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心理学11:证言可靠性

合集下载

如何评估刑事案件的证据可信度

如何评估刑事案件的证据可信度

如何评估刑事案件的证据可信度在刑事案件中,评估证据的可信度是非常重要的。

它直接关系到案件的审理结果及被告的正当权益。

本文将就如何评估刑事案件的证据可信度进行探讨,并提供一些评估方法供参考。

一、证人证言1. 证人的真实性评估证人是刑事案件中常见的证据来源。

评估证人的真实性至关重要。

以下几个方面可以考虑:(1) 证人的身份和背景调查:了解证人的个人信息、职业背景和社会关系等,可以帮助评估证人的可靠性。

(2) 证人的口供一致性:比对证人之前的口供记录、笔录等,是否存在矛盾或变化,可以判断证人是否真实可信。

(3) 证人的行为表现:观察证人在庭审中的言行举止和情绪变化,有助于评估其真实性。

2. 证人证言的独立性评估(1) 证人是否有利害关系:评估证人是否存在利害关系,比如与被告存在过节、与案件相关的利益冲突等,这些都可能影响证人证言的可信度。

(2) 证人的独立证言:多个证人之间的证词是否相互独立,还是有相似之处,需要仔细分析。

二、物证证据物证证据是刑事案件中另一种重要的证据来源。

评估物证证据的可信度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 物证的保存和鉴定(1) 物证的保存情况:评估物证的保存情况,比如是否经过专人封存、保管,并确保在庭审过程中不被篡改。

(2) 物证的鉴定结果:了解物证的鉴定过程、鉴定机构和专家的资质,评估鉴定结果的可信度。

2. 物证与案件的关联性(1) 物证与案件之间的关联:判断物证是否与案件发生有直接关联,比如是否与犯罪现场相符或与被告身上发现有关。

(2) 物证存在的可能性:评估物证存在的可能性,比如其来源、可能被篡改的可能性等。

三、视听资料和电子证据随着科技的发展,视听资料和电子证据在刑事案件中的使用越来越多。

评估这类证据的可信度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视听资料和电子证据的完整性(1) 视听资料的拍摄过程:评估视听资料的拍摄过程,包括是否有完整的时间、地点等信息,避免信息的遗漏或篡改。

(2) 电子证据的采集过程:评估电子证据的采集过程,包括数据的提取方式和可信度,避免因技术操作不当导致证据丧失可信度。

?犯罪心理测评新技术:高端手法揭露谎言

?犯罪心理测评新技术:高端手法揭露谎言

犯罪心理测评新技术:高端手法揭露谎言犯罪心理测评技术是对犯罪特定信息反应的测定与评价,包括测谎技术与测真技术。

在情绪理论、控制理论、认知加工理论和自我表现理论的基础上,传统的心理生理技术和非言语技术逐渐发展起来。

然而,由于传统测评的有效性与稳定性存在较大的争议,司法实践者与研究者开始探索新的测评技术,其中的代表性技术有言语分析技术、大脑扫瞄技术、声音压力分析技术和证据呈现技术。

言语分析技术:评价陈述内容测查谎言的一种新策略是分析言语内容,即直接分析说谎者所说的内容,而不考虑其说话的方式。

犯罪心理学家将这种新策略称为言语分析技术,陈述有效性评价(Statement of Validity Asses *** ent)和现实监控(Reality Monitoring)是其中较为典型的两种。

陈述有效性评价的实质是评价陈述内容的真实性。

此技术并非来自科学研究,而是出自德国一起性侵案件中儿童证言可信度问题的司法实践。

其基本假设是真实体验后的陈述不同于虚构、想像下的陈述。

首先让被测试者在半结构化访谈中不受干扰或暗示地自由陈述,然后以“标准内容分析”为工具对陈述内容进行可信度评价,最后用“效度检测清单”解释评价结果。

值得注意的是,标准内容分析工具是用来寻找真话线索而非假话线索的。

研究证实,在19项评价标准中,较为有效的是细节数量陈述、无结构化陈述、背景信息嵌入和重复信息等。

这在儿童性侵案件中儿童证言可信度问题上得到了较多的验证,但是否在所有刑事案件(包括成人案件、非暴力案件等)中均有效,仍存在较多争议。

现实监控技术是言语分析技术的另一新发展。

它以人类记忆的研究成果为基础,检测真实陈述与虚假陈述的言语差异。

其基本观点是真实经历事件之后的记忆不同于对事件进行虚构、想像后的记忆。

真实记忆通过感知而获得,还可以获得知觉信息和背景信息;虚构的信息来自内心认知加工,因而更多是认知操作(思考和推理)的结果。

相应地,真实事件反射为说真话,虚构事件反射为说假话。

刑事案件中的证人证言可信度评估

刑事案件中的证人证言可信度评估

刑事案件中的证人证言可信度评估在刑事案件的审判过程中,证人证言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证人的陈述往往是法庭认定事实的重要依据之一。

然而,由于证人证言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评估证人证言的可信度成为了司法实践中的一大难题。

本文将探讨刑事案件中证人证言可信度的评估方法及其问题。

一、证人证言的重要性证人证言是对案件事实的直接呈现,可以提供与其他证据不同的视角和信息,对案件的认定起到关键作用。

往往有些案件缺乏直接物证或技术鉴定结果,只能依靠证人证言来推断事实。

因此,评估证人证言的可信度对于确保案件公正、准确的判决至关重要。

二、证人证言可信度评估的标准评估证人证言的可信度需要依据一定的标准。

国内外学者和实践者在这方面提出了各种评估方法。

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评估标准。

1. 证人的心理和生理特征证人的心理和生理特征是评估证人可信度的重要依据之一。

例如,证人的年龄、性别、视力、听力等因素都可能影响其证言的准确性。

此外,证人的情绪状态、记忆力和心理稳定性等也会对证言产生重要的影响。

评估者需要认真分析和考虑这些因素,从而判断证人证言的可信度。

2. 证人的个人特质和信誉度证人的个人特质和信誉度也是评估证人证言可信度的重要指标之一。

证人的职业背景、社会声誉、道德品质等都会对其证言产生影响。

具有高信誉度的证人往往会被认为是可信度较高的。

然而,个人特质和信誉度并不能完全决定证人证言的可信度,仍需要结合其他因素进行综合评估。

3. 证人的陈述与其他证据的一致性证人的陈述与其他证据的一致性也是评估证人证言可信度的一个重要方面。

如果证人的陈述与其他证据相互印证,那么证言的可信度相对较高。

相反,如果证言与其他证据存在矛盾,可能需要对其真实性进行进一步评估。

综合考虑其他与案件相关的证据,对证人证言的可信度进行细致分析。

三、证人证言可信度评估的问题尽管有各种评估标准和方法,但评估证人证言的可信度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难点。

