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论教程(第二版)李壮鹰第四章总结
中国古代文论教程(第二版) 李壮鹰 第五章概述
![中国古代文论教程(第二版) 李壮鹰 第五章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9fb25b1158f5f61fb636662a.png)
自我人格的修养与完善。
《南行前集叙》
夫昔之为文者,非能为之为工,乃不能不为之为工 也。山川之有云雾,草木之有华实,充满勃郁而见于外, 夫虽欲无有,其可得耶?自少闻家君之论文,以为古之 圣人有所不能自已而作者。故轼与弟辙为文至多,而未 尝敢有作文之意。己亥之岁,侍行适楚,舟中无事,博 弈饮酒,非所以为闺门之欢,山川之秀美,风俗之朴陋, 贤人君子之遗迹,与凡耳目之所接者,杂然有触于中, 而发于咏叹。盖家君之作与弟辙之文皆在,凡一百篇, 谓之《南行集》。将以识一时之事,为他日之所寻绎, 且以为得于谈笑之间,而非勉强所为之文也。时十二月 八日,江陵驿书。
三、禅、道思想的发展与诗学中的审美主义
禅宗虽然兴盛于唐代,但至宋代禅宗有了 巨大变化: 在传道方式上向文字禅过渡。 在传道对象上向士大夫倾斜。
道教中兴:为了对禅宗心性学说进行哲学 回应。
三教合流:在建构心性学说这一共同的轴 心上 。
三、禅、道思想的发展与诗学中的审美主义
儒、道、佛三教合流下的宋代诗学,最 大的特点是审美主义倾向的凸显: 一、对艺术至境的普遍追求成为主流诗学。 欧阳修: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 之意见于言外。
(四)“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通过形象来传达出含蓄蕴藉的诗意,使诗 歌具有耐人寻味的言外之意。
司空图把“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和 “韵外之致”、“味外之旨”看成诗歌创 作的最高境界。
苏轼充分体会到了司空图“美在咸酸之外” 之说所包含的艺术见解,对其“味外”说 表示深切赞赏和认同。
(五)法度中的自由
(五)法度中的自由
自由 作家的精神自由,要求摆脱各种束缚。 创作形式上的解放,带有某种人文解放 的倾向。
中国古代文论课程总结
![中国古代文论课程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95ab9cfffab069dc502201cf.png)
中国古代文论课程总结虽然古代文论的学习只有短短的半学期,用老师的话说是“仿佛还没开始就已经要结束了”,但这并不妨碍我对这门课产生的浓厚兴趣,或许这正说明了古代文论本身独有的气质。
那是一种充满了独特的中国古老智慧的魅力,宁静,温和,博大,深邃。
那种充溢的诗意的境界让我“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从先秦文论一直漫溯到明清文论,也稍带提及了近代文论的部分知识。
它在两千多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体现了鲜明的民族文化传统和东方美学的特点,它与中国古代绚丽多彩的文学创作是非常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是在对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各种不同体裁文学的批评中产生、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中国古代文学思想发展的结晶。
或许正是由于它的博大和深邃,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常常会感觉到无从捉摸,心里时常会有体悟甚至产生共鸣,但无法条理清晰地总结概括出来,会陷入“玄”和“虚”的境地。
但我还是努力地罗列了一下,在我看来,中国古代文论主要在儒道释三家哲学的基础上探讨关于文学的本源、文学创作的构思、具体文学创作的方法、塑造文学形象的美学原则以及文学作品的风格美等问题。
一、关于文学的本源中国古代关于文学的本源主要有两种说法:一是本于心,二是源于道,分别出于儒道两家的哲学观和文学观。
儒家认为,文学本于心。
先秦时代流行的“诗言志”说,就其对文学本源的认识来看,即指文学本源于人心。
代表正统儒家文学观的《毛诗大序》也说:“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心动情发,借语言作为工具,这就是诗。
在我看来,中国古代讲文学的真实性,不是讲的文学作品的内容是否符合客观现实生活的真实,而是讲文学作品的思想感情是否真实地反映了作者内在的心灵世界。
道家则认为,文学源于道。
文学之源于道,应该是有两种不同的含义。
一是指文学的本源为具有宇宙规律意义的自然之道,二是指文学源于儒家的社会政治之道,亦即六经之道。
后者可以传统的“文以载道”言之,这个“道”不是抽象的哲理性的道,而是具体地体现了儒家政治思想、人伦道德的道,亦即圣人之道。
中国古代文论教程
![中国古代文论教程](https://img.taocdn.com/s3/m/67db96435f0e7cd18525361a.png)
绪论基本知识1.儒家的文学教化论是从先秦到汉代逐渐形成的。
2.一般而言,儒家思想主要影响文学的外部规律方面,而道家思想主要影响文学的内部规律方面。
3.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概念和范畴主要受到中国古代传统感悟式直觉思维方式和辩证法思想因素的影响。
4.意境说和教化说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的两大支柱。
5.诗话的源起,应以欧阳修的《六一诗话》为最早。
6.何文焕的《历代诗话》,丁福保的《历代诗话续编》、《清诗话》,郭绍虞等的《清诗话续编》是重要的诗话资料的汇编。
7.《词话丛编》的编者是唐圭璋。
8.最早运用评点的批评方法的批评家是南宋末年的刘辰翁。
9.金圣叹把评点的批评方法推向了高峰。
10.重要的文学评点有毛宗岗的《三国演义》评点、张竹坡的《金瓶梅》评点和脂砚斋的《红楼梦》评点。
思考题1.简述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色。
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色与中国古代的社会形态、中华民族的文化背景与思维方式,以及中国文学的特点及其演变发展等因素的影响有关。
(1)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历史悠久,独具体系,有其深刻性与正确性,但变革缓慢,也有保守落后的一面。
(2)由于受到古代社会农业性和宗法性的影响,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一致,重视道德实践,强调文学的社会内容及其教化作用。
(3)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概念、范畴往往是抽象与具体、概括与体验的统一,其内涵既有确定性,又有多义性。
(4)受中国古代文学传统的影响,中国古代文论偏重于表现(抒情言志),发展为义意境说和教化说为两大支柱的文学理论体系,不同于西方偏重于再现(摹仿),发展为以典型说为核心的文学理论体系。
(5)由于汉语独特的结构和声律特点,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也从中总结出一套结构形式和使用技巧。
“古雅”的审美范畴和“复古”的文学思潮也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一个重要特色。
(6)由于中国古代文学家和批评家往往一身二任,故其理论批评文字也往往也具有浓烈的文学性。
2.简述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表现形态。
中国古代具有系统性的文论专着不多,主要的表现形态为:(1)散见于子书中的某些章节和片段的文论。
古代文论(二) 复习笔记
![古代文论(二) 复习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e39793bef121dd36a32d82b1.png)
思想上,黄庭坚受理学肯定“道”在文学创作中的本体意义,他的诗文批评理论往往能突破自己对理学家的推崇。
这表现在:1、强调诗歌的“忿世疾邪”的怨刺作用,但又须符合温柔敦厚的儒家诗教。
2、诗歌创作要以理为主。
3、点铁成金和夺胎涣骨说。
4、重视法度。
