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易混淆近义词

合集下载

文言文中易混淆近义词

文言文中易混淆近义词

高考语文文言文中极易混淆的近义词古汉语中的一些常见近义字,由于字义颇为相近,因此极易混淆,给学生文言文的阅读理解造成一定困难。

下面略作阐释,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一、“讽、谏、谤、讥、说”“讽”:意思是用委婉的言语暗示或劝告。

例如《邹忌讽齐王纳谏》。

应指出的是在古汉语中,“讽”字大多不含贬义。

“谏”:意思是直言规劝,使改正错误。

一般用于下对上,用言语纠正君王或尊长的过失,如《召公谏历王弭谤》。

又如《触龙说赵太后》:“太后不肯,大臣强谏。

”《邹忌讽齐王纳谏》中“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

”“谤”:意思是公开指责别人的过失,一般不作贬义词用。

例如《召公谏历王弭谤》中“历王虐,国人谤王。

”《邹忌讽齐王纳谏》中“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上赏。

”不过有时也用作贬义词,即指说别人坏话。

如《屈原列传》中“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讥”:也是指责别人的过失,但与“谤”的意义稍有差别。

“谤”是公开指责。

而“讥”是微言讽刺。

例如《岳阳楼记》中“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有时也作讥笑讲。

如《左传·隐公元年》中“称郑伯,讥失教也。

”“说”:音shuì,意思是用话语劝说别人,使之听从自己的意见。

如《触龙说赵太后》。

二、“军、师、士、卒、兵”“军”和“师”都是集体名词,指军队。

如《左传·庄公十年》中“十年春,齐师伐我。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中“引军北还。

”同时,“军”和“师”又可用作军队的编制。

“军”是春秋以后军队最大的编制单位。

“师”是西周以前军队最大的编制。

据《司马法》载,一万二千五百人是一军。

而《周礼·地官·小司徒》载,一师是二千五百人。

所以,一般说来,“师”比“军”小。

“士”是武士、甲士。

上古用战车的时代,“士”是指战车上的披甲之士。

“卒”是指步兵。

如《史记·陈涉起义》中“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同时“卒”也可以用作军队的编制单位。