1. 主观性和不确定性证人证言受到证人个体主观认知和记忆的影响,因此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

应用心理学在犯罪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应用心理学在犯罪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应用心理学在犯罪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犯罪心理学作为研究犯罪行为及其心理机制的学科,一直受到广泛关注。

犯罪心理学研究的目标是深入分析犯罪行为背后的心理原因,以便为预防和对付犯罪行为提供有效的科学方法。

在这方面,应用心理学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应用心理学在犯罪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首先,应用心理学在犯罪心理学研究中的一项重要应用是犯罪心理评估。

犯罪心理评估旨在了解罪犯的心理特征和倾向,以便进行有效的预测和干预。

应用心理学可以通过各种心理测试和量表来评估罪犯的个性、智力水平、认知能力、情绪状态等方面的特征。

通过评估,犯罪心理学家可以对罪犯的可能行为进行预测,从而为相关的犯罪防范和犯罪侦查提供有益的信息。

其次,应用心理学在犯罪心理学研究中的另一个重要应用是犯罪行为干预与治疗。

犯罪行为往往与个体内在的心理问题和社会适应问题密切相关。

应用心理学可以通过认知行为疗法、行为矫正等心理干预方法,帮助罪犯改变不良的认知和行为模式,提高罪犯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从而减少再犯的可能性。

此外,应用心理学还可以通过创造积极的环境和社会支持,促进罪犯心理健康的恢复和重建。

另外,应用心理学在犯罪心理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应用领域是证人证言的可靠性评估。

犯罪案件往往依赖于证人的证言,因此评估证人证言的可靠性对破案至关重要。

应用心理学可以通过对目击者或证人的回忆和记忆进行系统评估,判断证言的可靠程度。

通过了解证人的回忆录取和信息处理的特点,可以有效地辨别出虚假证词和真实证词的区别,为法庭提供重要的依据。

应用心理学在犯罪心理学研究中的另一个应用方向是犯罪行为分析。

犯罪行为的发生通常具有一定的模式和规律性,应用心理学可以通过对犯罪行为的分析和心理学原理的运用,揭示犯罪者的心理特点和动机。

这有助于描绘出典型犯罪者的心理剖析,为警方和执法机构提供丰富的线索和犯罪侦查的参考。

总之,应用心理学在犯罪心理学研究中具有广泛而重要的应用。

刑事案件中的证人证言可信度评估与质证技巧

刑事案件中的证人证言可信度评估与质证技巧

刑事案件中的证人证言可信度评估与质证技巧在刑事案件中,证人证言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证人的证言质量和可信度直接关系到案件的审理结果。

因此,评估证人证言的可信度,并运用适当的质证技巧,对于辨析真相、保障司法公正至关重要。

一、证人证言的可信度评估证人的证言可信度,取决于证人本身的可靠性和证言的可信性。

评估证人的可信度需要综合考量以下几个方面:1. 证人的身份和背景:证人的身份和背景对其可信度有重要影响。

包括证人的职业、学历、社会地位等。

例如,具有专业背景的证人在相关领域的知识和经验可能更具可信度。

2. 证人的个人品质:证人的品质指的是其诚信、正直、可靠等方面的品质。

诚实守信的证人更容易被认为是可信的。

相反,如果证人曾有不诚实的行为或涉及其他案件的犯罪行为,其证言的可信度将受到质疑。

3. 证人的记忆和观察力:证人对案件的记忆和观察力直接关系到其证言的可靠性。

涉及到时间较远的案件时,需考察证人能否准确回忆事发经过。

同时,证人的观察力以及对细节的回忆也会影响其证言的可信度。

4. 证人之间的一致性:如果多个证人对同一事实提供了一致的证言,将有助于提高证言的可信度。

相反,不一致或相互矛盾的证言将引发质疑,并可能对证人的可信度产生负面影响。

5. 证人的立场和动机:证人是否有利害关系或动机从中谋取私利也会影响其证言的可信度。

例如,如果证人与被告存在矛盾或敌对关系,其证言可能存在被扭曲或捏造的可能。

二、质证技巧质证是指在法庭上对证人进行提问和交叉审问的过程。

运用适当的质证技巧可以揭示证人证言的真实性和可信度,有助于法庭辨析事实和裁决案件。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质证技巧:1. 直接质证:通过向证人提问来直接获取案件相关事实的证据。

质证问题应尽量简洁明确,引导证人回答直接点明案件要点,并避免引导性和模棱两可的问题。

2. 交叉质证:通过与对方律师提问对证人进行交叉质询,以进一步查证和辩驳证人的证言。

在交叉质证中,律师需要充分准备,针对证人的证言进行针对性的追问,揭示证人可能存在的矛盾和虚假陈述。

如何评估法律证据的可信度和有效性

如何评估法律证据的可信度和有效性

如何评估法律证据的可信度和有效性在司法领域,法律证据的可信度和有效性是评判案件真伪的关键。

法官和陪审团需要仔细评估证据的可信性,以便做出公正的判断。

本文将探讨如何评估法律证据的可信度和有效性,以及可能影响评估的因素。

一、证人证言的可信性证人证言在法庭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评估证人证言的可信度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首先,证人的身份和背景。

法官和陪审团需要了解证人的个人信息,包括年龄、教育背景、职业等。

有些职业,如医生、律师或专家,他们的证言往往被视为更可信。

此外,证人的过去行为和信誉也会影响其可信度。

其次,与案件相关的证人。

如果证人与案件相关,他们的证言可能会被视为更可信。

例如,目击者的证词通常被认为是有力的证据,因为他们亲眼目睹了事件的发生。

与案件无关的证人的证言可能会被视为不够可信。

第三,证人的一致性和可靠性。

如果证人的证言在不同的时间或场合下一致,那么他们的可信度会增加。

此外,证人的证言是否与其他证据相符也是评估其可信度的重要因素。

二、物证的可信性物证是指与案件相关的物质证据,如文件、录音、视频等。

评估物证的可信度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首先,物证的来源和完整性。

物证的来源应该是可靠的,例如来自政府机构或专业实验室的报告。

此外,物证的完整性也很重要,任何可能导致证据被篡改或损坏的情况都应该被考虑。

其次,物证的鉴定和分析。

物证需要经过专业人员的鉴定和分析,以确定其真实性和相关性。

例如,DNA鉴定可以用来确定某人是否与物证相关联。

法官和陪审团需要考虑鉴定和分析的方法和结果,以评估物证的可信度。

第三,物证与其他证据的一致性。

如果物证与其他证据相符,那么它的可信度会增加。

例如,如果物证与证人的证言一致,那么它们相互支持,增加了案件的可信度。

三、专家证言的可信性在一些案件中,专家证言可以提供有关特定领域的专业知识。

评估专家证言的可信度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首先,专家的资质和经验。

专家的资质和经验是评估其可信度的重要因素。

心理学与犯罪行为心理学在犯罪学中的应用

心理学与犯罪行为心理学在犯罪学中的应用

心理学与犯罪行为心理学在犯罪学中的应用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的思维、情感和行为的科学,对于犯罪学的发展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犯罪行为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它关注犯罪者的内心状态、动机以及犯罪行为的心理过程。

