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系统解剖学-PPT

合集下载

神经系统解剖学 ppt课件

神经系统解剖学 ppt课件
第八节神经系统
一、脊髓和脊神经 二、脑和脑神经 三、自主神经系统 四、感觉传导通路 五、运动传导通路
神经系统解剖学
神经系统模式图
神经系统解剖学
中枢 脑
神经

脊髓

系 统
周 围
按部 位分
脑神经 脊神经

内 内脏感觉神经
经 按脏
分 神 内 脏 交感神
布 经 运动 经分源自神经 副交感神经躯体神经
神经系统解剖学
横断面
神经系统解剖学
脊髓和脊神经根
神经系统解剖学
1、颈丛
神经系统解剖学
颈部肌肉、血管和神经(1)
神经系统解剖学
颈部肌肉、血管和神经(2)
神经系统解剖学
颈部肌肉、血管和神经(3)
神经系统解剖学
2、臂丛
神经系统解剖学
神经系统解剖学
纵隔
神经系统解剖学
神经系统解剖学
腹后壁的肌肉和神经
回、海马旁回、海马、齿状回
神经系统解剖学
大脑皮质分区
神经系统解剖学
脑底面
神经系统解剖学
脑岛
神经系统解剖学
脑的正中矢状切
神经系统解剖学
海马和穹窿
神经系统解剖学
大脑半球水平切面
神经系统解剖学
基底核
神经系统解剖学
胼胝体:连接两侧半球广泛区 域,分为嘴、膝、干、压四部 分
中央沟:自半球上缘中点稍后方,斜向 前下方,几乎达外侧沟
顶枕沟:半球内侧面后部自前下斜向后 上
神经系统解剖学
神经系统解剖学
神经系统解剖学
1、大脑半球外侧面
神经系统解剖学
神经系统解剖学
额叶:
中央前沟、额上沟、额下沟 中央前回:中央沟与中央前沟之间 额上回:额上沟以上 额中回:额上沟与额下沟之间 额下回:额下沟与外侧沟之间

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人体解剖学课件)

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人体解剖学课件)
基底部、基底沟
延髓脑桥沟内有展神经根、面神经根和前庭蜗神经根
基底部两侧有三叉神经根
基底沟
三叉神经
延髓脑桥沟
1.腹侧面
大脑脚、脚间窝
在脚间窝内有动眼神经根
(3)中脑
大脑脚
脚间窝
动眼神经
2.背侧面
(1)延髓
薄束结节,其深面有薄束核
楔束结节,其深面有楔束核
薄束结节
楔束结节
菱形窝
髓纹
延髓上部、脑桥的背侧面形成
④“书写中枢”受损:失写症
②“说话中枢”受损:运动性失语症
①“听话中枢”受损:感觉性失语症
③“阅读中枢”受损:失读症
语言中枢受损后的表现:
尾状核:“C”形,围绕背侧丘脑
豆状核:内侧部和中间部合称苍白球,外侧部最大称壳
杏仁体:连于尾状核的末端
背侧丘脑
尾状核
尾状核
背侧丘脑
豆状核
杏仁体

苍白球
纹状体
端脑又称大脑,由左、右大脑半球组成。
两侧大脑半球之间的深裂称为大脑纵裂。
裂底有连结两侧大脑半球的白质结构称为胼胝体。
大脑半球
大脑纵裂
胼胝体
3面:背外侧面、内侧面和下面
3沟:外侧沟、中央沟、顶枕沟
背外侧面
内侧面
下面
外侧沟
中央沟
顶枕沟
5叶:额叶、顶叶、颞叶、枕叶、岛叶
中央前沟、中央前回额上沟、额下沟额上回、额中回、额下回
下丘脑是皮质下内脏活动中枢,对内分泌、体温、摄食、水盐平衡、情绪反应等起重要的调节作用。
下丘脑功能
位置:在两侧背侧丘脑、下丘脑之间。
交通:向下经中脑水管通第四脑室。

