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得性无助实验合集.doc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4周习得性无助实验:告别无助,体验成功

“习得性无助感”是指个体经历了挫折和失败后,再度面临各种问题时会产生一种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与行为表现,并把这种无助感扩散到生活中的各个领域。

心理学家马丁·塞里格曼做了一项非常富有创造性和开拓性的实验,生动地演示了形成绝望心境的过程。

塞里格曼将狗分成两组,一组是实验组,另外一组是对照组。

首先,塞里格曼将实验组的狗放进一只笼子里,狗逃不出这只笼子,笼子里面放着电击设备。然后,给狗施加电击,电击能引起狗的痛苦,却不会伤害其身体。他发现,这只狗在最初被电击时,拼命地挣扎,想逃脱这只笼子,可是经过多次努力之后,发现依旧不能逃脱,挣扎的程度就渐渐降低了。

接下来,塞里格曼将这只狗放入另外一只笼子内,该笼子由两部分组成,中间以隔板隔开,狗可以轻易地跳过这块隔板。隔板的一边有电击,另外一边没有电击。当把经过前面实验的狗放入这只笼子时,塞里格曼发现它除了在头30秒惊恐一阵外,之后就始终卧在地上接受着电击的痛苦,在这样容易逃脱的环境,它连试都不去试。而把对照组中的狗,也就是那些未经过首次实验的狗直接放入这只笼子内,它们全都能够轻易地从有电击的一边跳到安全的另一边,从而避免了电击的痛苦。

研究表明,反复对动物施以无法逃避的强烈电击会导致其产生无助与绝望的情绪。

在20世纪80年代时,心理学家依然在继续着“习得性无助感”的实验。费城天普大学的菲立普·柏希与助手训练一批老鼠去认识警示灯,让它们知道5秒钟内将有电击。一旦老鼠明白了警示灯的含义,就可以走入安全区以躲避电击。当老鼠学会这一步之后,他们又将安全区挡住,让老鼠遭受比原先更久的电击而逃脱不了。可想而知,就算后来可以逃脱了,老鼠还是不能重新迅速逃避。

“习得性无助感”是指个体经历了挫折和失败后,再度面临各种问题时会产生一种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与行为表现,并把这种无助感扩散到生活中的各个领域。这种扩散了的无助感会造成个体的抑郁并使其对生活失去希望,在这种感受的控制下,生命个体会因为觉得自己无能为力而不去做任何努力与尝试。

大量心理学研究表明,“习得性无助”不仅会发生在动物身上,也同样会发生在人类身上。1975年,心理学家塞里格曼用人进行实验,结果发现人也会产生“习得性无助”。

塞里格曼将许多大学生作为实验对象,将他们分成三组:让甲组听一种噪音,该组学生不管怎样都无法让噪音停止;让乙组也听这种噪音,但通过努力他们可以让噪音停止;丙组学生是对照组,不听噪音。

当测试者进行一段时间的实验以后,随后参加另一种实验:实验设备是一只“手指穿梭箱”,当他们将手指放进穿梭箱的一边时,便会听到一种强烈的噪音;而放进另外一边时,就听不见这种噪音。

结果显示,乙丙两组测试者在“穿梭箱”的实验过程中,学会了

将手指移到箱子的另外一边,让噪音停止;而甲组测试者,即在之前的实验中不管如何努力,也无法让噪音停止的一组人,他们的手指依旧停在原处,任凭刺耳的噪音响下去,却不将手指移到箱子的另外一边。

为证明“习得情无助”对日后学习产生的消极影响,塞里格曼又做了另一个实验:他让学生将指定的字母排列成单词,例如ISOEN、DERRO可以排成NOISEGN ORDER。如果学生要完成这项任务,就必须掌握34251种排列规律。结果显示,之前实验中产生了无助感的测试者难以完成这项任务。