本文将探讨心理学在犯罪学中的应用,并分析心理学在犯罪预防和犯罪调查中的作用。

一、心理学在犯罪预防中的应用1. 预测和识别潜在犯罪者心理学通过研究犯罪者的心理特征,可以帮助预测和识别潜在的犯罪者。

例如,心理学家通过研究发现,一些特定的人格特征,如冷漠无情、缺乏内疚感和同理心,与犯罪行为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基于这些研究结论,警方可以针对性地开展心理测验和评估,筛选出具有潜在危险倾向的个体,从而提前采取预防措施。

2. 心理干预与矫正措施心理学在犯罪预防中的另一个应用是通过心理干预与矫正措施来降低犯罪率。

心理学家可以通过提供心理咨询、心理治疗或行为训练等方式,帮助犯罪倾向者解决心理问题,调整行为模式,促进其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

此外,心理学还可以通过开展心理教育和心理辅导,提高公众对犯罪行为的认知和警惕,从而减少犯罪事件的发生。

二、心理学在犯罪调查中的应用1. 犯罪心理剖析犯罪心理剖析是指将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应用于犯罪案件的分析和研究中。

通过对犯罪者的心理特征、心理过程和动机进行深入分析,可以帮助警方了解案件背后的心理动因,为犯罪调查提供线索和参考。

心理学家可以通过审讯、心理测试和行为观察等手段,解读犯罪者的言行举止,揭示其潜在的心理意图和计划,从而协助警方破案。

2. 证人心理学证人心理学是一门研究证人证言可靠性和可信度的学科,也是犯罪调查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心理学家通过对证人的心理状态、记忆特点和判断准确性等因素进行分析,可以判断证人证言的可靠性,并提供相关建议和指导。

此外,心理学家还可以通过面部识别技术和眼动追踪等先进技术手段,协助警方获取更准确的证人信息,有助于犯罪调查和嫌疑人定罪。

综上所述,心理学在犯罪学中的应用极为广泛,涵盖了犯罪预防和犯罪调查等多个方面。

心理学在刑事司法中的应用评估犯罪嫌疑人和证人信度

心理学在刑事司法中的应用评估犯罪嫌疑人和证人信度

心理学在刑事司法中的应用评估犯罪嫌疑人和证人信度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活动和行为的科学,而刑事司法则是研究犯罪与法律的领域。

这两者之间的结合,即心理学在刑事司法中的应用,为评估犯罪嫌疑人和证人的信度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和方法。

第一,心理学在评估犯罪嫌疑人信度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犯罪嫌疑人是犯罪案件调查中的重要角色,对其信度的评估至关重要。

心理学家通过多种技术手段来判断嫌疑人的行为和陈述的真实性。

一种常用的手段是心理测谎。

心理测谎通过测量嫌疑人的生理指标来判断其身体的应激反应,从而推断其是否在撒谎。

例如,测量血压、皮肤电阻度和心率等指标的变化可以揭示嫌疑人的紧张状态,进而判断其陈述是否真实。

另外,面部表情和眼动追踪也是评估嫌疑人信度的重要工具。

心理学家会通过观察嫌疑人的面部表情和眼睛移动来揭示其真实意图。

例如,微笑、严肃的面部表情以及躲闪的眼神等都可能是撒谎的迹象。

此外,在评估嫌疑人的心理状态时,心理学家常常采用行为观察和心理测试等方法。

通过观察嫌疑人的行为和回答问题的方式,可以判断其是否有欺骗和慌张的迹象,进而揭示真相。

第二,心理学在评估证人信度方面也发挥着关键作用。

证人是犯罪案件中提供证据和相关信息的重要人员,其证词的真实性对案件结果的决定至关重要。

心理学家通过一系列技术手段来帮助评估证人的可信度。

首先,心理学家会注重询问证人记忆的过程和详细程度。

通过让证人回忆事发时的细节,了解其记忆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心理学家利用回溯技术,通过不同的提问方式和时间间隔,帮助证人恢复尽可能准确的回忆。

其次,心理学家会重视证人的情绪和情感反应。

情绪和情感对证人的陈述有很大影响,心理学家会观察证人在回答问题时的情绪表现,判断其回答是否真实。

例如,过度的情绪波动、眼神躲闪等可能是证人在撒谎。

第三,心理学在证人面对压力和恐惧时的应对能力评估中也具有重要作用。

在刑事审判过程中,证人往往需要面对各种压力和威胁,心理学家通过评估证人的应对能力和稳定性,判断其抵抗压力的能力和真实性。

证人证言可靠性的心理学研究

证人证言可靠性的心理学研究

证⼈证⾔可靠性的⼼理学研究证⼈证⾔可靠性的⼼理学研究刘志宏,刘林(中国⼈民公安⼤学,北京100038)【摘要】真实、准确、完整的证⼈证⾔在刑事诉讼的各个阶段都发挥着⾮常重要的作⽤,是诉讼法规定的重要证据之⼀。

但是,由于证⼈证⾔⾮常敏感,其可靠性很容易因各种因素的影响发⽣变化,因此,司法实践中对证⼈证⾔的使⽤⼀直持⾼度重视,但谨慎采信的态度。

⼼理学关于证⼈证⾔可靠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证⼈证⾔可靠性的影响因素;证⼈证⾔可靠性的审查和判断;提⾼证⼈证⾔可靠性的⽅法。

根据证⼈证⾔可靠性影响因素的来源和稳定性,可以将其分为:内部稳定因素,内部不稳定因素,外部稳定因素和外部不稳定因素,其中,询问过程和辨认⽅式的有效性和相关技能训练是警学界应重点关注的课题。

⾮⾔语⾏为观察和陈述真实性判断是证⼈证⾔可靠性审查和判断的重要途径,如何加强应⽤研究,探讨案件调查中证⼈证⾔可靠性审查策略及审查能⼒的培养,是今后研究的⽅向和课题。

催眠技术和认知询问技术是唤醒并避免证⼈记忆受到污染的实⽤技术,这两种技术的应⽤还有待于理论和应⽤研究的不断推动。

【关键词】证⼈证⾔;可靠性;⼼理学研究【中图分类号】D918.5【⽂献标识码】A【⽂章编号】1672-2140(2011)06-0145-06【作者简介】刘志宏,⼥,中国⼈民公安⼤学犯罪学系⼼理学教授,博⼠;刘林,男,中国⼈民公安⼤学2010级应⽤⼼理学专业研究⽣。

