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之湿邪
中医基础理论-复习(1)
《中医基础理论》复习一、单项选择题:()1、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辨证论治的专著是:A、《黄帝内经》B、《难经》C、《伤寒杂病论》D、《本草纲目》E、《神农本草经》()2、下列哪位医家是“补土派”的代表人物:A、刘完素B、李东垣C、朱震亨D、张仲景E、张元素()3、下列外感病邪中,季节性最强的是:A、风邪B、火邪C、湿邪D、暑邪E、寒邪()4、惊则气:A、上B、缓C、结D、下E、乱()5、下列人体的脏腑中,互为表里的是:A、脾与胃B、心与大肠C、肺与小肠D、肝与肾E、肾与胆()6、怒伤:A、胆B、脾C、肝D、肾E、心()7、肾在体合:A、肉B、骨C、皮D、脉E、筋()8、手太阴经脉所属的脏腑是:A、肺B、肾C、胃D、大肠E、肝()9、素体阳虚感受寒邪用助阳解表法治疗属:A、急则治其标B、寒因寒用C、因时制宜D、缓则治其本E、标本兼治()10、根据五行的相生规律,肝之“母”是:A、心B、肺C、脾D、肾E、胆()11、阴阳学说认为,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A、寒者热之,热者寒之B、壮水之主,以制阳光C、益火之源,以消阴翳D、调整阴阳,恢复其相对平衡E、阴病治阳,阳病治阴()12、与气的生成密切相关的脏是:A、心肝脾B、肺肝肾C、肺脾肾D、肝脾肾E、心肺肾()13、与语言、声音、呼吸的强弱有关的是:A、卫气B、营气C、宗气D、元气E、正气()14、根据五行的相克规律,肾之“所不胜”是:A、心B、肺C、脾D、肝E、膀胱()15、为百病之长的邪气是:A、风B、寒C、暑D、湿E、燥()16、下列哪项不属于正治法:A、塞因塞用B、寒者热之C、热者寒之D、虚则补之E、实则泻之()17、阴虚可以导致阳虚,阳虚也可以导致阴虚,这是因为阴阳之间是:A、对立制约的B、互根互用的C、消长平衡的D、可以转化的E、感应交合的()18、阴偏胜的病机特点为:A、阴胜阳虚的实寒证B、阴胜伤阳之虚寒证C、阴胜伤阳之阴阳两虚证D、阴胜阳未虚之实寒证E、阳虚所致阴胜之病症()19、从胸走手的经脉是:A、肺经B、大肠经C、小肠经D、胆经E、胃经()20、天癸的产生,取决于:A、肾中精气的充盛B、正气充沛C、肾阳的蒸腾D、肾阴的濡养滋润E、肾之纳气()21、与足太阴经起点相接的是:A、足阳明经B、足少阴经C、足太阳经D、手阳明经E、手太阳经()22、主治节的脏腑是:A、心B、肺C、脾D、肝E、肾()23、下列选项中哪一项是不确切的:A、心在志为喜B、肺在志为悲C、肝在志为怒D、脾在志为惊E、肾在志为恐()24、阴阳偏衰的治疗,下列哪一项原则最中肯:A、温阳制阴B、损益兼用C、补其不足D、滋阴清热E、损其有余()25、下列何种为反治法?A、用热远热B、通因通用C、寒者热之D、补泻兼用E、滋阴清热()26、致内脏下垂的病机是:A、气滞B、气逆C、气闭D、气陷E、气脱()27、病证的虚实变化,主要取决于:A、气血的盛衰。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中医基础理论一、绪论1.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巨着《黄帝内经》2.中医学论述辨证论治的第一部专着张机“医圣”《伤寒杂病论》3.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药物学典籍《神农本草经》4.世界上最早的药典《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5.第一部国家组织方书,处方规范着作《太平惠民和剂局方》6.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1)整体观念 2)辨证论治辨证:将四诊所搜集的症状,体征及其他资料,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进行分析,辨清其原因、性质、部位、邪正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症侯的识病方法。
论治: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二、阴阳五行1.阴阳: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的属性概括,既可以标识自然界相互关联而又相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的属性,又可以标识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2.阴阳的特性:1)相关性2)普遍性3)相对性4)属性的规定性3.阴阳的相互关系:1)对立制约[属性相对、相互制约] 2)互根互用[阴阳互藏、阴阳互根、阴阳互用] 3)消长平衡[此消彼长此长彼消、皆消皆长] 4)相互转化[渐变、突变]4.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1)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2)解释人体的生理活动3)解释人体的病理变化i.阴阳偏胜:阳盛则热,阴胜则寒ii.阴阳偏衰:阴虚则热,阳虚则寒iii.阴阳互损iiii.阴阳转化4)指导疾病的诊断5)知道疾病的防治6)归纳药物的性能5.五行:对木、火、土、金、水五类事物属性的概括6.五行的特性:1)木曰曲直:指树木具有能曲能直的生长特性。
引申为凡具有生长、升发、舒畅、条达等作用或特性的事物,其属性可归纳为“木”。
2)火曰炎上:“炎”,有焚烧、灼热之意;“上”,即向上。
“炎上”指火在燃烧时3)土爱稼穑4)金曰从革5)水曰润下7.8.五行的生克关系:1)相生: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
中医基础理论一、绪论1.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巨著《黄帝内经》2.中医学论述辨证论治的第一部专著张机“医圣”《伤寒杂病论》3.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药物学典籍《神农本草经》4.世界上最早的药典《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5.第一部国家组织方书,处方规范著作《太平惠民和剂局方》6.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1)整体观念2)辨证论治辨证:将四诊所搜集的症状,体征及其他资料,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进行分析,辨清其原因、性质、部位、邪正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症侯的识病方法。
论治: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二、阴阳五行1.阴阳: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的属性概括,既可以标识自然界相互关联而又相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的属性,又可以标识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2.阴阳的特性:1)相关性2)普遍性3)相对性4)属性的规定性3.阴阳的相互关系:1)对立制约[属性相对、相互制约] 2)互根互用[阴阳互藏、阴阳互根、阴阳互用] 3)消长平衡[此消彼长此长彼消、皆消皆长] 4)相互转化[渐变、突变] 4.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1)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2)解释人体的生理活动3)解释人体的病理变化i.阴阳偏胜:阳盛则热,阴胜则寒ii.阴阳偏衰:阴虚则热,阳虚则寒iii.阴阳互损iiii.阴阳转化4)指导疾病的诊断5)知道疾病的防治6)归纳药物的性能5.五行:对木、火、土、金、水五类事物属性的概括6.五行的特性:1)木曰曲直:指树木具有能曲能直的生长特性。