№黄庭坚在《答洪驹父书》中提出“点铁成金”的观点,而“夺胎换骨”说则出自于惠严羽的《沧击了永嘉四灵及其影响的江湖诗派)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著名作品之一:《诗辨》,是全书的总纲,阐述作者的基本理论主张;《诗体》,探讨诗歌的体制,研究艺术风格和作家流派;《诗法》,着重在研究具体的诗歌写作方法,也涉及到某些创作的具体问题;《诗评》,包括具体与审美欣赏,在评论历代作家作品时。
从各个不同侧面来展开基本理论观点;《考证》,对一些诗篇文字与作者从考据与鉴赏的角度进行辨定,部分材料反映了他本人的诗学理论。
1、“别材”、“别趣”说。
强调诗歌区别于其他文章的特殊艺术规律。
2、以禅喻诗:妙语。
以禅喻诗是《沧浪诗话》的最大特色。
所谓“妙语”,指学诗写诗时产生的犹如学禅领悟真如佛理一样的认识飞跃,带有非理性的直觉思维,领悟诗的兴趣和艺术本质。
严羽将妙语作为学诗作诗的基本方法,包含四层意思:一,只有妙语才能理解和领会前人的诗,才能懂得诗的特质;二,靠妙语,运用形象思维,才能作好事;三,善于妙语的人才是真正的诗人;四,各人才智不同,因而悟有浅深,有分限,所取得的艺术成就不一样。
3、除《六一诗话》的《冷斋夜话》、叶梦得的《石林诗话》、张戒的《岁寒堂诗话》、王若虚的《滹南诗话》等。
其中,张戒的《岁寒堂诗话》对江西诗派及苏轼的批评颇为激烈。
其诗学观点主要有:一,言蕴藉的诗歌美学。
李清照提出了“词别是一和诗词风格的不同,严分诗与词的分别,维护词合乐歌唱的基本特性。
王灼,字晦叔,号颐堂,著《碧词同源,则体亦相同。
高度赞扬苏轼,贬斥柳永和李清照等,从抒情这一层面肯定苏轼的词作,赞同苏轼的以诗为词,抹杀诗与词之间的分别。
中国古代文论 自考复习笔记
![中国古代文论 自考复习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85f945f46294dd88d0d26b4f.png)
《中国古代文论》复习资料(1)选择题第一章:先秦1、孔子所代表的儒家文艺观,大体上表述于以("兴观群怨"为核心的批评观)2、孔子的"诗可以兴"中的"兴",朱熹解释为( "感发志意"和"托物兴辞" )3、孔子在《论语·八佾》中说:《韶》乐是( "尽美矣,又尽善也" )4、孟子"以意逆志"的"意",从他的思想体系及他说诗的状况来看,乃是指(读者之意)5、孟子在《万章下》中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这里的"其人"是指(作者)6、孟子的"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正是在其"仁政"与"民本"思想的前提下形成的.其哲学基础是孟子的("仁政"理论)7、孟子"知言养气"说中的"养气"是指作家应该(从人格修养入手,培养自己高尚的道德品质)8、《庄子》文艺美学思想之核心,教材认为是(崇尚自然,反对人为)9、《庄子》"得意忘言"和"言不尽意"说主要是指(文学作品要含蓄,有回味,追求意在言外)10、中国古代文学创作与理论偏于浪漫主义、象征主义,这是受到(《庄子》较深的影响)第二章:两汉1、司马迁认为:真正伟大的作品,大都是作家坚持理想和正确的政治主张,而遭到统治势力迫害后,为了抗争迫害而坚持斗争的产物,并因而总结出了("发愤著书"说)2、《毛诗大序》的作者据《汉书》的《儒林传》、《艺文志》应该是(卫宏)3、《毛诗大序》认为:诗歌创作要合乎"发乎情,止乎礼义",而在揭露和批评黑暗方面,又必须("主文而谲谏")4、"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这几句关于情志关系的论述出自(《毛诗大序》)5、"《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这几句话出自(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6、王充《论衡》的主旨是("疾虚妄")第三章:魏晋南北朝1、最早提出"文人相亲,自古而然"这一看法的古代文论家是(曹丕)2、提出"诗赋欲丽"这一观点的是(曹丕《典论·论文》)3、认为"文以气为主",因而提出了"文气"说的古代文论作品是《典论·论文》A、《文心雕龙·体性》B、《文赋》C、D、《诗品序》4、认为"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古代文论家是(曹丕)5、在文体论上把文章分为"四科"、八种和十类的古代文论家分别是(曹丕和陆机)6、提出了"诗缘情而绮靡"说的是《文赋》7、陆机《文赋》说:"其会意也尚巧,其遣言也遗妍.暨音声之迭代,若五色之相宜."这里的"会意"是指(具体构思)8、对于文学作品的艺术美,陆机提出了应、和、悲、雅、艳的五条标准.这五条标准都是用音乐来比喻.其中的"悲"是指(文学创作要能充分体现鲜明的爱憎感情,能真正感动人)9、魏晋南北朝时期,最重要的一部体大思精的古代文学理论、美学理论著作是(《文心雕龙》)10、刘勰对文学本质的看法是(道是其内容,文是其表现形式)11、刘勰提出了"体性"的概念,讲的是(文学作品的体裁风格与作家才性之间的关系)12、《文心雕龙·风骨》篇中的"风格",黄侃在《文心雕龙札记》中认为("风即文意,骨即文辞")13、与《文心雕龙》一起,代表了齐梁时期文学批评最高成就的是(《诗品》)14、钟嵘文学思想的核心是("直寻" )15、钟嵘评诗,把历代五言诗人分为两大体系,它们的源头则分别是《诗经》和《楚辞》第四章:隋唐五代1、陈子昂在《修竹篇序》中提出了("兴寄"和"风骨"说)2、提出诗歌应该"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主张的是陈子昂的《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3、皎然的诗论作品除《诗仪》一卷外,最重要的是《诗式》4、提出"取境"问题,并认为"取境"有易、难两种情况的唐代诗论家是皎然5、韩愈提出了"气盛言宜"论.所谓"气盛"是指作家仁义道德造诣很高而体现出的一种精神境界,一种人格境界6、韩愈的"不平则鸣"论,从实质上看是继承了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7、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唐代文论家是白居易8、提出"长于思与境偕,乃诗家之所尚者"理论的唐代诗论家是司空图9、司空图的"韵味"说,从理论渊源上看,是本于钟嵘《诗品》的"滋味"说10、提出"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四外"说来论述意境的特殊性质的古代诗论家是司空图第五章:宋金元1、在道与文的关系上,欧阳修在《答吴充秀才书》里的观点是"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2、提出"诗穷而后工"的古代文论家是宋代欧阳修3、(作文应)"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这段文论出自于苏轼的《答谢民师书》4、在《送参寥师》一诗中提出用佛教"空静"观来说诗的是苏轼5、苏轼的所谓"枯淡"说,其意思是指诗应在平淡中隐含丰富的意味和理趣6、李清照在《论词》提出的著名观点是词应"别是一家"7、宋代诗话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严羽《沧浪诗话》8、提出以禅喻诗的"妙悟"说的古代诗论家是宋代严羽9、提出"诗有别材"、"别趣"说的是严羽的《沧浪诗话》10、批评宋诗"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的是严羽11、元好问的《论诗十三首》第六首:"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高情千古闲居赋,争信安仁拜路尘."这是批评潘岳文格与人格的不统一12、元好问的《论诗十三首》第八首:"沈宋驰骋翰墨场,风流初不废齐梁.论功若准平吴例,合著黄金铸子昂."这是说沈宋诗仍袭齐梁诗风,陈子昂改革诗风有巨大功绩第六章:明代1、谢榛诗论讨论的中心之一是情景问题.他主张"情景适会"2、"诗有可解、有不可解、有不必解,若水月镜花,勿泥其迹可也."这个通达的诗论观点出自谢榛的《四溟诗话》3、李贽"童心"说的"童心"就是真心4、提出"《水浒传》者,发愤之所作也"的著名观点的文论家是李贽5、提出诗文应"独抒性灵,不拘格套"著名口号的是公安派中的袁宏道第七章:清代1、金圣叹对《史记》和《水浒传》作了比较,指出二者分别是"以文运事"和"因文生事"2、"《水浒传》写一百八个人性格,真是一百八样.若别一部书,任他写一千个人,也只是一样,便只写得两个人,也只是一样."