神经解剖学-神经组织

神经解剖学-神经组织

1.细胞膜(cellmembrane)
神 经 元 的 细 胞 膜 又 称 神 经 元 膜 ( n e u r o n a l m e m b r a n e ) ( 图 4-2),同其他细胞膜一样作为屏障紧密包裹着细胞质,也是由 脂质双分子层构成膜的基本骨架。神经细胞通过神经元膜进行神 经冲动的发生、传导、物质运输、代谢调控以及细胞外物质识别 等多种功能。神经元膜是可兴奋膜,刺激后能产生明显的电位变 化,进行神经冲动的传递。神经元膜在某些部位形成特化结构, 如在突触部位增厚形成突触前膜或突触后膜。
(5)线粒体(mitochondrion)
线粒体几乎分布于整个神经元,包括细胞体、树突和轴突以及最 小的突起分支和末梢(图4-2)。线粒体是神经元氧化供能的中 心。多数神经元缺乏储存糖原的能力,其能量主要依赖于循环的 葡萄糖供给,因此,人脑的血液供应被阻断几秒钟就会失去知觉。
线 粒 体 是 动 物 细 胞 中 除 细 胞 核 以 外 唯 一 含 有 线 粒 体 D N A (mtDNA)的细胞器,而且含有蛋白质合成系统(mRNA、 rRNA及tRNA)等,但仅有少数蛋白质由mtDNA编码翻译,大 多数线粒体蛋白质还是由核DNA编码。神经元内线粒体有储存钙 的功能,对钙的调节起重要作用。研究还发现线粒体功能障碍与 氧化应激、细胞凋亡、神经退行性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和帕金森 病等密切相关。
滑 面 内 质 网 ( s m o o t h e n d o p l a s m i c r e t i c u l u m , S E R ) 在 神 经细胞中也很多,由不规则分支和融合的管或池组成,不仅分布 于神经元的胞体,还延伸到树突和轴突内。有的神经元滑面内质 网紧靠细胞膜下,形成较宽的扁平囊,称膜下池 (hypolemmalcistern),可能与膜的离子调节运输有关。滑 面内质网具有多种功能,除运输蛋白质、合成脂肪和胆固醇外, 还可调节细胞内物质(如钙)的浓度,也是细胞所需膜脂的主要 合成场所。

《解剖学基础》课件——神经元

《解剖学基础》课件——神经元
形态:
比树突细,呈细索状
数目:只有一个
结构:
不含尼氏体,有轴丘
功能:
传导冲动
轴丘
轴 突
轴突起始部
(二)神经元分类
1、按突起数目分:
多极神经元
一个轴突多个树 突
双极神经元
一个轴突一个树 突
假单极神经元
一个突起,分为 周围突和中枢突
2、按功能分:
感觉神经元 (传入)
中间神经元 (联络)
运动神经元 (传出)
粗面内质网+游 离核糖体 功能:
合成蛋白质
神经原纤维
LM: 银染呈棕黑色细丝
EM:神经丝+微管
功能: 构成神经元细
胞骨架,微管还参 与物质运输
2. 突起
树突 轴突
(1)树突
树突
形态:
粗短,树状分支, 表面有树突棘
数目:一个或多个
结构:
同胞体,含尼氏体
功能:
接受刺激,将冲
动传给胞体。
(2)轴突
神经元
神经组织 概述

神经细胞



神经胶质细胞
神经系统的主要组织 成分
接受刺激,整合信 息,传导冲动
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 能单位,也称神经元
数量为经元的 10—50倍
对神经元起支持、保 护、营养等作用
神经组织
1 •神经元 2 •神经胶质细胞 3 •神经纤维 4 •神经末梢
一、神经元
(一)神经元的形态结构
神经元
胞体 突起
细胞膜 细胞核 核周质
树突 轴突
树突 胞体
轴突 终末
1.胞体 —— 营养、代谢中心
位于脑和脊髓的灰质及神经节内

系统解剖学神经系统(beida医学部课件)

系统解剖学神经系统(beida医学部课件)