证⼈是指依法向司法机关提供案件相关情况的⾃然⼈,证⼈证⾔是指证⼈依据个⼈直接感知或间接了解的案件相关情况向司法机关所作的陈述。

证⼈证⾔有⼴义和狭义之分,与我国诉讼法的规定不同,西⽅国家以及我国的港澳台地区,通常将被害⼈的陈述也划⼊证⼈证⾔的范畴,本⽂拟采⽤涵盖被害⼈陈述的⼴义的证⼈证⾔界定。

真实、准确、完整的证⼈证⾔在刑事诉讼的各个阶段都发挥着⾮常重要的作⽤,是诉讼法规定的重要证据之⼀。

但是,⼤量司法实践和⼼理学研究结果均表明,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证⼈证⾔的可靠性并不稳定,其内容常常发⽣量的甚⾄是质的改变,这是影响证⼈证⾔证据效⼒的重要原因。

证人证言可靠性的心理学影响因素

证人证言可靠性的心理学影响因素

a eba ) g is 。
1 儿童证言可靠性 的心理学研究 . ( ) 童记忆 容易忽略细节和易受 成人 暗示 1儿
众多研究结果 表明 , 儿童证言的错误率往往显著高 于成
年人 。C c & Buk 19 ) 根据其对 1 ei rc ( 9 3 9世纪 8 O年代以来
关于儿童 目击证 人证词 可靠性 的研 究进行 了系统的总结 , 得
量研究 , 中关注的重点 是儿童证 言 的可 靠性 , 其 尤其 是儿 童
与老 年 人 证 言 可 靠 性 的 对 比 研 究 。I Wr h J i t& Sru g t d o
于证 言 的研 究起到 了很 大 的促 进 作 用。
关键 词 : 证人 证 言 ;可靠性 ;心理 学研 究 中图分类号 :F 9 . D 72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62 26 (0 10 — 14 0 17 — 63 2 1 )4 00 — 6
各 ・ ・ ・ ・争 ・§ ・各 ・c ・ ・ ・ ・ ・ ・ ・ ・各 ・ ・ ・ ・ ・ ・c ・ ・c ・c ・ ・ ・ ・ ・ ・ ・ ・ ・ ・ ・ -§ ・ ・ ・ ・ ・各 ・ ・ ・5. . 夺 . — t — . 毒 . . 夺 . . 夺 . 夺 夺 . . . . 夺 夺 夺 . . 夺 — 夺 夺 . 夺 . t . . . . . ・ c c 争 夺 c 夺 夺 c
摘要 : 证言对案件侦破和定罪量刑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证人证言的可靠性是指其准确性、 一致 性和完整性, 它会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心理 学以往研 究得 出证言可靠性的影响 因素主要 包括 : ( ) 人年龄 、 别等 个体 因素 ; 2 证 人 作 证 时 的 心 理 状 态 ;3 证 人 感 知 案 件 时 的环 境 因素 ; 1证 性 () () ( ) 问方式和类型。这些研究虽然存在效度等问题 , 4询 但也 大大地拓宽 了刑事司法领域的视野 , 对

犯罪心理学11:证言可靠性

犯罪心理学11:证言可靠性
17
3. 证言特征 对目击证人辨认语言特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辨 认自信心与辨认准确性的关系上。此外, 证言特 征还包括辨认时间等因素。 ★ 自信心:大量的研究都致力于评估目击证人 自信心与目击证人辨认准确性(CA)的关系。
研究:Penrod等检查了16个关于目击证人辨认后 和辨认准确性之间的相关研究, 发现两者之间仅 有平均为r=0.23相关
13
★ 种族
● 亲种族偏差(own-race bias, ORB), 即当目击者与罪犯为 相同种族时, 辨认表现好; 当目击者与罪犯为不同种族时, 辨 认表现差。 ● 种族偏见与刻板印象都会影响目击证人的证词。
哈佛大学一心理学教授曾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他给学生们 看了一张照片,照片上一个白人正拿着一把剃刀威胁一个黑人。 而学生在事后回忆的却是黑人拿着一把剃刀。
★辨认的指导语: Malpass&Devine 提出,在辨认之前,目击者是否
接受过关于罪犯在列也可能不在列的指导(警告)严 重影响着目击证言的准确性。
21
Steblay有关指导语变量的元分析结果表明,呈现 “可能在也列可能不在列”的指导语(与没有指导 语相比,使罪犯空缺列队的错误辨认率减少了 41.6%,而罪犯出现列队中的准确率只减少了 1.9%)。此外,在目击心理学中大量关于指导语变 量的研究,都得到了较为一致的结论。基于此,美 国司法部采纳该建议作为其对收集目击证据的司法 执行指南,要求主持者在进行辨认之前告知目击证 人罪犯可能在也可能不在队列之中。
pickle他认为在某种特定的环境中比如超市书店不会出现武器枪刀武器这个不寻常东西的出现引起个体的注意个体把注意放在武器上而忽视其他与犯罪有关的细2006年pickel等人的实验再次证实武器聚焦效应的存在但武器聚焦效应并不是想象的那么强烈武器并不是自动的或无意识地吸引证人的注意通过训练证人可以很好的避免武器聚焦效应的影响对其他细节的记忆也很清晰

证人证言的可信度和合法性问题研究

证人证言的可信度和合法性问题研究

证人证言的可信度和合法性问题研究第一章介绍证人证言在刑事案件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法官需要根据证人的证言来判断被告人是否有罪。

