍。

一、扶贫开发的历程与成就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发展生产、消除贫困的工作。

但真正严格意义上的扶贫,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提出并大规模实施的。

从1978年到2000年,中国的扶贫开发大致经过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体制改革推动扶贫阶段(1978-1985年)1978年,按中国政府确定的贫困标准统计,贫困人口为2.5亿人,占农村总人口的30.7%。

导致这一时期大面积贫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农业经营体制不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造成农民生产积极性低下。

因此,制度的变革就成为缓解贫困的主要途径。

中国自1978年开始的改革,首先是土地经营制度的变革,即以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取代人民公社的集体经营制度。

这种土地制度的变革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从而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提高了土地产出率。

与此同时,在农村进行的农产品价格逐步放开、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等多项改革,也为解决农村的贫困人口问题打开了出路。

我国贫困人口的特征及解决途径2

我国贫困人口的特征及解决途径2

我国贫困人口的特征及解决途径摘要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贫困却依然存在,全球75%的贫困人口生活在农村地区,因此农村贫困问题不仅关系到社会稳定,更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首先界定了农村贫困人口,然后总结了贫困人口的规模、分布、状况等方面的现状特征,最后对贫困地域、教育、政策三个方面进行了原因分析,并分别从这三方面进行思考,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贫困人口;特征原因;对策一、引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国内生产总值跃居全球第二,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使得城市人口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主要表现在中国农村贫困地区的绝对贫困人口已经基本脱贫,达到温饱生活的水平线,这是一个举世瞩目的功绩。

同时,我们还应对目前贫困人口问题的现状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才能实事求是地对待中国贫困人口问题,为消除贫困扫除人口障碍。

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计划农业向市场农业的转型过程中,关注“三农问题”,坚持可持续发展观,强调新农村建设,农村经济有了快速发展,收入也大大提高。

到200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2年的7,703元增加到2007年的13,786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2,476元增加到4,140元。

但经济转型过程中,由于体制及自身的制约,导致农村贫困现象仍然严重,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受到制约。

目前农村尚有少数农户仍难以摆脱贫困的束缚,生活依然十分拮据。

在九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胡锦涛同志强调指出:“一定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极端重要性”。

有关统计资料显示,目前我国还有农村绝对贫困人口2820万,初步解决温饱但还不稳定,还有可能返贫的农村低收入人口5825万。

切实解快农村贫困问题,必须首先弄清其致贫因素,并据此采取有针对性的对策措施。

二、农村贫困问题的界定我们一般认为贫困就是物质生活资料无法满足个人或家庭的生存需要的现象。

随着时代的发展,贫困的定义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精神贫困也被包括在内,本文着重探讨农村贫困问题,旨在分析农村物质资料匮乏、农民生活困难产生的原因。

什么是中国特色减贫道路的鲜明特征

什么是中国特色减贫道路的鲜明特征

什么是中国特色减贫道路的鲜明特征中国特色减贫道路的鲜明特征包括:全面性、可持续性、精准性和多元化。

首先,中国特色减贫道路的鲜明特征之一是全面性。

中国的减贫工作不仅仅是关注农村贫困人口,也包括城市贫困人口和特殊困难群体。

中国政府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扶贫政策和项目,全面覆盖贫困人口,包括贫困地区、贫困家庭和贫困个体。

这就意味着中国特色减贫道路不只是针对部分人群进行救助,而是全面解决贫困问题,帮助每一个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其次,中国特色减贫道路的鲜明特征是可持续性。

中国政府通过培养贫困地区自身发展能力,使其能够长期稳定地脱贫。

中国特色减贫道路中,持续投入是其中的一个关键。

中国政府长期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资源来推动减贫工作,不仅提供临时救助,还通过发展产业、改善基础设施等方式,帮助贫困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三,中国特色减贫道路的鲜明特征是精准性。

中国政府实施了精准扶贫政策,通过大数据等手段,精确识别贫困人口和贫困原因,制定有针对性的扶贫措施。

中国政府通过落实“一户一策”、“一人一文件”等精准扶贫措施,确保帮助贫困人口解决实际问题,真正实现脱贫。

最后,中国特色减贫道路的鲜明特征是多元化。

中国政府通过多种方式推动减贫工作,包括产业扶贫、生态扶贫和移民搬迁等。

产业扶贫通过引导农民发展产业,提高收入,帮助他们脱贫。

生态扶贫通过保护生态环境,发展当地特色产业,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双赢。

移民搬迁通过将贫困地区的人口迁移到改善条件的地方,改善他们的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

