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试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陵川一中2013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是以置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权’归于吏部”

A.加强了政府对官吏的监察权的控制

B.完全剥夺了地方举荐人才的权力

C.有助于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D.使政权的贵族政治色彩更加浓厚

2.“阁臣之预务(参预机务)自此始,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管属,不得专制诸司。诸司

奏事,亦不得相关白(陈述)。”这说明,此时的内阁

A.成为下辖六部的重要中枢机构

B.成为法定的中央一级行政机构

C.由皇帝的亲属组成且把握决策大权

D.只是皇帝的私人秘书,不是权力机构

3. 亚当·斯密曾指出:“在古代希腊各共和国,特别在雅典,普通的法院都是由许多无秩序的人民团体组成的。

他们所做的判决,几乎常是胡乱的,常是决定于一时的宗派意见或党派精神的。”其意在说明

A.古代雅典民主是典型的人民民主B泛滥的直接民主将背离社会正义

C雅典民众有较充分的言论自由权D古代雅典法院的判决具有随意性.

4.《十二铜表法》第九表条款之一:“不得为任何个人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从当时背景看,该条款之规定

A.有利于稳固城邦的统治

B.缓和了帝国的内部矛盾

C.体现出对个人权益的漠视 C.有助于保护平民的利益

5.《日落斜阳:20世纪英国》中指出,“在专制时期,国王是权力的重心;专制制度消灭后,上院成为权力重心;19世纪开始,重心明显向下院转移……”19世纪开始,权力重心的“转移”

A.标志着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B.反映了工业资产阶级的要求

C.说明国王退出了政治舞台

D.体现出英国议会内部的分裂

6.下图摘自某同学的课堂笔记内容(部分)。可见,该国政府成立遵循的原则是

这个国家

1.她不是“打出来的”,而是“谈出来的”。

2.体现这样的顺序

建国理想与精神宪法政府和总统

A.打谈结合

B.分权制衡C以法立国 D.联邦制

7.如果把俾斯麦称作“白色革命家”,“革命”表现为历史进步性,“白色”则说明了历史保守性。当时,德意志民

主政治明显具有“白色”特征的是

A.确立了君主立宪体

B.帝国议会由选举产生

C.皇帝有权召集和集散议会

D.各邦拥有一些自治权

8.有学者分析,从古希腊到19世纪上半叶的欧洲,社会上层精英一直把民主看作洪水猛兽。洛克、伏尔泰、孟德

斯鸠、康德这些先哲们,对民主最大的恐惧是所谓“多数暴政”。而19世纪中期,“到处都在促进民主”。这位学者认为民主制度形成的动力是

A.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B.民众广泛参与的革命

C.启蒙思想的广泛传播D.欧洲君主制普遍瓦解9.俾斯麦从19世纪50年代末以来就在考虑一种特殊的德意志型的制度,既能保持普鲁士王朝和容克阶级的政治统治优势,又能在经济方面照顾资产阶级的利益,并使两个阶级利益互相融合,成为德意志帝国的统治基础。这种设想在1871年帝国宪法中加以定型,最终促成了德意志新体制的形成。上述材料表明

A.专制制度与民主制度可以相互补充

B.统一使德国资产阶级利益全面保障

C.统一后德国制度更具有专制色彩

D.德意志开创了适合国情的政治体制

10.阅读下列两幅图片。导致图一到图二贸易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是

图一黑奴贸易路线图图二19世纪晚期英国海外贸易示意图

A.政治文明程度B.经济发展水平C.物质利益驱动D.交通工具革新

11.《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并未在国内予以公布颁行,当时连清朝办理“夷务”的官员都“未见其文”,社

会各界对条约具体内容更是缺乏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咸丰帝颁发上谕,准允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印刷成册,颁发各省。这说明

A.第一批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社会影响有限

B.闭关锁国体制对不平等条约有抵制作用

C.清政府对条约体制从不接受到逐渐认同

D.列强的侵略促进了清政府政治公正透明

12.以下是“清政府学部颁行的《奏定学堂章程》中学堂课程及课时统计表”,从中获取的正确信息是

A.教育出现近代化趋势B.殖民地教育特征明显

C.传统教育仍占主导地位D.近代教育已取代传统教育

13.“如批准条约,不仅台湾人民反抗闹事,各省军民也‘必致痛哭深怨,断不甘心。……”结果会弄得“战争无

能布置而海防又立穷,中国将来必无可办之洋务”。此处所指“条约”

A.使台湾全岛面临被西方列强瓜分的危险境地

B.规定在北京设立的使馆区成为列强侵华的大本营

C.中国人民开始肩负起反侵略和反封建的双重任务

D.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

14.陈独秀指出,“辛亥革命本身的性质,是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而非民族革命,更非其他阶级的革命”。据此,陈独秀认为辛亥革命