这段文论作者是金圣叹3、李渔认为戏曲创作在"立主脑",他的所谓"主脑"是指一部戏曲的主要人物和中心情节4、李渔的一部内容涉及戏曲、歌舞、建筑、园林、饮食等方面的著作是《闲情偶寄》5、王夫之的诗学著作颇丰,其中一部论古代诗歌创作、批评、鉴赏的诗话性著作是《明诗评选》6、"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这段诗论出自王夫之的《姜斋诗话》7、自《文心雕龙》之后理论性和体系性最强的一部文学理论著作是《原诗》8、把创作客体("在物者")分为理、事、情三个方面,把创作主体("在我者")分为才、胆、识、力四个要素的清代诗论家是叶燮9、《原诗》作者认为在才、胆、识、力四个要素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识10、提出诗歌创作要有"神韵"因而提出"神韵"说的诗论家是(王士禛)11、清人张宗柟辑王士禛论诗之语为《带经堂诗话》12、沈德鸿的论诗著作是《说诗晬语》13、沈德鸿在诗歌理论上提出了"格调"说14、袁枚的诗论著作主要有《随园诗话》15、为了与沈德鸿的"格调"说相抗,袁枚提出了"性灵"说第八章:近代1、刘熙载在文艺美学方面的代表作是《艺概》2、"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故诗无气象,则精神亦无所寓矣."这段文论出自刘熙载《艺概》3、近代改良主义小说理论纲领、"小说界革命"宣言的是梁启超的《论小说与群政之关系》4、提出小说理论"熏、浸、刺、提"说的清代或近代文论家是近代的梁启超5、"故今日欲改良群治,必自小说界革命始;欲新民,必自新小说始."这段话的作者是梁启超6、王国维最具代表性的文学理论批评著作是《人间词话》7、王国维词学理论核心是"境界"说8、"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我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这段著名词论出自王国维《人间词话》《中国古代文论选读》期末填空题总复习概要第一章:先秦1、孔子的文艺观主要见诸于由他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他言行记录的著作《论语》.2、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3、孔子在《论语·阳货》篇中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4、孔子关于文质的论述,后来被运用到文学创作中,成为要求文学作品内容和形式完美统一的基本理论,并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的发展中始终起着主导的作用.5、孟子对儒家文艺思想发展的突出贡献在于:其"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以及"以意逆志"与" 知人记世"的文学批评方法论.6、孟子认为必须首先使作者具有精神品格之美,培养作者高尚的人格和道德品质,然后才可能写出好作品,因此提出了对后世文学批评影响较大的"知言养气"说.7、孟子在《公孙丑上》中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8、孟子的"知言养气"说被后人在文论中广泛运用,形成了中国文论史上以气论文的悠久传统.9、孟子在《万章上》中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留志,是为得之."10、孟子在《万章下》中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11、《庄子》崇尚自然,反对人文,是其文艺美学思想之核心.12、要在艺术创造上达到理想的境界,《庄子》认为创作主体必须进入"虚静"的精神状态.13、《庄子·外物》篇中提出"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这对文学艺术创作影响深远.文学作品要求含蓄,有回味,尤其是诗歌创作,往往以少总多,追求"味外之旨",而《庄子》的"得意而忘言"说,恰恰道出了文学创作中言、意关系的奥秘,此对后代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14、《庄子》的"得意忘言"说,对后代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它在魏晋以后被直接引入文学理论,形成了中国古代注重文学作品要"意在言外"的传说,并且为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15、中国古代文学创作与理论偏于浪漫主义、象征主义一边的,均与先秦诸子著作中《庄子》一书的文艺思想有着较深的关系.第二章:两汉1、司马迁在刘安评价屈原的基础上,更加突出了《离骚》"怨"的特点,认为"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2、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根据历史上伟人的事迹,更概括出"发愤著书"说,这种说法正是在他评论屈原及其作品基础上的扩展.3、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说:"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陷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4、《汉书》的《儒林传》、《艺文志》都认为汉代治《毛诗》的是毛公,他是赵人,为河间王博士.因此,《毛诗序》的作者当是卫宏.5、教材指出:《毛诗大序》认为诗歌创作要合乎"发乎情,止乎礼"的原则,而在揭露和批评现实黑暗方面,又必须"主文而谲谏",明显地反映了儒家文艺思想保守性的一面.6、《毛诗大序》还提出了讽谏说:"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7、《毛诗大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8、《毛诗大序》说:"《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9、王充自述他写作《论衡》的主旨是"疾虚妄"(《佚文篇》),这也建立在其自然论的基础上.10、王充在《论衡》多处提到"增",它有两层含义:一是妄增,即是说假话;二是妥增,则是在不悖事理的前提下,对语言表达来一点夸大其辞的修饰,对事情描摹得更鲜明.这种"增"就很像文学创作中的夸张手法.第三章:魏晋南北朝1、《典论·论文》首先提出的重要问题是作家的才能与文体的性质特点之关系.即所谓的"文非一体,鲜能备善",不应"各以所长,相轻所短".2、曹丕《典论·论文》把文章分为四科八种.3、曹丕《典论·论文》提出的"建安七子"指的是建安时期的七位作家,他们是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和刘桢.4、《典论·论文》说,"夫文本而未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5、曹丕《典论·论文》提出文章分"四科":即奏议、书论、铭诔、诗赋.实际上共分八种文体.6、《典论·论文》特别强调作家个性对文学创作的重要意义,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著名观点.7、魏晋南北朝最著名的四部文学理论批评论著,按时间先后是《典论·论文》、《文赋》、《文心雕龙》、《诗品》.8、教材指出:《文赋》的中心是论述以构思为主的创作过程.9、陆机在《文赋》中把文体分为十类,并具体概括了其风格特征,其中提出了"诗缘情而绮靡"说,对诗歌抒情而不受"止乎礼义"束缚产生了巨大作用.10、在艺术技巧方面,还特别提出了几个重要的原则,即"其会意也尚巧,其遣言也遗妍.暨音声之迭代,若五色之相宣."11、陆机在《文赋》中说:"其会意也尚巧,其遣言也遗妍,暨音声之迭代,若五色之相宣.""会意"是指具体构思,"遣言"是指词藻问题,"音声迭代"指语言的音乐美.12、陆机对于文学作品的艺术美,提出了五条标准,这就是应、和、悲、雅、艳.13、刘勰认为文学的本质是:道是其内容,文是其表现形式.14、教材认为:刘勰在《文心雕龙·原道》篇中所说的文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两方面的含义.广义的文指的是宇宙万物的表现形式,如日月山川动植品类,则是万物之文.狭义的文当即是用语言文字来表达的文章.15、教材认为:刘勰所说的"道",具有儒,道,佛三教合流的含义.16、《神思》篇列《文心雕龙》创作论之首,重点论述了艺术思维中的想象问题,提出了"思理为妙,神与物游"的创作观.17、刘勰提出的"体性"概念,讲的是文学作品的体裁、风格与作家才能(才性) 之间的关系.18、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的"体"的概念,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文学作品的不同体裁形式,二是指文学作品的不同风格特点."