白质结构
白质位于灰质的周围,主要由各种不 同的神经纤维束构成,包括皮质脊髓 束、皮质脑干束、脊髓丘脑束等。
神经根
神经根定义
神经根是由脊髓发出的许多神经 纤维束组成的集合,它们负责将
信息传递到身体的不同部位。
神经根结构
每个神经根都由许多不同类型的神 经纤维组成,这些纤维来自脊髓的 不同部分,并终止在不同的身体部 位。
运动功能
总结词
运动功能是指神经系统对骨骼肌的支配和控制,以实现身体 的自主运动和姿势调节的能力。
详细描述
运动功能主要依靠大脑皮层和小脑的运动区来实现,这些区 域通过发出神经冲动来控制骨骼肌的收缩和松弛,从而产生 各种运动和姿势。运动功能对于人类和动物的生存、活动和 行为表现至关重要。
自主神经功能
下运动神经元
下运动神经元是指从大脑皮层到 肌肉的传出纤维。它通过前角细 胞传递运动指令,支配肌肉的活
动。
上运动神经元
上运动神经元是指从大脑皮层到 脊髓的运动传导纤维。它传递大 脑皮层的运动指令,通过脊髓到 达前角细胞,控制肌肉的活动。
自主神经传导通路
• 自主神经传导通路概述:自主神经传导通路是负责调节内脏器 官活动的路径。它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组成,通过调节内 脏器官的活动来维持身体的内环境平衡。
责处理信息。
小脑
小脑皮质
小脑核
小脑皮质是构成小脑的主要部分,分为三 个叶:前叶、后叶和扁桃体。小脑皮质主 要负责协调自主运动的控制和平衡。
小脑核是小脑内部的神经核团,分为四个 部分:前庭核、网状核、齿状核和红核。 这些核团主要与运动的协调和平衡有关。
小脑白质
小脑灰质
小脑白质主要由神经纤维组成,连接小脑 的不同部分,传递运动指令和感觉反馈。

2024版解剖学神经系统ppt课件

2024版解剖学神经系统ppt课件
9
神经元之间的连接与通讯
化学性突触
神经元网络
通过释放神经递质实现神经元之间的 连接与通讯,具有单向传递的特点。
大量神经元通过复杂的连接形成网络, 实现信息的整合、加工和传递。
电突触
通过直接传递电信号实现神经元之间 的连接与通讯,具有双向传递的特点。
2024/1/26
10
2024/1/26
03
CATALOGUE
解剖学神经系统 ppt课件
2024/1/26
1
contents
目录
2024/1/26
• 神经系统概述 • 神经元与突触 • 感觉神经系统 • 运动神经系统 • 自主神经系统 • 神经系统的研究方法与技术
2
2024/1/26
01
CATALOGUE
神经系统概述
3
神经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2024/1/26
治疗原则
针对病因治疗、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改善生活质量。
常见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如营养神经药物、改善 循环药物等)、物理治疗(如针灸、 按摩等)、手术治疗(如神经修复 或移植等)。
14
2024/1/26
04
CATALOGUE
运动神经系统
15
运动单位的结构与功能
01
运动神经元
胞体位于脊髓灰质前角或脑干运动神经核,发出轴突构成运动神经纤维。
行为学实验
设计和实施行为学实验,研究神 经系统对动物行为的影响。
25
神经药理学的研究方法与技术
药物筛选技术 通过高通量筛选技术,寻找能够影响 神经系统功能的药物。
药物作用机制研究
运用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技术, 研究药物与神经系统相互作用的分子 机制。

神经解剖学-神经系统的发生

神经解剖学-神经系统的发生

脊髓的白质由神经管的边缘层演化而成,主要由神经元突起与神 经胶质细胞组成,其中神经元轴突在脊髓内上行和下行,聚集形 成传导束。胚胎第3个月时,脊髓各节段与脑的各部分形成广泛 的联系,它们的突起组成脊髓的固有束、前索、外侧索和后索。 神经管的管腔狭细,形成脊髓的中央管(图3-6)。
图3-6 脊髓的发育
图3-1 人胚3周模式图
A.人胚3周的断面B.3周末的胚盘
图3-2 神经管与神经嵴形成示意图(横断面)
图3-3 神经管与神经嵴形成示意图(整体观)
二、神经管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织分化
在神经管发育过程中也伴随着细胞、组织的 分化。
(一)神经上皮的分化迁移
早期神经管的管壁是由一层假复层上皮组成(图3-4),称神经 上皮(neuroepithelium)。神经上皮只含一种细胞,称神经 上皮细胞。后来神经上皮细胞分裂增殖,部分细胞迁移至神经上 皮的外周,构成新的细胞层,称套层(mantlelayer),以后分 化为成神经细胞(neuroblast)和成神经胶质细胞 (glioblast)。成神经细胞和成神经胶质细胞长出突起,并延 伸到套层的外周形成边缘层(marginallayer)。
随后,单极成神经细胞的内侧端又发出一些分支,为原始树突, 这时它就成为多极成神经细胞,将来形成成熟的多极神经细胞 (图3-5)。成神经细胞是分裂后细胞(postmitoticcell), 一般不再有分裂增殖的能力。
图3-5 神经上皮细胞的分化
(三)成神经胶质细胞的分化
成神经胶质细胞先分化为各类胶质细胞的前体细胞,即成星形胶 质细胞(astroblast)和成少突胶质细胞 (oligodendroblast),成星形胶质细胞再分化为原浆性星形 细胞和纤维性星形细胞,成少突胶质细胞分化为少突胶质细胞。 小胶质细胞发生较晚,其来源存在争议(详见第四章第二节) (图3-5)。

