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报告”封面及格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实践报告
(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
标题
学院
专业班级
学号
学生姓名
任课教师胡祎赟
杭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编制
附:被评为优秀的“实践报告”(见第3页)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实践报告
(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
主题姑苏之行
学院人文学院
专业班级历史131
学号2013210327
学生姓名童林珏
任课教师胡祎赟
杭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编制
调查报告范例
学生社会公德状况的调查分析与思考
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必须共同遵循的准则,是社会普遍公认的基本行为规范。社会公德水平的高低,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外在标志。大力弘扬社会公德、倡导文明新风,对于促进依法治国、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进一步加强学生社会公德教育,现对我校学生的社会公德状况作一次全面的调查,认真研究目前学生的社会公德状况,根据新形势下青少年学生社会公德的新特点,积极探索青少年学生公德教育的新思路、新方法,不断提高青年学生的公德意识,增强遵守社会公德的自觉性,提高学生的文明行为。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我们对在校的一、二、三年级共 1541 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放调查问卷 1541 份,收回1541 份。调查采取无记名方式,被调查者根据自己的真实情况,在调查的项目上打“√”,然后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二、调查内容
我们对学生中存在的社会公德问题征求了部分教师和学生意见,经过筛选,将其中十项作为本次调查内容供学生选择,具体如下:①有时待人接物不够热情;②有时不讲公共秩序,上下车船不排队;③有时不能很好遵守交通规则,反向走路或骑车;④出现过在桌椅板凳、文物上乱刻乱画现象;⑤不能够关心家中老人的生活起居;⑥有时顶撞老师或父母;⑦不能随手关灯、关水龙头;⑧有时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走动;⑨有时砸、踢桌椅门窗等公物;⑩遇到熟人、老师能主动打招呼,并问好。
三、结果与分析
对调查内容逐项进行统计,结果表明,绝大多数的学生能讲究社会公德,遵守公共秩序,文明礼貌,关心他人,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不同年级、不同学历的学生调查结果虽有区别,但差异不大,无统计学意义(P > 0.1)。
全校学生社会公德状况调查结果
调查项目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选择人数30 246 348 303 186 377 83 243 122 911 比例27.9% 16.0% 22.6% 19.7% 12.1% 24.5% 5.4% 15.8% 7.9% 59.1%
不同年级社会公德状况调查结果比较
调查项目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一年级23.1% 13.2% 17.8% 17.3% 8.3% 21.7% 4.7% 11.5% 5.0% 50.5% 二年级30.0% 16.9% 24.7% 17.1% 13.3% 23.8% 5.5% 15.6% 9.9% 62.9% 三年级33.6% 19.6% 28.3% 28.6% 17.3% 31.0% 6.5% 24.1% 10.1% 69.3%
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的学生能讲究社会公德,遵守公共秩序,文明礼貌,关心他人,59.1%的学生遇到熟人、老师能主动打招呼,并问好。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27.9%的
学生有时待人接物不够热情;22.6%的学生有时不能很好遵守交通规则,反向走路或骑车;
19.7%的学生出现过在桌椅板凳、文物上乱刻乱画现象;24.5%的学生有时顶撞老师或父母;
15.8%的学生有时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走动。
四、建议与措施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加强以及社会整体教育水平的普遍提高,广大公民的道德修养也有了很大的进步,遵纪守法、文明礼貌、助人为乐、
爱护公物、尊老爱幼、保护环境已蔚然成风。但是,一些与社会整体文明进步趋势背道而
驰的丑恶现象仍然存在,自私自利、冷漠歧视、破坏公物、破坏公共秩序等不文明行为都
对社会公德建设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因此,加强社会公德建设、提高社会公德意识和公德
水平十分重要。
(一)让学生充分认识社会公德的本质和特点
社会公德是指社会全体公民为维护社会正常生活秩序和人际关系而必须共同遵守的最简单、最起码的社会公共生活准则。它是调节人们在社会公共生活中的相互关系,维护公共生活秩序和社会共同利益,为社会普遍公认的最基本的行为准则。人们只有自觉地以社会公德规范约束自己的言行,才有可能实践社会主义道德,进而达到共产主义道德的崇高境界。社会公德涉及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它依靠社会舆论、习俗和人们信念的力量,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规范人们的言行,起着维护社会秩序稳定,促进社会风气好转的重要作用。一个人社会公德意识的强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他的精神境界和思想素质。
(二)加强社会公德教育,提高学生公德意识
加强公德建设,首先必须大力加强社会公德教育,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讲文明、树新风”活动,使广大学生树立良好的公德意识,形成遵章守纪为荣、违章违纪为耻的观念,把遵章守纪这个外在要求变成自己的自觉行为习惯。
其次,加强公德建设除了需要“软”的道德教育外,还需要“硬”的强制手段:即由政府和法律所代表的硬性机制。法规是人们遵守社会秩序的有效武器,只有法制才能真正做到治恶惩恶的作用,并使遵守和维护道德的行为不至于付出太大的代价。但需要指出的是,把解决道德问题完全交由法律来承担,将导致全社会对道德教育的放松。因此,只有将道德教育与法律结合起来,才能加强道德的“硬”度和威力。
再次,加强公德建设,需要从点滴做起。文明习惯的养成是一项持之以恒的工程,需要从一点一滴做起,虽“善小”而为之,虽“恶小”而不为,长此以往,才能在精神境界和言行道德上出现飞跃,文明习惯就会随之养成。
(三)坚持开展社会公德实践活动,使广大公民的道德境界得到升华
社会公德建设的过程,是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以活动为载体,吸引学生普遍参与,是新形式下加强社会公德建设的重要途径。一是坚持开展公益活动。如社会各界组织的“扶贫帮困”、“扶残助残”、“希望工程”和以“讲文明树新风”为主题的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活动;二是坚持开展向先进典型学习活动。要善于发现和运用先进典型,树立可亲、可敬、可信、可学的道德楷模,让学生学有榜样、赶有目标、见贤思齐、共同进步;三是坚持开展各种重要节日与纪念日活动。要利用“五四”、“七一”、“八一”、“十一”等革命节日,“三八”、“五一”、“六一”等国际性节日,以及民族民间传统节日等,举行形式多样的群众性庆祝、纪念活动,增强学生对祖国、对家乡、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陶冶道德情操,提高道德水平;四是坚持开展必要的礼仪、礼节、礼貌活动,积极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