引申为凡具有生长、升发、舒畅、条达等作用或特性的事物,其属性可归纳为“木”。
2)火曰炎上:“炎”,有焚烧、灼热之意;“上”,即向上。
“炎上”指火在燃烧时具有发光放热、蒸腾上升之象。
引申为凡是具有温热、向上、升腾等作用或特性的事物,其属性可归纳3)土爱稼穑4)金曰从革5)水曰润下7.五行属性的归类:直接取象比类法,间接推演法8.五行的生克关系:1)相生: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18)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模拟题库1、慢性肾虚水肿的患者病情加重,又出现烦躁不安.抽搐,其病机变化是A.阳损及阴B.阴损及阳C.阳偏衰D.阴偏衰E.阳偏胜【答案】A2、与任脉交会的经脉有A.足三阴经B.手三阴经C.冲脉D.阴跷脉E.阴维脉【答案】A C E3、瘀血概念内涵包括A.逸出于体外的血液B.积于体内的离经之血C.阻滞于血脉之中的血D.脏腑内运行不畅的血液E.贮藏于肝内的血液【答案】B C D4、某女,37岁。
癲痫,发作时喉中有声,口角流涎,舌苔白腻,脉象弦滑。
应考虑病因是A.情志因素B.痰浊因素C.饮食因素D.瘀血因素E.过劳因素【答案】B5、治疗自汗时,常配合补气药的理论依据是A.气能生津B.气能行津C.气能摄津D.津能载气E.津能养气【答案】C6、属五行之“土”的是A.歌B.舌C.口D.肉E.涎【答案】A C D E7、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包括A.易伤津耗气B.为百病之长C.其性黏滞D.其性重浊E.为阴邪,阻滞气机【答案】C D E8、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头为诸阳之会B.冲为血海C.督脉为阳脉之海D.任主胞胎E.带脉为十二经之海【答案】E9、某女,20岁。
患热病20余日,出现筋惕肉瞤,手足蠕动,舌红少苔,脉细。
其病机为A.肝阳化风B.热极生风C.阴虚生风D.血虚生风E.血燥生风【答案】C10、饮酒过度,易出现的变化有A.肝脾受损B.情志异常C.痰浊内生D.癥积E.湿热蕴结【答案】A B C D E11、脾与胃的生理关系包括A.精神情志活动B.水谷纳运协调C.气机升降相因D.阴阳燥湿相济E.血液运行调畅【答案】B C D12、586:中医观察体型主要包括A.形体之肥瘦长短B.脏腑之虚实盛衰C.皮肉之厚薄坚松D.经络之气血盛衰E.肤色之黑白苍嫩【答案】A C E13、冬春之际,某小学有腮腺炎散在流行,校医用板蓝根.大青叶煎汤给予学生服用,所体现的“治未病”原则是A.早期诊治B.阻截病传途径C.先安未受邪之地D.药物预防E.避其邪气【答案】D14、胆的生理功能有A.化生胆汁B.贮藏胆汁C.排泄胆汁D.调节胆汁E.控制胆汁排泄【答案】B C15、精的施泄主要形式有A.分藏于脏腑以濡养B.生殖之精施泄以繁衍C.化气以推动功能活动D.养神以主宰生命活动E.生成津液以滋润机体【答案】A B C16、温燥的常见发病季节在A.夏末初秋B.近冬深秋C.长夏季节D.冬末春初E.春末夏初【答案】A17、真寒假热证的治法是A.寒者热之B.热者寒之C.用热远热D.寒因寒用E.热因热用【答案】E18、具有遗传功能的是A.后天之精B.先天之精C.水谷之精D.脏腑之精E.营养之精【答案】B19、属于脏腑之精的有A.肾精B.肺精C.肝精D.心精E.脾精【答案】A B C D E20、按五行生克规律,木的所不胜之子是A.木B.火C.土D.金E.水【答案】E21、素体津亏血虚,感邪之后易于从化的特点是A.寒化B.热化C.燥化D.实化E.虚化【答案】C22、中医学最早出现“原(元)气”概念的著作是A.《内经》B.《难经》C.《神农本草经》D.《伤寒杂病论》E.《中藏经》【答案】B23、体现出中医学动静相召思维特点有A.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B.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C.筋脉和同,骨髓坚固,气血皆从D.五脏安定,血脉和利,精神乃居E.物之生,从乎化;物之极,由乎变【答案】A B C D24、某女,65岁。
中医基础理论中的寒热湿燥风等病因
中医基础理论中的寒热湿燥风等病因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自然观察和经验总结,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
中医基础理论中,寒热湿燥风被认为是常见的病因之一。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探讨中医基础理论中的寒热湿燥风病因,介绍其概念、特征以及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第一,寒热湿燥风的概念。
在中医理论中,寒热湿燥风是指不同性质的外邪对人体的侵袭。
寒邪是指阴寒之邪,其性质寒冷;热邪则是指阳热之邪,性质炎热;湿邪是一种潮湿、凝滞的外邪;燥邪则指干燥之邪。
寒热湿燥风对人体的影响可能导致身体不适、疼痛或疾病的发生。
第二,寒热湿燥风的特征。
寒邪具有寒凝阻滞、循行迟缓、痛凝收引等特征;热邪则会使体内阳气过盛,出现高热、口渴等症状;湿邪侵袭人体则会导致水液代谢失调,出现浮肿、湿重等症状;燥邪会使人体津液耗损,出现干燥、口干等症状。
这些特征通过中医理论用于辨识疾病类型和制定治疗方案。
第三,寒热湿燥风的病因。
中医认为,寒热湿燥风的产生与外界环境因素、人体体质等密切相关。
外界环境寒冷或极热会使寒热邪气易于入侵人体;潮湿环境或患者体内湿气过重则容易引起湿邪的侵袭;干燥天气或干燥饮食习惯容易导致燥邪的产生。
此外,个体体质也是影响寒热湿燥风产生的重要因素,比如体质偏寒的人容易受寒邪侵袭。
第四,寒热湿燥风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寒热湿燥风是常见的病因之一,可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
寒邪侵犯人体会引起寒凝、血液循行不畅等症状,如感冒、风寒性头痛等;热邪使体内阳气亢进,产生发热、口渴等症状,如发热型感冒;湿邪影响水液代谢,引起湿滞不化,如湿热黄疸;燥邪导致津液耗损,出现口干、皮肤干燥等症状,如燥热咳嗽。
因此,中医在诊断时会依据体征和症状判断病因,从而制定相应治疗方案。
综上所述,寒热湿燥风是中医基础理论中重要的病因之一。
寒热湿燥风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的特征和病因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重要指导依据。
通过深入研究和理解寒热湿燥风的概念、特征和病因,可以更好地应用中医理论指导临床实践,提高中医的临床疗效。
中医基础理论复习思考题2
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热)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淫,有太 过和浸淫之意。
(一)风邪 凡致病中具有善动不居、轻扬开泄等特性的外邪,称为“风邪”。风邪 性质和致病特点:风为阳邪, 轻扬开泄,易袭阳位;风性善行而数变;风 性主动;风为百病之长。 (二)寒邪 自然界中具有寒冷、凝结、收引等特性的外邪,称为“寒邪”。寒邪性 质和致病特点: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性凝滞;寒性收引。 (三)湿邪 自然界中具有重浊、粘滞、趋下特性的外邪称为“湿邪”。湿邪性质和 致病特点:湿为阴邪,易阻滞气机,损伤阳气;湿性重浊;湿性粘滞;湿性 趋下,易袭阴位。 (四) 暑邪 凡夏至以后,立秋之前,致病具有炎热、升散、兼湿特性的,称为“暑 邪”。暑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炎热引起阳热症;升散上犯头目,上扰心神, 腠理开泄,伤津耗气;多夹湿即湿暑夹杂症。
4.寒邪和湿邪在致病特点上有何异同?