人体解剖学之神经系统PPT课件

人体解剖学之神经系统PPT课件
后根 前根 灰交通支 白交通支
交感干神经节
骨胳肌 运动终板
二、颈丛 (一)颈丛的组成和位置
C1-4前支 (二)颈丛的分支
枕小神经
浅皮支
—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
耳大神经
1.枕小神经 (C2) 2.耳大神经 (C2-C3)
颈横神经
3.颈横神经 (C2-C3) 锁骨上神经
(颈皮神经)
4.锁骨上神经 (C3-C4)
腓骨长,短肌 腓浅神经 L5,S1
股二头肌
坐骨神经 S1
小腿三头肌 胫神经
S1,S 2
(三)临床常用检测的肌肉运动及其节段神经支配
上肢神经定位诊断所检测的运动相关肌肉及神经支配
运动
肌名称
神经
神经节段
肩外展 屈肘 桡侧伸腕 伸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屈指 拇指外展
三角肌 肱二头肌 桡侧腕伸肌 肱三头肌 拇长屈肌,指深屈肌 拇短展肌,第一骨间背侧肌
腋神经 肌皮神经 桡神经 桡神经 正中神经 正中神经 尺神经
血-神经屏障: 存在于神经内膜毛细血管 壁的水平
三、周围神经再生
神经纤维溃变 顺行溃变 逆行溃变
神经营养因子 神经生长因子(NGF) 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DNF) 睫状神经生长因子(CNTF)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
第一节 脊神经 一、概 述
(一)脊神经的构成、分部和纤维成分
前根—运动 后根—感觉 脊神经节
一、神经节 脑神经节 脊神经节(背根神经节) 内脏运动神经节
387 18-1
二、神经
在周围神经系统中,神经纤维聚集构成神经 神经膜
神经内膜 神经束膜 神经外膜
髓鞘:由施万细胞的 突起卷绕神经元轴突 多层
神经的血管 ①外来系统

周围神经系统——解剖学课件

周围神经系统——解剖学课件
周围神经系统——解剖学 课件
周围神经系统是由周围神经和神经节组成的神经系统。它连接了中枢神经系 统和身体的各个部分,控制了我们的感觉、运动和自主神经系统。
周围神经系统的组成部分
神经元
神经元是周围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由细胞体、树突、轴突和轴突末梢组成。
神经节
神经节是周围神经系统的感觉处理中心,包括脑神经节和脊神经节。
3
运动神经元病变
包括肌萎缩侧索硬化症、运动神经元疾病等。
诊断和治疗周围神经系统疾病的方法
诊断
• 神经系统检查 • 电生理学检查 • 影像学检查
治疗
• 药物治疗 • 物理治疗 • 手术治疗
结论
周围神经系统是非常复杂和重要的神经系统。它们连接我们的大脑和其他身体部分,让我们感受到世界和作出 反应。了解周围神经系统的解剖和功能,有助于诊断和治疗神经系统疾病,提高生活质量。
2 运动调节
周围神经系统将各种感觉 信息传递给中枢神经系统。
周围神经系统控制肌肉的 收缩和放松。
3 自主神经系统
周围神经系统控制人体的 自主神经系统,如心率、 呼吸、消化等。
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
1
周围神经病
包括神经炎、神经损伤、周围神经疼痛等。
2
自主神经失调症
包括心脏神经官能症、血管迷走性晕厥、胃肠道功能紊乱等。
神经纤维
神经纤维是神经元的轴突,可分为传入纤维和传出纤维。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
细胞体
神经元细胞体包含细胞核和细胞质,控制神经元的 生命活动。
树突
神经元树突是接受其他神经元信号的部分。
轴突
神经元轴突是传出信号的部分,可延伸数厘米长。
突触