性",是指作家的才能和个性.19、刘勰提出个性形成有四个的因素: 才,艺,学,习,对于先天禀赋和后天培养,刘勰能兼顾而不偏废.20、刘勰在《体性》篇中把文学风格归纳为八种基本类型:"典雅"、"远奥"、"精约"、"显附"、"繁缛"、" 壮丽"、"新奇"、"轻靡".21、刘勰提出"风骨"这一文学批评中的重要概念,对后世文学理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风"当是一种表现得鲜明爽朗的思想感情,"骨"当是一种精要轻健的语言表达.22、魏晋南北朝时期四部重要的文学理论批评专著《典论·论文》、《文赋》、《文心雕龙》和《诗品》的作者分别是曹丕、陆机、刘勰、钟嵘.23、《诗品》与《文心雕龙》,代表了齐梁时期文学批评的最高成就.24、在诗歌创作实践上,《诗品》品评了汉魏至齐梁122 位诗人的五言诗.25、钟嵘的"文想"思想的核心是"直寻".26、钟嵘在《诗品序》中指出:诗歌既是人的"心情摇荡"的产物,又可以反作用于的"性灵".27、钟嵘诗论的根本主张是提倡"自然英旨"(见《诗品序》),强调感情真挚.28、钟嵘认为,"诗"是抒情文学,"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见《诗品序》).他要改革"雕缋满眼"的不良诗风,崇尚清新自然.29、钟嵘把"滋味"作为衡量作品的重要尺度,使之成为古代文论中的基本美学范畴.30、钟嵘提出了以怨愤为主要内容的"风骨"论,强调诗歌创作必须以"风力"为主干,同时"润之以丹彩",只有"风力"与"丹彩"均备,才是最好的作品.31、钟嵘所最欣赏的诗人都符合"风力"与"丹彩"均备的标准,这实际上为他所憧憬的"建安风力"树立了标准.32、钟嵘在《诗品序》中说:"故诗有三义焉:一曰兴,二曰风,三曰赋."第四章:隋唐五代1、陈子昂的《修竹篇序》,就是他诗歌革新主张的一个纲领.2、"汉魏风骨,晋宋莫传"是陈子昂对齐梁文学提出的尖锐批评.3、"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是陈子昂对齐梁诗风徒具华丽词藻而匮乏深微的情志寄托的批判.4、陈子昂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中,对齐梁文学提出了"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和"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的批判,从另一方面说,这也体现了陈子昂诗歌革新的正面主张:要求诗歌创作重视"兴寄"和"风骨",寄怀深远,言之有物,因物喻志,托物起情,意象鲜明,语言精警.5、陈子昂的代表诗作《感遇》三十八首和著名的短诗《登幽州台歌》都是体现他的诗歌理想的兴寄深远、风清骨峻之作.6、唐代皎然的诗论代表作是《诗式》,另有《诗仪》一卷,全书已佚,只在其他书中有所引录.7、皎然的诗论,侧重于探讨诗歌的艺术创造精规律.而他关于内在艺术规律的探讨,较为集中的,则是意境的创造问题.8、韩愈在《答李翊书》中还继承了孟子的"养气"说,提出了"气盛言宜"之论.9、教材认为韩愈提出的"气盛言宜"论中的"气盛",是指作家仁义道德修养很高而体现出的一种精神气质,一种人格境界,已不复是抽象的仁义道德教条.10、韩愈在《答李翊书》中提出了"惟陈言之务去"的观点,使他的古文理论高于前人.11、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中提出了他的" 不平则鸣"论,说:"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 12、韩愈的"不平则鸣"论,从实质上看是和司马迁提出的" 发愤著书"说一脉相承的.13、白居易的诗歌理论主要集中在他的长文《与元九书》中.此外在《读张籍古乐府》、《寄唐生》、《新乐府序》等诗文中,也体现了同样的思想.14、白居易说:"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他强调的重点在于"义",也就是主张用诗歌达到一种功利目的,即"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这明显地继承了传统的儒家文论思想.15、白居易在诗歌艺术表现上,忽视艺术要含蓄蕴藉的原则,主张要写得"其言直而切",要"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新乐府序》),这样写出的作品,必然会直白露.16、司空图在《与王驾评诗书》中提出:"长于思与境偕,乃诗家之所尚者."教材认为这是讲意境的基本性质.17、司空图在《与王驾评诗书》中提出"思于境偕"的主张,教材认为,"思"可以理解为创作中的神志,即艺术思维活动,但侧重在创作主体的情志意趣活动;"境"则是激发诗情意趣并且表现之的创作客体境象."境"与"思"偕往,相互融汇,这就构成了作品的意境世界.18、司空图在《与李生论诗书》中,从鉴赏诗歌的角度,开宗明义地把" 味"作为诗歌审美的第一要义提了出来:"文之难,而诗之尤难,古今之喻多矣,而愚以为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也."19、司空图提出的"韵味"说,从理论渊源上看,是本于钟嵘《诗品》的" 滋味"说,但有了明显的发展和深化.20、司空图在《与李生论诗书》中说:"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然后可以言韵外之致耳."第五章:宋金元1、欧阳修晚年作《六一诗话》,开诗论中诗话之一体.2、教材认为:在文道关系上,欧阳修步趋韩愈,重申了道对文的重要性,认为" 道胜者文不难自至"(《答吴充秀才书》),反对"道未足而强言",片面追求文辞.3、" 诗穷而后工"是欧阳修在《梅圣俞诗集序》一文里表露得比较重要的诗论思想.4、苏轼在《与谢民师书》中说:作文要"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 文理自然,姿态横生."5、在具体的形象描写上,苏轼提出" 随物赋形"的主张,强调主体在创作时与对象的一种顺应而自然的关系.6、在《送参寥师》一诗里,苏轼采用了佛教的" 空静"观来说诗:"欲会诗语妙,无厌空且静.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讲到了创作主体与创作客体所构成的一种最佳精神状态.7、李清照对当时有些人认为诗与词并无本质区别,词即长短句之诗的观点持不同看法,著《论词》一篇,主张严格区分词与诗的界限,提出了词" 别是一家"的著名观点.8、李清照在《论词》中提出了对词创作的一些审美要求,主要有:一,勿" 破碎";二,要有" 铺叙";三,讲" 故实";四,要求词的格调高雅、典重.9、严羽是宋代著名的诗论家,他论诗的代表作是经后人编辑成书的《沧浪诗话》.10、严羽强调学诗要以" 识"为主,就是说诗人要有高度的审美判断力.11、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提出了" 妙悟"说,这是他以禅喻诗的核心内容.12、"妙悟"是就诗歌创作主体而言的," 兴趣"则是"妙悟"的对象和结果,即诗人直觉到的那种诗美的本体、诗境的实相.13、"兴趣"是"兴"在古典诗论里的一种发展,它与钟嵘所说的" 滋味"、司空图所说的" 韵味"有着直接的继承关系.14、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辨》里说:"诗之法有五,曰体制,曰格力,曰气象,曰兴趣,曰音节."15、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辨》里说:"诗之极致有一:曰入神.诗而入神,至矣,尽矣,蔑以加以!惟李、杜得之,他人得之盖寡也."16、元好问是金代诗坛上杰出的诗人,也是重要的诗论家,他所写的《论诗三十首》绝句,上继杜甫的《戏为六绝句》,下开清代王士禛、袁枚等人的续作,影响深远.17、元好问在《论诗三十首》第六首中说:" 心声心画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千古高情《闲居赋》,争信安仁拜路尘?"批判了晋代诗人格与文格不统一的现象.18、元好问《论诗三十首》第四首说:"一语天然万古新, 豪华落尽见真淳.南窗白日羲皇上,未害渊明是晋人."赞扬了陶渊明诗天然浑朴之美.19、《词源》是张炎晚年之作,是李清照词论著作《论词》之后最为重要的一家词论专著.20、教材指出:在《词源》中,张炎首先确立了" 雅正"的审美标准;其次,他又提出了" 清空"的审美要求,第三,他还提出了" 意趣"的审美要求.21、张炎在《词源》中说:"词要清空,不要质实. 清空则古雅峭拔,质实则凝涩晦味."22、张炎在《词源》中说:苏轼的《水调歌头》、《洞仙歌》,王安石的《桂枝香》,姜夔的《暗香》、《疏影》等词"皆清空中有意趣,无笔力者未易到."第六章:明代1、明代诗论家谢榛的论诗著作主要是《四溟诗话》,一名《诗家直说》.2、教材认为,谢榛诗论讨论的中心问题是" 情景",他说:"诗乃模写情景之具"(《四溟诗话》卷四).