指一百人以内。

中考语文复习 易混淆的近义词语(包括近义成语)辨析

中考语文复习 易混淆的近义词语(包括近义成语)辨析

易混淆的近义词语(包括近义成语)辨析1.声明——①公开表示态度和说明立场。

如:声明立场。

②声明的文告。

如:发表联合声明。

申明——郑重说明。

如:申明理由。

2.时势——某一时期的客观形势。

如:时势造英雄。

时事——最近一段时间的国内外大事。

如:时事政治。

3.施行——指法令、法规等发生效力。

如:《广告法》从即日起施行。

实行——用行动来实现(纲领、政策、计划等)。

如:实行责任制。

4.实验——实地验证。

为了检验某种科学理论或假设而进行某种操作或从事某种活动。

试验——试探观察。

为了察看某事的结果或某物的性能而从事某种活动。

5.不和——不和睦,侧重于关系处理得不好。

如:夫妻不和、家庭不和。

不合——合不来,侧重于性情不相投,不能相处。

如:我俩脾气不合。

6.查访——侧重于通过打听进行调查,其对象一般是与案情有关的人,其目的是弄清案情,为断案结案做准备。

如:查访有关人证物证。

察访——调查手段除访问之外,还有观察,也不限于对案情的调查,其调查对象自然要广泛得多。

如:经过长期察访,终于弄清了这一事件的真相。

7.处世——泛指人在社会上活动,跟人往来。

如:人心不古,处世不易。

处事——处理事务的意思,一般是指对具体事务的处理。

如:他处事不力。

8.出生——胎儿从母体中分离出来。

如:甲子年出生。

出身——指个人早期的经历或家庭经济情况属于(某阶层);指个人早期的经历或由家庭经济情况所决定的身份。

如:工人出身。

9.篡改——指用作伪的手段改动或曲解(经典、理论、政策等)。

窜改——改动(成语、文件、古书等)。

如:他将“望洋兴叹”窜改成“望山兴叹”。

10.度过——通常用于时间方面。

如:度过美好的春天(青春时代、岁月)。

渡过——常用于通过江河等,或通过困难、难关、危机等,侧重于空间方面。

如:渡过难关。

11.恶运——侧重指坏的、带有凶险的运气。

如:交了恶运。

厄运——侧重指不幸的遭遇。

如:想不到他中年丧妻,遭此厄运。

12.遏制——侧重于“制”,压制住、控制住,不使发作,对象通常是情绪、敌人或某种力量。

文言文中最容易被误解本意的词高中语文教和学

文言文中最容易被误解本意的词高中语文教和学

文言文中最容易被误解本意的词高中语文教和学文言文中最容易被误解本意的50词1.官人疑策爱也,秘之。

【爱】误:喜欢正:吝啬【译文】过路的官人怀疑陈策舍不得骡子,便把它藏了起来。

2.有功故出反囚,罪当诛,请按之。

【按】误:按照正:审理【译文】徐有功特意开脱谋反的人,论罪应当处死,请审理他。

3.高祖遣使就拜东南道尚书令,封吴王。

【拜】误:拜见正:授予官职【译文】高祖派来使者授予(杜伏威)东南道尚书令的官,封他为吴王。

4.府省为奏,敕报许之。

【报】误:报告正:回复【译文】有关部门为此上奏,(后主)下诏回复同意了这件事。

5.齐孝公伐我北鄙。

【鄙】误:轻视正:边境【译文】齐孝公进攻我国北部边境。

6.大败李信,入两壁,杀七都尉。

【壁】误:城墙正:军营【译文】大败李信的军队,攻下两座军营,杀死七名都尉。

7.尧民之病水者,上而为巢,是为避害之巢【病】误:生病正:担心,忧虑【译文】尧的百姓担心水患,因而在水上筑巢,这就是避免灾害的巢。

8.焕初除市令,过谢乡人吏部侍郎石琚。

【除】误:免除正:(被)授职【译文】刘焕刚被授职市令,拜访同乡吏部侍郎石琚。

9.师进,次于陉。

【次】误:依次正:临时驻扎【译文】诸侯的军队前进,驻扎在陉地。

10.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

【卒】误:完毕正:通“猝”,突然【译文】天下真正有大勇的人,灾难突然降临也不会惊恐。

11.王趣见,未至,使者四三往。

【趣】误:高兴正:通“促”,赶快【译文】楚王赶快接见(尊卢沙),(尊卢沙)没有到,(楚王派)使者多次前去(邀请)。

12.存诸故人,请谢宾客。

【存】误:安置正:问候【译文】问候那些老朋友,邀请拜谢宾朋。

13.若复失养,吾不贷汝矣。

【贷】误:借给正:宽恕【译文】如果再不赡养母亲,我就不宽恕你了。

14.楚庄王谋事而当,群臣莫能逮。

【逮】误:捉拿正:及,达到【译文】楚庄王谋划事情很得当,群臣没有人能比得上。

15.使裕胜也,必德我假道之惠【德】误:恩德正:感激【译文】假如刘裕取胜,一定会感激我们借道给他的好处。

文言文中易混淆近义词

文言文中易混淆近义词

高考语文文言文中极易混淆的近义词古汉语中的一些常见近义字,由于字义颇为相近,因此极易混淆,给学生文言文的阅读理解造成一定困难。

下面略作阐释,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一、“讽、谏、谤、讥、说”“讽”:意思是用委婉的言语暗示或劝告。

例如《邹忌讽齐王纳谏》。

应指出的是在古汉语中,“讽”字大多不含贬义。

“谏”:意思是直言规劝,使改正错误。

一般用于下对上,用言语纠正君王或尊长的过失,如《召公谏历王弭谤》。

又如《触龙说赵太后》:“太后不肯,大臣强谏。

”《邹忌讽齐王纳谏》中“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

”“谤”:意思是公开指责别人的过失,一般不作贬义词用。

例如《召公谏历王弭谤》中“历王虐,国人谤王。

”《邹忌讽齐王纳谏》中“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上赏。

”不过有时也用作贬义词,即指说别人坏话。

如《屈原列传》中“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讥”:也是指责别人的过失,但与“谤”的意义稍有差别。

“谤”是公开指责。

而“讥”是微言讽刺。

例如《岳阳楼记》中“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有时也作讥笑讲。

如《左传·隐公元年》中“称郑伯,讥失教也。

”“说”:音shuì,意思是用话语劝说别人,使之听从自己的意见。

如《触龙说赵太后》。

二、“军、师、士、卒、兵”“军”和“师”都是集体名词,指军队。

如《左传·庄公十年》中“十年春,齐师伐我。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中“引军北还。

”同时,“军”和“师”又可用作军队的编制。

“军”是春秋以后军队最大的编制单位。

“师”是西周以前军队最大的编制。

据《司马法》载,一万二千五百人是一军。

而《周礼·地官·小司徒》载,一师是二千五百人。

所以,一般说来,“师”比“军”小。

“士”是武士、甲士。

上古用战车的时代,“士”是指战车上的披甲之士。

“卒”是指步兵。

如《史记·陈涉起义》中“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同时“卒”也可以用作军队的编制单位。

指一百人以内。

30个文言近义词,对比记忆,赶紧保存

30个文言近义词,对比记忆,赶紧保存

30个文言近义词,对比记忆,赶紧保存文言学习,常用字词要识记,今献锦囊妙计---对比识别,在比中巧记!1爱:吝惜,舍不得。

“不爱珍器重宝肥腴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怜:爱怜,惜。

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战国策·赵策》2走:跑。

~马。

不胫而~。

行:走。

日~千里|步~。

亡:逃跑。

亡命之徒。

3安:平静,稳定;使平静,使安定(多指心情);疑问词,哪里:~能如此?治:安定:~世。

~安(社会的秩序)。

天下大~;管理,处理,整治。

宁:níng,1. 平安,安定:~静。

~谧。

息事~人。

2. 已嫁的女子或在外子女回家省视父母:~亲。

归~。

nìng,岂,难道:王侯将相~有种乎?4多:赞许,推崇。

此诚雕虫之戏,不足为多也。

——唐·白居易《与元九书》少:shǎo,轻视:“我尝闻~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如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