解剖学基础《神经组织》PPT课件

解剖学基础《神经组织》PPT课件
2.按神经元的功能分类 ①感觉神经元,也称传人神经元,可接受体内、外各种刺激,将刺激转化为神经冲动 传向中枢。 ②运动神经元,也称传出神经元,将中枢发出的神经冲动传给肌肉或腺体调节其活动。 ③中间神经元,也称联络神经元,介于感觉和运动两类神经元之间,起联络作用。人 类神经系统中,中间神经元数量最多约占神经元总数的99%,构成中枢神经系统内的 复杂网络。
电镜下观察,化学性突触包括3部分:
1.突触前部 是轴突末端的球形膨大部分,该处的细胞膜为突触前膜,突触前膜侧胞 质中含有许多突触小泡和线粒体等,突触小泡内含神经递质。
2.突触后部 是与突触前部相对应的树突或胞体的部分,其中,与突触前膜相对的细 胞膜为突触后膜,膜上具有特异性的接受神经递质的受体。
3.突触间隙 是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之间的狭小间隙, 宽约15~30nm。 当神经冲动传至突触前膜时,突触小泡移向突触前膜并 与之融合,通过胞吐作用将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内, 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扩散,与突触后膜上相应受体发生 特异性结合后,引起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 化学性突触神经冲动传导的特点是单向性的,即只能由 突触前神经元传到突触后神经元,不能逆向传导。
神经胶质细胞不具有神经元的功能,但对神经无起支持、保护、绝缘、营 养等作用。
一、神经元
神经元由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组成。
(一)神经元的结构 1.胞体大小不一,形态各异,有圆形、星形、梭形、锥体形等多种形态,是神经元的 代谢和营养中心。
(1) 细胞膜:具有接受刺激、产生并传导神经冲动和信息处理的功能。
二、神经胶质细胞
神经胶质细胞广泛分布于神经系统中,一般较神经细胞小,有突起但不分树突和轴突。 根据分布的位置,神经胶质细胞可分为中枢神经系统胶质细胞和周围神经系统胶质细 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囊损伤(三偏综合征):对侧偏身瘫痪(锥体束 损伤);对侧偏身感觉丧失(丘脑中央辐射损伤); 双眼视野对侧半的同向偏盲(视辐射损伤) 。
69
边缘系统
组成:边缘叶及相关皮质、皮质下结构(杏仁 体、隔核、下丘脑、上丘脑、背侧丘脑前核、 中脑被盖等)
纤维联系:前脑内侧束、穹隆、乳头丘脑束、 终纹(杏仁体一隔区)、脑髓纹(隔区一缰核)等
67
68
内囊:位于丘脑、尾状核与豆状核之间
,水平切面呈向外开放的“V”字形
内囊的分部及各部所通过的纤维束
内囊前肢:位于豆状核与尾状核之间,有额桥 束、丘脑前辐射通过
内囊膝: 前、后肢会合部,有皮质核束通过
内囊后肢:位于豆状核与丘脑之间,有皮质脊 髓束、皮质红核束、丘脑中央辐射、顶枕颞桥 束、视辐射、听辐射通过
蛛网膜下腔(隙):指蛛网膜与软膜之间的腔 隙,腔内含有流动的脑脊液。
蛛网膜粒
78
79
80
脊髓的血液供应和被膜
81
2、脑室
侧脑室 第三脑室 第四脑室
82
侧脑室 lateral ventricle
位置:大脑半球内部的腔隙,内含脑脊 液
分部:中央部,位于顶叶内;前角,伸 入额叶的部分;后角,伸入枕叶的部分; 下角,伸入颞叶的部分。



