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作-京剧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於虛實結合的表現手法,最大限度地超脫了舞臺空間和時間的限 制,以達到“以形傳神,形神兼備”的藝術境界。
• 在表演上: 要求精緻細膩, 處處入戲;
• 在唱腔上: 要求悠揚委婉, 聲情並茂;
• 京劇舞臺的時間空間非常自由, 不受實際生活的時空限制, 使觀眾 在欣賞戲劇時, 隨著演員的念白、歌唱和表演, 充分發揮自己的想 像力。
路漫漫其悠远
京京劇劇面面譜譜由由來來的簡說介法
由來1 • 約12至13世紀的宋院本和元雜劇演出中, 就出現了面部 • 據《舊唐書》中、心《有宋一史大》等塊史白書斑記的載丑: 角臉譜。
-古代打仗有時戴上面具上陣
路漫漫其悠远
京劇形成與發展(續)
嘉慶年間 • 北京已流行西皮調, 王洪貴、李六, 推動了西皮調的革新發展 • 在徽、漢演員的共同努力下, 逐步實現了西皮與二黃兩種腔調的交融 • 開始不同的劇碼, 根據不同的來源, 分別唱西皮或二黃; 後來, 有些戲就兼唱西
皮和二黃, 甚至在同一唱段中先唱二黃, 後轉西皮, 並能相互協調, 渾然一體 道光年 • 至道光後期,徽班已在北京佔據優勢 • 戲園當時必以徽班為主 • 徽班成長發展的過程,也就是它向京劇擅變的過程。 • 標誌為徽漢合流和皮黃交融, 形成了以西皮、二黃兩種腔調為主的板腔體唱腔
路漫漫其悠远
京劇的起源
• 京劇的前身: 徽劇,至清末民初通稱皮簧戲 • 清朝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四大徽班( “三慶班” 、 “四喜”、 “和春”、“春
台”诸班)進京後大量吸收當時在北京流行的昆曲、京腔、秦腔等各種戲曲 藝術的成就 • 同一時間, 受到北京的語言、風俗等地方文化潛移默化的影響, 經過五、六 十年的融匯, 衍變成為京劇 • 中國京劇是中國的“國粹”, 已有200年歷史 • 京劇之名始見於清光緒二年(1876)的《申報》 • 歷史上曾有皮黃、二黃、黃腔、京調、京戲、平劇、國劇等稱謂 • 1790年, 四大徽班進京後與北京劇壇的昆曲、漢劇、弋陽、亂彈等劇種經 過五、六十年的融匯, 衍變成京劇, 是中國最大戲曲劇種 • 京劇是綜合性表演藝術, 集: 唱(歌唱)、念(念白)、做(表演)、打( 武打)、舞(舞蹈)為一體, 通過程式的表演手段敘演故事, 刻劃人物, 表達“ 喜、怒、哀、樂、驚、恐、悲”思想感情 • 角色可分為: 生(男人)、旦(女人)、淨(男人)、醜(男、女人皆有 )四大行當 • 人物有忠奸之分, 美醜之分、善惡之分。
中国传பைடு நூலகம்文化的代表作京剧
路漫漫其悠远 2020/4/14
目錄
• 京劇的起源 • 簡介徽劇的形成 • 京劇形成與發展 • 京劇的藝術特色 • 京劇面譜由來簡介 • 京劇面譜由來的說法 • 京劇面譜的顏色意義 • 京劇行當 • 生行 • 旦行 • 醜行 • 關於京劇的有趣故事 • 暨大京昆社協辦的聯合京劇演出 • 暨大京昆社舉辦的聯合京劇演出片段 • 組員名單
音樂體系, 使唱念做打表演體系逐步完善。 • 末年, 西皮戲大量湧現, 徽班中皮黃並奏習以為常, 徽班向京劇的擅變到此已基
本完成 咸豐初年 • 上海已有昆班和徽班演出 • 京劇進上海後, 也出現了京徽同台、京昆同台以及京梆(梆子)同台的局面。
這對南方京劇特點的形成, 起了重要作用 同治年 • 同治六年(1867)京劇傳到上海 光緒年 • 光緒五年(1879)起, 譚鑫培六次到滬, 後來梅蘭芳等名演員也經常到滬演出,
得很大成功 • 1934年, 他應邀去歐洲訪問,在蘇聯演出,受到歐洲戲劇
界的重視此後,世界各地把京劇看成中國的演劇學派
路漫漫其悠远
京劇的藝術特色
• 京劇舞臺藝術在文學、表演、音樂、唱腔、鑼鼓、化妝、臉譜等 各個方面造型創造方面既豐富又嚴格
• 創造舞臺形象的美學要求也更高, 同時也相應地使它的民間鄉土 氣息減弱, 純樸、粗獷的風格特色相對淡薄, 令它的表演藝術更趨
逐漸形成相當完整的藝術風格和表演體系
路漫漫其悠远
演變為京劇
京劇形成與發展
京劇前身: 以唱吹腔、高撥子、二黃為主的徽班, 清初流行於江南地區 • 徽班流動性強,與其他劇種接觸頻繁, 在聲腔上互有交流滲透,因此
在發展過程中也搬演了不少昆腔戲
乾隆年 • 清乾隆五十五年, 以高朗亭(名月官)為首的第一個徽班(三慶班)
促進了北派、南派京劇交流, 加速了京劇藝術的發展。
路漫漫其悠远
京劇形成與發展(續)
• 20世紀初, 東至浙江,南至閩、粵, 西至雲南, 北至黑龍江, 都有京劇活動
• 抗日戰爭期間, 京劇在四川、陝西、貴州、廣西等地也有 了較大發展
• 1919年, 梅蘭芳率劇團赴日本演出,京劇藝術首次向海外 傳播
• 1924年, 他再度率劇團到日本演出, • 1930年, 梅又率由二十人組成的劇組到美國訪問演出,取
進入北京,參加乾隆帝八十壽辰慶祝演出。 • 乾隆、嘉慶年間,北京舞臺昆腔、京腔、秦腔三足鼎立, 相互對峙。
徽班到京, 首先致力於"合京秦二腔" • 徽班廣泛吸收秦腔(包括部分京腔)的劇碼和表演方法, 同時繼承了眾
多的昆腔劇碼(還排演了昆腔大戲《桃花扇》)及其舞臺藝術體制, 在 藝術上得到迅速提高 • 在聲腔方面: 除了所唱二黃調以新聲奪人而外,它更“聯絡五方之音” • 在劇碼方面: 題材廣闊,形式多樣;在表演方面,純樸真切,行當齊 全文武兼重, 因此適合廣大觀眾的欣賞要求。 • 在演出安排上: 據《夢華瑣簿》載, 四大徽班“各擅勝場”。三慶以“軸 子”取勝(連日接演新戲), 四喜以“曲子”取勝(善唱昆曲), 和春以“把子” 取勝(善演武戲), 春台以“孩子”取勝(以童伶為號召) • 在藝術和經營上方面: 能夠發揮專長,取得較快進展。
路漫漫其悠远
本资料来源
• 当前文档修改密码:83628 • 更多资料请访问精品资料网(www.cnshu.cn)
路漫漫其悠远
簡介徽劇的形成
是在徽腔與青陽腔結合的基礎上, 同亂彈、吹腔交流融合
受昆腔的一定影響,有了徽班與徽幫
清乾隆55年(1790年)四大徽班相繼進京演出,轟動京師
嘉慶、道光年間, 與來自湖北的漢調藝人合作, 接受了昆曲、 秦腔的部分劇碼、曲調和表演方法,吸收了一些民間曲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