①相同点:寒邪和湿邪同属阴邪,侵袭人体后.都具有损伤阳气的特点。 ②不同点为:A.寒邪致病直接损伤机体阳气。寒为阴盛表现,能使机体的温 煦、气化、推动的作用减,表现出一系列寒性症状,如恶寒、脘腹冷痛、下 利清谷等;湿邪伤阳,多因阻遏脏腑经络的气机升降,尤易困阻脾胃,损伤 脾阳,脾运失职,水湿内停,出现胸脘痞闷、腹部胀满、大便溏泄等症。B. 寒性凝滞收引而主痛。寒邪伤人,易使气血凝结阻滞于经脉,导致筋脉、经 络、腠理、毛窍的收缩闭塞,阳气不得布散,而出现恶寒、无汗、肢体屈伸 不利、脉紧等症。又寒凝气收,血脉拘急,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故受 寒常有头身肢体关节疼痛之症;湿性重着,湿邪犯人,常见头沉如裹、周身 困重、四肢酸沉、关节重着等。C.两邪在致病中,其分泌物和排泄物在形态 上不同。寒邪伤阳,使阳气的气化温煦功能减退,故分泌物和排泄物清彻寒 冷,如鼻流清涕、呕吐清水、咳吐稀痰、小便清长、下利清谷等;湿性粘滞 秽浊,故分泌物和排泄物是秽浊不清或排泄不爽,如小便浑浊涩滞、大便粘 滞不爽、带下黄白秽臭等。又湿性趋下,易袭人体下部,出现下肢水肿、带 下、下利等症。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测试题+参考答案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测试题+参考答案1、湿邪致病缠绵难愈的主要原因是()A、湿性黏滞,胶着难解,病难速愈B、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病难速愈C、湿邪伤阳困脾,病难速愈D、湿性趋下,易袭阴位,病难速愈E、湿性重浊,留滞体内,病难速愈答案:A2、具有善行数变致病特点的邪气是()A、风邪B、湿邪C、寒邪D、火邪E、燥邪答案:A3、“寒极生热”所体现的阴阳关系是()A、阴阳消长B、阴阳交感C、阴阳对立制约D、阴阳转化E、阴阳互根互用答案:D4、属于“火”的五气是()A、湿B、寒C、暑D、风E、燥答案:C5、“中正之官”指的是()A、胆B、三焦C、胃D、小肠E、膀胱6、五脏阴气的根本是()A、肝阴B、脾阴C、心阴D、肾阴E、肺阴答案:D7、五脏阳气的根本是()A、肺阳B、,b阳C、肾阳D、脾阳E、肝阳答案:C8、肺病及肝的五行传变是()A、子病犯母B、相侮C、相克D、相乘E、母病及子答案:D9、肺主一身之气体现在()A、宣发卫气B、呼出浊气C、生成宗气和调节气机D、助心行血E、吸入清气答案:C10、以下选项中,对机体具有温煦、推动、兴奋和宣散等作用的是()A、肾气B、肾阳C、肾血D、肾精E、肾阴11、从春天到夏天的过程中,气候变化可以理解为()A、由阳转阴B、由阴转阳C、阴消阳长D、阳消阴长E、热极生寒答案:C12、能够推动和调控脏腑气化机能的脏是()A、肝B、脾C、肾D、心E、肺答案:C13、“在液为涎”的脏是()A、肾B、肺C、肝D、脾E、心答案:D14、下列何项属于胃的生理特性()A、喜满B、喜升C、喜运D、喜燥E、喜润答案:E15、火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是()A、为阳邪,其性升发B、为阳邪,其性轻扬C、为阳邪,其性燔灼趋上D、为阳邪,多夹湿邪E、为阳邪,其性干涩16、以下不属于疠气的致病特点的是()A、易于流行B、发病急骤,病情重C、一气一病,症状相似D、传染性强E、高热持续不退答案:E17、气随血脱的生理基础是()A、气能生血B、气能行血C、血能载气D、气能摄血E、血能养气答案:C18、属于“火”的变动是()A、哕B、忧C、握D、粟E、咳答案:B19、阴寒之邪壅盛于内,逼迫阳气浮越于外的病机变化是()A、阴损及阳B、阳盛格阴C、阳损及阴D、阴盛耗阴E、阴盛格阳答案:E20、“益火之源,以消阴翳”体现的治则是()A、寒者热之B、阳病治阴C、阴病治阳D、热者寒之E、阳中求阴21、可损伤心脾的因素是()A、劳神过度B、过饱C、劳力过度D、过饥E、房劳过度答案:A22、由水谷精微之气中的傈悍滑利部分所化生的气是()A、元气B、营气C、卫气D、宗气E、脏腑之气答案:C23、《素问·上古天真论》关于“丈夫六八”在生理上的表现是()A、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B、肾脏衰,形体皆极C、肾气衰,发堕齿槁D、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E、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答案:A24、“胃之关”指的是()A、幽门B、大肠C、阑门D、贲门E、肾答案:E25、具有行气血作用的气是()A、脏腑之气B、卫气C、宗气D、元气E、营气26、阳中求阴适用于()A、实热证B、阴阳两虚证C、虚寒证D、虚热证E、实寒证答案:D27、古代哲学中,气的概念源自于()A、水地说B、元气说C、五行说D、云气说E、阴阳说答案:D28、病情随体质而发生的转化称为()A、病势B、质势C、传变D、易感性E、从化答案:E29、关于疾病的认识,不正确的是()A、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B、疾病的过程体现了一个完整的生命过程C、疾病一般都有一定的发病原因和病理演变规律D、是正气与邪气抗争引起机体阴阳失调、脏腑组织损伤或生理功能障碍的过程E、疾病的概念反映了某一种疾病全过程的总体属性答案:A30、阴阳双方交感和合的动力源泉是()A、阴阳对立制约B、阴阳互藏C、阴阳相互转化D、阴阳自和与平衡E、阴阳互根互用答案:B31、肾的“外华”是()A、毛B、发C、面D、唇E、爪答案:B32、属于“火”的五志是()A、恐B、喜C、悲D、怒E、思答案:B33、具有“精血同源”关系的是(A、肝肾B、肝胆C、脾胃D、心肾E、肝肺答案:A34、主要表现为血液运行与呼吸吐纳协同调节的两脏是()A、肺与肝B、肺与脾C、心与肾D、脾与肝E、心与肺答案:E35、手阳明大肠经分布在()A、上肢外侧中线B、上肢内侧前缘C、上肢内侧后缘D、上肢外侧后缘E、上肢外侧前缘答案:E36、具有营养全身和化生血液作用的气是()A、脏腑之气B、元气C、宗气D、营气E、卫气答案