经元
部位
意识性 脊神经节
本 体 觉 细胞 和 精 细 主要感觉传导通路
触觉
肢体浅 脊神经节
感觉
细胞
头面浅 三叉神经
感觉

视觉
视网膜双 极细胞
薄束核、 楔束核
脊髓后角 细胞
三叉神经 脑桥核三 叉神经脊 束核 视网膜节 细胞
丘脑腹 后外侧 核
丘脑腹 后外侧 核
丘脑腹 后内侧 核
外侧膝 状体
延髓丘系 交叉
1பைடு நூலகம்8
129
锥体外系(皮质-脑桥-小脑系)
130
锥体外系(纹状体-苍白球系)
131
皮质脊髓束歌诀
上下两级神经元,皮质兴奋向下传; 经过内囊后脚处,锥体下部多越边; 下行脊髓侧前索,终止前角神经元; 交叉前伤瘫对侧,交叉后伤瘫同边; 上损硬瘫下损软,定位诊断并不难。
132
意向性震颤等 。
44
45
4、端 脑 The Telencephalon 五 叶
额叶 frontal lobe外侧沟以上,中央沟以前 顶叶 parietal lobe 中央沟以后,外侧沟末端与
枕叶前缘中点连线以上的部分 颞叶 temporal lobe 外侧沟以下 枕叶 occipital lobe 背外侧面:顶枕沟至枕前切
构。 7.网状结构:中枢神经系统内,灰质和白质混合而成。
4
一、脊髓和脊神经
5
位置
6
脊髓的外形和被膜
7
脊髓节与椎骨对应关系歌诀
颈节一四相齐,颈五胸四节高一; 下胸高三中高二,腰节平胸十十一; 骶尾腰一胸十二,定位诊断是依据。
8
脊髓末端位置歌诀
脊髓何处定末端,男一女二小儿三; 终池底部对骶二,终丝尾骨背侧攀。
56
底面
额叶下面:眶回、嗅球、嗅束、嗅三角 枕颞沟、侧副沟、海马沟 枕颞外侧回:枕颞沟与大脑下缘之间 枕颞内侧回:枕颞沟与侧副沟之间 海马旁回:位于侧副沟的内侧 钩:海马旁回前端的弯曲 齿状回、海马 —— 海马结构 边缘叶:隔区(胼胝体下区、终板旁回)、扣带
回、海马旁回、海马、齿状回
73
视束及视辐射
74
脑神经核
75
脑神经核(侧面观)
76
(三)脑、脊髓被膜、脑室、 脑脊液、脑血管、脑屏障
77
1、脑和脊髓的被膜
硬(脊、脑)膜:大脑镰,小脑幕,硬脑膜静 脉窦。
蛛网膜:无血管,透明,为结缔组织。 软膜:有丰富的血管。
硬膜外腔(隙):指硬脊膜与椎管壁(骨膜) 之间的狭窄腔隙,腔内呈负压,含有淋巴管、 静脉丛、结缔组织、脊神经根等。
13
1、颈丛
14
颈部肌肉、血管和神经(1)
15
颈部肌肉、血管和神经(2)
16
颈部肌肉、血管和神经(3)
17
2、臂丛
18
19
纵隔
20
21
腹后壁的肌肉和神经
22
二、脑和脑神经
(一)脑:脑干、间脑、小脑、大脑 (二)脑神经:12对 (三)脑、脊髓被膜、脑室、脑脊液、脑
血管、脑屏障
1.灰质: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元胞体和树突聚集而成。 2.白质: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纤维聚集而成。 3.神经核: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元胞体聚集而成的团块。 4.神经节:周围神经系统内,神经元胞体聚集而成的团块。 5.纤维束: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纤维聚集成束。 6.神经:周围神经系统内,神经纤维聚集而成的条索状结
功能:调节内脏活动和情绪活动;与个体生存 和种族延续有关;与精神、记忆等高级神经活 动有关
70
(二)脑神经:12对
脑神经名称歌诀 一嗅二视三动眼,四滑五叉六外展; 七面八听九舌咽,迷副舌下十二全。
脑神经性质歌诀 一二八对性质感,运动舌付动滑展; 舌咽迷走三叉面,感觉运动混合全。
71
脑神经
95
96
97
第四脑室脉络
98
内外侧丘系
99
前庭神经核的主要纤维投射
100