5厚:重视,推崇:~此薄彼,厚古薄今。

薄:bó,轻视:鄙~。

厚今~古;迫近。

日~西山。

6稍:渐渐。

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少:shǎo,稍稍,稍微。

愿大王稍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战国策·燕策》渐:jiān,浸:~渍。

淇水汤汤,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诗经·氓》7害:妒忌:“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其能”。

贼:害,伤害:戕~。

“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也”。

残:害,毁坏:~害。

摧~。

8疾:1.一般的痛苦。

2.疼痛:~首蹙额。

3.恨:~恶如仇。

4.古同“嫉”,妒忌。

病:1.重病;伤痛严重。

2.忧虑,担心。

君子病无能焉。

--《论语·卫灵公》9白:禀报,报告,一般用于下级对上级。

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孔雀东南飞》报:1.回答,答复。

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廉颇蔺相如列传》 2.报告,告诉。

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鸿门宴》 3.报答,报酬。

老母已死,虽欲报恩将安归。

-- 《苏武传》10克:1.能够:~勤~俭。

中考语文复习之易混近义词梳理

中考语文复习之易混近义词梳理

中考语文复习之易混近义词梳理甄别:通过考核来辨别真伪。

强调认真慎重的鉴别。

例如:近几年我国出土了大量先秦时期的典籍,使我们有可能对过去被判为伪书的作品重新加以甄别。

鉴别:一般用来指判别事物的好坏。

例如:在选择读书时,我们首先要鉴别书的好坏。

震荡:指外力引起的动荡,也指精神上受到的重大影响,不能平静。

振荡:主要是物理学用语,指物体运动的一种形式或电流的周期性变化。

狡辩:狡猾地强辩。

例如:虽然人证物证俱在,但是他还在为自己狡辩。

诡辩:主要指-一种论证方法,貌似合理。

例如:“白马非马论”是种诡辩的论调。

捉摸:猜测,预料。

例如:这位老人精神很好,但脾气越来越古怪,令人难以捉摸。

琢磨:思索,考虑。

例如:你应该仔细琢磨下应对措施。

暴发:突然猛烈地发生:如山洪暴发。

突然发财或得势(多含贬义),如暴发户。

爆发:由于爆炸而突发或发生重大事变。

例如,爆发战争、火山爆发、爆发大笑。

长年:一年到头,整年。

例如,“长年劳作”。

“长年”的“长"指长期、长远,含连续意。

常年:终年、长期、如常年坚持体育活动”。

平常年份,例如,“常年产量200斤“骨年”的“常"指经常、常常,含断续意。

鞭策:用鞭和策赶马,重在“策”,比喻督促。

一般使用其比喻义,督促鞭挞:鞭打,正在"挞”,比喻抨击。

一般使用其比喻义。

分辩:辩白、解释,用语言解释、说明。

例如,“不由分辩””不和你分辩”分辨:区分辨别,指通过观察,调查等手段分析一件事物的真伪、好坏等。

诘问:书面语,追问,责问。

突出了问的持续,追问。

诘责:责问。

突出了批评、责备。

开辟:打开通路,创立(从无到有)。

开拓:开辟拓展(从小到大)。

把戏:花招,蒙蔽人的手法。

伎俩:不正当的手段。

取消:使原有的制度、规章、资格、权利失去效力。

取缔:明令取消或禁止。

品位:文艺创作所达到的水平。

品味:物品的品质和风味。

大抵:表示数量范围,有“大半”“大部分”之意,“大抵”重在肯定。

大概:表示约数“大概"重在猜测。

高中易错近义词大全

高中易错近义词大全

高中易错近义词大全常见易错近义词说明:1、此表按近义词组中相同语素的音序编排;2、若无相同语素,则按照近义词组中相同的音素编排。

3、若无相同音素,则按照近义词组中相近的音素编排。

A1、安置安顿安置:着重指使工作、生活等有适当的位置。

多是处理人事工作的活动。

安顿:着重指安排妥当,使有确实的着落。

B1、包含包涵包含:包容含有。

包涵:原谅、宽恕。

2.不齿不耻不齿:不愿意提到,表示极端鄙视。

不耻:不顾羞耻不以为有失体面;不以为耻。

3、本义本意本义:词的本来意义,与引申义、比喻义相对。

本意:心里本来的想法、目的。

4、必须必需必须:副词,后跟动词,表示“一定要”。

必需:动词,“一定要有”;①可作谓语,如“阵地战也必需”;②多作定语,如“必需的素质”,后跟名词或名词性的短语。

5、编辑、编撰、编纂编辑:主要指对资料或现成的作品进行整理加工。

编撰:编纂、编写。

编纂:编写(多指资料、篇幅较大的著作)。

6、变换变幻变换:指事物的一种形式和内容转换成另一种。

变幻:后者指不规则的改变(多指抽象、概括性事物)。

7、辨正辨证辩证辨正:辨明是非,纠正谬误。

如“辨正发音”,可写作“辩正”。

辨证:辨析考证,如“经学者多方辨证”。

亦为中医术语,“辨证医治”。

辩证:哲学术语,如“辩证唯物主义”。

亦同“辨证”第一义。

8、申辩声辩申辩:申诉理由,加以辩解;声辩:公开辩解。

9、个别各别个别:单个,极少数。

如“个别现象”、“个别处理”。

各别:各不相同,有分别或特别。

如“各别对待”、“形式各别”。

10、甄别鉴别甄别:审查辨别;考核鉴别。

鉴别:通过仔细观察加以辨别。

C1、苍茫苍莽苍茫:多指夜色、水域、大地等旷远、迷茫。

引申为模糊不清。

苍莽:多指树林、山岭、大地等广阔无边。

引申为意境心胸开阔。

2、善于擅长都指某方面有特长。

“善于”的宾语通常不能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擅长”则可以,如“擅长水墨、丹青”。

