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规划基础数据预测

合集下载

《管理学基础》自测题1-14章分类答案(四栏).doc

《管理学基础》自测题1-14章分类答案(四栏).doc

《管理学基础》自测题一1、单项选择题(参考答案、四栏)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单项选择I. 教材对管理的性质进行了阐述,下列(A )的说法不正确。

A. 管理具有时效性B.管理具有科学性C.管理具有艺术性I).管理具有二重性2. 社会环境对组织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作用,除了下列(B )项。

A. 影响作用B.领导作用C.制约作用D.决定作用3. 管理者的首要职能是(D ). A.指挥B.控制C.协调D.计划4. 管理的职能分为一般职能和(A)。

具体职能B.计划职能C.指挥职能D.控制职能5. 就管理的职能而言,法约尔认为,(C)。

A.管理就是决策B.管理就是要确切地知道要别人干什么,并注意他们用最好最经济的方法去干C.管理就是实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I).管理就是经山他人去完成一定的工作6. 一般来说,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具有复杂性、交叉性和(A)。

A.变动性B.稳定性C.直接性D.间接性7. 企业管理的重点在经营,而经营的核心在(D)。

A.计划B.协调C.组织D.决策8. “管理就是决策”是下列哪位经济学家的观点?(C )A.泰罗B.法约尔C.西蒙D.韦伯9. 在对外部环境基本特征的表述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 )。

A、外部环境具有复杂性、交叉性、活动性等基本特征B、外部环境具有复杂性、交叉性、变动性等基本特征C、外部环境具有复杂性、交叉性、多样性等基本特征D.外部环境具有复杂性、交叉性、相对性等基本特征10.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是强调(D )的重要性。

A.预防B.预测C.组织D.计划II. 在管理的各项职能中,(C)职能能够保证H标及为其而制定的计划得以实现。

A、领导B、协调C、控制D.计划12. 组织是管理的基本职能之一,它是由(B )三个基本要素构成。

II标、原则和结构B、目标、部门和关系C、I [标、部门和效率D.甘标、部门和人员13. 为了保证计划H标得以实现,就需要有控制职能,控制的实质就是使(A )。

运筹学基础课后习题答案

运筹学基础课后习题答案

运筹学基础课后习题答案[2002年版新教材]第一章导论P51.、区别决策中的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试举例。

定性——经验或单凭个人的判断就可解决时,定性方法定量——对需要解决的问题没有经验时;或者是如此重要而复杂,以致需要全面分析(如果涉及到大量的金钱或复杂的变量组)时,或者发生的问题可能是重复的和简单的,用计量过程可以节约企业的领导时间时,对这类情况就要使用这种方法。

举例:免了吧。

2、.构成运筹学的科学方法论的六个步骤是哪些?.观察待决策问题所处的环境;.分析和定义待决策的问题;.拟定模型;.选择输入资料;.提出解并验证它的合理性(注意敏感度试验);.实施最优解;3、.运筹学定义:利用计划方法和有关许多学科的要求,把复杂功能关系表示成数学模型,其目的是通过定量分析为决策和揭露新问题提供数量根据第二章作业预测P251、.为了对商品的价格作出较正确的预测,为什么必须做到定量与定性预测的结合?即使在定量预测法诸如加权移动平均数法、指数平滑预测法中,关于权数以及平滑系数的确定,是否也带有定性的成分?答:(1)定量预测常常为决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使决策者能够做到心中有数。

但单靠定量预测有时会导致偏差,因为市场千变万化,影响价格的因素很多,有些因素难以预料。

调查研究也会有相对局限性,原始数据不一定充分,所用的模型也往往过于简化,所以还需要定性预测,在缺少数据或社会经济环境发生剧烈变化时,就只能用定性预测了。

(2)加权移动平均数法中权数的确定有定性的成分;指数平滑预测中的平滑系数的确定有定性的成分。

2.、某地区积累了5个年度的大米销售量的实际值(见下表),试用指数平滑法,取平滑系数α=0.9,预测第6年度的大米销售量(第一个年度的预测值,根据专家估计为4181.9千公斤)年度12345大米销售量实际值(千公斤)52025079393744533979。

答:F6=a*x5+a(1-a)*x4+a(1-a)~2*x3+a(1-a)~3*x2+a(1-a)~4*F16=0.9*3979+0.9*0.1*4453+0.9*0.01*3937+0.9*0.001*5079+0.9*0.0001*4181.9F6=3581.1+400.77+35.433+4.5711+0.3764F6=4022.33、某地区积累了11个年度纺织品销售额与职工工资总额的数据,列入下列表中(表略),计算:(1)回归参数a,b(2)写出一元线性回归方程。