5、脑屏障
101
三、自主神经系统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四、感觉传导通路
感受器 → 传入神经元 → 各级中枢 → 大 脑皮质 →传出神经元 → 效应器
111
传 导 通 一 级 神 经 二 级 神 经 三 级 神 纤维交叉 投射中枢
迹(距枕极4cm)连线后部 岛叶 insular lobe 外侧沟深面,被大脑额、顶
、颞叶掩盖
46
三条恒定的沟
外侧沟:自半球下面,行向后上方,至 半球上外侧面的深沟
中央沟:自半球上缘中点稍后方,斜向 前下方,几乎达外侧沟
顶枕沟:半球内侧面后部自前下斜向后 上
47
48
49
1、大脑半球外侧面
缘系统) 后连合
33
34
丘脑核团模式图
35
36
3、小脑
37
小脑上面观
38
小脑下面观
39
小脑分叶
40
小脑皮质结构
41
小脑脚及外侧丘系
42
小脑上脚及小脑齿状核
43
小脑的功能
小脑的功能:维持身体的平衡;调节肌 张力;协调随意运动。
原小脑综合症:平衡失调,眼球震颤。 新小脑综合征:共济失调,肌张力低下,
84
第四脑室位置:延髓、脑桥与小脑之间
下外界:薄束结节、楔束结节、小脑下脚;上 外界,小脑上脚;外侧角
正中沟、界沟、第四脑室外侧隐窝;前庭区 (前庭神经核);听结节(蜗神经核);内侧 隆起;面神经丘;舌下神经三角(舌下神经 核);迷走神经三角(迷走神经背核);分隔 索;蓝斑;第四脑室顶前部,后部,三个孔: 第四脑室正中孔(1),第四脑室外侧孔
72
脑神经出入颅部位歌诀
视管有视嗅筛板孔,眶上裂内眼滑展动; 静脉孔中咽迷付通,面听内耳舌下管行; 还有上颌圆下颌卵,也要记清。
脑神经连脑歌诀 一嗅额下嗅球中,二视离球间脑通; 脚间窝内三动眼,下丘下方滑车行; 桥腹两侧连三叉,桥延沟内展面听; 橄榄后沟上至下,舌咽迷走副神经; 锥体橄榄之间处,舌下神经看得清。
连通:中脑水管 → 第三脑室,第四脑室 → 正中孔、外侧孔 → 蛛网膜下隙
85
脑室的铸型
86
侧脑室(上面观)
87
3、脑脊液
作用:保护、营养、维持颅内压、运输 循环
88
脑脊液循环示意图
89
4、脑血管
90
大脑半球外侧面的动脉
91
大脑半球内侧面的动脉
92
93
脑底的动脉
94
颅内个静脉的交通
包括皮质脊髓束和皮质核束 是大脑皮质下行控制机体运动的最直接
途径 上运动神经元;位于中央前回 下运动神经元;位于脊髓前角和脑神经
运动核。
123
锥体束
124
皮质脊髓束和皮质核束
125
锥体交叉和内囊
126
127
(二)锥体外系
锥体以外调节骨骼肌运动的结构。 主要传导通路: 皮质-纹状体通路 皮质-脑桥-小脑通路
脊髓白质 前连合
延髓和脑 桥
视交叉
中央后回中 上部、中央 旁小叶后部 及中央前回
中央后回中 上部、中央 旁小叶
中央后回下 部
枕叶内面距 状沟周围皮 质
112
(一)浅感觉传导通路
1、躯干、四肢的痛、温、触觉传导通路: 脊神经节(1)-脊髓灰质后角(2)-丘 脑外侧腹后核(3)-中央后回等
2、头面部痛、温、触觉传导通路:三叉 神经节-三叉神经脑桥核(触觉)和神经 脊束核(痛温觉)-背侧丘脑腹后内侧核
113
浅感觉传导路
114
(二)深感觉和精细触觉传导 通路
115
本体感觉传导路
116
视觉传导路
117
听觉传导路
118
嗅觉传导路
119
舌的味觉及神经分布歌诀
舌根苦、舌尖甜、舌背两侧尝酸咸; 面体尖、根舌咽、三叉神经管一般。
120
平衡觉传导路
121
五、运动传导通路
122
(一)锥体系
由两极神经元组成,支配骨骼肌的随意运 动。
50
51
额叶:
中央前沟、额上沟、额下沟 中央前回:中央沟与中央前沟之间 额上回:额上沟以上 额中回:额上沟与额下沟之间 额下回:额下沟与外侧沟之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