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论教程(第二版)李壮鹰第四章总结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与骄傲。在繁荣开放的文化大背景
下的文学创作,特别是诗歌创作,
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峰极。总结这
一时期的社会特点和文化时尚与文
学创作的关系,是文学思想发展史
李白
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隋唐以来日益开放的文化大背景
首先,广阔疆域为南北文化和文学的真正 融合创造条件。
再次,唐代的强盛和疆域拓展更为中外文 化的交流提供了广阔的背景。
一、“天真”与“中道”
“中道”: 皎然理想的自然品格,是一种无过无不及
的“中道”: 为法制和规律所勒制的自然,才是真正
艺术上的自然, 经人力所熔铸后的自然,必然表现出一
种优游不迫、含蓄蕴藉的风调。
“四不”、“四深”、“二要”、“二废” 等,阐述的是游刃于法度之中,从容于限度 之内的自由。
诗情缘境发,法性寄荃空。
二、“缘境”与“取境”
“境”或“境界”之走入诗学 王昌龄:诗有三境。一曰物境,二曰情境, 三曰意境。
二、“缘境”与“取境”
首次明确强调“境”与“情”的关系: 诗歌的情与境是不可分离的,境中含情, 情由境发 “缘境不尽曰情”
诗歌意境的特点在于整体意象背后所表现 出来的情味。
诗的意境有两个特点:
意境虽为诗中具体形象构成,但它却在具 体形象之外;
构成意境的并不只是对客观物象的描写, 更有诗人的主观情志。
二、“缘境”与“取境”
“取境” 指诗人在创作构思时的艺术想像,其含义 当与“取思”相同,它是指诗人通过构思 活动,使形象化的艺术境界在自己的心中 呈现出来。
第四章
隋唐五代的 文学理论批评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皎然《诗式》的诗学理论 第三节 韩愈的文学思想与“解构”倾向 第四节 白居易批判现实的诗歌理论 第五节 司空图的诗学思想
第一节 概述
大唐帝国,尤其是其中的盛唐时期,
杜甫
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达
到了全盛,代表着中国古代的辉煌
《诗式》对诗歌的探讨,并没有 像其他著作那样仅止于对外部形 式和方法的肤浅罗列,而能着眼 于诗歌艺术的内部规律,对诗歌 的本质、创作、鉴赏、风格等各 方面均有比较深刻的见地。
所谓《诗式》,顾名思义,“式” 者法式也,其意在示人以作诗所 应遵从的法度。
皎然是中唐以后偏重于研究诗歌的艺术规律, 并在中国诗学发展史上有重大影响的人。
儒学发展史上的转折时期:汉学向宋学过渡
3.道教 思想上,生活态度和审美情趣上 李白等人在诗作中所表现的浪漫主义情调
和旷放无羁、任真自得,在美学风格上所 主倡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朴 素清淳,大抵来源于道家。
太 白 行 吟 图
三、中唐以后的“解构”思潮
奇特风格: 安史之乱之后,整个社会心态也就从张扬
贾岛、韩愈、李贺、王维、韦应物。
在关于诗歌艺术的探讨中,引入了佛禅的概 念和理论,从而大大深化了传统的诗学。
王昌龄《诗格》、皎然《诗式》
2.儒家思想
儒学虽然失去独尊的地位,但一直保持着 华夏正统和主流意识形态的文化身份。
儒家的正统思想的体现:
盛唐诗人大气磅礴的诗作中所充溢着的强 烈的问世精神以及建功立业的热情,和对 六朝文化的淫靡之风的清算和复兴古文的 主倡等。
转入内敛。与士人们的迷惘和失落的情绪 相适应,整个文化界也弥漫着一种寻求刺 激、求奇尚怪的气氛。
中唐人对于奇特风格的追求与创造,是以一 种对既定的传统艺术规则的破坏和“解构” 的姿态来进行的。
此种文学“解构”思潮一直绵亘到晚唐,代 表了中唐以后文学在艺术上发展的基本倾向。
第二节 皎然《诗式》的诗学理论
三、“神诣”与“意冥”
以“神诣”、“意冥”等概念论赏诗 较深入地探讨了诗歌的艺术审美特质,虽 语涉玄虚,含有浓重的玄学和佛学的味道, 但确有合理的内核。
来源于佛学和玄学,与“但见性情,不睹 文字”意同。
皎然指出,好的诗句是“情在言外”、“旨 冥句中”,具有“文外之旨”。诗人所要表 达的意旨,不但不局限在言语之内,而且有 时乍一看起来,似与表面的言词相悖。
唐代的文化格局与历代相比,最大的特点即 在于它的开放性。唐王朝统治者打破了过去 传统的所谓“华夷之防”,对中外文化采取 兼容的政策。
பைடு நூலகம்
二、唐代的三教并行及其影响下的文学与 文论
思想上实行儒、释、道三教并用的政策: 1.佛教的影响 禅宗成为佛教界主导
从佛籍中汲取营养,从自然中获得灵感, 使诗文在风格上染上了奇丽的色调,在 意境上也带上了佛禅的空灵。
四、风格论与因革论
皎然在《诗式》中分诗为“十九体”: 高、逸、贞、忠、节、志、气、情、思、 德、诫、闲、达、悲、怨、意、力、静、 远
具体作品在风格上表现出来的丰富性和复 杂性
皎然在用十九字来分注所举的例句时,每有用 两个字说明同一首诗之风格者,所体现的正 是他对与诗的风格的丰富性的理解。
诗的艺术境界对诗的品格起着决定作用。 取境偏高,则一首举体便高; 取境偏逸,则一首举体便逸。
三、“神诣”与“意冥”
至如天真挺拔之句,与造化争衡,可以意 冥,难以言状。
夫诗人造极之旨,必在神诣,得之者妙无 二门,失之者邈若千里,岂名言所知之乎?
两重意已上,皆文外之旨。若遇高手如康 乐公,览而察之,但见情性,不睹文字, 盖诗道之极也。向使此道尊之于儒,则冠 六经之首;贵之于道,则居众妙之门……
皎然(720——800?)是一个禅僧,俗姓谢, 字清昼,湖州长城(今浙江长兴)人。
为刘宋诗人谢灵运的后裔。
一、“天真”与“中道”
“天真”: 皎然极力标倡的美学准则是“自然”。 在创作上反对刻意于形式、为文造情的本末倒置
之风。主张“语与兴驱,势逐情起”,即以诗人 内 心 的 感 受 ——“ 情 兴 ” 作 为 创 作 的 出 发 点, “前无古人,独生我思”。
根由:不是为了诗的教化作用而提倡诗的中 道,而主要是从诗歌内部的艺术规律上来着 眼。
皎然
缘境不尽曰情。
静,非如松风不动,林狖未鸣。乃谓意中 之静;远,非如渺渺望水,杳杳看山。乃 谓意中之远。
取境之时,须至难至险,始见奇句;夫诗 人之诗初发,取境偏高,则一首举体便高; 取境偏逸,则一首举体便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