人力资源规划5

人力资源规划5
第五章 人力资源规划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衡
人力资源规划概论 人力资源规划的制定 人力资源规划的预测方法 人力资源规划中供给与需求的平
第一节 概论
一、人力资源规划的概念
一个国家或组织科学地预测、分析自己在变 化环境中的人力资源的供给和需求情况,制定 必要的政策和措施以确保自身在需要的时间和 需要的岗位上获得各种需要的人才(包括数量 和质量两个方面)并使组织和个体得到长期利 益的过程。
因各种原因离职的人员情况及其所在岗位情况
需要补充人员的岗位、补充人员的数量、对人员的要求
招募、选拔费用
人员晋升政策,晋升时间;轮换工作的岗位情况、人员情况、 轮换时间 培训对象、目的、内容、时间、地点、教员等
职位变化引起的薪酬福利等支出 的变化 培训总投入、脱产人员工资及脱 产损失
骨干人员的使用和培养方案
技能量表
姓名: 部门: 词
1. 会计
性别: 填表日期: 关键词 描述
税务会计
出生年月: 教育程度 专业
工号:
活动
监督和分析
学位
1.MBA
年份
1995
工商行政管理
工作经验 学术团体: 外语水平: 兴趣爱好: 备注: 员工签名:
受训经历 专业证书: 曾工作、居住地点:
直属上级签名:
人力资源部签名:
2、马尔可夫分析法
二、需求预测
1、定性预测方法 管理评价方法:由企业管理层主观预测和判断人员需 求的方法。可作为定量预测的修正调节因素。判断依 据有企业战略变更的决定、技术或管理变革、可能获 得的财力资源、可能的雇员流动、雇员的质量与性质 等 团体评价法:通过小组召开座谈会的方式预测人员需 求。 戴尔菲法:由预测专家背对背地判断问题,经过多次 征询,总结专家的意见后,得出预测结果。 多方案法:综合分析各种影响因素以预测在每一特定 环境下的人员需求。

中级经济师-人力资源-基础练习题-第五章人力资源规划-第一节人力资源规划及其供求预测

中级经济师-人力资源-基础练习题-第五章人力资源规划-第一节人力资源规划及其供求预测

中级经济师-人力资源-基础练习题-第五章人力资源规划-第一节人力资源规划及其供求预测[单选题]1.当企业人力资源供求达到平衡时,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

A.不采取行动·B.缩短工作时间(江南博哥)C.非雇佣措施D.提前退休正确答案:A参考解析:本题考查人力资源规划的概念。

当人力资源供求达到平衡时组织无须采取特别的人力资源措施。

选项B、C、D为人力资源需求小于供给需要做的事情。

所以选项A正确。

[单选题]3.关于人力资源规划的说法,错误的是()。

A.人力资源规划不仅帮助组织实现战略目标,而且确保组织在人力资源的使用方面达到合理和高效B.人力资源规划的制定一般先于组织的战略规划C.狭义的人力资源规划专指组织的人员供求规划或雇用规划D.人力资源战略规划、培训开发规划、绩效管理规划、薪酬福利规划都属于广义的人力资源规划的范畴正确答案:B参考解析:本题考查人力资源规划的概念。

选项B错误,组织战略规划的制定一般先于人力资源规划。

所以选项B错误。

[单选题]4.当学校有10000名学生时需要200名教师,如果这个学校预期明年注册的学生会增加1000名,师生比不变,则需要增加聘用20名教师,这种人力资源需求预测的方法是()。

A.主观判断法B.比率分析法C.趋势预测法D.回归分析法正确答案:B参考解析:本题考查比率分析法。

比率分析法是一种基于关键的经营或管理指标与组织的人力资源需求量之间的固定比率关系,来预测未来人力资源需求的方法。

所以选项B正确。

[单选题]5.下列属于狭义的人力资源规划范畴的是()。

A.雇用规划B.员工关系规划C.薪酬福利规划D.绩效管理规划正确答案:A参考解析:本题考查人力资源规划的概念。

狭义的人力资源规划专指组织的人员供求规划或雇用规划,即根据组织未来的人力资源需求和供给分析,找出供求之间的差距或矛盾,从而帮助组织制订平衡人力资源供求关系的各种相关计划。

所以选项A正确。

[单选题]6.针对组织内部的某个或某些特定的职位,确定能够在未来承担该职位工作的合格候选人的人力资源供给预测方法是()。

第五章 土地需求量预测

第五章 土地需求量预测

人口统计学法
具体做法: 1.将现有的人口按性别和年龄分组,确定各年龄
组的出生率、死亡率; 2.根据本地区经济活动的历史和未来趋势确定人
口的迁移率; 3.求一个周期内的人口变化,它等于各年龄组的
人口数量乘以个年龄组的比率求和; 4.把每一组人口推向年龄较大的一个周期,如此
反复地推到任意远的未来。
劳动平衡法
基础资料 观念 数据
定性分析推理
定量数学模型
提出预测课题 工作组织 工作方法 预测期限 预测范围
预测范围
综合分析 定性 定量
预测范围
决策
部门规划预测法 二、数学模型预测法
(一)总人口预测 1.自然增长法 2.回归分析法 3.人口统计学法
(二)城镇人口预测 1.劳动平衡法 2.城镇/乡村增长差法 3.劳动力转移法
N——规划人口数;
J2——人均用地定额。
农村个人建房系数法
首先根据规划期间需建房户数推算农民建房需新增用地面积:
H=(N/P+F0)×n/2×d×e 式中:H—规划期农村个人建房户需占用土地面积;
N—规划目标年农村人口数;
P—户均人口数; n—规划年限;
F0—规划期农村总户数; d—规划期间建房户所占比例;
(三)农业人口预测
自然增长法
计算公式: P=B(1+Y)n±ΔG 或 P=B(1+K)n
式中:P——规划期末的人口总数 B——基期的人口数 Y——规划期间人口自然增长率 K——规划期间人口年平均增长率 n——规划期到基期相隔的年数 g——人口机械增长数
回归分析法
计算公式: P=b0+bt
式中:P——预测人口数; t——年代序号数; b0和b——两个待定参数。