3、成绩成就成绩:指工作或学习的收获;成就:指事业上的成绩。

文言文学习中常见的易混淆字辨析

文言文学习中常见的易混淆字辨析

文言文学习中常见的易混淆字辨析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字词非常相似甚至容易混淆的情况。

这些字词的形状和发音相近,但却具有不同的意义。

正确理解和使用这些易混淆字是学习文言文的基础,也是提高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的关键。

本文将对文言文学习中常见的易混淆字进行辨析,帮助读者更好地掌握这些字词的用法。

一、與/与與与略字續通,皆爲介詞,跟“和、同、并”意思相合。

但在使用上有所區別。

“與”通作同音介詞“與”,表示并列後,主次相等的關係,如:“君子之道,與人也差矣。

”“与”通作同音介詞“与”,表示主次不等的關係,如:“君子懷德不怠,與人何必親?”又如:“与其侯也,不如典也。

”二、乃/奈乃作连词,意思是“就、于是”,表示原因、结果、时间顺序等,如:“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岂庸置疑,自古乃然。

”奈作副词,意思是“怎样、如何”,用于转折、迁就、表示不能等情况,如:“惭愧之至,无地自容。

奈何无力改变现状?”三、以/已以是介词,在句中表示手段、理由、条件等,如:“以言申之。

”表示用言语来申述;“以诚守之。

”表示用真诚来保守。

已是动词或助动词,意思是“已经、早已”,用于表示动作或状态的完成或发生,在句中作谓语或助谓语,如:“已吾愈与之言矣。

”表示已经与他说过了。

四、之/之之作介词,用来引导名词或代词之后的定语,表示所属关系,如:“吾之所爲者。

”表示我的所做的事情。

之作连词,表示“并且、而且”的关系,用于承接并列对等的内容,如:“小心行事,不可马虎之,否则后悔莫及。

”五、從/从從是介词,常用来表示“依据、由于、从事”的意思,如:“從吾所知。

”表示依据我所知道;“從易者校之。

”表示由简到繁进行校对。

从是介词,常用来表示“从、自、经过”的意思,如:“从前有座山。

”表示从过去的时候;“从门而入。

”表示从门口进入。

六、者/之者作名词,有表示“人、物”的意思,能引导句子,表示主语、宾语,如:“天下之无敌者。

”表示天下没有敌手的人。

易混淆的近义词

易混淆的近义词

当错别字考的易混淆的近义词国事-—指国家大事。

国是——指国家大计。

如“共商国是”。

本义-—词的本来意义,与引申义、比喻义相对。

本意——心里本来的想法、目的。

大义——大道理。

如“深明大义”。

大意——主要的或大概的意思。

如“文章大意"。

意气——意志气概,如“意气风发”;志趣性格,如“意气相投”;主观情绪,如“意气用事”. 义气—-由于私人关系而甘于承担风险或牺牲自己利益的气概.“江湖义气”、“哥们义气”。

工夫—-指占用的空闲或时间。

功夫——耗费的时间或精力,也指本领和武术。

陈规—-过时的、不适用的规章制度,如“陈规陋习".成规--现行或行之已久的规则、方法,如“墨守成规”。

原形——本来的样子。

如“原形毕露"。

原型-—原始的模型,指文学艺术作品中塑造人物形象所依据的现实生活中的人。

志愿——志向和愿望。

自愿——自己愿意做某事.里程—-路程.历程——经历的过程。

权利--侧重于公民利益。

权力——侧重于政治上的职位。

功利——功名利禄.多含贬义.功力——功夫和力量,多指在技艺或学术上的造诣。

片段——整体中相对完整的一部分,多指文章.片断——事物中的一点、一个画面或场景.其间——其中的意思,一般指处所.期间——某个时期里面,特指该段时间.次序——先后顺序。