“习得性无助”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十分普遍。从生到死,人们在漫长的岁月里经历着各种艰难险阻,会遭遇种种失败与挫折,比如失恋、离婚、疾病、下岗失业、失去亲人甚至身患不治之症。经常听见有人说“我没希望了”、“听天由命吧”……这些就是当人处于无能为力的情形下而表现出的“习得性无助”状态。

同理,在家庭教育中,倘若家长教育孩子的方式不对,也极易让孩子产生这种习得性无助感。例如,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见到这样的场景:当孩子正自告奋勇地摆放餐具时,可是因为他发育尚未完全的小手总不听使唤而将碗摔碎了,于是父母就说:“孩子,不要动那些餐具!看你将碗都打碎了。你乖乖坐好,妈妈来就好了。”孩子帮爸爸拿拖鞋,却将鞋架上的鞋子拖落一地时,然后他们耳旁常常会响起这样的声音:“行了,孩子,不要再动那些鞋了!看你弄得一团糟。”

每次妈妈的呵斥都等于给孩子一次记忆深刻的“电击”,在经过

多次“电击”以后,孩子就会慢慢地对自己失去了信心。“我做不好这事,做当了那事,我真的非常笨!我总让妈妈担心。”

在现实生活中,经常受到批评的孩子常常会失去信心,由于害怕再犯错误,当他面对原本力所能及的事情时,也会产生一种退缩消极的行为。在这种“电击”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会逐渐丧失主动性,养成一种对任何事物都漠不关心的态度。

事实上,孩子天生就好奇,不管任何事,他都想自己去尝试一下,而他们在尝试的过程中总是无法避免地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若父母总以一个教育者的姿态出现,动辄就用“不许”、“不要”等来对其尝试横加干涉,就让他们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甚至影响到性格的形成。因为习得性无助所产生的绝望、抑郁、意志消沉等情绪,正是很多心理和行为问题产生的根源。

同理,有的孩子产生厌学情绪,害怕去学校,害怕写作业,害怕见老师,害怕开家长会,更怕期末考试。这其中的主要原因就是学习上的“习得性无助”。

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的兴趣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靠后天慢慢培养的。如何才能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呢?我们知道,对一个有一定社会实践经验的人而言,他的忍耐力、意志力和抗挫折的能力都较强;可对孩子而言,因为身心发展尚未成熟,他们自我控制与约束的能力相对较弱,倘若总经历失败,那么他们对事情的兴趣便会大大降低,特别是像学习这种需要付出长期努力的活动。而孩子一旦对学习丧失了信心,就很难再为之努力,当个体很不愿意去学习时,当然他也不

会取得好的成绩。

本周总结

在塞里格曼的实验中,实验组的狗因为曾有过被电击而无法逃脱的经历,所以很快就放弃了挣扎,放弃了逃脱的希望;而对照组的狗因为没有类似经历,从而相信自己一定会摆脱痛苦,这就使得它们心存希望,不容易陷入绝望和沮丧之中。

在日常生活中,一个人若长期经历失败,无论怎样努力,无论做什么都以失败而告终,他就会觉得自己无法控制整个局面,精神支柱就会倒塌,斗志也会丧失,导致最终放弃一切努力,并陷入绝望之中。

在现实生活中,因绝望而悲观、意志消沉、整天借酒消愁甚至想一死了之的人并不少见。而一个人要想远离绝望,必须要有成功的体验和丰富的生活阅历,这些能帮你从生活的各种磨难中学到应付恶劣环境的技能和信心,从而坚持信念,永不放弃希望,并最终踏上成功之路。

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曾说过:“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是由两类人组成的:一类是意志坚强的人,另一类是意志薄弱的人。后者在面临困难和挫折时,总是选择逃避、畏缩不前,他们极易受到伤害,从而灰心丧气,放弃了自己的希望,等待他们的也只有痛苦和失败;意志坚强的人则完全不同,他们内心有着一股坚强的特质,在面对困难时,他们仍有勇气承担外来的压力与考验。”

那么,你究竟想做一个懦夫,还是想做一位勇士?是想做一个意志坚强的人,还是想做一个性格柔弱的人呢?答案一目了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