第5章土地需求量预测

第5章土地需求量预测

2、部门预测法
在制定本部门发展规划的基础上,制作本部门 用地预算,并根据土地的供给状况,确定各部 门的用地指标。
3、总量测算法
分析建设用地面积与其相关因素之间关系的基 础上,运用适当的数学模型预测建设用地总规 模。
第二节 建设用地需求量预测
二、水利工程用地需求量 1、渠道工程用地
) 其中:Xi=P*Ji
式中: P-规划期总人口 Ji-规划期计划第i种农产品人均占有量
2.预测农作物播种面积单产(Yi)
规划期各类农作物播种面积单产(Yi), 宜采用增产因素法或平均增长法计算。
3.预测耕地复种指数(f)
规划期耕地复种指数(f),应分析水利条 件和耕作制度,结合历年实际变动情况确定。
2020年 7242.51
450 325.91
3、粮食单产预测
年份
2019 2019 2019 2000 2019 2019 2019 2019
湖南2019-2019年粮食单产情况
粮食总产 量
(万吨)
2877.00 2818.19 2892.35 2874.97 2700.30 2501.30 2442.73 2810.26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460 458 456
454 452 450 448 446 444
442 440 438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Y= 1.70x9441.3 R240.9896
式中Y为人口,X为时间系数,R为相关系数 由于相关系数较接近1,直线拟合较好。根据本回归方程分别代入x=16和x=26对益 阳市人口总量进行预测。计算得:

《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课程笔记

《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课程笔记

《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课程笔记第一章:导论一、物流需求与挑战(上)1. 物流需求的定义物流需求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企业、消费者和政府等主体对物流服务的具体要求,包括商品的数量、质量、运输方式、服务时效、成本控制、信息反馈等方面。

2. 物流需求的现状(1)全球物流需求增长趋势- 经济全球化推动国际物流需求增长。

- 跨国公司的发展带动全球供应链物流需求的上升。

- 电子商务的兴起增加了对快递和配送服务的需求。

(2)我国物流需求特点- 物流需求规模不断扩大,与GDP增长同步。

- 物流需求结构发生变化,高附加值产品和服务需求增加。

- 区域间物流需求不平衡,东部地区需求量大于中西部地区。

3. 物流需求面临的挑战(1)物流成本问题- 物流成本占GDP比重较高,影响企业竞争力。

- 运输成本、仓储成本、管理成本等均有优化空间。

(2)物流基础设施挑战- 物流基础设施总体不足,尤其是农村和偏远地区。

- 现有物流设施现代化水平不高,难以满足高效物流需求。

(3)物流服务能力挑战- 物流企业服务范围有限,难以提供一站式服务。

- 物流服务质量参差不齐,服务水平有待提升。

二、物流需求与挑战(下)1. 物流需求趋势(1)个性化与定制化- 消费者对物流服务的个性化需求日益增加。

- 企业需要提供更加灵活的物流解决方案。

(2)绿色物流与可持续发展- 环保法规日益严格,推动绿色物流发展。

- 消费者对环保物流服务的需求上升。

(3)供应链整合- 企业追求供应链的整体效率,对物流服务提出更高要求。

- 物流服务需与其他供应链环节紧密协同。

2. 应对物流需求的策略(1)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对物流基础设施的投资,提升物流网络覆盖面。

- 推动物流园区和配送中心的建设,提高物流效率。

(2)提升物流企业竞争力- 鼓励物流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扩大规模,提升服务能力。

- 支持物流企业技术创新,发展智能物流。

(3)发展多式联运和物流网络- 推广多式联运模式,实现不同运输方式的有效衔接。

ASSET操作手册

ASSET操作手册

ASSET规划软件操作指南(仅供内部使用)拟制:无线网络规划部日期:1999/12/22 审核:无线网络规划部日期:XXXX/XX/XX 批准:无线网络规划部日期:XXXX/XX/XX深圳市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版权所有不得复制目录第 1 页第一章软件简介第 1 页第二章数字地图信息介绍第 1 页第三章准备工作第 2 页第四章规划第 2 页第五章数据输出第一章软件简介A SSET 是英国Aircom公司的网络规划软件。

用ASSET我们可以在网络建设开始之前,通过对系统硬件参数、网络容量、频率分配方案的设置和分析完成对网络的设计(如覆盖预测、话务分析、邻区分配、频率计划、干扰分析、微波传输等),模拟网络运行效果,指导工程建设。

在无线网络建设初期,网络结构简单、话务量低、基站数量少、频率分配易于完成。

基站站址站型的选择和频率的分配手工就可以完成。

随着网络规模的迅速发展,话务量的激增,频率资源日益缺乏,出现各种提高频率复用率的方法,同时亦对网络的抗干扰能力提出了要求。

手工已不能完成复杂的规划任务,需要有功能全面可靠的规划软件来完成这一系列的工作。

ASSET使用微软的开放数据库互连ODBC接口,为Windows NT 设计,可运行在windows 95 上。

应用了友好灵活的图形信息系统,支持开放格式的数字地图,使用丰富的信息数据库,具有精确灵活的传播预测模型、连续波测量分析功能功能,使用了智能本地搜索算法ILSA的频率规划工具。