但是,在刑事案件中,证人证言的可信度和合法性问题始终备受争议。

因此,本篇文章将围绕证人证言的可信度和合法性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

第二章证人证言的可信度问题证人证言的可信度是指证人证言所给出的信息是否可信。

可信度问题是刑事案件中最具争议性的问题之一。

许多因素可以影响证人证言的可信度,例如证人个人背景、证人与案件当事人的关系、证人的视力和记忆力等。

证人个人背景是影响证人证言可靠性的主要因素之一。

研究表明,证人的社会背景与性格特征可以影响其证言的叙述和可信度。

例如,欺骗性人格的人更容易忘记细节或刻意省略重要信息,这会影响证言的可信度。

此外,证人可能因某些原因而感到害怕或沮丧,也可能影响其证言的可信度。

证人与案件当事人的关系也可能影响证人证言的可信度。

如果证人对案件当事人持有不良态度或认为他们应该受到严惩,那么证人在证言中可能会夸大或夸张事实。

因此,证人与案件当事人之间的关系清楚地表明了证言的可靠度。

证人的视力和记忆力也直接影响证人证言的可信度。

如果证人不能清楚地看到犯罪现场或记得事件的时间顺序,则证言的可信度将受到质疑。

此外,焦虑和紧张也可能影响证人记忆力,从而影响证言的可信度。

第三章证人证言的合法性问题证人证言的合法性是指证人证言是否符合证据收集标准。

证人证言是否被认为是合法证据取决于证人在作证时所遵循的程序和证言的内容。

以下是几个可能影响证人证言合法性的因素:证人的证言应该遵循法庭程序和规则。

如果证人没有得到适当的宣誓或在作证时阅读宣誓词,证言可能被认为是非法的。

证人证言必须满足严格的证据收集标准。

证人必须进行合法询问,求证和交叉检眼。

如果证言不符合这些标准,则其合法性就会受到质疑。

证人证言必须是直接证据。

直接证据是直接证明某个事实的证据,而不是其他证据的结论。

如果证人证言被视为间接证据,则可能被认为是非法证据。

刑事案件中的证人证言可信度分析

刑事案件中的证人证言可信度分析

刑事案件中的证人证言可信度分析在刑事审讯中,证人证言是法庭决策的重要参考依据。

然而,证人证言的可信度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和争议的问题。

本文将就刑事案件中的证人证言可信度进行分析,以探讨其在司法实践中的作用和问题。

一、证人证言的重要性作为直接证据的一种形式,证人证言在刑事案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它可以提供案发现场的情况、犯罪嫌疑人的行为、目击者的观察等重要信息,有助于法庭还原案发过程并认定事实。

二、证人证言可信度的因素1. 证人的诚信度:证人在作证时必须诚实,不隐瞒真相或故意歪曲事实。

证人的日常行为和言行可以反映其诚信度,例如是否有撒谎、欺骗他人的记录。

此外,如果证人与被告或受害人有利害关系,也可能影响其诚信度。

2. 证人的观察能力:证人对于案件发生时的细节观察能力是证言可信度的重要因素。

如果证人在事发时处于紧张或受干扰的情况下,其观察能力可能会受到影响。

因此,法院需要评估证人的观察力和证言内容之间的一致性。

3. 证人的记忆能力:证人要能够准确回忆案发经过,包括地点、时间、对象等关键细节。

然而,人类的记忆容易受到时间流逝、干扰以及心理因素的影响。

因此,法庭需要考虑证人记忆的可靠性,比如通过询问证人的回忆过程、是否有其他证据印证等方式。

4. 证人的行为一致性:证人的证言应当是一致的,即不会在不同场合或与其他证人作证时有所差异。

如果证人的证言缺乏一致性,可能会对其可信度产生负面影响。

三、评估证人证言可信度的方法1. 直接评估:法庭可以基于目击者的逻辑连贯度、情绪反应以及回答问题的准确性来直接评估证人证言的可信度。

例如,如果证人的回答矛盾或避免跟进问题,可能指向证言的不可信性。

2. 间接评估:法庭可以通过与其他证据进行核实来间接评估证人证言的可信度。

例如,调查当时的环境、案发地点的布置等可以与证人的陈述进行比对。

此外,法庭还可以考虑其他证人证言的一致性和相关专家的鉴定意见。

四、应对证人证言可信度问题为了确保证人证言可信度的充分评估,司法机关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联合调查:通过联合调查,可以在早期阶段进行多个证人的询问和回溯,以减少对于证人记忆的退化和可能的干扰。

探讨刑事案件中的证人证言可信度

探讨刑事案件中的证人证言可信度

探讨刑事案件中的证人证言可信度刑事案件中的证人证言在法庭审判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往往是判断犯罪嫌疑人是否有罪的关键因素。

然而,由于证人证言的限制性和主观性,我们必须对其可信度进行慎重评估。

本文将探讨刑事案件中证人证言的可信度,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证人证言的力量。

一、证人可信度的评估标准证人的可信度是指证人的证言在法庭上被接受为真实和可靠的程度。

评估证人可信度的标准有很多,但是以下几个因素是最为重要的:1. 证人的情感状态:证人是否有动机提供虚假证词或隐瞒真相。

例如,如果证人与被告有敌意,或者受到其他利益驱使,那么他们的证言可能不可靠。

2. 证人的观察力和记忆力:证人的观察力和记忆力对于他们提供准确证言至关重要。

证人是否能够清晰地回忆起事件的细节,是否存在记忆模糊或记忆扭曲的可能性,这些都需要评估。

3. 证人的行为和言行一致性:证人的行为是否与其证词相一致,是否存在自相矛盾的情况。

一致性可以增加证人证言的可信度,而自相矛盾可能减弱其可信度。

4. 证人的证言与其他证据的一致性:证人的证言是否与其他证据相一致是评估可信度的关键因素之一。

如果证言与其他证据相符合,那么其可信度相对较高。

反之,如果与其他证据相矛盾,可信度可能降低。

二、提高证人证言可信度的措施为了提高刑事案件中证人证言的可信度,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保护证人:为了保护证人的人身安全和减轻其精神压力,法庭应提供必要的保护措施,例如庇护程序,可以让证人不受威胁或恐吓。

2. 审议技巧:法庭应通过恰当的审问技巧,引导证人提供准确和详尽的证词。

例如,使用开放性问题而不是封闭性问题,以便证人可以充分陈述事实。

3. 录音和录像:采用录音和录像技术来记录证人的证言,可以提供直接可靠的证据,减少证言的变造和失真。

4. 证人的认证:通过调查证人的背景和信誉,评估其证言的可信度。

例如,调查证人的职业和教育背景,以及过去是否有撒谎或提供虚假证词的记录。

心理学视角下证人证言可靠性影响因素及评估

心理学视角下证人证言可靠性影响因素及评估

心理学视角下证人证言可靠性影响因素及评估摘要:证人证言作为重要的证据法定形式之一,其准确性和可靠性对于侦破案件和审判定罪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但是证人证言会受到各种不同因素的影响,影响其可靠性,进而影响其在司法实践当中的应用。

本文主要从心理学视角论述了证人证言可靠性的影响因素和证人证言可靠性评估两个方面的研究,以期对证人证言乃至被害人陈述、犯罪嫌疑人供述等人证和言词等证据类型和形式的可靠性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关键词:心理学视角;证人证言;可靠性;评估证人证言在刑事诉讼的各阶段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公安机关能够顺利破案,法院据以定罪量刑的关键。

然而事实证明,证言也并非是完全可靠的,存在证人拒绝作证以及故意做伪证的问题。

19世纪50年代心理学家开始对证人证言进行实证研究。

70年代后,由于认知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的发展,证人证言的研究有了很快的进展。