又说:"作诗本乎情景,孤不自成,两不相背."(同上卷三)3、教材认为:谢榛主张情和景应该互相融合,而二者的融合取决于"情景适会".(《四溟诗话》卷二)4、谢榛认为诗有体、志、气、韵四要素.他说:"四者之本,非养无以发其真,非悟无以入其妙."(《四溟诗话》卷一)5、谢榛认为诗有兴、趣、意、理四格.这四格其实就是诗歌的四种审美类型.6、李贽对文学理论批评最重要的贡献就是提出了" 童心"说.7、李贽认为:"《水浒传》者, 发愤之所作也."将之与司马迁的" 发愤著书"的传统联系起来,给予它与正统诗文一样的地位.8、李贽的"童心"说理论观点与明代前后七子派强调复古摹拟是对立的,成为后来公安派性灵说的直接的理论源头.9、明代公安派以公安人三袁为代表,其中袁宏道是公安派的中坚.他提出了" 独抒性灵"的口号.10、公安派中的袁宏道提出了"独抒性灵"的口号,其所谓"性灵"与李贽所说的" 童心"说是一致的.第七章:清代1、金圣叹称《离骚》、《庄子》、《史记》、杜甫诗、《水浒传》、《西厢记》为"天下六才子书".他的文学评论尤以评点《水浒》、《西厢》著名.2、金圣叹是中国小说理论批评史上最有成就的批评家.3、金圣叹对《史记》和《水浒传》作了比较.他说:"某尝道《水浒传》胜似《史记》,人都不肯信.殊不知某却不是乱说,其实《史记》是以文运事,《水浒》是因文生事."4、李渔认为戏曲创作要" 立主脑".所谓"主脑",是指一部戏曲的主要人物和中心情节.他说:"此一人一事,即作传奇之主脑也."(《闲情偶寄》)5、王夫之的诗学著作有《诗广传》、《古诗评选》、《唐诗评选》、《明诗评选》等.6、王夫之认为"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情景结合的方式有三:一是"神于诗者, 妙合无垠";二是"巧者则有情中景";三是还有一种" 景中情".7、叶燮著作颇丰,尤以其诗学著作《原诗》内外篇著称,被认为是继刘勰《文心雕龙》后。
北师文学专业考研笔记
![北师文学专业考研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f3bbf2b81a37f111f1855bdc.png)
北师文学专业考研笔记——中国古代文论教程(李壮鹰)北师文学专业考研笔记——中国古代文论教程(李壮鹰)(目录)〖来源〗:三人行教育论坛→考研专区→北师大专区→文学/新闻→正文绪论古代文论研究的现代意义。
Ⅲ(7-9)试述如何从文化诗学的角度把握古代文论的意义与价值。
Ⅳ(9-16)试述中国古代文论三大话语体系的成因、特征及其对现代文论的影响。
Ⅳ(20-28)(谈谈中国古代文论话语的三大系统。
Ⅳ07)第一章先秦时代的文学观念第一节概述先秦时期值得关注的文论观点主要有哪些?Ⅲ(35)简述中国古代“诗言志”说的主要内涵。
Ⅲ(张)(7-9)(朱自清先生认为,“诗言志”的主张是中国古代诗论“开山的纲领”。
对此你是如何认识的?Ⅲ98)(“诗言志”说出自哪部典籍,请阐释它的理论内涵。
Ⅲ03)第二节孔子的文论简述孔子“兴、观、群、怨”说产生的原因。
Ⅲ(46-47)简述孔子“兴、观、群、怨”说的主要内涵。
Ⅲ(张)(15-16)(请阐释孔子“兴观群怨”说。
Ⅲ03)第三节孟子的文论试述孟子的主要文论观点。
Ⅲ(52-56)第四节荀子的文论荀子之学对思孟之学的反动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Ⅲ(59-60)简述荀子诗学观念的主要特点。
Ⅲ(62-64)第五节先秦道家思想的诗性特征简述庄子“言不尽意”论的内涵及其对文学批评的影响。
Ⅲ(74-75)第二章两汉经学时代的文学理论批评第一节概述简述汉代经学神圣化对文论的影响。
Ⅲ(81-82)试述两汉文论发展概况。
Ⅳ(82-88)第二节《乐记》与《毛诗序》简述《乐记》的主要理论贡献。
Ⅲ(88-91)《毛诗序》的诗学思想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Ⅳ(92-95)(《毛诗序》的基本文学观点。
Ⅳ04)第三节司马迁、班固的文学思想司马迁的文学思想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Ⅲ(95-97)班固在文学批评方面有哪些贡献?Ⅲ(97-98)第四节扬雄的文学思想扬雄文学思想的核心是什么?Ⅲ(99-101)第五节汉人对屈原的评价问题试述汉代文人对屈原的不同评价及其原因。
中国古代文论笔记
![中国古代文论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5df2e806b52acfc789ebc939.png)
第一节 先秦的文学观念
一、“文”的演变
1、狭义之“文”
《说文》:“文,错画也,象交文。”《乐记》:“五色成文”
《系辞》:“物相杂,故曰文。”
《国语》:“服,心之文也。”(鲁语)“言,身之文也”(晋语)
刘勰《文心雕龙》:“日月叠璧”为“天文”,“山川焕绮”为“地文”,“傍及万品,动植皆文”——“形文”、“声文”、“情文”
二、《诗经》中不少作品曾明确表达作诗的目的:
君子作歌,维以告哀(《小雅?四月》)
维是褊心,是以为刺(《魏风?葛屦》)
心之忧矣,我歌且谣(《魏风?园有桃》)
《诗经》的“抒情言志”——“赋诗言志”(断章取义,余取所求。)
三、春秋时期较正式的文学理论批评
献诗讽谏: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听政,使公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戡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国语?周语上)
观诗知政(季札观乐):
《周南》、《召南》“美哉!始基之矣。犹未也,然勤而不怨矣。”(《左传襄公二十九年》)
歌《郑》“美哉!其细已甚,民弗堪也,是其先亡乎?”……
第 三 节 诗、乐、舞三位一体与“诗言志”的提出
一、诗、乐、舞三位一体:
《尚书?尧典》“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吕氏春秋?古乐》“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掺牛尾,投足发歌八阕……”
三、“中庸之道”
1、与哲学、政治、伦理、道德思想相联系的是思想方法上的“中庸之道”。孔子认为事情既不要“过”,也不要“不及”,“过犹不及”,两者都是不好的。这是他观察、研究、评价一切事物的基本态度和方法。
中国古代文论课件 上
![中国古代文论课件 上](https://img.taocdn.com/s3/m/20f85e5402d276a201292ea5.png)
❖ 所谓“养气”,就是培植和历练人的浩然 正气,是一种内省的修养功夫。
❖ “知”基础之上的 。所以“知言”与“养气”是相互联系, 互为依存的。
❖⒉以意逆志说
❖ 故说诗者,不以文(个别文字)害辞(语句), 不以辞害志(原诗本意),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如以辞而已矣(假如拘于词句),《云汉》之 诗曰:“周余黎民,靡有孑遗。”信斯言也,是 周无遗民也。 (《万章》上)
❖ “君子作歌,维以告哀。”(《小雅·四月》) ❖ “心之忧矣,我歌且谣。”(《魏风·园有桃》)
从这些诗句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诗的目的一 是为了讽刺,二是为了抒怨,三是颂赞赠 答。
第三节《国语》、《左传》中的 文学观念
《国语·周语》中的献诗讽谏说: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 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 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 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 矇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 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 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
❖两大阶段:古代和近代。五个时期: 先秦(萌芽产生期);汉魏六朝(发 展成熟期);唐宋金元(深入扩展 期);明清(繁荣鼎盛期);近代 (中西结合期)。(张少康、刘三富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北京 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
古代文论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五四”至建国以前;(草创期) ❖新中国成立后至“文革”前;(发展