秩序—-有条理、不混乱的情况。

大事——重大或重要的事.大势-—事情发展的趋势。

品位-—名词,物品或文艺作品的质量。

品味——动词,品尝味道。

启事-—一种公告性文字。

如“寻物启事”。

启示——启发指示。

学历-—学校的文凭.学力——在学问上达到的能力。

形迹——人的举动和神情.如“形迹可疑”。

行迹——行动的踪迹,着重指去过的地方、路线等。

如“行迹不定"。

电信——利用电话等无线电设备传递消息的通讯方式.电讯——利用电信手段传播的消息。

订金—-经过商讨而立下的预支金额。

定金-—购买或租赁时预先付给—部分钱,作为成交的保证。

长年—-一年到头,整年。

70例常见易混近义词,有详细的释义

70例常见易混近义词,有详细的释义

70例常见易混近义实词1.【安静·宁静】“安静”重在稳定,有使安稳平静下来的意思。

“宁静”重在平和,一般指环境或心情平和安静,它描述的是一种很安静的状态或气氛。

“宁静”是高于“安静”的一种情境,除了指环境外,更多的时候是指一种心情上的安宁,是人们追求的不受外界干扰的有质量的生活境界。

而“安静”多指环境没有声音或吵闹。

“安静”的使用范围要比“宁静”大一些。

2.【订金·定金】“订金”不具备担保的性质,如果收取订金的一方不能履行约定,交付订金的一方只可要求返还订金而不能要求双倍返还。

“定金”则具备担保的性质,给付定金的一方不履行约定的债务时,无权要求返还定金;收取定金的一方不履行约定的债务时,应当双倍返还定金。

3.【安置·安排·安顿】“安置”多用于人,指使其工作、生活有着落,如“安置复员军人”;用于事物时意为摆放。

“安排”指在工作、生活等方面对人或事物有条理地分先后地加以处置,如“安排生活”。

“安顿”侧重指衣食起居安排妥当,如“安顿好孩子后她才顾得上吃口饭”。

4.【爆发·暴发】爆发:①火山内部的岩浆突然冲破地壳,向四外迸出,如“火山爆发”;②(力量、情绪等)突然发作,(事变)突然发生,如“爆发革命”“爆发战争”“会场里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暴发:①突然发财或得势(多含贬义),如“暴发户”;②突然发作,多用于山洪、大水或疾病等具体事物,如“山洪暴发”。

5.【变换·变幻】“变换”多指具体的事物,如“变换一下位置”。

“变幻”多指抽象事物,如“世界政治风云变幻莫测”。

6.【辩别·辨别·辨认·鉴别】“辩别”指用言辞来分别,如“在辩论会上,他从理论上仔细辩别了这件事的是非曲直”。

“辨别”指根据不同事物的特点,在认识上加以区别,如“在政治斗争中,每个人都要辨别方向,不要上政治骗子的当”。

“辨认”指根据特点辨别,做出判断,以便找出或认定某一对象,重在“认”,如“辨认墨迹”。

十组古汉语近义词辨析

十组古汉语近义词辨析

十组古汉语近义词辨析我们在学习文言文的时候,会遇到许多意义相近的词,如果不清楚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很容易产生混淆。

希望以下的辨析会为你带来一些帮助。

1.逃·遁·亡三者都指逃离某地,但“遁”多指悄悄溜走,不知去向,比“逃”更隐蔽,如“楚师夜遁”(《(左传·庄公二十八年)》)。

而“亡”特指逃亡到国外,如“寡人出亡二十年,乃今得反国”(《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2.骑·骈·骖·驷这几个词均与马有关,其中一人一马为一“骑”,如“每朝参往来,不过从两三骑而已”(《北史·列传第十一之于谨》);两马并驾一车为“骈”,如“骈驰翼驱”(稽康《琴赋》);三匹马拉一辆车为“骖”,如“载骖载驷”(《诗经·小雅·采菽》);同驾一辆车的四匹马为“驷”,如“汉兴……自天子不能具钧驷”(《史记·平准书》)。

3.饥·饿·馑“饥”指一般的肚子饿,与“饱”相对,如“饥渴而顿踣”(柳宗元《捕蛇者说》);“饿”指严重的饥饿,指没有饭吃而受到死亡的威胁,如“饿其体肤”(《孟子·二章》)。

“饥”和“馑”常连用,五谷没有收成叫“饥”,蔬菜和野菜都吃不上叫“馑”,如“征赋钱粟以实仓库,且以救饥馑,备军旅也”(《韩非子·显学》)。

4届·寺·观这三者都是供奉祭祀神佛的处所,但“庙”是一般的庙宇,其中奉祀的是“神”,如“唯诵佛经,修营塔庙而已”(《晋书·列传六十三之何准》);“寺”是佛教的,其中奉祀的是“佛”,如“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江南春绝句》);另外寺大庙小,从规模上说,“寺”至少由三个大殿构成,否则只能称为“庙”。

而“观”是道教的,其中奉礼的是“仙”,如“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刘禹锡《元和十年自郎州召至京师戏赠》)。

5.皮·革·肤“皮”、“革”指兽皮,带毛的叫“皮”,如“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左传·僖公十四年》);去掉毛的叫“革”,如“羔羊之革”(《诗经·召南·羔羊》);“肤”专指人的皮肤,如“衣不暖肤”(《商君书·算地》)。

举例辨析文言文中常见的几组同义词

举例辨析文言文中常见的几组同义词

举例辨析文言文中常见的几组同义词摘要:我们在阅读文言文时,经常会遇到一些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我们称之为同义词。

如果不仔细辨别它们的细微差别,就会影响我们正确地阅读和欣赏文言文。

本文选取几组常用的同义词加以辨析。

关键词:文言文;同义词;辨析作者简介:王海霞,任教于甘肃省华池一中。

文言文阅读教学要将学习语言和学习文化相结合,针对文中出现的文化现象要及时解释,尤其是古代官职、人的称谓、礼教宗法习俗、军事政治思想、文学艺术流派等,要有一个整体的、系统的梳理。

教师可以补充一些与课文内容难度相近的材料,如成语故事、古代幽默、名人典故等,并注意联系史实和相关的背景,以扩充学生见闻,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