中国减贫工作的多元化特点使得更多的人能够得到实实在在的帮助,同时也能够弥补不同地区差异,促进区域发展的均衡。

总之,中国特色减贫道路的鲜明特征包括全面性、可持续性、精准性和多元化。

这些特征使得中国的减贫工作在全球范围内都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

在未来,中国将继续完善减贫工作,努力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中国贫困人口的分布具有典型的区域特征,截止1992年底,估计全国仍有8000万贫困人口未解决温饱问题,占中国农村总人口的8.8%,这些人口大多集中在中、西部的18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而这些地区又多以深山区、石山区、高寒区、黄土高原区、地方病高发区为主。

其共同特征为: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生态失调、自然条件差、生产手段落后、粮食产量低、生活能源短缺、收入来源单一、就业机会少、信息闭塞、农民文化素质不高等。

其中典型的极贫困代表区域有两片,一片是“三西”(甘肃中部的河西、定西和宁夏南部西海固)黄土高原干旱区,面积38万平方公里。

这里植被稀少,土地沙漠化和水土流失严重,地下水位低,严重干旱缺水;另一片是位于滇、桂、黔喀斯特(KARST)地貌区,面积约45万平方公里,由于多年的过度开垦、樵采,植被破坏十分严重,岩石裸露,降水很快就流失和蒸发,无法涵养水份。

两片地区贫困的生态环境根源有:一是人口过多,大大超出自然环境的承受能力,使这一地区生态环境形成恶性循环;二是水资源极端缺乏,水利设施不足,干旱严重,农业生产低而不稳,农民饮水困难。

8.6消除贫困和饥荒,公平地分配社会财富和资源,是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所面临的重要挑战和责任。

中国进行经济建设、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速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是实现共同富裕。

为了实现这一目的,中国在政策上采取了两方面的策略:一方面,为加快经济建设步伐和社会财富的积累,允许并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率先富裕起来;另一方面,也实施了更加积极的消除贫困政策,并鼓励和提倡先富起来的地区帮助贫困地区尽快消除贫困,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8.7中国政府在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解决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方面,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努力,80年代以来,采取了一系列扶贫改革政策和措施,包括:
(a)改变了过去单纯分散救济的扶贫方法向经济开发扶贫方式转变;
(b)强调扶贫工作从按全国人口平均分配扶贫资金向按项目、效益分配资金转变;
(c)发挥科技扶贫的作用,在贫困地区组织各种适用技术的应用与推广;
(d)从单纯依靠政府系统向主要依靠经济组织转变;
(e)从资金单项输入向资金、技术物资、培训相结合输入配套转变;
(f)设置扶贫开发的专门机构,消除重点贫困地区,增加对贫困地区的投入;
(g)动员全社会参与扶贫,加强对口支援和干部交流,发挥科技扶贫的作用。

8.8中国政府在消除贫困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贫困人口已由1978年的2.5亿人减少到1992年的8000万人。

但形势不容乐观,消除贫困的道路依然十分遥远。

目前所说基本解决大多数贫困地区群众的温饱问题,实际上只是解决了“三不户”(食不裹腹、衣不遮体、房不避风雨)的基本生存条件,只达到温饱的标准低,并且不稳定。

温饱标准按现价年人均纯收入300元计,只能维持基本生存和简单再生产,加上生产条件没有根本改变,每年约有20%~30%的农户饱而复饥、暖而复寒。

8.9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既为贫困地区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资源开发、产业结构调整、扩大就业机会、改善宏观经济环境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但同时也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和影响,突出的不利因素有:
(a)资金、物资和人才大量从贫困地区向大中城市和发达地区流动;
(b)贫困地区对农村返销粮和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难以承受;
(c)市场化后的贸易条件对贫困地区有明显影响,主要是产品质差,成本高,缺乏竞争力;
(d)贫困户难以得到正常渠道的贷款,而且将出现市场竞争挫折后的新贫困;
(e)在市场利益驱动下,加剧贫困地区自然资源的盲目开采,造成脆弱的生态环境更大的破坏。

8.10中国政府每年拨出45亿余元的扶贫资金,相对巨大的贫困人口数量来说,扶贫强度是十分低的。

因此,今后争取国际社会更多的支持和帮助也是中国消除贫困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

目标
8.11到本世纪末,实现国家“八七计划”目标,即基本解决8000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

具体目标是:
(a)扶助贫困户创造稳定解决温饱的基础条件,有效、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为贫困户开辟可靠的就业门路;
(b)基本普及初等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大力开展成人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培训,使农村新增劳动力就业前都能得到必要的职业技术教育;
(c)力争将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国家规定的范围内,建立卫生保健体系,防止和减少地方病;
(d)所有的贫困乡镇和有集贸市场的行政村通公路;大多数贫困乡用上电;在有电的乡、村积极扩大广播和电视覆盖,以加强宣传能力;
(e)基本解决人畜饮水困难,力争初步扭转贫困地区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趋势。