一、证人证言可靠性的影响因素证人证言受到主客观因素影响,其可靠性备受质疑,必然影响到其作为法定证据形式的证明力的高低,以下将证人证言的影响因素按照可控和不可控两个维度详细论述。

(一)不可控因素。

1.证人的年龄和性别。

年龄因素是影响证人证言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儿童和老年人群体受年龄因素影响更明显。

已有研究表明,儿童证言的错误率往往高于成年人。

儿童的认知能力、记忆能力和社会经验都不如成年人。

儿童常常以自我为中心,因此儿童往往会忽视许多细节。

同时,儿童对成人的崇拜以及取悦成人的心理会使他们在回答问题时受到暗示的影响从而轻易否认自己的记忆。

与对待儿童证言相似,老年人的证言可信性问题也颇受争议。

老年对细节关注不够,而往往这些细节对案件有重要作用,老年人的记忆力下降会影响其证言的准确性。

2.现场情境。

现场情境是指案发现场的光亮、物体与知觉者之间的距离、以及当时的整个的背景声音等环境因素。

这些因素无疑会对证人的感知水平产生影响。

因为只有在一定的光线和声强下,即在知觉者的感觉阈限之内,案件相关信息才有可能被感知。

证人证言可靠性相关问题探析

证人证言可靠性相关问题探析

证人证言可靠性相关问题探析作者:王晓维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4期王晓维(青海民族大学法学院,青海西宁 810000)摘要:证人证言在诉讼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作为证据,它必须是客观的、真实的、可靠的。

而在司法实践中,存在着很多影响证人证言可靠性的因素,只有对这些因素进行全面分析,才能准确依托证人证言来准确认定事实和确定责任。

本文从主体内外两个方面对影响证人证言可靠性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并对实践中如何增强证人证言的可靠性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证人证言;可靠性;影响因素中图分类号:D915.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4-0078-03证人证言作为证据种类之一,其在诉讼中的地位不容置疑。

随着司法实践的不断规范化、科学化和公正化,对证人证言的可靠性的研究越来越多,越来越深刻。

研究事实是否可靠、确定,就离不开对公正、人性、利益平衡这些相关概念的探讨,同时也要依据坚实的理论基础、科学的工具进行多角度思考。

本文选取了“证人证言”这一证据角度,试图从多方面探究证人证言是否可靠的真相。

一、探究证人证言可靠性的重要性证人证言是知道案件真实情况的人向办案人员所做的有关案件的陈述。

证据裁判原则也是诉讼过程中的主要原则之一。

所谓证据裁判原则,就是要求认定案件事实应有相应的证据予以证明,一切都需要证据说话;要求对存疑的证据不采信,确保证据的确实、充分;要求用合法的证据来证明案件事实;对于非法取得的证据予以排除,不能作为案件的证据。

证人证言是证据种类中比较常用的一种,证人证言在侦查阶段有利于查明案件事实真相,在审判阶段有利于认定案件事实,可以影响案件裁决结果,这就对证人证言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但受各种主体外因素的影响,证人证言的可靠性会大打折扣;同时,每个证人的情况不同,在对案件事实的感觉能力、记忆能力、表达能力等都是千差万别的,这些都影响着证人证言的可靠性。

解密刑事辩护证人证言的可信度评估

解密刑事辩护证人证言的可信度评估

解密刑事辩护证人证言的可信度评估在刑事审判中,证人证言是评价案件真实性和确定被告罪责的重要依据之一。

然而,由于证人的主观性和可能存在的瑕疵,证人证言的可信度常常成为争议的焦点。

在刑事辩护中,解密刑事辩护证人证言的可信度评估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讨论解密刑事辩护证人证言的可信度评估方法及其应用。

一、双重标准法双重标准法是一种常见的评估证人证言可信度的方法。

该方法通过对比证人证言与其他证据之间的一致性和相互矛盾性,来评估证人证言的真实性。

如果证人证言与其他证据一致,那么其可信度将会提高;相反,如果证言与其他证据相矛盾,则其可信度将受到质疑。

在解密刑事辩护中,双重标准法可以用来对辩护证人的证言进行评估,从而为辩护方提供有利的证据。

二、专业意见在对证人证言可信度进行评估时,律师通常会咨询专业人士的意见。

专业人士可以根据其专业知识和经验,对证人证言的真实性进行判断。

例如,在一起涉及科技领域的案件中,律师可能会咨询科学家或技术专家的意见,以评估证人证言的可信度。

通过借助专业意见,辩护方可以增加证人证言的可信度,并为案件的辩护提供有力支持。

三、过去表现证人的过去表现也是评估证人证言可信度的重要依据之一。

如果证人在过去的行为中表现出不诚实、不可信或与证言相矛盾的行为,那么其证言的可信度将受到质疑。

例如,如果证人曾经多次撒谎或在其他案件中提供虚假证词,那么辩护方可以通过引用这些过去表现来质疑其证言的真实性。

在解密刑事辩护中,律师可以调查证人的过去行为和言论,以评估其证言的可信度。

四、跨检验证为了进一步评估证人证言的可信度,律师可能会使用跨检验证方法。

跨检验证是通过与其他证人的证言进行比较,来验证证人证言的真实性。

如果证人证言与其他证人的证言相符合,那么其可信度将会提高;相反,如果证言与其他证人的证言相矛盾,则其可信度将受到质疑。

通过跨检验证,辩护方可以进一步确定证人证言的可信度,并为案件的辩护提供更充足的证据。

总结:解密刑事辩护证人证言的可信度评估是刑事辩护中的重要任务。

心理学基本概念系列文库:证言可信度

心理学基本概念系列文库:证言可信度

心理学基本概念系列——
证言可信度
形而上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文明之一,
情志,即现在所说的心理学,
在人类医学有重要地位。

本文提供对心理学基本概念
“证言可信度”
的解读,以供大家了解。

证言可信度
证言作为证据使用时的可靠程度。

可分为完全可靠、不完全可靠和完全不可靠。

受主体内外因素的影响。

主体外因素:(1)自然因素。

如证人感知案情时的光线、气候、气温、距离、障碍物、从感知案情到陈述案情的间隔时间等。

(2)案件本身的因素。

如案件发生的速度、频度、持续时间、方位,感知对象有序或无序、感知对象产生刺激的强弱、感知对象和背景的对比度、案犯的伪装等。

(3)人际关系因素。

如案件发生后证人之间的讨论、他人对案件的议论、有关案件的传言、与案件有关人员对证人施加的影响、询问人员的暗示等。

(4)陈述时的情境因素。

如询问场所的气氛,询问人员的态度和询问方式等。

主体内因素:(1)生理因素。

如证人感觉器官有无缺陷或是否发生临时病变,大脑有无损伤,记忆力有无衰退,有无语言障碍,感知案情和陈述案情时是否疲乏、醉酒或有病痛等。

(2)心理因素。

如对案件事实、情节的认知,紧张不安、恐惧惊慌、愤怒等情绪的影响,与被害人或犯罪嫌疑人之间的关系,记忆正误,易受暗示或自我暗示,智能和人格特征,对作证的态度和动机,对外界影响的抗拒力,证人在案发现场和询问现场的精神状态等。