:D37、劳神过度,临床多见的症状是()A、动则心悸,气喘汗出B、心悸、失眠、纳呆、腹胀、便溏C、腰酸腿软,精神萎靡D、眩晕耳鸣,性机能减退E、气少力衰,神疲体倦答案:B38、宗气的分布是()A、熏于肓膜,散于胸腹B、通过三焦,流行全身C、上出息道,下走气街D、上荣头目,达于周身E、与血同行,环周不休答案:C39、“州都之官”指的是()A、胆B、膀胱C、三焦D、胃E、小肠答案:B40、“阳盛则热”的证候性质是()A、阳亢耗阴证B、实热证C、寒热错杂证D、虚热证E、假热证答案:B41、厥阴经病证可见()A、偏头痛B、全头痛C、巅顶痛D、面额痛E、头项痛答案:C42、分布于面额部的经脉是()A、太阳经B、太阴经C、少阳经D、阳明经E、厥阴经答案:D43、易发生寒病的季节是()A、秋B、长夏C、夏D、冬E、春答案:D44、古代哲学中,气的运动形式主要有()A、升降出入B、气化C、升降聚散D、精气E、气机答案:C45、脉象分阴阳,属于阴的脉象是()A、迟B、滑C、大D、洪E、浮答案:A46、《素问·五脏生成》说“多食辛”则()A、骨痛而发落B、脉凝泣而变色C、皮槁而毛拔D、肉胝皱而唇揭E、筋急而爪枯答案:E47、主司眼睑开合的经脉是()A、任脉B、冲脉C、阴维脉和阳维脉D、阴跷脉和阳跷脉E、督脉答案:D48、手足三阳经在四肢的分布规律是()A、少阳在前,阳明在中,太阳在后B、少阳在前,太阳在中,少阳在后C、太阳在前,阳明在中,少阳在后D、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E、阳明在前,太阳在中,少阳在后答案:D49、属于反治的是()A、热因热用B、寒者热之C、实则泻之D、虚则补之E、热者寒之答案:A50、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是()A、为阴邪,易阻气机B、其性重浊,可致周身酸痛C、易伤肺,出现咳嗽痰少症状D、其性黏滞,病难速愈E、其性凝滞,易发疼痛答案:E51、属于“金”的五音是()A、宫音B、羽音C、商音D、徵音E、角音答案:C52、五脏分阴阳,心的阴阳属性是()A、阴中之至阴B、阴中之阴C、阳中之阳D、阴中之阳E、阳中之阴答案:C53、灌注于骨节、脏腑、g瞄的是()A、精B、液C、气D、津E、血答案:B54、具有亢奋、偏热、多动等特征的体质为()A、阳虚质B、偏阴质C、肝郁质D、偏阳质E、阴阳平和质答案:D55、主行水的脏是()A、脾B、肝C、肾D、肺E、心答案:D56、精的本始含义是指()A、脏腑之精B、水谷之精C、津液D、生殖之精E、血液答案:D57、“无阳则阴无以生”所说明的阴阳关系是()A、阴阳互根互用B、阴阳对立制约C、阴阳消长D、阴阳转化E、阴阳交感答案:A58、肺主一身之气主要体现于()A、清气B、营气C、宗气D、精气E、元气答案:C59、引起实寒证的阴阳失调是()A、阴阳两虚B、阴偏盛C、阳偏衰D、阳偏盛E、阴偏衰答案:B60、具有疏通全身气机,促使气机畅达作用的是()A、肺的功能B、脾的功能C、心的功能D、肝的功能E、肾的功能答案:D61、“生痰之源”指的脏是()A、肺B、脾C、肾D、心E、肝答案:B62、以上属于体征范畴的是()A、恶心呕吐B、心血不足C、恶寒发热D、痢疾E、脉象沉迟答案:E63、其性开泄,易袭阳位的邪气是()A、火邪B、燥邪C、湿邪D、寒邪E、风邪答案:E64、风邪伤人,病位游移、行无定处,说明其病邪性质和特征是()A、风性善行B、风性轻扬C、风为阳邪D、风性开泄E、风性数变答案:A65、胃的生理功能是()A、主持诸气B、传化糟粕C、通调水道D、受纳腐熟E、受盛化物答案:D66、足少阳胆经分布在()A、下肢外侧后缘B、下肢外侧中线C、下肢内侧前缘D、下肢外侧前缘E、下肢内侧后缘答案:B67、与湿浊内生关系最为密切的是()A、脾失健运B、三焦气化失司C、肺失宣降D、膀胱失司E、肾气不足答案:A68、具有升发生理特性的脏是(A、心B、脾C、肝D、肾E、肺答案:C69、阴病治阳适用于()A、实寒证B、虚热证C、虚寒证D、实热证E、阴阳两虚证答案:C70、寒邪的致病特点是()A、易于动血B、易伤阳气C、易于伤肺D、易袭阳位E、易耗气伤津答案:B71、具有潜藏、封藏和闭藏生理特性的是()A、心B、脾C、肾D、肝E、肺答案:C72、依据标本划分,以下表述不正确的是()A、病因为标,症状为本B、原发病为本,继发病为标C、先病为本,后病为标D、脏腑病为本,肌表经络病为标E、正气为本,邪气为标答案:A73、称为“娇脏”的是()A、心B、肝C、肾D、脾E、肺答案:E74、体阴而用阳,是指()A、肝B、肺C、心D、肾E、脾答案:A75、“实”的病机最根本的是()A、正气不足B、瘀血阻滞C、气血失调D、痰浊壅滞E、邪气亢盛答案:E76、循行于上肢内侧后缘的经脉是()A、足少阴肾经B、手少阳三焦经C、手少阴心经D、足厥阴肝经E、手太阴肺经答案:C77、热病见热象应采用的治疗原则是()A、从治B、标本兼治C、正治D、治标E、治本答案:C78、病证危重时的标本取舍,对大小便不利应采用的治疗原则是()A、先治标后治本B、治本C、标D、标本兼治E、先治本后治标答案:C79、下列选项属于“阳”的属性特点的是()A、洪脉B、面色晦暗C、下降D、静止E、涩脉答案:A80、具有主统血功能的脏是()A、心B、肾C、脾D、肺81、痰饮停胃,则可见()A、胸闷心痛B、恶心呕吐C、胸胁胀满D、胸闷气喘E、肢体麻木答案:B82、七情内伤致病多损伤的脏是()A、心、肺、肝B、心、肝、肾C、心、肝、脾D、心、肺、脾E、肺、脾、肾答案:C83、“贮痰之器”指的脏是()A、脾B、肝C、肾D、肺E、心答案:D84、具有约束纵行诸经功能的是()A、阴阳维脉B、督脉C、带脉D、任脉E、冲脉答案:C85、主身之血脉的脏是()A、肺B、肾C、肝D、脾86、属于“金”的季节是()A、冬B、秋C、春D、夏E、长夏答案:B87、不属于气机失调的病机变化是()A、气虚B、气脱C、气逆D、气闭E、气滞答案:A88、阴阳学说在疾病预防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A、保养形体B、保养正气C、谨避邪气D、顺时养生E、调摄精神答案:D89、寒者热之适用的病证是()A、阳偏盛B、阴阳两虚C、阳偏衰D、阴偏盛E、阴偏衰答案:D90、称为“相傅之官”的脏是()A、肝B、脾C、肾D、心91、维持血液不逸出于