运用ASSET我们可以方便的开始一次规划,直观的模拟网络运行。

第二章数字地图信息介绍ASSET的网络规划是在数字地图的基础上进行的。

地图数据通常由三种数据类型组成:数字高程模型DEM,数字地物模型DOM和线状矢量模型LDM。

用于微蜂窝预测的数字地图还有建筑矢量数据。

数字地面高程模型、地物分类模型与预测有关。

数字地面高程模型用于描述该区域的基本地形情况,直接参与无线传播模型的计算;地物分类数据描述面状地面地物覆盖情况,如森林、湖泊、开阔地、工业区、市区、高层建筑区等,地物分类数据在计算无线传播路径损耗时使用;线形地物矢量数据描述线状地物的平面分布与空间关系,包括高速公路、街道、河流等等。

人力资源管理概论考试重点吐血整理

人力资源管理概论考试重点吐血整理

人力资源重点第一章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源管理概述第一节人力资源概述1、本课程关于人力资源的观点所谓人力资源,就是指人所具有的对价值创造起贡献作用,并且能够被组织所利用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

这个含义包括以下几个要点:1)人力资源的本质是人所具有的脑力和体力的总和,可以统称为劳动能力。

2)这一能力要能对财富的创造其贡献作用,成为社会财富的源泉。

3)这一能力还要能够被组织所利用,这里的“组织”可以大到一个国家和地区,也可以小到一个企业或作坊。

2、影响人力资源数量的因素1)影响人力资源数量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人口的总量、人口的年龄结构。

2)人力资源的质量a)人力资源是人所具有的脑力和体力,因此劳动者的素质就直接决定了人力资源的质量。

即:素质决定质量b)劳动者的素质由体能素质和智能素质构成.c)人力资源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中,智能因素的作用越来越大,体能因素的作用逐渐降低;智能因素中,科技知识的作用在不断上升,经验知识的作用相对下降.3、人力资本:“人力资本之父”——西奥多·舒尔茨4、人力资本投资1)人力资本投资的三种形式有:教育;迁移;培训。

2)人们在进行人力资本投资时,会考虑收益和成本两个因素。

只有当收益大于或等于成本时,人们才会去投资人力资本,否则就不会投资.5、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的区别1)在与社会财富和社会价值的关系上,两者是不同的:人力资本是由投资形成的,强调以某种代价获得能力或技能的价值,投资的代价可在提高生产力过程中以更大的收益收回。

它与社会价值的关系应当说是一种由因索果的关系。

人力资源是指劳动者拥有的脑力和体力对价值创造起了重要的贡献作用,强调人力作为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创造能力,它在生产过程中可以创造产品、财富,促进社会发展。

它与社会价值的关系应当说是一种由果溯因的关系。

2)两者研究问题和关注的重点不同(重要观念)人力资本是通过投资形成的存在于人体中的资本形式,是人身上的价值凝结,是从成本收益的角度来研究人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强调投资付出的代价及其收回,考虑投资成本带来多少价值,研究的是价值增值的速度和幅度,关注的是收益问题,即投资能否带来收益及其带来多少收益的问题。

《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笔记 (2)

《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笔记 (2)

《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一、生产与运作管理的基本概念1. 定义:生产与运作管理(Production and Operations Management, POM)是指对企业生产与运作活动进行系统的规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以有效地利用资源,实现产品和服务的高效、低成本、高质量生产,满足市场需求,提升企业竞争力。

2. 目标:生产与运作管理的主要目标包括:- 提高生产效率:通过优化生产流程,减少浪费,提高产出。

- 降低成本:通过成本控制和成本优化,减少生产成本。

- 保证产品质量:通过质量管理和控制,确保产品符合标准。

- 满足市场需求:及时响应市场变化,满足客户需求。

- 提高企业适应性:使企业能够快速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

- 提升员工满意度:通过合理的工作设计,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生产力。

3. 范围:生产与运作管理涵盖以下关键领域:- 产品设计和管理:确保产品设计符合生产能力和市场需求。

- 生产过程规划:设计高效的生产流程和操作方法。

- 设备和设施管理:选择、维护和升级生产设备和设施。

- 物料管理:采购、储存和分配原材料和组件。

- 供应链管理:协调供应链中的各个环节,确保物料及时供应。

- 质量管理:确保产品和服务达到既定的质量标准。

- 库存控制:管理原材料、在制品和成品的库存水平。

- 生产计划和控制:制定和执行生产计划,监控生产进度。

二、生产过程与生产系统1. 生产过程:生产过程是将输入(原材料、信息、能源等)转换为输出(产品或服务)的一系列相互关联的活动。

生产过程的特点包括:- 连续性:生产活动在一定时间内连续进行,没有中断。

- 复杂性:涉及多个环节、多种设备和人员。

- 动态性:随着市场需求、技术进步等因素的变化而调整。

- 可变性:生产过程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设备故障、人员变动等。

2. 生产系统:生产系统是由生产过程、生产设施、生产人员、生产信息等多个子系统组成的整体。

生产系统的功能包括:- 转换功能:将输入转换为输出,实现价值增值。

第五章 交通需求预测1

第五章 交通需求预测1

38.6 91.9 36.0 166.5
0 解:(1)求发生交通量增长系数 FOi 和吸引交通量增长系数 FDj
0
0 FO 1 U1 / O1 38.6 / 28.0 1.3786
0 FO 3 U 3 / O3 36.0 / 26.0 1.3846 0 FD 2 V2 / D2 90.3 / 50.0 1.8060
预测模型的一般形式为:
Qt Pt
乘车系数可以根据指标的历年资料和今后变化趋
势确定,但是乘车系数本身的变动有时难以预测, 各种偶然因素会使其发生较大波动。
三、产值系数法
产值系数法是根据预测期国民经济指标值和确定 的每单位指标值所引起的货运量或客运量进行预测 的方法。 预测模型的一般形式为:
六、回归分析法
回归分析法就是一种通过分析研究客货运量与相 关因素的联系规律从而进行预测的方法。
七、灰色预测法
灰色系统理论是我国学者邓聚龙教授在20世纪80 年代初提出的处理不完全信息的一种新理论,该理 论应用关联度收敛原理、生成数、灰导数等概念和 方法建立微分方程。
八、经济计量模型
经济计量模型是指依据由统计学、经济学、数学 三者结合而成的经济计量学,用定量方法描述经济 系统的运行机制,研究经济变量间的数量关系,最 后得到一个联立方程组。