期) ❖新时期。(繁荣期)
❖繁荣期的表现:
❖1.文学理论批评史的研究、撰著; ❖2.古代文论专家专著的研究; ❖3.专题研究; ❖4.特定文学体裁的文学理论研究; ❖5.中国古代美学论著的撰写; ❖6.古代文学理论批评资料的搜集、整
理、编纂。
讲授手段与方法
古代文论知识要点
![古代文论知识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2a335a1df121dd36a32d82bf.png)
选择部分知识点第一、二章1儒家思想主要影响文学的外部规律方面,道家思想主要影响文学的内部规律方面。
2 中国古代文论的概念、范畴往往是抽象与具体、概括与体验的统一、其内涵既有确定性,又多义性。
3 中国古代文论偏重于表现,发展为以意境说和教化说为两大支柱的文学理论体系。
4 中国古代文论的表现形态有散见于子书中的某些章节和片段的文论、笔记体的诗话和词话、文人之间来往的书信和各种文集的序跋、小说评点、散见于文学作品、经传训诂、艺人谚语中有关的言论。
5、诗话的源起,应以欧阳修的《六一诗话》为最早。
宋人诗话大多是以资闲谈的。
6、最早运用评点的批评方法的批评家是南宋末年的刘辰翁。
7、汉儒将文学和学术区别开来。
8、“文学”一词最早大约见于《论语·先进篇》9、对文艺充分肯定的是儒家,最重视文艺的是儒家,大加否定的有道、墨、法三家。
10、孔子十分重视诗歌的社会教化作用和伦理实践意义。
他强调学《诗》对于道德修养和立言修辞的重要性。
在关于文学内容和形式的基本原则和道德标准与审美标准方面,他提出了“文质彬彬”、“尽善尽美”、“情欲信”、“辞欲巧”。
11、“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是荀子在《乐论》中提出,他强调文艺源于情感。
12、庄子崇尚自然、崇尚自由的精神,正是一种审美的追求。
诸子著作中最富艺术精神的是《庄子》。
13“非乐”论和“三表法”是墨子的主要文论观点。
三表是由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
也就是过去的经验、目前的现实和将其运用于实际事务的实践价值。
14、“诗言志”说被朱自清称为儒家诗论的“开山的纲领”。
15、屈原首次明确提出了“发愤抒情”的诗论主张,司马迁的“发愤著书”和陆机的“诗源情”之说,源于屈原的主张。
16、两汉文论主要是研究《诗经》、屈赋、汉赋、和《史记》。
17、先秦儒家和道家学说对立互补,确立了我国古代文论的基本体系与框架。
18、中国古典美学和文论批评中许多矛盾对立的范畴,如美丑、虚实等推其滥觞,即发韧于《易》。
中国古代文论(精华)
![中国古代文论(精华)](https://img.taocdn.com/s3/m/67cf08b865ce0508763213c0.png)
中国古代文论讲义(提纲)第一讲绪论:中国文论概况一、文论(文学理论)的产生人用文学和艺术来表现,用批评和理论来解释。
刘若愚说:“所有文学和艺术试图表现不可表现者,所有的文学和艺术理论也试图解释不可解释者。
”(《中国文学理论》5页)文学先于文论产生和发展。
文学产生并且有了相当的发展以后,要整理,于是出现了文论,就是对于文学的评论、批评。
整理,一面可以看出文学和其他学术(非文学)的不同,一面可以看出文学作品本身的“本同而末异”。
批评就得有眼光,有标准。
于是为批评的批评——批评的理论产生了。
批评的理论可以指导批评,同时对作家也有借鉴。
于是,批评变得有力量、有价值、有意义。
二、文论的演变中国古代文论的发生演变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一是文学观念演进期(从先秦到南北朝,上古期,约2600年);一是文学观念复古期(从隋唐到宋,中古期,约700年);一是文学观念完成期(从元到清,近古期,约700年)。
上古期,论文的风气偏于“文”,重在从形式上去认识文学;中古期论文的风气偏于“质”,重在从内容上去认识文学;后一时期,是批评家试图建立一种完善的批评理论,使得批评言之有据,所以谓之完成期。
这是一个大概的轮廓。
可以再说详细一些。
1、文学观念演进期又可分为三个时期:先秦为一期,两汉为一期,魏晋南北朝为一期。
先秦时所谓“文学”,是广义的文学观念,也是最初期的文学观念。
当时的“文学”是和学术不分的,文学兼有“文章”和“博学”两重含义。
孔子讲“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文,莫(大约)吾犹人也。
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论语》1-6、7-33)文,文献。
到了两汉,“文”和“学”分开来讲了。
人们把属于词章一类的作品(讲究形式与修辞)称之为“文”或“文章”,把含有学术意义的作品,称为“学”或“文学”。
班固批评屈原“露才扬己”“以离(罹,遭受)谗贼”,但“其文弘博丽雅,为辞赋宗”。
(《汉书艺文志》)虽说“文学”一词与今天的含义不同,但毕竟汉人对“文学”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中国古代文论讲义
![中国古代文论讲义](https://img.taocdn.com/s3/m/2fa08b2810661ed9ad51f3a8.png)
第五节诗品序(附录)
思考与练习
第四章唐代文论
第一节学习要点
第二节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附录)
第三节戏为六绝句(附录)
第四节与元九书
第五节答李翊书(附录)
第六节与李生论诗书(附录)
思考与练习
第五章宋代文论
第一节学习要点
第二节答吴充秀才书(附录)
第三节仲兄字文甫说(附录)
第四节书黄子思诗集后(附录)
思考与练习
第八章近代文论
第一节学习要点
第二节书汤海秋诗集后
第三节人境庐诗草自序
第四节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
第五节人间词话(附录)
思考与练习
“中国古代文论”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简称,有时又直接称为“古代文论”。本课程与“中国文学批评史”相关联。古代文论以学习、研究历代文论家的文学批评作品为主;中国文学批评史则在一个更为宏观的理论范围里,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过程和基本规律。因此,中国古代文论是中国文学批评史的一门基础课程。它们之间的关系,有如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与中国文学史的关系。
中国古代文论有自己的特点。
首先,在理论形态上,中国古代文论主要是以随笔、漫谈、偶感、评点为主。虽说也有专著专书出现,象南北朝齐代刘勰的《文心雕龙》。但在整个中国文学批评史上,这类理论专著不太多。中国古代文论的文体以书信、题跋,序记的形式为多,发展到宋代以后又有诗话、词话的形式。这些著作,不以系统理论为主,但是却保留了大量的文论资料,成为我们研究古代文论的重要资料来源。
3、及时认真做好“思考与练习”
“思考与练习”最好以书面形式及时、认真地完成,这是巩固已学知识的必要手段。这些练习题的参考答案都可以在教材里和网上课程辅导中找到。
中国古代文论笔记详解
![中国古代文论笔记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bbc07c84e53a580216fcfee6.png)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笔记和详解)这科并不完全是按照课后的大纲出题,大题会考综合型的,需要结合整篇课文的内容来回答,不能只背单个问题的答案,这样会吃亏。
省考科目,出题有可能会偏,所以大家一定要看书,书上写的大概要有个印象,这样即使出的题真的不会,就靠记忆写上一些与题意相同的答案,也是有可能得分的。
加黑体的部分是考试大纲中要求掌握的部分,每章后面的是结合全文综合性的大题。
第一章:先秦两汉文论第一节尚书•舜典(节录)1、《尚书》是我国上古历史与典章文献的汇编。
“尚”即上,“尚书”即上古之书,故名《尚书》。
《尚书》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尚书》是儒家经典,称《书经》。
2、诗言志的观点:答:“诗言志”是我国上古时期人们对诗的本质、特征、作用的认识和概括,也是我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上关于诗的最早的一个定义,它对我国诗歌创作与批评的影响源远流长。
“志”指意志和感情。
诗的本质在于言志抒情,诗的特征是通过语言的媒介来表达感情,抒发志向,诗的作用表现在它的认识意义和教育意义上。