通过这些生动有趣、较为浅易并为广大学生所乐于接受的材料来传递所包含的文化背景知识,形成背景知识体系。

在课堂上,展示中华文化的丰富多彩吸引学生,激发他们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转化为克服阅读障碍的动力。

一、中学文言文同义词辨析现状1.教材上一方面编写者在文言文的注解中没有充分注意到文言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而用相关的同义词进行互释;另一方面同义连用的情况在文言文中比较常见,但课文注解对这些同义复词视而不见。

这种不作为对教师和学生都带有一定的暗示性、导向性。

2.教学上细细回味我们的课堂教学,包括公开教学,有多少人能真正把字词教学落实、抓实?低年级为了扫清字音障碍,出示生字后找几名同学读读就扫清了,书写时找几个字电脑演示指导一下,学生再仿写几个就结束了。

到了高年级字词教学都安排在课外预习中,课上为了保持教学环节的完整,教学流程的顺畅,开篇就直奔内容。

或是初读文时,教师只一句“把字音读准,不懂的字词查查字典、问问别人”就一带而过,至于怎么读准,哪是重点,怎么弄懂,怎么运用都无足轻重。

这种淡化、泛化字词的弊端早已显现:学生作业、习作中的错字连篇、病句频现,甚至连最简单的标点符号都分不清。

试问语文的工具性何以体现,何时体现?二、常用的同义词辨析举例我们在阅读文言文时,经常会遇到一些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我们称之为同义词,有时不仔细辨别它们的细微差别,就会影响我们正确地阅读和欣赏文言文,现选取几组常用的同义词加以辨析:1.讽、谏、谤、说、讥这组词都有劝说之意,它们的主要区别是:讽:指用含蓄委婉的语言暗示或劝告。

七年级语文易混近义词辨析

七年级语文易混近义词辨析

【过度过渡】“过度”是形容词,指超过了适当的限度。

“过渡”是动词,指事物由一个阶段逐渐地转入另一个阶段。

【关心关切关怀】“关心”泛指常挂在心上,重视,注意,对象较广,对人对物都可用。

“关怀”不仅是关心,而且是爱抚,多用于上对下。

“关切”比“关心”更进一层,含亲切意味,多用于别人对自己,有时也用于对别人、对事物。

【诡辩狡辩】“诡辩”指常以欺诈的言辞迷惑人,以达到为自己辩解的目的。

“狡辩”指理屈词穷,强词夺理进行辩解。

【互相相互】“互相”是副词,作状语,如:互相尊重。

“相互”是副词,可作状语,又可作定语,如:相互关系。

近义词平淡——平常困顿——贫困固执——顽固喜欢——喜爱福利——利益保障——保证幽芳——芬芳希罕——珍惜欺凌——欺压分外——格外慈祥——和蔼传递——传送诞生——产生获取——获得重复——反复准确——精确汇集——聚集率领——带领爆发——爆出宣告——宣布庄严——严肃鼓励——鼓舞雄伟——宏伟陆续——继续标明——表示次序——顺序顷刻——霎时激昂——高昂眷恋——留恋幽芳——芬芳希罕——珍惜欺凌——欺压分外——格外慈祥——和蔼传递——传送诞生——产生获取——获得寻常——平常迅速——快速预想——预料偶然——偶尔褒奖——夸奖1 近义词:飘荡(飘动)、凉爽(凉快)、环绕(围绕)、尽情(纵情)2 近义词:解释(说明、解说)、理解(懂得、了解)、旅游(旅行、远足)4 近义词:发现(发觉)、飘零(飘落)、奉献(贡献)、回归(回来)、肥美(肥壮、肥沃)、葱翠(青翠)、茁壮(强壮、健壮)反义词:5 近义词:映照(映射、照耀)、挺拔(挺立、苍劲)、赞美(赞扬、歌颂)、透明(透亮、晶莹)6 近义词:宛如(犹如、好像)、一般(一样、普通)7 近义词:映衬(衬托)、神往(向往)、越发(更加)、雄伟(雄壮)、纯净(纯洁)、壮丽(壮美)、明洁(明净)8 近义词:装点(装饰)、嘱咐(叮嘱)、宝贝(珍宝)、迷惑(困惑)9 近义词:拜访(拜望、访问)、憨厚(忠厚、老实)、神秘(神奇、奇怪)、保存(储存、积存)10 近义词:摇晃(摇动、摇摆)、机灵(机警、机智)、察看(观察、视察)、随即(立即、立刻)11 近义词:招集(召集、聚集)、抵抗(抗击、抵抗)、侵略(入侵、侵犯)、战斗(斗争、奋战)12 近义词:征服(降伏、制服)、免除(免去、免掉)、屈辱(耻辱、侮辱)13 近义词:异常(非常、特别)、效果(成效、效验)14 近义词:观赏(欣赏、观看)、聚集(集合、聚拢)、璀璨(灿烂)、闪耀(闪烁)、精彩(出色)、舒服(舒适、畅快)、五颜六色(五光十色)、举世闻名(文明遐迩)15 近义词:黎明(清晨、拂晓)、俊俏(俊秀、俏丽)、格外(分外、特别)、出现(显现、涌现)、光彩(光荣)、告别(辞别、辞行)、生机勃勃(朝气蓬勃)16近义词;活泼(活跃、灵活)、甜津津(甜丝丝)、成熟(老练、老成)、热闹(繁华、红火)17 近义词:奇怪(古怪、奇异)、刨根问低(追根究底)、聚精会神(全神贯注)18近义词:警觉(警惕)、欺负(欺压、欺侮)、激烈(剧烈、猛烈)、洪亮(响亮)、倒霉(倒运、背时)、气势汹汹(威风凛凛)19近义词:维修(修理、修整)、呼啸(咆哮)、释放(开释、保释)、巨大(庞大、宏大)、得意(满意、高兴)20 近义词:镇定(镇静、稳定)、恳切(诚恳、关切)、了不起(了不得)、损伤(伤害、受害)、忍受(忍耐、承受)、担心(担忧、忧虑)、苍白(惨白、灰白)、平静(安静、宁静)、勉强(将就、凑合)21近义词:愿意(情愿、乐意)、犹豫(犹疑、迟疑)、忧郁(愁闷)、结束(终止、完结)、困境(逆境)、轮流(轮番、轮换)、热烈(烈火、热闹)、情况(情形、状况)、珍惜(珍爱、珍视)22 近义词:失望(扫兴、绝望)、娇艳(鲜艳、艳丽)、甘心(情愿、甘愿)、培育(培养、哺育)、附近(邻近、周边)、扫兴(败兴、失望)、梦想(妄想、渴望)23 近义词:情景(情形、景象)、欢聚(团聚)、思念(想念、怀念)、兴高采烈(兴致勃勃)24 近义词:空闲(闲暇、休闲)、陋习(陋俗)、废除(废止、取消)、残害(伤害、杀害)、痛苦(痛楚、困苦)、喜欢(喜爱)、生气(动气、发怒)、笑话(见笑、讥笑)。