脉外是气的何种作用的体现()A、推动作用B、温煦作用C、中介作用D、固摄作用E、防御作用答案:D92、年老体弱之人为病,多属()A、徐发B、伏而后发C、卒发D、复发E、继发答案:A93、下列选项中可导致实热证的阴阳失调是()A、阴盛则阳病B、阴偏盛C、阴偏衰D、阳偏衰E、阳偏盛答案:E94、气虚湿盛体质,受邪后多从()A、燥化B、热化C、火化D、湿化E、寒化答案:D95、阴偏盛所致的证候是()A、实热证B、实寒证C、虚热证D、虚寒证E、寒热错杂证答案:B96、其性收引的邪气是()A、风邪B、燥邪C、湿邪D、寒邪E、暑邪答案:D97、后天各种因素使体质具有()A、可变性B、普遍性C、稳定性D、复杂性E、全面性答案:A98、与胆相表里的脏是()A、心B、肾C、肺D、肝E、脾答案:D99、循行于内踝尖八寸以上下肢内侧前缘的经脉是()A、足阳明胃经B、足少阴肾经C、足少阳胆经D、足太阴脾经E、足厥阴肝经答案:D100、机体局部之气流通不畅,郁滞不通的病理状态是()A、气闭B、气逆C、气虚D、气滞E、气脱答案:D。
中医基础理论
足太阴脾经 足厥阴肝经 足少阴肾经
足阳明胃经 足少阳胆经 足太阳膀胱经
手足阳经 手三阳经足三源自经五、病因(一、)概念
1.含义:凡能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即是病因。 2.分类:六淫
疠气 七情内伤
饮食失宜 病理产物等
(一)风邪
(一)六淫
1.含义:凡致病中具有善动不居、轻扬开泄等特性的外邪,称为风邪。
2.致病特点:
1.含义:是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阳偏胜或机能亢奋,代 谢活动亢进,机体反应性增强,阳热过剩的病理状态。 临床特点:热、动、燥 病机趋向:“阳胜则阴病”
(二)阴偏盛
1.含义:是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阴气偏胜,机能障碍 或减退,产热不足,以及病理性代谢产物积聚的病理状态。
临床特点:寒、静、湿 病机趋向: “阴胜则阳病”
气机阻滞 运行不畅
不通则痛—疼痛(胀、窜、攻痛) 气塞不行—胀闷(气行则舒)
体质壮实,精神亢奋,壮热烦躁,疼痛拒按,二便不通,脉
表现
实有力等。
精气夺则虚 含义 主要指正气不足,以正气虚损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状态。
精、气、血、津液亏少和功能衰弱以及脏腑经络功能减退,使机体抗病
特点
能力低下,正邪斗争不剧烈的一系列虚弱、不足的证候。
形成 先天禀赋不足、病后亏虚、多种慢性病耗损、邪气损害等。
(二)十二经脉
1.走向
头 手三阳经
胸
手三阴经
手 足三阳经
腹
足三阴经
足
《灵枢.逆顺肥瘦篇》:“手之三阴,从胸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 足之三阳,从头走足; 足之三阴,从足走腹。”
(二)十二经脉
2.组成
手足阴经 手三阴经
足三阴经
中医基础理论(六淫的概念及共同致病特点)
六淫的概念及共同致病特点一、六淫的基本概念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热)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
在正常情况下,风、寒、暑、湿、燥、火是自然界六种不同的气候变化,是万物生长化收藏和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称为“六气”。
人类长期生活在六气交互更替的环境中,对其产生了一定的适应能力,一般不会致病。
但在自然界气候变化异常,超过了人体的适应能力,或人体的正气不足,抗病能力下降,不能适应自然界气候变化而导致发病时,六气则成为致病因素。
此时,伤人致病的六气便称之为“六淫”。
淫,有太过和浸淫之意。
由于六淫是致病的邪气,所以又称其为“六邪”。
自然界气候变化的异常与否是相对的。
这种相对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与该地区常年同期气候变化相比,或太过,或不及,或非其时而有其气,如冬季应寒而暖等,或气候变化过于强烈急骤,如严寒酷热,或暴冷暴热等,人体不能与之相适应,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此时六气淫胜,则为六淫之邪。
二是气候变化作为致病条件,是与人体正气的强弱及适应能力相对而言的。
若气候剧变,机体正气强盛者可自我调节而不病,而正气虚弱之人则可能感邪发病;此外,自然界气候虽然正常变迁,但因个体的正气不足,体质较弱,适应能力低下,仍可感邪发病,因此对于病人而言,六气即成为致病邪气,所致病证也属六淫致病范畴。
二、六淫的共同致病特点六淫致病一般有以下共同特点:1.外感性六淫致病,其侵犯途径多从肌表、口鼻而入,或两者同时受邪。
如风寒湿邪易犯人肌表,温热燥邪易自口鼻而入等。
由于六淫邪气均是自外界侵犯人体,故称其为外感致病因素,所致疾病即称为“外感病”。
2.季节性六淫致病常具有明显的季节性。
如春季多风病,夏季多暑病,长夏多湿病,秋季多燥病,冬季多寒病等。
六淫致病与时令气候变化密切相关,故其所致病变又称之为“时令病”。
由于气候异常变化的相对性,因此夏季也可见寒病,冬季也可有热病。
3.地域性六淫致病与生活、工作的区域环境密切相关。
如西北多燥病、东北多寒病、江南多湿热病;久居潮湿环境多湿病;长期高温环境作业者,多燥热或火邪为病等。
中医基础理论六淫篇解析
风、寒、湿之邪
证候:肢体关节疼痛重着、酸楚, 或有肿胀,痛有定处,肌肤麻木, 手足困重,活动不便,苔白腻,脉 濡缓
经络
中医上说,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脏 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是人 体功能的调控系统。
并有“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 不可不通”的特点。
经络生理功能