(3)行为因素。

如证人在感知案情时从事何种活动,感知案件后是否立即进行需要高度集中注意的活动等。

证人证言可信性判断案

证人证言可信性判断案

证人证言可信性判断案张某欠王某3万元债务,一直未归还,12月5日晚6时许,王某去找张某要钱。

张某说暂时没有钱给王某,希望能暂缓两天,王某不答应,二人遂争吵起来。

张某趁王某未注意之机,抄起身边一把板斧砍向王某,王某一闪,斧头砍在肩上,正当王某准备逃跑时,又被张某砍中头部后死去。

杀死王某后,张某将王某尸体用编制袋装好,绑在自行车后座上,推到海边,将编织袋扔到了海里。

后王某家属报案,某市公安局派侦查人员侦查时,先对张某家进行现场勘查,在地板缝隙里取到血迹,经鉴定与被害人血型同一。

在向证人调查取证时,由于证人数量众多,为了节省时间,便对几名证人共同进行了询问。

经询问收集到下列证人证言:(1)居民陈某(女,45岁,与张某家隔一条小路,因曾经得过眼疾,晚上看不清事物,但听力灵敏。

与张某无亲属或其他共同的利害关系)证明:5日晚上,她看到王某进了张某院内,不久听到二人大声吵叫,其中一句是王某说张某太不讲信用,具体什么内容没有听清。

然后看见张某骑了自行车走了,车上好像带着一个很大的袋子。

因为那天家中买电视机,所以清楚地记得那天是12月5日。

后证实,买电视的发票上的日期的确是12月5日。

(2)居民潘某(男,34岁,感官正常,与张某住同一村,认识但无特别关系)证明:12月5日晚上,自己接孩子放学回家时遇见张某骑车带一袋子往海边方向骑去,潘某问话时,张某说去给别人送点东西。

因为那天晚上他曾在路上撞了人,所以清楚地记得时间。

(3)张某邻居7岁小孩(发育水平符合同年龄儿童平均标准)证明:一天晚上,在张某家屋外玩风筝,因风筝掉在张某家院子里,在进去拣的时候,看到一个人躺在屋内陆上,流了好多血。