十组古汉语近义词辨析

十组古汉语近义词辨析

7.哀·戚·悲·悼
这四个词都有悲伤的意思,但“戚”字一般是表 示忧苦、悲哀,如“言之,貌若甚戚者”(柳宗 元《捕蛇者说》):“哀”与“悲”有怜悯、同 情的意思,“哀”的感情色彩要重一些,如“君 将哀而生之乎”(柳宗元《捕蛇者说》):“悼” 则是悲痛的意思,多用于对死者表示沉痛悼念, 如“潘岳悼亡犹费词”(元稹《遣悲怀》)。
《孙子兵法》云: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 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十组古汉语近义词辨析
1.逃·遁·亡
三者都指逃离某地,但“遁”多指悄悄溜走,不知去向, 比“逃”更隐蔽,如“楚师夜遁”(《(左传·庄公二十八 年)》)。而“亡”特指逃亡到国外,如“寡人出亡二十 年,乃今得反国”(《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此外古汉语中的通假字绝大多数为形近通假,故 而借助字形还可以帮助我们识别通假字:
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孔雀东南飞》)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赤壁赋》)
二 邻字帮助法
在文言文阅读中,实词以单音节为主,即一个字往往就 是一个词。而以两个或几个词义相同或相近的实词合起 来表示一个共同的意义的现象也经常出现。所以我们可 以根据相邻的字来推断其意义。如:盈虚者如彼,而卒 莫消长也。(《赤壁赋》)
其中,“消”和“长”是邻近的且意义相反的一对词, 由“消”可推知“长”为“增长”之意。另外,本句中 的“盈”与“虚”也是一对相邻的且语意相反的词语, 由“虚”可推知“盈”为“充盈、圆满”之意。
三 成语联想法
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在解释文言实词 时,我们可以联系自己熟悉的成语,加以比较验 证,这对判断文言词义会有很大的帮助。如:①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诗经 氓》)②秦人不 暇自哀,而后人哀之。(《阿房宫赋》)

十组古汉语近义词辨析参考

十组古汉语近义词辨析参考

十组古汉语近义词辨析参考导读:我们在学习文言文的时候,会遇到许多意义相近的词,如果不清楚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很容易产生混淆。

希望以下的辨析会为你带来一些帮助。

1.逃·遁·亡三者都指逃离某地,但“遁”多指悄悄溜走,不知去向,比“逃”更隐蔽,如“楚师夜遁”(《(左传·庄公二十八年)》)。

而“亡”特指逃亡到国外,如“寡人出亡二十年,乃今得反国”(《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2.骑·骈·骖·驷这几个词均与马有关,其中一人一马为一“骑”,如“每朝参往来,不过从两三骑而已”(《北史·列传第十一之于谨》);两马并驾一车为“骈”,如“骈驰翼驱”(稽康《琴赋》);三匹马拉一辆车为“骖”,如“载骖载驷”(《诗经·小雅·采菽》);同驾一辆车的四匹马为“驷”,如“汉兴……自天子不能具钧驷”(《史记·平准书》)。

3.饥·饿·馑“饥”指一般的肚子饿,与“饱”相对,如“饥渴而顿踣”(柳宗元《捕蛇者说》);“饿”指严重的饥饿,指没有饭吃而受到死亡的威胁,如“饿其体肤”(《孟子·二章》)。