tn4 A4

tnn An

Pn
A j ti j
n
1
T
增长系数法 (Growth Factor Method)
增长系数法:假设将来的交通区之间出行分布 模式与现状的分布模式基本一致,其分布量按 某一系数增加。基于出行的起点和终点所在的 小区的增长特性,利用现状OD表计算未来的 OD表的方法。 适用于小区或小区间的出行,不太受空间的阻 挠因素的影响,而只受地区间产生及吸引特性 影响的空间分布形态。 增长特征:人口、经济、土地使用。

公路网规划 交通需求预测四阶段法

公路网规划 交通需求预测四阶段法

第二节 交通分布预测
按模型的具体算法分 一类是增长系数法 :平均增长系数法、Fratar法、 Furness法、底特律法等 一类是综合方法 :重力模型法、介人机会模型法、 系统平衡模型法
第二节 交通分布预测
增长系数法:完全是基于出行起点与终点小区的 交通增长特性,利用现状的OD分布量推算将来的 OD分布量。它依赖于各节点间的基年分布情况, 并假设区间的出行交通与路网的改变相互独立, 或者在预测年限内交通运输系统没有明显的改变。 这种方法适用于小地区或区域间出行不受空间阻 挠因素的影响而只受地区间交通发生、吸引特性 影响的出行空间分布形态,且这种方法不限于某 些个别因素的影响,着重总的趋势,适用于交通 量的宏观分布预测,但当基年OD分布稍有偏差时, 对未来影响将会很大。模型不需标定,只需满足 总量平衡即可。
对于交通分配,国内外均进行过较多的研究,数学规划方 法、图论方法及计算机技术为交通分配模型的研究及应用 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国际上通常把交通分配模型分为平衡 模型与非平衡模型两大类,并以Wardrop第一、第二原理 作为划分依据。 平衡模型:平衡分配法(数学规划模型) 非平衡模型:表5-1
第五节 交通分配
第五章 交通需求预测
第一节 交通需求预测的基本流程 1、基本流程 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刺激区域运输需求的增长 (1)经济角度 (2)社会角度
预测是建立在对区域社会经济与土地利用分析的 基础上的 流程见图5-1
第一节 交通需求预测的基本流程
2、原则 (1)系统分析原则 (2)政策协调原则 (3)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 (4)弹性原则 (5)历史与未来发展结合原则
第二节 交通分布预测
1、概念 交通分布预测是指根据预测得到的各交通分区的交通发生、 吸引量,确定各交通区之间的交通流量、流向,即确定 OD矩阵。

《投资项目评估》课程笔记

《投资项目评估》课程笔记

《投资项目评估》课程笔记第一章:投资项目评估导论一、认识投资项目1. 投资项目的概念投资项目是指投资者为了获得未来的经济利益或实现特定的目标,在一定时期内投入一定数量的资金、人力、物力等资源,进行一系列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的经济活动。

2. 投资项目的特征- 目的性:投资项目旨在实现特定的经济、社会或技术目标。

- 风险性:投资项目通常面临市场、技术、财务、政策等多种不确定性风险。

- 时间性:投资项目有明确的开始和结束时间,存在生命周期。

- 效益性:投资项目追求投资回报,关注成本与收益的对比。

- 可行性:投资项目在实施前需进行可行性分析,确保项目的成功实施。

- 可控性:投资项目的实施过程需要有效的管理和控制。

3. 投资项目的分类- 按投资主体:政府投资、企业投资、个人投资、外商投资等。

- 按投资领域:工业项目、农业项目、服务业项目、基础设施项目等。

- 按投资性质:新建项目、扩建项目、改建项目、技术改造项目等。

- 按投资目的:盈利性项目、非盈利性项目、公益性项目等。

二、投资项目决策及其过程1. 投资项目决策的含义投资项目决策是投资者基于项目评估结果,对项目是否实施、何时实施、如何实施等问题做出最终选择的过程。

2. 投资项目决策的过程- 项目识别:通过市场调研、政策分析等手段,发现投资机会。

- 项目筛选:根据投资者的战略目标和资源条件,对潜在项目进行初步筛选。

- 项目建议书:对筛选出的项目进行初步分析,编制项目建议书。

- 项目可行性研究:对项目的技术、市场、财务、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评估项目的可行性。

- 项目评审:组织专家对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评审,提出意见和建议。

- 项目决策:投资者根据评审结果,做出项目实施与否的决策。

- 项目实施:按照决策结果,制定详细的项目实施计划并执行。

三、投资项目管理的流程1. 项目启动阶段- 确定项目目标- 组建项目团队- 明确项目范围- 制定项目计划2. 项目规划阶段- 进行项目设计- 制定项目预算- 确定项目资源需求- 制定项目时间表3. 项目执行阶段- 项目采购- 项目施工- 项目监督和控制- 项目沟通和协调4. 项目收尾阶段- 项目验收- 项目总结- 项目绩效评价- 项目后评价四、认识投资项目评估1. 投资项目评估的定义投资项目评估是指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对投资项目的各个方面的条件和影响因素进行系统分析,以判断项目的可行性、效益性和风险性。