中医把经络的生理功能称为“经 气”。其生理功能主要表现在沟通 表理上下,联系脏腑器官;通行气 血,濡养脏腑组织;
临床表现
风寒湿痹。 关节酸痛或部分肌肉酸重麻木,迁
延日久可致肢体拘急,甚则关节肿 大。又可分为以下三型:
证候:肢体关节、肌肉酸痛,上下 左右关节游走不定,但以上肢为多 见,以寒痛为多,亦可轻微热痛, 或见恶风寒,舌苔薄白或薄腻,脉 多浮或浮紧。
风、寒、湿之邪
证候:肢体关节疼痛较剧,甚至关 节不可屈伸,遇冷痛甚,得热则减, 痛处多固定,亦可游走,皮色不红, 触之不热,苔薄白,脉弦紧。
外感性
六淫为病 多侵犯肌表,或从口、鼻而入,
故又有“外感六淫”之称。所致 疾病,统称为外感病
风邪的致病特点
1、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风 性轻扬、向上、向外、升散,风邪侵犯 机体可致机体腠理疏泄开张,表现为汗 出恶风之症;从病位而言,风邪多侵犯 人体的上部、肌表、肺、腰背等阳位。
风性善行数变
风邪具有行无定处、病位游移的特点。 善行,是指风邪致病病位游移不定,易 导致四肢关节疼痛,即为“行痹”。
数变,是指风邪致病具有发病急、变化 快的特点。如风疹具有瘙痒时作,疹块 发无定处,此起彼伏,时隐时现等特征
风性主动
即风邪具有善动不居的特点。风邪入侵,常表 现为眩晕、震颤、四肢抽搐、角弓反张、两目 上视等。
中医基础理论考点(完整版)
中医基础理论考点(完整版)第一部分:一、病、证、症的概念:病,是一个完整的异常生命过程。
证,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
症,是疾病过程中表现出的个别、孤立的现象。
二、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同病异治,指同一种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域不同,或所处的疾病的阶段或类型不同,或病人的体质有异,故反映出的证候不同,因而治疗也就有异。
异病同治,指几种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变化过程中出现了大致相同的病机,大致相同的证,故可用大致相同的治法和方药来治疗。
三、阴阳互根互用:阴阳互根,是指一切事物或现象中相互对立着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
“孤阴不生,独阳不生”,“阴阳离决,精气乃绝”而死亡。
阴阳互用,是指阴阳双方具有相互资生、促进和助长的关系。
“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四、五体的阴阳属性:皮肉为阳中之阳,筋骨为阳中之阴,皮肤为阳中之阳,肌肉为阳中之阴,筋为阴中之阳,骨为阴中之阴。
五、药物性能的阴阳属性:药气:寒凉属阴,温热属阳;药味:辛、甘二味属阳,酸、苦、咸三味属阴。
升降浮沉:升浮之药属阳;沉降之药属阴。
六、五行的母子相及:即相生关系异常的变化。
母病及子:母行虚弱→子行虚弱→母子俱虚。
子病及母:(1)子病犯母:子行亢盛→母行亢盛→子母亢盛。
(2)子母俱虚:子行虚弱→母行不足→子母俱不足。
(3)子盗母气:子行亢盛→损伤母行→子盛母衰。
七、五行相生规律确定的基本治疗原则:补母和泻子。
治法是:滋水涵木法、益火补土法、培土生金法、金水相生法。
按五行相克规律确定的基本治疗原则是:抑强扶弱。
治法是:抑木扶土法、培土制水法、佐金平木法、泻南补北法。
八、五脏共同的生理特点是:化生和贮藏精气。
“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
脏病多虚;五脏宜补。
六腑共同的生理特点是:受盛和传化水谷。
“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腑病多实;六腑宜泻。
九、五脏的生理功能心的生理功能:主血脉;藏神(主神明或主神志)。
中医基础理论:五邪――湿浊内生
中医基础理论:五邪――湿浊内生
中医基础理论:五邪――湿浊内生
1.内湿的含义
湿浊内生,是指因为脾的运化功能(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湿)及输布津液功能
减退或阻碍,进而以致机体水谷津液代谢失调,惹起水湿痰浊等积蓄阻滞的病理状态。
因为内生之湿多因脾虚所致,故又称为脾虚生湿,或内湿。
2.内湿的病理变化
内湿的形成,多要素体阳虚痰湿过盛,或因恣食生冷,过食肥甘,内伤脾胃,以致脾阳不振或性情虚损,失其健运之职,不可以为胃行其津液,津液的输布代谢发生阻碍所致。
于是水液不化,便聚而成湿,停而为痰,留而为饮,或积而成水。
所以,脾的运化渎职是湿浊内困产生的重点。
故《素问? 至真要大论》说:“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
脾主运化,有赖于肾阳的和煦随和化。
所以,内生之湿浊不单是脾阳性情虚
损,津液不化而形成的病理产物,且与肾的功能失调有亲密的关系。
肾主水液,肾
阳为人体诸阳之本,故在肾阳虚损时,亦必影响及脾之运化而以致湿浊内生。
反之,因为湿为阴邪,湿胜则亦可损害阳气。
因之,湿浊久困,则亦必损及考,
试大网站采集脾肾之阳,而成阳虚湿盛之证。
且肾阳不足所惹起的内湿病变,又
与内寒之病变相关。
湿性重浊腻滞,易于隔绝气机,故内因病变,即在于阻滞机体上、中、下三
焦气机畅达,所以其病理表现亦常随其湿邪阻滞部位的不一样而各异。
别的,外感湿邪与内生湿浊在其形成方面虽有差别,但两者常互相影响。
湿
邪外袭每易伤脾,脾失健运,湿浊内蕴,或内湿素盛之体,亦每易外感湿邪而发病。
中医基础理论六淫
《中医基础理论六淫》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是中医学中描述自然界六种气候变化对人体影响的理论。
这六种气候变化本是自然界正常现象,但当它们异常变化或人体正气不足时,便会成为致病因素,侵袭人体,导致疾病的发生。
一、风邪风邪为百病之长,具有善行而数变的特点。
风邪侵袭人体,多从皮毛而入,使腠理疏泄,导致头痛、汗出、恶风等症状。
风邪还易与其他邪气相结合,如风寒、风热等,使病情更加复杂。
二、寒邪寒邪具有收引、凝滞的特点,易伤阳气。