A.改变了社会性质

B.没有广泛发动群众

C.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D.实现了社会世俗化

15. 庄秋水在《武昌三日:谣言下的革命》中写道:“10月10日的武昌城盛传清政府正在捉拿没有辫子的革命党

的谣言。……不管是有罪还是无罪,汉族士兵都害怕自己会在大清洗中丢掉性命,意识到投入叛乱比丢掉性命更合算。”这则材料实际上反映了

A.辛亥革命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B.清政府的失控与信用破产

C.谣言有时候能推动历史的发展D.武昌首义带有一定偶然性

16. 1917年,俄国爆发第二次民主革命,史称二月革命,这次革命类似中国的辛亥革命。这里“类似”主要表现

A.推翻封建专制政治体制

B.世界大战激化了社会矛盾

C.无产阶级积极参与斗争

D.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17.陈独秀认为:“无论政治学术道德文章,西洋的法子和中国的法子,绝对是两样,断不可调和迁就的……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取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同情的话来捣乱。”这表明陈独秀

A.主张推翻封建专制政体B.推崇西方民主与科学思想

C.积极宣传社会主义思想D.主张辩证看待中国传统文化

18.“目前长沙那样的城市,还不是我们蹲的地方”,“我们要到敌人管不着或难得管的地方去”,养精蓄锐,发展

我们的武装力量。为此,“我们”的行动是

A.发动秋收起义

B.向井冈山进军

C.进行土地革命

D.开展反“围剿”斗争

19.抗战时期,泰晤士报就中国某次战事发表社论:华军英勇抵抗,日军尚未获得其摧毁中国军队之主要目的。

此次两军作战,华方伤亡固极惨重,但十周之英勇抵抗,已足造成中国堪称军事国家之荣誉。材料中所指战事应该是

A.百团大战B.太原会战C.淞沪会战D.台儿庄战役

20. 新华社电:“国民党在今年一月以来曾经玩弄假和平阴谋,妄想借此赢得时间,巩固防线。但是经过三个月二

十天的时间,国民党反动派……有组织的力量,无论在军事上和政治上,都已经迅速瓦解。”电文发布的直接背景是

A.战略反攻开始

B.三大决战胜利

C.解放军占领南京

D.新中国的成立

21. 有人认为:李鸿章领导的洋务运动改变了传统的“夷夏”观,开明的士大夫和官僚们认识到中国再不是“天

朝之国”,而是世界各国的一员,并且是远不如西方各国富强的一员。这一评价运用的史观应该是

A.全球史观B社会史观

C革命史观 D.近代化史观

22. 国内“工商业经济困难,每苦于周转不灵,有待夫金融界之放款。但金融界以本身资力不厚,虽愿放款而效

果不宏。财政部有鉴于此,决定充实中央中国交通三大银行资本”

,作为“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之一种”。由上述材料可以看出,当时中国正处于

A.清末新政时期B南京临时政府时期

C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D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23 中国近代资本主义

A 是由封建社会中的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而来的

B与明清手工业在行业分布上基本相同

C 是在外国资本主义入侵的刺激下产生的

D从根本上破坏了封建土地所有制24. 《共产党宣言》说:“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人的体系……看到了阶级的对立,以及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本身

中的瓦解因素的作用。但是,他们看不到无产阶级方面的任何历史主动性,看不到它所特有的任何政治运动。”

这段话反映了

A 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必要性

B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必要性

C资本主义从发展到灭亡的必然性

D工人运动从自发到自觉的必然性

25.

A.问题形成B.史料收集C.史料整理D.历史解释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

26.近年来对五四运动的研究越来越深入的细化,形成不少新观点。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18分)

材料观点一:有学者认为:“五四精神是一种不屈抗争的爱国主义精神;一种团结战斗的精神;一种改造和变革社会的执著探索精神。”

观点二: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耿云志认为:五四运动的爆发,是同早几年就发起的新文化运动有直接关系的。一大批受过新文化运动洗礼的青年学生们,跃跃欲试地要把从他们老师那里学到

的新思想付诸行动。……随后全国各地的学生陆续加入到抗议的行列。再接着,工商业者、工

人、店员、学徒乃至一些乡村的农民也都参加到这场空前的爱国运动中来。广大群众的奋起,

立即把一场文化运动推进到政治运动的轨道上来,新的政治革命高潮来到了。

问题(1)史论结合是历史学习的基本原则,试以五四运动的史实说明观点一中的五四精神。(8分)

(2)根据观点二,概况耿云志的核心观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新的政治革命”的特点。(8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