第五章城市规划调查研究与分析

第五章城市规划调查研究与分析
及发展用地、职工人数、客货运量等。 (6)各类仓库、货场现有和发展用地等。 (7)高等学校及非市属中等技术学校现有和发展师生员工人
数、用地面积等。 (8)科学研究机构现有和发展职工人数、用地面积等。 (9)非市属行政机关、团体现有和发展职人数、用地面积等

(1)现有住房建筑面积、居住面积、建筑层数、建筑质量、建筑 密度等。
忻州市城市总体规划收集资料清单
一、城市规划量化分析概论 较之于传统的基于经验和感性判断的描述,量化分
析能更准确地表达客观现实的状况。 1、单位数值化方法 人均城市用地面积
2、类比的方法 在对城市未来发展进行预测时,往往选取一个各方
面条件类似的参照物进行比较。
3、数理统计的方法
2010年城市人口发展规模 =(7.2+6)/[1-(10%+50%)]=13.2/40%=33万人
城市人口发展规模=N+u+x N:现状人口数 U:规划期内人口自然增长数 X:规划期内人口机械增长数
城镇规划期末总人口 =单身职工数+带眷职工数×(1+带眷系数) =单身职工数+带眷职工数×(1+带眷系数)-1/2×双职工
×1000‰
1、劳动力平衡法 依据“按一定比例分配社会劳动”的基本原理,根据按计划所
需的基本人口和各类人口间的比例关系推算城市总人口。 步骤: 确定基本人口发展绝对数 分析城市现状人口构成:年龄构成、劳动构成、劳动力来源
、社会就业及劳动生产率提高情况。 确定服务人口和被抚养人口比例 推算城市人口发展规模
(2)现有公共建筑,包括行政、经济、文化、体育、卫生、生活 福利设施等建筑的分布状况、用地面积、建筑面积、建筑质量等。
(3)现有市政工程、公共事业资料。 (4)现有城市园林、绿地、风景区、名胜古迹的资料。 (5)现有重要建筑物,工程构筑物的设计资料。 (6)城市人防设施的资料。

第五章 土地需求量预测

第五章 土地需求量预测

一、耕地需求量预测
7.耕地需求量的确定 根据近年来该市各类农产品自给率变化情况,综合考虑 到该地区的耕地资源禀赋及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确定规划目 标年粮食自给率为60%,油料作物自给率为100%,蔬菜自给 率为150%,瓜果类自给率为120%,其他农作物不考虑自给 率。根据以上对各类作物需求预测及其自给率的确定,按下 式: 耕地需求量=∑(各类作物种植面积需求量×各类作物自 给率+其他农作物种植面积)/耕地复种指数 计算可以得出该市耕地需求量。
一、耕地需求量预测
1.粮食作物播种面积预测 粮食单产的预测直接决定着粮食作物用地需求量的多少, 所以粮食单产的预测在慎重的基础上力求准确。FAO有一种 计算作物光温生产潜力的理论方法。即利用辐射数据,计算某 种标准作物可能的潜在产量;通过这种方法求得的作物潜在产 量,是在理想条件仅受光温和作物品种影响的理论潜力,它是 裸露于自然气温下作物生产力的上限。该计算结果,即作物潜 在产量可以作为评价区域土地生产潜力和不同时期作物单产水 平高低的重要依据。 根据以往的粮食作物单产资料,应用农业生态区域法 (AEZ)计算粮食作物气候生产潜力,通过产潜比增长公式 法计算各年粮食单产。
第四节土地供需平衡分析二土地供需平衡协调土地现状态势土地开发潜力供给制约和引导需求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和重点建设项目用地国民经济发展态势规划方案优选协调供需平衡土地总供给量土地总需求量随着经济的发展及人口的增加建设用地规模逐渐增加进而带来耕地逐渐减少和生态环境的逐渐恶化在可持续发展观与建立和谐社会目标的追求下建设用地的扩张应该保证不会威胁粮食安全及破坏生态环境因此建设用地的供给能力受到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的制约
第二节
建设用地需求量预测
一、总规模预测① 拉动建设用地规模增加的因素不仅仅是人口数量一个 因素,而是多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系统工程的角度出 发,可以构建“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来分析。经济 发展、人口增加是建设用地扩展的目标驱动力。在该驱动力 作用下,土地利用现状发生响应性变化,这种变化是基于建 设用地存量的基础上,使建设用地规模不断扩展。