当寒邪侵袭人体,会出现畏寒、肢冷、脉紧等症状。
寒邪致病,多表现为疼痛、拘挛等,如寒邪侵袭关节,可导致关节疼痛、屈伸不利。
三、暑邪暑邪具有炎热、升散的特点,易耗气伤津。
暑邪侵袭人体,常见发热、口渴、汗出、乏力等症状。
严重时,可导致中暑,出现神昏、抽搐等危急重症。
四、湿邪湿邪具有重浊、黏滞的特点,易阻气机。
湿邪侵袭人体,会导致头身困重、四肢酸楚、大便溏泄等症状。
湿邪还易与其他邪气相结合,如湿热、寒湿等,使病情更加缠绵难愈。
五、燥邪燥邪具有干燥、涩滞的特点,易伤津液。
燥邪侵袭人体,会出现口干、咽燥、皮肤干燥等症状。
燥邪致病,多表现为干咳、便秘等。
六、火邪火邪具有炎上、耗气伤津的特点,易生风动血。
火邪侵袭人体,会导致发热、口渴、烦躁等症状。
严重时,可出现出血、神昏等症。
《中医基础理论六淫》七、六淫的相互转化六淫之间并非孤立存在,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例如,风邪可以转化为寒邪,寒邪日久可化热,湿邪蕴久可生热成湿热,燥邪亦可转化为火邪。
这种转化过程体现了中医学“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的病理观,因此在治疗上,要根据六淫的转化特点,灵活调整治疗方案。
八、六淫与人体正气的关系六淫能否致病,不仅取决于邪气的强弱,还与人体正气的盛衰密切相关。
正气旺盛,六淫难以侵袭;正气不足,六淫则乘虚而入。
因此,中医强调“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养生保健的根本在于培补正气,增强机体抵抗力。
九、六淫的防治原则1. 未病先防:在六淫气候变化之际,及时调整生活作息,顺应自然,避免邪气侵袭。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知识汇总
中医基础理论教材重点知识汇总绪论1.中医学理论体系确立:战国至秦汉时期;《黄帝内经》《难经》《伤寒论》《神农本草经》等医学问世。
2.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寒凉派);张从正(攻邪派);李杲、李东坦(补土派);朱震亨、朱丹溪(滋阴派)3.中医学理论体系主要特点是:一、整体观念;二、辨证论治;4.整体观念:主要体现于:人体自身的整体性,人与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5.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处理疾病的基本原则;6.病、证、症的基本概念:●病,即疾病,是致病邪气作用于人体,人体正气与之抗争而引起的机体阴阳失调、脏腑组织损伤、生理机能失常或心理活动障碍的一个完整的生命过程。
●证,即证侯,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
●症,即症状和体征是病和证的基本要素。
病的重点是全过程,而证的重点在现阶段。
四诊—>病因、病位、病性、病势;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1.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2.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藏象精气血津液神经络体质学说)3.中医学对疾病及其防治的认识(病因发病病机防治原则)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1.阴阳基本概念: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2.事物阴阳属性:相对性主要表现三个方面:阴阳属性相互转化;阴阳之中复有阴阳;比较对象不同;3.阴阳学说基本内容:对立制约互根互用交感互藏阴阳消长阴阳转化4.制约太过:“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制约不及:“阳虚则阴盛,阴虚则阳亢”;5.阴阳互根: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
阴阳互用:是指阴阳双方具有相互资生、促进和助长;6.阴阳转化:“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7.脏腑形体阴阳属性:心—阳中之阳,肺—阳中之阴,肝—阴中之阳,肾—阴中之阴,脾—阴中之至阴;8.概括人体生理功能:“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9.阴阳分析病理变化:阴阳失调主要表现形式:“阴阳偏胜,阴阳偏衰,阴阳互损”。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术语解释1、中医学:中医学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和与疾病抗争的实践中产生的一门研究人体生理、病理、诊断、防治及康复等理论和方法的,具有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独具特色的医学科学。
2、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医学理论体系包括理、法、方、药四大理论要素,是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气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以脏腑经络和精气血津液为生理病理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
3、整体观念:整体观念是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的认识。
4、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