3、诗歌的教育作用的观点:答:从《尚书•舜典》中“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杰,刚而无虐,简而无傲”可以看出,当时的人们已经认识到诗歌、音乐、舞蹈对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通过它可以使贵族的子弟正直而温和,宽宏而庄严,刚毅而不苛刻,简易而不傲慢,具有高尚的道德修养。
这种对于文艺的政治教化作用的认识,成为对中国文艺理论批评产生深刻影响的一种主导性认识。
4、诗、乐、舞三者之间的关系:答:“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和“击石拊石,百兽率舞”的描述,反映了上古时期诗歌、音乐、舞蹈三位一体的关系。
《尚书•舜典》中的描述,也为后代研究文学艺术自身的发展规律提供了依据。
5、了解《尚书•舜典》中记载的上古时期人们对艺术的一些基本认识:答:①帝命令夔主管音乐,说明在当时已经有了官办的乐队,也可能就是后代“学在官府” 的前身。
②“教胄子”说明当时已经把音乐作为政治道德教育的一种手段,也就是后世“诗教”的前身。
中国古代文论教程(第二版)李壮鹰第四章总结
![中国古代文论教程(第二版)李壮鹰第四章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458b9b245acfa1c7ab00cc24.png)
四、风格论与因革论
皎然在《诗式》中分诗为“十九体”: 高、逸、贞、忠、节、志、气、情、思、 德、诫、闲、达、悲、怨、意、力、静、 远
具体作品在风格上表现出来的丰富性和复 杂性
皎然在用十九字来分注所举的例句时,每有用 两个字说明同一首诗之风格者,所体现的正 是他对与诗的风格的丰富性的理解。
一、“天真”与“中道”
“中道”: 皎然理想的自然品格,是一种无过无不及
的“中道”: 为法制和规律所勒制的自然,才是真正
艺术上的自然, 经人力所熔铸后的自然,必然表现出一
种优游不迫、含蓄蕴藉的风调。
“四不”、“四深”、“二要”、“二废” 等,阐述的是游刃于法度之中,从容于限度 之内的自由。
贾岛、韩愈、李贺、王维、韦应物。
在关于诗歌艺术的探讨中,引入了佛禅的概 念和理论,从而大大深化了传统的诗学。
王昌龄《诗格》、皎然《诗式》
2.儒家思想
儒学虽然失去独尊的地位,但一直保持着 华夏正统和主流意识形态的文化身份。
儒家的正统思想的体现:
盛唐诗人大气磅礴的诗作中所充溢着的强 烈的问世精神以及建功立业的热情,和对 六朝文化的淫靡之风的清算和复兴古文的 主倡等。
一、关于诗歌产生的根源
“事”,主要是指现实社会中的“不平之事” “感”,重点强调“哀”
诗歌创作的形成,主要是现实的黑暗使作 家产生了遏抑不住的悲愤的结果。
重视诗歌“救失”、“补阙”的社会功用, 特别强调诗人反映生活、批判现实黑暗的 必要性。
二、强调诗歌对现实的批判
自登朝来,年齿渐长,阅事渐多,每与人言,多 询时务,每读书史,多求理道,始知文章合为时 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仆当此日,擢在翰 林,身是谏官,月请谏纸,启奏之外,有可以救 济人病,裨补时阙,而难于指言者,辄咏歌之, 欲稍稍递进闻于上。上以广宸聪,副忧勤;次以 酬恩奖,塞言责;下以复吾平生之志。岂图志未 就而悔已生,言未闻而谤已成矣。(《与元九 书》)
王小强-中国古代文论
![王小强-中国古代文论](https://img.taocdn.com/s3/m/4d36fec47cd184254b3535ee.png)
中国海洋大学本科生课程大纲课程属性:公共基础/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知识/工作技能,课程性质:必修、选修一、课程介绍1.课程描述(中英文):本课程作为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的专业知识课,系统介绍中国古代文艺理论的发展历程。
课程内容主要有两条线索组织起来:其一,是按照历史线索,将中国古代文艺理论史上做岀重要贡献的理论家逐一展开阐释和讲解:英二,注重中国古代文论概念史的线索梳理。
通过以上内容的讲解和学习,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扎实的古典文学理论功底,增强他们的国学基础,使他们能够更深入地从理论角度认识文学,理解文学现象和作品。
As a professional knowledge course for undergraduates majoring in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this course systematically introduces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ancient Chinese literary theory・ The content of the course is organized by two clues: one is to explain the theorists who have made important contributions to the history of ancient Chinese literary theory one by one according to the historical clues; the other is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clue combing of the concept history of ancient Chinese literary theory・Through the explanation and study of the above contents, we can train the undergraduates majoring in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to have a solid foundation of classical literature theory, strengthen their found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enable them to have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literature and understand literary phenomena and works from a theoretical perspective・2.设计思路:“中国古代文论”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知识课,是系统学习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史的课程, 本课程内容按照中国古代文艺思想历史发展顺序,分章节展开讲解。
李建中版古代文论笔记整理
![李建中版古代文论笔记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d0c35777caaedd3383c4d35e.png)
导论一、中国文学批评的文化背景1.儒家文化A、人格主义:积极方面来说在文学批评中强调文学创作的主体人格形象,形成“知人论世”的批评方式,采用比德的言语方式;消极方面是对道德的苛求从而遮蔽文学的审美价值。
B、功利主义:强调文学的社会责任和审美教育功用,对现实社会人生的积极作用;弊端是难免被统治者利用。
C、经学中心主义2.道家文化A、虚静其心B、法天贵真C、言外之意3.佛教文化A、吾性本真:儒---历史真实,道---自然真实,佛---心灵真实B、熟参妙悟:妙悟的前提是熟参C、境界至上二、中国文学批评的理论特征1、思维方式的诗性特征A、以己度物的类比式思维B、物我同一的整体性思维C、直寻妙悟的直觉性思维2、批评意识的主体性倾向A、文学批评中批评家与作家身份的同一B、特别重视作家人品3、范畴建构的经验归纳性质三、中国文学批评的文体形态(体制、体式和体貌,即今天所说的体裁、语体和特定风格)1.中国文学批评文体形态的源头A、源于《易经》的议论体B、源于《诗经》的诗赋体C、源于《尚书》、《春秋》的叙事体2.中国文学批评文体形态的发展演变A、先秦无文体,即“语录”或“要言”B、两汉的序跋和书信体C、魏晋南北朝骈文和赋D、最常见的诗话源于六朝,之名始见于北宋E、唐代伦诗诗F、元明清小说戏曲评点G、近代受西学影响出现许多带“论”的批评文体3、中国文学批评文体的话语方式特征诗性与逻辑性相生相济的言说方式第一章先秦文学批评第一节儒道文化的创生与诗骚传统的形成一、儒道文化在白家争鸣中创生儒家强调教育的效果,而老庄的以人为本是以人的精神生命为本,而非以外物为本,以个体心灵为本,而非以社会观念为本。
二、诗骚作为文学道路和批评传统儒家强调诗的政治理论功用和教育功能,形成了先秦时期以政教为中心的诗歌理论。