5第五章土地需求量预测

5第五章土地需求量预测

总人口 7544400 7566400 7617400 7668000 7740300 7790700 7845592 7892563 7939533 7967668 7988883
?
(三)劳动平衡法
• 1、前提条件:各种人口资料齐全。有具体的国民经济发
展计划。
• 2、适用范围:城市和城镇居民点人口预测。 • 3、计算公式:
规划区域供应给人类利用的各类土地类型的数量 之和。包括土地的自然供给和土地的经济供给
3、土地需求
人类从事生产与消费活动对土地的需要
4、土地供需分析
是在土地供给量和土地需求量预测和估算的基 础上加以比较,依据土地供给和土地需求量两 者之间的数量比较借以评价供不应求、供过于 求和供需平衡状况。
End
A—昼夜平均交通量(辆/昼夜) N—公路年平均货运强度(t) d—汽车运输天数(d) p—每辆汽车载重量(t)
第四节 土地供需平衡分析
土地供需平衡分析目的在于了解土地供需方面 存在的问题,寻求协调土地供需的途径和方法。 一、基本概念
1、土地供给
自然界赋予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利用的土地数量和 质量
2、土地供给量
1、前提条件 预测精度要求高;历史数据充分。 2、适用范围:总人口预测、城镇人口预测。 3、具体方法 (1)根据人口统计资料,将人口数和年代数
在直角坐标系中绘出散点图;
年份 1993年 1994年 2019年 2019年 2019年 2019年 2019年 2000年 2019年 2019年 2019年 2019年
• 解:
• 1990-2019年人口年均增长率:K=0.016
• P(2000年)=110×(1+0.016) 4 =117.21万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2010 10.15(1 0.01455 )28 15.21亿人
若要将2010年人口控制在13亿内,28年中人口自 然增长率应控制在8.89‰之内。
28 p(t) 1 28 13 1 0.008878 8.89‰
p(t 0)
10.15
2、劳动平衡法
此法是建立在按一定比例分配社会劳动力 的基础上以基本人口、服务人口和被抚养人 口三者之间的比例关系为依据来预测未来人 口数。这是城市规划中较多采用的人口预测 的方法,其公式为:
第五章 规划基础数据预测
第一节 预测的基本知识 第二节 人口预测 第三节城市化水平预测 第四节食物消费水平预测 第五节农作物单产水平预测
第一节 预测的基本知识
一、预测的概念
预测是指预先或事先的推测和估计。
预测概念五要素:人(预测者)、知识(预测依据)、 手段(预测方法)、对象(事物未来)、结果(预先推知 和判断)
p(t) p(t0 ) (1 )(tt0 ) (c d )
式中,p(t)—规划年人口数 p(t0)—基期年人口数 t-t0—预测年期 α—人口自然增长率 c—规划期迁入人口 d—规划期迁出人口
Hale Waihona Puke [实例]我国1982年末人口数为10.15亿人,按人口 自然增长率14.55‰,迁入人数等于迁出人数,预 测2010年人口总数。
11.临时流动人口 是指前来开会、参观学习、工作出 差、休闲游览和路过短时间停留的人口(一般1-3天)。 根据有关资料表明,如北京、上海、天津、武汉、南京 等中心城市流动人口以占市区人口总数的20%-30%。上 海市区、北京市区流动人口总量分别达到300和400万人。 目前我国12多亿人口中有5%处于流动之中,总数达 6000万人。
p2010
120 万人
1 (0.25 0.45)
400 万人
3.职工带眷系数法
此法适用于新建城市,根据新建工业项目的 职工人数和带眷比情况而预测城市人口的方法 (适用于新建的工矿类小城市)
pt p0 (1 k ) p1
式中,pt—规划期人口数 P0—带眷职工人数 p1—单身职工人数 k—带眷系数
口或农业人口转化非农业人口的过程。 2.空间城市化的观点认为城市化是指一定地域的人口规模、
产业结构、服务设施、环境条件和人们生活方式和水平由小到大、 由粗到细、由分散到集中、由单一到复合的一种转换或重组的动 态过程。
3.乡村城镇化的观点强调乡村和城市的对立和差距,认为城 市化即变传统落后的乡村社会为现代的城市社会的自然历史过程。
2.国民生产总值预测法 此法的理论依据是某地区的城市化水平与其相应的国
民经济发展水平(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之 间存在相关性。根据有关参数建立回归模型,借以预测城 市化水平,回归模型(周一星1996)为Y=40.551lgx74.96,式中Y—城市化水平,x—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美元/ 人),相关系数r=0.9079,根据国际经验人均国民生产总 值为1000美元时,城市化水平平均超过40%。
1.商品粮供应率预测法 此法的理论依据是变农村人口为城镇人口、农业人口
为非农业人口的规模和速度取决于农业生产水平和粮食商 品率。研究中以粮食年增率为5%、4%、3%,据以推算预 测期的粮食总产量,再选取粮食商品率为20%,城镇人口 平均每人消费粮食300公斤,据此可以得到预测期的非农 业人口分别为4.18亿、3.3亿和2.72亿。根据非农业人口占 总人口的比重预测城市化水平。
2.平均人口数是指某一时期内各时点人口的平均数 3.人口自然增长率是指一定时期内人口自然增长数(出 生人数-死亡人数)与人口总数之比。
4.人口增长率是指一定时期内人口增长数与人口总数之比。 5.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
农业人口是指依靠从事农业生产维持生活的全部人口,包 括实际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及由他们抚养的人口。
职工带眷有关指标可参照单身职工占职工总数40%-60%, 带眷职工占职工总数的60%-40%。非生产性职工40%20%,带眷系数3-4。 [实例]职工总数p2010=30000人,带眷职工占60%, p0=18000;单身职工占40%,p1=12000,带眷系数k=3, 将有关数据带入公式
p2010 18000 (1 3) 12000 84000 人