(4)张某的父亲张祥(父子关系良好)证明:张某当天晚上一直在家看电视,而且看的是一部关于香港黑社会的影片,中间有一个砍杀的镜头,晚上没有任何外人到家里来。

(5)许某(男,31岁,感官正常,是张某的邻居,平素关系很好,经常往来)证明:12月5日那天晚上,他下班回来路过海边时,看见张某往海里拖东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罪犯在列队的辨认中,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 的正确的辨认率也在增长,13岁儿童辨认正确率为 75%左右,4岁儿童的辨认正确率为30%左右;在罪犯 不在列队的辨认中,13岁儿童正确(拒绝)率为90%左 右,4岁儿童的正确(拒绝)率为40%左右。
11
●希尔瑞(Thierry)等:学前儿童不能区分信息来源到 底是自己的真实经历还是其他媒介,容易受到成人的暗 示和诱导,他们对儿童进行监控信息来源的训练,经过 训练的儿童能区分信息来源是自己真实的经历还是其他 媒介,能有效地识别提问者的诱导性问题,提高证言的 准确性。
★辨认的指导语: Malpass&Devine 提出,在辨认之前,目击者是否
接受过关于罪犯在列也可能不在列的指导(警告)严 重影响着目击证言的准确性。
21
Steblay有关指导语变量的元分析结果表明,呈现 “可能在也列可能不在列”的指导语(与没有指导 语相比,使罪犯空缺列队的错误辨认率减少了 41.6%,而罪犯出现列队中的准确率只减少了 1.9%)。此外,在目击心理学中大量关于指导语变 量的研究,都得到了较为一致的结论。基于此,美 国司法部采纳该建议作为其对收集目击证据的司法 执行指南,要求主持者在进行辨认之前告知目击证 人罪犯可能在也可能不在队列之中。
Well&Olson(2003)也对此做了研究,并提出正确辨认者与错 误辨认者的10~12秒规则。
20
系统变量
目击证人辨认研究中的大多数系统变量归为3类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辨认主持者的行为、队列内容及队列呈现方式 1. 辨认主持者的行为 辨认主持者的指导语、提问方式、反馈等都会影响 目击证人的辨认表现,都属于队列主持者的行为。
顺序列队辨认是实质一次呈现只呈现一个列队成员给目击证 人,并且要求目击证人在看到下一个列队成员前做出决定。 Steblay等人对24个比较同时列队辨认和顺序列队辨认的研究 进行元分析发现,总体来说,顺序列队条件下目击证人的选 择正确率显著高于同时列队条件下(56% VS 48%)。
31
Well 提出了四条目击辨认中很有价值的规则:
犯罪心理学
Criminal Psychology
1
证言可靠性
2
证言可靠性问题 影响证言可靠性的因素 提高证言可靠性的方法 研究不足与展望
3
问题提出 1.目击证人证言可信吗? 案例:
4
在沃里斯特实验中。一位回忆最好的学生在 重新回忆整个事件过程中有26%的重点细节发 生错误,其他学生在回忆他们看到的事件中发 生80%的错误。 眼见为实?
虽然开放式问题有利于证人回忆案件,保证 证言的准确性,但不利于对事件细节的回忆
24
★反馈 反馈对证人的辨认的信心有重要的影响:
◆Wells和Bradfield向大学生播放了一段录像,录 像显示一个人进入了商店。大学生被告知要注意这 个人,因为随后会提问有关这个人的问题。看完录 像后,告知大学生这样一条信息:这个人从事过抢 劫,在一个商店的保安被杀害。然后向大学生显示 一组5张的照片,其实这组照片里没有录像里看到 了那个人。但是,每个大学生都从照片里选择了一 个认为是录像里的人。
沃里斯特导演了人类作为心理学认识领域第 一个崭新的关于目击证人证词可靠性的科学 实验,揭开了对目击证人证词可靠性进行实证 研究的序幕。
5
2. 证言可靠性研究的必要性
Ratter(1998): 在对205起被告人被错判有罪的案件进行分析后发
现,其中的52%是因为目击证人的错误辨认造成的。
Wells(1998):
13
★ 种族
● 亲种族偏差(own-race bias, ORB), 即当目击者与罪犯为 相同种族时, 辨认表现好; 当目击者与罪犯为不同种族时, 辨 认表现差。 ● 种族偏见与刻板印象都会影响目击证人的证词。
哈佛大学一心理学教授曾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他给学生们 看了一张照片,照片上一个白人正拿着一把剃刀威胁一个黑人。 而学生在事后回忆的却是黑人拿着一把剃刀。
22
★提问方式
1 疑问词问
2不完全选言问
3 完全选言问 4 是否问 5 肯定问 6 否定问
。。。是什么? 是。。。还是。。。?
是。。。还是别的什么? 。。。是不是。。。? 。。。是。。。吗? 。。。不是。。。吗?
23
Peterson研究开放式问题和封闭式问题对证 人证言的影响。Peterson随机挑选了多名一星期 前身体曾经受到伤害的病人,就他们的伤害经历 进行询问。结果发现,当用开放式问题询问时, 比如:“你是在哪里受伤的?”病人的回答较为 准确。但用封闭式问题询问时,病人的回答往往 有错误。因此,他们建议,在询问证人时,询问 人员应该选择开放式问题进行提问。
25
1/3的大学生告知“很好,你辨认了真正的犯罪嫌疑 人”(肯定反馈);1/3的大学生告知“实事上,犯 罪嫌疑人是第几号”(否定反馈);1/3的大学生没 有给予反馈。 然后对大学生进行一系列的提问: 得到肯定反馈的大学生比得到否定反馈的和没有得到 任何反馈的大学生自信得多,否定反馈对大学生的自 信心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三组的自信心平均为:受到肯定反馈的自信心是5.4, 没有得到任何反馈的自信心是4.0,受到否定反馈的 自信力是3.5。
有学者用信号检测论(SDT)来解释,认为在 罪犯不在列时,目击者的判断标准比较宽松。
30
★同时列队辨认和顺序列队辨认:
同时列队辨认是指将所有的列队成员一次呈现给目击证人。 Wells研究发现,即使是对证人提出犯罪人可能不在列队中或 者照片中的警告后,大约1/3或者更多的目击证人在无嫌疑犯 的列队辨认或者照片识别中选择一个无辜者,因为呈现同时 列队时,目击者采用相对判断的方式,而不是依赖于自己的 记忆,通过比较,选择最符合犯罪分子特征的人。
19
★ 决策时间
决策时间:决策时间是指目击证人从列队中辨认出他认为是 罪犯的时间。
有研究发现,作出正确辨认的目击证人比作出错误辨认的目 击证人的决策时间短。Dunning & Perretta(2002)发现,目 击证人决策时间少于10~12秒的,正确率高于决策时间高于 10~12秒的目击证人, 其正确率能达到90%。
18
研究证实自信心与准确性的关系确实很低; 自信心与准确性之间可能存在着某些调节变量 :
当提高目击证人的自信心水平时,确实能提高证人的 辨认的准确性。Busey将被试分为2组,第一组被试在光线 较暗的房间看录像,第二组在光线要好的多的房间观看同 一段录像,看完录像后,被试要从一组照片中辨认录像出 现的人物。第一组的辨认错误率显著高于第二组。由于所 处的环境的光线不同,被试辨认的自信心有了影响,处于 光线好的环境下总是能够让被试更加确信自己对人物相貌 的记忆;而处于环境不好的情况下,即使能够看清人物的 脸部,也会由于不自信而发生错误。
●彼得森(Peterson)等:强迫性提问方式对儿童证言的 准确性有影响。学前儿童对“是否”强迫性提问方式有 回答“是”的偏好, 而回答多项选择提问时, 儿童就没 有出现类似的选择性偏好, 因此, 在向儿童提取证言时 尽量避免使用强迫性提问, 多使用开放性提问。
12
●辛迪(Cindy)等的实验研究也证实儿童证人 证言的可信性与询问者所提出问题的理解程度 紧密相关。如果问题中出现过于复杂的语法结 构或者儿童无法理解的抽象概念、名词、情景 等等,其证言的准确性将大受影响。但是,即 使面对无法理解的问题时,儿童依然会积极地 做出回答, 很少表示自己并不明白或者不清楚, 因此,更加影响其证言的可信性。
研究在美国发生的40起案件,这些案件的被告人最 初被认定有罪而送进了监狱,有5人被关在死囚区,但 是后来却根据DNA检验消除了犯罪嫌疑。Wells等人发现, 这些案件中有36件(90%)与一个或更多的目击证人错 误地辨认了无辜者有关。
6
Wells等人(2003) 一项研究发现,他们所研究的在司法DNA检验 出现之前被判有罪而后来通过DNA检验被证明 无罪的100多名被告人中,75%以上的人是因为 目击证人错误辨认证词而遭受冤屈。
15
Steblay(1992)通过元分析得出武器的出现减少了目击证人辨 认出武器持有者的可能性。这可能是由于武器的出现引起了唤 醒、恐惧和情绪压力。
◆Pickle 他认为在某种特定的环境中(比如超市、书店)不 会出现武器(枪、刀),武器这个不寻常东西的出现引起个体 的注意,个体把注意放在武器上,而忽视其他与犯罪有关的细 节。
辨认队列。作为系统变量的陪衬者的选择一直都是目击辨 认研究的热点。研究者关于选择陪衬者的策略,一般有两 种:匹配嫌疑人策略,即选择的陪衬者与嫌疑人相符;匹 配目击者描述策略,即陪衬者与目击证人对罪犯的描述相 类似。
Lindsay & Wells研究发现当陪衬者与罪犯根本不相 像时,目击证人往往错误地辨认一个与罪犯相似的无罪嫌 疑人,可是,当嫌疑人就是罪犯时,对陪衬者的操纵对准 确辨认几乎没有影响。Luus & Wells的研究发现选择与嫌 疑人高度相似的陪衬者有助于保护无罪嫌疑人,但也可能 减少罪犯出现列队中的辨认准确性。
7
3. 证言主要研究方法 实验法 个案法 档案分析法 元分析法 问卷法
8
影响证言可靠性的主要因素 因素类型划分:
Wells(1978)将影响目击证人辨认/证言准确 性的因素划分为: - 估计者变量(estimator variables) - 系统变量 (system variables)
9
28
3. 队列呈现方式 罪犯在列与罪犯不在列(或靶出现列队与靶空缺列队); 列队辨认与顺序列队辨认
29
★罪犯在列与罪犯不在列:罪犯在列是指犯罪人 在列队中。罪犯不在列是指犯罪人不在列队中。
Wells(1993)的研究发现,54%的目击者能 够在6个人组成的队列中辨认出罪犯,而只有32% 的人能够在嫌疑人不在列情况下正确指出队列中 不包含罪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