与儒家分庭抗礼的文艺思想体系是由《庄子》解释中衍生出来的,《诗经》批评可谓社会历史批评,曲骚开启的是美学批评和形式批评第二节先秦文学批评的理论成就和时代特征一、探讨了审美与功利的关系1.老子:反对过度追求审美和享乐,重质轻文,反对形式主义2.墨家:非乐3.法家:“夫物之待饰而后行者,其质不美也。
中国古代文论教程(第二版) 李壮鹰 第七章讲解
![中国古代文论教程(第二版) 李壮鹰 第七章讲解](https://img.taocdn.com/s3/m/92bdb81a8bd63186bdebbc5d.png)
二、论“理、事、情”与“才、胆、识、力”
曰理、曰事、曰情,此三言者足以穷尽万 有之变态。凡形形色色,音声状貌,举不 能越乎此;此举在物者而为言,而无一物 之或能去此者也。曰才、曰胆、曰识、曰 力,此四言者所以穷尽此心之神明。
凡形形色色,音声状貌,无不待于此而为 之发宣昭著;此举在我者而为言,而无一 不如此心以出之者也。以在我之四,衡在 物之三,合而为作者之文章。大之经纬天 地,细而一动一植,咏叹讴吟,俱不能离 是而为言者矣。
四、论以意为主,反对死法
“以意为主”: 诗歌创作必须坚持艺术形象性的原则 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 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夕 堂永日绪论内篇》)
诗歌创作中的“活法”与“死法” 。
第三节 叶燮的《原诗》
《原诗》是中国诗歌理论 发展史上的杰作,它系统 地阐述了诗歌的本原、文 学发展以及诗歌创作主客 关系及思维规律等问题, 在理论的系统性上大大地 超越了前代。
王夫之(1619——1692),字而农,号姜 斋,湖南衡阳人,晚年隐居衡阳石船山,故 又称船山先生。
其著作有一百余种,后人辑为《船山全书》, 内容涉及哲学、宗教、史学、文学以及天文、 历法、数学、地理学等多方面。
一、王夫之诗学理论的哲学基础
在构造其哲学体系时,王夫之一以贯之地 将理论重心放在实有的存在本身。
历史背景:
明末以来,天灾人祸接踵而至,长城内外动 乱不已,经济秩序完全混乱。明朝的政治更 是朽烂不堪,宦官弄权,党派纷争,相互倾 轧,贪风炽烈,政以贿成,完全一片亡国景 象。
第一节 概述
清代学术有一特殊的现象……它没有汉人的经学而能 有汉学之长,它也没有宋人的理学而能撷宋学之精。 其他如天算、地理、历史、金石、目录诸学都能在昔 人成功的领域以内,也自有它的成就。就拿文学来讲 ,周秦以子称,楚人以骚称,汉人以赋称,魏晋六朝 以骈文称,唐人以诗称,宋人以词称,元人以曲称, 明人以小说戏曲称,至于清代的文学则于上述各种中 间,没有一种比较特殊的足以称为清代的文学,却也 没有一种不成为清代的文学。盖由清代文学而言,也 是包罗万象而兼有以前各代的特点的。 ——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风格论与因革论
皎然在《诗式》中分诗为“十九体”: 高、逸、贞、忠、节、志、气、情、思、 德、诫、闲、达、悲、怨、意、力、静、 远
具体作品在风格上表现出来的丰富性和复 杂性
皎然在用十九字来分注所举的例句时,每有用 两个字说明同一首诗之风格者,所体现的正 是他对与诗的风格的丰富性的理解。
皎然(720——800?)是一个禅僧,俗姓谢, 字清昼,湖州长城(今浙江长兴)人。
为刘宋诗人谢灵运的后裔。
一、“天真”与“中道”
“天真”: 皎然极力标倡的美学准则是“自然”。 在创作上反对刻意于形式、为文造情的本末倒置
之风。主张“语与兴驱,势逐情起”,即以诗人 内 心 的 感 受 ——“ 情 兴 ” 作 为 创 作 的 出 发 点, “前无古人,独生我思”。
诗情缘境发,法性寄荃空。
二、“缘境”与“取境”
“境”或“境界”之走入诗学 王昌龄:诗有三境。一曰物境,二曰情境, 三曰意境。
二、“缘境”与“取境”
首次明确强调“境”与“情”的关系: 诗歌的情与境是不可分离的,境中含情, 情由境发 “缘境不尽曰情”
诗歌意境的特点在于整体意象背后所表现 出来的情味。
第四章
隋唐五代的 文学理论批评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皎然《诗式》的诗学理论 第三节 韩愈的文学思想与“解构”倾向 第四节 白居易批判现实的诗歌理论 第五节 司空图的诗学思想
第一节 概述
大唐帝国,尤其是其中的盛唐时期,
杜甫
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达
到了全盛,代表着中国古代的辉煌
转入内敛。与士人们的迷惘和失落的情绪 相适应,整个文化界也弥漫着一种寻求刺 激、求奇尚怪的气氛。
中唐人对于奇特风格的追求与创造,是以一 种对既定的传统艺术规则的破坏和“解构” 的姿态来进行的。
此种文学“解构”思潮一直绵亘到晚唐,代 表了中唐以后文学在艺术上发展的基本倾向。
第二节 皎然《诗式》的诗学理论
儒学发展史上的转折时期:汉学向宋学过渡
3.道教 思想上,生活态度和审美情趣上 李白等人在诗作中所表现的浪漫主义情调
和旷放无羁、任真自得,在美学风格上所 主倡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朴 素清淳,大抵来源于道家。
太 白 行 吟 图
三、中唐以后的“解构”思潮
奇特风格: 安史之乱之后,整个社会心态也就从张扬
一、“天真”与“中道”
“中道”: 皎然理想的自然品格,是一种无过无不及
的“中道”: 为法制和规律所勒制的自然,才是真正
艺术上的自然, 经人力所熔铸后的自然,必然表现出一
种优游不迫、含蓄蕴藉的风调。
“四不”、“四深”、“二要”、“二废” 等,阐述的是游刃于法度之中,从容于限度 之内的自由。
诗的意境有两个特点:
意境虽为诗中具体形象构成,但它却在具 体形象之外;
构成意境的并不只是对客观物象的描写, 更有诗人的主观情志。
二、“缘境”与“取境”
“取境” 指诗人在创作构思时的艺术想像,其含义 当与“取思”相同,它是指诗人通过构思 活动,使形象化的艺术境界在自己的心中 呈现出来。
唐代的文化格局与历代相比,最大的特点即 在于它的开放性。唐王朝统治者打破了过去 传统的所谓“华夷之防”,对中外文化采取 兼容的政策。
二、唐代的三教并行及其影响下的文学与 文论
思想上实行儒、释、道三教并用的政策: 1.佛教的影响 禅宗成为佛教界主导
从佛籍中汲取营养,从自然中获得灵感, 使诗文在风格上染上了奇丽的色调,在 意境上也带上了佛禅的空灵。
贾岛、韩愈、李贺、王维、韦应物。
在关于诗歌艺术的探讨中,引入了佛禅的概 念和理论,从而大大深化了传统的诗学。
王昌龄《诗格》、皎然《诗式》
2.儒家思想
儒学虽然失去独尊的地位,但一直保持着 华夏正统和主流意识形态的文化身份。
儒家的正统思想的体现:
盛唐诗人大气磅礴的诗作中所充溢着的强 烈的问世精神以及建功立业的热情,和对 六朝文化的淫靡之风的清算和复兴古文的 主倡等。
诗的艺术境界对诗的品格起着决定作用。 取境偏高,则一首举体便高; 取境偏逸,则一首举体便逸。
三、“神诣”与“意冥”
至如天真挺拔之句,与造化争衡,可以意 冥,难以言状。
夫诗人造极之旨,必在神诣,得之者妙无 二门,失之者邈若千里,岂名言所知之乎?
两重意已上,皆文外之旨。若遇高手如康 乐公,览而察之,但见情性,不睹文字, 盖诗道之极也。向使此道尊之于儒,则冠 六经之首;贵之于道,则居众妙之门……
《诗式》对诗歌的探讨,并没有 像其他著作那样仅止于对外部形 式和方法的肤浅罗列,而能着眼 于诗歌艺术的内部规律,对诗歌 的本质、创作、鉴赏、风格等各 方面均有比较深刻的见地。
所谓《诗式》,顾名思义,“式” 者法式也,其意在示人以作诗所 应遵从的法度。
皎然是中唐以后偏重于研究诗歌的艺术规律, 并在中国诗学发展史上有重大影响的人。
与骄傲。在繁荣开放的文化大背景
下的文学创作,特别是诗歌创作,
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峰极。总结这
一时期的社会特点和文化时尚与文
学创作的关系,是文学思想发展史
李白
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隋唐以来日益开放的文化大背景
首先,广阔疆域为南北文化和文学的真正 融合创造条件。
再次,唐代的强盛和疆域拓展更为中外文 化的交流提供了广阔的背景。
三、“神诣”与“意冥”
以“神诣”、“意冥”等概念论赏诗 较深入地探讨了诗歌的艺术审美特质,虽 语涉玄虚,含有浓重的玄学和佛学的味道, 但确有合理的内核。
来源于佛学和玄学,与“但见性情,不睹 文字”意同。
皎然指出,好的诗句是“情在言外”、“旨 冥句中”,具有“文外之旨”。诗人所要表 达的意旨,不但不局限在言语之内,而且有 时乍一看起来,似与表面的言词相悖。
根由:不是为了诗的教化作用而提倡诗的中 道,而主要是从诗歌内部的艺术规律上来着 眼。
皎然
缘境不尽曰情。
静,非如松风不动,林狖未鸣。乃谓意中 之静;远,非如渺渺望水,杳杳看山。乃 谓意中之远。
取境之时,须至难至险,始见奇句;夫诗 人之诗初发,取境偏高,则一首举体便高; 取境偏逸,则一首举体便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