3.基建投资规模预测法 此法的理论依据,每位新增城镇人口平均所需基建投
资为6000-7000元,若增加1.6亿人,则需要增加基建投资 达9600亿-11200亿元。若按规划期为18年计,每年需基建 投资533-622亿,再将其与可能增加基建投资相比,以确定 新增城镇人口数并计算城市化水平。
4.农业人口转化预测法 此法根据城市人口的自然增长率、机械迁移人口数和
根据1998年的资料,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425.05元, 最低为2476.75元,最高为10962.16元,极差为4.43倍。相应的城镇 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4331.6亿元,平均消费倾向为0.8,即居民可支 配收入中有80%用于消费。消费支出中由食品、衣着、家庭用品、医 疗保健、交通通讯、文化娱乐、居住、杂项用品等八项组成,其比重 分别为44.48%、11.10%、8.24%、4.74%、5.94%、11.53%、 9.43%、4.55%。恩格尔系数为0.44,为小康型。
预测方法:定性预测、定量预测、综合预测
现有预测方法达100多种,常用方法有回归预测、特 尔菲法、指数平滑法、经济计量模型、灰色系统模型、趋 势预测法、投入产出模型、系统动力学模型等。
二、预测程序:
1.确定预测的目的 2.制定预测计划 3.收集基础资料 4.检验现有资料 5.实施预测过程 6.分析预测误差 7.提交预测成果
三、人口预测的基本程序和步骤
1.确定预测对象和目标(预测区域的界定、预测期限 的确定、预测内容的选定)。 2.考察预测对象的宏观环境及其可能影响(如新建规 划项目、新建住宅小区、新建交通干线等) 3.收集预测所需要的基础资料
①全国人口普查资料 ②公安部门户籍人口统计资料 ③不定期人口抽样调查资料 ④每年定期进行的人口变动抽样调查资料 ⑤一些有关人口的典型调查资料 4.对所选用的资料进行分析整理(人口自然增长率、 人口机械增长率、总人口增长等)
三、预测方法
1.定性预测 2.定量预测 3.综合预测
第二节 人口预测 一、人口预测的概念:
人口预测是指对规划地区人口将来发展变动的趋势性 估计。
人口预测包括总人口预测、人口性别年龄预测、人口 社会经济特性预测(学历、婚姻、行业、收入等)。
二、人口统计指标:
1.总人口系指一定时点、一定地区的有生命的个人总 和。包括年初人口、年末人口、年中人口。
4.综合增长分析法
此法是从城市人口的增长途径入手,分为自然 增长、机械增长和流动增长,分别估算这三种途 径所获得的人口增量,将其加总即为规划年人口 总数。
pt p0 (1 )t p
式中pt——规划年人口总数 p0——基期人口总数 α——人口自然增长率
β——人口机械增长率
p’——常住流动人口数
城市化应包括三层意思:1.一定地区在城市人口占总 人口的比例的增加。2.城市居民点数量日益增加。3.单个城 市人口和用地规模日益增大。
城市化过程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
二、量测城市化的指标
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指标一般是对区域或国家而言的,至 今最常用的指标是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即
pu
u 100% p
式中,pu—城市化水平
5.多指标综合预测法
常采用农业生产发展水平预测(商品粮增长量预测和农 业劳动力转移数量预测)、工业增长速度预测、国民收入增 长率预测和基建投资数额预测等多指标综合预测法,根据预 测结果加以综合,得高、中、低三种方案,再结合考虑其他 相关因素,最终预测城市化水平。
应用影响城市化水平多项指标数据(X1,X2,X3,…, Xn)建立多元回归预测模型,经参数估计和模型检验,用于 未来城市化水平预测,具体影响城市化水平的因素有:人均 GDP、人均粮食占有量、人均工农业产值、总人口数、三次 产业GDP比重、住宅建设投资总额。
9.机械增长 是指由人口迁移所形成的变化量,其数 量与城市经济发展速度、城市建设环境条件和国家的城 市发展政策密切相关。根据我国城市人口的发展规律, 在经济超长发展的城市化地区,年人口机械增长率一般 可达15‰-30‰。一般地区低于此值。
10.流动人口 是指本市无固定户口而滞留下来的从 事各种活动的人口,一般可分为长住流动人口和临时流 动人口。长住流动人口是指外地和外国来本市从事较长 一段时间公务、商务的人员,也包括外来的临时工、机 械工、借调和支援人员等。
p—总人口,u—城镇人口
值得指出的是城市化水平和城镇人口增长是两个 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只有城镇人口增长速度 快于总人口或乡村人口的增长速度的前提下即存 在乡村人口向城镇净迁移时,城市化水平才能得 以提高。
量测城市化速度的指标常用的有城市化水平百分 比的年变化
TA
1 n
(
put n
put
)
式中,TA—城市化速度,n—两时刻间的年数 put+n,put—在t+n年和t年的城镇人口百分比
5.选择适用的预测方法(采用多种预测方法并进 行优劣比较)
6.对一些预测变量做出合理假设(预测结果只有 在预测假设的范围内才有意义)
7.进行预测作业,应用专业软件进行预测(SPSS)
8.分析预测结果,编写预测报告
四、人口预测方法
1.人口自然增长法 人口自然增长法的计算公式包括人口自然增长和机械
增长。
p
1
A (B
C)
式中,p—规划年人口数 A—基本人口的规划人口数 B—服务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C—被抚养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注:引自国家建委(80)建发城字492号《城市规划用地指标暂行规定》
[实例]某城市现有人口p2001=200万人 ,其中A=100万人, 根据社会经济发展计划(2010)有关指标规定,该城 市A=120万人,预测2010年人口总数。 根据城市发展状况和趋势选用B=25%、C=45%将有 关数据带入公式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