8.1221世纪初要实现的基本目标为:
(a)巩固已取得的温饱成果,创造可持续发展的条件,改善生态环境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使贫困地区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b)引导并帮助农民依托资源优势,按照市场需求,开发高附加值的名特稀优新产品和无污染的“绿色食品”;
(c)组织规模经营,专业化生产,发展区域性支柱产业,兴办贸工农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扶贫经济实体和具有一定竞争力的乡镇企业。

行动
8.13实施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扶贫政策和措施,主要包括:
(a)重点发展投资少,见效快、效益高、有助于直接解决群众温饱问题的种植业、养殖业和加工业。

积极发展能够充分发挥贫困地区优势资源的开发型和劳动密集型的乡镇企业;
(b)实行劳务输出和异地开发。

进一步扩大有计划、有组织的劳务输出,把贫困地区的劳务潜力与沿海发达地区、大中城市创造的大量就业机会有机结合起来;加强东部和西部地区的联合,以多种方式促进贫困地区的发展;组织极少数缺乏基本生存条件山村向有开发条件的地方移民;
(c)增加对贫困地区的资金、物资投入:中国已发放的财政信贷扶贫资金一律延续到本世纪末,其中“三西”专项建设资金在规定期限内保持不变,而且将视今后的财政经济好转状况,继续增加对贫困地区的投入;
(d)改善生态环境和基本的生产、生活条件:根据不同地区的生态环境和自然条件的特点,因地制宜地制定消除贫困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长远规划和制定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的一系列政策;
(e)继续动员社会各界开展扶贫活动,有实力的部委和单位要从自身优势和业务特点出发联系帮助一片贫困地区,不脱贫不脱钩;
(f)继续采取以工代赈政策,扶持落后地区基础设施建设。

8.14健全机构和管理。

为保证消除贫困工作的顺利进行,中国已逐步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管理体系。

1986年成立了国务院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负责制定贫困地区的持续发展和消除贫困的方针、政策和规划,协调解决有关重大问题。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为具体办事机构,负责办理日常事务。

贫困面较大的省、自治区和地、市、县也要成立相应的机构。

8.15加强贫困地区人民的能力建设。

把今后扶贫工作重点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

这一方面所要采取的行动主要包括:
(a)采取更加积极有效的政策和措施,提高贫困地区的人口素质:有计划、分步骤地普及贫困地区的小学和初中教育,争取到本世纪末,在比较贫困的地区普及5~6年的小学教育,在特别贫困的地区普及小学4年义务教育;贫困地区尤其要注意改革初中办学模式,适时注入职业教育内容,也可以在初中教育的一定阶段实行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分流,促进农科教结合;重点培养适应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农、林、水土保持、荒漠化防治、生态环境保护、土地合理利用、农副土特产品加工等方面的人才;
(b)采取倾斜政策,提高贫困地区的科学技术水平,进一步实施科技扶贫计划,继续发挥科学技术进步在消除贫困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c)提高妇女、儿童摆脱贫困的能力,落实妇女、儿童在接受教育、参与决策等方面的合法权利。

8.16大力实施消除贫困与可持续发展的优先项目。

中国消除贫困与可持续发展方面要做的工作很多,考虑到国内经济力量和国际合作的可能性,近期重点进行以下4个方面的工作:
(a)特贫地区的消除贫困项目,包括黄土高原干旱区和西南喀斯特地貌区;解决这两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的办法有两个:一是在技术示范的基础上,引导当地农民改变单一农业和掠夺性的生产方式,调整产
业和产品结构,发展特有资源,扩大农民收入来源;二是在周围风俗习惯相近且水土资源较好、生态环境有潜力的地区,开发建设一些生态经济区和工业项目,创造就业机会,在志愿的基础上,迁移一部分人口,缓解这些地区人口过多对生态环境的压力;三是帮助建设一批水利设施,解决好人畜饮水和必要的农田用水问题;
(b)消除贫困与可持续发展示范工程项目:开展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工程和规划设计,针对不同类型贫困地区的特点,选择3个具有代表性的区域,开展消除贫困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示范工程,进行水土保持、山地灾害防治、植树造林、荒漠化防治、基本农田建设、小流域综合治理、改善交通条件以及计划生育、地方病防治和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等相结合的综合整治;
(c)消除贫困信息网建设:目前,中国消除贫困的统计分析工作十分落后,不能适应消除贫困与可持续发展工作的需要。

为此,需优先建设消除贫困信息网;
(d)提高教育水平,改善妇女、儿童医疗条件项目:包括在贫困地区实现普及1500万名儿童6年级初级教育的工程和降低贫困地区婴儿死亡率、儿童和妇女发病率的工程;
8.17开展国际合作,具体领域包括:
(a)制定消除贫困与可持续发展的优先项目,制定可持续发展的行动方案,并从国际社会争取必要的资金、物资和技术的援助;
(b)开展国际间技术合作和交流,包括消除贫困方面的人才培训等;
(c)落实与配合世界银行有关西南地区扶贫援助项目的实施,并争取更多的国际援助和支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