“饥”和“馑”常连用,五谷没有收成叫“饥”,蔬菜和野菜都吃不上叫“馑”,如“征赋钱粟以实仓库,且以救饥馑,备军旅也”(《韩非子·显学》)。

4届·寺·观这三者都是供奉祭祀神佛的处所,但“庙”是一般的庙宇,其中奉祀的是“神”,如“唯诵佛经,修营塔庙而已”(《晋书·列传六十三之何准》);“寺”是佛教的,其中奉祀的是“佛”,如“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江南春绝句》);另外寺大庙小,从规模上说,“寺”至少由三个大殿构成,否则只能称为“庙”。

而“观”是道教的,其中奉礼的是“仙”,如“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刘禹锡《元和十年自郎州召至京师戏赠》)。

5.皮·革·肤“皮”、“革”指兽皮,带毛的叫“皮”,如“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左传·僖公十四年》);去掉毛的叫“革”,如“羔羊之革”(《诗经·召南·羔羊》);“肤”专指人的皮肤,如“衣不暖肤”(《商君书·算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语文文言文中极易混淆的近义词
古汉语中的一些常见近义字,由于字义颇为相近,因此极易混淆,给学生文言文的阅读理解造成一定困难。

下面略作阐释,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讽、谏、谤、讥、说”
“讽”:意思是用委婉的言语暗示或劝告。

例如《邹忌讽齐王纳谏》。

应指出的是在古汉语中,“讽”字大多不含贬义。

“谏”:意思是直言规劝,使改正错误。

一般用于下对上,用言语纠正君王或尊长的过失,如《召公谏历王弭谤》。

又如《触龙说赵太后》:“太后不肯,大臣强谏。

”《邹忌讽齐王纳谏》中“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


“谤”:意思是公开指责别人的过失,一般不作贬义词用。

例如《召公谏历王弭谤》中“历王虐,国人谤王。

”《邹忌讽齐王纳谏》中“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上赏。

”不过有时也用作贬义词,即指说别人坏话。

如《屈原列传》中“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讥”:也是指责别人的过失,但与“谤”的意义稍有差别。

“谤”是公开指责。

而“讥”是微言讽刺。

例如《岳阳楼记》中“去国怀乡,忧谗畏
讥。

”有时也作讥笑讲。

如《左传·隐公元年》中“称郑伯,讥失教也。


“说”:音shuì,意思是用话语劝说别人,使之听从自己的意见。

如《触龙说赵太后》。

二、“军、师、士、卒、兵”
“军”和“师”都是集体名词,指军队。

如《左传·庄公十年》中“十年春,齐师伐我。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中“引军北还。

”同时,“军”和“师”又可用作军队的编制。

“军”是春秋以后军队最大的编制单位。

“师”是西周以前军队最大的编制。

据《司马法》载,一万二千五百人是一军。

而《周礼·地官·小司徒》载,一师是二千五百人。

所以,一般说来,“师”比“军”小。

“士”是武士、甲士。

上古用战车的时代,“士”是指战车上的披甲之士。

“卒”是指步兵。

如《史记·陈涉起义》中“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同时“卒”也可以用作军队的编制单位。

指一百人以内。

如《孙子·谋攻》中“全卒为上,破卒次之。


“兵”指兵器。

上古时代,“兵”一般不当兵卒讲。

战国以后,“兵”也可以当军队讲。

如《触龙说赵太后》中“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汉代以后,“兵”逐渐与“卒”同义,可以用来指士兵。

三、“征、伐、侵、袭、攻”
“征”的词义是褒义词,最初用于“上(天子)”攻“下(诸侯)”,“有道”攻“无道”。

“伐”是中性词,指公开宣战的正式战争,如《左传·庄公十年》中“十年春,齐师伐我。

”在这里,齐与鲁都是诸侯国,也不是上对下,有道对无道。

不过后来,因“征”“伐”经常连用,“伐”也逐渐用于褒义。

“侵”是不宣而战,不要借口,不用钟鼓,直接侵犯别人的国土,与“袭”一样是贬义。

《左传·齐桓公伐楚》:“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


“袭”是袭击,偷袭,比“侵”更富于秘密性质,是乘人不备而偷偷地突然进攻。

如《左传·郑伯克段于鄢》:“太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

”这就是说郑庄公的弟弟公叔段准备偷袭郑国的国都。

“攻”是进攻、攻打。

如《左转·齐桓公伐楚》:“以此攻城,何城不克?”但“攻”往往偏重在军事上的攻打,是军事上进攻的泛称,不像“征”、“伐”、“侵”、“袭”各有明显的特点。

四、“青、苍、碧、绿、蓝”
“青”在上古主要是指蓝色,不作黑色讲,如,《庄子·逍遥游》:“负青天,然后图南。

”中古以后,“青”就有黑色的意思了。

如李白《将
进酒》:“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苍”指深蓝色。

如《庄子·逍遥游》:“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碧”本指玉名,《庄子·外物》:“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化而为碧。

”后来指浅蓝色(即清白色)。

“绿”指绿颜色,与今义相同。

但要注意的是古时的绿草指嫩草。

“蓝”字在古代不表示颜色,而是指一种染色的植物(即蓼蓝)。

《荀子·劝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在这里要提出的是,人们对颜色的分辨,有时并不是整齐划一的,因此“青”、“苍”、“碧”三个词虽然表示蓝色深浅有别,但人们有时通用。

如“青天”也叫“苍天”,“青草”又叫“碧草”,“青苔”又叫“苍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