5、辨证: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到的资料(症状、体征)进行综合分析,辨清病因、病位、病性、病势,最后判断为某种性质的“症候”。
6、论治:即讨论治疗,是根据辨证的结果,决定治则和治法,实施治疗。
7、病:即疾病,是邪气作用于人体,邪正相争导致结构损伤或功能障碍的完整的生命过程,是反映疾病全过程的总体属性,特征和规律的一个概念。
8、证:即证候,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包括病因、病位、病性及病势。
9、症:即症状与体征,是疾病过程中表现出的个别孤立的现象。
10、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点及个体体质不同,表现出不同的证,因而采用不同的治法。
11、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相同的证,因而采用同一种方法治疗。
12、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13、阴阳交感:交感即感应而交合。
阴阳交感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
14、阴阳互藏:指阴阳双方中的任何一方中都含有另一方,即阴中藏阳、阳中藏阴,亦称为”阴阳互寓“、”阴阳互合“。
15、阴阳的对立制约:对立即相反与斗争,制约即抑制、约束。
阴阳对立制约是指阴阳双方相互制约、相互斗争。
16、阴平阳秘:阴与阳在相互制约和消长的过程中达到了统一,即取得了动态平衡。
中医基础理论中的六淫邪气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中的六淫邪气理论中医学是中国传统的医学体系,其理论体系非常完整。
其中,六淫邪气理论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广泛应用于中医的诊断和治疗。
本文将介绍六淫邪气理论的概念、分类及其在中医实践中的应用。
概念六淫邪气是指外界的六种气候因素,即风、寒、暑、湿、燥、火。
它们可以通过身体的经络、经脉进入人体,引发疾病。
在中医理论中,六淫被认为是导致各种疾病的根源,因此,了解六淫邪气的特征和对人体的影响至关重要。
分类及特征1. 风邪:风是最常见的六淫邪气,具有能够迅速传播和变化的特点。
风邪容易导致感冒、头痛、风寒湿痹等疾病。
2. 寒邪:寒邪具有寒冷之性,容易侵袭人体的表层,特别是肌肤、筋骨等组织。
寒邪引发的疾病包括寒邪感冒、寒痹等。
3. 暑邪:暑邪与炎热天气密切相关,也可以通过病菌传播。
患有暑邪的人容易出现中暑、暑湿病等症状。
4. 湿邪:湿邪具有潮湿、重滞的性质,容易损伤脾胃功能,引发湿邪证。
湿邪可导致湿困、湿热等病症。
5. 燥邪:燥邪容易伤及肺脏、皮肤等干燥脆弱的部位,引发肺燥、燥咳等疾病。
6. 火邪:火邪具有炎热性质,易于引发炎症和火热病证,如火热感冒、湿热病等。
应用中医理论认为,六淫邪气可以直接侵袭人体或与体内的正气相交互作用,导致疾病的发生。
因此,在中医的诊断和治疗中,六淫邪气的分析是非常重要的。
在诊断中,中医师通过观察和问诊,判断病人体内的邪气类型,如风寒感冒、湿困等。
这有助于确定适当的治疗方案。
在治疗中,中医师会针对不同的邪气类型采取对应的治疗方法。
例如,在感冒中,如果是风邪为主,医师会采用祛风解表的治疗方法。
此外,中医也强调预防疾病的重要性。
人们可以通过调整饮食和生活习惯,增强自身的正气,减少六淫邪气对人体的侵袭。
比如,在寒冷天气中,人们可以选择穿暖和衣物,并避免长时间在寒冷环境中停留。
总结六淫邪气理论是中医基础理论中重要的内容之一。
它描述了外界气候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提供了中医诊断和治疗的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③湿性黏滞: 表现有二:
一是指湿邪致病临床症状的黏滞性。排出物及分泌物黏 滞而不爽。 二是指湿邪致病临床病程的缠绵性。湿性粘滞,胶着难 解,故起病缓慢隐袭,病程较长,反复发作,缠绵难愈 。 例如,湿温、湿疹、着痹等,亦因其为湿邪所侵而常常 反复发作,不易痊愈。
④易袭阴位: 湿邪有趋下之性,致病具有易于伤及人体下部的特点。 例如,水湿所致浮肿以下肢水肿较为多见,小便浑浊, 泄泻,下痢,妇女带下等,多由湿邪下注所致。
2.湿邪的致病特点
• ①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 • 湿为阴邪,湿胜即阴胜,阴胜则阳病,故湿邪为害,易 伤阳气,而有“湿胜则阳微”之说。 • 湿邪侵袭人体,常先困脾,使脾阳不振,运化无权,水 湿停聚,发为泄泻,水肿,小便短少等症。
Hale Waihona Puke ② 湿性重浊: 湿性重浊,故湿邪致病,其临床症状有沉重的特征,如 头身困重,四肢酸楚沉重等。 湿邪外袭,遏困清阳,则头重如束布帛; 湿邪留滞经络关节,阳气布达不畅,发为“着痹(湿痹 )”,可见肢体关节疼痛重着不移,肌肤不仁等。 湿性重浊粘滞,故湿邪为患,易于出现排泄物和分泌物 秽浊不清,粘腻不爽的症状。 湿浊在上,则面垢,眵多; 湿滞大肠,则大便溏泄粘腻不爽,下痢脓血粘液; 湿浊下注,则小便浑浊涩滞不畅,妇女黄白带下过多; 湿邪浸淫肌肤,则可见疮疡,湿疹,脓水秽浊等。
季节性:多见于长夏(长夏,即夏至到处暑5个节气)。
夏至、小暑、 大暑、立秋、处暑。
长夏处于夏秋之交,湿气最盛,空气湿度加大,潮湿充
斥,故一年之中长夏多湿病。但四季均可发生。
外湿多由气候潮湿,居处伤湿,以水为事,或涉水淋雨, 使人发病。
病因·六淫·风邪、寒邪
1.湿邪的性质(阴邪)
1)重浊 重,即沉重、重着;浊,秽浊垢腻。 —— 湿性类水,水属于阴,故湿为阴邪。湿邪多混浊 不清,故湿性重浊。 2)粘滞 —— 湿乃水液弥散浸渍的状态,多粘腻不爽,易于 停滞留积。 3)趋下 —— 湿性类水,水性就下,质重下沉,故湿邪有下 行趋低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